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立德树人,创设教学情境,设定学习目标,回归课堂本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笔者认为:

一、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这些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蕴和本色。立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育人模式,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应该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关键在教师。身教重于言教,要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自觉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打铁先要自身硬”,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自身素养,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以德服人,时时为人师表,处处做生表率。

二、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比如针对网络上热议的“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

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学生会在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了法制观念,提升了公民素养。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这就是真实情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他们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引发共鸣,自然在认知的形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只要是和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实际,或是社会上的热点现象,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形成正确认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认识,提升境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明确素养培育方向

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目标的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而细致。比如粤教版七年级《2.3绿色上网》这一课时,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将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形成对网络、网络交往以及使用网络语言的看法,了解网络的特点,初步感受网络的两面性。【能力目标】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提升客观看待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辨别能力,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理性看待网络的意识,初步培养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的是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

四、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学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

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总之,学生是充满创造力的群体,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的进取。培育核心素养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不断地反思、总结、学习、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凤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单盈盈.利用生活化素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6(2):36-37.

[3]陶健.浅议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 2016(9).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 (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解我国国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理解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主动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培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特征较为特殊。近年来国内中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越来越严重。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因此,应加强对初中生的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 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是让初中生成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这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具有“理性精神”的中学生必须在生活中能辨别善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13750083.html,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王艳红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21期 摘要:新的时代,对于学生的培养也有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培养新时代所需的人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的目标。核心素养即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谈谈自己的初浅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近几年成为教育领域探讨的热词。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即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 以前,我们的政治课教学重知识,轻能力与品质的培养,上课划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这种做法与政治课的目标背道而驰,教学变成一种形式,学生品质与行为无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教学毫无意义。我们政治学科的教学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教学这种载体,使他们明白一些道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会做人、做事、处理问题,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素养。 那么,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觉得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 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来影响学生,发挥榜样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作为政治课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否则我们有何资格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平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语气要和善、语言要文明,不要说一些讽刺挖苦学生的话,会伤害学生的自尊,他们可能因为这些话而记恨一辈子。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是老师,就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而应放下身段,走近学生,关爱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用我们的眼神和动作使学生意识到老师关心他们每一个人,像他们的亲人一样。他们敢于靠近你,敢于与你去交流,说明我们就做得到位了。例如:我认识一位班主任,他有时在别的老师上课时就坐在教室前面,在备课或批改作业,当班长喊上课时,全班同学起立,行礼问好,这位班主任和同学一样起立站好行礼。这种做法比用多少句语言教育学生要有礼貌都管用,他的学生是学校中最讲礼仪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不仅要学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各种知识。 今年,我第一次接触新教材《道德与法治》,这本教材给我感触颇深的是引用了很多的古文,有时自己怕解释错了,要查一查资料,所以觉得自己应不断地学习。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不同,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他们的知识也很新,我们如果不学习,就无法驾驭课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近年来,无论是在教育研究领域还是在教育实践领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核心素养越来越成为一个关键性的热词.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将核心素养纳入了课程改革的体系.如何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成为每一位道德与法治的教师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我是如何做的: 第一要全面把握核心素养的内容.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全面把握核心素养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去落实。 第二由于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用信息技术上课已经成为常态,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化的条件下在我们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我认为在课件的制作形式上、内容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成绩,课件的内容较多、信息量也比较大,有时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像在看电影一样,被动的接受,有限的参与,这也成了一些教师的通病。我认为用课件上课仅仅是一种手段,最重要的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调动学生的思考,尤其是启发性的思考,探究式的思考。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也能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能力。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其次,我们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我们现在的很多班级都有群,我们也可以建设我们的学科群,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第三充分利用我们的教材资源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有很多内容本身就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要求,所以我们只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内容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如何健康生活,如何学会学习,如何承担责任。我们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身边的事例,典型案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教学目标的完美结合。 由于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与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比较接近,比较吻合,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把教学内容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完美的结合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合自身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水平。 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品德提升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实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修身、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社会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老师,要深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情况以及发展情况,创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 1、要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方面六大素养,但其核心素养的核心部分就是立德树人,也就是协助学生树立准确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而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宗旨和学习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助学生树立法治观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提升其参与社会生活的水平,进而保证学生能够身健康的成长。 2、要进一步明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侧重点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是让学生拥有适合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水平,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规则理解、理性思维以及责任担当理解。 (1)培养学生的规则理解 本学科教学包含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其中法治教育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协助学生初步梳理法治理解,帮学生养成规则理解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要

引导学生初步具备能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加相关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水平,进而为培育法治观点、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的教育目标。 由此就能够看出,规则理解是法治理解的核心。 而想要树立和会法制理解首先就需要树立社会的规则理解 (2)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理智处事,能够让学生准确、客观的看待某一事物,并作为出理性的分析,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理性思维是学生核心素养所必须掌握的品格和水平。 老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合理的确定教学的重点和方法,注重知行合一,坚持落细落实。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情况事例,引导学生对事例实行讨论,分析,促使学生能够理性对待,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水平。另外,通过对详细事例分析,还能够让学生将感性理解上升为理性理解,并且在理性理解的指点下,实行社会生活实践,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合水平。 (3)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理解 责任担当理解是学生为人处世的标杆之一,能够引导学生们注重社会,注重他人,以极大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理解,参与到公共事务中,体现了新时期小公民的良好素养。所以,在培养学生责任理解时,老师要积极的强化师生互动过程,促使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同时,老师自身也要准确理解道德认知以及实际情况行动的联合作用,促使学生切实做到知行统一,进而促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验中,轻松自如地实现教学目标,发展个人的素养。 3、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1)与学生生活实际情况相联系 生活环境的影响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

思想品德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思想品德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古来有言“学习先学做人”,一个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他自身的素质上,其次才是他各方面的专业能力。因此,学生的思想教育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所谓培养“核心素养”就是一个人知识、学习状态,情感变化的综合培养过程,它涉及个人发展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是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创新发展的要求。“核心素养”将影响到学生未来工作的方方面面,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也会影响到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养成。而初中又是学生系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学的方法和内容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初中的学生对教师的行为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尊重自己的教师,学习教师的行为习惯;另外,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

影响到授课的好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热情。如果教师自身素质打下,一方面 会从行为上直接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 不好的形象;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由于本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欠佳,讲授 时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能够使 学生信服。长期下去,学生对这门课首 先会产生厌学和抵触的心理,在学习时 不愿积极配合,使学习基本内容都十分 困难,更难以培养核心素养。因此,教 师应当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以身作则,树立好标杆。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时,如果教师对法治知识的掌握不 是非常扎实,授课时就会非常吃力,讲 解不够清晰透彻,关键部分模棱两可, 导致学生对法治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欠缺,容易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漏洞给后 续法律方面知识的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严重时甚至出现误导学生,灌输错误概

念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在授课时教育学生爱护公共物品、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结果自己却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苛责父母,随意损坏公共物品,这样的行为会使模仿力极强的中学生“有样学样”,从而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并且教师言行不一,授课内容与平日作为背道而驰,这会使分辨力还不是很强的中学生无法判定教师与书本所讲谁对谁错,更削弱了学生对这门课的信心。教师是学生茫茫学习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的灯塔和指示灯,所以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培养是养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 ?二、采用创新式课堂教学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无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更是天方夜谭,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一方面原因是由这门课的特点所决定的。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很多都是一段一段的文字叙述,道德要求、法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素养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家李希贵说“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 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 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 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 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 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苏霍姆林 斯基的话,也是让李希贵至今感到震撼 的话。 ?那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里给孩子什么样的内容,要塑造怎么样的一个群体?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 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将统 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从表面上只是更名,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见教育部的 良苦用心。

?首先,呼应了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众所周知,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就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其次,我们必须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既有孩子通过教育成为社会精英,国之栋梁,也有很多孩子极有可能成为社会普通一员,那么我们教材的编排是否都有兼顾?新改编的教材注意了这一点。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教育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显而易见,义务教育教材把“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谁是课堂的主人

?众所周之,课堂教学依然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然而,现实情况是面对每班65人的大班额(笔者所在的中学为城镇中学),能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确实需要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面对这种状况,很多教师选择能不开展活动课,尽量不考虑,而且像我校的这种县级中学,大班额现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xx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我克服了以往教学中偏重道德认知的弊端,促使学生在“知行统一”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验中,轻松自如地实现教学目标,发展个人的素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更成为课堂教学创新和变革的关键所在。 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我通过寻求新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与小学学段学科核心素养的对应与衔接,结合现实发展的实际状况,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培养规则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依靠被动的课堂学习是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只有倡导体验式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法治教育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体验式学习为学生营造了接触生活、探究知识、提升素养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从而领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魅力。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通过学习研磨,我深刻领悟: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而规则意识则是法治意识的核心。树立社会法治意识,首要是确立社会的规则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核心素养近期,通过国培学习,观看视频并认真研读了“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理念,了解了什么是核心素养,思考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中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及其如何落实。下面我来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几点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了解了什么是素养?所谓的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包括道德品质、外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方面。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一位哲人说过: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核心素养指在一定时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学生核心素养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科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把握好课的核心素养目标,认真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能力,首先就要打造有效课堂,把握好每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那么应该怎样确定《道德与法治》每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呢?首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确定一课的教学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等;再依据核心素养要求,确定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即核心目标(核心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七年级上册《做更好的自己》一课中,依据相关内容,教学目标可以定为:知道接纳与欣赏自

己的方法;知道如何才能做更好的自己。核心目标学会接纳与欣赏自己,能在与他人、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做更好的自己。核心素养即是接纳,欣赏,激发潜能,扬长避短。 三、在课堂活动中强化体验,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的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更多的采用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角色扮演、讨论辨析等方法,这一改变,也更好地体现了对“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因而我们的教学则更应该以学生的“学”的活动展开,各环节的安排都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课堂上学生们能经过充分的自学理解,提出问题,在课堂中通过交流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经历着知识的发现、验证,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着实际的接触,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积累了经验和智慧,获得了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如在执教七年级上册的《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课时,教师可紧紧把握学生的实际,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交流感悟”引导学生说出朋友之间是平等的,相互的关系,要学会共同分享,也要相互分担,紧接着又设计了“讨论探究”,设计问题:朋友之间互帮互助,可以帮助解决一切问题。这两个活动,能够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情景,学生在探讨中提取相关生活信息,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得出交友的一些观点,学生在交流和激辩中,相互填补信息的空白,完善交友方面信息,最终得出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 (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我克服了以往教学中偏重道德认知的弊端,促使学生在“知行统一”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验中,轻松自如地实现教学目标,发展个人的素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更成为课堂教学创新和变革的关键所在。 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我通过寻求新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与小学学段学科核心素养的对应与衔接,结合现实发展的实际状况,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培养规则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依靠被动的课堂学习是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只有倡导体验式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法治教育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在多

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体验式学习为学生营造了接触生活、探究知识、提升素养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从而领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魅力。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通过学习研磨,我深刻领悟: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而规则意识则是法治意识的核心。树立社会法治意识,首要是确立社会的规则意识,这是建立法治秩序的基础。为此,我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开展丰富生动的规则意识教育。 “课间十分钟”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中的第三个主题。教材展示了很多图片,呈现了多种课间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间生活,感受校园生活的快乐。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课间游戏乐分享”活动: 1.介绍游戏。请同学们介绍自己喜欢的游戏玩法,在学生介绍时,教师有意识地把游戏图片分成三类(安全室内游戏、安全室外游戏、不安全游戏)贴在黑板上。请学生自由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而“立德树人”恰恰做出了最为诚恳的回答。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做题机器,疲惫不堪的分数奴隶,疲于奔命的就业机器,而是有着健全道德的人。立人先立德,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命题。一般说来社会需要协调,有两种渠道,一种是法律,带有强制力的。一种是道德,带有约束力的,法律由于其严肃性以及滞后性,不常用。而道德衍生于人与人最基本的交往中,并且约定成俗,主要功用是能有效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的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并且,道德在先。 有句话说:高分低能是次品,体质不好是废品,品德不良是危险品。所以,立人先立德,人的培养,必须坚持德育为先。但,立德树人并非一句空话、大话、套话,也不仅仅只是德育老师的事,它是所有教师共同肩负的重要使命。教育,从来就不应该窄化为“教知识”、“教文化”、“教技能”,它包含着更为重大、深远的使命。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在部编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更加注重的是小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与习惯的养成。例如 1.好习惯的培养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一辈子。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举止文明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守时惜时的习惯、懂得感恩的习惯、勤于动手的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等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老师是引路人。 2.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完善状态。很多家长以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追求便是对孩子尽到了义务,付出了爱,其实不然。在当下,孩子娇惯,独立能力差的教育背景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这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着重要地位:比如《开开心心上学去》、《手拉手交朋友》、《玩得真开心》、《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分享真快乐》等教材的编写就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就要以这些内容为依托让学生快快乐乐上学,开开心心生活,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我们每个教师应树立的教育理念,“有道德”更是品德教育的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思考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思考 ?通过学习我对“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理念有了更多的认识,了解了什么是核心素养,思考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中的核 心素养的重要地位及其如何落实。现谈 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几点认识和理解:?一、明确核心素养的含义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素养?所谓的 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包括道德品质、外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方面。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 或能力。核心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共同底 线要求。核心素养指在一定时期,帮助 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 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 学生核心素养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科的 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 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 能力。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 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 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 ?二、了解知识与素养的关系 ?通过学习,我更加清晰明确了知识与素 养的关系。它们之间根本就不是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关系,而是“水涨船高”、“共同进退”。只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才有可能获得越高的素养。如果我们将知 识和素养对立起来,认为知识教学会占 据素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甚至主张以“素养”的知识“宣战”,那么“素养”就不可 避免地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 了生长的土壤。只有不断加强知识教学,使之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才能成为“素养”的发展提供足够广阔的平台。 ?三、道德与法治课中核心素养如何落实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 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 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不能不动一动脑筋。那 么怎样才能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去感召学生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 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这些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的底蕴和本色。立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育人模式,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 过程中应该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 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关键在教师。身教重于言教,要落实“核心素养”理念,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自觉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打铁先要自身硬”,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自身素养,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以德服人,时 时为人师表,处处做学生表率。 二、用真实的情境去影响学生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 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 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 三、用正确的方向去感召学生 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 达成点。因此,目标的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只 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 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而细致。比如科学上网这一课时,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细 致的分析,将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初步 形成对网络、网络交往以及使用网络语言的看法,了解网络的特点,初步感受网络的两面性。【能力目标】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提升客观看待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理性解 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辨别能力,在网络 交往中保护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理性看待网络的意识,初步培养遵守网 络规则的意识,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的是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 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 四、用现实生活去教育学生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 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学 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 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 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立德树人,创设教学情境,设定学习目标,回归课堂本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笔者认为: 一、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这些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蕴和本色。立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育人模式,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应该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关键在教师。身教重于言教,要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自觉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打铁先要自身硬”,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自身素养,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以德服人,时时为人师表,处处做生表率。 二、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比如针对网络上热议的“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

小学课程中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而“立德树人”恰恰做出了最为诚恳的回答。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做题机器,疲惫不堪的分数奴隶,疲于奔命的就业机器,而是有着健全道德的人。立人先立德,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命题。一般说来社会需要协调,有两种渠道,一种是法律,带有强制力的。一种是道德,带有约束力的,法律由于其严肃性以及滞后性,不常用。而道德衍生于人与人最基本的交往中,并且约定成俗,主要功用是能有效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的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并且,道德在先。 有句话说:高分低能是次品,体质不好是废品,品德不良是危险品。所以,立人先立德,人的培养,必须坚持德育为先。但,立德树人并非一句空话、大话、套话,也不仅仅只是德育老师的事,它是所有教师共同肩负的重要使命。教育,从来就不应该窄化为“教知识”、“教文化”、“教技能”,它包含着更为重大、深远的使命。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在部编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更加注重的是小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与习惯的养成。例如 1.好习惯的培养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一辈子。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举止文明

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守时惜时的习惯、懂得感恩的习惯、勤于动手的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等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老师是引路人。 2.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完善状态。很多家长以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追求便是对孩子尽到了义务,付出了爱,其实不然。在当下,孩子娇惯,独立能力差的教育背景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这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着重要地位:比如《开开心心上学去》、《手拉手交朋友》、《玩得真开心》、《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分享真快乐》等教材的编写就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就要以这些内容为依托让学生快快乐乐上学,开开心心生活,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我们每个教师应树立的教育理念,“有道德”更是品德教育的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就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如何落实,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几点认识和理解: 一、明确核心素养的含义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素养?所谓的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包括道德品质、外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方面。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 或能力。一位哲人说过: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 育(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核心素养指在一定时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学生核心素养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科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 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 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 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 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 二、了解知识与素养的关系 通过学习,我更加清晰明确了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它们之间根本就不是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关系,而是“水涨船高”、“共同进退”。只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才有可能获得越高的素养。如果我们将知识和素养对立起来,认为知识教学会 占据素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甚至主张以“素养”的知识“宣战”,那么“素养”就不可避免地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生长的土壤。只有不断加强知识教学,使之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才能成为“素养”的发展提供足够广阔的平 台。 三、课中核心素养如何落实 1.把握好课的核心素养目标 认真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能力,首先就要打造有效课堂,把握好每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那么应该怎样确定《道德与法治》每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呢?首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确定一课的教学目标,即情感 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行为和习惯、过程和方法等;再依据核心素养要求,确定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即核心目标(核心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指导好课中的体验活动 学会做人,就能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就能拥有参与社会所需要的部分 技能。教育家顾明远认为,让学生真正梳理做人的品德,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 中体验怎么做人。鼓励学生多交往,让他们在遇到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发展人际关系和体验如何做人。因此课中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在活动 中感知感悟,践行道德践行法律,提高能力,体验“做人”。 教学即人学,通过研读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书育人的核心,重在育人。健全 的人格,心灵的陶冶,更是核心素养的体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 过程,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 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以及法治观念,初中生年龄不是很大,但是在对事物的理解与分析上,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对世界的认知也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需要人对其进行引导。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设置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关键,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较长,需要有人对其进行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身心健康地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道德素养是立人为本,在学校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初中生容易受到蛊惑,容易受到诱惑,因此在对初中生进行教

育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约束自己的行为,身心健康的成长。 (一)规则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人的一生之中,活在各种各样的规则之中,对于初中生来讲,自身约束力不够的情况下,规则的建立,有效的约束了初中生的行为习惯,《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针对青少年的义务阶段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对青少年初步建立法律意识,懂得遵守社会规则以及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了解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为之后对青少年培育法治觀念做基础。法律意识实质上是要求本国公民对本国的法律从内心认可与崇尚,同时在生活中遵守与服从法律。要想对初中生树立法律意识,就要先对初中生确立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建立法治秩序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规则这一概念的引入,初中生对此有一个认知,对之后法治意识的引入,有很大的帮助。 (二)责任意识 责任是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承担相对应的结果,一个负责人的人,在处事的过程中,会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负责。学生只有在心里上认可价值观,才会体现在行为之上,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学生在课堂上处在主体地位,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之上,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