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庖丁解牛》导学案(教师版)

《庖丁解牛》导学案(教师版)

《庖丁解牛》导学案(教师版)
《庖丁解牛》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

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第 周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把握翻译技巧。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探讨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知识链接·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庄子,名 周 ,战国 时期 宋 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 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 老 子 并称为“老 庄 ”。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二、关于课文出处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

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关于养生主的解释

1: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可以不考虑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可以了。

课 题 主 备 审 核 使用教师 编 号 编写时间

《庖丁解牛》 第1课时

1046 2015、12、2

夸张。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三、解题

庖::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

[课堂导学]

一、字词正音及解释

踦yǐ(支撑,接触) 騞huā(象声词)卻xì(同隙,空隙) 窾kuǎn(空) 綮qìng(结合处)

軱gū(大骨)硎xíng(磨刀石)怵chù(害怕,恐惧) 謋hu?(象声词)

二、指出下列成语在课文中的出处,并解释其含义。

1.游刃有余:现在使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2.目无全牛:现在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3.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4.切中肯綮:肯綮,中肯。此语指能正好击中最重要的关键。

三、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四、熟读课文,解释下列词句中重点实词词

足之所履踩(名词作动词)乃中《经首》之会节奏

依乎天理牛的天然结构刀刃若新发于硎磨刀石

每至于族(筋骨)交错的地方怵然为戒警惕的样子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五、阅读1—2节,思考问题:文中是怎样描写解牛场面的?请划出关键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一种

什么样的感受?

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

声音: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手、肩、足、膝四个部位的动作组成了一幅完整的解牛图,屠刀伸进皮肉里发出的声音没有不合上节拍的,可见庖丁的动作不仅熟练而且富有节奏,具有美感。

(作者是以动作、声音描写为主,庖丁的技术高超。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文本研习]

熟读课文,完成以下各题:

一、归纳重点字词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4)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5)盖:

“合盖隆起,皆隐尊中” (《张衡传》) 器物的盖子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赤壁之战》) 胜过、压倒。

“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表肯定判断。原来是。 “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 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答司马谏议书》) 语气词,用在句首,不译。 “技盖至此乎” 疑问代词。通“盍”。何,怎么。

(6)善: “ 善哉” 表示同意的答应词

“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擦拭

“素善留侯张良” 交好,友好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擅长,善于 课 题 主 备

审 核 使用教师 编 号 编写时间 《庖丁解牛》

第2课时

殷 熺 边 强 1046 2014、12、2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好,羡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7)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

二、古今异义

天理古:天然结构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固然古:本来的样子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虽然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至于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今:a.达到某种程度 b.另提一事三、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做状语

四、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技未尝经肯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五、联系第三节,庖丁解牛遵循的是什么?课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超?

道(自然规律)解牛之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对比突出“道”之重要(分析:“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总结下文)庖丁的观点。他好的是“道”是指解牛规律,运用前后对照的方法,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掌握解牛之“道”的过程。

对比:突出“道”之重要

分析:良庖、族庖、自己的比较,用前二者反衬庖丁。

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都是先果后因)

六、思考: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说说你的体会。

解牛的三个阶段: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目有全牛(不懂规律)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认识规律)

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游刃有余(运用规律)

[文本研习]

一、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A 、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

B 、庖丁解牛要点: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怵然为戒、善刀而藏之(依理—谨行—藏锋)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不以目视——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顺应自然,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二、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A 、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B 、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C 、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D 、做事要循序渐进

三、拓展:你能在《庖丁解牛》中找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吗?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王国维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庖丁解牛》A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王国维境界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庖丁解牛》B :解牛之初到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王国维境界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庖丁解牛》C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游刃有余,终成正果??

四、课堂小结

我们把这个故事用在今天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做成这样一个庖丁,让我们的灵魂上有这样的一把可以永远锋利的刀子,让我们迷失在大千世界中的生活轨迹变成一头整牛,让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缝隙,能够准确地解清它,而不必说去砍骨头,去背负担,大家不必是每天在唉声叹气中做出一副悲壮的姿态,让人生陨落很多价值,那么我们获得的会是人生的效率 ——于丹<<庄子心得>> 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困难面前能像庖丁一样依理,慎行,做到目无全牛,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健康快乐幸福地生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15分钟)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课 题 主 备

审 核 使用教师 编 号 编写时间 《庖丁解牛》

第3课时

殷 熺 边 强 1046 2014、12、2

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外物》)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往贷.粟于监河侯贷:借

B.庄周忿然

..作色曰忿然:生气的样子

C.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游:游玩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肆:店铺、市场

2.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故往货粟于.监河侯 B.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C.请奏命求救于.孙将军 D.赵氏求救于.齐

3.下列对上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表面上很大方,答允收得税金后借给他三百金。

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养生的急需品,虽少即可养生,监河侯对于庄子,远赐等于见死不救。

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

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庄子的迂腐无不跃然纸上。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C 解析游:游说。2.答案 B 解析B.介词,在;A、C、D为介词,向。3.答案 D 解析“迂腐”理解不对。

参考译文

庄周家境贫寒,所以就找监河的官去借粮。监河官说:?好,我将要得到封地的租金,那时我借给你三百两黄金,可以吗??庄周气得脸都变了颜色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有人在道路中间呼唤。我回头看,发现车轮印里有条鲋鱼在那儿。我问它:?鲋鱼!你是什么人??鲋鱼回答说:‘我是海神的臣子,您有一点水来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将往南去拜访吴国和越国的君主,引来西江的水救你,怎么样?’鲋鱼生气得脸色都变了,说:‘我失去了我常呆着的水,没有地方安身,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了,你竟然这样说,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

课题主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号编写时间《庖丁解牛》

殷熺边强1046 2014、12、2 第4课时

补充资料:

庄子名言

1、“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中国人没有真理意识,只有效忠于皇帝的“正气”意识,以及权力意识,权力可垄断真理。

2、“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事实上,中国人只对“原天地之美”感兴趣,对人世间之外的理没有兴趣。

3、“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中国人都给平均化、标准化、中庸化了,很少有像庄子这样的独立特行的人。

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中国人的名利思想极重,所以,有人站出来反对名利。

5、“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知足,是儒家、道家共同的思想,也是农业社会的反映。

6、“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绰约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之外)–––––––中国社会太黑暗,所以,有同流合污之俗人,也有冰清玉洁之隐士,唯独没有敢于入世、挑战社会、进行抗争的勇士。

7、“形(肉体)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避世以至于槁木死灰,如佛教成佛之涅盘,这大概是东方人的悲观主义吧?

8、“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庄子反对为名利而操劳奔波,可是老百姓为了糊口不疲于奔命行吗?

9、“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中国人没有多少是非观念、真理意识,诸子百家都是教导人们混淆是非,不辨善恶,或以恶为善(如儒家以束缚人之恶德为善德,法家以暴力、诡计为善行)。

10、“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只有一种元素,万物纷纷也只是一类)––––––针对名家白马非马的争论,庄子“齐万物”,认为万物一马。在这种浑沌主义、相对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当然不可能产生柏拉图之灵肉二元主义、亚里斯多德之植物分类、物理探索。

11、“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对于六合之外、世俗之外、形而上的东西,中国人没有探索的欲望,所以,科技离不开眼前的实用,哲学只有世俗主义的思想。

12、“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栩栩然飞行的蝴蝶。……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庄周)––––––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也模糊如梦,飘飘渺渺,混混顿顿,没有严密的思维。

1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必然陷入困境)––––––––庄子也主张“不学”,以保真养神,对付知识的无涯。大概对于中国人所探讨的人际而言,知识也没什么用处,惟有经验足矣。西方人重点探讨的是自然界,这时才能体现出知识的用处,所以,西方名言称:知识就是力量。

14、“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坏事不要触犯刑律。沿规律窍门而生存。这样,可以永保身体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养亲人,可以享尽天年)–––––––庄子既反对使用谋略,同时他又是大谋略家,也可以说是市侩,精于谋生处世。也许,他的沿窍门生存的思想是现实逼出来的。

15、“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

–庄子发现了无用之用,就是远离官场、名利,崇高自我,同时也放弃社会责任,任由暴政横行。

16、“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有强烈的信命思想,因此,以阿Q精神,认同统治者的专制、腐败与自己的贫困、受虐。

17、“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经常因循)自然”–––––以天为师,因循自然,保身长命,这是典型的中国思想。庄子也堕入世俗之中。

《庄子》中成语

1、望洋兴叹出处:《庄子·秋水》原文:河伯到了海边:“望洋向若而叹”。??? 释义: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现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2、朝三暮四出处:《庄子·齐物论》原文: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释义:原指仅改变形式而不改变内容。后指变化无常。

3、薪火相传出处:《庄子·养生主》原文:“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释义:柴虽燃尽,火种仍留传。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4、探骊得珠出处:《庄子·列御寇》?????? 原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释义:原指抓住机会获得成功,后演变为善于抓住要点。

5、越俎代疱出处:《庄子·逍遥游》原文:“疱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释义:喻超出自己的职责,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6、螳臂当车出处:《庄子·人间世》原文:“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释义:喻自不量力,招致失败。

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处:《庄子·山木》原文:“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释义: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8、屠龙之技出处:《庄子·列御寇》原文:“朱平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释义: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

9、以强凌弱出处:《庄子·盗跖》原文:“自是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释义: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10、运斤成风出处:《庄子·徐无鬼》原文:“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万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释义: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11、庄周梦蝶出处:《庄子·齐物论》原文:“昔日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释义: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亦真亦幻。

13、捉襟见肘出处:《庄子·让王》原文:“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释义: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庄子》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亦是一本智慧的大书。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文章来自: 《留侯论》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整理】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和。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就是乌台诗案。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 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文史知识 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

《菩萨蛮》导学案(带答案)超实用

温庭筠《菩萨蛮》导学案 教学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感情 一、唐五代词概述: 1、花间词派:以唐温庭筠、前蜀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温词秾艳华美,如簪花仕女,如富丽堂皇牡丹,“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疏淡清秀,如淡妆美人,如清新明丽芙蓉,“显而疏”,易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2、二主一相: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唐五代文人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唐五代文人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冯延巳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 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二、作者介绍: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 三、结合注解,理解词意: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四、赏析课文: 1、概括上下片内容分析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的形象下片写了梳妆打扮的过程。这首词塑造了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贵妇的形象。 2、这首词通篇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3、感情探究: 假借写女子,实际写作者自己仕宦之途的不得意,表现自己不被重用的感慨和悲哀。 【迁移训练】 眼儿媚(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庖丁解牛学案及答案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把握庖丁的形象。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难点、重点? 1.重点:理解本文对庖丁解牛场面的描写及庖丁的经验之谈,把握庖丁的形象。 2、难点:理解本文所蕴含的哲理,生发对现实的启示。 教学过程设计? ?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庖丁解牛》这篇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来明确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一是把握庖丁的形象,二是理解本文所蕴含的哲理。下面我们就走近庄子笔下的庖丁,一起领略庖丁的魅力。 ? ①庖丁解牛生涯的三个境界 师:大家齐读第三段,在读的过程中想一想:(PPT3)庖丁解牛生涯可分为哪几个阶段?(请在原文中划出) 大家读的很流畅,很有感觉啊!上面我留给大家的问题有答案了吗?请举手示意。 学生:三个阶段 A.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 (一般人) B.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高? 人) C.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 (神? 人) (以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 ②师:老师还有一种更形象的说法,如果说刚开始时庖丁是一个“一般人”的话,第二个阶段就是“高人”,最后就可称得上“神人”了。 PPT:那同学们庖丁的技术这般出神入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可在文中找出依据作答。 学:A. 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依据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译: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依据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译: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容易使刀刃钝折),没有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头呢?) ? B.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 依据1: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文: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 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 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挟.持()②圯.上受书() 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 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

⑦鲜腆.. 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 2.通假字 ①卒. 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 3.一词多义 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 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⑤而???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 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 .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 人:

长恨歌导学案

《长恨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3、感受其凝炼、优美动人的语言及作者对李杨二人赞颂又讽喻的复杂态度。 【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诗歌的主题。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学习课时】四课时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文公。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但《长恨歌》诗人自己将之归为感伤诗一类。从表达方式看,是叙事诗。 2、背景介绍: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Zhōu zhì),,鸿与瑯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抑制祸端),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陈鸿《长恨歌传》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 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初剧作家洪升的《长生殿》等。 3、李、杨的故事: 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家显贵: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伯叔兄弟杨钴官鸿胪卿,杨镝官侍御史,杨钊赐名国忠,天宝十一年封为右丞相)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公元756年,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赏析指导】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以意逆志”是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所说的:“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具体而言,就是我们在解读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孟子原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与古人为友。这被称为一种“作家批评”或者“传记批评”,现在此很多人反对这种阅读的方法。例如英国现代最重要的诗人艾略特就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不应当着眼于诗人,而应当着眼于诗篇。”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具体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回眸( ) 粉黛( ) 骊宫( ) 霓裳( ) 衾被( ) 鼙鼓( ) 仙袂( ) 衣钿( ) 凝睇( ) 钗擘( ) 萦纡( ) 马嵬( ) 阑干( ) 绰约( ) 迤逦() 2、填空 白居易(772~846)_________代诗人,字_______,号_______。他与_______世称“元白”主张为“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以意逆志是一种的诗歌鉴赏方法。(2)知人论世是一种的诗歌鉴赏方法。 第一课时思路整理

庖丁解牛教案2

庖丁解牛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探讨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二:关于养生主的解释 1: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可以不考虑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可以了。 夸张。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三:进入文本体会文本的魅力 1:文本预习检测: 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见投影) 2:生自读文章画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一起讨论解决(课前准备) 3:欣赏“解牛之美” ○1 划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明确:视觉: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2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的节奏?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解牛的场面之美 二.疏通课文中词句 针对以下疑难词句以下指导:

长恨歌导学案1 2

长恨歌第1课时导学案 1.作家作品 白居易(772—846),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因其祖、父俱在河南做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白居易是中唐的主要倡导者,主张“”,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人民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用词尖锐,主题鲜明。作品主要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背景简介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十二月(807年1月),唐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他骄奢淫逸,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白居易作此诗也为了 。 3.字音识记 ①云鬓.()②马嵬.()③龙驭.() ④衾.寒() ⑤鼙.鼓() ⑥骊.宫() ⑦玉扃.() ⑧钗擘.() ⑨回眸.() ⑩霓裳.() ?临邛.() ?仙袂.() 4..词语解释 ①可怜 ..光彩生门户:___________________②尽日君王看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云栈萦纡 ..不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剑阁: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到此踌躇 ⑤天旋地转回龙驭 ..星河欲曙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⑥耿耿 5..名句赏析请赏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6.简要梳理这首诗的层次结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7~8题。 野人送朱樱杜甫

《庖丁解牛》导学案(教师版)知识讲解

《庖丁解牛》导学案 (教师版)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把握翻译技巧。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探讨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知识链接·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二、关于课文出处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 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关于养生主的解释 1: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号,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为之一,并称;诗并称;词并称;书法、、、苏并称,北宋则是苏、、、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2、背景链接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字。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锦瑟》《马嵬》导学案(教师版)教学内容

《锦瑟》《马嵬》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课时《锦瑟》 【学习目标】 1.理解内部结构;背诵这首诗。 2.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3. 体会诗中各典故的运用。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参考《金版学案》P42 2.常识补充 诗词鉴赏艺术手法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②.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③.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3.解题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首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也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 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

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 近代人梁启超读李商隐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4.读下面的话,了解对《锦瑟》的几种解释。 A、朱彝尊:“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B、何焯:“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C、汪师韩:“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自顾头颅

《菩萨蛮》教学学案

《菩萨蛮》教学学案 靖安中学彭丽 一、教材分析 《菩萨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描写一个闺中女子起床、梳洗、画眉等一系列的动作,含蓄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孤独寂寞。它选自中国最早的一本词集——《花间集》;它的作者是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 一首好词,本身就有一种魅力,你读它,就会被它吸引,被它感动,《菩萨蛮》就是这样一首好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内心的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学情介绍 我所教学的对象是高二的理科生,他们在高中语文必修四曾经系统的学习过词,在选修课本诗歌部分也学习了很多词人的作品,对词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但是,大多数理科生,他们平常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看文学类的书,更别说古典诗词了,课后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充与扩展,不符合语文学习一定要多读、多思、多写的要求,诗歌鉴赏能力还是相对薄弱。 从做诗歌鉴赏题目来看,通常是失分很多的一个题型。 所以激发他们对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诗歌鉴赏能力很有必要。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学情介绍以及《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学习的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背诵出这首词。 “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优美的语言、铿锵的声韵、向上的精神、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就能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提高学生诗歌方面的能力背诵可谓必不可少。 ②学会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理解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要“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而且“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也是《新课标》评价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设置了教学目标二,又因为本文主题的含蓄性,所以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③在体会文本的语言、音律、情感之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热爱的民族是可悲的。所以我设置了教学目标三。 四、教法与学法 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百花齐放的语文教学模式背后支撑的基本方法还应是“诵读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这两个方法迢递千年,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所以教法我采用诵读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学法采用诵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合作探究”也是新课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由新课导入、自主诵读、合作探究、课堂小结、课后作业五个

《庖丁解牛》导学案

《庖丁解牛》导学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句式,翻译重点句子。 过程与方法:质疑探究合作,探讨作品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学会翻译文言文语句。(重)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难)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知识补充】 1、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2、解题: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 【预习检测】 (一)成语训练题 1、下列几组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有那些?请分别在该句子前打上“√”,并查字典解说该成语的含义。 (1)A、老师揭穿了他的谎言,他羞愧得游刃有余。 B、他曾在英国专修英国文学,要他用英文写作自然游刃有余。 C、警方布下天罗地网,那几个歹徒一定游刃有余。 成语含义: (2)A、他做事情只考虑自己,毫无集体观念,真是目无全牛。 B、小王下棋总是输多赢少,因为他目无全牛,没有能做到“走一步看三招”。 C、张师傅很有修车经验,对各种型号汽车的性能、结构等了如指掌,修 理技术已达到目无全牛的地步。 成语含义: (3)A、你做事老是怕这怕那的,犹豫不决,真是踌躇满志。 B、他的论文获得一等奖,又被提升为处长,难怪他最近总是踌躇满志。成语含义: (二)字词正音,识记并朗读。 踦( ) 砉( ) 騞( ) 向()中()郤()窾()綮()軱()硎()怵()謋() (三)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落实常见字词的含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1)乃中.《经首》之会.:(2)官知 ..行: ..止而神欲 (3)依乎天理: ...(4)批.大卻,导.大窾:

高中语文_《长恨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长恨歌》教学设计 设计者: 【总体思路】 《长恨歌》这首长诗结构很清晰,诗的前半部分极写李隆基和杨玉环纵情声色的生活;后半部分由于两个人沉湎欢愉,不理朝政,终于导致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同时也造成了他们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从作品的意脉上来看,作者无不围绕着对“汉皇重色思倾国”的讽喻和批判来展开。全诗的第一句提纲挈领,统领全篇,既揭示了李、杨爱情悲剧的内在原因,也暗含了作者鲜明的爱憎立场。学习本诗,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和悟,边读边悟,读悟结合。本课首先采用多种形式涵咏诵读,有学生试读,教师配乐诵读,有学生配乐展示,多角度、多层次的诵读来感受李、杨之间的绵绵长恨。接着以品味诗歌的语言为抓手,感受诗歌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最后当堂背诵这首诗歌中最脍炙人口的名句。 【学习目标】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背诵诗中的名句。 ⑵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3)感受诗歌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长恨歌》这首诗,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检测部分。 2、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诗歌创作背景 ⑴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⑵创作背景:

《菩萨蛮》韦庄导学案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第七单元第二课 《菩萨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韦庄词“明白晓畅,疏朗秀美”的语言特点。 2. 透过词句,体会情感。 3. 结合写作背景,探究主旨。 【预习导航】 1.作者简介. 韦庄(836-910),字端已,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之四世孙。他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黄巢攻占长安,他身陷兵火,弟妹失散,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后入蜀为西蜀节度使王建掌书记。唐亡,王建称帝,庄为宰相,终于蜀,谥文靖。 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 其词尤具特色,内容有男女之情、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离乱、思乡怀旧之感,风格清新明朗,与温庭筠其并称“温韦”,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之一。 2.写作背景 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本词是第二首。黄巢起义后,藩镇混乱,韦庄避难江南长达十年之久。本词即是他避乱江南时所作。 3.这首词每两句换一次韵,且仄韵、平韵、仄韵、平韵,重复回环,有复叠之美。 诵读时,遇平声韵“天”“眠”“乡”“肠”应拖长音,稍作停顿; 遇仄声韵如“好”“老”“月”“雪”等则应急促些。 4.字词解释 游人:这里指漂泊江南的人 合:应当 垆: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 凝霜雪:像凝结起来的霜雪一样 皓:白 须:应 【问题探究】 1.作者表达对江南的情感是什么? 2.“人人尽说江南好”中“人人尽说”隐藏意思是什么? 1 / 2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3. 诗词从哪些方面写“江南好”? 4寄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为什么 【总结概括】 【课堂练习】 《菩萨蛮》(其三) 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注】韦庄年少时曾多年流寓江南。《菩萨蛮》词共有五首,为词人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 1.词中“此度”指的是 ;“归”指的是。(2分) 2.该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课下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完成练习册作业。 3、预习下一课。 2 / 2

《庖丁解牛》导学案含答案

《庖丁解牛》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2、理解“庄子养生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学习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学习过程 一预习 (一)大家心中的庄子及影响:庄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主要作品为( ),共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庖丁解牛》文中涉及到()()()()四个成语。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二)关于养生主的解释?1: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2: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三)文言知识梳理 1.识记注音 庖()丁踦()砉()然向()然騞()然导大窾() 莫不中()音肯綮()大軱()硎()批大郤()怵()然更()刀謋()然 2.参照译文,解释文中括号前词语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 )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 )《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

留侯论整理_教师版

<<留侯论>> 一基本字词 1.通假字 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猝)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现) ⒉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 ①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抱负②必能信用其民矣 ⒊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人名词做动词,降低身份。 ②臣妾于吴者名词做动词,做臣妾。 ③油然而不怪者意动,以为怪。 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用法,使惊恐 ⑤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名词做动词称王 二、重点实词: ⒈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相互⒉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少,厚 ⒊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赤膊,表示谢罪⒋而非有平生之素交情。 ⒌养其全锋而待其弊保持⒍不称其志气相当 三、重点虚词 ⒈①彼其能有所忍也如果②非子房其谁全之难道③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大概 ⒉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竟然 ⒊①而世不察,以为鬼物认为 ⒋勾践之困于会稽在 ⒌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从 6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用,介词 .以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凭借,介词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而,连词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来,目的连词 7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用来,连词 所以观其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的原因 四、重点句式 1.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被动句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判断句 五、句子翻译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2.天下有大勇者,卒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报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张良从圯上老人那儿接受赠送的兵书,这件事实在荒诞不经。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 4.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长恨歌》导学案解析

《长恨歌》导学案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白居易,字,号。唐德宗贞元年间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广泛。著有《白氏长庆集》。 【诗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偶然间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中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二、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粉黛.骊.宫霓裳 ..临邛.鼙.鼓绰.约 仙袂.衣钿千乘.钗擘 ..马嵬.阑.干 (2)解释加点词语: a、御宇 ....多年求不得b、含情凝睇 ..谢君王c、姊妹弟兄皆列土 d、宛转 ..登剑阁f、不见玉颜空死处..蛾眉马前死e、云栈萦纡 g、东望都门信马 ..多仙子 ..归h、耿耿 ..星河欲曙天i、其中绰约 j、珠箔银屏迤逦 ..- ..开k、玉容寂寞泪阑干 (3)古今异义: A.六宫粉黛无颜色 ..是 .. d.雪肤花貌参差 ..光彩生门户 c.云鬓半偏新睡觉 .. b.可怜 ⑷名句名段 a.回眸一笑百媚生,。 B. ,芙蓉帐暖度春宵。 c.渔阳鼙鼓动地来,。 D.玉容寂寞泪阑干,。 e.夕殿萤飞思悄然,。 F. ,在地愿为连理枝。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整齐的句式概括出来。 2、题为“长恨歌”,“恨”为何意?谁“恨”?为什么“恨”?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留侯论 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留侯论学案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B.卒然临之而不惊 C.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解析】A项,“见”同“现”;B项,“卒”同“猝”;D项,“说”同“悦”。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拔剑而.起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B.勾践之困于.会稽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C.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D.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解析】A项,而:表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B项,于:介词,在/介词,被。C项,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D项,以:和“为”连用,认为/用。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此其所以 ..为子房欤! A.观其所以 ..微见其意者 B.而项籍之所以 ..败者 C.虽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 D.吾所以 ..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A项,表凭借,其他三项与例句一样,均表原因。 【答案】 A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其君能下人 .. B.此其所挟持 ..者甚大 C.其身之可爱 .. D.夫持法 ..太急者,其锋不可犯 【解析】A项,古义:谦逊地对待别人;今义:奴仆,佣人。B项,古义:怀有的抱负;今义:一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二指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C项,古义:值得珍爱;今义:①天真无邪,②令人喜爱。D项,古今义相同。 【答案】 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