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二课2.1.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二课2.1.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二课

2.1.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重点〗为什么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活动的关系。

〖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联系的概念。

理解:

①事物的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是人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②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但是,并不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联系就无法改变,而是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运用:用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能力方面:

⑴培养学生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去观察和

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觉悟方面:

⑴通过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教学,引导学生懂得事物本身是普遍联系的,只有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有效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能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⑵学习运用联系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打下基础。

【重点解决办法】

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学好这个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它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它成为本课的重点。

分析这一观点,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1)从事物内部构成要素看,它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2)从与周围其它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不仅表现为横的方面的左邻右舍的联系,也表现为纵的方面的古往今来的联系。(3)从总体上讲,整个世界是二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难点解决办法】

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教材一方面说,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说,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两种说法是不是自相矛盾呢?对于初学者来说,当然就成为难点了。

我们理解任何哲学观点,都应当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把二者结合起来。分析这一难点也应当如此。我们必须承认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同时我们又必须肯定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为,第一,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第二,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时,只有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内容(包括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才能办得到。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会失败。

复习提问

(l)什么是物质?

(2)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设计以上问题是为了从学过的第一课中引出新课,引导学生注意第一课与第二课的在联系。)

导入新课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观点,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板书)

请同学们先读一下这一课的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先从总体上了解一下本课的基内容。

(学生阅读后,教师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

知识总体框架结构:(辅助板书)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第一框的内容——普遍联系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也是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弄明白这个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他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第一节坚持联系的观点(板书)

一、事物是普通联系的(板书)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高一地理课上学过的知识,然后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农业区禁止捕杀青蛙?林业区禁止捕杀狐狸?"

建议:教师可以参照《地理》书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自己制作的投影片或小黑板"庄稼--

蝗虫--青蛙--蛇--鹰"之间的食物链,说明动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事物的变化必然对另一事物发生影响,某种动植物的兴衰往往会使其他动植物呈现出相应的兴衰变化。

(教师归纳。)

以上的事例告诉我们,每个生态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每个因素都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其它因素。而自然界又是由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可见,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呈现着极其复杂的关系。

所以,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既包括事物内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内部联系),也包括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外部联系)。

1.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问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43页至第44页第2自然段,以巩固和加深对联系含义的理解)

提问:有没有一个事物同任何事物都毫无联系、而绝对孤立存在着?(可问学生能举出这样的事例吗?)我们找不到一个事物是与周围任何事物没有联系的事物,这恰恰证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

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处在普

遍联系之中: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万事方物中都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这个重点问题,课本上运用了大量的事例,详细地为我们分析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首先了解并回答课本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对联系的普遍性进行论证的?(阅读第44页第3自然段至第46页第l自然段。)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对事物联系普遍性的论证,课本是从三个方面、两个角度来进行的。三个方面,即:事物的内部、外部、整个世界,两个角度,即: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

下面请第一组同学从正面论证第一个方面,即: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请第二组同学从反面论证第一个方面。

(提示:引用实例,表明每一事物都是由内部各要素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反面印证即:通过事例说明如果没有内部联系,事物就不能构成有机整体。)

请第三、四组同学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第二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提示:描述某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具体联系,横向联系或纵向联系。如:第45页小栏目"想一想","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诗句讲述的就是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反面印证即:通过事例说朗一事物失去了与周围事物的联系,该事物就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同样,请第五、六组同学也分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第三个方面,即: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提示:哲学讲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三个方面。反面印证即;通过事例说明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同学讨论,教师提出要求:必须引用实例进行分析论证,引用一些古诗、成语、歌谣、谚语进行分析也可以。)

(教师最后归纳。)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使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联系的普遍性有了清楚的认识,即: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板书)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板书)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板书)

可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联系的普遍性:内部联系:任何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外部联系:任何事物都与周

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横向联系

纵向联系

世界总体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以上作法,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的信服程度和理解深度。) 总之,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那么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强加给事物的呢?人想有怎样的联系就会有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不是的。因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

请同学们看书第46页"议一议":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利用8和4的谐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定8是"吉祥"4是"恶兆"。发财与"8"这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了这种联系,所以,尽管人们到处使用这个数字,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发财。

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1992年9月18日,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反而被正法。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们被依法处决。

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联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虚假“联系”?

(学生举例议论,教师进一步引入。)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这种主观臆造联系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存在着大量无视客观联系、甚至破坏

客观联系的现象。如:有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借破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可请学生举例,教师也可介绍一些典型事例:淮河污染、黄河断流、国土荒漠化等,还可放中央电视台2台播放的"千秋万代话资源"节目。)

上述这些事例都是人为地破坏自然资源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结果必然又危及人类。这就是无视事物的普遍联系所造成的恶果。武汉市三大湖泊之一的墨水湖,80年代以前,这里湖水清澈见底,鱼类丰富,环境优美。其后,随着工业及生活废水的大量排入,湖区污染日趋严重,湖水臭气熏人。甲鱼、鲫鱼、蚌类等水生动物早因无法生存而绝迹。1997年5月6日这一天,5o多万公斤死鱼茫茫一片地漂浮在污染严重、呈墨绿色的湖水中。死鱼的第二天,武汉环保部门调查的初步结论是:湖水长期受到污染,以及此间天气气温高,是导致死鱼的主要原因。据环保监测人员介绍,在1997年4月22日和5月78两次对墨水湖监测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水中溶解氧从每升796毫克下降至每升3.65毫克;湖水透明度从42厘米降至32厘米,已极不利于鱼类的生存。环境的破坏已殃及鱼类,给人类以警告。

(又如:淮河污染最严重的蚌埠市,居民居然只能靠买矿泉水煮饭了。)

这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告诉我们,由于人们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联系,而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自觉的保护环境。我们必须牢记,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

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教师一边归纳一边让学生看书第46页这一段。)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凭空“创造”一种联系强加给客观的事物,也不能任意“消灭”事物之间所固有的联系。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不是。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又一个问题:

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板书)

例如:书上例举的京九铁路、计算机网络的事例。又如:“天文学家提出第四环境概念,并据此将使太阳活动预报日常化。在天文学家看来,海洋、陆地和大气层是与地球生命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三大环境因素.而地球高层大气(10O一200公里之外)的太阳系空间,可称之为人类活动的第四环境。其中,对人类生活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太阳活动。第四环境首先对现代高科技产生影响。比如太阳活动产生的各种辐射和粒子会损伤宇宙飞船和人造卫星的各种电子器件,降低其使用寿命,甚至使整个系统瘫痪。由于太阳活动突然加剧而导致卫星"失踪"的事件已多次发生。而1971年至1986年,美国卫星出现的1589次异常事故中,有70%与第四环境有关。除此以外,第四环境对普通百姓也不是毫无关系的。如1989年在加拿大由于来自太阳的电磁波在长距离电线上引起了出人意外的电流,控制装置开始跳闸,在9o秒内整个魁北克省都断电了,花了12个小时才恢复正常。正因为太阳活动的变化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灾难,所

以太阳活动预报,如预报黑子数目、位置及爆发剧烈活动的时间、强度等等,以此来估计可能对日地环境;人造天体及通讯造成的影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近年,一门研究范围更广、内容更深的新学科--空间天气学正在兴起,主要任务是研究空间灾害性天气。我国正在研制的空间太阳望远镜一一至今世界范围内也还没有先例,它的先进程度可与美国用于夜间的哈勃望远镜相媲美。它一旦投入使用,将在太阳活动23周峰年期间,为空间天气预报和对人类灾害影响的研究的预报提供重要依据。

以上事例说明,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事物与事物的联系以及人们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了更多的新形式,这些新的具体联系决不是否定了事物的客观联系,而正是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客观联系改变事物的具体状态,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联系的形式不管怎样多样,如何变化,但都属于联系这一点是不变的、是客观的。

小结:

(可请学生作小结。)通过学习,使我们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李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巩固新课:

(l)下列观点、作法中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A、C、D)

A.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

C.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请学生以周围环境进行调查,并提出改善环境的建议。(设计这个问题一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为下一课时作准备。)

(3)调查当地生态农业的情况,以加深学生对农业生产的了解和科技兴农重要性的认识。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课堂教学设计一.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

(一)本框在全课中的地位作用

本框主要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这个基本观点去看问题,办事情。其它各框节以本框为前提和基础,并以本框为线索来展开的。

(二)本框知识点的内联系

1.什么是联系?

2.整个世界是不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呢?(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3.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联系会不会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三)教学教育目标

1.知识方面:

(1)理解和掌握联系的含义

(2)理解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3)理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2.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初步掌握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运用等辩证思维能力。

3.觉悟方面: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哲学观点去分析和解决一些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问题,在情感上相信,在行动上愿用、会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难点: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具: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录像带,投影片

四、教学方法:自读、讨论和讲解相结合

五、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思想认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六、课堂设计:

【一】课前准备:

1.到图书馆音像资料库剪接“中美关系问题”录像带、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栏目中有关非洲鳄鱼与鸟的关系的录像带备用;

2.自制投影片:a.学校池塘生态系统网络图

b.“守株待兔”漫画片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用“中美关系”录像引出课题,导入新课,〈中美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美国国内各方面对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也产生很大影响〉

(一)联系的含义

强调联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包括两个方面:即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随着认识范围的扩大,事物之间又可变成事物内部。

提问1:联系是个别的、偶然的吗?为什么?(引起思考,并指导学生自读教材P140—P144页)

〈提问1: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事物联系表象繁多,万事万物都是客观联系的,从而归纳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二)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自然界内部的事物是互相联系的。

先放映录像:“鸟与非洲鳄鱼”,说明自然界内部事物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再投影“学校池塘生态系统网络图”进一步强调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投影出示池塘生态系统

生产者:有睡莲科、眼子菜科、水鳖科等

生物部分水生等各类浮游植物

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土壤组成

消费者:有各种鱼类、甲壳类和浮游类动物

分解者:有各种细菌和真菌

提问2:自然界内部是联系的,人类社会内部是否也是如此呢?举例说明。

<提问2:目的让学生明确人类社会内部联系也是客观的,自己举例增强说服力>

2.人类社会内部的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为了便于学生更好也理解这个道理,除书上的材料还可多列举一些同学身边的材料,如:学校、社会、家庭是如何联系的,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联系,学习中预

习、听讲、复习、作业四环节的联系等等。有利于加深感性认识和理性归纳。

提问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有没有联系呢?

<提问3:目的让学生明确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的。>

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同时人类社会也影响和改造着自然界。举“普鲁士国王爱吃樱桃”例,说明麻雀——虫子——樱桃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此间穿插环境问题及环保意识教育。

提问4:物质世界与人的意识之间有没有联系呢?为什么?

<提问4:目的让学生明确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具有反作用,增强说服力>

4.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的意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用中医“头痛医脚”例讲清人的意识来自观物质世界。同时人的意识又会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可从牛顿观察苹果落地等现象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再去指导人们研究出宇宙习船,登上月球,征服客观物质世界加以说明。

由上面几个方面总结归纳出一切客观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中,整个世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联系不是个别的,偶然的,世界上也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

讨论1:事物间的联系是不是从来就有的呢?它会不会依人的意志而改变呢?

<讨论1: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我们不能凭空创造、也不能任意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联系是客观的。并且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课堂教学中的第二个高潮。>

(三)联系具有客观性

一方面,联系是有条件,不是凭空想象的。

1.不能凭空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守株待兔”漫画投影片展开说明,我们不能主观臆造客观上不存在的莫名其妙的联系。再用学生列举的“8”——“发”——“罚”;无锡人的“4”——“死”;国外“星期五”——黑色——不吉利;手相决定人的命运等等进一步加以说明,这完全是唯心主义的货色,我们要坚决反对。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上买卖带“8”的电话号码,车牌号,门牌号等现象,加强思想教育。

提问5:人们不能凭空创造联系,那么能不能消灭事物间的联系呢?

<提问5:目的使学生由不能随意“创造”联系过渡到不能“消灭”联系的观点学习中去引起思考,得出结论。>

2.也不能随意“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果无视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最终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例毛泽东50年代提出除麻雀等四害导致广大农村虫害增加;再从无锡经济发展不注意环境导致太湖水质变差,就是人们无视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的结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另一方面,联系也是具体的,我们学习北京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是学习她在平凡的岗位上的敬业精神。

总结: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遵循事物的联系,利用联系为我们服务,克服主观臆想,以免造成损失。

〖布置作业〗:(投影)请同学列举有关联系方面的成语、谚语并分析是怎样联系的。

例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失火的条件下,城门——水——鱼发生联系。

【三】板书设计: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自然界内部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2.人类社会内部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4.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的意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一)联系是普遍的

(二)联系是客观的

1.人不能凭空"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2.人也不能任意"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

七、教学后记:

1.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后,增加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增加了学们对政治课的兴趣,加深了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理解。

2.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课堂发言,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对观点也把握得透。

3.由于穿插许多现实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感爱到学习哲学的有用性,提高了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反响极好。

本课时结构图表如下:

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

06届高三哲学常识一轮复习教学案 联系的普遍性 组稿射阳中学 【复习目标】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2、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3、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知识结构】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 因果联系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整体和部分的含义 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正确把握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一、联系的含义及其特点 1、联系的含义: 思考:联系与矛盾、发展之间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1)联系具有普遍性 ①任何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正因如此,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 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这些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 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1、联系的观点或普遍联系原理表述的准确性 2、联系的普遍性与联系的有条件性是否矛盾? (2)联系具有客观性 什么叫联系的客观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辩证法中的唯物论 思考: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矛盾? (3)联系具有有条件性 什么叫联系的有条件性? 联系的有条件性与联系的客观性是否矛盾? (4)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具体形式有: 二、关于因果联系 (1)因果联系的原理 1、什么叫“因”?什么叫“果”? 2、什么叫因果联系? 3、因果联系的特点: 4、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辨析:因果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2)掌握因果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 2、 三、关于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1)整体和部分的含义 1、整体: 2、部分: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区别 2、联系 思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整体功能和部分功能的关系。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4)掌握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 2、 【重难点分析】 一、要严格把握联系的普遍性与有条件性的界限。

高二政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高二政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高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共四部分,第一课是第一部分,即辩证唯物论。第二、三、四课开始讲(唯物)辩证法,辩证法一共三大观点:联系、发展(规律)、矛盾(全面)的观点,与辩证法这三大观点对立的观点: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 从逻辑思路上来看,第一课从唯物论的角度阐述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世界的存在状态是怎样的呢?是联系发展的还是孤立静止的呢?本课和第三、第四课在第一课基础之上回答了世界的存在状态,明确了辩证法的三大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但世界的辩证性是和世界的物质性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是融为一体的。因此说,世界的物质性是说世界统一于物质,但这种统一是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是运动的统一,因而又是辩证的;世界的辩证性是说物质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这种联系和发展必须以物质为基础,因而又是唯物的。世界的物质性和辩证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只是从思维逻辑上以观念形态把世界的物质性和辩证性加以分离,而在实际上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所以第一课讲了唯物论,第二课接着就讲辩证法,它是第一课内容的引申和深化。 本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整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高度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指导人生观、价值观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在全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明确了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从总体上讲述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共同规律,并认为思维规律是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反映,从而同唯心主义辩证法相区别;它从总体上讲清了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原则,同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因此,学习唯物辩证法,首先要学好本课,这对以后三四课以至以后各课,都会起到理论指导和方法论的作用。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人教版教师精品教案第二课213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二课 2.1.3、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重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难点〗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整体、部分两个概念。 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和联系。 运用: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和方法论,做到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佳目标,又要努力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能力方面: 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具体事实和材料中概括出一般结论(例如:从中医治疗病人的方法中,总结出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辩证施治,进而总结出我们在一切活动中都要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提高抽象、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如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关系;全面开放市场、反对地方保护主义等,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重点解决办法】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事物联系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和树立全局观点、整体观念的理论基础。只有抓住这个重点,并突出这个重点,才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区别和联系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整体与部分互相区别。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二者不能混淆;地位和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互相联系。二者互相依赖,各以对立的存在为前提。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变化也影响整体。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难点解决办法】 1、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在这两个难点中,前者涉及系统论中"结构和功能"的问题,后者牵涉到"优选法"的理论问题。这些理论知识学生又没有学习,理解起来可能有难度。 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这只是说明了整体和部分功能中的一种情

教师招聘政治学科考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点详解

教师招聘政治学科考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点详解_ 在教师招聘笔试中,《生活与哲学》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个知识点历来是考查的重点,经常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这个知识点主要考查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特征等,下面我们将就此知识点与大家分享。 【考点精讲】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联系的特征 联系的特征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 1.联系具有客观性 (1)含义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依赖人的意识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2)表现 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事物的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他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方法论要求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同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联系具有普遍性 (1)表现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注意: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2)方法论要求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具有多样性 (1)原因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并且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2)表现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3)方法论要求 要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关于联系观点的比较 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调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联系的条件性强调的是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典型例题】 单项选择题 1.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要采取产业精准扶贫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兜底脱贫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四个一批”措施,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根据材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①致贫的原因多样,印证了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②脱贫的手段各异,说明了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矛盾不同 ③脱贫的任务艰巨,要求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 ④脱贫的时间紧迫,必须超越历史条件,创新扶贫开发路径

第二章:第一节 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_高二政治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_高二政治教案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事物的联系既是普遍的,有是客观的 3、运用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重点和难点】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2、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 (导入新课)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了解了马克思哲学对于世界本质问题的基本观点,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怎么样?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这些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所以从今天起我们开始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内容。也就是第二章: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接下来老师给大家讲个趣味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很久以前,有个县官,他非常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老虎,可是他画得不好,但又霸气得很,不准别人说不好。有一次他又画了一只老虎挂在堂上,问一个机灵的下属:“你看我画得像吗?”下属答:“我不敢说。”“为什么?”我怕。“你怕什么?”“我怕老爷”。县官一听,有些得意,便追问道:“老爷怕什么?”“老爷怕皇上。”“皇上怕什么?”“皇上怕天。”县官一想,对啊,皇上不是“天子”么,当然怕天,“天怕什么?”“天怕云彩遮住。”“云怕什么?”“云怕风刮”“风怕什么?”“风怕墙挡”“墙怕什么”“墙怕老鼠钻洞。”“老鼠怕什么?”这时候下属说了:“怕、怕、怕老爷画的这个东西。”故事讲完了,老师要问了。这个故事揭示什么哲学道理(提问)?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首先,我们来学习联系的概念,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就是对万事万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的概括,它既包括事物外部的关系,又包括事物内部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举例:鹰蛇蛙虫 可以说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级生物到人类,从社会到思维,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日月星辰在各自的轮道上运行,都是由于引力的作用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生物界里的鱼虫鸟兽、树木花卉之间,无不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维护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正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才推动了社会的运动和变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部分要素构成的,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不是散乱的一团而是相互依存,有机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 [1] [2] [3] 下一页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二课2.1.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二课 2.1.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重点〗为什么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活动的关系。 〖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联系的概念。 理解: ①事物的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是人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②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但是,并不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联系就无法改变,而是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运用:用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能力方面: ⑴培养学生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去观察和

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觉悟方面: ⑴通过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教学,引导学生懂得事物本身是普遍联系的,只有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有效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能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⑵学习运用联系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打下基础。 【重点解决办法】 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学好这个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它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它成为本课的重点。 分析这一观点,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1)从事物内部构成要素看,它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2)从与周围其它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不仅表现为横的方面的左邻右舍的联系,也表现为纵的方面的古往今来的联系。(3)从总体上讲,整个世界是二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高二政治必修四: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时数: 1 【学习目标】 一、高考目标: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二、小高考目标: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A 2、联系的含义A 3、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B 【教学重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知识结构】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普遍性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 2、联系的客观性对我们的要求 (三)联系的多样性 1、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 2、联系的多样性对我们的要求 【自主研修】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 1、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 事物联系着。 2、联系的含义:以及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和。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 的联系和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切忌。 (三)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总一切以 为转移。 【课堂互动探究】 探究一:请你列举一两个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 1.(2008江苏卷)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 2、(2012江苏卷)联系就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和无条件的。 4、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5、(2010年27)从修身、齐家做起,而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大学》的这一思想反映出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B.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 C.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D.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探究二:课本55页,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 1、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2、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3、《中国税务报》报道,我国自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国家累计投入资金185亿元,生态移民近 10万人。目前这一区域内的年平均沙尘强度和次数都已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京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和优化。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C、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高三政治说课稿事物是普遍联系

高三政治说课稿事物是普遍联系 高三政治说课稿事物是普遍联系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政治说课稿事物是普遍联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总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本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节是讲述世界的状态是普遍联系的问题。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这个问题是辩证法部分的逻辑起点,也是第二课内容的逻辑出发点。第一框主要内容讲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其中,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改变事物,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两种说法似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对于初学者来说,当然就成为难点了。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联系的概念。 理解: ①事物的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是人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②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但是,并不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联系就无法改变,而是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

的具体联系。 运用:用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但缺乏辩证思维,遇到问题不会变通。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的,引导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观,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 为什么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四)教学难点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二、学生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二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总体上看,正处于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不成熟且在变化,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获得较好的统一。不进行积极的主动的思维活动,就不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也就难以从理性的`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哲学常识第一课讲了唯物论,第二课接着讲辩证法,它是第一课的引申和深化。唯物论主要揭示世界的本质、本原的物质性,而本课说明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即物质世界的辩证性。学生现在往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容孤立开来,所以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三、教法 根据新课标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的建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与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1世界的客观性: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2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 的原理,实事求是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4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必须 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善于把握事物的因 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6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应该也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 办事。 7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又统一---双方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必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 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具体特点要进 行具体的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前提和关键。 9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重点,又要统筹兼顾;看问题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和重 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0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不 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对外因要一分为二的分析,善于利用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注意避免其对事物发展的不利影响。

高二下册政治教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高二下册政治教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形整天才的确定因素应当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下面课件网我为您推举高二下册政治教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主要内容有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联系可持续进展战略、区域经济、循环经济、节省能源、经济全球化等热点问题〕 〔二〕课标:观看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略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按照高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各方面已趋向成熟,对四周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心里却又是不够成熟的,很简单用偏激孤立的观点来分析和看待问题,在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个人与国家、与集体的关系简单以自我为中心,从个人

从自身出发,不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而,本课时教学不仅要讲好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而且要着重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学问来辩证的分析各种问题。 三、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 联系的定义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客观性的含义 自由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联系的客观性的根本要求 3〕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一切以实践、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能力目标 l 了解联系的含义 l 了解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原理及办法论要求 l 阐释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评判经济和政治生活中违反联系客观性的危害

l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自觉庇护生态环境;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综合性思维。 四、教学策略: 〔1〕主要采纳"讲授研究总结'的模式进行。 〔2〕从理论和实践上讲清晰可是的重点内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通过展示flash精致课件《木桶和木板的对话》,观察后可组织学生进行研究 五、教学过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活动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些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例子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说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归根究竟是处理好学习打算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关系? 〔学习实际效果不佳是学习打算与实际状态的脱节,〕正文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联系的世界-开课教案 旧人教版

第四单元联系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复述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相关内容;能举例说明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合作水平,发展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通过生活案例的提炼,学会把有关哲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体会哲学概念、原理的形成和抽象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从事物联系中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观点的学习,逐步树立唯物辩证世界观。懂得无论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还是社会领域的生态农业,都说明事物本身是普遍联系的,人们只有正确的认识这些联系,才能理解事物,有效地改造世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矛盾,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会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 课前准备:同学们预习课本内容,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哪些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安排: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导入]:播放动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提问学生: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鱼、水、城门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2、世界上有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 〔过渡〕要解决上面的问题,首先第一个我们就得了解什么叫联系?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含义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特约和相互作用。 1、联系的普遍性 〔1〕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过渡〕同学们了解了什么叫联系后,那么我们来看一下,究竟池鱼、水和城门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城门失火,池水救火、水干鱼死。 世界上有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的呢?——没有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联系在一块的。因此我们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高二政治试题精选】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练习题(有答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练习题(有答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练习题(有答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练习题(有答案) 5 第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知识点一联系的普遍性 1.(2018福建厦门六中期中)能是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涵盖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多个领域,涉及经济、外交、资等多个部门。这反映了 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B.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c.一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2.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把两门甚至几门不同的学科联系起,建立综合性学科,产生了边缘学科、横断学科、模糊学科等,数学向生物学、社会科学渗透,出现了整体化的趋势。材料表明A.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B.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物质世界的本质与规律 c.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3.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知识点二联系的客观性 4.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说,可分为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②人为事物的联系③主观臆造的联系④真实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5.(2018江苏泰州、盐城联考)国务院2018年12月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 A.体现了联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B.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体现了物质的客观性 D.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创造条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6.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__________所固有的,不以__________为转移。 知识点三联系的多样性 7.联系具有多样性。下列属于联系的表现形式的有 ①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②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③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④“8”与生意兴旺之间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应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为转移。这种做法 A.违背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B.是联系的多样性、条性和复杂性的要求 c.否认了主客观之间的联系 D.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9.我们应如何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 能力点一联系的普遍性 10.“微风过处,送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

高二《哲学常识》知识

高二《哲学常识》知识 高二《哲学常识》知识 哲学常识是高中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何学好哲学常识是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以下是有关高二《哲学常识》知识,欢迎阅读!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关系内容 1、联系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发展的观点: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方法论:①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有创新精神。 ①矛盾的普遍性方法论:正确对待矛盾,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 ②矛盾的特殊性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为什么、应用) 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方法论:a,学会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b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方法论:善于抓重点,学会统筹兼顾。 3、矛盾的观点⑤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关系:方法论:抓全面,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⑥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a、个人成长中正确对待内外因; 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⑦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方法论:a、坚持适度原则;b、不失时机促成飞跃;c、重视量的积累。 ⑧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方法论:a、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b、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1、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2、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①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方法论:自觉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方法论:既要重视实践,又要重视读书。 4、认识总是要发展的方法论: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②树立创新意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②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3、人生价值的实现:①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②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4、理想与现实:①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②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③如何实现理想。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人生观知识归纳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解)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社会意识反作用的两种表现。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有着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高二政治复习知识: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高二政治复习知识: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 反映 意识,在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收集〕整理的〔高二〔政治〕〕《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的期末〔复习〕学问点以供大家学习。 高二政治复习学问: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 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意识:感觉人脑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地反映 〔抽象〕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反映 2、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世界上没有不行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人知的事物 反映"逼真'与"失真'的缘由: 客观缘由: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根本) 主观缘由: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学问构成不同 3、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只能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改变,而无法转变其自身属性。 高二政治复习学问: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1、主观必需符合客观 主观与客观相分别主观没有正确反映客观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正确反映客观 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出发点是书本上个别词句或结论 〔阅历〕主义: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阅历 2、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最宏大的实际:ZG如今处于并将长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古代朴实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如气、火、水、土)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是〔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中的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辨证唯物主义哲学。 高二政治复习学问:坚持联系的观点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 事物的联系具有: 普遍性(参考金书同学发的《哲学常识》原理)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是固有的;人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如把"4' 看成不祥数字等)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测试题及答案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只选出正确答案。) 1.(09江苏30)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9北京24)“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09上海13)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海宝的设计运用到了综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 A.从整体到部分 B.从部分到整体 C.从个别到一般 D.从一般到个别 2006年以来全球有数十亿蜂群死亡,严重威胁到农作物的收成。研究发现,导致蜂群大量死亡的原因很多,其中为增产而滥用杀虫剂是主要原因。据此回答20~21题。 4.(2010海南文综20)从联系的观点看,上述事例表明:

高二政治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湖南省示范性高中宁乡十三中政治组谭胜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联系的概念。理解事物的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运用:用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培养学生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教学,引导学生懂得事物本身是普遍联系的,只有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有效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能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②学习运用联系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 本框重点:为什么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本框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活动的关系。 【导读提纲】 (一)联系的含义 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唯物辩证法对万事万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具体情形进行概括,指出联系既包括事物外部的这种关系,又包括事物内部的这种关系。 (二)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1)从横的方面看,事物都与“四面八方”的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2)从纵的方面看,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与它的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纵横联系之中。 (三)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的两层含义是:(1)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2)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2、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并非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四)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及方法论要求 1、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2、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疑难阐释】 1、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一定有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任何事物都和它周围的事物相联系,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但如果据此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则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观点貌似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实际上是否定了联系的条件性和客观性。联系是普遍的,但任何具体联系无不依赖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无法解释。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能联系具有不变性 联系的客观性,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我们承认联系的客观性,但不能据此否认联系的可变性。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说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不能说事物的联系是不变的。一方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一旦这些条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高二哲学常识知识纲要

高二哲学常识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一、唯物论部分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这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 事求是原则,做到按规律办事。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 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4、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原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 的思想意识。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 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都可用) 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 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 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还具有客观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这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出发,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和部分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这要求我们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十分重视搞好局部,以便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二)发展的观点(实质、原因、状态、趋势)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2、发展的原因内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充分重视内因,同时不忽视外因。 3、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新的量变。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学会优化结构)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二课2.3.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二课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地 〖重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地. 〖难点〗规律地概念. 〖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规律地概念. 理解: ①规律地含义. ②一切事物地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地. ③规律与规律地表现之间地区别与联系,规律与规则之间地区别与联系. 运用:运用规律地客观性原理,批驳“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地剥削阶级人生观.因为天和地是自然界变化发展地结果,决不是为了“人要为已”才产生地. 能力方面: ⑴本框讲了大量地现象和规律地联系,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地认识能力. ⑵本框涉及了客观联系与主观联系、现象联系与本质联系、偶然联系与必然联系、规律与规则地比较,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地比较能力. 觉悟方面: ⑴通过本框内容地学习,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规律观. ⑵通过社会规律地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地必然趋势,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地信心. 【重点解决办法】 、事物发展是有规律地. 这个问题不仅是本框题地中心内容,而且也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地前提,也是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规律观地基础.因此成为本课地重点. 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自然界地运动发展是有规律地. ()人类社会地变化发展也是有规律地. ()人类认识也要经过实跃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地发展,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地道路和规律.所以,一切事物地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地. 【难点解决办法】 、规律地概念. 这个概念内容涉及到多个信息单元,有固有地联系、主观外加地联系、现象地联系、本质地联系、偶然地联系、必然地联系等.只有讲述这一系列地概念和关系,才能总结出规律地定义.所以,这是一个难点. 讲清规律这个概念,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入手: ()哲学上讲地规律概念是"三个不是"和"三个是"地总结.即规律不是主观想象地联系,不是现象地联系,不是偶然地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地联系,是本质地联系,是必然地联系.所以说,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地本质地必然地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