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分数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小学数学应用题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分数类应用题,文字叙述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如果教师一味的从字面去分析题意,用语言来表述数量关系,虽然自己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难以理解掌握,事倍功半。即使是学生理解了,也只是局限于会做某个题了。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画线段图是问题解决中常用的一种思考策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利用线段图将题中蕴涵的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能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利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应用题中各量之间的对比关系,从而能够轻松的根据分数乘除法意义的不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愉悦的学习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应用线段图解答应用题有什么作用?

1、借助于线段图解题,可以化抽象的语言到具体、形象、直观图形。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而且社会经历又少,给理解题意带来很大的困难。教师引导学生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直观,形象,具体。借助线段图,可以化知识为能力。线段图不但使学生解答应用题不再困难,而且借助线段图,可以对学生进

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如一题多解能力的培养、根据线段图来编应用题,进行说话能力的培养、还可以直接根据线段图进行列式计算。

2、借助线段图,可以化难为易,判断准确。有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清,借助线段图可以准确的找出数量间的对应关系,很容易解出要求的问题。借助线段图,可以化繁为简,发展学生思维。有些应用题数量较多,数量关系学生感觉比较乱,学生容易混。线段图画的美观大方,结构合理,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艺术能力的训练。

二、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

1、从中低年级培养,从简单题入手,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基础。有的学生也错误的认为,这么容易的题,我不画图就能理解题意,把题做对,何苦去自找麻烦。教师要讲清,如果从小基础打不牢固,到高年级遇到比较难的应用题,需要画线段图辅助解题的时候,就会画不出来或画不正确,解题的能力就会的大大降低,就会影响思维的发展。所以,线段图的培养一定要从中低年级培养,从简单题入手,从小养成画图解题的意识和良好的画图技能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到高年级才能如鱼得水,应用自如。

2、教师的指导、示范、点拨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关键。学生刚学习画线段图,不知道从那下手,如何去画。教师的指导、示范就尤为重要。(1)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跟教师一步一步来画,找数量关系。也可以教师示范画出以后,让学生仿照重画一遍,即使是把老师画的图照抄一边,也是有收获的。(2)学生可边画边讲,或互相讲

解。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一定要给以耐心的指导。(3)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教师给以适时的点拨,要注意让学生讲清这样画图的道理,可自己讲,也可分组合作讲。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体会用图解题的直观,形象,体会简洁、方便、易理解的特点,提高应用的自觉性、主动性。

3、理解题意,找准对应上的数量关系是培养学生用图解题的重点。线段图不是盲目的画,随心所欲的乱画。教师要指导学生画图重点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读题,全面理解题意,所画的图要与题目中的条件相符合。(2)图中线段的长短要和数值的大小基本一致,不要长的线段标出小的数据而短的线段标出大的数据。图要画的美观、大方、结构合理,具有艺术性。(3)要按照题目的叙述顺序,在图上标明条件。对于双线段并列图和多线段并列图一定要分清先画和后画的顺序,要找准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明确所求的问题。这是分析题意和列算式的重点,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一日之功。

4、知识的拓展和迁移,是线段图应用的难点。不少的学生遇到分数应用题想到用线段图来辅助解题,而其他类型的题目就想不到应用。实际上,不但分数应用题可以应用线段图帮助分析题意,而且还可以迁移到其他类型的题。

线段图”是学生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工具的价值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其效用,那么掌握这个“工具”就需要从中低年级培养,早起步,循序渐进,从简单题入手,从小养成画图解题的

意识和良好的画图技能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到高年级才能应用自如。而我以前则认为画线段图的解决问题是高年级的事情,是解比较难的题目才使用的方法,低年级那么简单的题目何必浪费时间,小题大做呢?现在自己教六年级了,才真正认识到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如果从小基础打不牢固,到高年级遇到比较难的应用题,需要画线段图辅助解题的时候,就会画不出来或画不正确,解题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同时会影响思维的发展。

掌握一个解题方法,比做一百道题更重要。我觉得画线段图不是最后的目的,它只是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要让学生“我画因我需”。当他们解决问题身陷困境时,能很自然地想到利用画线段图帮助解题。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起到了奇妙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会复杂关系的应用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了思维的发展,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线段间的数量关系Word版

17.如图,已知E 是正方形ABCD 的边CD 的中点,点F 在BC 上,且∠DAE=∠FAE 求证:AF=AD+CF 18.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AB=AC ,D 是CB 延长线上一点,∠ADB=60°,E 是AD 上一点, 且DE=DB ,求证:AE=BE+BC 在△ABC 中,∠ACB=90°,AC=BC ,直线MN 经过点C ,且AD ⊥MN 于D ,BE ⊥MN 于E (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①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③的位置时,试问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直接写出这个等量关系。 1、已知四边形ABCD 中,AB AD ⊥,BC CD ⊥,AB BC =,120ABC =∠, 60MBN =∠,MBN ∠绕B 点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AD DC ,(或它们的延长线) 于E F ,. 当MBN ∠绕B 点旋转到AE CF =时(如图1),易证AE CF EF +=. 当MBN ∠绕B 点旋转到AE CF ≠时,在图2和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线段AE CF ,,EF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D M 图1 A A (图1) A B C D E F M N (图2) A B C D E F M N (图3) A B C D E F M N

E D C B A 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点E 是AB 上一个动点,若∠B=60°,AB=BC,∠DEC=60°,试判断AD+AE 与BC 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AC ∥BD ,EA,EB 分别平分∠CAB,∠DBA ,CD 过点E ,求证;AB =AC+BD 考查下列命题: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中线、高、角平分线对应相等;②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③两角和其中一角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角的角平分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或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有(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18.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BAD ,过C 作CE ⊥AB 于E ,并且 1 ()2 AE AB AD =+,求∠ABC+∠ADC 的度数。

证题技巧之三——证明线段或角的和差倍分(推荐文档)

证题技巧之三一一证明线段或角的和差倍分 一、证明线段或角的倍分 1、方法:①长(或大)折半 ②短(或小)加倍 2、判断:两种方法有时对同一个题都能使用,但存在易繁的问 题,因此,究竟是折半还是加倍要以有利于利用已知条件为准。 3、添线:①为折半或加倍而添;②为折半或加倍后创造条件或 利于利用已知条件而添。 4、传递:在加倍或折半后,还不易或不能证明结论,则要找与 被证二量有等量关系的量来传递,或者添加这个量来传递。此时,添 线从两方面考虑:①造等量②为证等量与被证二量相等而添。参考例 4、例 5、例6。 例1 AD 是^ ABC 的中线,ABEF 和ACGH 是分别以AB 和 AC 为边向形外作的正方形。求证:FH=2AD / BAC+ / ACN=180 证明:延长AD 至N 使AD=DN 则ABNC 是平行四边形 CN=AB=FA AC=AH 又/ FAH+ / BAC=180 ???△ FAHY NCA ??? FH=AN 例 2、△ ABC 中,/ B=2 / C , AD 是高,M 是BC 边上的中点。 $ ???

1 求证:DM=2 AB / 2=Z B ???/ 2=2Z 1 ???/ 1 = / DNM 又 AN=DN=ND ? DM=2 A B 1 贝J BFAC ??? BF=AE ???△ AEC 心 BFD ?DF 二CE 二 CD=2CE 作业: 1、在△ABC 中,D 为BC 的中点,E 为AD 的中点,BE 的延长 1 线交AC 于F ,求证:AF=2 FC 2、AB 和AC 分别切? O 于B 和C, BD 是直径。求证/ BAC 二Z CBD 3、圆内接△ ABC 的AB=AC ,过C 作切线交AB 的延长线于D , DE 垂直于AC 的延长线于E 。求证:BD=2CE 例4从平行四边形的钝角顶点 A 向BC 边作垂线,垂足为E , 证明:取AB 的中点N ,连接MN 、DN 贝J MN // AC / 1 = / C ??? DM=DN 例 3 △ ABC 中,AB=AC , E 是 AB 的中点,D 在AB 的延长线上,且 DB=AC 。求证:CD=2CE 证明:过B 作CD 的中线BF V AB=AC , E 是AB 的中点 又 DB=AC

中考数学复习知识点专题讲解34---线段和差倍分问题的求解策略

中考数学复习知识点专题讲解 线段和差倍分问题的求解策略 在几何问题中,要证明一条线段是另外几条线段的和差,或是另一线段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我们统称为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处理这类问题的指导思想是化归为线段的相等问题.本文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求解策略. 一、利用全等形或相似形 对于线段的倍分问题,通常可利用图形中特殊的分点为解题的突破口,找出图形中较短线段的倍分线段,再用全等三角形证明它与较长线段相等,或围绕特殊分点对应线段所在三角形寻找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形对应线段的比例关系达到求证的目的. 例1如图1,在△ABC中,AB=BC,BE⊥AC于点E,AD⊥BC于点D,∠BAD=45°,AD与BE交于点F,连CF. (1)求证:BF=2AE; (2)若CD,求AD的长. 分析由图形的对称性,不难发现点E为AC的中点,即AC=2AE,故问题(1)只要证明BF=AC.

(2)略. 例2如图2,点A、B、C、D在⊙O上,AC⊥BD于点E,过点O作OF⊥BC于点F. (1)求证:△AEB∽△OFC; (2)AD=2OF.

二、取长补短法 对于线段的和差问题,通常采用延长较短线段或截取较长线段的方式,化归为线段的相等问题(俗称取长补短法). 例3 如图3,已知点A、B、C、D顺次在⊙O上,且AB=BD,BM ⊥AC于点M,求证:AM=CD+CM. 证明(延长法) 延长DC至点N,使CN=C M,下面只要证明AM=DN即可.连 BN,则由AB=BD,得 ∠ACB=∠ADB=∠BAD=∠BCN, 又CN=CM,BC为公共边,

例4 如图4,在菱形ABCD中,F为BC边的中点,DF与对角线AC交于点M,过点M作ME⊥CD于点E,∠1=∠2. (1)若CE=1,求BC的长; (2)求证:AM=DF+ME. 解(1)略;(2)证法1(截取法) 如图4,连BD交AC于点O,分别证明AO=DF,OM=ME即可. 证法2(延长法) 如图5,延长DF至点N,使FN=ME,只要证AM=DN即可.

第一讲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第一讲 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前言】 中考的解答题一般是分两到三部分的。第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简单题或者中档题,目的在于考察基础。第二部分往往就是开始拉分的中,难题了。大家研究今年的北京一模就会发现,第二部分,或者叫难度开始提上来的部分,基本上都是以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开始的。城乡18个区县的一模题中,有11个区第二部分第一道题都是标准的梯形,四边形中线段角的计算证明题。剩下的7个区县题则将线段角问题与旋转,动态问题结合,放在了更有难度的倒数第二道乃至压轴题当中。可以说,线段角问题就是中考数学有难度题的排头兵。对这些题轻松掌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分数,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做题过程中士气,军心的影响。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对各区县一模真题进行总结归纳,分析研究,来探究线段,角计算证明问题的解题思路。 第一部分 真题精讲 【例1】(2018,崇文,一模) 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9038BD CD BDC AD BC =∠===,° ,,.求AB 的长. 【思路分析】线段,角的计算证明基本都是放在梯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相似,直角三角形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点进行考察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梯形的性质有很好的理解,并且熟知梯形的辅助线做法。这道题中未知的是AB,已知的是AD,BC 以及△BD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要把未知的AB 也放在已知条件当中去考察.做AE,DF 垂直于BC,则很轻易发现我们将AB 带入到了一个有大量已知条件的直角三角形当中.于是有解如下. 【解析】 作AE BC ⊥于E DF BC ⊥,于F . DF ∥AE ∴, AD BC ∴ ∥,四边形AEFD 是矩形.

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和差倍分问题

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和差倍分问题 1. 已知:D 是AB 中点,∠ ACB=90°,求证:12 CD AB 2. 已知:AD 平分∠BAC ,∠B=2∠C ,求证: AC=AB+BD 3. 已知:AC 平分∠BAD ,CE ⊥AB ,∠B+∠D=180°,求证:AE=AD+BE C D B

4·如图,四边形ABCD中,AB∥DC,BE、CE分别平分∠ABC、∠BCD,且点E在AD 上。求证:BC=AB+DC。 5·已知∠ABC=3∠C,∠1=∠2,BE⊥AE,求证:AC-AB=2BE

6.如图,已知AD ∥BC ,∠P AB 的平分线与∠CBA 的平分线相交于E ,CE 的连线交AP 于 D .求证:AD +BC =AB . 7.如图,△ABC 中,∠BAC =90度,AB =AC ,BD 是∠ABC 的平分线,BD 的延长线垂直于 过C 点的直线于E ,直线CE 交BA 的延长线于F . 求证:BD =2CE . 8·在△ABC 中,?=∠90ACB ,BC AC =,直线MN 经过点C ,且MN AD ⊥于D , MN BE ⊥于E .(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 ①ADC ?≌CEB ?;②BE AD DE +=;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P E D C B A F E D C B A

9·如图,已知AC∥BD,EA、EB分别平分∠CAB和∠DBA,CD过点E,则AB与AC+BD 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10·如图,已知在△ABC中,∠BAC为直角,AB=AC,D为AC上一点,CE⊥BD于E. (1)若BD平分∠ABC,求证CE=1 2 BD; (2)若D为AC上一动点,∠AED如何变化,若变化,求它的变化范围; 若不变,求出它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E D C B

如何证明比例线段

如何证比例线段 在我们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初等几何已经是必不可少了。而如何证明比例线段是几何中的重要成分。 1.利用相似或位似来证明比例线段∶证明两个图形相似或位似,那它们的对应边的比例相等。例如 如图所示,AB∥CD,证明∶。 证:∵AB∥CD ∴∠1∠6,∠2∠5 又∵∠3∠4 ∴△ABE∽△CDE ∴ 2.利用中位线定理证明比例线段∶三角形的中位线与底边之比是1比2,梯形的中位线与两底之和的比也是1比2,……

例如:点D、E、F、G和H是AB、AC、EH、EC和BC的中点,如图所示,求证:。 证:∵点D、E、F、G是AB、AC、EH、EC的中点 ∴DE、FG分别是△ABC、△EHC的中位线 ∴,即 又∵H是BC的中点 ∴DE=HC ∴ 3. 利用重心来证明比例线段∶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与一点,这点到顶点的距离与它到对边中点距离之比为2∶1, 如图所示, 。

4.利用面积比来证明比例线段∶ 如图,在△ABC中,DE∥BC,且S△ADE∶S△DEB=1∶3,求DE∶BC? 解:∵S△ADE∶S△DEB=1∶3 ∴AF∶FG=1∶3 又∵DE∥BC ∴△ADE∽△ABC ∴DE∶BC=1∶4 5. 利用平行截线段来证明比例线段∶如图,如果直线a∥b∥c,那么

,,。 6. 利用黄金分割来证明比例线段∶如图所示,△ABC∽△ BCD,=0.618……这就是黄金分割定理。 7.利用角平分线定理来证明比例线段∶如图所示,AD是∠BAC

的平分线,那么。 8. 利用切割线定理来证明比例线段∶如图所示,PT是圆O的切线,直径AB和弦CD的延长线交于点P,则PT 2=PA·PB=PD·PC,即,,。这就是切割线定理。 9. 利用相交弦定理来证明比例线段∶如图所示,AB、CD都是圆O的弦,它们相交于点P,则PA·PB=PC·PD,即。

最新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 关系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分数应用题的解题策略小学数学应用题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分数类应用题,文字叙述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如果教师一味的从字面去分析题意,用语言来表述数量关系,虽然自己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难以理解掌握,事倍功半。即使是学生理解了,也只是局限于会做某个题了。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画线段图是问题解决中常用的一种思考策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利用线段图将题中蕴涵的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能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利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应用题中各量之间的对比关系,从而能够轻松的根据分数乘除法意义的不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愉悦的学习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应用线段图解答应用题有什么作用? 1、借助于线段图解题,可以化抽象的语言到具体、形象、直观图形。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而且社会经历又少,给理解题意带来很大的困难。教师引导学生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直观,形象,具体。借助线段图,可以化知识为能力。线段图不但使学生解答应用题不再困难,而且借助线段图,

可以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如一题多解能力的培养、根据线段图来编应用题,进行说话能力的培养、还可以直接根据线段图进行列式计算。 2、借助线段图,可以化难为易,判断准确。有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清,借助线段图可以准确的找出数量间的对应关系,很容易解出要求的问题。借助线段图,可以化繁为简,发展学生思维。有些应用题数量较多,数量关系学生感觉比较乱,学生容易混。线段图画的美观大方,结构合理,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艺术能力的训练。 二、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 1、从中低年级培养,从简单题入手,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基础。有的学生也错误的认为,这么容易的题,我不画图就能理解题意,把题做对,何苦去自找麻烦。教师要讲清,如果从小基础打不牢固,到高年级遇到比较难的应用题,需要画线段图辅助解题的时候,就会画不出来或画不正确,解题的能力就会的大大降低,就会影响思维的发展。所以,线段图的培养一定要从中低年级培养,从简单题入手,从小养成画图解题的意识和良好的画图技能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到高年级才能如鱼得水,应用自如。 2、教师的指导、示范、点拨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关键。学生刚学习画线段图,不知道从那下手,如何去画。教师的指导、示范就尤为重要。(1)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跟教师一步一步来画,找数量关系。也可以教师示范画出以后,让学生仿照重画一遍,即使是把

线段和差倍分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怎样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 怎样证明线段的倍分问题 【典型例题】 常规题型1、已知:如图所示,点D 、E 分别是等边ABC ?的边AC 、BC 上的点,AD=CE ,BD 、AE 交于点P ,AE BQ ⊥于Q .求证:PB PQ 2 1 = . 常规题型2、已知:如图所示,在ABC ?中,AB=AC ,?=∠120A ,AB 的垂直平分线MN 分别交BC 、AB 于点M 、N .求证:CM=2BM . 能力挑战1、如图所示,在ABC ?中,BC AB 2 1 =,D 是BC 的中点,M 是BD 的中点.求证:AC=2AM . 能力挑战2、已知:如图所示,在ABC ?中,BD 是AC 边上的中线,BH 平分BH AF CBD ⊥∠,,分别交BD 、BH 、BC 于E 、G 、F .求证:2DE=CF . A D P C B Q M A D B A M N B C A E G B D H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经典练习】 1、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21∠=∠,AD=DB ,AC DC ⊥.求证:AB AC 2 1 = . 2、已知:如图所示,D 是ABC ?的边BC 上一点,且CD=AB ,BAD BDA ∠=∠,AE 是ABD ?的中线.求证:AC=2AE . 3、已知:如图所示,在ABC ?中,AB=AC ,?=∠120BAC ,D 是BC 的中点,AB DE ⊥于E .求证:EB=3EA . 4、已知:如图所示,在ABC ?中,AB=AC ,?=∠120BAC ,P 是BC 上一点,且?=∠90BAP .求证:PB=2PC . 5、已知:如图所示,锐角ABC ?中,C B ∠=∠2,BE 是角平分线,BE AD ⊥,垂足是D .求证:AC=2BD . A B E D E CE A D E B C A D E B A P B C A D B C 1 2

18线段的计算和证明

图形的认识(线段的计算和证明) 【课前热身】 1、过一点可以画______条直线,经过两点可以画______条直线. 2、将一个细木条固定在墙上,只需要两个钉子,这样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语句: ⑴点a在直线l上;⑵直线的一半就是射线;⑶延长直线AB到C;⑷射线OA与射线AO 是同一条射线.其中正确的语句有() A.0句B.1句C.2句D.3句 4、平面上有三点A、B、C,①连结其中任意二点,共可得线段_______条;①经过任意二点画直线,共可得到直线________条. 5、过平面上A、B、C、D四点中任意两点画一条直线,共可画__________________条直线.【本讲说明】 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之后,我们来重点学习线段的计算与证明。线段的计算与证明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们在学习中会遇到证明线段相等、和差倍分关系以及计算线段的长度。线段的证明可以培养同学们的逻辑推理能力与几何分析能力,在线段的计算中,我们将进入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的应用。 【课程引入】 已知,如图,AB=16㎝,C是BC的中点,且AC=10㎝,D是AC的中点,E是BC的中点,求线段DE的长。 【典例分析】 【知识点1】线段证明计算与方程思想 【例题1】如图,B、C是线段AD上两点,且AB:BC:CD=3:2:5,E、F分别是AB、CD的中点,且EF=24,求线段AB、BC、CD的长. 【举一反三】 1、如图,M、N为线段AB上两点,且AM:MB=1:3,AN:NB=5:7.若MN=2,求AB的长. A B C D E ···

小学奥数解题技巧——线段图解题(含有练习题)

线段图解题 主要内容:1、线段图解题的方法和技巧;2、常见的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的数量关系;3、用线段图解题。 重难点:1、常见的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的数量关系;2、较复杂的线段图问题。 意义:利用线段图解决应用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解题方法。相比于传统的文字分析方法,线段图可以直观清晰地将题中的复杂数量关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对于理解题意和解决问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线段图解题方法和技巧: 什么是线段?那就是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就叫做线段,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常用来表示有限的量,帮助我们分析题目中隐藏的数量关系,达到轻松解题的目的。 1、用线段的长短来表示量的大小,并对应的标上数据; 2、根据题意,有的可能只需要一条线段,有的可能需要多条线段; 3、画多条线段时,要一端对齐,方便比较大小; 4、画多条线段时,一般先画最小的量。 5、虚实结合。“比……多”时,多的部分画实线;“比……少”时,少的部分画虚线,且立即标上数据; 二、常见的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的数量关系 1、和的关系:用一条较长线段来表示“和”,将组成“和”的各分量依次标在该线段上。当出现多种数量关系时,和关系还可以用大括号来表示。 例如:甲的文具数量为5个,乙的文具数量为2个,那么甲乙的和是多少? 2、差的关系:从小到大依次画出各个量,并保持一端对齐后,另一端多出的部分线段即可表示量与量之间的差。 例如:数学考试后小明的得分为100分,小强的得分为95分,那么小强比 甲的5个 乙的2个 7个文具

小明少几分? 小强的得分: 小明的得分: 3、倍的关系:先画出最小的量,再画跟它成倍数关系的量,是它的几倍就画几段线段。可将最小的量看作1份,则其它的量是它的几倍,就是几份。 例如:甲的年龄为5岁,乙的年龄为甲的3倍,那么乙的年龄为几岁? 甲的年龄: 乙的年龄: 注意:在同一个问题中,一条线段只能代表一个数量(若两个数量相等,则可用等长的线段来表示),与这个数量有大小或倍数关系的其它数量应该在这条线段的长度上分别延长(或缩短或等长延长)来表示。 练习:用线段图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1、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4倍。 2、王强的得分比李军的得分少3分。 3、甲乙的弹珠总数为17颗。 三、用线段图解一般题 例题1:甲乙两人今年共有27岁,其中甲比乙大了3岁,求甲乙今年各多少岁? 示意图: 乙的年龄: 甲的年龄: 分析:题目中既出现了“和”关系,又出现了“差”关系,那么我们画图时,就要先表示出“差”关系,再用大括号来表示“和”关系。 计算过程:甲:(27+3)÷2=15岁 乙:27-15=12岁 拓展:已知两个数的和、差,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可进行推导) (和+差)÷2=较大数 (和-差)÷2=较小数 练习: 3岁 27岁 小明比小强多的5分 甲的3倍,即甲的线段长度的3倍

小学数学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1、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2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3 、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4、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5、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6、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7、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 (被除数-余数)÷除数=商 8、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9、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快车速度×相遇时间+ 慢车速度×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10、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11 、收入-支出= 结余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量的计量 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进行各种 量的计量,我 国法定计量单位与国际计量单位一致。 名数;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单名数:只含有一种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单名数。 复名数: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复名数。 长度单位换算 1 千米=1000 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1 米=100 厘米 1 厘米 =10 毫米 1 立方分米 =1 升 1 立方厘米 =1 毫升 1 升 =1000 毫升 质量单位换算 1 吨=1000 千克 1 千克 =1000 克 1 千克 =1 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 元=10 角 1 角=10 分 1 元 =100 分 面积单位换算 1 平方千米 =1000000 平方 米 1 平方千米 =100 公顷 1 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 1 平方厘米 =100 平方毫米 体 积(容积)单位换算 1 立方米 =1000 立方分米 1 公顷 =10000 平方米 1 平方分米 =100 平方厘米 1 立方分米 =1000 立方厘米

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

O D C B A E D C B A 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1、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9038BD CD BDC AD BC =∠===,°,,.求 AB 的长. 2、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90DCB ∠=?,AC BD ⊥于点O ,2,4DC BC ==,求AD 的长. 3、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90B ∠=?,=25AD BC =, ,E 为DC 中点,4 tan 3 C = .求AE 的长度 4、如图,在梯形CD AB 中,AB DC ∥,DB 平分ADC ∠,过点A 作AE BD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E ,且2C E ∠=∠,30BDC ∠=?,3AD =,求CD 的长. A B D E

5 、已知:PA =,4PB =,以AB 为一边作正方形ABCD ,使P 、D 两点落在直线AB 的两侧.如图,当∠APB=45°时,求AB 及PD 的长; 6、已知ABC ?,延长BC 到D ,使CD BC =.取AB 的中点F ,连结FD 交AC 于点E . ⑴ 求 AE AC 的值; ⑵ 若AB a =,FB EC =,求AC 的长. 7、如图3,△ABC 中,∠A=90°,D 为斜边BC 的中点,E ,F 分别为AB ,AC 上的点,且DE ⊥DF ,若BE=3,CF=4,试求EF 的长. A B F E D

P Q N M E D C B A 8、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E 为AB 上一点,ADE ?和BCE ?都是等边三角形,AB 、 BC 、CD 、DA 的中点分别为P 、Q 、M 、N ,试判断四边形PQMN 为怎样的四边形, 并证明你的结论. 9、已知:如图,BC 是⊙O 的弦,点A 在⊙O 上,AB = AC = 10,4sin 5 ABC ∠= . 求:(1)弦BC 的长; (2)∠OBC 的正切的值. 10.如图,△ABC 中,AB=AC ,5 4 cos =∠ABC ,点D 在边BC 上,BD =6,CD=AB . (1) 求AB 的长; (2) 求ADC ∠的正切值. (第9题图)

小学奥数解题技巧——线段图解题(含有练习题)

线段图解题 主要容:1、线段图解题的方法和技巧;2、常见的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的数量关系;3、用线段图解题。 重难点:1、常见的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的数量关系;2、较复杂的线段图问题。 意义:利用线段图解决应用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解题方法。相比于传统的文字分析方法,线段图可以直观清晰地将题中的复杂数量关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对于理解题意和解决问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线段图解题方法和技巧: 什么是线段?那就是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就叫做线段,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常用来表示有限的量,帮助我们分析题目中隐藏的数量关系,达到轻松解题的目的。 1、用线段的长短来表示量的大小,并对应的标上数据; 2、根据题意,有的可能只需要一条线段,有的可能需要多条线段; 3、画多条线段时,要一端对齐,方便比较大小; 4、画多条线段时,一般先画最小的量。 5、虚实结合。“比……多”时,多的部分画实线;“比……少”时,少的部分画虚线,且立即标上数据; 二、常见的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的数量关系 1、和的关系:用一条较长线段来表示“和”,将组成“和”的各分量依次标在该线段上。当出现多种数量关系时,和关系还可以用大括号来表示。 例如:甲的文具数量为5个,乙的文具数量为2个,那么甲乙的和是多少? 2、差的关系:从小到大依次画出各个量,并保持一端对齐后,另一端多出的部分线段即可表示量与量之间的差。 例如:数学考试后小明的得分为100分,小强的得分为95分,那么小强比甲的5个 乙的2个 7个文具

小明少几分? 小强的得分: 小明的得分: 3、倍的关系:先画出最小的量,再画跟它成倍数关系的量,是它的几倍就画几段线段。可将最小的量看作1份,则其它的量是它的几倍,就是几份。 例如:甲的年龄为5岁,乙的年龄为甲的3倍,那么乙的年龄为几岁? 甲的年龄: 乙的年龄: 注意:在同一个问题中,一条线段只能代表一个数量(若两个数量相等,则可用等长的线段来表示),与这个数量有大小或倍数关系的其它数量应该在这条线段的长度上分别延长(或缩短或等长延长)来表示。 练习:用线段图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1、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4倍。 2、王强的得分比军的得分少3分。 3、甲乙的弹珠总数为17颗。 三、用线段图解一般题 例题1:甲乙两人今年共有27岁,其中甲比乙大了3岁,求甲乙今年各多少岁? 示意图: 乙的年龄: 甲的年龄: 分析:题目中既出现了“和”关系,又出现了“差”关系,那么我们画图时,就要先表示出“差”关系,再用大括号来表示“和”关系。 计算过程:甲:(27+3)÷2=15岁乙:27-15=12岁 拓展:已知两个数的和、差,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可进行推导) (和+差)÷2=较大数 (和-差)÷2=较小数 练习: 27岁 小明比小强多的5分 甲的3倍,即甲的线段长度的3倍

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的证明2017

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的证明 一、运用定理法 即直接或间接运用某些涉及线段和差倍分关系的定理或推论进行证明。此类定理和推论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梯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30°的锐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例1 如图,在△ABC 中,∠B =2∠C ,AD ⊥BC 于D ,M 为BC 中点. 求证:DM = 2 1AB 对应练习 1、已知:如图所示,点D 、E 分别是等边ABC ?的边AC 、BC 上的点,AD=CE ,BD 、AE 交于点P ,AE BQ ⊥于Q .求证:PB PQ 2 1 = . 2、如图所示,在ABC ?中,AB=AC ,?=∠90BAC ,BE 平分ABC ∠,交AC 于D ,BE CE ⊥于E 点,求证:BD CE 2 1 =. 3、如图所示,在ABC ?中,BC AB 2 1 = ,D 是BC 的中点,M 是BD 的中点.求证:AC=2AM . 4、已知:如图所示,D 是ABC ?的边BC 上一点,且CD=AB ,BAD BDA ∠=∠,AE 是ABD ?的中线.求证:AC=2AE . Q A D P C B E M A D B A B E D C A

5、已知:如图所示,锐角ABC ?中,C B ∠=∠2,BE 是角平分线,BE AD ⊥,垂足是D .求证:AC=2BD . 二、割补线段法 这是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即通过“分割”或“添补”的形式,在相关线段或其延长线上构造一线段,使之能够表示几条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从而将多线段问题转化为两线段问题。在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时,往往通过添辅助线,构造出能表示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的线段,促使问题的转化。但在添加辅助线之前一定要结合题意和图形深入分析,想一想,图形中是否已经存在能表示有关线段和差倍分关系的线段,否则乱添加辅助线只能把图形复杂化,使思路步人歧途。下面请看一个例子。 例2、P 是正方形ABCD 的边BC 上的任意一点,AQ 平分∠PAD . 求证:AP =BP +DQ . 例3、 如图,△ABC 中,∠BAC =90°,AE 是经过点A 的一条直线,交BC 于F ,且B 、C 在AE 在的异侧,BD ⊥AE 于D ,求证:DB =DE +CE 。 对应练习 1、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60A ,BD 、CE 分别平分ABC ∠和ACB ∠,BD 、CE 交于点O .求证:BE+CD=BC . A D E B C A O E B C D

中考数学重难点和二轮专题复习讲座第1讲 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

第一讲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前言】 中考的解答题一般是分两到三部分的。第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简单题或者中档题,目的在于考察基础。第二部分往往就是开始拉分的中, 难题了。大家研究今年的北京一模就会发现,第二部分,或者叫难度开始提上来的部分,基本上都是以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开始的。城乡 18个区县的一模题中, 有 11个区第二部分第一道题都是标准的梯形, 四边形中线段角的计算证明题。剩下的 7个区县题则将线段角问题与旋转, 动态问题结合, 放在了更有难度的倒数第二道乃至压轴题当中。可以说,线段角问题就是中考数学有难度题的排头兵。对这些题轻松掌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分数, 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做题过程中士气, 军心的影响。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对各区县一模真题进行总结归纳 , 分析研究,来探究线段,角计算证明问题的解题思路。 第一部分真题精讲 【例 1】 (2010,崇文,一模如图 , 梯形 ABCD 中 , A D B C ∥ , 9038BD CD BDC AD BC =∠===, °, , .求 AB 的长. 【思路分析】线段,角的计算证明基本都是放在梯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相似 , 直角三角形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点进行考察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梯形的性质有很好的理解, 并且熟知梯形的辅助线做法。这道题中未知的是 AB, 已知的是

AD,BC 以及△ BD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所以要把未知的 AB 也放在已知条件当中去考察 . 做 AE,DF 垂直于 BC, 则很轻易发现我们将 AB 带入到了一个有大量已知条件的直角三角形当中 . 于是有解如下 . 【解析】 作 AE BC ⊥于 E DF BC ⊥, 于 F . DF ∥ AE ∴, AD BC ∴∥ , 四边形 AEFD 是矩形. 3EF AD AE DF ∴===, . BD CD DF BC =⊥, , DF ∴是 BDC △的 BC 边上的中线. 1 9042 BDC DF BC BF ∠=∴= ==°, . 4431AE BE BF EF ∴==-=-=, . 在 Rt ABE △中, 222AB AE BE =+ AB ∴= 【例 2】 (2010,海淀,一模

专题复习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西青区初中数学教师 优秀课展示活动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 专题复习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设计 工作单位: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三中学 姓名:杨燕 2015年11月19日

专题复习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 、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 二)内容解析 证明线段相等是几何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解决线段相等的问题,需要综合应用三角形全等、 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线段中垂线性质及角平分线性质等知识.学生所遇到的几何问题多为证明线段 的相等、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然而,对于初步涉入几何证明的学生而言,如何证明两条线段相等、 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对方法的选择,往往让学生无法着手.为此,围绕“证明 线段间的数量关系”这一专题,设计本节复习课,通过课题引入、实例分析、一题多变(多解)、归纳总结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对“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的方法确立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并加以实际 运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证明线段相等及证明和差倍分的方法;另一方 面,帮助学生加深相关的几何知识、定理的认识,并结合问题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相关知识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及渗透转化的思想方 法.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目标 1. 能够判断并会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 2. 通过对线段间和差倍分关系的探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 通过规范解题格式,进一步训练推理能力,提高解题技能;通过一题多解开拓解题思路,优化解 题方法;通过一题多变强化思维训练,提升数学解题能力 二)目标解析 目标1 要求学生能用证明线段相等的几种常用方法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熟练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有 关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等知识解决线段间和差倍分问题 目标2 要求学生经历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体会演绎证明的严谨性,进一步提升分析、解决几何 问题的能力;尝试探究,将归纳出的“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融合到解决问题中去,感悟转化的思想 目标3 要求学生在分析、解决线段间数量关系问题时,能准确表述推理过程;在解决证明线段相 等问题时,能从多角度考虑,并能比较选出最优解法;在解决变式问题时,能找出变化中的不变量, 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究线段间的数量关系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 专题复习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设计 工作单位: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三中学 姓名:杨燕 2015年11月19日

专题复习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 (二)内容解析 证明线段相等是几何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解决线段相等的问题,需要综合应用三角形全等、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线段中垂线性质及角平分线性质等知识.学生所遇到的几何问题多为证明线段的相等、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然而,对于初步涉入几何证明的学生而言,如何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对方法的选择,往往让学生无法着手.为此,围绕“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这一专题,设计本节复习课,通过课题引入、实例分析、一题多变(多解)、归纳总结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对“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的方法确立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并加以实际运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证明线段相等及证明和差倍分的方法;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相关的几何知识、定理的认识,并结合问题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相关知识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及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目标 1. 能够判断并会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 2. 通过对线段间和差倍分关系的探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 通过规范解题格式,进一步训练推理能力,提高解题技能;通过一题多解开拓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通过一题多变强化思维训练,提升数学解题能力. (二)目标解析 目标1要求学生能用证明线段相等的几种常用方法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熟练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等知识解决线段间和差倍分问题. 目标2要求学生经历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体会演绎证明的严谨性,进一步提升分析、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尝试探究,将归纳出的“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融合到解决问题中去,感悟转化的思想. 目标3要求学生在分析、解决线段间数量关系问题时,能准确表述推理过程;在解决证明线段相等问题时,能从多角度考虑,并能比较选出最优解法;在解决变式问题时,能找出变化中的不变量,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

三角形全等的应用3 证多条线段之间的和差倍分及不等关系(含详细解答)

四、利用全等三角形证线段之间的和差 倍分问题 证一条线段等于其它两条线段的和或差,常将其转化成证明线段的相等问题,常用的方法如下: (1)利用图形中已有的线段和差关系进行证明。 (2)延长一条线段,作出两条线段的和,然后证明这条线段等于第三条线段。 (3)在第三条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第一条线段,然后证余下的线段等于第二条线段。 后两种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截长补短。 例1. 已知:如图在△ABC中,∠ABC的平分线与∠ACB相邻外角∠ACG的平分线相交于D,DE∥BC交AB于E,交AC于F,求证:EF=BE-CF 分析:要证EF=BE-CF,而图中EF=ED-FD,若证出BE=ED,CF=FD,则此题可证出。(证明略) 例2.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AC平分∠BAD,CE⊥AB 于E,且∠B+∠D=180°,求证:AE=AD+BE 分析:要证AE=AD+BE,则可转化为证AE-BE=AD,则需找到一条线段使它等于AE-BE,再证其与AD相等,在EA上截取EF=BE,连结CF,问题转化为证AF=AD,即要证出△AFC≌△ADC 证明:在EA上截取EF=BE,连结CF ∵CE⊥AB于E(已知) ∴CF=CB(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B(等边对等角) ∵∠1+∠2=180°(平角定义) ∠B+∠D=180°(已知)

∴∠2=∠D(等角的补角相等) (再往下证明略) 3.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BDC=120°,且BD=CD,∠MDN=60°,AB=12cm. (1)证明MN=BM+NC.(2)求△AMN的周长。(3)若点M、N分别是AB、CA延长线上的点,,请说明BM、MN、NC之间的关系。 分析:(1)证明MN=BM+NC.是典型的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的题型,这种题型一般是采用“截长补短法”来证明。“截长法”是在最长的线段MN上找一点F,将MN截为两部分(如图4),比如截为MN=MF+NF,且使MF=BM(或NF=NC).再求证剩余的线段NF=NC,从而得到MN=BM+NC。证两条线段相等通常是通过两三角形全等来实现,本题是通过证明△BDM≌△FDM和△FDN≌△CDN来实现(如图4);而本题给出的已知条件不能证明△BDM≌△FDM和△FDN≌△CDN,所以不适用于用截长法来证明。 “补短法”是将两条短线段中的任意一条NC(或BM)延长,比如延长NC到E,使CE=BM.(或延长MB到H,使BH=NC),再证明MN=NE(或证明MN=MH),从而得到MN=BM +NC。证两条线段相等通常是通过两三角形全等来实现,本题是通过证明△DBM≌△DCE和△MDN≌△EDN来实现。(如图3);或者如图0通过证明△DBH≌△DCN和△MDH≌△MDN来实现。

2021年中考数学热点专题复习:例析线段和差倍分问题的求解策略

2021年中考数学热点专题复习:例析线段和差倍分问题的求解策略在几何问题中,要证明一条线段是另外几条线段的和差,或是另一线段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我们统称为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处理这类问题的指导思想是化归为线段的相等问题. 一、利用全等形或相似形 对于线段的倍分问题,通常可利用图形中特殊的分点为解题的突破口,找出图形中较短线段的倍分线段,再用全等三角形证明它与较长线段相等,或围绕特殊分点对应线段所在三角形寻找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形对应线段的比例关系达到求证的目的.例1如图1,在△ABC中,AB=BC,BE⊥AC于点E,AD⊥BC于点D,∠BAD =45°,AD与BE交于点F,连CF. (1)求证:BF=2AE; (2)若CD=2,求AD的长. 分析由图形的对称性,不难发现点E为AC的中点,即AC=2AE,故问题(1)只要证明BF=AC. (2)略. 例2如图2,点A、B、C、D在⊙O上,AC⊥BD于点E,过点O作OF⊥BC于点F. (1)求证:△AEB∽△OFC; (2)AD=2OF.

二、取长补短法 对于线段的和差问题,通常采用延长较短线段或截取较长线段的方式,化归为线段的相等问题(俗称取长补短法). 例3 如图3,已知点A、B、C、D顺次在⊙O上,且AB=BD,BM⊥AC于点M,求证:AM=CD+CM. 证明(延长法) 延长DC至点N,使CN=C M,下面只要证明AM=DN即可.连BN,则由AB=BD,得 ∠ACB=∠ADB=∠BAD=∠BCN, 又CN=CM,BC为公共边, 例4 如图4,在菱形ABCD中,F为BC边的中点,DF与对角线AC交于点M,过点M作ME⊥CD于点E,∠1=∠2. (1)若CE=1,求BC的长; (2)求证:AM=DF+M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