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济慈诗歌生态自然观解读

济慈诗歌生态自然观解读

济慈诗歌生态自然观解读
济慈诗歌生态自然观解读

济慈诗歌生态自然观解读

耿 宁 徐玉凤

内容提要:在济慈短短的一生中,对人生的意义和对美的强烈追求始终是他生命的主旋律。正是由于这种积极的人生追求和认真的处世态度,济慈才具有了对自然界的强烈责任感,才能够怀着一颗慈善之心去关爱自然、赞美自然,不断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形成他的自然观。回归自然是生态文学永恒的主题,而回归自然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济慈的自然观体现了相容共生的观点。关键词:济慈 自然 生态 诗歌

作者简介:耿宁,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徐玉凤,莱阳农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T itle:A Study on Keats’V ie w of Nature and Ecol ogy

Abstract:Thr oughout his tragically short life,Keats pursues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and beauty.Owing t o this positive and seri ous life attitude,he devel oped a str ong res ponsibility f or the natural world and cherished a l oving heart f or the care and adm irati on of nature.Keats’vie w of nature was f or med as a result of his ever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man and nature and of its la w of devel opment.The per2 manent the me of ecol ogical literature is“return t o nature,”the ideal state of which is the uni on of man and nature as an organic whole.This concep t can be found in Keats’vie w of nature.

Key words:Keats nature ecol ogy poetry

Authors:Geng N i n g is p r ofess or of English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L iaocheng University(L i2 aocheng252000,China),engaged mainly in B 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studies.Email:gengning288@ https://www.doczj.com/doc/c07106029.html,.Xu Y ufeng is a teaching assistant at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Laiyang Agricultural Col2 lege(Q ingdao266109,China).Her research area is B ritish literature.

一、生态学、生态文学和自然观

生态学这一概念自德国科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首创以来迄今已有一个多世纪了。但实际上,生态学作为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个新的整体性学科是在20世纪六十年代才突显出来的。从语义和词源学分析上看,生态学一词是从希腊字“oikos”派生出来的,它是房子和家的意思。这里的语言隐意是值得我们认真玩味的。生态学的“家”是指自然界,这里隐藏着的一个事实,也就是说,我们一直将我们赖以生存的“房子”和“家”当成了“征服”和“奴役”的对象!

我们知道,工业社会特别是现代后工业社会那种以科学技术为驱动力的生产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了一种迅猛增长的趋势。这一方面理所当然地开辟了人类主体改造自然的更深、更广的层面,客观上造成了人对自然界的“为所欲为”的实践功能,很自然地形成了“人是自然界的主人,人能主宰一切”的胜利感。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在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高大身影中却看到了一个从“潘多拉魔盒”中潜出的阴影,在人类技术的车轮滚过的地方,自然环境在恶化,地球在人口的重压下呻吟……更糟糕的是,人类最后发现在自然受伤流血之后竟是人类自己在现实中的严重困境:生态危机在本质上是人类自己的生存危机。此时,人们才像大梦初醒般地觉悟到自己挥起的科学技术之剑是在炸毁自己赖以生息的“房子”和“家”,是人在让自己的母亲流血,是人

类自己差一点造成自己无家可归和自掘坟墓的悲剧!生态学正是在人类自己造成的人与自然激烈对抗的悲惨处境中诞生的。

很显然,生态学是一种问题学式的理论反思,是人类主体的一种自我抑制,是人对人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尖锐矛盾和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的批判性内省。

生态学的主要观点是系统科学的关联原则,而生态系统原则是以生物圈为核心的生态(包括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功能性整体。简单地说,生态学的理论内核就是要求保护这个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生态平衡。

在当代自然科学众多的学科中,生态学最富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哲学的整体转换意蕴。它代表着人类在新的实践水平上对自身生存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种新的十分有意义的内省。因此,生态学的产生,便迅速向环境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渗透。于是便产生了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环境科学、环境法学等,从不同的方面和视角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变化。而生态文学(或说生态批评)就是生态学思想不断向文学艺术渗透和转移的结果,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及其变化的文学式理论反思。

生态文学从20世纪70年代发端并迅速地在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它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寻求生态和社会根源的文学。

生态文学的基本观点是:1、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演替方向,自然万物之间存在普遍的相互联系,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权力,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不能离开自然界;2、生态文学研究的是思想内容,是对文学蕴含的生态思想的发掘、分析和评论;3、回归自然是生态文学永恒的主题,而回归自然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4、关心自然界,它是一个弥足可贵,失不再来的所有生命的家园。①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是一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展开和不断丰富的过程,其中人对自然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和对自然界的改造是基本的方面,它深刻影响人类把握自然界的方式与水平。

什么是自然(自然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笔者所讲的自然是狭义的自然。指人类社会周围以地球为主体的有限空间及其发展过程。对自然(自然界)的理解和界定,是基于20世纪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对自然界的深刻把握,也是我们分析前人的自然观理论所坚持的基本立场。所谓自然观,就是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对自然界存在状态及变化趋势的自觉意识,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表述。这种理性表现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类生存生活其中的自然界存在状态内部结构及发展动因、规律的表述,即自然界客观图景的描绘;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和把握方式的自然反思,即如何从变化中的自然界中理解人和从人出发来理解自然界。任何一个时代的自然观,都可以从那个时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得到解释。

生态学、生态文学、自然观,是三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概念。但三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关注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变化。这就使得用生态批评解读济慈的自然观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二、济慈生态自然观的诗性内涵与精神形态

1、自然的美的真谛———“想象中的美即是真”。济慈才华出众,才思敏捷,他在诗歌创作中高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地方,就是他特别强调“真美统一”的思想。“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在这世界这就是你们所知和需知的一切。”②“想象中的美即真”(144),在济慈看来,诗歌创作必须尊重客观实际,通过“想象”创造出更好的诗篇。“想象”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思维方式,它可以把空间放大或缩小,把时间延长或缩短,“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它不同于胡乱的假想,“想象”发展到极致便是美。“让生翅的幻想,在不断伸展的思想中徜徉”(153)。但“想象”的翅膀不管放飞多高,在济慈那里手中终有一线———它是真的,即不能凭空乱想。

济慈在诗歌创作中有三条信念,“我对诗歌有几条信念,你可从中看出我与他们的立足点距离有多远。第一,我认为诗的惊人在于一种美妙的充溢,而不在于稀奇少有———读者被打动是由于他自己崇高的理想被一语道出,恍如回忆般似曾相识———第二,诗之妙触切勿止于中途,而应推向极致,务求令读者心满意足而不仅是敛息屏神地等待:诗之形象要像读者眼中的太阳那样自然地升起、运行与下落———先是照耀于中天,后来庄

静肃然而又雍容华贵地降落下去,使读者融入黄昏时绚烂的霞光之中———不过做诗比议论诗应如何要难得多———这又把我带到了第三条信念:如果诗之产生不像枝头生叶那样自然,那它还是不写出来为妙。不管我能把这些实践到什么地步,当新的景物落入眼帘时,我总禁不住要说出:‘啊,愿缪斯赐予我如火诗情!’”(济慈97-98)第一条信念表明济慈诗歌反映的内容不是诗人主观的幻想,而必须是现在存在着或曾经存在过,“恍如回忆般似曾相识”;第二条信念表明,“诗的形象”不是强加于人,它就在你身边,像“太阳那样自然地运行”;第三条信念表明“诗的产生”不是突发奇想或故意造作,而是像“枝头生叶那样自然”。这三条信念充分体现了济慈诗歌创作的根本原则:寻求自然中美的真谛,而不是矫揉造作,为写诗而写诗。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济慈诗歌创作的源泉。“……所有这一切都是美好的事物:/从天的边崖源源不断地涌向人间,/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琼浆的源泉”(济慈186)。济慈曾在信中这样写道:“任何一门艺术的卓越之处都在于具有那种动人的强劲———它能让一切不尽如人意的东西因贴近美与真而烟消云散”(济慈58)。济慈诗歌创作中的这种求真的立场,也就内在地肯定了自然界的客观性,从而构成了济慈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诗歌是济慈生命的核心,自然界是他生命的外壳,他的人生观也对其自然观的形成和确立产生了重大影响。“我的抱负是为世界做些好事,倘若天假以年,那将体现在我更为成熟的年华中的作品上———在那之前,我将尽上天赋予我之神经所能承受的力量,去试攀尽可能高的诗歌峰巅。对于未来诗歌的朦胧憧憬常令我前额充血———我仅仅希望自己不要失去对人类事情的全部兴趣———希望我的那种对来自极高明者的赞扬也不例外的漠然无动,不要弄糊了我本来可以很清晰的视野。我想不会———我确信应当怀着对美的渴求和喜爱来写作,哪怕我每晚的劳作到第二天早晨便付之一炬,没有任何人看过一眼”(济慈215)。

在济慈短短的一生中,孤苦的身世、傲世的心灵形成尖锐的矛盾。但他对人生的意义和对美的强烈追求始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由于这种积极的人生追求和认真的处世态度,济慈才具有了对自然界的强烈责任感,才能够怀着一颗慈善之心去关爱自然、赞美自然,不断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形成他的自然观。

2、生于自然,归于自然———“一个名字用水写成的人”。遵照济慈的遗嘱,墓碑上写着:“这里长眠着一个名字用水写成的人”(144)。济慈遗言的本意不在于表现他诗人的独特风格,其深刻的寓意在于他要告诉后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地球上最多的是水,水是生命之母,生于水又复归于水。正如弗?卡普拉所说,“我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在自然界之上”(卡普拉斯普雷纳克57)。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又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是人和所有生命失不再来的家园。这是济慈自然观中不可或缺的结论。

在济慈笔下,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小镇、墓地和夕阳,/浮云、树林和圆山”(160)互相映衬形成天人一体的生态图画。

沉静无声的大地

覆盖着一层平整的白雪,

农夫的靴子正把它踩乱;

这时黑夜与中午秘密相见

在黑暗中窃窃私语,

……

———会听到

远处唱颂丰收的歌谣;

听到收割的谷穗瑟瑟作响,

听到可爱的鸟儿在清晨鸣唱(154)

无声的大地、平整的白雪、农夫的靴子、黑夜和中午私语、丰收的歌谣、瑟瑟作响的谷穗、可爱鸟儿的鸣唱,相得益彰构成一组优美的交响乐曲。

在济慈的长诗《恩底弥翁》③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太阳、月亮和天真的羊群

长出披着绿荫的老树和新林;

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绿色王国里的水仙;

为自己备好凉荫用以御夏的淙淙清泉;

那密密的到处生长着的矮小的树林,

在它们中间麝香玫瑰开得多么喜人(186)

太阳、月亮和羊群,绿荫、老树和新林,水仙、

清泉和麝香玫瑰……“牢牢和我们相连,不论是灿烂的朝晖/还是低垂的阴云,必须始终和我们在—起,/否则我们就会死去”(186-187)。

3、诗化的自然与人的诗化———“大地诗歌永远唱不尽”。济慈擅长歌颂大自然的美。他的很多诗用优美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带我们进入美丽的自然世界,为我们的精神生活开辟出通往美好自然的路。

啊,此时此刻———听!

这是早春四月云雀的争鸣,

那叫喊着的忙碌的山鸟,

正在把树枝和稻草寻找。……

雏菊、金盏花和篱边

初开的樱草花,淡淡的黄色

映衬着白羽般的野百合;

还有风信子,五月中旬的花王,……

每一片树叶,每一朵鲜花

在同一阵雨中把珍珠披挂。

你会看见饿瘦的田鼠在窥探,……

因越冬而饿瘦了的蛇从洞中游出,

到充满阳光的河岸上把旧皮蜕去。……

雌鸟的翅膀正静静地

覆盖着长满青苔的巢窝,

把有斑点的蛋卵孵育。……

当蜂箱中飞出了成千上万的蜜蜂;

成熟的橡果纷纷坠落,

秋日的微风唱着动人的歌。(155)

这是济慈在《幻想》中的一段描写,一幅多么温馨、美妙的自然秋景!即使再不敏感的人也会为这样的景色所感染。我们读到了被济慈诗化了的自然,这同样是济慈自然观的表露,他将诗歌呈现给读者,同时也赋予读者以诗意的想像。回归自然是生态文学永恒的主题,而回归自然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济慈的自然观里体现了相容共生的观点。

在济慈的生活中,不管存在多大的压力,他都能够凭借“想像”寻找到自己生活的乐趣,创造一种“想像”的生存状态,“世界上到处都有欢乐,时间老人如此告诫”(济慈189)。在1819年3月13日给妹妹的信中,济慈写道:“记得我过去是多么喜欢金翅雀、大山雀、小鲤鱼、穴鼠、斑背虫、雅罗鱼、雄鲑鱼等,以及灌木与溪流中的全部种族,但它们肯定在林子里和水中过得更为自在———不过我必须承认,即使现在我也挺乐意弄一大群漂亮的金鱼来养着———我要往鱼缸里装10桶水,用一根冷水管引入新鲜水,另一根管子从地板下面出水。只要水换得勤,银鳞赤鳍的金鱼就能保住自己美丽的颜色———我要把鱼缸放在一扇漆得很好看的窗户下,在鱼缸周围遮一圈桃金娘与日本植物。窗户朝着日内瓦湖的方向———我要坐在窗前整天读书,就像某张画上的读书人一样———天气时不时地让人觉得像是春天了,因此我已开始在石楠树下散步”(济慈270)。读着这种悠然自得的描述,人便不由得发出会心的微笑,陶醉于“天人一体”,自由、和谐的美感之中。

济慈生活的时代———19世纪初———还没有生态学,更没有生态文学。济慈虽然有了一定的生态意识,形成了他独特的自然观,但我们不能要求济慈具备完整的生态学思想。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济慈的生态学思想与现代的生态批评并不是完全合拍的。但是,尽管他的诗歌不是纯粹的生态诗,其中仍包含了很多生态学的合理思想。对济慈生态自然观的研究有着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注解【Notes】

①参见鲁枢元:《生态文艺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86-388。列出了生态文学的十大特点。

②参见黄宏煦编译:《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抒情诗选》(下)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172。以下凡引用此译本,只注明页码。

③此诗名国内译诗中有多种不同译法,如屠岸译为《恩第米安》,此处诗名是黄宏煦所译。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约翰?济慈:《济慈书信集》,傅修延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

弗?卡普拉查?斯普雷纳克:《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石音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

责任编辑:夏 成

优秀现当代诗歌赏析

现当代诗歌选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青春》 席慕容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的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月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月月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叶芝诗歌特色

叶芝的诗歌创作生命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期诗歌创作包括从1883年起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发表的诗歌直到1899 年出版的第三部诗集《芦苇中的风》。这一时期影响他诗歌创作的因素如下:(1)雪莱的诗作特别是《阿拉斯特》和父亲约翰叶芝的影响,促使他对诗歌产生了兴趣,并从雪莱和斯宾塞等人的诗歌中吸收表现手法。 (2)19世纪浪漫主义的影响,但融进个人对爱尔兰乡间生活和民族神话的探索和思考,从中获取题材。 (3)唯美派诗人,特别是他同乡王尔德的影响,从他们那里学到的主要是音韵、字句的雕琢技巧,但他对这些技巧的局限性也作出了透彻的认识。 (4)布莱克的神秘主义,叶芝用四年时间编辑创作布莱克的作品,这四年的研究丰富了叶芝的思想,培养他诗歌创作中运用想象的能力,逐步建立起一套神秘的象征主义。 (5)爱尔兰民主主义情节的影响,他试图通过写作创建出一种民族思想,从而取得国家民族的独立;爱情诗中融入民族主义是他诗歌较鲜明的特征之一。 前期叶芝有代表性的爱情诗有《度人致所爱》、《叶落》、《蜉蝣》、《致时间十字架上的玫瑰》、《尘世的玫瑰》、《爱的叹惋》、《当你老了》、《白鸟》、《两棵树》、《恋人述说他心中的玫瑰》、《鱼》、《恋人伤悼》、《他记起遗忘了的美》、《他赠给爱人一些诗句》、《他记起遗忘了的美》、《他赠给爱人一些诗句》、《他愿所爱已死》、《他翼求天国的锦缎》。 (二)叶芝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因受到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以及艾兹拉庞德的影响,诗风有了变化,他摆脱了唯美主义的倾向,用象征手法表达现实内容,现实主义因素大大增强。在诗集《在七座森林里》(1903)和《绿盔》(1910)中,叶芝逐渐摆脱了凯尔特和神秘主义的一些影响。在1914年问世的诗集《责任》中,他早期抒情诗中超俗、迷幻的气氛消失了、表现出的是日趋成熟的精炼和坦诚,这以后叶芝的象征主义体系才日趋完善。1917年发表的诗集《库尔德野天鹅》使叶芝登上创造的顶峰。 这一时期叶芝有代表性的爱情诗有《箭》、《听人安慰的愚蠢》、《切勿把心全交出》、《亚当所爱的诅咒》、《呵,别爱得太久》、《没有第二个特洛伊》、《和解》、《面具》等。 (三)1919年到30年代末是叶芝生活和创作的后期。他的神秘主义象征体系在这一时期最终形成,同时他创造性的把象征主义与写实手法自然地结合起来,把生活的哲理与个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多以死亡和爱情为题,以表达某种明确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思考。他完成诗歌创造的嬗变,体现出个人风格。他诗歌的成熟“既是个人风格的发展,也是技巧的提高” 这一时期他著名的爱情诗有:《活生生的美》、《残破的梦》、《深沉的誓言》、《狂放的老坏蛋》、《失去的东西》、《她在树林中的幻视》、《一个女人的青年和老年》。. 以上三个阶段叶芝诗歌创造所出现的不同转变,在其爱情诗中也有很明显的反应。他的诗在技巧上虽不断变化,但有一种情感自1889年以后矢志不渝地贯穿在他的整个诗歌生命中即毛德冈情结。1889年1月30日,23岁的叶芝第一次遇见她时,她年仅22岁。“她伫立窗畔,身穿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了阳光的花瓣。”叶芝这样描写他第一次见到毛德冈时的情形。她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乱世佳人,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同时拥有一颗勇敢且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心。她对叶芝一直若即若离,但叶芝对她的爱慕终身不渝,这段无望的爱情带给叶芝的是不尽得痛苦和不幸,它也不断激发叶芝的创造灵感,有时是激情爱恋,有时是绝望的怨恨,更多的时候是爱与恨之间复杂的纠葛,所以他的爱情诗是更人文、更深层和更宁静的心灵体验,因而具有十足的张力。总之毛德冈是叶芝一生的烦恼。不得回报的爱升华成一篇篇感情复杂、思想深邃、风格高尚的诗,它们贯穿叶芝的第二本到最后一本诗集中。正向毛德冈对叶芝所说的:“世人会因她没有嫁给他而感激她的”。最初叶芝对她的爱可能是出于肉体美的愛悦,但青年时的叶芝在他的爱情诗创造中有意识地

走进济慈的_真_美_世界_关于_希腊古瓮颂_的批判性分析

摘要“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约翰?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如是说。“真”与“美”从此便成了批评家争论不休的话题。正因诗人作品的开放性与多元性,众人的解读也莫衷一是。本文将通过细读的手法研究该诗,并对诗中诗人提出的一些论点,包括“真”与“美”的涵义等进行评述。力图通过自己的批评性分析,带领读者走进济慈的“真”、“美”世界。 关键词济慈美真批评性分析 一、“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济慈 批评家的无情抨击几乎使其名 誉扫地,但他并没屈服,诗人托友人在其墓志铭上刻上,“一位 年轻的英国诗人”,以一颗“痛楚的内心”,“在仇敌恶毒的势 力”面前,“声名书写与水上”。 (Eliot,270)。相反,詹姆士?奥鲁克认为诗歌结 尾的声明“表现出一种肯定的自我意识” 。有的批评家便武断地 得出结论,认为济慈是试图在视觉艺术与诗歌做出比较,并认 为视觉艺术更胜一筹。的确绘画等视觉艺术形式往往激起观 者丰富的想象,而且个中内涵未通过明确文字直接给出,因此 理解是开放式的,多元的。然而,诗歌也是如此。 综观人类历史,诗歌一直都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发人深 思,诱人想象,给予心灵的观照。笔者认为,济慈只是单纯称 赞古瓮之美,并非要做高下比较。笔者有两个依据。一方面, 这句本身自相矛盾,是个悖论。古瓮虽“铺叙”了一个比“诗还 瑰丽”的“如花故事”,但自身形态之美却恰恰通过“诗”来表 现、传达出来。若非此诗读者无法欣赏到古瓮的艺术之美。 因此,这个悖论无解。当然,或许诗人本就无意求解,他认为 视觉艺术和诗歌只要能唤起美感,便同样美好。巧的是诗人 苏轼也有类似的诗画理论。他认为诗歌和绘画紧密相连。他 曾称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两位诗人在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中看到和谐与统一,而 非对立和矛盾。二者在诗中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将古瓮之 “美”升华到极致。 另一个依据是通感的使用,在“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 瑰丽(原诗用词为‘sweet’亦有人译为甜美)”这行寥寥八字的 诗句中, 便运用了

叶芝《当你老了》解读

《当你老了》内容探讨 一、时间 《当你老了》始于一次对时间的假设。时间对任何诗人都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概念。当你老了——这是一个奇特的时刻。当,意味着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老,对人生而言则意味着必然到来的一个时刻。诗人在一开篇就把这样的一个时刻带到读者的经验中,这无疑预示着时间经验在这首诗歌中的重要性。 老,像生、病、死一样,在我们身边频繁的发生,让我们习惯于生命自身的残酷。然而,只要我们在这些现象上稍作停顿,我们就会震惊于这平凡中所包孕的不凡的秘密。老,在时光的流逝中自然而然的到来,老了,在某个纯粹的时刻,白发,以及脸上痛苦的皱纹,会向我们倾诉人性的幽秘,在这个时刻,时光有着宁静的权威迫使我们去倾听。 这种时间感在诗的开篇就提示了一种时间的有限性。如何在这种有限性中去把握我们生命的经验,把握我们的爱、希望与绝望,去为这些生命的经验赋予意义与形式,成为诗歌接下来的任务与可能的难度。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可能的时间(当)由于“头白了”“炉

火旁打盹”(老)的具体空间变得具体起来。也就是说,在诗人吁请的声调中,“老”的那个可能的时刻到场了,并和具体可感的空间境域水乳般交织在一起。 在时间和空间的微妙交织中,占据主角的仍然是时间。那的确是微妙的一刻,我们甚至无法肯定那是真实还是虚构,因为诗人真诚而肯定的吁请让人不忍心去追究那一刻是否在场。在诗人的吁请下,一部诗歌成为连接那一刻和现在的的桥梁。于是,发生了时间中“回想”。回想就是追忆,追忆那在时间中完成的或未完成的时光中的生命经验:爱、希冀与绝望。因为一部诗篇的牵引,场景又从那老去而打盹的空间(炉火旁)转换至绵延的时间中。这也就是普鲁斯特所发现的寓居于事物和空间之中的时间性,它使曾在之事向当前到时,从而唤醒追忆。 “回想”在这一刻也是奇妙的,至少对于正在写作的这一刻而言它是无可言喻的。因为在设想的老去的那个时刻和写作的这个时刻之间,时间还处于它们自身的幽暗之中,时间这种幽暗的性质提示了生命经验的虚无的本性,当然,同时也提示着生命可能的创造性的希冀。也就是说,时间能够带来的可能是“眼神的柔和”,也可能是“浓重的阴影”,甚至是这二者交织而成的时间本身的质地。 时间的这种质地成为诗篇展开的唯一的背景。在这里,像许多人所认为的一样,它正成为爱的试金石,让爱在其上反复磨砺而显现真相。但是,这种时间的经纬编织的更是诗艺的晕光,是它,把隐藏的绝望、无奈改变成葡萄园。在更深的企盼中,时间的流逝感指向的是

经典诗歌 济慈-每当我害怕

经典诗歌:济慈《每当我害怕》 When I have fears 每当我害怕 When I have fears that I may cease to be 每当我害怕,生命也许等不及 Before my pen has glean'd my teeming brain, 我的笔搜集完我蓬勃的思潮, Before high-piled books, in character y, 等不及高高一堆书,在文字里, Hold like rich garners the full ripen'd grain; 象丰富的谷仓,把熟谷子收好; When I behold, upon the night's starr'd face, 每当我在繁星的夜幕上看见 Huge cloudy symbols of a high romance, 传奇故事的巨大的云雾征象, And think that I may never live to trace 而且想,我或许活不到那一天, Their shadows, with the magic hand of chance; 以偶然的神笔描出它的幻相; And when I feel, fair creature of an hour, 每当我感觉,呵,瞬息的美人! That I shall never look upon thee more, 我也许永远都不会再看到你, Never have relish in the faery power 不会再陶醉于无忧的爱情 Of unreflecting love;--then on the shore 和它的魅力!——于是,在这广大的 Of the wide world I stand alone, and think 世界的岸沿,我独自站定、沉思, Till love and fame to nothingness do sink. 直到爱情、声名,都没入虚无里。

诗人叶芝的苹果花

诗人叶芝的苹果花 文/蒋蓝 植物学家说,一棵管理得好的苹果树可以活50年。美国19世纪著名的牧师亨利·沃德·比彻尔曾经说苹果是最民主化的水果:“不管是被忽视,被虐待,被放弃,它都能够自己管自己,能够硕果累累。”这固然是针对苹果树的功用而发的议论。古希腊神话里,“欲望的金苹果”不但可以引发争风吃醋的战乱,也暗示了苹果是情欲的象征。那么,苹果花就是欲望之巅。 读过爱尔兰诗人叶芝作品的人,丽达、天鹅、玫瑰、苹果花一直是叶芝诗里的重点喻体,也是诗人毕生唯一爱恋的象征。在这当中,美人毛特·岗就是“一切的一切”。她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爱尔兰自治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更是爱尔兰名冠一时的美人。我从爱德华·傅克斯的《欧洲风化史》里得知,英国女人历来号称是欧洲最为美丽出色的,对这一结论我倒是心存疑惑。她们天然的壮硕的腰身与红扑扑的脸蛋总是稍微"漫"出了我们审美的范式。但毛特·岗似乎是另一种类型。她身材高挑,并把这副瘦削的背影保持到了晚年。我现在从纪念她的网站上还可以看到她伫立于青春时代的傲慢表情。那时,大胡子萧伯纳曾经与之惊鸿-瞥,为时年16岁的毛特o岗"异乎寻常的美丽"而深深感叹。现在看来,大概是为自己的运气不佳而发吧。1889年1月30日,经约翰·奥莱利的介绍,叶芝结识了这位鹤立鸡群的刚满22岁的演员。这是-个值得铭记的时间概念。这一年,26岁的叶芝初涉文坛和江湖,叶芝后来曾详加描述当时的印象:“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了阳光的光瓣。”苹果的意象一直是西语中爱情的集大成者,而喇叭型的苹果花率先吐露着颤动的秘密。被料峭的春风从爱尔兰土地上吹拂起来的一曲民谣《伦敦德里小调》,就把苹果花提升到了一个永恒的语境中:“我心中怀着美好的愿望,像苹果花在树枝上摇荡。它飘落在你温柔的胸膛,把它当作我的家……” 毛特·岗带给他的一切记忆和细节,都与美相连,相距首次见面的12年后,他依然回忆起毛特·岗穿着白衣裙,去修整花瓶里的花枝,叶芝把那个印象写进诗里: 花已暗淡,她摘下暗淡的花, 在飞蛾的时节,把它藏在怀里。 我记得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苹果树的历史》一文里曾经说过:“苹果花也许是所有树当中开得最好看的,与其嗅觉效果相得益彰。要是见到一棵不同凡响的苹果树,花苞绽放了大半,香味氤氲,恰到好处,路人不免会它勾住脚步。这是多么卓尔超然,梨树在它面前将尽失花容。”苹果花在叶芝的咏叹里拒绝凋谢,它在思的高处以灿烂的白光拒绝所有成熟或退缩,就像他为毛特·岗写下的《箭》(1901)、《漫游的安格斯之歌》(1893)等作品一样,苹果花不但是毛特·岗的象征,也就是但丁笔下那“永恒女性”的隐喻,同样也是性的晶体。自此,愉悦与痛楚所缔结的单方面的山盟海誓,以前所未有的张力,既撕裂、又激活了深植于

傣族谚语蕴含的生态观念解读

傣族谚语蕴含的生态观念解读 摘要:丰富的傣族谚语蕴含着傣族的传统生态观,其思想内核为敬畏神圣的自然,其价值判断依赖外在的万物,其行为准则为保护美好的生态,其目标定位为构建和谐的家园。 摘要:谚语是蕴含着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特殊语言,英汉两种文化孕育了其各具民族特色的谚语。本文由英汉谚语起源入手,从地理环境、文学作品、生活习俗、宗教神话、价值观念五个方面分析了荚汉谚语中体现的文化差异。使读者能初步窥见英汉谚语背后的深层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自如地使用语言。 关键词:谚语起源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傣族;谚语;生态观 (一)谚语的定义及来源关于谚语的定义,国内外学者的说法不一,但或多或少都体现了谚语的如下几个特点o:(1)谚语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较为定型的富有意义的语句。(2)谚语总结了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经验,具有传授经验、教训以及诲人和劝诫功能。(3)谚语的语言简练、通俗,常具有鲜明的形象和一定的韵律,易于传诵和记忆。 世界各族语言的谚语大都来源于民间,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与认识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口头创作。世界各族人民在各自的生产活动中取得经验和教训后,为了较好地总结和传授这些经验和教训,往往需要在口头上用一种较为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易诵易记的语言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这些生动的语句,常常寓意深刻,能给人以教育和启发,因此为大家所喜闻乐道,并世代El 耳相传下去。天长日久,经过不断锤炼,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趋于定型的谚语。俗话说:。三句不离本行。”下面这些英汉谚语,显然只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才会创造出来: (1)MakehaywhiletheSunshines.太阳好时晒草,时机来时莫停留。 beanhasits (2)Every black.每颗豆都有黑点,每个人都有缺点。 a man heshall

济慈名言名句

济慈名言名句 本文是关于名人名言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济慈名言名句 1、我见过一些女子,她们真诚地希望嫁给一首诗歌,却得到一部小说作为答案。 2、宁要充满感受的生活,而不要充满思索的生活。 3、些微的甜味能消除偌多的苦涩。 4、幽静的花是多么美!如果它们涌上大街来,大叫大喊:“欣赏我吧!”它们将要失去多少美啊! 5、如果你长期戴着一个面具,它就会成为你的脸。 6、爱情中的甜浆可以抵消大量的苦液,这就是对爱情的总的褒誉。 7、许多富有创见的人并没有想到这一点他们被习惯引入歧途。 8、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 9、四季测量着一年的行程。 10、我看不出是哪种花草在脚旁,什么清香的花挂在树枝上;在温馨的幽暗里,我只能猜想这个时令该把哪种芬芳赋予这果树,林莽,和草丛,这白枳花,和田野的玫瑰,这绿叶堆中易谢的紫罗兰,还有五月中旬的娇宠,这缀满了露酒的麝香蔷薇,它成了夏夜蚊蚋的嗡萦的港湾。

11、她将是朵盛开不败的鲜花,如果你永远爱她! 12、诗必须写得像树叶长在树枝上那么自然。 13、只有在得到生活的验证之后,谚语对你来说才成其为谚语。 14、无原则地拥抱感官是诗人唯一的原则。 15、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16、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又像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着裂溪忘川下沉;并不是我嫉妒你的好运,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 17、人应该学学蜘蛛,这种小动物竟可以凭着枝上的几个点来织成自己的空中城堡。 18、哦,雪白的纯朴具有何等大的威力! 19、听得见的声音是美的,听不见的声音更美。 20、听到的声音很美,那听不到的声音更美。 21、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一个人都有弱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 22、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 23、就是在欢乐女神的圣殿里,蒙着面纱的忧郁也有一尊之席。 24、诗人,是神派来刺探人间的间谍。 25、美就是真,真就是美。 26、气馁是绝望之母。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席慕容最经典的八首诗歌

席慕容最经典的八首诗歌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席慕蓉,散文家,诗人,画家。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初相遇/席慕容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我喜欢那样的梦,在梦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心里甚至还能感觉到,所有被浪费的时光竟然都能重回时的狂喜与感激。胸怀中满溢着幸福,只因你就在我眼前,对我微笑,一如当年。我真喜欢那样的梦,明明知道你已为我拔涉千里,却又觉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象你我才初初相遇。抉择/席慕容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那麽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吧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然后再缓缓地老去与你同行/席慕容我一直想要和你一起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有柔风有白云有你在我身旁倾听我快乐和感激的心我的要求其实很微小只要有过那样的一个夏日只要走过那样的一次而朝我迎来的日复以夜却都是一些不被料到的安排还有那麽多琐碎的错误将我们慢慢地慢慢地隔开让今夜的我终於明白所有的悲欢都已成灰烬任世间哪

一条路我都不能与你同行莲的心事/席慕容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莲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回眸/席慕容前世,我频频回眸挥别的手帕飘成一朵云多少相思多少离愁终成一道水痕送我远走今生,我寻觅前世失落的足迹跋山涉水走进你的眼中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我用一千次回眸换得今生在你面前的驻足停留问佛:要多少次回眸才能真正住进你的心中佛无语,我只有频频回首像飞蛾扑向火可以不计后果可以不要理由回眸再回眸千次万次你在我眼中也在我心中我频频回顾着期待你的温柔我频频回顾着渴望长相厮守前世我在舟中回眸莲叶一片一片连成我眼中的哀愁今生佛成全我的思念让我走进你的眼中我寻觅了很久累了只想在你怀中停息只想让你的手揩去我脸上的泪痕只想让你的体温温暖我冰凉的双手不要问我为何今生千里迢迢将你寻觅我没有喝孟婆汤心中牵挂着你不要问我为何哭泣我没有喝孟婆汤仍记得前世离别时心底的绝望说我喜极而泣吧泪落在你的襟上前世的种种哀愁开成一树繁密的丁香我只想与你携手在树下看那一朵开成五瓣向我们预言幸福今生我仍旧频频回望今生我仍旧不喝孟婆汤来世我还会千里迢迢将你寻觅来世我还会和你手牵手寻找五瓣的丁香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

约翰济慈诗歌赏析

Analysis of Ode to a Nightingale by John Keats 在诗歌的第一节里,诗人主要描写夜莺的歌声给诗人带到了飘飘欲仙的忘我境界,在艰难的现实生活里,诗人感到无情命运对其压迫产生的痛楚:My heart aches,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 My sense,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 诗人的心里痛苦,困顿麻木,就象吃了鸦片一样,但是痛苦带来的麻木又使诗人感到一丝慰藉: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 One minute past,and Lethe-wards had sunk;列撕忘川是哈帝斯冥城里的一条让人忘记过去的河流。作者通过引用这条河流来忘记现实生活的磨难,压迫,在这里诗人大量运用了“^”音来加强痛苦的效果“drunk some,dull,one,sunk”:并且“S”音的重复使用使诗歌具有一种破碎的撕心裂肺的效果,aches,drowsy,numbness,pains,sense,as,drains,

两组音的交替出现使人们在朗读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痛苦,接着,诗歌进入了一个较为欢快的段落,这是因为夜莺的歌声使人感到快意,作者把夜莺比喻成树林里的精灵(Dryad of the tree),为夏日引吭高歌,并且这种欢快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引起诗人的嫉妒:Th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e happy lot, 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 在第一节诗里'作者先用现实生活带来的痛苦感受来引出夜莺快乐的情感,这种矛盾修饰辞法(paradox)大大加强了诗歌的戏剧效果,让人更感受到夜莺歌声的魅力,从而自然引出了夜莺歌声而产生的快乐意境。 在第二节里,诗人通过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synesthesia[.sin?s'θi:?i?])把夜莺的歌声比作温酿可口的清醇的葡萄酒,葡萄酒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鲁旺斯省(Provencal)这一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阳光明媚,是一处宜人可爱的地方一樽珍藏在地窖多年的美酒就更加清醇可口

《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思想解读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莫比迪克》中不同的人物特点 2 Metaphors in the Themes of Of Mice and Men 3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字幕翻译策略 4 盖茨比的悲剧成因分析 5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 6 论《呼啸山庄》中的意象 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9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10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互译 11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2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13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14 从话语权力的角度看电影《换子疑云》 15 英语文化中身势语的性别差异 1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 17 男权社会下康妮女性身份的诉求--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研究 18 论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 19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探究 20 O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littling the Female 21 亨利?詹姆斯的《戴茜?米勒》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22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23 浅谈英语俚语 24 老友记中乔伊的人物形象分析 25 《简爱》中女性主义之探究 26 中英禁忌语比较分析 27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 28 体育新闻标题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 29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to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30 诠释《儿子与情人》中儿子、母亲、情人之间的关系 31 浅析狄更斯小说中匹克威克的性格特点 32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永别了,武器》 33 黑色幽默在《第条军规》中的运用 34 分析《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的恶性影响 35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36 Cultural Mediation in Interpreting—An Obser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7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 38 案例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39 从语用学角度对英语课堂中委婉语的使用探究 40 政治演讲辞中常用修辞

济慈诗歌美学赏析

济慈诗歌美学赏析 摘要:济慈,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被一代代人所传颂,他的美学理念也深刻地影响了浪漫主义思潮的发展。其颂诗被无数诗评家文学家认为是其美学代表作。以《秋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忧郁颂》、《心灵颂》、《灿烂的星》、《蝈蝈和蛐蛐》、《无情的妖女》等诗歌为例,本文从诗歌的内容意象入手,联系其生平,研究在济慈诗歌内容形式中,美的具体展现。 本文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济慈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二者又分为几个小部分:济慈的颂诗,十四行诗和其诗歌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济慈诗歌中的自然美,爱情美,神话美与忧郁美。 关键词:济慈;美学;颂诗;内容;形式;自然;爱情;浪漫主义 Beauty in Keats poems Abstract: John Keat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romantic poems and his poems have been praised by generations and generations. His aesthetic has also deep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romanticism. His odes were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his aesthetic by many litterateurs. This paper is going to study the specific present of beauty in Keats poems based on the context and images, taking the life experience of Keat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citing Ode to autumn, Ode to psyche, Ode to a Nightingale, Ode on a Grecian Urn, Ode on Melancholy, Bright star, The Grasshopper and the Cricket, Ode to Psyche and La Belle Dame Sans Merci as examples. In this paper, we enjoy the beauty mostly from two aspects, firstly, from the aspect of form, secondly, from the aspect of content. From these two different angle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parts as ode, sonnet, narrative poems, rhetoric, myth, nature, love and tragedy. Key words: Keats; Beauty; odes; context; from; nature; love; Romanism Beauty in Keats poems 1. Introduction 1.1. The poet John Keats, as a key figure in the English Romantic movement, born on 31 October 1795, was the eldest brother of the four from a livery-stable keeper at a

叶芝 中英诗词

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当你年老,鬓斑,睡意昏沉,? 在炉旁打盹时,取下这本书,? 慢慢诵读,梦忆从前你双眸? 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

多少人爱你风韵妩媚的时光,? 爱你的美丽出自假意或真情,? 但唯有一人爱你灵魂的至诚,? 爱你渐衰的脸上愁苦的风霜;? 弯下身子,在炽红的壁炉边,? 忧伤地低诉,爱神如何逃走,? 在头顶上的群山巅漫步闲游,? 把他的面孔隐没在繁星中间。? A Dearm of Death Yeats I dreamed that one had died in a strange place Near no accustomed hand

济慈夜莺颂韵律赏析

第一小节,较沉闷的元音(如在“heart”、“drowsy”、“numbness”、等词中)与较严厉的词(如“aches”、“pains”、) 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写诗人被美妙的歌声刺醒了被痛苦麻木的灵魂,一种隐隐的甜蜜的痛苦敲醒了诗人困顿的心神。/s/ /W / /z//T/ 等滑音的运用,给人一种舒缓的感觉,它像钝头痛一样,如丝般,一缕一缕,细细的侵入你的身躯,你的灵魂。沉闷的元音/Q /也缕缕出现(“drunk ”“some”“dull”等词中),与"beechen green","full throated ease"也形成一种对比,表现了诗人快感与痛苦的糅合,表现了诗人对那个明快亮丽世界的向往,与急于摆脱现实羁绊的强烈愿望。 第二小节,诗人用一系列爆破音/d/、/t/、/b/、/p/、/k/等与短元音/i//Q//A//R/等,构成一幅声音响亮、欢快的美好世界,那里有陈年佳酿,似灵泉之水,有生机勃勃的绿色,有舞步欢快,有笑声盈盈,有声声歌唱……诗人领我们走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实践着他所说的“那些值得尊敬的诗人是那些讲述悦耳动听故事的人”。 第三小节,/v/、/r/、/n/等辅音(如在“fever”“fret”“groan”中)的运用,使嗡嗡之声充溢其间,给人一种烦躁、压抑之感,一些沉闷的元音给人一种沉闷、无生气、瘫软的感觉。 第四小节,/s//f/等擦音及长元音/ei/、/i:/的运用,产生一站种柔和、安宁的效果。“fly”、“wings”、“tender”、“breezes”、“venderous”、“light”等词,一动一静、一明一暗,形成对比,使富有动感,柔风软拂,月光柔和,树林静谧,曲径通幽,给人一种宁静之感。 第五小节,“flowers”、“soft incense”“embalmed darkness”、“pastoral eglantine”等词产生一种柔美的艺术效果。头韵/m/的运用,告诉人民们在五月里,天气渐热,夹杂着苍蝇的嗡嗡声,让人们有一种昏昏欲睡之感。另外,元音从/Q/到/R/到/a:/到/ai/,不断变化,使人完全没有单调像琴键上跳跃的音符,避免了单调。 第六小节,长元音/i:/的连续运用,(如在“easeful death”“mused rhyme”“cease”“requiem”等中)带人进入一种幽静、甜熟、“奢侈”的死的意境之中。之是诗人的梦呓,是听着歌声沉醉的话语。 第七小节,/d/ /t/ /n/ /g/等辅音(如在“tread”“down”“night”“off-times”“magic”中)以及长音/ei//R://E://EU/等(如在“born”“immortal”“heard”“home”“casement”中)的运用,长短相间,意象跳跃较快,使整节诗充满了跳动的音符。 第八小节,一连贯/s/的运用(如在“sole self”“so”“elf”“fades”“past”“still stream”“vallage-glades”“sleep”等中)将读者留在那个已经离去的世界里,美妙的音乐久久盘旋在人们的心间。 诗人运用了典故:君王与平民的故事、圣经中的“路德记”和中世纪的神话故事,借以说明夜莺虽然将刺刺进自己的胸膛,但是它活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永世,他在这满目疮痍的世界里一视同仁,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人,夜莺的歌声无处不在,是大地众生的希望,美的事物是万事永存的。 本首诗想象丰富,情感强烈,并在对比中显示出艺术魅力。诗人善于运用现实与理想的尖锐对立来展示诗人内心那无法克制的矛盾冲突;善于创造半虚半实的幻境和似梦非梦的情

史蒂文斯诗歌的生态观解读:以《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中的意象为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07106029.html, 史蒂文斯诗歌的生态观解读:以《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中的意象为例 作者:朱正敏左银 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8年第04期 摘要: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 1879-1955)是二十世纪初美国重要的现代派诗人之一。史蒂文斯十分关注人的想象力,他认为艺术想象能赋予生活一种崭新的秩序。对意象的大量使用以及对大自然的关注是史蒂文斯诗歌中的显著特点,海伦·温德勒就认为史蒂文斯在记录美国田园风光方面比任何一位现代派诗人和作家所做的都要多。《看鸟的十三种方式》作为史蒂文斯自然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充分表现了诗人呼吁要回归自然的生态思想,其内在含义引人深思。 关键词:黑鸟;意象;生态;自然;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04-0000-00 1 引言 二十世纪的西方是一个混乱不堪的时代,华莱士·史蒂文斯生活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道德丧失的社会中,他对这种物质世界发达、精神世界贫乏的现状感到十分担忧。因此他转而关注人的想象力,他认为想象力创造出的世界可以赋予现实生活一种新的秩序。在宗教不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时代,他企图代之以诗歌。(傅浩,2002:603)他认为诗歌是最高形式的虚构,诗歌是想象力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史蒂文斯一直主张自然的影响力,呼吁人们要回归自然,重新寻找生命的意义。他的生态思想在他的诗歌中有大量体现,而他诗歌中的意象则是分析他的生态观的一个可靠途径。 《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是史蒂文斯自然诗的代表作之一,其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生态思想。全诗共十三小结,以黑鸟为主题,每一小节描写了观看黑鸟的不同方式。然而,全诗并不像题目所写,仅仅是描写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而是通过其看到诗中的意象。作者把全诗分成十三小结,以此把诗歌化整为零,同时,又运用这些意象,将诗歌重新达到了一个整体,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本文将从诗歌中所描写的黑鸟与雪山、树、人、啼鸣声、玻璃窗、影子、河所构成的多组意象来解读诗人的生态思想。 2 意象中的生态观 对意象的使用是史蒂文斯诗歌中的一大特点,然而史蒂文斯诗歌中的意象都不是独立而存在的。对于史蒂文斯这种极其关注想象力的诗人,他笔下的意象必定要与其他意象结合由此产生新的语境、新的意义,因此,史蒂文斯诗歌中的意象往往都是成对或多个出现的。诗中出现

叶芝最经典的八首诗歌

叶芝最经典的八首诗歌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叶芝的诗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影响,演变出其独特的风格。 《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和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火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上的山上它缓缓地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深沉的誓言》 因你未守那深沉的誓言 别人便与我相恋 但每每,在我面对死神的时候, 在我睡到最酣的时候, 在我纵酒狂欢的时候, 总会突然遇到你的脸。 《白鸟》 但愿我俩,亲爱的, 是双白鸟飞翔在大海浪尖! 流星虽未殒逝, 我们已厌倦它的耀眼; 暮色中蓝色的星星低垂天边, 其微光已在我们心中,

亲爱的,唤醒一丝不灭的伤感。 沉溺于梦幻, 露沁的百合与玫瑰让人生厌; 啊,莫梦它们, 亲爱的,划过夜空的流星璀璨,或那徘徊于降露时低垂蓝星的惚光:但愿我俩:我和你, 化作双白鸟流连于浪尖! 我心头萦绕着 无数的岛屿和丹南海岸, 那里岁月定将我们遗忘, 悲伤不再重现; 只要我们远离玫瑰, 百合和恼人的星光, 我俩就会是双白鸟, 亲爱的,激荡于大海浪尖! 《青春的回忆》 那些时光,流逝如剧中场景; 我又了爱情带来的智慧; 我有些天赋,然而, 无论我说些什么, 虽能得到她的赞许,却挡不住 一片从苦寒的北方飘来的云 突然隐去了爱神的月亮。 相信我的每一句话, 我赞美她的肉身与灵魂 直到骄傲光耀了她的眼, 直到幸福绯红了她的颊, 直到虚荣轻盈了她的脚步, 然而,虽有这样的赞美,我们 能找到的也只有头顶的阴黑。 《致风中跳舞的孩子》 在岸边跳舞,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 吴艳萍张明悦 (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01) 摘要: 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夜莺颂》中运用各种感官意象把夜莺的欢乐境界描写成五彩缤纷的、令人向往的梦幻世界。诗人借助这种意象手法表达了自己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由世界的向往。 关键词:济慈;夜莺颂;意象;主题 中图分类号: I106. 2 文献标识码:A 在《夜莺颂》中,诗人通过夜莺的歌声阐述了其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不难看出他试图脱离尘世的痛苦与忧愁。读者亦能看出在梦幻般的美妙世界和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又无法永远停留在夜莺的境界,于是他只能借助诗歌的力量,在诗的世界里达到心愿。这是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体现,也能看出他在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中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济慈在表达这样的主题时,采用了多种意象的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对诗人的写作手法的研究进一步探究诗人的心境。 济慈(1795—1821),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出身贫寒,济慈一生穷困潦倒。幼年时期生活悲惨至极。八岁时父亲去世,十四岁时母亲去世。由于生活窘迫,再加上先天遗传因素不好,济慈的身体每况愈下,二十四岁的时候就染上了可怕的不治之症-肺痨。疾病的困扰使他不得不与自己相恋多年的未婚妻分手。然而身体和精神双重打击却没有让诗人一蹶不振。因为济慈知道只要追求美,才能洞察美,感悟美。这样的信念一直激励着济慈勇敢地走完人生,敏锐高雅的心态是诗人前进的动力,同时也点燃了世人的希望之路。21岁时开始诗歌创作,181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长诗是他的巅峰之作,《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是广为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佳作。1818年,23岁的济慈爱上了邻居范妮·布恩小姐,但是那个时候济慈得了严重的肺病,尽管处于热恋中的济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是寒酸的经济条件加上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诗人只能把美好的憧憬寄托于诗歌当中去。一个春天的早晨济慈坐在花园里的树下,用心体会着春天的气息,温暖的阳光和美妙的夜莺的歌声让诗人回味着自己和未婚妻曾有的幸福,济慈为这样的美好生活而陶醉,诗人的创作激情也被燃烧起来。于是《夜莺颂》诞生了。《夜莺颂》正是在这种悲愤与渴望中创作出来的。1821年,济慈在朋友的资助下前往意大利治疗休养,但是不幸的是此后不久,由于病情恶化,济慈病逝于罗马,年仅25岁。约翰·济慈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是他对诗歌艺术的孜孜以求和无私奉献。济慈的诗歌是唯美的代表。尽管济慈出身卑微,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济慈把自己有生之年无法实现的愿望寄予诗歌,他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在诗歌中实现。《夜莺颂》中一系列意象手法的运用源于他对真实世界的仔细品味。这种对自然世界的感知和热爱正是诗人对生活的憧憬。因此《夜莺颂》也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与统一。 济慈运用意象的手法构造了一个美好的梦幻般的世界。首先诗人被夜莺的歌声打动,因为“你的幸福使我太欢欣”。夜莺的歌声代表着诗人内心向往的欢愉,夜莺的欢乐境界正是诗人要找寻的,于是济慈借助美酒来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