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书法艺术及其欣赏

汉字书法艺术及其欣赏

汉字书法艺术及其欣赏
汉字书法艺术及其欣赏

汉字书法艺术及其欣赏

汉字既是象形文字,也是表意文字。从形体角度看,汉字写尽物态,具有图画美;从外显的意义来看,汉字穷尽事理,体现了人们对事物和人生的认识与思考。汉字因物赋形、因形会意的特点造就了汉字书法这一人类艺术奇葩。

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艺术的巨大魅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神韵与意境,二是其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正是由于汉字书法艺术具有这两大审美特点,并且二者高度融合,因此,汉字书法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和无声的乐。

一、汉字书法艺术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汉字书法艺术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书法、金文书法、碑刻等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载体的不同,表现形态各异,审美意趣不尽相同。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双峰并峙、各呈异彩的局面。

(一)毛笔书法

汉字书法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汉字书法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特指以毛笔作为书写工具书写汉字的方法和技巧,其中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内容。汉字书法艺术一般也特指毛笔书法。

毛笔这种书写工具是中国人发明的,毛笔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由于毛笔这种书写工具在实际使用时,因书写者运笔的力度、角度、提按和蘸墨等的不同,其点画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表现效果,能够把汉字本书所具有的图画美富于意象性地表现出来,给人以多方面的审美享受,如图1。

图1 刘会芹书法作品(二)硬笔书法

硬笔书法是相对于毛笔书法而言的,具体指用钢笔、圆珠笔、蘸笔、铅笔、竹笔、木笔、铁笔等笔尖材质较硬、书写时笔头本身没有粗细变化的书写工具书写汉字的方法和技巧。硬笔书法作品与毛笔书法作品的最大区别在于点画的粗细、笔墨的浓淡等变化少,笔画匀称,风骨外显,清丽与劲健兼备。

相对于毛笔书法而言,硬笔书法的审美特征主要是通过线条与结构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由于硬笔笔尖的材质较硬,书写时笔尖与纸张接触面的大小基本没有变化,因而硬笔字的笔画匀称;二是由于硬笔笔尖相对较小,笔画纤细,硬笔字的形体一般较小;三是相对于毛笔而言,硬笔书写时转折更为方便,可操控性强,硬笔字更能表现出方块字稳重、硬朗的特点。

二、汉字书法的特点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本素材,通过字的笔画、形体、结构等的美化来表现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艺术。具体来讲,汉字书法是发扬汉字象性化的优点,利用汉

字表意的特点,按照一定的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的一种书写艺术。汉字书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形义性

书法艺术不仅利用了汉字的形体优势,而且发挥了汉字表意的特长,因而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也就是说,汉字书法不仅是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而且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是一种形义高度统一的艺术。

就造型性来讲,汉字书法充分利用了汉字的结构特点,通过点线的各种变化与组合将汉字的形体美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使其具有如诗如画般的魅力。关于这一点,古人有“书画同源”之说。强调书法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要将其当做一幅画来构思和创作,使书法作品具有图画一样的造型性。

就思想性来看,真正好的书法作品一般都有好的思想内容,或引人求真,或教人向善,或给人以警示,或激励人的精神等,单纯以形示人的书法作品是意义不大的——用于教学或供人学习、参考的除外。如图2这幅刘会芹的书法作品,就是提醒人们要虚怀若谷、戒骄戒躁的。

图2 刘会芹书法作品

(二)情感性

西汉时期的学者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书概》中说:“扬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这两段论述都是在强调书法是书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书法作品浸透着书法家的思想感情,是一种表情的艺术。好的书法作品必定溶入了书家的内心感受,或喜悦,或悲愤,或感奋,或沉思……例如,民族英雄岳飞所书诸葛亮的《出师表》,刚起笔时尚心平气和,意欲表达自己的赤胆忠心以及愿为收复河山鞠躬尽瘁之决心,字体端庄、平稳,然写着写着,往事涌上心头,胸中充满悲愤之情,于是笔随情动,义愤之情溢于笔端,字体始呈翻腾跳跃、左冲右突之势。

书法艺术的情感性还体现在书者常常把书法实践当作一种生活乐趣,或者当作一种表现情趣、调节心境和调整情绪的手段。因此,很多书法作品以书者自己的即兴之作或者以古典诗词为内容,反映了书者的志趣与心境。

(三)意会性

书法艺术的意会性是就其形式美感而言的。书法是凭借点线的变化和字形结构来创造美感的,不像绘画那样具体地描绘某一种事物,因而具有意会性的特点。正如唐人张怀瓘所说的,书法艺术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人们既可以从中感受到诗情,也可以从中读出画意,更能够从中体察到书者的精神世界,甚至可以观出书者的性情与人格。

三、汉字书法的基本要素

汉字的点画、结构和形体变化微妙,形态多姿,意趣横生。通过点画、线条的刚柔、浓淡、粗细等变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间的分布为表现形式,构成

优美的章法布局,抒写性灵、表现情感是书法艺术的精神所在。构成汉字书法的基本要素如下。

(一)用笔

用笔是指书写时行笔的方式方法,具体表现为运笔的急缓、轻重、顿挫、转折和笔画的刚柔、方圆、藏露、提按等。汉字书法艺术的用笔讲究力度和质感,要求笔画错落有致,富于曲线美和形象美。

汉字书法十分讲究笔画的曲线美,追求用笔如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如图3这幅书法作品(刘会芹书),笔画柔中带刚,刚柔相济,既有婉曲飘逸之美,同时又不失沉稳劲健;一点一画,变化微妙,笔势转接自如,气韵贯通;时如行云流水,时如滴水落潭,笔画曲中有直,圆中寓方,柔美中透着风骨。

图3 刘会芹书法作品

关于笔画的形象美,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分别就书法的八种基本笔画作了形象的概括:“点如高峰之坠石,钧似长空之初日;横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横折斜钩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弯折钧如万钧之弩发;撇如利剑斩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常三过笔。”这一段概括可看作书法用笔的基本法则。

(二)用墨

用墨是指墨的着色程度及变化,如浓淡、枯润等。墨色对于烘托书法的神韵、意境和情趣有着重要作用。关于用墨,古代书家多有论述。元代赵孟頫说:“古人作字,多不用浓墨,太浓则失笔意。”明代李君实则认为:“羲之书,墨尝积三分,何也?东坡真迹墨浓如漆,隐起楮素之上,山谷亦谓其用墨太丰,而风韵有余,然则松雪所云,特楷书耳,行书则不然。”明代董其昌对用墨独多心得,曾称:“凡强纸用墨,使墨有余,浓墨用笔,使笔勿竭。饮墨如贪,吐墨如吝,不贪则不赡,不吝则不清。”又称:“磨墨须奢,用墨须俭,渍墨须涂,用墨须浅。”其作书浓淡互用,颇得用墨之秘诀。

汉字书法的用墨主要有浓、淡、润、枯四法,其使用法则是: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润可取妍,枯能取险。

1.浓墨

浓墨行笔,中实、凝重而沉稳,墨不浮,能入纸。古人崇尚浓墨,有“用墨皆取黑,尤浓黑似漆”之说。用浓墨创作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篆、隶、楷、行各书创作均可使用。使用浓墨时,以墨不凝滞笔毫为度,用笔必须沉劲于纸内而不能浮于纸面。包世臣《艺舟双揖》中指出:“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盖墨到处皆有笔,笔墨相称,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摄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纸内。”这段话形象地描绘了浓墨呈现出的神妙境界。

浓墨色彩深沉,使书作神采外显,如图4。以浓墨作书较能表现出雄健刚正的精神气度,使用浓墨作书,可以表达激昂、高亢的情绪,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等。

图4 刘会芹书法作品

2.淡墨

淡墨作书给人淡雅飘逸之致,空灵清远之感。但淡墨不宜太淡,太淡易伤神采。淡墨一般宜用于草、行书创作,不宜作篆、隶、正书。明代董其昌最擅长用淡墨,可谓“淡墨高手”。其自言:“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书法用笔虚、章法疏、用墨淡,造成了一种淡雅虚静的高远意境,给人飘然欲仙、不染凡尘的气息。如图5。

图5 刘会芹书法作品

历代书家,更多的是注重用墨的浓淡相兼,如图8。浓墨色深而沉实,淡墨色浅而轻逸,各呈其艺术特色,关键在于和谐与协调。墨随笔运,墨浓到滞笔的程度,笔画不畅达,难免有墨猪(比喻字体笔画丰肥、臃肿而乏筋骨)之嫌;神因墨显,墨淡到无色的程度,自然浮靡无精神。古人强调“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实不可。‘古砚微凹聚墨多’,可想见古人意也。”告诫我们用墨浓淡得掌握一个“度”字。

使用淡墨有三种方法:一是用清水将浓墨稀释冲淡后使用;二是笔毫先蘸少许浓墨,再多蘸清水后运笔;三是笔肚饱蘸清水后,笔锋蘸少许浓墨使用。淡墨可以表现清和静雅的意境时,别有一番情趣。

3.润墨

润墨指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漫润渗化开来。由于墨之滋润,故润墨行笔需快捷灵动,不可凝滞,于墨色渗润中使点画有丰腴圆满的韵致。润墨适宜于表现外柔内刚、劲秀峻爽的意境。运用润笔、润墨,必须做到笔酣墨饱,墨温华滋。关于润墨的使用,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得很具体:“……‘濡染大笔何淋漓’。‘淋漓’二字,正有讲究。濡染亦自有法。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墨饱,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泪而笔凝。”

4.枯墨

枯墨主要有飞白、枯笔、渴笔三种笔法(形态),能较好地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飞白,即笔迹中丝丝露白。枯笔,即挥运中笔毫墨干,用笔迅猛磨擦纸面,笔画所呈现出的毛而不光的笔触线状。渴笔,是指笔毫以迅疾遒劲的笔势笔力磨擦纸面而形成的枯涩苍劲的墨痕,其笔触疾中带湿,枯中见润,干而实腴。

润则有肉,枯则有骨。枯笔用墨较少,涩笔力行,苍健雄劲,写出点划中落出的道道白丝。书法用笔用墨,皆重一个“虚”字。枯笔于书法之精神风骨十分关键。

书忌平庸,要有奇情、异采。用墨之道,润而有肉,线条妍丽,呈阴柔之美;枯而有骨,险劲率约,现阳刚之态。书者用墨要慎思活用,力求做到笔不妄下、墨不虚发,使自己的作品匠心独运。

用墨的变化,一方面取决于用墨的技巧,另一方面又取决于用笔的技巧。由于用笔的节奏不同,便可以产生墨韵浓淡枯润的变化,轻则墨淡,重则墨浓,徐则渗而润,疾则燥而枯。反过来,墨法亦影响笔法,如笔墨饱运笔宜快,笔墨少运笔宜缓,节奏的变化通过墨色表现出来,生机跃然纸上。墨色的变化须一任自然,切忌写一字蘸一次墨,否则不能产生墨韵变化。通幅作品要注意到上下、左右的关系,通过对比,表现出墨色的自然变化。

要产生用墨的变化,亦要讲究蘸墨之法。一般蘸墨不得深浸,深浸不但笔弱无力,而且墨色不易灵活变化。故蘸墨当如蜻蜓点水,一粘即起,以毫濡透,润而补渍为度。对此,清蒋骥在《续书法论》中说:“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溢而笔凝。”

(三)结体

结体,亦称结字,即字的间架结构。具体指每个字点划间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汉字各种字体,皆由点划联结、搭配而成。笔划的长短、粗细、俯仰、缩伸,偏旁的宽窄、高低、欹正,构成了每个字的不同形态。要使字的笔划搭配适宜、得体、匀美,必须在结体上下功夫。元赵盂頫《兰亭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清冯班在《纯吟书要》中说:“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又说:“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可见,结体在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结体既遵循平衡、对称原则,合乎一定法度,又不能呆板或拘谨。总的原则是各种笔画互相映衬、互相弥补,既显得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又和谐有致。

(四)章法

章法,也称作布白。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上下左右互相照应,总体分布有法度秩序。章法美是书家追求的最高境界,章法好了,即使个别字艺术性差些,亦可得到掩饰。

章法对书法作品来说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造成“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体有三: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或横有行、纵无列),三是纵无行,横无列,追求一种自然美。

四、汉书法字的主要书体

汉字毛笔书法主要有五种书体,即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隶书体

(包含古隶、今隶)和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现分别简介如下:

(一)楷书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兴于东汉时期,是兼采隶书、草书之长而形成的字体。楷书一方面吸收隶书结构匀称、笔画清晰的长处,发扬了草书的简易精神;另一方面纠正草书缺乏规律性的缠绕结构,将隶书的波折笔形改为平直,方扁字形改为方正。因此,楷书对草书来说,是化草为正;对隶书来说,是化繁为简。楷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作为方块字的最终定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汉字简、明、美三者的统一。楷书简化了篆书、隶书的笔形和笔画,字形明晰,便于区别,笔画匀称,格调和谐。

楷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三点: 一是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平正而不呆,齐整而不拘。二是笔画的规律性强,其书写要领概括为“永字八法”——它既是字法,也是笔法。一切楷书的笔划,都概括于此八法之中。三是笔法劲健。起止三折笔,运笔在中锋,是楷书的典型笔法。古人说“真多用折,……折欲少驻,驻则有力。”

因为楷书始于东汉,受汉隶的影响,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这一点很明显。如锺繇的《宣示表》(图11)和王羲之的《乐毅论》等。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黄金时代,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奉为习字的模范。

发展到今天,楷书已成为现代汉字的标准字体,常见的印刷体楷书有宋体、仿宋体、长仿宋、正楷体、黑体等。

(二)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体的产生既弥补楷书书写速度慢的缺陷,又克服了草书难于辨认的缺点。行书实质上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在用笔方面,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以圆转代替方折,笔画与笔画相连接的地方,常常带出一个小小的附钩,使笔画更为流畅,活泼,互相映带照应,气势也更为连贯;二是在结体、布局和用墨方面,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如图6。

图6 刘会芹书法作品

(三)草书

草书是为书写简便而在隶书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书体。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抛开实用的艺术创作,代表作有唐代张旭《肚痛帖》和怀素《自叙帖》等。

草书的章法虽难以定形,但也有其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一是气势贯通、气韵生动。正如唐张怀罐在《书断》所说:“字之体势—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有时虽点画不作连写而仍需气脉相贯。一字如此,一行也如此。要能上下承接,左右瞻顾,意气相聚,神不外散。字与字之间的贯气,主要靠上下字之间的欹侧斜正的变化,有揖有让,递相映带,有时靠势的露锋承上引下,有时靠急速的回锋以含其气,在静止的纸上表现出动态美。二是富于变化,其中包括字的大小、疏密、用笔轻重,欹正等。三是虚实相生。“实”指纸上的点画,即有墨的黑处;“虚”指纸上点画以外的空白,即无墨的白处。在草书章法的处理上,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互补互生,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能融为一体,缜密无间。如图7。

图7 刘会芹书法作品

(四)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广义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期的六国文字,其特点是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这种汉字书体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地整理和规范下来的。小篆的笔画线条园匀,章法自然,结字端庄,给人挺拔秀丽的美感。最早的小篆书法名作是李斯的《峄山刻石》。

(五)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推出的字体。其基本形态是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因此,隶书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两种。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体结构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五、汉字书法的欣赏要点

汉字书法具自然之神韵,备万物之情状,无色而有图画之美,无声而有诗词之韵,赏心悦目,使人心旷神怡。欣赏书法作品,不仅可以舒展心境、培养生活情趣,而且可以振奋精神等。汉字书法的欣赏要点如下。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就是通过仔细观察,对一幅书法作品有一个整体的、大致的印象,主要包括对一幅书法作品章法布局的审美判断和对作品艺术风格的审美判断。

章法是指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顾盼,以及虚实分布的法则。在书法欣赏活动中,章法常常是书法作品给于欣赏者的第一印象。它呈现给人的是书法作品的整体美。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首先应该从整体上给于欣赏者以足够的美感,这样才能吸引欣赏者继续看下去;如果缺乏整体美,各部分所表现的局部“美”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一幅书法作品的成功与否,章法布局是一个重要因素。

章法集众字而成篇,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在笔势的管束下,组合成一个整体。章法布局的基本要求是左顾右盼,启受相承;疏密有致,刚柔相济;节奏鲜明,气韵生动;四边留白,行间透气;各尽意态,起伏随势;笔毫捻转,巧布虚阵;首尾呼应,一气呵成。这些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对书法章法进行审美评判的标准和依据。

就形式上的具体表现来讲,章法美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虚实相生,即整幅作品讲究黑白映衬,黑处的“实”与白处的“虚”各有其位,字内之白、字间之白、行间之白相互融通,实处见虚,虚处见实。二是动静相因,即以静态居主的字、书体,要静中寓动,以动态居主的作品,也须在动势之中不失静气;行气的轻重、急徐、字势的欹正、纵横、行式的曲直等都要从章法的整体动静需要而适当地运用,以求恰到好处。三是字与字的伸缩、开合、关照等要自然,即根据每字结构的不同使其笔画伸缩有度、大小得体、欹正生趣。例如,图16这幅黄庭坚的草书作品(《杜甫寄贺兰铦诗》页),因字赋形,笔画伸缩自然、得体,前后关照,虚实相生,动中寓静,整体美感十足。

书法作品整体美的另一大要素是作品风格。六是书法作品的风格是由结体、章法、用笔、用墨、韵律等共同组成的总的艺术效果。风格有细腻与豪放、沉稳与飘逸、古朴与秀丽、劲健与稚拙等。例如,图17这幅唐欧阳询的行书帖作品,字体端庄秀丽,笔画清润,笔力劲健,书字大小错落,有儒雅之气。

不同的书家,风格各异。例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行草“三稿”(《祭侄文稿》、《祭伯文稿》、《争座位稿》)被人称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乐章。字里行间,流动着浓郁的深情,时而奔腾激昂,时而低回吟唱,有惊心动魄之气,无娇揉造作之迹;郑板桥那翩翩多姿的书法中,往往含茹着兰竹一枝一叶的意象;黄庭坚那风格清劲的书法中,给人一种乱叶交枝,竹影婆娑的意韵。

(二)认真审视

在整体感知,对书法作品有一个大体的印象之后,接下来就进入了欣赏的更深层次,即对书法作品的用笔、用墨和结体等进行直至细节的全面审视。

首先看字的结体。结体即字的结构安排,也就是“集点画成字”。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

成美的汉字形体。历来书家都把字的结体列为书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章法再美,只是一个形式感的问题,只有字的结体完美,作品的美感才能真正显露出来。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在结体方面,呈现出“万字不同”,变化多样的情态。

其次看笔法。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和技巧。对笔法的审视,第一要看用笔是否有力度;第二看点画有没有神韵;第三看线条变化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及其是否和谐流畅。总的来看,笔画、线条的动静、起伏、圆涩等变化都决定着字的美感。如图18这幅刘会芹的行草书作品,在用笔上笔势遒劲,富有力度,既具灵动之美,又风骨外显。

再次是看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清包世臣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没有墨色的变化与配合,用笔效果就很难显现出来。字的风采神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墨的技巧。

(三)仔细品味

书法欣赏既是审美活动,也是一种认识活动,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并且这种认识过程常常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次的反复。书法欣赏虽然面对的是点画、结体、章法等具象因素,但要获得真正的情感与精神体验,必须透过这些具象领略其力感、情感、气韵、风格等内涵美,这就需要反复的体会和玩味。

有时面对一幅作品,粗看似乎平淡无奇,细看才发现有惊人之妙,以至越看越想看,越看越爱看。这才是欣赏的佳境。宋《续书断》中记载,一次欧阳询出行,偶然发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碑,第一次大体看了一下就过去了。第二次经过时,先是坐了下来仔细的品味,越看感觉越好,干脆就住了下来,在碑旁过了三天三夜才肯离去。这件事说明,一件好的书法作品,须经反复观赏、玩味,才能真正有所体验和感悟。

除了把握以上要点外,书法欣赏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书法艺术素养。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书法艺术素养?一是多欣赏书法原作,积累欣赏经验。因为印刷的东西大多是把大幅的作品缩印成了只有十几厘米或几厘米大小的图画,字的韵味已大大缩弱,美感损失大半。二是多读书,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作品思想的分析能力和情感的体验能力。三是亲自进行书法创作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和体验书法艺术之美。

《汉字书法艺术》期末考试复习提纲大全

1、中国四大国粹 中国的汉字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四大国粹。 2、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容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 1、中国的文武二圣 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关羽,与孔夫子并称为中国的“文武二圣”。 2、书法《兰亭集序》的诞生过程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收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潇洒而成。这篇序文行书,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被宋代书法家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 3、简答“一字千金”典故 李世民曾亲自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述了玄奘和尚西天取经的盛事。皇帝的文章当然应该流传千古,可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按照当时的办法只能是刻在石头上。可是又有谁的字能与天子的文章相匹配呢?只能是书圣。只有书圣的字才能与圣上的文章相得益彰。可是书圣王羲之作古已经250多年了,怎么办呢?由于取经是一件佛教盛世,于是长安诸寺院便委托弘福寺的怀仁和尚来办这件事。怀仁和尚从内府借得王羲之书迹,从中逐字寻找,然后描摹下来,以求丝毫不差。据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他奏请朝廷昭示天下,谁能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典故。 4、魏晋时期的“二爨”碑是指 南朝《爨龙颜碑》与东晋《爨宝子碑》,为历代书家所重,世称“二爨碑”。 5、简答“退笔成冢”典故 南北朝书家僧智永,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每天雄鸡报晓即起床,磨上一大盘墨,然后临摹王羲之的字帖,从未间断,智永还在屋内备了数支大筐子,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筐子里。日子久了,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筐。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都埋在土里,砌成坟冢,称之为──退笔冢。此乃后人所讲“退笔成冢”的典故。 6、简答中国书法“初唐四家”及其代表作 “初唐四家”指欧虞褚薛,即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等为最著名;虞世南,楷书《孔子庙堂碑》等为最著名;褚遂良,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为最著名;薛稷,楷书《杏冥君铭》、《信行禅师碑》等为最著名; 7、狂草的代表人物 唐代书法高峰是楷书,另一方面的表现在于狂草的成就。代表人物有张旭和怀素。 8、论述题:阐述《祭侄文稿》的诞生过程 颜真卿中年的时候遇上了“安史之乱”,在河北二十四郡俱已沦陷,大唐江山岌岌可危

汉字与书法的关系

汉字与书法 一、汉字的起源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文字也是现今世界上唯一通行的活态文字,相对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而言,我国的汉字是活态的交流工具,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表意文字。经过漫长的岁月,虽然很多字形、字义发生了变化,但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更新、充实,以方便各个历史时期的沟通和交流。 对于我国汉字的起源,学术界一直都有讨论,主要有:结绳记事说、契刻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河图洛书说、起一成文说六种。 (一)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是汉字起源最早的说法。《易经·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意为上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用结绳来帮助记忆,到了后世,圣人才用文字取代了结绳。结绳记事是原始先民用给绳子打结的方式来记录生产活动中的事情,打结的位置和不同形状,表达不同的意思,我国古书里有“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记载。 结绳记事 可见,结绳记事的方法对于文字的产生是有影响的,但结绳是利用实物来记事,不能直接发展为文字。如图1-1所示表示“一”在结绳的时候就系一条绳子;表示“二”在在结绳的时候就系两条绳;而表示“五”的时候则有变化,即系两条交叉的绳子,这种简单的记事、记物的形式确实类似文字,但却为少数。 而结绳记事的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会导致事件信息的丢失,系的结多了人们便不能很好地辨识“结”所代表的的事件,而且结绳记事有专门记录的人员,如果这个人死亡对整个氏族或者部落而言,其历史是缺失的。 (二)契刻说 契刻就是在木棒上或木板上刻上各种线条或插进各种东西用来记事、记数或用作信物。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契刻的载体多是竹、木,也有兽骨、石头等等。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清楚的说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帮助记忆数目。汉字起源“契刻说”认为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犯人常常在监牢的墙壁上刻上“横线”以记录在狱中度过的时间,与契刻的原理是一样的。而古代在契上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汉字、书法鉴赏(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19年中考 1.柳公权的楷书用笔出自颜真卿,但又改变了横细竖粗的态势。柳体笔画匀衡瘦硬,爽利挺秀,结体严紧,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下面四幅书法作品属于柳体的是()(3分) 1.D 嘉兴2018中考 根据第④段内容,下面书法作品中属王羲之行书的是(__D___),属张旭草书的是(__B___) A.B.C.D. 娄底2018中考 1.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请赏析这幅书法作品,并用楷体将其正确、规范、美观的书写在田字格内。 湖北随州2018中考 1.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完成(1)-(2)题。(5分)

(1)下列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笔画清劲优雅,节奏和谐。 B.字体干净匀称,温润如玉。 C.楷行两书并用,墨色浓淡相宜。 D.作品柔美不足,刚劲有余。 (2)用正楷或行楷将下面作品内容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流利、美观。(3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5分) (1)(2分)D (2)(3分)正确(1分);正确,流利(2分):正确,流利,美观(3分)。 山西2018中考 1.中国书法历经演变而产生不同的字体,如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请赏读这幅书法作品, 说出其字体,并用楷体将“少年易老学难成”的下一句 ...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2分) 湖北宜昌2018中考 5.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运用之妙,变化无穷。同样是“洗”的意思,因为不同的对象,古人往往选用不同的汉字来表达,不仅表意更加准确,而且意趣更为生动。请将下列义近字与相应的身体部位对号入座。(2分) A.沃() B.濯 C.盥 D.浴 ①()身②()手③()面④()足。 5.(2分)D C A B(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汉字的造字方法及相关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 北京2018中考 5.当活动进行到“缅怀先烈”的环节时,校团委书记拿出了一枚珍藏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小全张①,与同学们共同缅怀自鸦片战争以来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先烈。下面对小全张中的的题词和碑文的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成因阅读附答案

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成因阅读附答案 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成因 在我们固有的观念中,汉字与书法艺术是绝对不能割裂的。“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世界上存在着数百个国家和民族,它们大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它们的文字书写没有成为一门艺术。而独有汉字在其衍变过程中成了艺术,或在汉字产生之初便具有某种艺术性。一些学者以“书画同源”说阐释汉字成为艺术的起因及性质,如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金学智《书法美学谈》等。由于文字起源于象形,并且由于“文字的点画书写能够造成各种同现实生活中的形体(或动态)有类似之处的形体”(刘纲纪语),所以文字书写成了能够描写现实生活的形象艺术。这种以为书法一定反映现实生活的观念,显然只是套用了一般的艺术原理。更多的人认为汉字成为艺术是由于汉字的结构这一事实,并由此认定书法是一门抽象艺术。汉字结构的繁简、点画的错落造就了许多美的因素,这是其成为艺术的一个先决条件。没有汉字结构的复杂性,其单纯的书写成为艺术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从“六书”造字原则看,我们似难以确信汉字产生的过程即是书法艺术产生的过程。“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形声、会意为造字方法,转注、假借为用字方法。四种造字方法的目的并非在于审美,而均在于实用。即使如象形,是根据物质形状描绘简化而成,其简化的过程多少含有某些抽象的因素,然其目的仍是致用为上。由此可见,汉字在一开始并无明显成为书法艺术的迹象。 我们似应再作如下的假设:如果说,作为书法艺术主要表现工具的毛笔至今仍没有发明,今天所说的书法是否能在历史上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呢?也许人们会说,今天见到的许多历代名作并不全由毛笔表现,那些墓志砖铭、摩崖刻石、甲骨卜辞、青铜铭文等等,或由刀刻,或以模铸,而它们的艺术水平仿佛不在毛笔书法之下。但应当指出,这些非毛笔书写类的书法,在它们制作之前已经汲取了毛笔书法的意味(笔意),人们在刻或铸时潜意识地将笔意考虑在文字的运笔中,大多数碑刻则为毛笔书丹后刻石的,这是毛笔使用后给人们在书写时带来某种审美意义上的超越。比较一下笔画尖细的甲骨卜辞与血肉丰美的青铜器铭文,可以悟得毛笔等书写工具的使用对文字书写成为艺术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以断定,汉字书写成为书法艺术的成因,除了先天的汉字特质外,毛笔等工具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因素,它是文字书写发展为艺术的催化剂。而使毛笔等工具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的,则是 中国文化思想的渗入。古代大师们在挥运毛笔时感悟到了某种表达其审美理想的可能,这使文字书写跃过单纯的美而成为一门独立而蕴含极深的艺术。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成因的一项是 A.汉字结构的繁简、点画的错落造就了许多美的因素,这是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前提。 B.笔画尖细的甲骨卜辞与血肉丰美的青铜器铭文,或由刀刻,或以模铸,它们的艺术水平也很高。 C.古代的大师们在用毛笔等工具书写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能借助书写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使文字书写蕴含极深。

汉字与书法完美版

第7课汉字与书法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汉字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两种特性,尤其是汉字构成的独具民族风格的书法篆刻艺术。要求学生掌握汉字起源和发展演变大体进程的事实;在欣赏异彩纷呈的篆刻书法作品的同时,将书法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理解书法、篆刻作为艺术的特征、审美情趣和民族风格;通过欣赏书法和篆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汉字、书法和篆刻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书法艺术的特点与历史特征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假设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没有文字的社会,那么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无法清楚地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不能看书,无法与好友书信交流等)——文字的重要性便从我们这些小而重要的身边事情中体现出来。 一、文字的发展历程 文字以一定的可视符号系统,将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语言、思想等记录下来,并大大突破了口头语言的时间、空间限制,使人类文化得以在空间上传播交流和在时间上世代传承,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据说仓颉发明文字的时候,“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天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哭泣,龙藏了起来)。指导学生阅读课后【解析与探究】——许慎认为是仓颉造字;康有为认为结绳记事精致细密,应为女子;丁山和鲁迅认为文字是古代劳动人们日常生活的创造。 中国古代长期流传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反映古人对文字发明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和体验。但事实上文字决不是仓颉一个人所能独创,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文字记事的时候,人们在集体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观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创制出来的。汉字是个庞大繁复的体系,不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改造是不能创制成功的。 请同学们浏览第一部分的内容思考一下: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四个阶段文字的发展情况。 1、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插图:《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和《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初步具备了文字的雏形。 2、商周时期——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 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教材插图:《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或“殷墟文字”等,是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随着商朝的灭亡和商都变成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后世当地居民耕田于此,时有发现,并把它当作“龙骨”卖给药材商店。直到1899年才被王懿荣发现,得知是殷墟遗物。经过多次发掘,至今出土的甲骨已达十多万片。甲骨文中有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等(举例:日、河、明、十二生肖图)商周时期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金文始于商代,盛行于两周。西周晚期,一位史官对汉字进行系统地整理,形成了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即大篆。(教材插图:《西周散氏盘铭文》)籀文的特点:笔画匀称,行款整齐,有了较为固定的结构。 3、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混乱

书法汉字字体演变

书法专项复习 《汉字字体演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并识记汉字的演变过程 2.能力目标:能够欣赏分析各种汉字字体的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对书法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名家书法名作 [三]教学过程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草书→行书二:汉字造字法——六书 象形: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描绘出来,所谓画其成物。如日、月、山、马。 指事: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如上、下等。 会意:由多个字根组成,衍生出新的含义。如明、休、信、歪、旦等。 形声:由形、声旁组成,分为上形下声、左形右声、内形外声等。如清、围等。 转注:用于两字互译,彼此同义而不同形。如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 假借:借用一个字来表达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如闻指听说,但后来被假借为嗅觉。 三:唐代四大书法家(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诸遂良) ①颜体书法特点: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大气磅礴,雄壮刚强,庄严肃穆。 楷书名作:《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大麻姑仙坛记》等。 行书名作:《祭侄文稿》(祭奠从侄季明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②柳体书法特点:结构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 楷书名作:《金刚经刻石》、《李晟碑》、《冯宿碑》、《神策军碑》。 行书名作:《伏审》、《十六日》、《辱向帖》。 ③欧体书法特点:结构独异,法度严谨,笔力险峻。 楷书名作:《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兰亭记》。 行书名作:《行书千字文》、《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 ④诸遂良书法特点:线条瘦劲,结字谨严,用笔富于节奏,华丽而不失刚劲。 楷书名作:《雁塔圣教序碑》、《大字阴符经》、《孟法师碑》。 四:王羲之 ①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又称王右军,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②代表作:《兰亭集序》(该著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书法特点:刚健娟秀,朴素精巧,真率蕴藉,飘逸端庄,炉火纯青,尽善尽美。 五:草书 ①创始人:汉代张芝,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②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从东晋开始,草书便发展到高潮。 ③唐代再次掀起草书的热潮,涌现出孙过庭,张旭,怀素等书法家。 1.孙过庭 ①书法特点:笔法多劲力而少柔媚,有力透纸背之感。 ②代表作:《书谱》等。 2.张旭(狂草的创始人,也被称为“草圣”)

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案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文核心知识】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本组把课文的核心知识理解为:一、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和它的书写特点。二、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及它和时代风貌的关系。 【课文知识要点】 一、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1、发展历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2、认识小篆和隶书的书写特点: (1) 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富于图案美,多用于章刻; (2) 隶书雄放洒脱,浑厚深沉,横笔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 书法艺术发展的条件 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 2、士人阶层的逐渐形成;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二)书法的发展历程 1、秦汉为自发阶段(实用性为主),魏晋南北朝进入自觉阶段。 2、不同时期的书法大家和他们的艺术特点 3、行书、草书、楷书的特点 (1) 行书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 (2) 草书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狂放。 (3)楷书笔画祥备、结构严整,注重规范法度。 4、印章篆刻 【教学方法】提问、实践体验 【教学过程】

<课文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两个古代壁画遗址,并提问:“当你站在这些壁画面前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感想?” <知识点学习> 一、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让学生归纳课文) 1、发展历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把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引导学生辨别各种汉文字的形体及特点?”并用“马”字的演变过程来突破知识点。) 2、小篆、隶书的书写特点。(教师介绍,多媒体展示,甲骨文、金文的书写特点不做具体介绍。) (1) 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富于图案美,多用于章刻。 (2)隶书雄放洒脱,浑厚深沉,横笔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 书法艺术发展的条件 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 2、士人阶层的逐渐形成;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二)书法的发展历程 1、不同时期的书法大家,及其影响他们的时代风貌:(表格由学生共同完成) (1) 行书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

汉字的欣赏

汉字的欣赏 教学目标 1. 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增强对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的能力。 2. 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比喻、引用等多种方法对汉字多种维度之美进行挖掘的方法。 3. 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批驳自我菲薄的文化虚无者,激发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比喻、引用等多种方法探究汉字的结构之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挖掘科学与艺术共同具有的美的过程中的独到见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准备:课前搜集和了解有关汉字的知识,欣赏名家的书法作品,查找文中出现的古典诗词的意思。) 一、导入新课。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每一个汉字都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汉字书法作为一项国粹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了哪些奇妙之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著名科学家沈致远的笔触共同去探寻汉

字书法的美丽与奇妙。 二、整体感知。 1. 通读全文,了解下列几个词语的读音及意思。 篆隶楷行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遒劲挺拔力透纸背泽被四邻(1)教师提供“美”字的甲骨文、钟鼎大小篆、隶体、楷体、行书、草书。(打乱呈现。) 简介:在古代,人们为了狩猎,往往在头上戴上兽角或羽毛做成的装饰,以便接近禽兽。后来这种兽角或羽毛逐渐成为装饰品,戴在头上成为美的标志,这就是甲骨文和早期 金文“美”字的来历。后代“美”字从羊从大,即是由此演变而来,表示头戴羊角(或羊毛)为美。甲骨文下从人,上像有羊形头饰之状,表示形貌好看。金文稍讹。篆文遂进一步讹为从羊从大,成了羊大则为美了。隶变后楷书写作“美”。 (2)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以及文中的提示分别认出甲骨文、钟鼎大小篆、隶体、楷体、行书、草书。并分别说说自己判断的关键:如何认识甲骨文之神秘美,钟鼎大小篆之古朴美,隶体之端庄美,楷体之隽秀美,行书玉树临风之飘逸美,草书笔走龙蛇旷世奇美。 教师总结:其实不同的书法家就算写同一个字,表现的意蕴也各不相同,同一个人的心情不同,他所书写的字也不同,书法还表达着人们融入诗画中的感情。书法容百家而各显其个性之瑰丽奇美,正如作者所说: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2.汉字已经如此美妙,作者为什么还要从多维角度表现汉字之美

书法艺术考察报告

书法艺术考察报告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艺术考察是实地观察、考证艺术形式、存在及其动态,从而获取关于艺术各方面的资料,并对它进行总结和辩证的一种研究艺术文化的方法。(纯属个人言论,有待共议)通过实地考察中国的书法遗迹和人文景观,将课堂和课外、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达到拓宽视野、提高识见、提升素养的目的。 今秋九月,六日至二十一日,书法班师生近三十人,游东岳泰山、焦山碑廊、龙门石窟、石门栈道,观三孔庙宇石碑、焦山摩崖石刻、西安碑林、千唐志斋等等,博览中国书法文化艺术之经典。这次考察的范围除历史名家名帖、名碑外还涉及与书法相关的古代石器、陶器、铜器,及其人文环境、地域环境、历史背景,让人领略和体会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无上妙谛。收集素材,体验创作,提高了文化艺术素养。下面从摩崖、碑刻、墨迹三个方面介绍这次考察: 一摩崖石刻 泰山《纪泰山铭》大唐开元十四年岁在景寅九月乙亥朔十二日景戍建。刻石,又称唐摩崖,刻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在岱顶大观峰崖壁上。摩崖高12.3米,宽5.3米,碑文书24行,满行51字,现存1008字,字大16×25厘米,除“御制御书”4字和末行年、月、

日为正书外,其他均为隶书。额高3.95米,隶书“纪泰山铭”2行4字,字大45×56厘米,书法遒劲婉润,端严雄浑,明代王世贞评说:“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凤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亲手撰书,相传由燕许修其辞,韩史润其笔,文词典雅,对研究唐代历史、书法、镌刻艺术均有重要价值。 《纪泰山铭》刻石形制端庄,气势雄奇。据史书载,“旧填金泥,元时错落。每当晴朗时,自南数十步望之,字里行间光彩照灼”,说明唐摩崖早在元代以前就已贴金。刻石下部由于捶拓者冬季在其下篝火,剥蚀严重,明人叶彬补刻108字。因长期遭受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铭文现已残26字,不可辨认的6字。建国后,碑下设置护拦,每当风和日丽时,贴金大字在阳光下金光闪烁,蔚为壮观。 焦山《瘗鹤铭》焦山碑林在书法史上从六朝至今一直延续,存有南朝,唐,宋,元明清碑刻,共500余方,有楷,草,隶,篆各种书体,琳琅满目,为书法珍品,被誉为”江南第一碑林”.按碑刻的内容可分为三类,即艺术类,文苑类和叙事类, 其中书法艺术类《瘗鹤铭》最为著称,她为摩崖,正书刻石,原刻在焦山之阴崖石上,其书者前人众说纷纭,晋王羲之,梁朝陶弘景等等.据《瘗鹤铭》记载此石高8尺,宽7尺4寸,文共12行,行约23至25字不等.原文就崖书石,故其行之疏密,字之多寡,大小俱不整齐,现在我们只能看见5石,一石存2行,不足10字;二石存3行,计20余字;三石存3行 ,计10余字;四石存6行,计20余字;五石存3行,计10余字;总计88字.其结字错落有致,笔画雄健灵动,变化丰富,故学者给于好评.这是对《瘗鹤铭》的一些了解.

《汉字与书法》教学案例设计陈爱民莆田一中

《汉字与书法》教学案例 设计:陈爱民 莆田一中 点评:郑兰 福州教育学院 章节名称第7课 汉字与书法学科历史授课班级高二授课时数1课时设计者陈爱民所属学校莆田一中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汉字与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第一目"从汉字的起源到"书同文",讲述汉字的演变及对组字方法与规律的理论总结,重点交代了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第二目"书艺历程",讲述了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的条件及时代风貌对书法艺术的影响。第三目"印宗秦汉",讲述了秦印汉印的特点、地位及明清篆刻艺术的成就。篆刻艺术相对本课主题属于次要内容。 贯穿本课的主题线索是:汉字是一种独特的表意文字,并衍生出独特的东方书法、篆刻艺术。 依据标准课程标准: 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教育技术标准:本节(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字发明的作用及其发展历程;掌握汉字发展为书法的条件和书艺的发展历程;掌握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欣赏汉字的独特的特征,能辨认中国各种书体,识别中国名家的主要作品,,并说出中国书艺的主要历程,从历史角度赏析名人作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体会祖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点评:《汉字与书法》(岳麓版必修三)中的一节文化课,从知识层面看,与语文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教学设计关键不要变成语文、历史学科"你我不分",要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以我为主,即发挥学科的主体性,突显学科特色,史味充足,如结合时代背景谈书法的基本特征。这节课做到了这一点。学习者特征分析 中国的汉字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既熟悉又陌生的汉字的历史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学生对书法作品有所了解,但对汉字书法与篆刻之美的领略还较停留表面,对于其精髓却未能把握,也很难将书法篆刻作品与历史发展的时代背景相结合来思考。 一般特征: 1、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 2、他们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上还有欠缺,缺乏深度与广度。 3、通过高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初始能力: 1、学生对历史现象分析的层次还未能更一步。高一学年必修一、二治文明、经济文明)的学习使学生对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特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思考。 2、经过课前的预,学生对本课内容(汉字、书法、篆刻艺术)有了初步印象,但把这些内容与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特征相关联是他们要面对的问题。 信息素养: 1、高一的信息技术课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上网查资料的基本能力,但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还较低,在分析整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指导。 2、学生上网的兴趣还比较集中于娱乐部分,学生良好的网络习惯有待形成,故在课外材料的查收过程中给学生明确的任务,并对学生所得的信息进行评估反馈。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 编 号学习

书法欣赏教案

书法欣赏教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书法欣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书法的含义。 2、认识汉字的特点和书写艺术特点。书法就是写字之法, 即是以汉字为对象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1?、正确认识书法的含义。 2、认识汉字的特点和书写艺术特点。 3、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室的影视设备,电脑,介绍书法的VCD光碟等。 教学过程: 一、讲述关于汉字和汉字书法的有关知识。 书法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 几千年的文明史,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无尽的智慧,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1.什么是书法。 书法,就是写字之法,即是以汉字为对象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 艺术。 2.中国文字书法的发生的诸因素。人类为生活、生存而创造了文字,并使文字的形式—— 书体不断发展变化,如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行书等。每一次书体的变化, 都使它的服务范围拓宽,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汉字的式样,在越来越统一的基础 上,变得越来越精美,这样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书法。再加上汉晋以来统治 阶级对这一艺术的大力倡导,在人民群众中也有了广泛的影响。我国历代出现了许多书法家, 他们留下了大量的名帖和墨迹,成了民族传统文化中光辉灿烂的花朵。 书法源于汉字,汉字是书法的基础。汉字的产生,也就孕育了书法艺术的因素,如以线 造型,以及匀称、平衡、变化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先民们仰观俯视,审美地观察世界,把思 维、观念、追求寄托在这些刻划线条。 .汉字书法艺术的形成一般来说有三方面因素:

《汉字的书法艺术》阅读答案

《汉字的书法艺术》阅读答案 ①汉字书法艺术不但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且以它特有的才蕴影响了左右芳邻。 ②它首先影响的是中国画。国画骨子里其实也是一种线的艺术。所谓“衣带当风”,非线而何?所谓白描手法,又非线而何?中国传统画不以形取胜,而以意取胜;不以美骄人,而以境争先。内有其意,外有其形;心有其源,画有其境。然而,它的具体操作与表达方式则是线式的。 ③汉字书法又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古建筑必有题字,必有匾额,必有楹联,必有中堂,必有山名、水名、堂名、亭名,没有这些,就仿佛美人头上缺簪,公子额前少玉,就会觉得心不明,眼不亮,意未到,情未尽。 ④汉字书法又是与武术相通相连的。武与字通,自古而然。君不见电影《英雄》与《卧虎藏龙》中都有武家书法的镜头在,虽然不免有些艺术的夸张,但绝非凭空臆断。别的且不言,只说书法与武术两者的境界与追求,就有绝大的相似之处。两者都非常讲究功、法、气、韵、美。 ⑤汉字书法也影响到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典小说以线式结构为主,虽然它的空间感十分自由,甚至自由到了无所不至其极的程度,一时天上,一时地下,一时鬼域,一时神宫,且不但神怪小说如此,即使写实性小说也常常如此,如《红楼梦》的太虚幻境,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玉泉山显圣,如《水浒传》中的神女天书,如《三侠五义》中的游仙枕、探阴山,但以时间而论,它的结构形态依然是线式的。它不喜欢甚至拒绝时空颠倒,而坚持依时而作,依时而行,依时而叙,依时而言。小说的结构固然有繁有简,基本形态却万变不离其宗。 ⑥简单成一线的,如《西游记》就属于单一型线式结构。孙悟空就是引线的金针,猴子出世,便是金针出现,此后孙悟空“走”到哪里,那故事便“跟”到哪里,猴子成了斗战胜佛,这故事便随之戛然而止。复杂一点的如《水浒传》,则呈水脉系结构,但本质上也属于线式结构,不过不是一个线端而已,而是百水千河归于一系。更复杂的则是《红楼梦》。《红楼梦》的结构形态是网状的,千头万绪,网络天成。但那线的构思与价值,依然宛在。无线何以有网,网成愈见线功。 ⑦可以这样说,汉字书法是一切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虽然它对其他种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大小有差,彰隐有别,多少有异,但那基础性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 17.从全文看,第①段中“芳邻”指什么?(2分) 18.结合第③段,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及作用。(3分) 思路点拨:1.此题考查根据文意理解词语的是。一般的方法是,先解释这个词语本来的意义,然后再根据文意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即可。这个“芳邻”应该指受汉字书法艺术影响的一些其他的艺术,即文章后面依次介绍的中国画、中国传统建筑、武术和中国古典小说等。2.此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色。本题比上一题难度提升了一些,需要先认真阅读,综合分析,再根据具体的例子来概括主要特点及其作用。 答案要点:1. 中国画、中国传统建筑、武术和中国古典小说。2.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并运用了排比、对偶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既简洁又生动。

汉字与书法文化。。

《汉字与书法文化》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汉字与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书法艺术利用单纯形式来表现丰富多变的审美意趣,具有明显的抽象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习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书法在技巧原则上的严格性和表现情感上的丰富性,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核心。了解、学习书法艺术,传承中华文明,我们责无旁贷。本课从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产生、书法的实用价值与艺术特征、书法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使学生对中国书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学习、欣赏书法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贯穿本课的主题线索是:汉字是一种独特的表意文字,并衍生出独特的东方书法、篆刻艺术。 二、学情分析: 1、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 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 2、他们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上还有欠缺,缺乏深度与广度。 3、通过高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熟悉汉字起源和书法产生的过程及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讲述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形成热爱书法艺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四、教学重点: 认识和了解汉字起源和书法产生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 大部分学生对书法艺术比较陌生,缺少感性认识,给教学带来难度。 解决难点的方法:结合实践操作、观摩作品等活动创造学习氛围,让学生感悟书法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汉字的起源》 激发学生兴趣,对汉字的起源有所了解。 课堂新授: 展示鲁迅鲁迅《门外文谈》中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结合课后习题,提出探究问题:如何认识汉字的起源及其作用?在学生表达后及时评价并加以总结。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演变历程的内容,并以表格按顺序列出其过程。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汉字发展成为书法的原因并加以归纳。 除了教材中所列出的原因外,书法出现的原因还有什么?并对此加以指导与总结、评价。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书法发展的历程,并以表格按顺序列出其过程。 以图片、视频方式呈现不同时期书法的代表作品,与时代风貌相结合讲述。 播放视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并设下列问题:视频展示的是我国的什么艺术?有何特点?并对学生的答案加以评价及总结。 展示秦、汉印章图片并依据教材归纳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特点。 以表格方式再次展示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让学生先完成课后作业,并加以总结与评价。 设置问题:你认为计算机的普及会对汉字与书法及篆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汉字书法艺术

汉字书法艺术 成绩评定:期末考试试卷成绩折扣为80分,平时成绩20分。 考试题型:a 、填空b 、简答c 、论述 二、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 1、中国四大国粹 中国的汉字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四大国粹。 2、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容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第二部分) 1、中国的文武二圣 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关羽,与孔夫子并称为中国的“文武二圣”。 2、书法《兰亭集序》的诞生过程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溪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收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被宋代书法家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 3、简答“一字千金”典故 李世民曾亲自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述了玄奘和尚西天取经的盛事。皇帝的文章当然应该流传千古,可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按照当时的办法只能是刻在石头上。可是又有谁的字能与天子的文章相匹配呢?只能是书圣。只有书圣的字才能与圣上的文章相得益彰。可是书圣王羲之作古已经250多年了,怎么办呢?由于取经是一件佛教盛世,于是长安诸寺院便委托弘福寺的怀仁和尚来办这件事。怀仁和尚从内府借得王羲之书迹,从中逐字寻找,然后描摹下来,以求丝毫不差。据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他奏请朝廷昭示天下,谁能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典故。 4、魏晋时期的“二爨”碑是指 南朝《爨龙颜碑》与东晋《爨宝子碑》,为历代书家所重,世称“二爨碑”。 5、简答“退笔成冢”典故 南北朝书家僧智永,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每天雄鸡报晓即起床,磨上一大盘墨,然后临摹王羲之的字帖,从未间断,智永还在屋内备了数支大筐子,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筐子里。日子久了,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筐。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

中国书法:汉字的演变

中国书法:汉字的演变 中国书法:汉字的演变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1、结绳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2、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

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二、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

汉字与书法 课程教学大纲

《汉字与书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22013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characters and calligraphy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12 实践:12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汉字与书法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的一门以中国书法教学为主,以汉字教学为辅,同时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中国文化选修课。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汉字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门课程将汉字与中国书法紧密结合起来,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也能学习汉字。课程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主要是因为学生已对汉字的基本部件、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书法教学,学生能够对学习汉语更有兴趣。通过一个学期的中国书法的教学,学生不仅学到更多的汉字,也能基本掌握中国书法的知识和书写的技巧和方法。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掌握汉字的基本知识,掌握中国书法楷书的基本写法,了解中国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品,逐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 (三)实施说明 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专业(留学生)三年级上学期使用。本门课程总计24学时。 2.本门课程属于选修课,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汉字知识主要以教师介绍为主,书法教学主要以教师介绍、示范,学生练习为主。中国书法教学要与汉语综合科、口语课等必修课区分开,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了解中国书法。 3.由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二年级的学生,所以尽量使用汉语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采取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练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定期进行展览,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留学生了解中国文房四宝、楷书的基本知识并可以独立完成书法作品。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汉字文化图说》,韩鉴堂编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简明书法教程》,徐鹏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二、中文摘要 汉字与书法是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的一门选修课程。中国书法作为一门中国独有的艺术文化具有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特征。同时,留学生对这门艺术非常感兴趣,因此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其文化特点。在学习过程中,汉字教学作为基础,本课程将汉字教

浅谈中国汉字成为书法艺术并繁荣的原因

浅谈中国汉字成为书法艺术并繁荣的原因 摘要:汉字,作为拥有最为悠久历史的象形文字,在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日益为字母取代时,依旧独立绽放。这不能不归功于汉字本身的艺术化——书法。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契机及其得以繁荣的原因,从而了解真正意义上书法的产生,并简介历朝历代的主流书体,感悟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的独特视觉艺术之美。 关键词:中国汉字、书法艺术、书体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成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特有的艺术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而汉字则是这门视觉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表现载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书法艺术面临着老树新生的发展机遇。因此,研究中国汉字成为书法艺术并繁荣的原因,加深对汉字与书法艺术的了解,充分认识两者的地位和价值,对继承和弘扬先进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国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原因 在崔立斌老师的《中国汉字成为书法的原因剖析》一文中提到,汉字的书写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奇葩,主要是以下三个因素在起主导作用:其一为汉字的艺术“基因”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 其二为书法家的意向书写实现了书法艺术的升华; 最后则是特殊的工具作用增添了书法艺术的光彩。 以我拙见,在三个因素中,若落实到汉字本身的特质,其一为重中之重。除了中国书法,世界还有西文、阿拉伯文、拉丁文书法,却没有任何一个国外的书法的艺术成就能与中国书法相比拟。原因何在?他们的都是以音素为主的表音文字,表现非常有限。仅是字母的重复使用与横向排列,而我们中国的书法是以中国文字为载体。“汉字是“音节﹒表意文字”,其特质是以形表音表意,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也就是说,汉字,可以使人感知其读音,领会其意义和内观其

汉 字 书 写 的 要 求

汉字书写各方面要求 汉字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它以其特有的造形方式和表现力独树一帜,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一朵艳丽的奇葩。继承和发扬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是每个中国人特别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 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笔顺正确,笔画清楚,字形规范,字体美观,以及行款格式正确,卷面整洁”等。这些要求是侧重于汉字书写的实用方 面提出来的,而从实用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来说,要求学生不仅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同时还应了解汉字与书法的关系及其历史渊源,掌握汉字造形规律,懂得书法创作与欣赏的一般原理。作为人民教师,还要求掌握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养书法事业的接班人打下基础,让书法艺术世代绵延,长盛不衰。 一、汉字与书法最早出现的汉字,大多为近似图画的象形字。汉字的象形为 其演变为书法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内在条件,而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无论是作为观照对象或书写实践,汉字与书法都是密切相关的。但前者毕竟属于文字范畴,而书法既然是一门艺术,它的首要任务是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所以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界线。 (一)、不同的社会功能。汉字作为社会应用工具,需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 限制,帮助语言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进行思想交流,因此必须得到相应社会范围内的全体成员共同认可,还可翻译成其他民族的语言在整个人类社会流通。书法是对汉字固有艺术因素的升华,与其他艺术一样,它只能在社会分工 规律制约下由一部分人掌握,而且是通过视觉让人直接“意会”的。 (二)、不同的容量和含义汉字的含义和点画结构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只能靠约定俗成,一个字还可以有几个意义。字的含义不是它的形体所固有的,但一经约定,又是相对稳定、明确的,为保证其适用性,还可通过词典之类工具书使之规范化,但它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要经历较长的历史演变。书法虽然也以汉字为载体,但它的涵义是一定的艺术趣味、由具体的点画形态、间架结构等因素传达出来的,其中包括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联络,以及点画、字行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分布关系。一定的艺术趣味作为书法的内涵,可以和所书写的文词相关, 也可以毫不相干,而且可以通过不同水平的“再创作”,从多侧面、多角度作不同 的理解,因此无法规范,甚至欣赏者本人对同一书作的理解和评价前后也不一定相同。 (三)、不同的规范要求 汉字的规范性是单一的,一个字在一定历史时期只容许一种标准写法。而书法的规范性是多样的,书法创作普遍遵循的原则是:不脱离汉字、不任意杜撰笔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