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船借箭》导学案(教师版)

《草船借箭》导学案(教师版)

《草船借箭》导学案(教师版)
《草船借箭》导学案(教师版)

2016学年下学期五年级语文科第五单元导学案(老师版)主备人:王美蓉审核人:

课题 19草船借箭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体会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案方法:

1、联系上下文,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认识文中的人物。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及复述,加深认识人物特点。

教案准备:

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至四十六回,了解当时巍、蜀、吴三国的形式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案时间:2课时

教案过程:

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简介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遗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2、自学生字词,通过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3、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以下问题:

○1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起因)他为借箭做了那些准备工作他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经过)借箭的结果怎样(结果)

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词语并抄写2遍,理解画“——”词语的意思。

妒忌都督甘心粗鲁迟延布幔私自水寨擂鼓呐喊支援

丞相曹军周瑜诸葛亮军令状弓弩手自有妙用神机妙算

2、比一比,再组词。

纳()漫()援()妒()呐()幔()缓()护()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入: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2、介绍历史背景。(课件出示)

3、学生齐读课题,解题,质疑:(如: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借到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字形,交流词语意思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

○1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在哪几个自然段讲到的除此还讲到了什么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段意。

3、全班交流:

(1)课文脉络: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起因: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准备: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最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3)再读课文,分析感悟

草船借箭的起因(1--2自然段):○1表面起因:周瑜借战事紧急,请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2实际起因: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加害于他。草船借箭前的准备(3--5自然段):草船、军士的准备。

草船借箭的经过(6--9自然段):诸葛亮借助鲁肃的帮助,施妙计用草船向曹操“借箭”。(详写)

草船借箭的结果(第10自然段):○1表面结果:诸葛亮神机妙算,周密布置,如期交箭。○2实际结果:挫败了周瑜加害自己的阴谋。

三、自主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

○1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请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以共商军事,作战急需用箭为名,暗里是设下陷阱,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

○2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一方面诸葛亮顾全大局,为了维护蜀、吴联盟和战胜曹操的十万大军,所以不和周瑜计较。另一方面诸葛亮对于向曹操借箭的计划早就成竹在胸,所以他欣然地立下了周瑜想置他于死地的“军令状”,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3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

(“军令状”是指接受军令后写下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他经过周密策划,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落入他设计好的圈套,周瑜当然高兴。他为诸葛亮没有识破他的阴谋而高兴,为自己的阴谋得逞而高兴。)

四、自主学习3—9自然段

1、自读经过部分,请你思考: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3谁能复述借箭的经过

2、探讨交流。

五、自主学习第10自然段

1、自读结果部分,请你思考: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2、探讨交流。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板书:神机妙算)

3、“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表现在:他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将计就计,挫败周瑜。

二、自主学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老师点拨。

(一)知天时(课件出示句1):“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表现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和神机妙算。)

(课件出示句2):“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鲁肃看到会很吃惊、纳闷,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②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读出吃惊的语气。

(二)懂地理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为什么这样做

船连在一起是为了在大雾天气下不会走散,而北岸正是曹营所在的方向。

2、填空:诸葛亮开始让“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让“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的原因是:为了使船两面受箭,保持船体平衡,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了掉头的时间。

3、回答问题:为什么要“一字摆开”为什么要“擂鼓呐喊”

答:“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船受箭面积大。“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假象,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

(三)识人心

1、识曹操(生性多疑)

○1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画出相应的语句。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说明什么“笑着说”反映了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答:“一定”说明诸葛亮胸有成竹,神机妙算。“笑着说”反映了诸葛亮的从容淡定,运筹帷幄、料事如神。

○3你怎样体会诸葛亮的“笑”

他是在笑曹操多疑谨慎,是讽刺的、轻蔑的笑;笑鲁肃忠厚守信,是宽厚友善的笑;笑周瑜计策落空,是自笑,胜利的笑。

2、识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你认真思考体会。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思考:从这句话你了解鲁肃的为人是怎么样的吗

3、识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嫉能)

从文中找出体现周瑜性格特点的词句,认真体会。

三、合作探究,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诸葛亮早已识破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军中的确缺箭,不顾个人恩怨,将计就计,不仅挫败周瑜,而且借来军需;相反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嫉能。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知天文○2识人心○3晓地理○4巧谋划○5心胸宽广,顾全大局

3、请你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周瑜:心胸狭窄,凶狠狡诈,妒能忌贤,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加害诸葛亮。

诸葛亮:顾全大局,豁达大度,足智多谋、才华卓越。

鲁肃:忠厚老实,顾全大局。

曹操:生性多疑,不睹虚实,不敢轻易出击。

四、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学评》19课。

2、讲这个故事给爸爸妈妈听。

3、阅读《三国演义》的原著。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知天时(大雾漫天,江上面对面都看不清)有胆量

有肚量

懂地理(船头船尾相连朝向)有计谋

诸葛亮神机妙算识周瑜(心胸狭窄)知人善用

识人心识曹操(生性多疑)

识鲁肃(忠厚老实)

雨霖铃导学案附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学生一起背诵《雨霖铃》 二给下列词注音 骤.雨﹙﹚暮霭 ..﹙﹚凝噎.﹙﹚ 三名句默写 寒蝉凄切,________,骤雨初歇。 ________,________。念去去, 千里烟波,________。 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 四鉴赏《雨霖铃》 ①本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主要写___,下阙主要写___。

②本词的基调是什么? ③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④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主要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⑤“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体会这句词的感情。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在上阙的结尾表达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 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⑧:“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五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从这两首词中,我们体会了诗人柳永婉约的创作风格,体会了词的特色。由此得知: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大家多去品味词,增强自身美的感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文章来自: 《留侯论》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整理】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和。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就是乌台诗案。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 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文史知识 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

雨霖铃学案

《雨霖铃》学案 高一语文组梁秀娟 教学目标 1、感悟《雨霖铃》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 2、理解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一、情景导入 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接下来我们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二、介绍背景 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2、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雨霖铃》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 3、翻译句子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何与人说。 不难看出,词的上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对离人离别的过程,下阕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今宵酒醒处”和“此去经年”后的场景。全词通过时空的延伸来展示他的离愁别绪:两人离别之时——(联想)今宵酒醒处——(想象)此去经年后。 四、赏析词 1、名句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明确: 2、提问:《雨霖铃》词自上片“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明确; 3、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为什么特别动人呢? 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广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关于风,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李清照《念奴娇》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4、思考:《雨霖铃》描写了那些离别情景? 明确:

(完整word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9草船借箭》的练习题

19草船借箭 一、读拼音,结合语境写字词。 1.yán cháng()友谊的方法是:抛弃dù jì()和zìsī()。 2.有了领导的dū zhàn(),再加上球迷的léi gǔ()助威、摇旗nàhǎn(),北京国安队的wài yuán()在这场比赛中表现积极。 二、比一比,再组词。 寨() 幔() 赛()漫() 援() 延() 缓()诞() 三、用“然”字组词填空。 谁能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呢?()这是周瑜在刁难诸葛亮。如果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遭到杀身之祸。诸葛亮()很清楚周瑜的阴谋,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呢?原因有两个,一是诸葛亮这时只能团结周瑜,()就会影响联吴抗曹的大计;二是诸葛亮才智过人,早有妙计。后来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不得不对他()起敬。 四、改写句子。 1.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________________。(把比喻句补充完整) 五、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排列句子。 ()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成功。 ()诸葛亮请鲁肃帮助他。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造十万支箭来为难他。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鲁肃为诸葛亮做好借箭的准备工作。 六、多项选择。 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A.他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可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C.诸葛亮能掐会算,因为他是神仙。 七、课内阅读。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

28 雨霖铃导学案(学生)

【总28】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 主备人:闫新合 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情别绪。 学习时数: 一课时 一、重温作者,背景再现 1、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字,世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尤其长于抒写之情。创作的词多属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流传很广,词在民间影响很大,“、”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 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自称“”。 2、解题 《雨霖铃》名,也写作《》。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象征:。 3、背景介绍 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这一点。 二、把握节奏,渐入愁情 1、用“/”划出朗读节奏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寒蝉,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y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ǎi )/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根据注释理解词义试着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对长亭晚:。长亭,,处: 凝噎:(读音): ; 去去:。 暮霭:(读音):。 沉沉:。 楚天。 便纵有千种风情:。风情,。 3、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概括上片的内容: 概括下片的内容: 三、直奔主题,拓展离情 1、找出主旨句,诵读体会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2、积累名句,拓展离情 ?1)、,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2)、黯然销魂者,。(江淹《别赋》) ?3)、。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4)、,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5)、,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6)、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7)、,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作者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 抒情和抒情(写景) 4、请划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细细体味。 直接抒情的句子 上片: 下片:

雨霖铃导学案

Unit5 Which one do you want 学校:彰寨九年制没在学校教者:杨雄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听说、会读单词“raincoat 、long 、short、thick thin 、cheap”. 2 能力目标:运用句型“which one do you want”,学生利用课文提供的场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学会合作。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会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运用基本句型,根据课文提供的场景和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难点:句型的熟练掌握。 三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教学磁带 四教学步骤 1 Leading in 老师提问:If it is raining, and you have to go school, what can you do.进而引出单词raincoat. 通过与学生的合作,虚拟购买雨衣的场景,引出本堂课的基本内容(一学生S1做售货员,另一学生S2和老师T是购买者)

S1:Can I help you. T: I want to buy raincoats. S1: These are raincoats. T: oh, they are nice, which one do you want, a long one or a short one? S2: A short one. how much is this raincoat. S1: It is ten yuan. T: that is cheap , take it. Oh I like the yellow one , it is nice, how much is it. S1: It is fifteen yuan. T: It is cheap too. Can I have them please? S1: Certainly. T: Here the money. S1: Thank you. 4 老师总结并引出新课题:我们刚刚看到的是去商店购买雨衣的场景,在商店里我们要根据衣服的长短、厚薄、价格以及颜色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今天我们学习Unit 5 which one do you want?(板书课题)。 二Presentation 1 板书并带读单词“raincoat”,并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单词的组成规律。 2 根据黑板上写的长短、厚薄等教授相应的单词,要求学生跟着老师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 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 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挟.持()②圯.上受书() 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 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

⑦鲜腆.. 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 2.通假字 ①卒. 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 3.一词多义 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 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⑤而???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 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 .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 人: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

19、草船借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史记)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二、前置学习 1、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齐读课题),有人说《三国演义》是部谋略之书,是部知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中的谋略,智慧中的智慧。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同学们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尽管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认为诸葛亮最有谋略、最有智慧。诸葛亮最聪明,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诸葛亮有谋略有智慧的?(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2、学习目标: 课文中哪些地方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请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画下来,然后细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小组交流(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师巡视。) 四、展示交流 文中很多地方都描写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现在请你挑一处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来说一说,你是怎样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 预设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能算到第三天有大雾,说明他精通天文,气象,预测非常准确。)(板书:知天时)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春江花月夜》,理解诗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体会诗歌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2.了解一些诗词鉴赏常用术语,继续积累古诗常见意象的知识; 3.背诵《春江花月夜》; 4.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二、学习重难点 目标1、3 三、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滟滟yàn 似霰xiàn 纤尘xiān 皎皎jiǎo 江畔pàn 扁舟piān 捣衣砧zhēn 碣石jié 2. 解释下列词语 滟滟:水中月光闪烁的样子。 宛转:曲折;辗转。 芳甸:芳草丰茂的原野。 纤尘:微尘,也比喻微细污垢。 皎皎:形容很白很亮。 江畔:江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 可怜:值得怜悯;可爱;可惜。 月华:月光; (二)理解鉴赏 阅读《春江花月夜》,回答下列问题 3.划分这首诗的层次结构,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并简述诗歌的脉络。(B级) 明确: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从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本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月亮升起—月下美景—月下思妇—月亮落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4.试概括诗的主旨。 明确: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旨) 5. 请根据开头的八句诗句,结合自己的想象,用散文化的笔调,描写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景象,不少于200字。 明确:(参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6.如何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对生命与宇宙的思考?(学法提示:抓住“无穷”“相似”等词语,并与传统文化中对人生的思考作比较) 明确: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 7.说说“可怜楼上月徘徊”中“徘徊”一词的妙处。 明确:运用拟人手法,既传神地写出浮云游动,月光明灭不定的情景,又写出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头徘徊不忍离去。以月亮的真诚依恋,烘托思妇绵绵不绝相思之苦。8.“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浅跃水成文”两句为什么引入“鸿雁”和“鱼龙”两个意象?(学法提示:结合上下语境和属地注释) 明确:仰望长空的鸿雁,俯视水底的鱼龙,希望超越现实困境,但鸿雁长飞也超越不了月光,鱼龙浅跃,也只能泛起波纹。作者引入了两种能在月空与江水中行走的生物形象,衬托出一切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和人类情感在宇宙中的无奈。 (三)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学法提示:体悟景物特点,作出合理推论) 明确: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10.《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明确:“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四、课堂总结 五、知识链接

最新《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主备:备课组长:学科组长: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读课文,做到心临其境,仔细品味语言。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导学过程】 1、词调简介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我们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2、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 1、朗读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2、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 3、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 下阕 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 本词表现手法赏1:从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依次是、、。 2:这首词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情景交融,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 景语 情语 3:这首词的另一特点是虚实相生,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实写 虚写 本词情景赏析 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5.“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 《雨霖铃》鉴赏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的情景,下片主要想象离别后的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导学案《草船借箭》

19.草船借箭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我能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悟人物形象。 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学时: 2学时 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是以东汉末年(距今1700多年)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的,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草船借箭》就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内容改写的。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刘备又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课前独学 独学任务:

1.我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勾画不懂的生字词 2.我知道课文选自那部小说?对这部小说有哪些了解? 3.我能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独学方法: 对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争取联系上下文理解或借助工具书、向他人请教。 独学检测: 1.我会填 十万()箭一千( )草把子二十()船 六千()弓弩手一()快艇一()扁舟 2.我知道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中有关情节改编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又派兵进攻(),于是,()和()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独学一问: 课中导学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习过程

雨霖铃导学案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雨霖铃》导学案 高二语文组 教师寄语:成长的路上,不缺乏鲜花,也少不了荆棘,充满了幸福,也一定有创伤。但不要只盯着不幸和痛苦,只有经过风雨的磨砺,我们的生命才能焕发光彩。 【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词作风格 2、借助朗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3、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 1、宋词的发展脉络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 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拓宽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拉长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拓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姜夔等词人继承了婉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整理如下: 时期作者成就代表作 北宋前期范仲淹开启豪放派词风《渔家傲》北宋后期苏轼开拓豪放派词风《念奴娇》南宋前期辛弃疾继承→爱国词派《永遇乐》 北宋前期柳永 发展婉约派《雨霖铃》北宋后期周邦彦婉约派集大成者《苏幕遮》南宋前期李清照婉约派大家《声声慢》南宋后期 姜夔 继承→格律词派 《扬州慢》 2、婉约词豪放词特点 婉约词其特点主要是题材狭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抒发感情婉约细腻,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恢弘雄放,意境雄浑,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抒发豪情壮志,然而有时失之平直,3、题解及词牌来源 “雨霖铃” 也写作《雨淋铃》。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4、知人论世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号,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为之一,并称;诗并称;词并称;书法、、、苏并称,北宋则是苏、、、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2、背景链接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字。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草船借箭》导学案

《草船借箭》导学案 文峰小学:王善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事情的起因或结果,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搜集相关资料,走进课文。 阅读课后的资料袋,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2、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1)、给课文后面的生字注音并组词,找出自己易读错的读音、写错的字写下来。 A、易读错的读音: B、易写错的字: (2)、写出需要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妒忌:军令状: 推却:迟延: 调度:神机妙算: 3、积累词句 A、我记住了这些新词: B、我积累了文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4、准备与老师、同学交流的问题: 二、小组讨论展示 活动一:初读课文,感悟大意,思考下列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的脉络。(按起因、准备、经过、结果进行分段) 活动二: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1、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2、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反而立下军令状?从中你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3、分角色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象他们当时的表情、动作、语气,来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再现人物形象。 三、达标测评 1、读拼音,写词语 dù jì chí yán dū dū tuī què chéng xiàng léi gǔ nà hǎn ( )( )( ) ( ) ( )( ) 2、把画线的词语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使句子意思不变。

雨霖铃教学设计(市级一等奖)演示教学

雨霖铃教学设计(市级 一等奖)

《雨霖铃》教学设计 宁化六中张茂香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雨霖铃》导学案

红颜知己泪眼凄凄执手相别,风流才子含情脉脉无语凝噎 ————《雨霖铃》导学案 编写人:赵敏 一、【目标呈现】 1、运用“因声求气”之法读出词境。 2、掌握鉴赏品悟诗词之法。 3、感受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鉴赏品悟诗词之法。(重点) 2、感受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难点) 二、【目标达成】 你积累了哪些“离别”诗句: (一)读出词境 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二)品出词法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分组讨论,这首词中哪些句子传达出词人的“离”情?并说明理由通过何种手法表现这种情感的? (四)学出词要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试分析,两首词异同之处?

(五)拓出词义 送别 席慕蓉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 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 内疚和悔恨 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成空 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 可是我一直都在这样做 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 又要错过今朝 今朝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 馀生将成陌路 一去千里 在暮霭里 向你深深地俯首 请为我珍重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终必成空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读柳永 梁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音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 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 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

草船借箭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 14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联系上下文领悟“神机妙算”。 2.扣住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识天识人的本领。 3.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揭题激趣: 1.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你熟悉《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哪些故事?(学生说说)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题) 二、检查讨论: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能告诉老师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分别有着怎样的关联,发生了什么事? ⑴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联系。 妒忌的意思、妒忌的原因,妒忌和造箭的联系 ⑵说说周瑜和鲁肃之间的事情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打算怎样造箭。 ⑶说说诸葛亮和鲁肃之间的事情。 A.弄清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船只、军士等,并要求鲁肃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周瑜。

朗读诸葛亮请鲁肃帮忙的话,着重理解诸葛亮向鲁肃借些什么,还要如何布置草船。 B.鲁肃是怎么做的,抓住“果然”,弄清和上文的关系。 ⑷简要理解诸葛亮和曹操之间的关联。 诸葛亮在第三天带着二十条草船假装进攻曹军,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叫了弓驽手射箭防御,诸葛亮的草船上插满了箭。诸葛亮带着这些箭驶回去,兑现了当初立下的军令状。 4.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读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1.通过前面的阅读,我们知道了周瑜要求诸葛亮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实际上是因妒忌而要陷害他。周瑜怎么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么接下这个任务的?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两人的一对一答,你会发现两人的话很有意思。同桌分角色互读,然后说说两人的话分别包含着什么意思。 2.指名一对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完后分别请学生以“周瑜”、“诸葛亮”的身份说说自己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 教师点拨、指导。针对学生回答情况,抓住有关语句指导朗读,帮助体会人物言外之意。 从周瑜的“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明知故问,为泄私怨,以公事相要挟,借军情紧急,步步紧逼的心理活动;从诸葛亮“用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的豁达大度,沉着镇定、胸有成竹。 四、自由读3—5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五、精读课文第6—10自然段 1.鲁肃应邀随诸葛亮一起去取箭,经历的“草船借箭”的一幕使他又惊又叹。他回来后向周瑜讲述诸葛亮的借箭经过,肯定会赞叹诸葛亮的招招神机妙算。 默读第6—9自然段,想一想:如果你是鲁肃,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高超之处?在自己有所发现的地方做上记号,加上简单的批注;读不懂的地方也做上记号,准备共同讨论解决。 2.学生默读思考、批注后,用角色置换的方式向大家作交流。 你作为鲁肃,经历了“草船借箭”的一幕,发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巧妙、高超之处? 教师参与讨论,点拨引导。扣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之《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词作风格 2、借助朗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3.了解词牌“雨霖铃”; 4.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5.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3、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 1、宋词的发展脉络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 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拓宽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拉长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拓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 2、婉约词豪放词特点

婉约词其特点主要是题材狭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抒发感情婉约细腻,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恢弘雄放,意境雄浑,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抒发豪情壮志,然而有时失之平直, 3、题解及词牌来源 “雨霖铃” 也写作《雨淋铃》。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4、知人论世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他的词集是《乐章集》。他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作为北宋第一个传力作词的人,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歌唱的慢词,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5、写作背景: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自主学习】 (一)基础过关凝噎()暮aǐ( ) 那堪()今xiāo( )无绪:凝噎:留恋处: 念去去:那堪:经年:风情: (二)写一写与你体会到的《雨霖铃》的情感相似的诗词名句。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 3、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 【精读探究】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思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