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建筑空间组织设计方式的研究

关于建筑空间组织设计方式的研究

关于建筑空间组织设计方式的研究

2019年3月西部皮革理论与研究

67

一关于建筑空间组织设计方式的研究

李晓梅?庞峰

(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山东青岛266033)

摘一要:绝大多数建筑的空间都是通过一定的布局方式组合而成?好似一个小说故事情节囊括了起始二发展二高潮和结局四大部分?本文细究建筑空间组织设计方式?以期能够自由的运用各种设计手段?创造出兼功能与审美二独道且让人体验优良的空间形式?把握空间组织的基本内涵?立足全面二因地制宜地处理建筑空间的组合问题?不断适应变化着的内容要求?体现时代精神?

关键词:建筑空间?空间组织?设计方式

中图分类号:TU83一一一一一文献标志码:A一一一一一文章编号:1671-1602(2019)06-0067-01一座好的建筑?除了具备良好的功能和审美?还须通过其严谨的空间设计方式给予观众饱满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内涵?塞维的 空间才是建筑的主角 尤其强调了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建筑空间组织设计通过一系列的空间处理方式?将独立的空间组织成一个统一的空间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空间的开始二承接二转折二闭合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情感变化的过程?当然?这些联系是有序的?也就是说?它们有可追溯的模式和结构?

1一建筑空间组织的 三条线 1.1一交通路线

交通路线是连接建筑室内外空间的重要桥梁?可以把它看作移动路线的轨迹构成?人对建筑产生的某种体验?往往是通过 由此及彼 这一运动系列来获得的?由于人际交往的性质二强度二频率和方向都在发生变化?相应的移动路线也需要灵活组织?建筑客体是满足人的主体需要和使用为基础的?作为一个主观能动性参与者?良好的交通路线空间组织设计也会驱使人们不自觉的形成一种内在空间组织逻辑在建筑中前进?

1.2一自然光线

从视觉心理学角度来看?空间是比实体更精神化的存在?而不仅仅是被实体围合成的虚空间?实体的围合仅充当为一种媒介?空间的最终产生还是要通过人的视觉心理感知?言简意赅?空间是由物质和知觉共同作用催化产生?这里的物质可以是墙二地面二屋顶等物体?也可以是光?

1.3一人的视线

Penn和Thmer曾说过?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只是简单地向有进一步行走空间的地方运动?这种空间由最直接简单的感觉来决定?视线则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是以人为中心基准点?朝各个方向做射线运动?当人在运动状态下?视线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从而感知周边环境?这种感知是客观空间物理环境和以自我为中心主观合力作用的结果?处理好客观空间物理环境?对人的视线路径做目的指引?也是建筑空间组织方式的重要一环?

2一建筑空间组织的两大类型

两种常规的建筑空间组织方式分别是中心型和线型?中心型指的是单体或群体建筑围绕着中心最核心点来布局?其实例手法为叠加中庭二架空围合和层级秩序?线型是指单体或群体建筑的布局表现出连续方向性的特征?这种从单一到复合复杂程度的不断升级?最终出现诺伯格一舒尔茨所谓的坐标体系?其实例手法为内外置换二合院母题二穿插组合和模数网格?前者强调有中心?而后者强调有方向?

3一建筑空间组织的设计手法3.1一空间的秩序

(1)轴线与对称?轴线与对称是最基本的组织建筑空间群体秩序的方法?形式主要受到封建宗法制度和中国传统 中庸 思想的影响?但它不是一般纯粹的形式?尤为注重其内涵?左右对称式布局展现出一种方正庄严二规整端庄的空间境界?当然受具体的周围环境等因素制约?与现实结合须作实际调整?

(2)重复与变异?重复与变异是处于一种追求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在造型二明度二材质和色彩方面重复使用同一基本形态要素进行组合排列?最终形成相对统一的平衡关系?但空间的重复绝不是简单的雷同和无序的叠加?

3.2一空间的限定与围透

(1)限定?空间通过实体的围合限定而存在?据实体在空间限定中不同的使用方式可分为垂直元素限定二水平元素限定和各元素综合限定三种?界面是空间的限定元素?建筑的内部空间秩序和外部形体特征都是通过界面的存在而形成的?

(2)围透?空间的围合?使人闭塞二沉闷?空间的通透?使人豁达二爽朗?空间围透直观影响着参观者的情绪起伏和精神感受的不同?围透是相对的?主次之分应随建筑的功能性质和结构形式决定?处理围透关系可采用借景和意境延伸的手法?塑造空间虚实相生二情景融合的突破性空间围透关系?

3.3一空间序列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通常包括四部分: 起 ?指入口空间?包括入口前导空间?它是整个空间序列组织的开端?也是建筑乃至群体内外环境的过渡? 承 ?指过渡空间?也可称衔接空间?一般借此进行设计加强序列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转 ?指转折空间?空间的高潮部分?高潮则是整个空间序列的中心?是空间组织设计的重中之重? 合 ?指出口空间?它是整个空间序列组成的最尾端?把握好各个空间序列组织的度?从而为整个建筑带来丰满活力?

4一结语

研究建筑空间组织设计方式的目的就是达到精神层面和功能分区的合力需求?通过对其设计方式的研究?能够找到空间组织深处蕴藏的某种联系和方式的设计?达成与诸多条件的协调和统一?为整个建筑空间组织设计添砖加瓦?参考文献:

[1]一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8.

[2]一贺勇.空间的背后[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一林晓东.建筑设计[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一濮苏卫?蔡东艳.建筑空间构成设计[M].西安交通大学

出版社?2007.

[5]一付毅.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设计美学特征[J].美术大

观?2017?10.

[6]一王丹.中国高校教学建筑空间组织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

研究:同济大学?2008?03(01).

[7]一吕雁.青岛道教建筑布局及空间组织初探[J].青岛理工大

学?2018?06(01).

[8]一卢山.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场及其空间组织作用[J].吉林艺

术学院?2010?06(01).

[9]一吴耀华.管状交通空间 一种建筑空间组织的原型[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04(07).

论居住区住宅群体空间组织形式

居住区住宅群体空间布局形式的探讨 ——以铜陵市秀水山庄为例 城乡规划杨龑131105033 在完成了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一书理论学习以后,为了更好的掌握居住区的编制过程,熟悉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手法,巩固和加深了对居住区规划原理以及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学习,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我们进行了小区调研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调研。铜陵市秀水山庄是我们组选择的调研对象。 据悉,铜陵市现在面临城市格局重大转型期,而环湖(天井湖)建设是实现铜陵市跨世纪发展目标的重大举措之一,是建设具有铜文化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的重要步骤,对繁荣城市经济,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铜陵乃至整个沿江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研对象秀水山庄,是铜陵市新一轮战略规划的重点建设区域,位于位于天井湖风景区内,西邻滨湖路,北临新市政府,区位优势明显,为一高档住宅小区。小区住宅群体包括别墅区,联排别墅区,多层区,小高层区四大区。

秀水山庄全景图 由图可以看出,小区内部四大区域的住宅空间形式多样,且各个区域之间形成的群体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一、别墅区和联排别墅区的住宅群体空间布局形式 从小区西边的主入口进去,靠近北部片区便为别墅区和联排别墅区,别墅区联排别墅与别墅都为点式住宅,采用点群式布置,住宅之间形成了柔性空间,且使得该片区空间的开敞感较强。这样布置使得住宅日照和通风条件较好,缺点是外墙面积大,太阳辐射热较大,视线干扰较大,识别性差,但该片区的别墅区和联排别墅考虑到了识别性的问题,所以在点式建筑单体的处理上手法大都不一致,有利于居民识别。

二、小高层、多层住宅区住宅群体空间布局形式 从全景图上可看出,别墅区东部为多层住宅片区,而小区南部片区为小高层住宅片区,经过我们的观察得知,小高层、多层均为板式住宅,基本采用行列式布局形式,空间的封闭感较强,住宅空间较为呆

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理论探析

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理论探析 一、建筑组群的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突出特色和卓越成就 在中国古代,建筑以组群布局方式在平面上展开,远比竖向发展更被注重,也更呈优势,形成了显著特色。与此同时,不胜枚举的优秀实例表明,诸如城市、宫殿、坛庙、寺观、陵寝、皇家园林、府邸、衙署等大规模建筑组群的外部空间的设计意象,从群体到单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注重合理控制其体量和尺度,讲究空间程序的巧妙组织,力求其空间艺术效果,既能在远观时以整体性的宏大气势和魄力彰现特定的性格,也能在近观时以单体及局部细节构成的多姿多彩予人亲切细腻的感受,更能在行进时以各空间层次和景物生动有致的多样变化造成富涵审美情趣的知觉群的连续综合印象,达到很高艺术境界(图1)。 图1 1980年代的北京紫禁城:建筑组群在平面上展开,远比竖向发展更被注重,也更呈优势,形成显著特色。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拥有发展大尺度大体量建筑的技术实力。文献记载中以及遣存至今的许多“竣极天工”的台阁、明堂、佛塔等,就曾在建筑技术与艺术上显示出古代哲匠的惊人才智与成就。然而,历史上这些竖向发展而且体量尺度超人的建筑,却往往是通神、求仙、礼佛,或藉以炫耀皇权神授威势的“神的空间”。这些宗教性彼岸世界的崇拜物,或现

实世界的对立物和补充物,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关注现实人生的实用理性精神的深刻制约,非但从未有过西方世界那种宗教迷狂式的膨胀性发展,相反,固有的和外来的宗教,都曾不断呈现出典型如佛教禅宗“见性成佛”那样的理性化取向,以及“舍宅为寺”那样的世俗化趋势。这样一来,建筑作为神的空间而以尺度超人的大体量和向上发展的趋向,终究只占了中国古代建筑总体上的很小比重。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发展大尺度和大体量建筑的技术实力,很早就在曾长期领先世界、被盛誉为古代工程技术奇迹的大跨度结构原型上充分显示出来。诸如隋代赵州安济桥等的敞肩圆弧石拱券结构,跨度达37米;宋代汴京虹桥以及浙闽等地大量遗存的木叠拱结构,跨度可达42米;还有跨度可逾40米的伸臂桥;以及清代泸定桥等众多铁索、竹索、藤索桥所应用的悬索结构,跨度更远超百米;等等。在中国古代哲匠那里,运用这些先进的大跨度结构技术来建造屋盖,构筑大尺度大体量的室内空间,纵非举手之劳,也应是轻车熟路的事;然而,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无论文献记载亦或实物遗存,却从未有过这种室内空间的踪影。 其实,正如《墨子·辞过》强调过的那样:“为宫室之法,曰: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对此,《吕氏春秋·本生》更明确指出:“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昔先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嗣后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也质言:“高台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人弗为,适中而已矣。” 显然,这种具有强烈的实用理性精神的价值取向,正是限定或阻绝中国传统建筑大尺度和大体量室内空间产生发展的基本原因。 另一方面,就像班固《西都赋》强调:“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很早就同诸如《中庸》“参天地、赞化育”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结下不解之缘。被视为“礼之具”即人伦道德载体的各种建筑,无论形制规模,或者布局中的方位、序列等等,都既要体现礼制的尊卑等级秩序,规范人的社会行为,还要遵循《周易》“崇效天”那样的观念,赋予阴阳五行和八卦九宫等“宇宙图式”象、数、理的意义,以组群方式依附大地并上应天象地有序组织起来。帝王奉天承运的都城和宫苑,固然要竭力体现如像《论语》倡导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正而众星共之”的意象;即便是一般的住宅,也有诸如“五音姓利”、“福元游年”、“九星飞宫”、“五行穿宫”等讲究,力图构成如风水名著《黄帝宅经》主张的“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俾使“人宅相扶,感通天地”。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以组群布局展开,受到这种体天法地观念的深刻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原因。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中国传统建筑构成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构成,小至住宅,大至寺庙、宫殿,都不是集中在一座建筑内来解决。中国建筑在的大,并不显现于单座建筑构成的庞然大物,而是靠群体的组合来体现。单体建筑在群体中的关系首要是位置,其次才是体量和形式。通常,一个住宅,一座寺庙、一座宫殿,都是指由若干座建筑物组成的整个建筑群。建筑空间由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引导、分隔、过渡、转换、对比、分界、产生一种空间的节奏,可以比喻为一首乐曲的旋律,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所表现的群体空间艺术所在。 1.间 传统建筑室内空间往往由四柱构成“间”而成为空间的基本单元。单体建筑则由“间”,或由多个“间”构成单一的“通间”,或分隔成“一明两暗”的形式;再是三排柱的“分心槽”、“单槽”形式;四排柱的“双槽”形式;内外圈柱的“金厢斗底槽”形式。他们适用于不同用途和规模的建筑。 2.庭院 中国传统建筑是木构建筑,空间基本单位是由两排构架围合成的“间,间又组成“幢”,再由幢围合成“中空”的庭院。庭院无论在住宅、庙宇或皇宫中都是人们的主要活动中心。它是室内生活向室外的延伸,又将室外生活引向室内,庭院的大小与形状是根据房主物质、精神需要、经济能力等因素决定的。庭院是比间要高一个层次的空间单元,每进入一个庭院就称为一“进”。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型建

筑一般都不是庞然大物,而是一系列虚实相间的庭院与由“间”组成的“幢”沿着某种轴线关系而组成的层层渐“进”的建筑群体。这种虚实相间的层层渐进,充分体现了中国空间概念中的“有无相生”。 3.廊 房廊(柱廊) 、前廊,或前后廊,或周围廊,它是平面、空间的一种扩大和联系之物。廊可作为透景、隔景、框景用,造成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让空间产生变化,与庭院式的布局相关。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形式,主要是四面房屋包围庭院,形式封闭型的中庭式建筑。住宅是这样,宫殿、寺庙也是如此。 中国传统建筑群体布局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将单体建筑沿庭院周边布置,其中有一面是构图主体,建筑单体最为雄伟,面对中轴线,其他建筑三面围绕,形成对称,与主要建筑取得陪衬、均衡。这种布局可称之为外实内虚型。第二种是将主要建筑单体置于庭院正中,势态向四面扩张,周边非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四面围合,气势上逊于主要建筑,势态向中心收拢,也为对称布局,与主要建筑取得均衡! 这种布局可称之为内实外虚型第三种是建筑群体外廓不规整,院内各建筑作自由布局,初看似觉粗服乱头,了无章法,细品方知规则谨严,格局精细,可谓虚实交织型。 三、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影响因素 1.哲学思想 1)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天人,合内外”的思想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

我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设计方案美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设计美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以群体组织关系见长,将相似的单体建筑置于建筑群体之中,形成复杂多变的院落空间,体现出中国人独有的整体的环境观念。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布局设计多采纳中轴对称的方式,常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各轴线上布置多重院落,并可向纵横扩展,反映出简明严整的组织规律和礼乐相承的布局思想。明清时期的北京紫禁城为典型的代表。在中国的古建筑中,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的满足差不多上由这种四合院的组合方式完成的。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从布局上看大体是合院的设计方式,合院的方式要紧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三合院是以一座单体建筑为主,两侧布置两附属的次要建筑。四合院为四面房屋而合,是一座房屋,座向为正对着院落和主体房屋,因此有的地点称它为倒座房。四合院的四面房屋之间,大多并不相连,而是有空档和一定距离,假如要产生围合的效果,也确实是形成真正的四合院,则必须把空档连接起来,连接的方式通常采纳游廊的方式,同时是抄手游廊。在民居设计中北方的四合院建筑设计严格的遵循着那个设计思想原则。在四合院中,座北朝南的房间为正房供家族中长辈居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长幼尊卑的观念,东西两侧的配房才是晚辈的居住地及其它用途,座标点成为个体在群体生活当中最具象的标记。 当四合院能满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时,能够向前后左右方向拓展,构成变化多样的空间复合设计,扩展小的四合院象北京的四合院采纳的拓展方式为前后纵轴线的设计,形成两个合院,乃至更多的合院,即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多进院落等,向左右拓展通常的作法为向左右各添一座,,但也有仅在一侧添一组的设计,然而这种拓展遵循一个原则,这种原则确实是在并列的纵轴线上。 四合院的空间特性表现为内向性这是由于它的围合特征所决定的。围合出来的空间相对具有封闭、内敛、独立、宁静的特征。如此的空间氛围和中国的传统的宗族、血缘、道德、伦理关

《外部空间设计》

1、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主要建筑物的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其高度的2倍——Camillo Sitte 2、外部空间可以次啊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One-tenth theory)。 3、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 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也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 4、重复质感的方法:假定有饰以掺花岗岩碎石预制混凝土板的外墙,人靠近这个外墙,能充分地观赏它材料质感的范围可考虑为第一次质感。然后,当达到看不到碎石的距离时,考虑由预制板接缝的分格构成第二次质感。第一次质感与第二次质感是分别按适宜视距有意识地进行布置的。如果要更加明显地表现第一次与第二次的顺序,那就是在视觉上故意处理成不连续的。例如,:其间布置水面或灌木丛,使人不能通行,就可以提高上述效果。 5、要使汽车领域与行人领域在视觉上有连续干,同时又有分隔,那就采用哪怕一两步台阶,改变室外的标高。这样布置可以创造像客厅的壁龛那样的领域,同时改变铺装材料,也可以丰富外部空间。或是布置小的水流及矮墙之类。 6、分成运动和停滞来考虑空间时,二者既有完全独立的情况,也有浑然一体的情况。不过,停滞空间如不从运动空间分离开布置,就不能创造真正安静的外部空间。 停滞空间中用于静坐、眺望景色等时,应当相应地在空间中设置长椅、绿荫、照明灯具、风景点等。用于合唱、讨论等时,希望或是地面有高差变化,或是背后有墙壁而围成的空间。饮水、洗手、厕所等处,用途是极明显的,因此在容易找到而又不受其妨碍的地方,同室内差不多地进行布置就行了。运动空间希望平坦、无障碍物、宽阔,而且多是巧妙地过渡到并非停滞空间那样细致手法的状况 7、着手途径: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 8、沿着棋盘式道路修建建筑时,建筑物转角成为以直角突出到道路上的阳角,而且,即使在创造一幢建筑都不修建的外部空间时,也会由于四角的道路形成的缺口,而削弱了封闭性。相对的,在保持转角而创造阴角空间时,即可大大加强空间的封闭性。 9、圆柱没有方向性,同时具有扩散性,没有充分形成封闭空间。 10、矮墙主要用于领域与领域之间的划分,在阴角处采用转折墙或独立的直墙,对封闭性没有多大关系。勿宁说,可以认为在地面有高差处,或沿水流及绿化处作为边框使用是好的。 11、选择摄影构图时,由于在近景上收入屋檐或下垂的枝叶等,收束流笼统的远景,就可以形成有尺度感的空间。在外部空间构成上,也可以把视线收束在画框之中,使远景集中紧凑,给空间带来变化和期待感。 12、日本庭院常用技法:或是利用地面的高差,或是很好地配置树木,或是运用相当人视线高的墙壁,就可以简单达到随着人的移动远景时隐时现,变化着的空间。 13、碰到墙或绿篱之类就转直角的手法,里面完全不能看通,带来深邃的印象。由于改变行进方向,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景色,打破空间的单调,在空间中产生跳跃,这是在通向重要建筑的引道或神社参道等处采用的日本外部空间设计传统手法。 14、外部空间设计中,西欧技法与日本技法常有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从一开始就一览无余地看到对象的全貌,给人们以强烈印象和标志;一个是节制地不大给人看到全貌,一面使人有种种期待,一面采取可以一点一点掌握空间的布置。 15、安排高差就是明确地划定领域的境界,由于高差就可以自由地切断或结合几个空间。地面低于基准地平面的低庭院(sunken garden),具有与竖起墙壁同样的封闭效果,而且,从地面看低的部分时,因为容易在一瞥当中掌握整个空间,所以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是极有效的技法。低庭院的手法可用于外部空间规模较大、平面复杂、人流大量集中的市中心地带空间难以掌握的情况,或是一方面使空间上连续,同时又把有入场券和无入场券者加以区分的情况,可以说它的使用范围是相当广的。 16、外部空间的踏步最好宽度较大,人们能充裕地交错通过。而且,踏步高度与室内相同或是根据情

探究建筑空间组织方式_论单元空间的重复与组合_林嵘

35

ARCHITECTURAL THEORY 建筑学报36 ● 实例分析:市政公墓,西班牙,设计:BAAS JordiBadia, Josep Val (图5)这是一个纪念场所,其入口空间由具有相似母题的单元体组合而成,单元体的变角度和变大小突出了入口空间。2. 竖向叠合式空间组合通过将自然性空间和功能性空间沿建筑竖向叠合,解决建筑的有限用地与人类渴望贴近自然之间的矛盾,是当代土地资源紧张与人类传统“散居”模式的一种调和,是当代高层建筑经常采用的手法之一。3. 蜂窝多维式空间组合以几何要素空间为单元,单元重复在空间中进行,即前后、左右、上下均可以结合单元体。组合方式就如同蜂窝的组合,具有仿生性。单元体结构的标准化又有利于施工(图6)。● 实例分析哈比塔67,蒙特利尔,加拿大, 设计者:M?萨夫迪(图7) 哈比塔67是以5m×4m的标准住宅为单元,采用类似蜜蜂建巢的方法上下左右前后堆积。交错的堆积和无数挑出的部分提供着大量的屋顶花园和平台。由此所采用的工厂预制方法省时省力。这是一个高度象征性的方案,代表着单元重复可能出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模式之外 以上几种“模式”是针对单元空间组合方式在形式上的分类,我们不能将此模式研究等同于最终的研究目的。我们的研究目的应该是:巧妙地运用重复这种组织艺术将单元空间进行组合,使之焕发出艺术的光彩。我们不应拘泥于以上的模式,而是以组合模式为基础,探究模式之外的更深层次的组合境界,即在程序的组织和安排上,将组合推向艺术和情感的高度,将不变的空间元素在重复中演绎为千变万化。 三、 单元空间重复与组合的意义 单元空间的重复与组合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功能的需要,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审美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又成为一种制度和传统的需要。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旨在为今后进行建筑及城市空间环境的设计,提供一种有内涵的空间组织方式。 (一)功能意义 1. 适应性:“单元空间”具有对应用 于什么样的建筑类型都基本有效的多目的性和多功能性。 2. 秩序性:单元空间为功能空间,相对独立;连廊作为交通空间是联系的纽带,秩序井然,脉络清晰。 (二)审美意义 单元重复创造出各种以重复为特征的美的形式—韵律美:连续韵律美(图8-a)、渐变韵律美(图8-b)、起伏韵律美(图8-c)、交错韵律美(图8-d)。 (三)时空意义 单元重复是在空间组织艺术上将时间因素注入到三维设计中。组合的同时也是一种程序和流线的安排,组合时的轻重缓急,延展停顿等都赋予建筑空间以运动和变化。人们行走于运动的空间中,体验着时空的转换。 ● 实例分析 中国传统单元组合体现的“时空观”中国传统建筑就是“单元空间重复与组合”这一理论在实践中最精彩的实例。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单元是一组围绕一个中心空间(院子)而组织构成的四合院。建筑群则是以这样“一院一组”为基本单位前后左右不断重复拼接而成。中国建筑不是以强调个体的宏伟来达到艺术的目的,而是通过空间的重复与有机的组合来获得奇妙的时空感受。行进的过程就是时空转换的过程,然后再在时间上展开体验的序列,在体验中引发思想情感上的艺术共鸣。今日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已经十分注意运用单元空间重复,探索由此产生的“运动”,“连续的景色”,“戏剧化”等现象 在建筑设计上的意义。(四)精神意义1. 单元空间及其形体表现出强烈的原始性与纯粹性。2. 单元的重复与组合具有强烈的秩序性和理性。3. 空间重复中程序的组织和安排可引发精神上的共鸣。● 实例分析:(1)费斯塔公墓,西班牙,设计者:CesarPortela(图9)此公墓由若干个混凝土的单元盒子沿着弯曲的海岸线不规则摆放。每一个盒子都包含有十二个分隔间置放灵位,而且每一个盒子都在面朝大海的方位开了一个深

浅谈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浅谈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摘要:旧建筑行业思想中把设计范围集中于室内空间,认为搞好室内环境规划才是工程设计的重点。随着审美观念的积极转变,广大业主开始关注于建筑物外部空间的规划情况,以此来衡量建筑物是否符合个人居住或使用的要求。外部空间设计并非单独式的设计处理,而是要经过多方面考察才能取得预期的设计效果,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从整体角度出发,科学地编制空间设计方案。 关键词: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旧建筑行业思想中把设计范围集中于室内空间,认为搞好室内环境规划才是工程设计的重点。随着审美观念的积极转变,广大业主开始关注于建筑物外部空间的规划情况,以此来衡量建筑物是否符合个人居住或使用的要求。现以居住建筑为例,分析了外部空间设计的相关问题。 一、建筑外部空间的重要性 从结构层次划分,建筑物由内、外两部分空间构成,主要空间范围集中于室内。这也导致早期设计师们将建筑设计的重点局限于室内规划,对外部空间设计缺乏必要的改进措施。新时期建筑行业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外部空间设计开始受到业务及设计师的高度关注,这同样关系着业主日常居住的生活质量。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现实意义,如图1,具体情况:首先,增加了住宅区内的空间感,对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距离详细规划,从宏观上呈现了建筑之美;其次,改善了居住环境的优越感,强调外部空间设计扩大了住户们的户外活动场地,为其提供休闲、运动、娱乐等场所。 图1外部空间设计的意义 二、外部空间设计的常用方法 外部空间设计并非单独式的设计处理,而是要经过多方面考察才能取得预期的设计效果,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从整体角度出发,科学地编制空间设计方案。就目前建筑行业设计状况而言,外部空间比较常用的设计方法包括: 1、渗透法。注重空间结构的有效划分,有助于外部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渗透法强调了外部空间设计的融合性,内外空间的相互延伸及渗透,这是空间的连续和相互作用造成的时空的连续。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与对景都是空间的延伸和渗透,灵活应用两种景象把不同的设计寓意整合起来,这种设计方法扩大了空间的美感度。 2、层次法。要创造有秩序而丰富的外部空间,就要考虑空间的层次。如:面对注重实用功能的住宅区,建筑设计对于运用空间就要有空间导向,就要有序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织与场地要求

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织与交通联系 (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 公共建筑空间都由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这三类空间组合而成。其中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空间形式。 (2)水平交通空间 水平交通空间即指联系同一标高上的各部分的交通空间,有些还附带等候、休息、观赏等功能要求,有三种形式: ①单纯的交通联系空间,主要是供人流集散时使用,如旅馆、办公建筑等; ②主要作为交通联系但兼有其他功能的过道、廊道,如医院建筑等; ③各种功能综合使用的过道、通廊等,如展览馆、陈列馆建筑等。 公共建筑通道的宽度和长度,取决于功能的需要、防火要求及空间感受等。应根据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过道中行人数的多少,进行防火要求最小宽度的校核;单股人流的通行宽度为550~600mm;走道的宽度还与走道两侧门窗位置、开启方向有关。 (3)垂直交通空间 垂直交通空间是联系不同标高空间必不可少的部分,常用的有楼梯、电梯、坡道、自动扶梯等形式。 ①楼梯:按使用性质分为主要楼梯、次要楼梯、辅助楼梯、防火楼梯。包括直跑、双跑、三跑、旋转、剪刀楼梯等形式;由梯段、平台、栏杆三部分组成。 ②坡道:在有些建筑中为便于车辆上下(多层车库、医院),或作为人流疏散快速、安全(火车站),往往设坡道。一般坡道的坡度为8%~15%,常用坡道坡度为10%~12%,供残疾人使用的坡道坡度为12%。注意坡面应加防滑设施。 ③电梯:用于高层建筑及有特殊要求的多层建筑中。在8层左右的多层建筑中,电梯与楼梯同等重要,二者要靠近布置;当住宅建筑8层以上、公共建筑24m以上时,电梯就成为主要交通工具。以电梯为主要垂直交通的建筑物内,每个服务区的电梯不宜少于2台;单侧排列的电梯不应超过4台,双侧排列的电梯不应超过8台。 ④自动扶梯:自动扶梯具有连续不断运送人流的特点。坡度一般为30°,单股人流使用的自动扶梯通常宽810mm,每小时运送人数约5000~8600人。有单向布置、交叉布置、转向布置等形式。 (4)交通枢纽空间 在公共建筑中,考虑到人流集散,方向的转换,水平和垂直交通空间的衔接等,需要设置门厅、过厅等空间,起到交通枢纽和空间过渡作用。 2.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与人流组织 (1)功能分区 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应从空间的主次关系、序列关系、闹静关系、内外关系、分合关系、洁污关系的处理着手,尤其要注意“主”与“次”、“闹”与“静”、“内”与“外”等的关系处理。 (2)人流组织 一般公共建筑的人流组织方式有平面和立体两种方式;人流疏散可以分为正常和紧急疏散两种情况。应试考生应熟悉并掌握人流集中、疏散要求较高的公共建筑的人流组织。如火车站、飞机场、剧院等建筑。 3.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组织 (1)走廊式:用走廊将各个房间联系起来的方式。 特点:各使用空间相对独立,保证各房间有比较安静的环境。多见于办公建筑、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

传统建筑空间组织设计美

传统建筑空间组织设计美 发表时间:2017-12-15T14:05:45.7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9期作者:周琼 [导读] 在中国的古建筑中,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的满足都是由这种四合院的组合方式完成的。 浙江风山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以群体组织关系见长,将相似的单体建筑置于建筑群体之中,形成复杂多变的院落空间,体现出中国人独有的整体的环境观念。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布局设计多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常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各轴线上布置多重院落,并可向纵横扩展,反映出简明严整的组织规律和礼乐相承的布局思想。明清时期的北京紫禁城为典型的代表。在中国的古建筑中,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的满足都是由这种四合院的组合方式完成的。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从布局上看大体是合院的设计方式,合院的方式主要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三合院是以一座单体建筑为主,两侧布置两附属的次要建筑。四合院为四面房屋而合,是一座房屋,座向为正对着院落和主体房屋,所以有的地方称它为倒座房。四合院的四面房屋之间,大多并不相连,而是有空档和一定距离,如果要产生围合的效果,也就是形成真正的四合院,则必须把空档连接起来,连接的方式通常采用游廊的方式,并且是抄手游廊。在民居设计中北方的四合院建筑设计严格的遵循着这个设计思想原则。在四合院中,座北朝南的房间为正房供家族中长辈居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长幼尊卑的观念,东西两侧的配房才是晚辈的居住地及其它用途,座标点成为个体在群体生活当中最具象的标记。 当四合院能满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时,可以向前后左右方向拓展,构成变化多样的空间复合设计,扩展小的四合院象北京的四合院采用的拓展方式为前后纵轴线的设计,形成两个合院,乃至更多的合院,即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多进院落等,向左右拓展通常的作法为向左右各添一座,,但也有仅在一侧添一组的设计,但是这种拓展遵循一个原则,这种原则就是在并列的纵轴线上。 四合院的空间特性表现为内向性这是由于它的围合特征所决定的。围合出来的空间相对具有封闭、内敛、独立、宁静的特征。这样的空间氛围和中国的传统的宗族、血缘、道德、伦理关系又相适应。由于社会的构筑关系决定和催生了这种空间的处理方式,反过来这种围合的空间又加强了这种社会家族关系。 均衡对称是四合院空间处理呈现出的一个特征,这种围合是以轴线对称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其中是大部分完全对称,左边是什么样的体量右边是什么体量,建筑的级别也相互对等,甚至是建筑的装饰部分也完全一致。在这种组群的处理方式中,呈现出了匀称、均衡的对称的设计手法,空间布局形式,每一组单体建筑具有严格位置和秩序方位。在一组单体建筑围合出的群落建筑群中,建筑的群体呈现出内向的独立的性格特征,而在这种群体的布置组织关系又和中国传统的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形成思想和物质的对应关系,而这种对应关系又是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的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文化意识在物质生活中的升华。 以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设计在空间处理为例,合院的基本形式是四合院。采用组群的处理方式,从总的方面上看也是中国民居设计的一大特色。北京的四合院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北方民居典型代表,四合院顾名思义就是四面有屋,中间合而成院,主要的自然环境是在河北、东北、山东等地均有这种住房。平面布局和建筑做法都考虑到适应北方比较寒冷干燥的气候。在格局设计方面,坐北朝南的北房是全宅中最高大、质量最好的,供家长起居、会客和举行礼仪之用。正房一般为三开间,两侧各有一间或两开较为低小岩土工程不连续变形分析计算中的若干问题的耳房,通常作卧房。正房和厢房前都有前廊院落的四角有抄手游廊相连,便于雨天游人行走。四合院一般为中轴左右对称安排形成井井有条的空间有序。院落内部分隔为井字形空地。结构与装饰方面四合院的房屋结构为抬梁式构架,屋顶背极厚,上铺阴阳瓦。山墙和后檐也是很厚的砖墙,前檐下部为坎墙,上部为窗,室内为青砖铺地。大门内外设影壁,具有遮掩回转和美化装饰的作用。 在中国的民居设计中,与宗法制度一样,在一个群体中,无论是大的社会群体,还是宗族家庭的组织生活中都有纵向和横向的坐标位置。在一组建筑群中,依然对应着这种纵横排列的方位。由于这种组群的空间设计方式使单体建筑在群体的建筑群中的主次位置一目了然,甚至是点缀都清晰而秩序井然。 在群体建筑中处于主体中心的建筑一定居于纵向和横向轴线的正中的交叉点上,而其他附属建筑都依次排列布局在纵向和横向的位置上,而次要建筑中又再次分为相对的主从关系,而次要建筑的次要性又往往体现在单体建筑在群体建筑中与主体建筑之间远近关系。作为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与之最近的建筑级别要高一些,根据距离的关系,而排列出明显的亲疏远近关系,等级与位置有着直接的关系。单体建筑在群体中的方式以纵轴与横轴的关系排列,在整体的空间组织设计上以方正严整主次划一的方式组织关系来进行单体与单体,单体与主体、单体与群体之间的布局关系设计。 在一组建筑群中,建筑的主次关系不但通过位置来进行定位,其二次定位则体现在单体建筑自身的大小和体量之上,而这种自身的大小和体量的体现是相对的和比较存在的。当然体量大、气势强的建筑是主体,体量小、气势弱的自然是建筑群中从属的建筑。而小型的建筑的设立同时也是为了衬托主体的建筑,小型建筑的这种烘托,又实际是一种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法即对比,对比产生了美感,产生了节奏和韵律。协调是建筑群的整体特色,单体建筑服从总体布局,主次分明渐入高潮。 这种空间组织布局是由于儒家的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等纲常伦理制度导致的等级观念及中庸思想所形成的。因为,在中国社会生活的组织关系上,以血缘为纵向,以家族关系为横向组织起的社会制度。在建筑布局设计上,中国的传统建筑以群体组织关系见长,体现出社会组织关系。在轴线设计上,以南北纵轴线为重要布局,以东西横轴线为辅助轴线。以中轴线为中心,按照轴线对称的方式进行,在不同座标点上的建筑,直接体现出主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及等级,轴线对称布局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等级及中庸思想物化的集中体现。故宫的设计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体现。 在建筑空间组织设计中,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群体的组织关系。同时,也注重与环境的关系,虚实结合,以内敛的线条与大地相依,横向铺陈的组织形象体现了与自然相适应的相协调的观念。而建筑外部造型是虚实相济,轮廓柔和,线条流畅。屋顶设计为反曲线和轻巧多变的翼角。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观念。在建筑设计中注重与周围环境山水树石之间形成和谐一致的关系。在建筑主体设计中对房屋基地和方位选择的高度重视。形成中国所特有的人与自然朴素的哲学美学观。群体建筑与单体建筑之间形成有序的空间组织美感。

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书籍介绍: 名称:外部空间设计 作者:芦原义信 出版日期:1985年3月 作者简介: 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本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五十年代以来,他设计了各种类型建筑作品公达一百余例,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译者认为:“本书既包含着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作者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的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 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 芦原义信的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街道美学》、《建筑空间的魅力》、《续街道美学》等。 主要内容与思考: 全书分为四章,从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到要素、设计手法以及空间秩序的建立四个部分由浅入深、并附加大量实例来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讲解,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有趣,可读性极强,很容易让读者在初学知识概念的同时得出共识。现如下分章节具体介绍: 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由空间概念入手: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有此认为限定空间的三要素为:地板、墙壁、天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1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设计自己的生活空间 刚刚放下《外部空间设计》的小册子,薄薄的一本书,却讲了很多有关城市设计的理论知识。《外部空间的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75年由日本彰国社出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 解。 这本书既包含着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作者在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作者在书中首先提出了自己的重要关键词——外部空间。外部空间即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不同于无限伸展的自然环境。进而提出了积极空间(P)与消极空间(N),前者满足人的意图,从确定外部边框并向内侧整顿秩序;后者是自然发生的,具有扩散性。在一些概念相对明了之后,作者开始对外部空间的设计要素进行了探讨: 1.外部空间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是由人所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地面和墙壁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决定性元素。 2.以意大利人作为起居室的意大利广场为例,如果把周围的房子无顶搬开覆盖到广场上,那么内部空间的顺序将颠倒,原来的外部空间就成了内部空间。卢原先生依据这种内部空间可以转换的可逆性,提出了“逆空间”概念。“逆空间”的主要设计元素是墙壁和地面。 3.从空间论观点看来,满足人的使用意图,有计划创造的内部空间,即从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再转向内侧整顿秩序,是一种有积极性的空间。反之,在自然界中发生的,以内侧向外增加扩散性空间,是一种消极空间。当两幢建筑距离与高度之比小于2时,他们之间可能会形成中和空间。 4.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

建筑功能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 113T02Z04 课程名称:房屋建筑学改卷教师: 学号: 084774525 姓名:得分: 建筑功能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摘要:建筑的空间形式首选必须满足功能要求,但除此之外它还要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再深入一步地分析,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形式。 关键词:建筑功能,建筑空间 建筑最原始的、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筑的空间性。  建筑空间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建筑功能则体现于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三方面。在建筑中,功能一般表现为建筑的内容,而空间则体现为建筑的形式,因此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可以用哲学上“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原理来加以解释,一方面功能决定着空间的形式,另一方面,空间的形式又对功能具有反作用。 关于这一点人们对它的认识似乎越来越明确、越深刻。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建筑师都引用老子的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这正表明: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从这一点出发,有的人更进一步把建筑比作容器—一种容纳人的容器。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那么,能不能说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建筑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来决定的呢?也不能。诚然,建筑的空间形式首选必须满足功能要求,但除此之外它还要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再深入一步地分析,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形式。因而,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但是有一点必须给予充分地肯定:即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这种关系实际上表现为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一种制约性,或者简单地讲:就是功能对空间的规定性。 建筑功能对于建筑空间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织与场地要求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织与交通联系 (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 公共建筑空间都由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这三类空间组合而成。其中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空间形式。 (2)水平交通空间 水平交通空间即指联系同一标高上的各部分的交通空间,有些还附带等候、休息、观赏等功能要求,有三种形式: ①单纯的交通联系空间,主要是供人流集散时使用,如旅馆、办公建筑等; ②主要作为交通联系但兼有其他功能的过道、廊道,如医院建筑等; ③各种功能综合使用的过道、通廊等,如展览馆、陈列馆建筑等。 公共建筑通道的宽度和长度,取决于功能的需要、防火要求及空间感受等。应根据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过道中行人数的多少,进行防火要求最小宽度的校核;单股人流的通行宽度为550~600mm;走道的宽度还与走道两侧门窗位置、开启方向有关。 (3)垂直交通空间 垂直交通空间是联系不同标高空间必不可少的部分,常用的有楼梯、电梯、坡道、自动扶梯等形式。 ①楼梯:按使用性质分为主要楼梯、次要楼梯、辅助楼梯、防火楼梯。包括直跑、双跑、三跑、旋转、剪刀楼梯等形式;由梯段、平台、栏杆三部分组成。 ②坡道:在有些建筑中为便于车辆上下(多层车库、医院),或作为人流疏散快速、安全(火车站),往往设坡道。一般坡道的坡度为8%~15%,常用坡道坡度为10%~12%,供残疾人使用的坡道坡度为12%。注意坡面应加防滑设施。 ③电梯:用于高层建筑及有特殊要求的多层建筑中。在8层左右的多层建筑中,电梯与楼梯同等重要,二者要靠近布置;当住宅建筑8层以上、公共建筑24m以上时,电梯就成为主要交通工具。以电梯为主要垂直交通的建筑物内,每个服务区的电梯不宜少于2台;单侧排列的电梯不应超过4台,双侧排列的电梯不应超过8台。 ④自动扶梯:自动扶梯具有连续不断运送人流的特点。坡度一般为30°,单股人流使用的自动扶梯通常宽810mm,每小时运送人数约5000~8600人。有单向布置、交叉布置、转向布置等形式。 (4)交通枢纽空间 在公共建筑中,考虑到人流集散,方向的转换,水平和垂直交通空间的衔接等,需要设置门厅、过厅等空间,起到交通枢纽和空间过渡作用。 2.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与人流组织 (1)功能分区 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应从空间的主次关系、序列关系、闹静关系、内外关系、分合关系、洁污关系的处理着手,尤其要注意“主”与“次”、“闹”与“静”、“内”与“外”等的关系处理。 (2)人流组织 一般公共建筑的人流组织方式有平面和立体两种方式;人流疏散可以分为正常和紧急疏散两种情况。应试考生应熟悉并掌握人流集中、疏散要求较高的公共建筑的人流组织。如火车站、飞机场、剧院等建筑。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院(系) 建筑学院 专业 建筑学专业 姓名 学号 起讫日期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 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打印

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 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 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 学生写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不包括辞典、手册);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 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 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如"2004年4月26日"或"2004-04-26"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 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 每人撰写 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来源、理论或实际应有意义 题目:成都市梦视界创意工场方案设计 来源:本课题是根据中漫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拟在成都双流建设一个占地150亩的动漫制作基地项目用地拟定 是具有真实环境场景和具体规划要求的命题 功能定位:主要用于动漫制作、个人工作室、动漫竞技场、动漫展厅、以及一部分办公、客房等配套设施 以满足其不断增加的业务需求 实际意义:带动西部动漫产业的发展 二、课题的研究 1、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①研究的内容 中漫伟业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是由四川美卡文化公司与重庆新环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大型文化企业 主要从事动画片的设计、作、发行、教育等相关业务 为了进一步的发展 现中漫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拟再成都双流建设一个占地150亩的动漫制作基地 主要用于动漫制作、个人工作室、动漫竞技场、动漫展厅、以及一部分办公、客房等配套设施 以满足其不断增加的业务需求

外部空间设计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一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源义信,他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全书通过四章对外部空间设计进行了阐述及分析。 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外部空间的形成,根据一般常识来说,建筑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所限定的。 因此,可以认为地板、墙壁、天花板是限定建筑空间的三要素。当然,最近墙壁与天花板形成一体的曲面结构以及地面构成了原来的墙壁与天花板的地下建筑等,也有上述三要素不明显的情况。不过,即使在进入宇宙时代的今天,考虑建筑空间时,从重力上承托人的地面,无论如何也还是必须的。室外空间也和室内空间一样,地面的质地、纹样、高差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设计重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建筑外部空间呢?首先,它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技术。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相对地,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书中介绍了意大利的空间和日本的空间,意大利的内外空间很相似,外部空间也只是比内部空间少了屋顶,内外分隔明确,而日本的内外空间则相互渗透。 第二章,外部空间的要素 外部空间要注重尺度和质感。 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空间是有领域性的,但人们都不提它。例如:在日本,不是把房间按餐室、起居室、卧室等功能区别来称呼它,而是有着按空间大小来分类的习惯。日本式建筑四张半席的空间对两个人来说,是小巧、宁静、亲密的空间。就像日本有所谓“四张半席文学”这个名词一样,男女二人在四张半席中生活,对日本人来说,恐怕就是给予罗曼蒂克印象的沉默语言吧。 如果在外部也要谋求这样的亲密空间,适用上面所述的第一件说,将尺寸加大至8~10倍,即得每边为21.6~27米的外部空间。这是正好包含着可以互相看清脸部距离的广度,所以在这个空间里的人谁都可以看清楚,这样就可以创造出舒适亲密的外部空间。 八十张席房间或一百张席房间时日本宴会大厅的通俗称呼。这一广度的空间是按照人们互相联欢,并作为一致的内部空间限度和传统性来考虑的。 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与质感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预先了解从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楚材料,才能选择适于各个不同距离的材料,才能选择适于各个不同距离的材质,这在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上时有利的。 在确定空间大小时,如前所述,那就是要明确它是用于何种目的的空间,从空间的视觉结构来说,虽然国小的空间不行,而没有意义的过大空间则更不好。在构成外部空间时,是可以把几个这样大小的空间连接起来,在空间商安排秩序和顺序的,这就恰像在室内设计上,是有大小和性质不同的房间连接在一起,构成一幢建筑一样。 第三章,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1.外部空间的布局 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这成为很好的着手途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