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吆喝教学文档

18、吆喝教学文档

18、吆喝教学文档
18、吆喝教学文档

黄柏中心学校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执笔:王中于

内容:18、吆喝课型自读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学习难点:

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二、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铁铉( ) 囿于( ) 隔阂( ) 饽饽( ) 秫秸( ) 商贩( )吹嘘( ) 吆喝( ) 小钹( ) 荸荠( )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

秫秸:

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

囿于:

隔阂:

吹嘘:

3、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4、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明确: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

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一部分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明确: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明确:

第一层次(4~9),

第二层次(10),

2、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明确:

3、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1、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明确:

(四)品味语言.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明确:

三、达标检测

阅读第10段,回答问题。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2.这一段一共写了几种叫卖的货色?

3.为什么我对卖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感?

4.四季的叫卖中,哪一季写得最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后感悟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十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吆喝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吆喝》 环节 学 生 学 习 内 容 及 要 求 学情预设 学习随笔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 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写作思路及材料安排的有序性。 2、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学法指导:1、诵读品味法 2、自主学习法 知识链接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背景介绍:八百多年的日月穿梭,北京城的旧面貌渐渐变得斑驳,胡同在不断地被拆扩,京腔京韵中日益掺杂了各样的口音。那曾经回荡在老北京城的叫卖声就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不应该被人们所遗忘。作家萧乾在本文中用他那善于捕捉美的眼睛,从平常的吆喝声中发掘出艺术美,然后用他那支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的笔表现了这种美。 知识链接 中我要记住的信息: 第一课时 读音、词义板块要记住的信 学习 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3、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定向自学1、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 铁铉.() 囿.于() 吆喝 ..()() 饽饽.() 秫秸 ..() ()荸荠 ..()() 小钹.() 隔阂.()商贩.()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秫秸: 囿于:隔阂: 合辙押韵:油嘴滑舌: 吆喝: 随机应变: 吹嘘: 饽饽: 3、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②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描写吆喝声的内容复杂而丰富,作者 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文章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③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息: 检查讨论1、、小组结对子交叉双色笔勾画情况,预习完成情况情况,组长汇报打分。 2、小组合作讨论预习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解决的交全班讨论解决。 我在自学 中存在的 问题: 展示反馈1、生字词展示(结对子交叉批改) 2、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先组内交流再分组展示) 展示中我 的亮点和 不足: 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揣摩语言,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定向 自学 1、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接了哪些内容? 2、品味语言: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18.《吆喝》教学设计(2020060706473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吆喝》教学设计 毕节八中:薛朝怀 教学课时: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民俗文化”中的第三篇文章。“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显然,学《吆喝》不是学“吆喝”,而是要让深受现代文化熏陶的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关注民间文化,体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吆喝是一种民俗艺术。这种民俗艺术,不仅反映了老北京人的生存状态,而且折射出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境界。萧乾写吆喝,绝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北京的吆喝场景,他更是在吆喝人们去抢救、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读《吆喝》,不仅要读出了原汁原味的北京味儿;读出了民俗形式的外衣下值得我们去传承的文化精髓——底层人对待生活、质朴、热情、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和人生境界;更要读出作者向我们表达的内心呼唤——抢救、保护、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一种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的意识。 鉴于这样的文本定位,我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字、词、句文章结构等的教学。吆喝表面看起来似乎散漫无序,只是从一个吆喝到另一个吆喝的记录,一个句子到一个句子的滑行,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个别角度的切入,从文本的地表到地幔,从地幔到地核,搅动思情,甚至是引发潜在意识的江流奔涌,在学生有了表达欲望之时,再由老师将思想的交流引向地表,直至形成火山的喷发,及走“感悟——赏析——创作” 之路,我们就会发现,在这条协同促进的探寻之路上,我们正打开心扉与文本,进行一次深入对话,最终敞亮的心灵。因此,我将整个课堂设计为七大板块组成:贴近生活,激趣导入——整体感知,感受特色——精读课文,品读吆喝——内化理解,升华主题——拓展延伸,回归生活——作业布置,巩固提升,增强意识——总结课堂。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积累,字、词、句及文章结构的理解已经基本没什么大碍。再加上这篇文章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字词句,所以这块直接放手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而民风民俗却是现代学生很少关注的,所以得给他们较多的听说读写的机会,通过视频欣赏、竞读、学生表演、创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他们的抢救、保护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将课本与生活紧密

《吆喝》导学案(附答案)

吆喝》 【学习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学习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品味京味语言特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 .通过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读,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3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学会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学习重难点】 1. 作者有关吆喝的介绍。 2. 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3. 品味京味语言特色。 4. 体会作者感情。 【知识链接】一、广告,可以说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 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 形式是怎样的呢? 那就是口耳相传的口头广告,其中之一就是卖货人的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又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听听那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吧。二、简介作者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1939 至1942 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 至1944 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 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51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 至1955 年任《译文》编委,1985 年12 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 年4 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 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预习案 1. 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 )给加点字注音。 囿(y du)钹(b c)招徕(I 3)铁铉(xu d n) 饽荠(b i q D 秫秸秆(sh t)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招徕:招揽。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思路呢?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起总领作用的段

【语文8 下】学案:18 吆喝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8 吆喝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品味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资料链接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第一课时

积累字词,通过抓过渡句、中心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给加点字注音。 招徕.( l ái ) 隔阂.( h é ) 卤.煮( l ǔ ) 馄饨..(h ún t ún ) 吆喝..( y āo h è ) 囿.于( y óu ) 饽.饽( b ō ) 小钹. ( b ò ) 秫秸秆...(sh ú ji ē g ǎn) 荸荠..( b í q í ) 2.解释词义。 招徕:招揽。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说话圆滑,世故,善于狡辩。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课时要点 自主学习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3.标出文章的过渡句和段落中心句。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找出文章的过渡句和段落中心句,每人讲一处,并说明理由。 如:第10段的中心句是“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后文便依次举例说明春夏秋冬四季的吆喝。 第8段“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是过渡句。“可”字将前文夜晚卖吃食的吆喝转入到不是卖吃食的吆喝,过渡自然。 2.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3.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

《吆喝》导学案设计

《吆喝》导学案设计 《吆喝》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掌握文意。 3、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与独特的魅力,理解吆喝人的生活态度,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4、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导人 吆喝,什么是吆喝?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吆喝 (萧乾(1910――2019年)原名萧炳乾,生于北京,蒙古族、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一辈子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背景简介 八百多年的日月穿梭,北京城的旧面貌慢慢变得斑驳,胡同在不断地被拆扩,京腔京韵中日益掺杂了各样的口音、那曾经回荡在老北京城的叫卖声就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不应该被人们所遗忘。作家萧乾在本文中用她那善于捕捉美的眼睛,

从平常的吆喝声中发掘出艺术美,然后用她那支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的笔表现了这种美。 1、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地阅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并勾划出文章中所介绍的吆喝。 2、【探秘】如此多的吆喝,作者是如何巧妙的串接起来的呢? 三、研读课文,探究美点——品吆喝 1、诱人的吆喝词:这么多的吆喝中,哪一句吆喝,让您一听,就流口水?请大伙儿选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您喜爱的句子,讲讲您的理由、 2、动听的吆喝调: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她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她们是如何 唱的? 3、欣赏原滋原味的北京吆喝。 四、理解生活,体会感情—-悟吆喝 1、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只是一群小商贩,她们的生活处境是如何的呢?快速跳读课文,勾划出最能反应吆喝人一辈子活处境的句子、 2、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尽管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她们面对生活又是如何一种态度呢? 3、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如何的感情? 五、感受特色,亲身体验—-—-学吆喝

《吆喝》导学案(附答案)

《吆喝》 【学习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学习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品味京味语言特 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通过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读,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 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3.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学会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学习重难点】 1.作者有关吆喝的介绍。 2.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3.品味京味语言特色。 4.体会作者感情。 【知识链接】 一、广告,可以说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 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 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 那就是口耳相传的口头广告,其中之一就是卖货人的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 一种重要形式,又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 韵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听听那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吧。 二、简介作者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 兼旅行记者。1939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至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至1955年任《译文》编委,1985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年4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 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 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 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预习案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囿.(yòu) 钹.(bó) 招徕. (lái) 铁铉.(xuàn) 饽荠 ..(bí qí) 秫.秸秆(shú)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招徕:招揽。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导学案(附标准答案)

《吆喝》导学案(附答案)

————————————————————————————————作者:————————————————————————————————日期:

《吆喝》 【学习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学习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品味京味语言特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通过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读,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3.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学会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学习重难点】 1.作者有关吆喝的介绍。 2.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3.品味京味语言特色。 4.体会作者感情。 【知识链接】 一、广告,可以说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 那就是口耳相传的口头广告,其中之一就是卖货人的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又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听听那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吧。 二、简介作者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1939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至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至1955年任《译文》编委,1985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年4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预习案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囿.(yòu) 钹.(bó) 招徕. (lái) 铁铉.(xuàn) bí qí) 秫.秸秆(shú) 饽荠 ..(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招徕:招揽。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吆喝》练习题 一、基础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招lái()②yòu于()③隔hé()④bō() ⑤铁xuàn()⑥bōbō()⑦shújiē()⑧bíqí() 2.以下成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随机应变不拘一格寸步难行 B.不求甚解不攻自破耳目一新 C.入木三分孤方自赏油嘴滑舌 D.耳闻目睹见多识广拾金不昧 3.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是北京人,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用____________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的____________,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____________。 4.找出下列句子的主干。 ①20年代一位在北京做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 ②布贩子手里的拨浪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 5.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够自信,效益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变动,便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A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B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气“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6.第A段中介绍了几种叫卖的方法,分别是那几种? 7第B段中写了几种吆喝的声调? 8.精炼概括AB两段的主要内容。 9.简要分析文段的语言特色。 10.领会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答案:1.①徕.②囿.③阂.④钹.⑤铉.⑥饽饽⑦秫秸 .. ..⑧荸荠 解析:【分析】根据拼音写汉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大部分考查的是字词掌握的能力,要想正确组词,就要理解字的意思。

【语文8 下】导学案:18吆喝

18、《吆喝》学案 教师寄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识记重点词语,了解文章的内容。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重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难点: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吆.喝()招徕.( ) 铁铉.( ) 行.当() 囿.于()隔阂.()钹.()秫.秸()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隔阂:随机应变: 吹嘘:油嘴滑舌: 3、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作者:萧乾。” 4、文章中作者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二、课上学习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突破重难点 1. 精读课文,理解探究 (1)写的最具体生动的是哪一种吆喝?怎样吆喝? (2)北京街头卖东西的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只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吆喝,其余的只简单说他们卖什么?

(3)作者如何看待老北京的吆喝声?他对老北京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2.品读课文,合作交流。 (1)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 (2)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a.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请同组同学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 b.表演课本剧: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表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3)对于本文,你还有什么疑惑吗?请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请在班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四)、课堂小结 (五)、达标测试 1、注音: 囿( ) 钹( ) 招徕( ) 铁铉( ) 饽饽( ) 秫()秸( )秆吆喝( ) 隔阂( )卤()煮荸荠( ) 荞()麦

《吆喝》学案范文推荐2

《吆喝》学案范文推荐2 18.《吆喝》 教师寄语:民俗,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学习目标: 1、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3、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重难点: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吆喝()招徕( )铁铉( )行当()囿于()隔阂()钹()秫秸() 2、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思考 3、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4、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5、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 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6、在清早、白天、夜晚三者中,重点写的是什么? 7、写的最具体生动的是哪一种吆喝?怎样吆喝? 8、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 四、拓展延伸 9.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a.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请同组同学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 b.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表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五、课堂小结 收获: 疑问: 六、达标检测: 阅读第10段,回答问题。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2.这一段一共写了几种叫卖的货色? 3.为什么我对卖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感? 4.四季的叫卖中,哪一季写得最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01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导学案之三

18吆喝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识记重点词语,了解文章的内容。 2、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重难点: 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4、文章中作者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5、写的最具体生动的是哪一种吆喝?怎样吆喝? 6、北京街头卖东西的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只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吆喝,其余的只简单说他们卖什么? 7、作者如何看待老北京的吆喝声?他对老北京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三、拓展提升 集贸市场上,卖萝卜的小贩和卖梨的小贩竞相吆喝,招揽生意。卖萝卜的吆喝道路:“快来买呀,梨样的脆口。”卖梨的也不甘示弱,吆喝道路:“来看一看呀,萝卜的价儿。”过路的人听了,都忍不住大笑。你能听出这两个小贩吆喝的本意吗? 卖萝卜的() 卖梨的() 四、我的收获与疑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一、自主学习 1、下列对破折号的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做解释) B.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表示语音延长) C.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表示话题转换) D.“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表示强调) 二、合作探究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

18 吆喝

18、吆喝教学文档

黄柏中心学校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执笔:王中于 内容:18、吆喝课型自读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学习难点: 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二、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铁铉( ) 囿于( ) 隔阂( ) 饽饽( ) 秫秸( ) 商贩( )吹嘘( ) 吆喝( ) 小钹( ) 荸荠( )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 秫秸: 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 囿于: 隔阂: 吹嘘: 3、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4、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明确: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 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一部分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明确: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明确: 第一层次(4~9), 第二层次(10), 2、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明确: 3、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1、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明确: (四)品味语言.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篇一:《祝福》导学案答案】 习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学习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学习目标3。 【学习难点】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复述课文培养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情感。【知识链接】 创新设计P14自主学习篇 背景资料(见创新设计P16右中) 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 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 是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 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2)妇女的“三从”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 被视为“罪人”。 【学习过程】 第一、二课时(预习) 一、描绘导入

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枝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 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点拨:(1)封建礼教的代表、害死祥林嫂的罪魁: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 (2)害死祥林嫂的帮凶:四婶、柳妈、鲁镇其他冷漠麻木的民众(3)敏感、有良知,但软弱,退缩,圆滑世故的知识分子:“我”(4)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祥林嫂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点拨:倒序 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点拨:“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4、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造成悬念;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5、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节自然分明,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并标示在课文中相应位置。 情节内容记叙方式 序幕:鲁镇祝福的气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倒叙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6、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 点拨:开放话题畅所欲言

山东省聊城市文轩中学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学案

速度源于动力,目标在于心明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掌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同学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资料布置和过渡方面的技巧。 踏雪寻梅香引路,乘风觅柳絮牵途 一、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寻幽径 明心亭

重庆市璧山县青杠初级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18吆喝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重庆市璧山县青杠初级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18吆喝导学案(无答案)新 人教版 【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2.结构安排独特。 【知识链接】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1939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至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至1955年任《译文》编委,1985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年4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惟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自主学习】 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招徕(lái)弦乐(xián)钳形(gān)铁铉(xuán) B隔阂(hé)囿(yòu)伶俐(lì)吹嘘(xū) C饽饽(bó)小钹(bō)雪花酪(gè)小贩(fàn) D秫秸(jié)荸荠(qí)荞麦(qiáo)糠(kān) 2、结合语境,解释加粗的词语。 ⑴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 徕顾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荠:()__________ ()__________ 喝:()__________ ()__________ 4、下面一段话中标点标注正确的一项是() 囿于语言的隔阂①洋人只能欣赏器乐②其实③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④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⑤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5、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上文已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 B、这是夸张的说法,表现了作者幽默调侃的用意。 C、因为“卖荞麦皮”的叫得太难听,“我”趴在地上就听不到了。 D、因为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荞麦皮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所以“我”特别害怕,“吓了个马趴”。

18吆喝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 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 品味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1. 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___ … A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 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第一课时 积累字词,通过抓过渡句、中心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2. 解释词义。 班级 学习小组 18吆喝 小主人姓名 上课时间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 招徕(I d ) 隔阂(h e ) 卤煮(I U ) 馄饨(h m t ijn ) 吆喝(y ①h e ) 囿于(y du ) 饽饽(b o ) 小钹(b o) 秫秸秆(sh uji eg on) 招徕:招揽。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秫秸:去掉穗的咼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重点难点J 课时要点■ J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说话圆滑,世故,善于狡辩。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3. 标出文章的过渡句和段落中心句。 合作探究’1 1.小组合作,找出文章的过渡句和段落中心句,每人讲一处,并说明理由。 如:第10段的中心句是“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后文便依次举例说明春夏秋冬四季的 吆喝。 第8段“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 卖吃食的吆喝转入到不是卖吃食的吆喝,过渡自然。 2?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 “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3?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 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至屹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 等等,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巩固拓展 选择文中一种吆喝,模仿表演,或模仿生活中的叫卖吆喝声进行表演。 第二课时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是过渡句。“可”字将前文夜晚 '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 A 课时要点)

吆喝导学案

《吆喝》导学案(两课时)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审核人: 导入: 广告,可以说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 那就是口耳相传的口头广告,其中之一就是卖货人的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又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听听那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吧。 1、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学习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品味京味语言特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通过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读,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3、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学会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学习重点: 1、作者有关吆喝的介绍。 2、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学习难点: 1、品味京味语言特色。 2、体会作者感情。 (一)捷足先登预习掌握 1.给加点字注音。 囿( ) 钹( ) 招徕( ) 铁铉() 饽荠( ) 秫秸秆( )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招徕: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油嘴滑舌: 囿于:隔阂: 吹嘘: 吆喝: 3、文学常识: 萧乾(1910-1999),()族,原名(),北京人,著名()、()、()。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1939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至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

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至1955年任《译文》编委,1985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年4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二)彰显本色自主解决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思路呢?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起总领作用的段落。 2、作者在介绍各种吆喝时是按什么思路来写的? (一)自主——合作帮教提升了解各种“吆喝” 1.朗读课文5-10段,画出“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作者都介绍了哪些“吆喝”? 2.在这五花八门的吆喝中,作者印象深刻的是哪几种吆喝?你能根据作者的描写试着吆喝几声么? 3.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 4、这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请从书中画出作者对其作用评价的句子。 5、为了吸引顾客,叫卖者在吆喝时都采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式呢?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二)师生交流精讲指导 1、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2、为什么作者对北京的吆喝记忆如此深刻,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吆喝导学案

吆喝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结构,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 【学习重点】 分析文章结构,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 一、识记字词 招徕.()钳.形()铁铉.()颤巍 ..()囿.于() 隔阂.()伶.俐()馄饨 ..()抽屉.()香饽.饽() 话匣.子()沉甸.甸()支棱.()小钹.()秫秸秆 ...() 山楂.()荸荠 ..()卤.煮() ..()荞.麦()行当 蘸.水()雪花酪.()吆喝 ..() 二、解释下列词语 囿于: 招徕: 随机应变: 三、作者简介 作者______________,原名萧炳乾,著名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萧乾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代表作小说《________________》、译著《________________》。 四、整体感知 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五、合作探究 1、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 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

2、早、晚、四季各写了哪些吆喝?重点写的是什么? 3、吆喝的具体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4、吆喝的声调有什么特点? 5、吆喝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6、这些吆喝,吆喝出了老北京人什么样的精神和生活状态? 六、语言赏析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给出下列的例句,试分析其语言特色。 例句:“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而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 没有饽饽赏碗饭。 七、探究乐园 你还听到过哪些有趣的吆喝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