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病毒

【教学设计】病毒

【教学设计】病毒
【教学设计】病毒

【教学设计】

课时课题:

第三章第一节病毒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示意图,能够说出病毒的形态分类、结构组

成。

2、通过观察病毒繁殖的过程示意图,概述病毒繁殖的过程。

3、通过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学习,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教学方法及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途径知道了流行性感冒、艾滋病等是由病毒引起的,对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措施有亲身经历,对艾滋病毒在全球的发展趋势、预防措施等也有所了解,为利用讨论、交流等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做好了铺垫。

由于病毒十分微小,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因此学生对病毒的认识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但是往往局限于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给农业、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方面,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增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和传播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选择自主自学、合作探究、知识整合等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学生一起体验知识的生成的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对事物要从正反两方面去观察、去思考,化害为利,为人类拥有健康的生活服务。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病毒的资料和相关图片、自制活动版画、课件

学生:学生收集了解病毒的相关知识,学生六人一小组划分学习小组,确定好2-3名发言代表。

教学过程:

病毒的种类很多,通常一种病毒只能侵染某种。根据它们侵染的不同,专门侵染植物细胞的病毒叫;专门侵染人和其他动物细胞的病毒叫;专门侵染细菌的病毒叫。

比较三中病毒的区别(投影)

分类侵染

对象

举例结构图

植物病毒专门侵

染植物

细胞

烟草花

叶病毒

动物病毒专门侵

染动物

和人体

细胞

流感病

细菌病毒专门侵

染细菌

大肠杆

菌噬菌

本环节反馈:

1、你的疑问:

2、你的收获:

动手制作,寓教于乐

活动——制作病毒模型

病毒的结构是非常简单的,那么你们能利用手中的材料(棉线、硬质纸、铁丝、废弃螺丝、胶水等),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一个噬菌体模型吗?

出示课件:友情提示

①在笔记本上画出如图所示的噬菌体。总结病毒的分类

提出疑问,表达

收获

观的认

识。巩固

知识。

通过列

表的形式

直观的展

示病毒的

分类

反馈学

习情况,

及时巩固

知识

C、有细胞壁

D、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6、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A、松

B、蝗虫

C、SARS病毒

D、蚯蚓

C类:

7、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V)感染烟草花

叶片能使叶片出现斑点,从而降低烟叶的质

量。科学家做出了如下实验,据下图分析:

①烟是花叶病毒结构非常简单,无______结

构,它由_____外壳和内部的______组成。

②把有病斑的烟叶榨汁,用细菌过滤器进行

过滤,再用过滤后得汁液去感染正常烟叶,

烟,烟叶会得病吗?;为什么?

③对有病斑的烟叶进行提取分离后,获得的

病毒应该是含有的病毒,此实验可

以说明RNA是物质。病毒可以寄生

在的细胞内,靠自己的遗传物质,

利用寄主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许多,

从而是烟草患病。

7、①细胞、蛋白

质、遗传物质

②会、因为烟草

花叶病毒比细菌

小很多,能通过

细菌细菌过滤器

进入滤液中

③RNA、遗传、

烟草、RNA、烟

草花叶病毒

层次的学

生提出明

确的完成

目标

板书设计: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病毒》的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是继“生物圈中的人”之后安排的课程,教材在第四章介绍了细菌、真菌后,本章紧接着来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了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之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圈中生物的完整认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发现史、种类、结构和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是探究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近期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会大量摄入关于埃博拉这种疾病的信息,也渐渐知道了这种疾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由此学生可能会认为病毒对人类是有害,病毒仅仅对人类有害吗?病毒对人类有用吗?关于病毒的大小、结构、种类以及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这些都是学生疑惑不解的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多种方式收集查找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资料,并进行汇报交流。 (2)分析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明确病毒对人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2)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 1、病毒的主要特征; 2、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认识和预防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广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第八届年会 参评材料 参评组别:□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 参评项目:□教学论文★教学设计 □课例□教学资源 题目:认识和预防计算机病毒 作者姓名:陈萍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二中应元学校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认识和预防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广州市越秀区二中应元学校陈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内容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一章第六节的 部分内容。教材中的内容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病毒防治软件NortonAntivirus 清除病毒的方法。鉴于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病毒已有耳闻,而且如今家庭电脑已是日益普及,计算机病毒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在初一年级就有意识地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基本常识(如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危害等)和杀毒软件的使用,对于乐此不疲的中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在使用电脑过程中时刻关注计算机安全,学会防治病毒。 二、教学对象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的广泛普及,在学生中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学生都有相当一段时间的网龄,对网络和计算机安全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但是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人为制作的程序。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传播方式。 (3)了解病毒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危害。 (4)知道防治病毒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感受大量的事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重要性。通过模拟使用瑞星杀毒软件,让学生懂得常用杀毒软件的使用,并学会下载、安装、升级杀毒软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防范病毒意识,负责任、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2)促进学生信息文化、道德修养与健康人格的育成。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及其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危害。 五、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试验法 六、教学媒体选择 教材、powerpoint课件、flash动画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创设 相信很多同学和我一样,曾经收到这样类似的信 息: 由于跟这位朋友很熟,因此我就随手点了那个链 接,可我并没有看到什么,紧接着,我的电脑就开始 变得异常缓慢,不断弹出对话框: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的电脑怎么了?(学生回 答:电脑中病毒了) 小调查:我们班有多少同学有过电脑中病毒的 经历呢? 学生倾听老 师的经历,唤 醒记忆中相 似的情形; 积极思考,回 答问题。 积极举手,参与 调查 创设一个计 算机中毒过 程的情景,激 起学生的共 鸣,引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 通过调查使 学生意识到: 计算机感染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病毒是多种多样的,如:流行性感冒病毒、乙肝病毒、SARS病毒……病毒体积十分微小,人们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们。本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前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和课上的交流、讨论,认识病毒这一特殊的生物类型,了解病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的热情。 学情分析 学生听说过病毒,也许见过或听过一些病毒引起的疾病,但对于什么是病毒、病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还不了解。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与病毒相关的疾病,进而认识病毒的特点,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3.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他信息源。 4.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病毒及病毒的特征。 难点:了解病毒的种类。 评价任务 1.了解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认识病毒及病毒的特征。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病毒的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2003年的“非典”给我们国家造成严重的灾难,对于“非典”你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回答。2.“非典”是由一种叫做SARS的病毒引起的。到底病毒是什么,它还会引起什么疾病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病毒的真面目。(板书课题:病毒)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由病毒感人引起的疾病有哪些?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2.了解常见的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教师讲解。 活动二:认识病毒。 1.病毒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疾病,那它到底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呢?学生自由讨论。 2.阅读课本第三页,认识病毒及其结构和特点。

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病毒及预防》教学设计 惠阳中山中学徐秀章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领域: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人为制作的程序。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传播方式。 (3)了解病毒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危害。 (4)知道防治病毒的方法。 2.操作领域: (1)能够利用互联网借助搜索引擎了解病毒的有关信息、防治病毒的某些方法。 (2)懂得常用杀毒软件的使用。 (3)学会下载、安装、升级杀毒软件。 3.情感领域和扩展目标: (1)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负责任地、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2)提高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促进学生信息文化、道德修养与健康人格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以及如何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治。 三、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机病毒、后门、木马、肉鸡等名词术语。 四、教学策略设计: 1任务驱动: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学生经过努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方法和技巧,以达到教学目标。 2、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互联网,根据教学任务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另外,在教师设计的课件里已对每个步骤的操作过程录制成演示文稿,该文稿在局域网上共享,当学生操作过程遇到问题时,学生可自主浏览课件、自主学习操作。 3、分层教学:课件上设计了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高手之路”栏目,让学生能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较深层的相关知识。 4课堂评价设计:让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经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教材分析 本节结合信息安全简单介绍了一下病毒和病毒防治软件的使用,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使用、病毒的日益变种、病毒对信息安全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各种病毒的变种越来越多,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及安全方面的知识,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使用计算机良好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5.5 病毒 教案

第五章《病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相关概念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一节,通过介绍病毒的重要特点,传递“微生物包括病毒,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极小生物,人类应正确看待和利用病毒。”这一重要概念。它在教材相关概念的学习中,相对系列,也可以与传染病和免疫相关内容相辅相成,对于树立“辩证看待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在生态中的作用”的生物学观点,具有推进意义。 分析本节课想传递的生物学重要概念,设置以下分级概念目标: 2.概念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病毒的各个特点(无细胞结构等),病毒对其他生物带来的影响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探究、逻辑、发散思维的培养;巩固观察、提取信息、对比归纳、表达、小组合作等能力提高。 (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实际,关注社会,应用生活实际、团队合作精神等情感体验;认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病毒的各个特点,与人类的关系。 (2)难点:病毒的生理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前概念:病毒是一类与细菌类似,很小,且对人类有危害的生物。 学生目前对病毒的认识相对较少而且比较模糊,也不了解病毒的生理特点。科学史的引入应既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又可自然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八年级学生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共同完成本节课设计的几个任务,应可逐步达成病毒的次级概念直至达成重要概念。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理论首先想要体现课标面对全体学生以及能够提升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教学理念,当然也需要带一些探究方法的培养。而总体的设计思路就是:分层解读重要概念,选用合适的资料和事例,帮助学生分块学习,体会病毒的各个特点,然后让学生能逐渐构建病毒的较小概念次级概念较大概念 些问题。考虑到病毒的次级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最好有一条主线来串联,而且本节课要做到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并有所提高有一定难度,特别是这节课的难点是学生在认识病毒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要深刻体会到病毒的生理特点,所以,本节课就考虑设计使用导学案,以之作为主线索设计了五个教学模块:1,科学史的引入和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究思维,构建病毒的大小概念;2,通过对比动植物细胞的观察,导出病毒无细胞结构特点的概念;3,使用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并体会到病毒生活方式和种类特点的概念;4,交流病毒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导出应辩证看待病毒和其他生物关系的唯物主义观点;5,应用与反馈总结的设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堂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所体现的“倡导主动探究学、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全体学生。本节课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巧妙运用现代化多媒体工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在积极参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构建核心概念、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生活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病毒》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知道在生物圈中有许多生物,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本章介绍的是特殊的生命形式——病毒。病毒的结构简单,个体小,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因此,学生认识起来比较困难,需要用典型的病例,如肝炎、流感等来证明病毒的存在,并利用图片和视频使学生对病毒产生直观的认识。同时,应当用大量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不仅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而且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1)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病毒微小,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不易理解,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把微观结构宏观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这个角度考虑,安排学生搜集并充分交流资料,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从有利于学生发展这个角度考虑,安排一些生物科学的前沿知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进一步总结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其中病毒与其他生物不同,没有细胞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因此掌握病毒的主要特征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来认识病毒的种类,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2)通过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 (3)通过对病毒的了解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收集并整理有关由病毒的信息,以组为单位,进行预习后,课堂上将小组的学习 成果进行展示。

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鉴于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病毒已有耳闻,而且如今家庭电脑已是日益普及,然而计算机病毒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在初一年就有意识地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基本常识和杀毒软件的使用,对于乐此不疲的中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尊重知识产权,在使用电脑过程中时刻关注计算机安全,学会防治病毒。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及病毒的来源;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危害性; 3、了解计算机病毒感染后的常见症状;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应用杀毒软件进行查、杀病毒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树立防范病毒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 尊重知识产权的观念;

[教学重点] 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和清除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操作方法; [课前准备] 课前作业:让学生通过上网、图书馆、报刊杂志等渠道查阅有关计算机病毒的信息,每位同学可以从其特点、危害或具体实例来介绍自己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在课堂上交流。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1、前言:(引课)教师点题:与计算机打交道,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个名词——病毒,许多同学是早有耳闻,因为她已让许多用户谈“毒”色变,只不过有些同学和她碰过面,也有的同学还未曾“谋面”。到底,病毒来了会怎样?她有什么危害呢?先来听听大家的“声音”吧! (启发)学生汇报:学生根据自己收集有关病毒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创设良好学习氛围)。 目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增长知识,对病毒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2、讲解:

病毒展示课教学设计

病毒展示课教学设计 湘波中学廖治年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病毒的种类、营养方式、繁殖方式。 (2)能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能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主动学习、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关注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病毒的结构和生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习难点:人类如何利用病毒来造福人类 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完成本节内容的预习:认真浏览课文,标注重点;完成文中、课后习题(如“想一想,议一议”、“讨论”、课后“练习”等) 2.PPT课件 3.导学案人手一份 4.课本剧剧本 5.仪器:显微镜1台、烧杯2个、玻璃棒1根、滤纸2张,漏斗1个,条桌2张,伊万诺夫斯基照片和实验室照片若干,写有表演对象的A4纸若干,透明胶。 6.培训小组长、主持人、演员 四、教学过程(含流程) (一)导入2分钟 电影《末日侵袭》主要讲述了在2008年,苏格兰出现了一种靠皮肤接触就能够传染的致命病毒,感染了数百万的人口,使苏格兰直接陷入了瘫痪之中。英国的政府机构想不出任何良策来控制病毒,只能宣布苏格兰为疫区,隔离了那里所有的平民,期望能借此控制住病毒的传播。 但30年后,病毒再次爆发,这次竟然发生在了人口高度集中的伦敦,看来政府30年前做出的那次所谓“保护大多数人生命”的如意算盘,是彻底落空了。正当政府官员焦急万分之际,(国家安全局的长官比尔·纳尔逊受到首相迈克尔·卡纳里斯的召见,他向比尔展示了卫星拍到的照片,)他们得到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一张卫星照片显示,“疫区”里仍然有生命存活的迹象(就意味着那里有抵抗病毒的办法)。为了找到对抗病毒的办法,政府派出了以(作风颇为强悍)伊登·辛克莱为首的科学队伍进入隔离区……, 问题探究:病毒的感染性极强,它是如何繁殖的?为了弄清楚病毒的奥秘,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学习吧!(板书课题)接下来,就请大家按预先分配好的任务分组讨论吧。 (二)分组合作交流8分钟 讨论的内容:展示形式、参与人员,答案校正,留足2-3分钟预演时间,未参与

八年级生物上册病毒教学设计

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生命科学学院零四级生物科学一班 提纲: 一、活动目标 二、活动准备 三、教学过程设计 四、教学多媒体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六、教学过程流程图 七、语文活动课应用模式 八、教学课件结构

一、活动目标 1.知识方面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4)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方面 (l)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学习噬菌体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二、活动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阅读收集整理资料(文字、图片、等)。 2、教师:利用远教设备和网络资源,准备有关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然后进 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力求精炼明了并制作成课件 . 三、教学过程设计 在信息社会,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知道用什么手段到哪里去获取知识。远程教育,有效地解决了学习手段和内容问题,适应了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任务的重大变化,通过资源丰富的远程教育进行学习,使学生的视野最大限度地得到拓宽,使学生对内容了解更深刻,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本次活动,通过教师对网络教育资源等各种资源的精心组合制作,在活动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在网上搜索处理信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通过播放一些常见的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宣传片,激发学生对病毒的认识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活动中来。 (二)学生展示互相交流 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展示搜集的资料,让学生与同学互相促进,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体现了科学的探索性,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和生活,重建了学生学习生物的观念,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处处皆生物。 (三)利用网络查寻资料 通过上网查询,学生品尝到活动课的乐趣,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创设了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四)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演示补充资料。 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了补充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五八抒发情感、拓展思维

《病毒》教案3

《病毒》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运用一定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病毒的结构组成 教学难点: 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看一组图片(流感、禽流感、口蹄疫、艾滋病、狂犬病等),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病毒的发现 (1)设疑:究竟病毒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它是什么时候被人发现的呢? (2)讲解,插入图片: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当时有一个科学家叫伊万洛夫斯基,它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病因时,推想这种病是有细菌引起的。 (3)观看动画: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将汁液通过一种过滤器,这种过滤器能将细菌滤去,也就是说细菌不能透过这种过滤器。然后将过滤器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4)学生思考:要是这种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那么这片正常的烟叶会不会患病。 (5)观看动画,进行分析:为什么会患病。 (6)讲解:滤过性病毒。引出问题是细菌大还是滤过性病毒大。引出科学家莱夫勒和弗罗施在研究动物口蹄疫时,也发现了滤过性病毒, 2、病毒的形态 (1)讲述:人类首次看到病毒的结构师在20世纪初期电子显微镜发现的时候。 (2)展示图片:19世纪的显微镜、20世纪的电子显微镜。

(3)展示图片:烟草花叶病毒结构。引出不同病毒具有不同的形态,展示几种别的病毒结构图。 3、病毒的结构 (1)展示图片: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病毒结构。 (2)互动:比较三者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总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4、病毒很小 (1)设疑:病毒到底有多大? (2)类比:如果将细胞比做一座摩天大厦,那么细菌只有篮球那么大小。 (3)互动:让学生拿出尺子观察一毫米的长度。 (4)讲解:病毒的单位要以纳米来表示,一纳米只有百万分之一毫米。 5、病毒的种类 (1)互动:展示几组病毒或患病生物图片,让学生自行分类。最后计较哪种分类方法比较好。 (2)总结:依照寄主的不同,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6、病毒的生活 (1)提问: 1、病毒能独立生活吗?为什么? 2、病毒只能生活在怎样的细胞中?这样的生活方式叫什么? (2)设疑: 病毒离开了活细胞,会怎么样?引导学生答出不表现出生命的特征。 (3)讲解: 病毒离开了活细胞会变成结晶体。 (4)设疑:细胞是怎样繁殖的?那么病毒是怎样繁殖的呢? (5)展示动画:病毒的繁殖过程。 (6)提问:生物有哪些特征?那么病毒是生物吗? 7、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请学生自学并根据总结病毒总类的方法总结出病毒与人类关系的两面性。 (2)互动: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哪些疾病分别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的? 三、巩固知识

病毒教学设计教案

病毒教学设计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天华中学朱海敏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本节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的教学内容.教材将这一节知识安排在学完细胞及细胞构成的生物后,主旨就是突显病毒的特殊结构,因此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是本节的重难点.以病毒发现的过程为主线,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逐步获得对病毒特点了解的过程.运用换位思考法,让学生从科学家、病毒的角度去思考,从而获得关于某个问题的深层次的理 解.SARS、禽流感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病毒到底是怎样作用的,它有哪些特征,学生还是很懵懂,因此在授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有意识地搜索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病毒的知识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想了解更多知识的欲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识别各种病毒,并能够说出病毒的特点和结构组成,明确病毒是生物. 2、能力目标: ①通过书籍、杂志、网络来搜索有关病毒的各种资料,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 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②通过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巩固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③了解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关系,培养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三、重点和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的结构组成;病毒的生活. 四、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计算机病毒》教育教学设计.

《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作者:————————————————————————————————日期:

《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地图版初中信息科技第一章第九节《信息安全和计算机道德》教学内容的拓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树立防范病毒意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尊重知识产权的观念;在使用电脑过程中时刻关注计算机安全,学会防治病毒。 二、学情分析 如今家庭电脑已是日益普及,六年级的学生对计算机病毒已有耳闻,然而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病毒确让人防不胜防。学生在小学时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对计算机病毒这个概念有模糊的印象,但对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因病毒对计算机造成的危害、如何防治病毒还缺乏进一步的认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使用,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了解有一种内在的需求,作为教师就应创设一种环境满足学生的需求,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在教师的带领、小组协作下发挥自主探索学习精神。 三、教学策略 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要学习的内在需求;然后以问题的形式来构建学生的学习线索;根据问题和要求学生把从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出较准确的答案,但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以及网络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教师有必要提供一定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通过留言板来发布找到的答案,进行资源的共享,这是本课教学中一次新的尝试,学生在小组合作的环境中发挥自主探究精神,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能够描述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和传播途径、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措施。 3)能运用杀毒和查毒软件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和查毒。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专题网站或借助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了解病毒的有关信息,学会采 用多途径获取知识的方法。 2)在经历从获取的资源中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并能够陈述整理答案的过程 中,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关于答案的整理方法和自己对于计算机病毒的 想法,发挥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意识;在使用网上信息的时候能养成保存信息所在 的网站网址的习惯,进一步增强尊重知识产权的观念。 2)通过留言板能与伙伴共同分享搜索到的信息,增强信息交流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难点: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以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 六、教学过程: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史,就是人们认知病毒的过程,这一过程符合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也遵循这一规律。 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念,采用“情境-问题”教学策略。科学家们的研究史实,就是学生学习的情境,教师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驱动学生在情境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认知病毒的目的。学生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认识社会问题,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根据“问题解决”的目的不同,分为以下四种类型问题: ①前需问题,学习新知识之前,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对新概念产生表象认知; ②内容问题,直接支撑学习,帮助局部理解概念; ③单元问题,每章节“聚焦问题”,是对内容问题的整合,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构建概念; ④综合问题,引导学生对概念的综合应用。每一类型问题的内部可以细化成问题链,形成驱动,不同类型问题之间又体现思维引导过程,也具有驱动力。 2、教材分析 2.1、教材地位 《病毒》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旨在让学生识别病毒,明白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且能繁殖后代等。 ①学习细胞之后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与《生物的特征》相呼应,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为学生对生命诞生的认识和理解埋下了伏笔。 ②教材中关于病毒发现史的介绍,阐明了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③病毒分布十分广泛,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观念。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2、“问题”剖析 本节内容提到的问题4个,其中“想一想,议一议”一个,旁栏“通过本章学习,你将知道”有3个问题,课本正文没有以问题形成呈现的内容。另外课本后面的“练习”栏涉及的习题若转化成问题形式,也有5个问题。 “想一想,议一议”一个问题只是引导学生知道病毒的“小”,学生很难从图看出病毒结构与细胞的不同,对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推动力,在新课导入选用价值不是很大。 本节聚焦“通过本章学习,你将知道”这几个问题反映了该章的重点知识,教学应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可以围绕这些问题进行问题细化成内容问题,形成具有驱动力的问题链。 联系栏问题,多为记忆和理解型问题,其中最后一个属于开放型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到问题当中,逐步解决。 2.3 教学目标: 2.3.1知识与能力: (1)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2)能识别病毒的种类。 2.3.2过程与方法: (1)了解发现和研究病毒的历史历程,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收集、整理有关病毒的图文资料并相互交流,进一步形成获取和运用信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第五章病毒教学设计

第五章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生物圈中的动物、真菌、细菌等生物后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类群之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的生物类群,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发现、种类、结构、生活和繁殖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怎样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 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本班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低,没有自学能力,部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设计课后“再学习”。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学习的兴趣,这样就会使知识更全面。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记忆能力、主动学习、逻辑思维、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病毒的发展过程,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进度之间的关系。 (2)关注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帮组学生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3)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4)、关爱艾滋病人,共享生命。 四、教学重点: 1、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六、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非典、甲型H1N1、H7N9 这些疾病的罪魁祸首是谁?你从这些图片中能感受到什么? 教学意图:学生观察体会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带着好奇进入课堂。 课前巩固教学目标的提出: 展示课题,请学生分析,老师将课题设置成没有细胞结构微小的生物——病毒你能从中受

病毒教学设计20

《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本节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的教学内容。教材将这一节知识安排在学完细胞及细胞构成的生物后,主旨就是突显病毒的特殊结构,因此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是本节的重难点。我利用了每年春、秋季节容易流行的流感季节,导入新课,从学生的身边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整个课堂中始终贯穿着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着眼,提出具体明确的自学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学任务,有疑问和困难小组内讨论、分析共同解决的小组互动式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来完成“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病毒的生命活动”的学习。“病毒的生命活动”学生难以形成理性的认识,用模拟动画来演示病毒的自我复制的繁殖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病毒”一节的初衷是改变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识别各种病毒,并能够说出病毒的特点和结构组成,明确病毒是生物。 2、能力目标: ①通过书籍、杂志、网络来搜索有关病毒的各种资料,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②通过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巩固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③了解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关系,培养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三、重点和难点 病毒的结构组成和病毒的生活。 四、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教学案中的问题导学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自学法、谈话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细菌真菌病毒教学设计

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专题复习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根据单元教学安排,本单元属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从它们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与人类的关系、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讲述。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在八年级上学期的学习知识,加上知识方面比较多而杂乱,所以学生还是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微生物的发酵,甜酒、泡菜、酸奶、甲烷、腐乳、红酒、醋、酱等稍不注意就会弄混。因此,在知识的梳理方面尤为重要。通过强化知识的应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指导。 2、学生情况 初二生物即将参加会考,学生还是有紧迫感的。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小组合作一直是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年级和学校也开展的有声有色! 三、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本节课从“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理念出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学生自主看书和笔记—知识点梳理—解读中考—当堂练习及反馈—小组合作—总结的思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感悟生命关爱健康的情感。三、教学重点: 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资料及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素材 四、教学过程 1.学生自主复习,看书和笔记。(7、8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引导者,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温故知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复习、认真思考的习惯。 2.知识点梳理 a、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细菌很小,要观察细菌形态的话一定要借助于高倍的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2、列表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病毒优秀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地位及内容分析 《病毒》一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内容,是第五单元最后一章,在介绍了动物、细菌、真菌等生物后,接着介绍病毒,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几大类群。 教材内容组织上与细菌十分类似,主要从病毒的发现,病毒的结构和种类,病毒的繁殖以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几方面呈现。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了解病毒更有利于从微观领域去了解生物世界,体会生物界的丰富多样,为第六单元学习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通过向学生推送课前判断题,初步了解学生对病毒的认识。 2、学生需求:通过学生投票,初步了解学生对病毒的学习需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 2、掌握病毒的结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 3、熟悉病毒的繁殖方式及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病毒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病毒结构,比较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及比较分析能力。 3、运用多种方式呈现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通过活动,认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3、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辩证看待每一种生物。 三、教学重点 1、病毒的种类及结构特征。 2、病毒的繁殖特点。 四、教学难点 病毒的繁殖特点。 五、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将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以探究法为主,结合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始终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相结合,在师生共同探究下,使重点得以彰显,难点得以突破。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准备 1、学情调查 2、准备多媒体课件 3、收集文字、视频资源。 八、教学策略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小组合作交流,知道病毒的种类;通过观看视频,具体深刻的理解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通过自学引导明确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病毒的认识,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难点: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二、学情分析: 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作用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极度恐慌》中的片段,教师发问:除了埃博拉病毒,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呢?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预习课本的情况,说出“非典、流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病毒教案

病毒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主要特征。 2.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病毒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春秋季是流行性感冒高发的季节,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经济都带来损失,你知道引发这种疾病的微生物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结构和特点呢? 2、自主阅读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89页到92页回答以下问题: (1)是谁发现了病毒?病毒的发现过程怎样? (2)病毒的形态、大小如何? (3)病毒怎样生活?病毒根据它们寄主的不同,可以分为哪三类? (4)病毒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5)病毒是怎样繁殖的? (6)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3、知识点讲解

(1)病毒是谁发现的以及发现病毒的过程 19世纪末,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推想是由细菌引起的。但研究结果表明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引起的,他把这种病原体叫做了“滤过性病毒”。伊万诺夫斯基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用能将细菌滤去的过滤器进行过滤,再用过滤后的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结果发现正常的烟叶还能患病。这表明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引起的,他把这种病原体叫作“过滤性病毒”。 (2)病毒的形态、大小、种类以及生活方式? 通过图片我们可以了解到病毒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杆状、球状、蝌蚪状),而且比细菌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根据病毒寄生的细胞不同,将病毒分为三大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3)病毒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八年级生物上册病毒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全面、辩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病毒结构的独特性;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安排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媒体和查阅各种资料,了解有关甲流的防控情况和其他传染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板书: “亠 比细菌小得多,在 电子显微镜 下才能看到 形态 厂 近似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士 r 无细胞结构 结构(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组成的核心两部分组成 生命活j 生殖方式:自我复制 病毒 < 动特点[营养方式:异养寄生 (只有寄生在寄主体内才有生命活动) 「动物病毒 类型Y 植物病毒 l 细菌病毒:噬菌体 3与人类的关系;有害 .有益 附一: 自f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自己 养]制造有机物 异"寄生:生活在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 养]腐生:靠分解死亡的动植物遗体 j 或遗物 课堂练习 1、小儿麻痹症是由( )弓|起的。人们利用( )能有效的 控制绿脓杆菌。 营 养 方 式

A 、病毒 B 、病原菌 C 、噬菌体 D 、酵母菌 2、米用静脉注射方式吸毒的人,患艾滋病的很多。说明艾滋 病病毒很容易由下列哪种方式传播() A 、空气B、水C 、血液D 、接触 3、处理患猪瘟、鸡瘟病死的猪、鸡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 、用清水清洗干净后留作食用 B 、腌制成腌肉、腌鸡出卖给他人食用 C 、将死猪、死鸡用土深埋或用火烧毁 D 、剁成碎末作为饲料让家禽、家畜食用 4、病毒在寄主的细胞内进行增殖对寄主的影响是() A 、正常 B 、受害 C 、受益D、受害又受益 中考链接 (东营,2008年)安徽阜阳发生肠道病毒EV71感染事件。肠道病毒EV71是人类肠道病毒的一种,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水肿、脑炎。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侵染细胞的不同上看,病毒EV71属于()病毒;病毒EV71 结构简单,无( )结 构, 仅由()和 ()组成。 2、病毒EV71必须()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它以() 的方式进行繁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