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医学

核医学

核医学
核医学

一、名解

1、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包括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

2、基态:能量处于最低的稳定能级状态。

3、激发态:原子在某些核反应、核裂变及放射性衰变后仍处于较高的能级状态。

4、核素(nuclide):是指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5、同位素(isotope):凡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6、同质异能素(isomer):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所处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

7、半衰期:指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8、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A):表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A=A0*e^(-λt) 单位:贝克勒尔(Bq)

电离: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和物质的原子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使电子脱离轨道束缚形成自由电子,这一过程称为电离。

激发: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由能级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级较高的轨道,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较高的激发状态,这一作用称为激发。

☆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作用,运动速度和方向突然发生改变,能量的部分或全部以X射线的形式发射出来,这种现象称为韧致辐射。

湮灭辐射:β+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的距离,当其能量耗尽时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的γ光子而自身消失,这叫湮灭辐射。

☆光电效应:γ光子与介质中的轨道电子(主要是内层电子)碰撞,把能量全部交给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而发射出来,而整个光子被吸收消失,这一作用过程称为光电效应。

康普顿-吴有训效应:能量较高的γ光子与原子的核外电子碰撞,将一部分能量传给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轨道束缚成为高速运行的电子,而γ光子本身能量降低,运行方向发生改变,称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放射性药物: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制剂。

辐射自分解:某些被标记物对射线作用较敏感,在射线的作用下可以发生化学结构变化或生物学活性丧失,导致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学行为改变,这种现象称为辐射自分解。

☆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核素的衰变产物中分离得到短半衰期核素的装置,俗称“母牛”。☆放射化学纯度:是指以特定的化学形式存在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

19、☆吸收剂量:单位质量的受照物质吸收射线的平均能量。单位:戈瑞(Gy),1Gy=1J/kg。

20、当量剂量:按照辐射权重因子加权的吸收剂量。HTR = DTR * WR 单位:希沃特(Sv)。

21、☆确定效应:是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计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主要研究对象是个体。

22、☆随机效应:是指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或发病率而非严重程度)与计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研究对象是群体。

23、直接作用:是电离辐射直接作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使其发生电离、激发或化学键断裂而造成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改变。

24、间接作用:是指电离辐射作用于体液中的水分子,而引起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形成化学性质活泼的不稳定的水自由基,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使之发生一系列变化。

25、内照射:是指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在体内发射出射线对机体进行的照射。

26、外照射:是指放射源在体外,机体受其发射出的射线照射,离开辐射物就停止照射。

27、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的化学分子作为示踪剂,通过探测放射性

核素在发生和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射线,达到显示被标记的化学分子在生物体系中的客观存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类核医学技术。

………………临床部分………………………

分离现象:急性或亚急性甲状腺炎,由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损伤而破坏,甲状腺摄取131I率明显降低。此时因储存于滤泡腔中甲状腺激素入血,使得血清中甲状腺素水平升高,出现摄取131I率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分离现象。

双时相法:根据99mTc-MIBI在正常组织和甲状旁腺病变组织中的代谢速率不同,延迟显像时,正常甲状腺组织影像消失,而功能亢进的甲状旁腺组织影像仍然清晰,由此来获得甲状旁腺异常影像。

热区:骨的局部血流灌注和无机盐代谢更新速度增加,成骨细胞活跃和新骨形成时,可较正常骨组织聚集更多的显像剂,在图上就像是呈现异常的显像剂浓聚区。

冷区:当骨的局部血流灌注量和无机盐代谢更新速度减少,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发生溶骨时,显像剂在病变区聚集减少。呈现现象及分布稀疏或缺损。

☆5、三时相骨显像:即骨动态现象。是“弹丸”式静脉注射骨显像剂后于不同的时间进行显像,已分别取得“血流相”“血池相”以及“延迟相”的图像。血流相:反应较大血管的血流速度和通畅情况。血池相:反映软组织血液分布情况。延迟相:反映骨骼的代谢情况。

☆6、超级骨显像:放射性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的对称性的异常浓聚,骨骼影像非常清晰,而肾区却无放射性显像剂分布,膀胱内放射性分布很少,软骨组织内亦无放射性显像剂分布,这种影像称为“超级骨显像”或“过度显像”。常见于恶性肿瘤广泛骨转移、甲状旁腺亢进的患者。

☆7、肾图:静脉注射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而不被重吸收的放射性示踪剂,立即启动专用的肾图仪连续记录示踪剂到达双肾,被双肾浓聚和排除的全过程,并以TAC表示,称为放射性肾图,简称肾图。

利尿肾图:对肾图出现梗阻型曲线者给予利尿剂,经一定时间再次检测的肾图称为利尿肾图。临床上主要用于机械性梗阻与单纯扩张性肾盂和输尿管的鉴别。若利尿肾图无明显恢复即仍呈梗阻型肾图则为前者,若利尿肾图改善或恢复正常为后者。

9、心肌可逆性缺损与不可逆性缺损(自己整理,二考一。)

可逆性缺损:负荷显像心肌分布缺损或稀疏,静息或延迟显像填充或再分布。见于可逆性心肌缺血。

不可逆性缺损:运动和静息(或延迟)显像都存在分布缺损而没有变化为固定缺损。多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瘢痕和冬眠心肌。

☆10、冷结节:用131I进行甲状腺显像时,结节几乎无显像剂分布,常见于甲状腺肿、甲状腺囊性变、大多甲状腺瘤等。

☆11、热结节:用131I进行甲状腺显像时,结节显像剂分布增高,多见于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瘤、先天性一叶缺如的功能代偿等。

二、问答

☆1、α、β、γ三种核射线的性质比较

2、核探测仪器的基本原理。建立在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①电离作用,②荧光作用,

③感光作用

3、放射性探测仪器的组成:辐射探测器、电子学单元、数据处理系统

4、放射性药物的特点。①具有放射性。②具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效期。③计量单位和使用量。④脱标及辐射自分解

5、放射药物中的核素来源。①反应堆制备的放射性核素。②加速器生产的反射性核素。③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6、辐射防护的原则:①实践的正当化。②放射防护最优化。③个人剂量限值。

7、辐射防护的目的:①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②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几率,使其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8、外照射防护措施;①时间防护:尽可能缩短操作时间。②距离防护:增大与放射源的距离。

③设置屏蔽:设置防护屏蔽。

9、内照射防护措施;①围封处理②保洁和去污③个人防护④废物处理

10、放射性废物处理原则:①放置衰变:短半衰期的固体废物放置10个半衰期后按普通废物处理②稀释排放:比活度低的液体或气体废物,用水、空气稀释达到国家标准后排放③浓缩贮存对半衰期较长、体积较大的废物浓缩储存后交给专门部门处理。

11、放射免疫分析的分离方法:①聚乙二醇(PEG)沉淀法②双抗体沉淀法③双抗体+PEG法④固相分离技术。

12、RIA的质量控制包括:①实验室内质量控制②试剂盒质量控制③实验室外质量控制。

其目的:控制误差。

………………临床部分………………

甲状腺静态显像的适应征

①异位甲状腺的诊断,胸骨后甲状腺肿的鉴别诊断②了解甲状腺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功能状态③估算甲状腺重量④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⑤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判断颈部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⑥寻找甲状腺癌转移灶,评价131I治疗效果⑦甲状腺术后残余组织及其功能的估计。

肾上腺皮质显像原理:胆固醇是肾上腺皮质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基本原料,肾上腺皮质细胞摄取胆固醇的速度和数量与皮质的功能状态有关。

显像剂:131I-6-碘代胆固醇(131I-6-IC)。

肾上腺髓质显像原理:间位碘代苄胍(MIBG)是去甲肾上腺素的类似物。可选择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受体。因此用131I或123I标记的MIBG可使富含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肾上腺髓质显像。显像剂:131I-MIBG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分类:①骨动态现象②股静态显像③骨断层现象④骨融合现象

4、股与关节显像的临床应用。

①转移性骨肿瘤的早期诊断②原发性骨恶性肿瘤的诊断③良性骨肿瘤的诊断④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⑤骨坏死的诊断⑥骨创伤的诊断⑦骨移植的诊断⑧骨代谢疾病的诊断⑨关节疾病的诊断。

5、肝血流灌注和肝血池显像异常图像及其临床意义

①不填充:病变区缺乏血供,见于囊肿、脓肿等良性病变

②填充:病变区有放射性增加,提示肝癌的可能性大

③过度填充:病变区放射性浓聚,见于海绵状血管瘤。

☆6、正常肾图分析

①a段:又称血管段。其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动脉血流量灌注量

②b段:又称聚集段。反映肾功能和肾血流量

③c段:又称排泄段。反映尿流量和尿路通畅程度。

☆7、异常肾图类型及常见疾病

①急剧上升型:单侧多见于急性上尿路梗阻,双侧多见于急性肾性肾衰竭;②高水平延长线型:多见于上尿路不全梗阻,肾盂积水并伴有肾功能损害;③抛物线型:主要见于脱水、肾缺血、肾功能损害等④低水平延长线型:常见于肾功能严重损害,慢性上尿路严重梗阻等⑤低水平递降型:可见于肾脏无功能、肾功能极差。先天性肾缺如等⑥阶梯状下降型:多见于尿返流和因疼痛、精神紧张、尿路感染等引起的上尿路不稳定性痉挛⑦单侧小肾图:多见于单侧肾动脉狭窄。

☆8、甲状腺显像的临床应用

①异位甲状腺的诊断②胸骨后甲状腺肿③在甲亢中的应用④甲状腺肿⑤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⑥甲状腺结节的功能及性质的判定

☆9、心肌灌注显像的适应证

常规负荷试验心肌灌注显像首选运动负荷试验,不宜或不能完成者,考虑用药物负荷试验替代。(1)运动负荷试验适应证:①胸痛症候群的病因诊断②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及预后评价③心肌梗死的预后评价④心脏病内科和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⑤心脏疾病的心脏储备功能估测。(2)药物负荷试验适应证: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接受心脏运动负荷试验,如年来体弱者或患有关节炎、周围血管疾病、主动脉疾病、过渡给胖病窦综合征等情况时,需要评价心脏储备功能和诊断冠心病时,药物负荷试验是最佳选择。

10、131I治疗甲亢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成人Graves甲亢伴甲状腺肿大Ⅱ度以上;?ATD治疗失败或过敏;?甲亢手术后复发;?甲亢性心脏病或甲亢伴其它病因的心脏病;?甲亢并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老年甲亢;?甲亢并糖尿病;?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合并甲亢。

禁忌证:妊娠,哺乳。

三、填空

☆1、SPECT:单光子发射式计算机断层显像(常用99mTc-MDP )。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常用18F-FDG)。

2、电子对生成的条件:①γ光子>1.022 MeV。②γ光子必须经过原子核电场附近

3、能量低于1.022 MeV的γ光子能产生的效应:①光电效应②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4、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低能β射线。γ闪烁计数器:测量γ射线。

γ照相机的晶体是由NaI(Tl)制成的。

5、18F-FDG是应用最多的PET 放射性药物。

☆6、五年内平均受辐射的有效剂量<100 mSv,任何一年内≤50 mSv

眼晶体<150mSv/年。皮肤<500mSv/年。

①x、r射线常用铅、钨等高原子序数物质②高能β射线常用低原子序数物质如铝、塑料、有机玻璃作为屏蔽。③低能β射线,防止体表污染。

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实验室的配置:“三区配置法”:清洁区、中间区、活性区。

RIA反应中主要试剂:抗体、标记抗原、非标记标准抗原(标准品)

①标记抗原是样品测量的基础②标准品是样品定量的基础。

试剂盒质量控制的三个最重要的指标:①精密度②灵敏度③准确度

IRMA的方法:①抗体夹心法②标记第三抗体法③双标记抗体法。

☆12、示踪技术(位置、大小、方法、分布、顺序)(具体内容自己看书38页。)

………………临床部分…………………

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的临床意义:甲减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部位,甲减可分为:原发性甲减、继发性甲减、周围型甲减。

过氯酸盐释放试验的临床意义:①碘有机化障碍疾病的辅助诊断②高碘性甲状腺肿的辅助诊断。甲状腺静态现象的禁忌证:妊娠、哺乳期妇女禁用131I显像。

正常甲状腺每叶长4.5cm、宽2.5cm、平面投影面积20cm2、重约25g。

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与非功能自主性腺瘤的鉴别,可用甲状腺激素抑制显像。

骨显像原理:①与骨的主要无机盐成分羟基磷灰石晶体发生离子交换、化学吸附。

②与骨组织中有机成分相结合。

显像剂:99mTc-MDP

骨骼各部位摄取显像剂的多少与骨的部位血流量灌注量、无机盐代谢更新速度、成骨细胞活跃的程度有关。

☆8、标准化摄取值(SUV)描述的是FDG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中摄取的情况,SUV越高,则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越大。SUV = 组织FDG浓度(kBq/g)

FDG注射量(kBq)/体重(g)

9、消化道出血显像检出最小出血量:0.1--0.4 ml/min

10、胆囊持续4小时不显影,可证实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诊断。肝胆动态现象,若24小时后肠道内仍无放射性,则诊断为先天性胆道闭锁。

11、尿素呼吸实验诊断幽门螺杆菌

12、肾动态显像:①测量GRF ②测量分摄功能

显像剂类型:①肾小球过滤型→测量GRF ②肾小管分泌型→测量ERPF(有效肾血浆流量)

13、利尿剂介入试验是鉴别上尿路机械性梗阻与非机械性尿路梗阻扩张的可靠方法。

14、肾图高峰时间(tb):从注射到曲线高峰时间,<5min。

肾图半排时间(C1/2):从高峰下降到峰值一半的时间,<8min

瘢痕征是急性肾盂肾炎诊断的金标准

☆16、甲状旁腺显像的方法:①201Tl / 99m TcO4- 显像减影法②99mTc-MIBI / 99mTcO4-显像减影法③99mTc-MIBI双时相法

☆17、全身骨显像最主要的临床应用:早期诊断骨转移瘤

☆18、 离子交换、②化学吸附

☆19、多发性骨髓瘤(题干中有FCl)

☆20、异位胃黏膜显像剂:高锝酸盐(99mTcO4-)

☆21、131I-MIBG(间位碘代苄胍)是肾上腺髓质显像剂。

☆22、几种核素的半衰期:131I:8d。125I:59d。18F:110min。99Tc:6h

☆23、区分梗阻曲线的方法:利尿肾图

24、癫痫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和脑代谢显像

发作间期:癫痫病灶血流灌注(rCBF)和葡萄糖代谢减低,表现为局限性放射性稀疏区;

发作期:癫痫病灶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增高,表现为发作间期的发射稀疏区出现放射性浓聚,提示此为癫痫病灶。

核医学作业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核医学的定义是( )。 A.研究放射性药物在机体的代谢 B.研究核素在脏器或组织中的分布 C.研究核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D.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理论 2.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 )。 A.同位素 B.放射性衰变 C.人工放射性核素 D.放射现象 二、多项选择题 1.临床核医学包括( )。 A.显像诊断 B.体外分析 C.核素功能测定 D.核素治疗 2. 临床核医学应用范围( )。 A. 应用于临床各器官系统 B.仅显像诊断 C.仅在内分泌系统应用 D.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 三、名词解释 1. 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 四、问答题 1. 核医学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一章核医学物理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同位素具有( )。 A.相同质子数 B. 相同质量数 C. 相同中子数 D. 相同核能态 2. 5mCi等于( )。 A. 185kB 3. 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是( )。 A.居里(Ci) B.希沃特(Sv) C.戈瑞(Gy) D.贝可(Bq) 4. 18F的中子数为是( )。 5. 在射线能量数值相同的情况下内照射危害最大的是( )。 A.α射线照射 B. β射线照射 C.γ射线照射 D.γ和β射线混合照射 6. 原子核是由以下哪些粒子组成的( )。 A.中子和电子 B.质子和核外正电子 C.质子和中子 D.质子和核外负电子 7. 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及核能态的一类原子,其名称为( )。 A.同位素 B.原子核 C.同质异能素 D.核素 8. 核衰变后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是哪类衰变( )。 A.β-衰变 B.α衰变 C.γ衰变 D.β+衰变 9. 剂量单位贝可勒尔是( )。 A.照射量的单位 B.剂量当量的单位 C.放射性活度的单位 D.半衰期的单位 10. 设某核素的物理半衰期为6h,生物半衰期为4h,该核素的有效半衰期是( )。 、9 h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是影响放射性核素有效半衰期的因素( )。 A.物理半衰期 B.核的衰变方式 C.射线的能量 D.生物半衰期 2. 在β-衰变中,原子核发射出的粒子有( )。 A.中子 B.电子 C.质子 D.氦核 三、名词解释 1.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 2.物理半衰期(T1/2) 3.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四、问答题 1. 常见的放射性核衰变类型有哪些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

ICS13.100GBZ C57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职 业 卫 生 标 准 GBZ 120-2002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standard for 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 2002-04-08发布 2002-06-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工作场所的分级和分区 4工作场所的防护要求 5放射性物质贮存的防护要求 6放射性药物操作的防护要求 7辐射监测 8放射性废物处理 9事故应急救援 10临床核医学诊断时的防护要求 11临床核医学治疗时的防护要求 附录A(规范性附录)表面污染导出限值 附录B(规范性附录)无需特殊防护即可处理的含放射性核素尸体的上限值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原标准GB16360-1996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第3~11章和附录A、附录B是强制性内容,其余为推荐性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荣。 本标准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GBZ 120-2002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临床核医学工作中有关工作人员和工作场所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临床核医学应用放射性核素和药物进行诊断和治疗(不包括敷贴治疗)的单位和工作人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133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 3 工作场所的分级和分区 3.1 核医学的开放型工作场所根据操作放射性核素的权重活度分为三级,见表1。 表1 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分级1) 分 级 权重活度2),MBq Ⅰ Ⅱ Ⅲ >50 000 50~50 000 <50 注:1)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57号出版物。 2) 操作性质修正系数 核素毒性权重系数计划的日最大操作活度权重活度×=。 3.2 供计算权重活度用的核医学常用放射性核素毒性权重系数见表2。 表2 核医学常用放射性核素的毒性权重系数 类别 放射性核素 权重系数 A B C 75 Se,89Sr,125I,131I 11 C,13N,15O,18F,51Cr,67Ge 99m Tc,111In,113m In,123I,201TI 3 H,81m Kr,127Xe,133Xe 100 1 0.01 3.3 依据核医学操作性质而确立的修正系数见表3。 表3 不同操作性质的修正系数 操作方式和地区 修正系数 贮存 100 清洗操作 闪烁法计数和显像 诊断病人床位区 10

核医学复习资料【纯手打】

一、总论 1. 核医学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1)定义: 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即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或生物制品进行疾病诊治和生物医学研究。它既是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新技术,又拥有自身理论和方法,在反映脏器或组织的血流、受体密度和活性、代谢、功能变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用于诊治疾病的临床医学重要学科。 (2)主要内容: 核医学在内容上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 ①实验核医学利用核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物质变化规律,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等。 ②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诊断核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诊断法(放射分析、免疫放射分析、受体分析);治疗核医学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度集中照射(内照射、外照射)。 2. 核医学的特点 (1)能动态地观察机体内物质代谢的变化; (2)能反映组织和器官整体和局部功能; (3)能简便、安全、无创伤的诊治疾病; (4)能进行超微量测定,灵敏度达10-12~10-15g; (5)能用于医学的各个学科和专业。 3. 放射性核素的显像原理: 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在活体内实现正常和病变组织显像的核医学检查法。 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与天然元素或其化合物一样,引入体内后根据其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有其一定的生物学行为,它们选择性地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的主要机制为: 1)细胞选择性摄取; 2)特异性结合; 3)化学吸附; 4)微血管栓塞; 5)简单在某一生物区通过和积存等。 由于放射性核素发射能穿透组织的核射线,用显像仪器能很容易在体外探测到它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及分布情况,并以影像方式显示脏器、组织或病变的形态、位置、大小及功能情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投稿指南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编辑部投稿须知 作者: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 来源: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 发布时间: 2016-07-18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原刊名为《中华核医学杂志》,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专业的学术期刊。它反映了我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事业发展的水平,对我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方面的人才培养、基本建设、学术交流、技术水平提高及普及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以广大核医学及分子影像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该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术交流。 主要栏目有:论著、临床与基础研究、短篇论著、病例报告、讲座、综述、技术交流、述评、国内外学术动态、经验介绍、会议(座谈)纪要、读片集萃、新技术研究或应用、质量控制及专题研究等。 本刊发表的论著中包括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攀登计划、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部及省市资助的重点项目、国际协作项目。凡是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成果奖的核医学课题,绝大部分是在本刊率先刊出的。 本刊的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已被数种国际知名数据库[如: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CNKI-KNS3.5题录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科技期刊文摘(中文和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放射诊断、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中国医学文摘检验与临床、中国医学文摘计划生育和妇产科学、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等]收录,并与20余种国外有影响的期刊建立定期交换关系。本刊还登载过一些外国学者(包括诺贝尔奖金获得者R. S. Yalow)的论文。近年本刊影响因子提高到0.6以上。 本刊于1987至1999年多次获得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及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奖励,2000年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银奖,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2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首届“江苏期刊方阵”双十佳期刊,2005年获得中国科协择优支持基础性和高科技学术期刊专项资助经费。2006、2007和2008年由本刊选送参加第四、第五和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评选活动的论文有几篇获奖。2007年本刊被评为江苏省第六届优秀期刊、一级期刊。2009年本刊被列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并再次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多次获得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奖。 投稿指南 投稿方式电子邮件投稿(即网络投稿)本刊所接收的电子稿件,一律要求

【2020年整理】核医学大型影像设备发展趋势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 核医学大型影像设备发展趋势

核医学大型影像设备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各种“组学”、“工程学”和“循证医学”的发展,临床医学从原始的“经验化治疗”、“同类疾病统一治疗”发展成为“个体化治疗”的分子病因诊断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1]。个体化治疗的前提是在体准确识别病因靶[2]。因此,多种影像技术(设备)融合的分子影像技术,已经成为并将在未来20-30年内继续成为医学影像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根据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10年普查结果,参考近期文献和与国外专家直接交流获得的信息,重点介绍PET/CT 和PET/MR的技术进展。 关键词:核医学,PET/CT;PET/MR

目录 摘要 (1) 目录 (2) 第一章融合影像技术发展的基本条件 (3) 第二章 PET/CT设备的发展 (3) 第三章 PET/MR融合技术 (4) 3.1 PET/MR与PET/CT的比较 (4) 3.2 PET/MR的临床价值 (4) 3.3 PET/MR的技术难点与要求 (5) 五、关于融合设备未来的预测 (5) 参考文献 (8)

第一章融合影像技术发展的基本条件 1.以PET/CT为代表的融合影像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材料、制造、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不断为PET/CT技术发展注入活力;生物技术、药学、医学的进步,使PET/CT的科学和临床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2.分子影像显示体内疾病靶分子的能力,源于所选用的分子探针。各种“组学”、“工程学”发现的病因靶,经过处理、筛选,与信号源连接形成分子探针,能够在体内与病因靶动态结合,同时能释放信号用于测定和成像。多种物质可作为信号源(如纳米粒子、微泡、发光物质与磁物质等),但以放射性核素,特别是正电子类核素标记技术最成熟。其发展快、应用广、效果肯定,是PET/CT保持技术领先地位的重要条件。分子探针是融合影像技术今后的主要发展重点之一。 3.PET/CT的价格较高,必须严格适应证,充分考虑价格益比。大量数据证明,通过PET/CT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准确分期和及时监测疗效,可以降低医疗成本,为国家和社会节省卫生资源。多项大样本(数万例)研究证实,PET/CT对各种肿瘤的临床决策影响率均超过30%。目前国内PET/CT服务价格偏高,无医疗保险覆盖,阻碍PET/CT推广。组织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得循证医学证据,适当降低收费,争取医疗保险支持,对中国PET/CT事业发展十分重要。 4.知识结构和人员素质是保证融合影像诊断准确性的基本条件。PET和CT的融合产生了影像判断的革命性转变。根据图像模式的转变,拓宽相关影像专业知识,重视使用、操作、判断的规范,特别是对所有相关技术人员的不断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临床路径,结合医疗保险是确保PET/CT技术健康发展、正确使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PET/CT设备的发展 提高采集速度,最大程度利用分子探针的信息,减少处理的复杂性,改进同步采集能力,制造最大程度发挥PET/CT技术潜能的设备,并通过融合、多探针方式满足临床不同需要,是PET/CT在今后15-20年内的主要发展方向。 1.改善探测元器件。探测器负责捕捉正电子湮灭光子、能量转换及光电转换,并输出电脉冲,是PET的“眼球”。 晶体:将高能光子转变为可探测的低能光子。理想的晶体性能包括:入射光子阻滞率高、初级闪烁光子量大、光衰减快、光子输出量高、能量合适、光衰减小等。早期的碘化钠、锗酸铋等,均未满足上述需求。 光电元件:将晶体输出的低能光子转化成电信号。光电倍增管的型号增益达106-107倍。线性好,技术成熟。近年来还有位置敏感型、多道型等上市,在3-5年内,PMT任可以保持主力地位,但PMT存在工作电压高、体积大、速递慢、易受磁场干扰等缺点。 理论上讲,光电元件与晶体块最好是1:1配置,因工艺和价格显示,PMT无法达到这一配比,所有才有组块式,anger式和四分式等设计。 2.获得更多测量信息。探测器输出的幸好,经过分析、甄别、校正、最后通过图像重建实现成像。这一过程中电路、程序可以加以改进,以提高整机性能。 TOF技术:是通过测定湮灭光子到达对向放置探测器的时间差别判定湮灭事件位置的技术。根据光速(2.9*108m/S)可以换算出:光子到达时间差1ns=29.9cm空间差。 作业深度:与晶体不垂直的高能射线可能斜穿透数个晶体后才能被吸收,其吸收点与实际入射点位置信息偏离,成为作用深度。利用入射光自在晶体不同深度作用产生的点扩展函数,可以确定作用深度。

临床核医学试题

临床核医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素显像与其它医学影像相比,最大的特点是: A. 图像质量不同 B. 价格不同 C. 显示器官及病变组织的解剖结构和代谢,功能相结合的图象 D. 计算机不同 2. 属于分子水平的核医学显像设备是: A. SPECT B. PET C. γ照相机 D. 液体闪烁计数器 3. TIA的诊断,灵敏度最高的是: A. CT B. MRI C. 脑灌注显像 D. 脑脊液显像 4. 甲状腺显像利用的是 A. γ射线 B. β射线 C. α射线 D. γ射线和β射线 5.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第一次肾上腺皮质显影增强,第2次与第1次显像比较无明显变化,考虑为: A. 肾上腺皮质增生 B. 肾上腺皮质腺瘤 C. 肾上腺髓质增生 D. 嗜铬细胞瘤 6. 既往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病人疑有心肌梗死出现时,既能明确诊断又能了解梗死部位和范围的检查方法是: A. 心电图 B. 冠状动脉造影 C. 亲心肌梗死显像 D. 心肌酶学检查 7. 胃食管反流测定显像中,胃贲门处时间-放射性曲线出现几个尖峰提示有胃食管反流存在: A. 1个 B.2个 C. 3个 D. 4个以上 8. 肝胆动态显像剂Tc-99m-HIDA主要是由肝脏的什么细胞摄取: A. 多角细胞 B. 星型细胞 C. 吞噬细胞 D. 白细胞 9. 核素显像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最恰当的方法是: A. 肝胶体显像 B. 肝阳性显像 C. 肝血池显像 D. 肝胆动态显像 10. 以下哪项不是肺灌注显像的适应证: A. 肺动脉床极度受损 B. 肺动脉栓塞的早期诊断 C. 移植肺监测 D. 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 二、多项选择题: 1. 甲状腺癌术后I-131去处后的注意事项包括:ACD A. 多饮水,及时排尿 B. 服用大量碘剂,预防甲状腺危象 C. 含服维生素C片 D. 补充甲状腺素 2. 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最佳的方案:ABCD A. 手术 B. 外照射 C. I-131治疗 D. 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3. 关于随机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 随机效应研究对象是群体 B.主要有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 C. 是辐射效应和遗传效应 D.不存在具体阈值 4. 肾移植后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基础肾显像异常表现为:ABCD A. 峰时延长 B. 半排时间延长 C. 排泄功能指数及ERPF降低 D. 皮质放射性滞留 5. 正常的Tl-201显像图中会见到哪些脏器:ABC A. 心脏 B. 肝脏 C. 肾脏 D. 脑 6. 放射免疫显像可用于诊断哪些肿瘤:ABCD A. 消化道肿瘤 B. 膀胱癌 C. 卵巢癌 D. 肺癌 7. GA-67显像可以用于诊断哪些骨骼疾病:ABC A. 骨髓炎 B. 骨和软组织炎的鉴别 C. 关节化脓性炎症 D. 骨质疏松 8. 核素显像诊断肝血管瘤常用的方法有:CD A. 肝胶体显像 B. 肝血池显像 C. 肝胶体与肝血池联合显像 D. 肝血池显像与CT图像融合 9. 理想的心肌灌注显像剂应具备的条件:BD A. 心肌代谢的底物 B. 首次通过心肌组织的摄取高 C. 不受其它药物影响 D. 心肌摄取量与心肌局部血流量呈正比 10. 下列哪些情况由于TBG浓度的影响,是得TT3,TT4测定值不能完全反映甲状腺的功能状态:ABCD A. 妊娠 B. 传染性肝炎

核医学重点归纳

核医学 第一到第四章 绪论 1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 Tc、99Tc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6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 α衰变 α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 α射线射程短能量单一对开展体内恶性组织的放射性治疗具有潜在的优势 8 β衰变发生原因——母核中子或质子过多 β射线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Β粒子穿透力弱,射程仅为厘米水平,可用于治疗如I 131治疗甲状腺疾病。 9电子俘获 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10 γ衰变发生由于原子核能量态高,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在这个过程中发射γ射线,原子核能态降低。 γ射线是高能量的电磁辐射——γ光子 11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N=N0e-λt 指数衰减规律 N = N0e-λt N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12半衰期(half-live):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 13放射性活度(activity, 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4比放射性活度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Bq/kg; Bq/m3; Bq/l 15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

核医学答案完整版

一、名题解释 核医学 一、名词解释: 1、核医学:包括试验和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前者主要利用核素及放射线进行生物医学的理论研究以探索 生命本质中的重大问题,加深对生理生化过程和病理过程的认识。后者则主要利用核素及放射线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2、核素:表示某种原子具有一定特征的名称,凡是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和能量状态均相同的一类原 子,称为一种核素。 3、同位数: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一些核素称为同位数。 4、同质异能素:相同的核内质子数以及中子数,但不同的能量的状态,称为同质异能态。 5、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衰变其原有核素一半所需时间,称之为半衰期,用T?表示。 6、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次数,用A表示。 7、放射性比活度:某一样品中某种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和该种元素化学量的比值。某一标记化合物样品中 某种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和该化合物化学量的比值。 8、间接作用:当辐射的能量向生物分子传递时,通过扩散的离子及自由基起作用,并被生物分子所吸收 而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9、直接作用:电离辐射穿过生物组织时,由于其辐射能量向组织传递造成生物体的物理和化学损失。 10、开放源:指工作中使用的那些能向周围环境播散放射性核素的气态、液态、固态或粉末状、气溶状态的电离辐射源。 11、封闭源:将放射物质固定于一个全封闭的非放射性的外壳内的任何电离辐射源。 12、随机效应:指射线引起的危害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 13、确定性效应:指射线对人体的危害不存在几率性,只要达到一定的照射,就都会出现一定的损伤。 14、放射性药物: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制剂。一般由两部分组成,标记的放射性核素和被标记的化合物。 15、放射化学纯度: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放射性活度占该样品的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 16、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是一种从放射性核素母子体系中周期性分离出子体的装置。 17、激发: 退激时,获得的能量以光能或热能的形式释出。它是某些放射性探测器工作的原理,也是放射线引起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效应的机制之一。 二、填空 1、ICRP(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建议放射生物效应分为确定性效应(有效剂量阈值)和随机效应(无剂量阈值),辐射致白内障属于确定性效应。 2、放射防护的目的在于防止一切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发生,并将随机效应的发生率降低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水平,为了达到后者目的,放射工作人员全身均匀照射当年剂量当量不超过 500msv 。 3、核仪器从构成上可分为探头和后续电子线路二部分,测量低能β射线可用测量。 4、放射性药物制备的方法包括生产放射性核素、合成配体、放射性核素与配体的结合三种。 5、放射性废物处置方法有:放置衰变、稀释排放、浓缩贮存。 6、辐射源不仅其射线作用于人体,而且还可以通过污染环境介质等途径进入体内进行照射,这种辐射源称之为开放源。 7、放射免疫分析的质量控制就是控制误差,常用的质量控制指标包括准确度、临床有效性以及特异性,灵敏性,稳定性,精密性等。 8、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是利用放射γ射线的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 9、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照射剂量越大生物效应越大,照射面积越大生物

临床核医学应用范围

【核医学系列】: 核素显像在骨关节系统的临床应用 优点: 1.*灵敏度高 ------多用于骨关节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 2.全身骨显像一次检查可以显示全身骨骼的病理改变 3.能反映各个局部骨骼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变化 4.能显示骨骼的形态学改变 缺点: *非特异性: 显示骨组织结构性变化不如X线、CT 、MRI精细、准确 解剖与生理基础 骨依形态可分为以下4类: 长骨(主要分布于四肢) 短骨(如腕部和足后半部的骨) 扁骨(颅的顶骨、胸骨、肋骨等) 不规则骨(如髋骨、蝶骨) 按其在体内的位置划分为2类: 中轴骨:颅骨、脊椎骨、胸骨、肋骨、骨盆 附肢骨:肩胛骨、锁骨和四肢骨 骨组织的基本成分是骨细胞、骨胶纤维和骨基质

骨细胞包括成 骨细胞(由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来,形成骨胶纤维的有机基质) 骨细胞(生成骨的无机基质) 破骨细胞(对骨的吸收) 成人骨大约由1/3的有机质和2/3的无机质构成 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是骨胶原,约占90% 无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钙盐,包括羟基磷灰石晶体 显像剂: 99mTc-MDP 显像原理 通过化学吸附与羟基磷灰石晶体表面结合 与有机质结合,与未成熟的骨胶原结合较强 显像剂在骨骼中聚集 与骨骼代谢活跃程度有关 其局部血流状况有关 与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关 99mTc-MDP在体内稳定,血液清除快,骨骼摄取快 2-3小时被骨摄取的百分比约50%-60% 99mTc-MDP主要由肾脏排出 3小时经尿排出30%-40%,24小时内排出50-75%

基本不经肠道排泄 99mTc-MDP给药剂量 成人:20-30 m Ci 因不同仪器和显像条件而异 显像方法 动态骨显像(Bone Dynamic Imaging)三相骨显像(3 Phase Bone) 四相骨显像(4 Phase Bone) 静态骨显像(Bone Static Imaging) 局部骨显像(Regional Bone) 全身骨显像(Whole Body Bone Scan)断层骨显像(Bone Tomography) 骨显像的影响因素 显像剂的质量 全身治疗 饮水状态 肾功能 散射物质 伪影

核医学应用论文

目录 Abstract ······························································································································· 1前言 ································································································································· 1.1选题背景··························· 1.2核医学技术成像原理······················2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PET) ······························································································· 2.1PET成像机理························· 2.2PET工作原理························· 2.2.1晶体探测器功能及晶体材料················· 2.2.2数据采集、处理原理···················· 2.2.3 PET 的图像重建······················ 2.2.4 数据校正························· 2.3优缺点···························· 2.4小结·····························3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 3.1基本原理··························· 3.2SPECT获得人体图像方法···················· 3.2.1倾斜的扇形束投影····················· 3.2.2求出完整的透射投影数据·················· 3.2.3 重建图像的解析算法···················· 3.3优缺点···························· 3.4小结·····························4核医学成像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4.1PET/CT 技术在肺癌诊断上的临床应用·············· 技术应用方法························· 4.1.2 结果··························· 4.2 PET/ CT应用于肿瘤学的优势·················5结论与展望 ························································································································致谢····································································································································参考文献······························································································································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姓名:程木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核医学科主任 专业领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研究方向:分子核医学影像与AI分析,着重专注于神经精神疾病的分子核医学影像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及图像人工智能分析;核素分子靶向治疗,着重专注于难治性甲状腺癌核素分子靶向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学术任职:中国核医学医师分会科普与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核医学专业委员会治疗学组副组长,中德医学协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学组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核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医学影像管理分会的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委,广东省辐射防护协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多个国外杂志特邀审稿专家。 学术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科研基金等支持的多个科研项目,并参与多项国家、省市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杂志收录论文20多篇,参编6本专著或教材。获广东省医疗科技成果奖1项目,实用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 博士后招收条件:研究方向:1.分子核医学影像研究;2.核素分子靶向治疗研究。 E-MAIL:chmarka@https://www.doczj.com/doc/bf3008514.html,

姓名:张勇,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研究生科科长 专业领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研究方向:核医学分子影像、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 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防护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学术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项目等科研课题近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担任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终审专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澳门特区科学技术奖项的通讯评审专家。

核医学及技术发展史

核医学: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也可定义为利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进行医学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核医学最重要的特点是能提供身体内各组织功能性的变化,而功能性的变化常发生在疾病的早期,能够更早地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核医学以其应用和研究的范围侧重点不同,可大致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 实验核医学:主要是发展、创立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利用射线示踪技术进行医学研究,包括核医学自身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以及基础医学理论与临床医学的研究,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临床核医学:利用核医学的各种原理、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机体的病理生理、生物化学和功能结构的变化,达到诊治疾病的目的,提供病情、疗效及预后的信息,分为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两大部分。 核医学的特点: 1、方法灵敏、简便、安全、‘无创伤’ 2、反映体内的生化与生理过程 3、同时反映组织和脏器的形态与功能 4、提供动态的资料 5、提供定量的、准确的资料 6、高特异性 核医学影像设备是向人体内注射放射性示踪剂(俗称同位素药物),使带有放射性核的示踪原子进入要成像的组织,然后测量放射性核在人体脏器内的分布成像,以诊断脏器是否存在病变和确定病变所在的位置;X射线和超声成像设备则是从外部向人体发射某种形式的能量,根据能量的衰减或反射情况来成像,表征组织情况。 核医学影像检查ECT与CT、MRI等相比,能够更早地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核医学显像属于功能性的显像,即放射性核素显像。

2、核医学影像设备发展简史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研究铀矿时发现,铀矿能使包在黑纸内的感光胶片感光,这是人类第一次认识到放射现象,也是后来人们建立放射自显影的基础。科学界为了表彰他的杰出贡献,将放射性物质的射线定名为“贝克勒尔射线”。 1898年,马丽·居里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发现了镭,此后又发现了钚和钍等许多天然放射性元素。

核医学选择题

核医学题库 一、选择题 1、适用于ECT显像的核素射线能量以多少KeV 为宜。(A ) A、100~300KeV B、300~400KeV C、400~500KeV D、500~600KeV E、600~700KeV 2、SPECT显像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是(C ) A、131I B、99Mo C、99mTc D、67Ga E、111In、 3、131I治疗甲癌,通过发射_______,产生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破坏病变组织。(B ) A、α射线 B、β射线 C、γ射线 D、Χ射线 E、、以上都不对 4、特定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数,是指该放射性核素的(A ) A、放射性核素纯度 B、放射性活度 C、化学纯度 D、放射性纯度 E、以上都不是 5、γ闪烁探测器实际上是一种(B ) A、记录电脉冲信号 B、能量转换器 C、放射性探测器 D、辐射装置 E、、以上都不对 6、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与天然元素或其化合物一样,引入体内后据其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生物行为,它们选择性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的主要机制有( E ) A、细胞选择性摄取 B、特异性结合 C、化学吸附,微血管栓塞 D、简单在某生物区通过和积存等 E、、以上都对 7、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是指_______的能量传递给生物机体后所造成的后果。(B ) A、吸收、传递、转化 B、电离辐射 C、化学键断裂 D、射线直接作用下 E、、辐射生物效应 8、内照射指放射性核素通过_______的方式进入人体内,分布在脏器或组织中形成的照射。( B ) A、使用放射性核素的毒性 B、呼吸、饮食或直接接触等 C、电离辐射方式 D、逸散气体、液体或灰尘的放射性物质 E、、以上都对 9、131I衰变时放出的β射线射程短,平均为_______,最长为_______,在甲状腺内停留时间适当,有效半衰期为_______。(C ) A、平均为2mm,最长为3mm,有效半衰期为7~8天 B、平均为1mm,最长为2.2mm,有效半衰期为3~5天 C、平均为3mm,最长为4mm,有效半衰期为8天 D、平均为4mm,最长为5mm,有效半衰期为1~3天 E、、以上都不对 10、131I治疗甲状腺癌,何种病理类型疗效满意(E) A、髓样癌 B、未分化癌 C、乳头状癌 D、滤泡状癌 E、乳头状癌+滤泡状癌 11、关甲亢的诊断与治疗,下列何项错误D A、诊断甲亢最有价值的指标是TSH下降 B、临床通常首选FT4、FT3、TSH组合测定,以诊断甲亢 C、TRAB的检测有助与甲亢的病因诊断 D、TSH恢复正常,说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功已恢复正常,此时可停药,复发率低 E、TT4、TT3、的测定受TBG的影响 12、有关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D ) A、甲状腺摄131I率增高表示甲状腺机能亢进 B、甲状腺摄131I率增高程度与甲亢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C、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摄131I率常增高 D、缺碘性甲状腺肿摄131I率可增高 E、摄1311率低提示甲状腺功能低下 13、放射性核素用于体内检查甲状腺功能最首选的方法是(C ) A、甲状腺显像 B、碘-过氯酸盐释放试验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核医学名词解释

核医学名词解释 1.核医学:是应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领域研究的学科。 2.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3.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4.ECT:发射式计算机断层显像。 5.放射性核素:不稳定核素的原子核能自发地放出各种射线同时变成另一种核素,称为放 射性核素。 6.核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同时转变成别的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放 射性核衰变,简称核衰变。 7.半衰期(T1/2):指放射性核素数目因衰变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又称物理半衰 期,常用来表示放射性核素的衰变速率。 8.生物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9.放射性活度(A):是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是一个反映放射性强弱的 常用物理量。其SI单位是贝克(Bq),定义为每秒一次衰变。即1Bq=1s 旧制单位是居里(Ci),1居里表示每秒×1010次衰变。居里与贝 克的换算关系:1Ci=×1010 Bq;1mCi=37MBq;1Bq=。 10.母牛:即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是一种从较长半衰期的放射性母体核素中分离出由它衰变 而产生的较短半衰期子体放射性核素的一种装置,常用的是99Mo——99M Tc发生 器。 11.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的化学分子作为示踪剂,应用核射线探 测仪器通过探测放射性核素在发生核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射 线,来显示被标记的化学分子的踪迹,达到示踪目的,用于研究 被标记的化学分子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的客观存在及其变 化规律的一类核医学技术。 12.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达到高峰处于较为稳定状态进行的显像称 为静态显像,是最常用的显像方法之一。 13.动态显像:在显像剂引入人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的多种连续影 像或系列影像,称为动态显像。 14.阳性显像:又称热区显像,是指显像剂主要被病变组织摄取,而且正常组织一般不摄取 或摄取很少,在静态影像上病灶组织的放射性比正常组织高,而呈“热区” 改变的显像。 15.阴性显像:又称冷区显像,指显像剂主要被有功能的正常组织摄取,而病变组织基本不 摄取,在静态影像上表现为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病变部位呈放射性分布稀 疏或缺损。 16.体外放射分析:是指在体外条件下,以结合反应为基础,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物为踪剂, 以放射测量为定量手段,对体内微量物证进行定量检测的技术的总称。 17.RIA:即放射性免疫技术,是在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中,加入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原 与有限量的特异性抗体发生竞争结合,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将反应体系中的标记 抗原抗体复合物和游离标记抗原分离,并测定其放射性,从而测出待测抗原的含 量。 18.IRMA:即免疫放射分析技术,是把放射性核素标记到抗体上,然后以过量的标记抗体 与待测抗原结合,将标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未结合的标记抗体分离,通过放 射测量求的待测抗原的含量。

中国医科大学核医学期末复习重点(1)(1)(1)

核医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核医学概述 1.核医学: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以及研究的学科。在内容上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 第二章核物理基础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 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 6.放射性核衰变(radiation decay):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分为α,β,γ三种类型 7.α衰变:指的是原子核中放射出一个α粒子的衰变类型。每次衰变,母核失去2个质子和2个中子,即为质子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4. 8.β衰变:主要包括β-衰变,β+衰变和电子俘获三种类型。 (1)β-衰变:指的是原子核中放射出一个电子的衰变类型 (2)β+衰变:指的是原子核中放射出一个正电子的衰变类型 (3)电子俘获EC:指的是原子核吸收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从而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和中微子的衰变类型。 9.γ衰变:指的是激发态的院子核放出γ光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或者低能状态的衰变类型。有三种基本方式为γ辐射,内转换和电子对内转换。 10.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在自然衰变的过程中,所有的原子数减少至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放射性核素所特有的物理性质。 11.生物半衰期:是指进入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活度经由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原来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2.有效半衰期:是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活度因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的双重作用,在体内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3.放射性活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核衰变的次数。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制单位是Bq,定义为每秒发生一次核衰变。1CI=3.7×10的10次方Bq。 二.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带电粒子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1)电离:是具有足够能量的带电粒子与原子中的轨道电子发生碰撞引起的。原子内的轨道电子与带电粒子相互作用,是的轨道中的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脱离原子,造成原子的电离,形成正负离子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