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甲醛抗皱整理剂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无甲醛抗皱整理剂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无甲醛抗皱整理剂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无甲醛抗皱整理剂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广西纺织科技2001年第30卷第1期

刘建薪华载文

【摘要】概述了近年来无甲醛防皱整理剂的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提出了看法,尤其对水性聚氨

酯抗皱整理剂作了较全面地论述。

【关键词】抗皱整理无甲醛聚氨酯

0引言

各种防皱耐久压烫整理研究最早在19世纪60年代…,那时人们对整理的要求很低,包括耐洗性等都没有特别要求。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整理效果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整理水平的落后和合成纤维的崛起,人们只对合成纤维发生兴趣,因为天然纤维有其先天性缺陷——易皱。

但到了近期,人们不但注重一些表观的东西。而且越来越注重周围环境对身体健康影响。作为服装是人们时刻最贴近的环境,尤其是内衣,对人体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合成纤维衣着舒适性、手感性和皮肤接触安全性等不如天然纤维,天然纤维的发展又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因此,天然纤维的防皱防缩整理已成当今世界纺织整理的发展趋势,随之有许多免烫产品相继出现,如“洗可穿”系列。

织物进行整理的主要方法有【2】:在织物上用乙烯单体接枝,用含有甲醛的试剂交联以及用非甲醛试剂交联,织物进行交联整理主要是织物纤维中的反应性官能团(如一OH,一NH:等)与非甲醛整理剂之间反应,交联成网状,使织物有一定的回弹性而导致有防皱防缩的效果。

抗皱整理,一般是整理剂与纤维发生交联,因而凡能与纤维发生交联而形成网状结构的几乎都可做抗皱剂。近年来研究与开发的无甲醛抗皱整理剂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生物整理剂

生物整理剂主要采用天然物质,如甲壳质、丝素蛋白等。经天然物质提纯改性后对真丝绸进行整理,这类整理剂含有与丝纤维相似的化学结构和组分,如整理剂中含有一定的活性基团,在分子间形成交联结构,从而可以提高织物的抗皱性能。用丝素对棉进行整理。由于丝素含有较多的疏水性氨基酸,因此丝素整理会降低棉的吸水性,而且交联的形成也会降低整理织物的吸湿性能【引。另外,这种整理剂来自天然,成本低廉,不仅对环境无污染,而且对人体有保健功能。

为使抗皱效果好,同时其他性能也要求改善或不受影响,一般采用混合整理剂。如采用丝素整理剂和有机硅混合物整理真丝绸b1,能有效提高折皱回复性,改善手感,并且保持了良好吸湿透气性,赋予真丝绸良好的服用性能,同时耐洗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万方数据

2001年第30卷第1期广西纺织科技41

2环氧化合物

常用的环氧类树脂是环氧氯丙烷与多元醇或多元胺的缩合物,环氧类整理剂整理织物没有甲醛释放和吸氯问题,耐水解稳定性和防缩性也较好。环氧类整理时交联生成一C—C一键或一C—O一键比用N一羟甲基防皱剂生成的一N—C一键具有较好的湿抗皱性。

各种研究结果表明,用环氧树脂整理后的织物可获得较高的干、湿弹性、DP等级和牢度,耐洗性好,并且织物的防缩性能也大为改善,但由于需在碱性强的催化剂下高温处理,工艺条件不当时,很容易使织物泛黄和脆损。它们特别适用于丝绸类织物的防皱整理,但整理后丝织物的手感不太好,强力损失大,价格也较高。

3二醛类化合物

二醛类整理剂报道较多。其基本原理也是与纤维发生交联,把织物表面处理成网状结构来达到防皱效果。韩国有人用乙二醛进行丝绸抗皱试验㈨,其中加入布伦斯台——洛里酸(如硫酸或甲酸)作为催化剂,试验结果表明能提高平衡折皱回复角。

国内也有人用乙二醛或戊二醛进行织物整理【川,采用硫酸铝一酒石酸或氯化铝一酒石酸作为催化剂体系,乙二醇作为添加剂。结果表明湿态折皱回复性有显著提高,一般可达250度左右。整理后的力学性能和白度都较好,纤维的断裂强度比整理前不会有较大的下降,若条件适宜.还会有一定提高。

用二醛类化合物进行织物整理的缺点是干态折皱回复性提高不明显,甚至还有轻微的下降,有待进一步研究。

4多元羧酸类化合物(BTCA)

有关多元羧酸类整理剂的报道国内国外都不少。而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果。BTCA在棉织物的整理中产生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常州有一研究所在生产BTCA并已投入市场。它挥发性低,无味,对皮肤刺激性小,动物实验表明口服和皮肤接触毒性低。

经BTCA整理后,织物强力降低程度与整理所用的催化剂有关,如果催化剂既能提高交联键的长度和支化程度,又能降低纤维中的共价键数目,它就能提高交联网络的柔性。当织物受力时,有更多的大分子能分担这种力,从而提高织物强力。若加入一种磷酸盐作为催化剂n1,能提高BTCA与织物纤维之间的交联反应,从而使织物有良好的免烫性。

用BTCA对织物进行防皱整理。虽然能提高折皱回复角,但织物白度,强力有所降低,染色物色光度变化大,有人研究BTCA中加人树脂整理剂进行混和使用D】。由予B’rCA价格较高限制了它的应用,人们开始对CA(柠檬酸)进行研究,与BTCA相比CA具有产品易得,价格低廉之特点,但CA的整理效果较BTCA差,特别表现为泛黄和耐洗牢度差,加聚马来酸仅可改善织物的耐洗牢度181。

5聚氨酯(PU)

近十年来,一些新型高分子材料被广泛地开发应用,大大地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聚氨酯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可赋予加工产品突出的强度、柔韧、耐磨、透湿、耐低温等性能,用于纺织品的后整理,可明显地提高服装或饰品的华丽庄重感和衣着的舒适感,因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聚氨酯有其独特的结构,两端有一个异常活泼的异氰酸酯基(一NCO),此基团能和许多类型的化合物(醇、酸、氨基酸、水等)反应,也可发生聚合反应。反映的强烈程度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控制反应条件而达到此目的。因此,根据其活泼性可作为织物的交联剂,来达到抗皱等功能性整理效果;还可用于织物表面涂层,能改善织物表面的各种性能。总之,PU树脂主要用于织物整理、染色和印花加工,在纺织上加工用作纤维纱线的上浆剂,在玻璃束纤维上可用作集束

 万方数据

42广西纺织科技2001年第30卷第1期

剂。在后整理方面主要用于织物的后整理和涂层整理。

聚氨酯品种繁多,纺织用PU有溶剂型和水系型两大类。溶剂型用于纺织工业,有些性能比水系型为好,如薄膜强度、耐水性和粘接性方面.另外光洁度也优于水系型,在转移和湿法涂层上用量较大。溶剂型的主要溶剂为二甲基甲酰胺、甲苯、二甲苯、丁酮等及其混合物,有一定毒性。环境污染较大,并且易燃易爆,设备上必须要有安全措施,工厂建筑上也有特别要求,应用上已受到一定限制。

水系聚氨酯树脂性能优越、环境污染小、生产安全,近年来已成为发展方向,取代溶剂型聚氨酯。欧美、日本等竞相研究开发,增加功能,提高质量,扩大在纺织印染上的应用范围,形成了很多系列产品。国内在这方面的工作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进口部分树脂或与国外合作,准备引进技术生产该类树脂扩大应用;一方面加强力量研制开发该类树脂。应用于整理剂的一般是反应性的水性聚氨酯。反应性水系聚氨酯,也称热反应型水性PU,主要依靠活性度很高的异氰酸酯基(一NCO)与纤维反应交联,形成三维网状结构。由于聚氨酯可同两个或多个纤维素分子进行反应.反应的结果形成了部分交联键。这些部分交联键成为纤维素分子结构的骨架,起着支撑和固定的作用,从而提高了织物的挺括性,降低了易皱性。由于是化学反应的结合,处理后的织物耐洗性、耐磨牢度等都很好,但游离的异氰酸酯基(一NCO)很不稳定,与含有活泼氢化合物能迅速反应。为了制成稳定性较好的水系PU,应选用合适的封闭剂暂时封闭,在织物加工过程中需要作用可采用加热、调节pH值或加催化剂等方法解离,再产生化学反应。另外,由于聚氨酯的异氰酸酯活性基团也能与丝素分子一赖氨酸残基,B一酪氨酸的羟基和丝蛋白的丝氨酸残基发生反应,而能达到抗泛黄的效果。

封闭剂的品种是决定产品性能的因素之一。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各种相应的封闭剂,来最大限度地满足要求。有人通过对水溶性有机硅进行封端聚氨酯改性,制成了反应性织物整理剂

USF伸1。与水溶性有机硅CGF、NTF等相比,其应用性能有明显改善,特别是整理织物的弹性和效果耐洗性。有比较突出的优势。因为有机硅整理的织物,其整理剂是覆盖在织物纤维的表面,而一般有机硅分子量有限,特别是水溶性有机硅又能溶于水,所以多数有机硅整理织物的耐水洗性都不理想,不能适应更高档次织物整理的需要。

国外有关报道和产品很多。日本第一制药株式会社的ELAS,IRONC一52,CT一7,F一29,M一25等均为聚醚型水溶性PU;德国Bayer公司的BAYDERN,FINISH60UD,80UD,90UD含固量达30%一40%,也可用于织物后整理,耐光泽牢度较好【l们。浙江杭州凯地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丝绸工学院1996年撰文报道了聚氨酯弹性整理丝绸【l¨,效果也较明显。CibaVU—U—VK聚氨酯树脂整理剂可使整理后的织物降强率降低㈦。

另外.sUW一2水性聚氨酯树脂用于羊毛防缩整理有良好的效果ll引,由于目前树脂多用于毛条连续化防缩整理,聚氨酯防缩剂整理可一步到位,省却了氯化工序,操作方便,无污染。该防缩剂分子链中含有活性基团,整理后在羊毛纤维表面形成具有交联网络结构的聚合物膜,并与羊毛纤维之间产生化学键连接,因此具有极佳的防缩效果,且防缩耐久性相当好。据悉北京度辰纺织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羊毛防缩整理剂WSP是一种热反应性水溶性聚氨酯磺酸盐。主要应用于非氯化(或氯化)的“一步法”羊毛防缩整理工艺。经WsP整理后的毛织物,其防缩整理效果容易达到IWsTM31所规定方法的机可洗标准,织物手感柔软、丰满、富有弹性和光泽.同时具有抗皱、抗起球等多种效果。

其次,聚氨酯整理剂也与别的整理剂拼用,极大地提高整理效果。同时,还可改善整理后织物的强度。如丝素整理剂和聚氨酯整理剂拼用整理丝绸便于工业化生产,通过丝素整理剂的添加,有利于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达到理想的加工效果f1引。

我们正在研究开发水性聚氨酯防皱整理剂,采用无溶剂本体聚合法制得预聚体,选用合适的

 万方数据

2001年第30卷第1期广西纺织科技43●

封闭剂进行封端后制成水溶液,至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提高真丝绸和纯棉织物的防皱防缩整理性能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lW血l【le—resi8t姐t6nishing.TextileAsia,1995,(5):62~65

2Hy岫g—MinChoieta1.Non—f打maldehyde

C托蹴一R舶is£彻£EinishjngofSilJ【稍£llGlyoxal.n-姐.Ch鲫.

C01.1998,30(12):41—45

3ClarkM.Welcheta1.MalicAcid鹊aNon—fo瑚蛆lde—hydeDPFinishingAgentActiVaIedbyBT℃A甜ldPolymerAdditives.Tbxt.Chem.CoL1997,29(10):33—

4叶金兴.用水溶性丝素整理棉织物.丝绸,1999,(9):30—3l

5何新杰等.丝素整理剂在真丝绸防皱整理中的应用.丝绸。1999。(5):20~23

6杜宗良等.真丝织物的无甲醛抗皱整理.印染,1999。

(5):8_1l

7张丽芝等.真丝绸的免烫整理.丝绸,1999,(3)

8马雅娟.添加聚马来酸改善柠檬酸达到免烫效果.印染助剂,2000。(1):31~33

9王胜等.水溶性有机硅的聚氨酯改性初探.印染助剂,1999,(3):22—24

10张济邦.水系PU树脂和纺织品的开发.印染,1998,(5):46~55

11王小红等.真丝绸的聚氨酯弹性整理.丝绸技术,1996,(4):1~3

12孙端凌等.CibaVU—VUK在全棉免烫整理中的应用.印染助剂,2000,(1):22—24

13查刘生等.水性聚氨酯羊毛防缩剂SUⅥr.一2的应用.印染助齐j,1999。(2):22—24

14何新杰.丝素整理剂和树脂整理剂混合整理真丝绸.丝绸,1999,(11)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

随着入世和国内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结束,我国纺织在个性化、高档化、潮流化、休闲化方面向前迈步,以适应国内外纺织品市场的需要。

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全球、技术与艺术、天然与化纤、环境与自然这些都是新世纪的话题,如何结合,在设计、开发中如何创新是我们重点探讨的问题。新世纪我国纺织面料将呈现十大趋势:

1、轻薄天然纤维的高支纱织物、化纤的超细纤维织物,织物轻盈、飘逸,具有良好的流动性。

2、舒适包括织物的伸长、手感、含湿,也包括柔软、悬垂。泡绉织物不仅增加了织物的表面趣味性,也改善了穿着时的透气、透湿性。

3、闪光包括全部或局部闪光,闪强光或闪弱光。采用有光丝、缎纹组织、经纬异色、荧光染料、丝光、有光涂层、金银丝、亮片、彩色有光丝均可获得。

4、透明包括透孔、网眼、高档女时装向个性化、工艺品方向发展,通过高支、稀密、织纹、抽纱、挖花、剪花、镂

空、激光、烂花等方法获得。

5、花纹提花、印花、绣花、植花、轧花、剪花、烂花、烤花、喷花、贴花、磨花等有花型图案的织物广泛流行。

6、质感织物粗细感、凹凸感,织物的纹理和表面肌理效应将成为创新的重点。通过花式线、织纹、各种印染后整理,可获得突出的表面装饰性。

7、复合双层、多层的复合织物继续流行,与冬季流行较厚重的复合织物比,春夏季流行轻薄、松软的复合织物,两种织物的反差小一些。

8、功能抗茵、抗静电、阻燃、防污等功能性织物在国内‘正在兴起,必然形成潮流。

9、绿色新世纪要求纤维、面料生产过程无污染,穿着时对人体无害,因此Tencel、Modal、彩色棉、甲壳素等纤维制品及植物染料染色和无甲醛整理的面料必然流行。

10、保健仅看国内市场,这两年对大麻、罗布麻、真丝、牛奶丝的内衣面料、远红外线保暖内衣面料、Cool—m舣导湿纤维运动衣面料,抗紫外线夏季服装面料等。这些面料,必将在21世纪推向新水平。

新世纪我国纺织面料呈现十大趋势 万方数据

无甲醛抗皱整理剂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作者:刘建薪, 华载文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

刊名:

广西纺织科技

英文刊名:GUANGXI TEXTILE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1,30(1)

引用次数:6次

参考文献(14条)

1.Wrinkle-resistant finishing 1995(05)

2.Hyung- Min Choi Non- formaldehyde CreaseResistant Finishing of Silk with Glyoxal 1998(12)

3.Clark M Welch Malic Acid as a Non- formaldehyde DP Finishing Agent Activated by BICA and Polymer Additives 1997(10)

4.叶金兴用水溶性丝素整理棉织物 1999(09)

5.何新杰丝素整理剂在真丝绸防皱整理中的应用 1999(05)

6.杜宗良真丝织物的无甲醛抗皱整理 1999(05)

7.张丽芝真丝绸的免烫整理 1999(03)

8.马雅娟添加聚马来酸改善柠檬酸达到免烫效果[期刊论文]-印染助剂 2000(01)

9.王胜水溶性有机硅的聚氨酯改性初探 1999(03)

10.张济邦水系PU树脂和纺织品的开发 1998(05)

11.王小红真丝绸的聚氨酯弹性整理 1996(04)

12.孙端凌Ciba VU-VUK在全棉免烫整理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印染助剂 2000(01)

13.查刘生水性聚氨酯羊毛防缩剂SUW-2的应用 1999(02)

14.何新杰丝素整理剂和树脂整理剂混合整理真丝绸 1999(11)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张正宇.季媛.ZHANG Zheng-yu.JI Yuan无甲醛抗皱整理剂DMeDHEU抗皱整理工艺研究-纺织科技进展2007,""(3)

以1,3-二甲基-4,5-二羟基乙烯脲(无甲醛整理剂DMeDHEU)的粗制品和改进品作为无甲醛抗皱整理剂对棉织物进行抗皱整理,主要对该整理剂的抗皱整理应用条件以及整理后棉织物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选用适当的催化剂和工艺条件,能使4经无甲醛整理剂DMeDHEU整理后的棉织物达到较好的抗皱效果以及有较好的机械性能.

2.会议论文王亚凤.陈克宁Richcel织物的无甲醛抗皱整理2005

本文利用柠檬酸作为无甲醛整理剂,对Richcel纤维进行抗皱整理.主要讨论了柠檬酸浓度、焙烘温度和时间对织物折痕回复角、白度以及断裂强度的影响.并优化了抗皱整理工艺.

3.学位论文陈春侠纯棉织物的无甲醛抗皱整理研究2006

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防皱整理中的甲醛释放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迫切需要研发、生产无甲醛抗皱整理剂。而纯棉织物的抗皱整理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叙述了棉的相关性能、化学组成和结构、起皱原因和抗皱机理。介绍了棉织物防皱整理的发展历史及其发展现状。详细讨论了乙二醛和戊二醛及其复配试剂对棉织物的抗皱整理的影响。其中的复配试剂包括乙二醛加水解淀粉、乙二醛加丝素,戊二醛加水解淀粉。通过L16(45)正交实验,分析了乙二醛、戊二醛及其不同工艺方法和条件对棉织物断裂强力、折皱回复性和白度的影响,得出了二醛类抗皱整理剂对棉织物整理的最佳整理工艺。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仔细研究了乙二醛加水解淀粉对棉织物的抗皱整理,并对处理后织物的各项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得到的最佳工艺为:90min水解淀粉,乙二醛浓度为30g/L,催化剂六水氯化镁的浓度为15g/L,焙烘温度为150℃,焙烘时间为3min。最佳的处理结果:折皱回复角可以达到255°,断裂强度保持率为57.6%,白度为70.1。

第二部分是研究乙二醛加丝素对棉织物的处理,选择的最佳工艺方案:丝素浓度为50g/L,乙二醛浓度为60g/L,催化剂硫酸铝浓度为0.8g/L,焙烘温度为150℃,焙烘时间为2min。丝素整理剂与乙二醛整理剂复配的协同效应很好,能够改善织物的抗皱性,并使棉织物断裂强度保留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处理后的织物的白度和未处理过的织物的白度相接近。最佳的处理结果为:折皱回复角可以达到194°,断裂强度保持率为93.5%,白度为90.5。

第三部分是在第一部分基础上研究戊二醛加水解淀粉对棉织物的抗皱整理,并得出了最佳工艺方案:90min水解淀粉,戊二醛的浓度为70g/L,催化剂六水氯化镁浓度为25g/L,焙烘温度为130℃,焙烘时间为3min。最佳的处理结果为:缓弹回复角可以达到249°,断裂强度保持率为61.3%,白度为71.2。

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我们可知应用二醛类整理剂对棉织物的抗皱整理是可行的,整理效果良好,虽然抗皱效果不如传统的2D树脂,但强度保持

率及白度与传统整理方法接近,为探索新型无甲醛防皱整理剂的研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性。

4.会议论文杜宗良.张敏.吴大诚真丝织物的无甲醛抗皱整理2000

研究了用乙二醛或戊二醛作交联剂,硫酸铝-酒石酸或氯化铝-酒石酸作催化剂,乙二醇作添加剂,对真丝织物进行抗皱整理.通过红外光谱和溶解实验,证明了乙二醛和真丝蛋白质大分子发生了反应.通过实验,发现铝盐是有效的催化剂;乙二醇可阻织物泛黄,但会降低织物的折皱回复性.整理后的真丝织物,其湿折皱回复性有较大的提高,而干折皱回复性却提高不大.织物的白度、强力、手感则变化不大.

5.期刊论文吴坚.全绍华.佀俊茹.WU Jian.QUAN Shao-hua.SI Jun-ru竹原纤维织物的乙二醛抗皱整理-大连工业

大学学报2009,28(6)

采用无甲醛整理剂乙二醛对竹原纤维织物进行抗皱整理,通过正交试验和测试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断裂强力等指标确定了乙二醛用于竹原纤维织物抗皱整理优化工艺:乙二醛体积分数为8%,共反应剂乙二醇体积分数为10%,焙烘温度170 ℃,焙烘时间6 min.经过乙二醛整理后织物的急弹折皱回复角可达到232.1°,比未整理织物要高出150°,缓弹折皱回复角达到258.6°,高出未整理织物140°.

6.学位论文杜宗良真丝织物无甲醛抗皱整理的理论基础1999

真丝织物具有的干态抗皱性,但其湿抗皱性却很差。在不改变织物风格的条件下,为改善其服用性能而进行的无甲醛抗皱整理意义重大。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该文在回顾真丝织物抗皱整理的基础上,以乙二醛作交联剂,乙二醇作添加剂,硫酸铝-酒石酸作催化剂,对真丝织物的抗皱整理及整理后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固相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乙二醛主要和丝素蛋白质大分子中的赖氨酸(Lys)、精氨酸(Arg)和色氨酸(Ile)残基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接技和交联结构。As是乙二醛对真丝织物抗皱整理的有效催化剂,且优于氯化铝,Ta对强力保护有利。DEG能抑制整理织物泛黄,但却会降低折皱弹性。高温焙烘会引起织物泛黄。整理真丝织物具有很好的白度、湿弹性、手感和强力。IR光谱证明,低交联度及长技链和长交联键都将导致丝素纤维的SilkⅡ向SilkⅠ结构转移,随交联度的提高,则SilkⅠ转向SilkⅡ。X-射线衍射分析认为,整理后丝素纤维的结晶结构几乎不变,只是晶粒的排列被稍微打乱。TGA分析表明,随交联度的提高,丝素纤维聚集态结构中的侧序区逐渐消失,且其最终的热降解温度升高。DSC研究表明,未整理丝素纤维在492K处产生一放热峰,其是无定型区的大分子链产生有序化排列所致。但随交联度的提高,该吸热峰消失且产生最大吸热峰的温度升高。动态热机械研究表明,随交联度的加,丝素纤维的Tg升高,损耗摸量E'降低,产生最大损耗模量的温度升高。

7.期刊论文张广知.胡娟.Guang-zhi ZHANG.Juan HU亚麻/粘胶混纺织物的无甲醛抗皱整理-染整技术2006,28(2) 研究了用柠檬酸作为亚麻/粘胶混纺织物无甲醛整理剂的抗皱整理工艺,经正交试验及分析得到亚麻/粘胶混纺织物抗皱整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柠檬酸60 g/L,混合催化剂5%(对织物重),三乙醇胺5%(对织物重),焙烘温度160℃,焙烘时间90 s.试验表明,经柠檬酸整理后亚麻/粘胶混纺织物的抗皱性能得到较大的改善,可代替传统的DMDHEU整理剂,使织物上无甲醛存在.

8.期刊论文侯大寅.张广知.李良飞.许静.米军麟.HOU Da-yin.ZHANG Guang-zhi.LI Liang-fei.XU Jing.MI Jun-

lin天然彩棉织物的无甲醛抗皱整理-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4)

采用柠檬酸为交联剂,对天然彩棉织物进行无甲醛抗皱整理.经正交实验,优选出了交联剂、催化剂、添加剂用量以及最佳工艺条件.最佳工艺条件为:柠檬酸8%,催化剂(柠檬酸钠和酒行酸钠)12%,三乙醇胺4%,JFC 2 g/L,温度170℃,时间90 s,浴比1:20.实验表明,经柠檬酸整理后天然彩棉针织物的抗皱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9.学位论文王亚凤柠檬酸抗皱整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2005

本论文针对无甲醛抗皱整理剂柠檬酸存在的一些缺点:强力下降严重,易泛黄,回复角不高等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分析得知酸性降解和交联是导致强力下降的主要原因,针对酸性降解所致强力下降份额占总强力下降的一半,提出了提高溶液pH值的举措:用NaOH、氨水和4-二甲氨基吡啶调节整理液pH值。三者均能较好提高强力,但是前二者对织物抗皱性能有负面影响,pH=2.3~2.7,则能平衡三项指标的关系,4-二甲氨基吡啶不仅显著提高织物强力而且能提高回复角。同时还从弥补强力损失角度提出用多元醇、环糊精通过接枝交联提高强力。

通过分析织物泛黄的原因,发现柠檬酸脱水而成的乌头酸是织物泛黄的主要因素。从抑制柠檬酸泛黄和消除泛黄两方面提出改善白度的措施。使用添加剂三乙醇胺、硼酸、四硼酸钠作为抑制柠檬酸脱水剂,效果很好,只是对其他性能有不利影响,使用量得当可平衡白度、强力和折皱回复角三项指标。从两个方面研究了消除泛黄的措施:柠檬酸改性和采用浸轧-预烘-焙烘-汽蒸工艺。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改性生成物乙酰柠檬酸中的叔丁酯热稳定性不高,比柠檬酸更容易泛黄。汽蒸法能使白度显著提高,对强力没有影响,还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抗皱性能。

根据柠檬酸钠的辅助催化性能,本论文提出了添加柠檬酸钠的新工艺,经优化工艺后,折皱回复角,白度和强力均有提高。在本文中还讨论了抗皱整理对织物其他性能的影响,特别是吸湿性和沾污性。结果发现交联程度越高,吸湿性下降越严重,沾污性和羧基数量有关,含量越高,织物越容易沾污。

10.期刊论文王晓明.Xiao-Ming Wang柠檬酸抗皱整理对真丝织物耐洗性影响研究-染整技术2005,27(5)

研究了柠檬酸(CA)无甲醛抗皱整理工艺对真丝织物耐洗性能的影响.耐洗性能较好的适宜工艺条件为CA7%,次磷酸钠6%,三乙醇胺4%,甲酸8%,焙烘温度170℃,处理2 min,适当加少量柔软剂和渗透剂.整理后的真丝织物抗皱性能、耐洗性能得到有效改善,并可保持丝绸原有的风格.

引证文献(6条)

1.解芳柠檬酸在丝/棉织物防皱整理上的应用[期刊论文]-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

2.魏玉娟.吴焕岭纺织品抗皱整理的利弊及绿色应对措施[期刊论文]-河北工业科技 2007(6)

3.刘义绘.陈国强用丝胶对棉织物改性及检测鉴定[期刊论文]-蚕业科学 2007(3)

4.刘义绘.陈国强BTCA与丝胶对棉织物的改性工艺研究[期刊论文]-印染助剂 2007(4)

5.郑春玲竹原纤维织物的抗皱整理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6.刘伟伟.张维低醛及无醛印染助剂[期刊论文]-河北纺织 2009(2)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bc10355980.html,/Periodical_gxfzkj200101013.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19日

柔软整理中常见质量问题

① 达不到应有手感: 柔软整理的柔软风格随客户要求不同而不同,如柔软、平滑、蓬松、柔糯、油滑、干滑等,根据不同的风格选用不同的柔软剂。如软片中,有不同结构的柔软剂软片,其柔软度、蓬松度、滑度、泛黄情况、影响织物吸水性等均不同;在硅油中,不同改性基因的改性硅油性能也不同,如氨基硅油、羟基硅油,环氧改性硅油、羧基改性硅油等等性能均不同。 ② 色变泛黄: 一般由一定结构软片及氨基硅油中的氨基造成泛黄。在软片中,阳离子软片柔软佳、手感好,易吸附在织物上,但易泛黄变色,影响亲水性,如将阳离子软片改制成软油精,其泛黄会大大降低,亲水性也有改善,如将阳离子软片与亲水硅油复合,或与亲水整理剂复合,其亲水性会有改善。 阴离子软片或非离子软片不易泛黄,有的软片不泛黄,也不影响亲水性。 氨基硅油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硅油,但因氨基会造成变色泛黄,氨值越高其泛黄越大,应改用低黄变氨基硅油或聚醚改性、环氧改性等不易泛黄的硅油。 另外,乳液聚合时有时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 1227、1831、1631作乳化剂,这些乳化剂也会产生泛黄现象。 硅油乳化时使用乳化剂不同,其“剥色效应”不同,会造成不同情况下的剥色而色浅,已属于色变。 ③ 织物亲水性下降: 一般是采用的软片结构问题及硅油成膜后缺少吸水基因,以及封闭了象纤维素纤维的羟基、羊毛上的羧基、氨基等这些吸水中心造成吸水性下降,应尽可能选用阴离子、非离子软片及亲水类型的硅油。 ④ 深色斑: 主要原因是前处理时织物油污未去净,染色时油污处色泽偏深;或染色浴中泡沫过多,泡沫与花毛衣、染料等混合物沾于织物上;或消泡剂飘油造成深

色油斑;或染缸中焦油状物沾在织物上;或染料在不同情况下凝集而成深色色斑;或水质钙镁离子过多与染料结合沾于织物等原因。要针对性进行处理,如前处理时加去油剂进行精练,染色助剂采用低泡、无泡助剂,消泡剂选择不易飘油的品种,加螯合剂改善水质,加助溶分散剂防染料凝集,及时用清缸剂进行清缸洗缸。 ⑤ 浅色斑: 主要原因是前处理不均匀,有些部位的毛效不佳,产生一定的拒染性,或带有拒染性物质,或前处理时布上带有钙皂、镁皂等或丝光不均匀,或半制品烘干不均匀,或布面沾上未溶解元明粉、纯碱等固体,或染色物烘干前滴上水,或染色物柔软处理等后整理时带的助剂斑渍。同样地必须针对性处理,如加强前处理,前处理助剂选择时必须不易形成钙镁皂,前处理必须均匀透彻(这与精练剂、渗透剂、螯合分散剂、丝光渗透剂等选择有关),元明粉、纯碱等必须化好进缸而且必须加强生产管理工作。 ⑥ 碱斑: 主要原因是前处理(如漂白、丝光)后去碱不净或不均匀,造成碱斑产生,所以必须加强前处理工序的去碱工艺。 ⑦ 柔软剂渍: 造成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a.软片化料欠佳,有块状柔软剂粘附于织物上; b.软片化料后泡沫太多,在布匹出缸时,布带上柔软剂泡沫渍; c.水质不佳,硬度太高,水中杂质与柔软剂结合凝集在织物上。甚至有的厂用六偏磷酸钠或明矾等处理水,这些物质与水中杂质形成絮状物,进入柔软处理浴后使布面带斑渍; d.布面带阴离子物质,在柔软加工时,与阳离子柔软剂结合成渍,或布面带碱,使柔软剂凝聚;e.柔软剂结构不同,有的在较高温度下造成柔软剂从乳化状态变成渣状物粘附于织物等等。

青海省藏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青海省藏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2013/6/18 16:34:00 来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作者:娘毛才 藏医药是藏族传统文化“十明”(大五明和小五明共为十明,五大明:工艺学、医学、声律学、正理学、佛学;五小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中一颗不可多得的奇葩。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实践中,不断与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相适应,在同自然界和各种疾病的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对外交流中,逐步吸收其它兄弟民族及外来医学的许多精华不断地予以补充、提高,进行创造,使之成为一个适合高原特色的科学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 1 青海省藏医药事业的发展 青海省是除西藏以外藏族最集中的聚居地区。省内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有名的大寺院,公元1711年在塔尔寺就已建立了“曼巴扎仓”,是旧中国藏医医方明发展的主要中心之一,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另外,青海的广惠寺、夏琼寺、拉加寺等寺庙也设有“曼巴扎仓”。很长一段时间,青海很多藏医人才的培养都是在曼巴扎仓(寺院)中进行,使培养的藏医人才少,满足不了广大患者的需求。直至近代,藏医药事业发展还很缓慢。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青海省的藏医药事业开始步入一个新的时期。 1.1医疗工作。医疗工作在原有曼巴扎仓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目前,全省已有藏医院达28所,其中包括在省会西宁的青海省藏医院等7家大中型医院,实现了县县有藏医院,民族乡有藏医门诊部的局面。据统计,全省藏医院公开设病床1800多张,县以上藏医院的建筑总面积达38000余平方米。 以省级藏医医院青海省藏医院为例,创建于1983年。经过近30年发展,目前是全国唯一的三级甲等藏医医院,国家药品I临床研究基地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全国重点专科、青海省示范藏医院建设单位。现设有20多藏医临床科室,并建立各专科特色诊疗室,开展藏医艾灸疗法、熏蒸疗法等100余特色疗法。其中藏医药浴疗法、藏医放血疗法、藏药炮制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460余种张床位、400余技术专业人员,402种特色制剂。年住院人次达30000余名。前来就诊的患者除了省内外,还吸引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法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批患者慕名前来就诊。 1.2藏医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医学教育采用不同类型的进修班及培训班,尤其是短期培训班,以解决燃眉之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初级形式已显然不能满足要求了。于是,层次较高的藏医学校也逐渐出现。如先是在卫生学校内设藏医班(如黄南自治州卫校藏医班),由西藏藏医学校代培。尽管这样,但藏医人才培养力度还远远不够,至1990年,全省新培养出的藏医药人才不过千人。1987年,国家批准建立青海藏医学院(对内充属于青海医学院藏医系),1996年,青海省藏医学院设置了藏医专业,并第一批招生藏医本科班,共有28名学生。2000年设置了藏药专业,招收藏药本科学生。2000年青海藏医学院成立民族医学的硕士研究生学科点,2006年青海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X)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全省唯一的博士学位授予点一民族医(藏医)方向的博士点,并开始招收博士生。 至此,青海藏医药教育工作形成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硕士、博士同步提高的办学格局,为藏医药在青海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藏医药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

藏医药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州现有藏中医疗机构5所,其中州藏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县中医院、县、县、县藏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正在新建民营性质的县级藏医院1所(贵德县藏医院)。全州40所乡镇卫生院中85%的乡镇卫生院开展藏中医药服务,420所村卫生室中85.7%的村卫生室开展藏中医药服务。州、县、乡镇医疗机构共有藏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40名,其中藏医133名,中医7名,高级职称19名,中级职称34名, 初级职称87名。村卫生室有藏中医生371名。年全州各级藏医疗机构门诊100021人次,门诊人均费用为52.1元;住院4298人次,发生医药费用为1234.7万元,人均住院费用为2872.6元。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州藏医药事业稳步推进,在治病救人、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网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特别是民族地区由于农牧民群众长期形成的用药习惯和藏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及康复、保健方面的特殊疗效,藏医药事业发展与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目前我州藏中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建设、资金投入、设备配置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各级藏中医院底子薄、投入小、发展慢,基础设施薄弱,诊断、制剂设备简陋短缺。二是中藏医药的特色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藏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和产业发展的协

调性不够。三是藏中医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失衡、人才断层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人员编制短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低下的问题。四是藏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制剂设施落后,藏中药使用率低,其独特的医疗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是中医医疗机构分布不均,全州仅有综合性中医院1家,服务半径有限,中医药普及率低。 三、发展思路 1、高度重视藏中医药事业发展。将藏中医药事业纳入各级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当地藏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切实加强对藏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制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不断增加对藏中医药事业的专项投入,及时研究解决藏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加大藏中医药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资金、项目、科研、管理、人才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加快推进藏中药事业发展。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中,将符合政策规定的藏中医药服务技术、项目、院内制剂等纳入报销范围,在价格制定、临床应用、医保报销比例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研究制定扶持藏中医医院开展院内制剂的优惠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管理模式,引进民间资本,享受同等待遇,加快和促进藏中医药事业发展。 3、加快藏中医药队伍建设。制定倾斜政策,合理确定藏中医疗 机构人员编制定额,通过吸收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藏中医专业

毛巾高吸水性柔软剂,高吸水性柔软剂,柔软剂,整理剂

高吸水性柔软剂 SF8800不同于普通硅油类拒水柔软剂;本品属阳离子型瞬间吸水型柔软剂,能与抗皱树脂同浴整理而又不影响其吸水、吸汗功能。整理后的织物具有优良的手感,柔软飘逸,表面平滑及优异的吸水性;适合于纤维素纤维、合成纤维(锦纶、腈纶、涤纶)的毛巾、针织物及机织物;可以与固色剂拼用而不影响固色效果;可替代常规的阳离子柔软剂,使得毛巾等直接与肌肤接触的织物极具吸水、吸汗性;高温条件下不黄变,请放心使用;耐酸碱、耐硬水,良好的溶液稳定性。韩笑 亲水柔软剂的复配与高浓乳化技术研究 胡元元,李飞,马永才烟台市开发区金宏化工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4006 【摘要】筛选了三只硅油复配柔软剂,以E0数分别为5和9的两支脂肪醇乙氧基化物和乙二醇单甲醚为乳化剂,转相法制备硅油微乳液。重点考察了硅油的配比对织物亲水、手感、白度的影响,乳化剂的配比对硅油微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8600:8803:1800=5:3:2,EM50:EM9:乙二醇单丁醚=3.2:4.8:2,硅油用量为微乳液质量的53.3%,乳化剂总用量为微乳液质量的26.7%时,可制得高浓、稳定、透明的硅油微乳液,配制的柔软剂整理效果较好。 【关键词】硅油;乳化剂;亲水柔软剂;高浓;微乳液 【中图分类号】TSl95.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9350(2009)09-0033-03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柔软剂一直是硅油应用中最为广泛的领域。在众多的硅油柔软整理剂中,氨基硅油具有其它柔软剂无法比拟的“超柔软”效果。使织物柔软、滑爽、亲水,同时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性和一定的耐洗性。但是传统的氨基硅油柔软剂一般会导致织物泛黄,并且变得具有极强的疏水性。经亲水性有机硅柔软剂整理的织物虽然不会改变织物原有的亲水性,但其柔软性与单纯的氨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相比略显不足[1-2]。本文针对目前纺织品亲水后整理的品质要求,选用新一代有机官能硅酮柔软剂8600、8803与手感柔软剂1800进行复配,通过应用试验寻求最佳的复配比例。同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应用方便,探索三支硅油高浓含量的乳化工艺。 1 实验 1.1 材料及仪器 1.1.1 材料 65/35涤/棉机织物、纯棉机织物 1.1.2 药品 有机硅酮8600(氨值0.65—0.7,粘度3000~12000,道康宁)、有机硅酮8803(氨值0.20-0.25,粘度2000-10000,道康宁)、氨基硅油CS-l800(氨值0.60-0.65。粘度15000,自产)、脂肪醇乙氧基化物EM50(E0=5,HLB=10.5)、脂肪醇乙氧基化物EM9(E0=9,HLB=13)、乙二醇单甲醚、HAC、NaOH、Na2C03、MgCl2·6H20、去离子水。 1.1.3 仪器 JJ-1电动搅拌器、l0l-lA电热鼓风干燥箱、SPN302F电子天平、SL-N电子天平、WSB-3白度仪、80-2B低速台式离心机、PHS-3C酸度计。 1.2 复配柔软剂的应用试验 将三支硅油乳液按照一定的配比进行复配,三支硅油均是采用2:l油相法乳化的30%含量的乳液。复配的柔软剂分别用于整理涤棉、纯棉织物,测试整理后织物的亲水、白度、手感指标。 整理工艺为:织物→浸轧20 g/L的柔软剂(80%轧余率,二浸二轧)→100℃烘干→160℃定型

防皱整理

防皱整理 1引言 防皱整理最早是用于对纤维素纤维的加工。纤维素纤维特别是棉织物,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质,但却存在着弹性较差的缺点,不像毛织物在服用过程中,能保持平挺的外观,于是便出现了提高织物从折皱中回复原状能力,以模仿毛织品弹性为主要目的的折皱整理。织物从折皱中回复原状能力的衡量方法很多,例如取一定尺寸的矩形布条,使之对折,并用重锤压一定时间,然后去压,并设法使折缝两侧的一-翼与地面保持垂直,待回复一定时间后,测定折缝两翼间的夹角,称为折皱角或回复角,也有用回复角或两翼间最大距离对180°,或试样原长的百分率来表示织物的防皱性,称为回复度。织物的回复角越接近180°或两翼间的距离越接近试样原长,防皱性越好。 由于合成纤维的迅速发展,在衣用织物中所占比重也日益增大,除了具有洗后不易起皱的特性外,对经一定温度压烫后的服装所产生的折缝,也不会因为洗涤而消失。为了使棉织物能具有合成纤维织物的这种优良性能,于是在防皱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棉织物免烫(或称“洗可穿”)和耐久压烫(简称PP或DP)整理。 天然蛋白质纤维如蚕丝和羊毛织物的弹性,虽然都比纤维素织物优良很多,但是与合成纤维的织物相比,不论是真丝织物还是羊毛织物在湿弹性和耐久定型性能,以及湿、热条件下的防皱性都不如合成纤维。因此,近20年来,对真丝织物的免烫整理和羊毛织物的防皱和耐久压烫整理,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2折皱形成的原因 织物上折皱的形成,可以简单的看作是由于外力使纤维弯曲变形,放松后未能完全复原所形成。纤维的弯曲可看作与直棒的弯曲一样,中心区域不受影响,外层受到拉伸,而内层受到压缩。纤维内个区域,随所受应力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拉伸或压缩变形。拉应力和压应力的方向相反,但导致纤维中基本结构单元的变化是相似的。当外力除去后,随纤维的品种,外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而有不同程度的回复。经过研究发现纤维从弯曲状态中的回复性能,与它的拉伸回复性能有这某种对应关系。 织物的防皱性高低,便可近似地以纤维的拉伸应力-应变性能来衡量,而纤维的应力-应变性能,则与纤维的化学结构和超分子结构有关,也就是说,织物的防皱性主要决定于纤维的本性。当然纤维的其他因素如长度、细度、卷曲度等,以及纱线和

藏医药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

藏医药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一、发展现状 20xx年,我院的安全生产工作在县卫生局、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从提高认识入手,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深入开展安全检查,积极消除事故隐患。通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较好的完成了县局下达的安全责任目标,实现了无事故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药妆产业是目前兴起的新产业,下面为大家搜集的一篇“中国药妆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镇农技部门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发挥应有的技术指导作用。20**年xx乡畜牧兽医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分别有编制2人、3人、2人,但截止20**年上半年,三个站在册人数为零。xx乡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在没有技术员指导下只能靠传统经验生产,先进农业技术、畜牧业技术得不到推广利用,农业、畜牧业技术服务落后严重制约xx乡农村经济发展。 州现有藏中医疗机构5所,其中州藏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

县中医院、县、县、县藏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正在新建民营性质的县级藏医院1所(贵德县藏医院)。全州40所乡镇卫生院中85%的乡镇卫生院开展藏中医药服务,420所村卫生室中%的村卫生室开展藏中医药服务。州、县、乡镇医疗机构共有藏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40名,其中藏医133名,中医7名,高级职称19名,中级职称34名,初级职称87名。村卫生室有藏中医生371名。年全州各级藏医疗机构门诊100021人次,门诊人均费用为元;住院4298人次,发生医药费用为万元,人均住院费用为元。 二、存在的问题 珍爱生命,是我们快乐的源泉;珍爱生命,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全力做到的!下面有整理的关于安全生产标语口号简单,欢迎阅读! 近年来,随着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州藏医药事业稳步推进,在治病救人、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网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特别是民族地区由于农牧民群众长期形成的用药习惯和藏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及康复、保健方面的特殊疗效,藏医药事业发展与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目前我州藏中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建设、资金投入、设备配置

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状况浅析

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状况浅析 摘要:藏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完整的理论体系,既是祖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是医学史上灿烂的篇章。目前,尽管随着十八大报告、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同时指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及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已受到国家及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但是,藏医药文化的地区局限性以及现代医药快速发展对藏医药的冲击性仍然阻碍了新一代大学生对藏医药文化的认知,从而导致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受到限制。为特别了解民族学子对藏医药文化的认知情况,本调研小组着重对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民族学子对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认知度与自觉性,并分析了藏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针对问卷结果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藏医药;十八大;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传承;发展; 一、研究背景 藏医药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世世代代的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与自然和各种疾病进行斗争中,积累了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学体系,涌现了许多医学贤圣,丰富了藏医理论,在民族医学之林独树一帜。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世界医学界所瞩目,是藏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伟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些年来,藏医药面临着代表性传承人短缺、医古典籍散失严重、知识产权保护缺失等诸多严重问题。目前,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密切其与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社会的共识。因此,可以说藏医药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研究意义 如今,藏医药在涉及治疗,预防以及养生等多种领域都显示了其显著的疗效,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例如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藏医药以其多种防治药品在中国市场被大众所接受认同。可以看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藏医药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积蓄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并逐步充分展现出它在治疗价值的独到之处。身为民族高等院校的一份子,我们不仅有必要了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意识的普及状态及其对民众身心健康的推动,还应该大力宣传各类少数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将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调研藏医药传承与发展状况,为其建设收集基础材料并向社会宣传藏医药,也将根据所得结论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三、数据说理 由左图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中央民族大学生中,能够熟悉地辨识出藏药的

柔软保湿剂,高吸水性柔软剂,保湿柔软整理剂,柔软剂,毛巾高吸水性柔软剂,吸水性抗静电剂,氨基酸加工剂共17页

纺织品柔软整理剂的应用研究 唐增荣 (上海市印染技术研究所 200020) 前言 柔软整理剂在纺织品上的应用已有近半个世纪,而对柔软整理剂较为确切的定义是美国纺织专家马林森(M川inson)将柔软整理剂定义为"是一种助剂,用于纺织材料以改变手感,使产品更有舒适感"。 随着人们对纺织品质量需求越来越高,要求材质新型,穿着舒适,手感柔软川、观高雅,因此对纺织品后整理,尤其是柔软整理,越来越注重。特别是合成纤维的发展,柔软整理更显得重要,因一般合成纤维的手感都比天然纤维差,更需用柔软剂来改善。"柔软剂的品种和用量占纺织助剂之首,并都为系列产品,据我上海市印染技术研究所最近十年(1990年一1999年)所收到的国内外纺织助剂样品统计,共计920只。各种助剂所占比例如下:

从柔软剂的产品和应用发展的趋势看有以下五个特点: 1.柔软剂不仅赋予纺织物有柔软、滑爽之感,更要求有弹性,抗皱亲水,有光泽等多功能性能。 2,改变了五六十年代产品单一的乳液状,或浆状的外观,已发展为无色透明的亲水性有机硅柔软剂或有机硅微乳,以及 发展为更适宜运输和使用方便的颗粒状,片状或粉状等外观。 3.虽然已经改善了七八十年代用有机硅乳液引起的飘油,沾污织物的弊病,但是仍要求柔软剂具有良好的耐洗涤性。" 4.提出了柔软剂与其它染化料助剂的相容性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能与树脂整理剂、增白剂、防水剂、抗静电剂等后整 理助剂同浴使用的性能,而且最好能与染色同浴使用的柔软剂,称为同浴柔软剂。 所谓浴中柔软剂是织物在湿处理加工中(例如:精练、漂白、染色、净洗、整理等)纤维与纤维之间的接触,纤维与机械金属部件(辊筒、框架、绞盘)间在强烈的张力或压力下,织物表面产生经柳印、绳状印等条疵,或经向折痕等疵病,从而造成染色不匀或部份色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工作液中加入助剂,使织物在湿处理加工中起到极其柔软的性质,(即在液一固界面吸附状态下显示出平滑、柔软性),该助剂称为浴中柔软剂。 5.采用了化学柔软整理和机械蓬松相结合的柔软整理新工艺。 一、柔软整理剂对纺织品柔软的机理 柔软整理剂赋予纺织品"手感柔软舒适",这是一种凭手指触摸织物而

西藏藏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西藏藏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摘要]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藏医药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初具西藏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雏形,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潜力极大。在我国已国入WTO和西部大开发入推进的新阶段,藏医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尤其是全球天然药物潮流的兴起为藏医药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开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面对世界医药产业面对的冲击也将越来越大。西藏必须抓住机遇,通过思路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推进藏医药现代化,力争21世纪的头10年,基本建立现代化的藏药生产、流通和管理体系,增强世故医药进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西藏藏医药;发展;对策 藏医药学是中华传统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千百年来总结高原人民防病治病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中医和印度医学、中亚医学等近民族医药学精华而形成的,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医疗效果。目前,藏医药的发展已初具西藏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雏形,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潜力极大。 一、西藏藏医药发展概况 藏医药是当前西藏发展特色经济的一大优势领域。西藏自治区已将藏医药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支持藏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藏药新药开发、藏药剂正在成为西藏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藏医药医疗、教育和科研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藏医药医疗机构和人员情况。2001年,全区藏医医疗机构发展到17所,除自治区藏医院外,有6家地区藏医院,10家县医院,未建藏医院的县均在县人民医院内设立了藏医科。与内地省市联合开办的藏医院或藏医诊所现有3所。全区在编藏医药工作人员1071名,其中高级职称61名、中级职称174名、初级职称836名;农牧区个体民间藏医660余名。 藏医药教育情况。1993年西藏藏医学院在原西藏大学藏医系和西藏自治区藏医学校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该学院现有专职、兼职教师62名(兼职14名,其中从区藏医院聘请的兼职教师有9名)。到2000年底,先后培养和输送了745名大中专毕业生;现有在校本科生131名,大专生43名,成人大专班学员79名。近几年来,有的地区在国外友好组织的援助下开办民间医院学校,“九五”期间共招收500余名基层民间藏医进行培训。此外,各级藏医院还积极发挥老藏医的传、帮、带作用,先后安排了一批中青年藏医药骨干人员跟师学习,以确保藏医药事业后继有人。 藏医药科研工作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各类藏医药机构十分重视并积极开展抢救、挖掘、整理藏医药文献典籍及秘方工作,整理和编写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论著、书刊,在学术刊物、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300余篇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在继承前辈藏医学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在藏医史、藏医药文献、藏医药学理论、藏药本草乖方面的研究都有了新的发展与创新。此外,临床研究以及

青海中藏药产业发展的现状 前景与思考

锁贺祥委员:青海中藏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与思考 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曾多次强调,要在21世纪解决目前困扰人类的疑难病症,如癌症、艾滋病和工业毒害造成的疾病,肯定地讲,只有寄希望于传统医药。不少学者认为,天然药物最适合老龄化社会,是常见病最好的医药品。法国、美国、日本、韩国、波兰、捷克、泰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陆续成立了中药研究中心,开设了中药铺后,在高等医药院校还设置中医药课程,培养中医药人才。由此可见,医药“回归大自然”已成为各国医药学发展的趋势。 青藏高原总面积22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是地球上不可多得的一片净土,称为世界第三极。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具有高原长年积雪,高寒缺氧,气候多变,干燥多风,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空气纯净度高,光合作用好等独特的高原自然条件,使得青海中藏药材,具备有效成分多、生物活性强、低毒、无污染等特点,在祖国传统医药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青海中藏药材,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瑰宝,根植于中华大地,己为世人瞩目。 青海省中藏药品种繁多,根据多年调查资料表明,天然药物有1660种,中藏药材占1294种,其中植物药1087种,动物药150种,矿物药57种。有198个品种是国家和青海确定的重点品种。其中,青海的药用资源特别是一些特产、地产药材,如大黄、麝香、冬虫夏草、麻黄、贝母、鹿茸、甘松、藏菌陈、锁阳、塞龙骨、红景天、秦艽等,以其良好的质量久有盛誉,驰名中外。青海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药材品种共有188种。以上情况充分说明,青海是一个资源丰富、潜力很大的中藏药宝库。有理由认为青海已具备中藏药产业化生产的基本资源条件。 目前青海省企业生产销售情况,2001年底全省有医药工业企业25家。其中中藏药生产企业占16家,藏药生产企业7家,化学药生产企业1家(青海制药厂),药材生产企业1家 (青海明胶厂)。年总产值已达5亿元人民币,中藏药品生产占66.7%,比80年代初期产值翻了3倍。 近年来,青海省政府把中藏药材作为优势产业后,各级地方政府掀起了中藏药材种植热潮。最新资料表明,2002年我省在耕地或退耕还林 (草)地区改种中药材6219.9亩,年增幅94.6%,全省种植中藏药材近6万亩,已签订销售合同47838亩,订单种植比重达76.9%。 青海中藏药药品的销售与其它药品销售情况一样,已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势头。全省药品批发企业78家,药品零售企业450家,其中129家联合起来办起了10家连锁店,占零售药业的28.7%。另有不少中藏药企业的产品直接销往国外(如海北的“红雪冬夏”),也有的厂家药品全部销往省外(如柴达木药业“卓玛舟”牌22种中藏药产品)。中藏药的市场前景十分乐观。 青海的中藏药事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近几年来,对中藏药的植化、药理、毒理的研究,使传统藏药从单纯而神秘的藏传佛教的医道中,起步向现代医学发展,开辟了中藏药产业发展的新天地,使中藏药作为重要的民族医药,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传播、应用,受到了国内外医药界和广大患者的普遍欢迎。 青海省中藏药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的确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由于种种原因,青海中藏药事业的发展并不平衡,机制也不健全,藏药队伍显示出日

山南藏医药研究院成立可行性实施报告

中国雅砻藏医药研究院成立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要 §1.1.1 项目名称 该项目在原有的自治区山南地区藏医医院藏医药研究所的基础上进行升格与扩建,项目名称初定为成立“中国雅砻藏医药研究院”项目,具体以政府批准名称为准。 §1.1.2 项目建设性质 该项目为政府主办、非营利性,以雅砻藏医药为主题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继续教育、期刊出版为一体的独立法人、副县级事业单位。 §1.1.3 项目负责人 扎西次仁,男,藏族,藏医主任医师,1963年3月出生。1984年4月毕业于市藏医学校;1981年4月至1986年在山南藏医院工作;1985年至1987年大学藏医系学习;1987年至1992年任松赞藏医学校校长;1992年至今任山南地区藏医院院长。§1.1.4 项目建设地点 拟定为山南地区藏医医院旁外贸公司旧址或金珠雅砻藏药有限责任公司旧厂,具体以国土主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为准。 §1.1.5 项目建设规模 该项目包括新建10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大楼以及2000平方米的

实验楼及附属配套综合设施。 §1.1.6 项目建设期限 2011年5月-8月完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政府批准立项;2011年8月-12月完成项目的选址、规划、蓝图定稿、经费落实等;2012年1月-2013年3月完成主体施工;2012年4月-8月完成部装修及附属设施的完善、绿化;2012年9月-12月完成科研设施、办公设备的采购与工程验收;2013年1月正式入驻。 §1.1.7 项目投资规模 该项目基础建设投资为600万元;净化装修投入120万元;基础科研设施与办公设备采购200万元;绿化与配套设施完善投资150万元。累计投资1070万元。 §1.1.8 资金来源 国家投资专项经费720万元,争取地方配套280万元。 1.2项目提出背景 §1.2.1藏医药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1978年至2008年,历经30年改革大潮洗礼的中国医药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30年来,中国医药工业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到2007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8%,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各种柔软剂的种类与特点

导读 为了使织物具有柔软、滑润或丰满的手感,除了采用机械整理外,大部分织物都要使用柔软剂进行整理。 本文介绍了柔软剂的作用、要求、种类以及各自的特点。 一、柔软剂的作用 1、补充天然纤维在精练、漂白等工序中所丧失的天然油脂,使手感更为理想。 2、附着在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上,提高平滑性和强度,改善手感。 3、通过柔软剂所具有的某些特性,提高织物的服用性能。 为了达到以上一些作用,柔软剂一般是具有油脂类的平滑性和手感的物质,附着在纤维表面能降低纤维间的摩擦阻力,使纤维产生润滑、柔软的作用。亦有些柔软剂能与纤维上的一些反应基团发生交联而达到耐洗的目的。 二、柔软剂的要求 1、在各种柔软加工条件下,工作液要很稳定。 2、不降低纤维或织物的白度和染色牢度。 3、柔软处理后的纤维或织物不易受热变色,在储藏过程中不应产生色泽、手感、气味的变化。 4.、柔软剂若是乳液,其乳液稳定性要好。 5、按不同的处理要求,能具有适当的吸水性或拨水性、防静电性等性能(应根据织物不同的要求进行选择)。具有耐水洗或耐干洗性。 6、人体皮肤接触后无不良影响。 由于纺织品种类繁多,使用纤维各异,且织物规格不同,织物用途不同,整理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选用柔软剂不能一概而论,应在各类柔软剂柔软机理和功能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要求的柔软剂。另外,每一只柔软剂所具有的性能总是有限的,要获得多项性能都好的效果,可以用两只或更多的柔软剂复合使用(或复配成一只新的柔软剂产品)。如有机硅柔软剂和长链脂肪族类柔软剂复配应用,能获得手感柔软、丰满、滑爽的较好效果,也能将柔软剂的应用与机械柔软整理结合,往往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 三、柔软剂的种类 柔软剂是染整助剂中品种最多、用量最大的一类助剂。据报道,上海印染技术研究所所在1990-1999年中收集的920只国内外助剂样品中,柔软剂就有350只,占38%。如此多的柔软剂品种,根据其化学结构来看,基本上是长链脂肪族类或高分子聚合物类两大类。长链脂

防皱免烫剂,无甲醛免烫整理剂,无甲醛防皱剂,无甲醛防皱整理剂,低甲醛洗可穿免烫树脂

无甲醛免烫(又称“洗可穿”)整理剂SRD787是本公司针对于棉、麻、人造棉及其混纺织物开发的耐久压烫整理剂。主要成分采用多元羧酸BTCA,它可与纤维素上的—OH发生反应,发生共价交联,加强了纤维间的侧向作用力,减少了纤维分子间的滑移和运动,使织物不易变形。处理后的织物具有良好的平滑性和抗折皱保持性;洗后免烫;使织物具有良好的防缩性能;提高织物色牢度,减少起毛及表面变形;无游离甲醛;高温下不黄变。目前已广泛用于休闲服(T恤、衬衣、帽等)、职业装、窗帘、床单等。测试证明:经过SRD787整理的织物,褶皱回复角可达200°C以上,平挺度在3.5级以上,强力保留率在70%以上。韩笑 纯棉薄织物的免烫整理剂的应用研究 黄恩波展义臻三元控股集团杭州天瑞浙江杭州311221 【摘要】采用浸轧烘的方法对纯棉薄织物进行整理,比较了免烫整理剂A和B的整理效果,结果显示免烫整理剂B免烫性能优良。通过采用添加剂M,用正交试验方法,得出最佳整理配方:树脂整理剂B 45 g/L,催化剂B 15 g/L,添加剂30 g/L,保护剂40g/L,含硅柔软剂10g/L,醋酸0.3g/L,整理后织物上甲醛含量释放都小于75ppm,符合生态加工的低甲醛整理要求。 【关键词】纯棉薄织物免烫整理剂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染整加工技术的发展,对制作服装面料的纯棉纺织品,提出了抗皱、免烫和洗可穿的要求。对于纯棉厚织物,因织物的基础强力较高,整理后虽然强力下降,但并不影响服用性能,所以很多免烫整理工艺都能满足要求;而对于纯棉薄织物,由于基础强力的绝对值较低,需要制订合适的免烫整理工艺,才能使整理后的织物,既达到平整度要求,又保留足够的强力[1]。 现阶段用于免烫整理的树脂,由于甲醛含量的要求,现在大多采用醚化2D树脂。但通过试验发现,纯棉薄织物如果单用醚化2D树脂进行免烫整理,由于交联时,高温和酸性催化剂会促进纤维素大分子降解。因此,织物强力下降与平整度指标这一矛盾很难协调,即免烫效果越好,强力下降越强烈。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在传统浸、轧、烘工艺的基础上,尝试对自己使用的树脂作一下选择,达到同样效果的平整度下尽量减少撕拉力损失。然后,选用一种能产生交联效果的添加剂,与树脂复配使用,利用其良好的自交联成膜性,取代一部分树脂,以提高织物的平整度和织物强力。 1 试验 1.1 试验材料 1.1.1 织物 40/40 133×72纯棉府绸,40/40 133×100纯棉防羽布 1.1.2 化学试剂 免烫整理剂A、B,柔软剂,纤维强力保护剂,渗透剂,催化剂,添加剂M(均由三元集团提供)

柔软整理剂的分类和各类柔软剂简介

柔软整理剂的分类和各类柔软剂简介 1、柔软剂的分类 柔软剂是染整助剂中品种最多、用量最大的一类助剂。据报道,上海印染技术研究所所在1990-1999年中收集的920只国内外助剂样品中,柔软剂就有350只,占38%。如此多的柔软剂品种,根据其化学结构来看,基本上是长链脂肪族类或高分子聚合物类两大类。 长链脂肪族类柔软剂分子结构中的碳氢长链能呈无规则排列的卷曲状态,形成分子的柔曲性,其柔曲的分子吸附在纤维表面起到润滑的作用,降低了纤维与纤维的动、静摩擦系数。因此,长链脂肪族类结构一般均有较好的柔软作用,在柔软剂中不仅品种多,而且用量较大。这类柔软剂根据其离子性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型。另外,对于天然油脂及石蜡类柔软剂,因为都是天然的润滑性物质,也可作为单独的一类,但也有根据其使用乳化剂的离子性的不同把其分别归入不同的离子性类别。 高分子聚合物类柔软剂主要有聚乙烯和有机硅两大类。聚乙烯类柔软剂的品种比较单一,用量也较少,用量也较少,使用较多的主要还是有机硅柔软剂。由于聚硅氧烷主链是很易挠曲的螺旋状直链结构,其可以360度自由旋转,旋转所需的能量几乎为零。因此,聚硅氧烷独物的分子结构符合纺织品的柔软机理,不仅能降低纤维间的静、动摩擦系数,而且其分子间作用力很小,又降低纤维的表面张力,是纺织品柔软整理剂的理想材料。有机硅柔软剂,特别是氨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柔软剂品种。 2、主要柔软剂性能介绍 由于柔软剂能赋予织物以柔软、舒适的手感,因此能提高织物的质量和附加价值。这符合当今追求服装高档、舒适的潮流。使柔软剂的用量越来越大,这也促地使了柔软剂品种的快速发展。现国内柔软剂品种就有数百种,分述如下: 1、阴离子型柔软剂:阴离子型柔软剂除了肥皂、磺化油等外,其主要成分为琥珀酸十八醇酯磺酸钠、十八醇酯硫酸酯等带长链烷烃的防离子化合物或阴离子、非离子化合物。一般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和热稳定性,能与荧光增白剂同浴使用,可作为特白织物的柔软剂。也比较适用于纤维素纤维,可赋予织物较好的吸水性,但其对纤维的吸附类似于直接染料,比较弱,故柔软效果较差,且易被洗去。另外,由于它有浴中柔软作用,可用于丝绸精练,以防止擦伤(灰伤)。 2、非离子型柔软剂:非离子型柔软剂一般为十酸(或醇)的聚氧乙烯酯(或醚)、季戊四醇或失水山梨醇的脂肪酯酯。由于非离子型柔软剂较离子型柔软剂对纤维的吸附性差,仅可起平滑作用。但它能与离子型柔软剂合用,地其他相容性好,对电解质稳定性好,并且没有使织物黄变的缺点,可作为无耐久性的柔软整理剂,也可作合成纤维纺丝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部分产品能作为织物“丝鸣音”的仿丝绸整理剂。 3、阳离子型柔软剂:这类柔软剂品种较多,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柔软剂。主要是由于大多数纤维在水中带有负电荷,阳离子型柔软剂容易吸附在纤维表面,结合能力较强,能耐高温、耐洗涤,且整理后织物丰满滑爽,能改善织物的耐磨性和撕破强力,对合成纤维还具有一定的抗静电效果。因此被广泛用于棉、锦纶、

低甲醛或者无甲醛在防皱整理中的应用现状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低甲醛或者无甲醛在防皱整理中的应用现状 姓名 所在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染整技术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2015-4-22

摘要 低甲醛与无甲醛整理剂是较为理想的防皱整理剂,介绍了防皱整理剂的发展与问题,阐述了低甲醛或者无甲醛防皱整理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关键词:低甲醛无甲醛防皱整理整理剂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折皱形成的原因和防皱的基本原理 (2) 1.1 折皱形成的原因 (2) 第二章防皱整理剂的发展及应用 (3) 2.1 防皱整理的发展历史 (3) 2.2 国内防皱整理剂研究现状 (3) 第三章无甲醛防皱整理工业应用所面临的困境 (4) 3.1 无甲醛整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 3.2 防皱整理对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4) 3.3 开发效果更好、价廉易得的无甲醛整理剂的条件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绪论 0.绪论 防皱整理是用防皱整理剂和纤维作用,从而赋予织物一定的抗皱性,作为织物抗皱整理剂,与纤维反应型的树脂即N-羟甲基酰胺化合物是有效的,它能改善织物的抗皱性和防皱性。但反应型树脂整理大多存在易产生游离甲醛问题。 近年来,主要的纺织品进出口国家对织物中甲醛的释放量限制越来越严格,纺织品出口的壁垒越来越高,降低乃至完全消除织物上的甲醛释放量,己成为防皱整理剂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在一般采用低甲醛或无甲醛的整理剂,如水溶性聚氨酯,有机硅系列,多元羧酸(1,2,3,4-丁烷四羧酸)等[1]。

第一章折皱形成的原因和防皱的基本原理 1.折皱形成的原因和防皱的基本原理 1.1 折皱形成的原因 棉纤维是由β-D葡萄糖剩基通过1,4-甙键联接起来的纤维素大分子组成的。纤维素结构如图1-1所示。 图1-1 纤维素分子结构示意图 在纤维索分子中每个葡萄糖环上都保留有3个可以形成氢键的自由羟基。棉纤维有结晶区和无定形区两种形态(如图l-2所示),其中无定形区占30.35%[2],无定形区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当纤维受到外力时,在规整度高的结晶区,分子链排列整齐,形成的氢键较多,而且能共同承受外力的作用,所以,在不超过弹性极限的外力作用下,织物一般只发生较小的可逆形变,即普通弹性形变。在规整度较低的无定形区,羟基大多处于游离状态,形成的氢键较少,在洗涤或穿着过程中经受外力作用时,纤维素分子沿着外力的方向发生一定的形变,基本结构单元之间发生相对滑移,羟基在新的位置又会产生新的氢键并重新排列。当外力去除后,系统发生蠕变回复,若新形成的氢键产生的阻力大于回复力,系统形变不能恢复或者不能完全恢复,便出现了永久形变。由于氢键排列的多样性而产生多种形态变化,这种不均一而且不可逆形变的宏观表现就是织物的折皱。 图1-2 纤维的结晶态和非结晶态结构模型

藏医药现状发展前景

藏医药现状发展前景 1949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引下,蒙医药事业的发展得到了有关地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使蒙医药无论在机构建设还是学术发展等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内蒙古、青海、辽宁等蒙古族聚居人口较多的地区或州、县,蒙医药为保障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0多年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为发展蒙医药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或重要指示,主要有: 1954年10月20日,内蒙古政府印发《关于1955年3日召开中医、喇嘛医代表会议的指示》。这次会议上第一次酝酿提出将“喇嘛医”改称“蒙医”。内蒙古卫生厅于1962年2月21日正式发文通知各有关单位将“喇嘛医”一律改称“蒙医”。 1955年5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区中医、蒙医代表会议。会议规模空前,出席会议的中医代表72人,蒙医代表49人,西医代表12人,还有内蒙政协、统战部、内蒙古民委等单位特邀代表38人,共182人。内蒙古卫生厅厅长胡尔钦毕力格作了《关于几年来中蒙医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共内蒙古分局宣传部副部长闫素同志向大会作了《关于目前时事和中医政策的报告》。会议共收到各种提案231件,对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和民族医药政策改进中蒙医工作,提出了多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会议通过了《几年来中蒙医工作情况的决议》《组织和巩固联合医疗机构试行方案》《加强中蒙医学习方案的决议》《提案审查报告的决议》。5月17日内蒙古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正确贯彻中医政策、充分发挥中蒙医作用》的社论。为自治区中蒙医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铎针对蒙医教育工作指出:“要采用传统的形式、充实的内容”。内蒙古卫生厅为贯彻书记指示精神,对所举办的蒙医进修班、研究班都选址在呼和浩特市的乌素图召、席力图召内。1956年开办的内蒙古蒙医进修学校也选在乌素图召,并聘请全国佛协副会长嗄拉僧任名誉校长。 1958年,内蒙古卫生厅厅长胡尔钦毕力格向内蒙古党委汇报《关于贯彻党的中医政策问题》的时候,乌兰夫书记指出说:“要彻底改变中西医之间相互排挤,互相不配合协作的状况”,又说:“中西医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提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1958年8月2日在包头市召开了“全区继承发扬中蒙医学现场会议”,会议主要内容传达乌兰夫书记的。指示,并听取了各地经验介绍。确定以蒙医为重点,切实把继承发扬中蒙医学遗产的工作开展起来。 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颁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药)带徒弟办法》,于1963年进行了修订,对学徒条件、学习内容、期限、手续、生活待遇、出师考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