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财经类媒体的受众分析和市场定位

对财经类媒体的受众分析和市场定位

对财经类媒体的受众分析和市场定位
对财经类媒体的受众分析和市场定位

对财经媒体受众分析和市场定位的文献综述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一)选题来源:

近年来,中国媒体特别是财经媒体竞争的硝烟亦见弥厚。面向当地或区域性市场的财经类报纸成为投资热点。《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等财经媒体的兴办在传媒业再次掀起阵阵热潮。一个不容回避且日益紧迫的课题摆在了众多竞争者的面前:如何更好地面对受众,提高自身实力以应对挑战?要探讨中国财经报纸的发展与出路,有必要深入研究国外财经报纸的发展道路与成功经验,寻找一条与中国本土经验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从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二)研究背景:

21世纪以来,中国以特色的“中国模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从而不断崛起与发展,并开始在世界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我国经济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财经周报的《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自2008年由周报改为日报的《21世纪经济报道》和我国第一份跨地区、跨媒体的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这叫份财经类媒体在传播财经资讯、深度解读经济动态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发展成为新财经类媒体的佼佼者,在竞争白热化的报业市场中占据了可规的份额。他们有其成功的背景和原因,重要的原因同然有其读者定位策略的成功实施。如今的经济形势风云变化,社会阶层不断分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动机日益多元化。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成功的媒体需要对受众的数量和购买能力、受众的信息需求获得满意的度以及目标市场的占据情况做出精确地分析。财经媒体在业务、经营方面各有所长,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媒体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影响力的扩展与媒体明晰的受众的定位息息相关。通过对财经媒体受众分析和市场定位来寻找出一条中国财经媒体生存发展的道路。

(二)研究意义:

报业市场的读者定位就是对读者市场进行细分,意指报业经营者按照细分标准,即读者在阅报动机、阅撤行为特征、地域特征等方面的差别,运用系统方法把整体读者市场划分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的读者群的一系列求同存异的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的生活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也不同,再加上职业、年龄、兴趣等个人方面的差异,造成他们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这会影响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接触媒体的习惯。因此媒体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多角度地解释新经济政策、分析新市场变化、挖掘信息背后的内涵,帮助、引导大众正确有效地进行经济活动决策。想要在报业市场

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就必须要精确对受众进行分析,对自身市场进行定位,从而满足读者需求。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述评

纵观国外财经媒体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专业化是财经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比如,《金融时报》每年要出版大约200 期《金融时报调研》系列。该系列由《金融时报》在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型记者调查、撰写,内容包括对工商管理、金融与投资、个人理财、出口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评论与分析、个案研究和解释性数据与图表等,该系列成为国际商界精英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样,《日本经济新闻》自上世纪60 年代以来先后成立了“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日经广告研究所”、“日本经济数据开发中心”、“市况情报中心”、“消费经济研究所”、“日经产业研究所”等经济研究调查机构,以专业经济研究为依托,向国内外金融、企业和商业界提供各种权威的经济信息与动向的分析。

国外财经报道经常采用系列、组合等报道方式展开某一财经事件的深度报道。如,英国《金融时报》夜间编辑Victor Tapner认为组合报道是“同一日的报纸中两篇或更多的有关新闻事件的报道、背景分析、情景描述等文章的组合”,能“通过给读者专业及深度的分析更好地与其它媒体竞争”。

(二)国内研究述评

国内财经报纸,虽然各专业报都有自己的专业受众定位,如《经济观察报》将自己所追求的读者概括为有财富、有权力、有理想、有未来的“四有新人”;《每日经济新闻》将自己定位为第一份以服务“企业人”为主的财经类日报;《第一财经日报》的目标读者为中国“最具决策力、最具消费力、最具影响力”的“三最”人群,但与国外财经报纸相比,我国财经报纸缺乏专业优势,在新闻信息的采集、评论和分析方面都缺少一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人力资源方面又缺乏专业的财经从业人员,无法获得专业市场的认可。

在开拓性方面各类专业财经报纸水平高低不一。如在2003 年的年终盘点中,《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三家最为抢眼。《中国经营报》的“意外中国”56 版特刊破题有力且富煽动力,以“大国成长”、“财经风云”、“变革前沿”、“我们的未来”四部分逐次展开。《经济观察报》以年报形式展开“中国想象”,打造四大板块“激情民间”、“发展之殇”、“发现中国”、“消费盛宴”,以展示多面中国与寻找中国发展的新思想观为着眼点触摸时代脉搏。《21 世纪经济报道》推出100版,以“中国世纪”为题,分为“天问”、“天下为公”、“国家穿越”、“效率中国”、“建设的力量”。与《经济观察报》特刊相比,《21 世纪经济报道》年终特刊的经济味更淡,结构中加入了大量人与故事的元素,使得读者对政经时事产生阅读的期待。但拓宽领域并不意味着全盘皆收。

如,《第一财经日报》共有四大板块,即宏观政策、资本市场、企业与产业报道以及生活方式与商业文化。《每日经济新闻》囊括国内外经济要闻、经济政策事件、资本市场、重点产业情报等。但却看不出它们的报道范围与三大证券报有什么大的不同。

四、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

(一)存在问题

1. 某些报道缺乏独立的审视和深刻的思考,一哄而上,人云亦云。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记者的知识结构欠缺,在写作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术语的堆积,不重通俗化的阐释;只重物,不重人;只重数字,不重数字背后的涵义,大量的财经新闻是数字的罗列,读者感觉乏味等等。

2. 大量的财经新闻却常常见物不见人,新闻源狭隘、单调。大量的财经现象没有进入财经报道的视野。主要从各个口、从所谓的行业、从政府有关部门寻找新闻,忽视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素质等,只侧重企业兴衰和产品的价格、市场,而忽视了作为市场最终主体的“人”的人生命运。这种新闻源的狭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经新闻的枯燥、抽象、单调。

3. 报道深度不够。有些财经报纸强调其深度性,从表面上看是“定位集中于高端市场”,而从深层次上则表现为“在观念上把精英与大众、高端与中低端、专业化与大众化人为地隔离开来”,甚至是对立起来了。在写作上又盲目追求“专业性”,言之无物,却又故作高深,难以为大众所理解,这便在无法得到专业市场认同的同时,又丧失了大众市场。

(二)解决方法

1.找准市场,找准读者。财经类报纸要强化读者意识,找准自己的读者群,重视自己报刊的读者定位。明确自己的受众范围,培养固定读者,挖掘潜在读者。并分析读者的结构特点、文化层次、欣赏品位、阅读需求,深入市场作细致的调查研究,借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市场监测应研究特定人群的趋势分析,把握住不周人群的阅读需求和兴趣,创出自己的品牌,将媒体的品牌价值最大化,延伸自身品牌的的核心价值,才能有针对性、有目的地为他们服务。“财经类报纸内容上应该先走向通俗、平实和大众化,扩大读者群,并在一定程度上肩负起普及财经资讯的社会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走专业化的高深艰涩之路,不是将自己局限于狭小的读者群,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造成的。”

2.报道风格平民化,叙述方式故事化。报道内容贴近读者生活。《金融时报》主编安德鲁·高尔斯认为,“财经报道的关键在于内容是不是跟人们的生活相关,是不是有趣。”固我国的财经类媒体的报道内容只局限于一些宏观分析,因此要不断开拓报道领域,拓展报道范围,从读者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变化中分析财经趋势,实现所谓的大财经媒体趋势。在受众社会地位以及阅读口味日益分

化的今天,在采写新闻报道之前就已经按照受众市场的需求进行“定制服务,弹性牛产”,减少专业化、枯燥晦涩的术语和简化语,增强易读性,用讲故事的方式报道通俗简捷讲述的财经事件或趋势。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报道特色和风格,创办出自己的品牌版块和栏目,如《中国经营报》的“与老板对话”、《经济观察报》的“专栏”等都是是特色的板块。

3.增强服务性,积极拓展网上业务。网络的力量不可小觑,如今年轻读者都热衷于上网看新闻获取信息,因此财经类报纸也要从网民中培养新的固定读者,扩大纸质媒介读者群。媒介融合日益凸显,报纸也开始走向网上,虽然这四类报纸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也只是照搬了报纸的内容,这就需要网站要拓展业务,提高财经资讯的综合服务。

4.在营销和发行上进行报纸推广活动。在营销上要多策略,如推出订阅优惠政策等,发行上二也要搞一些优惠政策,对报纸的品牌进行宣传和推广。同时可以借鉴西方财经媒体建立报纸教育工程NIE(newspaper in education),在中小学生教育中进行培养,使其具备解读财经专业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也会培养他们的忠诚度,扩大未来潜在读者的队伍,为培养未来读者群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保住目前的核心目标读者的前提下,还要以发展的眼光注意培养自己的潜在读者,适度拓展市场及培育潜在市场。

全国二本经济类大学排名

全国二本经济类大学排名 止目前,全国财经类大学共45所。 其中,国家211重点高校有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省部级重点高校(在部分省、部分专业在二本招生)北京工商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其余32所为二本类高校。 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物资学院 天津市: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 河北省: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 山西省:山西财经大学 内蒙古:内蒙古财经学院 辽宁省:东北财经大学(大连)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吉林省:长春税务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商业大学 上海市: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商学院 江苏省: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 浙江省: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 安徽省:安徽财经大学 江西省:江西财经大学 山东省: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山东工商学院 河南省: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经济学院 湖南省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商学院 广东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商学院 广西:广西财经学院

重庆市:重庆工商大学 四川省:西南财经大学 贵州省贵州财经学院 云南省云南财贸大学 陕西省:西安财经学院 甘肃省:兰州商学院 新疆新疆财经大学 至于财经类大学的排名,就不要迷信了。国内有很多排名版本,因为口径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如果你个人愿意,自己也可以做个排名出来。 选经济类二本大学, 首先建议你选在二本招生的重点高校,这个可以看看在你们省有没有此类院校,以二本的分数上一个一本大学是十分合算的。或选一本大学在二本招生的专业,如东北财经大学的萨里学院(中外双学位,当然要经济条件许可),在十二个省有二本招生计划。 其次,选经济发达地区的二本高校,如上海金融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金融学院等,对你将来择业有好处; 三是选特色专业如南京审计学院的审计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会计、北京物资学院的物流工程、浙江财经学院的ACCA、重庆工商大学的商务策划、长春税务学院的税务专业等。 然后,再考虑其它高校。 那绝对是上海立信,或者是安徽财经大学2010年全国高校600强中财经类大学排名(46所): 财经类排名学校所在省市国内所有高校中排名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79 2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81 3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97 4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101 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11 6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123

中国主要新闻媒体的媒介定位资料

中国主要新闻媒体的媒介定位资料(新概期末加油~)来源:赵勤勤的日志 看到去年的第二题表示很慌乱,因为对新闻媒体都没啥了解,感叹自己知识的匮乏……于是动手凑集了一些资料,希望有用哈~~~欢迎补充! (先发这么多吧,下午有空再整点……) 《环球时报》 办报宗旨 首先,在内容上,《环球时报》开发中国人关心的国际新闻。长期以来,中国媒体上的国际新闻,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西方媒体帮我们选择的。他们的经济强势,造就了传播上的强势。西方的新闻产品像可口可乐、辣鸡翅一样,大量生产,大量推销,其他国家很难抗拒。因此,美国人持续关注的地区,比如中东,已经成为国际新闻报道的传统热点。发达国家的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如高尔夫,也时常出现在中国的媒体上。 《环球时报》一直坚持把新闻的观测点放在中国,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我们重点开发了几个领域。 第一,开发中国周边的新闻。在中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原本中国记者比较少,报道力量不强。《环球时报》试图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在中亚五国、东南亚各国,都培养了自己的特约记者,请他们帮助中国人了解,我们的邻国现在是什么状况,中国人到这些国家可以做什么,应该注意什么。这方面的稿子很多,如《蒙古还想修三条铁路到中国》、《中国人闯荡越南股市》、《中哈公路没有王法》、《尼泊尔有上千人研究中国》、《投资柬埔寨别急于求成》、《中国人到金边炒房地产》等等。 第二,在传统大国开发跟中国有关的新闻。其中包括这些国家的对华政策、华人消息,还有,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大国关系以及地缘政治的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外国元首访华,国内媒体的报道曾经比较单调,但《环球时报》开创了一种新的报道模式,客观谈论这些重大外交的意义。如1998年克林顿来中国,我们在文章中配了一张漫画,漫画上克林顿身上被射了很多箭,说明了当时克林顿对中国的访问是抵住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中国媒体中是非同寻常的。 第三,在公共新闻中开发中国人感兴趣的侧面。打个比方,伊拉克有10人被炸死了,如果是美国的媒体,它就会调查被炸死的这10个人的名字、所属的部队,这起事件该由谁来负责等等。而日本人则关心当爆炸发生的时候,日本的军队在哪里,他们是否安全,被炸的1 0个人是被误炸还是有针对性专门选择的。但是这些与中国人关心的都不同,如果《环球时报》上出现了一篇让日本人说好,而中国人看不懂的文章,那这就不是一篇好文章。再如,一个记者到国外采访汽车展,我们要求先看看汽车展上有没有中国车,如果有,放在什么位置。不光是车展,还有航展、艺术展和其他世界性的活动,我们都要求记者主动发掘中国人爱看,对中国有价值的内容。又如,阿尔巴尼亚、刚果(金)发生大骚乱的时候,国内最关心当地中国人的安危。我们把越洋电话拨到当地使馆,开创了从国内采访驻外使馆的先河。

电视节目分析完整版

电视节目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变形记》分析 短暂成为别人,是中国神话小说经常使用的手法,也是很多人平日磨练想象力最常用的技巧,遐想是人类生活很多细节的润滑剂。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这一转换。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变形记》运用纪录片+真人秀模式的创新模式,号称中国“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低成本播出。 一、节目内容多样化 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发展至今,其节目内容从单纯的偷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拓展到关涉人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求职、人际关系、选秀、才艺展示、居家生活、衣着审美、心理素质、婚姻家庭等。随着真人秀的继续发展,其制作内容的尺度将进一步加大、加深,必将涉及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二、节目表现手法的纪实性与情节化 《变形记》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记》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记》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是中国报业的一面旗帜,代表了一类媒体的发展方向。以其坚定准确的新闻理念,灵活及时的市场运营,超强力度的舆论监督,成为中国最出色的报纸之一 《南方周末》之所以成功,在于它的市场定位明确,读者人群清晰,内容独家性、深入性较强。《南方周末》的定位是严肃新闻周报,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萌芽和变迁,关注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悲喜故事,关注在这样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况,用现代新闻的报道方式,独有的报道视角,反映出来。 从而成为这些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记录者和评说者。 《南方周末》在细分自己的读者群时这样界定,“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南方周末》对受众的定位是:600万的知识型读者。在《南方周末》的读者中,主动读者占全部读者的 75.3%,主动读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忠诚度,是报纸的核心读者;深度阅读读者(阅读70%以上版面或内容的读者)超过58.7%;《南方周末》读者平均每期读报时间达到65.2分钟,比30座城市总体居民阅读报纸的平均时间多出12分钟。《南方周末》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读者,“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客观数据也证明了《南方周末》对其读者群的界定是准确的:它在全国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1.9%,在北京、上海等九个重要城市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2.54%,城市读者已经成为《南方周末》的重中之重。《南方周末》对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心理细分,并进行集中性营销,占领城市中的知识型读者。《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达90%,大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近60%,本科以上教育程度达30%以上,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是比较高的。尤其当我们从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实际水平来看以上数据时,《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与其“主流市民阶层”的定位是一致的。

(完整版)奇葩说电视节目分析

《奇葩说》由爱奇艺马东工作室出品,于2014年11月29日在爱奇艺独家播出,目前两季节目皆已收官。这是一档为年轻人创造收看内容的节目,以辩论形式为主,寻找最能说话的人。《奇葩说》播出后迅速受到观众的青睐,在豆瓣上获得了9.0分的好评,第二季播放量达到6.2亿次,它的成功有很多值得借鉴和思考之处,笔者现从节目的主持人、节目辩题以及互动方式几个方面来探究其成功因素。 一、主持群设置扩展话语体系 对于互联网自制节目而言,点击量与节目的成败密切相关,而作为一档网络自制语言类真人秀节目,主持人和选手的成功选择就成为增加受众的关注度乃至关乎节目成败的核心问题。无论是第一季的“马晓康”组合还是第二季的“KJM”组合都获得了居高不下的人气。 马东是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曾担任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语言类节目导演。在《奇葩说》节目中,他一改往日正经的风格,走上了搞笑的路线,形成反差效果。高晓松是著名音乐人、导演、制作人,博古通今,说话风格犀利。蔡康永是作家、主持人,说话柔和,喜欢采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道理。作为舞蹈家和脱口秀主持人双重身份的金星心直口快,言语麻辣大胆,擅以观点取胜。几个人你来我往,捧哏逗趣、言辞大胆,各自以其深厚的人文及主持功底串联起整个节目。

为丰富其节目看点,《奇葩说》每两期会邀请一名娱乐圈当红明星作为嘉宾和现场选手一同参与话题讨论,他们也是主持人构成中的一员。“女神”或“男神”的加入,为节目的两性话题增添了相应配比的女性或男性力量,构成了节目多元化的话语体系,使辩题从内容和视角上都有所丰富和扩展。另外,还可以利用明星效应树立综艺节目品牌,扩大节目影响力。 二、内容引人思考,传递正能量 《奇葩说》针对的主要人群是年轻人。据统计,《奇葩说》20-29岁观众的比例占有86%。在节目开始前,都会有一个小短片,旁白为:“40岁以上的人请在90后旁边观看。” 在节目内容设置上,首先辩题的选择都很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与现实息息相关,比如这是不是一个看脸的社会,爱上好朋友的恋人要不要追,异性闺蜜是不是谎言等。从双方辩手的辩论当中传递的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常态现象,年轻人可以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在“使用和满足理论”研究中,各类节目提供“满足”的特点包括自我确认效用。90后受众群体可以通过节目,对自身的行为有所反思,从而可以使自己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时,选择一种正确的解决方案。 其次,节目虽有感性的喧嚣,但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辨。比如在海选中清华学子关于未来就业方向的询问引发高晓松的痛斥,对于未来,他认为“人生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将道德高度上升到了

中国主流媒体和公共外交

中国主流媒体和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需要主流媒体的深度参与,主流媒体也必须由“内”而“外”积极发力,通过打造在国际舆论市场有发言权的媒体,更深入地影响国际舆论。 自从公共外交进入视野以来,公共外交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外交角度,扩大了外交领域。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早已超越了政府层面,各种非政府组织、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以及普通公民都有可能参与到公共外交活动中来,因为在对外交往中,一切来自中国的组织和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着中国形象,从这个角度来说,主流媒体必须在公共外交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流媒体要在公共外交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必须做到:前瞻性与专业性并举;客观性与主观性共存;主流性与主导性同在;市场性与公关性齐谋。 主流媒体: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 作为主流媒体,向社会大众提供的不是物质产品,而是新闻、信息等精神产品,不仅肩负着引导舆论的重任,同时也影响着民族文化的未来特质和走向。特别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剧烈变动的今天,在区域竞争日趋加紧的时代,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争夺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向世界展示一个和谐、发展和负责任的中国,是中国的主流媒体所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汹涌的情况下,主流媒体实际上已经成为主要的信息载体与表达平台,同时也是重要的公共外交平台。

中国主流媒体的目标,不是通过妖魔化西方来反击他们妖魔化中国的行为,而是要尽可能地把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传递给世界,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及时、主动、客观地向外界说明情况,抢占世界舆论的主导权。所谓抢占世界舆论的主导权,并非在新闻报道中“涂脂抹粉”,歌舞升平,而是要自觉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积极适应国际媒体的运行规则,对接国际话语,务求真实、客观、及时、全面,使外界消除对中国的误解,推动外界对中国事务的理解度。 国内主流媒体实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公共外交事业 南方报业目前拥有《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等一系列在细分市场上各领风骚的媒体品牌,《南方日报》连续25年位居全国省级党报发行量和广告量的排头兵,《南方都市报》已多年被新闻出版总署评定为全国晚报类都市类报纸综合竞争力第一,《南方周末》已经具备相当的国际影响力,《21世纪经济报道》也是财经媒体的主力军。 主流媒体应在公共外交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前瞻性与专业性并举。主流媒体参与公共外交不能亦步亦趋,且主流媒体还必须深入剖析事件的内里,以专业性和前瞻性打赢国际舆论仗。 二是客观性与主观性共存。我们既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又要努力掌握高超的舆论引导艺术。以政治高度和引导艺术来使客观性维持在海内外皆能接受的范围。 三是主流性与主导性同在。公共外交的目标是他国主流社会和公

中国媒介受众心理分析

中国媒介受众心理分析作者:段鹏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更新时间:2009-10-9 11:09:55 受众,又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具体可以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他们能够决定一条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可以说,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而不能称其为传播活动。因此,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媒介学界与业界中,受众的选择性心理问题渐渐成为广泛探讨的焦点议题。 受众选择性心理溯源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本身并非新鲜议题,早在廿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克拉伯就在 其著作《大众传播的效果》中,系统阐述了受众倾向于有选择的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信念的讯息,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这一现象。克拉伯还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主义、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等三个方面。 其中选择性主义是指当大众媒介所传达的讯息符合受众的认知范围,且能够满足受众的部份需求时,才能引起受众对它的兴趣而加以注意;选择性理解是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 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同一则媒介内容;选择性记忆则是指受众往往只记忆那些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传播内容。此后,不少传播学者都对受众选择性心理展开过深入的论述,如阿尔伯特哈斯托夫、巴格拜(Bagey) 、麦克林登(Mcclelland) 、鲁巴(Leuba) 、坦卡德、梅尔文.德福勒等,他们的着述不断丰富着受众选择性心理问题。 中国大陆受众群体的变化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问题之所以近来成为大陆传播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近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受众群体正在发生着改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众细分化 近年来不少大陆传播学者纷纷撰文指出,中国大陆受众群体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细分化:从大众群体到分众群体再到小众群体,甚至是一对一传播模式,要求我们不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节目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 (二)受众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媒介所作的报导多数停留在「走马观花」的阶段,而缺乏一种「下马看花」的耐心。新闻报导深度与广度的缺乏与大陆不少电视台更为重视「名记者效应」,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编辑负责机制有关。在受众对讯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单纯灌输世界观的讯息理应销声匿迹,而如何使编辑重新掌控新闻资源,从而为受众奉献出「色、香、味」俱佳的news package 则显得尤为必要。 (三) 受众权益观得到更多的重视- 原来在大陆媒介与受众的传受关系中,不平等始终是其主流,这一点从有线电视运行初 期的「半强制」收费和各地方台在电视剧集间大量插播广告中便可窥知一二(如大陆某有线电视台在播放港片《鹿鼎记》时,一集中插播了七十五分钟广告)。但最近重视受众权益已 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媒介机构的认同。国家广电总局近年来更是先后三次发布有关条例,对在电

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分析

2000年,“真人秀”节目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和蔓延,它俨然已成为当下不容忽视的电视文化新奇观。最早是始于荷兰,后被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美国等18个国家广泛移植的《老大哥》,此后一系列类似节目相继出现,如美国CBS的《幸存者》、FOX电视公司的《诱惑岛》、法国的《阁楼故事》、德国的《硬汉》等。它们几乎都成为西方世界最火爆的电视节目。 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一些“真人秀”节目雏形,如《美国家庭滑稽录象》;1973年公共广播公司电视台制作的《一个美国家庭》追踪拍摄了一个家庭一年内的真实生活;1992年美国有线电视音乐台推出《真实世界》,7名20多岁的青年男女住在一起,摄像机24小时跟踪拍摄他们的起居生活。这些节目大多数在当时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直到出现大型的真实电视节目《老大哥》、《幸存者》,才使得“真实电视”节目迅速在西方世界风行。更有欧洲媒介学者称:“真人秀看上去已经成了挽救电视的灵丹妙药。”① 受众注意力资源的营造 提及“传播”一词,很容易使人以为它是单方面付出的一种行为。其实,它一直是带着一根看不见的“倒钩刺”的,它所回收的就是受众的注意力。事实上,早在30年前加拿大的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就已经注意到了传播的这一特点。他指出,电视台实际上是在不动声色地租用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做生意。电视台实际上是通过隐性收费——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以其对节目的关注来“交费”。因此,如何有效地吸纳受众的注意力,并且将这种注意力稳固地维系下去,便成为现代传媒市场竞争中殚精竭虑的焦点所在。 受众的心理机制 1944年,赫尔塔·赫佐格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施拉姆在谈到这一模式时说:“很明显,大众媒介的效果部分是为传播对象怎样使用它们来决定的。” 1、接近性心理。“真实电视”以普通人为主角,这样就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受众由于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更关注代表自己阶层的竞争者。 2、对真实的渴望。“真实电视”本身就是真实与虚拟的重构。同时,人们又大可以一笑置之地把它当成一种游戏。 3、对隐私的窥探。 4、对人性阴暗面的展示。 5、博彩心理。在“真实电视”中,一般都有巨额的奖金刺激,这也抓住了人们的投机心理和对财富的欲望。 《学徒》内容分析 《学徒》(THE APPRENTICE)2004年1月开播,由马克·伯奈特制片公司与特兰普制片公司联合出品,是一个将商业运作技巧作为真人秀竞赛主题的节目,共15集。《学徒》前3集平均收视率为9.4%。18~19岁观众的收视份额为23%,平均有1910万观众收看,是2003-2004年播出季连续前19周18~49岁成年观众收视率排名第3位,所有观众收视率排名第6位,是NBC新节目播出史上创造了最佳收视率的节目之一。下面我对《学徒2》中的第1集做内容分析。 1、目标受众 节目选取了18位来自美国各地的一流人才,有的是名牌商业学府毕业,如普林斯顿、哈

全国大学财经类专业院校优势全面解析

全国大学财经类专业院校优势全面解析 经济学经济学大类现在是非常热门的专业,每年报考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成千上万,财经领域有六大专业,即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学、投资学、财政学。其中前三大专业一般的院校亦有开设,后三大专业一般在重点院校开设。 1、经济学专业可以细分出很多研究方向,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等。由于在本科阶段侧重基础学习,大多数高等院校仅设有经济学专业,只有少数几个实力雄厚的重点院校才设有各个分支方向的专业,比如说中国人民大学的政治经济学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贸易经济专业。 2、金融学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成熟,银行、证券、信托等行业快速发展,金融学专业成为了来热得烫手的经济学科专业。金融,即资金的融通,金融学旨在培养金融方面的人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金融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 3、国际经济与贸易学是一个涉外性的学科,其核心就是“国际”这个词,这就对毕业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掌握国际通用的商务语言和行业专业英语是非常必要的,同学们可以在加强公共英语学习的时候补充一下外贸专

业英语方面的知识。喜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同学们在选择学校时除了要关注学校的学科实力,还要考察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地理位置的依赖性较高,东部沿海地区明显的区位优势不仅将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开放程度更高,更符合国际贸易国际化的要求。 4、财政学专业涵盖的内容要小得多。财政学专业的学生通过深入地学习财政学、国家预算、税收管理、国际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核心课程,将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处理财政税收业务的基本能力。财政学专业的特点是强调“核算”能力。可以说财政学专业培养的是国家税务部门的“会计”。在学习工作中需要运用数学工具,特别是统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数学、逻辑学学得较好或感兴趣的同学会占有优势。比较谨慎、细心的同学,出现错误的概率小一些,适合学好本专业并从事相关工作。财政学专业毕业的同学可以在政府财政部门,如财政部、税务局等单位从事税收规划、资产管理、审计等工作,或在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做报税工作和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或者从事税务咨询服务工作,也可以在大型企业的财务部做税务规划的工作。 5、保险学专业主要是为适应我国保险业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其核心课程有保险学、财产保险、人身保险、风险管理、再保险、保险精算等。在本科阶段,得打

媒体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 -------媒体细分化、专业化的要求 概要: 如今媒体间的市场竞争,可以说进入了春秋战国争雄的时代,在硝烟弥漫的激烈竞争中,谁能在夹缝中生存,成了摆在媒体面前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的作用,媒体进入市场后,就要按照市场的模式进行竞争和运作。媒体经营已经到达经营媒体的高度,媒体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本文交叉新闻学和市场营销学两科的相关知识,系统的阐述了媒体怎样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使得媒体在细分和专业两个层次上获得竞争优势,以便得到相对稳定受众群体和明确的广告来源,在竞争中生存下去,不断壮大。 关键词:媒体竞争市场定位细分化专业化 绪论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逐渐深入人心。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调节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市场协作在不停的加强。二十世纪,几次大的科技革命导致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这也使得信息化迅速扩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家媒介已经很难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只能选择一部分受众作为自己的目标对象 ,传媒业不可避免地走上市场细分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传媒产业发展迅速 ,在规模、实力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媒体也经历了从大众化向小众化转变,从小众化向分众化发展的变革。传媒间竞争日益激烈,媒体在遭遇2005年寒冬后,面临新的一轮重组。我们通过严文斌,这位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室主任,在2003年1月2日被任命为《上海证券报》社长时在就职讲话中可以看出其中的紧迫性,(1)”生存问题,不再离媒体很遥远了。任何一家媒体要想在市场上生存下去,都面临着进行新的选择,新的调整地问题,以便尽快适应市场规则,得到尽可能多的受众,得到广告商的认可,因为这些可以为他们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实力,去应对人才的竞争,硬件设施的准备,在国内媒体中站稳脚跟,在国际媒体的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由粗放到集约,有宽泛到专业的过程。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媒体在受众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 ,也正在从信息发布者向满足受众需求的方向转变。随着媒介产业运作的深入 ,市场作用的增强、竞争的加剧 ,传媒能否获得成功 ,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 ,是否进行了市场细分及其适应的定位。《深圳特区报》副总编侯军在《当报经营“三部曲”》中,强调的第一点就是守住定位,第二点是打造品牌,把办报之变成营销报纸。(2)在这种情形下 ,媒体不得不面对市场 ,分析市场 ,找准目标受众及目标客户 ,明确定位 ,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传媒业进入市场细分的时代 ,如何有效细分市场、寻求恰当的媒介定位、赢得目标市场 ,已经成为媒体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市场定位的内涵和方式 按照美国著名营销学权威特劳特和里斯(定位理论的创立者)的观点,市场定位是企业对目标消费者或者说目标消费市场的选择。媒体要进行专业化运作,要细分受众群体和广告,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3)

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

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 一、节目悬念俘虏下的受众心理 1、先期议程设置,环环紧扣受众心理 从一定程度上讲,“议程设置”,集中体现在电视节目中对各个环节的设置上。尤其是在真人秀节目中,环节的设置是较为突出且必不可少的一个层面,它决定着节目的“游戏规则”和发展方向,搭建起了整个节目的阶梯和框架。 拿湖南卫视推出的“快乐男声”这一选秀节目来说,其主体分三轮进行,第一轮海选,节目组从国内6个中心唱区、分唱区和11个网络唱区以及一些海外唱区中选出前120强选手,进入第二轮总决赛突围赛,在激烈的竞争后,选出前11强进入总决赛,最终角逐出冠亚军,期间又有积分赛、挑战赛、复活赛等各类赛事,环环紧扣。 那么,在如此紧凑的环节设置下,观众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紧随观看,特别是在前期观看中,若选定了某一自己欣赏的选手,那么在选手晋级与否,最终获胜的是谁等这些悬念的牵引下,便会更加的关注这一节目的进展。 2、拟态环境下,受众的身心参与及情感共鸣 其实许多时候,观众收看真人秀节目其实就是在寻找一种情感上的寄托。一首歌,一段独白,一个幽默话剧,似乎就是你所想去表达的感情,节目里的评委与观众也是你情感的聆听者,心里话的倾诉对象,而真人秀节目的情感表达又往往要比电影电视剧里的更加直接和贴切,这就使得真人秀节目成为了观众们的一个情感宣泄的绝佳平台。 因此,很多喜欢看真人秀节目的人,经常会和着节目中的选手一起欢唱、一起舞蹈、甚至是一起哭、一起笑,直到最后,那个被他选定且一直追捧的选手几乎成为了他自己的化身,节目里所发生的一切,似乎就在他身边,让他感觉到节目里的环节就是为他设置的,他在参加这么一个比赛的过程。 于是,选手在表演时能否做到最好的一面,选手的参赛作品是否能受到评委的认可,选手的表现能否得到观众们的支持,也就自然而然成了让他最为牵挂的一件事情。那么,当节目的旁观者变为了节目的亲身参与者,而节目的悬念也就在这种心理作用下,被进一步的放大,吊足了观众们的胃口。 3、打破刻板印象,重塑受众期望 在大家的印象中,弱势群体是怎么样的一批人,老弱病残是吧。那当这些孩子或是残疾人参加真人秀节目时,大多数的观众又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收看呢。 真人竞技,优胜劣汰,在这样一个残酷的舞台上,观众所追捧的大都是多才多艺的帅哥美女们,他们有魅力,有气场,卓尔不凡。但是,这也反向预示着,当舞台上有黑马杀出时,也定然会让大家耳目一新。真人秀节目也正是在某些情况下,充分运用这一受众心理,让一些有着一技之长的,大家印象中的弱势群体一鸣惊人。这种360度的逆向悬念,则将节目效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带给受众更多意外之喜和刺激感。

整理全国49所财经大学排名_院校

全国49所 财经大学 排名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院校代号 投档最低分 院校名称 总分(含优惠)语文数学 非定向 外语 0004安徽大学 0006安徽工业大学 0041北方工业大学 0049北京大学 0050北京大学医学部 005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0057北京工商大学 0059北京工业大学 006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0063北京化工大学 0068北京交通大学 0074北京科技大学 0079北京理工大学 0082北京林业大学 0087北京师范大学 0088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0091北京体育大学 0092北京外国语大学 0094北京物资学院 0100北京邮电大学 0101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 0103北京语言大学 0105北京中医药大学 0122长安大学 0131长春理工大学 0139长江大学 0147长沙理工大学 0176成都中医药大学 0190大连海事大学 0193大连交通大学 0195大连理工大学 0197大连民族学院 0201大连医科大学578 562 587 675 665 607 591 612 647 603 619 613 628 595 621 561 562 624 579 629 572 596 598 586 573 573 569 573 598 589 611 566 603 119 106 110 129 107 120 111 128 107 116 112 124 110 110 109 112 95 110 102 120 117 107 116 105 110 106 96 114 97 105 116 108 106 116 134 114 105 126 127 116 127 121 123 113 143 106 128 111 126 106 112 117 108 98 133 93 100 129 101 120 109 119 136 118 134 135 139 133 137 131 125 127 134 123 132 134 119 142 130 140 129 135 125 131 132 122 126 123 127 123 137 107 124 说明:投档最低分中所列出的语、数、外单科成绩,是投档时若总分相同依次比对语、数、外各科成绩而产生的单科投档最低分。

国内主流媒体

北京 1、.北京晚报( ) 2、北京青年报( ) 3、新京报( ) 4、京华时报( ) 5、北京娱乐信报( ) 6、中国青年报( ) 7、北京晨报( ) 8、法制晚报( ) 9、 参考消息( )10、经济观察报( ) 11、中国汽车报( )12、计算机世界( ) 13、中国计算机报( )14、精品购物指南( )15、中国经营报( )16、21世纪报( ) 17、中华工商时报( )18、体坛周报( ) 上海 1、新民晚报( ) 2、新闻晨报( ) 3、申江服务导报( ) 4、第一财经日报( ) 5、青年报( ) 6、时代报( ) 广东 1、广州日报( ) 2、羊城晚报( ) 3、南方都市报( ) 4、.21世纪经济报道( ) 6、.周末画报( ) 6、新快报( ) 7、深圳商报( ) 8、晶报( ) 9、深圳晚报( ) 10、南方周末( ) 天津 1、今晚报( ) 3、每日新报( )

重庆 1、重庆晨报( ) 2、重庆商报( ) 3、重庆晚报( ) 黑龙江 1、生活报( ) 2、新晚报( ) 3、.新都市报( ) 辽宁 1、.辽沈晚报( ) 2、华商晨报( ) 3、半岛晨报( ) 吉林 1、新文化报( ) 2、城市晚报( ) 3、长春晚报( ) 广西 1、南国早报( ) 2、南宁晚报( ) 云南 1、.春城晚报( ) 2、生活新报( ) 贵州 1、贵州都市报( ) 2、贵阳晚报( ) 甘肃

1、.兰州晨报( ) 宁夏 2、新消息报( ) 福建 1、海峡都市报( ) 2、东南快报( ) 3、海峡导报( ) 4、厦门晚报( ) 江苏 1、现代快报( ) 2、扬子晚报( ) 3、金陵晚报( ) 河北 1、.燕赵都市报( ) 2、都市时讯( ) 河南 1、大河报( ) 2、东方今报( ) 山东 4.齐鲁晚报( ) 5.半岛都市报( )

媒介与受众

媒介与受众 -------浅谈媒介与受众的关系 1.报纸、杂志、电台、电影媒介时代,媒介单一化,受众若要获取信息只能选择这些单一 的媒介,受众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在此期间因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媒介也一度作为战时的宣传工具。媒介的影响力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并且迅速产生传播者想要制造的传播效果,而受众无力抵制媒介的影响,只能按照传播者所期望的方式行事。媒介威力巨大,受众孤立无援、在媒介面前显得软弱无力。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功能独特地新媒介逐渐涌现,支配着人们的生活,由于这些新媒介所开发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丰富个人生活而设计,大众更多地感受到它日益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交流工具,有些人花在媒介上的时间甚至多于与朋友、家人的相处时间,在这些人看来,媒介的出现及发展并非是在腐蚀人们的思想、造成社会混乱,相反它是温和的,大众传播工具越来越丰富,受众甚至可以主动地选择、运用媒介来获取信息,满足自身的需求,通过对媒介内容的分析从而做出不同的反应,这就是“使用与满足理论”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它更多地关注的是受众对媒介主动、积极的使用,而并不关注媒介对受众产生的负面效果。媒介技术不断进步,媒介内容不断丰富,公众越来越依赖媒介,媒介在公众生活中的作用似乎又回到了大众社会理论时期的那种状态;不同的是,公众在面对众多媒介和信息时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媒介的影响力是通过受众对它们的自由选择表现出来的,因而媒介技术倾向于个人化方向发展,如数字电视、电子邮件等技术媒介的出现,媒介并不能强制我们去认同它的观点,相反受众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影响媒介内容的采集,从这一点上说,我们似乎又处在“有限效果论”时代。新媒介越来越倾向于与受众的互动或是提倡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特别是网络技术地不断更新和完善,网络媒介的作用力也越发明显,人们更多地通过这种新的媒介方式进行人际交流、获取信息,这也表明大众传播中将逐渐蕴含人际传播的内容,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谁影响谁的层面,而是朝着相互影响这一更为复杂的层面发展,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媒体和受众的关系的重新审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视、因特网等媒介技术进一步成熟,信息内容不断的丰富,公众不仅有了平等接受信息的机会,而且积极地寻求信息为己所用,在面对同一信息时不同地受众有不同的解读,受众在接受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性和选择性。网络技术更是给人们搭建了自由言论的平台,受众变得更为积极,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现在的受众甚至会充分运用媒介发布信息,变受者为传者。以60年代为界,之前的研究注重媒介效果,是传者本位的时代;之后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对媒介受众的研究,是受者本位的时代。如今,在新媒介背景下绝对受者与绝对传者的角色被淡化甚至消失,媒介与受众的绝对界限越来越模糊,两者关系越来越暧昧,媒介本应扮演信息真实再现者的角色,生产信息发布给受众;受众应扮演着信息接收者的角色。随着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媒介之间的竞争加剧,媒介充分挖掘受众自我实现的需求,更多地以受众而不是以客观的新闻事件为主题去生产信息,迎合受众; 而作为受众则更多地利用媒介发布自己的信息,而不是接收媒介发布的信息,受众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 2.受众是由不同层次的各个群落组成的,他们分别根据自己的信念、爱好和需要,有分析、 有选择地接受大众媒介的传播,而且他们还会积极地参与媒介传播活动。如果媒介的传播活动没有受众的参与就不能说是完善的,有时候受众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有时候受众还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督者。所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活动中,以传者为主导的信息“推入” 的传播定式是不可取的。那么大众媒介与受众的关系究竟怎样呢?大众传播学认为,传播

世界主要国家主流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基于G20国家主流媒体2018上半年涉华报道的舆情分析

热点专题 | 国家形象研究 8 社会科学文摘 | SOCIAL SCIENCES DIGEST 世界主要国家主流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基于G20国家主流媒体2018上半年涉华报道的舆情分析 文/蒲平 胡佳丰 吴心怡 袁鸣徽 二十国集团(G20)作为世界一个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其各国的主流媒体是我国了解各国舆情的重要窗口。这些主流媒体以报道严肃新闻为主,读者通常是社会的精英阶层。而这些媒体有着丰富的资源,借助新闻框架,不但可以影响其他媒体的议题选择和报道方式,而且常常能左右社会舆论。因此,本研究以G20国家主流媒体2018上半年的涉华报道为分析对象,通过对议题、态度等进行编码和分析,描绘出G20国家主流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研究设计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国际传播研究所通过从G20的18个成员(除欧盟、中国)中选取36份主流报纸,每个国家的报纸按照政治倾向(执政或在野、激进或保守)选择两份主流报纸,覆盖英语、日语、俄语、阿拉伯语、德语、葡萄牙语、韩语、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十大语种,作为新闻文本来源。 本研究的时段是从2018年1月1日到2018年6月30日期间,采用构造周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以下日期(1月7日、1月15日、2月20日、3月28日、4月12日、5月25日及6月16日)中这36份主流报纸全部涉华报道的样本,不包括纯图片新闻、视频新闻。 本研究采用“Factiva”数据库,以“中国”一词的外文翻译作为关键字段、且在全文中至少出现3次为基本标准,由此得到初步样本505篇,除去不相关报道,得到有效样本427篇,并对样本的报道议题、报道倾向及报道框架等指标进行舆情分析。同时,按照六个一级议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环境、科技)给有效样本分类(见附录1)。按照五级李克特量表(正面、比较正面、中立、负面、比较负面)给报道态度打分。G20国家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总体呈现 1. 各国对华关注热度、报道议题及态度有明显差异在对G20国家媒体2015年的涉华报道进行研究时,发现报道量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日本、印度、美国、法国、英国。本次调查报道量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日本、印度、美国、法国、英国。同时综合比较两次调查国家中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数量,发现日本、美国、英国三国保持了较高的对华关注度。 G20国家主流媒体在报道议题上,有超过半数样本(51.5%,220篇)涉及中国的军事外交议题,其中朝鲜问题、中美关系超越地区问题,成为上半年各国媒体关注的涉华焦点。在经济议题上,媒体报道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独角兽企业、中美贸易摩擦等内容。关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国际教育、旅游等方面相对更受媒体关注。政治议题比重不高。同2015年涉华报道相比,军事外交议题比重大幅上升,经济议题和社会文化议题比重有所下降。 G20国家主流媒体在报道态度方面,除政治领域外,对华态度都有所改善,表明我国在近3年来国际形象有所提升,对外传播成效初显。上半年对中国的总体态度均值为2.90,低于中立值(1=贬低;2=比较贬低;3=中立;4=比较褒扬;5=褒扬),但高于2015年(全年)涉华报道态度2.73,外媒对华总体评价有所提升。 2.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新角色被建构为竞争者与合作者 研究发现,G20国家主流媒体总体上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既是竞争者,又是合作者,特别是在经济和军事外交领域。政治领域,中国政治制度和运行模式被视为西方民主的竞争力量。社会文化领域媒体更愿意报道突发事件。外媒关注中国不断提升的科技竞争力,该领域中国的竞争者角色超越合作者。而在环境方面,中国倡导并致力于广泛的国际合作并受到国际媒体的认可。

电视节目分析范文

《变形记》分析 短暂成为别人,是中国神话小说经常使用的手法,也是很多人平日磨练想象力最常用的技巧,遐想是人类生活很多细节的润滑剂。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这一转换。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变形记》运用纪录片+真人秀模式的创新模式,号称中国“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低成本播出。 一、节目内容多样化 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发展至今,其节目内容从单纯的偷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拓展到关涉人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求职、人际关系、选秀、才艺展示、居家生活、衣着审美、心理素质、婚姻家庭等。随着真人秀的继续发展,其制作内容的尺度将进一步加大、加深,必将涉及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二、节目表现手法的纪实性与情节化 《变形记》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记》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

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记》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限娱令”的大的背景下,节目形式要继续追求新颖、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在强调“真”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秀”的成分。兼顾整档节目的社会性和娱乐性。 三、受众的积极参与 《变形记》当年在卫视开播后,就疯狂受到电视观众的追捧。其很大的功劳在于节目给足了观众的参与自由。如今受众越来越重视自己在媒介的中心地位,他们希望看到的节目内容形式是大众化的而不是专为精英阶层所制作的,是真实的而不是可以做作的,并且他们拥有强烈的自我展现欲望,希望可以更多地参与节目活动。这些因素使“人”在此类节目中成为核心——节目参与者来自广大平民百姓,成为节目的主角,推动节目在相应规则下向前发展;而广大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通过短信、weibo、《变形记》节目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参与节目互动预知更多节目进展,而节目编导也可根据观众的这些反馈,适当控制节目并适当奖励受众参与者以提高收视率。 四、参与者最大限度地展现个性 在以往电视节目中,节目内容、进程以及参与者的一举一动通常都会受到导演的严格控制,《变形记》则是将权力最大限度地交给了参与互换角色的选手,因此他们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发挥空间。这一自主权的回归,尊重了选手的自我发挥空间,使其在参与节目时可

全国28所财经类优势专业的高校

财经类专业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是近几年来人才市场上的热门专业。 说起经济类院校,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 两财一贸”,其实还有些综合类院校 的财经类专业也很厉害,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表现不俗的那些学校和他们的财经类学科。 1

上面的三大类财经学科A-、A、A+总汇中共涉及了28所高校,都各有特色。但是大家知道,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都是大类学科,那么各校具体专业表现如何呢?下面我们就分别为大家推荐各校的财经类优势专业,供大家参考。 01、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是公认的国内高等教育第一学府,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被评价为“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北京大学也是中国最富国际盛名的大学,其在基础学科领域的成就享誉全球,被誉为“东方哈佛”,在多个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入围前30名。 北京大学的应用经济学在全国的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北京大学的应用经济学专业位于光华管理学院之下,不仅教授经济学理论知识,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原创性研究,更重实践。北大应用经济系自建系以来承接许多国家决策部门委托的科研项目,为国家多项重大决策提供政策建议。 北大的应用经济学专业目前的师资力量在国内属于最强之列,其中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四人荣获“长江学者”称号,是拥有绝对实力的强势专业。 02、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985、211国家重点建设的双一流高校,在全国的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工商管理被评为A+专业,这个专业也是这所学校的招牌,中国人民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对在校学习的学生要求严格,培养学生能够灵活的掌握企业的 2

运行机制,中国人大的工商管理学生在大三下就纷纷被企业招揽去实习。人大工商管理毕业的学生由于其能够很好的胜任企业的需求,不仅薪酬会比一般学校的高,而且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03、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是国内理工类第一高校,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其理工科实力在国内无人可敌,其工科更在USNews2019年世界工科排行榜上位列第一,力压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世界顶级名校,其实力之强悍不言而喻。 清华是一所全国人民都知道的世界一流大学,它是中国工科的龙头,清华的工商管理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清华的工商管理专业跟中国人大的差距其实非常的小。清华的工商管理专业更加侧重培养现代中外合作公司的高级管理人才,清华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出来能够很快的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待遇也很好,清华的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率一直很高,用人单位也对清华的工商管理毕业学生也是赞不绝口。 04、上海交通大学 上交是一所国家重点建设的双一流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凭借着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不断的壮大发展吸引了全国优秀的学子去报考上海交大。上海交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也是评为A+专业。由于学校的实力雄厚和处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交大的工商管理专业供不应求,在上海这所大城市拥有很多现代化企业,为工商管理毕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就业发展空间。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