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增长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人口增长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人口增长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人口增长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人口增长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发布人:牛作才发布时间:2012/10/19 15:13:00 阅读次数:1715 次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始终是一个重要因素,其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结构和生育、就业等因素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社会进步状态有全面而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丹东市人口规模持续减速增长,缓解了人口总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同时,人口增长速度的迅速下降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效应也在陆续显现。

一、人口增长速度的迅速下降,缓解了人口过多及过快增长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压力

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丹东人口发展速度的迅速下降,有效地遏制了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1978年丹东人口自然增长率达13.78‰,1990年下降到8.67‰,2000年又降到1.37‰,2010年则进一步降到-1.10‰。丹东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幅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过多及过快增长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压力,使丹东市人口与经济、资源关系趋向良性循环,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2010年,丹东市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536元,比1981年增长31.3倍,年均增长12.7%;年人均消费性支出11323元,比1981年增长24.1倍,年均增长11.8%。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9.48%,比1981

年降低16.94个百分点。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40元,比1985年增长15.5倍,年均增长11.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29元,比198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0.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6%,比1985年降低10.19个百分点。虽然人口增速下降,总量增加放缓,且耕地等资源的人均占有份额亦在减少,但下滑速度放慢。除农业资源外,能源资源及矿业资源人均占有量皆随着人口增长减慢而下降势头衰减。但就人口与资源的紧张关系而言,其程度并未随人均占有量下降势头的减缓而缓和,其根本原因在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各种资源的消费水平大大提高了。事实上,资源浪费在很大程度上正吞食着人口控制所造成相对宽松的资源环境。与此同时,宏观人口经济比例结束了过去失衡的状态,开始走向协调发展。1990年,丹东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分别为-8%和0.9%,2000年两者变为7.4%和0.2%,2010年进一步变为15.8%和-0.1%。三个年份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的比分别为-8.9:1、37:1和158:-1。在经济人口增长比提高的过程中,20世纪80至90年代基本是人口增速减慢的作用,21世纪头10年主要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但这其中人口增长速度的有效控制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生育观念转变,为现阶段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创造了条件

丹东人口生育观的转变启动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并逐步由城市拓展到农村,经过较长时间的相持之后,在80年代后期,伴随着全市计划生育工作的逐步深化和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人民群众生育观的转变在全市城乡全面展开。进入90年代,全市人口控制工作出现重大转折,在全党、全民、全社会齐抓共管计划生育工作的大气候下,计划生育工作紧密结合农村致富奔小康活动,与广大育龄妇女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致富上门、服务到家,成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中普遍采取的好形式。尤其是基层计划生育“中心户”对广大育龄妇女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对其生育行为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尽管政策允许生育数和人们的生育意愿有所背离,但人们愈来愈意识到,在家庭经济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相对降低生育和抚养孩子的费用,可使家庭的经济利益在短期内得到充分的改善。据住户抽样调查,2010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支出483元,比2000年增长71.3%。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服务消费支出187元,也大幅度增长。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丹东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4.46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5.27平方米,增长27.5%。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积极落实节育措施,自觉推迟生育期的家庭已占相当大的比重,据计划生育部门的一项专项调查显示:育龄妇女在落实生育指标后有40%左右推迟生育或不再生育。截至到2010年末,全市采取节育措施人数达41.93万人,综合节育率达89.85%,全市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为15万个,都比以往有所增加。逐步形成一个崇尚少子女、高教育、文明生活方式的区域文化氛围,人们的生育意愿和国家生育政策的差距不断缩小,人们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注1]743.75‰,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1020.06‰低276.31个千分点;2010年全市人口出生率5.61‰,是全省14个市最低的。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丹东市家庭户平均人数为2.87人,比2000年减少0.36人。近50年以来,丹东市家庭户的户规模在不断缩小,由1964年的户均5.27人缩减到2010年的2.87人。家庭户规模的不断缩小不仅是生育水平下降和其他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更是21世纪以后,丹东市居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结果。生育观念的转变,不仅为现阶段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创造了条件,而且对社会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三、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对市场需求的波动性增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围绕市场这个中心并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决定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口变化及发展趋势是认识消费者群体特征、市场需求规模以及模式的重要参数。经历了高速和低速人口增长期的丹东人口年龄构成的起伏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对市场需求产生深远的影响,即以人口的年龄为标识的市场会随着某年龄段人口的增减而呈现不同的需求规模。如:某时期出生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对产院床位、设备及婴儿用品和婴儿保健品需求量的减少;老年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包括老年消费品市场、人寿保险市场、养老院等在内的老年需求市场的升温等等。

2000-2010年,丹东人口持续低速增长。2000年全市出生人口1.9万人,这批人2006年起先后进入学龄期,2010年全市出生人口1.2万人,这批人2016年起先后进入学龄期,十年间0.7万人的落差,扩展到全省乃至全国出生人口的巨大落差涉足青少年消费市场、婚姻消费市场,冲击着市场需要的变动。特别是由于低龄人口减少和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对老年市场需求的增多,都将在不同时期引起市场需求的规模和模式的波动。这种波动有时还具有落差大、变化快的特点,如果相关企业缺乏市场理念,不能认清人口规模变化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掣肘作用,用超前意识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品种结构,转变经营战略,势必形成相关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其失去市场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实力尚不雄厚的前提下,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挑战

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超过7%为人口老龄化。丹东市在2000年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00—2010年的10年间,丹东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又增加了12.3万人,年均增长速度为3.75%。人口老龄化进程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快1.85和0.98个百分点。老龄人口比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随着人口低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在逐步加深,2010年丹东市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分别达16.33%和10.73%,均高于全省及全国水平。由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生育高峰时出生的人口将在2020年前后陆续进入老年阶段,届时丹东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会突然加速而逐步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

在丹东市2000-2010年的十年人口低速增长时期,由于农村青壮年人口的迁移流动,引起了城乡出生率的逆转,使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快于城镇。2010年丹东市人口普查常住

人口中,三县(市)老龄人口24.71万人,三个城市区15.21万人,分别占老龄人口的61.9%和38.1%。目前丹东市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县域老龄人口居多的现状,是在丹东经济实力尚不雄厚的前提下发生的。根据有关资料,发达国家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进入老年型人口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上海在1979年进入老年型人口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美元;丹东在2000年进入老年型人口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181元,不足1000美元(按当时汇率计算)。老年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超经济发展,这种先老后富的人口老龄化模式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形成鲜明的对照。由于各方面制度尚不配套,经济尚不宽裕和社会承受力较弱,要满足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的需求,无疑要面临新的挑战。

现阶段,丹东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并存。但在农村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的经济收入高低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增强与弱化起着关键性作用。2010年丹东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36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340元。全市城乡家庭收入这种差距,以及城乡经济的二元化发展,在微观和宏观的两个方面表明农村应付人口老龄化的能力弱于城镇。因此,尽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才有可能将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五、人口总量带来的社会保障压力

目前,丹东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典型的“未富先老”。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处于逐步完善阶段。近年来,尽管丹东市参保覆盖范围逐年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但仍有一定差距。2010年,全市118.9万从业人员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73.4万人,其中,职工参保人数50.9万人,离退休参保人数22.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67.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仅26.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只有21.6万人。而全市列入社会救济、城乡低保的人数10.4万人。未来一段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将逐步实现养老、医疗两个险种低水平的全覆盖,即使如此,需要投入的社会保险资金也将是十分巨量的。如果考虑到其他险种的相应完善,财政投入的压力更大。

六、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沉重

劳动力资源是指按照法定劳动年龄划分的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又叫

劳动年龄人口。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对劳动年龄界限的规定也不同。按照现行规定,中国劳动力资源定义范围为男16—59岁、女16—54岁这一年龄区间的全部人口。按照这个规定,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丹东市劳动年龄人口164.18万人,其中男为88.79万人,女为75.38万人。从业劳动力是143.23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增加6.23万人,增长4.55%。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63.20万人,第二产业31.54万人,第三产业48.49万人,分别占从业劳动力的44.12%、22.02%和33.86%。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66.21%。因此,未来几年里劳动力供给较为充裕,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也达到甚至超出丹东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承载能力。

作为老工业基地,丹东产业结构的演进经历了漫长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按照优先发展重工业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传统战略,以超常的速度,在人均收入较低的水平下,实现了较高程度的工业化,也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总量增长,但是产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变革。1995年以来,丹东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重组的力度,城镇下岗职工日益增多。到2010末,全市城镇单位职工(国有、集体、其他单位)21.1万人,比2000年减少17.9万人,下降45.9%。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丹东市从业的劳动力143.23万人[注2],集中分布在农、林、牧、渔业63.2万人、制造业19.5万人、批发和零售业16.3万人,这三大行业就业人数是99万人,占全部从业劳动力的69.07%。分布比较少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两个行业,就业人数分别是0.45万人和0.35万人,分别占全部从业劳动力的0.32%和0.24%。主要行业新增就业能力不同程度下降,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就业出现负增长。详见下表。

丹东市2010年主要行业的就业人口情况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善,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迅速增加。2010年全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60.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4.1%,仅创造了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3.7%,农业的就业人数同它在GDP中所占的份额很不相称,这表明除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外,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一方面是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是数以万计的失业大军,社会就业的压力十分沉重,牵动着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稳定的程度。

七、城乡受教育状况差距明显,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

丹东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的差距较大。2010年丹东农民人均纯收入8340元,同期城市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为14536元,城市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1.74倍。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二者的差距还要大的多。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当然很多,人口素质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0年全市分市区、县域6岁及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情况看,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距。

2010年丹东市区、县域6岁及以上人口

/万人)

全市有2.99%的6岁及以上人口未上过学,分市区、县域看这一比例有所差别,主要是基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但是,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城乡人口文化素质的差异逐渐拉大:6岁及以上人口中受过高中教育人口的比例市区是县的1.82倍,大学专科为2.8倍,大学本科为4.3倍,研究生为6.6倍。

造成城乡人口文化素质差异的原因,首先是农村人口接受更高教育的条件不如城市人口,学习条件差导致起点低,教育水平低,使竞争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有限的受教育名额使农村人口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减少,诸多因素使农村青少年受高学历教育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次是农村接受了较高教育的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再回到农村,他们更希望能够留在大城市或是中小城市寻求发展。同时许多农村地区尚不能为较高学历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和成就个人事业的舞台。还有一些因素也导致农村受较高教育人口的比例走低,如:人口流动和资本投入向城市集中都会引起高素质人口向城镇转移。

农村受较高教育人口比例偏低已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在有的地区这两者已经形成恶性循环。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同时从发展乡村经济和改革农村用人制度入手,发展经济是根本,而改革用人制度是切入点。目前正在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创业计划,将对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

八、多措并举,促进人口与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丹东正处于经济结构和社会变革时期,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多种体制并存。人口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其利益关系也处在变动较大的时期。在某些领域和方面,人口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丹东人口范畴中的就业、养老、农村人口和垄断行业人口素质、低龄人口性别比、职业差距等因素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丹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丹东经济中的科技贡献率和人才贡献率并不高,从而制约了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人口不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很多其他资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也很大,如:区域优势和自然资源等。但是,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确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经济落后地区改善人口状况,有助于经济发展,而在经济发达地区改进人口状况,也必然会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在做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把人口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系统工程,系统整合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从系统和动态的角度把握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人口与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一是实施人口规划。确立人口规划的行政约束力。通过有约束力的人口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救济、计划生育、户籍制度等社会管理长期计划。实施人口动态监测,运用人口规划,监测政策效果、评价行政效率、考量行政业绩。

二是保持人口的合理增长。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在丹东市控制人口出生保持低生育水平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针对目前丹东市人口自然增长已进入拐点期的现状,应考虑在不违背总体人口政策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放宽生育政策,保持人口合理增长和结构调整。同时,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效地引导人口流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丹东的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维持在可持续的水平上。

三是提升人口的总体素质。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构建国民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事业的改革发展,提倡并辅以强烈的政策导向,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珍惜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浓烈氛围,使大多数劳动者能自觉参加各种技能学习,获得技能培训,成为各种人才。

四是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把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把文化发展与社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城乡社区治理模式,做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改革流动人口管理方式,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第九章 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第九章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一、人的本质 (一)人的本质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人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 (1)在人与动物的区别层次上来看,人的本质表现为劳动。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就是人的劳动。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两大类,它是人们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而人的本质并不是一种或几种社会关系,它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关系范围内,所以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也都受着所处的历史时代制约和影响而打上时代的烙印。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什么抽象的,一般的。 (二)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其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它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方面 自然属性是人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们对社会结合的依赖性,是人与人相互制约的社会特性。 人的社会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1、人类共生关系中的依存性; 2、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往; 3、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性; 4、生产活动中的合作性。 二、人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的两重性 价值表示客体对于主体的关系和意义。人的各种需要,使得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事物成为价值客体,人成为价值主体;另一方面,在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使得人同时成为满足他人需要或社会需要的价值客体。(二)实践是人的价值的基础 实践活动的创造性,创造了人对世界的价值关系。 1、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实践是社会生活和人的本质的基础; 3、成功的实践活动,是遵循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统一的创造性活动。(三)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的自我价值是指人通过创造性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 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

河南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资料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 计量地理学课程论文 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班级 姓名 学号 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省的经济一直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本文采用经济增长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2001~2014年省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消费、财政支出对省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省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词:消费、投资、经济增长、财政支出 一、前言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的(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居民消费需求和政府投资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2001—2014年的14中,我省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11.5%,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省目前

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省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省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了2001-2014年的省生产总值等数据,来源于《省统计年鉴》,具体数据表如下: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教学号:21140731 姓名:王月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5年-2015年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公共预算支出、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CPI、GDP、投资、预算支出、进出口、经济增长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指出,国民收入核算把GDP分为四大类支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用Y代表GDP有,Y=C+I+G+NX。

从公式可知,GDP主要受这四方面影响,因此本文用公共预算支出衡量一部分政府购买,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投资。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所以,选取了CPI物价指数来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随着对外经济加强,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进出口额也是值得分析的因素。 二、模型设定与参数设计 (一)数据的收集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摘要: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盲目的科技进步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种种弊端。推动社会发展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而科学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科技在各个不同的层次、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科技的进步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 (一)科技进步改变了生产力要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劳动者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掌握科技,转化为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而能够使其更好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职能。我作为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工作内容全部基于hr系统,这使得员工信息更加完善、系统化;办公流程的信息化让工作更加规范,责任到人,有据可查,提高效率。 2.科技进步创新了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状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尺度,而这也是科学技术的产物。17、18世纪力学和机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工具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世纪电磁学和电气技术的发展,促使了发电机和电机的发明,奠定了电气化基础;20世纪的电子学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直接带动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机等的发明,推动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的进程。 3.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能源,创造出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对象的束缚。 (二)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社会革命力量的发展。 纵观社会发展史,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使社会经济关系的相应变化,甚至产生新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产关系的变革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科技进步提升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自然科学是人类思想解放和进步的强大精神武器,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科学使人类思维方式科学化,文化观念革命化、精神文化现代化。

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班级:电0802—2班 姓名:*** 学号: 投资,指货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投资在景荣活动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具体有: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紧密。在经济理论界,西方和我国有一个类似的观点,即认为经济增长情况主要是由投资决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要素投入和资源配置来分析。 2、投资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投资对技术进步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投资是技术进步的载体,任何技术成果应用都必须通过某种投资活动来体现,它是技术与经济之间联系的纽带;另一方面,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投资的结构,任何一项技术成果都是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本和资源(如试验设备等)等的产物。技术进步的产生和应用都离不开投资。 从国际资本大体分类看,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指一国的某行为主体通过经营对另一国的某企业有持久利益和一定程度的控制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的流向表现出以美、欧、日三极双向互流为核心,同时向各自地区外围扩散的特征,在核心层与外围层的投资流动中,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投资新的增长极和生长带,这一方面指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成倍上升,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资本输入国的地位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是指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跻身资本输出国行列。建国以后的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当时不利的国际环境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与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联系都很少,实行“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经济建设方略,对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利用和引进几乎为零。 经过多年的建设,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国民工业体系,但产业结构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经济发展缓慢,总体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改革开放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本国市场,大力引进外资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大趋势,经济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且技术升级换代加快,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是与大量外资参与国内经济建设所密不可分的,中国也由于自身资源、市场、劳动力、外资投资政策等各方面的优势而成为国际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我国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拥有着许多机遇,如:①海外直接投资的注入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海外直接投资的进入通常会引致母国企业的追加或辅助投资,跨国企业还通过为东道国当地资本市场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能够有效地动员当地储蓄,成为引发国内投资的催

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内容提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这种增长,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人口素质、自然资源利用及环境问题三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相应地提出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战略构想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应与资源保护相结合,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目的是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利益,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这一理论最早出现于1980年联合国规划署(unep)委托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lucn)起草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战略》的文件中[1]。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越来越深入和具体,“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已从一开始注重生物方面,扩展到注重包括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相关因素,并使之相互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应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衡量可持续发展主要有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指标,缺一不可[1]。”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经济经历了空前的城市化和令人瞩目的工业化过程,其经济增长率已经稳定在8%-9%,确立了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形象,但是,按照“生态—经济—社会的指标”进行衡量,我们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更不一定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料显示,如果从GDP中扣除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大大降低,甚至可能是零增长。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从宏观上看有人口及其素质问题、自然资源的利用问题以及环境问题。 一、中国人口及其素质 (一)人口众多,整体素质偏低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从而使人口的增长率得到明显的下降,以至到1998年降到1%以下,但2001年的最新统计表明全国人口已达到12.95亿,而且今后平均每年新生人口仍高达2100万,自然增长人口达1350万。虽然我国资源丰富,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按人口平均计算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而且,应该看到,我国人口有70%在农村,人口增长率下降的贡献主要来自城市,上海已经趋近零增长,而农村,尤其是内地较贫困地区生育率仍然很高。有资料表明:1990年,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达1.8亿以上,农村就业人员中,文盲和半文盲近36%,据全国1%抽样调查资料,截止到1995年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率达16.48%,农村(县以下)则为19.66%。城乡人口结构失衡,导致整体国民素质的低下,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调查表明,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小学生为43%,中学生为108%,大学生为300%。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必然会影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增长方式的改变,影响个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湖北省农村抽样调查队早在1986年对湖北省农村调查发现,文化水平不同的家庭人均收入呈明显的梯度差异,对人口本身的数量发展也有重要作用,生育率与文化的高低成反比是普遍规律。我们应从高生育率—低人口文化素质—低劳动生产率—高生育率的初级循环模式向低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人类对精神追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对空气温度、湿度的限制,还对其居住环境有了进一步的关注。因而从舒适空调迈向健康空调将是空调工程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本次课题设计中,该建筑物内空气的温、湿度及清洁程度,有着一定的标准,比如在展览厅中,为妥善保存物品不受霉潮侵害,得以长期保存,必须加以相应的控制;在接待室、办公室、包间等,应及时排除污浊空气,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和卫生要求,提高人类的身体健康,以有利于人们工作、休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所以,空气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 目前,太阳能空调能显著减低建筑能耗,实现太阳能利用装置与建筑一体化,还具有季节匹配性好及环保的优点。实现太阳能空调制冷具有多种技术方式,将太阳能辐射转化为较高温度的热能再转化为冷量是其中最有前途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利用方式。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多个科研院所追踪发展太阳能制冷技术,吸收式太阳能空调领域研究比较成功的有广州能源所、北京太阳能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及香港大学等科研单位;企业方面,北京天普、山东皇明、长沙远大和珠海兴业等企业都建立了太阳能空调示范系统,开始产业化尝试。其中长沙远大为槽式聚光系统;目前珠海兴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珠海总部和湖南分公司分别新建了70kW和500kW的智能太阳能空调系统,该系统由真空热管式集热器,热水吸收式制冷机组,蓄能系统,空调终端和控制电路组成,系统调试成功后,已经连续可靠的运行18个月,为目前国内运行最为成功的太阳能空调工程之一,除此之外兴业公司还努力开发光热幕墙等设备及相变蓄能材料,以期更好地与建筑一体化结合及提高太阳能空调的效率。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我国节能建筑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筑耗能持续增长并占社会总耗能的30%左右,采暖、热水及电空调耗能又占建筑耗能的50%以上[1]。传统电空调多以氟氯碳化物为冷媒,而氟碳类物质被公认为是破坏臭氧层和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而且电能主要是通过燃烧化石能源达成发电过程,排放的酸性气体严重污染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损害。太阳能空调的优点是:直接且容易使用;利用可再生能源且在附加储能系统时具有连续性;维持相同的舒适性品质;安全;运行成本低,无技术专属性;绿色环保;电网削峰功能;良好的季节适应性,供热供冷一体化。因此,太阳能空调被认为是降低建筑能耗和减少温室效应的最佳方案。综上所述,国外太阳能空调研究已经是低碳建筑技术的重要开发方向其研究内容如下: 1.根据设计地点和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参数的选择 2. 各层冷负荷、热负荷、湿负荷的计算 冷负荷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传热负荷、太阳辐射负荷、工艺设备及照明设备散热负荷、人体散热负荷。逐时相加最大值为夏季所需的冷负荷 热负荷可采用《空气调节工程》第二版公式(3.24)。逐时相加最大值为冬季所需的热负荷 湿负荷包括人体散湿和工艺设备散湿。人体散湿根据单位人体散湿量,室内人数,群集系数决定;工艺设备散湿根据其功率决定 3.空气处理方案的选择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冷热负荷的要求及新风量的要求,合理的选择设计方案。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采纳率:57%11级2013.05.16 一、信用缺失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长期以来,信用缺失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实和日趋 严重的问题,它以经济领域为辐射中心,向其它领域扩散,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经济领域,集中表现在有的生产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欺骗上,他们采取偷梁换柱、偷工减料等种种手法以次充好、以假当真,不惜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换取“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生产,以牟取暴利。同时有的销售者,为了拓展销售利润空间,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在经济活动中放任假货通行,甚至知假卖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从而造成假烟、假酒、假药等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漠视人民生命安全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在金融领域,恶意贷款和有意拖欠不还或故意逃债等现象造成金融秩序混乱。虚假广告,不履行承诺,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政治领域,存在着政治造假,瞒上欺下,贪污腐败等为官为利不为民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有的当权者不为民造福、谋利,喜欢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掺水数字”、“面子项目”、“政绩工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浮夸造假的工作作风日趋严重,一些官员实事做得少,缺乏基本的求实精神。政治领域的信用缺失与政治腐败相互助长,成为

政治腐败的一大症结。文化领域也存在信用缺失现象。不少书商和出版社为牟取暴利而置法律道德于不顾,肆意抄袭、剽窃、盗版他人作品,造成文化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学术界也净土不再,学术腐败。学术界诚信求真精神面临挑战。在名利的诱惑和驱动下,各种假文凭,假证书也随处可见。二、信用缺失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信用:多是指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所有市场主体必须遵守的诚实无欺和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一致,不危害他人,不正当获得的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我们不能设想,没有了商业票据、银行票据、政府债券和信用卡及按揭等,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仍能正常进行。 1.信用做为支付手段的功能被极大削弱,使经济运行受阻 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人们之所以能有序地进行商品交易,是基于经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但是面对大量的失信现象,为了防范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僵持在“钱不到帐不发货”,“收不到货不给钱”的尴尬局面,许多企业宁愿放弃大量的订单和客户,也不采取信用结算方式。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的方式退化,极大地降低了商品流通的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 2.加大了交易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在市场经济活中,由于各部门、各企业生产不同商品的周期长短不一,资金周转的情况各不相同,客观上产生商品赊购赊销以及资金借贷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进步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人在实践中不断使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丰富发展,进而在此过程中使自己得到了进步,人与社会相互和谐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正确把握两者的规律,对于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的发展;社会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不断实现小康社会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快速进步,不断在两者和谐良好的循环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奋斗目标。 1.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认识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本质规定,主要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和超越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束缚,从而在关系、能力、素质与个性等诸多方面所获得的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和境界。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列宁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会做一切工作的人”。 在社会发展的问题上,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把衡量社会发展或进步的视角放在单纯的社会财富和经济增长上,认为财富增长了,国家就富强了,人民的生活就提高了,就是所谓“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另一种观点就是“满足基本需求”论,认为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就是社会的全面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衡量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尺度,不仅包括人们的基本需求,还应包括满足与人的物质文化需求有关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条件,如民族的独立、社会民主化程度、人政治自由和安全等内容。 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既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也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每一个时代的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中,脱离社会的全面发展去谈人的全面的发展,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谈。但是人与社会不是直接的同一关系,在人的活动中产生的社会组织一旦形成就获得相对稳定的独立性。因此两者的发展不能直接等同。 2.1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作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系,作为包含一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的有机整体,构成了人类及其个体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社会的发展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法治和文化的进步最终都要集中到人这个社会的核心要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总的说来30 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具体说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持续提高。市场化程度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增长是大起大落还是平稳增长。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极低,各种商品和服务产品的价格形成几乎完全由政府管制,市场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受到极端压抑,计划体制的管制力量远远大于市场力量,外在的政府干预因素经常冲击正常的经济周期,导致经济多次大起大落。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经济增长? 其次是宏观调控的完善,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也就是1998 年年中以来扩大 内需的政策,其政策手段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6 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政策转向是成功的,理论分析上也站得住脚。扩大内需的政策能使新一轮经济周期呈现出新特征,还在于这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该项政策组合持续达6 年之久。2004 年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淡出,转向中性的财政政策,这种转变是很必要和及时的,避免了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出现,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政策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否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方面有个很好 的反面案例,就是日本20 世纪90 年代的财政政策。 90 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积极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政策缺乏连续性的影响。 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国民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与净出口之和2008 年中国消费和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

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姓名:王青芬班级:11级会计学号:114A1140 科技的发展能加快社会的进步,社会进步同时引起科技改革。两者相辅相成。 从古到今,人类历史进过了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每一次科技发展也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不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它们都是科技发展的体现。我们应当深入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逻辑,认真反思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预测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必要在社会发展中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技的发展不仅沿着自己的历史轨道在前进,而且也造成了人类历史发生重大的变化。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历史的有力杠杆,并且他还认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而蒸汽磨产生的却是资本主义,这就很明确地表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变迁。 一、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当今社会的先进文明是以科学为中心的文明,西方国家的物质生活,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以及人的消费生活和社会对它的服务,都是依靠科学和根据科学原理而形成的技术取得飞速进步的。东亚国家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和解放后,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奇迹,成为崛起的国家,科学技术是一个重要原因。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体现在:

第一,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并且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丰足的物质前提。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生产劳动是人类的体力和智力同时消耗的过程,人的体力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可是人的智力发展却是迅速的。其次,科学技术能够促使劳动工具更新的速度加快,从根本上去改变生产的面貌。 第二,科学技术发展引发新的社会革命。科学技术能够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起社会生活发生相应的改变,并且迟早能够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变革。人们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生产,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而生产力的发展总是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由此说来,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追根溯源还是由于生产工具发生变革的结果。 第三,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科技革命可以说是思想解放的先导,它能够促进人的头脑革命化。由于科学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养成重视实践,追求实事求是以及真理等好的风尚,所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习惯就会不断产生,伦理道德观念也必然会发生升华。另外,科学发展还能不断改变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式,决定教育改革的方向。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索中所体现的理性思维方式等,通过增强人们的素质,加快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社会发展为科技进步创造条件 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可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的,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且是相互影响的。一定的经济社会制度的范围内,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规模与效率的主要因素与前提条件。所以,研究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又要研究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社会条件。

影响西藏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影响西藏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西藏民族学院代敏华、卢俊、王成 摘要:本文分别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和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对影响西藏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本文借助《西藏统计年鉴》的数据(数据范围为1985—2009年),通过时间序列的自相关性的去除,建立了西藏产出GDP关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投入和技术进步的C-D生产函数,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西藏经济的增长总体上仍是资本和劳动力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粗放型增长方式,增长质量不高,为此西藏要想大力促进经济的增长,需要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努力。 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本文通过《西藏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数据范围为1981—2009年),并借助主成分回归的方法去除数据的多重共线性,建立了西藏GDP关于消费、投资和出口的计量经济模型,得出的主要结论为:消费在影响西藏GDP的这三个因素中对GDP的刺激作用最强,投资其次,净出口最弱。为此,要想保持西藏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西藏政府应进一步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结构,加大投资力度,并优化商品出口的结构,大力培养新的出口增长点,提高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关键词:经济增长;C-D生产函数;投入;产出;国民收入核算

目录 1.引言:问题的提出 (1) 2.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 (1) 2.1指标的选择与数据说明 (1) 2.2模型理论形式的构建 (3) 2.3模型的求解及检验 (3) 2.3.1模型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与检验 (3) 2.3.2模型序列相关性的去除 (5) 2.4对模型结果的分析 (6) 3.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分析 (6) 3.1指标的选择与数据的描述 (6) 3.2模型理论形式的构建 (8) 3.3模型的求解及检验 (9) 3.3.1模型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与检验 (9) 3.3.2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9) 3.3.3模型的主成分回归 (10) 3.3.4模型诊断 (11) 3.4对模型结果的分析 (12) 4.结论与启示 (12) 参考文献 (15) 附录:文中模型建立所用到R统计软件代码 (16)

浅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浅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摘要】近期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无论是商品价格,还是股市价格,抑或楼市价格,均发生不容乐观的变化。在这其中,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深入分析,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逐一剖析,试图从原因入手提出一些对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股价房价消费价格指数 1.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概况。中国经济的发展迅速且平稳,在2006和2007年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了较快且平稳的发展速度,宏观经济发展情况良好,加之近几年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态势良好,人们的投资热情越来越高,股价和房价涨幅大增。与此同时,其它商品的价格也在提高,尤其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食品类价格更是飞涨,人们的生存压力加大,很多人士撰文评论中国的“通货膨胀”现象,这也是政府、经济学界和社会各层所共同关心和关注的问题。针对上述股市和楼市价格上涨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我们将逐一进行分析。 2.当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因素及其成因。 2.1股票市场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从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我国的股票市场形势逐渐好转,以上证指数为例,2005年在1100点左右,而到2007年,最高时竟达到6100点,短短两年时间,增长5000点。但从2007年11月份开始,股市开始出现下跌情况,至2008年9月已跌至2000点左右。人们也由2007年对股票市场的趋之若鹜,变为现今的想方设法如何从股市抽身。 本轮股市上涨的背景是股权分置改革与人民币升值。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股票的全流通,对整个中国经济来说,此次改革无疑是迈向市场化的里程碑,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升值2%,由原来的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调整到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此次人民币升值时机合适,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市场预期,同时也配合和促进了股改,两者一起推进了中国股市的市场化进程。然而短期内,当越来越多的资金大量涌入股市,而股票本身的价值并未得到大幅增加时,就会产生股市泡沫,而泡沫必然要破裂。另外,国家的紧缩政策也是重要原因。从2007年3月至8月,央行进行了四次加息,使得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贷款基准利率分别由2.52%、6.12%提高到3.60%、7.02%。与以往“越紧缩,越上涨”的现象不同,此次紧缩政策对市场资金面的影响产生了方向性的变化。以上可称之为股市下跌的内因。另外,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也对我国股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2007年底的美国次贷危机,也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影响到我国的股市,这可以看作是我国股市下跌的外部原因。 2.2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房地产业作为与百姓生计密切相关的一个行业,房价的上涨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衡量房价上涨的指标很多,作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着社会生态环境。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条件、状况和环境,有利于社会生态的发展;另一方面,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又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和巨大灾难,危害社会生态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对社会生态的这种二重性影响,并加以调控、限制和消除。这样,我们才可能在21世纪的现代文明时代,建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1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社会生态既包括自然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也包括人类活动形成的生态环境。而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突出体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因此,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需要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他认为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科学并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结合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他认为,实现人类的希望靠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靠科学,维护世界和平靠科学。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也是不行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而且,它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人类只有依靠科技能力、科学精神和理性才能确保全球、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中,科学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1. 2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态环境的质量变化的关系 当今世界,尤为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大提高,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只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不断地开拓新的能源和材料,才能实现既减少投入,又能增加产出的理想发展模式,进而使发展越来越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并相应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人类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开发自然资源,使资源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两维拓展,低科技水平下的非资源变成高科技时代的资源,诸如核能技术的进步,使原子潜能变为有效的能源。高科技的投入也使环境系统发生变化,太空技术的发展,使外空环境改变;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使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加先进、合理。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防治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样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绿色的森林不断消失,臭氧层出现巨大空洞,全球气候异常,都是人类活动不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带来的恶果,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应用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最终还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解决。例如,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科学技术都是关键因素。人类对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增长率、人口动态和环境退化等领域的了解,正在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制定长期发展战略,需要考虑这些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变化情况,更好地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陆地、海洋、大气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水、养分和生物地球化学循坏和能量流动,以便更精确地了解地球的负荷能力及其如何对人类活动施加的压力进行反应。依靠科学可以健全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管理政策。只有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类才能解决人口激增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才能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就是依靠先进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已经消除和控制了其主要的工业污染,同时加强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使当地居民生活在蓝天碧水的环境之中。 总之,科学技术发展是改变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根本因素,而人类社会生态环 境得到改善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 2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任何科学技术的使用都会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一方面,科学技术应用过程所取得的任何成果都是因为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物质循环过程,造成某个点上的失调而取得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破坏是其

论微生物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进步

论微生物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进步 徐萌 中文摘要:微生物自发现以来一直与人类关系密切,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占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微生物打着交道。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微生物在维系着自然界的生物链及新陈代谢和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环境污染和生物工程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一些因微生物而导致的传染病还是让人们一筹莫展。只有最大限度的了解微生物与环境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益处,才能趋利避害,使微生物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 关键词:微生物发展双刃剑医药卫生环境污染发展前景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microbial social progress XuMeng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lass life science colleg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microbes have been found since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close, in the human life of the produc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we ever-present and microbes dealt with. It is like a double-edged sword, and can not only to benefit human can also bring mankind devastating disaster. Microbes in the food chain and support of the natural world metabolism and agriculture, industry, medicine and healt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etc are of great contribution, but some for microbial in infectious disease or let people bewildered. Only the maximum understand microorganism and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balance to the human benefits, to avoid disadvantages, make microbes can play a greater utility. Keywords: microbial medicine health double-edged swor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pollu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1、微生物简介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体积微小(小于1nm)、结构简单、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的统称,泛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分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结构型微生物【1】

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

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 摘要:由于我国政府逐渐对旅游业的重视,我国国内旅游收入不断增加,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得作用日益显著。旅游业作为当今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发展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只有详细分析掌握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才能真正使得旅游经济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关键词:旅游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人力资本;制度变迁;环境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旅游业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出来。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综合性的产业。因此,对旅游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作用。 由《中国统计年鉴》可知,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6万亿元,增长23.5%。在2011年旅游人数已经达到26.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已经达到1.93万亿元。虽然旅游经济每年都有良好的发展,但是掌握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尤为重要。 一、内生因素 (一)旅游经济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 旅游经济发展既离不开旅游经济总量的增长,又离不开旅游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经济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旅游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旅游经济发展的质量,因此,从旅游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不能片面追求旅游经济的高速增长,必须在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努力促进旅游经济结构的优化。优化旅游经济结构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旅游供给体系不断完善和提高,使旅游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使旅游产业外部和内部各种重要的比例关系不断趋于协调,并不断向高级化发展,从而充分有效的发挥旅游经济的产业功能和经济优势,全面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 (二)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 1.旅游资源的理论分析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出现和不断深化的。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而旅游资源相对于其它单一的传统资源,在内容和构成上都要复杂得多,因此对旅游资源的确切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述。 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旅游业产生的物质基础,是旅游的客体,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2.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联系 在现代旅游经济中,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的对象物或客体与旅游经济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旅游资源的本质就是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行为,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因此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浅谈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浅谈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回顾过去,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计算机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数字时代,航空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人类的巨大进步。 我们时常会谈科技进步,也会讨论科技进步对我们的巨大影响。科技进步推动经济进步,改变人类生活,促进社会发展。在新科技革命时代,科技的功能不仅表现的更为明显,而且影响范围也更为广泛,甚至扩展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扩展到国家之间的关系,影响及于国际战略格局。可以说,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衣、食、住、行哪一样能脱离科技?科技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科技进步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 科学技术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科技进步与创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新的活力与色彩。比如电子技术的发展,我们无须再对复杂的运算而烦恼,电子计算机能快速算出结果;当你想要休闲娱乐时,打开电脑可以方便快捷地在网上冲浪、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等,甚至可以不出门就买到你想要的东西;可以与亲朋好友快速方便的在网上聊天见面;坐在公交车上,听着MP3里那动听的音乐无不是一种美好生活享受......` 2、科技进步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巨大物质推动力 社会稳定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稳定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尽管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但是社会的物质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最终需要通过科技进步来解决。今天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以上,而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30%左右,不及发达国家20世纪50 年代的水平。因此我们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使科技进步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物质推动力。 3、科技创新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巨大精神推动力 稳定和谐的社会既包括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含着精神文化建设的均衡、协调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促进文化和谐发展。我们党领导建设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科学技术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