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农问题的政治制度分析(1)

三农问题的政治制度分析(1)

三农问题的政治制度分析(1)
三农问题的政治制度分析(1)

三农问题的政治制度分析(1)

]三农问题是当今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难点。本文从三农问题的严重性入手,分析其带来的政治影响,探索三农问题产生的政治原因,并试图通过政治制度的变革,建立起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三农;二元化;政治制度;农村自治

一、三农问题的严重性及其政治影响

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被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的三农问题提出来,引起了知识界和政府的密切关注。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三农问题的严重性愈显突出,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一)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割裂严重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东西部农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我国的近3000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在西部地区,2020年,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共1742万,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61.8%。事实上,地区差距背后主要的问题还是城乡差距,西部欠发达地区内的城乡差距甚至大于全国平均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还体现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我国的开放政策是从东部沿海14个城市开始试点,逐步扩大的,20多年来,在东部经济取得重大发展的同时,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迟缓,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国gdp的59%分布在东部地区,而这一地区的人口约占全国的40%。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只占有gdp总量的27%和14%,远低于其36%和23%的人口比例;从人均gdp看,1999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分别为10089元、5407元和4217元,中部地区大约相当于东部的一半,西部地区只有东部的40%左右,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贵州省的11倍。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根源在于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落后,因而事实上还是一个城乡差距和三农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市场经济下,一个阶层的财富多少直接影响到其政治地位,日益扩大的城乡之间物质水平差异,使得农民的老二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进行了分析,划分出十大阶层,农民已经下降到老九的位置,与从老大下降到老八的产业工人阶级同时沦为社会的弱势阶层,在政治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小,作为国家主人和统治阶级的内涵越来越少,农民的政治地位受到空前的挑战。

日益扩大的城乡之间物质水平差异,产生了城乡之间意识形态的差异,甚至出现对立局面。现在,发达的城市地区谈论的国际接轨、网络经济、人文精神、公民意识、环境保护等等,在广大农村却如听天书,农民更加关注的是温饱、疾病、子女学费等基本生活问题,农民无法接收现代文明的信息,固有的愚、穷、弱、私、散的性格无法向现代公民性格转变。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不是要去感受城市文明,而是现实的谋生需要,农民工也几乎无法融入城市,对城市没有认同感和归宿感;城里人对乡下人也没有平等意识,城市的进步与农村的停滞更加使得城市加剧了对农民的歧视,甚至抱怨其抢饭碗,并将肮脏、随地吐痰、偷盗、不礼貌、不文明等,近乎自然正当地加在农民工的身上,一旦在一个地方发生了刑事犯罪,城市人总是将怀疑的对象首先指向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在我国城市中,对农民工的这种污名化现象相当普遍地存在,这种污名化过程,又反过来影响到

农民本身的自我认同甚至行为方式,造成两个群体的相互歧视和对立。同时,大量农民工的流动使得农民对城市的不满较之计划经济的封闭时期更为直观和突出。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发现城市人并不比他们劳累,生活却比他们好得多,这种差距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对传统的分配原则提出质疑,如果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甚至上当受骗,则可能采取原始的暴力手段。徐勇分析了农村人口流动使得一些农民工一是不愿再像他们的祖祖辈辈那样艰苦奋斗,恪守有劳才有获的理念;二是不愿再坚守他们祖辈遵循的集体本位传统,而为自我中心的观念所支配;三是不再如其祖辈那样具有强烈的权威意识,而是蔑视一切秩序和权威,迷信暴力。

这种意识形态在农村表露出来,农民只会认为是受城市影响的,反过来加深了固守在农村的农民对城市的敌视。

中华文明能够屹立于世界,而没有遭受其他文明古国灭亡的命运,主要原因在于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根深蒂固,在统一的主导思想下,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融合的自觉性。然而,贫富差距的拉大和城乡之间的割裂,严重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让-马克·夸克曾经分析了中国与俄罗斯在体制过渡过程的合法性问题,认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逐步使得各方适应并参与,直接关系到社会底层并着重赋予他们经济权利,而俄罗斯的改革得益者仅仅限于靠近权力圈的少数人

。如果不能较好地坚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我们这个有着不患贫,而患不均和大同思想传统的国家,就可能因为贫富差距、东西差距太大,引起仇富心态和地区封锁,引起地方主义的抬头,最终影响到改革开放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如作为资源主要提供地的西部地区,由于在经济增加值中

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发展加工业的要求更高,而其资金、技术、人力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又很大,无法在平等的竞争中发展,一些地方就使用行政权力,干涉市场,保护本地企业。邓小平1990年曾经指出过,如果出现两极分化,那么地区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这四大矛盾就会出现激化,中国就会出乱子。

(二)农民税费负担沉重,干群矛盾难以缓和。

农民负担重在哪?农民群众中广泛流传这样一句话:头税轻,二税重,收费是个无底洞。头税是指国家征收的农业税。一般认为,我国的农业税是一种轻税政策。二税是指农民向乡村两级组织缴纳的村提留和乡统筹。村提留和乡统筹是农村的一项重要公共收入分配制度,它的问题是,第一,计提村提留和乡统筹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不容易科学确定。1991年国务院《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规定,农民负担的村提留和乡统筹不得超过以乡为单位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998年以后又改为以村为单位计算。由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测算是基层自己进行的,就难免不出现根据需要规定农民收入水平的情况。第二,统一的5%的负担标准造成负担不均,低收入农民的负担相对较重。道理十分简单,如果一个村里有一户人的收入水平低于全村的平均数,他的负担就会高于5%.同理,一个地区的收入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数,这个地区的负担就会高于5%.这就是所谓农民负担的累退性,收入越低,负担越重。收费这个无底洞是指各种收费、集资和摊派(即三乱)游离于5%以外,随意性大,是农民负担沉重最突出的表现。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农民负担重主要是农业税外的负担失范。税费名目繁多,税费负担沉重,直接动摇了农民的社会主义信念。以费改税为特征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对税费负担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减轻农民总体负担只是杯水车薪,无法

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

我国历史上对农业税的幅度,比较肯定的是什一税,如《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记载:什一税者,天下之中正也。我国当前的农民税费负担,已经超过了什一税,更远远超过历史上休养生息时期的赋税负担,如西汉初期农业税是十五税一,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改为三十税一,西汉末东汉初为十五税一,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又恢复为三十税一

。沉重的农民负担,容易导致农民弃田撂荒,外出打工逃避税费,影响农业持续发展,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我国在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政策后,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从1979年到1984年,农业连续丰收,6年间粮食增产1亿多吨,可是,1985年粮食产量急剧下降,随后几年农业发展处于徘徊阶段,直到1989年底才恢复到1985年的水平。此后中国农业进入了拉锯战,进进退退,时好时坏,中国粮食产量1996年突破5亿吨大关之后,出现了徘徊和减产的趋势,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甚至发表了著名的《谁来养活中国》一文,我们可以不同意布朗的结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步提高。而这又与农民负担沉重,无法实现积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密切相关。弃田撂荒,对于农民自身而言,可能如魏源所认为的因祸得福,可以适彼乐土--弃农经商

。但是这种草率的方式,没有进行有效的土地转换,对于整个国家的土地利用,无疑是低效率的。

虽然这些恶性事件和群体事件都发生在基层,但是,对于广大农民而言,直接代表国家的正是这些基层政府和基层公务人员。诚然,在乡村干部中间,不乏

忧国忧民之士,也不乏为农民热情服务的人民公仆式的好官员,但是,由于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基层公务人员往往难以在短期内作出成绩,难免采取一些取巧的方式方法,维护自己的利益追求,甚至不惜牺牲农民利益。事实上,我国乡村干部和其他农村精英分子在利益要求和利益实现方式已经相当独立于普通农民,中央任何政策只要削弱了乡村干部的利益,都难以落实。一部分基层领导为了个人利益,大搞形象工程,以讨好应付上级领导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脱离当地实际和农民需要,从农民利益的保护人变成了损害人。cctv2020年6月29日焦点访谈好看的工程给谁看披露了一起啼笑皆非的形式主义坑农事例:位于山东省安丘市南郊的兴安街道办事处,花费269万元建立了一个占地一万亩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却是一个应付上级机关检查而做的样子工程而已,投资29万多元修建的30间井房中只有5间井房中有井,其中只有两口井能够使用,其余25间完全是空井房;按照计划书节水灌溉一项包括发展喷灌2000亩、铺设输水管道38公里,事实上仅有50亩地装备了喷灌工程,实际铺设输水管线只有3.2公里。这两项成本仅为7万多元的样子工程却一共花去108万元,政府大量投资去向不明。受访的农民一个个嘲笑这是好看工程,而许多原兴安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却因为这些样子工程而纷纷升迁。

与此同时,一部分民选的村官缺乏奉献精神,认为自己受苦受累又得罪人,一年到头,付出太多,得到太少,一些干部政治荣誉感消退,信念有所动摇,没有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村务管理上。有调查资料表明,在被访村干部中有38.7%的人对其所得补贴不满意,问其原因,有60%的人回答工作辛苦、任务重、付出多、得到少;35%的人回答不如种地或做生意挣钱多

。可见一些村干部已经没有把自己作为普通农民的代表,没有基于农民普遍

贫困基础而树立责任意识。

在一个国家,干群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国家工作人员也有其自身的利益追求。只要国家通过建立制度、执行制度来平衡农民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利益关系,可以将干群矛盾控制在较小范围和较轻程度上。如果国家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扭曲法律,牟取私利,而没有受到惩处,如果当监督者明明知道工作人员违法牟利,却采取放任态度,甚至收取进贡进行保护时,就会逐渐形成上下勾结的利益共同体,并进而通过影响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来保障特权,此时国家工作人员也就脱离了代理人的角色,甚至不惜损害被代理人利益来获取自己的利益,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腐败就成为制度性的腐败,发展到这一步,干群矛盾就演化成了国家与公民的矛盾,国家政权也将受到致命的冲击。

(三)县乡财政困难,引发严重后果。。徐勇的调查表明温铁军的估计基本正确,黄梅一个镇平均一个村30万。汉川市629个行政村,91%的村负债,总债务达1亿多

。韩俊根据对湖北襄阳县、河南鄢陵县和江西泰和县三个中部地区典型农业县进行了案例剖析后认为,乡镇基本靠举债度日,这两个乡(指河南鄢陵县大马乡和马坊乡)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吃饭财政,已经恶化为一种更为艰难的讨饭财政,而且由于财政信用程度下降,讨饭也越来越难,乡财政实际上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2020年,审计署组织对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财政收支状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发现,截止2020年底,累计债务达163亿元,平均达到3.32亿元

。按照这次审计情况估计,全国近3000个县(市),平均每个县(市)的债务按2-3个亿计算,全国农村债务大约在6000-9000亿之间,农村人口约9亿,

人均负债约700-1000元。更大的问题在于,县乡村的债务还在以每年1000亿的速度增加。。五是影响了基层政权的合法性。政权的存在,以其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础,而县乡政府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几乎无法履行这一基本职能,相反,为了筹集人员工资,难以避免利用公权,非法榨取小农剩余,激发农村的干群矛盾,不仅难以维护乡村社会自然秩序,反而会强化乡村社会的离心力,影响社会稳定。

(四)农村人才缺失,影响村民自治效果发挥。

农村人才的流失,不仅导致了农村干部的素质普遍偏低,还导致了农民的民主权利无法得到有效实施。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直接选举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需要以现代公民意识的村民来选举、监督,对于违背村民利益的村委会成员,村民要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予以罢免。然而,很多农村由于外出青壮年太多,留在当地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儿童,因而对于村委会成员的监督很难到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民选的村官反过来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的情况,如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萌水镇扈家村南霸天韩刚自1988年当上了村委会主任后,滥施淫威,无恶不作,先后殴打、伤害村民30余人,强奸、污辱妇女40人,放火烧毁村民房屋10次。山西省平陆县常乐镇前村的村霸裴安军,在1990年担任村委会主任后,横行乡里,无恶不作。

农村两委职责不清,也影响了村民自治能力的发挥。两委职责在现行法律制度虽然有规定,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九条第三款也规定,村党支部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领导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但是,这些原则规定没有可操作性,权限缺乏明确而具体的划分。如对于现实中已经表现出来的比较敏感的印章掌管权、法人代表权、人事提名任免权、财务签字权、文档管理权等,都没有具体的权力归属划分。村级党组织不适当地越权、包办和干涉应该属于村民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工作情况普遍,大事小事,一切都由支部说了算,有的村支书甚至直接任命村委会成员和其他村干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应该由村委会召集村民讨论决定的村提留的收缴和使用、经济项目的承包、村办公益事业需要农民负担的事项等,完全由村党支部拍板定案,村委会不能充分行使自治权。有些地方的村委会主任甚至根本不知道村里的财务支出。村民自治中的上述问题,影响到对村民自治的认同,使得村委会难以发挥村民所期望的发展性和保护性功能,不能增强村级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楚成亚利用在山东省进行的调查材料,认为当前村级自治组织陷入了有民主选举,无公共权力合法性提高的困境。

二、三农问题的主要政治原因

时政热点分析-“三农”问题

时政热点分析“三农”问题 背景材料 1、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结构调整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①从农业生产布局看,区域结构雷同,影响各地比较优势的发挥。②从农产品结构看,农产品质量不高,优质化专业化水平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③从农村产业结构看,林、牧、副、渔比重小,非农产品不发达,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制约增殖效益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扩大。 (2)农民收入问题。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落,乡镇企业效益下降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甚至出现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投入的能力,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不仅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3)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从长远看,入世有利于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

制以及外贸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从近期看,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较低,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会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产品受冲击最大;而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2、加快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一是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城比较优势。二是调整农产品结构,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业化。三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四是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2)增加农民收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最大的群体,增收困难,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低,生活环境差,农民上学难、看病难、社会保障水平低、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三农”的发展。因此,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好广大农村地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孔祥智[1] 认为,“三农”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范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安全性问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3],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

三农问题的学术观点综述

三农问题的学术观点综述 选自国研网 https://www.doczj.com/doc/bf10783921.html,/https://www.doczj.com/doc/bf10783921.html,mon.web/DocViewSummary.aspx?docId=1824758 &leafId=14106&chnId=&viewMode=content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问题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和焦点。如果说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并且由土地入手建立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序幕,那么,30年后今天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将从土地入手完善和解决一些束缚农村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于“三农”问题。社会学家、三农问题评论家艾君曾多次撰文探讨和呼吁。写就了《农民与农民问题的探讨与思索》、《农民工问题与三农问题刍议》、《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在于户籍制度》、《切莫把“农民”与“村民”混为一谈》、《解决农民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还给“农民工”合体的称谓》等一系列解决“农村、农民”问题以及农业发展问题的探讨文章和呼吁文章。 在这些文章里,关于一些概念的界定问题,关于反对土地私有化的提法倡导“土地使用权转让问题”,关于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问题,关于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城市发展权问题,关于农村和谐发展问题,关于“村民”、“农民”的界定问题,关于制定《农村发展保护法》的问题,关于村民的权利和农民利益得到保护,以及城乡环保一体化问题、生态农业问题等等,他都或多或少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纵观有些见解和看法,值得欣慰的是许多观点和看法与中央正在逐步推行实施的相一致。现简述一下社会学家艾君的一些主要的观点: 1)对“农业产业化看作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的提法提出质疑,并提出了“将土地进行产权分配并作为生产资料可入股问题”应该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第二次飞跃的观点。 1995年春天,由山东诸城等地总结出来的一套农业产业化经营经验在我国已进入研讨试点阶段。当时典型事例就是“得利斯公司走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其内涵实质是“加”字,模式即“公司加农户”、“农户加协会”、“协会加公司”等等。 1996年5月左右,全国首届农业产业化研讨在潍坊召开,会议进行了四天。中央有关部门官员、全国各地农业部门负责人、工程院院士、各农业科研部门专家学者进行了3天的研讨。会议最后一天大家推举让艾君代表谈谈感受,当时他提出了如下看法:一是不赞成第二次飞跃的说法。土地问题是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根本,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可以称为“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次飞跃”,因为是从土地入手的,农民最关心的也正是土地。而“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的是市场和经营问题,不是从根本解决农民问题,因此有关权威提出是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的观点,他不赞成,不可以称为“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如果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的是当时我国农民吃饭问题,那么,实行农业产业化仅仅可以称为解决了农民如何经营农业,如何赚钱过好日子的问题。如果是解决农村经营和市场问题,为何大都是研究农业技术和政策的专家学者入会,为何不吸收一些例如,商业部、外贸部、社科院等一些长期研究市场和经营的专家和学者一起研究呢? 二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如果按当时农村现状,盲目上马一些农村经营实体、村办企业,会不会造成农村原材料的浪费?会不会加工技术问题不过关?会不会造成农业部门对原材料、乡村企业的垄断?会不会造成城市尤其是当时的轻工行业国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因原材料进货难、进价高而造成破产(因为我国大部份轻工企业原材料都是来自农村)? 三是“农村盲目成立一些协会,例如诸城绿宝协会、蔬菜协会”等等,从经验看在全国发展会员,是否已经违背社团管理规定?[因为按社团法规不许异地发展会员]。 会上,艾君针对定性为“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观点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要真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之三农问题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之三农问题 答题模板 三农问题 一、是什么 1、农村改革问题:——陈述农村改革的历史 ⑴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 ⑵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农村新经济体制 ⑶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2、农村存在的问题:——陈述农村改革的问题 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⑵城镇化水平低 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二、怎么说 三农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三个“没有,就没有”)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三、怎么干 1、解决三农问题: ⑴目标: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⑵具体措施有: 1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 2为农民进城镇变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 2、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⑴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⑵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⑶还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⑷“加快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3、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例题: 1请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三农政策学习知识竞赛试题1

三农政策学习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1、"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年起至2009年2月1日共发布了11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最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下面哪项不是重点方面()。 A.农村的电网建设B.乡村道路建设C.三农支持保护体系建设D.农村沼气建设 3、《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03年3月1日新《农业法》正式实施,对原法做了较大调整、充实和完善,新增了()章 A.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B.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C.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D.农民权益保护 4、国家在农村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发放,校舍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经费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安排。A.市级县级B.县级市级C.县级县级D.市级市级 5、《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一部关系九亿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村民组织制度的重大立法措施。该法规定有()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A.十分之一B.五分之一C.三分之一D.二分之一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林地的承包期为()。 A.30年 B.30-50年C.30-70年D.50-70年 7、除法律规定外,森林资源属于()所有。 A.国家B.集体C.私人D.县政府 8、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以上。 A.百分之百B.百分之九十C.百分之八十D.百分之七十 9、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 A.土地B.田地C.非耕地D.林地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所称的水资源包括()。 A.地表水和地下水B.井水和湖水C.雨水与雪水D.河水与海水 11、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为主要目的林木。A.蔬菜B.药材C.出口产品D.鲜花 12、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A.二B.三年C.四年D.五年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

浅论三农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湖南大学2013年在职法硕班《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课程 浅论三农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反思 姓名:唐春华学号:P131900402 新中国历经60余年,在风雨兼程中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发展,朝有现代化意义的方向不断前进。然而,认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①,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们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况且,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在认真反思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获得的。 反思中国的现代化,首先应当定义中国的现代化: 一、中国现代化不是部分地区的现代化,而是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地区之间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保持国内稳定和防止地区与民族分裂势力抬头的关键因素。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与历史、自然等条件密切相关,不可能平均发展,但发展的不均衡,却会引发地区间、民族间矛盾。所以,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来推进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现代化不是某个层面的现代化,而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它涉及人类思

想和活动的一切领域。”②。也就是说,现代化应该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具体而言,现代化由三个由浅入深的层面构成:经济发展是物质层面(富强),政治发展是制度层面(民主),思想与行为模式变革则是社会的深度层面——心理层面或精神层面(文明)。三个层面构成一个有机体,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个国家如果片面追求某个层面的现代化,是畸形的现代化,最终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这样,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③。中国现代化在目标体系上符合三个层面的要求(和谐可以视为对前三项的统筹)因而能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地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 三、中国现代化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推进。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后发型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往往因为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而盲目追求高速度,其结果几乎都是欲速不达,反而导致现代化进程的延误。新中国现代化也有过这样的曲折。在中国这样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进程确实应该是一个被大大压缩的赶超过程,否则,就会永远处在落后地位。但赶超战略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立在比较充分可靠的基础之上,循序推进。如果超过了客观条件允许的程度,就会成为盲目冒进,最终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目标并不是越高越好,速度也并不是越快越好,而必须与本国的综合国力相适应。 四、中国现代化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而应该走自己的路。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变迁过程,各国之间理应加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落后国家尤其要多向发达国家学习。但落后国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能不能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成为后发型国家现代化成功的关键之所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从正、反两个方面充

社会调查报告集锦八篇

社会调查报告集锦八篇 社会调查报告集锦八篇 在生活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社会调查报告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社会调查报告篇1 实践人: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04级会计2班张雪静实践时间:05年2月10日——12日实践活动:公交车上售票实践目的;第一,勤工俭学;第二,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实践经历及收获 这是我上大学以来的第一个寒假,理所当然要回家和父母亲人团聚。不过身为当代大学生,总不该“日出三竿而起,日落西山而息”地无所作为。回到家后,我与父母商量,准备找一份工作。可是工作还没找到我人却先病了。等我恢复如初时,假期已经过了一半了。本以为打工的事就这样泡汤了。没想到,隔壁的李叔到我家来了。他说原来的售票员李姐过两天有事,想找人代班,问我是否愿意去。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就一口答应了。在我的印象里,售票员不就是收收钱嘛!这种活儿, 只要认识钱不就会干嘛。可是李叔还是让我提前一天跟着李姐熟悉一下工作内容,了解情况,简单的帮忙找余钱我本不想提前去,可还是点头答应了。因为是春节,大家忙着走亲访友,所以车上乘客特

别多。慌乱之中,我差点找错了钱,幸好我反应及时。中午休息时,我把这事告诉了李姐。她没责备我,只是很认真地说:“做我们这行的,最重要的就是细心,认真,记忆力好。虽说车上上上下下的,又多又乱,很容易出差错,但是这也正能考验你能否在慌乱的场面中保持镇定。不过,你是第一次,已经不错了。”我开始觉得我当初的想法,认识是那么肤浅。李姐又问我: “沿路的站点,你今天上午记住了几个?这条路你平时坐车也经常过,应该全记好了吧?”我此时更觉得羞愧了,因为我根本就没注意这一点,这时候能想起来的也没几个。或许,李姐也意识到了我的尴尬,于是就拿出路线图,耐心地将每一个站点一一指认给我。我认真地在心里记了一遍,然后又利用饭后的时间记了几遍。下午我开始反复检验自己是否记住了。提前说出下一个站点,并不断回忆以经过去的站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到晚上休息时,我已经能很快地说出任何一个站点的次序。此时的我也开始慢慢理解李姐的话了。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此时已没有李姐的帮忙了,我要亲自招呼乘客了。我开始在脑海里回想昨天晚上李姐告诉我的几个注意事项:首先要合理安排座位尽量让老年人坐在中间的几排位置上,因为中间比较平稳;当然更要记住每一位新上车的乘客,因为这样收费时就会少出错;最后就是在每个站点到达之前提醒乘客下车,让乘客提前做出准备。还好,这一切进行的还算顺利。就算我有一些小疏忽,司机李叔也会及时的提醒我。将近中午,有一位头发雪白的老奶奶上车了,但车内已经没有座位了。我问其他乘客是否愿意让出一个座位,没想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 —————电信0704 王顺 摘要: 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通过宣传调查,深入地了解了我国农村现状及“三农”政策的实施情况。本文就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与措施。 关键字: “三农”;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解放思想;充分就业;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正文: 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

设。另外加大培养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力度,造就越来越多的农业高级科学技术人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的减少将是一个大的趋势,如何在越来越少的耕地上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这个重任也只有依靠农业的高科技才能完成。正如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先生所说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人才!” 结束语: “三农”问题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作为农民的孩子,我对农民的酸甜苦辣有着切身的体验,对农村的种种变迁有着深切的感受。我很关注“三农”这一问题!当然,这篇文章绝对谈不上什么研究,不过是看到了一些现象,发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想法,然后经过认真的思考,翻阅了一些资料,最后将自己的认识与想法用文字表述了出来而已。还望各位批评指正!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政府、农民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采取得力的措施,“三农”问题的圆满解决很快就会变成事实! 参考文献: [1]《2008年上半年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资料》中共重庆工学院委员会学工部编 2008.08 [2] 《三农中国》贺雪峰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01 [3] 《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白跃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03 [4] 《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李佐军著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01 [5]《我向百姓说实话》李昌平著远方出版社2009.06 [6] 《半月谈》2009年第10期新华通讯社主办(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专业食品加工与安全 年级 2010级6班 姓名细雨 学号 7 24354656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国家的“三农”政策的核心就是要通过金融、税收、社会保障等重要措施来逐步改善农民的不平等待遇。而“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

关于“三农”问题的典型例题

关于“三农”问题的典型例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四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自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五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引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3)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4)材料一和材料四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异同之处? (5)通过分析材料五,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的国家的经济政策的? 答案: (1)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提高农产品价格,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额产品。目的在于使生产消费趋于平衡,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 2)新政的实质在于以国有化形式尽量避免资产阶级自由企业制度的竞争,以政府的力量全面干预调节经济生活,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 3)列宁的初衷是以上层建筑的力量来改造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和生产问题,忽视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和本身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经济困难、农民不满、富农叛乱等现实表明必须实行新的政策以解决

《浅析“三农”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方法》论文

“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论文 (2013年度) 题目:浅析“三农”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方法 专业系别数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组长 班级 日期 2013年5月3日

浅析“三农”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方法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产品数量问题和质量问题、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问题和农村生存环境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和社会政治权利问题等,它们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关键词: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方法、政策扶持、社会政治权利权利一、何谓“三农” “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三农问题”十三弄得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

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 二、农村问题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因此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与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一)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首先公共服务的内涵是指为大量公民提供服务,其自身具有非竞争性和非他性的特性;它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而公共服务是用地域概念界定的公共服务。 1、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公共服供给严重不足。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长期的以农补工已经使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我国财政的支农支出徘徊不前。我国的农业已属于弱质产业,收益低,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在“三农”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 第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重点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吴晓波观点集锦

回顾历史,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发展-稳定”的周期律 吴晓波说:“我们对历史所有的困顿和好奇都来自于当代的好奇。” 纵观历史,中国统治者们在发展-稳定,放纵民间与加强集权间循环。中国四大利益集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它们的力量在此消彼长中的博弈;中国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制度,全民思想控制制度,社会精英控制制度,宏观经济制度这四大基本制度左右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吴晓波逐一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变法。春秋时期,管仲变法和商鞅变法,这两次变法奠定了中国式改革思想的形成。西汉汉武帝变法加强中央集权,盐铁官营等措施打破枝强干弱的状态,后西汉末王莽变法,奉故改制。盛唐时民间繁荣,逐渐地方势力过度膨胀,导致安史之乱,随后中唐刘晏变法。十世纪,王安石进行了农耕时期最后一次整体配套的经济改革。鸦片战争后,李鸿章主持洋务运动进行改革,仅图洋务而不改制,其间在民间资本大好的前提下又造成两次国进民退。二十世纪初,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全面瓦解时期,民间空前繁荣,1927年后宋子文孔祥熙开始变法重建统治阶级,虽最终在宏观经济领域全面失败,但其间造成了两次大的国进民退,中国开始进行金融管控。 建国后陈云改革实行计划经济,全面国进民退,从此中国再也没有自由的资本市场和有产阶级,经济活力全失,国贫民弱。1978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全面复兴经济,而“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也造就了一个极端功利主义的社会。八十年代的改革主要是放权让利,紧紧围绕财政货币和土地,中央财政开源节流,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其结果是国有企业基本失败,老工业基地衰弱,支强干弱。1993年通货膨胀,1994年朱镕基开始改革,以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主导权为目标,从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变为体制内的改革,改革的主导权由地方上交中央,由民间还给政府。吴晓波认为朱镕基改革是王安石变法后最伟大的和最为深刻的整体配套改革,影响至今,其基本思路在中国依旧未变 面向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的前瞻性思考 当今社会,地方政府和有产阶级权利缩小,国有企业重新成为主脉,民营企业边缘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通货膨胀,改革停滞,投机盛行,社会动荡,财政在不断消耗,为新政府制造了大的势能和困境。“我们到今天又走到了十字路口,改革已经到了一个呼之欲出的时候。”吴晓波先生说到。 由经济发展期到了利益调整期,四大基本制度的变革由控制要变为开放。当今中国经济改革主要有三个流行性思路:“一步到位”,“重庆模式”,和维持九四变法的基本策略。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史的研究,吴晓波和大家分享了一些研究中的启发。第一、统一文化是一切经济改革的前提;第二、自上而下的改革首要的突破口不是调整政府与民间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贵分配;恢复民间资本的活力,不是垄断行业的一次性瓦解,而是从金融产业的开放为突破口的渐进开放;第四、国有资本集团的改造,不可能以全民私有化为第一目标,而必须探索新的管理和利益分配模式;第五、避免改革动荡的关键在于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第六、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不一定能保障经济改革成功,但是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为前提的经济改革一定不能成功。 “虽然矛盾重重,但中国的改革有非常光芒的希望。”吴晓波这样表示。 中国的改革天时地利人和,中国还有15-20年的城市化建设,并且现在处于全球从信息革命到新能源和生命科学革命的产业革命酝酿期,此外,还有极大的民族热情。这三点给中国大概留下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在90年以后,这个国家发生了比80年代更大的变化,这个国家从一个有文化理想的、愿意听尼采的国家变成一个完全的商业化的国家,也从全球第十二大经济体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他们那一代人也从青年步入中年。 “任何改革都有个时间窗口,现在我们已经听见了时间窗口关闭的声音。我们要在这二十年实现体制的转型,必须要拜托在座的各位,我们对中国的信心始终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的信心。” 吴晓波老师为我们展望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十五到二十年关键期的前景,并提出在中国改革的关键时刻,应利用大好时机,在二十年内完成社会体制的彻底转型。 中国的经济改革却是一种自底向上设计的改革,将改革的重心放在了轻工业和农业上(允许农民以市场价格出售农产品)。在沿海地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三农问题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三农问 题 考研政治分析题考察不同的知识点,答案的组织和要点侧重也不相同,因此,凯程网考研频道整合了分析题涉及较热的不同知识点时的答题模板,考生可以参考。下面是涉及三农问题时答题模板。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一、是什么 1、农村改革问题:——陈述农村改革的历史 ⑴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 ⑵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农村新经济体制 ⑶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2、农村存在的问题:——陈述农村改革的问题 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⑵城镇化水平低 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二、怎么说 三农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三个“没有,就没有”)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三、怎么干 1、解决三农问题: ⑴目标: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⑵具体措施有: 1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 2为农民进城镇变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 2、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⑴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⑵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⑶还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⑷“加快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3、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三农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三农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背景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其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超过全国人口的半数。我国人口流动量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由此可以估算,我国农业人口规模大约为8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1.5%。“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的新的历史进程中,“三农”问题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1.2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

三农问题论文

关于三农的几点浅析 摘要:“三农”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总称。其实质是我国城乡产业、城乡收入、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过大。通过对我国“三农”政策分析,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并给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字:“三农”问题;统筹发展;农村经济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的简称。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中国正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先进的工业大国转变。“三农”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农村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发展农村,是我们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农村的发展如何及“三农”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于农民人口占大多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减免农业税”、“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减免义务教育学费”、“三下乡”等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最近,党和政府又提出“买家电进行补贴”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更让我们难以忘记的是,党和政府自2003年以来特别重视“农民工工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亲自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利益。一时间,“农民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是党和政府永远不变的承诺。

在我的家乡,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而是外出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开始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他们既为我国的城市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给农村的发展带来资金和技术。农村和城市的交流加强,用城市的发展带动边缘乡镇的发展是我国城乡发展的思路。城市企业转向农村,既增加了就业机会,给农村带来了发展机遇,可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着农村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民可解放自己,一边种地,一边外出打工。农民从中得到了许多实惠,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科技兴农”战略推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下乡”活动丰富着农民的生活,开阔着农民的视野。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的生活不再那么贫瘠,精神得到陶冶,生活得到充实。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也得到继承与发扬。地方传统文化活跃在农村舞台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与此同时,农民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思想不再那么保守,不再封建。他们开始走出自己的狭小天地,融入城市,开始探寻一种新的生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 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只 有切实执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就其内涵和实质来讲,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去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

中考化学经典简答题集锦

中考化学常见简答题集锦 1.怎样才能减少“白色污染”? 答:①少使用塑料②回收利用③研制可分解塑料等。(合理即可) 2.为什么煮沸的方法可以消毒医疗器械? 答:细菌的生命基础是蛋白质,煮沸可以使蛋白质凝固,失去生理活性。 3.某学生做实验时,不小心将稀硫酸溅到衣服上,他认为不是浓硫酸没有大问题,但不久发现衣服上出现几个小洞,这是为什么? 答:稀硫酸中水蒸发,变成浓硫酸,浓硫酸具有腐蚀性,所以使衣服出现几个小洞。 4.避免水污染的措施有哪些? ①工业“三废”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②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③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或加强对水质监侧)…… 5.如何鉴别:硬水和软水? 答:硬水和软水分别取少量两种液体于两支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肥皂水,如果泡沫多的是软水,否则为硬水。 6.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中溶有大量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纯碱,夏天晒盐.试用所学知识说明: 答:(1)冬天捞纯碱的道理. 碳酸钠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冬天温度低,碳酸钠溶解度减小,所以从盐湖中析出来。 (2)夏天晒盐的道理: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夏天水分不断蒸发,氯化钠将析出来。 7.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长期或大量摄入铝元素对人体神经系统将造成损害,建议限制导致人体摄入铝元素的各种应用。根据你的经验,举出二例受限制的应用。 ①少使用铝薄包装糖果、香烟②不使用铝制餐具③少吃油炸食品④少用氢氧化铝制的胃药…… 8.燃料煤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请你举出三方面酸雨危害实例及防止酸雨产生的措施。 答:危害:①使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②腐蚀建筑物③影响人类健康 措施:①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②使用脱硫煤③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经处理后再排放。9.经研究发现如果在炒菜时经常使用我国发明的铁锅做饭,①可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原因是? ②加入适量的食用醋,效果会更好,理由是? 答:①炒菜时铁锅中少量铁单质进入人体与人体胃液作用转化为易吸收铁元素。 ②醋酸与少量铁单质反应,生成可吸收的含铁物质。 10.请写出在城市产生气体污染物的三个主要原因; 答:①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工厂排放废气③汽车等排放尾气 11.为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哪些?(至少写两条) 答:①减少建筑工地粉尘②多植树造林③工业废气经处理后再排放 12.沙尘暴形成的原因有哪些?防止措施是什么? 答:①绿色植被被破坏②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过多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 防止措施:①多植树造林②禁止乱砍滥伐③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利用新能源。 13.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是什么? 原因是:①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②森林被砍伐,绿色植被被破坏 措施是:①多植树造林②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 14.双面使用纸张和缓解温室效应的关系是什么? 答:节约纸张就可以少砍树木,从而多吸收二氧化碳。 15.氢气作为新能源的三大优点是什么?目前,氢气作为能源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是什么? 答:三大优点:①来源广泛②燃烧热值高③产物无污染 ①没有找到廉价的方法制取大量氢气②氢气贮存、运输不安全。 16.某学生在做镁带燃烧实验时,先用火柴去点燃镁,镁带并没有燃烧,后来改用酒精灯去点燃镁带,镁带燃烧了。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 答:①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存在的同时,温度达到它的着火点。②火柴温度低达不到镁带燃烧时的着火点,所以镁带不能燃烧。③酒精燃烧的温度能够达到镁带的着火点,并且周围有氧气,所以镁带能够燃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