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会计一讲义(完整资料)

管理会计一讲义(完整资料)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一)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企业外部的有关利益集团或个人提供他们据以决策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应该遵循会计准则,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和全面的计量、确认、记录与汇总,定期编制财务报告,为企业外部有关利益团体提供其据以决策的有关信息,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管理会计及其演进

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另一分支,服务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职能的实施,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并参与管理活动。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分类、加工整理、分析报告和信息传递等,为企业的决策规划、计划预算、评价与控制等方面提供信息.

管理会计的内容和基本特点

(一)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1.决策与规划会计

决策分析可以区分为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分析.短期决策分析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成本与产量问题;其二是成本与收入问题;其三为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长期投资决策是建立在货币时间价值的基础上的.货币时间价值是资本机会成本的体现。是资本对时间的增量,其数值确定与资本的边际成本或边际收入是联系在一起的。

规划会计通过编制计划和预算将决策确定的目标和行动具体化,预算包括生产经营总预算和项目预算。

2.执行与控制会计

执行和控制是保证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得以实现的实施过程。主要通过计划执行结果与预算的比较,评价执行者的工作成绩,通过差异分析获得反馈信息,以便采取措施,达到控制的目的。

(二)管理会计的特点

1.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2.方法灵活多样性3.面向未来的时间特征

4.会计信息不受会计准则约束5.重视人的行为问题

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和信息质量

(一)企业目标和管理职能

1.企业的目标

以盈利为导向,以酬报其投资者并保证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企业管理职能

企业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计划预算、组织实施和评价控制四个方面。

(二)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

1.为决策提供客观可靠信息2.制定计划编制预算

3.实施经营计划,评价业绩实施控制4.成本确定和成本计算

(三)管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准确性2.相关性3.可理解性4.及时性5.成本和效益原则

现代企业环境和当代管理会计发展(20世纪70、80年代)

(一)信息技术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设计;

(二)代理人理论;

(三)价值链分析、作业管理和作业成本计算;

(四)目标成本计算和价值分析;

(五)质量成本与全面质量管理;

(六)适时生产(存货)系统;

(七)综合记分卡。

第二章成本性态与变动成本法

(一)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具有两个特点:(1)成本总额不随业务量而变,变现为一固定金额;(2)单位业务量负担的固定成本随业务量的增减变动成反比例变动。

约束性固定成本(受)固定资产折旧费、财产保险费、财产税、房屋设备租赁费

酌量性固定成本(不受)广告和促销费、研究开发费、职工培训费、管理人员薪金

(二)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具有两个特点:

(1)成本总额随业务量的增减变动呈正比例变动;(2)单位业务量的变动成本不受业务量的增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不变.

(三)混合成本

阶梯成本:企业的运货员、质检员等人的工资、固定资产租赁费

阶梯成本的特点是,业务量在一定范围内增长,其发生额固定不变;当业务量增长超过一定限度,其发生额就会跳跃到一个新的水平,然后在业务量增长的一定限额内保持不变。

半变动成本:水电费、煤气费、电话费、机器设备的维修保养费

(四)相关范围

对于固定成本来说,相关范围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特定的期间;二是指特定的业务量水平.

混合成本分解和成本预测

(一)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

1.工程成本法

又称作技术测定法,它是由工程技术人员根据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对各种物质消耗逐项进行技术测定,在此基础上来估算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一种方法。

2。账户分析法

账户分析法是指分析人员根据各有关成本明细账的发生额,结合其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对每项成本的具体内容进行直接分析,使其分别归入固定成本或变动成本的一种方法.

3。合同确认法

合同确认法是根据企业与供应单位所订立的经济合同中的费用支付规定和收费 标准,分别确认哪些费用属于固定成本,哪些费用属于变动成本的方法。

4。历史成本分析法

历史成本分析法是根据混合成本在过去一定期间内的成本与业务量的历史资料,采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对其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分解出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的一种定量分析法。

(1)高低点法

由于混合成本兼有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种因素,因而其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Y=a+bX

高低高高低点产量之差高低点半变动成本之差x x y y x y b --==∆∆=

a=y-bx

(2)散布图法

根据若干时期业务量和成本的历史资料,绘制各时期成本点的散布图,再按目测所得的成本变动趋势画一直线,便可确定成本的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这种方法称为散布图法。

(3)最小平方法

根据若干历史时期业务量和成本的历史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算出最能代表产量与成本关系的回归直线,并据此确定成本的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的方法,又叫回归直线法。

考点三: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

(一) 完全成本法

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期间费用:固定、变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二) 变动成本法

固定成本:固定制造、销售、管理费用

变动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销售、管理费用

(三)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区别

1.成本划分的标准、类别及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完全成本法按照成本的经济用途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类,产品成本包括全部生产成本,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变动成本法按照成本性态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2。存货计价及成本流程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是按照变动生产成本计价的,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完全成本法下期末的产成品和在产品都是按照全部成本计价的,既包括变动成本,也包括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所以,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货计价必然高于变动成本法的存货计价。

变动成本法将全部固定制造费用作为从当期销售收入中扣除的已耗费成本,而完全成本法则将固定制造费用作为为耗成本保留在存货成本中,并在以后销售时作为销售成本的一部分从销售收入中扣除。

两种方法的区别还体现在:(1)利润计算公式不同;(2)计算出来的净利润有可能不同.关于这两个方面的区别,将在下面分别展开阐述。

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的损益表

(一)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编制的损益表:

完全成本法下的职能式损益表变动成本法下的贡献式损益表

销售收入销售收入

减:销售成本减:变动成本

期初存货成本变动生产成本

加:本期生产成本变动销售费用

可供销售的产品成本变动管理费用

减:期末存货成本变动成本合计

销售成本合计

销售毛利边际贡献

减:营业费用减:固定成本

销售费用固定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固定销售费用

营业费用合计固定管理费用

营业利润固定成本合计

营业利润

2.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营业利润差额的计算公式

营业利润差额= 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 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费用—完全成本法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费用

= 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期末存货量–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期初存货量3.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营业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明确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营业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

(1)当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等于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时,营业利润差额为零,则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营业利润必然相等。

(2)当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大于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时,营业利润差额大于零,则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一定大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3)当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小于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时,营业利润差额小于零,则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一定小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在特殊条件下,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营业利润与存货量及产销量有如下关系:

(1)当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均为零,即产销量绝对平衡时,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营业利润相等。

(2)当期初存货量为零,期末存货量不为零,即产量大于销量时,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3)当期末存货量为零,期初存货量不为零,即产量小于销量时,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我们还可进一步推出,当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均不为零,且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相等(即前后期固定制造费用和产量均不变)时,两种成本计算法所确定的营业利润差额就取决于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的数量关系,即产销平衡关系:

(1)当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相等,即产量等于销量、产销相对平衡时,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营业利润相等.

(2)当期末存货量大于期初存货量,即产量大于销量时,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3)当期末存货量小于期初存货量,即产量小于销量时,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三)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1。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1)能够促使企业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

(2)能提供企业管理层预测和短期决策的有用信息

(3)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和正确进行业绩评价

(4)简化成本计算

2。变动成本法的缺点

(1)不符合财务会计的产品成本概念及对外报告的要求

(2)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

第三章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关系概述

本量利关系是指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本量利分析就是对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所进行的分析。本量利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短期内产品销售量、销售价格、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以及产品结构等因素的变化对利润的影响,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预测、决策等方面的信息.

(一)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定

1.销售价格固定 2.成本是线性的 3.产销平衡 4.销售组合固定

销售组合是指企业销售的各种产品所组成的比例关系。销售组合固定是假定在一个生产多品种产品的企业,各种产品的销售量占全部产品销售总量的比例保持不变。

(二)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

利润 =销售收入- 变动成本 — 固定成本 P = px-bx-a =(p —b )x —

=销售价格×销售量一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 固定成本

=(销售价格一单位变动成本) ×销售量 - 固定成本:

(三)边际贡献及相关指标的计算

单位边际贡献(CM) =销售价格 - 单位变动成本 =p —b

边际贡献(TCM )=销售收入— 变动成本=单位边际贡献×销售量 =px-bx=(p —b )x=CM·x

营业利润(P )=边际贡献 — 固定成本 =TCM — a

边际贡献率 = (px )TCM)(销售收入边际贡献 ×100%=(px )CM)

(销售价格单位边际贡献 ×100%

变动成本率=(px ))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bx ×100%=

(p))(销售收入单位变动成本b ×100% 边际贡献率 + 变动成本率 = 1

边际贡献率 = 1— 变动成本率

本量利分析

(一)盈亏平衡分析

所谓盈亏平衡就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既不盈利也不亏损、利润为零的状态。盈亏平衡分析就是研究当企业恰好处于盈亏平衡状态时的本量利关系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1.盈亏平衡点的确定

(1)基本等式法

根据公式P=(p —b )x-a ,在盈亏平衡状态P=0,则公式就成为:

(p —b)x —a=0

x = b p a -

即: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单位变动成本销售价格固定成本

-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销售价格×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2)边际贡献法

边际贡献(TCM )=固定成本(a )

即:CM·x=a

x = CM a

即: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单位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

(3)本量利分析图

盈亏平衡点也可以用本量利分析图来表示。本量利分析图是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反映企业不同业务量水平条件下的盈亏状况的图形,也称盈亏平衡图。标准本量利图在管理会计中运用最广泛、且能反映最基本的本量利关系。它所反映的总成本是以固定成本为基础,能清晰地反映固定成本总额不变的特点,同时能揭示盈亏平衡点、盈利区与亏损区的关系。

y

保本额 变动成本

亏 损 固定成本

0 保本量x 0 x

x -x 0

安全边际量

第一, 在盈亏平衡点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量超过盈亏平衡点一个单位,即可获得一个单位边际贡献的盈利。销

售量越大,实现的盈利就越多。

第二,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盈亏平衡点越低,盈利区的面积就会扩大,亏损区的面积就会缩小.

第三,在销售收入既定的情况下,盈亏平衡点的高低取决于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的大小.单位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总额越小,盈亏平衡点就越低;

2。多品种产品盈亏平衡点分析

第一,计算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率.

第二,计算各种产品的销售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某种产品销售比例 = 全部产品销售收入合计该种产品销售收入

第三,计算各种产品的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 = 全部产品销售收入合计各种产品边际贡献合计

=∑⨯)(各种产品销售比例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率

第四,运用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计算综合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综合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 加权单位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

第五,计算各种产品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某种产品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综合盈亏平衡点销售额×该种产品销售比重

3.安全边际分析

安全边际是指企业预算(或实际)销售量超过盈亏平衡点的差额。这个差额表明从预算销售量到盈亏平衡点有多大的差距,或者说在亏损发生之前销售量可低于预算的数量。

安全边际=预算(或实际)销售量 —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或 安全边际=预算(或实际)销售额 —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企业的销售量超过盈亏平衡点越多,安全边际就越大,说明企业发生亏损的可能性就越小,企业的经营也就越安全。。

衡量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相对数指标是安全边际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安全边际率= )()()

(额销售量或实际预算额安全边际量×100%

营业利润 = 安全边际(数量) ×单位边际贡献

营业利润 = 安全边际(金额) ×边际贡献率

销售利润率与安全边际率和边际贡献率的关系,需要掌握公式:

销售利润率 = 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

(二)保利分析

保利分析是指在假定售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均已知的情况下,为确定保证目标利润实现而应达到的销售量或销售额而采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1.目标利润的确定

所谓目标利润是指企业在未来计划期间内,经过努力应该达到的最优化利润目标.

2.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的确定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是指在价格和成本水平既定的条件下,为保证事先确定的目标利润能够实现而应当达到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额)的计算公式和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公式基本相似,其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 = 单位边际贡献目标利润

固定成本+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额 = 边际贡献率目标利润

固定成本+

(四)实现目标利润的其他因素的确定

在保利分析中,也可以分析、计算在预计销售量一定的情况下,为保证实现目标利润的售价、单位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应为多少。在这种情况下,保利分析的公式表示如下: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 + 销售量目标利润

固定成本+

实现目标利润的单位变动成本=销售价格 — 销售量目标利润

固定成本+

实现目标利润的固定成本=(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 ×销售量-目标利润

本量利与相关因素变动分析

(一)销售价格变动的影响

销售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单位边 际贡献和边际贡献率向同方向变动,从而会改变盈亏平衡点。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提高产品 销售价格,则会增大单位边际贡献和边际贡献率,在本量利图中,表现为销售收入线向上倾 斜,导致盈亏平衡点降低,在一定销售量下实现的利润将会增加,或亏损将会减少;

(二)单位变动成本变动的影响

单位变动成本的变动会引起单位边际贡献和边际贡献率向相反方向变动,从而改变盈亏平衡点。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提高单位变动成本,则会减少单位边际贡献和边际贡献率,在本量利图中,表现为总成本线向上倾斜,导致盈亏平衡点上升,一定销售量下实现的利润将会减少;

(三)固定成本变动的影响

固定成本的大小与企业经营规模直接相关.企业的经营规模越大,固定成本就越大,盈亏平衡点也就越高。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固定成本总额提高,则在本量利图中,会抬高总成本线的位置,导致盈亏平衡点上升,一定销售量下实现的利润将会减少。

(四)多因素同时变动的影响

上述分析都是以假定某一因素变动时其他因素不变为前提条件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能会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同时改变多个因素来调整盈亏平衡点,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

考点四 : 本量利分析的应用

(一)经营杠杆在利润预测中的应用

1.经营杠杆作用

当产品产销量增加时,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单位产品利润,并使利润的增长幅度大于产销量的增长幅度;反之,当产品产销量下降时,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上升,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利润,并使利润的下降幅度大于产销量的下降幅度。只要有固定成本存在,利润的变动幅度就会大于产销量的变动幅度,这种产销量较小幅度变动引起利润较大幅度变动的现象就称为经营杠杆作用。经营杠杆能反映企业的经营风险,并能帮助企业进行科学的利润预测分析,因而是本量利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

2。经营杠杆系数

衡量经营杠杆作用的指标是经营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是指利润变动百分比相当于销 售量变动百分比的倍数.其理论计算公式如下:

经营杠杆系数 = 销售变动百分比利润变动百分比

在实际工作中,经营杠杆系数可以根据计划期的有关预算资料,按以下简化公式计算:

经营杠杆系数 = 预算利润总额预算边际贡献

利用经营杠杆系数就可以预测销售量变动对计划期利润的影响程度。

计划期利润变动百分比=销售量变动百分比×经营杠杆系数

3.经营与经营风险

当销售量增加时,营业利润将以经营杠杆系数为倍数的幅度增加;反之,当销售量减少时,营业利润也将以经营杠杆系数为倍数的幅度下降。由此可见,经营杠杆系数扩大了市场和生产等不确定因素对利润变动的影响,而且经营杠杆系数越大,营业利润对销售变动也越敏感,变动也越剧烈,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越大.因此,经营杠杆系数反映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程度。一般情况下,对销售量很不稳定的企业,保持较低水平的经营杠杆系数是有利的,这样可以减轻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

影响经营杠杆系数大小有两个重要因素——固定成本和销售量。

(1)固定成本对经营杠杆系数的影响

经营杠杆系数总是大于1,而且经营杠杆系数将随固定成本的变化呈同方向变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越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越大;反之,固定成本越低,经营杠杆系数越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越小。

(2)销售量对经营杠杆系数的影响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营杠杆系数是随着销售量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动的,即销售量上升,经营杠杆系数下降,经营风险也随之降低;反之,销售量下降,经营杠杆系数上升,从而使经营风险增大。

(二)本量利分析在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在运用本量利方法进行决策,所评价的各备选方案通常不涉及收入,只涉及成本,因此,可依据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备选方案的择优,即通过比较不同业务量下各备选方案的总成本,选择总成本最小的方案为最满意方案。在生产经营决策中,应用本量利分析的关键在于确定成本无差别点.所谓成本无差别点是指使两个备选方案总成本相等的业务量。

计算成本无差别点时,需要考虑每个方案的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而且方案之间的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水平应处于此种状况:如果一个方案的固定成本大于另一个方案的固定成本,则该方案的单位变动成本应小于另一方案的单位变动成本,否则无法应用此法.

设第一个方案的固定成本为a1,单位变动成本为b1。;第二个方案的固定成本为a2,单位变动成本为b2,且满足a1〉a2,b1〈b2,令两个方案的总成本相等:

a1+b1x=a2+b2x 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 = 差两方案单位变动成本之两方案固定成本之差

=21

21b b a a -- 将预计的业务量与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进行比较,就可以做出选择哪种方案的决策。

第四章 经营决策分析

决策分析概述

(一)决策及决策分析的含义

决策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权衡利弊得失,从中选择最满意(或最优)方案的过程.简单说,决策就是选择的过程,是对未来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进行选择或做出决定。管理会计中的决策分析是指为实现企业的预定目标,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对与企业未来经营战略、方针或措施有关的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过程。

(二)决策的特征

1。决策总是面向未来 2。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 3。决策要考虑人的因素

(四)决策分析的程序

1。确定决策目标 2.收集与决策目标相关的信息 3.提出实现目标的各种备选方案

4。选择最满意方案 5。决策方案的实施和跟踪反馈

经营决策分析中的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概念

(一)相关成本的含义

相关成本是指由某项特定决策方案直接引起的未来成本支出,并且是不同方案之间有差别的未来成本。

相关成本必须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基本特征:

(1)相关成本是预计的未来成本;(2)相关成本是有差别的未来成本。

(二)常见的相关成本概念

1。增量成本

增量成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增量成本是指因实施某项具体方案而引起的成本,如果不采纳该方案,则增量成本就不会发生。

2。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在决策分析过程中,由于选择了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丧失的潜在收益.企业的某些经济资源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用途,但在经济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将资源用于某一方面就不能同时用于另一方面。

3。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是指按照现行市场价格购买功能与某项现有资产相同或相似的资产所需要支付的成本.

4.可避免成本

可避免成本是指如果选择某个特定方案就可以消除的成本。

5。专属成本

专属成本是指那些能够明确归属于某一特定决策方案的固定成本,也称直接归属固定成本。专属成本是决策方案的相关成本。

6.可分成本

可分成本是指在联产品或半成品的生产决策中,对于已经分离的联产品或已产出的半成品进行深加工而追加发生的成本。

(三)无关成本概念

1。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由过去的决策所引起并已经发生的实际支出,不是现在或将来决策所能改变的成本.

2。不可避免成本

不可避免成本与可避免成本相对,是指不论管理层作出何种决策都不能改变其发生数额的成本。

3。共同成本

共同成本与专属成本相对,是指由多个方案共同负担的固定成本,也就是各方案之间没有差别的成本。

4。联合成本

联合成本与可分成本相对,是指联产品在分离之前的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应由所有联产品共同负担的生产成本。经营决策分析方法

(一)差量分析法(二)边际贡献分析法(三)本量利分析法

生产决策分析

(一)特殊订单的决策

(1)在剩余生产能力无其他用途的情况下,如果接受特殊订单不需要追加专属成本,那么只要该特殊订单的出价大于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也就是该特殊订单能提供边际贡献时,就可以接受该订单。

(2)在剩余生产能力无其他用途的情况下,如果接受特殊订单需要追加专属成本,那么接受此特殊订单的条件是该订单产生的边际贡献应大于专属成本,也就是特殊订单的相关损益应大于零。

(3)如果剩余生产能力具有其他方面的用途,那么就应当将在其他用途上产生的收益作为接受特殊订单的机会成本.

(4)如果特殊订单的订货数量超过了剩余生产能力的生产量,则接受该订单将会放弃部分正常生产量的销售,也就是将部分正常销售量转入了该特殊订单,这种情况下,就应将由此放弃正常销售产生的边际贡献作为特殊订单的机会成本.

(二)亏损产品是否停产或亏损部门是否撤消的决策

(1)当亏损产品的生产能力无其他用途时,只要亏损产品能产生边际贡献就不应当停产。

(2)若亏损产品的生产能力可以转作它用,即亏损产品停产后,其闲置下来的设备可用于生产其他产品,只要转产后所产生的边际贡献大于亏损产品所提供的边际贡献,那么这一转产方案就是可行的。

(四)联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的决策

联产品是指投入同一种原材料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出来的若干种经济价值较大的产品。对这类决策问题,一般可采用差量分析法。

第五章经营与定价决策

定价目标及影响价格的因素(P124-126)

(一)定价目标

1.以获得最大利润为定价目标

这一目标又包括以下三种类型:(1)以扩大当前利润为目标;(2)以一定的预期利润率为目标;(3)以获得合理利润为目标。

2.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定价目标

3.以适应或避免竞争为定价目标

(二)影响产品价格的因素

1.产品价值

2.市场供求关系

3.价格政策

4.产品寿命周期

一个典型的产品寿命周期要经过四个阶段:进入市场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饱和及衰退阶段。

5.市场竞争类型

完全竞争、垄断性竞争、寡头垄断、纯粹性垄断等四种类型.

以市场为导向的定价策略

(二)非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定价决策

1.公式法

公式法是指通过对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预测,建立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方程式以及销售成本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方程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销售收人和销售成本方程式求导数来确定产品的最优销售价格和最优销售量的一种方法。

2.列表法

列表法是根据不同价格下的不同销售量列表计算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的方法。在离散条件下,除了边际利润等于

零时可以找到最优售价外,如果无法找到边际利润等于零,则最优售价的位置应该在边际利润为不小于零的最小值的地方.

考点三: 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决策

(一)成本加成定价法

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成本+(单位产品成本×加成率)

= 单位产品成本×(1+加成率)

1.全部成本加成定价法

单位产品总成本是产品的生产成本加上分配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因而也称为单位全部分配成本.

以单位产品总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公式如下:

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总成本×(1+加成率)

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公式如下:

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1+加成率)

以全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产品或劳务的价格必须要补偿全部成本并应获得正常利润。如果单位总成本或单位生产成本计算正确的话,那么在一般情况下,以单位总成本或单位生产成本为基础制定的产品或劳务价格,能够保证企业获得一定的利润.

(2)全部成本可以证明产品或劳务价格的正确性。消费者一般理解企业为了维持经营,必须要在其销售的产品或劳务中赚取一定的利润.因而,在产品或劳务总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合理利润的价格对购买者来说是公道的。

(3)全部成本信息可以从会计部门容易地获得。一旦取得总成本或生产成本应有的估计数,则相应价格的计算就比较简单,而且易于理解。因此,全部成本加成定价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的定价方法.

以全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定价法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1)对于一个正常生产的产品而言,以全都成本加成确定的价格可以实现目标利润,但不可能使利润达到最大化。

(2)如果实际产量与预计产量之间相差很大,那么实际单位总成本或单位生产成本就会与定价基础的预计成本相差很大,企业实际取得的加成率也相应发生变化。这会使以预计产量为基础确定的最初售价显得不合理。

(3)以全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并未区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这就不便于进行本量利分析,不能预测价格和销售量的变动对利润的真正影响程度,因此,全部成本加成定价法不适用于短期定价决策.

2.变动成本加成定价法

以单位产品变动总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公式如下:

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变动总成本×(1+加成率)

以单位产品变动生产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公式如下:

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变动生产成本×(1+加成率)

以变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定价法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变动成本注重的是与产品或劳务相关的成本,它不要求将共同性的固定成本分配于各个产品或劳务上,所以它特别适用于短期定价决策.

(2)由于变动成本法区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那么就可以利用本量利分析来考察价格和销售量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并有助于管理部门建立盈亏平衡分析和边际贡献分析的相关概念,从而可以制定出使企业利润增长的价格。

(3)在短期定价决策中,通常最低价格就是接受订单所增加的变动成本,在变动成本基础上,按照企业规定的加成率所确定的价格就可以使企业增加盈利.因此,变动成本加成定价法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定价方法。

以变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定价法的主要缺点在于:

如果以产品或劳务的变动成本作为定价的最低限额,而固定成本如果在企业成本中占很大比重,那么就有可能会把价格定得太低而不能弥补固定成本,最终会给企业带来灾难.因此,如果以变动成本作为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基础,在加成率中就应该考虑相关的固定成本。特别是对正常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管理部门就应该确定较高的加成率,以确保价格能补偿全部成本。

(二)加成率的确定

目标利润 = 平均投资总额×目标投资报酬率

加成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以产品总成本为基础的加成率:

加成率= 成本总额目标利润

×100%

以产品生产成本为基础的加成率:

加成率=生产成本总额非生产成本

目标利润 ×100%

以产品变动总成本为基础的加成率:

加成率=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

目标利润+×100%

以产品变动生产成本为基础的加成率:

加成率=变动生产成本总额非生产成本固定制造费用目标利润)

(++×100%

考点四 : 其他定价策略

(一)最低定价法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当企业满负荷工作时,可以按照以下原则对产品定价:如果企业进一步生产盈利性更强的其他产品时,不会导致企业的利润下降,这时的价格就是该产品的最低价格。在最低价格之上的任何增量金额都将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

企业在确定某产品的最低价格时,如果资源是稀缺的,则必须考虑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所耗用资源的机会成本。因此,生产某产品的最低价格应该由两部分构成:

(1)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所发生的增量成本;

(2)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所耗用资源的机会成本.

(二)差别对待定价策略

差别对待定价是指企业对同一种产品或劳务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而制定不同的价格.这种价格差异主要反映需求的不同,而不反映成本费用上的差异.差别对待定价策略主要有以下四种:

(1)依据消费者对象差别定价.

(2)依据产品型号或形式差异定价。

(3)依据位置差异定价。

(4)依据时间差异定价。

(三)新产品的定价策略

1.撇油性定价

撇油性定价是指在新产品刚上市场时,把产品的价格定得很高,同时花费巨额广告费用和销售费用促销。以后随着市场扩大,竞争加剧,再把价格逐步降低。

2.渗透性定价

渗透性定价是指在新产品刚上市场时,为了开拓新产品市场,把产品的价格定得较低,以吸引大量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赢得竞争优势后再逐步提价.

第六章 长期投资决策分析

考点一: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的基本因素

(一)货币时间价值一般是指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殖.

1.一次性收付款项的终值和现值的计算

FV = PV ·(1+i)n = PV ·FVIFin

PV = FV ·n i )1(1

+ = FV ·PVIFin

其中:FV 为复利终值,PV 为复利现值,FVIFin 为复利终值系数,PVIFin 为复利现值系数。

2.普通年金终值和现值的计算

FV A = A ·i i n 1

)1(-+ = A ·FVIFAin

PV A = A ·i i n

-+-)1(1 = A ·PVIFAin

其中:FV A 为年金终值,PV A 为年金现值,FVIFAin 为年金终值系数,PVIFAin 为年金现值系数。

除了上述根据已知的年金计算年金终值或年金现值外,也可以根据已知的终值或现值计算年金。 A = in

FV IFA FV A A = in PV IFA PV A

(二)现金流量

一个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一般由初始现金流量、营业现金流量和终结现金流量三部分构成。

1.初始现金流量.

(1)固定资产投资; (2)增加的营运资金; (3)其他投资费用; (4)原有固定资产的出售收入。

2.营业现金流量。

(1)营业收入;

(2)付现成本。付现成本又称付现的营运成本或经营成本,是指在项目寿命期内为满足正常生产经营需要而动用现金支付的成本费用。(3)各项税款。

3.终结现金流量.

(1)固定资产残值收入; (2)营运资金的收回。

各年营业净现金流量=该年营业收入-该年付现成本-该年所得税

各年营业净现金流量=该年税后净利润+该年折旧+该年摊销额

(三)资本成本和要求报酬率

1.资本成本.资本成本是指使用资本所要支付的代价,通常包括资金使用费用和筹资费用两部分内容。

资本成本=利息费用(1—所得税率)/筹资数额-筹资费用

K =I(1-T)/P—F

2.要求报酬率=K=WiKi Wi-—--第i种资本来源所占比重,Ki————第i种资本来源筹资成本

长期投资方案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一)非折现的现金流量法

非贴现现金流量指标是指不考虑时间价值的各种指标。

1.投资回收期

如果每年的营业净现金流量(NCF)相等,则投资回收期可按下式计算:

原始投资额

投资回收期= 每年相等的净现金流量

如果每年的营业净现金流量(NCF)不相等,

回收期=m+NCFt/NCF m+1

m-———为累计净现金流量栏中最后一项负值所对应的年数、NCFt——-—为累计净现金流量最后一项负值NCF m+1————-—-为m+1年净现金流量

2.平均报酬率法

平均报酬率(ARR)=年平均净利润/初始投资额

(二)折现的现金流量法

1.净现值法

(1)净现值的概念

净现值是指将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照要求的报酬率或资本成本折算为现值的合计。

(2)净现值的计算。

净现值的计算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步:计算各年的净现金流量.

第二步:计算未来经营期间报酬的总现值。这又可分成三步:

将各年的营业净现金流量折算成现值。

如果每年的NCF相等,则按年金法折成现值;如果每年的NCF不相等,则先对每年的NCF进行贴现,然后加以合计。

(2)将终结现金流量折算成现值。

(3)计算未来经营期间报酬的总现值.

第三步:将建设期间各期的初始投资额折成现值.

第四步:计算投资方案的净现值。

(3)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

投资方案的NPV≥0,接受投资方案;

投资方案的NPV<0,拒绝投资方案。

如果有多个互斥方案,它们的投资额都相同,且净现值均大于零,那么净现值最大的投资方案为最优方案。

净现值法具有的优点:(1)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2)考虑了项目寿命期内的全部净现金流量,体现了流动性与收益性的统一;(3)考虑了投资的风险性。

净现值法的局限性:(1)不能揭示各个投资方案本身可达到的实际报酬率水平;(2)净现值是一个绝对数指标,只能反映某个单独投资方案的投资与收益关系.如果几个投资方案的初始投资额不相同,那么仅以净现值的大小是无法确定投资方案获利水平的高低,因而就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3)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率或资本成本的确定比较困难.

2.获利指数法

(1)获利指数的计算。获利指数又称现值指数(用PI表示),是投资项目未来报酬的总现值与初始投资额的现值之比。

获利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PI= 初始投资额的现值合计值合计

经营期净现金流量的现

(2)现值指数的计算步骤。现值指数的计算过程是:

第一步:计算未来报酬的总现值。这与计算净现值所采用的方法相同。

第二步:计算现值指数,即根据未来的报酬总现值和初始投资额现值之比计算现值指数。

(3)现值指数法的决策规则.

投资方案的PI ≥1,接受投资方案;

投资方案的PI <1,拒绝投资方案。

如果几个互斥方案的投资额都相同,且现值指数均大于1,那么现值指数越大,投资方案越好。

一般情况下,用现值指数法得出的结论与用净现值法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当不同投资项目的初始投资额不同时,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

3.内部报酬率法

内部报酬率又称内含报酬率(用IRR 来表示),是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的折现率。

内部报酬率的计算步骤:

(1)在每期现金流入量不相等的情况下,内部报酬率要通过“逐次测试”来确定。其计算方法是:

①估计一个折现率,并以此率计算各年现金流入量的现值,然后把加计的总数减去投资额,如差额(即净现值)为正数,则表示估计的折现率小于该方案可能达到的内部收益率,这时应提高估计的折现率,再进行测算,直到测算的净现值正数下降到接近于零为止;如果差额(即净现值)为负数,则表示估计的折现率大于该方案可能达到的内部收益率,这时应降低估计的折现率,再进行测算。如此经过逐次测算,即可求出由正到负的两个相邻的折现率。

②依据正负相邻的折现率,采用内插法计算出方案的内部收益率。

(2)如果每期现金流入量相等,也就是表现为年金的形式,内部报酬率的计算方法是:

①以原始投资额除以年金金额,计算年金现值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现值系数=原始投资额/年金金额

②从年金现值表中找出在相同期数里与上述现值系数相邻的折现率。

③依据两个相邻的折现率和已计算的现值系数,采用内插法计算出投资方案的内部报酬率。

(3)内部报酬率法的决策规则

用IRR 表示内部报酬率,内部报酬率法的决策标准是:

投资方案的IRR ≥要求的报酬率或资本成本,接受投资方案;

投资方案的IRR 〈要求的报酬率或资本成本,拒绝投资方案。

如果几个互斥方案的投资额都相同,且内部报酬率均大于要求的报酬率或资本成本,则内部报酬率越大的方案越好。

(4)内部报酬率法的优缺点

内部报酬率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反映了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率,概念也易于理解。但这种方法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个投资方案可能同时有多个内部报酬率,从而无法确定真实的内部报酬率。

4。三种方法的关系

对同一投资方案,其净现值NPV 、获利指数PI 和内部报酬率IRR 之间存在以下数量关系(K 为要求的报酬率): 当NPV>0时,PI 〉1,IRR 〉K ;

当NPV=0时,PI=1,IRR=K ;

当NPV<0时,PI 〈1,IRR

根据上述关系,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就同一投资方案而言,无论是运用净现值法还是内部报酬率法,都可以得出相同的接受或拒绝方案的结论.但是如果在两个互斥投资方案中选择其中之一,则用上述两种方法评估的结果有可能正好相反。

造成净现值法与内部报酬率法发生矛盾的最基本原因,是由于这两种方法对再投资的报酬率的假设各不相同。一般认为,净现值法的再投资报酬率假设比内部报酬率法更为合理. 尽管内部报酬率法有一定的优势,但净现值法从总体上说还是优于内部报酬率法.

总之,在无资金限量的情况下,利用净现值法在所有的投资评价中都能作出正确的决策。而利用内部报酬率和获利指数在采纳与否决策中也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但在互斥选择决策中有时会作出错误的决策。因而,在这三种评价方法中,净现值是最好的评价方法.

三、长期投资决策案例分析

要学会运用决策分析方法特别是净现值法进行扩充型投资的决策分析.

(一)购置设备扩大生产能力

(二)建设新生产线

(三)专卖权:扩大市场

重点掌握经营期间每年营业现金流量的计算。

每年现金流量=年现金流入—年现金流出

=每年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净利润+折旧

=(每年营业收入-付现成本)*(1—所得税率)+折旧*所得税率

第七章全面预算

全面预算的意义和内容

(一)全面预算的意义

1.明确企业各级各部门工作的目标

2.是企业内部各部门间工作的协调工具

3.有助于收入提升与成本节约

4.提供了企业进行工作业绩评价的标准

(二)全面预算的特点

1.全员参与. 2.全额预算。3.全程实施。

(三)全面预算的内容

1.营业预算

制造业的营业预算包括:(1)销售预算;(2)生产预算;(3)直接材料采购预算;(4)直接人工预算;(5)制造费用预算;(6)期末存货预算;(7)销售成本预算;(8)营业费用预算或称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9)预计损益表.

2.财务预算

内容包括:(1)资本支出预算;(2)现金预算;(3)预计资产负债表.

考点二:全面预算的编制

全面预算的编制程序:

(1)明确的战略规划;

(2)预算委员会提出预算期的企业生产经营总体目标及各部门的具体任务,确定预算的总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针和原则;

(3)编制分项预算草案;

(4)汇总上报分项预算草案,编制全面预算草案;

(5)确定全面预算;

(6)审议批准;

(7)下达执行;

(8)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取得反馈信息用于监控及决策。

(二)全面预算编制原理

1.销售预算

预计销售收入=预计销售量*预计销售单价

2.生产预算

预计销售量+预计期末产成品存货=预计可供销量—预计期初产成品存货=预计生产量

3。直接材料预算

预计材料消耗量+预计期末存货=需要量合计—预计材料期初存货=预计材料采购量

4。直接人工成本预算

预计生产量*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小时=预计生产用人工总小时*小时工资率=预计的直接人工成本

5.制造费用预算

制造费用预算是指除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以外的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有的其他成本预算,也称为间接成本预算.

预计变动性制造费用+预计固定性制造费用=预计制造费用合计—预计费用摊销、折旧等=预计需用现金支付的制造费用

6。单位生产成本预算

7。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包括预算期内将发生的除制造费用以外的各项费用。

8。其他现金收支预算

9.现金预算

期初现金金额+各项预算现金收入=当期筹资前科得到的现金合计-现金预算现金支出=现金多余或不足+现金的筹集或运用=期末现金余额

10.预计收益表

11.预计资产负债表

预算编制的其他方法

固定预算是以业务量水平为基础编制的,也就是说作为固定预算编制依据的成本费用和利润信息都只是在一个预定的销量和生产量水平的基础上确定的。

1.固定预算的特点

(1)预算仅以某个估计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为编制基础,不考虑实际产销量与预算产销量发生的差异;(2)在一个控制期内,当实际产销量已经确定时,固定预算产销量不根据实际产销量进行相应调整。

2.固定预算的缺点

(1)在市场变化较快、较大时,不利于控制经济活动和进行工作成果评价;(2)实际执行时会发生一些困难;(3)原预算不能适应新的变动情况;(4)在执行一个阶段后,常使管理人员只考虑剩下阶段的活动,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打算。

弹性预算是为克服固定预算缺点而设计的,它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按一系列可能达到的预计业务量水平而编制的能适应多种情况的预算。弹性预算,也称为变动预算。

弹性预算有两个显著特点:(1)弹性预算是按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从而扩大了预算的适用范围;(2)弹性预算是按成本的不同性态分类列示的,便于在计划终了时计算实际业务量的预算成本,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和考核以及各项费用的实际发生数与相应产量下的费用预算数具有可比性。

滚动预算又称连续预算,其基本特点是预算期总是保持12个月,每过1个月,都要根据新的情况进行调整,在原来预算期末再加1个月的预算,从而使总预算经常保持12个月的预算期。

1.滚动预算的优点

滚动预算的优点在于:保持预算的完整性、持续性,从动态预算中把握企业的未来;能使各级管理人员始终对未来12个月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所考虑和规划,从而有利于生产经营稳定而有序地进行,减少预算编制中的不确定性;由于预算的不断调整,使预算与实际情况更相适应,有利于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对管理者有较好的激励作用.

2.滚动预算的缺点

首先滚动预算使得预算编制过程将消耗更多的时间、金钱,需要更多的努力。其次对预算的修订可能涉及对标准成本的修订,从而导致对存货计价基础的修订.这将导致在会计部门花费较大的管理努力调整会计工作,以跟上滚动预算的变化.最后频繁的预算编制有可能给那些怀疑预算价值的管理者提供否定预算价值的借口。

零基预算法,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对任何一种费用的开支数,不是以过去预算水平或现有费用开支水平为基础,即不考虑以往情况,而是一切从零开始,根据其必要性来确定预算期内费用支出数额。

1.零基预算的优点

零基预算的优点在于:首先以零为起点有可能找出和去除低效率或过时的经营方式,引导员工避免浪费性支出;其次对所有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有利于合理地进行资源分配,可以通过将雇员引导到以更好的方式去工作来强化激励的作用;最后为管理者适应企业环境变化提供了预算和计划工具.

2.零基预算的缺点

但零基预算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首先采取零基预算可能会过分强调短期利益,而损害企业长期利益;其次管理者可能需要培训有关人员的零基预算技能,而且编制零基预算的工作量大,预算成本相对较高;再者各项费用支出预算等级的划分具有主观性,易引起部门间的矛盾.

第八章标准成本与差异分析

标准成本系统及其作用

(一)标准成本系统

标准成本系统是集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成本计算为一体的成本计算模式,它包括成本标准的制定、成本差异分析和成本计算及账务处理三大部分.

(二)标准成本系统的作用

1.控制成本,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2.正确评价和考核工作成果,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3.为企业的预算编制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4.简化成本计算,为对外财务报表的编制提供资料

(三)标准成本的类型

1.理想的标准成本

理想的标准成本是最高要求的标准成本,它是以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设备的运行和工人的技术水平都处于最佳状态为基础所确定的单位产品的成本.

2.正常的标准成本

正常标准成本是指根据企业正常的开工情况、正常的工作效率以及正常的价格水平来确定的.

3.现行可达到的标准成本

现行可达到的标准成本是指在企业现行的生产经营条件下,在预计可能达到的开工率下,考虑了平均的先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而确定的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的制定

(二)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计算公式: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 =∑(直接材料标准用量×直接材料标准价格)

(三)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确定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计算公式: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直接人工标准工时×直接人工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各项作业标准工时×相应的标准工资率)

(四)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1.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计算公式: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 预计总数量变动制造费用分配基础预算变动制造费用总额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分配基础标准用量

2.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计算公式: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 预计总数量固定制造费用分配基础预算固定制造费用总额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分配基础标准用量

产品单位标准成本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成本差异分析

(一)成本差异分析的基本模式

价格差异计算公式:

价格差异 =(实际用量×实际价格)一(实际用量×标准价格)

=实际用量×(实际价格一标准价格)

数量差异计算公式:

数量差异 =(实际用量×标准价格)一(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实际用量一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二)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析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计算公式: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材料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材料实际用量×标准价格)

=材料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计算公式: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材料实际用量×标准价格)—(材料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材料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三)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包括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和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

=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实际工时一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四)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分析

1.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包括变动制造费用支出差异和变动制造费效率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支出差异 =(实际费用分配率一标准费用分配率)×分配基础实际用量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分配基础实际用量一分配基础标准用量)×标准费用分配率

2.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分解为:支出差异、效率差异和生产能力利用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支出差异 =固定费用实际发生总额—固定费用预算总额

固定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差异

=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额 — 按实际用量和标准分配率计算的固定制造费用

=(分配基础预计用量—分配基础实际用量)×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 按实际用量和标准分配率计算的固定制造费用

— 按实际用量应分配的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分配基础实际用量一分配基础标准用量)×标准费用分配率

(五)成本差异的追踪调查

1.例外管理原则与成本差异调查分析

实行例外管理应关注:(1)差异的规模;(2)差异发生的频率;(3)差异的发展趋势;

(4)成本差异的追踪调查同成本与效益原则。

2.业绩的评价和成本差异的控制

成本差异处理和标准成本下的成本账务处理

(一)成本差异的处理

成本差异的处理通常有两种方法.

1。分配于相关账户

有利差异与不利差异相互抵消后的余额如果较大,可将差异按比例分配于各有关存货账户和销售成本账户,把账户登记的标准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通常是按各相关数额的比例计算分配。

2.作为当期销售成本的调整

如果各项成本差异不大,或者没有特别的要求需要把标准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为了简化计算程序,可以把各项成本差异抵轧后的净差异额结转于产品销售成本,作为产品销售成本的调整,或者作为差异费用单独列示于当期损益表上。

第九章责任会计与业绩评价

企业环境与分权管理

(一)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

1.集权管理

所谓集权管理,就是把生产经营决策权较多地集中在企业最高管理层,而下属单位则从事执行工作.

集权管理的优点是:(1)有利于集中领导,协调各部门活动,便于统一指挥;(2)各职能部门目标明确,部门主管易于控制及规划,有利于实现目标一致性;(3)减少下属单位在资源、人力储备上的不必要重复,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

集权管理的缺点是:(1)下级职位处于被动地位,限制了下级管理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2)最高决策层虽可综观全局,但难于监督执行情况,对市场变化反应较慢,容易产生官僚主义;(3)部门之间的协调困难。

2。分权管理

所谓分权管理,就是将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权同相应的经济责任下放给下层管理人员,使下层管理人员对日常经营活动能作出及时有效的决策,以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分权管理的优点是:(1)为中央管理部门节约时间,让高层管理者集中处理更重要的事务;(2)反应的时效性。分权管理可以发挥下属管理人员在制订和实施决策过程中能迅速做出反应的优势;(3)下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通过业绩评价和奖惩措施,将各部门管理人员的利益与企业经营业绩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管理人员的利益与企业的目标达到一致。

分权管理的缺点是:(1)如何协调各事业部与总部的关系,可能会导致职(机)能失调行为;(2)使整个企业统一指挥不够灵活,各部门间协调及对各分部的业绩控制更加困难,增加收集信息的成本;(3)总部发生的管理费用一般会分配到各分部中去,产生公平分配的问题.

(二)责任会计系统的含义

根据授予基层单位的权利和责任以及对其业绩的计量、评价方式,把企业划分成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并建立起以各个责任中心为主体,以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为基础,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和反馈而形成的企业内部严密的控制系统,即责任会计系统.

责任中心与责任会计

(一)责任中心

在分权管理企业中,各种承担与其经营决策权相适应的经济责任的组织部门或区域,称为责任中心。

责基本上有以下四种形式:即成本中心、收入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

1.成本中心

成本中心是只对成本或费用支出承担责任的责任中心.其特点:(1)只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投入的成本或费用负责,无需对利润情况和投资效果承担责任;(2)只对可控成本承担责任;(3)只对责任成本评价和控制。

成本中心类型有:标准成本中心与费用中心。

3.收入中心

收入中心是只对产品或劳务的销售收入负责的责任中心。通常是指企业的销售部门。

4.利润中心

利润中心是指对利润负责的责任中心。利润中心既要对收入负责,也要对成本费用负责。

利润中心有两种类型:(1)自然的利润中心;(2)人为的利润中心。

5.投资中心

投资中心是对投资负责的责任中心。其特点是既要对收入、成本、利润负责,又要对利润与投资的比例关系、投资效果负责.

(二)责任会计

1.基本概念

责任会计是在分权管理的条件下,为适应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将企业划分为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并建立起

以各个责任中心为主体,以权、责、利相统一为特征,以责任预算、责任控制、责任评价和奖惩为内容,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和反馈而形成的一种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把会计资料同各责任中心经济活动的规划、控制、评价与业绩评价紧密联系起来的一整套会计制度,也称责任会计制度。

2.责任会计的内容体系

(1)合理划分责任中心;

(2)编制责任预算;

(3)合理的内部转让价格;

(4)建立健全严密的记录、报告系统;

(5)分析和评价实际工作业绩;

(6)建立公正、权威的内部协调机制.

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

(一)成本中心的业绩评价

1.区分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

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成本概念,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是:

(1)计算的原则不同。凡按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把成本归集到各个产品明细账上的,叫做产品成本;凡按谁负责,谁承担的原则把成本归集到负责控制成本中心账上的,叫做责任成本。

(2)成本的计算对象不同.产品成本是按承担客体(产品)进行计算;而责任成本是按责任中心计算.

(3)两者的目的不同。产品成本是反映和监督产品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实行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手段;而责任成本则是反映和评价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控制生产耗费,贯彻经济责任制的主要工具。

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虽有区别,但两者有联系:就某一定时期来说,全厂的产品总成本与全厂的责任成本的总和是相等的。

2.成本中心的业绩评价

标准成本中心的业绩评价指标主要为预算成本节约额和节约率,计算公式如下:

预算成本节约额 =预算成本-实际成本

预算成本节约率 =(预算成本节约额/预算成本)×100%

(二)利润中心的业绩评价

利润中心的业绩评价可以用四种指标进行评价:边际贡献、分部经理可控边际贡献、分部边际和税前部门净利.计算公式如下:

分部边际贡献 =分部销售收入—分部变动成本

分部经理可控边际贡献 =分部边际贡献—分部经理可控的固定成本

分部边际=分部经理可控边际-分部经理不可控的固定成本

分部税前利润=分部边际—分配来的共同固定成本

公司税前利润=∑各分部税前利润

(三)投资中心的业绩评价

投资中心的业绩评价通常以投资报酬率和剩余收益为主要指标。

(1)投资报酬率

投资报酬率是投资中心所获得的营业利润与营业资产(投资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投资报酬率 =营业利润÷营业资产

投资报酬率还可以分解为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两个指标的乘积:

投资报酬率 = 营业资产销售收入×销售收入营业利润

= 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还可以进一步展开,分解为资产周转率、销售成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三个指标的乘积:

投资报酬率 = 营业资产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成本费用×成本费用营业利润

= 资产周转率×销售成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2)剩余收益

剩余收益是指投资中心的营业利润扣减其营业资产按规定的最低预期报酬率(即资本成本)计算的基本利润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剩余收益 = 营业利润-基本利润

= 营业利润-营业资产×最低预期报酬率

以剩余收益作为评价和考核经营成果的尺度,其优点为可以消除利用投资报酬率进行业绩评价所带来的错误信号,并促使管理当局重视对投资中心业绩用金额的绝对数进行评价;可以引导企业经营者采纳高于企业资金成本的决策,促使部门目标和企业整体目标趋于一致,克服了投资报酬率指标的不足。

使用剩余收益指标也存在缺点,具体表现在剩余收益指标是绝对数指标,不便于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的比较,规模

大的部门容易获得较大的剩余收益;剩余收益计算公式中含有净利润,因此它同样具有会计收益指标的固有缺陷。

企业内部转让价格的制定

(一)内部转让价格的概念及作用

内部转让价格是指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由于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为区分责任和评估业绩进行结算或转账所选用的一种价格标准。

内部转让交易并不影响企业整体利润总额的大小,但会影响各分部利润的大小.转让价格高意味着供应分部的利润要大于转让价格低时的利润。同样,转让价格高意味着购买分部成本高,比低转让价格获得更小的利润。尽管转让价格与企业整体盈利性无关,但转让价格的高低决定了内部供需双方的利润,影响供需双方的工作积极性.

(二)内部转让价格的类型

1.以成本为基础的转让价格2.以市场为基础的转让价格

3.根据协商价格制定转让价格4.双重内部价格

内部转让价格的制定通常遵循以下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凡是成本中心之间提供产品或劳务,以及有关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转账,一般应按标准成本或预计分配率作为内部转让价格。其优点是简便易行,责任分清,不会把供应单位的浪费或无效劳动转嫁给耗用单位去负担,能激励双方降低成本的积极性。

第二,凡企业内部产品或劳务的转让以及责任成本的转账,涉及到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则应尽可能采用市场价格,协商价格或成本加成作为制定内部转让价格的基础。

第十章现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

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

作业成本法是指将产品生产成本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所消耗资源成本按消耗资源的作业累积,再按受益原则依据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追溯至产品或劳务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程序

(1)按工作内容辨别区分不同类型的作业;

(2)分析成本与作业之间的关系,确定每种作业的成本动因;

(3)按作业建立同成本动因相关的同质成本库,归集同质成本;

(4)以每种作业的成本动因为分配基础,计算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率;

(5)根据每种产品消耗的成本动因和成本分配率,将作业成本库归集的作业成本分配于产品。

(三)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

1.价值链管理和作业管理

作业是指为达到一定目的、其内容能够与其他业务区分开来的活动。

价值链分析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

2.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

(1)作业分析步骤;1、识别作业2、识别非增值业务3、了解作业之间的联系

4、建立计量评价标准

5、报告非增值成本

(2)作业管理改进。1、作业消除2、作业选择3、作业量减少4、作业共享

目标成本计算与管理

(一)目标成本法是指企业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的一种有助于同时达到高品质、多功能、低成本的成本管理方法。

(二)目标成本法的实施程序

目标成本法的实施程序包括三个阶段:

(1)以市场为导向设定目标成本—-市场驱动的成本规划;

目标成本计算公式:产品目标成本=目标售价—目标利润

(2)实现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与估计成本的差额为成本规划目标.

成本差距(成本规划目标)=估计成本一目标成本

(3)运用持续改善成本法以达到设定的目标成本。

适时生产系统

(一)适时生产系统的内容

传统产品生产周期构成:

产品生产周期=加工时间+材料整理+运送时间、存储时间+等待时间+检验时间

适时生产系统产品生产周期构成:

产品生产周期=增值时间+非增值时间

(二)适时生产系统的特点

1.以制造单元组织生产活动2.掌握多种技能的技术工人3.实施全面的质量控制

4.减少机器设备的调整和准备时间5.防护性的设备维护

6.与供应商建立良好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

(三)适时生产系统产生的效益

1.存货库存方面的成本节约2.质量控制方面的效益3.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4.成本数据收集和成本计算方面的效益

质量成本和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通常是指产品满足消费者使用要求的程度,产品优劣的等级等。

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较多:设计质量和符合质量。

1.设计质量。设计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适合消费者需要和需求而设计的规格及功能,如打印机的打印图像、文字的功能,钟表的显示时间的功能。

2。符合质量.符合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符合其设计功能和特征规格的程度,例如喷墨打印机打印墨迹不均匀、经常卷纸卡纸,则不符合设计质量,未能满足客户的预期要求。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因生产不符合质量的产品,以及为防止或纠正低质量产品而发生的成本。

根据质量成本的不同性质,质量成本可以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

1。预防成本。预防成本也称防护性成本,是指为防止或杜绝次品、瑕疵、废品等质量问题所发生的成本,增加预防成本,将会减少因不符合质量而产生的损失。设计工程、质量工程、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员工的技术培训、供应商的评估、新材料应用、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成本都属于预防成本。

2.鉴定成本。鉴定成本是指为了检查、验证、确定产品是否符合特定质量要求所发生的成本。如产品的检验和测试,产品使用的试验,原材料的验收检测,质量的监督等成本等.

3.内部故障成本。内部故障成本是指产品或劳务交付客户之前,发现不符合质量要求所发生的成本.如次品及产品瑕疵修复、返工,废品、废品及废料的处理,机器设备的故障停工维修,修复的再测试、再检验,重新设计等成本。

4.外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是指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或劳务,销售交付客户以后所发生的成本。如因质量问题客户退货的运费,退货的验收处理费,产品售后服务维修等保证费,因质量不佳的折让、赔偿费,以及企业因质量问题影响企业信誉而造成的损失等。

考点五、综合记分卡

综合记分卡,也译为平衡记分卡,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系统考虑企业业绩驱动因素、多维度平衡评价的一种战略业绩评价系统;同时,它又是一种将企业战略目标与企业业绩驱动因素相结合、动态实施企业战略的战略管理系统.综合记分卡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业绩评价与管理规划框架。

财务、客户、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的学习与成长,这具有逻辑关系的四个方面将愿景和战略表述为综合业绩评价指标基本框架,综合记分卡的四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财务成果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是基础,企业学习与成长是核心。

(二)综合记分卡的内容

1.财务方面

(1)企业的创业阶段:重视销售增长率;

(2)企业的成长阶段:注意销售增长率,同时考虑盈利率与资金管理效率;

(3)企业的成熟阶段:重视净利润、投资报酬率和现金净流量;

(4)企业的衰退阶段:特别关注现金流量。

2.客户方面

(1)市场份额;(2)客户保持和客户忠诚(3)赢得新客户

(4)客户的满意程度(5)源于客户的获利能力;(6)核心指标之外的指标:满足客户期望。

3.内部业务流程

(1)研究开发过程(创新过程); (2)营运过程;(3)售后服务过程。

4.学习和成长方面

(1)员工满意程度;(2)员工保持率;(3)员工的生产率。

管理会计学习指导(一)

管理会计学习指导 同学们: 为便于大家对本课程内容能够抓住重点并深刻理解,中央电大《管理会计》课程组将各章重点内容提炼如下,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 1.管理会计的定义和目标 (1)管理会计的定义 广义的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管理科学和会计学为基础,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为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进行规划、决策、控制和考核评价,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信息的一种管理方法。 (2)管理会计的目标 主要概括为五个方面:合理预测、正确决策、合理规划、有效控制、合理评价。 2.管理会计的内容 (1)成本管理会计 成本管理会计中最重要的是标准成本制度,它是管理会计最基本的方法,既是计划目标,又是成本控制、分析的依据。 (2)规划与决策会计 规划与决策会计是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依据,在预测企业前景的基础上,运用一系列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规划未来并参与决策。主要包括预测分析、决策和全面预算。

(3)控制与责任会计 控制与责任会计是以全面预算为依据,通过标准成本制度,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通过划分责任建立责任会计。它主要包括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 成本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的核心部分,规划与决策会计、控制与责任会计是主体部分,并且规划与决策会计处于首位。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1)联系 信息资源共享,共同服务于企业管理,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两者使用的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所生产的信息有着共同的特征,即相关性和可靠性。 (2)区别 职能目标不同、主体不同、资料时效不同、核算依据不同、信息的精确程度不同、编报时间不同、法律效力不同。

管理会计复习资料

管理会计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述 1、管理会计定义:管理会计是一种收集、分类、总结、分析和报告信息的系统,它有助于管理者进行决策和控制。 企业针对产品市场竞争和要素市场竞争,为实现“资产高安全度、资产高利润率、现金流充足、资产高增值率和把握新产业”目标,向管理当局提出用于战略、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要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活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需的文化价值。 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做出各种决策的一种信息处理技术。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服务对象的侧重点不同;2)着眼点不同;3)报告形式不同;4)信息报告期长短不同;5)对会计信息客观性与可验证性的要求不同;6)对会计信息多元化程度的要求不同;7)对行为的关注不同;8)与其他学科联系程度不同;9)规范程度不同。 联系:1)两者同属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2)两者都以经营信息作为信息来源;3)管理会计的工作是财务会计工作的延续和发展。 第二章管理会计的方法基础 1 成本性态定义:也称成本习性,是指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按业务量变动对成本的影响、变化关系把成本划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混合成本。 ※ 固定成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发生额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化影响的那部分成本,如: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人员的工资、房屋设备租金、保险费。约束性固定成本:也称能量成本,是由以前的决策所形成的,在短期内难于作出重大改变的成本。如折旧、设备租金、管理人员工资。 酌量性固定成本:根据企业的经营方针,通过编制期间预算由高层管理者决定的成本,也即决

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管理会计基础知识(一) 什么是管理会计?琼·斯赛(J·Sizer)教授说:“从广义上讲,所有的会计均是管理会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管理会计是“管理”和“会计”的融合,而所有会计信息的取得均是为有助于管理者的决策,因此,所有会计均具有管理的功能。会计系统决策的有用性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层面上: (1)记录经济业务:会计系统通过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收集、分类记录、报告,以帮助外部和内部决策者了解企业经济活动做得好与不好的情况。 (2)揭示管理要点:会计系统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报告和解释,帮助外部和内部决策者了解企业经济活动做得好与不好的主要原因或应关注的要点。 (3)协助解决问题:会计系统通过对各种备选方案的财务比较分析,帮助外部和内部决策者了解如何才能将企业经济活动做得更好。 问题在于,会计的信息需求者涉及三个主要方面:提供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信息需求;提供有助于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管理的决策信息需求;还应该提供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者进行管理决策的信息需求。三方面的信息需求重点、详略程度、提供方式和依据均存在差异。为了增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要求合乎严格的法律规范。会计系统为了符合法律要求,往往忽视了企业内部管理决策的信息需求,从而大大降低了会计系统的内部决策有用性。管理会计正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决策信息需求而从会计中独立出来,与财务会计共同成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它的独立更突出了会计的管理作用。 第一节管理会计的概述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在企业生存及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市场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也处于持续的发展和变革中。其中对于管理会计定义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各种各样的观点,我国国内也长期存在着会计定义的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的争论。 (一)国外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概念的论述 尽管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最先起源于国外,但迄今为止在国外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会计定义。有人将管理会计描述为“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信息以帮助其进行经营管理的会计分支”;也有人认为“管理会计就是会计与管理的直接融合”。 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简称AAA)于1958年和1966年先后两次为管理会计提出了如下定义:管理会计是指在处理企业历史和未来的经济资料时,运用适当的技巧和概念来协助经营管理人员拟定能达到合理经营目的的计划,并作出能达到上述目的的明智决策(也有人认为,此观点是AAA下设的管理会计委员会在1988年提出的)。显然,他们将管理会计的活动领域限定于微观,即企业环境。

蒙大管理会计学讲义11作业成本法

第11章作业成本法 学习目标 1、理解作业成本法的理论框架及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2、掌握作业成本法的内容与实质 3、掌握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及方法 11.1作业成本法概述 作业成本计算法也称作ABC法(Activity—Based Costing),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投入生产领域,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许多企业的生产环境发生了彻底改变。西方国家开始研究和应用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学信息系统,贯穿于作业管理的始终。 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把产品成本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项。其中,制造费用是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能直接归属于产品的间接费用,它的分配是与直接生产过程相关,通常以业务量为基础进行分配。这种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适合于传统的生产环境,而在现代制造业中,环境的变化使间接制造费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高新技术和计算机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使间接制造费用的比重极大增加。20世纪70年代前,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其次,市场化要求个性化产品,不同产品要求的工艺过程不同,工艺技术流程复杂,作业链交错,采用同一的分配基础无法反映不同作业成本与不同产品的关系,必须改为按多种基础来分配各相关间接费用。同时,单一的分配间接制造费用的方法忽视了发生间接费用的多种原因;再次,间接制造费用的结构发生了改变,间接制造费用中有一些发生在制造过程之外,如组织订单费用。以上种种表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变化、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成为新的生产技术环境对成本计算方法改革的迫切要求。 在现代制造业中,企业对成本信息的需求更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1)成本信息应有助于相对准确地确定期末存货的价值,从而有助于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2)成本信息应有助于相对准确地确定已销商品成本,从而有助于核定企业的期间损益;(3)在企业按照不同需求层次组织多品种产品生产时,成本信息应有助于确定某些特殊用户订货产品的价格;(4)成本信息应有助于考核的业绩,衡量企业在各个制造环节的耗费并进一步为降低产品成本提供依据。 11.2作业成本法的理论框架 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为基础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正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和顾客中去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而作业量的大小决定了资源的消耗水平,也决定了制造费用支出的多少。因此,以作业量而不是生产量为基础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更合理,更科学。

管理会计讲义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使学生对管理会计有一个总括的了解,为下面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一节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开始会计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生产者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等记载下来,作为调节生产、安排生产的依据。这种记录、计算、调节、安排形成了一种原始的管理活动。 随着生产的日益复杂,生产者日益繁忙,这种计量、记录等活动不可能附带完成,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但这种分离并不能改变“会计做为一种管理活动”的性质。也就是说,管理经济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会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远远落后于会计实践活动。 1.1494年意大利学者卢卡.巴其阿勒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中,第一次从理论上探讨了复式记账的原理及其应用问题,这是会计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在产业革命的影响下,产生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公司组织,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时对簿籍的要求提高了,它不仅能记账、算账,提供经济信息,而且要能审核账目、查错防弊。在这种情况下, 英国学者迪克西、乔治.李斯尔才把簿籍学引进会计学。当时英国成为全世界会计理论研究中心。 1854年英国政府批准成立的苏格兰注册会计师协会,成为会计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3.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经济实力、科学管理方面取代了英国的统治地位,会计理论研究中心向美国转移。 二、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1.管理会计产生的经济因素——两权分离 1860年以前,美国的工业生产十分落后,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是以家庭手工业和个体商业为主,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工业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股份公司,使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时,会计不仅要为股东和债权人提供财务状况的报告,还要向企业的管理者提供用于内部管理的信息资料。 20世纪初期,为了应付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的许多企业开始推行泰罗制。这种制度是以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强调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通过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制定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同时又是最有效率的工作标准,以实现生产各个方面的标准化。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的应用,在成本管理上也实行了标准成本法。 1919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标准成本法迅速得到推广,并形成制化,为管理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管理会计产生的社会因素——竞争需要科学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一些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迅速发展,而另一些企业则竞争失败、亏损、倒闭。在战后经济迅速上升的情况下,倒闭企业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客观上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要事后反映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提出多种方案,为经营决策的提供信息依据。这样,传统的财务会计就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迫切要求建立一门“以规划和控制为主要职能”的新兴的会计学分支—

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讲义

管理会计 成本概念与成本性态分析 甲产品单价10元,单位变动成本4元,产销100件,固定成本总额100元,求利润,如销售量为200件,求利润及增长率 [解析]产品单位成本=4+100÷100=5元 利润=100x(10-5)=500元 200件时:产品单位成本=4+100 ÷200=4.5元 利润=200x(10-4.5)= 1100 利润增长率=(1100-500)÷500= 120 A是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第1~3年每年的生产量(基于正常生产能力)都是8000件,而销售量分别为8000件、7000 件和9000件。单位产品的售价为12元/件。生产成本中,单位变动成本5元(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基于正常生产能力8000件,共计24000元,每件产品分摊3元。销售和行政管理费假定全部都是固定成本,每年发生额均为25000元。 要求:根据资料,不考虑销售税金,分别采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各年税前利润。 利润表(完全成本法) 备注:①= (8000-7000)x (3+5) 利润表(变动成本法)

[例题多选]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价20元,单位变动成本12元,固定成本为 2400元,满负荷运转下的正常销售量为400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 A.该企业保本点销量为250件 B. 在保本状态下,该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利用程度为75% C.安全边际中的边际贡献等于800元 D. 该企业的生产经营较安全 [答案] BCD [解析]在保本状态下,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2400÷(20-12)=300(件),则保本作业75%,即该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利用程度为75%,安全边际率=1-保本作业率=25%,表明企业经营较安全。安全边际额=(预计销售量-保本销售量)x单价=(400-300)x20=2000(元),则安全边际中的边际贡献=安全边际额x边际贡献率=2000X(1-12÷20)=800(元) [例题计算分析题]某公司只生产和销售种产品,该产品销售单价为8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50元,固定成本总额为60000元,预计政策销量为4000件。 要求: (1)计算盈亏平衡点销量 (2)计算安全边际与安全边际率 [答案] (1) Q=F÷(P-V)=60000÷30=2000 (2)安全边际=4000-2000 安全边际率=2000÷4000=50% 本量利分析 计算题 甲公司只生产一种A产品,为了更好地进行经营决策和目标控制,该公司财务经理正在使用2018年相关数据进行本量利分析,有关资料如下: 1) 2018年产销量为8000件,每件价格1000元 2) 2018 年直接材料费用200万元,均为变动成本 3) 2018年人工成本总额为180万元,其中:生产工人采取计件工资制度,全年人工成本支出120万元,管理人员采取固定工资制度,全年人工成本支出为60万元 4) 2018年折旧费用总额为95万元,其中管理部门计提折旧费用15万元,生产部门计提折旧费用80万元。 5) 2018年发生其他成本及管理费用83万元,其中40万元为变动成本,43万元为固定成本。要求: 1) 计算A产品的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和单位边际贡献 2)计算保本销售量和安全边际率。 3) 计算甲公司销售量的敏感系数。 4) 如果2019年原材料价格上涨20%,其他因素不变,A产品的销售价格应上涨多大幅度才能保持2018 年的利润水平? [答案] 1) 固定成本=950000+600000+430000=1980000(元) 单位变动成本=(20000000+1200000+400000)÷8000=450(元) 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1000-450=550(元)

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831考研管理会计讲义资料

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831考研管理会计讲义资料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 (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财务会计又称对外报告会计,其主要目的是依据公认会计准则,对企业发生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向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状况的信息。 管理会计也被称为内部报告会计,其主要目的是根据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的特定要求,提供其决策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以供决策。 区别: 1)服务对象不同。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外部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个方 面。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各级管理者。 2)信息的时间特征与时间间隔不同。财务会计的信息是历史的,而管理会计是面向未 来的。财务会计的信息是按照相等的时间间隔来提供的,而管理会计是按照管理层的要求而不定期编制。 3)信息的计量手段不同。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可用货币计量的信息,而管理会 计提供的信息既可能包括现金信息,又可能包括非货币信息。 4)法规的制约程度不同。财务会计受法规的约束,而管理会计不受法规的限制。 联系: 由于二者均属于会计系统,财务会计衡量的是企业的总体业绩,管理会计衡量的是企业的各部门的业绩。因此,两个系统在很多方面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有: 1)两种会计信息均可以来自同一个会计信息源。 2)成本会计是联系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纽带。 (二)管理会计有哪些重要特点? 1)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获取尽可能多 的利润。 2)管理会计的方法总体性质是分析性的,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纳入动态分析和控制的轨 道,而不是传统会计的静态描述。 3)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必须面向未来,是以未来的事件为决策和控制的对象。 4)提供的信息不受会计准则的约束,其方法和程序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弹性。 5)在提供信息时,非常重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三)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 1)为决策者提供客观可靠的信息。 2)为决策目标的实现制定计划、编制预算。 3)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指导、实施控制。 4)成本确定和成本计算。 (四)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1)准确性 2)相关性 3)可理解性 4)及时性

管理会计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管理会计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简答: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一)财务会计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二)管理会计为财务会计提供服务,促进财务会计的发展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最终目标一致 区别:①服务对象不同(管理会计:内部管理层;财务会计:外部相关利益者)②基本职能不同(管理会计:着重未来;财务会计:反映过去)③核算内容不同(管理会计:专门决策; 财务会计:系统报告)④核算方法不同(管理会计:广泛应用数学;财务会计:固定程序方法)⑤约束条件不同(管理会计:灵活性;财务会计:准确规范) 2.什么是成本习性(成本形态),按成本习性划分企业成本分为几类, 各有什么特点 答: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1固定成本。 (1)固定成本总额在相关范围内保持不变的不变性。 (2)单位固定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变化呈反比例变动。 ○2变动成本。 (1)变动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化呈正比例变动。 (2)单位变动成本在相关范围内保持不变。 ○3混合成本。(1)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

(2)它们的变化不与业务量的变化成正比例关系。 3.简述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答: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中,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性部分,而不包括制造费用中的固定性部分。在变动成本法下变动制造成本随着生产量的变化呈正比例变化。 4.什么是盈亏临界点,它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 答:是指企业收入和成本相等的经营状态,即边际贡献等于固定成本时企业所处的既不盈利又不亏损的状态。作用:它可以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在何种业务量下企业将盈利,以及在何种业务量下企业会出现亏损等总括性的信息;也可以提供在业务量基本确定的情况下,企业降低多少成本,或增加多少收入才不至于亏损的特定经济信息。5.什么是决策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各包括哪些内容 答:相关成本是指对决策有影响的未来成本,如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专属成本、可避免成本、可延缓成本等。 无关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与某一特定决策方案没有直接联系的成本,如沉没成本、联合成本、不可避免成本等。 6.什么是全面预算,其体系包括哪些内容,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全面预算是把预算的编制原理,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领域,并将企业下属各部门的预算统一于一个完整的预算体系。 包括:(1)业务预算:销售预算;生产预算;采购预算;成本预算;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

《管理会计》复习资料大全学习资料

《管理会计》复习资 料大全

《管理会计》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决策性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促进提高(C) A.企业生产效率 B.企业生产经济效果 C.企业经济效益 D.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 在管理会计中,狭义相关范围是指( B )。 A.成本的变动范围 B.业务量的变动范围 C.时间的变动范围 D.市场容量变动范围 3. 在计算保本量和保利量时,有关公式的分母是( A )。 A.单位贡献边际 B.贡献边际率 C.单位变动成本 D.固定成本 4. 产品的市场价格是指(A) A.需求等于供给时的均衡价格 B.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的最优销售价格 C.产品制造成本加上一定比率的加成 D.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利再加上一定比率的加成 5. 预算的主要目的是(C) A.前瞻性和灵活性 B.灵活性和利润规划 C.利润规划和资源配置 D.资源配置和前瞻性 6.在决策树图中,“树”的分支代表 ( D ) A.不同的方案。每枝代表一个方案 B.不同的自然状态。每一枝代表一个自然状态 C.不同的决策意见。每一枝代表一种决策意见 D.不同的决策或自然状态 7. 下列哪种会计报表通常被称为“第三张主要会计报表”(C) A.资产负债表 B.损益表 C.现金流量表 D.预算表 8.零基预算的正确做法是 ( C ) A.以现有费用水平为基础,扣除不必要的开支 B.根据可动用的资金来源,编制预算 C.对于任何一笔的预算支出,从根本上考虑它们的必要性及其数额的多少D.零基预算的编制可能脱离实际 9.关联产品甲、乙,产量分别为l0件、20件,最终产品单位售价各为200元、l50元,销售甲产品需支付400元,假定乙产品的销售费用为零。已知联合成本总额为3500元,按照最终司实现价值分配法,乙产品应分摊的联合成本为( D ) A.1200元 B.1873.2元 C.2100元 D.2282.6元10.厂房、机器设备的折旧属于( A ) A.固定成本 B.变动成本 C.半变动成本 D.以上均可能 11. 企业在存货上耗费的总成本不包括(C) A.缺货成本 B.储存成本 C.销售成本 D.取得成本 12. 成本中心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是(D) A.协商价格 B.市场价格 C.实际成本 D.标准成本 13.当经营杠杆系数为2,目标利润变动率为10%时,销售变动率为(A) A. 5% B. 8% C. 12% D. 20% 14.企业确定要求达到的最低收益率的基础是(B) A.货币时间价值 B.资本成本 C.现金流量 D.投资风险价值 15.销售预测的趋势平均法(C) A.不能缩小偶然因素 B.适用于销售额基本稳定的产品 C.能够消除一些偶然的因素 D.没有考虑发展趋势 16.变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成本不包括( C )。 A.直接材料 B.直接人工 C.固定制造费用 D.变动制造费用 17.下列哪个项目包含在损益表之中(C) A.固定资产 B.流动负债 C.净利润 D.现金 18.总收入是下列哪两个变量的函数(C) A.产销量和变动成本 B.价格和总成本 C.产销量和价格 D.价 格和需求量 19.盈亏临界点是指(B) A.总成本超过总收入 B.总成本等于总收入 C.总收入超过总成本 D.总收入等于总固定成本 20.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小法和大中取大法是非确定型决策中常用的三种方 法,以下有关其特性的表述正确的是(B) A.三种方法将得出相同的结论 B.大中取大法最为乐观,小中取大法最为保守 C.当不利自然状态出现的可能性较大时,宜采用小中取大法 D.当不同自然状态出现的可能性相当时,最好采用大中取小法 21. 在相关范围内,单位变动成本( C ) A.随产量增加而减少 B.随产量增加而增加 C.在各种产量水平下保持不变 D.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下各不相同 22. 在变动成本法下,销售收入减变动成本等于( D )。 A.销售毛利 B.税后利润C.税前利润 D.贡献边际 23. 以经营活动的现有水平为基础对下期预算进行调整的预算称为(C) A.零基预算 B.弹性预算 C.基数预算 D.增量预算 24.某公司计划销售A产品20万台,每台售价2元,贡献毛益率为25%。该 公司在这个销售额水平上正好保本。则固定成本总额为( A ) A.10万元 B.16万元 C.20万元 D.30万元 25.在一般情况下,库存决策中要考虑的两个此消彼长的因素是( D ) A.总成本与总收入 B.采购成本与存贮成本 C.采购批量与采购次数 D.订货成本与存贮成本 26.在产品质量成本中,会随着产品质量下降而增加的质量成本是( D ) A.废品损失、事故处理、成品检验费、质量控制费、退货损失 B.材料损失、复检费用、降价处理损失、赔偿损失、原材料检验费 C.返修费用、废品损失、保修费用、质量培训费、质量控制费 D.废品损失、返修费用、违反合同损失、保修费用、赔偿损失 27. 当企业剩余生产能力无法转移,企业不应该接受追加订货的情形是 ( C ) A.订货价格低于单位产品的完全成本 B.订货对原有生产能力造成冲击 C.追加订货的贡献毛益高于减少的正常收入,但余额少于追加的专属成本 D.订货价格略高于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 28. 计算联产品成本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B ) A.确定联合成本分配周期 B. 确定联合成本分配标准 C.确定联合成本分配项目 D. 确定联合成本分配步骤 29. 在只有一个投资项目可供选择的情况下,该项目在财务上通常认为不可行 的是( B ) A.净现值大于0 B.现值指数小于1 C.内部收益率大于1 D.现值指数 大于1 30. 投资方案的静态投资回收期越长,该方案在未来所冒的风险( B ) A.越小 B.越大 C.没有 D.不确定 31.能够使投资方案的净现值等于零的报酬率,即该方案的( D ) A.外部收益率 B.净现值率 C.投资收益率 D.内部收益率 32.已知上年利润为10万元,下一年经营杠杆系数为1.4,销售量变动率为 15%,则下一年利润预测数为( C )。 A.14万 B.15万 C.12.1万 D.12.5万 33.在管理会计中,单一方案决策又称为( A )。 A.接受或拒绝方案决策 B.互斥方案决策 C.排队方案决策 D.组 合方案决策 34.下列各项中,属于无关成本的是( A )。 A.沉没成本 B.增量成本C.机会成本 D.专属成本 35.属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的方法是( A )。 A.净现值法 B.贡献边际法C.差别损益分析法 D.边际贡献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管理会计不必与财务会计一样必须有严格的规范和依据,它是 ( ABCD ) A.不受公认会计原则和会计制度的约束 B.可以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取得信息 C.可以从财务会计基本信息系统之外获取有关信息 D.在获取信息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程序 E.侧重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历史性的描述 2.下列项目中,属于相关成本的是 ( BD ) A.沉没成本 B.可避免成本 C.不可避免成本 D.应负成本E.差别成本 3.使得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净收益与按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不等的情 况是 ( BCDE ) A.产销平衡情况. B.产销不平衡情况 C.本期生产量大于销售量时 D.本期生产量小于销售量时 E.只有A和B是正确的 4.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自动延伸,使预算期永远保持在一年,这种预算称为 ( AD ) A.连续预算 B.概率预算 C.零基预算 D.滚动预算E.弹性预算 5.下列各项中,属于定性分析方法的有 ( BCDE ) A.相关分析法 B.经验分析法 C.集合意见法 D.直接调查法E.集体思考法 6. 评价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指标包括(ABC) A.安全边际量 B.安全边际额 C.安全边际率 D.贡献毛益率 E.贡献毛益额 7. 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ABD) A.标准成本 B.预算控制 C.成本性态分析 D.差异分析 E.边际分析 8. 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净收益与按变动成本法确定的净收益不等的情况存在 于(BCD) A.产销平衡时 B.产销不平衡时 C.本期生产量大于销售量时 D.本期生产量小于销售量时 E.期末存货等于期初存货时 9. 甲乙两个互斥性投资方案的原始投资额相同,若决策结论是甲方案优于乙 方案,则必然是(ABD) A.甲方案的净现值大于乙方案 B.甲方案的现值指数大于乙方案 C.甲方案的投资回收期大于乙方案 D.甲方案的内部收益率大于乙方案 E.甲方案的现值指数小于乙方案 10.特别订货定价决策中的有关成本包括(ABD ) A.增量成本 B.专属成本 C.付现成本 D.机会成本 E.不可延缓成本 11.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是( ACD )。 A.净现值法 B.投资回收期法 C.内含报酬率法 D.现值指数法E.投资报酬率法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管理会计复习资料-1

管理会计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被称为内部会计的会计学科是又称为( B )。 A.财务会计 B.管理会计 C.财务管理 D.成本会计 2、下列费用中属于约束性固定成本的是( A )。 A.折旧费(按直线法计提) B.广告费 C.职工教育培训费 D.业务招待费 3、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C )。 A. 成本按其可控性可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半变动成本 B.沉没成本和可避免成本都属于决策非相关成本 C.广告费、新产品研究开发费一般都被认为是企业的酌量性固定成本 D.设备折旧费和职工培训费一般都被认为是企业的一项约束性成本 4、在本量利分析中,贡献边际就是( D )。 A.营业利润 B.固定成本与营业利润之差 C.利润总额 D.固定成本与营业利润之和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安全边际越小,企业发生亏损的可能性也越小 B.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成本数据符合通用会计报表编制的要求 C.内部报酬率是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 D.在终值与计息期一定的情况下,贴现率越低,则确定的现值越小 6、盈亏临界点不变,销售量越大,能实现的利润( A )。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等于0 7、以下属于决策不相关成本的是( C )。 A.差量成本 B.机会成本 C.沉没成本 D.重置成本 8、某企业现有5000件积压的在产品,其制造成本为50000元。 如果再支出20000元再加工后出售,则这个方案中的沉没成本是( D )。 A.8000元 B.15000元 C.20000元 D.50000元 9、净现值与净现值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当净现值为正时,净现值率( A )。 A.大于1 B.大于0 C.大于0小于1 D.小于0 10、在管理会计中,(P/F,i,n)表示( B ) A.复利终值系数 B.复利现值系数 C.年金终值系数 D.年金现值系数 11、管理会计的服务侧重于( D )。 A.股东 B.外部集团 C.债权人 D.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12、采用变动成本法时,当单价和成本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只要各年的( A )相同,则各年的税前利润就相同。 A.销售量 B.生产量 C.期初存货量 D.期末存货量 13、单位产品成本中的变动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是(A)。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不随业务量变化而变化D.部分正比,部分反比

管理会计

第二章变动成本法 1.天航股份有限公司上年度计划产销某种产品10万件,计划利润10万元。实际执行结果是, 产销该种产品12万件,实现利润12万元。(固定成本总额为30万元,固定成本、单位变动 成本与售价均无变动) 要求:试对该公司上年度的利润计划完成情况作出评价。 【解析】设单价为P,单位变动成本为Vc。 10P-10Vc-30=10 即:(P-Vc)=4 12P-12Vc-30=12(P-Vc)-30 =12X4-30 =18 18-10=8 即:利润应增加8万元,实际只增加了2万元。计划完成得很不理想。 方法二: 也可以:单位产品固定成本降低额=300000/100000-300000/120000=0.5元 由于固定成本降低而增加的利润=0.5X120000=60000元 由于产量增加而增加的利润=100000/100000X(120000-100000)=20000元 利润的总增加额=60000+20000=80000元 实际只增加了12万-10万=2万元,故而,该企业上年度的利润计划完成的不理想,需要 进一步调查原因。 完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上,不仅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 人工,还包括全部的制造费用(变动性的制造费用和固定性的制造费用)。强调生产环节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上,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 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性部分,而不包括制造费用中的固定性部分。制造费用中的固定 性部分被视为期间成本而从相应期间的收入中全部扣除。强调销售环节 2.例:某企业产销一种产品,销售单价20元,存货发出采用先进先出法。本年第一季度各 月份产销量及存货数量为: 项目一月二月三月 期初存货(件)022 生产量(件)101010 销售量(件)81012 期末存货(件)220 成本资料为: 单位产品变动生产成本7元/件(生产) 固定生产成本总额30元 单位产品变动非生产成本2元/件(销售) 固定非生产成本总额40元 要求:分别采用两种成本计算法,确定第一季度各月份的净收益。 解:采用变动成本法,确定第一季度各月份的净收益为: 序号项目一月二月三月合计1销售收入20×8=16020×10=20020×12=240600 2减:销售成本7×8=567×10=707×12=84210 3制造贡献毛益104130156390 4减:变动性非生产成本2×8=162×10=202×12=2460 5营业贡献毛益88110132330 6减:固定性制造费用30303090 7固定性非生产成本404040120 8税前净利润184062120

《管理会计(一)》复习资料

《管理会计(一)》复习资料 《管理会计 (一)》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缺乏历史数据可供参考时,混合成本分解通常选择的方法是 ( B ) A.高低点法 B.工程分析法 C.合同认定法 D.最小平方法 2.现代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C ) A.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性 C.方式方法更为灵活多样 B.必须遵循公认会计原则 D.方法单一 3.现代管理会计形成于(D ) A.本世纪初 B.本世纪30年代 C.本世纪50年代 D.本世纪50年代以后 4.某公司每年可能需要用A产品500件,外购价格为13元,现在公司有剩余生产能力可用来生产A产品,但需要增加专属成本2,000元,自制时单位变动成本5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当实际需要量大于500件时选自制方案B.当实际需要量大于500件时选外购方案C.当实际需要量小于150件时选自制方案D.当实际需要量小于250件时选自制方案 5.能使保本点提高的条件是( B ) A.单价提高 B.单价降低

C.固定成本降低 D.变动成本降低 6.是现代管理会计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管理会计区别于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标志(D ) A.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 B.方式方法更为灵活多样 C.同时兼顾企业生产经营的全局和局部 D.面向未来 7.构成原材料成本差异的基本因素有原材料的消耗数量差异和( D )A.效率差异 B.耗费差异 C.闲置能量差异 D.价格差异 8.本量利分析法的核心部分是确定( A ) A.盈亏临界点 B.安全边际 C.单位贡献毛益 D.贡献毛益总额 9.根据企业正常的开工情况、正常的工作效率以及正常的价格水平来确定的成本是( B ) A.理想的标准成本 B.正常的标准成本 C.现行的标准成本 D.预计的标准成本 10.企业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以后,企业成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从而形成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向外的(B )A.采购链 B.作业链 C.供应链 D.产品链

管理会计一二章习题上课讲义

管理会计一二章习题上课讲义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会计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管理会计”术语是()年。 A 1902 B 1912 C 1922 D 1932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外会计学界出现了广义的管理会计概念,管理会计的范围扩大到除了()以外的会计的各个组成部分。 A 审计 B 成本会计 C 财务管理D财务会计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管理会计是经营管理型会计,财务会计是报告型会计 B 管理会计是报告型会计,财务会计是经营管理型会计 C 管理会计为对外报告会计 D 财务会计为对内报告会计 4.管理会计不要求()的信息。 A 相对精确 B 及时 C 绝对精确 D 相关 5.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是()。 A 起源相同、目标不同 B 目标相同、基本信息同源 C 基本信息不同源、服务对象交叉 D 服务对象交叉、概念相同 6、管理会计是与()并列存在而又相对独立的一门学科。

A 财务会计 B 财务管理 C 成本会计 D 企业管理 7、随着管理会计人员发挥的作用日益扩大,美国会计师协会于1972年开始向申请者授予()资格证书。 A 注册会计师B管理会计师C成本会计师D 注册审计师 8、下列项目中,处于现代管理会计核心地位的是( )。 A预测决策会计B规划控制会计C责任会计D标准成本会计 9、下列会计子系统中,能够履行管理会计“考核评价营业绩”职能的是()。 A.预测决策会计B.规划控制会计C.对外报告会计D.责任会计 10、管理会计正式形成和发展于( )。 A.20世纪初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二、多项选择题 1.狭义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为()。 A 以企业为主体活动 B 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目标服务 C 为股东、债权人制度机构及非税务等非管理机构服务 D 是一个信息系统,包括用来结实实际计划所必须的货币性和非货币性信息 E 内容上,既包括财务会计,又包括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 2.广义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为()。 A 以企业为主体活动 B 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目标服务 C 为股东、债权人制度机构及非税务等非管理机构服务

管理会计复习资料

《管理会计》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述 1、管理会计的几个阶段 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战略性管理会计阶段 2、管理会计的定义、职能、目标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利用财务会计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并帮助管理者做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 管理会计的职能 规划、组织、控制、评价 目标;:为企业管理者制定决策和计划提供信息。 协助管理者指导和控制经营活动。 激励管理者和其他员工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计量和评价企业的业务活动和部门、管理者及其他员工的业绩。 3、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联系 联系 (一)在服务对象方面的联系 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二)管理会计所需要的主要资料是从财务会计取得的 (三)两者最终的目标相同 : 使企业能够获得最大的利润,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 1、成本的分类(按经济用途、按可归属性、按性态分类) 成本按照经济用途进行分类

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非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成本按照性态进行分类 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混合成本 成本按照可归属性进行分类 直接成本 间接成本 2、成本性态定义 成本性态,又叫做成本习性。指的是成本的变动和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或者成本的变动和业务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3、固定成本的定义、主要特点、分类( P13 例 1) 固定成本是指在相关范围内,其总发生额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能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主要特点: 在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总额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 单位固定成本将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固定成本的分类 约束性固定成本 为维持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能力而必须开支的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 指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年度开始前,根据企业经营、财力等情况确定的计划期间的预算额而形成的固定成本。 4、变动成本的定义、特点、分类(P15 例 2) 变动成本是指在相关范围内,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变动成本的特点 总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存在着一个稳定的比例关系。 单位变动成本不因业务量的变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动,其数额始终保持在某一个特定的水平上。 变动成本的分类 技术性变动成本:与产量有明确的技术或实物关系的变动成本。 酌量性变动成本:可以通过管理决策行动而改变的变动成本 5、混合成本定义 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增减变动也将发生变动,但变动的幅度同业务量变动幅度并不相等 6、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 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主要有: 历史成本分析法 账户分类法 工程研究法 合同认定法等 7 、历史成本分析法包括哪三种。重点掌握高低点法的计算(P20 例 5)

蒙大管理会计学讲义02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框架构建及其构成要素的解析

第2章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框架构建及其构成要素的解析 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历程及其特点。 2、明确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3、明确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及管理会计的职能,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明确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主要构成要素。 5、掌握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结构。 2.1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研究 会计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在这其中,人们一致认为主要归功于财务会计的发展。而与其相对应的管理会计,则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原因、环境原因等,其发展较为迟缓。可以这样说,直到目前为止,在我国还很少看到有关研究管理会计理论方面的专著,即使在西方管理会计教科书中对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也很少涉及。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西方国家一般都把管理会计理解为各种专门技术的应用。譬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将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会计是对管理当局所应用的信息(财务和经营的)进行鉴定、计量、积累、分析、处理、解释和传播的过程,以便在组织内部进行规划、评价和控制,保证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营责任。”从上述定义来看,似乎管理会计就是利用经济数据通过各种专门方法来帮助企业管理当局作出决策的各项具体工作,即只有技术方法,而没有理论研究。(2)理论上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就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状况来看,主要集中于介绍引进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上,引进多于研究。(3)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与实际严重脱离,实际工作中运用很少。由于我国管理会计主要是沿袭西方的理论,而我国的市场、环境、观念等因素与西方毕竟不完全一样。再者,引进的会计方法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经验的总结,而有的方法、概念、模式是借鉴经济学和统计学而得来的,如回归分析、保本分析、边际成本、经济批量、机会成本等。引进这些方法是管理会计的进步,但运用这些方法要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融会贯通。 但是,不管什么原因使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滞后,我们也应当承认,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成本会计中逐渐派生出来的,它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扩大了传统会计原有的事后反映与定期监督的职能,使现代会计科学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灵活的适应能力。就拿我国情况来说,尽管西方管理会计的引进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较晚,但许多大中型企业自从“零敲碎打”地采用了管理会计的一些预测分析、决策分析、责任会计等专门方法以后,在改进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就尝到了不少实实在在的“甜头”。所有这些事例充分证明:在管理会计各项工作实践的背后,必然有一定的“哲理”在指导它、影响它、支持它,否则管理会计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我们把管理会计实务中内含的各种哲理加以归纳、提炼、升华,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是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目的在于建立一套严密的、科学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