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

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

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
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

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这是根据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形式和内容,对法的作用的分类。从法是一种社会规范看,法具有规范作用,规范作用是法作用于社会的特殊形式;从法的本质和目的看,法又具有社会作用,社会作用是法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这种对法的作用的划分使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区别,突出了法律调整的特点;同时,又明确了各个时期法律目的的差异。

法的规范作用可以分为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五种。法的这五种规范作用是法律必备的,任何社会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于法律的性质和价值的不同,法的规范作用的实现程度是会有所不同的。

指引作用是指法对本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在这里,行为的主体是每个人自己。对人的行为的指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个别性指引,即通过一个具体的指示形成对具体的人的具体情况的指引;一种是规范性指引,是通过一般的规则对同类的人或行为的指引。个别指引尽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建立和维护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言,规范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义。从立法技术上看,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确定的指引,即通过设置法律义务,要求人们作出或抑制一定行为,使社会成员明确自己必须从事或不得从事的行为界限。一种是不确定的指引,又称选择的指引,是指通过宣告法律权利,给人们一定的选择范围。

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这里,行为的对象是他人。在现代社会,法律已经成为评价人的行为的基本标准。

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的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这种作用又具体表现为示警作用和示范作用。法的教育作为对于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促使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具有重要作用。

预测作用是指凭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预先估计到人们相互之间会如何行为。法的预测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相互之间的行为,包括公民之间、社会组织之间、国家、企事业单位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行为的预测。社会是由人们的交往行为构成的,社会规范的存在就意味着行为预期的存在。而行为的预期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社会能够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

强制作用是指法可以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这里,强制作用的对象是违反者的行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让人们遵守,是希望法律的规定能够转化为社会现实。在此,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离开了强制性,法律就失去了权威;而加强法律的强制性,则有助于提高法律的权威。

法的社会作用是从法的本质和目的这一角度出发确定法的作用,如果说法的规范作用取决于法的特征,那么,法的社会作用就是由法的内容、目的决定的。法的社会作用主要涉及了三个领域和两个方向。三个领域即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领域;两个方面即政治职能(通常说的阶级统治的职能)和社会职能(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当然,尽管法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万能的,原因在于:(1)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或改变社会;(2)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3)法律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会关系(如人们的情感关系,友谊关系)不适宜

由法律来调整,法律就不应涉足其间;(4)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如语言表达力的局限。在实践活动中,法律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作用。

答案补充

评价作用---刑法的条文对行为性质定性

预测----通过看条文可以知道自己的行为性质,进而知道自己所实施行为后果

教育----普法功能

强制-----刑法的处罚功能

指引----民商法告诉人们如何订立合同,为商业交往提供准侧!@

(一)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制裁违法行为,而是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合法地参与社会生活。

(二)预测作用

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

(三)评价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行为评价标准有法律、道德、纪律等,它们是可以同时适用的。但应该注意的是,既不能用法律评价取代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也不能用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代替法律评价。

(四)强制作用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没有强制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就会降低,预测作用就会被怀疑,评价作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教育作用的效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五)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在公共生活中,由于个人的行为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因此约束个人行为的公共生活规则很多。其中,法律是最权威的规则,它既有国家的强制性,又有普遍的约束性。它不仅确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共生活准则,引导人们自觉守法,

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而且通过制裁破坏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强制人们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只有政府,社会和公民都具有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并自觉地遵守公共生活准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现代生活方式。

根据法律的规范作用的指向和侧重,可以将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的作用分为指引作用预测评价强制教育作用。

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以上作用可以在案例分析中详尽体现,

案例一:

情急以刀刺人自残难逃刑罚

有了,矛盾不冷静处理,情急之下刀刃相见,刺伤了别人自己又后怕,悔恨中把自己刺成重伤,不但赔偿了对方的经济损失,自还是难逃法律的处分。近日,被告人张引绪被宝鸡市陈仓区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

年。

案例二:

本应进考场却进看守所

长安区三学生高考前夕抢劫被捉

三个就要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聚在一起闲聊时觉得抢劫挺有刺激性的,于是乘着酒兴,付诸行动,不想竟然强到了以前的同班同学,当场被同学认出,半天工夫就被民警抓住。而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触犯了法律,还给民警说自己要参加今年的高考,希望他们早日回去复习功课。办案民警直叹可惜可悲。

案例三:

无钱上网抢劫出租车司机身陷囵圄悔恨莫及

2007年4月16日晚,家住西安市灞桥镇的于某(18岁)李某(20岁)窦某(21岁)在灞桥吕家堡村某网吧内上完网后,在灞桥边上闲逛。他们三人辍学后,在附近的建筑工地打工为生。平时挣的钱不够上网花费,便经常在附近的学校诈骗学生的生活费以供其挥霍。这时,他们三人决定将“弄钱”的目标锁定在过往的出租车司机身上。此后,他们三人用同样的作案手法于4月19日和23日在灞桥附近分别对三名出租车司机实施了抢劫。共抢走现金2500元,手机4部,赃款赃物被三人平分,供其吃饭上网和挥霍。事后了解到于某是从小跟奶奶长大的。一想到奶奶年龄大了,没人照顾,又为自己担心怕,于某写了一份忏悔书。

——摘自西部法制报2007年5月26日第八版案卷再线

以上案例的共同点就是当事人对法律不很了解,没有或不能预测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或一时冲动(冲动还是因为自控能力不强,法律意识不强)没想到自己随后的身陷囵圄。法律意识淡薄是他们致命的一环。事后他们都表现为懊悔不已,深深地自责,在自责中自我教育:他们知道了一些事情也许很刺激,也许能发泄一下自己,能图一时的痛快,但不能做。这里体现了法律的预测作用与法律的教育作用。法律铁面无情,即使是面临高考的学生,警官们也只有无奈与同情而丝毫不能手软。这体现了法律的强制性。当事人以身试法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训,而对他人也是一种警醒。对别人也是一种间接的教育。当然了事前控制要优于事后控制,认真地学习法律规范,反省自身,自我教育,再好不过了!法律规范明确地告诉你

可以做什么,不准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法律规范的引导作用显现在其中。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人们就会自觉地应用法律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应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采取行为之前就能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从而达到了一种事前控制,

当然了法律手段并不是万能的,需要道德手段的配合。

在高校早已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的情况下,为什么近几年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这当中固然有普法意义的教育措施不够得力,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但仅仅依靠普法教育是否能彻底解决大学生的犯罪问题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通过剖析一些案例,可以发现,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是不知道偷窃故意伤害杀人等行为是要受到法律的惩处的,而是由于他们人生理想的模糊,价值观的扭曲,信奉享乐主义报复主义等。当邪欲恶念一旦膨胀到失去理智,冲毁道德堤坝时,再厉害的法律往往也难以阻止滑向犯罪的深渊。因此在强调法律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道德规范的作用。

法律在中国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实施,中国的法治建设也开创了一个新时期。这一新时期的法治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政府主导的立法进程,即寄予法律制度的完备达到依法治国目的;二是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但由于对法治核心理念的认知存在缺失,以及政治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传统文化法治供给不足,导致这两方面的进程都面临着各自的困局。本文试从理念和实践层面分析法律在当代中国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其面临的“虚无主义”危险。最后指出,法律应回归生活,顺应中国人的实践理性传统,方能树立法律的权威,实现“法治国”的终极目标。

一、中国法律的信仰困局

1、奉行“乐感文化”,缺乏宗教信仰传统

“法治不只是一种制度化模式,也是一种理性精神、一种文化意识”,这种意识“熔铸在总体性文明的各个层面中,自发地左右地左右着人的各种活动。”显见,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习性决定着该民族的行事方式,并进而对该民族的法治施加着关键性影响。诚如有学者指出,以历史的角度衡量,我国是缺乏法治文化传统的。

一中国留学生在美期间,结交了一美国女孩为女友。一次两人过马路,当时红灯,但四处并无车辆行使,男孩牵起女友的手就欲穿过马路,女孩制止。男孩不解,并为此起了争执。若干天后,此男生被美国女孩抛弃,谓之曰:一个基本规则都不能遵守的人,怎能可靠?!数年后,该男士学成归国,交一中国女孩为友。某日,又逢红灯而无车辆行驶期间情形。此时女孩拉住男士之手即要穿越红灯,吸取教训的男士制止。女孩困惑,男士解释:须遵守规则。数天后,男士再次被甩,女孩告之:迂腐这般,怎能指望?!

故事真实性无从考究,却也无妨其启示意义。首先我们可得出的一个信息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情境下,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却将导致截然不同的结局。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在我们的国土上树立尊重规则的心理意识不得不面对的艰巨挑战。

李泽厚先生曾将中西文化作一对比,并分别定义为“乐感文化”、“罪感文化”。将西方文化称之为“罪感文化”甚易理解,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而有人类繁衍,即人是生而有罪的,人在此世即为赎罪。相信来世才是最大的幸福,庄重的洗礼仪式,每周的教堂礼拜等,塑造了人的敬畏意识。并随着法律文化的发达,最终延伸至对规则、制度、法律的敬畏和信仰。而我们则恰好缺失这一宗教信仰的传统,也就并不具有一个人格神的上帝来管辖人的心灵。以李泽厚先生的见解,“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即不谈论、不构想超越此世间的形上世界世界(哲学)或天堂地狱。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和“情感本体”。我们的文化更多的是关注于现世的文化,也即是惟有此岸,而无彼岸世界的存在。我们也会烧香拜佛,但烧的也还是此世的香,所拜也为此世而拜。君不见,那些善男信女们所求者,都是自己此生的平安幸福,甚或是财运、官运。

在这种“实践理性”的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的指引下,养成了事事善于计算的民族性格,缺乏超越性的诉求,一切以现实的利害得失为规矩。所制定出的种种制度、法规,也仅作为物质性工具,以能否获利或便宜行事作为遵守或摒弃的准则。在这样的文化心理挟持下,法律也只能是沦为一个工具而已,比农夫的锄头的命运好不了那里,农忙时是谋生的工具,农闲时则成了一块锈迹斑斑的废铁。此外,农业社会下的“情感本体”特质,也造就了一个“熟人社会”、“人情社会”,极大的侵蚀着规则的正当性,异化为权力者寻租的工具,最终所出现的是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常态。

2、民众权利意识觉醒与法律信任危机

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是中国三十年法治进程的一大特色。借助网络平台,民众对政府决策、公共事件发出了自己的呼声,并对现实的政治运作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而越来越多的个案也表明,面对强势部门所制造的不公,公众也不再甘于只逞口舌之快,而是敢于借助于法律的手段去维护、实现自己的权益。但随民众权利意识觉醒相悖而行的却是民众对法律的信任危机日益加剧。这种相向的拉力无疑将有损社会的稳定,并最终阻碍中国的法治建设。

法律信任是社会所有信任关系中最为基本的信任。法律的作用在于为社会提供一个可运行的框架,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提供一个预期,当这种信任缺失时,社会必将陷于无序和失控的状态。从当下的一些案件,无不在说明中国法律的信任危机在日益加重。“杨佳案”、“杭州富二代飙车案”、“邓玉娇案”、“翁安事件”‥‥‥无一不在表明民众对法律的基本信任已经丧失。而更可恐惧的在于,上述每一案件都是在网络上出现汹涌民意的时候,才获得最终解决的转机。这实际是一种“民主斗争”下的政治、行政解决方式。于是,这些案件的最终解决反是更进一步加剧了民众对法律的不信任。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民众心理认知,按照法律的程序是无法维护自己权益的,而诉诸于上访乃至包含暴力因素的“群体事件”模式才可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上海的“楼脆脆”事件即为典型。事件发生后,业主并无进行法律诉讼的意愿,而是“散步”于上海市政府门前,即采取所谓的“街头政治”方式。因为社会的经验告诉他们,采用施压于政府领导人的方式,比采取不透明的司法程序更有利于挽回自己的权益。在这一民众与政府的博弈中,法律成了最大的牺牲品。

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则在于民众相信法律已然成为富者和强者的工具,而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所致。通过近三十年的经济发

展,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明显的利益分化及随之而来的广泛的阶层分化。在这一深刻的社会变迁变迁面前,中国的政治体制却并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必须的变革。于是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的结果,贫富差距加大导致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失衡,这一权利失衡又进一步恶化了贫富差距。此时权力与金钱出现了紧密结合的现象。时至今日,公权力既缺乏外部的有效约束,内部自上而下的约束机制也日益失去效率,双重加剧了公权力成为暴富集团的盟友,形成大面积腐败的现状,并最终丧失公众的信任。而公众对法律、司法信心的丧失只不过是这一信任整体崩溃的更为显著的侧面而已。

二、中国法律的制度困局

1、立法质量偏低,多数立法仅具文本意义

著名立法学者周旺生教授曾指出,“中国立法五十年的历程也告知我们,立法的状况与法治的状况是不可分割的”。作为中国立法学学科的创始人,周旺生教授曾提炼出中国立法所要面临的两个层次共十六个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中国立法理论、制度和技术诸方面的所有重要环节,内容或内涵非常丰富。”也可以认为这些问题直指中国立法的命门所在,其应对如何将直接影响中国下一步的立法质量,并进而影响着中国的法律进程。我无力于此细述这些问题,只能根据周旺生教授的研究,结合本文,指出以下两点:

(1)中国目前的立法体制无法适应利益分化时期的中国国情

经过三十年的快速经济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相较于过往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社会学者将当下的中国社会描述为一个“断裂”型态的社会,这是目前对中国社会变迁最为精当的概括。即我们从一个曾具有高度同质化的社会,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利益的分化、贫富的差距,由此导致了众多阶层划分社会现状。各阶层之间的经济资源、利益表达能力具有重大差异,彼此间的隔膜日趋加深。而中国的立法体制却并没有在这一重大的社会结构变化面前作出必要的变革。以立法机关为例,其人员组成并没有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总体情况。法律是利益斗争妥协的产物。而如果立法的人员不能有代表各方利益的团体组成,其立法的质量乃至日后的被尊重、被运行都是大可怀疑的。诚然,中国的立法也出现了各利益相关者博弈的情况,但更多的只是各部门之间、各强势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争夺,而更为广泛的普通民众利益则是代表者缺席。发达的咨询媒体给民意的形成造就了条件,但民众还是缺乏一种切身的参与感,对由此而来的法律自然缺乏应有的遵守意识。由于其立法不能反映这一基层变动的深刻现实,从而丧失了法律作为社会调整器的作用,不能对这一恶化的分化现象作出有力的回应,甚至助长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社会趋势,最终法律也丧失其民众的根基,面临着深刻的信任危机。

(2)中国立法量和质两个方面都难于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

虽然自“依法治国”的方略实施以来,中国近十年的立法速度明显加快,一定意义上构建了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但中国总体的立法规模相较于法治发达国家、地区还是具有非常大的差距。现代社会,是一个关系日益复杂的社会,社会交往更为频繁和多样,社会主体也不再是单一的个人,而是涌现出形态各异的团体组织,这种种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对社会的调控

和运行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就亟需大量的法律法规对这些庞杂的社会关系作出相应的规定,提供一个可切实的预期。据周旺生教授的比较研究,中国目前有230个法律,而即使以我们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这样的弹丸之地为例,它也有1100多个判例法令,830多个制定法。我们这样的大国,相形之下,其立法的规模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中国目前的这230多个法律文本本身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许多法律条文只有行为模式的规定,而无后果模式,这就导致了法律制定出来后难于操作,难于执行,而仅具文本的宣示意义。诚如周旺生教授指出,立法的理念、方略、技术也都存在着重大的弊端,致使中国的立法质量远远落后于现实发展的需要。

2、司法溃败与司法权威的丧失

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最后守护线。然而,近年来的趋势却表明这个守护线正面临溃败的风险,并成为民众丧失法律信任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其既有制度层面的因素,如司法不够独立,也有司法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能力素养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1)司法独立与否的哈姆雷特式困惑

司法独立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也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对司法应最终实现独立,学界应说并无争议,这毕竟是法治的常识性知识,司法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但具体到中国目前的现实,或者说具体国情,则应否以及何时实现司法独立则出现了非常大的争议。鼓吹司法独立的认为,司法不独立是中国目前法院权威丧失的根本所在,成为行政权力附庸的法院系统根本不可能保障当事人的权益,作出公正的法律判决。而反对在目前中国实现司法独立的则认为,司法独立之后,由于对司法系统的约束进一步减少,而外部有效的约束机制、法治文化土壤都远没有建立,司法人员素质偏低等,只会进一步加剧司法腐败现象。我认为,不论司法独立何时实现,司法目前的不独立确是造成当下民众对法院普遍的不信任,进而对法律不信任的重要原因所在。民众已然形成法院只是政治权力的附庸,乃至财富的被收买者,只是强者和富人的工具。民众与其相信法律,诉诸于法院来解决、维护自己权益,更乐于上访,走上街头,甚至演化为带有暴力色彩的群体性事件。这对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中国目前正面临的法律空心化现象,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带来巨大挑战。

其实中国的司法不独立近年来表现出的一个新现象即是面对网络媒体等舆论的压力时,难于坚守法律的原则。这既是司法权威丧失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加剧司法权威丧失的成因。过去在舆论压力下作出的判决,现已表明很难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如著名的重庆“虹桥垮塌案”、郑州张金柱驾车逃逸案等。法律迁就于现实的政治、舆论压力,只能是进一步丧失自己的边界。而这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非司法独立所能为。

(2)司法人员总体素质偏低

这里所指素质既包括精神道德层面,也包括其职业技术能力层面。可以说在这两个层面,中国司法工作人员的素质都是难于让人满意的。中国司法腐败现象愈演愈烈,不断揭露出的司

法腐败大案正日益撞击着民众对司法的信心。如何加强司法人员的自身的守法意识,树立良好的法律敬畏意识,加强自身职业伦理道德建设正成为日益严峻的课题。

此外,司法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欠缺也是造成自身权威不高的重要原因。轰动一时的“许霆案”就凸显了这一问题。法官只能机械的适用法律,沦为只会“输出判决的自动售货机”,从而造就了前后悬殊巨大的法律判决,最终严重挫伤了民众对司法的信心。此案热议时,民众形象的将中国的法律比喻为弹簧,可长可短,可重可轻,全在于当事人所能动用的资源,所能施加于在其之上的压力大小。不难看出,社会正弥漫着严重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想,表现出对中国司法的极度不信任。

三、中国法律的出路——回归生活

无需讳言,法治还远未成为我们民众的信仰,法治在生活中还处于“不在场”和“无根基”的状态。尤其是近年来,我们的社会还日益显凸显出法律信任的危机。其成因如前文所述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回应前文所提问题,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摆脱宏大的目标口号,让法律专注于生活的场景

如昂格尔所指出,传统中国缺乏集团的多元主义、自然法理论及其超越性的宗教基础。因而我们在推进法治走进公民生活,成为公民生活方式时所遇到的障碍将比任何外源性法治国家更为巨大。我们的法学、法治理念应专注于我们的生活场景,不应像“五四”一样打倒一切,我们应追根溯源,找到我们的传统精神内涵,把握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形式习惯,尊重我们的民情,唯如此,方能真正建立其有生命力的法治理论系统。“实践理性”是我们民族的思维特质,这就要求我们的立法更紧密的反映个人利益主题的利益诉求,使得法律的文本不再只是文本,而是他们的利益攸关体。“情感本体”是我们的社会关系的特性,这就要求我们的制度设计要更为重视破解人情关系可能带来的损伤,比如对规则透明的质素要求可能就更高。让法律回归生活,在生活中起步,发展,生成,只有这样的法律才是有生命力的法律,才是有尊严,有执行力的法律。

2、加强立法研究,更加重视立法的科学、民主

自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并载入宪法之后,中国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开始了一个“以大量立法、强调正式法律制度为标志的法制建设时期”。虽然这种立法主导模式的法治进程受到了来自学界内部的一些批评,认为“制定法的作用在任何时代都不是全能的,过分强调立法的力量,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甚至是有害的。”但无可置疑的是,经过近三十的立法工作,还是使中国的法制建设面貌有了极大改观,尤其是对启蒙法治思想,呼应日益觉醒的民众权利意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立法万能”自然是需要摒弃的观念,但重视立法是无论如何亦不为过的,尤其是在不论是立法的规模还是立法的质量都还极为落后的当今中国,加强对立法学的研究,提升中国立法的质量,扩大其规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诚如周旺生教授所言,“中国立法走过一条屡经变故,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道路。期间忽兴忽废,大起大落,直到近二十年才迎来转折走向稳定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机遇期,一方面加快立法,扩大法律的而规模,真正做到社会关系的各主要方面都有法可循;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立法的质量,讲求立法科学。此外,还要加大对原有立法的清理工作,既要达到法律可操作、可执行,也要力求法律体系的有机统一。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要改革立法机构,即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员组成问题,使其反映变化了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各阶层充分博弈的法律,才能成为一个科学的、被尊重、可实行的法律;也只有是各阶层参与的立法,才是民众自己的法律,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遵守。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化解社会信任危机

民众对法律信任的丧失,说到底是整个社会信任解体的结果,其根源又在于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中国的腐败现象,包括司法腐败,都属于体制性的腐败,即不是某一个人的腐败,而是由于缺少体制、制度性的约束导致的腐败。因此,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加快民主进程,划清权利和资本的边界,是消除腐败现象的根本,也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宪政精神的制度架构,才能使社会重归有序、有信的状态。

所谓符合宪政精神的制度架构,主要是建立一个各方均能拥有的合法的利益表达机制。具体言之,“宪政对于合法利益表达的意义在于,他要提供正常利益表达机制所必需的哪些原则和制度安排。因为用正常的方式来表达正当的利益,不是一句空话,是必须由种种的制度化机制才能实现的,比如有关言论自由的安排、有关集体协商制度的安排、有关工会等组织形式及其发挥作用的方式的安排等。”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一个社会共同体,重塑人与社会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互信。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维护合法权益意识的提高,市民开始的日常法律咨询活动越来越多,维权行为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法律咨询的形式已经拓展到各种平台,包括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是因为更多的老百姓开始善于利用法律武器,理所当然的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律咨询来了解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也更加普及。网上免费法律咨询平台的兴起更是引导了更多的人们开始利用网络平台上的法律服务。

局限性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2004

2.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1989

3.科殷法哲学200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c82365690.html,/

因如何,具体分析如下:们

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存在,有其特有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对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影响.是当代社套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扣社会全面进步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法律的作用不容低估.但它也存在局限性。

(一)法律调整范围的局限性

法律是调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但不足唯一手段,法律不能都予以-f-预。有些J’uj题不能用法律来调整,法律不能干预到人们的私生活领域如爱情、友情,以及人们的内心世界如人们的思想、信仰以及人们的良心等等,法律4i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如果这些领域

都用法律来解决,不仅成本高而且效果差,甚至会?现负嘶价值。可见其他调整手段可以}二预法律不便干预的领域,法律只是保证人们的最后一道屏障,其调整范围仃限。

(二)法律自身的局限性

1.法律的抽象概括性方面作为。‘种规范,法律是有抽象概括性的,其不可能通过长篇大论、包罗万象去穷尽一切町能发生和存在的社会现象,而是对社会生活中蕈复出现而又彳f 千差万别的事物的共性进{J:抽象概括,以便普遍适用于相关的社会现象,这样一来法律就不可能涌盖各种事物所独特的方面,使得法律在广泛适用上受到限制。

2.法律的滞后性、相对稳定性方面

法律只有具彳f相对稳定性才会具有权威性,但是社会生活是具体易变的,社会是发展的,法律不可能预先包容全部社会现象。萨维尼指出:“法律自制定公布之同起,即逐渐与时相脱节17。”可见法律只要制定出来后就存在缺陷了,越是稳定的法律其滞后性就越明显,因此任何法律都存在一些规则窄门和不适应性。

(三)立法者的局限性

法律足由市法肯制定的,其制定效果如何,很人程度上也是基丁屯法者自身的原闪而表现?来的,具体如下:

1.市法者认识的局限性。由于立法者本人的认识及习惯,

加之社会生活的多变性、复杂性,不可能准确无误的预测出在以后的社会乍活中町能发生的现象,不能达到全面了解。

2.立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立法者在制定法时往往会根据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扩大他们自身的权力,而忽视老了i姓的权利,使得法律显得/fi公正,降低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另外立法者在制定法时主观上一旦存在过失,可能会造成它法上的疏漏,使不法分子规避法律、钻法律的空子,

文化的作用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汉语国际教育杨乙涵(1207182) 据专家考证,“文化”一词在我国的语言系统中早已存在。“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而“化”的本义则为改易、生成、造化。自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意为“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要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非常困难。不少学者都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仍没有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全世界学者关于“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而言,文化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文化具有导向作用。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文化中凝聚着人类生存经验的总结,关联到人的生存命运的把握、生存道路和生存方式的选择。文化都是把人类的这些具体的生存经验上升到了一个理论高度,它对人、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前瞻性、预期性,由于它具有这些特性,所以对社会对人就能起到引领作用。 其次,文化具有启蒙作用。文化的传播有助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在提倡正确的价值观的同时,例如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

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从而有利于社会文明建设,对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第三,文化具有纽带作用。文化有利于加强本族人民的认同感,有了共同认同的文化,就有了团结的基础,就有了一种精神纽带,只要有这个纽带存在,这个群体自然就不会分解、离散。中华民族几千年,中间也被草原民族进入中原掌握了政权,几十年,几百年,这些草原民族虽在军事上胜利了,可在文化上失败了,就是因为传统的中华文化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此外,文化还是异域文化交往的纽带,对人际交流和国内国际文化交流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第四,文化具有维持秩序的作用。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最后,文化对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具有明显的作用。文化自身的知识性、趣味性会带给人美的享受。尤其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多参与文化活动,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

(完整版)国际法简答题论述答案

简答题 1、简述公海自由的内容。 《公海公约》列举了四项自由:(1)航行自由;(2)捕鱼自由;(3)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4)公海上空的飞行自由。《海洋法公约》增加了两项,即:(5)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6)科学研究自由 2、简述国家管辖权 (1)属地管辖权。指国家对在其所属的领域以内的人和物或者发生的事件,除了国际法规定的外交特权与豁免以外,有权依本国法律实行管辖。(2)属人管辖权。指国家有权对一切具有本国国籍的人实行管辖,而不管其居住在国内或国外。在实践中,各国一般均采用犯罪人国籍原则。(3)保护性管辖。国际法承认,为保护一国及其公民的重大利益,国家有权对外国人在该国领域以外所犯的某种罪行实行管辖。保护性管辖适用的范围一般为世界各国所公认的犯罪行为。(4)普遍性管辖。依国际法规定,对于某些特定的国际罪行,由于其普遍地危害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全人类的利益,所以不论犯罪行为发生于何地和罪犯具有哪国的国籍,各国均有权对其罪行实行管辖。 3、简述国际法院的管辖权 (1)国际法院的诉讼当事人限于国家,任何组织、团体或个人均不得成为诉讼当事人; (2)国际法院管辖的案件主要包括:各当事国提交的一切案件;《联合国宪章》或现行 条约及协定中所特定的一切事件;关于条约的解释、国际法的任何问题、任何事实的存在如经确定即属违反国际义务者;因违反国际义务而应予赔偿的性质及其范围等四类争 端,以当事国声明接受强制管辖为前提。 4、当被指称的犯罪在缔约国领土内,而该公约国未按第八条的规定将此人引渡给本条 第一款所指的任一国家时,该缔约国应同样采取必要措施,对这种犯罪实施管辖权(辅助性管辖)。 《蒙特利尔公》-- 《海牙公约》的基础上增加了犯罪行为发生地国的刑事管辖权 8、什么是国际法上的承认?法律上的承认的效果是什么 概念:承认是既存国家以一定方式对新国家或新政府出现这一事实的确认,并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行为。 效果:1 两国关系正常化,双方可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2 双方可以缔结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条约或协定;3 承认被承认国的法律法令的效力和司法管辖权和行政管辖权;4 承认被承认国在国际法院进行诉讼的权利及其本身或国家财产的司法豁免权;5 一国一旦承认被承认国的新政府,就撤销了对被承认国前政府的承认;6 承认具有溯及的效力。

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法的作用的一个方面,“法的社会作用”的对称。法是一种制度化的构成物,是调整社会关系的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法本身的这种规范性的特征是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调整形式的特点之一。把法作为特殊的规范系统所观察到的法本身的作用,就是法的规范作用。与法的社会作用相比,它是实现法的社会作用的手段,而法的社会作用则是法的规范作用的目的。任何一种法,都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但不同历史类型的法的规范作用实现的程度和方式则有不同。法对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作用表现在多方面,如对人们行为的评价、指引和预测,对合法行为的保护和奖励,对违法行为的遣责、警戒、预防和制裁等。同时,法中蕴含着关于合法与不合法、正当与不正当的标准和信息,它能够对人们起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作用。 法的作用是法理学上的概念,是指法对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所发生的一种影响,它表明了国家权力的运行和国家意志的实现。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规范作用是从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这一角度提出来的,而社会作用是从法在社会生活中要实现一种目的的角度来认识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规范作用是手段,社会作用是目的。 法的规范作用分为五个方面: 一,指引作用。这是指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二,评价作用。这是指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作用。 三,教育作用。这是指通过法的实施,法律规范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诱导影响。 四,预测作用。这是指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事先估计到当事人双方将如何行为及行为的法律后果,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 五,强制作用。这是指法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惩罚违法行为。法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证。

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班级:计113班 姓名:吕国厅 学号: 113113028 评分标准: 1.思想正确,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理念与法治理念。 (60分)得分: 2.有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15分)得分: 3.语言通顺连贯,逻辑性强。(15分)得分: 4.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突出。(15分)得分: 总分:

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我们的理念中,法律是一个神圣的词语,是国家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利益的重要工具,是维护社会生活的利工具,是需要我们不断认识和运用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武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法律的出现,也规定了一定得范围,既保护了国家的权益,也维护了公民的共同利益。 我们在现实的行为是受到法律的约束的,法律限定了我们行为的范围。而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权利又是法律给与我们的,所以可以说没有法律我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而法律的产生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又是基于我们逐渐发展的道德观念的,就是法律也是从我们千百年来养成的道德习惯中产生的,所以说法律是出自人们的,从这点来说法律与人们也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法律的出现解决了许多解决不了的纠纷,就像生活中的财产问题、婚姻问题、事故问题等等的没有制约的行为有了规定,使得法律以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实现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制约违法行为的产物。另外我还觉得法律的制定是通过人们生活中行为,因为制定法律的权力属于人们,执行法律的权力属于人们,从种种角度来说法律与生活都是紧密相连的。 法律的种类很多,从法是一种社会规范看,具有规范作用,规范作用是法作用于社会的特殊形式;从本质和目的看,法又具有社会作用,社会作用是法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这种对法的作用的划分使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区别,突出了法律调整的特点;同时,又明确了各个时期法律目的的差异。法的规范作用可以分为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五种。法的这五种规范作用是法律必备的,任何社会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于法律的性质和价值的不同,法的规范作用的实现程度是会有所不同的。 法律的出现,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有了一种保障,一种感觉自己安全的、自己有权利作或不作的现实存在的东西。人们的行为可以认作为是生活的一种表现,对人行为,可看作为规范性指引,是通过一般的规则对同类的人或行为的指引。个别指引尽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建立和维护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言,规范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义。从立法技术上看,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确定的指引,即通过设置法律义务,要求人们作出或抑制一定行为,使社会成员明确自己必须从事或不得从事的行为界限。一种是不确定的指引,又称选择的指引,是指通过宣告法律权利,给人们一定的选择范围。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这里。在现代社会,法律已经成为评价人的行为的基本标准。通过教育,让人们认识到法

6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人才,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 3、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原因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法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名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是本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怎样对待文化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名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2、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及其意义

试论法律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

试论法律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 一、引言 在目前的法律职业研究中,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律职业道德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概念,且通常被作为同一个概念使用。当然,也有学者将二者加以区别。例如,有人认为,法律职业道德的含义包括了职业行为规范、道德品质和调整法律工作中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因此其含义要广于法律职业伦理;也有人将法律职业伦理与法律职业道德从实质层面和主观层面予以区分。处于实质层面的属于伦理问题,即究竟应做什么和不得做什么?处于主观层面的属于道德问题,即对某种行为内容的态度、心理准备、心情、动机等。所以,关于法律职业人当为或不当为之基准是职业伦理;关于法律职业人就法律职业伦理内容所产生的态度、心情、动机等即为法律职业道德的问题。 二、法律职业道德概述 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可以将法律职业道德分解为两个层面,即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职业者个体的道德品性。前者反映了法律职业伦理关系的规范性的要求,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后者是伦理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选择、道德品性,是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起的收获、体验,具有主观性和个体性 任何职业,因其是人们长期所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有着独特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因此形成了特殊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在其职务活动与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总和。法律职业道德是社会伦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法律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升华。伯尔曼在《法律与革命》中将法律职业道德的传承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特征。① 三、法律职业道德的功能 由于道德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具有能动的社会作用,对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的促进作用,法律职业道德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也必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只不过这些功能通过法律职业者的职业行为]和生活表现出来的。法律职业伦理的社会功能包括示范功能、调节功能、提升功能、辐射功能 1.示范功能。示范意义上的法律职业伦理是对法律职业者个人和法律职业环境的具体道德上的描述。②我国目前的法律职业大多数有自己的成文的职业道德规范,这些规范本身就具有示范性的特征。加强法律职业道德建设就是要弘扬这些优秀的法律职业道德,在法律职业人员中树立先进的法律道德意识,来培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法律职业伦理所具有的示范功能可以为法律职业者的职业行为和个人行为做出分类。

论国际法的性质与作用

论国际法的性质与作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国际法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对这一问题人们己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但学习或运用它的时候,有多人仍产生这样那样的困惑与疑问。有的人对国际法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仿佛有了国际法,就有了解决一切国际问题的“灵丹妙药”,各国就可相安无事、高枕无忧了;也有的人因为国际法功能的局限性而竭力贬低国际法的作用,将之视为一些只唱高调、不切实际的东西,甚至认为它是可有可无的。无论是“国际法万能论”还是“国际法虚无论”都是建立在对国际法本质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上,是一种不辩证不科学的态度。本文试图通过对国际法功能的探讨来揭示国际法的本质和说明国际法的现象,以便更好地为国际法理论与实践服务。 国际法与国法是以法的创制和适用主体的不同作为标准来划分的。国法由特定创制并适用于本国主权所及围,其调整的主体主要是一国围的个人和组织;

而国际法则由参与国际关系的通过协议制定或由各国公认,适用于与之间的关系,其调整的主体主要是,从法的功能角度来看,任法都有规作用与社会作用之分,”①按照法理的这一解释,国法、国际法都不例外。法的社会作用体现在法是维护一国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它决定于法的本质和目的;法的规作用则指法作为由一般法律规构成的体系是用于调整人们的行为的,这是法的最明显的特征。可以说,是通过调整人们的行为这种规作用(作为手段)来实现维护阶级统治的社会作用(作为目的)。② 国际法的社会作用是什么?它的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在国际法诸多的著作、教科书、论文中,很少见到对这一问题的分析。然而,不了解它,我们就无法对国际法的功能有一个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就无法在实践中使国际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先来探讨国际法的本质。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各国参与国际交往的主体是各国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因此,按照公认的国际法理论,国际法是各国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种统治阶级的意志只有以名义出现才能形成对各国有拘束力的国际法,

浅析行政执法中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浅析行政执法中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不仅成为政法系统耳熟能详的口号,更是作为工作成效的要求,实现行政执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既是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行政执法部门公信力的有效途径。而如何实现执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又是行政部门监督执法人员较难理解和把握的一个问题,因此,笔者结合行政执法的实际,尝试对两者之间如何实现有机统一进行思考和分析。 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辩证关系 1.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内涵辨析 行政执法活动均产生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两者是有一定联系的。所谓法律效果,是指通过法律实施从而实现法律的社会目的、价值或社会功能及其程度,在行政执法中,通常指在执法时,行政执法机关准确地适用法律法规并作出依法裁决,倾向于法律法规条文的准确适用。所谓社会效果,通常指实施具体执法行为而在社会生活、社会公众中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通常是指行政执法人员通过具体的执法办案来实现法律法规的秩序、公正、效益等基本价值的效果,要求执法人员拼弃孤立执法、以案办案的片面意识,通过对违法行为查处等具体行政行为,达到促使人们从处罚违法行为中受到警醒教育,不断增强法治意识,促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2.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辩证关系 2.1两者互为依托。首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并非相互孤立,而是有机联系、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法律效果是检验行政执法活动是否依法实施和符合法治原则的尺度;社会效果则是检验行政执法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尺度。其次法律效果是社会效果的基础和前提,但是有了法律效果并不必然就有社会效果,不讲社会效果的法律效果是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的,失去了法律效果,则不能体现执法活动的威严;失去了社会效果,执法活动就没有实际意义。第三,法律效果是产生社会效果的动因或原因,社会效果是公众对法律效果在社会上的一种评价,两者之间应相互协调共同结合,对整个执法效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决不能顾此失彼,轻重不一。 2.2两者互为因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两者同等重要,互为因果,互为包容。行政执法的法律效果,可能带来消极的不良社会效果,也可能带来积极的良好的社会效果。如果我们的执法理念落后于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在执法中态度生硬、方法简单不灵活,甚至粗暴,或是主观臆断,不依照事实依据运用裁量权,不注重执法对象的感受,带来了执法对象的对立情绪,没有达到促使群众自觉遵行法规的内心意识和行动,这就没有收到良好的执法社会效果。从这个角度说,法律效果是取得社会效果的前提。良好的社会效果又会推动执法的顺利进行,如果行政执法过程中,采取较好的方式方法实施执法,使执法工作得到群众理解支

总结:文化的作用

文化生活主观题答题知识点集绵 一、文化的作用: 1、(总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 2、文化对社会(经济政治)的作用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方向保证。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软实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文化对个人的作用(见第二课)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例1: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产业?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转化为一种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长生深刻影响。 2. 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 3. 文化现已越来越成为影响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4. 文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法的作用和价值

法的作用和价值第一节法的作用和价值 一、法的作用和职能的作用 “作用”和“职能”两个术语所表述的意思十分相近,都说明被研究对象的活动、运作和它对外界的影响。但“作用”(role)着重表述的是该客体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强调的是活动的效用,而职能(function)一语则着重表达事物本身具有的活动。职能体现了作用,作用也可通过职能看出,二者是事物本质的外化和外在表现。作用和职能往往被人们通用。 二、法的作用和职能的分类 法既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整器,不同的法的作用,既有在社会政治内容和价值取向上的不同方面,又有在作用手段、形式上相同的方面。因此研究法的作用和职能,也可从两个角度进行:从法本身、把法作为手段来看的法的作用和职能;联系法的社会目的和使命来看法的作用和职能。我们把前者叫做法本身的作用和职能或者法的规范作用和职能;把后者叫做法的社会作用和职能。法本身的作用和职能也可以叫做法的专门法律作用和职能,法的社会作用和职能也可以叫做法的社会政治作用和职能。 三、法本身的作用和职能 法本身的作用(即法的规范作用)是指法通过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评价、指引、预测,实现对合法行为的保护和对非法行为的谴责、制裁、警戒和预防的作用

法本身的职能(或称专门法律职能)是指法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都有确认、建立、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这种社会关系的能力 四、法的社会政治作用和社会政治职能 这是联系法的社会政治目的和使命来观察的法的作用和职能。从这个角度观察,法的作用和职能同与该法紧密联系的一定国家权力的作用和职能是一致的。一定的国家权力有什么样的作用和职能,该国的法也有什么样的作用和职能。国家既是从社会产生的与社会日益脱离的、驾于社会之上的实现阶级统治的机关;又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所以国家既执行着阶级统治的职能,又执行着“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这种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我们叫它“社会公共职能”。因此,作为国家意志、国家命令的法,也必然执行着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 五、正确理解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的关系 我们不应把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割裂开、对立起来,把它们理解为法的两种截然对立的本质,而应该把它们看做是法的同一本质的两个方面的表现。这对深刻认识法的本质,正确充分地发挥法的作用和职能,实现法的历史使命,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一部分法律规范只执行阶级统治职能,一部分法律规范只执行社会公共职能,可以说有的法律规范主要执行阶级统治职能或主要执行社会公共职能,但这两种职能往往交织一起,不能认为某类规范只执行某类职能,而根本不执行另一类职能。

论国际法的性质与作用

论国际法的性质与作用 国际法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对这一问题人们己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但学习或运用它的时候,有许多人仍产生这样那样的困惑与疑问。有的人对国际法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仿佛有了国际法,就有了解决一切国际问题的“灵丹妙药”,各国就可相安无事、高枕无忧了;也有的人因为国际法功能的局限性而竭力贬低国际法的作用,将之视为一些只唱高调、不切实际的东西,甚至认为它是可有可无的。无论是“国际法万能论”还是“国际法虚无论”都是建立在对国际法本质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上,是一种不辩证不科学的态度。本文试图通过对国际法功能的探讨来揭示国际法的本质和说明国际法的现象,以便更好地为国际法理论与实践服务。 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以法的创制和适用主体的不同作为标准来划分的。国内法由特定国家创制并适用于本国主权所及范围,其调整的主体主要是一国范围内的个人和组织;而国际法则由参与国际关系的国家通过协议制定或由各国公认,适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其调整的主体主要是国家,从法的功能角度来看,任何法都有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之分," ① 按照法理的这一解释,国内法、国际法都不例外。法的社会作用体现在法是维护一国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它决定于法的本质和目的;法的规范作用则指法作为由一般法律规范构成的体系是用于调整人们的行为的,这是法的最明显的特征。可以说,法正是通过调整人们的行为这种规范作用(作为手段)来实现维护 阶级统治的社会作用(作为目的)。②

国际法的社会作用是什么?它的规范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在国际法诸多的著作、教科书、论文中,很少见到对这一问题的分析。然而,不了解它,我们就无法对国际法的功能有一个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就无法在实践中使国际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先来探讨国际法的本质。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各国参与国际交往的主体是各国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因此,按照公认的国际法理论,国际法是各国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种统治阶级的意志只有以国家名义出现才能形成对各国有拘束力的国际法,因此,国际法也是各国国家意志的体现。“由于各国的统治阶级,特别是不同政治、社会制度的各国统治阶级,不可能设想都抱有共同的意志,所谓国际法代表各国统治阶级的意志也只能说是代表它们的协调意志”。?各国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在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文化传统及不同的历史渊源下,因而体现在国际交往中的要求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从国际交往中获得更加稳定的有利于其阶级统治的国际环境和尽可能多的国家生存需要,因此必须求同存异,协调一致,而只有如此各国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才能实现。可见,国际法的社会作用就在于通过体现各国的协调意志来为各国统治阶级在国际交往中的需要服务。国际法是各国出于某种经过协调了的共同的需要而制定,国际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民主的国际法应当也只能够以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的共同需要或共同利益定向。 各国统治阶级对国际法的需要甚至被有的国际法学者解释为国际法效力的唯

法的规范作用包括

1.法的规范作用包括( D) A.指引,评价,惩罚,强制,教育作用 B.指引,评价,教育,预测,惩罚作用 C.指引,教育,强制,鼓励,预测作用 D.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作用 2.下列关于法律体系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C) A.法律体系由法律部门组成 B.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尚不完备 C.中华体系也即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法律体系是一国法律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3我国对法律溯及力问题,实行的原则是(D) A.法在任何情况下均溯及既往 B.法在任何情况下均不溯及既往 C.法在一般情况下均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D.法在任何情况下均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4.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原则,要求(ABC) A.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承担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B.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受到法律保护 C.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制裁D.任何公民都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5.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的后果,实施制裁的机关,方法的不同,法律制裁可分为(AC) A.司法制裁 B.民事制裁 C.行政制裁 D.刑事制裁 6.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下列关于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A.国家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实行男女同工同酬 B.年满18岁,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国公民均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不包括公民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时的物质帮助权 D.国家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保护归侨的侨眷的合法权益 7.我国<宪法>所规定的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是(D)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各级人民政府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8.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主体,限于(A) A.国务院 B.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 D.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及较大市的人民政府 9.下列机构中,有权依法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是(D) A.某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 B.某省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 C.某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某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 10.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下列构成违宪或违法的行为是(B) A.国家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 B.某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本自治州的<自治条例> C.国务院某部发布<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通知> D.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减征个人所得税 11.行政主体资格的法律要件,是指对即将成为行政主体的组织在法律上所设定的条件。它也可以视为行政法律规范对行政主体的具体规定。一般说来,行政主体资格的法律要件有三项,享有行政职权,能以己之名义开展行政活动和(B) A.独立承担政治责任 B.独立承担行政责任 C.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D.独立承担社会责任

社会法学的主要流派及思想内容周延.doc

社会法学的主要流派及思想内容/周延- 摘要:西方社会在进入20世纪初后产生了社会法学。社会法学强调研究法律的社会作用、法律的实效、法律规则生效的手段、法律与其他社会控制方法的联系等。社会法学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流派,即社会学和法学流派。 关键词:产生背景、主要流派、特点、基本思想、 社会法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西方国家在新的矛盾推动下,社会本位的法权要求日益高涨。尤其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促使西方法学研究方法及指导思想发生变革。“实用主义和怀疑主义成了这一时期社会思潮的主流,受此影响人们认为传统的自然法学、分析法学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对法律的要求,社会需要一种新的法学理论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1社会法学即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 在这一时期社会法学的研究者们主要可以分为社会学和法学两个流派,孔德、韦伯、斯宾塞等代表社会学流派,他们的思想对后来的社会法学起了启蒙作

用,但是由于他们的法学理论都是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中,因此他们的学说一般被称为“法律社会学”。对他们的思想本文不多论述。法学流派主要代表有德国的耶林、赫克,奥地利的埃利希,法国的狄骥,美国的庞德和霍姆斯。他们是受到社会学理论影响的法学家,他们的理论属于法学范畴,因此他们的学说被称为“社会学法学”。本文主要对这一流派的思想进行论述。 “目的法学”的代表人物——德国的耶林。他主张法律的目的是在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之间形成一种平衡,是个人的存在既为自身也为社会。他的著名论题是“为权利而斗争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义务,主张权利是对社会的义务。”○2个人通过斗争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实际上是通过主张自己的权利来维护法律,并通过维护法律来维护社会所不可缺少的秩序。 “利益法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国的赫克。该学派发挥耶林关于法律是保护“社会利益”或“共同利益”、反对威胁“社会利益”的个人利益。不过他又把耶林的理论同强调法官的自由意志密切结合起来。赫克认为,现代的法官永远不应成为适用法律的机器,创造法律是法官的职能之一,法官的工作是在既定的法律秩序的范围内,使各种利益协调起来。

法律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

法律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 ——历史的考察 瞿同祖 法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究竟占什么地位,起什么使用?我想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讨论:一、统治者心目中的法律;二、法律与人民生活;三、法律职业。 一、统治者心目中的法律 统治者心目中的法律指的是关于法律的概念、法律的地位、法律的功能。各时期不同,历史上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法律思想的变化;(二)法律内容和精神的变化。 (一)法律思想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 儒法两家之争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时间关系,不能详细讨论,只简单扼要地讲几句。儒家主张礼治、德治、人治。儒家所主张的社会秩序是存在于社会上的贵贱和存在于家族中的亲疏、尊卑、长幼的差异,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分和政治、社会地位。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儒家认为只要人人遵守符合其身分、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可维持理想的社会秩序,国家便可长治久安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重要性,提出礼治的口号。儒家同时主张德治。孔子说"为政以德"。他比较德刑的优劣,得出结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儒家既坚信人之善恶是教化所致,便坚信教化只是在位者一二人潜移默化的力量,于是从德治主义愆而为人治主义。 法家反对礼治、德治、人治,主张法治。认为国之所以治在于赏罚,一以劝善,一以止奸,否认仁义道德的价值,认为并不足以止乱,无益于治。法律的作用原在禁奸,非为劝善。从法家的眼光来看,只要使人不敢为恶,法律的目的便已达到,原不问人心善恶,也不要求人心良善。法家也反对人治。尧舜至乃治是千世乱而一治也,通常都是些中人。借助于法律便可治理国家。 秦 秦实行法治,以武力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王朝,是法家的天下;实行法治,严刑峻法,焚书坑儒,为儒家所深恶痛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颁布全国统一性法律的朝代。 汉 先秦时代,儒家提倡礼治、德治,排斥法治。到了汉代,因法律已成为国家制度,且汉高帝不喜儒,常辱骂儒生,文帝好刑名之言,景帝好黄老,儒家为了适应政治上的需要,法律思想上也有了变化。他们由反对刑罚,转变而为礼法结合、德刑并用。所谓礼法结合是以法律制裁来维持礼教;所谓德刑并用是以德为主刑为辅。陆贾、贾谊都借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对高帝和文帝阐述重德轻刑的道理。贾谊提出重礼义轻刑罚的观点。他强调礼法的不同作用:"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之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2〕并指出用礼义治国可以得民心,民气和乐;以刑罚治国则民怨背,而民风衰:"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

国际法简答,论述总结

国际法简答、论述题答 简答总结 1>、在交战国之间的公法关系方面战争开始所导致的法律后果答:(一)战争的法律后果(重点) 1.外交和领事关系断绝,外交和领事人员在离境前仍享有特权和豁免,馆舍和档案应得到尊重,馆舍、财产、档案和侨民利益可托中立国照料。 2.以共同政治行动或友好关系为其前提的条约立即废止;关于边界条约之类的永久条约原则上不受影响;引渡和贸易条约停止生效,多边条约原则上不受影响,但影响战争的条约停止生效。 3.敌国公有不动产,位于本国领土的,除使馆外可以没收或征用;处于本国军事占领下之敌国领土上的,可征用,但不得取得或变卖,若不动产属于军事性质则可破坏。敌国公有动产,位于本国领土的,可没收;处于本国军事占领下的之敌国领土上的,可征用但目的仅限于军事目的之用。海上敌国公船,一般可以拿捕和没收。 4.在本国领土的敌国侨民应允其限期撤离或有限制居住。 5.贸易、交往和契约关系通常停止,各国一般会有事先立法。 6.私有财产。敌国国民私有财产原则上不受侵犯,但可以加以限制如禁止转移、冻结、征用等。 2>简述政府继承与国家继承的区别? 1、发生的继承的原因不同。国家继承是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引

起,而发生政府继承的原因是政府的更迭。 2、参加继承关系的主体不同。国家继承关系的参加者是两个不同的国际法主体,而政府继承发生在同一国际法主体内部的新旧两个政府之间。 3、国家继承因领土变更的情况不同,而在范围上有全部继承与部分继承之分,而政府继承一般是全部继承。 3>简述国际法的法律性质? 1.国际法是法律,包含若干对国际社会成员有约束力的规范。 2.国际法主体若违反国际法,则承担相应的国际法律责任。 3.国际实践表明,国际法不仅为各国承认且为各国所遵守,其约束力产生于国家间的共同意志。 总之,国际法是法律,但不同于国内法,国际法是法律的一个特殊体系。 试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联系与区别。 答:(1)联系。 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在200海里范围内是一个重叠区域。都是国家管辖范围,沿海国的权利也有重叠,两者关系密切。 (2)区别 ①两者的形成方式和过程不同。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的自然延伸,包括被海水淹没的陆地、海床和底土,而专属经济区不是根据自然延伸,而是根据一定的宽度,即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的一个海洋区域。

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两类。一方面,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所以法律具有各种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法律是一定的人们的意志的体现,反映了他们的利益要求,所以法律具有各种社会作用。英国学者拉兹曾经指出:“每一个法律制度必然有规范的作用,也总会有社会的作用。把规范的作用归于法是根据法的规范性;把社会作用归于法是根据法所具有的或预期的社会效果。”法的规范作用是基于法律的规范性特性进行考察的,法律的社会作用是基于法律的本质、目的和实效进行分析的。法律的这两种作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手段,法律的社会作用是目的。 1.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是法律自身表现出来的、对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可能影响。故此,在法理学上,也有人把法律的规范作用称为“法律的功能”。法律的规范作用根据其作用的具体对象、主体范围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 (1)指引作用。法的指引作用表现为: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从另一个角

度看,法律的指引作用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因此,法对人们行为的指引,也相应有两种方式:①确定的指引。它是指人们必须根据法律规范的指示而行为:法律要求人们必须从事一定的行为,而为人们设定积极的义务(作为义务);法律要求人们不得从事一定的行为,而为人们设定消极义务(不作为义务)。如果人们违反这种确定的指引,法律通过设定违法后果(否定式的法律后果)来予以处理,以此来保障确定性指引的实现。②有选择的指引。它的涵义是指:法律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可以选择的模式,根据这种指引,人们自行决定是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这是一种按照权利性规则而产生的指引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也可分为羁束的指引和非羁束的指引,这是根据国家权力行为的权限幅度所进行的划分;原则的指引和具体的指引,这是根据法律的构成要素所进行的分类。 (2)评价作用。法律的评价作用表现在: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或违法及其程度,具有判断、衡量的作用。 任何社会规范(道德、宗教规则、政策等)均具有一定的评价作用。但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法律这种社会规范的评价作用具有概括性、公开性和稳定性,所以这种评价更客观、更明确、更具体。法律的评价作用的优越性,使法律起到了其他社会规范难以起到的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可以分为专门的评价和一般的评价。专门的评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1)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科技、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可以为经济社会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要做重文化的多样性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比绕要求。 2.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养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④我们既要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