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关系史结课论文

国际关系史结课论文

国际关系史结课论文
国际关系史结课论文

国际关系史结课论文

海洋力量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摘要:蔚蓝的深海激流澎湃,里面隐藏着诸多帝国发展的兴衰史。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海洋霸权的争夺从未消停过,海洋不仅是我们资源的丰富来源还是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的战略资源。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仍然围绕着海洋进行着无尽的争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海洋国家围绕着海权的争端态势进一步加剧。而我国是个濒海大国,海洋与国家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所以,我国也要意识到海洋对于国家命运的重要性,大力发展海洋力量成为我国当下发展的重要主题。

关键词:海洋国家命运发展

正文:

19世纪末,美国海军历史学家、海权战略家阿尔弗雷德·马汉指出:“未来的任何一场战争······完全取决与海上力量的平衡,取决于那些没有归属权的海域上的海洋大国。”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谁占据了海上的优势,谁就掌握了战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由历史也可以看出,向海而兴,背海而衰,大国的兴衰,玄机就隐藏在那波涛汹涌之中。当一国的兴衰与海权紧密相连,那谁会让自己的命运被随波逐流?由此,制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命运显得尤为重要。

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已经预言,“谁控制了

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人类是从海洋走向陆地的,而当其自身文

明进化至一定阶段时,又选择了重回海洋的怀抱。这是人类对利益追逐的天性使然,海洋也变成了一个军事竞逐场所。海军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的军事组织,发展到如今,海军的意义已经达至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不少国家的海军用途已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自古以来,每一次大规模的海战之后都是世界霸权的更迭。

西方文明自古以来就是海洋文明,无论是爱琴海文明、地中海文明,还是大西洋文明,都是随着航海事业的蓬勃发展、海洋经济商贸的快速繁荣而产生发展并壮大舰队的。据记载,公元前2600多年前,腓尼基人便凭借其发达的航海技术得到埃及法老的赏识并组建了世

界上最早的一支舰队。以至于在地中海爱琴海流域大多数国家几乎从一开始就本能的意识到,需要有强有力的舰队来保护地中海这个关乎全欧洲格局的交通枢纽。他们几乎从一开始就本能的意识到,要至与之相比,东亚的文明则显然是一个大陆文明,在中国的历史中,直到现代以前,海洋几乎就没有成为过重心。海洋不同于陆地,不是我们可以只凭借双脚就能到处走到处去取得我们日常需要的一切东

西的地方,而需要船舶作为载体,然而船只的建造又需要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更需要雄厚的社会财富支持。然而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社会财富的积累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直到1500年左右人们才

真正走向大洋。

这就是所谓的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基本模式,即外向型和内向型。有些农耕大国例如中国即使在古代很长时间的航海技术都是遥遥领

先于欧洲国家的,但他们并没有利用他们庞大的舰队去对全世界进行征服。而欧洲却受到奥斯曼帝国的阻碍不得不去海洋上寻找出路,在发现非洲、美洲、澳洲等大陆之后,大量的财富突然涌向了欧洲,西班牙由此产生了价格革命。整个欧洲的硬通货迅猛增加导致欧洲发生巨变,一系列的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使得欧洲这个偏僻、落后、贫穷的世界一隅迅速成为拥有先进科技、巨大实力的地区。

自从1500年后,环地中海的中心从热那亚等地中海地区向大西洋迁移是必然的历史规律,然而在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存在着众多的国家,英国、法国、荷兰、挪威、瑞典、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等都是大西洋沿岸国家,上帝支配了历史的命运,导致欧洲的重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但这些国家却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而这个选拔过程却也是极其残酷的,那就是战争。

每一次大历史命运的到来都会引起巨大的变迁,当欧洲进入海洋世纪后,整个大陆文明就因此黯淡无光,许多大陆帝国因此不可避免的衰落,同样在国际政治中,每一场向霸主发起的挑战都会引起权利结构变化。在1500年至今的500年时间里,世界权力的重心就因为不断的挑战而几经变迁,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荷兰、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都曾成为霸主或向霸主挑战的国家。这其中,德国和俄罗斯可以看成是传统的大陆国家,法国一半是大陆国家、一半是海洋国家,而其余的几乎都是海洋国家,但无论是大陆国家还是海洋国家,在这500年终决定命运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在海洋上进行的大海战:雷班托海战奠定了西班牙的崛起和奥斯曼帝国的没落;三次

英荷战争最终结束了荷兰的海洋商垄断地位;特拉法加海战使得法国称霸欧洲的梦想破灭;甲午战争和对马海战使得日本成为新列强;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欧洲命运和世界命运的也是

在海洋上,正是美国强大的国力和海洋实力保障了英国的不败,从而使得德国的两次挑战化为泡影。

一直到了近代,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两朝厉行海禁400多年,使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的中国航海事业发展顶峰的节奏突然终止,严重禁锢了中华民族向海洋发展的开拓,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就如恩格斯所说,“航海事业根本与封建制度格格不入”。西方列强对海洋的价值取向则是为了抢夺丰富的海洋国家利益进而进行的海外

贸易、境外资源掠夺和殖民地开拓。当今世界美、英、俄、日等世界强国都是靠发展海上力量才强大的,都是通过进击海洋、控制海洋、掠夺世界财富才强大起来的。海洋和海军是西方国家战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成分。而且更值得说的是,19世纪中叶的日本与我国一样可怜,在炮艇面前,被迫签条约赔款。但日本很快找到了西方列强大显神威的秘密方法,明治天皇《御笔》宣称,要以武力来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确立了海上强兵政策。1 874年派出军队侵犯台湾,1878年再次派出军队侵占中国的琉球。两次极其容易的取得胜利,

使日本野心急速膨胀。在1894年~1895年悍然发动甲午战争,割占了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牟取了清政府两亿两白银及大量经济特权,使日本的工业革命快步进行直至完成,高速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行列,完成了由“羊”到“狼”的转变。但中国发展近代海军,从来就没有

与发展海权和海洋贸易相联系,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一种本能反应,呈现出一种“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驰”的被动消极和短视的状态。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海洋的

国家战略地位空前提高。如何对海洋国家利益的内涵再认识、再定位坚持以海兴国的民族海洋观,使中国崛起于21世纪的海洋,是事关

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强盛与衰落的重大战略问题。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须是海洋强国。每个国家都应该具有国家管辖海域以外资源开发的观念、资源宝库的观念、全球通道的观念、海洋健康的观念、海上安全的观念。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了和平新时代的海洋战略,美国提出了美国海上力量的六大核心能力:保持前沿存在,有效威慑,控制海洋,力量投送,创造海上安全、快速、持久的非战斗行动,人道主义援助和灾难应对。这六大能力较好地概括了当今时代条件下海上力量的主要使命,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可以被中国海上力量的建设借鉴。

当然我国也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深刻

总结出了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详细历程,全局规划处的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国家意义。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加强海洋军事体系建设,建立中国海洋新秩序,开创海洋综合管理新纪元。

参考文献:

1、张培忠·海权战略:郑芝龙、郑成功海商集团纪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6

2、文天尧·海权争霸—制海权与国家命运—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7

3、白海军·海上大征服—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1

4、赵天武·建设海洋强国我之见—2012

5、王师成·海洋国家利益战略思考—英文刊名:SHANDONG ECONOMIC STRATEGY RESEARCH年,卷(期):2001(10)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c81328720.html,/Periodical_sdjjzlyj200110002.aspx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专业: 姓名: 学号:

人类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具解放性的。它不仅纠正种族和文化优越性的谬论,而且致力于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所有民族。它对人的本质的阐明超过哲人的所有反思或实验科学家的所有研究。 ——美国哲学家格拉斯·德·拉古纳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有时又统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人类学主要分为: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文化和人,其主要的代表理论为: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历史主义、文化与人格、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新进化论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怀着对种族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厌恶和对落后国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建立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其中以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为个中翘楚。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核心人物是梅尔赫尔斯科维茨,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简单点说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博厄斯认为,19世纪要发现文化进化规律的企图和把文化发展的阶段模式化的企图,都是建立在不充分的经验、证据之上的;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其形态并无高低之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些术语只是反映出某些人的“种族中心论”观点,这些人以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正确。他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都有自己的逻辑、社会思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继博厄斯之后,许多文化人类学家都从文化和个性发展的角度阐发了文化相对主义观点。例如,露丝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各种文化同样都是有效的,现代文化和原始文化都是同样的实现人类潜力的方法,不能认为现代文化比原始文化更为先进高级,不同的文化并无优劣高低之分。而行为的是非标准也是相对的,被一种文化当作异常或病态的行为在另一特定文化体系内却具有特定价值。 对于文化相对主义的“本性”,赫斯科维奇曾有一段精辟的描述:“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 尽管文化相对主义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模式,肯定了异质文化的多元存在,有利于比较文学在向比较文化学拓展时,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但其观点中也潜藏着一个悖论:如果所有的文化系统都满足于自身的价值标准,必然推导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最优秀的文化,于是会固守自己的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它文化,结果导致文化孤立主义。而且,文化相对主义无视基本的事实,看不到历史上所有文化的发展都是同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包括异已文化

结课论文统一格式(最新)

研究生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 论文题目: 授课老师: 学院: 专业方向: 姓名: 学号: 2014年5月

政治学院结课论文规范化要求 为统一结课论文格式,现对结课论文作以下规范化要求,请同学们参考:1、题目 题目要对论文的内容有高度的概括性,简明、易读,字数应在25字以内,三号宋体加黑。题目下附上姓名学号并居中,小四加黑。 2、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在300字以内,关键词一般3~5个,空格隔开,小四宋体,“摘要”“关键字”加黑。 3、正文 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正文部分因包括:引言、正文、结语。一级标题为四号宋体加黑,二级标题为小四宋体加黑,正文为小四宋体。标题番号统一使用:一(二)1(1)。 4、参考文献 小四宋体,“参考文献”加黑,左对齐。 各类参考文献的标识符号是:专著[M]、论文集[C]、期刊文章[J]、报纸文章[N]、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各种未定义的文献[Z]。 各类文献的格式及示例如下: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译著请标明原作者国别)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示例: [1]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334. (2)期刊文章(译著请标明原作者国别)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示例: [1]李醒民.哲学不是敲门砖和摇钱树[J].学术界.2000.(1).204~207.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示例: [1]詹成付.中国村民自治的现状和未来的基本走向[A].张明亮.村民自治论丛[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98-100. (4)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示例: [1]杨玉圣.把书评当作学问来做[N].中华读书报.1996-10-09(2).

急救与自救选修课结课论文

选修课心得体会 (吴承丽 2010011449 环实1001) 我们生活中看似安全,实际上总会有很多突发事件发生,如休克,晕厥,外伤,火灾,地震等等。因此,这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急救与处理的选修课让我收获有很多,学会了打结的两种方法,这对于在火灾中的逃生很有用;还有对于一些突发性疾病的判断及处理,可以处理平时遇到的意外;学会以及了解了好几种外伤的包扎方法,对于外伤的预处理有很大的帮助;以及火灾的逃生,地震的逃生,电器不安全使用的判断等等。 我们生活中遇见最频繁的就属常见急症,比如晕厥,休克,呼吸困难,高热等等。下面举几个例子。 头痛 头痛常常由于过度劳累、紧张、受凉、睡眠少等原因引起。经过积极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头痛即会消失,不大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因某些疾病引起的头痛,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症状与体征: 1. 起病情况:剧烈头痛,持续不减,加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但不发热,提示 颅内血管性疾病;长期反复发作,且伴搏动性头痛,多为血管性 头痛;慢性进行性疼痛,伴恶心、呕吐者,可能为颅内占位性病 变。 2. 头痛部位:偏头痛常在一侧,高血压头痛多在额部或整个头部;全身性感染 和颅内感染者的头痛呈全头部痛,并伴发热;蛛网膜下腔出血表 现为头痛和颈项痛。 3. 疼痛性质和程度: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较剧烈,高血压和发热性疾病引起的 头痛带有搏动性,头痛加脑膜刺激征阳性提示脑膜炎或蛛网 膜下腔出血;头痛呈进行性加重,伴精神症状,可能为颅内 肿瘤。 头痛和相伴症状:

1.剧烈头痛伴呕吐,说明颅内压升高,常见于脑出血、脑肿瘤、脑膜炎。 2 .阵发性偏头痛,每次发作数分钟,面部电击样剧痛,说话、饮食或洗脸可诱 发,见于三叉神经痛。 3. 头痛表现为后枕部痛、跳动感,多见于高血压病,当血压正常时头痛消失。 4. 剧烈头痛,伴眼眶痛,视力锐减,呕吐,多为急性青光眼。 5. 头痛伴鼻塞流脓涕,上午轻下午重,可能为鼻窦炎。 6. 头痛伴眩晕,可能为颈椎病、小脑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急救处理: 注意观察和体会头痛发作的性质、时间、伴随症状,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1. 头痛发作时,减少活动,安静休息。必要时应用小量镇静安眠药。 2. 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伴呕吐,一般取平卧位,伴呕吐者应在身边放一脸盆或备 有塑料袋;血压高者,应尽快按脑出血等疾病急救。 3. 怀疑是急性青光眼引起的头痛,不要盲目服止痛药止痛,应及时去眼科看病, 挽救视力,否则很快会引起失明。 4. 服用止痛药,如去痛片、颅通定、安痛定等药,只能供临时止痛用。服止痛 药过量会掩盖病情。另外,止痛药引起的过敏性皮疹也是常见的。 5. 针对病因治疗,如高血压引起头痛,通过降血压可使头痛好转。屈光不正引 起头痛佩戴合适的眼镜可以使头痛消失。由脑血管痉挛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头痛,可以用扩张血管的办法止痛。 高热 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当口腔温度在37.3℃以上,或肛温在37.6℃以上,并24小时内温度差波动在1℃以上,即认为是发热。而当体温持续在39℃以上时为高热。 一般体温每升高1度呼吸频率可增快4次,脉搏增加10次左右。 病因分类: 1. 感染性疾病 为急性高热的主要原因。包括病毒、细菌、原虫、立克次体等八种病原体

文化人类学论文: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文化人类学论文: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摘要: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密切,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社科群。系统研究二者关系对于更好的把握这两门学科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社会工作;差异;共通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2-2589 (2011) 14-0065-03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文化的学科。这个名称是由希腊语中表示"人"的"anthropos"和表示"知识"、"学问"的"logos"合成的,意思是"研究人类的学问"。人类学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分两大部分: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涉及到人类的来源、形成、演变、人种等人体方面的部分称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相对于"体质人类学"而言的,是研究人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现象。"它研究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不同人类群体文化的相似性和相异性作出解释,应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和解决现代人类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 社会工作是由social work翻译而来,源于西方,"是指一种有关促进个人与社会福利的措施,乃至包括各种教育、卫生、保险及其他公益事业"。西方有关社会工作一词

的使用,住往是与社会服务、社会福利、公共福利相通的。作为一种助人的活动,其目的是帮助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人,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文化人类学是以人类的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人类总是拥有文化并永远生存于社会之中;人、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因此,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工作经常面临相同的课题。并且学者们常把文化人类学称为社会人类学,或把社会人类学视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社会工作在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观察到的人的行为来研究现代社会中的人及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却永远是描述全部的人的行为和解释各种文化之间的异同。"因此,它不仅对世界上处在不同社会阶段的人类的行为进行研究,而且也分析研究当代社会中人的行为和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原因。在这一点上社会工作与文化人类学接轨。当然二者的紧密联系并不能掩盖它们本身的特色与独到之处,尽管二者都密切关注并研究,但研究视角却不尽相同,比如社会文化人类学一般侧重研究文化传统及其内容,而社会工作侧重研究行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基于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全面把握,既看到二者在产生背景、研究对象和范围及研究方法方面的差异,又不能忽视二者的共同之处。

结课论文格式

论文格式 1、封面,使用学校规定的统一格式。 2、题目 题目用黑体3号,居中。“题目”要对论文的内容有高度的概括性,要简明、准确。 3、摘要 中文摘要应简要说明论文所研究的目的、内容、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和结论,应能反映论文的精华。一般为200字左右。在摘要之后另起一行写出3-5个关键词。 【摘要】两字黑体,4号,内容用宋体,4号。 【关键词】三字黑体,4号,内容用宋体,4号。各关键词用两个空格间隔。 中英文摘要部分行间距均22磅,段前段后为0。 4、正文 正文是作者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它占全文的绝大部分。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造性。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其内容主要包括: (1)前言性话语 应说明本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范围等;在综合评述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2)论文内容: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计算数据要求准确,涉及到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等要标明出处。有表格的使用三线表。 论文内容中一级标题“一”黑体三号字居中书写,“(一)”二级标题黑体4号左对齐,标题前空两格;“1”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左对齐,空两格,下文内容另起行。正文字体选用宋体小四号。行间距22磅,页面设置上左边距25mm,下、右边距20mm,装订线5mm。 结论包括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还应包括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本课题尚存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结论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达作者对所研究课题的见解,是全文的思想精髓,是文章价值的体现。结论要写得概括、简短。跟在正文内容后面即可。

选修课课程论文格式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课程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 评阅成绩: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XX中的应用 学□□生:××× (××××学院××班级,学号××××××) □□摘□要: □□关键词: □□(导入语) 一、×××××(一级标题顶格书写) 二、××××× (一)×××××(二级标题顶格书写) 1、×××××(三级标题) …… …… 五、结束语 □□…… 参考文献 [1] 作者.论文题名[J].期刊名,出版年,卷(期):页码A~B ……

课程论文要求: 1.封面 2.目录 3.论文主体包括以下内容: (1)论文标题: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如确有需要,可用副标题做补充。 (2)学生、指导老师、所在学院 (3)摘要:是对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材料和方法、研究结果、结论、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的高度概括,摘要中不能使用公式、图表以及非通用的符号和术语,不标注引用文献,约200个汉字以内。 (4)关键词:约3~8个。 (5)前言(或导入语):应综合评述前人工作,说明论文题目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以及引出问题。 (6)正文:是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其内容一般包括: (7)结论(结束语等):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归纳,应突出论文的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论文(设计)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若不可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则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及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8)参考文献:在论文(设计)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引用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应以近期发表的与论文工作直接有关的学术期刊类文献为主。应是作者亲自阅读或引用过的,不得转录他人文后的文献。 (9)致谢:以简洁的字句,对论文工作过程中曾给予指导、帮助的导师、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可以省略) (10)附录:根据学科特点,自主决定采用附录的形式。(可以省略) 二、课程论文书写及打印要求 1.份量: 论文一般不少于3000字,参考文献资料应大部分为反映当前研究进展的近1~3年参考资料和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其中应有一定数量的外文资料,至少要求有一篇外文。 (大家可以到学校图书管的网站http://61.187.55.41/article/article.asp?articleid=176搜索相关的资料和参考文献)2.打印: (1)论文要求统一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统一采用A4纸单面打印,

形势与政策论文-----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看法

美国转战东南亚中国应对当从容 从中国南下,从缅甸到印度洋,从老挝-柬埔寨到西南海,从泰国可以到两边,还可以到马来半岛。从这里堵截中国,当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这个就是现在美国政府的新战略,Pivot to Asia,所谓转战亚洲。这个战略转变,就要求美国必须把全球战略的重心从中东转移到东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就是亚洲的一部分,其在亚洲的利益和影响力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前些年,美国宣布要“重返亚洲”。从经济角度说,这有其必然性。亚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并且这种局面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同时,随着其在亚洲经济和战略利益的扩大,美国也越来越像一个亚洲国家。美国要保护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战略利益,就要更多地关注亚洲,这完全可以理解。但美国所宣布的“重返亚洲”显然并不是这样简单。 从战略上说,这次“重返亚洲”很显然是针对中国的。当然,这也不是冷战之后美国要“重返亚洲”的第一次。在小布什任总统期间,美国外交在新保守主义的主导下,也曾经赤裸裸地把中国作为“敌人”,试图通过亚洲“小北约”来围堵中国的崛起。不过,那次“重返亚洲”的努力以九一一恐怖主义事件的发生而终结了。中国不仅没有成为美国的“敌人”,在一定意义上,反而成为了美国“反恐”的伙伴。近年来美国高调的“重返亚洲”是第二次了。不过,从长远来说,“重返亚洲”会成为美国外交战略调整的重大失误。 为什么可以这样说?美国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中国,而是来自自身的衰落。很多美国人不相信美国这个伟大的国家会衰落,国际社会上很多人也不相信;甚至很多中国人不相信也不希望美国衰落,因为无论作为一种政治制度还是国际警察,美国的衰落对中国并没有什么好处。作为政治制度,近代以来,美国一直是各国政治自由派所向往、学习的对象;作为国际警察,美国一直为国际社会提供全球公共服务。 苏联集团解体后,就不再存在任何可以挑战美国的同盟。那时美国应当改变其战略同盟政策,至少改变针对另外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同盟。任何战略同盟都是针对“敌人”的,因此首先需要外在“敌人”,没有这样的“敌人”和来自“敌人”的直接威胁,同盟就整合和团结不起来。冷战后美国和西方不仅没有改变同盟政策,反而扩大和强化同盟。在欧洲,美国和西方收编了苏联解体后所出现的新兴国家,把属于苏联地缘政治空间的领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亚洲,美国积极寻找新“敌人”,迅速崛起的中国自然成为最佳候选人。中国是亚洲大国,美国“重返亚洲”非常容易理解。美国强化和其亚洲盟友的关系,针对的是中国。对美国来说,“我的盟友的敌人也是我的敌人”。这解释了在中国问题上,美国和其盟友的关系。 美国把全球各地都视为其利益,但中国的核心利益非常有限,都是和领土、领海有关,且仅限于和中国周边国家相关的事情。美国人到处都是核心利益,对中国的这些核心利益不是不知道。如果美国愿意在中国和中国周边国家关系之间扮演积极的协调角色,美国是有能力这么做的。但美国没想扮演这个角色,而是简单地选择“重返亚洲”,站在其盟友国家(刚好也往往是和中国有主权利益冲突的国家)这一边。 美国在中国问题上会出现错误的战略判断,因为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美国的

法制史选修课期末论文

法制史选修课期末论文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选修课期末论文中国法制史 安徽财经大学

浅谈中国法制史 通过本学期选修中国法制史的学习过程,对中国古代法制史有了一个初步的、全新的认识。法制作为历朝治理国家和管理经济、社会生活的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和完善的。由于历史的发展是曲折复杂的,法制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极其纷杂的现象。但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国法制发展史,从总体上说,“因时变革,不断发展、完善”是法律制度演进的主旋律。因此,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科学地认识和阐述。 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律典是国家的刑法典,其内容是对有关违反国家和社会基本制度以及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犯罪行为进行刑事处罚的规定。律典属于刑事法律的范畴,只是诸多法律中的一种。从古代法律的立法形式看,不仅名目繁多,有关法律形式的名称以及各朝注重的法律形式也不尽一样。如秦有律、命、令、制、诏、程、式、课等;汉有律、令、科、品、比;晋为律、令、故事;唐有律、令、格、式;宋于律令、格、式之外,重视编敕、又有断例和指挥;元有诏制、条格、断例;明、清两代于律和各种法律形式的单行法外,广泛适用例等。此外,历朝还颁布了多种法律形式的地方法规。每一种法律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以唐代为例,“律”是有关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令”是指国家组织制度方面的规定和行政命令,“格”是皇帝临时颁布的各种单行敕令、指示的汇编,“式”是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的办事细则,各种法律形式共同组成唐代法制发展史,是推动中国古代法律法制不断走向健全完善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法律思想是中国法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法制史必须与研究中国法律思想史相结合,这样才能深刻揭示法律形成的深层原因,揭示法律思想对立法司法的影响。中国历朝的立法和司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法律思想指导下制定和实施的。在封建社会中后期法律不断完善、历朝颁行了上千部法律的情况下,法律思想反而一成不变,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固然,封建社会中后期历朝奉行的是经官方改造了的儒家法律主张,其发展变化是在儒家学说的总框架内进行的。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不断变化和治国实践的需要,儒家的法律思想也在调整和发生变化。 从世界历史上看,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发展演变有其明显的特色,这种特色就在于中国传统文明的发展进程一直延续,没有中断。自古至今,“刑、德”被视为治国安邦的两套良策,所以刑法和刑罚为中心的古代法律制度也就必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演变,法也从原始简单的习惯,逐渐向着结构严谨、富于哲理的模式过渡,中国历史上法律的变革,实质上代表及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与人关系的根本性问题所作的思考,集中、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念。所以,刑罚作为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发展与变化,实质上也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浓缩。刑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代不同的当权者亦有不同的举措。但是总的发展趋势是原始的野蛮、落后、残暴向着文明、慎刑方向发展。

人类学期末论文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论文 题目:基于生态系统模式视角下浅谈家庭 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影响 指导教师:李晓芳 学生姓名:张锦滨学号:20153320143 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完成时间:2017年6月10 日 2017年6 月10日

目录(黑体四号) 中文摘要 (3) Abstract (3) 正文 (4) 一、家庭的涵义与类型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 (4) (一)家庭的涵义 (4) (二)家庭的类型 (4) (三)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 (5) 二、家庭在各个生命周期对人的主要功能的表现 (6) (一)处于形成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6) (二)处于成长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6) (三)处于成熟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7) (四)处于衰老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7) 三、个体对家庭的影响 (8) (一)个体影响家庭的形成 (8) (二)个体影响家庭的结构 (8) (三)个体影响家庭的文化 (9) 四、建立和谐家庭的对策 (9) (一)发挥良性家庭文化的作用 (9) (二)建立有效的家庭沟通系统 (10) (三)加强对家庭中的每一个体功能的认识 (10) 参考文献 (11)

基于生态系统模式视角下浅谈家庭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影响 摘要: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存在单位,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和群体形式。家庭不仅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在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社会与个体之间存在相互密切的联系。本文基于生态系统模式的思考方法,以核心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家庭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影响,在家庭形成,成长,成熟和衰老等生命周期中人的行为的表现,同时对社会中存在的特殊家庭和病态的家庭结构模式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如何在新型社会中完善家庭结构,增强家庭的功能性,实现人与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家庭家庭生命周期人类的行为生态系统模式 Abstract: Family as the existence of the most basic unit of society,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most important form of system and the community .Family is not only for living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 but also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Family, society and individual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Model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system thinking method to the nuclear fami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famil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family formation, growth, maturation and aging life cycle, such as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behavior, and exists in the society of the special family and morbid family structure model were analyzed, and tries to explore how to improve the family in the new social structure, enhance the functional sex of the family,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and among people and family and society. Key words:family family life cycle Human behavior Ecosystem model 人是在社会中生存而离不开社会。作为一个人,我们身上体现着鲜明的社会性,我们的性别,行为规范都是社会所赋予的。所以有人会说,是社会让我们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成为真正的人。而人最早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性应该是在家庭这个摇篮中。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元素,不仅承载着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活动需求,同时也在不断塑造人的社会性。家庭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我们一生下来就在家庭这个环境中生存,当然这里不讨论比如狼孩等个别一生下来就不被社会“熏陶”的“人”。可见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在人出生后就开始伴随并不断强化。而家庭随着个体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每个发展阶段的家庭对人的功能也是不同的,同时不同的家庭结构也影响着人的发展。 本文以家庭作为人的活动载体,用生态系统模式的思维方法,通过家庭与个人的相互影响,重点论述家庭在不同生命周期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人对家庭的反作用,试图探讨更为合理的、和谐的家庭与人的关系。

选修课期末考试-论文题目参考

期末论文 1、2000字左右,要求必须有300-500字的统计数据分析(指标、指数、模型等) 2、格式: A4纸打印 左上角注明:年级、专业、姓名、座号 题目:小二、黑体、居中 正文:小四号、宋体、行距22磅 参考文献10个 3、论文题目参考: 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空间统计分析 某省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某省普通高等教育生源变动趋势与对策研究 某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 某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统计分析 某省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地区差异分析 某省市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

我国东西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 某省(市)环境保护综合评价 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度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分区研究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 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及其预测 我国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我国能源供求问题的研究 我国电力供求问题的研究 我国劳动力供求问题的研究 我国货币供求问题的研究 某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应用研究 某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分区研究 某省市消费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某省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某省普通高等教育生源变动趋势与对

策研究 某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 某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统计分析 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与方法研究 某市各区县经济综合实力评价研究 基于多元统计的某省经济分区研究 深沪股市收益率分布特征的统计分析 某省市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最优加权组合法在GDP预测中的运用研究 最优加权组合法在粮食产量预测中的运用研究 最优加权组合法在能源消耗预测中的运用研究 我国(某省)实际人均GDP的趋势分析及预测 某省市工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工业企业科技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某省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地区差异分析 某省市各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评价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

国际关系史论文

题目: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012级外国语学院英语十班赵莉雯 摘要:现当代国际关系复杂多变,造成各国关系的缓和跟紧张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根源还是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是国际政治的重要行为体,因此每个国家都会从自己的国家利益作为对外关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总是千方百计最大限度的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本文将对中国与日本、美国的国家关系的变化等进行研究,进一步阐述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国家利益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同盟 一、国家利益直接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这一呼吁得到了普遍的赞成,因为绝大数美国人都不希望卷入这场战争。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的和舰只的损失加速了美国的参战。1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并没有参战,而是进行军工经济,从中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对之后的美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德国的潜艇战侵犯了美国的安全利益,从而加速了美国的参战。

2003年,美国伊拉克发动战争。当时美国政府提出了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消除萨达姆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减少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促进伊拉克和周围地区的民主。其实国际上都清楚美国更主要的动机在于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伊拉克蕴藏石油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美国首先想通过在伊拉克建立亲美政权,然后控制伊拉克甚至中东的石油,促进美国军工的发展。以此获得经济利益。再次通过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地区起到威慑作用,达到其政治利益。二、国家利益对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方针与原则: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其中“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因为当时中国依附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而当时的国际关系是两极对峙,美国与苏联的对抗。因此美国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中国,并在经济上鼓励、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包围中国。但是20世纪70 年代,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在对华关系方面采取了一次额放宽措施。如: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行的一切限制;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20年的禁制美中贸易的法令等。

选修课——日本文化结课论文

日本饮食文化简析 院系:测绘工程系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 众所周知,中日有着紧密的文化血缘,很多人把中国文化当作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作一种“子文化”。饮食文化作为日本文化重要部分之一也源于中国,所以日本和中国一样,也是一个讲究“吃”的国家,但经千年发展,日本已然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烹调方式。本文主要从主食与菜肴、餐桌礼仪、饮食习惯和风俗、茶酒文化四个方面简要介绍日本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日本饮食礼仪风俗茶酒文化 一、日本的主食与菜肴 自古以来,日本人的主食就是大米。他们用大米做成各式的米饭、盒饭、 饭团儿、寿司、盖饭。用糯米做成精美的日式点心果子和年糕。寿司是日本人最 喜爱的传统食物之一,主要材料是用醋调味过的冷饭(简称醋饭),再加上鱼肉, 海鲜,蔬菜或鸡蛋等作配料,然后将醋饭和配料(通常是用海苔)卷在一起做成 寿司卷,或者直接将配料洒在盛在碗里的米饭上做成,寿司制作简单天然,味道 鲜美。 日本人也食用小麦粉,主要做成面包和面条。日本的面条主要有三种:荞 面条、汤面和切面。 荞面条是日式面条的代表,也是日本关东地区受欢迎的大众食品。荞麦面 是用荞麦面粉和水,和成面团压平后切制的细面条,煮熟后蘸“つゆ”(一种酱 油卤)食用,分冷食,热食两种。吃完荞麦面条后,还要喝煮荞麦面条后的白浊 汤。这个白浊汤里的荞麦包含有维生素B等,营养非常丰富。而日本关西地方吃 切面的人比较多,据说切面对重病、手术后病人有补虚作用。 日本的汤面和中国的差不多,比如拉面其实就是发源于中国,但后来日本 人逐渐用本没有使用过的干鲣鱼和海带等材料做拉面汤,发明了独具日本特色的 拉面。另外日本吃汤面的碗要大得多,大概是为了和热气一起造出一种吃汤面的 氛围吧。 总之,日本的人主食,“和食”以米饭和面条为主,“洋食”则以面包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受惠于海的国家,又有着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北 海道渔场,鱼也成为日本人餐桌上的“主菜”之一。

文化人类学论文

关于藏族婚姻制度的学习 关于当今世界存在的一妻多夫制,即藏族的一妻多夫婚俗无论从文化影响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最为引人注目。 对于任何一种生命,其生物特性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共同决定了其生存方式。是一些因素导致该物种中不同种群生存方式的不同,因为同一物种中不同种群的生物特性是基本相同的。 一妻多夫制 一般观点认为,“所有亲属和婚姻系统中都有一个明确其乱伦禁忌的基本核心”,这对构建一个社会结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以达尔文主义的表达方式,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和“灵长类动物” ,人类是最不倾向于多夫制度的物种之一。从这种观点出发,人类多夫制之特别稀少就不奇怪了。 一妻多夫制的起源 关于一妻多夫制的起源,有两种矛盾的观点。恩格斯很早就提出“群婚残余论”,他指出:印度-西藏的多夫制,也同样是个例外。有学者提出假设,西藏及其周边的一妻多夫制、印度南部及斯里兰卡的一妻多夫制,很可能源于古代印度。有学者认为“在某种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 作为一种适应,一妻多夫制能够产生出来而不依赖于历史的延续。” 从逻辑上讲,以下三条是不争的公理: 一、多夫多妻制(群婚)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一夫一妻现象; 二、一夫多妻制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一妻现象; 三、一妻多夫制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一妻现象。这样我们就可以发

现,这四种婚姻制度之间的关系:始于原始混乱的性关系(多夫多 妻),终于一夫一妻;在特定条件下所发生的特殊变化,一妻多夫既可能是原始群婚残余,也可能是从一夫一妻转化过来的。 由于藏族历史上没有实行过严格的一夫一妻制,所以藏族的一妻多夫可能源于:原始群婚残余使得一妻多夫一直存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生存环境、经济制度)促使一夫一妻部分地转化成一妻多夫。 藏族婚姻 藏族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制。凡父系血亲的男女,绝对禁止通婚和婚外两性关系,否则要遭受严厉的惩处。姨表、姑舅表之间也禁止通婚。一夫一妻制是藏族的基本婚姻形式,但也有古老婚俗的残存。藏族婚俗演进状态的痕迹显著。 多偶制与单偶制并存的婚制 藏族的青年男女,多通过婚前的情侣和着桑关系建立感情,然后缔结婚姻关系。但是,正式结婚有的是以当事人的意志为主,有的则以父母的意志为主。以父母意志为主的婚姻,有的是拒绝当事人的要求,由父母为其另选配偶;有的父母通过媒人说合,缔结秦晋之好。不管通过何种途径结婚,藏族各地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禁止近亲联姻,讲究门当户对,索取彩礼等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婚礼选择吉日良辰举行,由男方请喇嘛占卜决 定。结婚仪式隆重、热烈,男女双方要在佛 像前磕头才算婚姻成立。 多偶制与单偶制并存,是藏族婚姻的另一大特点。多偶制婚,包括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两种。多偶婚家庭占家庭户的比例不大,而且各地也有差

结课论文格式——3000字左右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结课论文 ××××× 学院(系):土木与建筑工程系 专业班级:城规 110* 班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81) Abstract (182) 1 绪论 (183) 1.1 ××× (183) 2 空气燃烧火焰空间的数值模拟 (183) 2.1 数值模型 (183) 参考文献 (185) 致谢 (186)

摘要 本文借助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首先针对一日产650吨的空气燃烧的燃油浮法玻璃熔窑火焰空间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对两种情况进行了比较,所得结果对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文主要研究了××××××××××××××××××××××××××××××××××××××××××××××××。 研究结果表明:××××××××××××××××××××××××××××××××××××××××××××××××。 ××××××××××××××××××××××××××××××××××××××××××××××××。 本文的特色在于:××××××××××××××××××××××××××××××××××××××××××××××××。 关键词:××××;×××;××××;××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simulates the combustion space of a 650t/day air-fuel combustion float glass furnace.Then transform it into a oxy-fuel one with the model and compare them. The results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ransforming float glass furnace from air-fuel to oxy-fuel combustion. ××××××××××××××××××××××××××××××××××××××××. ××××××××××××××××××××××××××××××××××××××××××××××××××××××××××××××××××××××××××××××××××××××××××××××××. Key W ords:×××××;××××;numerical simulation;air-fuel combustion

选修课论文封面

xxxxxxxx大学选修课程结业论文 课程名称xxxxxxxxxX 任课教师xxxx 学院xxxxxx 班级xxxxxxx 姓名xxxx 学号xxxxxxx

O 引言 超声化学(Sonochemistry)是声学与化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发展起来的~l'-I新兴边缘学科,是声学与化学的前沿学科之一。超声化学主要是利用超声波加速化学反应提高化学产率的一门学科。利用超声波能够加速和控制化学反应、提高反应产率、改变反应历程和改善反应条件以及引发新的化学反应等。 1 超声化学的发展史 1895年,qlaormycmft和Bamaby观察到潜水艇螺旋桨凹陷被侵蚀时发表了第一个关于空化的报告; 1927年,loomis首次报道超声在化学和生物方面加快反应速率的效应; 1934年,发现超声能加大电解水的速率; 1944年,Harvery等引入了校正扩散的概念,即微气泡的成长是由于气泡振动过程中跨过界面非等量的传质引起的; 1950年,Noltingk和Neppiras对模拟空化气泡第一次用计算机进行了计算; 1964年,Flyrm提出了“瞬态空化”和“稳态空化”的术语; 1980年,Neppiras首次在声空化的综述中使用了超声化学(sonochemistry)的术语; 1982年,Milino等人用自旋捕获和电子自旋共振谱(ESR)验证了在水超声裂解中形成氢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 1986年4月8~11日,第一届国际声化学学术讨论会在英国Warwick大学召开,它标志着这门新兴的学科的诞生;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发展,于1991年声化学专著(Practical Sonochemistry))发行; 1992年,第一部声化学中文专著《声化学及其应用》已出版; 1994年第一个学术刊物(Ultrasonics sonoehemistry)JE式出版发行了。 2 超声波的作用机理 超声化学主要源于声空化一液体中空腔的形成、振荡、生长收缩及崩溃,以及引发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液体声空化过程是集中声场能量并迅速释放的过程。空化泡崩溃时,在极短时间和空化泡的极小空间内,产生5000K以上的高温和大约5.05×108Pa的高压,速度变化率高达1010Ks,并伴随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和时速高达400km的微射流,这就为在一般条件下难以实现或不能实现的化学反应,提供了一种新的非常特殊的物理环境,开启了新的化学反应通道。其现象包括两个方面,即强超声在液体中产生气泡和气泡在强超声作用下的特殊运动。在液体内施加超声场,当超声强度足够大时,会使液体中产生成群的气泡,成为“声空化泡”,这些气泡同时受到强超声的作用,在经历声的稀疏相和压缩相时,气泡生长、收缩、再生长、再收缩,经过多次周期性振荡,最终以高速度崩裂。在其周期性振荡或崩裂过程中,会产生短暂的局部高温、高压、加热和冷却的速率大于1010Ks,并产生强电场,从而引发许多力学、热学、化学、生物等效应。反应体系的环境条件会极大地影响空化的强度,而空化强度则直接影响到反应的速率和产率。这些环境条件包括反应温度、液体的静压力、超声辐射频率、声功率和超声强度。另外,溶解气体的种类和数量、溶剂的选择、样品的制备以及缓冲剂的选择对空化强度也有很大影响。超声波可改变液体,固体发生化学反应的途径,它所产生的高温、高压可使声化学通过一条不同寻常的途径来促进声能量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超声波能量能加速和控制化学反应,提高反应产率和引发新的化学反应。超声作为一种特殊的能量作用形式,与热能、光能和离子辐射能有显著的区别。超声空化作用时间短,释放出高能量。例如,在高温条件下,有利于反应物种的裂解和自由基的形成,从而形成了更为活泼的反应物种,有利于二次反应的进行,提高了化学反应的速率。同时,气泡崩溃时产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源自希腊文,由“人”和“学问”两个字合成,意思是研究人类本身的学问,伴随西方国家全球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产生,最初的人类学家借助殖民者的文字记录展开研究,被称为“扶手椅上的人类学家”。人类学是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是研究人的起源与发展,包括人的体质与文化及其发展变迁的学问。1897年美国华盛顿人类学学会成立标志着人类学科地位最初确立。 文化: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由耳濡目染产生出) 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体质人类学 考古学 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语言人类学 民族学(社会)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欧洲) 狭义:对异文化的共时性研究 社会人类学(英) 广义:对不同时代(考古学)不同地区(语言人类学)不同民族(民族学) 考古学:通过发掘研究古代人类的物质遗存来重构历史上不同文化群体的社会生活,探讨人类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 语言人类学:研究语言,或借助语言学的成果达到深化认识人类文化的目的,认为族群语言与族群的社会结构思维模式、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活内容密切相关。因而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像符和文化资源,认为语言反映了群体和个人的分类方式、思维特征和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语言人类学所研究的语言是社会构造的一部分,体现了人类的能动作用。 民族学:更多的关注人类文化现象,侧重于“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原始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通过分析这些异同产生和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于当地人的现实意义,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从而不断完善人类的知识体系。(对人类的认识) 考古学:研究过去的人类文化 语言人类学:通过语言符号研究文化 民族学:研究现在的人类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