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吴方言内部词汇差异

浅析吴方言内部词汇差异

浅析吴方言内部词汇差异
浅析吴方言内部词汇差异

浅析吴方言内部词汇差异

卜杭宾

(西安翻译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05)

摘要:吴方言作为中国第二大方言,无论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与北方方言有着很大差异。在吴语区尤其是苏南浙北上海,各地差异不大。然而就词汇而言,由于历史演变以及地域差异,吴语区内部仍有相当一部分词汇存在差异,有些词汇独具地域特色。

关键词:吴语;词汇;内部差异;地域特色

吴方言(Wu)又称吴语,作为中国第二大方言,主要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目前全世界有约八千万人使用吴语,在中国排第二,在全世界非官方语言中排名第十。吴语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其中尤以苏州话为代表,声音软糯清脆,优雅柔美。然而吴语在非吴语区的人看来,却好听难学。的确,即使在吴语区,虽然吴语互通性很高,但由于吴地南北差异及历史演变等因素,各地区仍有相当一部分词汇存在差异。

—. 吴语人称代词的复杂性

众所周知,在普通话中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单数分别为“我、你、他”,复数则为“我们、你们、他们。然而,在吴语区,人称代词却相当复杂,形式多样。为方便而不致繁琐,现将吴语太湖片主要地区的人称代词以表格形式列出①:

我你他

我们你们他们

上海话

吾侬伊

阿拉那伊拉

苏州话

吾倷俚(恩乃)

伲恩笃俚笃

宁波话

吾恩其

阿拉那其拉

绍兴话

吾拿欧伊

伢nga那牙

嘉兴话

吾倷伊

伢nga那拉

从上表可以看出,吴语第一人称代词基本相同,音近似ngou, 与陕西方言的“我”nge 的发音很相近,不知是否与当年泰伯从关中奔吴有关。事实上,在上海话中“吾”与复数人称代词“阿拉”早就有混用现象,最有名的当属那句“阿拉上海宁(人)”。至于第二人称“你”情况就复杂得多,很多人都知道在吴地“侬”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很普遍。然而熟悉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在古代“侬”是作为第一人称的,如鲍照《吴歌》第二首:“观见流水还,识是侬泪流。”《晋书·武十三王传》:“道子颔曰:侬知侬知。”《玉篇·人部》:“侬,吴人称我是也”。而“侬”的本意其实是“人“,戴侗《六书故》第八云:“吴人谓人侬”。"侬"在浙江中南部的一些地区仍有古语的影子,如我、你、他”说成“我侬、你侬、渠侬”。.第一人称的“侬”实际上就是从“人”义的“侬”变化过来。知道近代“侬”才作为第三人称代词使用,但是主要也局限于上海及周边地区。“侬”在宁波话中则变成了“恩”,包括周边地区如萧山绍兴也有相当一大部分人使用。“恩”当系“尔”的音变,这在古文中很常见。当然也有学者如梅祖麟认为从历史渊源来看,吴语的第二人称原来应该是“汝”。南朝民歌第二人称用“汝”,“汝”和“你”在当时有明显的南北方言分别。《世说新语·排调》记载:“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万寿春。帝悔之。”上述的史料记载非常明了地告诉我们,当时南方方言第二人称是“汝”,而且,这一点在当时的北人,如晋武帝,看来颇具南方地域色彩,言下之意就是当时的北方方言里,第二人称不用“汝”,否则晋武帝口中不会说出“南人好作尔汝歌”,而孙皓也不会在所作的南方民歌里连用四个“汝”字。此外,认为吴语中的第二人称来自日母鱼韵,在语音上也解释得通。当然,即使在宁波话中内部也有将第二人称“你”说成“拿欧”的,音近“侬”,两种说法都存在。在笔者的家乡杭州萧山,东片地区多说成“拿欧”,南片则说成“恩”。上表中亦可以看出绍兴话的“你”和宁波话萧山话的发音几乎一样,也显示了地域之间的影响。因为萧山旧属绍兴管辖,和绍兴宁波都位于宁绍平原,地区交往密切,所以很多词汇发音都很相似。而再往北的嘉兴,第二人称的“倷”则与苏州话相近,苏州嘉兴位于太湖流域,是吴语的两大重要分区。而在清末民初苏白方言杰作《海上花列传》中则用了“耐”,与“倷”音同。然而正如上述所言,区域内部也有略微差异,但可以看出无论是“侬”、“拿欧”还是“倷”主要是历史音变现象引起的,在实际交流中没有多大影响。

至于第三人称,浙北主要是“伊”与“其”两种。一般认为“其”本字为“渠”,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武夷山游手记·五》)“海棠秾丽梅花淡,匹似渠侬別样奇。”(杨万里《郡圃杏花诗》)“渠会永无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可见,“渠”在吴语里主要用来指代第三人称。宋代的字书《集韵》记载道:“[亻渠],求於切,吴人呼彼称,通作渠。”明代冯梦龙编辑的吴语民谣集《山歌·月上》“约郎约到月上时,那月上子山头弗见渠。咦弗知奴处山低月上得早?咦弗知郎处山高月上得迟?”。那么,“渠”又是如何演变成“伊”的呢?

其实“渠”的读音在各个吴语内部方言里有很多变体,根据声母可以分四类:

1.g类,比如ge,gi,g?。主要分布在浙江的婺州片、处衢片、瓯江片、台州片和太湖

片的余姚、常熟。

2.j类,是g类腭化而来。主要分布在太湖片的苕溪小片、临绍小片和甬江小片。比如诸暨和宁波的ji。

3.?类,这个头上弯弯的h表示浊喉擦音。是j类发音时候舌头偷懒弱化而来的。主要分布在太湖片,比如上海、昆山和富阳。这个字现在往往写成“伊”,这是受了五四时期鲁迅等人的影响,其实这个字不太对,因为“伊”的声母没有浊喉擦音成分,是个清声。

4.前面三类无论强弱,都可以算是浊声,而这第四类是第三类的清化,擦音没有了,而且音调提高了。它也主要分布在苏沪嘉小片,比如嘉兴的i和苏州的`li(俗字写成“俚”②)。

至于吴语区的人称代词复数,第一人称代词复数主要有“阿拉”,集中于沪甬地区。当然在周庄地区也有人说“阿拉”。曾有人指出“阿拉”一词源于浙江海宁,然而其实该词只在海宁部分郊区使用,而不像宁波话里“阿拉”全境通用,所以上海话的“阿拉”的正宗原产地是宁波是可以肯定的。近年由于上海话的影响,就笔者认识的常州人中年轻一代也有说“阿拉”的,但不普遍。其实早期的上海话第一人称代词复数主要是“我伲”,在上海大多数郊区县被普遍使用."伲"有一些变种,如南汇奉贤等地的"阿伲"。这与苏州话的“伲”有关,无锡话中“我们”多说成“哪伲”,后来受宁波话影响,以至现在上海话中就用“阿拉”取代了老派的“我伲”。以“拉”作为词缀的还有衢州等地的“我拉”“你拉”“倷拉”,至于绍兴话嘉兴话中的“伢”则是“ngo(我)拉”的复合音,此处不再赘言。可以说,第二人称代词复数主要是“那”,除苏州话为“恩笃”。第三人称也主要为“拉”或以“拉”为词尾。绍兴话中的“牙”其实是“伊拉”“其拉”的连读所致,可以说绍兴方言人称代词复数连读现象造成的音变是最明显的,绍兴话也具有吐字迅速发音浑厚的特点。在苏州话中“他们”则为“俚笃”,可见苏州话中人称代词复数多以“笃”为词尾。戴昭铭《历史音变和吴方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来历》一文认为,吴方言中的“-拉/伲”类都来源于“两”。此说基本可信,但太绝对了,有些可能正是属于l-、t-互变,即部分可能来源于戴文所说的“笃类”字。戴文认为汉语方言(包括吴、粤、客、晋等方言)中的“笃类”字都来自古代汉语的“等”。但曹志耘《<山歌>语法特点初探》(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1989)指出,明代苏州一带吴语人称代词复数排除式分别为“我里(哩)、你搭、渠搭”,对应于今天苏州话的“伲、恩笃、俚笃”。苏州话“和、跟”的意义用“帮、跟、搭、搭仔、塔、脱、得”表示(钱乃荣1992),与北吴其它方言用法一样。所以笔者认为“笃类”字应与“搭”有关。吴语区其他地方还有以“里”等词缀结尾的,大致如下表:

1~+里如:常熟无锡如“我里”“佗里”

2~+家如:常州“我家、你家、他家”。

3~+等如:汤溪“我等、汝等、渠等”。

4~+帮如:文成“吾帮侬、汝帮侬、渠帮侬”。

5~+些如:江山“我些侬、汝些侬、渠些侬”。

6~+俫如:温州“吾俫、汝俫、渠俫”。

二吴语基本词汇之间的差异

就笔者平时与苏锡沪嘉等地区的人的交流所得,笔者发现其实吴语区的互通度是很高的,尤其是浙北与苏南地区互通度极高。嘉兴话与上海话,上海话与宁波话苏州话,由于历

史原因各方面差异不是很大。但是各地区由于区域性,在基本词汇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普通话中的“XX话”在北吴大部分地区说成“XX闲话”,但在笔者家乡杭州萧山及绍兴地区则说成“XX谈头”或“XX说话”,此处“说话”变成了名词,同“话”。当然也有用“闲话”的时候,如在浙北口语中表示很乐意替人家帮忙时常说“闲话一句”。苏沪嘉地区“桌子”说成“台子”,在萧山话中则说成“条”。对于人的称谓,吴语区也很不统一,苏沪嘉地区“父母”常说成“爷娘”,使人想起《木兰辞》中的“爷娘闻女来”,而在宁绍地区则说成“阿爹、姆妈”,其中“姆妈”在上海地区也是很常用的。而在苏州话中“阿爹”则变成“爷爷”的意思,而嘉兴地区“爷爷”则说成“大爹”。而“奶奶”在桐乡嘉善萧山温州地区一般说成“嬢嬢”(音近“娘娘”),在嘉兴地区则说成“亲妈”,苏州话里“奶奶”叫“好婆”或“阿婆”。而在常州溧阳一代“姑姑”叫“伯伯”。苏州宁波地区称呼年轻女子为“细娘恩”或“小娘”。这些亲属用词差异很大,的确会引起很大误解。“怎么”在浙北苏南也有好几种说法,嘉兴苏州地区叫“哪哈”,上海叫“哪能”,而在萧山绍兴则叫“哪格”,宁波地区则叫“咋”,类似北方方言。在绍兴萧山地区,反问时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用“何”,如“何里”“何浪”“何格”,意思为“哪里”和“谁”。“哪里”也有用“阿里”的,同嘉兴话上海话,苏州话则为“罗搭”。“谁”在北吴更常见的为“啥宁”。苏州话发问时常带有“阿”字,如“倷饭阿吃?”“倷阿看着过?”来表示“可曾”,在绍兴嘉兴一代多为“有弗有”。另外,吴语区的常用字“朆”,在苏州话中意思为“不曾有”,表示本应该发生却不曾发生的动作事件,如“朆看见总经理来(本应该来)”,“朆”也常用来回答,如问答“倷饭阿吃?”“朆,朆”,表示还没吃。但是这个词在绍兴萧山则表示“不用,没必要”,表“不曾有”用“呒有”(须连读),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毋庸置疑,浙南吴语与浙北吴语差距很大,互通度也不及北吴高。“抽屉”一词,浙北多为“抽斗”,浙南说法不一,有“格,桌格,橱格,格斗,格簏,拔簏,簏格,暗槽,要堵”等说法,相当复杂。下列常州﹑上海﹑温州﹑平阳四个点的例子大致可以反映南北吴语用词的特点:

常州

上海

温州

平阳

白糖

白糖

白糖

糖霜

糖霜

百叶

百页

百页

千张

千张

高兴

开心

开心

快活

快活

猪蹄

蹄髈

蹄髈

髈蹄

髈蹄

铲子

铲刀

铲刀

镬戳

镬戳

事情

事体

事体

事干

事干

夹(菜)

搛(平声)搛(平声)夹(入声)夹(入声)

茄子

落苏

茄苏

茄儿[dz-] 茄儿[dz-]

猴子

活狲

活狲

猴陀

猴陀

其实,南部吴语中的很多词在北部吴语者看来简直像听天书,如丽水温州地区把“吃早饭”叫“吃天光”,把“很高”、“很险”说成“高险”、“好险”。总之,在很多情况下浙南地区会出现邻近乡镇不能通话的现象,浙北和苏南互通度则相对较高。

三吴语各地区特色词汇

吴方言区词汇除上述基本词汇的差异外,各地区还有一些特色词汇。③上海话尤其是俚语由于受外来殖民地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洋泾浜英语,其构词法的基本规则就是英语读音的中文译名在加一个汉语词根,像“赤佬”,即是英语单词“cheat”加中文“佬”的混生词语,“戆大”由英文单词“gander”音译过来,表示“糊涂虫,傻瓜”,还有像“瘪三”、“老克拉”(上海小资)、“拉三”(行为放荡的女子)都独具上海特色,尤其在现代作家如程乃珊、张爱玲等作品中也随处可见充满海派文化的词。嘉兴话中用“死蟹一只”表示“完蛋”也非常形象,另外像“草黄”(嘉兴本地产黄酒、贤湖亭黄酒)﹑“草啤”(嘉兴本地产啤酒,银燕)﹑俏大女(泡妞)﹑扎大男(追男仔),都是嘉兴的专用语。宁波话的“石骨铁硬”更独具特色,因为宁波人就以办事利索头脑灵活坚硬如石而闻名。还有像苏州话中的“煨灶猫”,用来形容做事畏缩不前精神不振的人。萧山话中把流氓地痞游手好闲的人叫“破脚骨”,杭州人把“小孩子”称作“小伢儿”都各有地区特色。嘉兴临安萧山等地使用的“千色色”一词表示“没有规矩不合体统”,尤其指女孩,在苏州话和上海话中则不常见。当然,由于吴语区地域联系交流,许多特色词汇具有互通性,尤其是上海话,很多词语直接借用邻近的苏州话嘉兴话宁波话。如“赤佬”一次在嘉兴话苏州话中也用,笔者在萧山也听到当地人使用该词。衢州话里也有“小伢儿”一词,并且衢州话的“鸭子”也和苏州话一样,都是“鸭粒粒”,可以看出虽然存在地区地理差异,但内部联系的整体性却为词汇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苏沪嘉甬杭地区常把肥胖无用的人叫“猪猡”,形容人轻佻叫“轻骨头”。另外像“饿死鬼”“下作胚”“阿木林”“十三点”等词已经在吴语区广泛使用,由固定区域词汇转为各地区的常用词汇。就像很多著作所列的方言词汇,其实很多词早已被邻近地区所吸收,因为词汇本身只有通过交流传播才具有了生命力。当然这些特色词汇主要集中是俚语,表示戏谑却又趣味无穷。

四结语

吴方言由于其区域独特性,在词汇方面也呈现多样性。尤其是南北差异,浙北苏南上海差异较小,有迹可循;而浙南内部差异较大,互通度较低。当然,由于各地区的内部联系,部分词汇通过文化辐射与传播正逐渐融入各地区的日常词汇中。

①该部分并不讨论杭州方言,因杭州方言受官话影响,人称代词已与普通话并无差异。另外,此处的代词是根据吴语发音大致拟出的。

②现行苏州话中,第三人称“俚”多说成“恩倷”,“俚”主要出现在老派苏州话和苏州评弹中。

参考文献

1. 大西博子.谈谈吴语詈词[J] 修辞学习,1999年第6期

2. 颜逸明.吴语概说[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戴昭铭. 历史音变和吴方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来历[J].中国语文,2000年第3期

4. 曹志耘. <山歌>语法特点初探[C] 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1989

5. 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6. 汉语南方方言的特征及其人文背景,潘悟云[J]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7. 董鸿毅.宁波俚语漫谈[M]宁波出版社,2009

The Interior Difference of V ocabulary in Wu Dialect

Bu Hangbin

Abstract: Wu dialect, the second largest dialect in China, possesses a striking contrast with northern dialect whether in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or grammar. But in Wu-dialect area, the difference is not that big especially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Jiangsu, the northern part of Zhejiang and Shanghai included. Nonetheless, not a few words still differ a lot and bear regional traits respectively due to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diversity.

Key words: Wu dialect; vocabulary; interior difference; regional traits

普通话上海苏州常熟吴江无锡常州

我我我我唔努我我

我们阿拉伲我里伲堆我里我家

你哝奈嫩那你你

你们那唔笃嫩笃唔那堆你里你家

他伊里,唔奈渠伊佗佗

他们伊拉里笃渠笃伊拉佗里佗家

这里掰搭哀搭里搭葛里伊搭监头

那里哀面弯搭葛搭基面过搭过头

安徽合肥方言词语调查

安徽合肥方言词语调查 王雨丛1 ,吴先文 2 (1.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024;2.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 230601) 摘 要:方言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域分支,在一定时期内与通语共同存在。对方言的调查研究,有利于掌握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对应规律,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普通话的推广,减少交流中的语言交流障碍,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收集合肥方言词汇词目约1000条,按词类和词义相结合的分类法,名词分为天文、地理、时间,农业,植物,动物,房舍,器具、用品,称谓,亲属,人体,生理、病理,衣服、穿戴,饮食,红白大事,日常生活,商业、交易,文体、教育,人体动作,方位等19义类和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数量词4个义类,共计23个义类。关键词:合肥;方言;词语中图分类号:H1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0X (2008)05-0035-13 1 概况 1.1 合肥市概况1.1.1 地理、人口情况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巢湖北岸,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辖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总面积7386平方千 米,总人口434万,其中市区人口139万。[1] 1.1.2 历史沿革 合肥古称庐州,又名庐阳,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开始形成商业都会。“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于此汇合而得名。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一直是江淮地区重 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合肥市。 1.1.3 方言归属 合肥方言是江淮官话洪巢片的 一个重要方言,地处与中原官话搭界的淮西位置。江淮官话人口分布于合肥市的市区和肥东、肥西、长丰县等地及附近地区,约456.5万。[1] 目前市区的口音已被通行语普通话严重同化,只有在市区以外的肥东、肥西和长丰等地,还保留着传统的合肥方言。1.2 方言调查概况1.2.1 调查方法 首先以文献[2]作为调查分类 方言词汇的参考,走访合作人,进行实地调查。在调 查中根据方言具体情况增减项目或细分项目,比如 “日常生活”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衣、食、住、行”等类别。调查中认真记录每一条合肥土话字词,加注方言注音,再与普通话对照;多方搜集方言词汇后,参 考有关文献[3-6] ,核对、确定。最后,再根据自己的 研究目的和收集方言词汇的情况作进一步的分类研究。调查本着求实的原则,一切以语言本身的事实为依据。1.2.2 词汇调查合作人 肥西县一对中年夫妇刘金志、吴霞:高中文化;老太太赵红珍:62岁,学历不详;张伟:23岁,合肥某高校毕业班学生;王军:39岁,大学教师;高晴:退休职工,50岁,中专学历。1.2.3 音标符号 词汇一律用潘悟云国际音标符号[7] 标注读音。另外:“?”为轻声标号;“⌒”为连读 标号;注音字母的上下数字标号,如“ 212 21”,为读音 变调的调值。 2 合肥方言中常用词汇调查分类表调查词条约1000条,按意义分为23类:天文、地理;时间;农业;植物;动物;房舍;器具、用品;称谓;亲属;身体;疾病、医疗;衣服、穿戴;饮食;红白大 事;日常生活;交际;商业;教育、文体;动作;方位;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数量词。 有不同的读音,将其另一读音或说法用括号标示。释文中用“~”代替该字或被释词语。有不同 收稿日期:2007-06-04 修回日期:2008-05-19 作者简介:王雨丛(1983—),女,安徽合肥人,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吴先文(1974—),男,安徽枞阳人,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博士 。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2008年9月 第25卷第5期 Sep t .2008Vol .25No .5

第三章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

第三章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 第一节词汇差异的表现 汉语方言在词汇上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例如,北京叫“白薯”的,济南叫“地瓜”,太原叫“红薯”,西安叫“红苕”,宝鸡叫“红芋”,武汉叫“苕”,扬州叫“山芋”,广州叫“番薯”。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词形差异 词形差异表现在词根、词缀或语素顺序不同三个方面。 首先看词根差异“吃饭”的“吃”,梅县、广州和福州等地说“食”。“狗”福州说“犬”。“书”厦门说“册”。“锅”,苏州、温州、广州、梅县人说“镬”,福建人说“鼎”。“闻”,南昌、温州说“嗅”,梅县、厦门说“鼻”。“喝”,广州人说“饮”。“走”,梅县、广州、厦门说“行”。“跑”,广州、厦门说“走”。“眼睛”,潮州说“目”。“眉毛”,潮州说“目毛”。“翅膀”,温州、广州、厦门、潮州说“翼”。“筷子”,温州、厦门、福州说“箸”。 再看词缀差异。 “鼻子”,苏州、温州说“鼻头”。“锄”,武汉、广州、厦门说“锄头”。“金子”,温州、潮州、福州说“金”。“木头”,广州说“木”。 最后看语素顺序差异“客人”,温州、长沙、南昌、梅县、广州、厦门、福州说“人客”。“公马、公驴、公羊”,广州、厦门说“马公、驴公、羊公”。“母马、母驴、母羊”,厦门、福州说“马母、驴母、羊母”。 二、词义差异 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两个方面,非理性意义又分为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三个方面。 首先看理性意义的差异词义的范围大小在不同方言可能会有差异。苏州话“馒头”和“包子”不分,都叫“馒头”,要区别,“馒头”叫“大包子馒头”或“实心馒头”。长沙话“苍蝇”和“蚊子”都叫“蚊子”,要区别,“苍蝇”叫“饭蚊子”,“蚊子”叫“夜蚊子”。梅县、广州、厦门和福州“肥”和“胖”不分,都叫“肥”(香港演员沈殿霞“肥肥”)。 下面看非理性意义中的感情色彩差异“老头儿”和“老头子”,北京话和济南话前者带褒义,是爱称,后者带贬义,是憎称。合肥、扬州和南昌只说“老头子”,没有贬义。 再看语体色彩差异官话方言里,偶尔也说“何如”、“未曾”、“见笑”、“系”(某某人系陕西凤翔县人),显得文言味很重,带有书面语色彩。但在福州(何如:怎么样),莆田话(未曾:还没有),厦门(见笑:羞耻),广州(系:是)都是十分通俗的口语。 最后看形象色彩差异“萤火虫”,苏州话叫“游火虫”,南昌叫“夜火虫”。“香蕉”,梅县、厦门、潮州又叫“弓焦”。“黄瓜”,厦门叫“刺瓜”,潮州叫“吊瓜”。 三、形义无关 有些概念在某些方言用一个词表达,在某些方言必须用词组来表达,或者根本不存在这个概念。例如,“回家”在一些方言里没有相对应的词。凤翔话只能说“回来”、“回去”,上海话只说“转去”、“转来”,厦门话只能说“倒去”、“倒来”。又比如,上海话的“拆烂污”比喻不负责任,把事情弄得难以收拾,西安话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说法。 思考题: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第二节词汇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方言之间的词汇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总起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现实现象的影响

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选对a* b c方) 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选对a* b c方) 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选对a* b方) 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选对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选对a* b方) 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选对a* b方) 二、这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 b、支笔是谁的?(选对a* b方) 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选对a* b方) 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选对a* b方) 三、数量 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选对a* 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选对a* b方) 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选对a* b方) 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选对a* b方)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本文的内容主要是讨论一些例子。例子就是资料,它是很重要的。李荣先生在《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方言》1983年第2期81-91页)说过:“例子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要先想好例子,再表示意见。要是举不出合适的例子,那种意见是站不住脚的。例子一摆呀,你的功夫就出来了。就能看出你的学力如何,见识如何。例子就好比商店橱窗里陈列的商品。摆出来的都不怎么样,仓库里的就可想而知了。” 一关于方言词语的调查研究 (一)《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方言词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词典》是具有规范性质的汉语共同语词典,但是很多人平时不太注意词典里收入了很多带<方>字标记的方言字、方言词。很多带<口>字标记的口语词,还有很多专用于地名、姓名的字头其实大部分也是方言字词。这些条目加起来在词典里至少都有上千或更多的数量。《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这么多的方言字词,是需要方言的词语研究的。这就是“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的道理,现代汉语是整体的,它包括现代汉语方言。下面随意举一些《现代汉语词典》里方言词: 阿姨姨母 腌臜(1)脏;不干净。(2)(心里)别扭;不愉快。 娭毑(1)祖母。(2)尊称年老的妇女。 爱人儿逗人爱:这孩子的一双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多~啊! 俺代词。(1)我们(不包括听话的人)。(2)我。 熬心心里不舒畅;烦闷。 熬磨(1)痛苦地度过(时间)。(2)没完没了地纠缠:这孩子很听话,从不~人。 巴结(2)努力;勤奋:他工作很~ 巴望(1)盼望。(2)指望;盼头。 吧嗒(2)抽(旱烟):他~着叶子烟打主意。 拔白(天)刚亮。 白日撞白天趁人不备走进人家去偷东西的小偷儿。 摆子疟疾:打~。 板实(1)(土壤)硬而结实。(2)(书皮、衣物等)平整挺括。 半彪子不通事理,行动鲁莽的人。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 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仅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情况有三: 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分述如下: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由于是对50年前的记忆,多出的声母原来用什么注音符号或拼音字母,已经留在了学生时代;笔者又毕竟不是语音专业人员,手里没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种语音,甚至本主题讨论所涉及语音的现行表示方式的专业书籍或文献。因此,在以下叙述中,只能以自己权宜杜撰(只用于本贴主题讨论)的,希望通过描述和举例能为泡友理解的非专业符号表示。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 1. [ni:]。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2. [gn]。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即: b p m f d t n l g k [gn] h j q [ni:] x zh ch sh r z c s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sh来。 " 大多数"以外的少数地区,即由自贡市市区及富顺县,内江的隆昌县及宜宾县北部(靠近自贡市区部分)、泸县靠近富顺县的边界地区组成的连片翘舌音地区;

吴语正字

吴语正字 <piq> 匕:用刀子切成薄片。 <gaq> 劜:拥挤。如:“车子里哪能介劜的啦?” <moq> 木:木讷,迟钝。 <mhi> 咪:少,小。比如“一咪咪”:一点点。正字为“少”左右翻转,也作“弥”。 <phoq> 圤:读音如“扑”。量词,堆。比如:“一圤烂泥”。又转音为“泡”,如:“一泡屙”。 <haogn> 夯:读音如hang。用力打击,又引申为尽力,拼命做某事。如:“我夯了三大碗饭下去。” <d?gn> 绞丝旁加“丁”:意思是缝。如:“钉被头”。 <lhio> 撩:抬起手或者脚。如:“撩起一巴掌”。正字为“尥”(抬脚)或者“了”(抬手)。 <tiq> 扚:读音如“的”,指的是用手指掐断。比如“扚豆芽”。又写为“摘”。 <dze> 侪:意思是“全部”。如:“伊拉侪去白相了。”也写做两个“页”(页页)。 <rhoq> 镬:锅子,上海话讲“镬子”。 <piq> 滗:挡住容器里的固体物质把液体倾倒出来。

<hoe> 伛:身体弯曲。上海话称驼背为“伛背”。 <gn?gn> 韧:读音如“人”,指食物受潮而不脆。如:“格块饼干韧脱了,勿要吃了。” <ia> 偃:躲藏。也可以写作“迓”。如:“伊勿晓得偃到啥地方去了。”<ka?gn> 囥:藏。如:“拿钞票囥囥好。” <uq> 抈:折叠。比如:“抈被头。”又作“闄<ioq>”。 <khoe> 抠:挖。如:“抠耳朵”。又引申为小气,如:“伊格个人抠得不得了”。 <?> 饫:意思是喂。如:“还要我饫侬吃不成?” <si> 忺:读音如“鲜”。比喻小人得志或者愿望,虚荣心得到满足时所表现出的轻佻,嬉皮笑脸的样子。如“忺格格”。也写为“鲜”。 <whu> 焐:用小火煮烂。又写为“乌”加火字旁(火乌),“污”转火字旁(火亏)。引申为保温取暖,比如:“我用热水袋焐焐手。” <toq> 燂:用小火慢慢煮。如:“腌燂鲜”(一种有名的汤)。 <iaogn> 炀:火旺,引申为手气顺。如:“我手气真炀,连赢了三潽麻将”。 <iaegn> 烊:融化。如:“冰块烊脱了”。 m?> 奅:意思是用大话震慑,诓骗他人。如:“侬去奅奅伊看,伊拉是否真有意思跟阿拉合作。”又引申为“侦察”,派生“奅牢”,今天常常误写为“铆牢”。 <ha> 颬:张嘴呵气。如:“颬一口气在窗子上再擦就会比较清爽”。<xuq> 怴:读音如“血”。笨。比如:“戆怴怴”。

河北保定方言词语

河北保定方言词语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河北保定方言词语,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就是,我觉得我可累了。——奏是,我就觉着我可使滴慌哩。DoU4是,我DoU4是jIAo3找可使哩慌哩。 女孩----臭闺儿闺女 男孩----臭蛋儿小子 上衣-----褂褂儿 妈妈:波bang娘 爸:diang爹 鞋里面:鞋科楼 手套:手巴掌 围巾:围脖 上学:上小上XIAo2 干吗去了:干吗起来爱干是么QI4兰。 责任---zhai认 动物园儿里,来里个猴文儿,长里可脏哩,内一天我看气俩, 一下奏给阅俩,第二天你也看气俩,我刺儿类,内个猴文给阅俩。笑里慌哩母法子。,那个猴子给吐了。可笑的没有办法。)

青蛙--河蟆 蝌蚪--河蟆蝌台儿河蟆蝌豆儿 壁虎----蝎虎儿 就是---凑是DoU4是 蝙蝠--夜班胡 三轮车--三马子 玉米--棒棒儿树棒儿 铁锹--铁添铁QIAN1 厕所--茅子 小便--尿泡 今天--这么今马儿 明天——明个儿 蚂蚁----别浮 干吗去呀--干但强QI4干是么AN1 傍晚--后晌和儿老傍黑 思考--歇摸思谋 油条--麻堂 大脚指--大马脚指头 你这个人不行--你真操蛋 用拳头打你--督你 唾沫--徒面吐沫 角落--哥老儿圪崂儿

小孩--小蛋子儿 对你说的话表示否定--大几把央瞎挺哩 蹲下--孤derxie孤丢下 很黑--黑七妈呼 收音机--戏匣子 耳光-脖子乖 干吗里-干蛋两 煤渣-渣子胡子 花生-昌果 秋天到俩,农民说俩:真他波滴凉快,可表下雨,还得刨昌果里!!! 背--几酿 膝盖--波忒盖儿波老儿盖儿 土块--tukela土坷拉 摩托----电驴子 蝉---几嘹儿 扔了----dei老 三轮摩托车----蹦蹦车 警车-----喂儿啦车 蛋糕,点心---槽子糕 凳子----wù子 脏---埋汰

平顶山方言词汇现状研究

收稿日期:2007-08-28;修回日期:2007-09-17 作者简介:段亚广(1970-),男,河南上蔡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方言及音韵研究。 第25卷第3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5月Vol.25No.3Jour nal of Zhouko u Normal University M ay 2008 河南方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段亚广 1,2 (1.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 摘 要:在过去五十多年的研究中,河南方言大致以1979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文章概括分析了这两个研究阶段中各自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河南方言研究的方向和课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河南方言;历史和现状;方向和课题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76(2008)03-0113-03 河南省地处中原,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商丘、许昌等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地理文化优势,河南方言在民族共同语基础方言的形成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其语音也被称为中原音、中州音、汴洛音,在汉语史上有重要地位。进入20世纪后,汉语方言学在全国勃然兴起,至今方兴未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着重要汉语史价值的河南方言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研究者寥寥无几,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屈指可数。河南方言研究在当代方言学中的缺席造成今天汉语史和方言学研究的断链。在研究中,凡涉及到河南方言,大家深感手头材料捉襟见肘。本文拟就近五十年来的河南方言研究作一总括式评价,并对河南方言研究的未来提出一己之见,以期引起河南甚或更多的语言工作者来关注河南方言、研究河南方言。 一、河南方言研究历史概述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河南方言研究文章,是1935年以河南通志馆的名义发表于 河南教育月 刊 上的 河南方言调查 [1] ,而现代意义上的汉语方言研究始于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可见河南方言研究的起步并不晚。此后,直至今天,河南方言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以前。事实上,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57-1965年,其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全国方言普查。1950年,中国科学院语 言研究所成立,并于1954年成立了由丁声树任组长、李荣任副组长的方言组。1956年为了推广普通话,高教部、教育部下达了进行方言普查的指示。 两年多时间里,全国总共调查了1849个市县的汉 语方言。 [2] 河南省承担此次任务的是河南大学的前身 当时的开封师范学院,负责人是张启焕、陈天福、程仪。这次方言普查共调查了河南方言123个点[3],成果是十本手册和一本书。十本手册分别是郑州、开封、洛阳、南阳、信阳、许昌、漯河、濮阳、新乡、安阳等地区学习普通话手册,一本书是 河南方言与普通话词汇语法比较 (程仪,1959),均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次河南方言普查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强,即以推广普通话为目的。因此,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放在了河南方言同普通话规律的对照上[4]。语音部分稍详,词汇和语法较略。限于当时的条件和水平,这些研究还局限于非常基础的描写,并且在字表的设计、词条的挑选、语法例句的选择等方面都有很多不足。今天看来这些材料的价值有限,但它们毕竟是河南方言研究的早期材料,历史意义尤显可贵。 另外,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赵月朋和贺巍在 中国语文 和 方言与普通话信刊 发表的几篇论文。赵月朋是最早关注洛阳方言的人,这一时期他发表的三篇论文中有一篇谈到了洛阳方言的语法现 象,实开方言语法研究之先河。贺巍先生的三篇文章都是关于获嘉方言的,有一篇谈到了韵母的音变问题,也较有价值。 第二阶段,1979-1999年。1979年 方言 杂志创刊,1981年全国汉语方言学会成立,这两个事件标志着当代方言学的复兴。1979年学位制实行,一

天津方言词语

天津方言词语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天津方言词语,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A: 哎:天津人常用的发语词,尤多见于争吵,有京剧叫板的功效,如:哎你介人恁么不讲理呢?又如马志明在相声《纠纷》中有:哎哎哎,说你哪…… 熬鳔:纠缠别人,或者是无所事事的消磨时间。如:介小子没事就跟我这儿熬鳔。 B: 倍儿:副词,很、非常的意思,如:倍儿哏儿 白豁:漫无边际的瞎聊、吹牛,北京叫山侃、侃大山 霸呲:乱踩踏,乱走;比如妈妈说小孩:“二子!下雨了,别上外边乱霸呲去!” 不觉(脚)闷:不识趣,没有眼力劲 拔闯:替别人打抱不平 c: 扯:指年轻女性疯疯颠颠,不稳重 椽儿亮:办事大方、周到,善解人意,也作“亮嗖”

凑分(四声)子:大家一起凑钱 吃“挂落儿”:因为别人的错误导致自己跟着受连累 D: 大了:专门替人操持婚丧嫁娶一应事情的人 大梨:外行、不懂装懂的人,如:有人形容“安利”传销就是“财迷赚大梨” 叠了:形容事情办失败了,或者人落魄、失意 打镲:开玩笑,如:别拿我打镲啊!就是别拿我开玩笑的意思。 得空儿:有时间、有空 得楞:修理、调试的意思,比如下次自行车坏了就可以和修车的师傅说:“师傅麻烦给得楞得楞。”倍儿地道! E: 二五眼:稀里糊涂的人 F: 饭口:开饭的时间,如:介人真够不觉闷的,回回赶饭口来 奋秋:一般指手脚乱动,如:坐稳了!别跟这儿奋秋 G: 哏儿:有意思、风趣幽默 归齐:副词,到底、最后、结果的意思,如:归齐我一打听,明儿还一拨儿(高英培相声《钓鱼》) 果篦儿:早点的一种,油炸的膨化薄饼,常和油条在一起卖,北京叫“薄脆”,也叫果子饼

合肥方言词汇调查研究

合肥方言词汇调查研究 作者:陈卫洋指导教师:张丽 内容摘要:本文以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市区方言为研究对象,详细列举归类合肥话中的常见词汇,制作了合肥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对比一览表。调查发现:合肥方言兼有南北方言的某些特点,合肥方言中单音节词比普通话要多,合肥方言词汇具有轻声和连音现象;合肥方言中用“子”作后缀的词很丰富,且方言中有很多运用比喻手法构成的词,生动形象,同时给合肥方言的研究带来一定的趣味性。 关键词:合肥方言;词汇;调查 一引言 (一) 合肥及合肥市概况 1.合肥的历史地理概况 安徽省省会——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安徽腹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夏商时期,境内居住的“淮夷族”人,已经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部落群体。春秋时期,合肥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皆胜淮左”。西汉时,合肥置县,东汉建安中(约200年),合肥为扬州治所。自此后,历经1700余年,合肥一直为州府治所,名都要邑的地位始终未移。三国时期,合肥曾为三国魏国重镇,兵家必争之地。魏吴双方围绕争夺合肥的制控权,曾数战于此,以致使这块土地成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当年曹操点将教弩台、张辽威震逍遥津、吴主跃马飞骑桥的故事,仍为今人津津乐道。合肥作为一代清官包拯的家乡,自古人才汇兴,贤达代出。包拯之后,见之于史志的历代合肥籍风云人物有余阙、陆遐龄、龚鼎孳、李天馥、李鸿章、刘铭传、聂士成、范鸿仙、吴旸谷、王正藩、段祺瑞、卫立煌、崔筱斋、蔡晓舟、孙仲德、杨振宁等数众。[1](P1-2)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丘陵地区,水资源较丰富,南有巢湖,北有瓦埠湖、高塘湖,东可由滁河提引长江水,西可引淠史杭总干渠水。市区西北部董铺水库,是合肥最大的水库。合肥的生物资源种类很多,农作物主要有水稻、麦类、豆类、油菜、花生、芝麻、棉花、烟叶、薄荷、蔬菜、西瓜等。合肥地区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10多种,其中,磷矿石、大理石、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引 言 中国境内究竟有多少语言呢?目前还很难说出一个确切的数字,这是因为我们对其中有些语言知识还不是很完备,或者是没有经过充分的研究,对于划分语言和方言的标准也不甚统一。按国内 语言界的一般看法,如果把某些方言当作独立的语言,我们就有六七十种语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代贺之章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描写自己从小离家,垂老才得还乡,已是物是人非,唯有乡音依然如故的情景。这里乡音就是方言,而方言就是人们常说的“地方话”,在中国传统中,历来是指在某个或大或小的地区通行的交际工具,即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话。 现代语言学家认为,方言是民族语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化出来的地域性变体。所谓地域性变体,自然是相对于民族共同语而言。“汉语方言自然是相对于普通话来说的。普通

话通行于全国,是国家通用语言;方言通行于某几个省、或某个省、或者更小的一个地区,是局部地方的通用语言。普通话为全体汉族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服务,而方言只能为局部地方的人民服务”[1]。 南方方言中,闽语素有“八闽互不相通”之称,内部分歧很大,是方言差异最大的语言,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次方言:(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3)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方言;(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方言;(5)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 一、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大抵到外地的闽北人都遭遇过这样的尴尬: 问:你是哪里人? 答:福建人。

问:那肯定会说闽南话吧? 答:不会,我们说闽北话(或其他)。 问者愕然,表示不解。 其实除了闽南的其他地区大都有这样的问题。籍贯三明的张静初到台湾后就被误以为会说闽南话,结果在接受采访时屡遇尴尬。 在福建语言版图上,闽南语的地位还是无与伦比的,它几乎成了福建方言的代名词。但很显然的,闽南语在省内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也就是说,闽南语的辐射能力是相当微弱的。因此,在福建省内也就几乎没有出现像粤西一些地区那样的当地方言、粤语和普通话三归并行的情况。闽南语,说白了在福建省内就是闽南人的语言。 方言除了闽南方言,福建还有闽北方言、莆仙方言、闽东方言、闽中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北方方言。 论起源,闽北方言大致是在东晋南朝时期形成的。闽北是闽

方言词语在言语分析中的作用

方言词语破译在言语分析中的作用 摘要: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公安情报最重要的载体和媒介,蕴含着丰富的公安情报信息。言语分析的过程,也是获取情报的过程。方言词语是汉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方言词语,加强对方言词语的分析和破译,增加了言语分析的手段,扩大了言语分析的范围,有助于我们更多更准确的获取公安情报信息,有利于我们进行警务决策,实现精确打击。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ombination of sound and meaning of symbols,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human communication tools and tools of thinking, also police intelligence the most important carriers of information and media, contains a wealth of police intelligence. Speech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but also access to intelligence. Dialect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Chinese Langue. Dialect words to understand and strengthen the analysis of dialect words and deciphering, an increase of the analysis of the speech means and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analysis of the speech, to better access to intelligence will help police to carry out our decision-making to achieve Precision strikes. 关键词:语言公安情报言语分析方言词语破译 语言与公安情报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社会现有的情报载体除了语言之外,文字,表情,体态,电报代码,无线电密码等非语言成分也在情报的交流与传递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它们的重要性都不能同语言相比。语言既是公安情报最重要的载体和媒介,也是公安情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约定俗成的信息系统,然而由于每个

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研究讲解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 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研究 院(系)名称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陈彦蓉 指导老师金小栋 2015年5月10日

The graduation thesis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dergraduat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y on the vocabulary of Enshi dialect grammar Department name Professional Name Name of student Chen Yan Rong Instructor Jin Xiao Dong On May 10, 2015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一、概述 (3) (一)恩施方言简介 (4) (二)恩施方言形成原因 (4) 二、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的运用 (4) (一)恩施方言的特殊发音 (5) (二)恩施方言的词汇运用 (5) (三)恩施方言的疑问句表达 (6) (四)恩施方言歇后语与俗语的特色 (6) (五)恩施方言与四川话的相同点 (7) 三、恩施方言的表现形式 (7) 四、恩施汉语方言的发展 (8) 结语 (8) 主要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摘要 恩施方言博大精深。兼容巴蜀文化之俗,荆楚文化之雅。恩施方言(又称本地土话),是土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交流语言。它带着浓厚的民族气息,有着恩施特有的人文底蕴,是恩施人民宝贵的文化结晶,也可以说是一条文明的长河,见证了恩施的发展。 本文主要恩施方言简介、恩施方言的词汇语法运用、恩施方言的特点、恩施汉语方言未来的发展四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恩施方言;方言词汇语法;方言发展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说明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 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完整版)海南方言词汇调查

海南方言词汇调查 09人类学姜维09313039 海南闽语俗称海南话,是海南岛第一大汉语方言。从宋代开始,福建移民络绎不绝地经海路迁往海南,对海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福建人所带来的闽方言经过千里的辗转和数代的融合变迁,虽然保存着闽方言的许多重要特征,但又表现出了不少的变异,与福建闽语间已不能自由地通话了。 一.海南方言的词汇特征 ⒈海南方言具有体现当地特色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海南话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语言,是海南民间思想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海南岛物质生产落后的经济状况,也反映了海南人民纯朴的民风民俗。在海南方言中,所有民俗行为前基本都加上个“做”字,如北方方言中的“过年”,在海南方言中则被说成“做年”,北方方言称生活为“过日子”,而海南方言则叫“做吃”。把“过日子”称为“做吃”,不但反映了在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社会背景下,老百姓低质的生存状态——吃时为了做,做是为了吃,以及朴素的生活哲理——人生在世,要想吃就得做,只有做才能有吃。又如,北方方言称到集市上去买卖货品的现象为“赶集”,而在海南方言中则称为“发市”,而“发”字又与“发财”的“发”字同字,这其中就蕴含了老百姓想发财致富,让生活更加美好的古朴愿望。因为集市越兴旺发达,在集市上进行商品交换的人数越多,则意味着集市上的商品就越丰富,那么老百姓的日子自然也就过得越好。 2.相对于普通话海南方言存在逆词序的现象 “逆词序”,顾名思义就是指有关词语在排列的次序上不合乎寻常的现象,这是相较于普通话而言的。而逆词序与普通话相比又可分出两种情况,即同构和逆构。同构只是较普通话而言单纯的顺序改变,如普通话说“喜欢”,而海南话则说“欢喜”;普通话说“外出”,而海南话说“出外”;普通话说“灾祸”,而海南话则说祸灾;普通话说“力气”,而海南话则说“气力”……而逆构则是较普通话而言不仅词的语序改变,而且还存在深层次上修饰关系的改变。这可分为两个大方面,一是表示雌雄性动物的说法,这几乎可以套用到所有动物的身上。如普通话说“公牛”、“母牛”、“公猪”、“母猪”,而海南话分别对应为“牛公”、“牛母”、“猪哥”、“猪母”;另一反面是“囝”词尾,只要普通话不是对应以“子”尾词而是采用“小”词头便可构成逆序。如普通话说“小鸭子”、“小雨”、“小油灯”,而海南话则分别对应说“鸭囝”、“雨囝”、“油囝”。 3. 海南方言里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 宋代时海南岛兴文重教的发祥期,在宋代以前海南只有少数私塾使教育落后,民俗荒梗。至宋代,当权者主张欲兴仁政必先教化的道理,崇尚文治,在海南也开始兴办学校,所以在海南话里还保留了大量宋代以后的古汉语。如用将稻子称为“禾”,将跑称为“走”,将玩称为“耍”;又如普通话说的“筷子”在海南话里称“箸”,而古汉中“箸”是指用以夹取东西的物品,引申为筷子之意。还有海南方言中“去番”、“番货”指的是“出洋”、“洋货”。其中的“番”字就保留了古汉中对“外国”的表达。此外,海南话中将“天亮”称为“天光”也是来自古汉的说法。 4.海南方言中受粤方言和闽方言的影响大 海南原来是隶属广东省的,直到1988年才从广东省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一个省。所以

吴语言文化

吴语言文化 原始吴越语的面貌已难以详细追溯。上古吴语也没有足够的文献资料可供详加研究。西汉刘向《说苑·善说》中记载一首春秋时代的《越人歌》。据今人考证,这首《越人歌》所使用的词语,有—些在现今壮语中仍然使用。由此推断,古吴越语和壮侗语同源。一方面,我们切不可以为现代吴语是上古吴越语的直接后裔;但另一方面,在现代吴语中,确有极个别上古吴越语的孑遗,或基层残留。据研究,见于今壮侗语中的缩气音也见于某些吴语(上海郊县)方言之中。现代吴语是永嘉之乱时中原汉语南迁导致上古吴语“中原化”而出现的结果的后裔。 吴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原始南方语的构词方式。客人叫“人客”,咸菜叫“菜咸”,痛心叫“心痛”,响雷叫“雷响”。这种中心语在前、修饰语置后与事物语在前、状态语在后的顺序,是原始南方语的组构顺序。 吴方言中有—些独特的方言词。如:花生叫“长生果”,玩耍叫“白相”,鹅叫“白乌龟”,东西叫“物事”,调皮叫“促掐”,舒服叫“适意”等。其中一些吴方言词已经进入通用语,如垃圾、蹩脚、瘪三、尴尬。汉语中不少外来词是通过吴方言流传全国各地,进入通用语的。如:沙发(sofa)、咖啡(coffee)色拉、派司(pass)等等,在音译上有明显的吴音特征. 以吴方言为载体,形成了吴歌、吴语小说和地方戏曲等吴方言文学。原始吴歌起源很早,但《诗经》中没有收录吴歌。顾颉刚《吴歌小史》说:至春秋时代,一些文献中记载了吴歌。《吴越春秋·渔父歌》:“日月照耀乎寖已迟,与子期乎芦之漪。”又曰:“日已夕兮,余心忧悲。月已迟兮,何以渡为?事寖急兮将奈何!”这大概是以汉语汉字译写的吴歌,而不是吴地歌谣的汉字记音。 唐宋以降,吴语多次受中原汉语影响,已成为汉语方言。吴地歌谣多由文人搜集整理。冯梦龙所辑录的《挂枝儿》和《山歌》就是元明时期的吴歌,以吴语吴声写吴中之情。歌曰:“栀子开花六瓣头,情哥约我黄昏头。日长遥遥难得过,双于扳窗看日头。”此以“头”为名词后缀。“天上星多月弗明,池里鱼多水弗清。朝里官多乱子法,阿姐郎多乱子心。”其中否定词“弗”为吴语特色,“子”则为动词后缀,相当于时态助词“了”。吴歌中的谐音双关常借助吴方言中的同音字,如:“日里思量夜里情,扯住情哥诟弗清。失落金环常忆耳(谐尔),我是满头珠翠别无银(谐人)。”以“银”谐“人”,就是因为吴方言中“银”、“人”同音。 吴方言小说起于宋元,盛于晚清,而建构吴方言文学的不祧之祖当数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他所编录的“三言”,大体上用当时官话,但在描述江南风物人情的故事中,处处显露出吴方言的特色。 晚清时代,吴方言小说再度崛起,如李伯元《官场现形记》、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张春帆《九尾龟》、张南庄《何典》。这些小说通常用吴方言夹杂官话写成,吴地的成语、俗谚、歇后语、惯用语充斥其间,人物对白基本上用苏白。 吴方言区域的地方戏,在无锡、常州一带有锡剧,在苏州一带有昆曲、苏滩、越剧,这些剧种的语言都洋溢着浓郁的吴地乡土气息。另外,别具特色的苏州评弹,更是圆润婉转,充分体现了吴方言的柔美清雅。 吴方言小说起于宋元,盛于晚清,而建构吴方言文学的不祧之祖当数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他所编录的“三言”,大体上用当时官话,但在描述江南风物人情的故事中,处处显露出吴方言的特色。 晚清时代,吴方言小说再度崛起,如李伯元《官场现形记》、韩邦庆《海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