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更新工程中的建筑改造和历史风貌保护

城市更新工程中的建筑改造和历史风貌保护

城市更新工程中的建筑改造和历史风貌保护
城市更新工程中的建筑改造和历史风貌保护

工程RECONSTRUCTION & EXPANSION PROJECT

图1项目改造规划示意

1 工程概况

“上生新所”位于延安西路1262号,地处有“上海 第一花园马路”盛名的新华路历史风貌区,由孙科别墅、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海军俱乐部等3处历史建筑、11栋 贯穿新中国成长史的工业改造建筑、4栋风格鲜明的当代 建筑共同组成,原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简称“上生 所”)。在关闭近70 a 后,2016年,上生所主动腾退现有 厂房,于同年6月,上生所与上海万科签约,由上海万科 接管园区,为每栋建筑量身定制更新措施,保护历史建筑

价值,同时改造本着“修旧如旧”原则,即通过改造将整 个园区打造成集办公、娱乐、生活、文化功能于一体的 新型城市商圈和社区。该项目一期、二期现状建筑24栋, 总面积约20 974 m 2,其中保留改造建筑共约11栋,面积约 17 565 m 2,其余13栋建筑需拆除(图1)。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迎来了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尤 其是新建了大批工业建筑和基础设施,为国家在各个领域 摆脱国外封锁,独立自主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些相对 老旧的建筑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难题。一方面,建筑材料 的老化和用户的违规改造严重影响房屋的使用安全,急需 妥善的修缮与维护;另一方面,很多老旧厂房和基础设施 逐渐关停空置,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城市空间。如何合理处 置这些老旧建筑,给城市发展规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M1。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市政府逐渐开始重视城市建设 中历史风貌的保护,探宄历史建筑的修缮开发和再利用, “留改拆”并举的思路逐渐成熟。但是历经多年的使用,历史建筑/老旧建筑的情况往 往比较复杂,给修缮和再开发工作带来很多挑战,例如很 多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经过多次改变,房屋存在相当程度

的改造,一些房屋存在后期的搭建,很多房屋的建筑材料

严重老化等14<。本文结合上海市“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项

目,介绍项目建设中历史建筑/老旧建筑的修缮改造经验,

探究城市更新项目中新老建筑改造和城市历史风貌的保护。

作暑简介:秋平(1971 —),男,本科,高級工程师。

邋信地址:上涤市长仝区武夷路150号(200050)。

电子邮笳:丨uqp5528@https://www.doczj.com/doc/c816468128.html,

收搞 Q 期:2019-04-26城市更新工程中的建筑改造和历史风貌保护

陆秋平

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50

摘要:结合上海市“上生新所”项目,介绍了在历史建筑改造修缮工作中,历史建筑与需拆除建筑的连体结构分离、 外立面“修旧如旧”以及保留老旧结构的扩建施工等方面的工艺技术。改造取得了较理想的预期效果,为后续城市更 新改造工程中历史建筑的改造修缮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建筑;改造修缮;保护性拆除

中图分类号:TU7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001(2019)09-1701-03 D O I : 10.14144/https://www.doczj.com/doc/c816468128.html,ki.jzsg.2019.09.036Building Renovation and Historic Style Protection in Urban Renewal Project

LU Qiuping

Shanghai Construction No.7 (Group) Co., Ltd., Shanghai 200050, China

Abstract: Combined w ith the project of Shanghai Shangsheng Xinsuo , the technological techniqu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repair of historic buildings are introduced , such as the separ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from demolished buildings , restoration of facade "as originally as it was ", and the extension construction to preserve old structures . The renovation has achieved ideal expected results ,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and repair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subsequent urban renewal and renovation projects .

Keywords: urban renewal ; historic building ; reconstruction and repair ; protective demolition

建筑施工?第41卷?第9期1701

71

对城市更新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思考

对城市更新中沿街建筑立 面改造的思考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对城市更新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思考 摘要:本文城市特色在沿街建筑立面改造中反应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造设计原则与方法,以期对城市更新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 设计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更新;建筑立面;改造设计;西安随着城市的发展,随着街道充满了生活,沿街建筑立面的独立语言体系和街道的期望似乎产生了矛盾,沿街建筑立面难以呈现出本身的风貌,整个街道面貌也发生着秩序的改变。因此,处理好沿街建筑的立面问题,就成为城市街景 整治改造中关注的一个重点。 一、文化背景分析 城市文化决定着一个城市市民的行为方式与城市建设特色。但这并不是说城市建设中必须一味的复古,而是要创造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充满活力的国际化、现代化文明古都。城市规划建设中也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交融的特征,城市空间格局的确定也贯彻了保护古城传统形态,向新区疏解功能及人口的理念,将老城人口的疏解与新区功能的完善相结合,彰显城市文 化特色。 二、沿街建筑现状问题分析 (一)沿街建筑外立面广告杂乱无章 无序的广告会给人们视觉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烦躁。在现今充满商业竞争的时代,任何商品都想突出地表现自己,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争取更多的利益。于是,铺天盖地的广告纷至沓来,不断地侵占着街道空间,也侵占着精心设计的沿街建筑立面。同时,由于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之间的“松散性”,大量的广告设计与沿街建筑的造型语言不能很好地和谐出现。店小招大、多层多招、设施重叠、密度过大。这些广告的随意无序存在,无形中在改变着或破坏着原有的沿街建筑立面形象,更影响着城市街道空间印象。 (二)沿街建筑立面本身设计缺乏整体规划设计 尤其是墙面,缺乏色彩规划、文化特色设计等。我们知道,色彩是所有造型中最容易创造气氛和表达感情的要素之一,利用色彩可以打破单调、呆板的格局,产生体量、体块的对比,丰富建筑造型的效果。同时,利用本地文化元素更是传递历史信息和展现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城市的街道正是因为沿街建筑立面有了文化特色设计而让人们难以忘怀的。然而,在许多的沿街建筑立面中,虽然说已经开始注重沿街建筑夜景的设计,多少可以弥补色彩设计的不足,但面对白天的沿街建筑立面,相关的色彩规划设计却是很少,至于说文化特色设 计,在沿街建筑墙面更是不足。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19世纪60年代,第一个具有国际性意义的宪法——《威尼斯宪法》由文物保护专家和建筑师等共同提出。宪法对历史建筑进行了定义并设定了新的标准,认为历史古迹是以能见的某种文明或历史事件的城乡历史环境。直至现在该宪法仍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处理国际文化遗产事务的准则。1976年颁发的《内罗毕建议》,在《威尼斯宪法》对历史遗产的认识基础上将保护范围发展到“历史地段”,保护内容包括史前遗迹、历史城镇、老村庄遗迹相似的古迹群等。其后的1987年美国编制的《华盛顿宪法》将保护范围扩大至“历史城镇”,明确提出保护历史建筑、街区及城镇的原则、目标和方法,并提出对于历史建筑等考虑保护与部分牺牲的态度。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历史建筑的理论研究开始关注到历史建筑保护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层面。1999年,澳大利亚编制了《巴拉宪法》,依据本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提出“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强调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应该注入“相容”的功能。这一概念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2003年国际颁发的《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法》,对产业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为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更新提供了评价依据和标准。 一、产业类建筑改造的实践发展 随着历史保护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产业遗存得到了更好更多的保护,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也达到了全新的阶段。设计师们利用创新的设计手罚,赋予了历史建筑新的生命。产业类历史建筑不再是文明衰落的象征,而成为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城市形象的多样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从全球范围来看,欧洲和北美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与地段保护工作比较成熟,有十多处工业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综合体改造模式。1965年,美国的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在旧金山的吉拉德里广场(GhirardelliSquare)将一个巧克力工厂改造成为一个集娱乐、居住、餐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购物广场。这是第一个产业建筑商业性再利用的成功案例,运用了建筑再循环理论。该项目在改造之初就本着对原有产业建筑充分尊重的原则,并镶嵌一些现代设计元素,使得人们在享受娱乐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建筑带来的历史底蕴。很快,吉拉德里广场作为商业性改造的成功典范,在美国开始被大规模地效仿,比如波士顿昆西市场(QuincyMarket)改造,将码头仓库区改建为商业综合体,又如著名的旧金山渔人码头,将军工厂改建为展览中心。这种改建模式甚至影响到世界的其它区域,比如澳洲的岩石区也是直接套用这种改造模式。 “阁楼”(LOFT)模式。这种模式最早是美国自发式地探讨产业类历史建筑改造与更新,

(完整版)《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华盛顿宪章)》

《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华盛顿宪章)》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八届全体大会于1987年10月在华盛顿通过) 序言与定义 一、所有城市社区,不论是长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还是有意创建的,都是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社会的表现。 二、本宪章涉及历史城区,不论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的和人造的环境。除了它们的历史文献作用之外,这些地区体现着传统的城市文化的价值。今天,由于社会到处实行工业化而导致城镇发展的结果,许多这类地区正面临着威胁,遭到物理退化、破坏甚至毁灭。 三、面对这种经常导致不可改变的文化、社会甚至经济损失的惹人注目的状况,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有必要为历史城镇和城区起草一国际宪章,作为《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通常称之为《威尼斯宪章》)的补充。这个新文本规定了保护历史城镇和城区的原则、目标和方法。它也寻求促进这一地区私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协调方法,并鼓励对这些文化财产的保护。这些文化财产无论其等级多低,均构成人类的记忆。 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6年华沙——内罗毕会议《关于历史地区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以及其他一些文件所规定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意味着这种城镇和城区的保护、保存和修复及其发展并和谐地适应现代生活所需的各种步骤。 原则和目标 一、为了更加卓有成效,对历史城镇和其他历史城区的保护应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完整组成部分,并应当列入各级城市和地区规划。 二、所要保存的特性包括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特征以及表明这种特征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组成部分,特别是: (一)用地段和街道说明的城市的形制; (二)建筑物与绿地和空地的关系; (三)用规模、大小、风格、建筑、材料、色彩以及装饰说明的建筑物的外貌,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 (四)该城镇和城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 (五)长期以来该城镇和城区所获得的各种作用。任何危及上述特性的威胁,都将损害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真实性。 三、居民的参与对保护计划的成功起着重大的作用,应加以鼓励。历史城镇和城区的保护首先涉及它们周围的居民。 四、历史城镇和城区的保护需要认真、谨慎以及系统的方法和学科,必须避免僵化,因为,个别情况会产生特定问题。 方法和手段

住宅建筑细部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浅谈中国城市更新大条件下的重要建筑改造设计与实践应用

住宅建筑细部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浅谈中国城市更新大条件下 的重要建筑改造设计与实践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城市的变革,城市更新现已成为了一种改造老旧建筑 的普遍活动。在大型城市建设饱和的大环境与倡导绿色节能的大前提下,建筑改 造已经越来越被提倡和发展,并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外立面改造内部空间重组建筑细部延续城市印象 正文 1.城市更新环境背景下的建筑前景 “城市更新”的概念在90年代初期还几乎没有被提出过,在90年代末至2010 年这建筑业城镇化高速蓬勃发展的十余年内,也鲜被提起。据资料记载,第一次 城市更新研讨会是在荷兰召开的。会上提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生活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期望和不满:对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对于道路、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 环境的改善要求及施行,以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包括所有这些内容的城市建设活动都是城市更新。 在目前的中国,大型城市建设饱和的大环境与倡导绿色节能的大前提下,建 筑改造已经越来越被提倡和发展,当然,这也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城市更新正成 为现阶段乃至未来中国大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希望通过具体项目的实际经历分 享经验。 2.案例分享与改造重点难点解析 2.1项目背景 中国民航营业大厦办公楼改造工程,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长安街西延线西单商 业区。南临长安街,西邻西单图书大厦;东侧为电报大楼、中南海;南隔长安街 与组织部大楼、电力大楼相望。建设用地内的现状基本成长方形。场地内由A 座、B 座及其围绕的内院组成。本次改造的范围为A、B座办公楼及室外工程。建筑面积共2.8万平方米,其中A座为一类高层民用公建,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B 座为多层民用公建,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耐火等级均为一级。 由于项目位置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规划条件也十分严格,除了必要的规划条件,还严格要求了本次改造设计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原规划控制要点均不得突破。 2.2设计原则 在充分研究了项目背景、业主需求、各类批文条件、各种资料文献后,项目 设计团队针对该项目做出了设计的三项原则:不变原则、前瞻性原则、个性化原 则及历史性原则。不变原则指的是:A、B 南北两座楼整体改造以维持原有结构不变为第一原则。改造中维持结构形式不动、拆除工程不得对原有结构造成损坏、 翻建中新增荷载轻于拆除的同位置原有荷载;前瞻性原则指的是:设计具有一定 超前性的办公楼,塑造网络化的办公模式,体现高起点、高标准,力求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三者完美结合;个性化原则指的是:本着超前和实用的 原则,运行新理念和新手法,使其成为具有鲜明中国航空企业个性和时代气息的 大楼,展现二十一世纪国航集团的建筑新面貌;历史性原则指的是:根据长安街 的文化积淀,使新设计凸现传统与现代兼具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宏大雄伟气势,在

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技术的实例分析

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技术的实例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方法的实例应用研究,在具体和可操作的层面上,为古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实例,从而在实践中能够较全面的应用城市古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基本方法,更好的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古建筑;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基本方法 1、历史建筑的分类 1.1文物建筑 文物建筑是指尚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经市人民政府审定并公布的各类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文物建筑首先是文物,其次才是建筑,其保护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必须遵从不改变原状的原则。 1.2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的《文物保护法》规定:革命遗址、纪念性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文物,应当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别确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这实际上是将一切不可移动或不应当移动而需要原地保存的文物统称为“文物保护单位”。 1.3一般历史建筑 不同于文物建筑或文物保护单位,一般历史建筑并不强调重要历史意义。这类建筑物、构筑物数量较多,是历史街区的主体。 2、城市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方法及适用性 2.1历史建筑的修缮与更新

针对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主要的方法是“修旧如旧”,最大限度的保存历史的原真性,但是对于这类建筑的保护应该是动态的,应该适当赋予建筑新的功能,使其能够被合理的利用。例如重庆湖广会馆的修缮,会馆在重庆明清的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社会生活、文化方面都对重庆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重庆湖广会馆见证了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史,反映了明清时期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盛况及兴衰变化,是研究重庆城市发展史的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图1)(图2)。 图1修复前的湖广会馆图2修复后的湖广会馆湖广会馆衰落后,大多都改为它用,或作为工厂、或作为仓库(禹王宫),或为居民居住(齐安公所)使用,使用者对建筑内部进行了大量的改建、加建,严重地破坏了原有的建筑形式。保护工作者通过对湖广会馆院落空间的清理以及对禹王宫、齐安公所内部空间的恢复,使湖广会馆建筑原有的山地院落空间和内部空间特色显露出来,恢复了湖广会馆本体的真实(图3)。① 图3 恢复齐安公所原有院落、天井 而针对历史街区中历史建筑的修缮与更新,其立面造型以修缮为主,内部

对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保护的思考

对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保护的思考 □费琛 【摘要】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同时正处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但我们的历史环境意识与文物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称,在经济建设中的拆旧建新、历史古迹的建设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时有发生,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乃至经济效益都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害。本文就目前我国对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上海“新天地”的改建为例,提出从转变观念意识,推进管理机制的转化、制定相关法规、强化规划控制,实现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扩大舆论宣传,培养和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方面采取措施,保持历史的连续性,使历史建筑遗产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继续保持生命力。 【关键词】城市规划;历史建筑保护;建筑遗产;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费琛,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09级MPA研究生 一、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80年代初,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规模一再扩大,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不注意保存城市遗产,在经济建设中的拆旧建新、历史古迹的建设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时有发生,致使一些古建筑、遗址、墓葬、碑碣、名胜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乃至经济效益都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害。针对上述情况,国务院于1982年2月8日批转了基本建设委员会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批准了北京等24个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自此,“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正式明确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从此兴起。20多年来,不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制定了保护措施,开展了名城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虽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冷静观察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管理体系落后,保护措施单一。长期以来,我国在建筑遗产方面的管理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以“被动静态的保存”为主,在管理体系上也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单向控制和管理,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还存在着“多头管理,表面管理”的现象。如目前上海与建筑遗产有关的管理部门主要包括文管会、规划局、房管局等,三部门常常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协调。此外,政府在制定配套的保护法规、政策上也缺乏灵活性,使大部分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没有对应的实施办法。在保护方法上,比较侧重于规划技术、形态方面的要求,而忽视其内在矛盾的解决,使得许多保护工作流于形式或虎头蛇尾。 (二)建设性破坏严重。随着城市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旧城改造,使分散在市区各处的建筑遗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旧城改造之初,由于市中心的土地级差效益明显,开发的回报率高,使得人们在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动机下,将大片的老城区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高强度的开发建设。这种破坏性的建设方式,严重地破坏了街区的空间形态,阻碍了历史风貌的延续性。这股“破坏性建设”的风潮尚未过去,一种新形式的破坏———“建设性破坏”又接踵而至。这是指在实际建设中,由于缺乏对历史地段的调研,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和科学方法,所导致的失误与盲目行为。主要表现为拆除原有的历史建筑,为了商业或旅游的需要大量新建仿古建筑;以增加城市绿化为由,大面积拆除旧城区,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草坪、广场或人工湖泊。这种行为在“以人为本”旗帜下,割裂了人们关于城市的记忆与认同,同样使历史人文环境遭到破坏。 二、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保护的对策措施 城市中保护、更新和再开发三部分是不断变化、交替进行的,也是城市基本而持续的生长活动。真正的保护不是要重现已逝去的旧时风貌,而是要保留现存的美好环境,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要避免具有吸引力而且能够继续使用的生活场所遭受不适当的改变甚至破坏。因此应结合国情,结合具体的建筑,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建筑有限的周期里发挥建筑无限的价值: (一)转变观念意识,推进管理机制的转化。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党和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仍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和主导作用,就建筑遗产的保护而言,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体系及其运作机制仍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各类建筑遗产是无法再生的珍贵的社会资源,从而改变现有的“被动静态的保存”的局面。同时,在管理体系上,要处理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规划局、房地局和文物部门之间既要有各自的重点,又要在管理上有很好的衔接。对于拥有大量建筑遗产的上海来说,应该值得为此建立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以加强专业领导,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状态。并且,就管理机制而言,要尽快理顺建筑遗产的产权关系,让真正有能力的市场实体,在政府制订的保护框架内,承担起相关遗产资源保值增值的责任,进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 (二)制定相关法规。近年来,上海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及关于进一步加强保护的 · 91 ·

论文欧洲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创新

欧洲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创新 摘要 欧洲人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一直以来都是都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前低密度、低技术的老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了,一些历史城市、街区、建筑都面临改造的时候,各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历史建筑保护的法案条例不断颁布。同时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材料的更新,建筑保护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其中不乏一些大胆的举动,而其结果褒贬不一,但是可以看出,整个欧洲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热衷。在本文中主要阐述了欧洲国家建筑保护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国家保护的侧重及方式,最后重点列举了四种历史建筑保护模式及相关案例。 关键词:欧洲历史建筑保护模式 正文 1.欧洲建筑保护发展 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欧洲古建筑保护始于1931年的《雅典宪章》,首次提出了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指导原则。1964年,《威尼斯宪章》进一步阐述了古建筑的保存原则和技术要求,其理念与指导思想也与时俱进,成为影响深远的纲领性文件,它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提出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从建筑单体扩大到建筑周围环境、城市和古村落。《威尼斯宪章》也界定了古建筑遗迹的定义,保护修复的原则,以及古建筑日常使用保护的方法,和成果发表方面的细则。之后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又补充了古建筑的开发利用方面的细则,而1975年《建筑遗产的欧洲宪章,1982年作为《威尼斯宪章》的附件的《佛罗伦萨宪章》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古建筑保护工作。在其高瞻远瞩的理念指导下,欧洲的古建筑保护方法愈加严谨科学,效用显著,成果斐然。 2.欧洲各国的保护方法与侧重 欧洲国家的“性格”迥异,也导致其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方法和侧重也不径相同。希腊成立了古迹保护审核会,政府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对历史建筑保护拥有职能优先和特权干预。严谨的英国人则通过不断立法来保护古建筑,早在1882年,政府就颁布了《古迹保护法》,1890年又颁布了《古迹保护法修正案》,1913

作文素材之历史建筑保护

2018届高三级阅读素材二传承与发展(历史建筑) 在文化的长河中,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宝贵的遗产,如璀璨的星星,悬挂在历史的星空上,让我们感叹不已,仰慕不已。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秦砖汉瓦;无论是周礼汉制,还是传说典故……激励着后来人在这条道路上执著地拼搏着,跋涉着。面对人类遗产中的历史建筑,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 一、可悲:中国城市建设十大雷同 趋同化已经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可悲又不可逆的文化走向。千百年来风情各异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而经过再造的城市全都是似曾相识,甚至“千人一面”。它们之间到底在哪些方面彼此一致,才会有这般的雷同? 广场在城区中央修一个大广场曾经是许多地方官员的“政绩时尚”。于是一个城市一个大广场,无一例外。有的地方连小小的县城也拆除民房,修建广场。这些广场修好后大都闲置无用。夏天酷日暴晒,冬天寒风回荡。 罗马柱广场上必有喷泉和一排罗马柱。谁也不知这种舶来的罗马柱是干什么的,谁也不知为什么偏偏都要造这么一排怪模怪样的柱子。最多站在前边照个相,但也不新鲜,因为无论走到哪个城市都能见到这种冷冰冰的围成半弧形的一排洋柱子。 洋房更雷同的是住宅楼,全国各地的住宅都像是一个公司设计的。无论是多层的公寓,还是单体的顶尖小房,全都一样,愈洋愈好,一片一片,排列整齐,布满大地。有的连名字也相同,比如罗马花园或帝豪广场。 水泥树人造景观是中国城市很热衷的事。用自来水造瀑布,用膨化塑料堆假山,用水泥塑大树,喷上绿漆,到处可见。北方城市常常用水泥在街头造一棵气根长垂的大榕树或几株南国风情的椰子树。最神奇的景象倒是这种人造树可以四季常青。逢到三九,天寒地冻,水泥树依旧绿意葱茏。 明清一条街历史街区和古建筑全拆光了。外人来旅游,没有历史怎么办?外国人来参观,没有中国特色怎么办?于是每个城市差不多都建起一条明清街。而且只一条街就够了,所以又称“明清一条街”。这种仿古街原本与城市的历史无关,所以既没有历史记忆,也没有人文积淀。其建筑好似港台的武侠电视剧,只要是古装就行,半今半古也凑合。灰瓦顶子红柱子,再挂几盏大灯笼。全国的明清街的模样全是一个样,甚至连里边卖的东西也差不多。 于是,我们感到自己的城市愈来愈陌生,别的城市却愈来愈熟悉。别看当今中国是商品经济的时代,我们新造出来的城市却像计划经济时代的暖瓶——全国一个样! 二、时评选辑 1、《一座古村落与“300万吨煤”何以对等》 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半坡古村,有明清院落古宅六七十处。2007年,该村被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就在同年,当地部门以煤矿开采为由,将全村近200户居民进行了强制搬迁,又以复垦名义将古宅强制拆除。 都说历史是一座无价的城池,但在金迷纸醉的利益面前,其实也可以灰飞烟灭,干脆什么都不是。晋煤集团和当地政府达成协议,迁走占地32亩的半坡古村,可采掘原煤300余万吨,如果按照500元一吨的均价计算,可为企业创造效益15亿。为了脚下的煤,断了历史的路。 留不住的古村落,被待价而沽的古建筑,代言了这个浮躁时代的错位与缺位。一则,文物保护部门何以失声?二则,行政规划的手何以乱伸?征地、拆迁、采矿……千丝万缕又千头万绪,岂是一个部门能“乱作为”?地方行政生态如此,古村落不过是“意料中事”。一座古村落与“300万吨煤”,在天平上称量出的,不仅仅是“利益”二字。 2、《让古村落融入现代文明的风景》 高低起伏的马头墙下,有曲折小巷,有潺潺流水,还有青石板上徜徉的游人。一个年轻人,举起手机对着一座明代民居墙壁上贴的二维码一扫,转瞬之间,古建简要信息已在方寸之内。前不久,在安徽黟县宏村,看似不经意的这一幕,却引人遐想。历尽沧桑的古村落,面对现代文明的强劲冲击,将有怎样的未

中国历史城镇保护的典型案例分析

中国历史城镇保护的典型案例分析 ——历史城镇木渎保护历程回顾 嵇 岚 【摘要】 论文介绍了历史城镇木渎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两轮保护规划的缘起、编制和实施情况,揭示了近年来保护规划 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思路,分析其保护与发展历程中保护观念和保护方法的变化及其原因。文章通过总结木渎镇发展 的经验和教训,指出了当前历史城镇保护工作重点的变化趋势:由以保护对象为导向,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由孤立的保护,转变为整体的保护;由忽视规划的落实,转变为重视规划的可操作性;由纯粹的保护,转变为发展中的保护。明确了保护并不 是与发展的对立,而是发展的一种策略。基于木渎这一典型案例,论文对中国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加 以分析,对中国大量类似的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发展的道路提出建议。 【关键词】 历史城镇;保护规划;保护;发展 1 引言 21世纪的中国城镇正处于全面融入全球化以及快速城镇化的时代,由此带来的特色危机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是这几年讨论得最多的热点之一。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一部分集中在历史文化名城,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分散于众多历史城镇中。今天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影响越来越强大的时候,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能够完整保留历史风貌的已经微乎其微。但是我国的历史城镇约有2000多个,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城镇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风貌和格局,拥有独特的历史风貌、优美的自然环境、名胜古迹以及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反映了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但是,在迅猛的现代化潮流之下,小城镇一旦开发,其历史遗存、传统风貌的建筑等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被大量拆毁,传统格局消失,保护历史城镇的任务已经越来越紧迫。另一方面,小城镇又是中国城市化的重要生力军,肩负着发展经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重担,城镇更新势在必行。历史城镇的发展何去何从?如何做到不仅保护现有的、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文物古迹,还要更好地把它们建设为适合现代生活的不断发展的城镇,焕发古镇新活力,振兴古镇的经济,也是大家不断思考的问题。 本文研究的历史城镇是指具有较长发展历史的建制镇、集镇、场镇、乡镇的老镇区,一般规模较小,完整地保留着某一时期的历史风貌,或者在中心地区保存有完整的历史地区。 2 当今历史城镇面临问题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历史城镇的建设面临着众多难题。 首先是风貌的快速改变——许多古镇填了河、拆了桥, 毁了房子, 开了马路, 造了高楼, 却丧失了城镇的特色, 湮灭了传统的文化。百镇一面, 万屋一貌正在成为现实。历史城镇的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其次,各地方政府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历史城镇的价值观念逐渐统一,保护类型渐趋多样,保护实践越加具体。但是,现在既是对历史文化遗产普遍重视的时期,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各种利用目标、操作观念、管理策略、技术水平等参差不齐的时期;虽然对于历史城市的保护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但历史城镇的保护,由于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虽然进行历史城镇的整治、保护、开发、利用已是镇政府共识,但是如何保护、如何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还尚未明确。有的历史城镇盲目追求现代化发展已无历史城镇之实,有 2166

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Xx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摘要】: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所浓缩和留存的,正是历史沧桑的印痕,正是这些历史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真正的城市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保留下来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存在整体技术逻辑性的薄弱而造成修复破坏的现状,并从保护理念、劣化分析、拆除加固、保护修复等技术层面,详细说明了保护应该遵循一定保护伦理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 历史建筑保护环境原真性风格性劣化分析保护修复 【正文】: 一、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环境 在南京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积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经过几百年世代文化传承和中西文化融合形成的独特而又富有创新精神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在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近代历史建筑上。随着南京城市建设新一轮的开发与发展,被视为建筑遗产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实践也越来越多。 南京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几乎都可以在南京的近代建筑中找到。从古埃及、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样式、拜占廷式、俄罗斯东正教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式,到现代建筑各个流派的风格、中国古典的传统宫殿式建筑和民间传统建筑等,可谓包罗万象、海纳百川。 二、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现状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所浓缩和留存的,正是历史沧桑的印痕。漫长的岁月,磨损了建筑的棱角,折磨了建筑的躯体,却沉淀下了历史文化的厚度。正是这些历史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真正的城市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这些本应该得到切实保护的历史风貌在城市化经济建设中以各种理由或被空置颓败、或干脆以拆了之,终能够保存下来的也被无知无畏者们的设计、施工公司改造得面目全非。近代建筑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南京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 1. 使用性破坏 使用者缺乏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对近代历史建筑不合理的使用而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随意改变建筑室内的原有平面布局和结构体系,在拆除和加建的过程中将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特色毁坏殆尽。 2. 置换性破坏 近代历史建筑的置换再生,必然带来使用功能的改变。建筑通过象征手段发挥着建筑的伦理功能象征赋予一个建筑物的意义和灵魂,通过一连串的符号来表达描绘其功能的特征。近代历史建筑功能置换应该相近不至于因功能相去甚远

城市更新中的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城市更新中的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17-09-28T11:16:29.2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5期作者:沈辉 [导读] 本文通过对实践和现有理论进行分析总结,把科学性、合理性作为设计原则,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实现建筑物改造设计的内容和各要素,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造理念与方法。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自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我国的城市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市建筑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我国的建筑物要求不断提升,城市建设也逐渐迈入了再开发阶段,需要相关部门通过对原有建筑物进行改造从而实现城市的更新。本文通过对实践和现有理论进行分析总结,把科学性、合理性作为设计原则,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实现建筑物改造设计的内容和各要素,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造理念与方法。 关键词:城市更新;建筑改造;设计 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发展,由于城市中心区域能够符合再次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不足,而已建成区域内的建筑设施过于老旧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城市更新成为必然结果。采用完全拆后重建的方式进行城市更新,虽然可以根本性的解决城市老旧化问题,但是该方法一方面会造成过度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抹除了老城区承载的文明底蕴,因此该方式的可行性不大。目前我国的城市更新理念是以自然和历史文化发展为基础,对城市进行整体的持续有机更新,避免大范围的拆建给人们生活带来影响,坚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城市更新中的建筑改造 对原有建筑改造是我国城市更新过程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主要是将城市中不能满足人们现代化生活需求的区域进行相应的改建,通过对建筑物、生态环境、文化环境、游憩设施等部分进行优化和延续,使该区域重新得到发展[1]。目前国内外对旧城改造都作了很多探索,提出了新陈代谢理论和有机更新理论。 二.城市更新的理论和要求 有机更新理论 有机更新理论是上世纪80年代末吴良镛先生针对北京旧城的规划建设问题提出的,该理论充分研究了中西方的城市发展历史和相关的理论研究,根据北京的实际改造情况逐渐发展而来。有机更新的主旨是根据房屋现状将改造区域内原有建筑的处理方式进行区分,顺应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完成更新,使更新后的区域形成一种有机的秩序。有机更新是采用合适的规模和尺度,将目前和将来的关系进行妥善处理,通过规划设计质量的提升使城区的每一片都能发展地相对完整,进而改善改造区域的整体环境。有机更新的理念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之后的苏州和济南等旧城区的改造中也得到了了广泛应用。 (二)新陈代谢理论 新陈代谢理论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该理论是将城市的建筑改造设计和技术类比为人的生命的外延,认为城市本身也具有像人一样的新陈代谢的过程,该理论通过在城市的建筑中引入时间对城市各个要素进行区分,将可以移动的周期短的因素配置到周期长的因素上,使得建筑单体在老旧情况便于更换。该理论重点研究的是城市内短期性的可动要素,希望在该方面入手实现建筑与人共同成长,该理论在1971年构想的夏威夷海上城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三)改造的要求 城市更新要求建筑师正确处理建筑物功能与美观、现代化与历史、保留与改造的关系,保证改造后的建筑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此外,居民作为城市改造的参与者与受益者,要明确以人为本的概念。改造单位在维护城市居民利益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解决改造中出现的问题。 三.我国城市更新中建筑的改造方法 我国的建筑改造具有时间短、任务重、建筑的色彩和形式不统一以及居民协调工作开展困难等问题,因此有机更新理论符合我国的城市改造实践。有关部门应根据改造的要求,尊重城市的文化底蕴,顺应城市肌理完成改造,要对不同状态的建筑物进行分类别控制,避免资源浪费。现阶段,我国根据各个改造区域的改造力度以及建筑物现状城市改造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保留维护、整建和重建。 (一)保留维护 保留维护适用于可以继续使用的建筑物,这种类型的建筑造型和颜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可以对其进行立面清洗或局部性的粉刷处理。上海浦东南路在世博会期间的改造项目采用了保留维护的方法,该区段的交通便利,属于商业化用地,其中第一八佰伴建筑的商业功能依旧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其建筑里面具有典型的现代化特征,且该建筑的灰白色彩和建筑造型与周围环境协调,在实际改造过程中采用的是立面清洗方式,建筑改造十分成功。保留维护的改造方法对建筑物变动很小,需要的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小,极大保护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2]。 (二)整建 整建方式是指对建筑物进行部分或全部的扩建,使其满足使用的需要,该方式适用于建筑功能相对完备,但是因为维护问题出现一定的破损的建筑物。整建方式的施工工期比较短,对资金投入的要求不高,并且可以极大程度的减小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整建方式根据建筑的使用和功能在具体执行时有着一定的区别,具体可分为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保持建筑的功能性不变,仅对建筑物立面的局部进行调整,该方式适用于整体结构相对完备,具备一定提升空间的建筑物。该方式保留了建筑物现状比较好的部分,对局部进行改造使其能够更好地展现出建筑物的特色,提升其立面的效果。主要工作内容是根据需要翻新部分或全部的墙面,更换暴露在外的管道线路、遮阳棚、防盗窗等老旧部件,增加一定的灯饰等,选材方面尽量保证其符合长期维护的特性,使建筑的层次更加丰富。 第二种方式是保持建筑的功能性不变,对立面进行全部的调整,该方式适用于颜色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效果陈旧的建筑物。该方式保留了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对建筑的色彩进行调整,对一些老旧的材质进行替换。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墙面石材、构筑物等进行大面积的更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及其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法探析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及其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法探析 刘萍 (滨州市规划局山东滨州256600) 摘要:本文基于平时对传统建筑改造中的一些平时的思考,针对如何保护传统建筑,延续历史景观的问题上总结出一些保护更新的原则以及一些相应的具体的建筑设计手法。 关键词:传统建筑保护更新设计方法 随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和人们认识的提高,人们日益关注传统城市的改造和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近年来,成功的保护与更新的实例越来越多,但是,更多的历史建筑却是陷于一种无序和被动的状态。本文基于平时对传统建筑改造中的一些平时的思考,针对如何保护传统建筑,延续历史景观的问题上总结出一些保护更新的原则以及一些相应的具体的建筑设计手法。 一、保护更新的原则与相应的设计方法 1、立足保护建筑群的古典氛围 对于有价值的文物建筑,建筑物本身的保护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重点还要立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氛围。之前由于不注意环境的保护,将一些传统建筑置于高楼大厦之中,由于传统建筑的体量相对较小,而且建筑多数为单层。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建筑物本身保留下来,然而传统建筑给人的空间感却丧失殆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做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建筑跟周围环境的关系。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自然是保留一定数量的传统建筑,将原有的自然的、传统的空间延续下来。此外使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群之间保留一定空间,以便借助某种介质实现一部分对传统建筑环境的保护。比如采用绿化的有效隔离使传统建筑的氛围与现代空间有一定有效的过渡。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对于周围环境的设计工作,涉及的利益和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问题很多,需要做的也很多,不过我们应该做到对历史建筑应有的尊敬。 实例:沈阳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的保护改造工程,虽处于闹市之中,但是陈伯超教授在设计时就重点提出:要保留的不仅是作为中共省委机关的两栋平方和刘少奇曾经居住的房屋,重点是要保护当年中共满洲省委工作的环境和气氛。最后通过胡同、院落、场景再现等因素的应用最终较好的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环境和气氛,形成一处有历史文化氛围的城市空间。 2、保留修整的有价值的文物建筑的保护原则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摘要】历史建筑作为历史记忆和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说着城市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建筑,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紧迫任务。本文将以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民大街伪满建筑的保护研究现状,提出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建议和思考,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作出总结。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历史建筑再利用;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 历史建筑作为历史记忆和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说着城市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它的每一个细节无不对于当时的生活状况、工作状况、生产工艺、结构组成等提供了最好的参考资料。该文将要介绍的伪满建筑所在的时期是长春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一段屈 辱史,是在其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压迫中国人民的情况下,建造的这些建筑,它们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对于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爱国情感,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1 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概述 被称之为“长春市第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民大街,是长春市著名的大街之一,位于市东南,由地质宫广场一直延伸到新民广场,街宽二十多米,长达五华里。它曾是伪满时期的政治中心,这条政治”中央大道”当时被称为顺天大街,大街东西两侧坐落四部一院

一衙。四部是伪满洲国军事部、伪满洲国经济部、伪满洲国交通部、伪满洲国司法部;一院是伪满洲国国务院;一衙是伪满洲国综合法衙。其它还有四部分布在新民大街周围,他们分别是伪满洲国文教部、伪满洲国兴农部、伪满洲国外交部、伪满洲国民生部。这四大部和位于新民大街的四大部,共同构成了伪满洲国八大部(日本占领东北,建立伪满州国,把长春立为首都,称为新京。日本为了永久占领,在新民大街及附近建起了政府部门。这些建筑大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造,大部分带有当时的日本宫廷风情,解放后作为文化遗存及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统称为八大部。) 2 新民大街伪满建筑保护再利用现状 2.1 保护取得一定成果 新民大街的历史保护建筑占整个街道界面的71.9%,长春市政府、文物保护单位等有关部门积极采用了三种方式进行修缮,即复原重点建筑,简单修复以及复建建筑等。本文所提到的新民大街伪满建筑在尊重历史的风貌方面,对于历史文脉的延续方面做到了恰到好处,因为四部一院一衙在伪满时期属于政治建筑,在这些历史建筑的修复改造保护过程中,对于其具体对象在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上,没有在其内部空间盲目的大拆大建,而是将内部空间更加有序地重组、分隔,更好地为今天的医疗建筑即吉林大学的教学建筑和办公建筑服务。同时,这些建筑是在政府、文物保护单位、民众等各个部门共同监督下,共同改造、规划和实施完成的。为了避免错

城市更新中的建筑改造

城市更新中的建筑改造 前言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空间形态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城市的动态既受制于城市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受制于城市内部增长衰退的影响。城市自我改造是上述经济、社会、环境和空间动态发展的直观表现,也是城市政府对这些动态发展在不同时间、地点形成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所采取的政策行动。这种策略我们称之为——城市更新及旧城改造。 旧城改造就是将老化了的都市区域和建筑景观作有计划、有效性改善,使其成为现代化都市实体。旧城改造的实质表现既有a. 以重建为主的城市更新;b . 即对旧城结构(经济、社会等)进行调整,达到改善城市功能目的的城市更新。 中国选择了以土地出让为主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越来越凸显。以拆除重建为基本手段的更新模式即背负着“毁灭城市多样性”的恶名也要支付越来越高昂的拆迁赔偿费用越来越不会被使用。所以基于现有建筑景观改造为主旨的城市改造逐渐,也必将成为以后发展的主导模式。 城市的兴起可以说也就是建筑的兴起历史,建筑改造在整个旧城更新中占据了很大的一个部分。所以说城市改造离不开建筑改造,但它却是一个系统而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建筑改造不完全只是建筑,需要牵涉到与周边景观的配合协调甚至于与权属规划也得发生关系。它属于一个边缘学科,交叉各个学科,远远区别于传统认为的单纯的建筑改造。在这个课题上景观设计师与规划师应作为项目牵头人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的 生活于都市的人,对于自己所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生活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期望与不满;对于自己所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对于街路、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的改善。这都是建筑更新的目的,这一点在世界各地都是共通的。 中国城市更新中的建筑改造还具有一些规划上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腾笼换鸟。这也是城市及经济发展带来的产物,厂房改造为商业区或者修理厂改造为办公楼。798、红坊、LOFT就是这种改造的产物。 简单归纳城市更新中的建筑改造可以分类为: 1、以使用功能改造为主的建筑改造。(这一类的改造需要有上层的城市设计,明确片区改造的权属地块性质。更为改造后的片区形象提供城市指引。例如水贝珠宝产业聚集地市政综合改造。达到某种目的改善城市片区功能)

浅析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

浅析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为了我国城市发展 规划,同时也为了更好的保护乡土建筑及文化,促进和保证规划和保护工作的进行,需要从城市规划,整体效益,建筑保护,绿色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相关探讨,从而协调城市化以及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协调。 关键词:乡土;建筑;文化;保护;更新;绿色 一、乡土建筑保护的重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乡土建筑的保护和改造更新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的落后通过不断的发展相对较为容易克服,而文化的落 后较为艰难,但同时,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东西,是国家生命力 的象征。随着绿色化的发展,古村落逐渐发展为旅游景点,为落后的经济提供了 渠道,逐渐发展为只求经济利益忽略文化的保护,对于文化的缺失,我们必须采 取保护措施,但是同时对于落后的乡土环境来说,去留的选择也极为复杂,对于 留必须去其糟粕,对于保护,又不能一概不能改变,反而妨碍经济的发展,我们 需要不断的总结认清这件事情,找到合适的对策,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采 取机制性的东西进行保护,如何把优良的民族代表性文化真正完整的保留传承下来,是从国家到建筑、文化各方面人员都需要重视的。乡土建筑保护是中国城乡 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之一。随着大规模城乡建设的加速,中国乡土建筑面临 严峻的威胁。所谓乡土建筑,广义上可以泛指为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 狭义上多指农村地区的传统历史建筑。 民族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文化多样性,最主要的价值是恒久的生命力与 创造力。今天,维护文化多样性应该成为一种共识。不同文明共生共存的文化发 展观应该取代优胜劣汰的文化发展观,应该充分尊重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历史 文化村镇特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累,是认识我国文明史的实物见证。每个历史 文化村镇的特色都是特有的,是不可复制的。同时,历史文化村镇又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乡土建筑遗产如果离开了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定环境,就会大大降低它们 的价值。同样.如果历史文化村镇失去了部分乡土建筑遗产,也会同样降低它的 价值。因此,乡土建筑遗产的存在是形成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历史文化村镇和 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应该立足于整体保护。由于文化和全球社会经济的转型趋向 同一化,全世界的乡土建筑都非常脆弱。建筑除了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还应进 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二、乡土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1、政策法律上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政府根据《文物保护法》等法律,实施一批乡土建筑 保护的公共政策,保护了许多珍贵的乡土建筑遗产。例如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 乡土建筑保护的通知》要求将更多的乡土建筑纳入文物保护范围。但是,总体而言,现行乡土建筑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并不能完全适应乡土建筑的保护要求, 需要加强。首先,乡土建筑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已滞后于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 化的时代要求。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遗产,村庄治理要突出 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另外 有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环境,把保护优秀的乡土建筑等文化 遗产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乡土建筑保护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尽管 国家层面对乡土建筑保护日益重视,但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护好乡土建筑,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