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编织安全网

安徽省长丰县双墩中学张志明

【内容摘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近年来日益引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发生在身边的一幕惨剧谈起,在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在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基础上,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剖析当代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编织安全网的干预策略,最终形成对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实施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应激系统和维护系统。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因;干预策略;机制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即心理危机),是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1]心理危机出现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可能“不知不觉”。近年来,新闻媒体多次曝光由于中学生心理偏差导致的各类恶性事故,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即心理危机的干预问题日益引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从身边的一幕惨剧谈中学生心理危机

据新闻媒体报道,2010年2月20日(农历大年初七),正是春节放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某地一水库北岸的中段,一钓鱼的市民突然发现水面浮起一具女尸。事后发现,女尸正是失踪多天的某中学一被疑作弊的高三女生莹莹。该学生的父亲告诉记者说:“读高三的女儿是在2月7日下午离家出走的,那天正是高三期末考试第一天,上午考了语文和地理。根据同学说,在地理考试后,莹莹因为传纸条作弊被监考老师喊到走廊上,同学只看到莹莹在老师面前啼哭,讲什么并不知情。下午,莹莹到学校后,并未参加考试,而是哭着离开了学校,从此一去不返,没想到竟然走上了这样一条路。”[2]该事件的发生对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再次敲响警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直面心理危机。

2003年,中国心理学会对6个省市3000多名中学生做的一项心理调查结果显示,存在人际沟通不良、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的高达31%。[3]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德育工作的新课题。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有效疏导,已经成为学校常规管理尤其是班主任开展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4月,在学校主要领导大力支持和教科室精心组织下,由学校心理咨询室牵头,政治、语文、生物、化学等教研组部分教师联合申报了省级课题“农村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方式研究”,同年9月被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立项。本课题的基本研究思路是: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比较全面地找出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探究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的基础上,建构一个适合于不同中学生年龄段的典型心理问题的常规干预机制,从而为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并将研究的干预机制运用到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对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估,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力争在现实、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上实现突破。[5]两年来,本课题历经课题实验阶段(2011.1~2011.6)、分析总结阶段(2011.7~2012、4)和理论深化阶段(2012.5~6)共三个阶段的研究,圆满完成了各阶段研究任务。笔者谨撰此文,拟对本课题的核心问题“建构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常规干预机制”问题进行总结性探讨,敬请学界前辈同仁不吝赐教。

在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基础上的原因剖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林斯基称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为心理上的“断乳期”,教育学家也认为这一时期是人生的“危险期”。学生的理智、情感、道德、社交等方面在这一使其都未达到成熟,尚处于人格化的形成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和动荡性,表现出很多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课题组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在2011年1月,对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进行了首次问卷调查,随后又于2011年7月和2012年4月进行了二次回访和SCL90问卷再测。每次问卷调查结束以

后,我们都组织了课题组成员对反映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并对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常规教育,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问卷调查法是心理问题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2010年9月至10月间,我们课题组就着手走进高中三个年级学生中间进行摸底调查,在心理学专业权威网站上以及心理学教材中选取了部分适用的量表,根据当代中学生的具体情况修订了部分内容,广泛征求了课题组成员以及一线教师的意见,最后由课题组负责人进行汇总,于2010年11月底制定了《“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调查问卷(一)》,对学习类、父母教养方式、青春期心理、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共五大类典型心理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有30.7%的学生学习兴趣低于理论平均水平,51%的学生学习兴趣低于实际样本平均水平;父母教养方式中民主型的占33.7%,专制型的24.6%,放任自流型的占22.66%;溺爱型的占17%;青春期心理问题方面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占11.1%;存在一定程度的考试焦虑的占22.5%,人际交往存在显著问题的占12.2%。[6]

在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束后,根据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实施了相应的干预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课题组于2011年9月设计了二次回访问卷,来检测干预成效。回访问卷针对的十个问题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经过数据统计,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占32.8%;有心理问题时向父母、朋友、心理医生倾诉的和自己解决的分别占24.1%、37.4%、26.5%和12.1%;在意、不在意和无所谓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形象的分别占54.1%、6.6%和39.3%;觉得自己学习有压力和有一点点压力的分别占41.7%和53.3%;有厌学念头和有一点点厌学年头的分别占16.4%和62.3%;存在“喜怒无常,情绪化”、“心理承受能力低”、“自卑,不够自信”、“注意力不集中”、“考试恐惧”和“心理闭锁”等心理问题的分别占22.5%、13.6%、15.4%、27.2%、11.8%和9.5%,对早恋持“赞成”和“随便,无所谓”态度的分别占24.6%和57.4%,[7]可见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依旧偏高。

2012年上半年是本课题的理论深化阶段。为了检测本课题实施以来尤其是干预策略实施以来实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课题组于1月份采用SCL90问卷进行再测,最后由刘青老师对问卷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公布了数据表,撰写了调查报告。主要统计数据有:(1)在全部调查对象中有躯体化症状的比例占8.34%,

包括5.2%症状较轻,可适当关注,自行痊愈;非常严重的3.14%,需要进一步给以辅导和帮助。(2)有11.34%的中学生存在强迫症状,非常显著的有4%。(3)人际关系敏感在学生中所占比例比其他的问题要大一些,有11%,其中包括较为严重的5.5%。(4)有抑郁症状的中学生占8%,其中较为严重的大约1%,需要及时的干预,不然可能有不良后果发生。(5)有6.34%的中学生有焦虑症状,由于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较快,通常焦虑产生的快,消失的快,但是,新的焦虑的产生速度也非常快。(6)有敌对心理的中学生所占比例不高。(7)5%的中学生有恐怖心理。(8)1.67%的中学生存有偏执心理。(9)4%的样本有轻微的精神病性,精神功能轻微受损,自制力减弱,应付日常生活基本上不存在问题。(10)7.3%的中学生因为心理问题的困扰,饮食和睡眠受到了影响。总之,中学生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关注。

二、建立在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基础上的原因剖析

中学生的绝大部分心理问题都可以在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找到原因。有些是一因一果,有些是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际国内大环境间接或直接的影响着家庭和学校,生理成熟的迅速性、心理成熟的滞后性、情绪发展的矛盾性、人格发展的紊乱等因素都正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作用在学生身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具体表现在:

第一,个体因素

本体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高中阶段是学生个体生理和心理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意味着即将离开父母及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容易成为诱发心理问题的成因。具体表现在:

1、中学生自尊的脆弱性

随着青春期的我意识觉醒,中学生有了主见、独立性,希望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能够被理解和尊重,要求以成人的身份与老师和家长平等对话。但这时的自我又没有完全成熟,于是,出现了想独立却又不能完全摆脱依赖性的矛盾,常常表现出自豪感和自卑感的相互交织,造成心理失衡。由于自我意识尚未完全确定和不成熟,自尊及其脆弱而容易受到伤害,在他们身上,能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都是初中升学竞争的胜利者,往往带着胜利的喜悦进校,但进入高中经过一段时间

的学习和相互比较,特别是和重点中学的学生比较,发现自己显得平平常常或处于“弱势”,这种平庸和失意使他们难于承受,自卑和焦虑代替了原有的自豪感,甚至出现了悲观失望、消沉抑郁的情绪,进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心理状态的躁动和不安

中学生在生理上出现第二性征、内分泌机能和神经机能的急剧变化,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们产生了以往没有体验过的内部欲求,他们变得对内外刺激更加敏感甚至神经质。他们不仅对异性的兴趣增加了,而且在思维、情感、动机等方面也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内心世界的剧烈变化,破坏了心理上的平衡状态,他们因此陷入躁动不安的心态之中。就是在这种躁动不安中他们开始要求独立。这种心理上的独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进行的,特别是升学的激烈竞争,加剧了这种不顺利。于是,他们就在没有很好的准备和适应的情况下,向周围的人们提出很多要求。而他们的要求又往往缺乏现实性,因此往往不能被周围的人接受。这种矛盾又大大加剧了他们内心的动荡不安。

3、情感体验的封闭性和不稳定性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处于半成熟期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封闭和动荡。情绪两极化比较严重,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热情,或者极端的发怒、泄气、绝望,既有活泼愉快、奋发向上等积极倾向、又有低沉、悲观、颓废的消极倾向,情绪的不稳定影响了中学生的正常适应。情感的封闭性与中学生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形成极大的矛盾,一方面自我封闭,另一方面又想了解他人,这一矛盾容易是其人际交往受挫,产生焦虑不安感和社交恐怖感。此外,情感体验的封闭性和不稳定性还会导致价值观的不稳定性。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他们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漂浮不定,这种不稳定状态使他们很容易受外界各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错位,由此导致心理偏差。

4、抗挫折能力差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类、人际关系类、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当家长、老师的期望过高而学生又难以达到时,或者当自己的要求不能满足时,他们往往会有强烈的挫折感。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他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

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5、人际关系的矛盾和紧张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独立意识较强,群体意识淡薄,对自我的发现和与他人对立的姿态,往往会加剧对周围的人和事的不满。不满情绪的积蓄,他们甚至选择的两极是逃避和反抗,逃避的极端形式有时甚至会选择走上绝路;反抗的极端形式便是与人为敌以及让人不可理解的各种恶性事件。这样的心理年龄特征并非必然会酿成悲剧。绝大多数青少年会安然度过这个充满危机的时期。但如果某些诱因的存在,再加上家庭、学校教育没有给予其及时恰当的疏导,极容易导致危机事件的发生和恶化。

第二,家庭因素

在开展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实地走访、与学生谈心、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我们发现:家庭的成员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长的素质及教育观念、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方式等,都对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中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只有一个孩子。长辈对孩子的溺爱,尤其是隔代人的溺爱,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保护式教育,即孩子只管学习,其它的一切由父母承包。娇生惯养下成长的孩子必然存在“三缺”:缺吃苦耐劳的精神,缺艰苦奋斗的意志,缺战胜困难的勇气,宛如“温室里的花朵”难经风风雨雨。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是他们的通病,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恶果。金华一位学生因一次考试成绩不好遭到母亲责备,竟用榔头将其母亲活活打死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2、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是否融洽

通常情况下,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开朗乐观,适应环境的能力会更强。家庭中生活不平静,经常发生家庭纠纷,甚至于相互施暴或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因素都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心灵扭曲,他们在这样的家庭中会出现自私、对他人施暴、喜怒无常、

性格孤僻、情绪烦躁、忧郁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我校2005届毕业生陈某由于父母离异,从小母亲对她的伤害使她对女性产生仇恨心理,其实就是表现为缺少爱、渴望爱。

3、留守子女家庭的特殊环境。

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少人外出务工,父母双亲外出或者有一人长期在外的现象比较普遍。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浇灌,从而产生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如某校一学生因家庭贫困,整天沉溺于赚大钱的幻想中去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导致精神幻想症。

4、父母职业和文化程度潜移默化的影响。

受父母的文化程度、从事的职业、文化素质等影响,不同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和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对子女的心理状态会有潜移默化般的影响。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值较高,当子女不能打到他们期望的要求时,甚至会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一些文化程度低的家长,他们沉迷于吃喝玩乐,通宵达旦筑长城、玩扑克,对子女的学习不管不闻不问,他们无意间向子女传达了学习无用、及时享乐的观念,这样的家庭教育下的学生,其在校表现可想而知。还有一些个体经营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产业”的父母,时常要求子女前去助工或有意无意的灌输“拜金主义”的思想,更是贻害无穷。

第三,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一方面,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甚至神经衰弱等等。另一方面,学生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了心理上很大的痛苦。还有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1、应试教育的大环境

应试教育导致校际间竞争越演越烈。考试及考试成绩压倒一切,社会、家庭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一个教师工作的优劣的标准(甚至于是唯一的)基本上还是升学率的高低。有的学校甚至将升学率比喻为“命根子”。在应试教育的“魔

棒”之下,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把升学指标层层分解,先是分解到干部,干部分解到教师,教师分解到学生。这种片面的导向使学校陷入了误区:学校用分数来评价老师的水平和能力,教师用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成绩好就一切都好,成绩差就被冷落、歧视、孤立,甚至于被排除在集体之外。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心理上的扭曲,形成德、智、体、美的严重分离。学习好的同学一味地追求分数,脱离群体,缺少对别人应有的赏识和尊重;而他们的情绪常常受分数的影响,耐挫折能力很差。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会逐渐丧失学习的乐趣,悲观失望,意志崩溃,性格孤僻。加上集体活动少,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一些成绩一般,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又得不到表现,被鼓励的机会就更少了。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像野草一样滋生、蔓延。

2.教师的不健康心理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教育、教学过程和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来实现,而且教师自身的心理品格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还是深刻的、绝对不可忽视的。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有许多原因能造成教师心理状态不佳,进而形成不良的心境,还可能由于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下而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对学生缺乏感情的简单专制型、放任型和惩罚型的工作作风。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自己不良品德的认识和纠正,也不能给与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贻误对学生的教育时机,使其错误发展下去。学生在教师不健康心理的影响下,会逐步形成易怒、不愿合作、依赖性强、推卸责任、失去自信心等内在的创伤。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每位教师都应以自己的热情去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有了这种关系才能够去实现教育所期待的目标和愿望。

第四,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结构的变迁、经济体制的转轨等新旧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更迭等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强烈撞击,人们竞争意识的加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社会问题,例如贪污受贿、假冒伪劣、贫困失业、恶性刑事案件、离婚率等。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使一些成人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观遗失,更使处于敏感期的学生出现种种心理上的不适应和部分中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不同的环境可以培养出不同的个性心理、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的中

学生他们正处在改革的大潮中,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会侵入他们幼小的心灵。他们对于社会丑恶现象不可能天生就具有正确的分辨力和鉴别力。他们常感到困惑、迷茫。盲目的全盘否定、盲目的崇拜和羡慕,都会给他们的心理上带来阴影。生存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影响和社会稳定性的影响都会时常使他们心理失衡,因而产生悲观失望和对前途丧失信心。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独一无二的我)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从性格、气质、愿望等各方面正确认识、评价自己。 2.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客观分析对自己不利的评价、冷静面对过高的评价。 3.明确自我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自我完善。 4.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2.难点:使学生能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信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问一问:同学们,听说过上帝造人的故事吗?相传,上帝在造每一个人的时候,就把模子打碎了,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现实生活中也确是如此,我们每一个人由于生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致使每一个人也不尽相同,那么“我是谁?”“我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展示: 出示一张照片,来猜猜我是谁?(猜后请该同学介绍“我的成长经历”) 活动二: 展示:“我的成长经历卡片” 请学生介绍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照片及相关经历,并就此展开想像。 想一想:未来的我会是什么样子。 小组内展示照片,互相交流。 师生归结:从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了每一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及各自的性 格特点。 想一想:那么我的所作所为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别人是怎样看我的呢? 说一说:我是谁(别人眼中的我) 先请一名同学模仿班级内另一名同学的语言,行为动作,姿态等,其他 同学猜一猜他模仿的是谁?(如果需要配合,也可以小组内的同学共同来演一演)生猜中后,让表演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模仿×××?你眼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示生在回答的时候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说明×××同学的优缺点,性格,气质等。) 问一问:×××同学,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看法。(此处2-4名同学为宜) 师生小结:看来,正确看待自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正确看清自己就需要大家的帮助。 说一说:我的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之所以能猜出他是谁,就是因为他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自己或是某个同学的最大特点。 活动三: 演示:《白纸黑点与黑纸白点》的故事情节。 教师拿一张白纸一张黑纸走上讲台,先拿出了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 想一想:“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黑点”。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设计篇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设计篇1 一、班会背景: 和部分家长恳谈并且与个别学生交流后,发现问题主要还是出在不良的学习习惯上。因此适时开一次有关“学习习惯”的班会课是当务之急的事。 二、班会目的: 通过班会使学 生认识到学习习惯好坏优劣对学习的巨大影响,并积极改善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 二、班会重点: 检查自己的学习习惯,找出存在的问题。 三、班会难点: 养成一个好习惯,并付之以实践。 四、班会准备: 1、制作三份问卷准备印发给学生填写: 问卷1是有关“好习惯、坏习惯的区分”,这些都是在家长那了解到的或是与部分学生交流中得知的情况。 问卷2 是学生的一份“自我报告”,内容主要为: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习惯,列出自己的好习惯和坏习惯(不能少于3条),简要说明理由或后果。(课前填写) 问卷3是有关“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实施计划”。 2、请四位同学准备介绍学习经验。(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 五、班会过程: (一)、引入: 初三是我们初中四年里最后的收获年级,同学们四年的努力再经过这90多天的奋斗,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进入初三后,老师欣喜地发现很多同学开始全身心投入学习了,从被动转变为主动的过程中老师认为包涵着同学们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与期待。老师很开心,也对同学们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只是,我们也发现不少同学因为以往所养成的种种不良学习习惯,直接影响了学习效率学习的质量,最终导致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一个主题为《做习惯的主人,不做习惯的奴隶》的班会,希望能有效帮助同学们在学习习惯上“扬长避短”。 (二)、“好”“坏”习惯之争: 1、发下问卷1《区分好习惯与坏习惯》,要求学生在这些习惯面前选择区分。 2、老师结合班内现象加以指导: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习惯的好坏。 比如我们班一些同学总是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去做,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生活十分有规律,作业总是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一些同学喜欢就看书和做作业时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同学讨论,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比较透彻全面;一些同学在记忆知识时,采用记住后再记上几遍的“过度学习法”,公式、定理、名句、单词等内容在要用的时候总是能很快地想起;一些同学晚上做习题前,总是先复习一下有关内容,看一遍白天老师讲过的内容,然后才开始思考问题的解法,结果题目做得又快又正确。有这些好习惯的同学,学习效果常常较好。(点名表扬为主)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的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健康成长具有相当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需要 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变态),与这三种心理相应,其不适应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正常状态的个体行为基本与其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及人格特征相一致,因此带有必然性。其次,不平衡状态或危机状态的个体是在发生了“生活事件”后。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应激等状态中。在通常状态下,个体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如果单靠自我调节无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然而,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个体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或他人疏导以回复正常状态时,则会出现第三种情况: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个体在心理不平衡情况下所做出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并不带有必然性,而是带有偶发性。例如我所教学生郭某,平时表现良好,虽然成绩不够理想,但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担任班级男生舍长。可是临近升中考试时,因面临中考问题的困扰而无法自拔,为发泄心中郁闷,在一天的半夜竟然放声“高歌”,严重的影响了学校师生的正常休息,事后经我不断地说理引导教育,打开其择业心理症结,才认识到自己行为失当的错误。 学生心理的失衡原因颇多,更因其具有偶发性。所以对班级、学校、家庭、社会造成恶果的案例呈逐年增多趋势,如“马加爵事件” 、“紫金中学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等等。因此,只有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其陷于不平衡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才可以尽可能消除偏态或变态的不适应行为,以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这样既保障了青少年的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案例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独一无二的我》 实验中学林广寒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从性格、气质、愿望等各方面正确认识、评价自己。 2.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客观分析对自己不利的评价、冷静面对过高的评价。 3.明确自我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自我完善。 4.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2.难点:使学生能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信心。 教学过程 活动一: 问一问:同学们,听说过上帝造人的故事吗?相传,上帝在造每一个人的时候,就把模子打碎了,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现实生活中也确是如此,我们每一个人由于生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致使每一个人也不尽相同,那么“我是谁?”“我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展示:出示一张照片,来猜猜我是谁?(猜后请该同学介绍“我的成长经历活动二: 展示:“我的成长经历卡片” 请学生介绍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照片及相关经历,并就此展开想像。 想一想:未来的我会是什么样子。 小组内展示照片,互相交流。 师生归结:从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了每一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及各自的性格特点。 想一想:那么我的所作所为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别人是怎样看我的呢? 说一说:我是谁(别人眼中的我) 先请一名同学模仿班级内另一名同学的语言,行为动作,姿态等,其他 同学猜一猜他模仿的是谁?(如果需要配合,也可以小组内的同学共同来演

一演)生猜中后,让表演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模仿他?你眼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示生在回答的时候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说明那个同学的优缺点,性格,气质等。) 问一问:同学,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看法。(此处2-4名同学为宜) 师生小结:看来,正确看待自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正确看清自己就需要大家的帮助。 说一说:我的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之所以能猜出他是谁,就是因为他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自己或是某个同学的最大特点。 活动三: 演示:《白纸黑点与黑纸白点》的故事情节。 教师拿一张白纸一张黑纸走上讲台,先拿出了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想一想:“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黑点”。 师沮丧:“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 展示: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 想一想:“同学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齐答:“一个白点”。 师高兴道:“同学们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生活中也是这样,评价自己或别人不能只把眼光局限于他的缺点,我们更要认识他的优点。 谈一谈:你同桌的优点吧!指名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你还想谈谈谁的的优点?能谈谈你自己的优点吗?(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教师归结:人各有所长,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把自己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 活动四: 问一问: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了,进而发展自我,为自己建立信心、树立自尊。这样我们就能扬起头来,迎接挑战。那么如何培养自信心呢?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第一课:情绪,变变变 一、目标: 通过这次班会,使学生初步了解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知道基本的情绪类型及不同情绪的作用,进一步了解调节情绪的必要性,并逐步掌握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以便在实际生活中克服消极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能较好地调节和控制情绪。 二、过程 课前播放《拍手歌》 老师:同学们,刚才听到这首歌心情怎么样? 有关情绪的问题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心理健康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次班会的主题就是:“善于调节情绪”。 主持人:我们平时讲的\触景生情\这个词,“情”就是“情绪”,\景\就是引起情绪变化的刺激因素。比如说,你碰巧有位同学正在说你的坏话,就会产生气愤的情绪;如果是这位同学正在夸你,则会产生高兴、愉快的情绪。人的情

绪有很多种,中国汉语中描写情绪的词语有上千个,喜、怒、哀、惧是人的四种基本情绪。 主持人:下面请小组展示。 2、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 主持人:同学们想一想,下面哪些是积极情绪?哪些是消极情绪? ①快乐②恐惧③愤怒④痛苦⑤喜欢⑥忧虑⑦难过⑧讨厌 主持人:请同学们各自体会一下,当自己处在愤怒、恐惧、痛苦等消极情绪状态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对你的生活和学习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当你处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消极的情绪会减弱人的体力与精力,活动中易感到劳累、精力不足、没兴趣,思维迟钝,判断能力下降,消极的情绪还会降低人的自控能力,遇事易冲动、不理智,常会做出一些事后令自己后悔的事。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受啊?因此说,消极情绪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主持人:同学们看以下几个事例,每一事例中消极情绪对人的什么方面有影响。 a.同学小王的例子: 一天中午,小王的父亲给小王买了一只他最心爱的足球,到学校后正好背课文,很长的课文一点也没费劲;第二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看课件和录像、讲故事、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掌握挫折的概念并能够认识到"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经历挫折、成功必然经受挫折、挫折对人们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增强自我抗挫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 1.追求与挫折的辩证关系。 2.联系实际、联系自我,建立起正确的"挫折观"。 (一)教学过程 一、导人 1.播放"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的追求与挫折 二、讲授新课 了解关于"追求与挫折"的基本知识 1.提问: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追求,挫折" 2.电脑幻灯出示"追求"和"挫折"的概念

追求是指用积极的行动,争取实现某个目标;挫折是指人们在造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遇到干扰、障碍,遭受到损失或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追求与挫折的关系 1.观看录像:"我们的桑兰"(带着问题观看思考) 2.同学讨论一一 1)"桑兰的追求与挫折" 2)出示电脑幻灯片"桑兰的追求与挫折" 3)讨论归纳"追求与挫折"的关系 3.出示电脑幻灯片一-成长必须追求:挫折往往会伴随着追求;不怕挫折,勇于追求。 (三)面对挫折 1.观看录像"同学的故事" 2.小记者谈采访感受 3.电脑幻灯出示:对我们的启示"追求往往随着挫折的战胜而实现" (四)挫折的影响 1.配乐幻灯"一封没有发出的信"

2.讨论写信人遇到什么挫折? 带给她什么影响?如何帮助她摆脱 消极的影响? 3.配乐幻灯一一 当今的爱因斯坦《斯蒂芬·霍金》 4.为"挫折"作新的诠释 (五)总结升华 1.电脑幻灯:"首席科学家"一一严纯华 2.小结全课 1)电脑幻灯一一勇于追求,不怕挫折!敢于追求,战胜挫折!不断追求,挑战挫折! 2)mtv十电脑幻灯一一歌曲"未来的未来" 3)伴随着歌声,滚动播放 课后作业 作文:"心灵的撞击"一一记自己追求中遇到的挫折 (重点:遇到挫折时的想法、采取的对策、产生的影响)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案《请让我来帮助你》 清溪学校 肖芳 教学目标:克服依赖心理,学会宽容别人。发现同学的缺点能当面指出。初步培养自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 教学难点:消除依赖心理,学会宽容别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在学校里一起生活、学习。你觉得开心吗?如果,你看到有位同学犯错误了,你会怎么办?引出:打小报告(板书) 2、如果,在学校里有人欺负你了,你又会怎么办? 3、你在哪些情况下,会去报告老师?(教师随意板书) 二、看小品,明理。 1、小品1:下课了,同学们在玩,小亮无意中撞了小明一下,小明不问缘由,就跑去向老师报告,说小亮打他,急得老师放下要批改的作业本,去处理这件事。 看完请学生说小明是怎么做的?对不对?为什么? 2、小品2:有一位家长在和老师交谈,冬冬总是插进来说话,使老师和家长都无法谈话。 看完请学生说冬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3、教师小结 刚才两位同学的做法,都是不对的,不仅把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小事夸大,还影响了老师办公。所以我们“不要动不动就打小报告”(板书)4、行为指导 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么做?请你帮他们一下好吗? 板书:请让我来帮助你

三、行为指导。 刚才我们同学说了好多事都要报告老师。那我们现在再来想想,有哪些事我们可以不报告老师,让我们来自己解决? 1、看板书指导。并贴上小红花。 2、指名表演。 (1)小亮和同学吵架了,小明看见了,进行劝阻。 (2)老师在办公,小艳看见了一件不文明的事,本想告诉老师,但思考了一下就走过去劝阻。 (3)小亮不小心碰翻了小艳的铅笔盒,摔断了几只铅笔,小艳原谅了他。 四、表扬与奖励 1、夸夸我们班能主动帮助同学的学生。 2、夸夸能宽容别人的学生。 3、夸夸能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学生。 五、总结、唱歌 今天这堂课,使你学到了什么本领?是呀,只要我们都有一颗宽容别人的心,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解决,我们就会快快长大,变得更能干,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更美丽。 全班齐唱《请让我来帮助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第一课时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特点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点,从而做好心理准备,顺利度过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将来的事业发展、知识储备形成健康心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活动一:回顾自己及周围同学、朋友、兄弟姐妹若干年来的变化,并试图了解产生该变化的原因。 学生给出的调查结论可能有:身高增加了,体重增加了,喉结有了,长了小胡子,变声了…… 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引出青春期的概念,并探究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活动二:归纳总结青春期的年龄阶段:12-23岁。 活动三:归纳总结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1、身高体重迅速增加。原因: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促使骨骼尤其是下肢骨细胞分裂生长速度加快,同时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的重量增加,故身高体重迅速增加。 2、心输出量、肺活量、脑容量增大。 3、性器官迅速发育:女:月经;男:遗精。 4、第二性征出现。它的出现是靠性器官分泌的性激素。 男:喉结突起,嗓音变粗,发音低气,固声带长而宽,出现小胡须,阴毛、腋毛相继出现。 女:嗓音高而尖,声带比男孩长,乳腺发育,骨盆宽大,臂部增宽变圆。 小结:青春期是生理发育突飞猛进的阶段,是性成熟期,是决定一生的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身体上的变化,我们不要大惊小怪,在思想上要充分准备,迎接人生的这个重要阶段。 第二课时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特点,并对照自身的心理发育阶段,做到有的放矢地加以说明,使学生能顺利地度过人生心理发育这一黄金时期。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导学生回顾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进而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的心理发展过程,是否发现自己这几年有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七嘴八舌,经充分思虑后,说出自己的心理变化及感受,教师适时地加以小结。如:自己和父母之间不再像以前那样融洽了,顶撞父母的事逐渐多了,不少人在这里开始写日记,对《日记》倾诉自己的感受,他们不允许任何人接近自己的日记。 活动二: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表各自的意见后,教师及时小结。 1、少年朋友在身高上迅速接近成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向他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他们自己意识到不是小孩,于是要求父母用对待成人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而这种成人感,其实只是他们对自身的一种成熟的看法,而做父母的此时最担心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稿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肇源县福兴乡中学很高兴在这里和老师们共同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话题,感谢你们给予我这样的机会,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

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141名。她痛苦地说:“17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而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就紧的地步。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急救知识与方法 文章来源:作者:发布时间: ( 2010-3-7 ) 浏览次数:2084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急救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方法。 2提高学生的急救技巧。 3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助人于危难之时。 教学重点:常用的急救方法 教学难点:急救知识与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棉签、三角巾、绷带、木板、秒表 教学过程: 毛泽东同志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说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健康学习工作房子车子 100000000 没有了健康就为零 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日常生活中难免发生或遇上各种意外事件,来不及就医,需要立即处理,这就要我们学一点急救知识、方法来自救或互救。 一、急救的基本知识 1、重要的生命体征及观察 2、体温:正常37℃。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 高热。平静时,心跳每增加20次,温度上升1℃左右。 3、脉膊:正常人在安静状态60—100次/分,一般人在70次/分。(自测脉膊) 4、呼吸:正常人平静状态下16—20次/分。 5、血压: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收/舒=100—120mmHg/60—80mmHg收>140 mmHg 舒>90mmHg 6、瞳孔:光照射一侧瞳孔后,双侧瞳孔均能缩小,停照后恢复原状 二、急救中心: 电话号码:120 求救注意事项:①在电话中说明病人或伤员人数、病情、伤势,有利医生准备。 1、说清病员或伤员的详细地点,附近明显建筑物,联系人电话、姓名。 2、有条件的派人到路口引路,及时清除路碍 3、求助

及时向身边的人员求助,邻居、心理善良的热心人在危难时,都能伸出帮助之手。 二、常用的急救方法 1、外伤止血法: 成年人的血量为体重的8%,50kg的人血液为4000mL,失血1/3时会有生命危险。(1)出血特点: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皮下出血(困跌、撞、挤、挫伤) (2)止血方法: a、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压迫出血血管的靠近心脏的一端,使血管压在骨骼上,达到止血的目的。如:桡动脉上臂中段,肱二头肌肉外侧沟处。(学生动手) b、加压包扎止血法:先用消毒纱布,垫在伤口,再加棉花、纱布、毛巾等放在伤口处,再紧紧包扎,常用于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c、止血带止血法:用于四肢大动脉的出血,止血带有:橡胶管、布条、绷带、三角巾,每隔30—60分钟松解2—3 分钟。 d、加垫屈肢法:用于前臂、手和小腿、足的出血,将棉垫放在肘窝或腘窝、使肘、膝关节尽量屈曲,并作“8”字型包扎。 2、人工呼吸 人缺氧4—6分钟就会引起死亡,人工呼吸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最有效的急救方法。 ①检查病人有无自主呼吸,确认病人呼吸已停止或极微弱时才能施行。 ②保持气道通畅:仰卧、颈下垫高,头向后仰、清除病人口内异物、松开衣扣、裤带③实施人工呼吸:16— 20次 3、心脏按摩 让病人仰卧地上,抢救者站在左侧、双手重叠、手掌平放在病人的胸骨下处,用掌跟用力向下挤压,每分钟60~80 次,并随时观察病人的颈动脉,颈动脉有博动时,证明有效。 4、触电的急救方法 首先切断电源[关闭开关或用木棒、竹竿等绝缘体把电线挑开] ,触电后会出现心悸、头晕、局部皮肤灼痛、严重的会出现呼吸和心跳停止;需用人工呼吸、心脏按摩来抢救,同时打“120”,千万不可随便移动病人、有条件的可用湿沙盖四肢。 5、溺水的急救方法 俗语说:“欺山莫欺水”,参加游泳不能大意,万一有人溺水。 a、救人出水面的方法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怎样对待考试焦虑 一、设计背景: 考试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虽然如此,由于考试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认识水平等的重要途径,有些考试甚至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前途,因此,所有考试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和焦虑,也就是考试焦虑。在考试过程中,中等程度的焦虑水平是可以提供临场发挥的最佳情绪状态。以这种心态迎接考试,往往不会失误,甚至能超水平发挥;而心理承受较弱、对考试压力的感受和反应过分强烈,就会产生严重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这种高强度的焦虑水平不但对考试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起相反作用。甚至本来会做的试题,心理一紧张,也会做错了。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考试焦虑,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与具体表现,以及如何克服考试焦虑,树立自信心,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考试焦虑对人的生理、生活、学习工作的危害; 2、学会自己调节自己,以恰当的紧张程度对待每一次考试。 三、教学重点:学会克服考试焦虑的几种方法 四、教学难点:运用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提高自信心 五、教学方式: 1、讲述与讨论 2、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案例(投影画外音)凌××是某中学初中学生。上课或做作业时,会无缘无故地东张西望,遇难题会焦虑甚至手心出汗。该生进校后,测验考试紧张,尤其是初三下半学期期考前夕引发了胃溃疡,胃出血四个"+"。凌××学习上接受知识速度较慢,学习方法较差,成绩在班中倒数几名。有时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产生弃考的念头。 (让学生讨论,现身说法。) 4、小结:引出考试焦虑的概念 (二)考试焦虑的危害性 1、分散和阻断一个人注意的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考试焦虑能够分散和阻断注意的过程,使我们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试题上,而是分散在各种各样的担心、忧虑或多余的动作上、阻断注意的过程,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考试焦虑还会干扰回忆的过程,大脑记忆库中的信息检索和提取发生混乱,会造成错答、漏答、或不知如何应答的现象,严重影响考试成绩。此外,考试焦虑还可以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过程,使我们的思维活动陷于停滞状态。在焦虑状态下,我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具体思维能力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导致考试失败。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教案全集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实验学校 九年级(3)班方德贵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实验学校八(3)时间:2013年2月26日 心理健康教案《请让我来帮助你》 教学目标:克服依赖心理,学会宽容别人。发现同学的缺点能当面指出。初步培养自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 教学难点:消除依赖心理,学会宽容别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我们在学校里一起生活、学习。你觉得开心吗?如果,你看到有位同学犯错误了,你会怎么办?引出:打小报告(板书) 2、如果,在学校里有人欺负你了,你又会怎么办? 3、你在哪些情况下,会去报告老师?(教师随意板书) 二、看小品,明理。 1、小品1:下课了,同学们在玩,小亮无意中撞了小明一下,小明不问缘由,就跑去向老师报告,说小亮打他,急得老师放下要批改的作业本,去处理这件事。 看完请学生说小明是怎么做的?对不对?为什么? 2、小品2:有一位家长在和老师交谈,冬冬总是插进来说话,使老师和家长都无法谈话。看完请学生说冬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3、教师小结 刚才两位同学的做法,都是不对的,不仅把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小事夸大,还影响了老师办公。所以我们“不要动不动就打小报告”(板书) 4、行为指导 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么做?请你帮他们一下好吗? 板书:请让我来帮助你 三、行为指导。

刚才我们同学说了好多事都要报告老师。那我们现在再来想想,有哪些事我们可以不报告老师,让我们来自己解决? 1、看板书指导。并贴上小红花。 2、指名表演。 (1)小亮和同学吵架了,小明看见了,进行劝阻。 (2)老师在办公,小艳看见了一件不文明的事,本想告诉老师,但思考了一下就走过去劝阻。 (3)小亮不小心碰翻了小艳的铅笔盒,摔断了几只铅笔,小艳原谅了他。 四、表扬与奖励 1、夸夸我们班能主动帮助同学的学生。 2、夸夸能宽容别人的学生。 3、夸夸能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学生。 五、总结、唱歌 今天这堂课,使你学到了什么本领?是呀,只要我们都有一颗宽容别人的心,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解决,我们就会快快长大,变得更能干,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更美丽。 全班齐唱《请让我来帮助你》 课题:中学生考试焦虑 教学重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以及调控措施。 难点:结合实际,从内部因素分析成因,并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控。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关于自我意识方面的知识。 2.导入新课。 由谜语引入“虑”字,再引出课题。——“中学生考试焦虑” 谜语:有心的老虎没几只(虑)。 考场上的竞争,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角逐,也是心理状况的较量。在考试中,总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取得辉煌成绩,同样,也有一些“尖子”“失手落马”。因为前者轻轻松松,没有压力,超水平的发挥,后者过度焦虑,显得惊慌,恐惧等,影响其正常发挥。而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宣传材料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材料 “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而是内心世界的困惑;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难,而是禁闭心灵的缄默。没有谁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健康人生,从心开始。 健康,不仅指躯体、生理的健康,还应该包括精神、心理的健康,再加上良好的社会适应,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从某种意义上看,心理健康比身体的健康更为重要。不久前刚刚闭幕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足以证明这一点。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二十一世纪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饥荒、地震、病菌、癌症,而是人类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被称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发展的通行证。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工作任务重,人际复杂,信息过滥,造成人们心理压力大。广义地说,心理问题人人都有。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爱的小环境中成长,大多物质供养过剩而精神供养不足,有的甚至严重失衡。学生面临父母的高期望值,学习、升学的压力,人际沟通不畅,心理压抑

得不到有效的宣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的变故,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在此我们提出以下心理保健原则,以供大家生活之余进行自我调节: 1、不对自己过分苛求,应把奋斗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以避免挫折感; 2、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以避免失望感; 3、排除愤懑情绪,以避免失态和后悔; 4、必要的妥协屈服,以避免小题大做; 5、离开刺激源,以避免刺激加剧; 6、找朋友倾诉烦恼,以避免心理压抑; 7、为他人做点事,以避免孤独情景; 8、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以避免过度精神压力; 9、不处处与人竞争,以避免过度紧张; 10、扩大人际关系,以避免孤陋寡闻; 11、以避免过度自我娱乐,以避免烦恼郁积。 心理咨询系列知识之—— 心理咨询的误区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 ——叛逆期心理特点及其调适 各位同学: 今天我的讲座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 1、我们怎么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关系. 2、青春期我们的性心理特点及其应对方法。 首先,我们讲第一个问题:怎样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交往问题。所谓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我们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三类:朋友和同学、老师以及父母。 我们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有这样几点: 1、友谊占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朋友之间的情谊为友谊,它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研究表面,儿童时期情感上最依恋的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便逐步有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是在中学时期。

2、小团体现象突出。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团体中。这些小团体一般由39人组成,其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视老师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4、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间的心理隔阂。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中学生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有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娇骄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应该注意加以克服。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设计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人生难免有挫折 【教学目标】 1、了解挫折是人们都不可避免的。 2、学会运用战胜挫折的具体方法,能承受挫折,并在挫折中奋起。 3、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4、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不畏挫折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放录像) 我校一名初一女生冰,活泼向上,各方面能力都不错,各科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然而,一次语文课上,老师正在板书时,冰的同桌浩不停地拉址她,冰忍无可忍,对浩说:“请你别吵,用心听课。”老师顺着声音用责备的眼光盯着冰,并说了句:“你,怎么变了?”一向自尊心很强的冰心里极不好受。从此以后,冰一看见老师就远远地躲开了,她怕上语文课,看见语文课本就有一股莫名的火气。渐渐地,冰心的挫折感愈严重,致使语文成绩一落千丈。 冰因为承受了老师误解的挫折,导致成绩下降,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可以避免挫折,事事顺利呢?引出课题,今天讨论:[人生难免有挫折] 什么是挫折呢?挫折是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遇到干扰、障碍,遭受损失或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里状态是由于人有各种需要不能满足,愿望和目标没有实现所造成的。请问:同学们有过类似的心态吗? 二、说挫折 1、老师设置表格,引导学生谈挫折。(注: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学生能否说起来、活跃起来,是关键)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一次挫折。请根据这两栏表,自由谈论。谈论方式:可以自言自语,也可以与同桌同学交流或小品表演。

我遇到的至今印象深刻的一次挫折是。 我受挫后的心情、表现。 2、学生自由讨论后,举手发言或作小品表演。 3、老师归纳: ①心中愿望不能实现;②父母不理解你;③与同学相处不好; ④对学校和老师有意见或是亲人猝亡、家庭变故、身体残疾、学习困难、升学落榜、事业失利等。 唉!人生可能遇到这么多挫折,可见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人都无法避免,而造成挫折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和学校因素以及个人因素。并且人们不可能完全避开这些因素,那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办? 三、寻求解决挫折的办法 遇到这些挫折,“我”该怎么办?请同学们“帮”我出主意?(注: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高潮,同学们能否积极出主意,是关键。)我们先回到我刚才放的一段录像:冰因被教师误解受挫事例。请问:1、假如你是冰的朋友,你会怎样帮助冰走出困境。 小结:同学们非常聪明,与老师的想法大致相同。请看老师是怎样帮助冰寻求解决挫折的办法。(放录像)冰之所以能走出困境,是因为她掌握了战胜挫折的最基本的方法: 冷静对待 自我疏导 请求帮助 积累经验 其实,战胜挫折的方法有很多很多,这是最常见的、最基本的一些方法,也是摆脱困境、战胜挫折、变失败为成功的秘诀。那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下面就请刚才谈了挫折的同学说一说: 2、“我应该怎么战胜自己的挫折呢?并请同学们帮帮忙?”能否提出更好建议?(提示:可以运用刚才四种方法,还可以借鉴其它方法)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中学生健康教育课教案 第一课时 急救知识与方法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急救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方法。 2提高学生的急救技巧。 3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助人于危难之时。 教学重点:常用的急救方法 教学难点:急救知识与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棉签、三角巾、绷带、木板、秒表 教学过程: 毛泽东同志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说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健康学习工作房子车子 100000000 没有了健康就为零 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日常生活中难免发生或遇上各种意外事件,来不及就医,需要立即处理,这就要我们学一点急救知识、方法来自救或互救。 一、急救的基本知识 1、重要的生命体征及观察 2、体温:正常37℃。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 高热。平静时,心跳每增加20次,温度上升1℃左右。 3、脉膊:正常人在安静状态60—100次/分,一般人在70次/分。(自测脉膊) 4、呼吸:正常人平静状态下16—20次/分。 5、血压: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收/舒=100—120mmHg/60—80mmHg收>140 mmHg 舒>90mmHg 6、瞳孔:光照射一侧瞳孔后,双侧瞳孔均能缩小,停照后恢复原状 二、急救中心: 电话号码:120 求救注意事项:①在电话中说明病人或伤员人数、病情、伤势,有利医生准备。 1、说清病员或伤员的详细地点,附近明显建筑物,联系人电话、姓名。

2、有条件的派人到路口引路,及时清除路碍 3、求助 及时向身边的人员求助,邻居、心理善良的热心人在危难时,都能伸出帮助之手。 二、常用的急救方法 1、外伤止血法: 成年人的血量为体重的8%,50kg的人血液为4000mL,失血1/3时会有生命危险。(1)出血特点: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皮下出血(困跌、撞、挤、挫伤) (2)止血方法: a、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压迫出血血管的靠近心脏的一端,使血管压在骨骼上,达到止血的目的。如:桡动脉上臂中段,肱二头肌肉外侧沟处。(学生动手) b、加压包扎止血法:先用消毒纱布,垫在伤口,再加棉花、纱布、毛巾等放在伤口处,再紧紧包扎,常用于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c、止血带止血法:用于四肢大动脉的出血,止血带有:橡胶管、布条、绷带、三角巾,每隔30—60分钟松解2—3 分钟。 d、加垫屈肢法:用于前臂、手和小腿、足的出血,将棉垫放在肘窝或腘窝、使肘、膝关节尽量屈曲,并作“8”字型包扎。 2、人工呼吸 人缺氧4—6分钟就会引起死亡,人工呼吸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最有效的急救方法。 ①检查病人有无自主呼吸,确认病人呼吸已停止或极微弱时才能施行。 ②保持气道通畅:仰卧、颈下垫高,头向后仰、清除病人口内异物、松开衣扣、裤带③实施人工呼吸:16— 20次 3、心脏按摩 让病人仰卧地上,抢救者站在左侧、双手重叠、手掌平放在病人的胸骨下处,用掌跟用力向下挤压,每分钟60~80 次,并随时观察病人的颈动脉,颈动脉有博动时,证明有效。 4、触电的急救方法 首先切断电源[关闭开关或用木棒、竹竿等绝缘体把电线挑开] ,触电后会出现心悸、头晕、局部皮肤灼痛、严重的会出现呼吸和心跳停止;需用人工呼吸、心脏按摩来抢救,同时打“120”,千万不可随便移动病人、有条件的可用湿沙盖四肢。 5、溺水的急救方法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荟萃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荟萃 主题活动一、面对恐惧学会说“不” 1.老师请学生在纸上列出五项学习生活中最怕的事或物,然后进行交流。 3.在老师的鼓励下,第一位上来做尝试的同学,老师给予高度评价,接着在他的带动下,让每一个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试一试。 讨论要点: 1.明白当我们感到害怕时,与其向“恐惧”投降,不如理智地判断一下。 2.战胜恐惧的力量只在我们直接面对恐惧事物的瞬间产生,若想得越多,潜能就被自己封锁得越严。 3.针对具体的例子如何战胜“恐惧”心理。 诚信与我通行 活动时数:一课时 活动重点:引导、启发学生明确对诚信的认识,培养学生诚信的心理品质。 活动准备: (一)引入课题,创设情景 1、根据现场情况引入故事《生死相托》 2、学生有感情地讲述故事:《生死相托》(上)。 3、教师质疑:同学们,皮斯会回来吗?如果你是皮斯,你会怎样做?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可能会出现的结局) 4、学生继续讲故事《生死相托》(下)(根据学生回答、启发)。

5、师:(1)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2)故事揭示了做人需要什么?(诚信)(3)你身边有诚信的人吗?你觉得你自己是一个诚信的人吗?为什么?(4)你遇到过不诚信的人和事吗?当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二)启发思考,引导体验 2、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诚信,就是不欺骗别人,答应别人的 事情就一定要努力去做到,正所谓:“言必行,行必果”,“一诺 千金”(课件出示:诚信是一种美德)。3、教师设问:怎样才能做一 个诚信的人呢?关于《狼来了》的故事就说明了如果不诚信会受到严 厉的惩罚,甚至是失去生命的惩罚。你愿意做一个诚信的人吗?那么,在今后的岁月里就让诚信与我们同行吧。(课件出示:让诚信与我们 同行!) (三)活动:“送出一颗诚信之星” 1、教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五角星,我们把它命名为“诚 信之星”,它代表我们内心深处一种崇高的愿望和真情。请同学们 将这颗诚信之星赠送给你认为最值得拥有它的人,并说明赠送的原因。 2、播放音乐《春野》,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学生自由活动,赠 送“诚信之星”。(教师根据现场情况及时烘托、渲染气氛、创设情景。) 3、教师:请获得诚信之星较多的同学与同学分享这种自豪而快 乐的感受。(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启发教育) 5、课件出示:诚信是快乐是,诚信是成功的催化剂。 6、教师:有的同学可能一颗星都没有,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你平时可能有失信于人的时候,可能由此失掉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如果你想做一个诚信的人,请举手,老师将送一颗诚信之星给你, 希望你从今天开始能够信守诺言,做一个诚信之人。(获赠同学谈感受) (四)联系实际,指导实践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初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几个特点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 所谓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三类:朋友和同学、老师以及父母。在人际交往上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友谊占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朋友之间的情谊为友谊,它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研究表面,儿童时期情感上最依恋的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便逐步有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是在中学时期。 二是小团体现象突出。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团体中。这些小团体一般由39人组成,其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三是师生关系有所削弱。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视老师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他

们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四是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间的心理隔阂。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中学生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有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娇骄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应注意加以克服。那么中学生大致分为几个类型呢?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一个群体中的人交往的形式可以分出这么六个类型:⑴小团体,指二三个或四五个交往甚密、义气相投的同学,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指的就是不欢迎其他同学的参与,不大与其他同学接近;⑵人缘型,就是在班级中最受欢迎的人;⑶嫌弃型,就是班级中最不受欢迎的人;⑷首领,是指在一些活动中自然涌现出的能担负领导这些活动的同学;⑸孤独者,就是很少与他人来往,他人也很少与其交往的人;⑹互拒者,指相互怀有敌意或歧视的同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