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永年先生治学浅谈[1]

黄永年先生治学浅谈[1]

黄永年先生治学浅谈[1]
黄永年先生治学浅谈[1]

黄永年先生治学浅谈

编者按:历史学家黄永年教授, 江苏江阴人, 1925 年 10 月出生, 1950 年毕业于复旦大

学历史系, 分配至上海交通大学, 1956 年随迁校来西安, 1978 年调入我校, 1982 年任教授, 现兼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曾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的主要著作出版者有《唐代史事考释》 (1998 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版)、《文史探微》(2000 年中华书局版)、《树新义室笔谈》 (2000 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版)、《学苑零拾》(2001 年华东师大出版社版)、《古籍整理概论》(1985 年陕西人民出社版, 2001 年上海书店出版社新版)、《唐史史料学》(1989 年陕西师大出版社版, 2002 年上海书店出版社新版)、《古文献学四讲》(2002 年鹭江出版社版)。近十年来主要研究北朝后期齐周的历史, 其成果多已收入《文史探微》。黄永年教授的这篇《治学浅谈》曾在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3 年第6 期刊登。

《文史知识》要我给“治学之道”写文章。我想既称“治学之道”就得讲大道理, 讲大道理至少要把我大半辈子的事情好好总结, 目前实在挤不出时间。何况即使挤了时间, 可谈不出大道理来也够丢脸。不如老老实实叫“浅谈”。谈得对的地方来句套话“可供参考”, 不对则尽可付之一笑。无非浪费点纸张油墨和印刷工人同志的精力, 尚不致构成大过失。

过去有所谓“家学渊源”和“学有师承”的说法。“家学渊源”对我来说并不存在, 先父早年去世, 先母终生执教小学, 并未从事学术研究。“学有师承”倒诚有其事, 我的几位老师,吕诚之(思勉) 先生, 顾颉刚先生, 还是先是老师、后来成为岳父的童丕绳(书业) 先生, 都是海内外公认的第一流学者或曰学术权威。不过他们都不是我上大学才认识的老师, 成为我的老师都在上大学之前。所以要讲这个“学有师承”, 不能不从我当小朋友时说起。

1925 年10 月14 日我出生在江苏常州城里, 从幼稚园、小学、初中一直接受新式的教育。开始接触古代的东西, 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 当时避难到江阴农村读了半部《孟子》。1939 年春天回到常州城里重上初中一年级, 很偶然地从地摊上买到一本吕诚之先生

的《经子解题》, 这本在今天看来仍是研究先秦古籍的好读物, 那时候就成了我涉足学术园地的启蒙书。1941年冬天太平洋战争爆发, 原先在上海光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的吕诚之先生回到故乡常州, 第二年应聘到设在郊区不受敌伪管辖的苏州中学常州分校任教, 我得到消息就转学该校,在高中二年级时听到吕先生讲的四门课——国文、本国史、中国文化史、国学概论, 真可谓“三生有幸”!回忆起来, 这一学年的收获远超过我以后上大学, 开了眼界, 掌握了读书做学问的基本方法, 也可以说为我今后的治学奠定了基础。

也在这个时候知道了童丕绳先生和顾颉刚先生。童丕绳先生的大名是从吕先生那里知道的。知道吕先生和这位童先生合编了《古史辨》的第七册。本来我已知道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 但总认为顾先生要推翻“三皇五帝”是旁门左道之言。这时出于对吕先生的敬佩心情, 托人从上海代购《古史辨》第七册寄来, 边读边思想斗争, 大约斗了一星期光景,终于承认顾先生是正确的, 我迷恋“三皇五帝”是封建传统在作怪。以后我和童先生见了面, 抗战胜利后又经童先生介绍认识了顾先生, 我都称他们为老师, 他们也都认我为学生(其实童先生本是顾先生的学生, 但我也并未称顾先生为太老师, 当时好像并不计较这类辈份)。尽管以后我并未跟着他们以先秦史为专业, 但从他们那里学来的对中国古史的基本看法, 尤其是他们精密不苟的考证方法,使我终身得益受用无穷。

1944 年下半年我就读于中央大学的南京部分, 和龙榆生(沐勋) 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 但未能传他的诗词之学。1946 年重读上海复旦大学, 蒋秉南(天枢) 先生和我的师生感情也很深, 中文系主任陈子展先生在我的国文入学试卷上打了100 分, 也使我有知遇之感, 但我仍没有继承他们的学问。这时期对我真有影响的是始终不曾见过面的陈寅恪先生。我在复旦一年级时购读了他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使我跳出《资治通鉴》的老框框, 看到了一片大可开垦的新土地, 近十多年来我研究唐代政治史, 实是受了陈先生的启发。

从以上的事实, 可看到我之所以走上研究古代文史的道路, 是受了这几位先生的启发

和诱导, 并不是像某些人怕学不好理科才学文科。不怕读者笑我吹牛, 我上中学时数学还是拔尖的, 曾经发现并纠正过当时流行的教材《三S 平面几何》中某个例题的错误。后来之所以没有学理工, 实在是这几位先生吸引力太大的缘故。

但我现在研究的、讲授的东西又绝大多数和这几位先生不一样。顾先生、童先生重点在先秦, 我的重点在隋唐; 童先生同时研究绘画、瓷器, 我则研究版本、碑刻和书法; 龙榆生先生研究诗词, 我研究古小说和话本章回小说; 只有唐代政治史的研究和陈寅恪先生相重, 但看法不完全相同。所以如此, 一则怕闲人说我的成果是偷老师的, 偷岳父的, 另找一个领域便无此嫌疑。再则学生学老师主要是学治学态度、治学方法, 最多学一点基本原理, 而不是亦步亦趋地在老师的领域内打转转, 否则学术怎样能向前发展?

研究古代文史必须读古书, 在这方面古人比我们占优势。像清代乾嘉学派的学人, 他们从小读的就是《四书》、《五经》, 以后在此基础上研究经学、文字训诂、先秦诸子之类自是驾轻就熟。就连我的岳父童丕绳先生也从小专门请了老师教古书,《十三经》多半能背诵。到我这一代就不行了, 新式学校不教古书, 只好在课余自己找来看。从初中到大学这十年中, 我先后看了《书目答问》和《四库提要》, 《五经》加上《论语》和《孟子》,《说文解字》和《系传》、段注, 先秦诸子中的《老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加上《列子》,《通鉴纪事本末》、《资治通鉴》和《史记》、两《汉书》、《三国志》,《太平广记》和《夷坚志》,《古文辞类纂》和《文选》, 李商隐、吴伟业、王士祯、姚鼐、黄景仁等人的诗集,《花间集》和龙榆生先生的《唐宋名家词选》, 还有清代学者的《日知录》、《十驾斋养新录》、《二十二史劄记》、《陔余丛考》、《癸已类稿存稿》、《述学》、《东塾读书记》等基本书、常见书。工作后仍旧见线装书即翻即看, 半个多世纪以来重要一

点的古书差不多都看过或翻过, 还看了大量虽不重要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当时的线装书价钱还便宜, 于是择价廉物美者买之, 从而也兼通了版本目录之学, 又连带通了碑刻学。

有人要问, 这么多古书看得了吗?我回答确已看了。其所以看得快、看得多, 是因为我给自己摸索到了一套快速看书的方法:

(一) 除必须精读或特别喜欢的仔细地看上几遍以至十几遍外, 绝大多数只是粗粗浏览, 一遍已足。有些次要的书或大部头的类书、政书连浏览一遍也无时间精力, 只略略翻一下知其内容体例, 需要时再查阅有关卷帙。

(二) 看时不要紧张, 不要正襟危坐地自己对自己说现在要用功了, 这样反而看不进去。不如放松点, 看所谓正经书也得像看小说一样, 要不择时地, 不讲姿态, 以保持看书的兴趣。有人说, 这样记不住怎么办? 我说谁叫你去记! 看小说时谁都不去死记硬背, 反而把内容记住了。这有两个原因: 一是小说的内容形象化; 再则看时放松不紧张。后一点在看古书时同样起作用。我看了那么多古书从没有死记硬背, 但遇到什么问题一般会记起什么古书里有, 虽然只是个模糊的印象, 一查原书便可核实引用。

(三) 不抄卡片。不是说绝对不要抄, 而是说在看书时一般不要抄。因为看书时你并没有想好要写什么文章, 研究什么课题, 从书里抄什么资料好呢? 我上高中二年级时就吃过一次苦头, 当时下决心要通读《资治通鉴》,而且还准备做一套《资治通鉴》的资料卡, 可抄起来这条也好像有用要抄, 那条又好像有用得抄, 这么边看边抄一部《资治通鉴》不知得看到哪一年, 结果是废书而叹, 连《资治通鉴》也看不下去了。到暑假里换看《通鉴纪事本末》才重新提起了兴趣,《资治通鉴》迟至大学里才读, 当然没有再做死抄卡片的蠢事。卡片要到确定了课题去收集资料时抄, 如嫌卡片贵, 用普通白纸或小本本替代也可以。

(四) 不查字典。读古书遇到生僻字, 往往从上下文就可猜出它是什么意思, 或多遇到几次也就会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除掉极关键的字外,一般不必查字典。查字典会打断看书的兴

致, 而且太费时间。我们看小说时谁查字典啊, 可小说还是看懂了, 而且看得津津有味。不知道读音怎么办? 让他去, 反正这不会是常用字, 以后教学生时万一遇到再查读音也不迟。当然, 如果你的专业是文字、训诂、音韵, 那就非查字典不可, 而且今天的还不够,还得利用《说文》、《玉篇》、《广韵》之类的古字书韵书。我不弄文字、训诂、音韵, 所以用上述方法很成功。

自然, 以上四条的(一) (三) (四) 都有明显的缺点, 有其不足之处。天真的想法是部部都从头到尾精读, 每个字都得其正音正解, 而且边读边做出十全十美的卡片。但这样必然读得极慢, 除非修仙活他几百上千岁, 一辈子的岁月实在读不了几部书。天下的事情总要有所失才能有所得, 宁可用粗的办法来实现博览群书, 切勿只图精而变成了孤陋寡闻之士。

这里还得附带讲一点, 即古书都是文言文, 有的还是讲对偶音律的骈体文、诗词, 要读要看, 必须文言文过关。这不必学语法, 语法是一门学问, 可让专家去研究, 但求通读文言文大可不必去学它。我的经验是, 先读上二三十篇文言文, 要会背, 以掌握其语气之抑扬顿挫, 再多看古书,最好看无标点、未断句的,看上一两年, 便可无师自通。如果再学做文言文, 做过几十篇, 做得可以冒充清朝人的文章, 在今天就算高水平了。至于平仄音律, 找本简明的如启功先生的《诗文声律论稿》看看, 再读点诗词, 也就不难掌握。

过去有的老先生读了很多书, 也很有学问, 就是太谨慎, 一辈子没有写出多少东西来, 这种人今天大概不会有了。但今天有的年轻人写起东西来又太随便, 还抢着要写书出书, 以一年出上几本自夸, 至于质量如何真是自己的成果还是当了二道贩子, 就一概不管了。这种东西有什么用呢?除了拿稿费和评职称升等级时充数外, 能在学术大厦的建筑上添

砖加瓦吗? 我的看法是, 东西应该写,否则岂不等于蚕光吃桑叶不吐丝, 但写的必须是自己的心得收获, 这等于蚕一定吐自己的丝而不会把别条蚕吐的丝偷来算自己的丝, 否则岂不连蚕都不如? 由此出发, 我还认为一开始写学术性东西应该写论文, 甚至写短一点的读书札记, 这样有能力把它写好。同类的论文积多了, 到了一定年龄再写这方面的专书, 这样此专书才真正是你的研究成果, 真正代表你的学术水平。如果不想写专书, 汇印成一本论文集也很精采。老一辈的学者多数是这么做的, 我也是这么做的。上复旦大学时开始写短的论文和札记, 发表了三十多篇。工作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表了比较有分量的大约六七十篇。其中有关唐代的四十多万字经寓居美国的汪荣祖教授介绍, 将由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印一本题为《唐代史事考释》的论文集, 其他唐代以外的还有研究古典文学和其他领域的留等以后再结集。

这里再谈我撰写学术论文的经验和体会, 大致可说这么几点:

(一) 我是在复旦后期才接触马克思主义的, 后来试把它用于学术研究, 觉得很灵,很解决问题。这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来指导研究, 例如毛泽东同志《实践论》里所说的“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就对研究古代文史同样有指导意义。再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存在决定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研究唐代政治史时不主张把古人现代化, 抵制了庸俗地玩什么古为今用, 就是这些基本原理在我头脑中起了作用。

(二) 要在读书时发现了问题再写文章,写文章时把问题彻底弄清楚或曰彻底解决。所谓问题, 无非是两种: 一是前人或今人都没有注意到的, 但确属重要应该研究解决, 这通常叫做“填补空白”再是前人或今人弄错了讲错了的, ; 需要加以纠正。发现了以上任何一种情况, 就可以试作研究写学术文章, 文章确实写得好, 也就是自己提出的见解确实站得住而毫无勉强之处, 就可以发表, 就算在这个领域作了点贡献。检查一下我的论文, 还没有一篇不

是这么写成的。例如唐史方面对河北藩镇的研究就是填空白, 对两税法的研究就是纠正人家的错误。千万不能随便想了个题目, 然后随便找几条资料甚至偷点人家的论点来凑文章。想当年闹评法批儒、评水浒、讲《红楼梦》时冒出过数以千百计的应景文章,哪一篇不是这么凑出来的, 撇开政治问题不说, 在学术上也是不值半文钱的。

(三) 要读常见书, 用常见书, 不要光依赖孤本秘籍。譬如研究古代史, 纪传体的《二十四史》是常见书,《资治通鉴》也是常见书; 研究先秦,《十三经》、诸子是常见书;讲诗文, 若干大家的集子还有《文选》之类是常见书。这些其实都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文献, 碑刻、敦煌卷子以及近年出土的临沂、银雀山汉墓简牍,虽然也很有用, 毕竟太零碎, 只起辅助作用。吕诚之先生、顾颉刚先生、陈寅恪先生还有我岳父都是能从常见书里看出人家看不到的问题, 写出第一流的论著, 这就是他们的真实本领。我多年来也一直从这方面努力, 比较有创见的唐史研究文章、还有像讲《长恨歌》、《秦妇吟》之类人们感兴趣的小玩意儿,引用的资料都没有超越常见书范围。

(四) 写文章要善于联想, 运用资料不要局限于那么一点小领域。这讲起来好像有点抽象, 只好举些我经历的实例来说明。早在我刚上复旦时, 童先生在上海博物馆研究瓷器,

对“卵色”一词不得其解, 我就联想到《太平广记》里有“春风卵色天”的诗句, 告诉他卵色即天青之色, 这如果死查讲陶瓷的书是查不到的。又如研究唐人所说的“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器识”, 究竟指什么? 我忽然想起刘劭的《人物志》 , 一查果然查到了这个词的正确解释。要做到这样的, 靠计算机恐怕不行, 还得靠多看书, 看多了才有东西可供联想。

(五) 要注意寻找事物的规律。有些论文单纯属于考证性质, 譬如我曾考证过唐太宗的出生年份, 维护了《旧唐书》的旧说而否定了某友人的新说, 这就谈不上有无规律。但有很多事物确有其规律性, 在考证事物弄清其真面目后, 最好进而探求其中的规律性的东西。

吕诚之先生、顾颉刚先生、陈寅恪先生和我岳父都很注意这点, 尽管他们探求到的不一定都正确, 但对我有很大启发, 我也力求在这方面努力。例如我认为唐代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几乎都是权力之争, 包括近年来为人们艳称的二王八司马也只是权力之争的失败者, 未见得比他们的对立面宪宗更为“革新”,就是我在探求规律中的一点收获。

(六) 不要迷信权威。权威总有其成为权威的道理, 对其学问应该学, 但不应该迷信。当年罗振玉在明器研究上也算是个权威了,可他把明器中的有角怪兽定为“魉头”就错了, 我上复旦时根据《唐会要》和《太平广记》把这个错误纠正过来, 迄今为考古界所承用。陈寅恪先生更是大权威,我在复旦时写文章对他的《狐臭与胡臭》一文商榷, 他让夫人代笔复信同意我的看法, 老一辈学者在这些地方确有雅量。以后我在唐史研究上还有许多地方和陈先生的说法不一样, 这当然不是指故意标新立异, 故意做翻案文章, 而是讲要坚持真理, 不要迷信权威。除掉写论文外, 我在五十年代前期还写过十几本历史通俗小册子, 近十年来又为《祖国丛书》写过《旧唐书与新唐书》和《唐太宗李世民》, 为指导研究生需要撰写了《唐史史料学》、《古籍整理概论》、《碑刻学》、《古籍版本学》几种教材, 给这几门学问建立了体系,还校点了《类编长安志》、《雍录》和《西游证道书》, 选译了《旧唐书》、《韩愈诗文》、《吴伟业诗》、《颜氏家训》、《北齐书》、《周书》。限于篇幅, 其中的甘苦留待他日有机会再谈罢。

方案-信息时代古籍整理的困境与对策

信息时代古籍整理的困境与对策 '题注:本文系本人1999年7月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的全国古籍整理研究所青年学者研讨会而作,并在小组会上摘要作了发言。 古籍整理的 ,在现今 急剧变化的形势下,无疑已经遇到愈来愈严重的困难。如何谋求古籍整理的生存和发展,也无疑是当今热爱和关心这一事业的人们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的,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搜集材料,加上本人的学力限制,文中定多谬论。为避免误解,本人特此声明:本文所有的言论,仅代表本人个人的观点,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无关,也与此外其他所有机构无关。 信息时代对中国社会的冲击,表现于各个方面。从科学研究的方面来说,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各类历史学科,成为科学研究领域中首当其冲的冲击对象。而作为传统之传统学科中的传统专业,古籍整理所面临的冲击尤其巨大。当愈来愈多的人(并且是知识阶层的人)开始从观念到 上抵制乃至摈弃古籍整理专业时,古籍整理的生存已经受到非常直接的威胁。 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在这一点上,古籍整理最缺乏竞争力。把古书当作古董卖,还可以弄几个钱,倒也还具有点市场经济的特性。但是,把整理古书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则绝难同市场经济挂上钩。而且,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愈高,古籍整理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的特点就愈显突出。而这一点,又直接导致人们对古籍整理专业存在价值的怀疑。 建设也是一个社会健全发展的重要方面。作为在理论上被认可为文化建设的一门专业,古籍整理也只是在通常“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上才获得了它的存在价值。然而,对于现实的中国社会而言,“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往往不是真正从文化建设的需要这一角度出发,而是从 功利,抑或是从传统文化对经济建设具有利用价值这一角度出发。这使得“弘扬传统文化”在具体的实践中演变为标准的口号,而古籍整理也在貌似尊重的背景中,被本专业及邻近专业之外的几乎所有的人弃置一旁。 除此之外,当那些具有显著现代特征的学科研究者在研究现代社会的弊端时,亦莫不把“传统”作为比较和批判的对象。虽然这种比较和批判常常不是建立在对“传统”进行全面、综合地研究的基础上,但由于切合公众的口味,反而具有更大的宣传效果。而这一点,又在无形中降低或抵销了古籍 者的专业努力,增加了古籍整理专业通过舆论扩大自己阵地的困难。 经费投入相对比例的降低,也是影响古籍整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那些现代学科和专业相比,古籍整理专业在争取各类课题上都困难重重。在纵向课题方面,古委会的年度资金乃是古籍整理项目经费的唯一来源。古籍整理机构的研究人员既无法以古籍整理的项目获得其他经费(如国家社科研究基金,一些省市立项的课题等),甚至也难以以一些研究性课题而获得相应的经费资助。 在横向课题方面,“古籍整理”的名称几乎在导致项目经费争取失败上所向披靡。若非有特殊的利用价值,几乎没有一个团体或个人会向一项古籍整理项目投注资金。即便是有人愿意资助的那些项目,也是在项目争取者反复揣摩资助者的资助意图乃至充当“雇佣兵”之后才

学思践悟学习情况汇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学思践悟学习情况汇报 篇一:学思践悟心得体会 学思践悟心得体会 韩向花 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曾谈到,学习、思考、实践、感悟是一个学而思、思而践、践而悟螺旋式上升,循环往复的过程,永无止境。学习必须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得进去、浅得出来。在“学思践悟”的风气中,我们学校开展了一些列的活动,这里以”新一轮的观课议课“为例,谈自己的深切体会。 学习是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前提和基础。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和信息化时代,很多知识需要我们重新学习,很多领域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与把握。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一定要坚持学习、锲而不舍,做到温故知新、闻一知十,学而不已、日有所进。 思考是探讨分析并破解难题的有效办法。“世事深如海,要得细思量。”人贵善思。学习不善于思考,就会对许多问

题一知半解、困惑不解。通过思考,就可以获得真知,力求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新形势下,我们各项工作肯定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一定要审时度势,密切结合实际,认真思考,深入辨析,使学习与思考的过程成为创新与超越的过程。 学习与思考的落脚点在于实践。“一语不能践,万卷徒 空虚。”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曾用“赵括徒能读父书,文 斌殒命又何愚”两个典故告诉我们,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只重“知”而不重“行”,只会纸上谈兵而盲目出击,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面对新的国情、省情、市情和县、乡(镇)情,一定要头脑清醒、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开展缜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到问情于民、问实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善于掌握新情况、采取新举措、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以扎扎实实、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实践成果来检验我们学习与思考的效果。 学、思、践的过程就是加深领悟、探寻规律的过程。“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这9个字不是什么典籍的原话, 而是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从读书、做事和文化熏陶中,悟出的一个道理。也可以说,这是李克强同志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实践中探寻的一个规律,并且用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

学思践悟心得体会

学思践悟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根据“学思践悟”活动要求,我认真研读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进一步深化了对全面从严治党紧迫性、长期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必要性、重要性,进一步坚定了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和决心。 任何人都不能对工作有任何的懈怠,任何人都不能不付出努力就想得到众人的认可与信服,我们没有不认真工作的理由!岗位不同,但是都有着相同的责任,相同的担当。在基层工作,接触最多的就是群众,更是切忌假大空,把工作要做细,落在实处,真真切切的为广大居民群众干实事,要让老百姓有满满的收获感,更要让自己有满满的成就感。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群众是最善良的人,只要给予帮助,总能记在心里。群众的挂念和关心对我们干部来说是最大的荣誉。为此,我树立了“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意识,坚持以群众为本,服务群众,不忘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报告明确的指出我们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的的累累硕果及中国未来发展的新机遇,新问题,新社会矛盾。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未来我国新的社会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了我国在党的带

领下,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里,无论是在国家经济上,人民生活上与健康上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民小康社会离我们已经不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百姓幸福不幸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由此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为人民谋幸福。身为基层干部,更要常怀感恩之心恪守岗位之责。将感恩变为实际行动,贯穿在工作中,以扎实的工作来回报社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即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要实现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需要我们所有人同心协力,真抓实干。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只有不断的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准确掌握和运用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确保工作圆满完成。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进取的精神,履行好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踏踏实实完成工作任务。

古籍整理的方法工序是什么

古籍整理的方法工序是什么 古籍整理加工究竟包括哪些方法或所谓方式,以及哪些重要的工序下面一起来看看! (1)选择底本。这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只是整理的一个工序,但在所有工序中是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工序。古籍不论用哪种方法来整理,都必须尽可能选择好底本。而选择好底本,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学问。 (2)影印。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由于具体影印是印刷厂的事情,有了底本就可以送印刷厂影印成书,所以有些人把它看得很简单。其实,光选择底本这件事就需要不少学问,有些影印本还要加标点,附校记,做索引,就更不容易了。 (3)校勘。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最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除非找到古籍的原稿写定本,可以不必再作校勘外,要整理古籍就少不了做校勘。有时影印本也要做校勘附校记。同时,校勘这个工作做起来比较繁难,需要用上各种学问,因此要做好也最不容易。 (4)辑佚。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是从类书、古注以及《永乐大典》中把已经佚失的古籍搜辑出来,虽不能恢复该古籍的全貌,至少能起豹窥一斑的作用。有些从《永乐大典》中搜辑的,还可以大体接近全貌。当然这不是整理

古籍常用的方法,整理现存的古籍除发现有佚篇佚文外,就用不到辑佚。 (5)标点。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而且和校勘一样也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不仅新整理出版的古籍都得施加标点,有些古籍影印时也得加上标点。标点这个工作,看起来比校勘简单一些,其实也需要学问,要做好并不容易。 (6)注释。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但并不是常用的方法。有的古籍并不需要注释,有的已有合用的旧注释就不需要再做新注释,还有的分量太大而不可能作注释。注释当然要有学问,做出高水平的注释比自己写书更不容易。 (7)今译。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注释工作的延续。要作今译的古籍比要注释的为数更少,其难度则并不亚于作注释。 (8)索引。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但不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有些索引附在古籍原书之后,有的则可脱离原书独立成册。有的索引做起来比较简单,有的则极为繁难,必须具有专门学问方能胜任。近年来又有使用计算机技术编制古籍索引和全文数据库的,已取得可喜的成绩。 (9)序跋。这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是整理的一个工序,但任何古籍在整理后都少不了这个撰写序跋的工序。当

最新以案促改个人心得体会范文

20xx年x月x日,医院根据市卫生局的统一部署安排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以案促廉警钟长鸣”警示教育活动,通过学习了有关的法律法规,观看反面警示教育案例碟片,同时学习了有关文件和领导讲授的廉政党课,从而深刻感受到了只有认真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时刻牢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才能葆住纯洁本色,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清清白白做人,身体力行,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具体心得体会如下: 一、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我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参加集中学习、集体讨论。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碟片,我知道他们的不义之财来自手中的权力,用他们的权力演绎了一场场淋漓尽致的权钱交易。他们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不顾群众利益,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独断专行,横行霸道,腐化堕落,不仅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而且使人民群众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通过警示教育活动,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身上担负的历史使命,深刻领会党中央在党的廉政建设中的深谋远虑,全面增强对拒腐防变的认识,提高自身法律法规的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提高自身的保护能力,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加强思想改造,树立牢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自重、自律、自警。 二、以案促廉、警钟长鸣,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在听取医院徐副院长讲授的结合“以案促廉警钟长鸣”为主题的廉政党课后,徐副院长一一为我们阐述意义,总结廉政工作为“明理、戒骄、敬畏、慎行”。摆事实,讲道理,发人深醒,令人深思。当今社会出现了“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钱财,不讲原则”等现象。背弃理想和党的宗旨,道德观念失衡,政治上丧失信念、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通过学习对照,既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又从反面教材中汲取了教训,从点点滴滴处严格要求自己。清醒地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此,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拒绝收受各方的贿赂。要严于自律、公道正派、洁身自好,清廉自守,在自己心里真正筑起一道防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三、多做实事,乐于奉献 作为一名医院后勤职工,要始终坚持为医院临床一线服务的宗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任何时候都要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警省能力,坚决抵制诱惑,过好权利关、金钱关、人情关,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抵御住各种诱惑。 通过警示教育学习,触动很大,为我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敲响了警钟,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以身作则,要做到廉洁自律,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2020年以案促改个人心得体会精选5篇

2020 年以案促改个人心得体会精选 5 以案促改、做实“后半篇* ”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总结、深化、提升,把工作做得更加深入、更加到位。以下是整理了关于2020 年以案促改个人心得体会精选5 篇,希望你喜欢。 2020 年以案促改个人心得体会篇一 不少腐败官员在找腐败理由时都会不约而同的把“山高皇帝 远”、“没人管自己”导致落马当成一种理由,听起来似乎好像很符合逻辑。仔细一想,绝非如此,这完全就是一种借口,试问,照他们的理由来看,焦裕禄、杨善洲、蒋筑英等同志比他们离“皇帝”还远,那为何他们被人们所赞扬和学习呢?“没有人管得到自己”就是谬论,当领导干部他们被任命的那一刻起,就应该知道自身的责任,党和人民寄予的厚望,这还需要管吗?这些在笔者 看来都是腐败官员给自己找的借口。“打铁还需自身硬”,领导干部只有先炼好内功才为关键。 转作风,树正风。领导干部应把基层当成锤炼自己的平台,而不是捞取好处的口袋,应主动帮助困难群众,体验群众生活疾苦,掌握群

众的诉求。推进脱贫工作进程,增强干群凝聚力,扶贫扶志齐抓。切实转变作风,树立正风,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每家每户,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实在困难群众身上。真心实意解决群众困难,真情真意把老百姓当亲人,才能畅通干群这条渠道,让干群情更深,也让干部作风正。 定思想,投真情。一些领导干部对下基层有抱怨,因此对老百姓不闻不问,思想上逐渐偏离导致行为上的出轨。领导干部要深知下基层的意义,基层是了解群众的窗口,是党和政府了解实情的第一资料,因此首先把下基层当做学习进步的舞台,饱含感情的去和群众打交道,进农家院,吃百家饭,听百家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求,与群众促膝而谈,和群众心与心交流,在与老百姓服务中建立感情,同时更坚定自己的思想:为老百姓服务是天职,让老百姓幸福是本职。 强责任,勇担当。领导干部要强化责任,敢于担当,挑起大梁,为民解忧,为民干事。领导干部要以基层为入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早日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生活。面对难题、难事不推脱不回避,保持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精神状态,攻坚克难,打好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出色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 2020 年以案促改个人心得体会篇二 有句老话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

学思践悟心得体会600字_心得体会

学思践悟心得体会600字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学思践悟心得体会600字,感谢您的阅读! 学思践悟心得体会600字(一) 作为一名基层纪检干部,通过参加学思践悟活动,进一步对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履职尽责有了新的认识,坚定了理想信念,对新常态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取得反腐败斗争的胜利更加坚定了信心。 一要深学多思,增强政治定力。作为基层纪检干部要深入学习党的章程和党的历史,在思想深处牢固树立党员意识。只有经过严格的政治学习和组织锻炼,才能真正明白讲政治顾大局的内涵。 二要提高认识,找准工作定位。一是要认清腐败形势。从现在查办的腐败案件、信访举报的线索和巡视发现的问题可以看出,不仅是沾钱、沾权的地方容易滋生腐败,就连以往大家认为的"清水衙门"都出现了窝案,令人咋舌。这些都印证了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判断是有的放矢、完全正确的。这就需要我们加大纪律审查力度,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二是要抓早抓小。要坚定改进作风的信心和决心,要继续加大正风肃纪力度,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措施治理作风问题,形成有力震慑,彻底打消一些人的观望侥幸之心。努力做到轻处分大部分违纪党员,早问责、早提醒。 三要注重落实,提升履职水平。从严治党、从严管党不能只停留于表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各级党组织要肩负起这个政治重任,统一思想,认清形势,联系实际,要在落实上下功夫,务求实效。一是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做好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目标任务分解,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和责任追究,使党员干部深刻理解把握反腐败工作的目标、任务、方针和举措。二是完善纪律保障机制。坚持纪委"三转",真正把监督执纪问责落到实处。三是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在领导干部中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坚持以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为抓手,通过讲党课、专题讲座、辅导报告、学习体会交流等活动,加强党纪政纪、法律法规和从政道德教育,引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切实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学思践悟心得体会600字(二)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一、二期书目,收书共计431种,约2.2亿字)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中华书局出版的整理本古籍图书,涵盖经史子集各部。数据库以传统四部分类法为纲,以下简介以中华书局整理本古籍的出版系列为目。 二十五史系列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 通鉴编年系列 通鉴源于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取宋神宗“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之意,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述历史。后世多效仿司马光,或续资治通鉴,或撰当代通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系列包括《资治通鉴》在内的五部通鉴体书籍及后世编年体史书,参照各家底本及所引著述、笔记、墓志等材料加以点校考证,内容翔实可信,使用方便,是目前通鉴类书籍较为完善的版本。

纪事本末系列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把大量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裁。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史书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纪事本末体”,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本系列多书互校,择善而从,较为完善。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 中国古代的地志,除了地区性的方志以外,还有一种记述全国性疆域的地理志,称为总志。总志记载全国的疆域政区的建制沿革,以及山岳形胜、河流沟渠、风俗物产、往古遗迹、人物故实等等。本丛书收录唐宋以后各朝的相关官修或私人著述加以整理出版。丛书以可靠版本为底本标点整理,参照多种版本与历代正史、地理志、区域性方志,细致校勘,是一次全面的整理,成果极为完善。 新编诸子集成 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也产生了不少子书,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国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这套丛书汇集了清代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但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因此中华书局决定编辑出版一套新编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收录先秦到唐五代的

以案促改个人心得体会范文推荐【5篇】

以案促改个人心得体会范文推荐【5篇】 以案促改,要端正思想,改变作风,要严于自律、公道正派、洁身自好,清廉自守,在自己心里真正筑起一道防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今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以案促改个人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借阅学习,一起来看看吧! 以案促改个人心得体会1 5月31日午时5时30分,仲景街道召开“党风政风恳谈会”。仲景街道党政班子全体成员、机关全体同志,基层站所负责人,各社区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区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贾文锋、区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袁延奎应邀参加会议。会议由仲景街道党工委书记崔振世主持。 会议以坚持标本兼治推进以案促改为主题,首先播放了区纪委拍摄的警示教育片《国字号工程背后的腐败》,该片以区鸭灌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周付军的严重违纪问题为案例,讲述了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如何成为阶下囚的故事。因周付军大部分职务犯罪行为都是在其任仲景街道纪工委书记、人大联络处主任期间发生的。教育片的播出,到达了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效果,引发了强烈反响,让大家理解了深刻的廉政警示教育,进一步筑牢了廉洁自律防线,也拉开了仲景街道坚持标本兼治推进以案促改工作的序幕。 贾文锋就深入贯彻学习六届区纪委二次全会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职责和监督职责进行了廉政恳谈,并对2017年作风建设、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强化履职尽责工作、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提出了要求。贾文锋还对即将进行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作了简要说明并勉励大家,要坚定梦想信念,坚持“四个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最终,袁延奎给大家作了“2017年度党风政风监督工作要点”工作专题讲座,并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谈了谈党员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十个方面。 盛夏五月,麦浪滚滚,正值全年各项工作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仲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经过召开党风政风恳谈会,不但改善了基层工作作风,推动了以案促改工作,还将纪检监察工作的要求和做法带到了基层,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以案促改个人心得体会2 机关干部“吃拿卡要”一向是官场的一大诟病,也是企业界和老百姓反响比较强烈的机关作风问题。山西省针对有些职能部门“小鬼难缠”的现象,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整治“吃拿卡要”问题、

古籍整理的规范问题

古籍整理的規範問題 ——以敦煌文獻為中心 南京師範大學 黄征 學術研究的規範問題,無疑是目前全社會嚴重關注的問題。不過大家最關注的只是道德層面的問題,也就是“學術腐敗”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雖然可以提建議、提方案,但主要還是自上而下嚴加約束的問題。我這裏談的主要是我們自己能夠“說了就算”的敦煌文獻校錄整理的一般規範問題,希望有助於敦煌文獻學研究“行規”的建立。 ? ? 什麼是“古今字”?以前的學者大多只作說明而不作定義,例如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古漢語通論(六)——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1 、洪成玉《古今字》2等都是。我覺得語言學的研究必須對每一個術語作出明確的定義,否則易生歧義,不利於進一步深入探討和展開廣泛討論,更不利於推廣使用。我的定義是: 古今字是一對或一組為了區分一字多義現象而形成的古本字與後起字的關係字。 這個定義也許還不夠精確,我期待商榷與訂補。首先,“古今字”必 1 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3版,170-178页。 2 语文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

須是一對或一組互相對照的字,不能單獨應用“古字”或“今字”的概念;其次,“古今字”必須是先後產生的、用來區別一字多義現象的字,因此也稱為“古字”、“古本字”與“後起字”;再其次,一個“古字”既可以只有一個“今字”,也可以有兩個或多個“今字”,例如“辟”與“避”、“僻”、“譬”、“闢”等字都是古今字關係。 例如某書《錄文校勘體例》:“古今字、異體字、正俗字、武周新字一律改為標準繁體字,不出校記。原文筆誤、筆劃增減及變體者,徑直改為正字,不出校記。”按:“古今字”是指產生時代有先後的異體字,如“云”、“雲”,“弟”、“第”,“或”、“惑”,“知”、“智”,“道”、“導”,“內”、“納”,等等,各組前一字為古字,後一字為今字,“古”、“今”是相對時間概念,故“今字”又稱“後起字”。古字不可徑改為今字,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今字是古字的兒子、孫子。在未有兒子、孫子之時,當然也就無法讓兒子、孫子去頂職;即使有了兒孫,四世同堂,事情輪到誰做還該誰做,不該剝奪長輩的權利。例如該書第34頁《天竺國菩提達摩禪師論一卷》:“何名‘安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熟看諸境種種相貌,一切境界悉知不從外來。”該頁下校記雲:“‘熟’,底本作‘孰’,據文意改。”按:“孰”是“熟”的古字,《說文》:“孰,食飪也。《易》曰:‘孰飪。’”段玉裁注:“後人乃分別熟為生熟、孰為誰孰矣。曹憲曰:‘顧野王《玉篇》始有熟字。’”王力先生主編的《古 代漢語》把“孰、熟”作為例子列在該書《古漢語通論?古今字》一

学习为人民服务个人心得体会(9篇)

学习为人民服务个人心得体会(9篇) 学习为人民服务个人心得体会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是党的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区别了其他政党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每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和根本的人生价值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客观需要,也是党性原则的突出体现。每位共产党员都必须通过勤奋学习和实践锻炼,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我们党处在执政地位上,虽然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更好条件,但如果以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也很容易滋生骄傲自满,脱离群众,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种种背离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甚至侵犯群众利益的思想和现象。二是我党正处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伴随着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科学管理和技术的引进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资产阶级的一些腐朽颓废的思想趁隙而入,一些封建主义的残渣也借机死灰复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都有所发展,并占有一定市场,有些人甚至公开宣扬“不要专门利人,只要专门利己”、“不爱讲为人民,只爱讲为人民币”、“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等等错误观点。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对我们都是严峻的考验,我们要明确是非,要经得起来自各方面得各种各样得诱惑,也就是从根本上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剥削阶级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止出现任何背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行为和现象。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正确地贯彻党地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工作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的科学表现,维护和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

“学思践悟”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体会心得 今年以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设了“学思践悟”专栏,集中宣传了十八届中央纪委的工作要求,传递重要声音和信号,阐述精神实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这让我想到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曾谈到,学习、思考、实践、感悟是一个学而思、思而践、践而悟螺旋式上升,永无止境的过程。 我全文学习了党中央、中纪委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阅读了中纪委“学思践悟”栏目系列文章,充分认识落实“两个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中央纪委的最新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对照文章举例的各种情况,结合身边人、身边事,深刻查找问题,反思自身不足,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方向,改进了工作方法。对干部自身如何实现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如何落实净心修身、静心修学、尽心修业,提高履职能力,个人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学习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荀子曰:“学无止境”。人生短暂,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党员干部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自身多方面知识素养,逐步由“专才”迈向“通才”。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密结合实际,在学习中寻找理论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点,使学习始终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党员干部都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温故知新、日有所进。

二、思想是人的灵魂,做任何事都要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走过场;要真正通过集中学习及个人自学和思考,使落实为民务实、为官清廉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宗旨意识、群众观念进一步强化,改进“四风”的行动更加自觉,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三、要认真实践。“践’即实践行动,学习从摇篮到坟墓,但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学习是为了指导实践,要将学习教育的成果践行于群众路线;要把学习教育成果认真付诸于行动;要不断开拓思路,把日常工作与群众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思想转变为深入实际,以实际行动为人民服务。践行群众路线,在实践中接受学习教育,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素质;结合自身的岗位职责,明白自己该干什么、如何去干、怎样干好。 四、要结合实际,针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根本问题,深化认识邻悟中央文件的精神实质。市纪委要求全市机关要领导认真学习领会‘学思践悟’系列文章精神,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对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行动自觉,强化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责任担当,切实履行监督责任,督促全市各级党委(党组)全面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深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确保学习“学思践悟”系列文章的质量和效果。 2017年9月10日

有关古籍整理中的注释问题

有关古籍整理中的注释问题 给古籍加上简明的注释,便于人们阅读使用,是古籍整理中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国古籍整理的优良传统之一。传统的训诂学中的文献训诂,事实上就是古籍的注释工作。 古籍注释可以注音、辨字、释义,也可以说明语法、阐发章句义理;而排除古籍中的语言障碍,即词义注释,是其中的核心工作,也是古籍注释的第一要义。因此,要给古籍中的词语作出准确的注释,就必需明白该语词在当时特殊语境下的特殊意义和特殊用法。如果简单地以今律古,那非陷入望文生训的泥潭不可。 从这一层面来看,古籍注释的确是一项十分辛苦又十分严肃的工作,假若注释者本人还不很清楚时,绝对不能草率行事,否则就会造成错误,贻误读者。它要求作者不仅要有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修养,同时要有十分广博的历史、文化、哲学的涵养;而且,同样重要的,他亦必须遵循特定时代下的特定语言及行文规则。 一、几点注意的常识 (一)注释的目的 无论是经书的注释还是其它古籍的注释,所追求的目标都是阐释和理解作品的意义。自古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作品的意义是作者的原意,注释的目的就是把作者寄托在作品中的原意揭示出来,这就是所谓追求原意说。 在千百年以来的经典或其它古籍的注释活动中,经师们往往希望理解作者的原意,与作者在精神上、心理上达到沟通,然后通过作品的阐释,准确地揭示和表达作者最初的原意。这点,我们在《春秋》的序文中,即可见其一斑。 孔颖达《春秋正义?序》: 夫子内韫大圣,逢时若此。欲垂之以法则无位,正之以武则无兵,赏之以利则无财,说之以道则不用。虚叹衔书之风,乃似丧家之狗,既不救于己往,垂训于后昆。因鲁史之有得失,据周经以正褒贬。一字所嘉,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无异萧斧之诛。所谓不怒而人威,不赏而人劝,实永世而作,则历百王而不朽者也。 何休《公羊传?序》里也说: 昔者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此二学者,圣人之极致,治世之要务。 经师们坚信,通过解释,圣人寄托在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会被揭示出来。因此,他们把解释经典的活动视为恢复与重建圣人精神世界的神圣工作。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历代注释者必须否认自我认识,想作者之所想,完全进入作者创作时的历史环境和思维状态;否则就不能做出符合作者原意的客观解释。 从这点看,对于从作者的切身出发是最重要的,任何解释如果离开这个根本的因素,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和绝对相对主义的泥淖。 而且,还须进一步指明的,注释的重点是解析古籍的疑义,注释的生命在于发明,既能不断地顺应时代发现新问题、破译新难题。这点是古籍整理工作中历久弥新的不变法门。 此外,至于谈到注释者所要遵循的研究方法时,科研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应当充分运用最有效的方法。在注释研究中,只有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能大规模地、有效地解决难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 最近,认真研读了叶澜老师新基础教育论的相关篇章,同时聆听了王冬娟校长精彩的报告,个人感触颇深,简要谈一些心得。 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承担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必须对自己分管的岗位、职责要有全面完整清晰的认识、了解,在此基础上,要能主动思考、积极策划、未雨绸缪,作为第一责任人,在分管的领域内,要比别人多想一步、早想一步,思考更多、更深入、更全面一些,而不是等着校长来催促和督办。工作中,不是简单地执行校长的意图,而是要在创造性地领会和理解的基础上,更多地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还特别要具有可操作性,真正地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这个社会上多的是不愿操心的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风气对个人、对学校都有极大的危害。每个人都很忙,都有一摊子自己的事,无暇顾及别人,如果每个人都能真正承担起自己的第一责任人,环环相扣,步步扎实,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的确,责任是一种人格力量,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对工作负责的信念如果贯穿在一个人的整体意识中,慢慢会演变成一种处世的态度,将会赢得更多人对你的信赖。 第一责任人,并不意味着“独断独行”。重要决策的形成,都需要经过调查研究、与学科主任、教研组长等相关人员对话沟通,在多

方位思考和多路径探求、反复磋商等合作过程中产生。在此过程中,更需要责任人的独立思考和富有智慧的创造性工作。 第一责任人,也不是意味着“包办代替”。好的责任人恰恰是不仅明确自己的责任,而且能使每个人成为自己工作领域第一责任人的领导者,是一个不以自己责任代替他人责任的领导者,是一个善取善予的领导者,是一个让每个人都有主体和主人感的领导者。选定合作者,就应该放手让他独当一面地去做,事实上,只要被给予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做的一摊子事,君主固然能治理国家,可要他去放羊,他反而不如一个牧童做得好。所以凡事不必要事无巨细、亲历亲为,更不能包办代替,要想成为称职的管理者,必须热爱自己的员工、同事,了解他们的长处优点,并且能高度尊重他们,始终信任他们,激励他们,给他们舞台,充分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都成为各自领域的第一责任人,逐步培养他们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一责任人,要为好事负责,更要为坏事负责。责任不仅仅是对工作、对学校的一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在负责任中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所获得的尊重和认同,也能够在承担责任中获得满足。当出现问题后,推委责任或者寻找借口都是责任感匮乏的表现。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建造的,怎样对待工作,工作就怎样回报你,做好自己领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相信感受到的将不仅是压力而更多的是快乐!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 我自认为是个比较爱学习的人,毕竟不管从年龄上说还是从教龄

古籍整理笔记

1、《翁松禅手札》 翁同龠禾,江苏常熟人。生于清代道光十年即公元1830年,字声甫,号叔平,自署松禅,晚号瓶生,又曰瓶斋居士。 翁同龠禾于咸丰六年(1856年)考中进士,赐一甲一名,状元及第。后历任陕西学政、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官至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是清同治、光绪两朝重臣,又担任了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氵怡的师傅。 翁同龠禾从政数十年,为人正派,且具民族气节,难能可贵。在中法战争时,他力主出兵抗法,反对妥协投降。中日甲午战争时,他以“强敌凭陵,国势浸弱”力主一战。对前方战事每况愈下“焦灼愤懑、如入汤火”。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他逐渐倾向变法图强。他欲辅佐光绪帝筹谋新政,积极支持康梁维新变法。他破格求贤、冀匡时变,给维新人士以“游说公卿”的机会。他曾以帝师的身份走访康有为,反复讨论变法事宜。他曾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七月,命陈炽起草了十二道新政诏书,准备通过光绪皇帝次第颁行,但为保守派奕讠斤所阻未果。他支持北京强学会的成立,广泛浏览维新派的新政陈条著述。他曾向光绪皇帝密荐康有为,称康力堪大用;并不断与光绪皇帝磋商变法措施,从而成为光绪帝的得力智囊,成为“帝党”的中坚和“后清流派”的领袖人物。 翁同龠禾的行为早就为慈禧太后所不容,并忌恨。就在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诏定国是后,于6月15翁同龠禾被慈禧开缺回籍。慈禧“后党”发动戊戌政变后,翁同龠禾又被“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1904年7月4日,七十五岁的翁同龠禾,在开缺回乡七年后病逝常熟。 1908年慈禧、光绪相继去世。宣统元年(1909年)翁同龠禾被朝廷诏复原官,之后又追谥“文恭”谥号。 翁同龠禾知识渊博,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西江。他工书法,笔力遒劲,天骨开成。他幼时学欧褚,中年用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晚年沉浸汉隶。被人们称誉为“同光间书家第一”。其诗词书法自成一家,对后世学人影响很深。 翁同龠禾亦喜画,常间作山水木石及杂画以奇肆出之,经随意点染,古趣盎然。 翁同龠禾从不出售书画,仅以自娱而已。《近代六十名家画传》、《清代书画家笔录》等书均有著录,评价也很高。 《翁松禅手札》的艺术价值 《翁松禅手札》是由翁同龠禾的外甥俞钟銮先生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搜集重校印行的。所收信札是翁同龠禾于1898年开缺回乡至逝世之间的七年中书写的。据俞钟銮在跋文中称“此松禅舅之札,江湖长往,花鸟惊心,其间良友逝,小阮亡,山中七年狼狈无愈于此”时之作也。 《翁松禅手札》为珂罗版富纸精印,开本阔大(书幅为26.5×15.4厘米)字迹清晰,每页中还夹有黄褐色衬纸,可称得上是善本书的一种。该《手札》共编为8集,每集1册。惜本人仅购得3、6、7、8等4集,共113页(双页)、收信札120通。7集和8集的后面各有编印者跋文1篇,始知概貌。 此翁氏手札所书皆为与晚辈或与友朋之间的私人来往信函,内容多为生活琐事和磋商古籍碑帖学问之事,也有为感时忧世的心情抒发,充分表现了翁老夫子的真情实感,故书写时心情是非常放松的,信手拈来的,决无做作之嫌。无论是在本札中的大多数草书、行书,还是少数楷体札,都是挥洒自如、力透纸背,能见其真功夫。 笔者何以称此《手札》为“下真迹一等”呢?!这是因为:其一,翁氏虽被公认为晚清数一数二的大书法家,但据考证他不卖字,以自娱为主,偶而以书赠之,所以至今书画市场上很少见到他的作品及其上拍场的消息,说明他的书作存世量极罕。其二,如前所述此12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 ile等等等等。用不同的工具在不同的时间接触家长,即使节假日孩子在家,我们心中也要时刻装着孩子,经常在QQ上聊聊天,问候问候,做到随时与家长孩子保持联系,不因节假日而疏远了。 二、加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与家长观念。 利用业务学习,组织教师研读《纲要》“组织与实施”。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当前家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切为了孩子,在争取家长的支持、理解和合作的同时。让家长也能学会“移情”,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深刻了解幼儿所需要的以及幼儿的想法和感受。 三、必要的说话技巧 俗话说“一句话十样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同样的一个意思,用不同的措辞来表达,会得出不一样的成果。在与家长的接触交谈中,特别注意讲求技巧。例如;孩子犯了过错,不是直接找家长告状,而是像唠家常般先说说孩子平时的情况以及长处和提高,再对孩子的缺陷提出建议,让家长了解老师的心意。做为一名幼儿教师还应以一种平等、友好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位家长,将家长视为朋友,虚心听取家长的建议,乐意与家长交谈,让教师与家长关系变得比较融洽。如对爱挑剔的家长,要以细致的耐心来对待家长的挑剔,以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来改变家长的埋怨。 四、让家长也充满着童心 适当的把家长当初大孩子,增强家长参加配合各项活动的积极

性,比如有些家长觉得活动麻烦繁琐,而不愿意参加,教师可以用较为轻松的语气告知幼儿:“要批评XXX的爸爸了,这么不积极。”这时候,幼儿肯定不愿意自己的父母被老师批评了,从而鼓动父母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又或者,在家长工作做得好时,在班级里表扬幼儿,奖励贴贴纸小果果等措施,让幼儿觉得我的爸爸妈妈是最棒的,同时也赋予了家长做成事的极大自豪感。另外可以评选好家长,以点带面发挥榜样作用,让更多家长能感受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长工作是一门艺术,教师能否做好家长工作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幼儿教育只有通过家园配合,才能有效的提高保教工作的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寻找家长工作的各种有效途径,探索一些新的方法,使我们班的家长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5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在学习专业课之前直接就接触深奥的专业知识是不科学的,为此,学校带领我们进行了这次实习活动,让我们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获得一个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是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由知识、能力、智慧等因素融合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古籍整理的格式

【以下是一個古籍整理的格式,以《南遊記舊》爲例。校勘記用腳注,每頁重新編號。注意,標點符號用中文,不要混雜英文標點。加專名綫(下劃綫)。】 南遊記舊 凡例 凡例 1、本書以涵芬樓《說郛》本爲底本,以重編《說郛》本爲校本。 2、底本中異體字、異形字(如密宻、賓賔)、避諱字徑改,不出校。 3、底本文字不誤而校本與底本文字有異者,列出異文。 4、校本文字明顯有誤者,不出校。 南遊記舊 宋[魯紓]〔曾紆〕1 慶曆中,賈昌朝鎮北都,因奏韓魏公治恩、[異]〔冀〕河流2,斷趙征[侍]〔村〕岡勢3,不利國姓,致皇嗣未立。仁宗即日中批付侍御史知雜吳中復亟往按治,一日受內降至七封。中復固請對乃〔行〕4。既對,以所授內降面乞盡付中書、門下行出,乃敢奉詔。上初甚咈,吳固爭不已,乃從之。時人謂之「鐵面御史」5。 1 「魯紓」,重編《說郛》本作「曾紓」。《直齋書錄解題》小說家著錄《南遊記舊》一卷,云:「曾紆公衮撰。」當作「曾紆」。曾紆,曾布子,生平見汪藻《浮溪集》(《四部叢刊》本)卷二十八〈右中大夫直寶文閣知衢州曾公墓誌銘〉。【「曾紆曾布子」以下文字可以不用。】 2 「異」,重編《說郛》本作「冀」,《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八十四嘉祐元年十一月注引《南遊記舊》亦作「冀」,是。 3 「侍」,重編《說郛》本、《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八十四作「村」。 4 「行」字,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八十四補。 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八十四嘉祐元年十一月:「乃更遣殿中侍御史裏行吳中復,與思副使帶御器械鄧守恭等往澶州鞫其事,促行甚急,一日內降至七封。中復固請對乃行,既對,以所受内降納御座,言:恐獄起姦臣,非盛世所宜有,臣不敢奉詔,乞付中書行出。上從之。時號中復為『鐵面御史』。」「乃更言六塔在東北非正北無害也」下原注:「鐵面御史、并乞中書行出,及内降七封,並據曾氏《南遊記舊》。曾氏又以治恩、冀河,疏斷趙征村崗勢,為韓琦主議,誤也。」「庶無憂疑也」下原注:「又據曾氏《南遊記舊》,則吳中復始受命亦是内降文字,中復入對,納内降,乃自中書行出。而〈中復本傳〉載此事亦不詳,未知孰是也。」按,《宋史》卷三二二〈吳中復傳〉:「富弼主李仲昌開六漯河,內臣劉恢密告所斷岡與國姓上名同,賈昌朝陰助之,欲以搖弼。詔中復往治,促行甚急。中復言:『獄起姦臣,非盛世所宜有。』馳至,較其名,乃趙征村也,亦無岡勢,獄以故得止。」【此條屬於補充說明的性質,校勘記中可以不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