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5.负荆请罪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

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恶劣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此题不作过高要求。

(3)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的人”?

(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4、讨论:

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

(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5、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斜面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像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

6、知道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

将剧本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

过渡: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临行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

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

4、指名说。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5、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6、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三、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负荆请罪

廉颇蔺相如

对不住你过去的事别提了要是……

宽恕我

背荆条扔在一边避让

跪下扶起

(勇于改过)(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的利益

6.最后的姿势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XX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因为感动;

这些日子,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发生在瓦砾之间,发生在救援途中,发生在灾区的千里之外。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四川省灾区教育系统广大教师舍生忘死抢救学生,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们牢牢地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危难时刻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情操,用生命诠释了人性的光辉。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

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就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

先请学生说教师再补充。

过度:在地震中谭老师怎样保护自己的学生呢?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2、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说说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主要内容的关系,

3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4.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5.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学完本课你觉得“最后”还可以换成哪些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板书:

最后的姿势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忠于职守

7.船长

[写作特色]

集中笔墨,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写作色。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运用对比方法,揭示人物品质。

客轮遇险以后,船长想到的是60个人的安全,惟独没有想自己,这60与1的对比,揭示了他忘我的品质;在人们混乱时,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两处对比,突出了船长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慌。

运用语言动作,突出人物性格。

客轮遇险后,哈尔威船长“大声吼道”,“简短有力的对话”,“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下达着命令,一切都在听从他的调遣,危急中还不忘抢救见习水手克莱芒,突出了人物果断、坚决的性格。

运用特写镜头,展现人物形象。“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人了深渊。这是一个典型的特写镜头,展现了人物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后作业4中的两个勺子,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段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什事?为什么说他的灵魂是伟大的?)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震荡调遣大副井然有序

威严履行深渊忠于职守

2.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

哭泣机械灵魂争执控制

调遣呼号斗殴克莱芒可怖

指名朗读,指导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哭泣:小声地哭。

调遣:调派,差遣。

威严:威武而又严肃的样子。

履行:实践。

肇祸:闯祸。

大副:船长的主要助手,驾驶工作的负责人。

深渊:很深的水。

井然有序:形容严整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一自救一牺牲”给全文分段。

讨论:第一段

第二段

三、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二、精读训练

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怎样理解句中的“又”的?

朗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

2.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默读、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

交流讨论:

“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之因。

“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朗读指导。

指名试读,相机指导。

指名再读,及时鼓励。

过渡:如此重大的灾难降临了,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

3.朗读理解第二段。

速读,找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出示挂图。

图文结合,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

看图说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

指名感情朗读这段话。

看图听老师背这一段话。

集体看图背诵这段话。

他真的把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吗?

哈尔威船长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

小组交流,讨论。

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指名读。

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

“伟大的灵魂”指什么?

指导朗读第二段。

指导:读哈尔威船长的命令时应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读得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

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

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如……

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四、质疑

五、背诵

第29、30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

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如……

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3、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齐背

指名学生背

二、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

三、批改,订正。

8.爱之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记得上个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爱如茉莉》吗?谁来说说讲的是什么?(生回答)是啊,爱,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走寒冷的暖流,就是一种克服万难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爱之链。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这“爱”又是怎

样被链接起来的?)让我们一起来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平翘舌音:餐、蹭、糙;前后鼻音:吻、腕;后鼻音:蹭。

2、指名读词语。

乔依颠簸凄凉矮小脚腕蹭破车胎瘪了

袜子油污绝望餐馆亲吻粗糙脸颊

荒芜人烟天经地义潸然泪下

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荒芜人烟:指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天经地义:指非常正确不容质疑的道理。

潸然泪下: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2、按提纲“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讲一天晚上在乡间的小路上下岗后又找不到工作的乔依非常热情地无偿帮助一位在寒风中几乎绝望的老妇人修好了汽车,老妇人非常感动。

第二段写老妇人来到乔依妻子开的小餐馆,得到了女

店主的热情服务和细心照顾,老妇人深受爱的感染,留给女店主一些钱就悄悄地走了。

第三段(12自然段))乔依的妻子发现老妇人留下的钱和字条以后非常感动,心中充满了爱的暖流。

四、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我说爱更是一根心链,栓紧你我彼此的心,串起了一个个爱的故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一下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幕。

3、你还记得课文中讲了哪两件事吗?

板书: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二、学习课文1~8自然段

1、师述: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寒风挟裹着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一条乡间公路伸向远方。这里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一切显得是那么寂静、荒凉。一位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请你自己读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1 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部分。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模拟当时的情景,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积累好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点拨法 学法指导:自学、交流、深入理解 课型及教学课时: 新授课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2.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好朋友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3.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2.交流讨论。 五、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桥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桥优秀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桥》这篇课文是作家谈歌写的一篇微型小说,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黎明的时候,洪水肆虐,村民们惊慌失措,党支部书记以自己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不徇私情,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和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本课有27个自然段,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为三个部分来写。第一部分为第1-6自然段,主要写了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村民们惊慌失措,奔向背面那座窄窄的木桥;第二部分为7-23自然段,写老支书临危不乱,指挥大家安全过桥;第三部分为第24-27自然段,写老支书和儿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山洪暴发时,村民们慌不择路,老支书如山般站在桥前,形成第一次冲突:老支书用自己的威信镇住村民的慌乱,为顺利逃生赢得先机。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两次矛盾中:当众人排队过桥时,老支书因党性原则,“揪”出抢在队伍中的一个党员小伙子;当只剩下老支书和小伙子未过桥时,两人为推让对方过桥而再次冲突,但都不幸遇难。这一个个矛盾都让读者心中充满疑问。直到小说的结尾写了“老妇人”祭奠的情节,才解开所有的疑惑:原来,老支书和小伙子是一对父子。这一悬念在最后一刻揭开,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读者被共产党人高尚品格所震撼,被父子之间无言的亲情所震撼,这样的品格和情感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这也正是小说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

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和人物,本文很显著地突出了小说的特点。一是环境描写。文章共五百多字,其中一百多字都在进行环境描写。例如:开头用五个自然段描写故事发生的环境,“像泼。像倒”“像一群受伤的野马”“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等,这些环境描写营造出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机感,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人物形象的渲染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二是人物刻画。小说往往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感染读者的,本文主要刻画的是老支书的形象。当洪水来临之时,他与惊慌失措的村民对比,“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他此时就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大山,更是村民心目中的靠山;“盯”“揪出”“吼”等动作描写刻画了老支书的威信与担当;最为突出的是老汉下命令时的语言:“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短短几句话却将当时环境的紧急、老汉的果断表现出来了。在特定的环境运用特定的语言,刻画出了老支书镇定果敢的人物形象。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短句子的表达效果很多同学不会关注到;对于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精神的理解会不够深入,也理解不了桥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关注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感受老支书忠于职守的信念和舍己为人的伟大品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版本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1、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2、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3、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5、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6、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要适时做好铺垫。 2、识字、写字教学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1)、首先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注意结合专题学习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 (2)、教学时注意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地发挥。 本册教材大多数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关注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是学习课文要完成的任务之一,但是,人文内涵的开掘要适可而止,不可脱离文本,更不可不顾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从课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应当是教学课文的主要依据。本册教材课后题主要体现以下学习要求: 指导朗读、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语言,鼓励运用。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12《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1.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9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了解梗概 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课件1、2:出示课题】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 【课件3】 生字:咆哮嗓党淌哑揪呻废 词语:势不可当狞笑拥戴放肆 跌跌撞撞呻吟搀扶祭奠 1.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谈话导入{Www.PuxueWang.com} 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 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课件4】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会感到害怕?) 点拨语(可随机改变): (1)第一句: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第二句: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五、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课件5】(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因此本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同时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查资料了解俞伯牙、钟子期教师:制作课件,下载《高山流

水》乐曲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释题存疑 1、(课间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我国经典国乐《高山流水》,这首动听的曲子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板书:伯牙绝弦)读题,“绝” 是什么意思?“绝弦” 呢?关于伯牙,你们有什么了解? 2、伯牙学琴,以大自然为师,终成一代操琴高手,足以见得对音乐艺术的酷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操琴高手,最后却摔琴绝弦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读通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善”字在文中出现几次?意思都一样吗?(点明:同字不同意) 3、请5 名学生一人读一句,随机正音。(平翘舌音等) 4、字音是读准了,不过有几处停顿不太合适。大致地了解古文的意思,能帮助我们正确断句读得流畅。回忆一下,理解古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5、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实录)

《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认读“揪、咆哮、狞笑、放肆、淌水、豹子、乱哄哄、跌跌撞撞、势不可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大意,并感悟小说中短句的语言特色,并从人物描写感受老汉如山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激学趣(2分钟) 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曾经有一座窄窄的桥(指板书),这座桥,看似毫不起眼,但却在一个黎明时分,与村子里的一百多人经历一场可怕的浩劫。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齐读课题:16 桥 二、初读:明文章大意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注意做到以上的读书要求,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词语 (一)师生交流,解决字词 师:我们看,这些词语你们都认识吗? 第一组词语: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1、预设:生“当”字音读错。注意看最后一个字,词典中,这个“当”字和“抵挡”的“挡”字意思完全一样,但是在这里读一声,(真厉害,第一次读就读准了字音!)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一起读 2、发现了吗?这些词语在课文中都是描写什么?(洪水)师板书“洪水”。 3、“咆哮”----两个字都有口字旁,推想一下,张着大嘴,洪水像什么?(狮子、像魔鬼、像猛兽)对,猛兽发出的巨大的声音就是--------生:咆哮!我们想象着猛兽咆哮的样子再来读这个词。指名读,齐读。 师小结学法:通过推想词语的意思,再想象画面,就能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第二组词语:清瘦揪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1、这组词语又是描写什么的?(板书:老汉) 2、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来读。生读。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课文除了提到老汉,还提到哪些人物呢?(村民、小伙子、老太太) 2)老汉、村民和小伙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3)这是一篇(板书:小小说)理清人物关系,是阅读小说的好方法之一。 三、品读:感小说之妙 1、洪水肆虐,情势危急: 一场大雨引发的山洪就是这篇小说的起因,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啊? (1)感雨势之大: 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播放声音)学生读 1)这是一场怎样的雨?(瓢泼大雨、倾盆大雨、突如其来的大雨……) 2)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像泼。像倒) 3)见过暴风雨来临的样子吗?谁来描述一下(生交流) 2)结合你刚才的想象,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又体会到什么。(感受句子短促有力)(2)感洪水之急: 1)出洪水句,整体观照 师:短句也是这篇小说语言表达上的一大特色。大雨如注,洪水随之而来,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把描写洪水的句子划下来。 Ppt出示句子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洪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都用了比喻吗?第一句)A、比喻句:“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师:山洪怎么会像野马呢?(形态、声音)让我们看看山洪奔涌、山洪咆哮的样子(播放视频)

(word完整版)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整体分析 教材分析:这是部编新教材下册的开始第二单元,内容过渡层层递进,由《吃水不忘挖井人》体会老革命的革命精神,其他三篇课文来感受祖国的美好,激发爱国爱自然的情怀。同时也为培养学生主观能动的去认识生字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注重了学生的识字书写,也更加强调对于学生握笔,写字,读书等学习姿势的规范纠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法与学法:生字的教学不仅教师要以身示范正确规范的书写方式,更要运用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的学习方法进行识记生字。比如图片展示,动作演示,身体展示等等。 教学目标: 1.认识50个生字、6个偏旁和1个多音字;会写27个字和3个新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能读好带有感叹句的句子。 3.积累词语,鼓励学生能将学到的词语运用于表达中。 4.读懂课文,能提取明显信息,乐于和小伙伴交流阅读感受。 5.感受儿童的美好愿望,了解革命传统故事。

4.引读:当他们看到这口井时,毛主席带领战士们挖井的情景历历在目——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当乡亲们喝着那新鲜的井水时,毛主席仿佛微笑地看着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人们想念毛主席,尊敬毛主席,一股股暖流在乡亲们的心中激荡——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补) 5.指导学生带着对毛主席的崇敬和感激之情把课文齐读一遍。(因为有了毛主席,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大家都想念毛主席。)是的,不仅仅是沙洲坝的人民怀念毛主席,全国人民也忘不了毛主席。因为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披肝沥胆,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他的光辉事迹数不胜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通、读顺,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读,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品质,从而理解乡亲们饮水思源的行为。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一 教材分析: 交流平台:旨在具体解读本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侧重于“想开去”的策略。交流平台以《草原》《丁香结》为例,引导学生开发自我的学习经验,交流“想开去”的方法:一是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二是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阅读既读进去,又想开去,这样的阅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词句段运用:旨在从例句中学习表达方法并加以运用,形成表达技能。“词句段运用”由“体会句子的特点”“说说分号的用法”和“借助拼音认识地名”三部分组成。设计活动时可以联系语段所在的名家名篇,充分朗读,体会排比句的气势之大,体会并列句子之间加分号的语感。在学习“借助拼音认识地名”部分,要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学习。 日积月累:旨在丰富语言积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是一首记述乡下做客的诗。教师可借助插图让学生走进诗歌,体会诗人从应邀而来到准备不邀自来的愉快心情,进而熟读成诵,积淀文化。 教学目标: 1.在经验交流中获得“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策略性知识。 2.了解排比句的特点,学习分号的用法,会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3.熟读成诵《过故人庄》。 3.教学过程: 版块一交流平台 1.任务驱动。 同学们,阅读有两个法宝—“读进去”与“想开去”。首先就是要“读进去”,其次练习“想开去”。怎样“想开去”呢? 2.交流经验 教师在倾听中启发学生自我的学习经验,如: 要点 (1)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如,阅读《草原》,读到课文中主客相聚与惜别

的内容,可以联想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 (2)从课文中的“例子”想开去。如,阅读《丁香结》,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此还可以联想到梅、兰、竹、菊这“花中四君子”,再想到它们的品性和对人生的追求。 3.迁移练习 可以利用“想开去”这一阅读策略自主阅读“日积月累”中的《过故人庄》。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学习使用排比句。 (1)自读自悟。读一读第一组三个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要点:用三个以上的同一句式来描写事物或抒发感情,显得细腻生动、情感浓厚、气势强烈。(2)领悟用法。读一读第二组两个句子,说说分号的用法要点:并列的分句之间用分号。 (3)练习运用。出示一组词语,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来写一句排比句。 四季山峰小溪母爱爱心友谊时间 例: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目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频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2.借助拼音认地名。 (1)激活经验。平时行走或乘车,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路牌,课文中出示的图片就是指路牌,想一想,你分别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类似的路牌?这些路牌上有哪些信息?要点:左图是街道指路牌,蓝底白字,有地名、地名的拼音和方向;右图是高速公路指路牌,绿底白字,有地名、地名的拼音和千米数。 (2)任务驱动。看路牌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地名我们怎么办呢?用拼音拼写地名,有什么规则? 要点:借助拼音认识地名。拼音字母都是大写,没有声调,两个字的地名拼音没有间隔,三个字的地名“穆家湖”中“湖”的拼音前有一个空格。 (3)迁移运用。你会用拼音拼写自己的名字吗? 要点;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中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其余字母一律小写、连写,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蚌埠市双墩小学 吴子友 2019年8.3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们所担任的六年级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高低不一。从总体上看,语文水平不平衡,尤其是部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比较差,但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当然,也存在少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思维不够灵活。新学期中,要一面加强“双基”训练,一面着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概况: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于2019年秋期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 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小说的大门,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这八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2-4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后也有思考题。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和“资料袋”,全册安排“阅读链接”4次,分别在2课《丁香结》、4课《花之歌》、8课《灯光》、25课《好的故事》;安排“资料袋”3次,分别在5课《七律.长征》、13课《穷人》、21课《文言文二则》。“口语交际”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全册共安排了四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单元,主题分别是演讲、请你支持我、意见不同怎么办、聊聊书法;“习作”是每单元都有安排,主题分别是:变形记、多彩的活动、笔尖流出的故事、围绕中心意思写、学写倡议书、我的拿手好戏、有你,真好;除了这8次专项习作外,课文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分别安排在13课《穷人》和24课《少年闰土》的后面。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七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积.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二和第八单元各一次,“快乐读书吧”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一次。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2、识字、写字教学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8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表”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3、阅读教学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12课《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嗓”等8个生字,会写“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等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语句。 3.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领悟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的表达特点,使学生对小说的体裁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品析词句,体会老支书高尚的精神品质。 2.关注小说情节、环境描写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学习课文在情节设置、环境描写上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唤发情感 1.(播放歌曲《为了谁》)导语:这首歌是1998年长江抗洪后写给人民子弟兵的,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

2.(课件出示2008年汶川大地震图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汶川地震中共产党员无私无畏、抗震救灾的例子。 3.每年我们国家都会评选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每年都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4.板书课题,感情读题。 二、初读课文,初识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本课生字,正音。 3.(课件出示词语)学习本课词语。 课件出示: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拥戴沙哑党员呻吟废话吞没猛然搀扶 (1)指名读词语,开火车读词语,正音。 (2)突出显示课件中“咆哮、惊慌、呻吟、搀扶、跌跌撞撞”这几个词语,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在组成上的特点:偏旁相同。 (3)指导书写词语“咆哮”。 提示书写要领:两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哮”字右边为“孝”,右边上面为“耂”,右边下面为“子”。它是口字旁,“口”在此处表示发出声响,“咆哮”形容声音巨大。 4.指名3名学生接龙读课文,结合预习思考: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 课件出示: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沉着镇定、不存私念地指

部编版一下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1.吃水不忘挖井人 主备人:陶晓莉修改人: 教学要求: 1.认识“忘、挖”等13个生字和心字底、广字旁,会写“吃、叫”等7个字,认识“横折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能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能在朗读中体会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体会乡亲们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积累词语,找出文中的信息。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感情。 教学准备: 识字卡、课件。 教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和新偏旁,能正确书写7个汉字。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认识事物,读好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示课题:小朋友,你知道井是什么样的吗?(课件出示“井”图)井有什么用?想一想:挖井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2.出示课题,认识“挖”“忘”“井”这三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2.教师出示生字,学生主动拼读生字,并提醒大家容易读错的字。 三、朗读课文,了解大意,在语言环境中继续识字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出示本段出现的生字“席”“导”“革”“命”,学生认读、齐读。

课件(出示毛主席画像)他是谁?(学生回答后,老师简介毛主席的生平及事迹)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出示本段生字“战”“士”,学生巩固识字。再齐读本段,要求读准字音。 3.教师范读第3段,学生找出生字,教读,再读整个段落。 4.自己读一读所有生字,不太会读的多读几遍。齐读,开火车读。 5.朗读接力,在比赛中正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6.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四、指导书写生字:“吃”“叫”“主”“江”字。 1.观察字的结构,在田字格的站位。 2.学会给生字组词,观察老师范写,注意笔画到位。如: 吃:“口”大部分在左上格,横折弯钩的横在横中线,折在竖中线。 叫:竖提沿着竖中线起笔,最后一笔起笔要高。 主:竖在竖中线,第一横中长,第二横略短,第三横最长。 3.描红并书写。师指导写。学会记忆。 4.展示学生作业,集体点评。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设计: 吃水不忘挖井人 地点:瑞金沙洲坝 人物:毛主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语。 2.感受人物感情,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 学会“想”“念”两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2个生字,让我们和这些生字打个招呼,你们愿意吗?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店埠镇城关小学六1班罗德品 一、学情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热爱学习,积极要求进步,但有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语文缺乏一种热情,特别在阅读习作方面。本学期,针对各班学生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2、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联系教学实际确定各个专题在教材中的位置,关注各个专题及课文的内在关联,使整本教材成为一个整体。如,根据我国国庆节的时间和大部分地区的教学进度,将“祖国在我心中”这一“小综合”专题安排在第二组,便于教学,并将“大综合”“轻叩诗歌的大门”安排在后半学期。本册“大综合”以了解诗歌为中心,“诗歌朗诵会”是主要活动之一,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特意在“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专题中选编了朗诵诗《中华少年》,朗诵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学习要求,学生可以学到一些诗歌朗诵知识。“初识鲁迅”专题选编了《有的人》这首诗,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诵”的学习要求;本专题也放在了“大综合”专题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便于“大综合”中活动的开展 三、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阅读教学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3、口语交际教学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小学语文《桥》教学设计

16《桥》精读引领课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师:课前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播放歌曲《为了谁》),仔细听,这首歌熟悉吗?是不是优美的旋律中透着些忧伤。对,它的歌名叫《为了谁》,这首歌歌颂了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也有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好,同学们上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而又平凡的人。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桥》(提前板书课题)一:初读交流,以学定教 好,同学们《桥》是一篇小小说,因为它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所以曾被评为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那么它的表达究竟有哪些特色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首先,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上面,文中一次次地写到大雨和洪水,(板书:洪水)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8页,(ppt)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一)品读洪水,感受可怕 师:孩子们,知道吗?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你们读的那么投入,那么动情。让我欣赏到这么美妙的声音,谢谢你们。那现在找几位同学读一下你画的句子。 生1:生回答。生2 师:同学们都找了这么多,看来都读的非常认真,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句子。

(出示句子:)(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三段话。)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读清楚了吗?读仔细了吗?真的吗?那老师要提问了,请听题。哪一段中有最简短的句子? 生(异口同声):第一段。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在哪儿? 生(读):像泼。像倒。 师:两字就是一句。那泼,倒给你什么感觉? 生1:大。 师:那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1读 师:还给你什么感觉?生2刺激 师:那请你读得刺激些! 生2(读):像泼。像倒。 师:让我们一起来泼得再快些,倒得再猛些,一起来。 (生再读) 师:看!就这样简短的两个字,简短的一句话!却写出了雨的大,刺激,有力。这就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种特色。板书短句 用短句突出当时的气氛。 师:我们再看第二句话,有四个语句,咱们也来读一读,换一种方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第一组 1山中访友 2*山雨 3草虫的村落 4*索溪峪的“野”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 第二组 5詹天佑 6怀念母亲 7*彩色的翅膀 8*中华少年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第三组 9穷人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11唯一的听众 12* 用心灵去倾听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 第四组 13只有一个地球 14* 大瀑布的葬礼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16* 青山不老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 第五组 17少年闰土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9* 一面 20* 有的人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五 回顾?拓展五 第六组 诗海拾贝 诗经?采薇(节选)

春夜喜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天净沙?秋 天上的街市 白桦 与诗同行 我们去看海 致老鼠 爸爸的鼾声 给诗加“腰” 诗中的“秋” 第七组 21老人与海鸥 22* 跑进家来的松鼠 23最后一头战象 24* 金色的脚印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拓展七 第八组 25伯牙绝弦 26月光曲 27* 蒙娜丽莎之约 28* 我的舞台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八 回顾?拓展八 选读课文 林海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小抄写员 鹿和狼的故事 军神 我们的方阵 军犬黑子 看戏 生字表 1《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桥》教案

《桥》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桥》这篇课文是作家谈歌写的一篇微型小说,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黎明的时候,洪水肆虐,村民们惊慌失措,党支部书记以自己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不徇私情,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和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本课有27个自然段,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为三个部分来写。第一部分为第1-6自然段,主要写了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村民们惊慌失措,奔向背面那座窄窄的木桥;第二部分为7-23自然段,写老支书临危不乱,指挥大家安全过桥;第三部分为第24-27自然段,写老支书和儿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山洪暴发时,村民们慌不择路,老支书如山般站在桥前,形成第一次冲突:老支书用自己的威信镇住村民的慌乱,为顺利逃生赢得先机。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两次矛盾中:当众人排队过桥时,老支书因党性原则,“揪”出抢在队伍中的一个党员小伙子;当只剩下老支书和小伙子未过桥时,两人为推让对方过桥而再次冲突,但都不幸遇难。这一个个矛盾都让读者心中充满疑问。直到小说的结尾写了“老妇人”祭奠的情节,才解开所有的

疑惑:原来,老支书和小伙子是一对父子。这一悬念在最后一刻揭开,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读者被共产党人高尚品格所震撼,被父子之间无言的亲情所震撼,这样的品格和情感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这也正是小说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 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和人物,本文很显著地突出了小说的特点。一是环境描写。文章共五百多字,其中一百多字都在进行环境描写。例如:开头用五个自然段描写故事发生的环境,“像泼。像倒”“像一群受伤的野马”“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等,这些环境描写营造出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机感,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人物形象的渲染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二是人物刻画。小说往往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感染读者的,本文主要刻画的是老支书的形象。当洪水来临之时,他与惊慌失措的村民对比,“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他此时就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大山,更是村民心目中的靠山;“盯”“揪出”“吼”等动作描写刻画了老支书的威信与担当;最为突出的是老汉下命令时的语言:“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短短几句话却将当时环境的紧急、老汉的果断表现出来了。在特定的环境运用特定的语言,刻画出了老支书镇定果敢的人物形象。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交流学生演讲稿 1.用实物投影(或者口头读),展示三位学生的演讲稿片段──这三个演讲片段,分别代表写得比较好,写得一般和需要改进之处比较多的,以有没有用具体材料将观点讲清楚为标准来评价。 2.集体修改需要改进的演讲稿片段。(展示写具体的过程,让全体学生知道怎么修改。)3.修改自己的演讲稿片段。 4.再次请3-4位学生读自己的演讲稿片段。 二、指导书写演讲稿结尾 1.指导将结尾写好。师: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好的结尾,对于演讲稿非常重要。请大家欣赏这两个演讲稿子的结尾: A、身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让我们团结起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号召式结尾 B、身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结式结尾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法。————自然式结尾 2.学生写结尾。 3.请两个同学将完整的稿子读出来。 4.为自己的演讲稿加一个好标题。(参考题目:《我爱祖国》《腾飞吧,巨龙》《我自豪,我是中国人》《我们都有一个家》《祖国,我的母亲》《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 5.交流标题。 三、修改演讲稿 1.同桌互读,并指出不足,然后进行修改。 2.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组推荐一到两位同学进行朗诵,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2)教师点评并小结。 四、再次修改并誊写演讲稿 第三课时 1.自由组合分小组,每组5-6人。选出小组长,并给自己组取个组名。围绕主题定一句口号。 2.明确本次口语交际汇报形式,并选择适合自己组的形式。组长分好工。 教学过程 一、明确口语交际主题及汇报形式。 1.根据学生反馈教师板书。(演讲,朗诵诗歌、散文,讲故事。) 2.各小组给自己小组取名。师板出各组组名。 3.PPT出示四个活动主题及注意事项: (一)“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 演讲尽量脱开稿子,或者并脱稿; 站立姿势要大方,不忸怩; 精神饱满,声音洪亮;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概况 本班有学生40人,大部分学生热爱学习,积极要求进步,但有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语文缺乏一种热情,特别在阅读习作方面。本学期,针对各班学生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8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 三、教学目的要求: 第一组:一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三是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第二组:一是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三组: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二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