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09年12月7日─12月18日),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缩写为"COP15",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贝拉会议中心举行。同时,它还是《京都议定书》签字国第五次会议。

根据"巴厘路线图"的决定,本次会议将诞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如果在本次会议上,各国不能达成共识、并通过新的决议,那么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本次会议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The 2009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commonly known as the Copenhagen Summit, was held at the Bella Center in Copenhagen, Denmark, between 7 December and 18 December. The conference included the 15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 15)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5th Meeting of the Parties (COP/MOP 5) to the Kyoto Protocol. According to the Bali Road Map, a framework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beyond 2012 was to be agreed there.

The conference was preceded by the Climate Change: Global Risks, Challenges and Decisions scientific conference, which took place in March 2009 and was also held at the Bella Center. The negotiations began to take a new format when in May 2009 UN Secretary General Ban Ki-moon attended the World Business Summit on Climate Change in Copenhagen, organised by the Copenhagen Climate Council (COC), where he requested that COC councillors attend New York's Climate Week at the Summit on Climate Change on 22 September and engage with heads of government on the topic of the climate problem.

Connie Hedegaard was president of the conference until December 16, 2009, handing over the chair to Danish Prime Minister Lars L?kke Rasmussen in the final stretch of the conference, during negotiations between heads of state and government. On Friday 18 December, the final day of the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media reported that the climate talks were "in disarray". Media also reported that in lieu of a summit collapse, solely a "weak political statement" was anticipated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nference.

The Copenhagen Accord was drafted by the US, China, India, Brazil and South Africa on December 18, and judged a "meaningful agreement" by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It was "recognised", but not "agreed upon", in a debate of all the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the next day, and it was not passed unanimously. The document recognised that climate chang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of the present and that actions should be taken to keep any temperature increases to below 2°C. The document is not legally binding and does not contain any legally binding commitments for reducing CO2 emissions.[9] Leaders of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including Barack Obama and Gordon Brown, were pleased with this agreement but many leaders of other countrie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were opposed to it.

Outcome 结果

On December 18 after a day of frantic negotiations between heads of state, it was announced that a "meaningful agreement" had been reached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India, South Africa, and Brazil.[93] The use of "meaningful" was viewed as being political spin by an editorial in The Guardian.[94] An unnamed US government official was reported as stating that the deal was a "historic step forward" but was not enough to prevent dangerous climate change in the

future. However, the BBC's environment correspondent stated: "While the White House was announcing the agreement, many other - perhaps most other - delegations had not even seen it.

A comment from a UK official suggested the text was not yet final and the Bolivian delegation has already complained about the way it was reached - 'anti-democratic, anti-transparent and unacceptable'. With no firm target for limiting the global temperature rise, no commitment to a legal treaty and no target year for peaking emissions, countries most vulnerable to climate impacts have not got the deal they wanted."

Early on Saturday 19 December, delegates approved a motion to "take note of the Copenhagen Accord[96] of December 18, 2009". However it was reported that it was not yet clear whether the motion was unanimous, or what its legal implications are. The UN Secretary General Ban Ki-moon welcomed the US-backed climate deal as an "essential beginning". It was unclear whether all 192 countries in attendance would also adopt the deal. The Copenhagen Accord recognises the scientific case for keeping temperature rises below 2°C, but does not contain commitments for reduced emissions that would be necessary to achieve that aim. One part of the agreement pledges US$ 30 billion to the developing world over the next three years, rising to US$ 100 billion per year by 2020, to help poor countries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Earlier proposals, that would have aimed to limit temperature rises to 1.5°C and cut CO2 emissions by 80% by 2050 were dropped. An agreement was also reached that would set up a deal to reduce deforestation in return for cash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agreement made was non-binding but U.S. President Obama said that countries could show the world their achievements. He said that if they had waited for a binding agreement, no progress would have been made.

Analysis and aftermath分析与后果

Despite widely held expectations that the Copenhagen summit would produce a legally binding treaty, the conference was plagued by negotiating deadlock and the "Copenhagen Accord" is not legally enforceable. BBC environment analyst Roger Harrabin attributed the failure of the summit to live up to expectations to a number of factors including the recent global recession and conservative domestic pressure in the US and China.

In the week following the end of the Copenhagen summit, carbon prices in the EU dropped to a six month low.

The Copenhagen Accord asks countries to submit emissions targets by the end of January 2010, and paves the way for further discussions to occur at the 2010 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in Mexico and the mid-year session in Bonn. However, some commentators consider that "the future of the UN's role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deals is now in doubt."

Failure blamed on developed countries

George Monbiot blamed the failure of the conference to achieve a binding deal on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and Barack Obama. By negotiating the Copenhagen Accord with only a select group of nations most of the UN member states were excluded. If poorer nations did not sign the Accord then they would be unable to access funds from richer nations to help them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He noted how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governments have both blamed China for the failure of the talks but said that Obama placed China in "an impossible position" - "He demanded concessions while offering nothing." Martin Khor blamed Denmark for convening a meeting of only 26 nations in the final two days of the conference. He says that it undermined the UN's multilateral and democratic process of climate negotiations. It was in these meetings that China vetoed long-term emission-reduction goals for global emissions to decrease by 50%,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emissions to fall by 80% by 2050 compared to 1990. Khor states that this is when other countries began to blame the failures on China. If China had accepted this, by 2050 their emissions per capita would have had to be around one half to one fifth per capita of those of the United States.

Failure blamed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has reported that India, China and other emerging nations cooperated at Copenhagen to thwart attempts at establishing legally binding targets for carbon emission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economic growth.

UK Climate Change secretary Ed Miliband accused China specifically of sinking an agreement, provoking a counter response from China that British politicians were engaging in a political scheme. Mark Lynas, who was attached to the Maldives delegation, accused China of "sabotaging" the talks and ensuring that Barack Obama would publicly shoulder the blame. The New York Times has quoted Lynas as further commenting:

"...the NGO movement is ten years out of date. They're still arguing for 'climate justice', whatever that means, which is interpreted by the big developing countries like India and China as a right to pollute up to Western levels. To me carbon equity is the logic of 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I think NGOs are far too soft on the Chinese, given that it's the world's biggest polluter, and i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deciding when global emissions will peak, which in turn i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eventual temperature outcome...

"I think the bottom line for China (and India) is growth, and given that this growth is mainly based on coal, there is going to have to be much more pressure on China if global emissions are to peak within any reasonable time frame. In Beij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Party com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and global warming is somewhere further down the list. Growth delivers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and keeps the party in power."

China's Xinhua news agency responded to these allegations by asserting that Premier Wen Jiabao played a sincere, determined and constructive role at the last minute talks in Copenhagen and credited him with playing a key role in the "success" of the conference. However, Wen chose not to take part in critical closed-door discussions at the end of the conference.

The editorial of The Australian newspaper, blamed African countries for turning Copenhagen into "a platform for demands that the world improve the continent's standard of living" and claimed that "Copenhagen was about old-fashioned anti-Americanism, not the environment

分析和后果分析与后果

尽管广泛预期的哥本哈根首脑会议将产生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这次会议是困扰谈判僵局和"哥本哈根协定"是没有法律强制执行。英国广播公司分析师Roger Harrabin环境原因的首脑会议失败,不辜负期望,其中包括最近的全球经济衰退和保守在美国和中国的国内压力的因素。

在一周后的哥本哈根首脑会议,欧盟碳价格年底降至6个月低点。

哥本哈根协议要求各国在提交2010年1月底的排放指标,铺平了道路,并进一步讨论将发生在201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墨西哥和中年在波恩举行会议。但是,一些评论家认为,"对联合国在处理国际气候的作用未来也令人怀疑。"

失败归咎于发达国家

乔治蒙比尔特指责这次会议未能实现对美国参议院和奥巴马约束力的协议。通过谈判,只有一组选定的国家,联合国大多数会员国的哥本哈根协议被排除在外。如果贫困国家没有签署该协定的话,他们将无法从富裕国家获得资金,帮助它们适应气候变化。他指出,如何在英

国和美国政府都指责是会谈失败的中国,但表示,奥巴马处于"不可能完成的立场,中国" - "他要求优惠,而不能提供。"马丁科尔指责召开只有26个国家在最后两日的会议上,丹麦。他说,它破坏了联合国的多边和民主的气候谈判进程。正是在这些会议是中国长期被否决长期的排放,全球减排目标降低了50%,和发达国家的排放量由80%下降到2050年与1990年相比。霍尔说,这是当其他国家开始将其归咎于中国的失败。如果中国在2050年接受了他们的人均排放量这一点,就不得不大约是每一半的美国的人均的五分之一。

失败归咎于发展中国家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印度,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在哥本哈根合作,挫败旨在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努力,以保护他们的经济增长。

英国气候变化书记埃德米利班德指责具体下沉协议中国,挑起对抗来自中国的回应,英国政客们在从事政治图谋。马克莱纳斯谁附于马尔代夫代表团,指控"破坏"的会谈,并确保奥巴马将公开难辞其咎中国。纽约时报引述了进一步的评论澳莱那斯:

"...非政府组织的运动是过时的10年。他们还在争取的'气候正义',知道是什么意思,是由大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有权污染到西方的水平解释。对我来说碳公平是确保相互摧毁的逻辑。我认为非政府机构过于依赖中,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染者柔软,是一个最重要的决定时,全球排放量将达到顶峰,这反过来因素是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最终温度的结果...

"我认为对中国的底线(和印度)的增长,因为这种增长主要是煤为基础,因此将不得不作出更多的对中国的压力,如果全球排放量的高峰期在任何合理的时间框架。在北京,党的利益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位,全球变暖是脆弱点的名单。增长进一步提供了稳定和繁荣,并保持党的执政。"

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对这些指控作出回应,称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的比赛最后一分钟的会谈坦诚,决心和建设性的作用发挥归功于"成功会议",他的关键作用。然而,温家宝选择不采取关键封闭在会议结束时的闭门磋商中的一部分。

在澳大利亚报章的社论,指责把哥本哈根成"要求全世界改善这片大陆的生活水平",并要求非洲国家平台"哥本哈根约老式的反美国主义,而不是环境

各国措施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o cu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17% below 2005 levels by 2020, 42% by 2030 and 83% by 2050.

China

To cut CO2 emissions intensity by 40-45% below 2005 levels by 2020.

European Union

To cu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30% below 1990 levels by 2020 if an international agreement is reached committing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more advanced developing nations to comparable emission reductions.

To cu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20% below 1990 levels by 2020 unconditionally.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标志 概述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目录[隐藏] 简介 会议概况 各方态度 会议成果 大会之最 大会前瞻 大会意义 简介 会议概况 各方态度 会议成果 大会之最 大会前瞻 大会意义 [编辑本段] 简介 哥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根据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会议将努力通过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考虑到协议的实施操作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如果《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在今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导致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因此,很大程度上,此次会议被视为全人类联合遏制全球变暖行动一次很重要的努力。 基于现实困境,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学者、媒体和民众都非常关注本次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的议题在近一年来一直是各大国际外交场合的重点议题。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已经多次就此话题表态。而中美两国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态度一直都是全球媒体的最佳关注重点。 [编辑本段] 会议概况 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 日程:2009年12月7日—18日。 地点:丹麦首都哥本哈根Bella中心。 参与人员: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 焦点: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目的: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结构和成员国:到目前为止已有192个国家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GE. 04-60818 (C) 080404 130404 联合国 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 附属履行机构 第二十届会议 2004年6月16日至25日,波恩 临时议程项目8(b) 执行《公约》第四条第8款和第9款 与最不发达国家有关的问题 最不发达国家专家组的进展报告 秘书处的说明 概 要 最不发达国家专家组第五次会议于2004年3月22日至24日在莫桑比克马普托举行。这是专家组第二任期的第一次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制订2004-2005两年期综合工作计划。

FCCC/SBI/2004/3 page 2 目 录 段 次 页 次 一、导 言............................................................................. 1 - 4 3 A. 任 务...................................................................... 1 - 3 3 B. 本说明的范围 (4) 3 二、业务问题 (5) 3 三、最不发达国家专家组2004-2005年工作计划................... 6 - 27 4 A. 能力建设需要........................................................... 8 - 16 4 B. 促进多边环境协定之间的协同合作 (17) 5 C. 促进区域协同合作.................................................... 18 - 20 6 D. 国家适应行动方案的执行战略................................. 21 - 23 6 E. 附加说明的最不发达国家专家组指南............................24 - 25 7 F. 推广和提高意识活动................................................ 26 - 27 7 附 件 最不发达国家专家组的组成 (8)

【51Talk-联合国演讲稿】9岁中国女孩黎子琳在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演讲

Youth Power in Climate Action 气候行动中的青年力量 9岁中国女孩黎子琳在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演讲 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来自大熊猫故乡的成都女孩黎子琳,受邀在“中国角”系列边会上,以“青年的力量·青年的责任”为主题,进行了全英文演讲。在演讲中,“熊猫女孩”子琳,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青少年在气候变化中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并呼吁全球青少年与熊猫站在一起,践行环保,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演讲发表后,各大官媒也轮番发声,话题#9岁中国女孩联合国演讲#便受到了网友的关注,冲上了微博热搜。 以下是黎子琳的演讲全文: Ladies and Gentlemen: 女士们先生们: Good afternoon. My name is Li Zilin and I am 9 years old. I come from Chengdu, capital of

southwest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Today I am very honored to share with you my understanding of youth power in climate action. 大家下午好。我叫黎子琳,今年九岁。来自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省会成都。今天,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气候行动中青年力量的想法。 My hometown Chengdu is famous for the giant panda, China’s national treasure. The panda is very popular among kids because it is cute, clumsy and plumpish, moving slowly to enjoy life. Sometimes, I really wish the tempo of study and life can be slowed down and everyone will enjoy a relaxed lifestyle. But I am aware in this world, not everything can be done slowly. Many issues call for immediate and concerted action, such as combating the climate change. 我的家乡成都因为中国国宝大熊猫而闻名于世。因为它们憨态可掬,不紧不慢地享受着生活,因此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有时候,我也很希望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可以慢下来,大家都能享受轻松愉快的生活方式。但我知道,世界上有些事情已经迫在眉睫。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采取行动,刻不容缓,比如应对气候变化。After years of efforts by the UN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ies, the climate issue was back to the spotlight thanks to a name Greta Thunberg. On September 24 this year, the 16-year-old Swedish climate campaigner made a passionate speech to world leaders at the UN, accusing them of failing to act on climate change and stealing the kids of their future. Though she drew on herself lots of criticism due to her health issue and her way of calling for school strike, we are inspired by her courage and by knowing the power of youth is turning the tide. 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多年的努力下,并随着格丽塔·桑伯格的出现,气候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年9月24日,这位来自瑞典的十六岁气候活动家在联合国向世界各国领导人发表了言辞激烈的演讲。她指责这些领导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不作为,毁掉了后代的未来。虽然她因自身的健康问题和号召学校罢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历次会议介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 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截至2004年5月,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方。 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这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 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 199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次缔约方大会 1995年4月7日,为期11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一届会议在德国柏林国际会议中心闭幕,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文件认为,现有《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规定的义务是不充分的,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以期最迟于1997年签订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英语:U nited N ations F ramework C onvention on C limate C hange,UNFCCC或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于1992年5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通过,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有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期间开放签署。1994年3月21日,该公约生效。 该公约缔约方自1995年起每年召开缔约方会议(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COP)以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1997年,《京都议定书》达成,使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按照2007年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缔约方会议第十五届会议将诞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气候变化谈判,走过风云变幻20年 气候变化谈判历程和南非德班气候大会展望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必须各国共同应对。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诞生以来,各国围绕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一系列谈判,这些谈判表面上是为了应对气候变暖,本质上还是各国经济利益和发展空间的角逐。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结果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而导致变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燃烧化石能源和毁林开荒等行为向大气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加剧温室效应的结果。据美国国家大气和海洋管理局(NOAA)最新报告,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ppm:百万分之一)左右升高到了2010年的389ppm。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历次评估报告还在不断地警醒国际社会,应当尽快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全球气温升高将导致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传染病增加、水资源短缺、濒危物种灭绝等严重后果,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暖。 气候谈判走过风云变幻20年 从1992年启动气候谈判以来,气候谈判总体呈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对立的格局,这种格局目前尚未发生重大变化。但与此同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格局却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相关报告,1990年全球化石能源总排放约为20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发达国家占68%,发展中国家占32%;2008年全球化石能源总排放为28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发达国家占51%,发展中国家占49%。从国别看,到2000年,25个主要排放国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83%,其中,美国、中国、欧盟、印度、俄罗斯合计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60%。中国在1992年的排放量约占全球的11%,2008年则占全球的23%,位居世界第一。从排放趋势看,发达国家历史排放量多,当前和未来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量少、当前和未来呈增加趋势。全球排放格局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谁先减排、减多少、怎样减,以及如何提供资金、提供气候友好型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减缓等问题上,展开了激烈争论,短期内很难达成一致,并进一步导致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内部谈判力量的分化组合。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诞生 为了促使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暖,在1990年IPCC发布了第一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后不久,1990年12月21日,第4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12号决议,决定设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成立后共举行了6次谈判,1992年5月9日在纽约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同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首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交参会各国签署。1994年3月21日《公约》正式生效。 《公约》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防止由此导致的对自然和人类生态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公约》还根据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主要是发达国家早先排放的结果这一事实,明确规定了

从三个主要方面论述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最终破裂_李翔1130900078

从三个主要方面论述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 最终破裂 作者:李翔单位:首都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地信3班学号:1130900078 引言:本文坚持认为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最终破裂,将从历次全球气候谈判发展趋势、全球气候的自然人文关系、区域性矛盾这三大方面来进行具体论述。 正文: 一、历次谈判发展趋势 大致列举一下比较重要的谈判事件,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日本京都制定《京都议定书》,2007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所制定的《巴厘路线图》,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议定的《哥本哈根会议》。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文简称《公约》,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 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截至2004年5月,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方。 这个公约的诞生便是全球气候谈判的起点,但是从内容看,它的成立建立在一个理想的状态。 例如,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这两点的提出就要求发达国家在减排中承担几乎所有的责任,不仅要使本国的减排量达到指标,还要承担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这无疑是一项巨大“回报甚微”的投资。而对于一些工业发展快速的发展中国家不进行法律上的约束,这样会使发展国家认为自己的工作徒劳而不公平。况且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常处于经历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再以牺牲经济来进行减排的治理。所以《公约》的实行具有理想性、不可行性。 2.矛盾在之后的15次缔约国会议中愈发展现出来。 1)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间(2008年-2012年间) 欧盟国家平均仅减排了2%,距离《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到2012年减排8%的目标仍相差 较远;加拿大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1990年增加了27%,而承诺是到2012年减排 6%。其 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就显现出来了,发达国家都没有如期达到指定的减排目标,由于 条约的束缚,各国面临经济上的收益削减,再加上欧债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威胁,, 契约国中的发达国家在这4年眼睁睁得看着发展中国家“成长”而本国却在为发展中国 家出钱出力,自然会心生不平。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在2001年3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是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 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国。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COP)于1995年在德国柏林召开。 COP1·德国柏林 1995年 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以期最迟于1997年签订一项议定书,议定书应明确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发达国家所应限制和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COP2·瑞士日内瓦 1996年 会议就“柏林授权”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决定由全体缔约方参加的“特设小组”继续讨论,并向COP3报告结果。通过的其他决定涉及发展中国家准备开始信息通报、技术转让、共同执行活动等。 COP3·日本京都 1997年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

减7%,日本削减6%。 COP4·布宜诺斯艾利斯 1998年 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岛国联盟(AOSIS),他们自愿承担减排目标;二是期待CDM的国家,期望以此获取外汇收入;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5·德国波恩 1999年 通过了《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查指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报告编写指南,并就技术开发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家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协商。 COP6·荷兰海牙 2000年 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势。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执意推销“抵消排放”等方案,并试图以此代替减排;欧盟则强调履行京都协议,试图通过减排取得优势;中国和印度坚持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7·摩洛哥马拉喀什 2001年 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COP7上,通过了有关京都议定书履约问题(尤其是CDM)的一揽子高级别政治决定,形成马拉喀什协议文件。该协议为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批准京都议定书并使其生效铺平了道路。

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会议概要

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会议概要 摘要: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密切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国际社会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气候制度,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为全球合作做出了体制约束。 关键字:全球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国际气候制度全球合作 正文 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越来越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密切,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也给国际政治提出了新的课题,它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安全观、利益观形成挑战。 自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呈现出变暖的趋势。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工农业生产中产生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这些气体浓度的增加。气候变暖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威胁,为了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社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此作出努力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气候制度,为全球合作做出了体制约束。1全球气候变化 1.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蓝体字是必看内容,红字是强调的内容。红色加粗的字体,是重中之重。请各位同学仔细看。在10.10之前看完就可以。至少要把11页开始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概述看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原文 本公约各缔约方, 承认地球气候的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感到忧虑的是,人类活动已大幅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增加增强了自然温室效应,平均而言将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进一步增温,并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注意到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社会和发展需要, 意识到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温室气体汇和库的作用和重要性, 注意到在气候变化的预测中,特别是在其时间、幅度和区域格局方面,有许多不确定性, 承认气候变化的全球性,要求所有国家根据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及其社会和经济条件,尽可能开展最广泛的合作,并参与有效和适当的国际应对行动, 回顾1972年6月16日于斯德哥尔摩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的有关规定, 又回顾各国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拥有主权权利按自己的环境和发展政策开发自己的资源,也有责任确保在其管辖或按制范围内的活动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造成损害, 重申在应付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的国家主权原则, 认识到各国应当制定有效的立法;各种环境方面的标准、管理目标和优先顺序应当反映其所适用的环境和发展方面情况;并且有些国家所实行的标准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能是不恰当的,并可能会使之承担不应有的经济和社会代价, 回顾联合国大会关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1989年12月22日第44/228号决议的决定,以及关于为人类当代和后代保护全球气候的1988年12月6日第43/53号、1989年12月22日第44/207号、1990年12月21日第45/212号和1991年12月19日第46/169号决议, 又回顾联合国大会关于海平面上升对鸟屿和沿海地区特别是低洼沿海地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的1989年12月22日第44/206号决议各项规定,以及联合国大会关于防治沙漠化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1989年12月19日第44/172号决议的有关规定, 并回顾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于1990年6月29日调整和修正的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注意到1990年11月7日通过的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部长宣言, 意识到许多国家就气候变化所进行的有价值的分析工作,以及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系统的其他机关、组织和机构及其他国际和政府间机构对交换科学研究成果和协调研究工作所作的重要贡献, 认识到了解和应付气候变化所需的步骤只有基于有关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考虑,并根据这些领域的新发现不断加以重新评价,才能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最为有效, 认识到应付气候变化的各种行动本身在经济上就能够是合理的,而且还能有助于解决其他环境问题, 又认识到发达国家有必要根据明确的优先顺序,立即灵活地采取行动,以作为形成考虑到所有温室气体并适当考虑它们对增强温室效应的相对作用的全球、国家和可能议定的区域性综合应对战略的第一步,

莱昂纳多在联合国气候峰会的演讲中英对照

莱昂纳多在联合国气候峰会的演讲 Thank you, Mr. Secretary General, for the honor to address this body once more. And thanks to the distinguished climate leaders assembled here today who are ready to take action. 谢谢秘书长先生再次给我机会让我站在这里发言,谢谢各位卓越的气候领导人今天在联合国大会汇聚一堂准备开始采取行动。 body:团体;组织 President Abraham Lincoln was also thinking of bold action 150 years ago when he said: “The dogmas of the quiet past are inadequate to the stormy present…As our case is new, so we must think anew and act anew. We must disenthrall ourselves, and then we shall save our country.” 150年前,亚伯拉罕·林肯总统也曾考虑过采取大胆的行动,他说:“那些属于宁静往日的教条已不足以应付风雨飘摇的现在,由于我们面临新的问题,我们要有新的思维、新的行动,我们必须打破自身的枷锁,才能拯救我们的国家。” dogma ['d?gm?] :教条,教理 disenthrall [,disin'θr?:l]:释放;解放 He was speaking before the U.S. Congress to confront the defining issue of his time – slavery. Everyone knew it had to end, but no one had the political will to stop it. Remarkably, his words ring as true today when applied to the defining crisis of our time – climate change. 当时林肯总统在美国国会发表了这席演讲,正视他的时代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奴隶制。所有人都知道奴隶制要终结,但是没有人有政治意愿去解决这个问题。今天他的话听来仍然振聋发聩。我们可以用他的话来描述当今时代的关键挑战——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全文内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国会议于1997年12月10目在京都通过。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代表中国政府。于1998年5月29日农联合国秘书处签署了该议定书。 本议定书缔约方, 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一以下简称《公约》一缔约方, 根据《公约》第二条所申明的最终目标, 忆及《公约》的规定, 在《公约》第三条的指导下, 按照《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一届会议在第l/CP.l号决定中通过的“柏林授权”兹协议如下: 第一条 为本议定书之目的,应适用《公约》第一条中所载定义。此外: 1.“缔约方会议”指《公约》缔约方会议。 2.《公约》指1992年5月9日在纽约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3.“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8年联合设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4.“蒙特利尔议定书”指1987年9月16日在蒙特利尔通过的、后来经调整和修订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5.“出席并参加表决的缔约方”指出席会议并投票赞成或反对的缔约方。 6.“缔约方”指本议定书缔约方,除非案文中另有说明。

7.“附件一所列缔约方”指《公约》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其中所列缔约方可由《公约》缔约方会议随后作出修正,或指根据《公约》第四条第2款(g)项作出通知的缔约方。 第二条 1.附件一所列每一缔约方,为履行第三条中关于排放量限制和削减指标的承诺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均应: (a) 根据本国情况执行和/或进一步精心制订政策和措施,诸如: 1.增强国家经济有关部门的能源效率; 2.保护和增强《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温室气体的汇和库。同时考虑到其依有关 的国际环境协议作出的承诺;促进可持续森林管理做法、造林和重新造林; 3.在考虑到气候变化的情况下促进可持续农业形式; 4.促进、研究、发展和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螯合技术和对环境无害的先进新 技术; 5.逐渐减少或逐步消除市场缺点、对违反《公约》目标和采用市场手段的所有温窒气体 排放部门的财政鼓励、免税攒施和补贴; 6.鼓励在有关部门作出适当改革,旨在促进用以限制或削减《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 制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的政策和做法; 7.采取措施在运输部门限制和/或削减《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温室气体排放 8.在废物管理部门以及在能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方面藉回收和使用以减少甲烷的排放; (b) 根据《公约》第四条第2款(e)项第(一)目,同其他这类缔约方合作增强它们依本条通过的政策和措施的个别和合并成效。为此目的。这些缔约方应采取步骤分享它们关于这些政策和措施的经验并交流信息。包括设法改进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可比性、透明度和成效,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在第一届会议上或在此后一旦实际可行时审议便利这种合作的方法,同时考虑到所有相关情况。 2.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应分别同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和国际海事组织一起谋求限制或削减飞机和船舶用燃油产生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模拟联合国气候大会荷兰代表发言稿

荷兰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多国代表在此疫情期间通过网络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是各国重视环境保护的表现,荷兰同样秉持多年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发展理念参与到本次会议中。疫情期间,各国的生产活动受到影响,但同时各国的环境污染不同程度上速度减缓或者开始出现恢复的迹象。这说明,各国在环保上面仍然有提升的空间。荷兰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方面探索多年,这次参与到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一方面是为了展示荷兰参与国际环境气候变化事务的积极态度和所作出的努力,另一方也希望与各个国家共商《巴黎协定》的落实计划。 地理环境:荷兰地处西欧,其西、北两面濒临北海,与德国和比利时比邻。在荷兰的西部和北部,许多区域低于海平面,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4%。全国约1/3的面积仅高出海平面1米左右。由于国土地势较低,为了生存和发展,荷兰人竭力保护原本不大的国土,长期与海搏斗,围海造田。早在13世纪就筑堤坝拦海水,几百年来更是使修筑的拦海堤坝长达1800公里,增加土地面积60多万公顷。如今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因此,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荷兰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是根深蒂固的,可以说荷兰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进程是分不开的。 做法: 1.立法:我国的环境立法体系非常完整,涉及了污染控制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各个方面,我国的环境管理法目前是除法国<环境法典>外世界上综合性最强的一部环境法,相关配套法律比如《地表水污染控制法》、《地下水法》、《海域污染控制法》等等,涉及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不仅如此,荷兰更致力于保护国际环境。在《巴黎协定》达成以后,荷兰积极开展相关的落实活动。2016年召开国内气候大会,明确做到每日900万人绿色出行。之后经过大量的前期工作,2018年出台《荷兰气候协定》,成为第七个拥有国内气候协定的国家。设定到2030年,保证荷兰排放的废气要比1990年的时候减少一半(49%)的目标,并且将零碳排放设为环境保护事业的远期目标。 2.政府:荷兰的政府对于环保的强力支持是荷兰环保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础。 的节能减排。 我们可以简单介绍几个方面,首先是汽车的绿色化和共享化。荷兰是全面推行自行车出行最成功的国家,但显然荷兰并不认为可以止步。氢被认为是工业国家实现净零排放可靠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荷兰同样深以为然。目前,荷兰公共交通中有八辆氢能公共巴士。以此为基础,荷兰耗资1500万欧元于公共汽车项目,荷兰承诺从2030年起,作为荷兰公共交通工具的公交车可能不再排放二氧化碳。其次,荷兰是全世界充电设施最为完备的国家之一,为了继续发展绿色充电,在2019年至2023年期间每年将有一个700兆瓦的海上风电项目建成投产,荷政府拟拨付180亿欧元用于项目补贴。 3.企业:荷兰的企业同样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荷兰帝斯曼企业(DSM)就发明了一种名为3-硝基氧基丙醇(3-NOP)的甲烷抑制剂,通过阻止牛胃中的细菌将碳转化为甲烷中而发挥作用,从而可以将牛的甲烷排放量减少近三分之一。虽然荷兰企业发明的甲烷抑制剂还有待进一步的讨论和发展,但这些研究给世界企业的环保工作提供了合作新思路。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GE. 02-65241 (C) 120203 140203 联合国 Distr. GENERAL FCCC/SBSTA/2003/6 24 December 2002 CHINESE Original: ENGLISH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属科学技术咨询机构 第十八届会议 2003年6月2日至13日,波恩 临时议程项目4 (d) 方 法 问 题 土地使用、土地使用的变化和林业:为了按照 《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将造林和再造林活动 纳入第一承诺期拟订定义和模式 有关处理基准、额外性和渗漏问题的模式的备选办法文件 秘书处的说明 目 录 段 次 页 次 一、导 言………………......................................................... 1 - 6 3 A. 任 务…………………………................................... 1 - 3 3 B. 本说明的范围…………............................................. 4 - 5 4 C. 科技咨询机构可采取的行动 (6) 4

FCCC/SBSTA/2003/6 page 2 目录(续) 段次页次 16 4 - 二、与基准相关的问题 (7) 10 4 - A. 基准的范围 (7) B. 基准的方法…………................................................. 11 - 12 7 C. 基准的计算……………………………........................ 13 - 16 8 三、额外性……………………………………………................. 17 - 22 9 A. 额外性的定义…………………………………............. 17 - 18 9 B. 固碳量的计算………………………………................. 19 - 20 10 C. 固碳量的核查………………………………................. 21 - 22 11 四、渗漏……………………………………………..................... 23 - 30 12 A. 项目边界的定义………………………………............. 23 - 24 12 B. 渗漏的定义....................………………………………. 25 - 26 13 C. 渗漏的调整……………………………………............. 27 - 28 13 D. 渗漏的监测…………………………………................. 29 - 30 14 五、交叉的问题…………………………………………............. 31 - 38 15 A. 监测计划………………………………........................ 31 - 32 15 B. 监测计划的审定和实施………………………............. 33 - 34 16 C. 入计期……………………………................................ 35 - 38 17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公约》的制定】《联合国气候 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公约》)是1992年 5月在联合国纽约总部通过的,同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正式开放签署。《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公约》说:“感到忧虑的是,人类活动已大幅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增加增强了自然温室效应,平均而言将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进一步增温,并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 《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目前已有192个国家批准了《公约》,这些国家被称为《公约》缔约方。此外,欧盟作为一个整体也是《公约》的一个缔约方。 《公约》缔约方作出了许多旨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承诺。每个缔约方都必须定期提交专项报告,其内容必须包含该缔约方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并说明为实施《公约》所执行的计划及具体措施。

《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 《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它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有关资金和技术;而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采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 【《公约》缔约方大会】 自1995年以来,《公约》缔约方大会每年召开一次。 第2至第6次缔约方大会分别在日内瓦、京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波恩和海牙举行。1997年12月,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对2012年前主要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开始生效。根据这份议定书,从2008年到2012年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八国集团就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 2000年11月份在海牙召开的第6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坚持要大幅度折扣它的减排指标,因而使会议陷入僵局,大会主办者不得不宣布休会,将会议延期到2001年7月在波恩继续举行。 2001年10月,第7次缔约方大会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及我国的应对措施探讨本文概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摘要提出了我国应对金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建议和总结了引起气候变化的成因,的科学背景,对策。对策成因:气候变化关键词引言 0 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全这一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社会活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国际社会加快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公,世纪21动,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入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履行的步伐。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进如何认在这样一个新的政治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承担减限排的潜在压力,程的加快,识我国面临的形势,从而提出应对策略,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气候变化的现状 1 再次确认了全球气候变(2007)次评估报告4第(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称,目74.0年前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100年止,与2005化事实: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过万年中任何一段时期都高,1前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比过去月,全球地表温度更是打4~1年2007%。35万年中任何时候都高,比工业革命前高65去℃。因为人为加剧的温室效应,1年以来的所有记录,平均气温比往年上升了1880破了自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近年来,世界风暴、洪水和干旱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

异常的暴雨、降雪和严酷的热浪等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频现。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8"C.0~5.0势基本一致: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0℃,增暖速率为每1.1年变暖尤其明显,地表气温年均升高50平均值,近℃,22.0年50突出体现在冬季增温、连续出现全国性暖冬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二是近而区域降水变化波动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都呈下降趋势,年来中国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毫米。9.2年减少10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20---40年减少10区降水量平均每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毫米,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50毫米。三是近60~20年增加10增加,平均每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面积扩大,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5.2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50加重,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四是近毫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海岸带的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灾害更明显。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有加速趋势。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中国21快速退缩,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气候变化将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如不能有效应对,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受粮食安全等危机,人类健康、人类社会将面临水资源短缺、复的影响,年来的50次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