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OX-2抑制剂对乳腺癌放射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COX-2抑制剂对乳腺癌放射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COX-2抑制剂对乳腺癌放射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COX-2抑制剂对乳腺癌放射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形成典型的凋亡小体等形态学改变。各静媵性结构出现裂隙,内质网结构松散、脱颗粒,线粒体膜碎裂和空泡化(图2b)。

图2a正常MCF-7细胞

EMX50()0圈2b照射后的MCF-7细胞

EM×6000

2.3FCM检测细胞凋亡

各组细胞凝亡率妇表2.”弘mol/L尼美舒利与

8Gy60Co’射线照射均可诱导细胞凋亡,而两者联用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表2)。

表2FCM检测MCF-7细胞凋亡率

组别凋亡率

对照缰l。52囊0.36药物ltt(25Ixmol/L尼美舒利)3.24士1.2I

照射组(8Gy=C07射线照射)10.23土3.27实目篓群i曼篓?舭恧美舒剥十sGy吣。15.25生3.45

’射线照射)

“4。。。

2。4FCM捡溅Bel一2与Bax的蛋巍表达

尼美舒利作用后MCF一7细胞Bcl一2蛋白表达降低,而Bax蛋白表达明显增高(表3)。

表3FCM检测MCF-7细脆Bcl-2、Bax蛋白痰迭馈况{%)

3讨论

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是花生四烯酸合成蘸列腺素的限速酶,霉翦发现在曦乳动物中至少存在2种同工酶:结构型COX—l和诱导型COX一2。COX一1在机体中常有表达,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两COX-2在大多数歪常组织不表达,丽在多种细胞外次级因素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等作用于细胞时其表达量迅速增加闭。有研究发现,放射治疗同洋跫COX一2表达的刺激因素,COX一2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肼,而COX一2的主要产物前列腺素2(PGE2)缀早即被诞实是对抗放射损伤的细胞保护裁溺。翻用消纯道副作用较小静COX-2抑制剂选择性抑制COX一2的袭达,提高细胞放射敏感性受到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目前COX一2抑制涮放射增敏视翩尚不贸确,一般认为燕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机制主要有:(1)抑制肿瘤细胞亚致死性放射损伤的修复龋;(2)诱导治疗细胞凋亡;(3)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鹤;(毒)促使胂瘤缱胞弼鞲再分布rT.st。

单击多靶模型被人们广泛用于衡擞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参数Do为乎均致死剩量,反映细胞在相对

高剂量照射下对射线的敏感性;Dq为准域剂量(Qu—

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具有较理想的抗炎镇痛作用,而且其不良反应较非选择性NSAIDs明显减少,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关节炎的疼痛和其他疼痛的治疗。综述了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构效关系及其目前研究开发的现状和最新进展。 [关键词]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构效关系Advances in selective COX-2 inhibitors [Abstract]Theselectivecyelooxygenase-2inhibitorhasgoodanti-inflammatory and analgesic effect. and the adverse effects significantly diminish compared with non-selective NSAIDs.Therefore,it is widely usedtotreat thearthritic pain or otherkindsof pain.Inthis paper,the molecular basis,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s as wellas the advancesin R&D ofselective COX-2inhibitorswere reviewed. [Keywords] selective COX-2 inhibitors 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s 非甾体抗炎药(Nodsteroidalanti-innammatoryagents,NSAIDs)一直是世界上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之一,广泛地用于治疗各种急性和慢

选择性COX-2抑制剂药理问题-专家谈

选择性COX-2抑制剂药理问题-专家谈 2017-02-24 本期专家 王汝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李玉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疼痛是很多病人最常见的症状。非甾类消炎药是为这类病人减轻病痛的一线药物。选择性环加氧酶2(COX-2)抑制剂是新一代的非甾类消炎药,它具有更好的消炎镇痛效果,并大幅减少了胃肠道不良反应。本文将对COX-2抑制剂药物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便对抗炎药物的选择进行评估。

1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发展历程 NSAIDs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环氧酶(COX)的活性进而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前列环素和血栓素A2(TXA2)而发挥其药理作用。自1987年发现存在2种不同的COX——COX-1和COX-2,并很快证实与结构性表达的COX-1不同,COX-2主要在某些细胞或组织受到诸如炎症刺激时才表达1。这一发现不仅使选择性地抑制COX-2成为可能,而且,避免了此前众多传统NSAIDs由于同时抑制COX-1而导致的胃肠道副作用,因而极大地刺激了选择性COX-2抑制剂作为新型抗炎药物的研发和推广。 1999年COX-2选择性抑制剂药物罗非昔布在墨西哥上市,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骨关节炎(OA)和急性疼痛,其COX-2的IC50为0.77umol/L,而对COX-1几乎无抑制效果。同年,塞来昔布在美国上市,用于治疗RA和OA。其对COX-2和COX-1的IC50分别为6.7±0.9和0.87±0.18 umol/L,COX-2的选择性(COX-1和COX-2的IC50比值)为7.6。2001年,伐地昔布在美国上市,对COX-2的选择性为30,用于治疗RA和OA。2002年,依托考昔在墨西哥上市,对COX-2选择性高达106,适用于治疗OA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症状和体征,也可以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GA)。总体趋势上,对于抗炎药物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NSAIDs(t-NSAIDs)向COX-2选择性抑制剂药物的转变。需要注意的是,COX-2的选择性是相对概念,是相对于COX-1的选择性(COX-1和COX-2的IC50比值)。药物对COX-2的高选择性意味着对COX-1的影响远低于其他药物,即胃肠道的风险更低,但并不意味着对COX-2高选择性的药物对COX-2的抑制性也远远高于其他COX-2抑制剂。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IC50抑制COX-2所需浓度均在(0.53-1.1)μM之间2。

常用选择性环氧合酶_2抑制剂的临床研究进展

常用选择性环氧合酶_2抑制剂的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具有较理想的抗炎镇痛作用,而且其不良反应较非选择性NSAID S[1]明显减少,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关节炎的疼痛和其他疼痛的治疗。本文对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如美洛昔康、尼美舒利、塞来昔布和帕瑞昔布等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 关键词:环氧化酶COX-2抑制剂;临床评价;安全 Abstract: selective cyclooxygenase -2 inhibitor has anti-inflammatory and analgesic effects of ideal,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were nonselective NSAIDS[1]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treatment is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ain of arthritis and other painful. In this paper, the selective cyclooxygenase -2 inhibitor, nimesulide, such as meloxicam and celecoxib and parecoxib,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evaluated. Keywords:cyclooxygenase COX-2 inhibitor; clinical evaluation; safety 1 COX-2的生物学特性 1.1 COX的作用机制 在30年前就已经发现COX的作用机制[2],但1988年才首次克隆出COX-1基因,而COX-2在1992年才被发现。人类COX-2基因于1995年被克隆,长约8.3 kb,位于染色体的1q25.2~q25.3,包含10个外显子,由5′端0.8 kb的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区、6 kb的蛋白质编码区和3′端的非编码区组成。人类COX-2 mRNA编码含60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72 kD的COX-2蛋白。COX-1是结构型酶,在机体大多数细胞和血小板中表达,COX-1诱导血小板产生TXA2,可导致血小板黏附聚集及血管强烈收缩。而COX-2是诱导型酶,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几乎不表达,但在许多病理条件下,由于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可使COX-2呈过度表达。 1.2 COX-2抑制剂的代表药物 20世纪90年代,有关研究人员提出COX存在两种类型(即COX-1和COX-2)的假说,并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两种同工酶的存在[3]。传统

放射增敏机制的研究进展

放射增敏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放射增敏肿瘤 目前约有70%的肿瘤需要进行放射治疗,但大多数肿瘤都存在一定的放射抗拒性,即便在精确放疗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临床上放疗野内复发的情况依旧存在。因此放射增敏剂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而放射增敏机制的研究因其能为增敏剂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的研制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而备受关注。现将放射增敏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通过增加射线对肿瘤细胞的原发性损伤发挥增敏作用 电离辐射可引起DNA蛋白质交联、DNA单链断裂(SSB)、DNA双链断裂(DSB)、碱基的破坏或脱落等损伤。其中DSB是最重要的致死性损伤。增加靶细胞受到电离辐射引起的原发性损伤,OwenTaverna [1]等发现5碘2脱氧尿苷酸(Idurd)与DNA结合抑制DNA碱基切除修复,诱导DNA单链断裂,同时增加DNA双链断裂[2]。有研究显示通过对组织照射后双链断裂修复的检测来预测放射敏感性[3]。1963年Adams提出的“亲电子理论”,认为硝基咪唑类化合物使受放射损伤的靶分子自由基因不能重新获得电子而影响修复,随后,具

有高电子亲和力的乏氧细胞增敏剂成为研究热点,经过化学结构改造后的第2代亲电子增敏剂有依他硝唑(etanidazole,ETA)[4,5],沙纳唑(san~ole,AK2123)[6]及尼莫唑[7],其中沙纳唑在不增加正常组织毒性的情况下明显提高Ⅲ期宫颈癌的放射敏感性[8]。尼莫唑与连续高选择性放疗联合治疗头颈部肿瘤,不增加正常组织的急性放射反应,获得较好的临床近期疗效[9]。20世纪90年代国产硝基咪唑类新药-甘氨双唑钠在国内的大量临床研究被证实对鼻咽癌等多种实体肿瘤乏氧细胞有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10]。 2 通过减弱肿瘤细胞放射后亚致死性损伤与潜在致死性损伤修复能力发挥增敏作用 DNA损伤的修复途径有:(1)错配修复,主要是修复复制过程中产生的错误;(2)碱基切除修复,主要是修复一些自发和x射线、紫外线(uV)及烷化剂引起的碱基损伤;(3)核酸切除修复,主要作用是识别和修复紫外线导致的DNA损伤;(4)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可直接将DNA上的甲基去除;(5)双链断裂修复,修复如电离辐射等因素引起的DNA损伤。放射增敏的修复抑制与细胞损伤的修复同步发生,通过抑制亚致死性及潜在致死性损伤修复,进而增加致死性损伤。文献报道,最明显的放射损伤修复在受照射后的4h~6h以内进行,进一步修复则依赖于受照细胞类型[11]。细胞对射线敏感性高一般是由于DSB修复障碍所致,但仍有部分细胞对射线敏感是由于SSB修复缺陷。电离辐射可引起DNA单或双链断裂及碱基、糖或交联等多种类型的损伤,在适当条件下,细胞又可将受损DNA进行

COX-2 酶抑制剂

第五章COX-2 酶抑制剂 一、阿司匹林与非甾体抗炎药 CO2H OCOCH3 阿司匹林的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是德国拜耳公司1898年合成的。因其疗效明显、廉价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消炎镇痛。阿司匹林低剂量可预防心脏病或脑血栓,日服2-6片可缓解头痛并使发烧患者体温降低,因此用于治疗感冒的头痛与发烧。阿司匹林更高剂量可使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痛风等患者关节发红肿胀的症状缓解。 但高剂量可引起出血,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禁用。 阿司匹林虽然经大量病人服用可治疗许多疾病,但其作用机理长期以来未被了解。前列腺素研究兴起后,才于70年代初阐明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C O2H 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化酶氧化成前列腺素H2,前列腺素H2可进一步转化为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D2、前列腺素F2α。前列腺素类化合物调节多种机体生理作用,对维持人体正常运转十分重要。然而前列腺素是强致热原,过量表达是引起炎症、疼痛的原因。阿司匹林是环氧化酶的抑制剂,它阻止花生四烯酸转变为前列腺素H2,于是产生解热、消炎、镇痛效果。 阿司匹林作用机理阐明后,药学家便以环氧化酶作为筛药工具,开发了许多新的抗炎药物,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或骨关节炎,不但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副作用也比以前的甾体药物地塞米松轻,这类环氧化酶抑制剂统称为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分、奈普生、吡罗昔康、酮洛酸等。

CH CH 2 CH 3 CO 2H CH CH 3 CO 2H CH 3O N S OH CONH O CH 3 N C O N CO 2H 布洛分 奈普生 吡罗昔康 酮洛酸 这些药物比阿司匹林作用更强,但也出现典型的不良反应如胃、肠粘膜损伤、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或穿孔。 二、COX-1和COX-2 目前开发的NSAIDS 中,研究开发最多的仍然是环氧合酶抑制剂,其中开发到注册和注册前的有12个,在临床试验的有16个。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抑制COX 活性,阻断花生四烯酸形成前列腺素的过程。但这类药物存在较为严重的肾毒性及肠胃道副反应,据报道NSAIDS 使用者中约有25%并发溃疡,因此必须开发疗效好、副作用小的COX 抑制剂。 过去以为环氧化酶是单一的酶,其后观察到不同抗炎药的解热、消炎、镇痛作用与副作用互有差异,因而设想COX 会有不同亚型。经过多年研究,发现COX 有两种亚型即COX-1和COX-2。COX-1是机体固有的酶,在正常情况下就存在于胃肠道、肾脏和血小板等组织细胞,不能被诱导增加,通过对前列腺素及血栓烷A 2合成的促进,有保护胃粘膜、维持肾血流量、调节血小板聚集、调节外周血管张力等内环境稳定作用。抑制COX-1可引起胃刺激、胃出血和肾功能损伤等副作用。而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细胞中不出现COX-2,其基因在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细胞毒素、致炎物质等刺激而突然表达,为诱导性酶,其底物前列腺素可引起炎症、疼痛、发热反应。现在使用的COX 抑制剂大多没有选择性,对COX-1的抑制引起各种毒副反应。 三、COX-2特异性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新型乳腺托架在乳腺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c23884.html, 新型乳腺托架在乳腺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朱琳等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3期 摘要:目的介绍新型乳腺托架在乳腺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分析12例采用新型托架患者在治疗前段、中段、后端在HT、LR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结果体态偏胖的患者较偏瘦的患者摆位误差大,但都不超过6mm。结论新型乳腺托架可以很好的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关键词:乳腺癌;放射治疗;乳腺托架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几乎已经成为乳腺癌术后必不可少的常规治疗[1]。整个乳腺癌放疗过程一般由16~29次的分次治疗完成[2],选择合理的固定方法和固定器材保证疗效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我科使用新型乳腺托架治疗约73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摆位速度快,准确度高,重复性好。新型乳腺托架适用于97%以上的乳腺癌患者。 1 资料与方法 1.1新型乳腺托架的组成乳腺托架材质为碳纤维,最大程度的减少对射线的衰减,其主要组成部件包括水平垫板、倾斜垫板,头托、头枕,臀托,手柄等部件,见表1。 1.2方法首先确定患者在托架上最放松、自然的乳腺托架斜坡角度,接着由患者的身高低到高选择臀位限位柱的1~7号位,防止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身体下滑。确定患者头枕位时要注意患者头的偏向与乳腺患侧的位置关系,根据患者的身高、胖瘦以及头偏向左或向右,定下头枕参数。患者患侧手臂由上臂托架支撑,通过上臂托架旋转、位置和倾斜以及手柄位置等调整,使患侧手臂充分上举,暴露胸壁利于照射野设计和患者治疗。 1.3乳腺托架的记录表单乳腺托架的设置表单是患者放射治疗的重要依据,定位时应准确记录患者姓名、放疗ID号、定位日期、定位技师、相关说明等基本信息,同时精确填写1.2 中所涉及到的参数。在放射治疗过程中主要依据表单来保证病患每次治疗体位的重复性,它是乳腺癌放射治疗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乳腺癌放疗质量控制和保证的重要因素[3]。 1.4重复摆位误差患者使用乳腺托架固定后,在体表贴上标记远点后进行CT扫描。治疗计划采用半野方式连接锁骨上野和切线野外,应用等中心技术照射避免剂量"过冷"或"过热",并减少摆位时间[4,5]。选取12例患者(体态分别为瘦、微胖、较胖)利用电子射野成像系统(EPID)分别在治疗期间的前段、中段、后段拍摄三张射野验证片将其与患者在治疗前首次 的治疗验证片相比,统计HF方向(头脚)、LR方向(左右)误差,见表2。 2 结果

乳腺癌放射治疗

乳腺癌放射治疗 放射并发症较多,甚至引起部分功能丧失,可同时配合中药真情散以降低放疗的副作用。放射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局部治疗手段之一,与手术治疗相比较少,受解剖学病人体质等因素的限制,不过放射治疗效果受着射线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用目前常用的放疗设施较难达到“完全杀灭”肿瘤的目的效果较手术逊色,因此目前多数学者不主张对可治愈的乳腺癌行单纯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多用于综合治疗包括根治术之前或后作辅助治疗晚期乳腺癌的,姑息性治疗近10余年来较早的乳腺癌以局部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日益增多疗效与根治术无明显差异放射治疗在缩小手术范围中起了重要作用。 (一)术前放射治疗 1.适应症 (1)原发灶较大估计直接手术有困难者 (2)肿瘤生长迅速短期内明显增长者 (3)原发灶有明显皮肤水肿或胸肌粘连者 (4)腋淋巴结较大或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有明显粘连者 (5)应用术前化疗肿瘤退缩不理想的病例 (6)争取手术切除的炎性乳腺癌患者 2.术前放疗的作用 (1)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使部分不能手术的患者再获手术机会 (2)由于放射抑制了肿瘤细胞的活力可降低术后复发率及转移率从而提高生存率 (3)由于放射延长了术前观察时间有使部分已有亚临床型远处转移的病例避免一次不必要的手术 3.术前放疗的缺点 增加手术并发症影响术后正确分期及激素受体测定 4.术前放疗的应用方法 术前放射应尽可能采用高能射线照射可以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减少并发症放射技术方面目前多数采用常规分割中等剂量一般不用快速放射或超分割放射放射结束后4~6周施行手术较为理想 (二)术后放射治疗 根治术后是否需要放射曾经是乳腺癌治疗中争论最多的问题近年来较多作者承认术后放疗能够降低局部区域性复发率自从Fishor对乳腺癌提出新的看法后乳腺癌的治疗已逐渐从局部治疗转向综合治疗术后辅助化疗广泛应用术后放射已不再作为根治术后的常规治疗而是选择性地应用 适应症 (1)单纯乳房切除术后 (2)根治术后病理报告有腋中群或腋上群淋巴结转移者 (3)根治术后病理证实转移性淋巴结占检查的淋巴结总数一半以上或有4个以上淋巴结转移者 (4)病理证实乳内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照射锁骨上区) (5)原发灶位于乳房中央或内侧者作根治术后尤其有腋淋巴结转移者 放疗原则 (1)ⅠⅡ期乳腺癌根治术或仿根治术后原发灶在乳腺外象限腋淋巴结病理检查阴性者术后不放疗;中国生物治疗网https://www.doczj.com/doc/bc23884.html,杨教授特别指出,腋淋巴结阳性时术后照射内乳区及锁骨上下区;原发灶在乳腺中央区或内象限腋淋巴结病理检查阴性时术后仅照射内

COX-2选择性抑制剂Celecoxib

一、关于COX-2 环氧酶(cyclo-oxygen-ase,COX),是前列腺素(PGs)合成所必须的酶,也是PGs合成初始步骤中的关键性限速酶。又称环氧化物水化酶。全称为环氧化物 水解酶,国际分类法编号EC.3.3,2.3,其作用是催化醚水解,专一作用于醚 键。 COX有两种同工酶COX-1和COX-2。前者为结构型被称为要素酶或管家酶,主要存在于血管、胃、肾等组织中,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它产生的PG参与 机体正常生理过程和保护功能,如维持胃肠黏膜完整性、调节血小板功能和肾 血流;后者为诱导型,是经刺激迅速产生的诱导酶,即由各种损伤性化学、物 理和生物因子诱导其产生,进而催化PGs合成参与炎症反应。 二、信号通路图 三、抑制剂Celecoxib 体外研究:在体外, Celecoxib有效选择性抑制COX-2,IC50为40 nM, 而作用于COX-1时,IC50为15 μM。Celecoxib 作用于鼻咽癌 (NPC)细胞 系,包括 HNE1和CNE1-LMP1,具有抗增殖效果,IC50分别为32.86 μM 和 61.31 μM。 体内研究:在体内, Celecoxib 具有有效的口服抗炎活性。Celecoxib 降低卡拉胶水肿检测中的急性炎症,也降低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中的慢性炎症, ED50分别为7.1 mg/kg和 0.37 mg/kg/day。此外, Celecoxib作用于 Hargreaves 痛模型,也具有镇痛活性,ED50为34.5 mg/kg。此外, Celecoxib 按200 mg/kg剂量处理大鼠,不会产生急性GI毒性,每天按600 mg/kg剂量 处理大鼠,持续10天以上,不会产生GI毒性。13.5 Gy 局部胸部照射 (LTI)142天(范围为 94-155 天)后,Celecoxib 作用于C3Hf/KamLaw 雌性小鼠 模型,提高105天的平均寿命 (范围为79-145 天)。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规范

早期乳腺癌放射治疗规范性指导原则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 (Date of last version: 2005/7/1) 临床研究证据和证据类型 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证据 1.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保乳手术后放疗)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疗效相同,生存率和远 处转移率无差别,合适的病人应争取做保留乳房治疗(I类证据)。 2.对大部分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第I和第II水平清扫是标准治疗(II类证据)。 3.局部肿瘤完全切除术后的放射治疗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并减少进一步乳腺切除的可能性。既使 在有选择的病人,术后放疗也不能省略(I类证据)。 4.乳腺导管内癌保留乳房手术后的放射治疗显著减少局部复发(I类证据)。 术后辅助治疗证据 5.乳腺癌根治术后高危病人的术后放疗能显著减少局部区域复发率,并提高长期生存率(I类证 据)。 6.年龄少于50岁的女性乳腺癌病人,卵巢切除能减少复发率和死亡率(I类证据)。 7.年龄少于70岁的病人,联合化疗能减少复发率和死亡率(I类证据)。 8.4-6个月的联合化疗疗效优于少于4个月的化疗,4-6个月化疗和8个月的化疗疗效相同,但后者 毒副作用增加(I类证据)。 9.含阿霉素的联合化疗方案优于CMF方案,提高了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但脱发、心脏毒性和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危险性增高(I类证据)。 10.高剂量化疗仅限于临床研究,而非常规治疗方法(II类证据)。 11.不论年龄、原发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状况和绝经状况,三苯氧胺能显著提高雌激素受体阳性病 人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I类证据)。 12.三苯氧胺降低对侧乳腺癌的发生率(I类证据)。 13.三苯氧胺的潜在毒副作用包括子宫内膜癌、肺栓塞、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阴道干燥等,和其治疗 增益比较,三苯氧胺的毒副作用微不足道(II类证据)。 14.化疗合并三苯氧胺和单纯三苯氧胺或单纯化疗比较,提高无病生存率(I类证据)。 15.没有证据证明,密切随诊能改善生存或提高生存质量(II类证据)。 参加人员:余子豪教授、李晔雄教授、刘新帆教授、钱图南教授、顾大中教授、韩嘉珠副教授、雷英衡副教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