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使学生发现数学美

如何使学生发现数学美

如何使学生发现数学美
如何使学生发现数学美

如何使学生发现数学美

数学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社会生活的主要构建成分之一。数学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一门单调的、枯燥的、乏味的学科学问,这是对数学的一种误解,事实上数学是理性思维和想象的结合,是有其特殊的、耐人寻味的美丽。

数学美主要表现在:语言美、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类比美、抽象美等等,不一而足。

数学的语言美是其自身特有的美,主要有数字美与符号美两部分。数字与符号构成了最基本的数学,同时还是目前小学生所面临的数学。这些数字和符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另一方面还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更好的结合。

数学的简洁美是数学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有人会认为数学繁复驳杂的公式、知识点,抽丝剥茧试的解决问题,令人望而生畏。但是数学并非是臃肿的毫无头绪的一潭死水,每一个步骤都是前进路上一个个关隘,最能激发人们前进的斗志,追求胜利的步伐。

数学的对称美是数学美的一个最主要的体现,主要表现为数学图形与表格之中,例如2000年前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刘徽发明的一个数学金字塔形状的图形,表现出数学的对称美早在2000年前就被我们的老祖宗发现并总结出来,可见数学对称美的魅力所在。

1

1 1

1 2 1

1 2 3 2 1

1 2 3 4 3 2 1

……

数学的统一美与类比美是一对孪生兄弟,在数学学习中会经常发现,数学中的一些关系量需要一个统一的参照物,即类比于此参照物其他关系量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比值或大小。只有统一的前提下,类比才有可能。

数学的种种美中,抽象美是最令人头痛的,同时也是最令人心驰神往的,是数学的最内在的特征。在数学中所处理的抽象的量,是脱离了具体事物内容的、用符号表示的量。它可以成为任何一个具体数的代数,但它又不等于任何具体数。比如“N”表示自然数,它不是N个岗位,N只鸡或N张照片……也不是哪一个具体的数,分不清是0 ?是1?或者说100?……“知道”中蕴含着“不知道”,“具体”

中充满了“不具体”,这就是数学的抽象美。

数学的美还有很多,我正在发现的路上。。。。。。

发现数学之美--感受数学魅力

发现数学之美感受数学魅力 方山学校宋宏文数学是什么?不同的人对数学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多数人心中,它也许只是“ 1、2、3……”这些数字之间的游戏。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数学就是计算,推理和证明,觉得数学很抽象,感觉枯燥无味。其实数学是一门很美的学科,很多大数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称颂数学之美。例如:“数学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华罗庚);“数学之美,美在纯净” (纳什);既然数学是美丽和魅力无穷的,为什么不少学生从小学开始便讨厌数学,觉得数学难懂难学,枯燥无味呢?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刚接触数学时,家长或老师只教他们算法和算理,不重视让他们领略到数学美和好玩的一面。数学家杨乐说得好:“学数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使数学成为爱好和兴趣。”因此,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欣赏数学的美,重视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之美,领略数学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美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那是多么的重要。 数学是美的,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数学是一门美学,它具有符号美、抽象美、和谐美、简洁美、形式美、奇异美、变化美等等。下面就本人在近年的教学探索中的一些做法加以举例说明如何去发现,展示小学数学中的美。 一、认识数字的有趣和神奇,感受数学美,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精

彩。 学习数学首先是从认识数字开始,如何让学生觉得数字生动、形象、有趣,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迈好开始的第一步,对今后的学习十分重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数字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故事学数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一年级的语文书上有这样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巧妙的把‘一'到‘十'这10 个数嵌入其中。这样的数字诗,读起来妙趣横生,学生既记住了数字,又学习了古诗,令人回味悠长,学生各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也好。另外,用联想的方法,让学生想象,每个数字的样子像什么,有助于学生对数字产生亲切感,觉得数字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发现数学的妙处不但有趣,而且还能解决问题。比如数字“ 1”,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枝铅笔,一根筷子,一根棍子”等等。数字“ 7 ”这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学生看到它,可能想起神话传说中的“七仙女”,想起白雪公主身旁的“七个小矮人” ,想起每周的“七天” 等等。根据学生的想象,我们可以编出数字儿歌,这样数形结合,抽象的数字,在学生头脑里变得直观形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二、探索规律,感受数学之美,领略数学魅力。 数学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数学美的探索,数学美蕴藏在数学的规律之中。数学美就是数学中奇妙的有规律的让人愉悦的美的东西。在我们的数学课本当中有很多探索规律的内容,老师应当引导学生一起去发现,去展示数学中的美,从体验数学美中,领略数学魅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 《数学之美》是一本领域相关的数学概念书,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关于数据挖掘、文本检索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可以作为数据挖掘、文本检索的入门普及书。另外,就像作者吴军老师提到的,关键是要从中学到道----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术。书中也启发式的引导读者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道。 下面记录一下自己读这本书的一些感想: 第一章《文字和语言vs数字和信息》:文字和语言中天然蕴藏着一些数学思想,数学可能不仅仅的是一门非常理科的知识,也是一种艺术。另外,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可能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一些简单的思想会给你带来解决问题的灵感。 第二章《自然语言处理----从规则到统计》:试图模拟人脑处理语言的模式,基于语法规则,词性等进行语法分析、语义分析的自然语言处理有着很大的复杂度,而基于统计的语言模型很好的解决了自然语言处理的诸多难题。人们认识这个过程,找到统计的方法经历了20多年,非常庆幸我们的前辈已经帮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不用我们再去苦

苦摸索。另外,这也说明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是充满坎坷的,感谢那些曾经奉献了青春的科学家。自己以后遇到问题也不能轻易放弃,真正的成长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的,这是自然界的普遍真理吧! 第三章《统计语言模型》:自然语言的处理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方法---基于统计的模型,概率论的知识开始发挥作用。二元模型、三元模型、多元模型,模型元数越多,计算量越大,简单实用就是最好的。对于某些不出现或出现次数很少的词,会有零概率问题,这是就要找到一数学方法给它一个很小的概率。以前学概率论的时候觉的没什么用,现在开始发现这些知识可能就是你以后解决问题的利器。最后引用作者本章的最后一句话: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第四章《谈谈中文分词》:中文分词是将一句话分成一些词,这是以后进一步处理的基础。从开始的查字典到后来基于统计语言模型的分词,如今的中文分词算是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然而,针对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要求,分词的粒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还是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针对该问题最好的方法。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掌握其中的道才是核心。 第五章《隐马尔科夫模型》:隐马尔科夫模型和概率

数学之美小论文

数学之美小论文 13-会计2班1322158 周宇宸这学期报了一门益智游戏与数学欣赏的选修课,这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数学世界五光十色,没有接触这门课之前我一直以为数学只是停留在学过的课本上,大学前学的导数函数,到大学后的高数,印象里只有运算符号和数字还有就是繁琐的解题步骤,虽然并不讨厌但是对于很懒的我写太多数字费太多脑子也会让我觉得很麻烦,而且高中数学比起初中的,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且抽象性理论性更强,思维密度和难度都大幅度加大,到了大学的高数就又上了一个台阶,就算成年人对高数大部分也是投降的态度。然而接触了这门课之后,我抛弃了数学只是用来得试卷上的分数的固有思维,发现了数学的有趣之处。 数学的有趣之处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结合实际,现实中的很多麻烦的事情通过数学就可以迎刃而解,不然如此还可以发现很多神奇的东西。比如说之前有一节课看到的视频,大概意思就是一个人向天空看,然后会影响到周围多少个人,然后一群人向天空看可以影响到多少个人,通过概率计算出的结果令我感到非常的神奇。还有黄金分割比例,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为0.618,这个比例被公认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所以被称为黄金分割比例,五角星之所以看起来那么的赏心悦目,是因为其中充满了黄金比例,它的边互相分割为黄金比例,不论横看竖看都是匀称的,我想这也是被称为数学之美的一部分吧。

接下来有接触到了一些数学相关的小游戏,最常见的就是小时候的脑筋急转弯一样的题目,还有就是最经典的华容道,魔方,七巧板,九连环这些了。华容道就是通过移动各个棋子,帮助曹操从初始位置移到棋盘最下方中部,从出口逃走就算胜利;魔方大家最为熟悉,就是通过旋转使每面都是同样的颜色;七巧板顾名思义是七块板组成的,而这七块版可以拼成许多图形;九连环是中国传统智力玩具,用金属丝制成九个圆环,将圆环套装在横版或者各种框架上,并贯以环柄,玩的时候按照一定程序反复操作,就可以使九个圆环分别解开,或者合二为一。我认为这些多是运用了数学中几何的知识,了解了这些之后也对这些早已熟知的游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并统一的过程。统一的目的是“追求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简单的方法”,而通过不同的方面来看数学,这对认识到数学的魅力我觉得有很大的帮助。数学之美,表现形式我认为是多种多样的,有简约之美,概念之美,公式之美,繁杂的数字虽然看上去并不美观,可是如果细细品味就会认识到其中的奥秘,在纸上它们也许只是不起眼的公式,但凡运用到实际中,可将许多难题化解。这些我认为要感谢伟大的数学家们,是因为他们我们才有现在的生活,才能体会到数学原来也有如此的耀眼。

享受思维_学生喜欢数学的理由_王珏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享受思维,前提是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思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和“点燃”?一个重要的途径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以课堂教学设计引发学生思维,这是格致初中数学教师都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少,在此呈现几例,从中领略学生如何在教师教学设计的引导下敞开思维、享受思维的教学之道。 一、呈现教学案例例一:几何教学中的“猜想” 几何教学中的“猜想”是教师预设的一项重要教学设计,也是学生启动学习、 激发思维的准备。数学组的金老师对此撰写的《初探初中几何教学中的“猜想”教学》荣获长三角征文一等奖,论文体现她多年实践的成功经验,现将“猜想”的教学实施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猜想”教学基于杜威五步教学法的思想,有以下五个基本步骤。一是在情景中感到要解决某种问题的暗示———做好猜想的储备。这一步骤的关键是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能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设一座桥梁,为学生的猜想提供思维的支点。二是明确要解决的难题是什么———有效的提问让猜想有方向。猜想具有指向性,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认识一个几何图形,会从哪些方面来研究?”这就为学生的猜想指明了方向。三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珍惜每个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猜想。教师要珍惜每位学生的猜想,肯定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指出并分析学生思维中的纰漏。四是推断所定假设的内在含义———分析题设,明确目标。学生根据操作或直观感知获得猜想后,要分析“猜想”的已有条件和需求目标。五是在行动中检验假设———验证猜想。学生提出一种猜想后,要通过师生互动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和合理。 “猜想”教学达成三个循序渐进的目标。一是探索新知识前,让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在形成知识的过程中,让猜想提升思维品质。三是知识构建之后,让猜想延伸学生学习的思考。“猜想”教学具有悬念和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合理猜想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素养和开发学生智力、科学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二:制造教学观点 制造教学观点,就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所教班级的学情,精心设计能够激起学生思维浪花的问题。 数学组的王老师在教师制造观点的教学过程中,遵循比较是 “一切理解和一切思考的基础”(乌申斯基语)的规律,让学生对构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引发思考的积极性,深刻学习数学知识的本质。对此,王老师的教学实施通常体现在以下两点:有时制造一个反例,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比较、思考,让学生清晰地认识本质;有时制造一个不同角度的观点,通过不同角度的比较、思考,让学生寻找共同的本质,提高思考的深刻性。下面列举代数教学的一则例子。 教学三元一次方程组,解题的思想方法依然是消元法:消元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再消元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组。虽然解一元一次方程组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想方法相同,但由于未知数多了一个,因而解方程的复杂程度提高不少,其复杂的程度在于把三元一次方程组消元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中。此时,容易发生消去的不是同一个未知数的情况,从而达不到消元目的。于是,引发教学观点的制造。 例如,面对,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教学时制 造这样的观点:由③-① 得,由②-①得 。 王珏 笪 文享受思维,学生喜欢数学的理由 JUJIAOCHANGSANJIAO 聚焦长三角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上海黄浦)·

把握数学美的特征发挥数学美育功

把握数学美的特征发挥数学美育功 能长期以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人们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 授与训练,而忽视了美育的渗透。不善于发掘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美,不注意用 数学美来感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重视引导学生发 现数学美,鉴赏数学美,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创造数学美,以致使一些学生感到 数学抽象枯燥,失去学好的信心。那么什么是数学美,在教学中,如何发挥数 学的美育功能呢?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 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美即是蕴藏于它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 命题模型、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之中的简单、和谐、严谨、奇 异等形式,它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它揭示了规律性,是一种科学的真实 美。数学中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的、意义深刻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 方面:一、简单性。简单性是美的特征,也是数学美的基本内容。数学的简单 美具有形式简洁、秩序、规整和高度统一的特点,还具有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 应用的广泛性。例如,众所周知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形 式多么简洁规整,应用又多么广泛普遍。在梯形的面积公式s=1/2(a+b)h (a为上底,b为下底, h为高)中,当a=0时变成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当a=b 时,变成平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从 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方法在数学中处处可见。其思维方法引入深思。二、和谐 性。各种自然形态,特别是动植物的生态以及人类的许多造物形态都有蕴含丰 富的数学关系,有丰富的对称美、和谐美。作为反映和研究客观规律的数学科 学,集中反映了这种美的特征。数学美的和谐性是指数学内容与结构系统的协 调完备和数学所表现出的均衡对称。三、严谨性。严谨性是数学的独持之美。 它表现在数学定义准确地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结论存在且唯一,对错 分明,不模棱两可;数学的逻辑推理严密,从它的公理开始到演绎的最后一个 环节不允许有一句假话,即使错一个符号也不行。此外,数学结构系统协调完 备,数学图形美丽和谐,数学语言生动严密等等都表现了数学的严谨性,例 如,极限过程,是一个无限接近的过程,人们无法经历它的全过程,而极限理 论却使我们在推理想象中完成这个过程。对它所推出的结论的正确性人们确信 无疑,达到尽善尽美,令人陶醉的境界。数学美的这种严谨性,要求数学工作 者具有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美德,这正是数学美的伦 理价值所在。四、奇异性。数学中新颖的结论、出人意料的反例和巧妙的解题 方法都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令人惊讶的奇异美。例如,欧拉发现的复数 z=cosθ+isinθ=e(或i),当θ=π时得到e十1(或ie)=0把五个重要的特殊的数0、1、π、e、i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函数f(z)=x+yi在复平面内处处连续却处处不可导这一反例的构思多么绝妙!诸如此类,好似天工巧设, 出神入化,给人一种奇异的美感。数学是美的,人的爱美天性在青少年时期表 现尤为突出。数学教师理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期,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之 美,进行审美教育,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一、展示数学之美,激发学习 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 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 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 的诱发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具体方法如下:(一) 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

轻松课堂,感受“数学之美”

轻松课堂,感受“数学之美”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愉快教学法,寓教于乐,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实质就是运用美学感知规律进行施教,寓教于乐,让学生成为真正地教学主体。而对于大多数同学认为数学是门枯燥乏味学科,怎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使他们领会数学之趣之美,对数学学科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应该发现数学的美,然后将美的数学以适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所以教师探索数学的美是实施教学的前提。 那么,数学学科中有哪些美呢?在教学中,发现数学的美处处可见。 一、数学的空间美 丰富学生的空间美感:空间观念是对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和形状的知觉。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在认识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要通过分析,比较几何形体的形状特征,抽象出每种几何的本质属性,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感受几何形体的美。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中,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摆一摆。看一看各种物体的大概形状;摸一摸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没有棱角,圆柱体和球体有什么特点;滚一滚中得出圆柱体和球体能否滚动;推一推中体验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和圆柱体能否向前推进,难度如何;摆一摆中体验到用几种几何体能摆出不同形状的物体;这些实践能加深学生对形状物体的区别认识,丰富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感受到空间美的熏陶。 二、数学的数感美 一般来讲,数感是人对于数及运算的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有助于学生以“数”的眼光看待问题,进而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感奠定基础。例如:教学《可爱的校园》时,我让学生用教具摆出3个圆片代表3头大象,把形象生动的实物抽象为数字符号“3”,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动物只数,形成由少到多的数学感知美。 三、数学存在的意义之美 数学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它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数学存在的意义,在于理性地揭示自然界的一些想象、规律,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数学是取之生活而用之生活,数学最早的起源,大概由自古代人们的结绳记事,一个一个的绳扣,把数学的根和生活从一开始就牢牢地系在一起。让学生了解数学存在的意义,了解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从而就会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之美。 四、数学语言简洁之美

数学之美读后感

数学之美读后感 读了一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以下是一则读后感美文,请阅读,VOM;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两个部分。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现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一节语文课上,老师告诉我们要写作文了,而写作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自己想什么就说什么,只要能通顺地组成200字的文段就成。“想什么就说什么”,原来写文章就这么简单呀。我美滋滋地,一直胸有成竹地写,将心中的秘密哗啦啦地倾泻了出来。不知不觉中远远超过200字了。作文本发下来了,我的作文获得了一个大大的“好”字,老师还把它当作范文在班上进行了示范朗读。当时的我别提有多开心呀。至今想来,我写作文与香菱学诗一样,大家都是兴趣当头。 要说起让我们方便的最大功臣当然是他了……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毛泽东对大家说:“我们会造什么?除了桌子,椅子,连一辆汽车都造不出来。”于是我们中国便努力地开始制造汽车了。1956年7月13日

在日本侵华时留下的细菌工厂的残骸中建立起来的工厂中,一辆中国造的第一辆汽车开出来了,他叫“解放牌”。从这一天起,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结束了,我们自己造的汽车一天比一天多的开了出去。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子女,每天目送父母的容颜老去;作为父母,目送孩子背着书包上学渐渐远去的背影;作为老师目送一批批的学生走出校门。其实,就算是让你追,你也追不上!这就是一代代的人生啊!《目送》读后感 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童年生活,绝不浪费时间,遇到困难不要退缩和逃避,踏踏实实去做好每一件事,做个善良、富有同情心和乐观向上的人。 我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我走进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的生活,目睹了他和他的同学们是怎样生活、怎样学习的,是怎样去爱的,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生活的追求! 《数学之美》,一个从事多年工作的谷歌研究员眼中的数学。令我大饱眼福的是,大学里面的数学知识竟能如此广泛运用到了计算机行业中。 在语音识别、翻译,还有密码学领域,有着许多基于概率统计的模型和思想。当然,贝叶斯公式是基础,应用到隐含马尔科夫链模型,神经网络模型。 在搜索中,一些相关性的计算,无不用到了概率的知识。在新闻分类中,用到了一些有关矩阵特征值、相似对角化的

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美

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美 发表时间:2014-05-29T14:22:29.96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7月总第177期供稿作者:陈雪梅[导读]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陈雪梅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井岸一小519100 摘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课标生活情趣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 “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成为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情境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使学习数学不只是动情感的脑力劳动,而是一种学习的美。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识左右、上下》位置时,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展现生命的活力。 二、创设儿童梦幻的“现实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例如教学“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学生喜爱的智慧小天使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引导学生发现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兴趣高涨。 三、创设美的数学生活化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边欣赏美景,边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了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 四、创设感受数学价值美的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 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 数学很好玩,数学很漂亮,在数学家眼中,数学就像一位恋人…… 数学家大会上,一位位数学大师用洋溢着激情的字眼描绘数学。但数学真的那么美吗?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他们感受不到数学的魅力。 现在,中小学里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花的力气不少,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学习的负担。著名数学家、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院长杨乐认为,这其中有教材内容过多过繁的原因;有教师水平不齐整,教得不够活的原因;更有现行考试模式的影响,因为数学是主科,总归要考,考试指挥棒的牵制力是很大的。 “我们的数学教育必须改革!”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一位教授参与制定了新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他认为:“数学并不枯燥,是我们把它教枯燥了。不能再让孩子学得那么痛苦,要把数学的美丽还给他们。” 这几年,我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的金牌总数常常高居榜首,成为当之无愧的数学“奥赛”第一大国。有人认为,中国的数学“新苗”正在成长,意味着中国的数学研究前景大有希望。但也有人担心,为竞赛而刻意进行的强化训练,实际上和让孩子喜爱并且研究数学背道而驰。 不光多数中小学生不爱学数学,不少大学生对数学也没兴

趣,甚至连理工科大学生也往往忽略数学学习。前来参加数学大会的著名数学家、菲尔茨奖获得者丘成桐,在哈佛大学曾碰到一件令他十分惊讶的事情。有一天,几个从清华大学来这里念工程学的学生找到丘成桐,求教几何方面的问题,问如何把图像运动表示出来。丘成桐感到很奇怪,这不是微分几何方面的古典问题吗,原本是在读本科时就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他说:“希望即使是学工程的学生也要多花点时间在纯数学上,打破门户之见。” 无论对于传统的工科、理科,还是信息、经济、管理等新兴学科,甚至于人文学科的学习来说,数学方法都是必要的基础和工具。杨乐教授说,研究生的培养、高层次人才所特别需要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数学基础。 中国青年报报道说,北京师范大学刘兼教授透露,目前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推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拟定。新标准对目前“繁”、“难”的数学内容适当做了删减,并要求教材编写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此外,大学的数学教育改革也正引起关注和讨论。我国的大学数学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而且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灵活。

数学之美读后感3篇

数学之美读后感3篇 数学之美读后感(一) 看到吴军的另一本书《数学之美》,激起了很深的兴趣,所以很快把书看完了,普及了很多基础的知识的同时也启发了很多想法,感觉很爽。 我自己在交大学的是工科(虽然没怎么上过课),小学、初中、高中都是一路参加数学竞赛,名次都还不错,也因此没有参加中考、高考,一路保送,自己对数学有很深的感情,同时女朋友大学也是数学系,有点后悔的大学选了个并不感兴趣的专业(交大当时允许我随便选专业,我没有跟父母商量自己选了船舶制造)。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找到了很多高中在看竞赛书的感觉,里面提到的很多概率论(不等式)、图论、数论的知识是高中数学联赛复试的重点,高中的时候已经研究的很深了,不过大学荒废了之后也忘得差不多了,书中提到的很多定理还很有亲切感 书名叫做《数学之美》,显得有些太大,毕竟更多的是吴军在google做搜索相关工作用到的数学模型的介绍与总结,提到的数学部分大多集中在概率论、图论、数论领域,所以书名太大了,可能hax说得对,也许是出版社为了卖书取得名字 不得不说吴军是一个大家,文字中能够透露出大家的气势,书中不断的穿插着各种历史上的大科学家以及科技领域的大家的小故事甚至八卦,从文字中非常能够感受到吴军是一个和他们一个层次的人(即使他自己会自谦说是一个二流

的工程师之类) 书中具体的模型就不介绍了,说几点我学到的知识(仅仅皮毛),能列出来的都是看完还有点印象的: 1.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信息是如何量化的,信息熵是怎么回事?有啥用? 2.搜索领域中,语言是如何统计的,尤其是如何通过概率模型进行分词 3.搜索引擎是如何工作的—网络爬虫是怎么回事儿 4.PageRank是怎么回事?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5.密码与解密领域的数学模型,尤其提到的二战时候的各种解密的趣事儿,提到的电视剧《暗算》打算抽空看下 6.拼音输入法的数学模型 7.、文本自动分类的模型 ……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 1.数学模型巨大作用,推动着新技术的发展 2.攻城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非常牛叉 3.书中提到了很多数学模型都是在不断的进化、改良、升级,也就是说有人不断的在做优化,会有不断更好的模型、更新的技术出现,跟得上技术的发展可能也是比较重要的,否则很多人一直在做某一点上的持续优化就没有意义了。 但同时技术很大的作用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书中提到的各个数学模型、各种方法都是为了解决人们的需求或者

读《数学之美》感悟

读《数学之美》感悟 读这本书纯属偶然,原本只是爱人的读物,后来用来给孩子做早之又早的早教启蒙,再后来,在旁边当听众的我也开始感兴趣了。 大学时候有一个段子广为流传:盛传大学有一棵树叫高树,许多童鞋在上面吊死了。后来发现一棵长在数学系的树,叫分析树,它足够高,很多人趴在上面往下看,结果吓死了。作为一个被高数虐过的文科学生,面对数学俩字确实是心有余悸。如果之前有个人问我矩阵是不是很美,我一定会像见到外星人一样盯着他看半天。可是这本书却相当奇妙,读过之后,才发现大学时学的数学知识,比如马尔可夫链、矩阵计算,甚至余弦函数原来都如此亲切,并且栩栩如生,才发现自然语言和信息处理这么有趣。 但同样不得不说的是,尽管读完了,却也仅仅是囫囵吞枣,真的不敢说自己读懂了,能粗略领会其三分之一的精神已是自夸之词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没有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让你带着新的启示、新的方法以及新的眼光、新的境界来重新理解这个世界。 关于教育。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会提高,因此小时候需要1000个学时才能学会的知识,上了大学后只需要500个学时就够了。联想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没必要太早给孩子灌输一些所谓的技能,没必要太执着于为了通过考试而进行优化。最重要的是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认知世界的兴趣和方法,孩子的社会经验、生活能力以及儿时树立的志向才是伴随他们一生的东西。知识可以早学,也可以晚学,而且长大了学的更快,但是错过的成长阶段是无法补回来的。当理解能力增强后,以前花很久才能领悟的东西,上大学之后可以用非常短的时间读完。所谓的早期优势,在大学时很快就丧失殆尽。教育和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以长远的目光看待,才能抵御拔苗助长和伤仲永似的问题。

数学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数学,有生活,有实践,才美好! 教学改革,在我教学的每一天里,都是如影随形的,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也不知道到哪一年结束,这让我意识到,你,我,我们就处在教学改革的浪潮里,我们就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教学改革,是要让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要把以老师的教为主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所以,我今天要讲的第一个重点,就是用孩子身边的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孩子们爱上数学。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教学改革,使得数学知识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生活实际,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我们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孩子们所熟知的动画片,故事,歌曲,游戏等等都可以拿来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小猫和小鱼的图片贴在白板上,以孩子们熟知的《小猫钓鱼》的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孩子和小猫一起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后成功钓到了很多小鱼,高高兴兴地回家去,整个课堂就像是在讲故事一样,孩子们一边听着故事,一边学到新知识,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为了帮小猫克服困难,主动地去总结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还做了大量练习,到下课了还意犹未尽,可见情境创设地重要性。

二、数学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孩子们兴趣持久。 现在的数学删除了大量与生活实际脱节的内容,例如进水管,出水管的问题,而更多地加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例如去超市买东西啊,游乐场啊,所以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列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他们往往是争先恐后,不仅仅是像“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一米”,“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现象是旋转”,即使是计算题,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编出来,例如:“请同学们根据给家人分水果的事情来编一道除法计算题吧!”这样既练习了计算,又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免除了大量的计算容易使孩子们感觉枯燥厌烦的情况出现。 三、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在课上,更在课下,在孩子们的生活中。 数学作业来点创意,让孩子们动起来。有时候,创意是被逼出来的,在被逼无奈之下,我们的数学作业不能再让孩子趴在那儿写啊,算啊,于是动手作业,写画作业,游戏作业,调查作业等就被逼出来了,我记得那次调查作业让孩子们津津乐道:调查在开封市喜欢去大润发,三毛,大商超市购物的人数情况,调查喜欢在淘宝,唯品会,京东网站购物的人数情况,每个孩子至少调查50人。一时间,小区里,超市门口,大街上,求实国际二年级的孩子们随处可见,再内向的孩子也会张嘴去问,因为这是作业,问一个两个不熟练,问十个八个就放开了,问完50个还想问,有的孩子调查了一百多个,和小伙伴们谈论起来,眉飞色舞,完成作业的成就感让孩子们怎能不爱上数学呢?

发现数学之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2908106.html, 发现数学之美 作者:张琼梅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第23期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通过审美方式来教育人的一种活动。“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先生的一句话,道出了它的含义。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提高。事实证明,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民族实现伟大理想的情感动力。拥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也是一个人成才必不可少的要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他的科学发现所依赖的不是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一种直觉,一种想象,他甚至把审美作为科学发现的一个标准(如简单性、和谐、对称等)。 朱光潜先生说:“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如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把“课程总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具体内容,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对于良好的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并促进其他三方面目标的达成。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是实现课程总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发掘教材潜力, 给学生提供层次丰富的数学美 “数学美的特征是什么?概括起来有简洁性、和谐性和奇异性。”①数学美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但是并非所有的美都能使学生产生美感,由于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同,所呈现的美的信息是有层次的。借鉴美学中美的层次,我们可把数学美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②。 1.自然物质层面 这是感性层次的美。它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性,包括数学的对称美、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列的秩序美等等。如《轴对称图形》,教材安排学生先对轴对称的物体进行欣赏,然后把物体抽象成平面图形,概括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最后再运用这个特征进行自主的创造轴对称图形。教材提供了许多美丽的图形,让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平面图形的对称美。 2.知觉表象层面 知觉表象是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它把个别与一般、感性的知觉与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现实与主观的情感统一起来,使客观的、本来只具有自然物质属性的感觉形象转化成为人化了的感觉形象,包括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美、数学公式的概括美与抽象美、解题过程中的逻辑美等。 3.社会历史层面

让学生享受数学

让学生享受数学 发表时间:2015-01-21T15:10:43.38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2月总第197期供稿作者:韩风光[导读] 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有些学生眼里,我们的数学却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上数学是一种痛苦,学数学是一种折磨。韩风光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实验小学262737 克莱因曾说过:“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是数学的皇后高斯(Gauss)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有些学生眼里,我们的数学却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上数学是一种痛苦,学数学是一种折磨。但自新课改以来,我们教师真正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他们不再是在应付数学,而逐渐开始享受数学。为了让学生享受到数学的快乐,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巧妙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的好感,我经常适时设计一些教学情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愉快地进入数学课堂,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新课“秒的认识”时,我在导入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就要到来,春节联欢晚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学生就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紧跟着新年的钟声敲响,然后我问,谁能说说,10、9、8、7、6、5……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有的学生就会自然地说出“秒”这个时间单位,这样我就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秒”,学生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渐开始享受数学。 二、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在没有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心情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当学生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轻松愉快的生活情境。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后,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请你当个小小设计家,学校的操场旁边要设计一个近似三角形的绿化带,面积是15平方米,你帮老师设计一个,可以有几种设计方法?哪种设计方法比较美观?通过研究,学生不仅巩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还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渗透了优化的思想。 三、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当运用原有知识经验不能对新的观点、现象进行解释时,原来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心理上出现“失衡”,本能地产生一种要恢复平衡的需求。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学生在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我让学生举例能被3整除的数,那能被3整除的数与这个数的个位有关吗?(有些学生立即给予肯定),有些学生想到13、16、19……均不能,这时旧知的影响与新知的认识产生矛盾,我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个位无关,那与什么有关呢?……通过矛盾情境的创设,造成不平衡,把学生带到思索之中,进而来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唤起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通过观察、猜想、归纳等方法,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而使新知得以同化,顺应旧知,达到新的平衡。 四、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激发自我发展和学习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一个学生由于自我获得了成功,就得到了积极向上的成功的情感体验,那么他随之而来就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动力,而个人内动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是其他任何外部条件无法比拟的。因此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就是不断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内因,因为只有内因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依据。所以教育的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学具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趣拼出不同的图案,而每个学生所拼的图案都是被认可的。课堂上尤其要更多地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于是我鼓励他们大胆地展现自己,让他们把自己拼的图案展示给同学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时他们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些成功的体验,一定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五、引导学生参与,让孩子乐在其中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等,以有效地调动学生手、口、脑等多种感观积极参与,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在激烈的竞赛中、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瘾中,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教材中的内容,或者学到了学生们必须掌握的课外科学知识。如教学“十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算式与得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7等于9;8-3等于5 中,“2+7”和“9”是一组好朋友,“8-3”和“5”是一组好朋友。)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的真谛在于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因此,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他们成为快乐学习的主人,唯有让学生自主地、快乐地去学习,数学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享受数学。

引领学生发现数学之美

引领学生发现“数学之美” 伽利略说过:“数学是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我很欣赏这句话,他把数学学科的价值和魅力用简单的一句话表达得淋漓尽致。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非常喜欢数学,因为数学知识无时不在体现出它的周密性、逻辑性、规律性与变化性,无时不在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它把善于创造、触类旁通者引入神秘的数学殿堂,领略不尽它的美妙。罗素曾经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还要在学生心中栽下“数学美”的种子,引领学生发现数学之美,欣赏数学之美,感受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学生后续学习数学奠定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我引领学生在最基础的方面发现数学之美,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引领学生发现数字之美 数字,是学生每一天都接触的,是数学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你看,0——9这些阿拉伯数字,就像琴弦上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它们有机的组合、排列,同样能奏出美妙动听的乐章。简单的10个阿拉伯数字经过排列组合,能表示很多很多的数,反映日常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数量,所以数字之美首当其冲。 学生初入学时,我会教会学生记忆数字歌,“1像铅笔细

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卖菜,6象豆芽咧嘴笑,7象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遭,9像勺子能吃饭,0像鸡蛋做蛋糕。”数字字形之美一定要深深印在每个学生的脑中,从这些美的数字开始,孩子们开始了数学学习之旅。 在课堂上,语文中的古诗也拿来在课堂上吟诵,引导学生感受数字的魅力。例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菜花都不见。”还经常读一些带数字的歌谣,“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七八九,拍皮球,十个手指头,就是一双手。”数字与文字的巧妙组合,也能表达出很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学生年龄小,不能自觉地去感知、发现,我们教师在平时要善于挖掘、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字在学生的眼中就会变得美起来,播下美的种子,就会收获美的果实。 二、引领学生发现符号之美 符号对于数学的发展来讲更是极为重要的,没有符号去表示数及其运算,数学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我们都知道数学符号的发明、使用和流传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能保存下来使用至今的符号,定是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和推敲,在推理运算中定是恰当、简便和美妙的。因此数学符号之美,也应该是老师引领学生发现“数学之美”的一个元素。 小学数学中的运算符号“+”、“-”、“×”、“÷”是美的,一是从视觉上看既简单又大气,二是这些符号从运算意义上看非常形象,非常贴切恰当地表示出了运算的意义。加法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一横和一竖合起来表示“+”,乘法是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