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枝限界法_实验报告

分枝限界法_实验报告

分枝限界法_实验报告
分枝限界法_实验报告

一、课题名称

用分枝限界法求解单源最短路径问题

二、课题内容和要求

设计要求:学习算法设计中分枝限界法的思想,设计算法解决数据结构中求解单源最短路径问题,编程实现:

(1)给出指定源点的单源最短路径;

(2)说明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三、需求分析

1.实现极小堆的创建,用来存储活结点表。

2.实现循环队列的创建、初始化、入队、出队等操作。

3.实现分支限界法来实现求解单元最短路径的算法。

4.实现最短路径的正确输出。

四、概要设计

建立工程MinPath.dsw,加入源文件main.cpp,头文件CirQueue.h,init.h,Minpath.h和output.h. CirQueue.h中实现极小堆的创建,循环队列的创建、初始化、入队、出队等操作,Minpath.h中实现分支限界法来实现求解单元最短路径的算法。output.h中实现最短路径的正确输出。如下图所示:

实验用例如下,通过邻接矩阵的方式写在init.h 中:

五、详细设计

main函数:

#include

#include"init.h"

#include"CirQueue.h"

#include"MinPath.h"

#include"output.h"

void main()

{

int k;

int q;

cout<<"------------欢迎使用本系统---------------"<

cout<<"------------请选择单元路径的起点:---------------"<

cout<<"------------提示:输入"<<1<<"到"<

cin>>k;

cout<<"------------请选择单元路径的终点:---------------"<

cin>>q;

while(k<1||k>11)

{

cout<<"------------提示:输入"<<1<<"到"<

cin>>k;

}

MinPath(k);

output(k,q);

}

init.h

const int size = 200;

const int inf = 1000; //两点距离上界置为1000

const int n = 12; //图顶点个数加1

int prev[n]; //图的前驱顶点

int dist[] = {0,inf,inf,inf,inf,inf,inf,inf,inf,inf,inf,inf}; //最短距离数组

int c[n][n] = {{0,0,0,0,0,0,0,0,0,0,0,0},

{0,0,2,3,4,inf,inf,inf,inf,inf,inf,inf},

{0,inf,0,3,inf,7,2,inf,inf,inf,inf,inf},

{0,inf,inf,0,inf,inf,9,2,inf,inf,inf,inf},

{0,inf,inf,inf,0,inf,inf,2,inf,inf,inf,inf},

{0,inf,inf,inf,inf,0,inf,inf,3,3,inf,inf},

{0,inf,inf,inf,inf,inf,0,1,inf,3,inf,inf},

{0,inf,inf,inf,inf,inf,inf,0,inf,5,1,inf},

{0,inf,inf,inf,inf,inf,inf,inf,0,inf,inf,3},

{0,inf,inf,inf,inf,inf,inf,inf,inf,0,inf,2},

{0,inf,inf,inf,inf,inf,inf,inf,inf,2,inf,2},

{0,inf,inf,inf,inf,inf,inf,inf,inf,inf,inf,0},}; //图的邻接矩阵

CirQueue.h

class MinHeapNode//创建极小堆用来存储活结点表

{

public :

int i; //顶点编号

int length; //当前路长

};

class CirQueue//循环队列

{

private:

int front,rear;//头指针和尾指针

MinHeapNode data[size];

public:

CirQueue()//初始化建空队列

{

front = rear = 0;

}

void queryIn(MinHeapNode e)//元素入队操作

{

if((rear +1)%size != front)//队列未满

{

rear = (rear+1)%size; //插入新的队尾元素

data[rear] = e; //在队尾插入元素 }

}

void queryOut()//元素出队操作

{

if(rear != front)

{

front = (front+1)%size; //删除队头元素

}

}

MinHeapNode getQuery()//读取队头元素,但不出队 {

if(rear != front)

{

return data[(front+1)%size];

}

return data[1];

}

bool empty()//判断队列是否为空

{

return front == rear;

}

bool full()//判断队列是否为满

{

return (rear +1)%size == front;

}

};//CirQueue结束

MainPath.h

void MinPath(int v)

{

CirQueue s;//定义源为初始扩展结点

MinHeapNode e;

e.i = v;

e.length = 0;

dist[v] = 0;

s.queryIn(e); //将源节点加入队列

while(true){

for(int j = 1;j

if(j>=n)

{

break;

}

MinHeapNode m = s.getQuery();

if((c[m.i][j]

可达,且从源出发途经i到j的路径长度小于当前最优路径长度

{

dist[j] = m.length + c[m.i][j];

prev[j] = m.i;

MinHeapNode mi;//加入活结点优先队列

mi.i = j;

mi.length = dist[j];

if(s.full())

{

break;

}

s.queryIn(mi); //元素入队

}

}//for循环结束

if(s.empty())

{

break;

}

s.queryOut(); //当该结点的孩子结点全部入队后,删除该结点 }//while循环结束

}//方法结束

output.h

void output(int k,int q)

{

int q1=q;

if(dist[q1]==1000){

cout<<"------------找不到此路径---------------"<

return;

}

cout<<"最短路径长为: "<

cout<<"单源最短路径为: ";

int a[12]={0};

int t =q1;

int s=0;

for(int i=0;t!=k;i++)

{

a[i] = prev[t];

t = prev[t];

s=s+1;

}

for(i=s-1;i>-1;i--) {

cout<

}

cout<

cout<

六、测试数据及其结果分析

1.选择起点:1,终点:11

1到11最短路径长为8,为1->3->7->10->11所获得。

2.选择起点:2,终点:9

2到9最短路径长为5,为2->6->9所获得。

3.选择起点8,终点2

8到2没有路径,输出“找不到此路径”。4.选择起点11,终点1

11到1没有路径,输出“找不到此路径”。

七、调试过程中的问题

1.CirQueue.h中,函数getQuery()中在调试过程中出现warnig: 'CirQueue::getQuery' : not all control paths return a value.

解决方案:在if语句下面加上return data[1];使当rear = front时函数也返回一个值。

2.当两结点间没有路径时,程序执行时出现错误。

解决方案:在输出函数output中加入下面代码

if(dist[q1]==1000){

cout<<"------------找不到此路径---------------"<

return;

}

即当两结点无路径时,输出提示“找不到此路径”,程序执行时不会崩溃。

3.输出过程中,如何使结点按顺序输出?

定义一个数组a[],应用递归对存储前驱结点的数组prev[]从后往前求解,将得到的值赋给数组a[],最后逆向输出对应的数组a[],即得到正确的路径顺序。如下:

for(int i=0;t!=k;i++)

{

a[i] = prev[t];

t = prev[t];

s=s+1;

}

for(i=s-1;i>-1;i--) {

cout<

}

八、程序设计总结

本次实验回顾了用分枝限界法求解单源最短路径问题的思想,运用了优先权队列和堆的一些知识,对以前学过的东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认识到以前学习上的疏漏和不足,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n^2)。本来设计中没有考虑终点可变的情形,后来通过对output.h中输出函数的修改,加入一个变量k,对函数进行相应的修改不断地调试,最终得到正确的结果,本次实验对编程能力尤其是调试和改进程序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习起止日期:2009年4月1日————2009年9月2日 实习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制剂室 指导老师:许迎久 毕业实习科目:中药药剂 毕业实习主要内容:学会了药材前处理的方法。懂得了中药药材提取、分离、纯化、烘干所用设备的构造以及性能。熟悉掌握了关于针剂、片剂、浸出制剂、丸剂、散剂的生产工艺和所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其构造。知道了关于产品质量控制的项目和检验方法。并掌握了医院药房临时用药的配制方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散剂制备的工艺过程。 2.掌握含特殊成分散剂、共熔成分散剂的制备方法。 3.掌握散剂的质量检查方法。 4.掌握粉碎、过筛、混合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指导 散剂系指药物或与适宜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供内服或局部用。内服散剂一般溶于或分散于水或其他液体中服用,亦可直接用水送服。局部用散剂可供皮肤、口腔、咽喉、腔道等处应用;专供治疗、预防和润滑皮肤为目的的散剂亦可称撒布剂或撒粉。 操作要点: (1)称取:正确选择天平,掌握各种结聚状态的药品的称重方法。 (2)粉碎:是制备散剂和有关剂型的基本操作。要求学生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使用要求,合理地选用粉碎工具及方法。 (3)过筛:掌握基本方法,明确过筛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4)混合:混合均匀度是散剂质量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含少量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贵重药品的散剂,为保证混合均匀,应采用等量递加法(配研法)。对含有少量挥发油及共熔成分的散剂,可用处方中其他成分吸收,再与其他成分混合。 (5)质量检查:根据药典规定进行。 三、实验内容 1.痱子粉的制备(含共熔散剂的制备) [处方] 薄荷脑 0.2g 樟脑 0.2g 硼酸 5.0g 氧化锌 4.0g 滑石粉适量 制成 30g [制法] 取薄荷脑、樟脑混合研磨至共熔液化,先加少量滑石粉吸收研匀,再将硼酸、氧化锌研成细粉,加入上述混合物中研匀,最后加滑石粉至30g,过筛(100目)混匀,即得。 [附注] (1)处方中成分较多,应按处方药品顺序将药品称好。

气相色谱法实验报告记录

气相色谱法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实验五—气相色谱法实验 姓名:张瑞芳 学号:2013E8003561147 班级:化院413班 培养单位:上海高等研究院 指导教师:李向军 组别:2013年12月30日第二组

气相色谱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相色谱仪的各部件的功能。 2.加深理解气相色谱的原理和应用。 3.掌握气相色谱分析的一般实验方法。 4.学会使用FID气相色谱对未知物进行分析。 二、实验原理 1.气相色谱法基本原理 气相色谱的流动向为惰性气体,气-固色谱法中以表面积大且具有一定活性的吸附剂作为固定相。当多组分的混合样品进入色谱柱后,由于吸附剂对每个组分的吸附力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后,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也就不同。吸附力弱的组分容易被解吸下来,最先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而吸附力最强的组分最不容易被解吸下来,因此最后离开色谱柱。如此,各组分得以在色谱柱中彼此分离,顺序进入检测器中被检测、记录下来。气相色谱仪器框图如图1所示: 图1.气相色谱仪器框图 仪器均由以下五个系统组成:气路、进样、分离、温度控制、检测和记录系统。 2.气相色谱法定性和定量分析原理 在这种吸附色谱中常用流出曲线来描述样品中各组分的浓度。也就是说,让

分离后的各组分谱带的浓度变化输入换能装置中,转变成电信号的变化。然后将电信号的变化输入记录器记录下来,便得到如图2的曲线。它表示组分进入检测器后,检测器所给出的信号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它是柱内组分分离结果的反映,是研究色谱分离过程机理的依据,也是定性和定量的依据。 图2.典型的色谱流动曲线 3.FID的原理 本次试验所用的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它是以氢气和空气燃烧的火焰作为能源,利用含碳有机物在火焰中燃烧产生离子,在外加的电场作用下,使离子形成离子流,根据离子流产生的电信号强度,检测被色谱柱分离出的组分。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 (1)试剂:甲醇、异丙醇、异丁醇 (2)仪器:气相色谱仪带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2014气相色谱仪); 氢-空发生器(SPH-300氢气发生器)、氮气钢瓶; 色谱柱; 微量注射器。 四.实验步骤 1.打开稳定电源。 2.打开N2钢瓶(减压阀),以N2为载气,开始通气,检漏;调整柱前压约为 0.12MPa。

回溯法与分支限界法的分析与比较

回溯法与分支限界法的分析与比较 摘要:通过对回溯法与分支限界法的简要介绍,进一步分析和比较这两种算法在求解问题时的差异,并通过具体的应用来说明两种算法的应用场景及侧重点。 关键词:回溯法分支限界法n后问题布线问题 1、引言 1.1回溯法 回溯法在问题的解空间树中,按深度优先策略,从根结点出发搜索解空间树。算法搜索至解空间树的任意一点时,先判断该结点是否包含问题的解。如果肯定不包含,则跳过对该结点为根的子树的搜索,逐层向其祖先结点回溯;否则,进入该子树,继续按深度优先策略搜索。这种以深度优先方式系统搜索问题解的算法称为回溯法。 1.2分支限界法 分支限界法是以广度优先或以最小耗费优先的方式搜索解空间树,在每一个活结点处,计算一个函数值,并根据函数值,从当前活结点表中选择一个最有利的结点作为扩展结点,使搜索朝着解空间上有最优解的分支推进,以便尽快地找出一个最优解,这种方法称为分支限界法。 2、回溯法的基本思想 用回溯法解问题时,应明确定义问题的解空间。问题的解空间至少应包含问题的一个解。之后还应将解空间很好的组织起来,使得能用回溯法方便的搜索整个解空间。在组织解空间时常用到两种典型的解空间树,即子集树和排列树。确定了解空间的组织结构后,回溯法从开始结点出发,以深度优先方式搜索整个解空间。这个开始结点成为活结点,同时也成为当前的扩展结点。在当前的扩展结点处,搜索向纵深方向移至一个新结点。这个新结点就成为新的活结点,并成为当前扩展结点。如果在当前的扩展结点处不能再向纵深方向移动,则当前扩展结点就成为死结点。此时,应往回移动至最近的一个活结点处,并使这个活结点成为当前的扩展结点。回溯法以这种工作方式递归的在解空间中搜索,直至找到所要求的解或解空间中已无活结点时为止。 3、分支限界法的基本思想 用分支限界法解问题时,同样也应明确定义问题的解空间。之后还应将解空间很好的组织起来。分支限界法也有两种组织解空间的方法,即队列式分支限界法和优先队列式分支限界法。两者的区别在于:队列式分支限界法按照队列先进先出的原则选取下一个节点为扩展节点,而优先队列式分支限界法按照优先队列

实验报告总结

实验报告书 姓名: 学号: 专业: 系部: 指导教师:

2012年5月25日 一、实验时间: 2012年3月—5月 二、实验地点: 三、实验目的: 1、通过本次模拟实验提高我们现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缩短理论知识与 实际工作的差距,为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作好准备。 2、通过本次模拟实验巩固我们在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书本 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发现自身学识方面的欠缺。 3、通过本实模拟实验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 于培养我们成为高素质的会计专门人才。 4、通过本次模拟实验充分发挥我们的积极性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 使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在实验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 5、通过本次模拟实验为我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缩短“适应期” 并胜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实验内容: 1.会计基本书写规范的演示及模拟实验 2.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的演示及模拟实验. 3.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的演示及模拟实验 4.记账凭证汇总表的编制方法的演示及模拟实验 5.记账凭证汇总表的编制方法的演示及模拟实验 6.对账和结账的演示及模拟实验

7.对账和结账的演示及模拟实验 8.会计报表填制演示及模拟实验 9.凭证之间传递的演示 10.凭证、账簿的装订的演示 五、实验效果 如今我们身处在大三下半学期意味着什么?大四就可以出去找工作单位实习了。我们学了这么长时间会计,虽然课程先后学习了基础会计、中级会计还有高级会计,但你真要让我们去现实生活中做账的话,我们的统一感觉应该是好像在学校没学到多少。学习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不能忘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目的无非是想在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如。实践课可使纸上谈兵、抽象空洞的凭证、帐簿、帐务处理程序、报表等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本学期我们开设会计模块课程是将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具体实务相结合的过程。从这门课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很庆幸我们的代课老师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老师与其他班不同的是:我们的模块课没有下课时间,没有时间上网,更没有时间聊天,每节课去的目标就是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做完。通常上完这节课的感觉是时间好紧迫,大家都在停蹄的做账压力好大啊!起初我们难免有抱怨但到期末时看到我们比别的班多做那么多帐页,顿时为自己感到自豪。 模块课程通过对原始凭证的识别、审核到填制记帐凭证、登帐、算帐、结帐、对帐、编制报表等一系列具体操作来印证理论教学课的相关知识,将书本知识溶于实践中,它还可以纠正账务中的错误,如果你不把帐做的百分之百正确它是不会保存的。我觉得这个会计基础模块是我以后工作的第一位老师,因为我做账时

部分报告法实验报告

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1引言 过去的再现法实验是在被试识记完项目后,要求他尽量多地再现全部项目(全部报告法),以此确定其保存量,但此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极为短暂的记忆(毫秒级)。部分报告法的特点在于:它不要求被试再现全部项目,而只要求再现指定的一部分,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保存的总量。 在Sperling的实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可多达8-9个。 Sperl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即在呈现识记材料之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2 方法 2.1 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某大学本科学生一名,20岁,男生,矫正视力正常。 编号:201104021219 性别:男年龄:20 姓名:刘一玉学历:出生日期: 1992-10-20 所属:职业:测试日期:2013-06-14 11:16:40 2.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实验仪器:计算机, 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 实验材料:三行英文字母,每行4个(12个字母之间没有重复)

2.3 程序 屏幕上出现三行英文字母,每行4个(12个字母之间没有重复),呈现时间为75ms。实验为组间设计。 字母呈现完之后,在屏幕左边会出现一个箭头,指向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的位置,即表示要被试回忆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箭头的颜色分别是红、黄、绿)。让被试立即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两次实验之间间隔约十秒钟,共做30次实验,实验中间阶段,被试适当休息。 3 结果 总量: 4.10 上: 1.10 中: 1.50 下: 1.50 4 讨论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用来说明人的感觉作用和记忆形成的术语。刺激物体的信息接触到人的感觉器管,使得到暂时的存贮,这种存贮形式便叫做感觉登记。 上中下三行的保存量不存在显着差异。对于实验方法,认为部分报告法可以将材料纵向呈列,随机让被试报告一列的字母。原因是大多数人习惯于横向阅读,而横向阅读可能出现被试根本来不及看注意以外的那两行字母,并且被试可能在实验中转移了注意。因此可能导致被试在报告第一行的结果时较差。 按照Spering的理论,被试能够识记所有刺激,实验结果也表明上中下三行的保存量是没有显着差异的。 5 结论

气相色谱实验报告word精品

气相色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及掌握分离分析的基本原理; 2、了解顶空气相色谱法; 3、了解影响分离效果的因素; 4、掌握定性、定量分析与测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气相色谱分离是利用上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气相和固定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当气 化后的试样被载气带入色谱柱进行时,组分就在其中的两相中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由于固定相各个组分的吸附或溶解能力不同,因此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就不同。经过 一定的柱长后,使彼此分离,顺序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检测器将各组分的浓度或质量的变化转换成一定的电信号,经过放大后在记录仪上记录下来,即可得到各组分的色谱峰。根据保留时间和峰高或峰面积,便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1)顶空色谱法及其原理介绍顶空气相色谱是指对液体或固体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的一种间接测定法,它是在热力学平衡的蒸气相与被分析样品同时存在于一个密闭系统中进行的。这一方法从气相色谱仪角度讲,是一种进样系统,即“顶空进样系统” 。其原理如下: 一个容积为V、装有体积为V o浓度为0)的液体样品的密封容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气相体积为Vg,液相体积为Vs,气相样品浓度为Cg,液相中样品浓度为Cs,贝平衡常数K=Cs/Cg 相比3 =Vg/Vs V=Vs+Vg=V o+Vg 又因为是密封容器,所以 C o V o=CoVs=CsVs+CgVg= KCgVs + CgVg C o=KCg+CgVg/Vs=KCg+ 3 Cg=Cg()K+ 3 Cg=C0/(K+ 3 = K'(C 可见, 在平衡状态下, 气相组成与样品原组成为正比关系, 根据这一关系我们可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2)顶空色谱法的优点 顶空色谱进样器可与国内外各种气相色谱仪相连接, 它是将液体或固体样品中的挥发性组分直接导入气相色谱仪进行分离和检测的理想进样装置。 它采用气体进样,可专一性收集样品中的易挥发性成分,与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相比 既可避免在除去溶剂时引起挥发物的损失, 又可降低共提物引起的噪音, 具有更高灵敏度和分析速度,对分析人员和环境危害小,操作简便,是一种符合“绿色分析化学”要求的分析手段。固相萃取和液相萃取时不可避免地带入共萃取物干扰分析。顶空分析可看成是气相萃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总结报告模板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摘要:热敏电阻是阻值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的一种半导体电阻,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和用途,在自动控制、无线电子技术、遥控技术及测温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实验通过用电桥法来研究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加深对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的了解。 关键词:热敏电阻、非平衡直流电桥、电阻温度特性 1、引言 热敏电阻是根据半导体材料的电导率与温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而制成的一种器件,其电阻温度系数一般为(-~+)℃-1。因此,热敏电阻一般可以分为: Ⅰ、负电阻温度系数(简称NTC)的热敏电阻元件 常由一些过渡金属氧化物(主要用铜、镍、钴、镉等氧化物)在一定的烧结条件下形成的半导体金属氧化物作为基本材料制成的,近年还有单晶半导体等材料制成。国产的主要是指MF91~MF96型半导体热敏电阻。由于组成这类热敏电阻的上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在室温范围内基本已全部电离,即载流子浓度基本上与温度无关,因此这类热敏电阻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主要考虑迁移率与温度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迁移率增加,电阻率下降。大多应用于测温控温技术,还可以制成流量计、功率计等。 Ⅱ、正电阻温度系数(简称PTC)的热敏电阻元件 常用钛酸钡材料添加微量的钛、钡等或稀土元素采用陶瓷工艺,高温烧制而成。这类热敏电阻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主要依赖于载流子浓度,而迁移率随温度的变化相对可以忽略。载流子数目随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增加,载流子数目越多,电阻率越小。应用广泛,除测温、控温,在电子线路中作温度补偿外,还制成各类加热器,如电吹风等。 2、实验装置及原理 【实验装置】 FQJ—Ⅱ型教学用非平衡直流电桥,FQJ非平衡电桥加热实验装置(加热炉内置MF51型半导体热敏电阻(Ω)以及控温用的温度传感器),连接线若干。 【实验原理】 根据半导体理论,一般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和绝对温度之间的关系为(1—1) 式中a与b对于同一种半导体材料为常量,其数值与材料的物理性质有关。因

科学实验报告

暑假科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 1:家庭自制汽水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3:鸡蛋壳与酸的反应 4:书包的基本要素 5:将白花“变”红花 6:铜丝灭火 7:书写无字天书 8:自制热气球 9:塑料瓶底1号-7号的意思 10:可乐瓶水是否会流出实验

1.家庭自制汽水 实验 名称 家庭自制汽水 实验材料半瓶果汁,半瓶矿泉水,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柠檬酸,砂糖,矿泉水瓶,塞子 实验过程1:在矿泉水瓶内加入矿泉水和果汁,进行搅拌 2:加入砂糖和一小包小苏打,进行搅拌 3:加入一小包柠檬酸,马上塞上塞子,防止汽水冲出4:2分钟后,就可以饮用了 实验 结果 瓶内出现气泡,瓶壁上有气泡附着,打开瓶盖后就有气泡冲出。 实验感想:平时生活中经常喝的饮料居然可以自己制作出来,并且口感很好,心里很兴奋,也可以试着做做其他口味,品尝品尝。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名 称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材 料 两根不同长度的蜡烛,一个水瓶,一根木条,白瓷板 实验方法1.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 2.先将蜡烛熄灭,再把火柴点燃 3.将一根蜡烛点燃,再用水瓶盖上,观察产生的现象 4.将两根不同长短的蜡烛点燃,再用水瓶盖上,观察产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1.白瓷板上会出现一层黑色固体 2.蜡烛熄灭后,火柴可以点燃 3.水瓶盖上后,蜡烛会熄灭 4.长的蜡烛先熄灭,短的蜡烛后熄灭 实验感想:蜡烛是生活中常用的照明工具,一旦与氧气隔绝,蜡烛就不会燃烧,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3.鸡蛋壳与酸的反应 实验名 称 鸡蛋壳与酸的反应 实验材 料 洗净的鸡蛋壳,白醋 实验方法1.将碎鸡蛋壳洗净,放在一个玻璃杯内 2.准备白醋 3.将鸡蛋壳和白醋放在一起,观察产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鸡蛋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说明鸡蛋壳中的碳酸钙和白醋中的醋酸产生反应,出现大量气泡 实验感想:平常最不起眼的鸡蛋壳都有如此的科学秘密,实在是太奇妙了。

气相色谱法实验报告

气相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气相色谱仪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流程; 2.能够根据保留值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 3.能够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二、实验原理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用以分离、分析多组分混合物极有效的分析方法。它是基于被测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达到相互分离的目的。在混合物分离以后,利用已知物保留值对各色谱峰进行定性是色谱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定性方法。它的依据是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同一物质具有相同的保留值,利用已知物的保留时间与未知组分的保留时间进行对照时,若两者的保留时间相同,则认为是相同的化合物。 气相色谱法分离分析醇系物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醇系物中各组分在气相和固相两相间分配系数的不同。当试样流经色谱柱时被相互分离,被分离组分依次通过检测器时,浓度(或质量)信号被转换为电信号输出到记录仪,获得醇系物的色谱流出曲线(如图1),完全分离时,可依据流出曲线上各组分对应的色谱峰面积进行定量。 色谱分析的定性方法有多种,当色谱条件固定且完全分离时,采用将未知物的保留值与已知纯试剂(标样)的保留值相对照的方法定性较为简单,两者相同或相近即为同一物质。 实际测定可采用相对保留值is r 代替保留值进行定性分析。 M Rs M Ri Rs Ri is t t t t t t r --=='' 式中:t ’Ri ——被测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 t ’Rs ——标准物质的调整保留时间 t Ri ——被测组分保留时间 t Rs ——标准物质的保留时间(热导池检测器的标准物质一般指定为:苯) t M ——死时间 常用的色谱定量方法有归一化法、外标法、内标法。 归一化法是将样品中的所有色谱峰的面积之和除某个色谱峰的面积,即得色谱峰相应组分在混合物中的含量。

实验报告总结(15篇汇总)

实验报告总结第1篇 课程学习和实验的操作诚然是一门专业课必须要去做的,能够使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桌面GIS的功能与菜单操作以及对地形分析等等的实验操作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辩思课,给我很多思,给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专题地图和数据处理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具体的认识。经过这次课程实验学习,我掌握专业软件件的简单运用;掌握地图专题制作的不一样方法,地图匹配,属性修改,数据处理,地形分析,缓冲区分析和网络分析以及如何提高地图质量,地图美观,也掌握制图方法和技术,也懂得很多的专业术语和知识。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与应用的实验资料主要包括专题地图的制作,GIS的矢量化分析,数据误差校正,GIS数据格式转换,空间内插等等。每一步都需要大家仔细的揣摩研究,并且需要有清晰的思路,思路确定,也就在整体上把握住方向,接下来,就是把它细化,一步一步完成每一个实验模块。可是这个过程曲折可谓一言难尽。整个半天都是对着电脑,不然就是翻阅书本。再此期间我失落过,因为自我不懂的地方还很多。在做GIS实验的点点滴滴让我回味无穷,好多数据都是一边做一边为后面的操作打基础的,如果出现误差或者错误,就会导致后面的一些实验操作无法正常的开展和完成,这更是使我体会到仅有耐心细心和恒心,才能做好事情。本次的这些实验加强我们动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本事,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我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 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加强理解。培养我查阅资料的本事和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本事。经过实际操作,应用软件的分析方法,并培养严认真的工作作风,在制作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有些问题不是很理解,但当我做完这些实验后,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操作时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是因为粗心造成的,也有的是用错方法,总之就是实现不。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的知识点理解得不够透彻,掌握得不牢固。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GIS实验中,不仅仅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本事,在各种其它本事上也都有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也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应对社会的挑战,仅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忙。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趣味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能够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应对需要应对的事情。 实验报告总结第2篇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学期的学习中,能够说得是苦多于甜,累,可是能够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不仅仅巩固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也学到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在实验操作与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也颇多,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解决。 此次课程实验学习给自我最大的感触是,不管什么样的软件,懂的也好不懂

实验报告模板

正文 实验报告要求与排版字号: 1.实验报告按实验项目填写,每个学生做完实验必须填写 2.实验报告可参照如下内容格式写作: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备、结果预测、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结论。 3.实验报告排版打印统一用A4(21 X 29.7cm)格式。 4.标题用小二号黑体加粗,正文用四号宋体。行距为固定值20磅。 5.页面上边距2.54cm,下边距2.54 cm,左边距3cm,右边距2.2mm; 6.实验报告页码从正文页面起计算。页码字号,选用小四号粗黑体并居中。 异方差性 一、实验目的掌握异方差模型的检验方法与处理方法. 二、实验要求 应用老师提供的《各章数据汇总》中的第五章表5.4的数据做异方差模型的图形法检验、Goldfeld-Quanadt检验与White检验,使用WLS法对异方差进行修正; 三、实验原理 异方差性检验:图形法检验、Goldfeld-Quanadt检验、White检验与加权最小二乘法; 四、预备知识 Goldfeld-Quanadt检验、White检验、加权最小二乘法。 五、实验步骤

1、建立Workfile和对象,录入收入额X和储蓄额Y如下图示 2、参数估计 按住ctrl键,同时选中序列X和序列Y,点右键,在所出现的右键菜单中,选择open\as Group弹出一对话框,点击其上的“确定”,可生成并打开一个群对象。在群对象窗口工具栏中点击view\Graph\Scatter\Simple Scatter, 可得X与Y的简单散点图(如下图),可以看出X与Y是带有截距的近似线性关系。

点击主界面菜单Quick\Estimate Equation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y c x ,点确定即可得到回归结果(如图)。 估计结果为: (2.3.1) 22291.5462)0.644239)(-1.930646)(8.339811)0.785438,0.774145,69.55245,19 ( ( t R R F df =====

实验五、优先队列式分支限界法解装载问题

实验五优先队列式分支限界法解装载问题 09电信实验班I09660118 徐振飞 一、实验题目 实现书本P201所描述的优先队列式分支限界法解装载问题 二、实验目的 (1)掌握并运用分支限界法基本思想 (2)运用优先队列式分支限界法实现装载问题 (3)比较队列式分支限界法和优先队列式分支限界法的优缺点三、实验内容和原理 (1)实验内容 有一批共n个集装箱要装上2艘载重量分别为c1和c2的轮船, 其中集装箱i的重量为Wi,且∑ = + ≤ n i i c c w 1 2 1 ,要求确定是否有一个合 理的装载方案可将这n个集装箱装上这2艘轮船。如果有,请给出方案。 (2)实验原理 解装载问题的优先队列式分支限界法用最大优先队列存储活结点表。活结点x在优先队列中的优先级定义为从根结点到结点x的路径所相应的载重量再加上剩余集装箱的重量之和。优先队列中优先级最大的活结点成为下一个扩展结点。优先队列中活结点x的优先级为x.uweight。以结点x为根的子树中所有结点相应的路径的载重量不超过x.uweight。子集树中叶结点所相应的载重量与其优先级相同。因此在优先队列式分支限界法中,一旦有一个叶结点成为当前扩展结

点,则可以断言该叶结点所相应的解即为最优解,此时终止算法。 上述策略可以用两种不同方式来实现。第一种方式在结点优先队列的每一个活结点中保存从解空间树的根结点到该活结点的路径,在算法确定了达到最优值的叶结点时,就在该叶结点处同时得到相应的最优解。第二种方式在算法的搜索进程中保存当前已构造出的部分解空间树,在算法确定了达到最优值的叶结点时,就可以在解空间树中从该叶结点开始向根结点回溯,构造出相应的最优解。在下面的算法中,采用第二种方式。 四、源程序 import https://www.doczj.com/doc/bf13415075.html,parator; import java.util.Iterator; import java.util.PriorityQueue; import java.util.Scanner; public class test5 { public void addLiveNode(PriorityQueue H,bbnode E,int wt,boolean ch,int lev){ bbnode b = new bbnode(E,ch); HeapNode N = new HeapNode(b, wt, lev); H.add(N); } public int maxLoading(int w[],int c,int n,boolean bestx[]){ PriorityQueue H = new PriorityQueue(1000,new comp()); /*生成最大堆*/ int[] r = new int[n+1]; r[n] = 0; for(int j=n-1;j>0;j--){ r[j] = r[j+1] + w[j+1]; } int i = 1; bbnode E = new bbnode(null,false); int Ew = 0; while(i!=n+1){ if(Ew+w[i]<=c){ addLiveNode(H, E, Ew+w[i]+r[i], true, i+1);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教科版)1.体验静电现象(P2)实验目的: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原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 、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1操作步骤:生。 、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2生。实验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实验名称2 ;不一样的电荷实验目的: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实验器材:气球、羊毛制品、木尺 1 将两个充气气球挨着悬挂在约米长的木尺,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步骤: 两个气球相互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实验名称:小灯泡的构造实验目的了解小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实验器材小灯泡实验步骤展示小灯泡,让学生看清灯泡的构成实验结论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构成的 4 让小灯泡发光(P5)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原理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实验器材:导线 1 根、电池 1 节、小电珠 1 个。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2观察现象。 、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3观察现象。 、整理器材。4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P7)连接带灯座的电路5 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实验原理根。1 实验材料:小灯

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个、导线 2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1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6 连接串联电路p8实验目的:会使用串联方法连接电路实验原理;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 个、导线 4 根。操作步骤: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连起来。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3、拆分器材 4、整理器材。实验结论: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7 连接并联电路p8实验目的:会使用并联方式连

分支限界法实验(最优装载问题)

算法分析与设计实验报告第八次附加实验

for(int i=1;i

完整代码(分支限界法) //分支限界法求最优装载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QNode { friend void Enqueue(queue&,int,int,int,int,QNode *,QNode *&,int *,bool); friend void Maxloading(int *,int,int,int *); private: QNode *parent; //指向父节点的指针 bool LChild; //左儿子标志,用来表明自己是否为父节点的左儿子 int weight; //节点所相应的载重量 }; void Enqueue(queue&Q,int wt,int i,int n,int bestw,QNode *E,QNode *&bestE,int bestx[],bool ch) { //将活节点加入到队列中 if(i==n) //到达叶子节点 { if(wt==bestw) //确保当前解为最优解 { bestE=E; bestx[n]=ch; } return; } //当不为叶子节点时,加入到队列中,并更新载重、父节点等信息 QNode *b; b=new QNode; b->weight=wt; b->parent=E; b->LChild=ch; Q.push(b); } void Maxloading(int w[],int c,int n,int bestx[]) //其中w[]为重量数组| { // c为船的总载重量,n为节点数 //初始化 queue Q; //活节点队列

实验报告(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教育软件工程 实验项目软件测试 专业班级 09教育技术学2班姓名陈佳荣学号 2009914228 指导教师李新晖成绩日期2011/11/28 一、实验要求 1、功能说明:在某网站申请免费信箱时,要求用户必须输入用户名、密码及确认密码,对每一项输入条件的要求如下:用户名要求4~16位之间,使用英文字母、数字、“-”、“_”,并且首字符必须为字母或数字;密码要求为6~16位之间,只能使用英文字母、数字以及“-”、“_”,并且区分大小写。 2、设计能够完成上述功能要求的程序(程序语言自定)。 3、采用黑盒法对上述程序进行确认测试和有效性测试,选择好测试用例,并确认测试的结果。 二、实验原理 本次实验的原理是采用黑盒法对一个在网站上申请免费邮箱的软件进行测试,检测软件存在的漏洞和错误,以帮助进一步完善软件的功能。 三、实验步骤 首先,设计一个软件,其功能包括在指定的要求中输入正确的账号和密码,具体要求如:用户名要求4~16位之间,使用英文字母、数字、“-”、“_”,并且首字符必须为字母或数字;密码要求为6~16位之间,只能使用英文字母、数字以及“-”、“_”,并且区分大小写。 软件的源代码: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name(16) As String Dim password(16) As String Dim n As String Dim j As Integer Dim r As Integer Dim m As Integer n = Text1.Text i = Val(Len(n)) If (i >= 4 And i <= 16) Then r = 1 a = Val(Asc(Mid$(n, 1, 1))) If ((a >= 48 And a <= 57) Or (a >= 65 And a <= 90) Or (a >= 97 And a <= 122)) Then For j = 0 To i - 1 a = Val(Asc(Mid$(n, j + 1, 1))) If (a = 45 Or a = 95 Or (a >= 48 And a <= 57) Or (a >= 65 And a <= 90) Or (a >= 97 And a <= 122)) Then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中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正向李政道先生所说的那样:“教物理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上有一个实在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并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 1.实验设计 为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要解决现实技术问题、知识问题,还是要探索一下教材中将要出现的物理现象等等。解决实际问题的是什么样的,探索书中的知识问题时,应当明白是哪一个问题及什么现象。目的明确,是实验成功的前题。 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 (1)放大法。 利用迭加,反射等原理将微小量放大为可测量,例如游标尺、螺旋测微器、库仑扭秤、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等。 (2)平衡法。 用于设计测量仪器。用已知量去检验测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

(3)转换法。 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例如打点计时器的设计,电磁仪表、光电管的设计等。 2.探索性实验的选题 学生探索性实验,并不是去揭示尚未认识的物理规律。而是在经历该实验的全过程之后,对探索性实验有一个实在的感受,掌握探索未知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 探索性实验的选题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任务相适应。在选题方面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根据中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和在实验时间上的限制,实验结果的经验公式以一次线性为宜。如: ①线性关系:Y=a+bx ②反比关系:Y=a+b/x ③幂关系:Y=axb 改直:logy=loga+blogx ④指数关系: Y=aexp(bx) 改直:Iny=Ina+bx 以上各式中x为自变量,y为应变量,同时又是被测量,a、b为常数。 (2)两个被测量之间的变化特征具有较强的可观察性。

气相色谱法挥发性有机物测定实验报告

GC-MS测定挥发性有机物实验报告 专业:环境工程学号:1233351 姓名:刘鹏一、实验方法 进样器参数设定如下: 用预溶剂冲洗次数: 3 用溶剂冲洗次数: 3 用样品冲洗次数: 2 柱塞速度: 高粘度补偿时间: 0.2 sec 柱塞进样速度: 高进样器进样速度: 高注射模式: 一般抽吸次数: 5 进样口停留时间: 0.3 sec 尾部空气间隙: 否活塞吹扫速度: 高清洗体积: 8uL 注射器吸入位置: 1.0 mm 注射器注射位置: 0.0 mm 使用3个溶剂瓶: 1个瓶 [GC-2010] 柱箱温度:30.0℃进样温度:250.00℃进样模式:分流 流量控制模式:线速度压力:45.6 kPa 总流量:14.0 mL/min 柱流量:1.00 mL/min 线速度:35.9 cm/sec 吹扫流量:3.0 mL/min 分流比:10.0 高压进样模式:关载气节省器:关分流阻尼固定:关 柱温箱: 是SPL1: 是MS: 是 < 检测器(FTD)检查完毕> < 基线移动检查完毕> < 进样流量检查完毕> SPL1 载气: 是SPL1 吹扫: 是 < APC流量检查完毕> < 检测器APC流量检查完毕> 外部等待:否平衡时间: 2.0 min [GC 程序] [GCMS-QP2010 SE] 微扫描半峰宽:0.00 amu 离子源温度:200.00 ℃接口温度:250.00 ℃ 溶剂延迟时间:2.50 min 检测器增益方式:相对检测器增益:0.83 kv +0.00 kV

M 0 0 0 二、标准物质色谱图 三、实验结果 ①实验数据 浓度(ppm)保留时间(min)峰面积20 Chloroform 2.812 57512 Methane, tetrachloro- (CAS) Carbon tetrachloride 3.383 49049 Methane, bromodichloro- 4.068 66435 Methane, dibromochloro- 5.687 75262 Methane, tribromo- (ISTD)7.409 138822 40 Chloroform 2.811 129095 Methane, tetrachloro- (CAS) Carbon tetrachloride 3.376 111609 Methane, bromodichloro- 4.071 129212 Methane, dibromochloro- 5.694 182065 Methane, tribromo- (ISTD)7.414 162528 60 Chloroform 2.812 189860 Methane, tetrachloro- (CAS) Carbon tetrachloride 3.373 151922 Methane, bromodichloro- 4.075 193871 Methane, dibromochloro- 5.702 254807 Methane, tribromo- (ISTD)7.419 155012 80 Chloroform 2.806 235776 Methane,tetrachloro-(CAS)Carbon tetrachloride 3.366 178609 Methane, bromodichloro- 4.072 244831 Methane, dibromochloro- 5.706 334295 Methane, tribromo- (ISTD)7.421 151093 100 Chloroform 2.812 350007 Methane, tetrachloro- (CAS) Carbon tetrachloride 3.367 265810 Methane, bromodichloro- 4.08 354933 Methane, dibromochloro- 5.712 440660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

U 2 I 2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 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目的 (1) 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2) 验证欧姆定律。 (3) 学会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计算;进一步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 实验方法原理 根据欧姆定律, R = U ,如测得 U 和 I 则可计算出 R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待测电阻有两只, 一个阻值相对较大,一个较小,因此测量时必须采用安培表内接和外接两个方式,以减小测量误差。 实验装置 待测电阻两只,0~5mA 电流表 1 只,0-5V 电压表 1 只,0~50mA 电流表 1 只,0~10V 电压表一 只,滑线变阻器 1 只,DF1730SB3A 稳压源 1 台。 实验步骤本实验为简单设计性实验,实验线路、数据记录表格和具体实验步骤应由学生自行设计。必要时,可提示学 生参照第 2 章中的第 2.4 一节的有关内容。分压电路是必须要使用的,并作具体提示。 (1) 根据相应的电路图对电阻进行测量,记录 U 值和 I 值。对每一个电阻测量 3 次。 (2) 计算各次测量结果。如多次测量值相差不大,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3) 如果同一电阻多次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应分析原因并重新测量。 数据处理 (1) 由 U = U max ? 1.5%,得到 U 1 = 0.15V , U 2 = 0.075V ; (2) 由 I = I max ? 1.5%,得到 I 1 = 0.075mA , I 2 = 0.75mA ; (3) 再由 u R = R ( 3V ) + ( 3I ) ,求得 u R 1 = 9 ? 101 &, u R 2 = 1&; (4) 结果表示 R 1 = (2.92 ± 0.09) ?10 3 &, R 2 = (44 ± 1)& 光栅衍射 实验目的 (1) 了解分光计的原理和构造。 (2) 学会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3) 观测汞灯在可见光范围内几条光谱线的波长 实验方法原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