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逻辑学导论2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逻辑学导论2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逻辑学导论2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逻辑学导论2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逻辑学导论(2)》第二章习题解答

一、请将下述命题符号化,如果是复合命题,请根据其中所含的主联结词,指出是何种复合命题:

1.阳光和红霞是好朋友。

【解】:p。这是一个简单命题,应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2.贝多芬和莫扎特是伟大的作曲家。

【解】:设p表示“贝多芬是伟大的作曲家”,q表示“莫扎特是伟大的作曲家”,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这是一个联言命题。

3.说西红柿是蔬菜是假的。

【解】:设p表示“西红柿是蔬菜”,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这是一个负命题。

4.大连队将获得今年的甲A冠军,否则,冠军就是国安队。

【解】:设p表示“大连队将获得今年的甲A冠军”,q表示“国安队将获得今年的甲A冠军”,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 q。这是一个选言命题。

5.尽管并非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但仍然有不少人很自私。

【解】:设p表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q表示“有不少人很自私”,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这是一个联言命题。

6.如果我们再不降低生育率,那我们就会连坐下来的空间都没有了。

【解】:设p表示“我们再不降低生育率”,q表示“我们连坐下来的空间都没有了”,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这是一个假言命题。

7.即使我们提高税收,财政赤字仍不会减少,除非我们削减政府开支。

【解】:设p表示“我们提高税收”,q表示“财政赤字会减少”,r表示“我们削减政府开支”,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r→?(p→q)。这是一个假言命题。

8.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解】:设p表示“钱不是万能的”,q表示“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这是一个联言命题。

9.如果你是草,羊会站在你的身上,践踏你,啃食你,不管你是它的亲人还是朋友;如果你是参天大树,羊会仰望你,赞美你,无论你是残疾还是孩子。

【解】:设p1表示“你是草”,q1表示“羊会站在你的身上践踏你”,r1表示“羊会站在你的身上啃食你”,s1表示“你是它的亲人”,t1表示“你是它的朋友”,则上述命题的前半部分可表示为:p1→?(s1∨t1→?q1∨?r1)。

设p2表示“你是参天大树”,q2表示“羊会仰望你”,r2表示“羊会赞美你”,s2表示“你是残疾”,t2表示“你是孩子”,则上述命题的后半部分可表示为:p2→?(s2∨t2→?q2∨?r2)。

整个命题可表示为:(p1→?(s1∨t1→?q1∨?r1))∧(p2→?(s2∨t2→?q2∨?r2))这是一个联言命题。

10.某液体是酸类,当且仅当,它让石蕊试纸变红。

【解】:设p表示“某液体是酸类”,q表示“该液体让石蕊试纸变红”,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q?p。这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11.既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事情,我就不应该因我的过失而受到责备。

【解】:设p表示“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事情”,q表示“我不应该因我的过失而受到责备”,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12.恐龙无法被克隆,除非科学家能够获悉恐龙的完整基因。

【解】:设p表示“科学家能够获悉恐龙的完整基因”,q表示“恐龙能被克隆”,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13.如果你没有失约,老板仍然不高兴,那么或者是因为你没有做成那笔买卖,或者是因为我的错。

【解】:设p表示“你没有失约”,q表示“老板不高兴”,r表示“因为你没有做成那笔买卖”,s表示“因为我的错”,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r∨s。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14.所有可靠的论证都是有效的,并且它们有真的前提。

【解】:设p表示“所有可靠的论证都是有效的”,q表示“所有可靠的论证都有真的前提”,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这是一个联言命题。

15.如果我们提高税收并且削减政府开支,那么,除非发生大的自然灾害,财政赤字将会减少。

【解】:设p表示“我们提高税收”,q表示“我们削减政府开支”,r表示“发生大的自然灾害”,s表示“财政赤字将会减少”,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r→s)。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16.雨、雪、风、霜都不会阻止那位邮递员按时投送邮件。

【解】:设p表示“雨不会阻止那位邮递员按时投送邮件”,q表示“雪不会阻止那位邮递员按时投送邮件”,r表示“风不会阻止那位邮递员按时投送邮件”,s表示“霜不会阻止那位邮递员按时投送邮件”,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r∧s。这是一个联言命题。

17.甲、乙、丙、丁至少有一人将来会成为杰出人士。

【解】:设p表示“甲将来会成为杰出人士”,q表示“乙将来会成为杰出人士”,r表示“丙将来会成为杰出人士”,s表示“丁将来会成为杰出人士”,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 ∨q∨r∨s。这是一个相容选言命题。

18.聪明的人总是用别人的智慧填补自己的大脑,愚蠢的人总是用别人的智慧干扰自己的情绪。

【解】:设p表示“聪明的人总是用别人的智慧填补自己的大脑”,q表示“愚蠢的人总是用别人的智慧干扰自己的情绪”,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这是一个联言命题。

二、用真值表方法去验证下述公式是不是重言式:

1.?(A∧?A)

【解】:列真值表进行真值运算如下:

最后一列真值均为1,故原公式为重言式。

2.(A→?A)→?A

【解】:列真值表进行真值运算如下:

3.?A→(A→(B→C))

【解】:列真值表进行真值运算如下:

4.(A→(B→C))→((A→B)→(?C→?A∨D))

【解】:列真值表进行真值运算如下:

5.A?A∨(A→C)

【解】:列真值表进行真值运算如下:

最后一列第三、四行真值均为0,故原公式不是重言式。

6.(A?B)→((C?D)→((A?C)→(B?D))) 【解】:列真值表进行真值运算如下:

三、用归谬赋值法判定下述公式是否重言式:1.(?A→A)→A

【解】

变元A

2.(A→B)→((A∨C)→(B∨C))

【解】:用归谬赋值法判定如下:

3.(A→B)→((C→D)→(A∧C→B∧D)) 【解】:用归谬赋值法判定如下:

变元D的取值出现矛盾,故原公式为重言式。4.(A→(A→C))→(A→C)

【解】:用归谬赋值法判定如下:

变元C的取值出现矛盾,故原公式为重言式。5.(A∧(B∨C))→((A∧B)∨(A∧C))

变元C的取值出现矛盾,故原公式为重言式。6.((A∨B)∧(A∨C))→(A∨(B∧C))

【解】:用归谬赋值法判定如下:

变元C的取值出现矛盾,故原公式为重言式。四.用树形图方法判定下述公式是否重言式:1.A∧?A→(A∧B)∨C

【解】:依画图规则构造树形图如下:

由于该树形图只有一个闭枝,故原公式为重言式。 2.((A →B)→A)→A

【解】:依画图规则构造树形图如下: 该树形图已经终结,并且各个枝都是闭枝,故原公式为重言式。 3.(A →B)→(A ∧C →B) 【解】:依画图规则构造树形图如下: 该树形图已经终结,并且各个枝都是闭枝,故原公式为重言式。 4.(A →B)→((A ∧C)?(B ∨C)) 【解】:依画图规则构造树形图如下:

?((A ∧?A )→(A ∧B )∨C )

A ∧?A ?((A ∧

B )∨

C ))

A ?A ※

该树形图有不能关闭的枝,故原公式不是重言式。 5.(A ∧B →C)?(A →(B →C)) 【解】:依画图规则构造树形图如下:

该树形图已经终结,并且各个枝都是闭枝,故原公式为重言式。 6.(A ?(B ∧C))→(A ?B)∨(A ?C) 【解】:依画图规则构造树形图如下:

?((

B →

C )

)) A ∧B ?(A →(︱

A ?(

B →

C ) ︱

B A ∧B →

C ) B →C ) ︱

A ∧

B ?

C ︱ A B

C ※

?A ※

B →?B ※

※ ※

√ √

√ ?

((A →B )→((A ∧

C )?(B ∨C )))

A →

B ?((A ∧

C )?A ∧?(B ︱ A C ︱ ?B ?C ※

?B

C

B

C ※

?A

?A ?A

B B

B

该树形图已经终结,并且各个枝都是闭枝,故原公式为重言式。 五.在PN 中证明,下述公式是PN 定理: 1.A ∨?A 【证明】:

(1) 〇?( A ∨?A) 假设 (2) | 〇A

假设

(3) | |A ∨?A (2)∨+

(4) | |?( A ∨?A) (1)∈(假设引用) (5) | ?A (2)(3)(4)?+ (6) | A ∨?A (5)∨+

(7) | ?( A ∨?A) (1)∈(假设引用) (8)A ∨?A

(1)(6)(7)?-

2.??A ?A 【证明】:

(1) 〇A

假设

(2) | 〇?A

假设

(3) | | A (1)∈(假设引用) (4) | | A ∧?A

(2)(3)∧+ (5) | ??A (2)(4)?+ (6) A →??A (1)(5)→+ (7) 〇??A 假设 (8) | 〇?A

假设

(9) | | ??A (7)∈(假设引用) (10)| | ?A ∧??A (8)(9)∧+ (11)| A

(8)(10)?-

?((A ?(B ∧C))→(A ?B)∨(A ?C))

A ?(

B ∧C) ?((A ?B)∨(A ?

C)) ︱

?

(A ??(A ??A ?(B ∧C) ?C

?B

B ∧

C ︱ B C

A ?

B ※ ?A B ※ A ?B ※

?A B A ?B ※ ?A B

※ A ?C ※ ?A C ※

√ √ √

(12)??A→A (7)(11)→+

(13)??A?A (6)(12)?+ 3.?(A∧?A)

【证明】:

(1)〇A∧?A 假设

(2) | A (1)∧-

(3) | ?A (1)∧-

(4)?(A∧?A)(1)(2)(3)?+ 4.(A→B)→(?B→?A)

【证明】:

(1)〇A→B 假设

(2) | 〇?B 假设

(3) | | 〇A 假设

(4) | | | B (1)(3)→-

(5) | | | ?B (2)∈(假设引用)(6) | | | B∧?B (4)(5)∧+

(7) | | ?A (3)(6)?+

(8) | ?B→?A (2)(7)→+

(9)(A→B)→(?B→?A)(1)(7)→+ 5.(A→(B→C))→(?C→(B→?A))

【证明】:

(1)〇A→(B→C) 假设

(2) | 〇?C 假设

(3) | | 〇 B 假设

(4) | | | 〇A 假设

(5) | | | | B→C (1)(4)→-

(6) | | | | B (3)∈(假设引用)(7) | | | | C (5)(6)→-

(8) | | | | ?C (2)∈(假设引用)(9) | | | | C∧?C (7)(8)∧+

(10)| | | ?A (4)(9)?+

(11)| | B→?A (3)(10)→+

(12)| ?C→(B→?A) (2)(11)→+

(13)(A→(B→C))→(?C→(B→?A))(1)(12)→+ 6.(A→B)→((B→C)→(A→C))

【证明】:

(1)〇A→B 假设

(2) | 〇B→C 假设

(3) | | 〇A 假设

(4) | | | B (1)(3)→-

(5) | | | C (2)(4)→-

(6) | | A→C (3)(5)→+

(7) |(B→C)→(A→C)(2)(6)→+

(8)(A→B)→((B→C)→(A→C))(1)(7)→+

7.(A∧B→C)→((?C∧A)→?B)

【证明】:

(1)〇A∧B→C 假设

(2) | 〇?C∧A 假设

(3) | | 〇B 假设

(4) | | | ?C∧A (2)∈(假设引用)(5) | | | A (4)∧-

(6) | | | ?C (4)∧-

(7) | | | A∧B (5)(3)∧+

(8) | | | A∧B→C (1)∈(假设引用)(9) | | | C (7)(8)→-

(10)| | | C∧?C (6)(9)∧+

(11)| | ?B (3)(10)?+

(12)|(?C∧A)→?B (2)(11)→+

(13)(A∧B→C)→((?C∧A)→?B)(1)(12)→+ 8.(A∧B)∨(A∧C)→A∧(B∨C)

【证明】:

(1)〇(A∧B)∨(A∧C)假设

(2) | 〇A∧B 假设

(3) | | A (2)∧-

(4) | | B (2)∧-

(5) | | B∨C (4)∨+

(6) | | A∧(B∨C)(3)(5)∧+

(7) |(A∧B)→A∧(B∨C)(2)(6)→+

(8) | 〇A∧C 假设

(9) | | A (8)∧-

(10)| | C (8)∧-

(11)| | B∨C (10)∨+

(12)| | A∧(B∨C)(9)(11)∧+

(13)|(A∧C)→A∧(B∨C)(8)(12)→+

(14)| A∧(B∨C)(1)(7)(13)∨- (15)(A∧B)∨(A∧C)→A∧(B∨C)(1)(14)→+ 六.在PN中证明,下述推理是有效的:

1.A∧(B→C),?(C∧A),∴?B

【证明】:

(1) A∧(B→C)前提

(2)?(C∧A)前提

(3)〇B 假设

(4) | B→C (1)∧-

(5) | C (3)(4)→-

(6) | A (1)∧-

(7) | C∧A (5)(6)∧+

(8) | ?(C∧A)(2)∈(前提引用)(9) |(C∧A)∧?(C∧A)(7)(8)∧+

(10)?B (3)(9)?+

2.H→K,(K∧L)→M,∴L→(H→M)

【证明】:

(1) H→K 前提

(2)(K∧L)→M 前提

(3)〇L 假设

(4) | 〇H 假设

(5) | | K (1)(4)→-

(6) | | K∧L (5)(3)∈、∧+

(7) | | M (2)(6)→-

(8) | H→M (4)(7)→+

(9) L→(H→M)(3)(8)→+

3.A∧B→C,?(C∨?A),∴?B

【证明】:

(1) A∧B→C 前提

(2)?(C∨?A)前提

(3)?C∧A (2)德*摩根律

(4)〇B 假设-

(5) | ?C (3)∧-

(6) | A (3)∧-

(7) | A∧B (4)(6)∧+

(8) | C (1)(7)→-

(9) | C∧?C (5)(8)∧+

(10)?B (4)(9)?+

4.A∨B,C,A∧C→D,?(?F∧B),∴D∨F

【证明】:

(1) A∨B 前提

(2) C 前提

(3) A∧C→D 前提

(4)?(?F∧B) 前提

(5) F∨?B (4)德*摩根律

(6)〇?D 假设

(7) | ?(A∧C) (3)(6)DR1

(8) | ?A∨?C (7)德*摩根律

(9) | ?A (2)(8)否定肯定式(10)| B (1)(9)否定肯定式(11)| F (5)(10)否定肯定式(12)?D→F (6)(11)→+

(13)D∨F (12)蕴析律

5.?(D∨C),?C→(A→?B),A?B,∴?A

【证明】:

(1)?(D∨C) 前提

(2)?C→(A→?B) 前提

(3) A?B 前提

(4)?D∧?C (1)德*摩根律

(5)?C (4)∧-

(6) A→?B (2)(5)→-

(7) A→?A (3)(6)RP(等值置换)(8)〇A 假设

(9) | ?A (7)(8)→-

(10)| A∧?A (8)(9)∧+

(11)?A (8)(10)?+

6.A∨B,C,A∧C→D,∴D∨B

【证明】:

(1) A∨B 前提

(2) C 前提

(3) A∧C→D 前提

(4)〇?D 假设

(5) | ?(A∧C) (3)(4)DR1

(6) | ?A∨?C (5)德*摩根律

(7) | ?A (2)(6)否定肯定式

(8) | B (1)(7)否定肯定式

(9)?D→B (4)(8)→+

(10)D∨B (9)蕴析律

7.K→((L∨M→R),R∨S→T,∴K→(M→T)

【证明】:

(1) K→((L∨M)→R) 前提

(2)(R∨S→T)前提

(3)〇K 假设

(4) | 〇M 假设

(5) | |(L∨M)→R (1)(3)→-

(6) | | L∨M (4)∨+

(7) | | R (5)(6)→-

(8) | | R∨S (7)∨+

(9) | | T (2)(8)→-

(10)| M→T (4)(9)→+

(11)K→(M→T) (3)(10)→+

8.(M∨N)→(M→?N),?(N→P)→?(M→?N),M∨N,∴M∨P 【证明】:

(1)(M∨N)→(M→?N) 前提

(2)?(N→P)→?(M→?N) 前提

(3) M∨N 前提

(4)〇?M 假设

(5) |(M→?N) (1)(3)→-

(6) | N→P (2)(5)DR1

(7) | ?M→N (3)蕴析律

(8) | ?M→P (6)(7)DR2

(9) | P (4)(8)→-

(10)?M→P (4)(9)→+

(11)M∨P (10)蕴析律

9.A?B,?(A∧?R)→(A∧S),∴?(B∧S)→?(A∧R)

【证明】:

(1) A?B 前提

(2)?(A∧?R)→(A∧S) 前提

(3)〇?(B∧S) 假设

(4) | ?(A∧S) (1)(3)RP(等值置换)(5) | A∧?R (2)(4)DR1

(6) | ?R (5)∧-

(7) | ?A∨?R (6)∨+

(8) | ?(A∧R) (7)德*摩根律

(9)?(B∧S)→?(A∧R) (3)(8)→+

10.(A∧B)∨C,(A∧B)→(E→A),(C→D) ,∴(E→A)∨D

【证明】:

(1) (A∧B)∨C 前提

(2) (A∧B)→(E→A) 前提

(3) C→D 前提

(4) 〇?D 假设

(5) | ?C (3)(4)DR1

(6) | A∧B (1)(5)否定肯定式

(7) | E→A (2)(6)→

-

(8) ?D→(E→A) (4)(7)→

+

(9) D∨(E→A) (8)蕴析律

(10)(E→A)∨D (9)交换律

11.C?D,B→(D∧E),?C∨?D,∴?B

【证明】:

(1) C?D 前提

(2) B→(D∧E) 前提

(3)?C∨?D 前提

(4)?D∨?D (1)(3)RP(等值置换)(5)?D (4)消去律

(6)?D∨?E (5)∨

+

(7)?(D∧E) (6)德*摩根律

(8)?B (2)(7)DR1

12.A∨(?B∨?C),A→(D→E),?(?B∨?D),∴C→(D→E)

【证明】:

(1) A∨(?B∨?C) 前提

(2) A→(D→E) 前提

(3) ?(?B∨?D) 前提

(4) 〇C 假设

(5) | B∧D (3)德*摩根律

(6) |(A∨?B)∨?C (1)析取结合律

(7) | A∨?B (4)(6)否定肯定式

(8) | B (5)∧-

(9) | A (7)(8)否定肯定式

(10)| D→E (2)(9)→-

(11)C→(D→E) (4)(10)→+

七.对于下面的每一个论证,先将其符号化为命题逻辑公式;如果它是有效的,则构造一个其有效性的形式证明;如果它是无效的,则画出相应的树形图揭示它的无效性:1.【解析】:设P——发现新的能源,Q——世界的人口数量降低,R——生活水平提高,S——我们提供研究经费,则上述论证可表示为:

P→(R→Q),?R??P,P∨?S,∴S→Q

这是一个有效的论证。可构造其有效性的形式证明如下:

【证明】:

(1)P→(R→Q) 前提

(2)?R??P前提

(3)P∨?S前提

(4)〇S假设

(5) | P(3)(4)否定肯定式

(6) | R→Q(1)(5)→-

(7) | R(2)(5)PR1

(8) | Q(6)(7)→-

(9)S→Q (2)(11)→+

2.【解析】:设P——语言学研究者是正确的,Q——在古希腊出现了不止一种方言,R ——不同的部落就是在不同的时间来自北方,S——不同的部落是来自达卢比河谷,T——考古发掘揭示了某些不同部落的遗迹,则上述论证可表示为:

P→(Q→R),R→S,R→T,?T,∴Q→?P

这是一个有效的论证。可构造其有效性的形式证明如下:

【证明】:

(1)P→(Q→R) 前提

(2)R→S前提

(3)R→T前提

(4)?T前提

(5)〇Q假设

(6) | 〇P假设

(7) | | Q→R(1)(6)→-

(8) | | R (5)(7)→-

(9) | | T(3)(8)→-

(10)| | ?T(4)∈(前提引用)

(11)| ?P(6)(9)(10)?+

(12)Q→?P(5)(11)→+

3.【解析】:设P——李白获胜,Q——马丽会感到高兴,R——傅德获胜,S——萨乔会感到高兴,T——彼尔获胜,U——保罗获胜,则上述论证可表示为:

P→Q,R→S,(T→S)∧(U→Q),(?S∨?Q)∧(?R∨?T),∴(?T∨?U)∧(?R∨?P) 这是一个有效的论证。可构造其有效性的形式证明如下:

【证明】:

(1)P→Q前提

(2)R→S前提

(3) (T→S)∧(U→Q) 前提

(4) (?S∨?Q)∧(?R∨?T) 前提

(5)?S∨?Q(4)∧-

(6)?R∨?T(4)∧-

(7)T→S(3)∧-

(8)U→Q(3)∧-

(9)〇T假设

(10)| S(7)(9)→-

(11)| ?Q(5)(10)否定肯定式

(12)| ?U(8)(11)PR1

(13)T→?U (1)(12)→+

(14)?T∨?U (13)蕴析律

(15)〇R假设

(16)| S(2)(15)→-

(17)| ?Q(5)(16)否定肯定式

(18)| ?P(1)(17)PR1

(19)R→?P (15)(18)→+

(20)?R∨?P (19)蕴析律

(21)(?T∨?U)∧(?R∨?P) (14)(20)∧+

4.【解析】:设P——工资提高,Q——物价提高,R——通货膨胀,S——议会限制通货膨胀,T——人民将遭受损失,U——议员们会失掉人心,则上述论证可表示为:P∨Q→R,R→(?S→T),T→U,?S∧?U,∴?P

这是一个有效的论证。可构造其有效性的形式证明如下:

【证明】:

(1)P∨Q→R前提

(2)R→(?S→T) 前提

(3)T→U前提

(4)?S∧?U前提

(5)〇P假设

(6) | P∨Q(5)∨+

(7) | R(1)(6)→-

(8) | ?S→T(2)(7)→-

(9) | ?S(4)∧-

(10)| T(8)(9)→-

(11)| ?U(4)∧-

(12)| ?T(3)(11)PR1

(13)?P (5)(10)(12)?+

5.【解析】:设P——世界人口在增长,Q——农业产量在下降,R——制造业的产品保持稳定,S——有新的食品源可资利用,T——将从根本上对世界上的食品资源进行重新分配,U——人类的营养需求降低,V——鼓励家庭节约食品,则上述论证可表示为:P∧Q∧R,Q∧P→(?U→?(S∨T)),?S∧?V∧?U,∴T

这是一个无效的论证。可用树形图法证明其无效性如下:

【证明】:?((P∧Q∧R)∧(Q∧P→(?U→?(S∨T)))∧(?S∧?V∧?U))→T

该树形图已经终结,但是有不能关闭的枝,故原公式不是重言式,上述推理无效。 6.【解析】:设P ——上帝愿意阻止邪恶,Q ——上帝能阻止邪恶,R ——上帝是万能的,S ——上帝是仁慈的,T ——邪恶存在,U ——上帝存在,则上述论证可表示为: P ∧?Q →?R ,Q ∧?P →?S ,T →(Q ∧?P )∨(P ∧?Q ) ,T ,U →R ∧S ,∴?U

这是一个有效的论证。可构造其有效性的形式证明如下: 【证明】:

(1) P ∧?Q →?R 前提 (2) Q ∧?P →?S 前提

(3) T →(Q ∧?P )∨(P ∧?Q ) 前提 (4) T 前提

(5) U →R ∧S 前提 (6) (Q ∧?P )∨(P ∧?Q ) (3)(4)→- (7) 〇U 假设

(8) | R ∧S (5)(7)→- (9) | S

(8)∧-

(10)| ?(Q ∧?P )

(2)(9)PR1 (11)| P ∧?Q (6)(10)否定肯定式 (12)| ?R (1)(11)→- (13)| R (8)∧-

(14)?U

(7)(12)(13)?+

7.【解析】:设P ——你有自由意志,Q ——你的行动不是被某个先前的事件所决定,R ——你的行动无法预测,S ——你的行动的后果无法预测,则上述论证可表示为:

P →Q ,P →(Q →R),Q →(R →S),∴P →S

这是一个有效的论证。可构造其有效性的形式证明如下: 【证明】:

(1) P →Q 前提 (2) P →(Q →R)

前提

P ∧Q ∧R

Q ∧P →(?U →?(S ∨T ))

?S ∧?V ∧?U

?T ?S ?V ?U P Q R

?Q ※ ?U →?(S ∨T )

?(Q ∧P ) ? P ※

U

?(S ∨T ) ?S ?T

(4)〇P 假设

(5) | Q(1)(4)→-

(6) | Q→R(2)(4)→-

(7) | R(5)(6)→-

(8) | R→S(3)(5)→-

(9) | S(7)(8)→-

(10)P→S(4)(9)→+

8.【解析】:设P——那本书写得很好,Q——我阅读了它,R——我会喜欢它,S——我会保存它,T——我会把它借给朋友,则上述论证可表示为:

P→(Q→R),R→(S∨T),P∧Q∧?S,∴T

这是一个有效的论证。可构造其有效性的形式证明如下:

【证明】:

(1)P→(Q→R)前提

(2)R→(S∨T)前提

(3)P∧Q∧?S前提

(4)P(3)∧-

(5)Q(3)∧-

(6)?S(3)∧-

(7)Q→R(1)(4)→-

(8)R(5)(7)→-

(9)S∨T(2)(8)→-

(10)T(6)(9)否定肯定式

9.【解析】:设P——乙是盗窃犯,Q——甲昨晚遇见乙,R——盗窃案发生在午夜,S ——甲说谎,则上述论证可表示为:

?P→?Q∧R,R→P∨S,∴?S→P

【证明】:

(1)?P→?Q∧R前提

(2)R→P∨S前提

(3)〇?S假设

(4) | 〇?P假设

(5) | | ?Q∧R(1)(4)→-

(6) | | R(5)∧-

(7) | | P∨S(2)(6)→-

(8) | | P(7)(3)否定肯定式

(9) | P(4)(8)?-

(10)?S→P(3)(9)→+

10.【解析】:设P——宣战是一个正确的战略行动,Q——有50个师作好了战斗准备,R——已有20个远程轰炸机编队已准备好发动攻击,S——有新的生化武器可用,则上述论证可表示为:

P→Q∨R,?Q,∴?R→?P∨S

这是一个有效的论证。可构造其有效性的形式证明如下:

【证明】:

(1)P→Q∨R前提

(3)〇?R假设

(4) | 〇P假设

(5) | | Q∨R(1)(4)→-

(6) | | R(2)(5)否定肯定式

(7) | | ?R(3)∈(假设引用)

(8) | ?P(4)(6)(7)?+

(9) | ?P∨S(8)∨+

(10)?R→?P∨S(3)(9)→+

《逻辑学导论(2)》第四章习题解答

一、请用谓词逻辑的语言把下述命题或推理符号化:

1.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一元谓词Z()表示“…是自然数”,二元谓词R(

,)

表示“…大

于…”,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x(Z(x)∧?y(Z(y)→R(x

,y)

))

2.张三丰是一个足球迷。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或{人},个体常项a表示“张三丰”,一元谓词F()表示“…是足球迷”,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F(a)

3.每一个时刻都在有的时刻之后。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一元谓词S()表示“…是时刻”,二元谓词R(

,)

表示“…在…

之后”,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x(S(x)→?y(S(y)∧R(x

,y)

))

4.叶涛和他的妻子李娜是过去的大学同学。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或{人},个体常项a表示“叶涛”,b表示“李娜”,二元谓词P( ,)表示“…是…的妻子”,R( ,)表示“…和…是过去的大学同学”,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

为:P(b

,a)∧R(a

,b)

5.如果所有的人都尊重每一个人,则每一个人都会很快乐。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一元谓词R()表示“…是人”,K()表示“…很快乐”,二元谓

词Z(

,)表示“…尊重…”,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x(R(x)→?y(R(y)→Z(x

,y)

))→?z(R(z)→K(z))

6.有一本书,全班同学都喜欢它并且轮流读过它,而它为王军所拥有。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个体常项a表示“王军”,一元谓词T()表示“…是我班同学”,S()表示“…是一本书”,二元谓词L( ,)表示“…喜欢…”,R( ,)表示“…读过…”,P( ,)表

示“…拥有…”,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S(x)∧?y(T(y)→L(y

,x)∧R(y

,x)

)∧B(a

,x)

7.如果所有的自然事件都有原因,我家院子里的那棵梨树枯死也是一个自然事件,因此它一定也有原因。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个体常项a表示“我家院子里的那棵梨树枯死这件事”,一元谓词Z()表示“…是自然事件”,Y()表示“…是有原因的”,则该推理可符号化为:?x(Z(x)→Y(x))∧Z(a)?Y(a)

8.所有教逻辑的教师,其思维一定非常合乎逻辑,这一说法是假的。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个体常项a表示“逻辑”,一元谓词S()表示“…是”,T()表示

“…是教师”,二元谓词P(

,)表示“…教…”,Q(

,)

表示“…属于…”,R(

,)

表示“…非常

合乎…”,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x(S(x)∧?y(T(y)∧P(y

,a)∧Q(x

,y)

)→R(x

,a)

)

9.对于任意的自然数x、y来说,x+5=y当且仅当x=y-5。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个体常项a表示“5”,一元谓词Z()表示“…是自然数”,三

元谓词P(

,,)表示“…+…=…”,Q(

,,)

表示“…=…—…”,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

?x(Z(x)→?y(Z(y)→(Q(x,y ,5)?P(x,5,y))))

10.如果天堂的门将只对穷人敞开,而约翰是一位大富翁,那么,约翰将进不了天堂。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个体常项a表示“天堂的门”,b表示“约翰”,一元谓词Q()表示“…是穷人”,二元谓词K(

,)

表示“…对…敞开”,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x(K(a,x)→Q(x))∧?Q(b)→?K(a,b)

11.或者所有的学生喜欢所有老师讲课,或者有的学生不喜欢有的老师讲课。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一元谓词S()表示“…是学生”,T()表示“…是老师”,二元谓

词R(

,)

表示“…喜欢…”,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

?x(S(x)→?y(T(y)→R(x,y)))∨?x(S(x)∧?y(T(y)∧?R(x,y)))

12.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做了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一元谓词W()表示“…是午餐”,M()表示“…是免费的”,H()表示“…是坏事情”,D()表示“…是有代价的”,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x(W(x)∧M(x))??y(H(y)→D(y))

13.所有的马都是动物,所以,所有的马头都是动物头。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一元谓词D()表示“…是动物”,M()表示“…是马”,D’()表示“…是动物的头”,M’()表示“…是马头”,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

? x(M(x)→D(x))?? x(M’(x)→D’(x))

14.有的人得到所有人的尊敬,有的人得到某些人的尊敬,但一个人至少应该自己尊敬自己。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一元谓词R()表示“…是人”,二元谓词Z(

,)

表示“…尊敬…”,

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x(R(x)∧?y(R(y)→Z(y

,x)))∧?x(R(x)∧?y(R(y)∧Z(y

,x)

)∧?x(R(x)→◇

Z(x

,x)

)

15.如果有的自然数小于所有自然数,那么肯定有自然数自己小于自己,而后一说法肯定是假的,所以,前一说法也是假的。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一元谓词Z()表示“…是自然数”,二元谓词R(

,)

表示“…小

于…”,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x(Z(x)∧?y(Z(y)→R(x

,y)))→?x(Z(x)∧R(x

,x)

))∧??x(Z(x)∧

R(x,x))???x(Z(x)∧?y(Z(y)→R(x,y)))

16.如果牛郎不爱所有爱织女的男人,那么,如果孙悟空爱织女,则牛郎不爱孙悟空或者大白菜是云彩。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个体常项a表示“牛郎”,b表示“织女”,c表示“孙悟空”,d表示“大白菜”,一元谓词M()表示“…是男人”,Y()表示“…是云彩”,二元谓词L( ,)表示“…爱…”,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

? x(M(x)∧L(x,b)→?L(a,x))→(L(c,b)→?L(a,c)∨Y(d))

17.仅当大学生爱好数学时才爱好逻辑。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个体常项a表示“逻辑”,b表示“数学”,一元谓词D()表示

“…是大学生”,二元谓词L(

,)表示“…爱好…”,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 x(D(x)∧L(x

a)→L(x

,b)

)

18.如果张三有罪,则没有一个证人说谎,除非他害怕。有证人害怕。因此,张三无罪。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个体常项a表示“张三”,一元谓词Z()表示“…有罪”,R()

表示“…是证人”,H()表示“…说谎”,P()表示“…害怕”,则上述推理可符号化为:(Z(a)→?x(R(x)∧?P(x)→?H(x)))∧?x(R(x)∧P(x))??Z(a)

二、用解释方法证明下面前五个公式不普遍有效,后五个公式可满足:

1.?xA(x)∧?xB(x)→?x(A(x)∧B(x))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一元谓词A()表示“…是方的”,B()表示“…是圆的”,则在该模型下,原公式的意义为:“如果有东西是方的并且有东西是圆的,那么有东西既是方的,又是圆的。”

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前件真而后件假,故其真值为假。说明原谓词公式不是普遍有效式。

2.?x(A(x)∨B(x))→?x A(x)∨?xB(x)

【解】:设个体域为{自然数},一元谓词A()表示“…是偶数”,B()表示“…是奇数”,则在该模型下,原公式的意义为:“如果任一自然数或者是偶数,或者是奇数,那么,或者所有的自然数都是偶数,或者所有的自然数都是奇数。”

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前件真而后件假,故其真值为假。说明原谓词公式不是普遍有效式。

3.(?xA(x)→?xB(x))→?x(A(x)→B(x))

【解】:设个体域为{自然数},一元谓词A()表示“…是偶数”,B()表示“…是奇数”,则在该模型下,原公式的意义为:“假如只要有自然数是偶数,就有自然数是奇数,那么,凡偶数都是奇数。”

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前件真而后件假,故其真值为假。说明原谓词公式不是普遍有效式。

4.?xA(x)∧?xB(x)→?x(A(x)∧B(x))

【解】:设个体域为{自然数},一元谓词A()表示“…是偶数”,B()表示“…是整数”,则在该模型下,原公式的意义为:“如果有的自然数是偶数,并且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那么所有的自然数都既是偶数,又是整数。”

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前件真而后件假,故其真值为假。说明原谓词公式不是普遍有效式。

5.?z(?x(Rxz→Rzz)∧?y(Ryz→Rzz)→?x(Ryz→Rxz))

【解】:设个体域为{自然数},二元谓词R(

表示“……能被……整除”,则在该模型

,)

下,原公式的意义为:“对任一自然数z来说,假设只要任一自然数x能被z整除,自然数z就能被自己整除;只要任一自然数y能被z整除,自然数z就能被自己整除。那么对任一自然数x来说,只要某个自然数y能被z整除,x就能被z整除。”

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前件真而后件假,故其真值为假。说明原谓词公式不是普遍有效式。

6.(?xA(x)→?xB(x))→?x(A(x)→B(x))

【解】:设个体域为{人},一元谓词A()表示“……是我们班同学”,B()表示“……是中国人”,则在该模型下,前件“?x A(x)→?x B(x)”的意义为:“如果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班同学,那么所有的人都是中国人。”——假蕴涵假,真值为真。

后件“?x(A(x)→B(x))”的意义为:“任何人,只要他是我们班同学,那么他就一定是中国人。”亦即“我们班所有同学都是中国人”。——显然也为真。

总之,在该模型下,该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前、后件俱真,故真值为真。表明原谓词公式是可满足的。

7.?x(Px→Mx)∧?x(Sx∧Mx)→?x(Sx→Px)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一元谓词P()—“…是自然数”,S()—“…是偶数”,M()—“…是整数”,由在该模型下:

前件中“?x(P(x)→M(x))”的意思是“所有自然数都是整数”。真值显然为真。

前件中“?x(S(x)∧M(x))”的意思是“有的偶数是整数”。真值显然也为真。故前件为真。

2018超星逻辑学导论期末考试题答案

1“所有的广东人是中国人”中“所有”是()。(1.0分)1.0 分 A、 联项 B、 主项 C、 量词 D、 谓项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论证通常包含的层面包括()。(1.0分)1.0 分 A、 作为结果的论证 B、 作为程序的论证 C、 作为过程的论证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不包括()。(1.0分)1.0 分 A、 芝诺 B、 塞内卡 C、 奥勒留 D、 泰勒斯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违背规则“前提与结论必须是相干”的谬误不包括()。(1.0分)1.0 分A、 稻草人谬误 B、 人身攻击谬误 C、 合成谬误 D、 非黑即白谬误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对当方阵向我们展示了具有相同主项和相同谓项的两个直言命题之间的()种可能的逻辑关系。(1.0分)1.0 分 A、 三 B、 四 C、 六 D、 九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是()。(1.0分)1.0 分 A、 慧能 B、 仓央嘉措 C、 宗喀巴 D、 达赖喇嘛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7关于直言命题,我们能够进行的运算包括()。(1.0分)1.0 分 A、 换位法 B、 换质法 C、 对换法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在归纳论证中,结论被确证或反驳只是诉诸于()的。(1.0分)1.0 分 A、 前提本身 B、 结论本身 C、 真值表 D、 感觉经验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9在具体进行例示时,应注意全称例示和存在例示都必须总是涉及到管辖了这个命题其他部分的()。(1.0分)1.0 分 A、 联词 B、 名词 C、 量词 D、 介词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0()是指必定有真假的语法正确的字符串。(1.0分)1.0 分 A、 语句 B、 命题 C、 陈述 D、 推论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1()是针对人的论证的一种滥用形式。(1.0分)1.0 分 A、 稻草人谬误 B、 法庭悖论 C、 人身攻击谬误 D、 非黑即白谬误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2支持谬误的情形不包括()。(1.0分)1.0 分 A、 演绎无效 B、 合成谬误 C、 偷换论题 D、 分解谬误

逻辑学导论 考试 答案 2020年

逻辑学导论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 1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较短命题作为其自身的一部分的命题称为()。 A、分析命题 B、否定命题 C、复合命题 D、全称命题 2论证的三重功能不包括()。 A、证成 B、反驳 C、说服 D、推论 3一组不一致的前提()推导出不一致的结论。 A、可能 B、不会 C、不确定 D、必然 4一个论证是好的,必须满足()。 A、所有前提都必须是真的 B、前提与结论必须是相干的 C、所有前提加起来必须给结论提供足够支持 D、以上都对

5“问:铁为什么能压延?答:因为铁有压延的特性。”属于()。 A、直接循环论证 B、间接循环论证 C、相干谬误 D、支持谬误 6以下不属于弥尔五法的是()。 A、契合法 B、求同法 C、比较法 D、求异法 7在具体进行例示时,必须注意不要混合使用或用完证明中有用的()。 A、字母 B、数字 C、联词 D、量词 8“一方对立场的抨击必须与另一方却是已提出的立场有关”。这是批判性讨论规则中的()。 A、责任规则 B、立场规则 C、举证规则 D、自由规则 9非形式逻辑标准的一个论证是好的,当且仅当()成立。

A、前提对结论提供了足够支持 B、前提与结论相干 C、所有前提均可接受 D、以上均是 10并行结构又称为(),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前提分别独立支持统一结论的结构。 A、收敛结构 B、同一结构 C、简单结构 D、序列结构 11当命题断言了主项或谓项所指称的类的每一成员时,我们就说这个词项是()。 A、真的 B、假的 C、不周延的 D、周延的 12()被誉为古印度的医学百科全书。 A、《摩诃婆罗多》 B、《薄伽梵歌》 C、《阇罗迦本集》 D、《吠陀经》 13三段论“有些结构主义者是形式主义者;所有形式主义者都不是实

逻辑学导论教学大纲

湖南城市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本课程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普通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帮助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现代逻辑学发展的新进展,并能运用逻辑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日常思维、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实际思维问题,形成严密、正确的思维推理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能在纷杂的信息中把握关键问题和理清解决问题思路,为进一步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和从事研究奠定思维素质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意义(2课时) 了解“逻辑”一词的词源和词义和逻辑学发展概况。明确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和有效推理模式的学科及其形式化、工具性的性质。掌握各种逻辑形式的逻辑常项和变项的区别,准确理解逻辑常项在思维形式和逻辑推理中的地位。知晓掌握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对人们进行正确地思维的意义。 第二章概念(4课时) 1.了解概念的逻辑含义、概念和语词的区别与联系。明确形式逻辑对概念的基本要求是明确性。掌握概念的最基本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涵义及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 2. 了解概念的种类: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空概念;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的区别。掌握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识别某个概念属于哪个种类的方法。 3. 了解概念外延间的关系分类的标准。掌握概念外延间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和全异关系的界定。学会正确地用欧勒图表示若干概念外延间关系的方法。 4. 掌握各种明确概念的基本方法: 限制和概括法、定义和划分方法。 ⑴了解概念的限制和概念的概括的涵义及其逻辑依据。掌握正确地对给定的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的方法。

逻辑学第二章教案

一、课程名称: 《逻辑学》第二章 二、教学目的:明确概念是判断、推理的组成要素;概念与语词的关 系;概念的种类及概念间的关系;概念的内涵、外延; 掌握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等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三、教学重点:概念的划分 四、教学难点: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概念的种类 五、教学时数: 1 学时,其中实践性教学 1 学时。 六、教学内容(上课内容、步骤、方法): *概念与感觉、知觉、表象有着质的区别。感觉、知觉、表象是反映对象的具体形象的。在具体形象中,对象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是混合在一起没有分开的。概念不是反映对象的具体形象,而是抽象地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舍弃了对象的非本质属性。所以,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性质。 例如,质、量、色、味、时空、性能、功用等性质,以及和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性质和关系,我们通称为事物的属性。可以说一切事物都是由属性组成的,任何属性都属于一定的事物。 *在事物的属性中,有些是特有属性,有些是非特有属性。所谓特有属性,是指

为一类事物所独有而其他类事物都不具有的那些属性。如“犯有罪行并受到刑罚处罚”就是罪犯的特有属性,而“有眼睛”、“有脚”却不只为罪犯所特有,因此,“有眼睛”、“有脚”就是罪犯的非特有属性。 二、概念与语词 *概念与语词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所形成的概念,还只是头脑中的思想。它必须借助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传达给别人。语词是表达概念的声音与符号,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 *概念与语词又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为: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例如,“秘书” 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处于枢纽地位,主要以办文、办会、办事来辅助决策并服务于领导的人员。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秘书”这个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凡是处于枢纽地位,主要以办文、办会、办事来辅助决策并服务于领导的那些人,包括机要秘书、文字秘书、生活秘书、外事秘书,等等。 (二)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例如“人”这个概念,当我们确定其内涵为“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动物”时,那么其相应的外延“所有的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动物”也就确定了下来。因为“人”这个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反复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经过质变而形成的。从这方面来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是确定的、不变的。 *但另一方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具有灵活性。因为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而认识具有发展性和不完整性,所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某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人民”这个概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四化”建设这三个时期的内涵和

《逻辑学导论》(答案)

西南财经大学本科通识课程2007—2008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一.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每小题3分,其中判断1分,理由2分,合计30分) ()1.凡无机物都不是生物,所以,有的生物是有机物。 答:错误,此三段论为省略三段论,前提中有一否定,违反三段论规则“前提中有一否定,则结论否定。” ()2.马季不是京剧演员,所以,相声演员都不是京剧演员 答:错误,此三段论为省略三段论,小项“相声演员”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周延。 ()3.从“小王必然来赴宴”为真,可以推出“小王可能不来赴宴”为假。 答:正确,从必然P真,可以推出可能非P假。 ()4.美国某州的法律允许同性恋者结婚,这表明,当地政府提倡同性恋。 答:错误,“提倡”相当于“应当”,从允许P真推不出应当P真。 ()5.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好作品,A没有深入生活,所以A写不出好作品。 答:正确,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 ()6.文学作品可以分为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历史小说和言情小说等。 答:错误,此划分违反“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的规则,犯了“标准不同一”的错误。 或者,此划分违反“划分报得子项必须相互排斥”犯了“子项相容”的错误。 ()7.某广告说“95%的人脸上长了螨虫”。这个命题很容易驳倒,因为我就没长。 答:错误,特称肯定判断只能用全称否定判断来反驳。 ()8.如果X能为6整除,则它能为2整除,Y不能为2整除,则Y不能为6整除。 答:正确,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后件就是前件的必要条件,所以,非Q则非P。 ()9.任何A、E、I、O判断之间都具有对当关系。 答:错误,只有同素材的A、E、I、O判断之间才具有对当关系 ()10.金属都能导电,所以,纸不是金属。 答:正确,此三段论为省略三段论,补充小前提“纸不能导电”,符合第二格规则。

智慧树知到《逻辑学导论》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逻辑学导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任何改革者不是思想僵化的,有些干部是改革者,所以有些干部不是思想僵化的”。此推理的逻辑形式是 A:所有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不是P B:所有M不是P,S是M,所以S不是P C:有些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S不是P D:M是P,S不是M,所以S不是P 答案: 所有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不是P 2、与“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具有共同形式结构的是 A:甲不出国而乙出国 B:将在于勇也在于谋 C:甲出国而乙不出国 D:将在于谋而不在于勇 答案: 甲不出国而乙出国 3、在司法审判制中,所谓肯定性误判是指把无罪判为有罪,也即错判,否定性误判就是把有罪者判为无罪,也即错放,而司法公正的根本原则是“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某法学家认为,目前,衡量一个法院在办案中对司法公正的原则贯彻得是否足够好,就看它的肯定性误判率是否足够低。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最有力地支持上述法学家的观点? A:各个法院的否定性误判率基本相同 B:错放,只是放过了好人,错判,则是既放过了坏人,又冤枉了好人 C:宁可错判,不可错放,是“左”的思想在司法界的反映 D:各个法院的办案正确率普遍有明显的提高 答案: 各个法院的否定性误判率基本相同 4、逻辑学的创始人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有三段论逻辑、模态逻辑等。 A:正确

B:错误 答案: 正确 5、“啊!祖国!”是一个命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 错误 第二章 1、“学生考试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和“学生补考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这一对陈述,其中的“及格”与“不及格”两个概念之间 A:前者是反对关系,后者是矛盾关系 B:都是矛盾关系 C:都是反对关系 D:前者是矛盾关系,后者是反对关系 答案: 前者是反对关系,后者是矛盾关系 2、把“《三国演义》”限制为“温酒斩华雄”,概括为“长篇历史小说”,则 A:概括正确,限制不正确 B:概括不正确,限制正确 C:概括、限制都正确 D:概括、限制都不正确 答案: 概括正确,限制不正确 3、“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国家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国家。无论何种类型的国家都是阶级专政的工具。”这几个判断对“国家”这个概念是()来说明的。 A:先外延,后内涵 B:仅从内涵方面 C:仅从外延方面 D:先内涵,后外延

2,第二章 逻辑学的概念

第二章概念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对象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形式,属于意识的范畴,并非客观对象本身,因而它具有主观性。由于概念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不能脱离客观。如果没有客观事物,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概念又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东西。所以,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概念与语词 (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有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有些概念则用词组来表达。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词语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是表达概念的。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由于语境不同,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例:“阎锡山登报征求下联” 1937年,阎锡山经过无锡,游览了锡山,写了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登报征求下联,当时无人能对。你能对吗?请能对者在纸上写出下联交给我。8年后,范长江随陈毅同志到天长县采访。范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句我对上了,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质的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从这

2018逻辑学导论课后练习

2018逻辑学导论课后练习

逻辑学是什么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逻辑系统四大定理。?A、不完全性定理 ?B、有效性定理 ?C、可靠性定理 ?D、一致性定理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逻辑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A、布劳威尔 ?B、哥德尔 ?C、希尔伯特 ?D、罗素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直觉主义不属于数学四大流派。()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数学哲学是逻辑学的研究范畴。()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逻辑与法律:普罗泰戈拉悖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根据维基百科定义,古代逻辑的发源地不包括()。 ?A、希腊 ?B、印度 ?C、波斯 ?D、中国 我的答案:C 得分:33.3分 2 【单选题】()是一个从已确定断言产生出新断言的过程。 ?A、论断 ?B、结论 ?C、辩论 ?D、推论 我的答案:D 得分:33.3分 3 【判断题】“法庭悖论”属于逻辑学中经典的二难推理的应用。()

逻辑学的功能和研究范围已完成成绩:83.35分 1 【单选题】亚里士多德所谓日常论证评价的“三重奏”不包含()。 ?A、分析方法 ?B、推理方法 ?C、论证方法 ?D、修辞方法 我的答案:B 得分:33.3分 2 【多选题】以下属于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的有()。 ?A、塞内卡 ?B、泰勒斯 ?C、奥勒留 ?D、芝诺 我的答案:BCD 得分 3 【判断题】马克思认为苏格拉底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认识“非西方逻辑”已完成成绩:75.0分 1 【单选题】()被誉为古印度的医学百科全书。?A、《摩诃婆罗多》 ?B、《薄伽梵歌》 ?C、《阇罗迦本集》 ?D、《吠陀经》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小乘佛教始于()。 ?A、印度 ?B、日本 ?C、西藏 ?D、斯里兰卡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白马寺建于唐朝,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 我的答案:×得分: 4

逻辑学第三版答案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一章绪论 一、请指出下列各段议论中“逻辑”一词的含义: 1.电影《菊豆》中主人公的命运是符合生活的逻辑的。 答:规律、规律性。 2.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真是奇怪的逻辑! 答:理论、观点(贬义)。 3.语法、修辞、逻辑都是工具性的课程。 答:普通逻辑(传统形式逻辑)。 4.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说,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 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容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答:思维规律、规则。 5.从中学时期就训练好一种逻辑的头脑,以后无论学什么、干什么, 都将受益无穷。 答:合乎思维规律、规则。 二、下列命题和推理中,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请用公式表示之。1.所有鸟都是有羽毛的,驼鸟是鸟;所以,驼鸟是有羽毛的。 2.只有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3.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 4.凡科学理论都是有用的,逻辑学是科学理论;所以,逻辑学是有用的。5.任何金属都是有光泽的。 6.只有生产力迅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增强。 答:1 与4 具有共同的推理形式:所有M 是P,所有S 是M;所以, 所有S 是P。2 与6 具有共同的命题形式:只有p,才q。3 与5 具有共同 的命题形式:所有S 是P。 第二章概念 一、指出下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语言 答:“语言”的内涵是指: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 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外延是指:世界上古往今来存在的各种有声语言,如汉语、日语、法语、英语、德语等。广义的“语言”还包括人工语言。 2.戏剧 答:“戏剧”的内涵是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结 合体,是综合艺术。它的外延是指:在舞台上上演的各种形式的戏剧。按内容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表演方式分有话剧、歌剧、歌舞剧;按结构和容量分有独幕剧和多幕剧;按中外形式的不同分有戏曲、话剧、现代歌舞剧。 3.偶数 答:“偶数”的内涵是指:自然数中能被2 整除的数。“偶数”的外延 是指:2、4、6、8、10、12……。 二、指出下面这些话中哪些是从内涵方面,哪些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 念的(黑体字所表达的概念)(为了简洁,内涵可用“下划线”标明,外延可用“着重号”标明)。 1.什么是信息?英文里“信息”和“情报”实际都是一个字叫

《逻辑学导论》期末考试

《逻辑学导论》期末考试(20)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萨伊姆·佩雷尔曼是()的著名逻辑学家、法哲学家。1.0 分 A、俄罗斯 B、德国 C、比利时 D、瑞士 我的答案:C 2不相干结论谬误的情形不包括()。1.0 分 A、法庭悖论 B、转移论题 C、偷换论题 D、稻草人谬误 我的答案:A 3一阶逻辑即是指()。1.0 分 A、概率逻辑 B、数值逻辑 C、图式逻辑 D、谓词逻辑 我的答案:D 4违背规则“所有前提都必须是真的”的谬误包括()。1.0 分 A、不一致谬误 B、前提虚假谬误 C、预期理由谬误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5()是指前提或结论中至少有一个条件命题的论证。1.0 分

A、前提论证 B、结论论证 C、条件论证 D、命题论证 我的答案:C 6在具体进行例示时,必须注意不要混合使用或用完证明中有用的()。 1.0 分 A、字母 B、数字 C、联词 D、量词 我的答案:A 7再归纳逻辑中,所有前提真而结论()。1.0 分 A、可能真 B、必然真 C、必然假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A 8非形式逻辑标准的一个论证是好的需满足的条件是()。 1.0 分 A、所有前提均可接受 B、前提与结论相关 C、前提对结论提供了足够支持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9换质法的三个步骤或规则不包括()。1.0 分 A、改变命题的质 B、通常加上“非”来否定整个谓项 C、其余部分保持不变

D、改变命题的量 我的答案:D 10白马寺位于()。1.0 分 A、洛阳 B、西安 C、南京 D、北京 我的答案:A 11弥尔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1.0 分 A、十七世纪 B、十八世纪 C、十九世纪 D、二十世纪 我的答案:C 12()是指只有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的结构。1.0 分 A、序列结构 B、收敛结构 C、简单结构 D、发散结构 我的答案:C 13()是指或者总是为真或者总是为假的命题。1.0 分 A、经验命题 B、真假命题 C、必然命题 D、析取命题 我的答案:C 14根据传统逻辑学标准,论证评价的逻辑标准的类型包括演绎逻辑标准和()。 1.0 分

(完整版)普通逻辑学教案(二)第二章

第二章概念 [目的和要求]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及其语言达形式,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培养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概念,以便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 [课时] 6课时 [要点]一、什么是概念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三、概念的种类与相互间的关系 四、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五、定义和划分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对象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形式,属于意识的范畴,并非客观对象本身,因而它具有主观性。由于概念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不能脱离客观。如果没有客观事物,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概念又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东西。所以,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概念与语词 (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有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有些概念则用词组来表达。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词语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是表达概念的。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由于语境不同,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举例:“xx登报征求xx” 1937年,阎锡山经过无锡,游览了锡山,写了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登报征求下联,当时无人能对。你能对吗?请能对者在纸上写出下联交给我。8年后,范长江随陈毅同志到天长县采访。范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句我对上了,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质的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从这方面来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是确定的、不变的。 但另一方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具有灵活性。因为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而认识具有发展性和不完整性,所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

西南财经大学2009-2010年第二学期《逻辑学导论》期终考试A卷

期期终考试 《逻辑学导论》试题A卷 答卷说明: ①本试卷共7页,五个大题,满分100分。 ②本试卷为闭卷考试,120分钟完成 ③请将三、四、五题的答案写在试卷第一页的答题卡上。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一性质判断的谓项不周延,则这个判断的质是________;一个性质判断 的主项周延,则这个判断的量是________。 2、对SAP判断换质,其结论是________;对SAP判断换位,其结论是 ________。 3、根据性质判断对当关系,如果SEP假,则SAP________、SIP________、 SOP________。 4、违反三段论"中项在前提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的规则,会犯________的 逻辑错误。 5、"并非只有由外国人当经理,才能把企业搞好。"与该负判断等值的判断 是________。 6、违反同一律要求所犯的基本逻辑错误是________。 7.逻辑学的三大发源地是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和。

8.思维的形式结构由逻辑变项和构成。 9. 如果SOP为假,则S与P的外延之间具有全同关系和关系。 10. 在定义项中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的逻辑错误叫做。11.划分的母项与子项在外延上具有关系。 二、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 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2、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是( ) A所有的语词都是表达概念B所有的语词都不表达概念 C所有的概念都要通过语词来表达D有的概念不通过语词来表达 13、在"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这两个判断中,"知识分子"这个概念( ) A都是集合概念 B都是非集合概念 C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 D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 14、"圆是平面上的点对一个中心保持相等距离运动所形成的封闭的曲线。"作为定义,属于( ) A语词定义B发生定义C功用定义D关系定义 15、在性质判断中,决定判断形式的是( ) A主项和谓项B主项和量项C谓项和联项D量项和联项 16、"某甲是有罪的"与"某甲是无罪的"这两个性质判断之间是( ) A反对关系B矛盾关系C差等关系D下反对关系 17、"普通逻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普通逻辑学是科学。所以,所有的科学都是没有阶级性。"这个三段论是( ) A有效的推理形式B犯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 C犯大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D犯小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

逻辑学导论课后练习

逻辑学是什么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逻辑系统四大定理。 ?A、不完全性定理 ?B、有效性定理 ?C、可靠性定理 ?D、一致性定理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逻辑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A、布劳威尔 ?B、哥德尔 ?C、希尔伯特 ?D、罗素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直觉主义不属于数学四大流派。()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数学哲学是逻辑学的研究范畴。()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逻辑与法律:普罗泰戈拉悖论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根据维基百科定义,古代逻辑的发源地不包括()。 ?A、希腊

?C、波斯 ?D、中国 我的答案:C 得分:33.3分 2 【单选题】()是一个从已确定断言产生出新断言的过程。 ?A、论断 ?B、结论 ?C、辩论 ?D、推论 我的答案:D 得分:33.3分 3 【判断题】“法庭悖论”属于逻辑学中经典的二难推理的应用。()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逻辑学的功能和研究范围已完成成绩:83.35分1 【单选题】亚里士多德所谓日常论证评价的“三重奏”不包含()。 ?A、分析方法 ?B、推理方法 ?C、论证方法 ?D、修辞方法 我的答案:B 得分:33.3分 2 【多选题】以下属于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的有()。 ?A、塞内卡

?C、奥勒留 ?D、芝诺 我的答案:BCD 得分 3 【判断题】马克思认为苏格拉底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认识“非西方逻辑”已完成成绩:75.0分 1 【单选题】()被誉为古印度的医学百科全书。 ?A、《摩诃婆罗多》 ?B、《薄伽梵歌》 ?C、《阇罗迦本集》 ?D、《吠陀经》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小乘佛教始于()。 ?A、印度 ?B、日本 ?C、西藏 ?D、斯里兰卡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白马寺建于唐朝,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 我的答案:×得分: 4

逻辑学导论 第二章 概念

习题2 第二章概念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这一命题中“中国人”是()。 ①集合概念②非集合概念 ③否定概念④属性概念。 2.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是()。 ①所有语词都表达概念 ②所有语词都不表达概念 ③所有概念都要通过语词来表达 ④有的概念不通过语词来表达 3.如c概念是a、b两个概念的属概念,并且所有a不是b,a与b的外延之和等于c的外延,则a与b之间的关系是()。 ①交叉关系②反对关系 ③矛盾关系④真包含于关系 4.在“有的逻辑学家是心理学家”这一命题中,“逻辑学家” 与“心理学家”在外延上具有()。 ①全同关系②全异关系 ③真包含关系④交叉关系 5.“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国家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无论何种类型的国家,都是阶级专政的工具。”这里对“国家”这个概念是()来说明的。 ①仅从内涵方面②仅从外延方面 ③先从内涵再从外延④先从外延再从内涵 6.把“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进行管理”这句话作为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①定义过宽②定义过窄 ③循环定义④同语反复 二、双项选择题

1.“屈原是伟大的诗人”这句话中划有横线的概念属于()。 ①集合概念②普遍概念 ③单独概念④肯定概念 2.在语句“台湾是中国的”中,语词“中国的”表达()概念。 ①集合概念②普遍概念 ③非集合概念④单独概念 3.下列概念不能划分和限制的是()。 ①泰山②著名逻辑学家 ③发展中国家④月亮 ⑤演绎推理 4.下列各组概念依据箭头所示的推演关系属于错误限制或概括的是()。 ①动物→哺乳动物→鲸 ②关系命题→简单命题→命题 ③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 ④地球→行星→天体→宇宙 ⑤科学家→物理科学家→爱因斯坦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概念的反对关系的概念是()。 ①非社会主义国家②封建主义国家 ③法国④资本主义国家 ⑤亚洲的国家 2.下列各组概念中A真包含于B的有()。 ①(A)三段论(B)间接推理 ②(A)性质命题(B)简单命题 ③(A)命题(B)推理 ④(A)联言命题(B)复合命题 ⑤(A)定义(B)逻辑方法 3.下列各组概念依据箭头所示推演关系属于正确限制的有()。

2016年尔雅通识课《逻辑学导论》期末考试(20)

《逻辑学导论》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萨伊姆·佩雷尔曼是()的著名逻辑学家、法哲学家。 1.0 分 窗体顶端 A、 俄罗斯 B、 德国 C、 比利时 D、 瑞士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2 不相干结论谬误的情形不包括()。 1.0 分 窗体顶端 A、 法庭悖论 B、 转移论题 C、 偷换论题 D、 稻草人谬误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A 3 一阶逻辑即是指()。 1.0 分 窗体顶端 A、 概率逻辑 B、 数值逻辑 C、 图式逻辑 D、 谓词逻辑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4 违背规则“所有前提都必须是真的”的谬误包括()。 1.0 分 窗体顶端 A、 不一致谬误 B、 前提虚假谬误 C、 预期理由谬误 D、 以上都对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5 ()是指前提或结论中至少有一个条件命题的论证。 1.0 分 窗体顶端 A、 前提论证 B、 结论论证 C、 条件论证 D、 命题论证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6 在具体进行例示时,必须注意不要混合使用或用完证明中有用的()。 1.0 分 窗体顶端 A、 字母 B、 数字 C、 联词 D、 量词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A 7 再归纳逻辑中,所有前提真而结论()。 1.0 分 窗体顶端 A、 可能真 B、 必然真 C、 必然假 D、 以上都不对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A 8 非形式逻辑标准的一个论证是好的需满足的条件是()。 1.0 分 窗体顶端 A、 所有前提均可接受 B、 前提与结论相关 C、 前提对结论提供了足够支持 D、 以上都对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9 换质法的三个步骤或规则不包括()。 1.0 分 窗体顶端 A、 改变命题的质 B、 通常加上“非”来否定整个谓项 C、 其余部分保持不变 D、 改变命题的量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10 白马寺位于()。 1.0 分 窗体顶端 A、 洛阳 B、 西安 C、 南京 D、 北京

逻辑学导论课后答案

1.2019逻辑学导论答案(后无“错”字表示这句话正确) 2.【单选题】不完全性定理不属于逻辑系统四大定理。 3.逻辑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哥德尔 4.【判断题】直觉主义属于数学四大流派。 5.4.【判断题】数学哲学是逻辑学的研究范畴。 5.根据维基百科定义,古代逻辑的发源地包括中国印度希腊 6.推论是一个从已确定断言产生出新断言的过程 7.“法庭悖论”属于逻辑学中经典的二难推理的应用。 8.亚里士多德所谓日常论证评价的“三重奏”包含分析推理修辞方法 9.马克思认为苏格拉底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10.亚里士多德是逍遥学派的创始人 11.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是宗克巴 12.小乘佛教始于印度 13.白马寺建于唐朝,不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 14.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逻辑开始形成并发展昌盛的时期。 15.论证评价的基本标准不包括谬误标准 16.证成,说服,反驳属于论证的三重功能。 17.前提与结论的识别是论证识别的核心内容。 18.相比论证,推理不可以离开语句、陈述或命题。 19.命题是指必定有真假的语法正确的字符串。 20.根据天主教百科全书,真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不包含现实意义上的真 21.所有的语句都包含语义要素和逻辑要素 22.英国哲学家斯特劳森认为陈述与命题是没有区别的两个概念。错 23.属于必然真命题的是中国人是中国人 24.经验命题是指需要根据直接的观察经验来判定真假的命题。错

25.必然命题是指或者总是为真或者总是为假的命题 26.似真推理是罗素在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种推理类型 27.演绎推理是指用一些特殊命题来证明一般性道理的命题。 28.反证法与选言证法均属于直接证明的范畴。 29.因此不属于前提标识词的是()。 30.“总而言之”不是一个前提标识词。 31.前提与结论,论证目的,论证形式都属于论证三要素 32.只有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的结构是简单结构 33.并行结构又称为收敛结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前提分别独立支持统一结论的结构。 34.发散结构也是论证结构的类型之一。 35.分析标准不属于共同的论证评价标准 3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论证评价三标准包含分析,修辞,论辩 37.一个语篇如果包含不只一个结论,那就包含了不只一个论证。 38.前提在先,结论在后是论证结构的唯一形式。错 39.“《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是一个非事实命题,并且为真。错 40.“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一个非事实命题。 41.一个逻辑要是可靠的,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前提为真,推理形式有效 42.西塞罗是古罗马的修辞学家 43.亚里士多德认为说服有三种工具,根据熊老师的翻译,包括道德,情感,理性 44.根据传统观点,论证评价的逻辑标准主要指演绎逻辑标准语归纳逻辑标准。错 45.演绎逻辑标准又称为可靠性标准。 46.有些壁画是三幅一联画”中的“有些”是量词 47.全称逆否命题不属于直言命题 48.直言三段论是指由两个包含一个共同项的前提有效地推导出结论的论证。

2017 超星尔雅 逻辑学导论答案之期末考试

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 1对于一个好的演绎论证,所有前提均真而结论为假就是()的。(1、0分)1、0分?A、不知道?B、可能?C、不可能?D、坏 2()就是指必定有真假的语法正确的字符串。(1、0分)1、0分?A、语句?B、命题?C、陈述?D、推论 例题:完整答案应该联系谁?A、QQ B、20932+ C、02559 D、推论 3从存在观点瞧,三段论的四个格共有()个有效式。(1、0分)1、0分?A、8?B、16?C、24?D、48 4作为过程的论证就就是()所关注的对象。(1、0分)0、0分?A、分析学?B、论辩术?C、修辞学?D、辩证法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D 5复合命题论证就是指前提或结论中至少有()个符合命题的论证。(1、0分)1、0分?A、一个?B、三个?C、五个?D、六个 6蕴涵关系只有从()来瞧才就是成立的。(1、0分)1、0分?A、条件?B、结论?C、存在观点?D、推论 7如果论证的所有前提同时为真就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个论证的前提就就是()的。(1、0分)1、0分?A、一致?B、不一致?C、可接受?D、不可接受 8论证的三重功能不包括()。(1、0分)1、0分?A、证成?B、反驳?C、说服?D、推论 9以下不属于前提标识词的就是()。(1、0分)1、0分?A、由于?B、因为?C、鉴于?D、所以10金岳霖的著作不包括()。(1、0分)1、0分?A、《逻辑》?B、《论道》?C、《中国哲学史》?D、《知识论》 11对当方阵向我们展示了具有相同主项与相同谓项的两个直言命题之间的()种可能的逻辑关系。(1、0分)1、0分?A、三?B、四?C、六?D、九 12真值函项等值又被称为()。(1、0分)1、0分?A、函项等值?B、真值表?C、逻辑等值?D、真值函项 13()结构又可称为串行结构或线性结构。(1、0分)1、0分?A、并行结构?B、中间结构?C、序列结构?D、发散结构 14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不包括()。(1、0分)1、0分?A、芝诺?B、塞内卡?C、奥勒留?D、泰勒斯 15亚里士多德的论证评价标准不包括()。(1、0分)1、0分?A、分析标准?B、修辞标准?C、逻辑标准?D、论辩标准 16()被马克思称之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1、0分)1、0分?A、柏拉图?B、奥古斯丁?C、亚里士多德?D、马丁·路德 17()允许我们从所有情形推导出特殊情形。(1、0分)1、0分?A、全称例示规则?B、全称命题?C、真值表?D、以上都不对 18在中国哲学教科书中,谬误通常被视为()的对立面。(1、0分)1、0分?A、错误?B、差错?C、悖论?D、真理 19西塞罗就是()的修辞学家。(1、0分)1、0分?A、古希腊?B、古埃及?C、古罗马?D、古印度 20不相干结论谬误的情形不包括()。(1、0分)1、0分?A、法庭悖论?B、转移论题?C、偷换论题?D、稻草人谬误 21弥尔就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1、0分)1、0分?A、十七世纪?B、十八世纪?C、十九世纪?D、二十世纪 22一个论证就是可靠的,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就是所有前提都就是真的,二就是()。(1、0分)1、

2016年尔雅通识课《逻辑学导论 》 课后题

逻辑学是什么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逻辑系统的四大定理不包括()。 窗体顶端 A、一致性定理 B、有效性定理 C、可靠性定理 D、不完全性定理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逻辑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窗体顶端 A、罗素 B、希尔伯特 C、哥德尔 D、布劳威尔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逻辑学跟计算机科学没有关系。()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从一般意义上讲,逻辑学是关于推理或论证的学问。()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逻辑与法律:普罗泰戈拉悖论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古代逻辑的发源地包括()。 窗体顶端 A、古希腊 B、中国 C、古印度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概率推理不是逻辑学研究的主题。() 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3 【判断题】“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提出者是柏拉图。() 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逻辑学的功能和研究范围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窗体顶端 A、芝诺 B、塞内卡 C、奥勒留 D、泰勒斯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以下哪篇文章不包含在《工具论》之中?() 窗体顶端 A、《范畴篇》 B、《理想国》 C、《论辩篇》 D、《解释篇》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狭义逻辑学的对象是研究前提如何从形式上有效地必然推导出结论的科学。()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逍遥学派的创立者是柏拉图。()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认识“非西方逻辑”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白马寺位于()。

逻辑学导论练习题参考 答案

《逻辑学导论(2)》第一章习题解答 1.古希腊有一位智者叫普罗泰哥拉……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普罗泰哥拉的推理形式为: (p→q)∧(r→q)∧(p∨r)?q 选项Ⅰ和Ⅱ中的推理形式也都是如此,而选项Ⅲ中的推理形式则是: (p→q)∧(?p→?q)∧?q ?? p 选项Ⅳ中的推理形式是: (?p→?q)∧q ? p 2. 只要呆在学术界……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学院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差别在于“只有沉浸在日常生活中,才能靠直觉把握生活的种种情感”。这是导出论题“小说家呆在学术界不能变伟大”的直接依据。而这则意味着对日常生活中情感的直觉把握乃是小说家成就其伟大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前者一定没有后者。故选C。 其余各选项均非原论证所依赖的假设。例如,A项所支持的论题实际上是呆在学术界有助于小说家变得伟大,与原论题刚好相反。 3.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以来…… 【答案】:C 【解析】:假设C项的断定不成立,即假设上个世纪60年代造成新加坡人死亡的那些主要疾病,到本世纪,在该国的发病率没有实质性的降低,并且对这些疾病的医治水平也没有实质性的提高,那么,新加坡的人均预期寿命不可能不断上升,更难以在本世纪初成为世界之最。这说明,如果题干的断定为真,则C项为真,即从题干可以推出C项。 其余各项均不能从题干推出。例如,A项不能从题干推出。因为尽管新加坡的人均预期寿命是世界之最,但心血管病仍完全可能是造成目前新加坡人死亡的主要杀手。 4.地球上之所以有生命出现……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论证过程即:因为其他星球不可能同时具备地球上生命形式赖以存在的两个必要条件,所以其他星球不可能存在与地球上一样的生命。其中隐含着这样一个前提,即C:在其他星球上的生命形式需要像在地球上的生命形式一样的生存条件。 其余选项均非原论证所必须的前提条件。例如,A项中“惟一条件”的说法显然与题干中“至少……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的说法相悖,而B项的含义则与原论证的结论相同。 5.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大学…… 【答案】:E 【解析】:题干中谈到读大学是浪费钱,并举出一年挣10万元的人中多数没有大学文凭,进而劝人们最好不要去读大学,可见在说话者的心目中,物质方面的成就要比学识更重要,即有信念Ⅰ。另外,题干中还谈到在大学里学到的一切在工作中皆不实用,想多挣钱的人上大学是找错了门,可见在说话者的心目中,衡量读大学有无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教会人们多挣钱,即有信念Ⅲ。 此外,信念Ⅱ和Ⅳ在题干中皆找不到依据,显然皆不为说话者所具备。故选E。 6-1.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且钱选修历史…… 【答案】:A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初中生王选修物理,则必有一高中生选修物理。但三位高中生中,已知钱选修历史,故不能选修物理;赵选修的是文学或经济,故亦不能选修物理。由此可知,另一位高中生即孙必定选修物理。即应选A。 其余各项均不能必然推知为真。例如,B项断定赵选修文学,然而没有任何条件可以表明赵不能选修经济。 6-2. 如果题干的断定为真,且有人选修经济…… 【答案】:B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假设钱和孙两位高中生都选修经济,则二人皆不能选修物理。又因为另一位高中生赵选修的是文学或经济,故亦不能选修物理。这样,三位高中生皆不能选修物理。但是因为初中王选修了物理,根据已知条件,又必有一高中生选修物理。于是出现矛盾。说明假定不能成立,即钱和孙两位高中生不可能同时选修经济。 其余各项所述的情况均有可能存在。例如,A项断定高中生赵和钱同时选修经济,此时只要令高中生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