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41题专项训练 1

高考历史41题专项训练 1

高考历史41题专项训练 1
高考历史41题专项训练 1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请回答: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中国近代和当代开放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信息1:中国近代开放的区域具有不彻底性,只开放通商口岸,青海、山西、陕西、贵州等省未能开放;中国当代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点线面结合。

说明:前者是因战败被迫开放的,在列强逼迫下逐步开放,后者是主动开放,在探索中逐步扩大开放区域。

信息2:中国近代开放无规律、无计划;中国当代开放是根据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进行的,有计划,逐步开放。

说明:社会性质和国家独立与否,影响开放的性质和特征。

信息3:开放都从中国东南沿海开始,逐渐向全国扩展。说明:宋代开始,中国东南沿海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具有开放的独特条件。

2.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图2

请回答: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这个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信息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发生了变化。说明:图1所反映的矛盾主要是国内阶级矛盾,即中共代表的人民大众与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间的矛盾。革命对象主要的国民党政府;图2所反映的主要矛盾是中日间的民族矛盾,革命对象主要的日本帝国主义。

信息2:革命重心发生了变化。说明:图1的革命重心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地区;图2的革命重心主要在华北地区。

信息3:中国革命力量壮大。说明:根据地范围扩大,并连成一片

信息4: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说明:图1国共两党由合作到对抗;图2国共两党由对抗到合作

请回答:比较两幅示意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示例一:信息:唐代海陆并举宋代海路发达(2分)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北方经济发展,南方得到开发,国力强盛,国际威望很高,保障了海陆丝绸之路的畅通。宋朝民族政权并立,路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重心南移,制瓷业、丝织业、茶叶等生产发达,造船航海技术发达,促进海路交通。(6分)

示例二:信息:宋朝出现了少数民族的建立的政权,如辽、西夏、金。唐朝没有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2分)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宋代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图一:唐代钟楼撞钟与报时

图二:1884年上海最早的标准时时钟

请回答:历史文物承载着历史变迁过程和文明交融碰撞等多种信息。下列图示反映了哪些相关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2分)

(1)信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分)

说明:钟楼建筑的庄重、规范,在时间,建筑风格上反映了农耕文明社会生产面貌,对商业活动的严格时间限制。对时钟的精确统一,反映了工业文明社会的机械生产成果。(4分)

(2)信息:标准将逐步趋向统一;近代中国逐步融入世界。(2分)

说明:随着近代铁路交通工具的出现,生产技术的提高,资本主义征服世界能力的增强,近代西方文明影

(3)信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2分)

说明:标准时间的使用推动了社会工业化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交流合作的加强。

(4分)

(上面信息答2点即可。另:如果考生从计时方式的历史变化、变化的历史原因、变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做答,言之有理也可以给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完善版含参考答案或解析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 (含参考答案或解析)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两幅示意图,提取两项相关唐、宋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唐代海陆并举宋代海路发达。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北方经济发展,南方得到开发,国力强盛,国际威望很高,保障了海陆丝绸之路的畅通。宋朝民族政权并立,路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重心南移,制瓷业、丝织业、茶叶等生产发达,造船航海技术发达,促动海路交通。 信息:宋朝出现了少数民族的建立的政权,如辽、西夏、金。唐朝没有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宋代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息:清代南北大运河通州段上,河上行船往来穿梭,桥上行人来往持续,岸上人群熙熙攘攘,一片繁忙景像。 清代北京鼓楼前,店铺林立,百货竞陈。 说明:清代的北京,不但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从上面图表中分别提取这两国历史变迁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41、浏览旧报纸和网络资源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

阅读1921年《申报》和2009年“凤凰网”资讯频道中洋务运动专刊的节选材料,回答问题提取《申报》、“凤凰资讯”网中相关洋务运动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①李鸿章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贡献。(2分) 说明:他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具有改革思想,受到当时开明知识分子的尊重;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分) 信息:②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分) 说明:洋务运动中的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企业制度的引进,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新式学堂的创办推动了教育近代化;近代海军的建立推动了军事近代化。(2分) ③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大,发展艰难。(2分) 说明:技术水平落后,造成事故;工厂开办与旧风俗习惯相冲突;引进西学教育,引起责难。(2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2019届高三历史全国卷第41题专题训练

2019届高三历史 全国卷第42题专题训练 班号姓名1.(2011?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2012?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完整word版,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一41题范例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范例 答案范例一: 主题:14-17世纪新航路开辟影响中西方社会发展。 论证: ①政治: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下闭关锁国,开始遭到西方侵略;西方以英国为代表的新秀国家开始在亚洲、美洲开展殖民活动,建立殖民统治;②经济:中国仍以传统农产品茶叶赚取美洲白银,说明仍以封建自然经济为主体;西方向外扩张寻求手工业品市场、原料与资本,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③国际交往:中国主要只与邻国交往,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西方国家开放远航世界,加强与世界各地区进行全方位交往; 总结:新航路开辟,促进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社会改革进步;而封建的中国成为西方侵略对象,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

答案范例二: 主题:14-17世纪中西方都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 论证:①中国:明朝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表现女主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明末李贽抨击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明清之际三先生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是一部反封建的现实主义作品等,这些均表现出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②西方:这时期正处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产生不少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如薄加丘《十日谈》歌颂本能的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歌颂高雅的人,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冲击宗教控制的地心日等,他们都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作用,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总结:这时期中西方的文学作品及思想家的主张都表明当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而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对封建专制提出了挑战。(但是因为中西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程度不同而产生不同效果,在中国未形成思想解放运动,而在西方形成思想解放运动,并表明资产阶级文化诞生。) 答案范例三:

推荐-高三历史高考41题专题训练

肥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专题训练(全国卷41题题型) 1.(2015年高考卷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2015年高考卷Ⅱ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3.(2014年高考卷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4.(2014年高考卷Ⅱ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 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 内战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 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 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年版,2011 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5.(2013年高考卷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虎门外语学校储涛) 小论文是近几年全国卷历史高考第41题的主流题型,从2011年出现小论文以来,6年来总共考了4次,这类题型特点有三,一是突出考察了考生的价值观,具体来看就是史观的理解运用,如15年全国卷1第41题主要要从唯物史观来分析这个公式,而16年全国卷1的第41题主要是从文明史观来解析运用,都不是简单记一记概念就能行的,而是要真正理解,并且能与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行。二是突出考察学科思维能力,主要是史论结合以及建立这个思维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能力。从近几年全国卷来看,所选取的材料主要来自经典,考生必须根据题目要求准确解读材料,合理推理,然后才能做到解析观点,加以论证。其中史论结合是最重要的考察点,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好,但不能有效的根据要求解读材料也是不行。三是突出考察表述能力。这类题型既然是历史小论文,那么就要求术语运用要准确,使用本学科的论证方式,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由于时间很紧,强度又大,所以在短时间能写出高质量的历史小论文实在不容易,若非平时高强度训练,具有了相当的能力,想征服这座高地着实不容易。这也是这道题平均分一直在低位徘徊的原因,也使得这道题成为历史科的压轴题。 有老师对此类题型做了如下归纳,首先明确解题要领,概括为四句话: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然后解题步骤,分为三步,写观点,要提炼观点,该表态的表态,该阐释的阐释;接下来就是论证,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最后一步就是总结,对以上论证升华、补充、拓展、评判。总体来说,很精辟很到位,本文主要是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梳理,力求更实用,更有效的提高备考针对性。

2015年高考文综历史41题新题型专题训练

专题讲解41题讲解人殷思文 开放性思路探讨(形成观点的两种形式) 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形成观点(2011、201 2、2013) A、“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B、“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2、独立地提出观点(2010、2014)C、“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两种可能: 1、维持或降低难度→从材料中归纳观点,如2011、2012和2013的41题 2、维持或增加难度→独立地提出观点,如2010和2014的41题 三种变化 1、设问关键词的变化(“评”和“说明”都已用了两年,今年?) 2、层级考查目标的变化(三个层级目标都有涉及,以实现较为全面的备考) 3、层级目标下考查角度的变化 (就上面的第二种可能,后面列举4个角度:编写目录;重构历史;再认历史;鉴别历史)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形成观点(改造题) 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从材料中归纳两个关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 命题思路:1、模拟2013年41题,考查层级目标1,即“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3、注意设问关键词的变化;4、结合时政和学术热点“一带一路”。 例二: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1、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在社论中正式宣布恢复高考。 2、1982年,中国农村实行责任制的生产队达71.9℅,其中包产到户的占67℅. 3、1986.10,全国人大通过民法通则,使民事审判活动有了较为系统的法律依据。

4、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 5、1994年,APEC《茂物宣言》要求各成员国在15—20年内完成贸易投资自由化。 6、1995年,杨文良批评当时的粮食定购政策弊大于利。依靠政企不分,官商一体的国有粮食部门,财政花了不少钱,物价也平抑不下去,既打击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保护不了城镇居民的利益。 7、1996年,伊朗生产出身穿长袍,头戴面纱的莎拉娃娃,旨在击败德黑兰商店橱窗里的美国芭比娃娃。 8、1999年底,中国有股份制企业40多万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6200家。 9、2001年,农业改革已经突破了“以粮为纲”的禁区,带来了因地制宜的多种经营和农工商的全面发展,丰富了市场供应,活跃了整个城市经济。 10、2005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逾2000亿美元,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请选取上表中至少三条信息,概括出一个历史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的阐释 命题思路:1、模拟2011和2012的41题,考查层级目标2,即“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2、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3、注意设问关键词的变化;4、结合学术热点“改革与全球化”。 2、独立地提出观点(原创题—编写目录) 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如何做“世界史”) 由于对“世界史”的理解不同,人们做“世界史”的路径也不同。西方史学传统中一直有“世界史”,而写史的方法基本上采取叠加的手段,具体可以归纳为几种:1、地域的叠加,即把一个个地区或国家的历史分开写作,然后拼在一起,形成“世界”历史。2、事件的叠加,把世界上发生的事件一件件写出来,放在一起,就组合成一个“世界”史。3、时间的叠加,按时间顺序编排内容,也就是编年史手段。4、主题的叠加,这种叠加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创新。20世纪以来人们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历史的关注对象,而有些作品就把世界上的各种历史现象加在一起而写成“世界”历史。 以上所有的叠加其实都是用纵向的视野观察历史,这是一种层叠的结构,表达的是纵向的因果关系。但新的“世界史”即“全球史”却对历史进行横向的观察,表达横向的因果关系,强调横向的关系与互动,所以它在对历史进行诠释时往往以横向素材为依据,这是新“世界史”最大的特点。-----摘自钱乘旦《“世界史的理论、方法和内容”》 请根据材料提供的编写世界史的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编写一份1990—2000年的世界史目录 命题思路:1、模拟2014,考查层级目标3,即“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2、由修改目录到编写目录,相对于2014年的41题,反其道而行之 3、学术研究成果直接入题。例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不整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复返了。”---岳麓版教材 请根据材料中写历史的方法,另换一个视角,重新建构这一段历史。 命题思路:1、模拟2014,考查层级目标3,即“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2、重构历史,史观用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3、注重设问的变化。

2014届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完善版含参考答案或解析

2014届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 (含参考答案或解析) 整理人:李越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两幅示意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唐代海陆并举宋代海路发达。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北方经济发展,南方得到开发,国力强盛,国际威望很高,保障了海陆丝绸之路的畅通。宋朝民族政权并立,路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重心南移,制瓷业、丝织业、茶叶等生产发达,造船航海技术发达,促进海路交通。 信息:宋朝出现了少数民族的建立的政权,如辽、西夏、金。唐朝没有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宋代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息:清代南北大运河通州段上,河上行船往来穿梭,桥上行人来往不断,岸上人群熙熙攘攘,一片繁忙景像。 清代北京鼓楼前,店铺林立,百货竞陈。 说明:清代的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从上面图表中分别提取这两国历史变迁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41、浏览旧报纸和网络资源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

阅读1921年《申报》和2009年“凤凰网”资讯频道中洋务运动专刊的节选材料,回答问题提取《申报》、“凤凰资讯”网中有关洋务运动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①李鸿章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贡献。(2分) 说明:他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具有改革思想,受到当时开明知识分子的尊重;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分) 信息:②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分) 说明:洋务运动中的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企业制度的引进,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新式学堂的创办推动了教育近代化;近代海军的建立推动了军事近代化。(2分) ③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大,发展艰难。(2分) 说明:技术水平落后,造成事故;工厂开办与旧风俗习惯相冲突;引进西学教育,引起责难。(2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修改建议类(四)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 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 四、修改建议类 高考历史41题主观题越来越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利用正确的史观,做到论从史出才是解答的关键。既然是修改,就可以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但这只是基础思路,更重要的是以下几个绝招。 绝招一:运用史观 1.(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解析】从“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可以看出编者站在革命史观上分析问题。所谓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在目录中编者加大对中共的肯定和对国民党的否定,如“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答案】 答案示例1:(“示例”只做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答案示例2:增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内容。理由: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对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 答案示例3:增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理由:增加该内容,可以反映出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中国抗战,减轻了苏美英等国的压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绝贡献,中国赢得了世界尊重,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示例4:压缩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内容.理由: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国民党反共高潮或黑暗统治不是主流。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国军且战且退,但一直顽强抵抗到抗战胜利。调整该内容,才符合抗日战争的事实。 绝招二:紧扣题眼 2.(2016?东北名校2016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学者撰写“辛亥革命讲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六章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完美答案

高考全国卷41题最完美答案 2011年题组 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吉林省评卷组高度认可的一份试卷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原因的表述不完全准确。论据及说明如下: 评论:①西方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果为其后来的崛起产生了积极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的。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完备的罗马法体系,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提供了借鉴来源。再如中古基督教文化传统奠定了后世西方思想文化的基调。 ②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通过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③肯定西方历史的同时,也不应否定亚洲、非洲和拉丁关洲的传统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其对于西方崛起的贡献。东西方文明交往自古有之。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分别为近代西方的大航海事业、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近代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西方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非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掠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亚非拉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市场,可以说,没有上述支持,就没有西方的繁荣。 综上所述,强调西方完全以自身力量实现崛起,是一种狭隘的“西方中心论”,而将西方崛起纳入到更广阔的世界背景来看,重视亚非拉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则体现了“全球史观”。因此可以说材料中的观点有片面性,应当具体分析。

高中历史题型专练:全国卷41题小论文

题型专练1:图文信息提取类小论文 一、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 1.(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析】 根据表格,可以分为宏观上、微观上(具体到每个要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如下: 一、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二、读表格(标题、项目、数字等),分析变化趋势。1995 年后增加星期六为法定假日 (形成双休日);2000 年劳动节、国庆节法定假期增多;2008 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 三、联系所学,多角度分析。与1950 年比较,1995 年-2008 年,法定假日总天数从 少到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等,这与1978 年实行改革

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等有关。 【答案示例】 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 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 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 分) 二、强化训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下图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部分数据信息。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12 分) 示例: 信息:中国网民人数和互联网普及率持续增长且发展迅速。(3分) 原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文化需求的提升,人民思想得到巨大的解放;中国政府不断深入改革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 世界。(9分)

全国高考历史41题专项训练

41题专项训练 一、图片比较说明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图2 请回答: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这个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信息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发生了变化。说明:图1所反映的矛盾主要是国内阶级矛盾,即中共代表的人民大众与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间的矛盾。革命对象主要的国民党政府;图2所反映的主要矛盾是中日间的民族矛盾,革命对象主要的日本帝国主义。 信息2:革命重心发生了变化。说明:图1的革命重心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地区;图2的革命重心主要在华北地区。 信息3:中国革命力量壮大。说明:根据地范围扩大,并连成一片 信息4: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说明:图1国共两党由合作到对抗;图2国共两党由对抗到合作 二、图示提炼主题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12分) 历史图示包含丰富信息。

试从图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示例: 主题:二战后高科技迅猛发展。(2分) 关键词:计算机、航天飞机、互联网。(3分) 简要阐释:二战后,计算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航天飞机代表着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广泛深入的发展,使二战后的世界呈现出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每点2分,3点7分) 三、数据表格题 41.表格数据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 挑选出来的城市的人口(以千为单位)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观察表格内数据的变化,任意找出1-4个矛盾,结合所学知识深入说明。(12分,注意:以质量取胜则找出一个矛盾从3-4个角度说明,以数量取胜则找出3-4个矛盾简单说明) 示例一:以质量取胜 1】数据矛盾。1800年美国纽约人口与伦敦相比,只及伦敦的十五分之一。 2】说明。 美国纽约:美国是殖民地刚独立不久的国家,没有城市化的基础;1800年前后,美国致力于巩固独立,经济建设相对滞后;纽约尽管是美国比较大的城市,但因为美国人口稀少,人口集中度比较低,因此,纽约人口比伦敦少很多。 英国伦敦:英国18世纪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开始进入高潮,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伦敦是英国首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还是世界贸易、金融、工业重心,不仅英国人口大量向伦敦集中,而且世界很多地方人口流向伦敦。

2020年全国高考世界史41题专项训练4

2020年全国高考世界史41题专项训练4 选编张书林 7。(2016·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25分) 材料一①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②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③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④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⑤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⑥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⑦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⑧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8年,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确定企业在增收基础上,可以提取一些利润留成。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两权分离”。1986年,国务院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1994年开始试点。2005年底,52.7%的国家重点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的股份制企业,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80%以上。1997年,党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的任务,国有经济主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逐步退出,开始改变国有企业量多面广和分散的状况。 ——摘编自陈清泰主编《重塑企业 制度:30年企业制度变迁》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进入“滞胀”时期。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采纳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开始了以国有企业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的改革。英国政府分阶段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实施了私有化改革。在企业层面的主要措施是,通过企业公开上市、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职工内部持股等方式,分批出售国有企业的股票,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控制。从政策层面上看,政府通过放松对企业的各种管制,辅之以减税政策,力争给企业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自由竞争。之后,撒切尔对处于自然垄断和公用事业行业的国企,以及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的改革。通过私有化的改革,英国的国有企业数量锐减,国有经济大规模收缩,国有经济占其GDP的比重降至6%左右。 ——摘编自赵世萍《美国、英国国有 企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进行国企改革的背景,并简要说明英国的国企改革与中国的不同之处。(15分)

全国卷历史41题专题演练

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陈寅恪指出,文艺复兴向我们证明了一个貌似悖谬的道理:文化的复活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创新只有通过复兴才能实现。文艺复兴的经验和新文化运动的教训证明,没有复活,就没有兴盛。 ——摘编自刘军宁《没有复活,就没有兴盛——从文艺复兴看新文化运动》运用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中陈寅恪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示例一观点:文化创新通过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实现。(2 分) 论证:文艺复兴高举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倡导人文主义,追求现世的幸福,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打破了基督教会的精神枷锁,为资产阶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近代科学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继承古代白话小说的优秀遗产,掀起文学革命,推行白话文,为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和文化平民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近代思想和文化教育的发展。(10 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观点:文化创新在否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得以实现。(2 分) 论证:文艺复兴将斗争矛头指向神学世界观,把人们从神学的愚昧迷信中解放出来,确立了人文主义世界观,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形成近代西欧思想解放的潮流,为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指向封建礼教和专制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树立了民主、科学意识,推动了近代思想的解放和发展。(10 分,言之成理即可) 2. (2016·安徽蚌埠三模·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艺复兴”是欧洲14至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和人文精神的形式出现的、反封建反神学的一场人文主义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上,曾出现过不同类型的“中国文艺复兴”说,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梁启超“清代文艺复兴说”的和胡适的“五四文艺复兴说”。 20世纪初,梁启超率先拿“以复古为解放”的清代学术比附欧洲的文艺复兴,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指出:“‘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简单言之: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 1958年,胡适发表的题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演讲中,胡适这样描述新文化运动:“北京大学的一般教授们,在四十多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那个时候,有许多的名辞,有人叫做“文学革命”,也叫做“新文化思想运动”,也叫做“新思潮运动”。不过我个人倒希望,……叫它作“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多年来在国外有人请我讲演,提起这个四十年前所发生的运动,我总是用ChineseRenaissance这个名词。 Renaissance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再生,等于一个人害病死了再重新更生。

2020年全国高考世界史41题专项训练1

2020年全国高考世界史41题专项训练1 选编张书林 1。(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①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②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③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④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⑤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⑥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⑦《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

2.(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三第三次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由于英国政府管理的混乱、低效率,给军队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1870年6月,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委员会资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从此以后,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事务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 ——摘编自杜丽《英国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历史与贡献》材料二在撒切尔执政时期,英国政府开始改革文官队伍,力求使得文官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与现实需求契合。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英国要求文官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了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编自吴俊桥《关于英国公务员制度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公务员制度的作用。(15分)

高考历史41题专项训练 1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请回答: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中国近代和当代开放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信息1:中国近代开放的区域具有不彻底性,只开放通商口岸,青海、山西、陕西、贵州等省未能开放;中国当代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点线面结合。 说明:前者是因战败被迫开放的,在列强逼迫下逐步开放,后者是主动开放,在探索中逐步扩大开放区域。 信息2:中国近代开放无规律、无计划;中国当代开放是根据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进行的,有计划,逐步开放。 说明:社会性质和国家独立与否,影响开放的性质和特征。 信息3:开放都从中国东南沿海开始,逐渐向全国扩展。说明:宋代开始,中国东南沿海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具有开放的独特条件。

2.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图2 请回答: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这个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信息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发生了变化。说明:图1所反映的矛盾主要是国内阶级矛盾,即中共代表的人民大众与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间的矛盾。革命对象主要的国民党政府;图2所反映的主要矛盾是中日间的民族矛盾,革命对象主要的日本帝国主义。 信息2:革命重心发生了变化。说明:图1的革命重心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地区;图2的革命重心主要在华北地区。 信息3:中国革命力量壮大。说明:根据地范围扩大,并连成一片 信息4: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说明:图1国共两党由合作到对抗;图2国共两党由对抗到合作

中国近代史选择题专项训练100题(详细版有答案)

中国近代史选择题专项训练100题 1.(自创题)“鸦片烟,真狡狯……这是西洋要将中国害。远从印度运将来……将一座好神州化作烟世界。一方好田地,尽把罂粟栽。一个好人家,尽将烟器摆。一条好花街,尽把烟馆排。女子变妖怪,男子变痴呆。未老身先死,已死身不埋。”这首民间歌谣反映的社会问题最早出现于() A.清朝前期 B.晚清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民国时期 2.(自创题)英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开放了十余个通商口岸,放弃了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一部。该时期英国侵华的本质意图应是() A.掠夺中华无所不有的财富,积累原始资本 B.打开中国大门,使其成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C.把中国变成英国最大的海外殖民地 D.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并使之合法化 3.1840—1860年英国连续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动力来自于() A.资本主义制度 B.资本主义本质 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4.清朝一位商人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各地官吏的百般刁难和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朝廷有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自由通航,不受盘索,而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船为什么就不行?难道非要中国商船都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这件事你认为最早应发生在哪次战争以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两次鸦片战争对英国而言都是侵略战争,对中国而言都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但最终结局是非正义的一方战胜了正义的一方,这说明() ①社会制度先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之一②战争的性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惟一因素③英勇无畏的精神不能完全抵抗先进的军事技术④战争结局与指挥者的素质直接有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6.(自创题)明治天皇即位之初,就在《御笔信》中扬言要“继承列祖列宗之伟业”,“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他的这种野心产生的根源是() A.日本具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B.长期闭关锁国使日本对世界缺乏正确了解,盲目自大 C.中国、印度等亚洲传统强国正在迅速陨落 D.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7.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和看法时,引用了一百多年前台湾诗人丘逢甲的诗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丘逢甲这首诗应创作于1896年②温总理借这首诗表达了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政治立场③这首诗表达了台湾人民对《辛丑条约》割让台湾的悲愤心情④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④领教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精神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已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状况应出现于下列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下列主张中突出体现了农民阶级局限性的是() A. 扶清灭洋 B. 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C.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D.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11. (自创题)1896—1901年,义和拳(义和团前身)、义和团和义和团残部的口号分别是“反清复明”、“扶清灭洋”和“扫清灭洋”,这表明() ①农民阶级没有科学理论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②农民阶级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③中外民族矛盾逐渐激化,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④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不断深入⑤旧式的农民战争逐渐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