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文阅读教案指导

古诗文阅读教案指导

古诗文阅读教案指导
古诗文阅读教案指导

古诗文阅读教案指导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词语的意义,总结推断词义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谓语动词的意义,以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己阅读,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小组研讨,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寻找语句中的谓语动词

教学难点:如何在语境中推断词义

教学过程:

导入:

汉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学们从来到人间的那一瞬起,就无师自通地会了一个拟声词和一种标点符号,是什么呢?如果连续不断呢?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了近18年,当然陈老师学的年头最长。但我们不敢说把母语学好了,学精了。而宋代大诗人苏轼,年少时,天资聪慧,自负才高,在自家门上写了一幅对联:

识辨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一位长者从门前经过意味深长地看看他,又给他添了两个动词?发愤立志这样一改,这幅对联的意义有什么变化吗?。

但是,我认为,即使我们发愤也很难识遍天下字,一部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词条6万,一本学生常用的《古汉语词典》收录了4100个字。我们高三一年,与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字相比,多么微不足道。

因此,我们要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断词义,尤其是在古诗文的阅读中。

二、课堂研讨的内容

.请同学们再看一幅对联,看幻灯片

这是孟姜女庙,倚雄关,傍大海,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宋代状元王十朋也写了一幅对联,被称为天下第一联。你知道吗?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有7个字相同,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你会读吗?能有几种读法?

背倚雄关,面朝大海,登临远眺:长空万里,白云悠悠,烟波浩渺,潮长潮落。沉浸在大自然的空明与澄净之中,一切尘世的喧嚣都烟消云散了。

看幻灯片,这幅对联现有8种读法,

选一种读法进行讨论,为什么这样读?

海水朝,朝,朝,落

潮潮潮

浮云长,长,长,消

常常常常

从语言形式入手,确定动词谓语,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为什么呢?

板书:谐音通假,语法位置,句子结构,修辞手法

.运用这些方法来推断课文中的几组句子:

看投影:课内例句

先确定谓语动词,再推断加点的词的用法。

通假:

1.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自刭,以送公子。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词语活用: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2.沛公军霸上。

3.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

句式: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逻辑关系,人情事理:

1.旦日沛公余骑来见项王。

2.臣尝会境上。

3.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板书:逻辑关系,人情事理

.阅读一段古文,运用这些方法推断词义:

《美与丑》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

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庄子外篇·山木》

思考从语言入手,先寻找动词谓语,再通过语法位置推断不懂的词:

1.第一段:之

宿

贵、贱

请同学翻译第一段

2.第二段:美者自美、恶者自恶

请同学翻译第二段

3.第三段:贤、去

往、爱

请同学翻译第三段

4.讨论,这个小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自负,自傲不美;自知,自谦才美。

自评是分母,才干、品行是分子,分母越大,分值越小。

板书:文本主题,作者情感

总结:在阅读中,从语言形式入手,迅速确定谓语动词的位置,就如同找到了一把万能钥匙,他能帮你在具体语境中开启古诗文这把神秘之锁。

练习:XX年高考试题分析

XX年高考语文第17题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谓语动词推断的重点:

穷困:主语是谁?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

知宾语是什么?

见逐于君:句式特点?

以身下之:以身是什么结构,之前省略了什么?

多: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接的宾语分别是什么?

板书设计:

语境推断

语言形式文本内容

字:谐音通假逻辑关系

词:语法位置动词谓语人情事理句:结构特点文本主题

修辞特点作者情感

名著阅读指导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名著阅读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享受读书乐趣;奠定自学基础。 一、导入新课 从名言导入,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从而明白书对人类的重要和阅读对人类的帮助。 二、阅读调查 哪些同学看过我们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你看过哪些书?(农村学生的阅读量较少) 三、了解阅读的目标 小学毕业的时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初中三年,“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四、阅读方法指导 (一)你是如何阅读的?(了解学生的阅读方法) (二)教师以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循序渐进的阅读方法 初级阅读读出基本的字句 检视阅读略读 分析阅读精读 综合阅读比较阅读 1、检视阅读(略读):了解书的结构、作者、序、摘要、目次、版权页等项目。 略读测试卡的制作: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 例:小说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2、分析阅读(精读):彻底完整地阅读,充分地理解和消化,要会做批注,会做摘要、笔记。精读测试卡的制作: 我阅读的章节是: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优美句段: 我的批注是: 精读测试卡示例 阅读的章节:第十四章“海盗们”野外乐逍遥 我的摘抄:早晨,汤姆一觉醒来,迷迷糊糊不知身在何方。他坐起来,揉揉眼,向周围看了看。很快他想了起来。此时正值凉爽的、灰蒙蒙的黎明时分,林子里一片静谧,给一种甜蜜的安息与和平的气氛围扰着。树叶儿一动也不动,没有任何声音打扰大自然的酣眠。露珠儿还逗留在树叶和草叶上。一层白色的灰烬盖在那堆火上,一缕淡淡的烟直飘向天空。而乔和哈克都还睡得正香。这时,林子深处有只鸟儿叫了起来,另一只发出应和。随后又听见一只啄木鸟啄树的声音。清淡的晨光渐渐发白,各种声音也随之稠密起来,大地万物,一派生机。

现代文阅读训练教案

现代文阅读训练教案: 教学目标:能阅读一般文学作品 1.理解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鉴赏评价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的传统试题,近二十年来在高考试卷上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它占时多、题量大、分值高、题型复杂,是测试考生的习得知识和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历来受到出题专家的高度重视。 依据《考试说明》并对照近几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可以发现:现代文阅读出题范围明显加大,能力显著增强。能力上要求“能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并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整合”;答案上取消传统字数的限制,给考生在表述空间上以一定的自由。 首先在理论上指导: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我们如何阅读散文? 一、读懂文章内容 (1)读题目,明话题 文章的题目犹如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提示了文章的体裁、重点、难点,题目是指路灯,给读者指明阅读理解的方向。如散文的题目就给我们指明了这篇文章的核心话题是什么。现代文阅读题《秋光里的黄金树》,如果在读题目时就对“黄金树”有所理

解,就更容易明白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也能更好地回答第15题了。有了对核心话题的理解,就能排除一些陪衬的次要信息的干扰,提高我们解题准确性。 (2)抓关键,悟意思 仔细阅读选文的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如《春天的梦》的第八段段尾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的春天”,这句话就表明了从第八段起作者在写社会的春天了,与前七段所写的自然的春天的层面就不相同,有了这一句的理解,就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更好地解答第16题对第八段划线句的意思。即使对关键句子的理解,也要抓住假句子中的关键词,如第16题“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这一句的“春风”不是自然的春风了,而是社会变革的春风,所以“吹开故都的城门”就是故都的解放,“廓清心灵上的迷雾”就是心灵有了方向,不再迷茫。 (3)会思考,能贯通 在仔细阅读完选文后,就要把全文部分内容串起来,作全面、深入的理解,弄清全文主干段或主干段内的主要内容或阐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各部分或各层次的内容或各个内容之间有什么关联,从而抓住精要,对文章作合理、正确的解读。 二、全面审题 多少学生不注意认真审题,结果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全面。而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评分办法一般是“按要点给分”。所以全面审题至关重要。 (1)读题干,明提示 认真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信息揭示。如《春天的梦》第17题,题的问题是“文中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只注意后面的问,只答这样写的好处,是不全面的,6分只能得2分。如果仔细读一下前半部分,就应答出“春天”和“梦”有哪些联系。所以读懂题干,有效地利用题干中的信息提示,方能回答得全面。 (2)回原文,找区间 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然后还要认真搜索相关信息区的前后,看是否有与之有并列、承接或递进等关系的语句、段落。如《春天的梦》第

2019年中考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指导》公开课教案

《古代诗歌阅读指导》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9年3月22日上午第三节 班级:初三年一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规范答题和准确答题的能力。 (2) 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初步领悟诗歌的内涵。 (3) 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归纳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欣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感受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规范答题和准确答题的能力。 (2)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初步领悟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音节和谐、文字精炼、意境优美。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节课,让我们遨游诗歌的世界,走进唐诗宋词元曲,感受它们的多彩多姿、多情多味。 二、明确考纲 1、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学样式; 2、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初步领悟诗歌的内涵; 3、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直击中考(中考试题) 水调歌头(苏轼) 1.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四、古代诗歌常识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1、忧国忧民 2、建功立业 3、思乡怀人 4、秀美山河 5、离愁别绪 6、雄心壮志 7、热爱田园 8、怀才不遇 9、自由悠游 10、美好爱情 (二)古代诗歌语言 1、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复、夸张、设问、反问、双关、顶真、借代、用典等。作用:生动形象、增强气势、张弛跌宕、委婉含蓄等等。 2、炼字:(1)动词(2)形容词 五、答题方法指导 (一)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1、整首诗歌 (1)崔颢《黄鹤楼》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什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答题步骤】①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或词语;②分析归纳景物特征;③找主旨句、情感句概括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课堂练习 曹操《观沧海》这首诗描绘了什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藏万千的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名句赏析 (1)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怎样解释?描绘了什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什么深层含义? 【参考答案】翻座座山过道道水好像没了路,穿过柳阴走过花丛又是一个村庄。(释含义)描写了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描景象)也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表情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深层含义) 【答题步骤】①解释诗句的含义;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或写了什么内容;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④深层含义(哲理诗句)。 (2)课堂练习 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怎样解释?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什么深层含义? 【参考答案】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周围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释含义)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写内容)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表情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高瞻远瞩)(深层含义) (二)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修辞 (1)李煜《相见欢》这首词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比喻。好处:以丝喻愁,“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离愁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把诗人内心的烦乱、无法忘却的离愁别恨表达出来。【答题步骤】①用什么方法;②写什么内容;③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用典。引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朝廷能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让自己有机会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2、炼字 (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争”这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争”是争先恐后的意思;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③描写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④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注意看修辞方法及作用;③展开联想写出该字描述的景象;④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者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2)课堂练习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波涛如怒”中“怒”字用得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怒”是发怒的意思;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③从听觉的角度来写出了黄河咆哮的壮观;④烘托了潼关地处黄河边地势的险要。 六、答题方法小结 七、课堂小结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我们学会了古代诗歌阅读的方法,犹如手握一把金钥匙,就能从容面对考试。虽然前方行路艰难,但我们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八、布置作业:完成《复习指南》56至58页的作业。

人教部编本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2020年-2021年)

21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 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 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 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 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 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 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 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 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1)引学:首联和颔联,描绘空山中新雨之后,秋天的天气缓缓将至。傍晚, 一轮明月洒下皎洁的月光,那月光穿过树林,直射林间,增添清幽之美;一汪清 泉于石上流过,泉水清可见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静态的美) (2)引学: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 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动态的美)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3阅读课教案

Lesson plan --- reading course(Unit 4)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chool: Changshou senior middle school, Grade 1 Class: 4 Students: 50 Lesson duration: 45mins Time: 8:00—8:45am Date: March 14, 2014 Methods: setting the scene, predicting, skimming, scanning Teaching aids: black board, PPT. Type of lesson: reading Teaching objectives: 1.Instructional aims (language knowledge and language skills) 1) By the end of the class,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know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beginning of universe at the end of the class. 2) By the end of the class,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learn some new words about the universe and animals and phrases. 2. Educational aims (affect, learning strategy and cultural awareness) 1)By the end of the class,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build up the interest of reading. 2) By the end of the class,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find and summarize main ideas and information through reading at the end of the class. 3) By the end of the class,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develop the ability to predict in pre-reading at the end of the class. 4) By the end of the class,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raise the awareness of protecting our earth. Teaching contents: 1.V ocabulary + phrase: astronomy, globe, atmosphere, atom, Solid, globe, nitrogen, vapour…. 2.Pre-reading, predicting exercise, reading, reading exercise, post-reading, homework. Presentation: T: Good morning, class! Ss: Good morning. T: How are you today? Ss: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古诗阅读指导课

古诗阅读指导课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题西林壁》,理解诗的含义及蕴含的哲理。 2、总结学习古诗的阅读方法,自学古诗《登飞来峰》和《蔽月 山房诗》。 3、能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 二、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三、教学难点 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另外两首古诗。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展示李叔同的《春游》。 (二)教师谈话导入,感受庐山的美。 1、是啊,就像李叔同诗中所说的“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春天正是人们外出郊游踏青的好时候,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旅游的好地方——庐山。 2、教师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美景。 3、谁还记得哪位大诗人曾写诗赞美庐山的风景。学生回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4、教师介绍其他诗人的诗句。 5、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也有一首诗写庐山的,却和别人的诗不尽相同,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他的独到之处。

(三)解读课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学生交流。 3、对苏轼,你了解多少,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 (四)初读古诗,想象意境。 1、学生自读古诗,解决字词。 2、小组内互相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读准确。 4、初读古诗,结合文中的插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庐山?学生交流。 (五)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庐山在苏轼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自学古诗,小组合作学习后交流。 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七年级校本课程教案《走进唐诗》

走进唐诗 ●阅读目的 1 通过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 2 通过对唐诗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华。 3 在阅读中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活动准备 1 搜集、背诵唐代著名诗人的诗句。 2 搜集唐朝诗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 激发阅读兴趣; 2 授予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家,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登高望远,每每涌现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气;浪迹天涯时不免生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这些浩如烟海的诗歌,或咏山川名胜,或颂边塞将士,或诉百姓疾苦,或鞭挞权贵腐败,或抒发人生情怀……读之往往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回味无穷。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唐诗的百花园,在缤纷的唐诗奇葩中尽情徜徉。 二走进唐诗,你吟我诵; 1 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小组推荐,激情朗诵)。 2 我最喜欢的一句唐诗(自由发言,体现感悟)。 3 我最欣赏的唐代诗人(学习诗人品质,从中受到启发)。 三品位唐诗 [出示课件]: 1 到唐诗中赏雪景: ①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②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③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 到唐诗中听鸟鸣: ①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②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③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3 到唐诗中赏月: ①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空涧中。 ②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4 到唐诗中旅游: ①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①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 看牵牛织女星。 ②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③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 到唐诗中体验真情: ①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四亲近唐诗: 唐诗的魅力远远不只这些,唐诗的背后更是充满悬疑、充满诱惑与神秘!下面请大家来展示一下你所积累的与唐诗有关的逸闻趣事。 ①“推敲”一词的来历。 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③宋之问吟诗遇老虎; ④白居易进长安。

高中阅读指导教案

高中小说阅读指导 小说基础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一、描写方法 (一)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容貌、体态、衣着、身份、风度、神韵。 作用:勾画人物的外部面貌,揭示人物性格。 要求:形象、符合实际,符合人物特征。 外貌描写,不要求写全貌,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通过外貌描写来传神,向读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 这是全文开头处第一次描写祥林嫂,实际上却是祥林嫂一生时序中的死前的最后一次外貌描写:比五年前大见苍老,头发花白程度跟年纪不相称,面容黑瘦,表情麻木,再加上乞丐的衣着,这一切暗示着,祥林嫂的处境不仅不如第一次到鲁家(那时不幸却还健壮),而且不如第二次再到鲁家时了(那时悲惨但尚有生气)。这时肉体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了。这个倒叙开头外貌描写的是不幸的顶点,为造成一个欣赏的悬念,引导读者深入下文。 这第二次外貌描写,刻划的是自然时序中大家最早见到的祥林嫂——为死去的祥林穿孝,不幸;但年轻,顺从沉默、健壮能干,在鲁家暂时安了身。这段已点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着抗争的希望,所以尽管劳作辛苦,她却“口角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第三次外貌描写,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今不如昔了。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抗争她还是回到了不幸的中国上。三次描写突出了眼神的细节,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三次、异中有同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动作描写:人物举止、动作、行为。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鉴赏人物 教案 教学目标 1、构建小说相关的知识网络,快速阅读小说《玻璃》,把握情节内容。 2、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提升专题素养,掌握鉴赏人物的方法,提高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小说阅读鉴赏人物重点内容 (一)概括、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学生阅读小说《玻璃》,思考探究: 1、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变式训练】 小说的主人公王有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四、具体探究分析 (一)概括、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补充:人物形象是小说的表现中心,是小说内容的重要因素,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人物形象可分为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形象。 1、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后合作探究,并请学生试概括) 教师点评(略) 出示参考答案: 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 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 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思维提升

【变式训练】 小说的主人公王有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后合作探究,并请学生试概括) 教师点评(略) 参考答案:王有福是一个性情谦卑、胆小怕事、有点固执但又本分善良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他生活困难,性情谦卑;他不小心撞坏了酒店的玻璃怕让自己赔偿而偷偷溜走;因不相信酒店诚意不敢去打官司,同时心地善良而最后竭尽所能赔偿玻璃。 思维提升 小结:概括、分析人物形象“五方法” (1)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气质等方面入手。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3)从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5)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入手。 (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唐诗宋词三百首阅读指导课教案

《唐诗宋词三百首》阅读指导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走进唐诗宋词,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 (2)积累古诗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诵读,多积累一些古诗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感悟理解。 课前准备: 1.背诵唐宋著名诗人的诗词。 2.搜集唐宋诗人的故事。 一、导入: 一段乐曲,会牵动我们无尽的情思;一道风景,会使我们留连忘返;一幅好画,会让我们心驰神往。好诗,就像是一组立体的画,一道永恒的风景,一曲流动的歌,定格在我们的心田,牵引我们心中无限的感慨。 今天,让我们走进唐诗宋词,去感受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去品味古典诗词和谐的音律,精妙的语言。 二、走进唐诗宋词,你吟我诵 1.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宋词(小组推荐,激情朗诵。) 杜甫的《登高》李之仪《卜算子》

王维的《山居秋暝》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贺知章《回乡偶书》李清照《声声慢》 2.我最喜欢的一句唐诗宋词(自由发言,抒写感悟。) 我最喜欢的一句唐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那是一幅男子汉的形象,正因为是一种“沙场在前,美人与后”的境界才显得和谐与壮烈,令人感叹遐想不已。“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古朴,平实,平生最爱朴实。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令人顿觉天地虽大,万物虽众,自己却是来时来,去时去,生来孤独,死也孤独。心境好时读它,只觉得淡淡的惆怅;而心境不佳时读,可是觉得无边的寂寞了。 岳飞的《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话发人深省,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我们每个人都不要空将青春消磨,碌碌无为,要趁大好年华奋发进取,为国作出贡献。 3.我最欣赏的唐宋诗人(抓住特色,勾勒个性。) 走进唐诗宋词,就是走进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闲静淡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精巧艳丽的温庭筠,豪放旷达的苏轼?? 最爱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友人孟浩然已经远去,李白仍然望着江水,友情如江水一样绵延不断。 最爱辛弃疾,“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不要说鲈鱼脍的鲜美,西风吹, 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多么无私而有担当的英雄啊!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从同学们气宇轩昂的吟诵中,老师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三、品味唐诗宋词,你赏我析

最新走进春天古诗词 主题阅读教学设计教程文件

走进春天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能感受语文课的美,能感悟古诗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此课的重点是展示学生的读书活动的成果和我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春日》,指导学生通过大胆想象、以诗带诗、借诗表情的方法学习运用古诗。 2、通过感受春天,赞美春天,从而珍惜时间,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时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悟古诗的意境、音韵美。 教具准备: 课件或春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走进春天 1、小朋友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 播放:《春天在哪里》 听出来了吗?歌里唱的是什么呀?(春天) 2、那么,在你的眼中,春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 (成语)

(以前学的古诗) 3、是啊,春姑娘多迷人呀!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诗人用诗来描绘春天,赞美春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的世界,一起去感受春天给我们带来的美好。 (板书课题:走进春天) 二、感受春天 1、①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首先我们跟随南宋诗人朱熹来到泗水滨。 (师配乐朗读《春日》) ②下面先请一位同学说说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通读懂读出感情) ③好,那我们就同桌之间来学习《春日》这首诗。 (同桌学习古诗、注释、赏析) ④好,哪对同桌来读这首诗? (同桌1读) ⑤我再请一对同桌来读? (同桌2读) ⑥那么你们觉得哪几个半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色? (第1、2、3、4四个半句) ⑦看来同学们已经借助注释读懂了古诗,下面请同学们再自由小声地练一练,这一次你喜欢哪个半句,你就重点念好哪个半句! (生自由练读) 2、①谁先来读? (万紫千红总是春) ②“万紫千红”都有哪些颜色呢? (生自由说)

高中经典阅读《家》阅读指导教案

家族的记忆 -----巴金《家》导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使他们的课外阅读走上健康有序的轨道,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 2.明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课前复习 1.帮助学生了解《家》这部作品的主要情节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 2.指导诵读《家》中的片段《鸣风之死》。 3.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质疑,为课堂议读做好准备。 (二)课堂学习 创设情景 1.导入 给学生创设情境,带领他们走进巴金的《家》。 介绍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家族小说是一种有特殊规范的小说类型。它的题材内容具有特指性,常描写一个或几个家族的生活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并由此折射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和时代特征。 所叙故事,具有相当的时间跨度,往往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形成“编年史”般的格局。其形式主要是长篇小说,有的甚至是多卷本长篇小说。 家族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叙写家族由“有序-无序-衰败”的主流模式和叙写家族的“兴旺”家族小说的情节母题主要包括“家族、历史、性”三个方面。其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作为家族支柱的男性形象与作为家族附庸的女性形象。《红楼梦》《金粉世家》均应属家族小说范畴。 五四”以来的其他家族小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张炜的《古船》《柏慧》,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莫言的《红高粱》。 2.多媒体朗读片段《鸣风之死》。 质疑解难(点)

3.分析“鸣凤之死”的必然性。 组织讨论:假如我是鸣凤…… 结论:性格、教养和环境引诱着鸣凤在湖水中找到了归宿。 总结:鉴赏小说要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分析比较(线) 4、与《家》中其他女性对比分析鸣凤之死的意义。 5.分析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6.从《家》或另外的文学作品中寻找其他封建制度迫害人的例子。 迁移拓展(面) 简要介绍《家》这部名著其他方面的特色,引导学生走进名著。 (三)作业 阅读原著或原著片断,在积累本上完成读书笔记。 巴金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2005年10月17日去世),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的,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巴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 他是中国第一位表现出忏悔精神的伟大人物。 时代背景(新旧时代交替、新旧势力搏斗的背景下)(论世):

现代文阅读方法教案

十五、说明文的文体知识1、说明文文体: 说明文体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2、说明文的分类: 从说明内容上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 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故宫博物院》和《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都是介绍建筑的,但是两事物的特征不同。故宫是古代君王的活动中心,它的设计就处处反映出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特点,而人民大会堂是我国劳动人民共商国家大事的地方,雄伟是人民大会堂的特点。阅读说明文要注意抓好说明对象的特征。 4、说明顺序: (1)空间顺序 任何事物都有空间性。说明文抓住这个特点构成自己的条理,或者从上到下,或者从外到内,或者从左到右,或者从南到北,或者从远到近,或者从中间到四周,或者从整体到部分。在介绍某有建筑物的结

构,说明某种产品的构造,介绍某一地方情况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安排材料,是读者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和整体都有较明晰的认识。(2)时间顺序 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有些说明文根据事物的时间性,把事物的各部分组成先后关系,这也是一种条理性。介绍生物知识的说明文一般都是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介绍生产技术和工作方法的说明文,一般按照生产和工作的程序,逐一说明。 (3)逻辑顺序 有些说明文主要是剖析事理的,在说明时就按照事理的逻辑关系进行安排,或者从主到次,或者从浅到深,或者从原因到结果,构成严密的条理性。有些说明文还可以按事物的性质分几个方面来安排,这几个方面的材料就形成了一种并列关系。 5、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等。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是由说明目的和说明内容决定的。 [举例子]:将复杂的、抽象的事物或概念,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例如说明死海的“死”,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

高中英语阅读课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A teaching design Teacher Hongli Dong Analysis on Learners Senior high students are eager to learn something knowledgeable and interesting. They have their own opinions and attitudes. They're not content with the limited knowledge obtained from the textbooks. Their abstract thinking and cognitive capability have developed a lot. So I must try my best to help them keep up their passion, develop the feeling of success and build up good values. Analysi s On the Teachin g Materia l Teaching Content The content of my lesson is a reading material, through the learning of which, I ’ll enable students to know more about Jackie Chan, his life career and the qualities that lead to his success. At the same time, make Ss aware of the question-and-answer format in an interview and learn how to conclude a question from the answer. Teaching Aims Knowledge (1)The Ss can learn question-and-answer format in an interview. (2) The Ss can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lesson, talk about Jackie Chan ’s life career and form their own opinion about success. A bilities (1) To develop the Ss ’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2) To improve Ss' reading abilities, especially their skimming and scanning abilities. (3) To train the Ss ’ abilities of studying by themselves and through cooperating. Emotion Learn from Jackie Chan and understand the way to success is not smooth. Put th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tudy. Importan t Points What qualities are required to be successful? Difficul t Points Help students to conclude the questions of interviewers according to Jackie Chan ’s answers. Teaching Methods 1. Communicative Approach 2.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3. Total Situational Action Teaching Aids A computer and a multi-media courseware. Teaching Procedures Students ’ Activities Purpose Step 1 Lead in (3 min) Greeting. T: Hello, everyone! Do you have an idol? Ss: yes.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and

儿童诗课外阅读指导课

打开儿童诗的大门 ——儿童诗课外阅读指导课精品教案(有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童诗、读童诗,激发阅读儿童诗的兴趣。 2、初步学会用“品味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的方法阅读儿童诗,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读儿童诗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儿童诗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儿童诗4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1、猜猜儿童诗 (板书:儿童诗)你知道什么是儿童诗吗? 指生说。 小结:同学们说得这些,都是你们的猜测。那么儿童诗究竟是不是像大家猜测的那样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打开儿童诗的大门,去掀开儿童诗那神秘的面纱。(补全课题) 2、游戏识童诗 (1)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结束后,你可能就会明白什么是儿童诗了。 师生做游戏:《你问我答》(出示课件) (2)交换角色,再玩一次。 (3)出示《我不想吃鱼》,学生齐读。 (4)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的儿童诗,像三年级上册的《听听,秋的声音》,二年级的《一株紫丁香》,一年级的《柳树醒了》《两只鸟蛋》等等。仔细想想这些儿童诗,再结合刚刚读过的这首,你对儿童诗是不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指生说。 小结:是呀,儿童诗就是专门为我们儿童写的诗。它语言优美生动,充满童真童趣、充满丰富的想象,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 了解了什么是儿童诗,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她,一起去感受儿童诗的魅力。 二、依托文本,研究方法 1、出示课件:《朋友》 根据你对儿童诗的了解,你猜猜这首诗会写什么?生猜测。 2、指六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看看是不是和自己猜想的一样。 3、读悟儿童诗,学习方法 一读: 请同学们都来用心地读读这首儿童诗,看看你从这首诗中能读懂什么?可以在空白处写写你的理解,相信同学们能读出自己的发现。 交流:通过读诗,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教师随机指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