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学生版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学生版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学生版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学生版

学习卷科目语文设计者薛春颖高三年级班学生姓名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修辞,能够判断并区分这些修辞;

2、能够在诗歌中判断并分析这些修辞的作用。

二、方法指导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互文、双关、用典、对比、衬托、通感、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反语、比兴、叠词等。

三、预习检测

说出下列诗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4、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5、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6、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金圣叹刑场诀别自题

7、主人下马客在船。

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9、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10、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1、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1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13、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王安石

1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5、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16、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1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8、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设问、比喻、排比

(二)读下面的诗歌,判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田家(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①。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注]:劚zhǔ:锄地。

诗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

2、登科后(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龌龊: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拘谨局促等;放荡:摆脱拘束、畅快自由。

(1)开头两句采用了_________表现手法,_________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 _的思想感情。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写得尤为精彩。诗人在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题画(李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注:李唐,擅长淡墨山水,初到杭州,无人赏识,靠卖纸画糊口,生活十分艰苦。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本诗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课堂反馈

1、《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①,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释:①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②指班超从戎的故事。

①这两首元曲共用了多少个典故?请指出来。

②请比较两首元曲的结句,说说抒情手法有何不同?

2、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3、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释】①被酒——带醉,刚喝过酒。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都是海南黎族人,是作者在当地的好友。②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典故的出处(2分)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5、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 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6、清平乐[南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①,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晚唐五代词,以温庭筠、李煜为后世所重,然两家词风不尽相同。如写“离愁”,温亦有《清平乐》词曰:“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攀折②,桥下水流呜咽。上马争劝离觞③,南浦莺声断肠④。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王国维《人间词话》曰:“温飞卿之词,句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注]①砌:台阶。②恣:任凭;任意。③离觞:离杯。指饯别之酒。④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①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李词画线句。

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

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 一、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修辞中的比喻,只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临时的运用。比喻义是指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如“包袱”。(例:你带着这么重的包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机械”(例:这种想法太机械了。)前者指思想上的负担,后者指拘泥死板的方式。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如下文明喻中例句本体、喻体相似点为“形状”,暗喻的为“形态”,借喻的为“性情”,博喻的为“步骤”。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这里“我的思想感情”是本体,“潮水”是喻体)又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这里“事实”是本体,“镜子”是喻体。) 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有时博喻是以不同角度的几个比喻来描绘一个本体。例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的星星。(前一个比喻是以荷花个体角度,写它的光泽和颜色,后一个比喻是以荷花整体的角度,写它在荷塘里的分布。) 5.比喻的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二、借代 1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语文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附例) 在语文阅读赏析中,“文章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意义?”类似的话题常常把同学们搞的焦头烂额。 今天我把相关知识点归纳如下: 一、三者的定义及作用不同 1.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63 大类,78 小类。中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共有12 种,稍后一一介绍 2. 表现手法指的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3. 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二、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互文反复用典双关 常用修辞手法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境。可细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和博喻。 它的作用是使语言精练、形象,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画在荷叶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张爱玲《天才梦》 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孙犁《荷花淀》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卫风?硕人》 注意事项: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孙犁《荷花淀》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 用等着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它的作用是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揭示本质,予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意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那么长的愁,这辈子愁不完了)——李白《秋 浦歌十七首》 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民谣《一壶水》 大虫见掀他不动,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施耐 庵《水浒传》

小学生修辞手法例句精选

小学生修辞手法例句精选 第一部分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比喻排比)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拟人) 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排比)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夸张) 5、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设问) 6、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反问) 7、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对偶或者对仗) 第二部分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比喻)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反问)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拟人)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拟人) 5、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比喻) 6、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夸张) 7、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设问) 8、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反问) 9、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比喻) 10、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拟人) 11、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对偶) 1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1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1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比喻) 15、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拟人) 第三部分 1、蟋蟀在平台上弹琴。(拟人) 2、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比喻) 3、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拟人) 4、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比喻) 5、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夸张) 6、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比喻) 7、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拟人) 8、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比喻) 9、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反问)

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首先要能辨别修辞手法的类型,掌握其基本特点与表达作用;其次是能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该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内容与表达效果。 关于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与表达作用,简要列述如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句: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 例句: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例句: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比喻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②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③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并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表明作者的立场。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拟人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抒发强烈的感情;②可以对静态的事物作动态的描写;③可以有利于创造气氛,表现主题。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排比:是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词组)来表达较复杂意思的一种修辞。排比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②可以加强语势,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③可用以抒发强烈的感情。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有: 连续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反复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②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可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可以起到标明层次、段落的作用;④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5.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生

参考医学 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排比、夸张、通感、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互文等 一、比喻 比喻:借助想象,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两种事物本质不同,但二者有相似点。 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答题模式: 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2、把……比作……,突出了事物的某一特点。 3、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例如: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最后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问: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二、比拟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还有色彩鲜艳、表意丰富的作用。答题模式: 1、运用了拟人或拟物的修辞手法; 2、将……拟作……,物本无情,夸张地写出了物之特点,人之情感。

小学修辞手法有哪些

小学修辞手法有哪些 最佳答案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问、设问、疑问、排比、夸张、对比1.比喻: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例句: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朱自清《春》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2)拟物: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朱自清)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主要方式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永州一中李波华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的修辞手法 ?学会运用必备的答题 技巧有条理的答题

?1.修辞方法 1)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化无形为有形,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2)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使语言简练含蓄委婉3)比拟(拟人) 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5)对偶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 加强语气 7)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2. 真题热身 (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 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真题热身 答案:  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高考题】赏析刘禹锡这首《望洞庭》的表现手法? 作者驰骋想象,以比喻的手法,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质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关于常见修辞手法基本特点与表达作用,简要列述如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句: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 例句: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例句: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比喻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②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③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并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表明作者的立场。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拟人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抒发强烈的感情;②可以对静态的事物作动态的描写;③可以有利于创造气氛,表现主题。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排比:是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词组)来表达较复杂意思的一种修辞。排比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②可以加强语势,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③可用以抒发强烈的感情。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有: 连续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反复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②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可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可以起到标明层次、段落的作用;④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5.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表达作用主要有:突出差异、强化矛盾,使褒贬、好恶之情表达得更为鲜明。 例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小学句子修辞手法赏析(阅读)

现代文阅读 ----分析修辞手法、标题的作用【课前复习】 文学常识: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是《》。 2."四书五经","四书"指《》《》《》《》, "五经"指《》《》《》《》《》。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孔子是()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字(),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家。 4、我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是《》,作者是东汉的() 5、西汉文章两司马指的是()、() 自然地理: 连线题: 东岳华山湖南 西岳嵩山陕西 南岳恒山山东 北岳衡山山西 中岳泰山河南 选择题: 1、享有中国花城和春城美誉的分别是() A重庆济南 B广州昆明 C成都苏州 D成都昆明 2、下列花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牡丹、菊花、梅花、康乃馨() A象征高贵、象征谦逊、象征贞洁、象征母爱 B象征爱情、象征坚贞、象征友爱、象征母爱 C象征高贵、象征高洁、象征坚贞、象征母爱 D象征高贵、象征自尊、象征坚贞、象征母爱 3、选出下列不是七大洲的两项()()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大洋洲、南极洲、北极洲、欧洲 4、选出下列不是四大洋的两项() 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南极洋、大西洋、印度洋 【知识点精讲】 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常见考法: 1、分析画“”句子中的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2、鉴赏“”句子。 常见类型举例: 1、比喻: 例:众多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一个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思考:这句话中哪里用到了比喻?是比喻中的那一类?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 蚂蚁本来是黑压压的一片,为什么不把它比作黑板,而把它们比作雪球呢?共同点是什么?紧密、圆、滚动快。 (本句话中,作者强调的是蚂蚁抱成团的团结精神,而非蚂蚁的颜色。) 对比句:众多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飞速滚动,逃离火海。(没有滚动的动态感,不够形象) 思考:本句的作用是什么? 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了蚂蚁团又大又圆滚动飞速的特点。 2、拟人 例: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对比:鸟儿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感受不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作用: 把“鸟儿”拟人化,使对鸟叫声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答题模板:拟人化; 使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修辞手法作用及练习题

常见的7种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答题模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写作对象)的(特点)。 2、拟人 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答题模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写作对象)的(特点)。 3、排比 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答题模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 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4、夸张 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答题模式: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_______,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 5、设问 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答题模式:运用设问手法,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6、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答题模式: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 7.反复 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答题模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 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小学生常用的修辞手法

小学生常用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及运用 一、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於理解。 比喻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和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隐喻(暗喻) 及借喻三类。 明喻: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 例子:他动也不动,彷如石像。 (本体)(喻词)(喻体) 隐喻[暗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本体)(喻体)(本体(喻体) 借喻: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子:天上张著灰色的幔。(喻体) 二、拟人,根据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修辞方法。拟人成功与否,就看所创作的句子是否把物当人来写,看有没有人一样思想、行为,有没有人的喜怒哀乐?那么,我们如何来创造拟人句呢? 第一步,分析事物,寻找共性。 所谓共性,就是事物和人类相、相似的言行、思想。如:小鸟在枝头叫,我们可以想象成唱歌;又如饮料瓶放桌上,我们可以想象成为饮料瓶站在桌上;蚂蚁在地上爬,我们可以想象成为蚂蚁悠闲地在散步;蜜蜂在花丛间采密,我们可以说是拎着花篮在舞蹈。 第二步,添加感情,写活事物。 人们的基本感情,可以归类为喜、怒、哀、乐四种,在创作时,我们可以恰当把人类神态、言行、心理活动附在事物身上,赋予物以“人性化”,让物开口说话,让物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第三步,升华灵性,过目不忘 我们要创作一个真正的拟人句,还要从思想内涵中下功夫。可以想象,一个毫无个性的句子,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事物的深刻含义,找出其独特的“灵性”,让人们一看就过目不忘。 练习: 1、小河向东流。改:小河欢快的唱着歌向东奔西跑 2、螃蟹煮熟了。改:披着红色盔甲的螃蟹煮熟了。 3、水稻成熟了。改:水稻笑弯了腰。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一)拟人 作用:1、描绘形象 2、色彩鲜艳 3、表意丰富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问: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____的修辞方法和____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__________,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2、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问:“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二)比喻 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比喻 比喻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喻体;用来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像”“好像”“如同”等)叫比喻词。例如: 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③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④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⑤空中,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⑥雨在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比喻可分三类: (1)明喻用“像”“如”“似的”等把甲事物和乙事物联系起来,如例①、②、③。(2)暗喻用“是”“成了”等把甲事物和乙事物联系起来。如例④、⑤。 (3)借喻直接把甲事物说成乙事物,如例⑥。 比喻的表达效果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神奇,生动、形象地表情达意。 2.比拟 就是将物拟作人,或将人拟作物,直接把物当作人或直接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的修辞方法。分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拟人是把物当做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或动作行为。如: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鸟儿一高兴,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③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④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 (2)拟物又分以人拟物和以物拟物。如: ⑤他张牙舞爪地向我冲过来。(以人拟物) ⑥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以物拟物) 比拟的表达效果 能寓情于物,化静为动,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读者便于理解,引起联想。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是直接把物(或人)描述成人(或物)的神态和行为,比喻则是把一事物说成是另一事物。如: ⑦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明喻) ⑧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拟人),是渴睡人的眼(暗喻)。

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及作用

修辞手法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装,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反复,反问,反语 有互文,借代,设问,排比,夸张,双关,用典,引用,移用,象征,镶嵌,通感。 1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听听那冷雨》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听听那冷雨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以描写望着雨中的家的心情终,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知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于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 完全用作诗的方法,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着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时日久远,但今日读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诗人为文,文字特别凝敛生动而富有韵律感。许多人评论感觉上喜爱余光中的散文更甚于他的诗。《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从听听那冷雨中可以学到最多的应该就是" 丰富的修辞" 技巧吧 (一)生动的比喻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法,有二件或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类似之处,以「那」件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说明「这」件事物的,就叫「比喻」。通常用" 像" 、" 如" 等喻词来联接两件事物。 例如:△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二)匀称的对偶语文中在形式上,上下两句的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就叫「对偶」。就内容上而言,意义相近者为「正对」,意义相反者为「反对」。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三)鲜明的转化描述一件事物时,转变其原来的性质,化为另一种本质截然不同的事物,来加以形容叙述,叫作「转化」,又称为「比拟」。可以分为拟物为人、拟人为物和拟虚为实三种. 例如:△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

小学修辞手法练习题

小学修辞手法练习题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例句:a.远看桃花,就像一片火红的朝霞。 b.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c.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例句:a.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b.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在对你微笑。 c.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例句:a.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例句: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例句:a.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b.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 c.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摧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5、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6、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8、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9、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10、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11、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12、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13、父h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 1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5、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16、葛洲坝真好象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17、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 18、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 1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0、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2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22、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2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2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5、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26、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题型的答题指导 一、方法点津 散文在表情达意时常要借助一些修辞手法来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例如,比喻、拟人能生动形象的表情达意;对比能使词句所要表达的内涵更加鲜明、突出;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深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或使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反复能突出意思,强调情感等等,不同的手法,都有着特定的表达效果。 我们在解答“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或作用)”这类题型时,除了要答出词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外,还要答出能体现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的关键词(或短语)。例:“这里运用比喻(或拟人),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运用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这里运用排比,表达了……的强烈情感”等等。但是,指明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并不是我们答题的核心,其核心是要答出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的词句的内涵。手法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它最终是为表现词句的内涵服务的,因此这一题型实际上属于“词句理解”考点的范畴。词句的内涵往往不是单一的,有时既表现了人物的个性(包括性格、品质),又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想法、感受,或许还隐含着一个观点或道理,甚至还表现了人或景物的状态等等,较为复杂。考生在挖掘内涵时,应在读懂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多方位的全面作答,才能踩准得分点。综上所述,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可归纳为: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题型的答案=①修辞手法+②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③词句内涵(内涵要从“个性”、“情感”、“感受”、“道理”、“状态”等方面多角度挖掘) 二、典例分析 【文章简介】散文《生命中给我首次拥抱的那个人》主要内容是写妇产科年轻护士胡洁夜班护理产妇和新生婴儿,表现了胡洁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 【样题展示】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上文中第⑩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文段如下) 凌晨四点,胡洁再次进病房给病人打针,照例被问到“你行吗”,先前接受输液的那个孕妇直点头:“她可以的,扎针好像蚊子叮了一下!”这个时候,胡洁心里是最温暖的,所有的辛劳,都值得了。 【参考答案】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表现了胡洁专业技术的过硬(内涵中的“个性”角度)及胡洁对产妇的爱心(内涵中的“情感”角度),同时从一个侧面表现出胡洁的爱岗敬业(内涵中的“品质”角度)。 【答案分析】因为是一个典型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题型,所以答案强调了三个内容:①修辞手法,②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③词句内涵。而词句内涵从个性、情感、品质三个角度来挖掘,三个内容中的每一点都是得分点,但得分的重点、难点在“内涵”的全面挖掘。少答一个层次的意思,就要扣掉相应的一个分。 三、错例点拨 某考生关于上题的答案是这样的:此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表现了胡洁技术的高超(内涵中的“个性”角度)和胡洁对产妇的关爱之心(内涵中的“情感”角度)。 分析以上答案,可发现该答案漏了两个得分点,一是没指明比喻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二是没答出产妇认可的胡洁的一种品质——爱岗敬业。根据“踩点给分”的打分方法,应扣掉相应的分数。可见该考生对此题型的答题方法还不怎么清楚,且全面挖掘内涵的意识还比较淡泊。 下面我们来看另一考生对上题的解答: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洁注射技术的高超以及胡洁对产妇的爱心,同时还表现出产妇对胡洁的技术和医德的认可,也能体现出胡洁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上面的这个答案中划线部分虽是参考答案以外的内容,但其表述是有道理的,因此不应扣分,再加上此答案表现出了参考答案中所有的得分点,所以应判为满分。多角度、多方位的全面挖掘词句内涵,尽可能地去踩准得分点,正是这个同学获得满分的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