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俾斯麦外交体系中最稳定的因素

俾斯麦外交体系中最稳定的因素

俾斯麦外交体系中最稳定的因素
俾斯麦外交体系中最稳定的因素

俾斯麦外交体系中最稳定的因素

在19世纪50年代末期,俾斯麦曾与其恩师格拉克(保守派)在信件中激辩,在俾斯麦上书格拉克,建议普鲁士研拟多一个与法国结交的可能选择,甚至后来还提出了邀请拿破仑三世参观普鲁士军团演习的建议,格拉克认为这违反了原则(有违爱国原则),拿破仑是他们的天敌,怎么能够做出这样的外交战略。可是俾斯麦却认为无论法国是谁领导,都可以看做是外交棋盘上的一棋子,在处理外务上,不能受制于个人的情感,意识形态。这很好地体现了俾斯麦的现实主义政治主张,与法国关系的缓解能够保持战术上的弹性,与法国往来保持开放的态度也能体现普鲁士的利益诉求,如果断绝了这种可能性反而可能于普鲁士不利。(自己的理解:切断了这种可能的话就会导致法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盟,从而在未来至普鲁士于死地,可是如果这种关系保持开放的态度的话,就能在未来普鲁士达到其他利益的时候,能有联合的必要,利用的价值)这在后来发动普法战争中体现得更明显:在普丹普奥战争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在1870年,流亡在巴黎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宣布退位,西班牙政府想请普鲁士国王的堂兄去当国王。普王威廉一世怕触怒法国而表示反对,但在俾斯麦的成功说服下,威廉一世改变了态度。

在7月1日,西班牙报纸过早地把消息披露出来。法国认为这是德国首相俾斯麦刻意令法国腹背受敌,故此表示强烈反对,甚至向普鲁士宣战。在这种紧张局势面前,威廉一世却突然公开表示不赞成自己的堂兄继承西班牙王位,令俾斯麦非常失望。

在7月13日,法国驻普鲁士大使文森特·贝内德狄带着法国政府的新指令,来到普鲁士国王的疗养地,科布伦茨东郊的埃姆斯温泉,希望求见威廉一世,转达拿破仑三世的密函“希望陛下能保证,将来不再要求这种已放弃了的候选人资格”这种无礼的态度,令威廉一世感到惊愕。之后威廉一世就把和法国大使交谈的内容,从埃姆斯向柏林发出一份急电给俾斯麦。在读过电文后,俾斯麦非常开心,并问参谋总长毛奇是否对法国战争有全胜的把握,毛奇作了肯定的答复。于是,俾斯麦拿起笔来修改电文,他删去电文中"还可在柏林从长计议"一句,在结尾部分加上了这样的刺激法国的话:“国王陛下以后拒绝接见法国大使,并命令值日副官转告法国大使,陛下再也没有什么好谈的了。”

俾斯麦把这个电文在报纸上公布,并通告驻国外所有普鲁士使团后,埃姆斯急电的内容很快传到巴黎,舆论一片哗然,拿破仑三世被激怒了。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擅改埃姆斯电报,不符合道义上的要求,可是这恰好展现了俾斯麦的现实政治主张,实现了本国利益的诉求。

德国统一并且迅速崛起以后。欧洲当时已经没有一个大国能单独对它构成威胁,但是如果产生一个敌对的大国联盟就能使德国处于实力和地理上的完全劣势。为了巩固统一的局面和保证德国能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俾斯麦从1879年开始的结盟活动的核心就以防止出现一个敌对的同盟为目标,用俾斯麦的原话来说,就是“至少要剥夺战场上同我们对峙的两大劲敌之一试图与另一劲敌联合起来进行报复的希望”。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落败,成为了德国无法调和的敌人,德国任何新的敌人自然会成为法国进行复仇的天然盟友。根据对比和地理条件,只有一个包括俄国的反德同盟才可能真正威胁到德国的生存。因此,俾斯麦判断,德国最现实,最直接的威胁是来自法国,但是真正实质性的威胁是来自俄国。

在这种情况下,最直接的判断是,直接与俄国结盟是最简单而又最符合逻辑的做法。然而,俾斯麦敏锐地认识到,第一次“三皇同盟”解体后,大国飘忽不定的状态可能导致俄国与法国结盟,进而奥匈帝国很可能为了恢复在德意志的地位而加入其中,从而对德国造成致命威胁。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德国必须主动结盟。对于结盟对象,俾斯麦作了十分周密的分析,与俄国结盟无疑是最能解决问题的选择,但是用俾斯麦的话来说,“德国的政策把自己可能做的事限于同俄国结盟,并根据德国的愿望抛弃其他国家,那么德国的政策在同俄国的关系

中就会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因为俄国的地理位置和专制制度使他始终能比我们更容易放弃同盟”,另外,当时在俄国反德情绪高涨,如果德国马上要求缔约,就会被视为因为害怕俄国而缔约,那么,即使缔约成功,付出的代价必然会很高,且德国必然在同盟中处于从属地位。再考虑到与俄德奥这三个“东方帝国”中最弱、地缘位置最不利的国家奥匈帝国结盟的种种优势,俾斯麦最终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结盟对象。

然而建立德奥同盟的真正障碍来自于德皇——威廉一世,此时年事已高的威廉一世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要与几十年前刚刚打过仗的奥匈帝国结盟,而且针对的还是几乎没有与普鲁士为敌过的俄国,更何况当时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是他的外甥。为了顺利与奥匈帝国建立同盟,俾斯麦采取了强硬措施,他召开了普鲁士内阁大臣会议,要求内阁成员在德奥同盟得不到批准时就全体辞职。最终,威廉一世只能妥协,德奥同盟条约顺利在奥匈首都维也纳签字。从俾斯麦谋划并且极力促成德奥联盟这一事可以看出,在俾斯麦的外交体系中,威廉一世的感情和意志和道德伦理关系都不能左右他的外交政策,他在意的只是如何能使德国获益最大。其后,俾斯麦又以与英国的结盟谈判,或者说是试探结盟来争取俄国的靠拢,且颇有成效,俾斯麦并不满足于仅仅签订一个俄德双边协定,他真正想要的是争取俄国加入联盟,以便反过来制约奥匈,通过这种完全相反的努力,俾斯麦就可以确保德国在同奥匈进而同俄国的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之后英国国内政治的变动使得奥匈对重建“三皇同盟”的抵触态度发生转变,勉强愿意参加谈判。谈判过程十分艰苦,俾斯麦不得不两头做工作,对奥匈,他说签订条约是为了约束俄国,对俄国,他又说条约的意义在于约束奥匈,甚至称奥匈为“唯一一个不想讲信用的强国”,最终即使经历了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的变故,新的“三皇同盟”还是建立了。然而与之前宣扬传统的君主国团结的主旨不同,这一个同盟条约把这些老的意识形态的东西都抹去了,只剩下实力计算和利益交换。在这一个过程当中,俾斯麦以一种看似矛盾的方式成功达到了他的目的,使德国在整个欧洲大陆能保证自己的主动甚至是主导地位。其中俾斯麦所展现的外交手段完全体现了他的现实政治主张。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俾斯麦的外交体系复杂,手段灵活,并且对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很敏锐的触角,才能够在复杂的难以把控的国际形势下一步步地实现德意志帝国自身的利益,其中的现实政治因素体现在其外交体系的方方面面且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基辛格的《大外交》徐弃郁的《脆弱的崛起》英国历史学家泰勒的《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布朗大学历史学荣誉教授(伯克利分校历史学博士)诺曼·里奇的《大国外交》俾斯麦的《思考与回忆》

最新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波兰-萨克森问题是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会议上俄、奥、普争夺波兰萨克森这一地区所引发的问题,维也纳会议的核心问题拿破仑所建立的华沙大公国原为普鲁士瓜分波兰时所获得,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要求按“正统原则”恢复原占领地,而沙皇企图独占整个波兰,便希望用萨克森和普鲁士进行交换。奥地利不希望普在德意志中的实力加强,同时也担心俄国的实力强大后会在本国内部导致民族问题尖锐化,因此坚决反对普俄两国就此协议。英国则希望维持欧洲力量的均势而支持奥地利反对普俄的行动。经过激烈的争吵,俄普奥达成协议,瓜分了波兰。关于萨克森问题,普鲁士获得了其部分领土并得到瑞典的波美拉尼亚,莱茵河左岸地区和威斯特伐里亚作为补偿。 《比利牛斯条约》;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条约》。主要内容: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放弃对阿尔萨斯的要求。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三国干涉还辽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一事。1895年4月,三国照会日本,要求其无条件放弃对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元气大伤,无力武力抗拒三国。1895年5月同意放弃辽东半岛,但要求中国增加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三国干涉还辽后,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正在酝酿之中。 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是指拿破论为了在经济上击垮英国而建立的一个战略体系。它由两次“柏林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组成。这一体系在最初有效地打击了英国,但随着英国拓展海外贸易,并实行反封锁政策,体系的物质基础受到了动摇,后来在欧洲大陆矛盾的斗争中,大陆封锁体系土崩瓦解了。 遗产战争是指法王路易十四以继承西班牙遗产为名发动的战争,实质为法国霸权政策的产物。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1665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去世,法王路易十四以王后为腓力四世长女的名义,西班牙索要西属尼德兰作为菲利普四世的遗产。这一要求被西班牙拒绝。法国于1667年向西班牙发动战争,史称“遗产战争”。1668年,在英、荷、瑞的介入下,签订亚琛条约,战争结束。 普法战争指1870—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是普完成德意志统一的三场王朝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后法德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规定(1)法国赔款50亿法郎(2)法国割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一部分给德国(3)赔款付清前部分德军留驻巴黎。普法战争加深了法德的矛盾,为一战埋下祸根。 《航海条例》是英国政府旨在奖励和保护本国航运业和海外贸易的一系列法令的总称,目的是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英荷就此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荷兰拒不接受《航海条例》,谈判破裂,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荷兰战败,于1654年与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规定荷兰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英国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英国也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荷兰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该条约几乎是《航海条例》的翻版。由此,荷兰作为海上大国的地位受到削弱,英国开始踏上了争夺海上霸权的殖民帝国之路。 近代国际关系史简答题 简述19世纪后期欧洲主要大国的对外扩张政策:1.英国在亚非扩张的重点是阿富汗、伊朗、中国、缅甸、埃及和南非,在非洲企图实现从开罗到开普敦的“两C计划”,控制自北到南的非洲大陆。2.法国扩张重点也是在亚洲和非洲,它们主要要是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越南和中国。3.德国在非洲强占了多哥等地,还企图把德属东非和西南非洲连成一片,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德属殖民帝国,德国在亚洲将中国视为扩张的主要目标。 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战争及结果:1)1898美西战争,西班牙战败,1898年12月签订《巴黎和约》2)1899英布战争结果英国外交作出重大调整,由光辉孤立转向结盟3)1904日俄战争1905年9,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主要内容: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优越权利”;东三省的行政权归还中国;俄国将旅顺大连的租借权移交日本;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 试评述俾斯麦的外交:1.现实主义外交:俾斯麦对外国政府的态度取决于该政策可能对普鲁士带来的损害或益处。在德意志统一前,俾斯麦从本国实力出发,利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以谋取利益最大化,在军事行动中也充分考虑到外交的因素,比如联奥攻丹,利用地理上的关系吞并了石勒苏伊格与赫尔斯

辽宁省辽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辽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西亚是人类社会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古代西亚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下列文化成就诞生于古代西亚的是 A.《摩诃婆罗多》B.象形文字 C、《吉尔伽美什》D.按位计值法 2.公元2世纪时,有罗马演说家说:“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罗马城)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上述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基督教国教地位的确立B.西罗马帝国的强盛 C.陆上“丝绸之路”的阻断D.地中海地区的统一 3.阿拉伯帝国首都巴达格的邮政总局,曾编制了许多旅行指南,指南中记载了各驿站的名称和各站之间的距离,许多驿站位于今叙利亚、伊朗、中亚等地。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 A.鼓励长途贩运活动B.重视交通工具的革新 C.开辟了亚欧新商路D.注重传播本民族文化 4.下面是13世纪朝鲜出现的学习汉语的会话教材《老乞大》片段。这说明当时

你是高丽人,学他汉儿文书怎么? 你这般学汉儿文书时,是你自心里学来,还是你的爷娘教你学来? 是我爷娘教我学来。 A.汉文化受到朝鲜青年的抵制B.汉文化传播在朝鲜有群众基础 C.新罗王朝大力发展汉语教育D.汉语成为朝鲜民间的通用语言 5.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1494~1566年)确定了授给封建骑兵的领地上基督徒农民应缴纳的税项,税额比有些欧洲基督教国家低。这一措施的直接影响是 A.建立了封君封臣的体制B.为征伐拜占庭提供了兵源 C.授予了农民土地所有权D.有助于缓和宗教间的矛盾 6.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里有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晷、采石地点等。该遗址反映了 A.印第安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艺术B.阿兹特克人国家发达的城市化水平 C.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的中心D.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 7.“他坚信大地是圆形的.盼望做一件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的壮举——环绕地球航行。在他遇难后的第二年,他的船队完成了这一壮举。”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A.麦哲伦B.德雷克 C.哥伦布D.哈得逊 8.17世纪初,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材料可用来说明 A.饮食习惯决定物种的传播B.美洲比欧洲更加适宜种植小麦 C、小麦在美洲种植的必要性D.新航路开辟导致美洲物种扩散 9.右图是达·芬奇的绘画《岩间圣母》,画中年轻的母亲用温柔的 手搂抱着下跪的幼婴约翰,另一只手则向儿子伸过去。由此可知, 该绘画宣扬的精神是

论俾斯麦统一德国过程中的外交政策

论俾斯麦统一德国过程中的外交政策 摘要:30年战争后,德国的统一已“不光是德国的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到欧洲政治格局变化的国际性问题。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以统一德国为目的的三次王朝战争中,依据形势的剧烈变化,变通现实政治的主张,改变外交策略,有效的防止了反普同盟的出现,成功地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关键词:俾斯麦;外交;现实政治 俾斯麦的哲学是:“强权胜于真理”。他在推行“铁血政策”,武力统一德国的同时,外交上他在对地缘政治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了以“现实政治”为原则的外交政策,精心谋划各种策略,充分考虑到各列强对德国统一运动可能采取的态度以及普鲁士的相应对策。 德国统一是通过俾斯麦领导的1864年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及1870-1871年普法战争完成的,结束了德意志的长期分裂割据。这三次王朝战争的胜利,都是与俾斯麦的“现实政治”的外交策略分不开的,可谓匠心独运。本文以三次王朝战争为线索,剖析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的外交政策。 1.丹麦战争 普鲁士统一德国的第一次王朝战争是1864年的丹麦战争。这次战争祸起于丹麦政府违背了国际公约。在这一争端中,俾斯麦的目标很明确:利用有利时机,吞并三公国,作为统一德国的第一步。 俾斯麦展开了纵横的外交,以争取各国的中立。如俾斯麦认为俄国的立场是至关重要的,为取得彼得堡内阁的中立,他利用1863年波兰起义同沙皇做交易。他还利用在克里木战争后尖锐起来的俄国同克里木联盟(英法奥)之间的矛盾,强调霍亨索伦王朝同罗曼诺夫王朝间的轻骑和友谊关系。 由于俾斯麦的狡猾手腕,以及如他所预料的欧洲其它大国见勾心斗角的矛盾,原指望回得到俄英等国援助的丹麦政府,没有得到一兵一卒的支援。 俾斯麦运用现实政治的外交策略,漂亮的完成了德国统一的第一步,也为迈出统一的第二步做了铺垫。无怪乎俾斯麦在十四年后仍得意地说:“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是我最大的外交成就。” 2.普奥战争 俾斯麦极力利用列强的矛盾和弱点,以争取他们在普奥正在中再次采取中立立场。他认为当时对普奥较量有决定性影响的是争取俄法两国的支持。 一切准备就绪后,俾斯麦开始采取加剧普奥冲突的措施,向奥地利提出了貌

从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变化中看欧洲大国的兴衰

从国际关系体系的变化中看欧洲大国的兴衰现代国际体系源于欧洲国际体系,而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变化大致经历着如下变化:经历三十年战争之后形成的威斯特法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俾斯麦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以及欧共体等6个发展阶段。 在这6个发展阶段中,起主流作用的无非就是法国、英国、德国等几个大国,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国籍关系体系的一个建立与瓦解的过程,了解欧洲大国的兴衰更替。 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可以这样说,欧洲国际关系体系滥觞于意大利体系,而意大利体系的存在是以五个势均力敌的城邦及其互动形成的,五个城邦分别是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热那亚以及那不勒斯,随着法国和西班牙入侵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使得西欧国际势力发生改变,意大利城邦体系崩溃,西班牙成为意大利的主宰。 随着西班牙的扩大,在查理五世时期(1519——1556)西班牙与奥地利实际上合而为一,在外交上着力参与对法国的意大利战争控制富庶的意大利,力图清除新教势力将分散的德意志诸邦统一在皇帝之下,同时守护、巩固和扩大哈布斯堡的版图争取包围乃至最终征服最大劲敌法国,建立对其他国家的领导地位。然而,随着帝国对外不断兼并战争,带来的国家财政的超支,最终导致“过渡伸展”政策带来的帝国的衰落。而法国仍坚持“均势政策”(与东方、中欧与南方三方结盟体系相对抗),在此政策下,查理五世摆脱不了在欧陆和地中海受法国和土耳其两大强敌夹攻的困境,称霸图谋终告失败。法土结盟打败查理五世独霸欧洲图谋,为现代史上欧洲均势之外部源泉和外部动因的最初重大表现,即法国援引欧洲外缘的“侧翼大国”的决定性干预。 在查理五世称霸的美梦破灭之后,其子腓力二世继承其大部分领土,对外依旧实行“扩张”政策,但是,这次是在荷兰和英国的干预下彻底失败。腓力二世的失败使得哈布斯堡王朝实力大为削弱,而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使得哈布斯堡王朝彻底失去大国地位。因为三十年战争的主战场在德国,所以除了哈布斯堡王朝丧失大国地位,还直接导致德意志帝国经济严重衰败与民族分裂,直

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_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

[收稿日期]2009-07-02 [作者简介]沈劼(1983 ),男,辽宁开原人,硕士生。 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 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 沈 劼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本文着重考察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过程,分析了导致其转变发生的国际、国内和个人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对当时国际政治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德国作为一个中欧大国,在转向争取世界霸权的过程中,其外交政策的得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关键词]德意志第二帝国;俾斯麦;威廉二世;外交政策 [中图分类号]K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22(2009)05-0066-05 Fro m B is m arc k t o KaiserW il hel m II t he Transiti on i n Forei gn Poli cy of D eutsches K aiserrei ch and its Influence S HEN J ie (School ofH istory ,W uhan Un i v ersity ,W uhan H ube i 430072) [Ab stract]T his a rtic l e f ocuses on i nvestigati ng the transiti on process i n fore i gn po li cy of D eutsches K a i serre ich ,and analyses the i nternationa,l dom estic and persona l factors wh ich lead to its transiti on .Further mo re , it also discusses the i n fluence o f the transiti on o f f o re i gn po li cy o f D eutsches K a iserreich on the i nternationa l po litica l relations o f t hat ti m e .The ga i n and loss o f the f o re i gn po licy i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 fG remany fro m a Centra l Eu ropean great pow er to a G l obal hegemony are w orth consi der i ng . [K ey words]D eutsches K a i serre ich ;B i s m arck ;K aiser W il he l m II ;fore i gn po licy 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打破了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各大国之间的 均势!。在当初欧洲五强政治中,普鲁士是最弱的国家,当德意志帝国取代普鲁士的地位时,它在人口、土地面积、经济力量和军事实力等方面不仅超过奥匈,而且也超过了法国。但是对新德国来说,其处境也是极为尴尬的。正如希尔德布兰特所说: 德国对于欧洲的?均势#来说太过强大,而对于整个大陆的霸权来说,又太过弱小[1]。!俾斯麦所奉行的 大陆政策!正是出于对德国实力及安全的准确认识而采取的稳健的对外政策。但是随着德国的发展,其利益的要求已经不是俾斯麦所限定的框架所能满足。到了19世纪90年代, 德帝国传统的政治精英们已无能力通过改革来应付内部社会政治现代化的压力,便力图通过对外大胆的冒险措施来摆脱内 部的困境。[2] !俾斯麦的免职,威廉二世 世界政策! 的出台,就是应付这种内在压力的最好证明。 本文旨在考察这一时期德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可以说一战的爆发与德国对外政策的转变有直接的联系。德国在处理与俄国和英国的关系时所采取的冒险政策使得其在一战爆发前,外交回旋的余地丧失殆尽。而德国作为一个中欧大国,在转向争取世界霸权的过程中,其外交政策的得失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 德国通过1870~1871年普法战争的胜利,强迫法国接受法兰克福和约并割让阿尔萨斯 洛林,使得法国人不甘心失败,一直找机会复仇。这就使得新 第26卷 第5期2009年10月 黄 石 理 工 学 院 学 报J OURNA L O F HUANG S H I INST ITUT E OF TEC HNOLOGY V o.l 26 N o .5 O ct 2009

用经济学视角分析俾斯麦的外交政策

用经济学视角分析俾斯麦的外交政策 【摘要】:俾斯麦是德国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对德意志帝国的统一产生重大的影响。他凭借着他的“铁血”政策把德意志从四分五裂的弱小国家变为统一的大帝国。本文尝试用经济学的视角来解读俾斯麦的政策。 【关键词】:俾斯麦商人杠杆收购原理利益最大化 俾斯麦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他的“铁血” 政策却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德国历史。与之前学者从俾斯麦性格等角度分析其政策所不同,本文以经济学的理论来探讨俾斯麦的外交政策。笔者分别运用收益成本论、利益最大化及杠杆收益原理来阐释俾斯麦坚信的政治理念及政策。 一、用收益成本论分析俾斯麦的外交政策 俾斯麦坚信的政治理念:“强权胜于真理。”1858年,他在给普鲁亲王的总结法兰克福经验的长篇备忘录中,着重建议:不要强调在联邦中谋求与奥地利平等的地位,而是要谋求一种不受联邦和奥地利约束的“独立的普鲁士政策”。①在1862年9月30日的一次讲话中,俾斯麦表明了他的铁血政治立场:“德国所属目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威力,当代的重大问题要得到解决,不能凭演说与议会的议决,要凭铁和血来解决,国家权力问题,归根到底,要用刺刀来解决。”②他宣布议会休会,从此开始了他的无议会统治时期,并下令增加军费,封闭反对派刊物,禁止自由活动等。之后,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来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完成了统一:1864年,对丹麦战争,结果是施列斯维希划归普鲁士;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统一了北部和中部的德意志;1870-1871年,与法国作战,收回了南德四邦,最终完成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无论是言论还是最后的政治实践都体现出了鲜明的强权政治思想。他用这种强势做法来借此改变弱势的国家,保护自己的国家,看起来是一种大义精神,为国家的利益不惜让自己以坏人的姿态,强制使用武力。 笔者看来他其实是一个地道的“商人”,所经营的买卖就是政治。经营首先需要核算成本,俾斯麦敢于孤注一掷采用强势政策,不顾国内的反对声音,甚至让议会休会,禁止自由活动,是因为早在他心里已经核算过这样做的成本了,做生意就是要获利,而净赚一定是要考虑成本的,这对商人来说很重要,关系到这笔生意值不值得做的问题和能收回多少利益的问题。 ①卡尔·艾利希·博恩等《德意志史(第3卷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18页。 ②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3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5 210页。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人物 1)黎塞留:路易十三时期的法国宰相,红衣主教。对内,他主张强化绝对君主专制统治, 并努力将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的国家。对外他将哈布斯堡王朝作为主要竞争对手,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提出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推动了近代国家的形成,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2)路易十四:法国国王,1643-1715年在位。致力于独揽大权树立绝对君权,在全国建立 中央集权,掌握全国大权。对外沿袭马扎然、黎塞留的扩张政策,致力于实现法国“天然疆界”的宏大计划,夺取欧洲霸权,法荷战争后问鼎欧洲霸权,但随后实力被反法同盟一次次的削弱并在七年战争后失去霸主地位。 3)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国王。对内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发展资本主义,发布了《民 法典》,并随着他四处征战而广为流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欧洲其他各国,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外进行拿破仑战争,主要是他同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战争前期具有反干涉主义与霸权主义,但后期具有侵略性。 4)梅特涅:效忠哈布斯堡家族,信奉现实主义国家利益原则,坚持正统主义,竭力维护大 国均势,鼓吹对他国内政的干预。拿破仑战争后期,既促成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又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俄国西扩的企图,对欧洲均势的恢复起很大作用。维也纳会议中代表奥地利居于主导地位,为奥地利在战后欧洲秩序的建立中谋得最大限度的利益。主导了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因此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时期也被称作“梅特涅时代”,梅特涅本人也被称作“欧洲的马车夫”。 5)俾斯麦:德国铁血宰相,统一德意志,并使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对外以遏制法国防止法 俄联盟为核心与欧洲国家进行结盟,形成对德国发展有利的联盟体系,即俾斯麦体系以维持欧洲的均势。俾斯麦体系不仅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促使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同时维持了欧洲的均势,使得整个欧洲能够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整个欧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战争 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的一场大规模的宗教矛盾掩盖下的世俗利益之 争。战争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而起,经历了四个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和法国—瑞典阶段,以神圣罗马帝国的战败结束。战后交战双方召开了威斯特伐利亚会议,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双方实力进行了重新划分,形成了均势格局。在战争中法国提出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口号,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崛起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开启了近代国际关系史的新纪元。 2)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发生于1704至1714年,它实质上是英法争霸的第二场战争,也 是欧洲反对法国称霸的一场战争。战争以法国的战败结束。战争结束后双方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重新分配了欧洲国家力量,建立起新的大陆均势,法国的霸主地位被削弱,英国的实力大大提高,普鲁士也借机一跃成为王国开始踏上强国之路,为普奥矛盾埋下伏笔。 3)北方大战:发生于1700年至1721年的一场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和黑海等出海口,进 行对外扩张而展开的一场战争,战争以瑞典的战败告终。战争结束后,交战双方签署了《尼斯塔得和约》。俄国通过和约合法取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从内陆国转变为濒海强国。而瑞典被大大削弱,从此衰落下去。 4)七年战争:发生于1756年至1763年,实质上是四次英法争霸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同时也是普奥为了争夺对德意志领导权的一场战争。战争以英国的胜利告终。法国在战

福建省福州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高中毕业班3月综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

24.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 在案的大赦达140 余次。这反映了 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B.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C.法律制度日益完善D.外儒内法成为主流 25. 622-661年,通过科举进士及第的共290人,其中贞观年间年平均录取9人,水徽、显庆年间年均录 取14人。而当时全国九品及以上官员约5000人左右.据此可知当时 A.进士科考最为显要 B.门荫取仕仍是主流 C.官僚制度日趋成熟D.冗官现象极为严重 26.两宋时,凤翔府(今属陕西)、洪州府(今属江西)、温州府(今属浙江)均为产纸重地。当地纸户常 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温州府纸户还得以用纸代役。这表明两宋时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货币税取代实物税 C.抑商政策略有松弛D.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27.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曾全力支持《船山遗书》的大规模刊刻,又多次研读魏源著作,并于1868年专折奏请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由此推导,曾国藩主张 A.经世致用 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 D.世道必进 28. 1902-1903年,英、美、日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 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 A.加强了列强对中国海关控制B.有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 C.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 D.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29.中国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于1924年在广州成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培养学生400多人,其中1/3的学生担任了农民运动特派员,其他人则回原籍从事农民运动。该讲习所的举办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 斯麦的确是他那个时代鲜见的具有自觉大战略意识极为高明的外交家和政治家。本文 以下将通过对俾斯麦在德国统一时期的外交战略和策略的分析,来彰显俾斯麦的外交风格 和战略风采。 一、统一德国:根本战略目标的确立 是时,普鲁士王国的国家根本对外目标应该是什么?看起来答案可以有很多种—— 1. 维系现状、满足于梅特涅体系所带来的在神圣罗马帝国内与奥地利相当之特殊 地位; 2. 像俄国一样尽可能的开疆掠土,实行霸权政策,建立足够大的泛日耳曼人的共 同帝国; 3. 当然,普鲁士也可以像英国和其他殖民国家一样把目光放到海外,进行扩张, 夺取发展空间; 4. 依据相对谨慎温和的德意志民族主义,统一德意志邦联为帝国,当然“一山不 容二虎”,要完成此目标必须或者并吞奥地利或者排除其出德意志。 这几种国家根本目标在近现代的德国历史上都有很突出的表现,每一种政策目标都貌 似合理,对某些人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那么为什么俾斯麦会选择第四个而不是其他三个呢?很多史家认为德国的统一作为不言自明的历史义务会很自然的落到普鲁士的头上,这 显然是简单化的历史决定论,普鲁士国王除非自觉、否则完全没有必要把德国统一的“义务”大包大揽下来,事实上确实有多位君主满足于其在邦联中的地位而对所谓义务不屑一顾,直至威廉一世执政才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威廉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君主,掌权后就决定 以武力统一全德,但是君主的野心通常没有节制,容易滑向把第2方案作为国家的根本战 略目标。所幸,他任命谨慎自制的俾斯麦为宰相使国家的根本目标始终维系在第4方案的 周围而不致相去甚远。至于方案3,对当时的普鲁士而言,既无强大的海军作为实力支撑,又没有早期殖民活动的优势基础,更由于其处于欧陆中心的地缘位置,使其既无能力也无 意愿加以实施,当然德国统一、尤其是威廉二世上台后德国能力和意愿以及国际环境的变 化导致了与彼时完全不同的国家根本目标。 如果我们用大战略的基本理论来加以审视,则可以更加清楚俾斯麦所制定之普鲁士国 家根本目标的高明和适切。根据大战略原理,确定国家根本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国家的 根本战略目标是否集中、明确、合理、有效;各种利益需要以及多种政策目标是否有轻重 缓急次序并且明确恰当;手段与目的是否大致平衡;各种手段之间是否大致平衡。 由是观之,俾斯麦以方案4为其根本对外目标是非常合理和有效的,因为方案4比

俾斯麦体系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特点是什么? 德国的统一破坏了欧洲的均势,促成了欧洲列强之间地位的急剧变化,导致欧洲的重心逐渐向柏林转移。这个突如其来的巨变引起邻国的焦虑和恐慌。深谙地缘政治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认识到,欧洲均势的任何改变都会激起列强的联合抵制。鉴此,俾斯麦从1871年接任帝国宰相到1890年被迫辞职的二十年间,自我节制,极力改变锋芒逼人的形象,以稳建温和的风格扮演维持现状的角色,稳定欧洲的秩序,缓和紧张局势。本文拟就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外交政策的目标、策略的演变、作用以及弱点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军事力量强大的德意志帝国是在欧洲大陆心脏地带兴起的,因此,对欧洲的政治和外交格局的冲击格外严重。德国统一后,国势与日俱增,边缘地区的列强所感受的压力也随着日益加重,因而列强互相接近结盟对付新生德国的可能性也日渐增大。俾斯麦时代的德国缺乏稳定的外交基础,活动余地相当狭小。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考虑的话,德国是天生被包围了的国家。俾斯麦对德国客观环境的局限曾经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国界,俄国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此外,根据世界历史整个发展情况,我们的地理位置以及根据德意志民族的内部联结与其他民族相比也许相当松散这一特点,我们比任何一个别的民族更容易遭到别人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危险。”(注: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德国波恩Inter Nationes出版,1987,第168页。)俄国外交官彼得·舒瓦洛夫伯爵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俾斯麦因德国地位易受威胁而忧虑,不断受到敌对列强“结盟的恶梦”(注:赫沃斯托夫编《外交史》(中译本),第二卷(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的纠缠。显而易见,如何设法消除敌对同盟围堵的潜在危险,便成为俾斯麦外交政策的中心课题。 1870年,普鲁士在军事上战胜了法国,但是,翌年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订的和约并未能与法国真正达成和解。德国吞并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图在地理战略上削弱法国。从此,德法两国结下难解之仇。诚然,法国没有实力单枪匹马同德国再进行较量,但是,强烈的复仇心理驱使着法国随时准备着与任何同德国敌对的国家结盟。因此,俾斯麦便失去了对法国外交政策的回旋余地。 边缘地区的列强,除法国之外,有英国、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英国虽然受到强大而统一的德国兴起的影响,但毕竟不如法国和奥匈帝国那么直接。英国这个殖民帝国依然保持着工业、商业和海军的优势。它是均势的关键国之一,密切注视着德国的动向。如果德国的作为超出英国容忍的限度,英国必定会联合欧陆列强制衡德国。 奥匈帝国是德国统一进程中的受害者,实力较弱。俾斯麦基于外交战略考虑对奥匈帝国颇为重视。早在普法战争期间,俾斯麦就决意以“小德意志方案”统一德国,保留奥匈帝国。如果摧毁它组建“大德意志帝国”的话,几百万奥地利的天主教徒便成为公民,无疑会对信奉新教的普鲁士在德国的地位构成莫大的威胁。就是在这个“小德意志帝国”内部的天主教势力业已强大到让俾斯麦难以对付,最后只得退让,中止了“文化斗争”。更何况外加这几百万天主教徒呢?再者,这个“大德意志帝国”必将夹在渴望复仇的法国和虎视眈眈的沙皇俄国之间,只得终日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保留奥匈帝国作为缓冲国,俾斯麦始终认为是意义重大的一项举措。19世纪后半期,欧洲列强竞相扩张。奥国没有强大的海军以进行海外殖民活动,便只好向东南面的巴尔干半岛伸展势力,因而与俄国发生严重的利害冲突。由于奥国对俄国持有强烈的戒惧之心,自然有与德国保持友善关系的愿望。 从战略的角度考虑,新统一的德国最大的威胁该是东邻俄国,因为普俄两国瓜分波兰之后,俄国可以从波兰边境有效地发动危及柏林的入侵。幸好普鲁士与俄国一直保持着友善关系,俄国在普法战争期间陈兵奥国边境支持普鲁士,两国皇帝的关系显得相当亲密。但是俄国首相哥尔查科夫看见俄国的保护国普鲁士从战火中一跃成为中欧强大而统一的德意志帝国,难免因妒忌而不满。毋庸置疑,毫无顾忌地追求国家利益的俄国,也是制衡德国越轨行为的举足轻重的力量。 维也纳体系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

现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指南 考试题型: 一、填空(10分,每空一分) 二、简答题(50分,5道题,每题10分) 三、论述题(40分,2道题,每题20分) 复习题 简答题(以下题目结合章节安排和事件人物之间之间的联系,成组出现,以利于在整体把握国际关系史演进脉络的基础上,分别加以理解和记忆) 1、关于现代国际关系起止的几种不同观点 2、国际体系的涵义与欧洲国际体系的特征 3、16世纪哈布斯堡帝国称霸企图的失败、失败的缘由及国际政治意义 查理五世 《奥格斯堡和约》 腓力二世 4、英国革命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光荣革命”的国际关系意义 《航海条例》 伊丽莎白一世 5、《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掷出窗外事件 6、路易十四的扩张及其失败的原因 九年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乌特勒支和约》 路易十四 7、什么是“北方同盟”与“北方和解体系” 北方大战 《尼斯塔特和约》 彼得一世 8、17世纪与18世纪俄土战争 叶卡捷琳娜大帝 9、荷兰在欧洲历史上的创新及其在欧洲国际体系中的作用 尼德兰独立战争 威廉三世 10、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七年战争 “外交革命” 11、波兰三次被瓜分的前因后果 12、美国独立的国际因素 武装中立同盟 13、拿破仑战争的进程、结局及其缘由

拿破仑帝国 特拉法尔加战役 14、神圣同盟的内容与作用 正统主义原则 欧洲协调 梅特涅体系 15、门罗主义的内容和作用 16、希腊独立及其国际政治意义 19世纪俄土战争 《伦敦海峡公约》 17、1848年革命对欧洲政治的影响 (1848年革命对维也纳体系的影响) (1848年革命对欧洲大国的影响) 奥撒战争 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问题 拿破仑三世 尼古拉一世 18、克里米亚战争的起因、后果与国际政治意义 俄国历史上的南下政策 《库楚克-凯纳吉条约》 1878年3月俄土《圣斯特法诺条约》 19、意大利统一的进程及其国际政治影响 加富尔 加里波第 20、德意志统一的进程及其国际政治影响 普丹战争 普奥战争 普法战争 21、俾斯麦同盟体系的构成、特点与缺陷 俾斯麦的大陆政策 《再保险条约》 德奥意三国同盟 俾斯麦的殖民政策 22、近东危机对欧洲列强间关系的主要影响 柏林会议(1878年) 23、19世纪后期帝国主义浪潮的表现、成因与影响 英布战争 布尔人 克鲁格电报 24、德国崛起对欧洲国家体系的冲击 德国“世界政策”的主要内涵 25、两大军事同盟体系的形成 英德敌对的由来

上海市闵行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闵行区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次考试为机器阅卷,答案须填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学校、姓名及考生号填写清楚。答题时客观题用2B铅笔按要求涂写,主观题用黑色水笔填写。 2、本试卷共有28题,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3、考试后只交答题纸,试卷由考生自己保留。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春秋战国时期,下列价值观最有可能被社会认可的是 A.追名逐利 B.仁义道德 C.礼乐教化 D.无为而 治 3.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在右图的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4.13世纪后半期,“汗八里”成为影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汗 八里”可能是指中国的 A.开封 B.临安 C.大都 D.长安 5.2018年1月,黄浦区光启南路在市政道路改造中,发现两根粗大石柱,据专家初步推断是徐光启“阁老坊”的遗物。与徐光启相关的史实是 A.榷场贸易 B.丝绸之路 C.朝贡贸易 D.西学东渐 6.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展出的《丝路山水地图》引发热议。如要进一步搜集丝绸之路起源的有关史料,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 A.汉朝史料 B.唐朝史料 C.宋朝史料 D.明朝史料 7.有史家认为,历史之真象即运动规律如“一螺线”,该史家可能是 A.刘知几 B.司马光 C.章学诚 D.梁启超 8.与烟草、土豆等农作物最初从美洲传向欧亚大陆有直接关联的历史人物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9.右图漫画中的人物正在穿上象征权力的长统靴,但宝座上充满刺刀尖,

西方外交思想史(1)

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关系的罗马法律。在罗马法司法体系中,万民法是比较成熟和发达的部分,也是后期罗马法的基本内容。拜占庭帝国的外交思想:1.雇佣和收买蛮族的武装为拜占庭服务。2.分而治之。3.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使用武力。4.对既不能收买也不能用武力征服的敌人,则采取政治、经济包围的办法。5.利用商业关系来扩大拜占庭的影响。外交为发展贸易服务,而贸易联系的扩大又被拜占庭拿来作为最强有力的外交工具之一。6.利用基督教来巩固拜占庭的势力。跟在商人后面的,是拜占庭的传教士。普鲁士的大陆政策:19世纪60~70年代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推行的外交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该政策确定统一后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其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阻止其他大国结盟。普法战争后期,俄国几度扬言干涉,并与英国协商共同行动,构成对德国的最大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俾斯麦力图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以孤立法国;联合奥匈帝国,抑制俄国在欧洲的扩张;拉拢英国;加剧英俄对抗。从而构成极其错综复杂的外交网。华盛顿的外交思想:现实主义、中立主义、孤立主义。孤立主义是一种外交政策。它通常由防务和经济上的两方面政策组成。在防务上,孤立主义采取不干涉原则,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在经济文化上,通过立法最大程度限制与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门罗的外交思想:1,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美国独立

战争以来实行的是孤立主义外交。它的核心思想是不卷入欧洲的政治纷争。2,关于“美洲大陆”的外交思想:①以巩固与扩大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为借口排挤欧洲势力。②确立了非干涉、非殖民的原则。③扩张领土的战略目标。3,增强国防的思想。“超越遏制”战略,是美国总统布什制定的新的对苏政策,宣称它是“美国战后对苏政策的彻底改变”,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将进行哲学思想的变革”。“超越遏制”的主旨是积极同苏联发展关系,加强美苏合作,促使苏联逐渐实现“自由化”,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超越遏制是鉴于国际格局发生新变化而作出的政策调整。这一战略强调,今后美国和北约组织对苏政策的主要重点将转向更多地同苏联的公开性和经济改革打交道。在对苏保持警惕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形势的缓和,发挥美国的相对优势,抓住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所提供的历史机会,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手段,特别是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用“和平演变”的方式,最终改变苏联制度的基础,使苏联同过去的政策彻底决裂。新大西洋主义,以图建立一个在美国领导下的欧洲。其主要构想是:1、北约仍将是大西洋两岸共同的军事组织,并将进一步扩大其职能,使之成为肩负欧洲防务、政治和经济事务的超级机构;2、要求欧共体向其他国家开放,用条约的形式把美国同欧共体连结起来,使欧共体在促进苏联和东欧转化方面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3、主张更多地发挥安全的作用,使之成为欧洲大陆的管理机构和东西欧的桥梁,从而促进苏联和东欧更快地实行市场经济和自由选举。新大西洋表明了美国90年代对西欧政策的基本

浅谈俾斯麦外交政策

浅谈俾斯麦外交政策 陈明媚 摘要:俾斯麦是德国历史上叱咤风云于欧洲政坛的一名“铁血”宰相,在他的身上强烈地彰显出容克阶级地主专横、狂戾的作风。其果敢、坚毅、自信的个性对于德国的统一以及德国的外交起到了很大作用。在他任职期间所建立的大陆联盟体系,有效地稳定了德国的局势和维稳了欧洲的均势,但是它自身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与无法克服的弊端,最终以失败落下帷幕。 关键词:俾斯麦 大陆联盟体系 欧洲均势 1862年9月,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俾斯麦讲明了自己的立场:“维也纳条约所规定的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国家生活的。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①为此,他开始让他蜚声欧洲政坛乃至国际政坛的“铁血政策”。本文拟从大陆联盟体系推行的背景,目标,形成过程以及最终的影响作一些拙略的评述。 一:大陆联盟体系推行的背景 19世纪50、60年代,德意志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飞跃性的进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人们各方面的水

平得到了质的突破,国民经济的重心开始转移到机器大工业的生产领域上了,机器大工业的制度得到的普遍建立。1850—1870年,“德国这二十年中带来的成果比以前整整一个世纪还要多。”②但是,德意志城邦林立,封建割据状态依旧成为其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绊脚石。这就使得经济领域的变化与政治局面的现状发生了重要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把国家统一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三次王朝战争的胜利消灭了封建城邦的割据状况,奠定了俾斯麦大陆联盟政策的基础。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一步,就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把属于丹麦的石勒苏益格—何尔施泰因两公国并入德国。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何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帮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三步,就是1870年的反法战争。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拿破仑三世此刻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拿破仑对德国事务的干涉,激起法国民族运动的高涨,同时欧洲列强因同法国的矛盾而宣告“中立”,俾斯麦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取得节节胜利,1870年9月2日,

国际关系史1简述题

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起因及过程。 基本原因:宗教对垒和领土纷争;直接原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 (1)导火线: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 (2)四个阶段:①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②丹麦阶段(1625-1629)③瑞典阶段(1630-1635)④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 (3)结果:长期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基本内容。 (1)1648年10月24日签订。是在新教势力取得相对优势的情形下签订的。 (2)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领土问题、宗教问题、确定德意志国家的体制。(主要内容)

3、简述三十年战争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影响。

4、简述三次英荷战争。

5、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背景:由于婚姻关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路易十四都拥有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且西班牙是一份丰厚的遗产。1700年,西班牙国王病逝,其遗嘱要求西班牙务须保持完整并由路易十四的孙子继承,如路易十四拒绝,再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儿子继承。路易十四接受了这份遗产,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肯轻易放弃,事情到了非战争不能解决的地步。(2)1701-1713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整个欧洲分裂成两大阵营。法国、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等国为一方,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组成反法同盟,并得到了勃兰登堡、葡萄牙和萨伏依的支持。最后交战双方在1713年签订了《乌德勒支条约》。 (3)《乌德勒支条约》首先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腓力浦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他的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确保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除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王位的要求没有实现以外,其他战争国的目的基本上都达到了。 (3)评价:在这次战争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着崇高的宗教目标,意识形态之争被排除在战争之外。这场战争是“第一场很少带有宗教色彩的战争,是第一次主要为商业和海上霸权的利益角逐的战争,是英国人第一次慷慨地用在欧洲政治上的战争,是第一次可称为‘世界大战’的战争”。通过战争,欧洲大陆均势得到了维护并且更加稳固,因为大国受到削弱,小国纷纷崛起,普鲁士的一加入到列强行列,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从一个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乌德勒支条约》签订后,欧洲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约保证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而在海上,英国获得了主宰权。 6、简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