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水鱼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

海水鱼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

海水鱼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

疫苗

西安斯凯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2016.6

产品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渔业发展迅速,至今海水鱼每年养殖量约6 0亿尾,随着养殖量扩大,鱼病也逐年严重。每年因病害造成损失上百亿元。

国内对海水养殖病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和抗生素,这些药物过多使用,造成耐药和药物残留及毒副作用,疫苗已成为海水养殖疾病防治领域研究与开发的主流产品。至今国内未见商品化的海水鱼疫苗问世,也未见国外疫苗引入的报道,为此我们和第四军医大学合作,在海洋863和现代农业863计划基金资助下,对海水鱼病的防治进行研究,先后研究出鱼病多联诊断试剂,鱼病多联单克隆抗体治疗制剂和鱼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其中抗独特型抗体疫苗2004年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6年获国家农业部一类新兽药证书。

海水鱼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是由三种海水鱼重要病菌:溶藻弧菌、鳗弧菌、迟缓爱德华菌的抗独特型抗体混合而成的海水鱼病多联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疫苗,用以接种免疫养殖海水鱼,以预防养殖海水鱼这三种重要流行病的爆发。

技术原理

免疫学界公认,抗体和抗原的结合位称为独特位,认为抗体的独特位和与其进行免疫结合的抗原表位,其空间构形是互补的,所以称独特位为抗原表位的内影像。如果用抗体再去接种免疫机体时,抗体的独特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独特位的抗体,这种抗体称为抗独特型抗体。

抗独特型抗体的结合位点的空间结构和独特位是互补的,而和原来的抗原表位的空间结构是相类似的,它具有抗原表位的功能,能刺激机体产生抗原表位的抗体。如果抗原是病原体,病原体的抗独特型抗体就能取代病原体起到疫苗的作用。 技术原理 免疫小鼠 免疫小鼠 免疫小鼠 抗原表位 抗独特型抗体

独特位 抗体 抗体 抗独特型抗体产生原理

抗独特型抗体研制技术路线

抗独特型抗体研制技术路线

1. 病原体免疫小鼠

2. 取高免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

3. 杂交瘤细胞的阳性克隆筛选

4. 筛选对病原体具有免疫中和性抗体

5. 用该抗体再免疫小鼠

6. 取高免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

7. 杂交瘤细胞的阳性克隆筛选

8. 克隆化培养后,按抗独特型抗体的指标筛选抗独特型抗体

9. 将所获得稳定分泌抗独特型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保存于液氮中

工业化生产工艺流程

1 工业化生产工艺流程

1. 杂交瘤细胞复苏

2. 在CO2孵箱内,进行小培养瓶、大培养瓶扩增培养

3. 转移至小容积生物反应器扩增培养(5~10升)

4. 转移至中等容积生物反应器扩增培养(50~100升)

5. 转移至大容积生物反应器扩增培养(500~1000升)

6. 培养物离心取上清,加入适量稳定剂

7. 分装、冻干,即为抗独特型抗体疫苗

8. 质检合格后,入成品库。

创新内容与创新水平

1.国内外现有的海水鱼病疫苗一般都是灭活疫苗或者是减毒活疫苗。这

两种疫苗如果处理不当均容易产生毒副作用,因为细菌都有内毒素和外毒素,灭活或减毒方法很难除去病菌的内外毒素,所以常常会使接种动物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甚至毒死接种动物;而生产该两种疫苗,首先要大量扩增繁殖毒株,如果生产过程中产生泄露,就会造成环境污染损害人类。

我们在国内首次成功研制海水鱼病抗独特型抗体疫苗,能取代病原体起到疫苗的作用,但不含有病原体有毒成分,对接种动物无任何毒副作用,是一种无任何毒副作用,安全有效的疫苗。工业化生产的过程是使用生物反应器对产生抗独特性抗体杂交瘤细胞大量扩增繁殖,并大量分泌抗独特性抗体的过程。杂交瘤细胞是哺乳动物细胞,在自然环境中不能存活,不会污染环境,也不会传染人类。单抗生产过程耗能少,不排出任何废气、废水,无污染,是节能环保的。

2. 在我国用使用生物反应器生产人用单抗制品已有先例,但在兽用行业还未见报道。我们在国内首次建立了生物反应器生产兽用单克隆抗体的GMP生产线,建立了稳定高效的生产工艺流程。

1.我国珠江水产研究所研制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2014年获得

注册批文,华东理工大学研制的海水鱼迟缓爱德华菌活疫苗2016

年获得一类新药证书。但至今未见抗独特型抗体疫苗报道,本产品已拿到国家发明专利和一类新兽药证书,所以它是国内首创,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2.在国际上已有海水鱼病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的商品流通,但

也未见海水鱼病抗独特型抗体疫苗的报道,该疫苗也属于国际首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成熟度、可靠性、稳定性

1. 该疫苗的核心技术是建立了三株能稳定分泌三种重要海水鱼病菌即溶藻弧菌、鳗弧菌、迟缓爱德华菌抗独特型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该三株细胞株经多次传代其核形是稳定的,生长是稳定的,复苏后很快可达到对数生长期。细胞株所分泌的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的浓度稳定在200微克/毫升以上;效价稳定在10-2~10-3。说明三个细胞株各种特性很稳定。

2. 该疫苗经过生物反应器工业化生产,各株疫苗已生产多批,每批产品抗体浓度都保持在200微克/毫升以上,说明我们已建立了稳定的用生物反应器工业化生产疫苗的工艺流程。

3.疫苗已经过多批安全及效力试验。

在安全试验中,海水鱼腹腔注射10倍单剂量疫苗,观察一个月未见接种鱼异常死亡,也未见异常反应,说明疫苗对海鱼是安全的;

多批效力实验显示,注射型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对海鱼的保护率为70~80%;浸泡型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对海鱼的保护率为 50~60 %,说明疫苗对海鱼有较好的保护性。

市场

1 产品市场准入情况

海水鱼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为西安斯凯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独家占有,2009年公司开始着手建设5条疫苗生产线,其中有一条是用生物反应器生产鱼用抗独特型抗体疫苗的生产线。5条生产线2012年通过国家农业部药监局GMP静态验收,2013年通过GMP动态验收。5条疫苗生产线通过GMP验收后,目前公司正在积极组织各条生产线产品注册批文的申报。该疫苗产品预计今年年底前能拿到注册批文。

十六种常见鱼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十六种常见鱼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1、小瓜虫病(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所以又名白点病):传染性很强的外寄生虫病。鱼被大量小 瓜虫密集寄生时形成白点状囊泡,严重时布满全身。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15—2Q℃最适于小瓜虫繁殖,水温上升到 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停止发育,28℃以上幼虫大批死右。【病原体】多子小瓜虫(寄生虫)。 【症状】白点病分为早、中、晚三期,病程5~7天,各期为2~3天,常致鱼群很快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60%--70%。早期,各鳍及身躯有个别的小白点,有食欲,精神没有多大变化。中期,鳍、身躯到处是白点,没有食欲,不爱活动,到处蹭痒,颜色变暗。晚期,白点布满全身,鱼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鱼有气无力,左右摇摆,体表粘膜增多,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治疗】此病要综合治疗,只用药收效不大,加强饲养管理很重要。首先停食4-5天,减少污染,保持水温恒定,升温比原水温高2-3℃为佳。在没有水草的情况下可适当投药, 水草对各种药物敏感很快枯死。热带鱼常用验方如下:参考验方1:早期可投入0.5%--1%食盐,可取得一定效果。2:

初期、中期可用1-5ppm的呋喃西林粉剂洒全箱。用火柴 棍蘸甲基蓝结晶粉,涮入病鱼箱内变色即可,都有较好效果。3:早期、中期,将红汞放入水中,变成淡红色即可,有很 好的消灭病原的作用,但不能反复使用,因汞有毒,鱼不易排出体外。4:中期、晚期,特效药为硝酸亚汞,但鱼对此 药很敏感,易造成死亡,故一般情况下不采用。90×45×60(厘米)箱放绿豆粒大小一块即可,此药也不能反复使用。也可选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等治疗。或如前所述调高水温达28-30℃连续3天,杀灭幼虫后换水。2、出血性腐烂病:为细菌性传染病。【病原体】为细菌。传染途径为水蚤或病鱼以及被污染的工具。此病不易根除,好了后常常是带菌者,水质恶化立即又发病,死亡率较高,一般为50%左右。 【症状】鱼体出现出血点,各鳍由鲜红充血变成苍白而烂掉,腮丝也由红变白,部分烂掉。解剖内脏有出血点。常并发肠炎。发病急,蔓延快(2-3天)易造成大量死亡。本病春末 夏初流行,病鱼游动缓慢;常独处水面,不久死去. 【治疗】停食4-5天,全箱投抗生素药物青霉素:90×45×60(厘术)箱80万单位,上、下午各1支,连续3天为一个 疗程。一般4-5天可治愈,初期可治愈,中期可以得到控制,烂掉的鳍需1个月左右才能长好。把患病箱内的水草拔出用清水冲净并用美蓝消毒(用火柴棍蘸一下美蓝结晶变化即可)

鱼病的检查和诊断

鱼病的检查和诊断 一、现场调查 (一)了解鱼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 鱼生病后,不仅在病鱼体表或体内出现各种病状,同时,在水中也会表现出各种异常现象。如全身发黑、离群独游;在气候等一切正常的情况下,鱼的摄食量突然急剧下降等。鱼病发生往往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鱼病,病鱼一般在体色、外观和体质上与正常鱼差别不大,仅病变部位稍有变化,但一经出现死亡,死亡率急剧上升。而慢性型鱼病,则往往体质消瘦、活动缓慢、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死亡率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 鱼类受到寄生虫侵袭时,往往出现焦燥不安。如鱼鲺侵袭,鱼的体色等变化不大,但鱼出现上跳下窜,阵性狂游。当鲢碘泡虫侵袭白鲢时,鱼的尾部上翘露出水面,在水中狂游乱窜打圈子。 因农药或工业污水排放造成鱼类中毒时,鱼会出现跳跃和冲撞现象,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就转入麻痹甚至死亡。由寄生虫引起的死亡,一般是缓慢的逐渐增加,除集约化养殖发现指环虫、三代虫的侵袭在短期内造成大批死亡外,池塘养鱼死亡率一般不会太大;可是若遇鱼类中毒,则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大批鱼类死亡,而且不分品种,四大家鱼、野杂鱼、泥鳅都毫不例外地死亡。因此,及时到现场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对于鱼病的及时诊断和处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了解水质情况和周围的环境情况 水温与鱼病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各种病原体都有其繁育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在平均水温25℃左右时,毒力显著增高,水温降到20℃以下时,则毒力减弱,使病情减弱或停止。斜管虫适宜在水温12-18℃时大量繁殖。小瓜虫生长和繁殖的水温,一般在15℃-25℃,当水温低于10℃以下或高于26℃时,则停止发育。 观察水的颜色,对水质情况也可作一大致了解。水中腐植质多时,水呈褐色;水中含钙质多时,呈现天蓝色;微囊藻大量繁殖时,水呈铜绿色;城市排出的生活污水,一般呈黑色;当被污染水源污染时,因污水种类和性质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颜色,如红、黑、灰白色等,透明度也会随之大大降低。 水中的溶解氧、硫化氢、pH值、氯化物、硫化物等与鱼病流行的关系极为密切。有的鱼池数年不清塘,有的网箱长年摆设于一个地方,鱼的粪便和残饵大量沉积,当水底溶氧量减少时,嫌气微生物发酵分解产生硫化氢,不仅容易使鱼类中毒,而且更加剧了溶氧的缺乏,造成鱼类浮头或窒息死亡。目前网箱养鱼在

锦鲤鱼新鱼到家转水处理方法

锦鲤鱼到家转水处理方法 新鱼到家处理方法:1、订鱼后和客服确定好发货时间,提前到机场或者客 运站接鱼;2、接到的货首先检查包装有没有在运输过程损坏如有损坏立马联系 客服;3、接到的新鱼不要直接打开包装,因为里面充满了氧气,正当操作就是 到家了才打开包装箱,把整个包装放鱼缸里面泡缸20分钟。 合理的处理方法,让你的爱鱼早日适应新环境,减少疾病发生。 第一天:a.将鱼连袋子泡缸20分钟左右,减少温差,防止感冒生病,放海盐(4 斤/立方水),然后把鱼放入缸,原袋子里的水弃掉; b. 放应激1号药(0.5克/立方水),可以快速缓解因长途运输和南北 地域带来的不适应,预防缺氧翻肚,趴缸有效; 第二天:放开胃解毒药(0.5克/立方水),可以快速恢复体力,增加鱼的活跃和 抗病能力,并增加鱼的觅食食欲; 第四天:放杀虫药(0.5克/立方水),均匀泼洒到鱼缸/鱼池里面;注意要增加 氧气;可以杀灭转水带来的细菌和虫滋生,防止虫疾病; 第五天:放杀菌消毒药(0.5克/立方水),可以杀灭水体及鱼体的细菌,杀灭白 毛或者蒙眼细菌,有效防止疾病发生;均匀泼洒到鱼缸/鱼池里面;注意要增加 氧气; 第六天:防病治病药,要混鱼料喂吃,可以治疗充血,烂身,有效预防鱼病。比例:一瓶5克防病治病药配一公斤鱼料混合喂吃。每天早晚各一次。 经过一个星期的专心调理鱼基本适应了新环境,体质状态都恢复。可以尝试 喂吃,如果鱼还不吃就不要急于去喂,鱼抢吃也不能给吃太饱,3分1饱就可以,刚刚开始喂食太饱容易消化不良,得肠胃炎。 鱼药套餐;一套5瓶(5克/瓶)含应激1号,杀虫止痒,杀菌消毒,防病 治病,开胃解毒;专业养殖护理,技术搭配,效果明显,放心使用。 备注:以上所有的用药,都必须用水稀释500倍,然后均匀泼洒到鱼缸里面, 不要出现药物局部过浓导致爱鱼误服中毒。

抗独特型调节作用

抗独特型抗体的调节及其应用 摘要:抗独特型抗体是针对抗体可变区的抗原决定簇(独特型)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其中Ab2是初始抗原在体内的“内影像”由于可模拟初始抗原并竞争性抑制Ab1与抗原的结合而广泛应用于疫苗研究、肿瘤免疫、移植耐受、自身免疫病、食品安全等方面,因此对近年采抗独特型抗体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抗体,抗独特型 前言:Jerne,N.K于1974年提出的免疫调节网络学说认为:外来抗原在机体内应答产生的抗体Ab1,同时可刺激产生抗Ab1的第二抗体(Ab2),并称之为抗独特型抗体。机体免疫系统内的各个细胞克隆,通过自我识别,相互刺激,或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动态的网络结构,来调节体内的正常免疫反应。如果该网络结构发生紊乱,则因侵害机体自身而将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重症肌无力以及免疫抑制等疾病。机体内存在许多不同基因型并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克隆,由于遗传性的差异导致产生的抗体的多样性与不均一性,这种多样性固然与不同的外来抗原本身结构有关,但根据免疫网络学说,机体免疫系统是一个建立在识别自身抗原的基础上来识别外来的抗原的系统。如果外来抗原进入体内,首先能被具有细胞表面受体的免疫细胞克隆所识别,结合抗原后,被活化,分化和增殖,产生抗体以及产生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与此同时,机体内同时存在具有识别这种抗体的免疫细胞克隆,通过免疫细胞之间相互识别V区上的独特型决定簇引发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 “免疫网络学说”在承认细胞系选择学说的基础上,认为免疫应答并非仅由某个单一克隆细胞的激活而实现。独特型决定簇具有自身免疫原性,体内存在能识别自身独特型决定簇的淋巴细胞。机体接受外来抗原刺激时,能识别外来抗原的淋巴细胞克隆首先被激活,产生针对外来抗原的抗体Ab1,随后能识别某一个克隆独特型决定簇的第2个克隆被激活,产生抗独特型抗体Ab2,依次类推还可以有第3个Ab3,第4个Ab4……。这些克隆相互制约,相互连锁,形成一个闭合型、多层次级联网络。网络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抗体的产生,因为只有抑制才能保持机体的免疫自稳状态,使抗体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否则,抗体无休止地产生,反而会使机体患免疫病。免疫系统网络学说已经被实验所证明,有力地促进和指导了基础免疫学的研究和发展。独特型(Id)即位于抗体分子可变区的抗原决定簇,是位于抗体可变区内高变区的遗传标志。本质上,Id的差异是由抗体轻链可变区(V l)和抗体重链可变区(V b)内高变区氨基酸序列不同所致。这种氨基酸序列的差异也是抗体特异性的分子基础,不同特异性的抗体分子其独特型也不同。独特型由若干表位组成,称为独特位,它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即抗独特型抗体AId。许多实验表明,用抗Id抗体代替抗原免疫动物所产生的免疫应答,能够增强动物对原虫、病毒和细菌感染的抵抗力,作为免疫制剂或免疫调节剂来弥补现有疫苗的不足,或者作为免疫治疗剂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的用于免疫诊断试剂来建立新的血清学方法。 在疫苗研究中的应用抗独特型抗体Ab2作为抗原的模拟物,可代替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与抗原特异性抗体具有同等免疫效应的抗体,诱导抗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由此制成的疫苗称为抗独特型疫苗,又称内影像疫苗。迄今为止,抗独特型疫苗主要应用于肿瘤免疫方面。如应用于结肠癌病人,可减缓病情发展、肿瘤的转移并延长病人存活。但与传统疫苗相比,Ab2的免疫原性较弱,因此抗独特型疫苗可与佐剂联用以提高免疫原性,根据不同肿瘤的特性可选择恰当的佐剂。在对结肠癌的研究中发现,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与聚核苷酸CPG联用比与完全福氏佐剂CFA联用更能提高抗肿瘤的免疫应答;白细胞介素_6(IL_6)与抗独特型抗体的融合蛋白质可有效地提高体内抗恶性卵巢癌的体液免疫应答,因为IL_6是促进B细胞成熟,增强B细胞功能的细胞因子,也是浆细胞的必需生长因子。近年来,随着对单链可变

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新进展

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新进展 单克隆抗体药物,俗称“生物导弹”,是一种具备疾病治疗靶向性治疗的药物,该种药物针对一些对应疾病的治疗具备极强的治疗针对性,往往可以取得较为有效的治疗效果,其整体所占市场份额也比较大。该领域的药品已经慢慢成为一种治疗疾病的主流药物,随着相关研究人员的不断研究推进,其整体呈现一种不断拓宽化的发展。本文从单克隆抗体药物整体的市场情况、靶点及技术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探索。 标签:治疗性抗体;上市抗体药物;靶点;技术综述 抗体药物的第一次应用是于十九世纪,采用血清疗法针对患者进行相关治疗,在这个阶段人们对抗体药物的认知停留在使用有效的阶段;随着医疗实力的不断发展,直到1975年杂交瘤技术之后,才逐步实现了抗体的更为全面的认知及大规模量产的过程。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疾病种类也越来越多,治疗起来也越来越麻烦,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下,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全面研究和使用,有效的帮助患者进行疾病的靶向治疗和恢复。 一、抗体药物的市场情况 抗体药无是一种具备靶向性,能实现与靶抗原特异性结合来实现对疾病针对性治疗的药物,该种药物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病症能做到针对性的治疗,具备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治疗及快速准确性治疗。该种药物常常作用与一些恶性肿瘤及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因为这些疾病都具备一定的治疗难度,故此药物的出现,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症治疗,帮助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缓解,因为这样的一种原因,导致在进行相关应用的过程中,该种药物得到了巨大的发展[1]。现阶段,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成为一种在市场上占据巨大份额的药物,其具备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帮助患者进行各种疾病的治疗和恢复,其整体已经成为针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有效思路及理论。针对该种药物的扩展,主要是针对一些靶向性进行全面的研究,研究出新的靶点,制造出更多针对更多病症的单克隆抗体药物。 二、靶点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药物具备一对一的治疗针对性,其靶点的把控是针对疾病治疗的重要点。世界范围之内,针对新靶点的研究如火如荼。针对热点靶点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世界范围内患者的病症及发病几率进行全面的分类研究,研究出一些有效且具备普遍性的靶点,全面促进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究和发展。其现阶段世界主要研究靶点分以下几类。 (一)PD-1、PD-L1 PD-1是一种存在于T细胞表面的免疫抑制跨膜蛋白,主要针对癌症进行相关治疗,其主要作用有两点:1.针对慢性感染炎症进行相关限制;2.针对癌症中

造成锦鲤鱼褪色的三种原因,锦鲤鱼夏天怎么办

造成锦鲤鱼褪色的三种原因,锦鲤鱼夏天怎 么办 锦鲤褪色原因造成锦鲤鱼褪色的三种原因 锦鲤褪色原因,锦鲤鱼作为一种常见的观赏鱼,很多人在家中都会有饲养,不过在饲养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锦鲤鱼褪色的现象,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锦鲤鱼褪色造成的原因,喜欢锦鲤鱼的朋友可以一起进来了解下吧。 先说说个人因素,主要是一些不法商家为了使锦鲤的色泽更加艳丽,会喂食一些增色剂。而养殖者买回家后,用的饲料跟商家喂食的饲料不同,就会产生锦鲤的色彩不如以前艳丽,而且原有的色彩也会逐渐褪去。这种情况完全是由于一些商家作假而造成的,故在买鱼时,要选择有信誉的商家。 其次就是锦鲤本身因素。这类影响因素跟基因血统有关,为了避免买到容易褪色的锦鲤,除了要选择锦鲤本身以外,还需要了解锦鲤的血统。 环境因素造成锦鲤褪色的方面有很多。其中包括:水质环境、温度,还有饲养方法不当,导致营养不均衡都可以造成锦鲤褪色。当水体中的物质含量又不能及时过滤出去,导致水质有异味、发生变色时,刚开始会发生锦鲤褪色,随后就会危害到锦鲤的健康。 温度对锦鲤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这种情况却不可忽视,在冬季一般锦鲤的色彩会比较亮丽,而炎热的夏季就会发现锦鲤的色彩不如以前艳丽,这就是所谓的退色。所以为了防止温度造成

锦鲤褪色,我们应该控制好温度的变化,不可发生锦鲤饲养温度变化过大的情况发生。 锦鲤所需的营养不能及时供给,或者没有按照科学的饲养方法都会导致锦鲤褪色。所以为了锦鲤的健康,我们不仅要遵循“四定原则”,而且对于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喂食方法,在喂食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营养的搭配。 锦鲤鱼夏天怎么办在喂食上要少食多餐 锦鲤鱼夏天怎么办,很多锦鲤鱼在饲养的时候,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做一些调整,夏天是比较炎热的,对于在室外养锦鲤鱼的朋友要注意了,那么锦鲤鱼夏天该怎么养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锦鲤鱼夏天该怎么养,喜欢锦鲤鱼的朋友可以一起进来了解下吧。 夏季养殖锦鲤在喂食上要少食多餐。一般情况下锦鲤在夏季表现比较活跃,并且处于快速生长时期,食欲比较旺盛,比较适合多次喂食。而且最好是以人工饲料为主,并搭配一些其他的饲料。这样一来投饵量增大了,过滤系统的负担就会增加,这就需要经常检查整个过滤系统的情况,及时更换清洗过滤器材。 夏季对于锦鲤的喂食,温度在18~25℃左右只需要每天投喂两到三次就足够了,而全国平均温度超过23℃时,特别是北方城市水温达到23~28℃时,就需要平时除了增加喂食以外,还需要注重营养搭配。除了喂食一些人工饲料以外,适当的喂食一些瓜果蔬菜等植物性饵料,可以提供锦鲤必须的营养物质。当锦鲤温度过高时,就需要酌情喂食。这个阶段锦鲤比较容易发胖,要时刻注意锦鲤的情况、过滤情况。夏季的喂食量增加,需要大量氧气分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中)[1]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 说明:此页内容来源于 https://www.doczj.com/doc/c413527799.html,/UploadFile/,仅供学习,严 禁传播 肤孢虫病 肤孢虫病是由肤孢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已发现的肤孢虫有3种,即鲈肤孢虫、广东肤孢虫和一种未定名的肤孢虫,孢子椭圆形或近圆形,外包一层透明膜,细胞质中有一大而发亮的圆形折光体,孢核圆形,有颗粒状的孢质结构。孢囊有的呈香肠形,有的呈带形或盘曲成一团的线形。在草、鲤鱼等体表寄生的肤孢虫,为盘卷成团的线状孢囊,全身都有分布,数量可多达数百个,鱼体发黑消 瘦,被寄生处的皮肤发炎、溃烂;严 重感染的夏花草鱼,往往会引起死亡。 斑鳢上的广东肤孢虫孢囊呈带形,被 寄生处在椭圆形凹陷,孢囊周围的鳃 组织充血。 防治方法: 1、对病鱼要隔离,对发生鱼病的鱼塘要进行消毒,杀灭孢子等; 2、每50千克鱼饵拌磺胺噻唑5克,药饵可防伤口溃烂; 3、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30分钟。 痘疮病 痘疮病是由一种疱疹病毒类群 引起的一种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2 龄鲤鱼、红鲤鱼,一般流行季节在秋 末至初冬或春季,水温在10℃-15℃ 时易发病。在发病期间,同池的草、 青、鲢、鳙、鳊鱼都不感染,此病流 行不广,水库网箱养的鲤鱼此病较常见。 患痘疮病的病鱼在发病初期,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一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量逐渐增加,区域逐渐扩大并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如果占据了鱼体表面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

1、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 2、每立方米水体用0.4-1克红霉素全池遍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鲮鱼碘泡虫病 鲮鱼碘泡虫病是由野鲤碘泡 虫、佛山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 佛山碘泡虫的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 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 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 孢子为椭圆形。而野鲤碘泡虫的孢子 为长卵形。受碘泡虫侵害的鲮鱼种,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小量乳白色瘤状胞囊,使鱼体消瘦,无力游动直至死亡。越冬鲮鱼种体表往往有许多点状胞囊,虽不会使鱼种致死,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此病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 取下体表胞囊,在显微镜下压成薄片观察,可发碛大量碘泡虫孢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30分钟。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养殖鱼类最常见 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病。车轮虫的 身体侧面观像碟子状。身体隆起的一 面叫口面,相对的面叫反口面,向中 间凹入,构成吸附在寄主身上的胞器, 叫附着盘。从反口面看,可以看到一 个像齿轮状的结构,叫齿环。在齿环 外围有许多辐线状的辐线环,在辐线 环周围边缘长着一圈长短一律的纤毛。 车轮虫的种类很多,卵形车轮虫、眉溪车轮虫、球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上;而显著车轮虫、粗棘杜氏车轮虫、中华杜氏车轮虫和东方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皮肤和鳍上;车轮虫主要危害幼鱼。当鱼体大量感染车轮虫时,由于车轮虫的骚扰,不能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剥取鱼的组织为营养,破坏鳃组织,严重影响鱼的呼吸,使鱼致死。 每年5-8月,鱼苗饲养成夏花鱼种的池塘,常发生车轮病,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此病一般在面积小、水浅、放养密度大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尤其是经常用稻草或粪肥直接沤水饲养鱼苗、鱼种的池塘,水质一般比较脏,是车轮虫病发生的主要场所。

锦鲤鱼怎么养(10年养殖经验汇总)

4 主题 21 关注 21 粉丝 + 关注 发私信 锦鲤币17 龙珠45 电梯直达楼主 qiliang123 发表于 2012-5-15 17:39: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锦鲤鱼怎么养?养殖锦鲤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健康、无伤的锦鲤.这对于后期养殖锦鲤会省事不少。锦鲤鱼属于杂食性鱼类,它通吃多种食物,常见的有面包屑、植物碎片、蚯蚓、面包虫、米饭、水果等等。饲养锦鲤可以按植物性饲料占60%,动物性饵料占40%进行喂养。锦鲤鱼的适应环境温度在8-30度,对于水质要求不高,但对水温的变化极为明显。当温差变化大于4度以上时。锦鲤容易出现感冒症状。锦鲤鱼种类繁多,数量多达1400种,它身形优美颜色鲜艳。在中国自古就被看作龙的化身,在日本,锦鲤则有吉祥如意的象征,在锦鲤的种类中最受官宦人士喜爱的莫过于丹顶。其具有“鸿运当头”的美称.锦鲤的观赏性极高,具有“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之称,接下来土巴兔小编将详细介绍如何养殖锦鲤鱼。 如何选择锦鲤鱼缸? 1.选择锦鲤鱼缸: 要根据家庭条件选择不同规格的水族箱,由于锦鲤和金鱼的生活习性不同,体型大活动量亦较强,所以选择的水族箱不应太小,一般容量最好不小于60千克。饲养较大体型的锦

鲤,水族箱还要适当加大,容水量应不小于200千克。由于锦鲤的活动量大,耗氧量强,所以水族箱要配置滤水器和增氧泵,以保证水中有充分的氧气和水质的清洁。鱼池密度一般的放养可参照鱼池放养锦鲤的密度表;水簇箱密度一般60 立方厘米×30立方厘米×15立方厘米可放养体长15厘米~20厘米的锦鲤6尾;90立方厘米×3 0立方厘米×50立方厘米可放养8尾;110立方厘米×30立方厘米×50立方厘米可放养10尾。 大型水族箱或饲养锦鲤数量较多的水族箱可以采用空气压缩机或大功率、输出量大的气泵供气,中小型水族箱或饲养锦鲤数量不多者,可采用专门的电动微型空气压缩泵耸起。另外水族箱中还要有足够的照明设备,饲养锦鲤的目的主要是供人们观赏,因此,水族箱内必须有一定的照明设备。 漂亮优美的锦鲤 锦鲤鱼缸养锦鲤的注意事项 1.准备新水: 给锦鲤用的新水,要先存放一两天,称为晒水,一方面是为了去除水中的氯气,另一个作用是使新水和旧水的温度接近。如有条件最好向水中充气可帮助去氯。新水第一次养鱼可以向水中加入黄粉(水族店有售,按说明使用),以起到杀菌抑菌作用。 2.充氧 买好鱼一定要充氧,以免回家途中被闷死。鱼到家后不要急于入缸,要先将装鱼的塑料袋放入鱼缸10至20分钟后再打开,让缸水分几次倒流入袋中,同袋中原先的水逐步混合,以使鱼儿逐步适应新“家”的水温、水质。如有灯光照射,应将灯光关掉,在黑暗中鱼儿比较安静,不易受惊。锦鲤是属于温带性鱼类,适宜的温度约为8~30℃。它对环境的适应力强,但对水温的剧烈变化则显得脆弱,尤其是温差猛烈变化4℃以上时,在体表面就会出现白膜,就是感冒症状,请多小心。 3.控制好温度 不能急剧改变水的温度。鱼可以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生存,冬天在冰层以下仍可维持生命,大热天只要不在烈日下爆晒也能正常生活,但是如果急剧改变温度,就会导致生病或死

观赏鱼三十三种常见疾病和治疗

观赏鱼三十三种常见疾病及治疗 一、锚头虫。(锚头鳋) (一)、感染的迹象。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达到大约20毫米。(二)、感染详述。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春季从卵孵化出来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一旦贴上,它们就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然后交配过的雄性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或继续产几次卵。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由此鱼类不能痊愈。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 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 (一)、感染的迹象。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时也出现在眼睛上和嘴上。 (二)、感染详述。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内,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在水鸟的内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幼虫寄生于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当寄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轻微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近池塘或水族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

锦鲤常见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锦鲤常见病 1、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①小瓜虫病(白点病) 症状:初期症状是锦鲤胸鳍和身上出现小白点,且迅速向全身蔓延。后期身体表面尤如覆盖一层白色薄膜,体表粘液增多,体色暗淡,鱼体消瘦,游动缓慢,常群集于角落或礁石处不断磨蹭,试图摆脱寄生虫。如果寄生虫在锦鲤鳃内,则致使其无法吸收氧气,即使是大型鱼有时也会死亡。 病源及感染原因:病原体是一种名叫小瓜虫的绒毛虫,小瓜虫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当水温降到10℃以下或升到28℃时,虫体发育停止。 治疗: 发病初期将水温提高2~4℃,突然升温使小瓜虫死亡,达到不药而愈的目的。 如果水温初期在27℃以上,锦鲤仍患上了白点病,除采用升温的办法外,还可以用浓度为0.05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或2ppm的亚甲基蓝溶液对鱼体进行药浴,连续数天,直至病情好转。 ②锚头蚤病 症状:病鱼焦躁不安,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雌虫头部钻入宿主肌肉中,造成肌肉组织的损伤、发炎、形成溃疡。当锦鲤口腔内有大量虫体寄生时,将使口腔有能关闭,因无法摄食而死。 病源:锚头蚤。锚头蚤个体较大,用肉眼可看到,易寄生在锦鲤腹部或鳍的根部,锚头蚤寄生部位的鱼鳞,会坚立起来或发红,所以很容易判别。水温低时,锚头蚤会潜入鱼鳞下过冬,当水温达到大约15℃时,就开始孳生。因此,春季和秋季是锚头蚤的繁殖期。 治疗方法:可用镊子直接将虫体拔出,寄生部位用红药水涂抹伤口,然后放入另一干净的鱼盆内,用0.2ppm的敌百虫溶液或3%的食盐浸泡30分钟左右。 ③鱼虱病: 症状:感染鱼虱的锦鲤焦躁不安,奋力挣扎,急游或擦底,想摆脱虫体,身体会分泌大量粘液,食欲减退,被咬伤的部位和鱼自身的擦伤会引起感染和水霉。病源:鱼虱。鱼虱个体较大,可达4~5毫米,肉眼即可看到,喜寄生于大型鱼身上,是锦鲤最容易得的一种寄生虫病。 治疗: 将锦鲤身上的寄生虫用镊子逐一拔除后,放入另一干净的鱼盆内,用0.2ppm的敌百虫溶液浸泡30分钟左右。 ④车轮虫病 症状:病鱼做出擦底和缩起鱼鳍的动作。锦鲤鳃部被病原体侵袭后喜欢在水表面或池边游动,身体瘦弱,体色较深。病源及感染原因:车轮虫引起。主要破坏鳃组织,影响鱼呼吸,使鱼致死。有时也会利用它的环形齿钩,从由其他原因感染而引起的皮肤增厚处,深深钻到鱼皮的粘膜层裹。 治疗: 将锦鲤放入另一容器内,用2%食盐溶液浸洗10分钟,每天一次。 将锦鲤放入另一容器内,用0.2ppm的敌百虫溶液药浴病鱼1小时左右,第一每天一次。 2、由细菌引起的疾病

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2009年第1期畜牧兽医科技信息国兽医科学,2007,37(1):29-32 [9]李余动,等.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氯霉素残留[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17(5):416-419 [10]张明,等.免疫胶体金法检测磺胺甲恶唑残留的研究[J].中国兽药 杂志,2006,40(4):17-24 [11]邓省亮,等.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 [J].食品科学,2007,28(2):232-236 [12]Sun Xiulan,et al.Preparation of gold-labeled antibody probe and its use in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 for detection of aflatoxin B1[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5,99(2):185-194 [13]赖卫华,等.应用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赭曲霉毒素A 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5,26(5):204-207 [14]Timo Klewitz,et al.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for determina tion of botulinum neurotoxin type D[J].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2006,113(2):582-589 1975年德国学者Kohler 和英国学者M ilstein 发明了杂交瘤技术。他们成功地将骨髓瘤细胞和产生抗体的B 淋巴细胞融合为杂交瘤细胞,这种合成的杂交瘤细胞稳定、有致瘤性、能产生抗体,其分泌的抗体是由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均一性抗体,故称之为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自从鼠源单抗之后,单抗历经了鼠源性抗体、嵌合抗体、 人源化抗体、人源性抗体4个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已日益普及,单抗理论几乎应用到生物学研究的每一个区域。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1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1.1鼠源性单抗自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问世以来,制备单抗的一般程序基本相同,从超免疫的供体中即抗原免疫的小鼠,获取脾细胞,再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最后对单个细胞进行克隆,培养出能分泌单抗的克隆细胞。目前生产的单抗大多是鼠源性的,但其在临床应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主要是鼠源单抗与NK 等免疫细胞表面Fc 段受体亲和力弱,产生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作用较弱,而且它与人补体成分结合能力低,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较弱,并且鼠源性抗体在人血循环中的半衰期短,它发挥AD-CC 作用的时间较短; 其次鼠单克隆抗体还具有免疫原性,使宿主易引起过敏反应。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单抗的效价,另一方面又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鼠源性单克隆抗体还应进一步改善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 1.2嵌合抗体抗体的恒定区是抗体分子结构中免疫原性 最强的部位,而决定抗体特异性的是抗体的可变区。从杂交瘤细胞分离出功能性可变区基因,与人Ig 恒定区的基因连 接,再插入适当表达载体,转染宿主细胞,表达人-鼠嵌合抗体。也就是将鼠源性单抗在保留其抗原结合活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去除鼠源化部分或代之以人源化片断,减少了鼠源性抗体的免疫原性,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单抗的异源性,同时保留了亲本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能力。但是这种抗体仍保留了30%的鼠源性,可诱发人抗小鼠反应(HAM A)。 1.3人源化抗体由于嵌合抗体异源性仍然很大,因此需要对鼠源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进一步人源化的方法很多,主要是重构抗体和表面重塑技术。重构抗体就是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移植,将鼠抗体的CDR 移植到人抗体的相应部位,这样人源化程度可达90%以上,目前该方法是人源化单抗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而表面重塑技术,即将鼠抗体框架区表面氨基酸的残基(surface amino acid residues,SAR)进行人源化改造。该方法是仅替换与人抗体SAR 差别明显的区域,在维持抗体活性并兼顾减少异源性基础上选用与人抗体表面残基相似的氨基酸替换。 1.4人源性抗体虽然人源化抗体解决了鼠抗体的免疫原 性等问题,但生产人源化抗体仍有很大的困难;人源化过程需大量繁复、昂贵的电脑模拟,需取代不同的氨基酸以恢复选择性和亲和力,工作量非常大,并且它总还含有少量鼠源性成分。完全的人源性抗体才是用于治疗的理想抗体,目前它主要通过3种途径来研制: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核糖体展示技术和转基因小鼠制备人源性抗体。1.4.1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迄今发展 最成熟、 应用最广泛的抗体库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蛋白分子或肽段的基因克隆到丝状噬菌体的基因组DNA 中,与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形成融合蛋白,从而使该异源分子呈现于噬菌体表面。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一个收藏上亿个以体外方式制得的不同抗体的基因数据库,使从任何真实的抗原中迅速分离高度相似的同族抗体成为可能。分离得到的抗体可用于 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孔 维1,杨文辉2 (1.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哈尔滨150001;2.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哈尔滨1503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作者简介:孔维(1979~),湖南平江人,硕士研究生 专论与综述 9

锦鲤鱼身上溃烂

锦鲤鱼身上溃烂 锦鲤鱼身上溃烂脱鳞白色的部位都变红了可能是鳞片掉了挺严重的是什么病啊怎么治啊???有没有好的办法··!很急。。谢谢! 最佳答案用甲基蓝1%100的比例放入病鱼缸里每天一次3天看有没有好转好了换水追问谢谢。那你知道这是什么病吗?? 回答是水质变坏细菌感染我也遇到过就用那方法治好的 水霉病 又名白毛病。因操作不慎擦伤鱼体,且越冬鱼池放养密度过高,鱼类极易患水霉病。其病原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它们一端像根状,着生于鱼的体表皮肤内,其余则露出体外。菌丝长达3厘米,呈灰白色,柔软似棉絮。患病初期,病鱼体表粘液增多,形成一层白翳。患病后期,菌丝深入体表皮肤,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 可选用0.03克孔雀石绿或次甲基蓝,溶于10千克水中,病鱼浸洗3—5分钟,再用清水漂洗后,放入水族箱中。多次用药才可痊愈。 1、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①小瓜虫病(白点病) 症状:初期症状是锦鲤胸鳍和身上出现小白点,且迅速向全身蔓延。后期身体表面尤如覆盖一层白色薄膜,体表粘液增多,体色暗淡,鱼体消瘦,游动缓慢,常群集于角落或礁石处不断磨蹭,试图摆脱寄生虫。如果寄生虫在锦鲤鳃内,则致使其无法吸收氧气,即使是大型鱼有时也会死亡。 病源及感染原因:病原体是一种名叫小瓜虫的绒毛虫,小瓜虫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当水温降到10℃以下或升到28℃时,虫体发育停止。 治疗: 发病初期将水温提高2~4℃,突然升温使小瓜虫死亡,达到不药而愈的目的。 如果水温初期在27℃以上,锦鲤仍患上了白点病,除采用升温的办法外,还可以用浓度为0.05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或2ppm的亚甲基蓝溶液对鱼体进行药浴,连续数天,直至病情好转。 ②锚头蚤病 症状:病鱼焦躁不安,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雌虫头部钻入宿主肌肉中,造成肌肉组织的损伤、发炎、形成溃疡。当锦鲤口腔内有大量虫体寄生时,将使口腔有能关闭,因无法摄食而死。 病源:锚头蚤。锚头蚤个体较大,用肉眼可看到,易寄生在锦鲤腹部或鳍的根部,锚头蚤寄生部位的鱼鳞,会坚立起来或发红,所以很容易判别。水温低时,锚头蚤会潜入鱼鳞下过冬,当水温达到大约15℃时,就开始孳生。因此,春季和秋季是锚头蚤的繁殖期。 治疗方法:可用镊子直接将虫体拔出,寄生部位用红药水涂抹伤口,然后放入另一干净的鱼盆内,用0.2ppm的敌百虫溶液或3%的食盐浸泡30分钟左右。 ③鱼虱病: 症状:感染鱼虱的锦鲤焦躁不安,奋力挣扎,急游或擦底,想摆脱虫体,身体会分泌大量粘液,食欲减退,被咬伤的部位和鱼自身的擦伤会引起感染和水霉。 病源:鱼虱。鱼虱个体较大,可达4~5毫米,肉眼即可看到,喜寄生于大型鱼身上,是锦鲤最容易得的一种寄生虫病。 治疗: 将锦鲤身上的寄生虫用镊子逐一拔除后,放入另一干净的鱼盆内,用0.2ppm的敌百虫

抗体药物地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抗体药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 1.抗体研究发展历程 抗体作为药物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拥有很长历史。但整个抗体药物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前进。第一代抗体药物源于动物多价抗血清,主要用于一些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被动免疫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异源性蛋白引起的较强的人体免疫反应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应用,因而逐渐被抗生素类药物所代替。第二代抗体药物是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及其衍生物。单克隆抗体由于具有良好的均一性和高度的特异性,因而在实验研究和疾病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单抗最早被用于疾病治疗是在1982年,美国斯坦福医学中心Levy等人利用制备的抗独特型单抗治疗B细胞淋巴瘤,治疗后患者病情缓解,瘤体消失,这使人们对抗体药物产生了极大的期望。1986年,美国FDA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单抗治疗性药物——抗CD3单抗OKT3进入市场,用于器官移植时的抗排斥反应。此时抗体药物的研制和应用达到了顶点。随着使用单抗进行治疗的病例数的增加,鼠单抗用于人体的毒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同时一些抗肿瘤单抗未显示出理想效果。人们的热情开始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初,抗毒素单抗用于治疗脓毒败血症失败使得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入低谷。由于大多数单抗均为鼠源性,在人体反复应用会引起人抗鼠抗体(HAMA)反应,从而降低疗效,甚至可引起过敏反应。因此,一方面在给药途径上改进,如使用片段抗体、交联同位素、局部用药等使鼠源性抗体用量减少,也增强了疗效;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基因工程抗体和人源抗体。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DNA 重组技术开始用于抗体的改造,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对以往的鼠抗体进行相应的改造以消除抗体应用不利性状或增加新的生物学功能,还可用新的技术重新制备各种形式的重组抗体。抗体药物的研发进入了第三代,即基因工程抗体时代。与第二代单抗相比,基因工程抗体具有如下优点: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改造,可以降低甚至消除人体对抗体的排斥反应;②基因工程抗体的分子量较小,可以部分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中)

说明:此页内容来源于,仅供学习,严禁传播 肤孢虫病 肤孢虫病是由肤孢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已发现的肤孢虫有3种,即鲈肤孢虫、广东肤孢虫和一种未定名的肤孢虫,孢子椭圆形或近圆形,外包一层透明膜,细胞质中有一大而发亮的圆形折光体,孢核圆形,有颗粒状的孢质结构。孢囊有的呈香肠形,有的呈带形或盘曲成一团的线形。在草、鲤鱼等体表寄生的肤孢虫,为盘卷成团的线状孢囊,全身都有分布,数量可多达数百个,鱼体发黑消瘦,被寄生处的皮肤发炎、溃烂;严重感染的夏花草鱼,往往会引起死亡。斑鳢上的广东肤孢虫孢囊呈带形,被寄生处在椭圆形凹陷,孢囊周围的鳃组织充血。 防治方法: 1、对病鱼要隔离,对发生鱼病的鱼塘要进行消毒,杀灭孢子等; 2、每50千克鱼饵拌磺胺噻唑5克,药饵可防伤口溃烂; 3、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30分钟。 痘疮病 痘疮病是由一种疱疹病毒类群引起的一种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2龄鲤鱼、红鲤鱼,一般流行季节在秋末至初冬或春季,水温在10℃-15℃时易发病。在发病期间,同池的草、青、鲢、鳙、鳊鱼都不感染,此病流行不广,水库网箱养的鲤鱼此病较常见。 患痘疮病的病鱼在发病初期,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一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量逐渐增加,区域逐渐扩大并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如果占据了鱼体表面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 1、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 2、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红霉素全池遍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鲮鱼碘泡虫病 鲮鱼碘泡虫病是由野鲤碘泡虫、佛山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佛山碘泡虫的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孢子为椭圆形。而野鲤碘泡虫的孢子为长卵形。受碘泡虫侵害的鲮鱼种,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小量乳白色瘤状胞囊,使鱼体消瘦,无力游动直至死亡。越冬鲮鱼种体表往往有许多点状胞囊,虽不会使鱼种致死,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此病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 取下体表胞囊,在显微镜下压成薄片观察,可发碛大量碘泡虫孢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30分钟。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养殖鱼类最常见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病。车轮虫的身体侧面观像碟子状。身体隆起的一面叫口面,相对的面叫反口面,向中间凹入,构成吸附在寄主身上的胞器,叫附着盘。从反口面看,可以看到一个像齿轮状的结构,叫齿环。在齿环外围有许多辐线状的辐线环,在辐线环周围边缘长着一圈长短一律的纤毛。 车轮虫的种类很多,卵形车轮虫、眉溪车轮虫、球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上;而显著车轮虫、粗棘杜氏车轮虫、中华杜氏车轮虫和东方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1)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 一、出血症 由出血病病毒(GCRV)引起的鱼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主要症状为病鱼肌肉、肠道、鳍及鳃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 流行特点 主要危害草鱼鱼种,流行季节在6~9月,8月为流行高峰。一般发病水温在20~33℃,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潜伏期一般为3~10天。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的草鱼、青鱼及麦穗鱼等。 .症状及病理变化 根据病鱼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及病变,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1)“红肌肉”型:以肌肉出血为主,与此同时鳃瓣因严重失血,呈“白鳃”,而外表无明显的病变。 (2)“红鳍红鳃盖”型:以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鳃盖、眼眶四周以及鳍条基部明显充血和出血。 (3)“肠炎”型:以肠道充血、出血为主,肠道全部或局部呈鲜红色。 这三种类型在临床上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相互混杂出现。 出血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的区别:草鱼出血病的肠炎型: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粘液较少;细菌性肠炎: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粘液较多,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渗出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 患病草鱼鳃盖、胸鳍出血患病草鱼肠道明显出血

患病草鱼臀鳍、尾鳍出血患病草鱼肌肉严重出血 防治方法 预防:腹腔注射草鱼出血病灭火疫苗,或定期泼洒出血腐皮灵25ml/亩·米 治疗:(1)内服:鱼血停拌饲料投喂 (2)泼洒:出血腐皮灵50ml/亩·米或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或参福康5g 亩·米 二、肠炎 1.肠炎病又名烂肠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细菌性疾病。能危害各种观赏鱼类及常规养殖鱼类,也是对鱼类危害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此病常和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2.流行特点:此病在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在水温25—30℃,发病严重时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3.症状:病鱼食欲降低,行动缓慢,常离群独游,鱼体发黑或体色减退,腹部膨大,肛门外突红肿,挤压腹壁有黄红色腹水流出。拨开肠管,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粘液较多。发病后期,全肠呈红色,肠壁弹性差,充满淡黄色黏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