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般我国实验室药敏试验遵循的标准

一般我国实验室药敏试验遵循的标准

一般我国实验室药敏试验遵循的标准

在我国,实验室药敏试验通常遵循以下标准:

1. 《抗菌药物药理试验方法和标准》:这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规定了抗菌药物药理试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2.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这是由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发布的,规定了临床检验的基本操作规程,包括药敏试验。

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这是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规定了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导原则,包括药敏试验的使用。

4. 各医院或实验室的自定标准:由于各医院或实验室的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他们可能会制定自己的药敏试验标准。

总的来说,我国实验室药敏试验的标准主要包括抗菌药物的药理试验方法、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

clsi药敏试验标准2023中文版

CLSI药敏试验标准2023中文版 随着医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CLSI药敏试验标准一直是临床检验领域中的重要指南。而随着2023年版的中文版药敏试验标准的发布,对于临床实验室和医护人员来说,这意味着有了更多便捷和权威的参考文献,有助于提高实验室的药敏试验质量和准确性。 在新的标准中,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CLSI药敏试验标准的含义和基本原则。在整个流程中,从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到试验的操作和结果的解释,都需要严格遵守这些标准。这包括对于药敏试验中所使用的培养基、药物浓度、试验操作方法等方面的规范。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了解标准中所规定的各种试验方法和技术。比如对于不同类型的细菌,我们应该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药敏试验?对于不同类型的药物,又应该采用怎样的浓度和操作方法?这些都是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考虑和遵循的问题。 在新的标准中,也会对一些常见问题和困扰进行详细的说明和分析。比如对于一些难以培养或者多重耐药的细菌,我们该如何进行药敏试验?又或者对于一些药物的混合使用,应该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这些都是实验室中常见的难题,新的标准将会给出更为明确和实用的指导。

除了对于试验方法和技术的规范外,新的标准中也会对实验室管理和质控方面进行更为全面的要求。在实验室内部,我们需要建立怎样的质控体系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当出现异常结果时,又该如何进行排除和处理?这些都是在实验室管理中需要深入思考和规范的问题。 新的CLSI药敏试验标准2023中文版将会为临床实验室带来更为全面和权威的参考依据。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操作,提高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和技术,以适应医学发展的需求和挑战。 在我看来,CLSI药敏试验标准的更新和发布,不仅是对临床实验室的一种规范和指导,也是对医学发展的一种促进。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更新,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临床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我想强调的是,对于新的CLSI药敏试验标准,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为临床实验室的发展和提高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对CLSI药敏试验标准2023中文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临床实验室的发展,为医学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随着

常见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常见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规中国专家共识 微生物学检验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控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证据。因此微生物学检验报告是临床和实验室等多方共同关注的焦点。国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发展较为薄弱,报告存在着种种不足。同时,临床与实验室的沟通存在一定不足,密切协作非常必要。基于实际存在的问题,为规国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加强临床与实验室合作,发挥检验医师作用,特制订本共识,以期指导相关报告的规化,减少错误,增加专业信息,提高服务质量,为临床医学诊、治、控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本共识限于常见细菌的药物敏感性报告。 一、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一)意义 药物敏感性试验可以检测细菌对于抗细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用药、新药研究、监测耐药变迁、发现耐药机制等提供客观证据[1]。对于经验治疗,依据一方面来自医生自身的经验,一方面是实验室长期不断提供的数据积累。临床需要考虑不同感染的病原谱和常见病原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对于靶向治疗,特定分离株的具体药敏试验结果可以用于判断经验治疗选药合理性、经验治疗效果分析、调整治疗选药依据等。 (二)基本原则 1.药敏试验检测获得性耐药,不必测试天然耐药: 天然耐药是细菌菌种固有的特征,耐药基因一般位于染色体,可以长

期稳定遗传,表现为对某类或某种药物的天然耐药[2]。天然耐药信息一般由基础医学和临床文献提供。部分天然耐药,体外试验条件下可能无法检测出来,因而导致假敏感,如果报告将成为极重要错误,严重误导临床。常见菌种对各类药物的天然耐药见文献。实验室全体人员应熟知这些信息,可将其发给临床学习和参考。 2.药敏试验测试的前提条件: 实验室应具备相应检测的人员能力、客观条件、结果解释依据。标本处理、菌株分离鉴定、药敏试验操作等环节规、标准、结果可信;具备对结果的解释能力,能够提供临床会诊服务。临床常规工作,分离株(可能)有临床意义而非定植或污染时,才可进行药敏试验。 错误示例:来自痰标本的溶血葡萄球菌,未作标本质量评估和半定量培养,进行药敏试验;来自粪便标本肠球菌属进行药敏试验等。 3.测试结果应准确: 实验室应遵照CLSI文件或相关规建立本医院药敏试验的质量管理体系。质控菌株、频率、质控围符合相关要求;定期参加实验室室间比对项目。建议保留菌株,以便复核。 二、具体的专业要求 (一)标本类型 临床微生物学的一大特点是标本种类繁多,而不同药物在这些部位的分布不同。标本的规采集、质量保证、立即运送和有效保藏有赖于临床、实验室以及相关各方的密切合作。在规临床送检的前提下[6], 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和报告药敏结果时,应首先考虑标本的特殊性。

药敏试验方案

1抗菌药物筛选 1.1 菌液的制备 将菌株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上,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h,分别挑取单个特征菌落接种于灭菌肉汤培养基中,置37℃恒温箱中过夜培养。取过夜培养的菌悬液100 μL加入到900μL的肉汤培养基中,依次进行稀释,然后选取适当的浓度涂板,每个浓度三个平行。选取平板上菌落数目在30~300之间的进行计数,最后用肉汤或无菌生理盐水配成浓度为5个×107-8CFU/mL的菌液作初筛用。 1.2 琼脂扩散法 (K-B) 抑菌试验 用无菌棉签将浓度为5个×107-8CFU/mL的标准菌液均匀涂布于普通营养琼 脂培养基上,反复几次,每次将平板旋转60度,最后沿周边绕两圈,保证涂均匀。然后用直径为6mm的无菌圆形玻璃管打孔,将供试药物浓度为100mg/ml 的药液加入孔中,加满为止,不得溢出。再将培养皿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h,取出观察,用卡尺测量抑菌圈的直径。每次实验前用大肠杆菌ATCC25922进行 质量控制,设置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阳性药物的选择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 准化委员会(NCCLS)公布的标准。 1.3 药敏试验判断标准 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抑菌圈直径d小于等于6 为-; d小于等于10为+;d小于等于16为++;d小于等于26为+++;d大于26为++++ 。 一般认为++以上具有抑菌活性。 2 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 2.1 菌悬液的制备 将细菌菌液接种到麦康凯培养基上进行纯化培养,37℃震荡培养24 h。分别挑取单个特征菌落接种于灭菌肉汤培养基中,置37℃恒温箱中过夜培养。取过夜培养的菌悬液100 μL加入到900μL的肉汤培养基中,依次进行稀释,然后选取适当的浓度涂板,每个浓度三个平行。选取平板上菌落数目在30~300之

clsi标准 药敏

clsi标准药敏 CLSI标准药敏。 CLSI(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是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 成立于1967年,总部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该协会致力于推动临床和实验室标 准的制定和应用,旨在提高医疗实践和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水平。在药敏测试领域,CLSI标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室,对于指导药物治疗和抗菌药物选择具有重要 意义。 CLSI标准药敏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药敏试验的操作规范、质量控制、结果解 释和报告等方面。在进行药敏测试时,严格遵循CLSI标准可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 首先,药敏试验的操作规范是CLSI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进行药敏测试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操作,包括菌株的培养、药敏试验板的制备、药物浓度的调配等。只有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才能得到可靠的测试结果。此外,药敏试验中还涉及到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的判读标准,CLSI标准对于各种细菌对不同药物的 敏感性和耐药性提供了具体的解释和判定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参考依据。 其次,质量控制是CLSI标准药敏测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在进行药敏测试时,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包括菌株的质量控制、药敏试验板的质量控制以及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的质量控制等。只有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确保药敏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CLSI标准为药敏测试提供了详细的质量控制要求和操作指南,帮助 实验室建立起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结果解释和报告也是CLSI标准药敏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药敏测试 完成后,需要对测试结果进行解读和报告。CLSI标准为不同细菌对不同药物的敏 感性和耐药性提供了具体的解释和判定标准,帮助临床医生准确理解测试结果。同

特殊细菌药敏试验标准化操作

特殊细菌药敏试验标准化操作 特殊细菌药敏试验的规范化操作 一、目前我国细菌药敏试验现状 20年以来,我国在卫生部和各地临床检验中心和检验学会的共同努力下引进CLSI药敏系列标准,使全国微生物实验室能在同一标准下进行质量控制活动。当前,微生物实验室对常见临床分离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的水平已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对特殊细菌的药敏试验的各个环节的规范操作还不能得到普及,对目前还无折点的细菌能否做药敏试验,以及如何判断细菌的药物敏感和耐药,仍然概念模糊,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普及。 目前常见错误做法: (一)铜绿假单孢菌的药敏判断标准用于其他非发酵细菌;嗜血杆菌的标准用于卡他莫拉菌等的错误做法时有发生。 (二)借用同属细菌敏感标准 (三)借用同类抗生素的敏感标准 二、各菌属的药物敏感性报告及试验方法的CLSI药敏标准 (一)“嗜麦芽”菌属药敏报告标准 1.CLSI对“嗜麦芽”纸片药敏判断标准 药物名称纸片含量ug/片耐药 R 中介I 敏感S 米诺环素30 ≤1415-18 ≥19 左氧氟沙星5 ≤1314-16 ≥17 复方新诺明1.25/23.75 ≤1011-15 ≥16 2.CLSI对“嗜麦芽”稀释法判断标准 药物名称S I R 替卡西林/棒酸≤16/232/2-64/2 128/2 头孢他定≤816 ≥32 米诺环素≤48 ≥16 左氟沙星2 4 ≥8 复方新诺明≤2/38- 4/76

氯霉素≤816 ≥32(二)无折点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报告 1. 其他药物的敏感性报告: CLSI推荐的药物可以报告MIC值和敏感度(S、I、R),临床需要的其他药物的药敏试验报告可以直接报告MIC值但不报告S、I、R。 2. 不要用认为相近细菌的折点代替报告S、I、R,这会误导医生用药。 (三)洋葱伯克霍德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1.CLSI 洋葱伯克霍德菌纸片法折点: R I S 药物名称纸片含量Ug/ 片 头孢他定30 ≤1718-20 ≥21 美罗培南10 ≤1510-19 ≥20 米诺环素30 ≤1415-18 ≥19 复方新诺明1.25/23.75 ≤1011-15 ≥16 2. CLSI洋葱伯克霍德菌稀释法折点: 药物名称S I S 替卡西林/棒酸≤16/232/2-64/2 ≥128/2 头孢他定≤816 ≥32 美罗培南≤48 ≥16 米诺环素≤48 ≥16 左氟沙星≤2 4 ≥8 氯霉素≤816 ≥32 复方新诺明≤2/38- ≥4/76(1)氯霉素不常规报告结果,只有在尿路感染时分离的细菌才报告结果。 (2)在纸片法药敏中只允许报告表中4个药物的敏感性,对其他药物可用于临床治疗但还没有足够的研究建立纸片扩散的折点。 (四)莫拉菌属的药物敏感试验报告 莫拉菌属至今尚无由CLSI颁布的标准操作方法和敏感性折点,该菌属是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正常细菌,很少会致病,有过报道的病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药敏结果准确。 2.原理 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待检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会不断的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浓度梯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待检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产生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检测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待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即抑菌圈愈大,MIC愈小。 3.试剂 M-H培养基、无菌生理盐水、药敏纸片、无菌棉签、35℃孵育箱、标准比浊管或比浊仪。 4.质控 4.1 常用细菌药敏质控标准菌株参见CLSI规定。 4.2 质控菌株每日随临床标本一起进行药敏试验,测定质 控菌株的抑菌环。质控菌株的抑菌环在允许范围之内,说明结果可信。

4.3 质控的频率由于纸片法药敏试验是很稳定的,在不失控的时候,可以每周作1~2次质控菌株的测定。如果发现有失控的情况,就必须每日做1次,寻找失控的原因并予以纠正。如果连续30日失控<3次的,可以恢复每周1次。 5.操作步骤 5.1 挑取4~5个纯培养菌落,接种于3~5ml M-H肉汤(0.5麦氏单位)中,经35℃培养6~8h。 5.2 用无菌生理盐水或M-H肉汤校正菌液浊度,使其与标准比浊管的浓度相同。 5.3 用无菌棉拭蘸取校正过的菌液,在试管壁上挤压几次,压去多余的菌液,涂布整个M-H平板表面,再重复两次,每次旋转平板60°,使整个平板涂布均匀,最后用棉拭涂布平板四周缘一圈。 5.4 涂布菌液的平板于室温中干燥3~5分钟后,用纸片分配器或无菌镊子取药敏纸片,贴于平板表面,并用镊尖轻压一下纸片,使其贴平。每张纸片的间距不小于24mm,纸片的中心距平板的边缘不小于15mm,直径90mm的平板宜贴6张药敏纸片。 5.5 将贴好纸片的平板置35℃孵育18~24小时后,用卡尺量取抑菌圈直径。个别菌孵育温度,时间及条件应按照

真菌药敏标准操作规程

真菌药敏标准操作规程 真菌药敏标准操作规程 一、实验室准备 1. 实验室应设有专门的真菌药敏实验室,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实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25摄氏度,相对湿度不超过60%。 2. 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试剂,包括培养箱、显微镜、培养基及药物试剂等。 3. 实验人员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确保工作区的清洁和无菌。 二、标本处理 1. 收集患者真菌感染标本,包括病理组织、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应立即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 2. 标本处理前,应进行外部消毒,消毒方法可以是用70%的乙醇擦拭外表面。 3. 标本应立即进行处理,避免存放时间过长,以防真菌生长导致结果不准确。 三、真菌培养 1. 将标本分散在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中,进行稀释。注入培养基琼脂平板和液体培养基中,分别进行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2. 样本应在常温下放置,避免光照,保持湿润,以利于真菌生长。 3. 观察培养过程中真菌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形态、颜色、透明度等。 四、药敏实验 1. 在培养基上划线,将待测真菌分散在培养基中。 2. 向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利用层析法、扩散法等方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 3. 观察药物对真菌的抑菌效果,包括抑菌区直径和抑菌程度。 4. 根据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判断真菌的药物敏感性,分为敏感、中度敏感、抵抗。 五、数据分析和结果判断 1. 测定抑菌区直径,记录数据。 2. 根据抑菌区直径和抑菌程度,将真菌分为敏感、中度敏感和抵抗。 3. 结合临床情况和药物用药指南,判断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案。 六、结果报告和存储 1. 将测试结果进行记录和整理,制作报告。 2. 将结果报告及时反馈给医生。 3. 将结果数据进行存储,备份和管理,以便后续研究和参考。 七、质量控制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是临床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实验,它可以帮助医生 选择最有效的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性疾病。执行标准的严格性和准确性对于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下面将介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试验材料和各 种试剂。同时,要做好实验室的消毒和无菌操作,以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试验时,需要按照严格的操作规程进行。首先,要准备好待测菌株的悬 浮液,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将其接种到含有不同浓度抗菌药物的琼脂平板上。接种后,要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培养时间一般为16-18小时。 培养结束后,需要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并进行相关的数据记录和分析。根据 菌落的生长情况和抗菌药物的浓度,可以判断出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在记录和分析数据时,要注意细致入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执行标准中,对试验结果的解释和判定也非常重要。根据试验结果,可以判 断出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耐药性或者中间敏感性。这些判定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性疾病。 此外,在执行标准中,还需要对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进行控制和排除。比如,培养条件、试剂质量、操作技术等都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在试验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调节。 总的来说,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的严格性和准确性对于试验结果的可 靠性至关重要。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试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对试验结果的解释和判定也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性疾病。在执行标准中,还需要对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进行控制和排除,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纸片法抗菌药物敏感实验操作标准

纸片法抗菌药物敏感实验操作标准 4.3 标准比浊管 用硫酸钡比浊管(0。5麦氏比浊标准),标定接种菌液浓度。比浊管制备方 法如下:(1)0。048mol/L BaCl 2,(1。175% w/v BaCl 2 ·2H 2 O)0。5ml,加到99。 5ml的0。18 mol/L(0.36N)H 2SO 4 (1%v/v)溶液中,制成比浊管;(2)用光径为1cm 的分光光度计测定光吸收来标定比浊管。0.5麦氏标准比浊管在625nm波长的吸收光度应为0。08-0。1;(3)选管径与制备菌液试管相同的螺口试管,每管分装4-6ml;(4)将试管帽拧紧,放室温暗处保存;(5)用前,将比浊管在旋转振荡器上混匀。如出现大颗粒,应更换;(6)每个月更换比浊管或复检比浊管的浊度。 5 操作步骤 5.1 制备接种菌液 5。1。1 增菌法步骤如下:(1)选琼脂平板上形态相同的菌落至少4-5个,用接种环挑其顶部,移至4-5ml肉汤或大豆酪蛋白消化液中;(2)置35℃培养至菌液浓度达到或超过比浊管浓度(一般需2-6小时),浓度约1-2×108CFU/ml;(3)用生理盐水或肉汤校正菌液浓度,与比浊管相同.可用光电比浊。目测比浊须在适当光照下以黑色线条为反衬. 5.1.2 直接菌悬液法步骤如下:(1)做常规药敏试验,可直接用过夜培养的菌落(必须用无选择性培养基平板,如普通琼脂培养基)在盐水或肉汤中制备接种菌液。菌液浓度调至0.5麦氏管;(2)此法适用于在肉汤培养基中生长不好的细菌如嗜血杆菌、淋病奈瑟氏菌和链球菌及葡萄球菌的甲氧苯青霉素或苯唑青霉素的耐药试验;(3)当用此法做复方磺胺药的试验时,从平板上直接挑菌落时会携带相当量的拮抗剂,造成敏感菌株的抑菌环内出现轻微的生长菌膜。 5。2 接种平板步骤如下:(1)校正的菌液须在15分钟内使用。用一无菌棉试子蘸取菌液并在上端管壁旋转挤压几次,去掉过多的菌液;(2)用试子涂布整个琼脂平板表面,反复涂布几次,每次将平皿旋转60度,保证涂布均匀.(3)将平皿盖打开3-5分钟,使培养基表面的水份吸收掉。然后贴药敏纸片;(4)注意:避免用过浓的菌液,禁用未经稀释菌或其他不标准菌液接种平板。 5.3 贴纸片(1)接种平板后,贴上药敏纸片。用镊子或针尖压一下纸片使其与培养基表面贴牢.纸片要贴得均匀,纸片与纸片中心距离不得小于24mm。原则上,直径150mm得平板贴12张纸片,直径100mm平板贴5张纸片。纸片贴后不应再移动,因为有些药物会立即扩散;(2)贴上纸片15分钟内,须把平板倒放在35℃恒温箱中。因为抑菌环解释标准是在普通环境中标定的,所以除嗜血杆菌和淋病 奈瑟氏菌外,平板不可放在高CO 2的环境中。CO 2 与某些因素作用可使抑菌环增大. 5。4 读取结果(1)经16-18小时培养后,观察结果。菌液浓度适合且涂得好,抑菌环规则,细菌呈融合生长.如果出现单个菌落,说明接种量小,需重做试验,测量抑菌环直径须包含纸片直径:手持平皿从背面目测检查每块平板,借反射光(黑色无放光背景),用卡尺、普通尺或特制的模板量取抑菌环直径,单位为毫米。培养基中如果加了血液,须打开平皿盖,借反射光,从正面量抑菌环.如果是葡萄球菌或肠球菌,须培养24小时后,经投射光检查苯唑青霉素和万古霉素的抑菌环内有无耐药菌株的生长。抑菌环内有任何生长的表现都表明是耐药菌株.(2)肉眼见不到细菌明显生长的区域为抑菌环边缘,有很难辨认的细小菌落不算.如抑

微生物实验室的药敏复检规则制度

微生物实验室的药敏复检规则 一、革兰氏阴性杆菌 1.对于如下抗菌药物组合,在报告药敏结果之前,用纸片法或E-tes条进行复检 (1)阿米卡星:鲍曼不动杆菌; (2)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普罗威登斯菌属; (3)氨苄西林:枸橼酸杆菌属、肠杆菌属、泛菌属、沙雷菌属; (4)氨曲南:假单胞菌属; (5)亚胺培南:摩氏摩根菌、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 (6)派拉西林他唑巴坦:不动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 2.对于如下抗菌药物/细菌组合,当获得中介或耐药结果时,在报告结果之前用纸片法或E-tes条进行确认。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变形杆菌属; 3.对于如下抗菌药物/细菌组合,进行比较实验时,无耐药菌株发现,因此当出现耐药结果时,在报告结果之前用纸片法或E-tes条进行确认。 (1)厄他培南: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弗氏枸橼酸杆菌、柯氏枸橼酸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产酸克雷伯菌(不包括ESBL菌株)、摩氏摩根菌、普通变形杆菌、粘质沙雷菌; (2)替加环素: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弗氏枸橼酸杆菌、柯氏枸橼酸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产酸克雷伯菌、粘质沙雷菌、鲍曼不动杆菌; 4.对于肠杆菌,当出现三代或四代头胞菌素药物或复合制剂敏感是,而亚胺培南耐药时,用纸片法或E-tes条进行确认。 5.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或鲍曼不动杆菌,当出现亚胺培南MIC值<8时,用纸片法或E-tes条进行确认。 6.对于铜绿假单胞菌,当出现环丙沙星耐药,左氧氟沙星中介或敏感时,用纸片法或E-tes条进行确认。 7.对于同类别的抗菌药物,出现窄谱抗菌药物敏感,光谱药物中介或耐药时,用纸片法或E-tes条进行确认。

正确应用药敏标准,向临床报告准确的药敏结果

正确应用药敏标准,向临床报告准确的药敏结果 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离不开微生物室对病原菌的诊断和药敏报告,因此,正确的判断致病菌,采用规范的药敏方法、正确应用药敏标准并准确报告,给临床治疗提供合理依据。 为了遏制我国的抗菌药物滥用及细菌耐药率的不断攀升,原卫生部于2012年5月8日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标志着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已迈入了法制化、制度化轨道,明确了临床微生物室职责是提供病原学诊断和细菌耐药技术支持,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参照全球广泛使用的美国临床及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制定的标准文件M2-A11和M7-A9操作药敏试验,结果解释标准参照M100-S22标准文件。随着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断下降,导致临床疗效和(或)安全性减低,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标准推荐的方法学和质控(QC)参数亦不断更新。微生物室应持续更新文件信息,并结合临床诊断、当前知识和临床相关实验室结果指导患者治疗用药。 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离不开微生物室对病原菌的诊断和药敏报告,因此,正确的判断致病菌,采用规范的药敏方法、正确应用药敏标准并准确报告,给临床治疗提供合理依据。 一、什么情况下做药敏试验 做药敏试验的原则是只对与感染相关致病菌或可能致病菌做药敏试验,否则将导致不必要的治疗。做药敏需考虑的主要因素如下:

1 (1)无菌部位标本分离的细菌最具临床意义,如脑脊液、血液、体液和骨髓等。血、无菌体液标本中分离的任何细菌均需做药敏试验,除外血培养单次分离的芽孢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不包 括路登葡萄球菌);除外无菌体液中分离的芽孢杆菌属。如果多次培养分离出以上所示同一种细菌,仍需做药敏试验)。 (2)来自正常菌群或污染部位的标本 需做药敏试验的情况如伤口、脓肿和来自其他污染部位标本,培养生长1或2种中量或大量可能病原菌;质量合格痰标本培养生长1或2种中量或大量可能病原菌。对正常菌群或污染菌不做药敏试验。 2 如伤口分离的化脓链球,因通常对青霉素敏感,不用做药敏试验;如伤口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因敏感性不可预测,需做药敏试验。 3 以下情况需做药敏试验: (1)中段尿标本菌落计数>105CFU/ml,且分离到1种或2种可能致病菌;女性有临床症状患者分离到1种致病菌,菌落计数≥10,000CFU/ml;从65岁以上患者留置导尿管取尿标本,菌落计数>10,000CFU/ml纯培养;直接导尿或膀胱镜等采集尿标本,纯培养或分离到2种致病菌,每种菌的菌落计数均>1000CFU/ml。

与耐药机制有关药敏试验的规范化.精讲

与耐药机制有关药敏试验的规范化.精讲 第一篇:与耐药机制有关药敏试验的规范化.精讲 与耐药机制有关药敏试验的规范化 与耐药机制有关的药敏试验的规范化操作。 前言,细菌耐药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已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耐药细菌感染导致病人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死亡率增高,同时也给临床医生抗感染治疗带来困难。因此,检测细菌耐药机制是当今细菌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正确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在细菌耐药机制检测方面,包括分子生物学等许多实验方法被广泛运用。但这些方法的技术要求普遍较高,大多数被用于基础研究。真正应用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试验方法,要求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试验成本不能太高。 我国卫生部于1998年规定:我国药敏试验暂按CLSI历年颁布的所有微生物药敏试验文件作为部颁标准,此决定至今未改变。本节所讲内容,主要是CLSI(M100-S22)文件推荐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常规检测方法。也是我们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内容。 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个就是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机制的实验室检测项目。第二个内容是革兰氏阴性发酵细菌以及其他细菌的耐药机制。 首先介绍青霉素酶的检测。检测青霉素酶的方法有碘量法、酸量法和显色头孢菌素法等,临床应用较多的是显色头孢菌素法。其原理是将受菌株与头孢硝噻吩作用一段时间后,如受试菌株产生青霉素酶,则可水解头孢硝噻吩的β-内酰胺环,产生由黄色向红色转变的颜色反应,即为青霉素酶试验阳性。头孢硝噻吩法是目前检测嗜血杆菌属、淋病奈瑟菌、卡他莫拉菌和葡萄球菌属产生β-内酰胺酶的最好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和简便的特点,但价格相对较昂贵。 方法,检测时用1滴无菌水将Nitrocefin纸片湿润,将受试菌直接涂抹于湿润后的Nitrocefin纸片上,即可观察颜色的反应,产生红色者为产酶阳性。质控菌株,阴性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医院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2019年版)

医院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 (2019年版) 目录 1 范围 (2) 2 术语和定义 (2) 3 常规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和报告 (4) 4 药敏试验方法 (7) 5 各种属细菌药敏试验 (12) 6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QC) (17) 7 商品化药敏试验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 (19)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临床各种属细菌的药敏试验方法和试验条件 (23)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不常见苛养菌和非苛养菌药敏试验折点 (27)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临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包括常规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和报告、药敏试验方法、各种属细菌药敏试验、常见菌特殊耐药表型检测、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商品化药敏试验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本标准适用于开展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各级临床实验室。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指检测微生物(本行业标准特指细菌)对抗微生物药物(本行业标准特指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药物的微生物学试验,简称药敏试验。 2.2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指在琼脂或肉汤稀释法药物敏感性检测试验中能抑制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2.3 折点Breakpoint 能预测临床治疗效果,用以判断敏感、中介、剂量依赖型敏感、耐药、非敏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或者抑菌圈直径(mm)的数值。 2.3.1 敏感Susceptible;S 当抗菌药物对分离株的MIC值或抑菌圈直径处于敏感范围时,使用推荐剂量进行治疗,该药在感染部位通常达到的浓度可抑制被测菌的生长,临床治疗可能有效。 2.3.2 中介Intermediate;I 当菌株的MIC值或抑菌圈直径处于中介时,该数值接近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中达到的浓度,从而治疗反应率低于敏感菌群。该分类意味着采用高于常规剂量治疗时或在药物生理浓集的部位,临床治疗可能有效。该分类同样可作为“缓冲域”,以防止由微小、不可控的技术因素导致的重大偏差,尤其是毒性范围较窄的药物。 2.3.3 剂量依赖型敏感Susceptible-dose dependent;SD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