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中学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课题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编写人审定人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身边的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感受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

2、过程与方法

情境再现,分析材料,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态度,形成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让他们尽情遨游。

二、学习重点: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三、学习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教学后记:

第15课探寻新航路教学设计公开课

第15课《探寻新航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客观条件,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大发现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比较并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所造成的不同结果,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分析,引用史料、地图等进行动态情景演示,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的不同影响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模拟、辩论赛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会历史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的分析,领会中国古代发明对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重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

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教学难点: 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哥伦布、麦哲伦图片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让学生阅读幻灯片展示的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找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新生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2、《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 3、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二)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引导学生思考:开辟新的航路需要些什么条件? (1)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说流行 (2)造船技术的进步 (3)航海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应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王选。2.整体感知主要内容,学习王选人生抉择的智慧。3.明白抓住机遇、正确抉择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王选,生于1937年2月,2006年2月13日于北京病逝。江苏无锡人,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大方正集团董事,北京大学教授。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 2.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作者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原题为《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这里节选的是第一、二、六个抉择的部分。 [学习建议]:本文作者王选是我们国家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尤其是其成功领导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普及推广中文计算机排版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了解这些历史,很难理解文中“抉择”的内涵,在课下可多多查找有关王选的经历及激光照排等相关信息,与同学分享。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演讲的激情。 2.给括号前的汉字注音。 枯燥()纳()闷丰硕()趋()势 堕()落出类拔萃()强()词夺理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出类拔萃: 阳奉阴违: 招摇撞骗: 风口浪尖: 强词夺理: 不修边幅: 4.整体感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三次重要抉择的时间和内容。 【合作探究】 1、请具体写出作者的三次重要抉择的原因或条件、影响或结果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 原因或条件: 影响或结果: 第二次 原因或条件: 影响或结果: 第六次 原因或条件: 影响或结果: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及答案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欣赏文章美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课堂探究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8、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倚()膝()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当堂检测 阅读后答问: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 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案(1)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交通和通信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原因。 一、独学指导: (一).知识指导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二).独立学习: 知识点一交通工具的革新 1.代步工具 (1)人力车:是近代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数量众多。 (2)自行车: ①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②20世纪初在中比较普遍; ③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逐渐成为主要的。 (3)摩托车:以来,摩托车逐渐成为的重要交通工具。(4)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行业发展迅速,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2.交通运输 (1)轮船; ①在洋务运动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 ②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企业。 (2)火车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铁路 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②2006年,全线贯通,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3)城市交通 ①1906年,第一个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②1924年上海开始有运行。 ③1969年北京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④2003年上海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专 线。 (4)民航 ①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以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 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运营。 3.特点 (1)近现代社会,交通工具更新速度加快。 (2)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 知识点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事业 (1)背景 ①19世纪中叶,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 ②中国处于和民信局通信的落后状态。 (2)历程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身边的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感受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 二、过程与方法:搜集有关宜万铁路与宜万高速公路的相关资料,从资料中生成相应的问题并尽力加以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态度,形成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让他们尽情遨游。 B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教学方法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相传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岭南的荔枝,由于岭南离当时唐都长安路途遥远,唐玄宗为了防止荔枝在长途运输中变味,于是命令每年飞骑传送,走数千里,马死无数而荔枝原味不变。这个故事说明古代长途运送新鲜果品实在太难了,不过,这类事情放到现在就不难了。现在,岭南的荔枝从树上摘下来用不了6个小时就可以摆上西安超市的货架了。古今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一、交通工具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公里。 人类利用外物制造器械,让自己架乘或者运输物品,这种器械就是交通工具。从原始人类借助一般漂浮的木头,顺流而下开始,至今千万年来,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起了巨大的变化。古代交通工具跟现代交通工具相比较。根本的差别在于使用动力的不同。古代交通工具借用的是人力畜力或者是自然力--风,水流。 相传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时代就已经发明了指南车,当时黄帝曾凭着它在大雾弥漫的战场上指示方向,战胜了蚩尤。西周初期,当时南方的越棠氏人因回国迷路,周公就用指南车护送越棠氏使臣回国。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在特定条件下,车子转向时木人手臂仍指南。在技术上又胜记里鼓车一筹。指南车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学案 新人教版

第15课探寻新航路 学习目标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主要航海家、时间、路线等基本史实。 2.依据教材内容动手绘制几位航海家的简要航海路线示意图,从时间、国别、路线、主要成就等方面列表对几位航海家做归纳比较。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学习航海家们的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随着和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新生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2.来自的丝绸、香料、瓷器、宝石和黄金等在欧洲市场极受欢迎。意大利人描绘的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既古老神秘,又富庶昌明,更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 3.15世纪中期,灭掉拜占庭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因此,欧洲人越发想要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随着欧洲的发展,人们逐渐相信地球是圆的。有的学者断定,从欧洲向航行可以到达东方。 4.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带领由3艘轻便帆船组成的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在第二年到达非洲的。1497年,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溯非洲东海岸北上,横渡,1498年到达印度西海岸。 5.1492年8月,受西班牙王室资助,哥伦布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横渡。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后来,他们又“发现”了和海地。哥伦布始终认为他到达的就是亚洲的印度,还把当地人称为“”,即印度人。 6.1519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继续寻找盛产黄金和香料的亚洲。经过3年的航行,船队穿越大西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麦哲伦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的正确。 7.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活动一探寻之因——探寻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客观条件。 1.阅读下列材料,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材料一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材料二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马可·波罗行纪》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导学案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学习目标: ①、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 ②、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③、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抓住文章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提示: 首先自读课文,感知这封信的内容,思考:这个孩子是谁?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然后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通过感情朗读、思考、交流等手段感受作者悲痛、缅怀、渴望和平的情感。 课前准备: ①、课下搜集关于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通过充分自读课文,争取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且很好的完成下列任务:①、我能把加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并组词。 zh k k w m 卓.越蓝盔.,凯.旋手腕.弥.漫 11

x zh 威胁.驻.军●对()个,错()个 ②、瞧,本课的生字我都会写了。 (xīshēng) (kǎi xuán)(zhēng fú) (ā yí) (jīng jì (gòng xiàn) (shén shèng)(zuìè)(jiàn kāng) (yǒng zhù rén jiān) (zhí xíng) ③、我理解并批注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如:“蓝盔、征衣、军事观察员……”这些词我通过上网查找理解的,有 ;向老师请教的,有;查字典的,有 2、我会听写“牺牲、罪恶、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经济、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健康、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3、通过自读课文,我知道这篇文章是写给的一封信。信的正文首先写了,接着写了 ,最后呼吁 。让我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我还知道了是在呼吁,他发出呼吁,他因为 呼吁。 4、我把疑问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准备课堂交流: 5、我要记住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课上与同学交流 22

【新】《第15课 探寻新航路》(学案)(含答案)

第15课探寻新航路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识记杰出的航海家及其航行的路线。 3.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难点】正确认识和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自主突破】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1.根本原因:随着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 ____________日趋发达。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______________。 2.社会因素:来自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等商品在欧洲市场极受欢迎。 意大利人____________描绘的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激起欧洲人对________的无限想象和向往。 当时亚洲的商品到达欧洲,要经过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的层层转手。15世纪中期,__________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并要求缴纳________。欧洲人越发想要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4.科技条件 (1)随着欧洲地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相信地球是_______。 (2)中国人发明的_______用于“________”导航技术。 (3)欧洲的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1.迪亚士:1487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带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第二年到达非洲的__________。实际上已经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 2.达·伽马:1497年,达,伽马从面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南非洲东海岸北上,橫渡印度洋,1498年到达________西海岸。 3.哥伦布:1492年8月,受西班牙王室资助,哥伦布率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哥伦布瓦多岛,此后又“发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他始终认为自己到达的就是亚洲的印度,因此把当地人称为“________”。 三、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学案+习题含答案)

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A级基础训练(小试牛刀)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航路开辟后,首先进行殖民掠夺的国家是 A、葡萄牙和西班牙 B、西班牙和荷兰 C、英国和法国 D、英国和荷兰 2、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种植园强占的是谁的土地 A、土生百人 B、黑人 C、印第安人 D、欧洲移民 3、美洲种植园里主要种植的作物有①水稻②大豆 ③甘蔗④棉花⑤烟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4、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人 C、英国人 D、法国人 5、“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是 A、葡萄牙人 B、西班牙人 C、英国人 D、法国人 6、“三角贸易”长达 A、500多年 B、400多年 C、300多年 D、200多年 7、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强国,号称“日不落帝 国”的是 A、英国 B、法国 C、荷兰 D、西班牙 8、英国对印度的掠夺开始于 A、16世纪 B、17世纪 C、18世纪 D、19世纪

B级能力检测(登高望远)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角贸易”能够盛行的客观便利条件是 A、买卖奴隶利润很大 B、美洲种植园急需奴隶 C、欧洲殖民国家造船业发达 D、新航路的开辟 2、英国在殖民争夺的道路上相继打败的竞争对手有①葡萄牙②西班牙③荷兰④法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负责英国对印度等亚洲国家殖民侵略的机构是 A、东印度公司 B、西印度公司 C、商务局 D、跨国公司 4、下列说明不正确的是 A.18世纪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强国 B、英国通过侵略战争吞食印度土地 C、英国人利用抢来的财物吃喝玩乐 D、殖民地为欧洲提供了巨大市场 二、材料解析题: 5、“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捕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马克思 ①结合学过的内容和上述材料概括殖民主义的罪恶。 ②怎样理解“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③在印度进行殖民活动的是哪个国家?18世纪时号称什么? 三、问答题 6、试分析“三角贸易”对当时的非洲、欧洲和美洲产生的影响。

浏览该文件-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2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目标解读 进步表现:(1)交通:传统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和马车,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XX建立轮船招商局,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XX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火车机车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发展到磁悬浮列车,速度越来越快。中国铁路总运营里程现居世界第四位。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大国。 (2)通讯:传统通讯实行驿站制度,19世纪70年代西方丹麦的电报公司在XX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受其影响,XX巡抚在XX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XX建立公司,到20世纪初中国才在XX开办了第一个局,开通市内第一部。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加快了人民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提高了效率。 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堂大检查 一、选择题: 1.(原创)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标志是() A.XX船政局的成立B.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C.民生轮船公司的成立D.怡和公司的成立 2.1910年,假如你想从XX到旅游,为方便和实惠,你会选择() ABCD 3.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是在() A.洋务运动后B.戊戌变法时 C.辛亥革命前夕D.抗日战争前夕 4.(原创)中国公路交通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迅猛发展,以下属于其原因和表现的是() ①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 ②全国X围内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③到2004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约168万千米,客运量约135亿人次 ④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僻闭塞的山区也通上了汽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5.看下图,在中国,它的第一位制造者是() A.莱特兄弟 B.詹天佑 C.冯如 D.陈纳德

第15课心声导学案教案

第15课心声导学案教案 篇一:第15课心声导学案第15课《心声》学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主备人:邵三群审核:孙孝智教师寄语:放开包袱,展现心灵。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xK b1.C om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主题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展示自己的个性,从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方法⒈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概述小说内容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刻画3.合作交流根据本课的特点,注重培养自己阅读的速度和文章概括能力,以及培养自己对文章主题的把握,细腻心理描写的品析。学习过程一、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回家路上→ 次日放学→ 公开课上(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二、生生互动小组讨论,深入探究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所体现的主题。⒈同学们读了课文以后,想想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⒉主要描写了哪几人?⒊你最喜欢哪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简述你的看法、理由。)⒋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请大家举例说说。(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举例略)三、深入体会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上面1-3句及“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有间接的心理描写,如4-6句中希望自己得到朗读机会。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理历程,使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丰满。1、文中李京京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想朗读课文)2、为什么特别渴望在公开课上读一读课文?提示:为什么凡卡的故事能深深打动李京京,甚至使他在朗读时涌出了泪水。3、由李京京读课文这件事,你认为朗读课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提示:模仿赵小桢的读法、学学李京京的朗读〈课文第56自

《第15课 钢铁长城》教学设计(附学案)

第15课钢铁长城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当前我国国防建设的新动向。 教学难点: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这就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万里长城,当初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为了抵御外族的掠夺和屠杀,保卫国家安全。 教师:对,如今我们不再依靠长城来保卫国家的安全,古老的泥土城墙被现代化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所取代,但长城仍是国防的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成为钢铁长城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陆、海、空军的建设 (一)陆军 1.图片展示: 某重装陆军部队 2.教师提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是何时建军的? 提示:1927年8月1日。 3.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陆军的新发展。

新中国建立的时候,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4.教师过渡:陆军是人民军队中最早建立的军种,那么其后建立的军种是哪一个?(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有关海军的内容。 (二)海军 1.播放2009年4月我国海上阅兵式的视频。 2.教师讲述:2009年4月23日,我国在青岛成功地举行了人民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多国海军阅兵式,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海军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海军阅兵式为什么要选在4月23日进行? 提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4月23日,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3.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建立了哪几支海军? 提示: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4.史料展示: 1970年12月,中国自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服役后,加快了研制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步伐。1983年8月,中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正式服役。1988年9月27日,中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海上核反击力量。 5.教师提问:读材料和教材,说说20世纪70年代,我国海军有了什么新的发展。 提示:陆续装备导弹驱逐舰和核潜艇。 6.教师继续提问: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 提示: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7.引导学生思考:近代我国也曾经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请问这支海军是什么?最后结局如何? 提示: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二中高一历史备课组第15课总第课时教学札记 15《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 标】知识与 能力: ①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 ②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 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①引用相关历史资料,再现历史,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交 通工具的发展过程; 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③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交 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 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图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向长辈了解过去的交通和通讯工具 【教材教法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 步: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 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 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冋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由于 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 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从古至今的各种交通工具,指出:古代是“南方舟楫,北 方马车”,而现在,人们出行方便,自行车、摩托车是最基本的代步工具。飞 机、火车都可以乘坐,私家车越来越多。从而得出结论:从古至今,交通工具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主要问题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导学案

第15课探寻新航路 一、自主学习生成新知 1、原因: ①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日趋发达,欧洲人渴求。 ②《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的无限向往,欧洲社会出现关注东方的热潮。 ③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 2、客观条件: ①随着地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相信地球是的。 ②欧洲水手已经掌握了技术。同时,欧洲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3、过程: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到达非洲的; ②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受西班牙王室资助,横渡洋,发现美洲,称当地人为; ③1497年,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到达; ④1519~1522年,率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的正确。 4、影响: ①对欧洲而言:欧洲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的产生和发展。 ②对世界而言:欧洲与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 二、合作探究锤炼能力 1、根据材料分析探寻新航路的原因和客观条件。 2、小组合作学习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3、根据材料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三、拓展提升多维思考 1、多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比较哥伦布和郑和下西洋的异同。

四、小试牛刀学以致用 ( )1.15世纪后期,西欧形成了一股贵金属热。一位西班牙殖民者说:“我们西班牙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这一“心病”直接推动了西欧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的兴起 C.工业革命的爆发 D.科学革命的开展( )2.识读右边的知识结构图,这一结构图适用于说明 A.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 B.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C.明治维新的过程 D.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 )3.“经过差不多70年的努力,葡萄牙人终于从非洲最北端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最南端……进入印度洋后……葡萄牙人依靠阿拉伯人的帮助很快来到东方。”材料中“来到东方”的葡萄牙人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马可·波罗 ( )4.在研究历史过程中,由于立场不同,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也会产生差异。如果站在美洲土著人立场上对哥伦布和发现美洲新大陆进行评价,其观点最有可能是A.英雄,传播欧洲文明 B.强盗,带来深重灾难 C.强盗,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英雄,促进了文明的融合 ( )5.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近代社会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B.揭露和批判了教会的黑暗 C.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D.复兴了古典文化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世纪末,欧洲人对黄金和东方商品的追求,促成了地理大发现,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16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开始汹涌地向东方泛滥,而中国就成了它们的一个主要觊觎目标。 ——选编自《中国外交史》 (1)依据材料一,什么原因促成了“地理大发现”?这一原因产生的根源是什么?(2分) 材料二: (2)阅读材料二中的图例,哥伦布航行的路线是________(填字母)哥伦布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图中的远航路线________(填字母)验证了地圆学说。(3分) 材料三:斯密认为,美洲及东印度通路被发现时……看到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世界历史出现了怎样“决定性的转折点”?(1分)

第15课、画里阴晴 学案1

《画里阴晴》学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提出的艺术创作贵在创新的新主张。 2.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3.品味文章自然含蓄的语言特色。 4.掌握文艺随笔的基本写法,提高阅读此种文体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重点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及领悟作者对画里阴晴的感受。 2.学习本文的行文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中体现他的创作思想的。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自然含蓄,并领会思想的深邃。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或为什么喜欢雨天。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的散文《画里阴晴》,看看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字词检查

嫩(nèn)绿渗(shèn)进 朦(méng)胧妖(yāo)柔 三、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 ),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出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考取旧中国教育部公费留学法国。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终生探索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画之余偶写文稿。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曾在英国、美国、法国、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举办画展,获法国文化部文艺最高勋位及巴黎市金勋章。 四、解读全文 (一)概括段意 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先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 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 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 (二)思考讨论 1.第1自然段中,作者如何描写宜兴春雨?引用“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本段对江南春雨的描绘虽只寥寥几笔,却形象、生动、传神,别有一番意味。 解析:描写宜兴春雨的句子:“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

【部编八下历史 精品学案】第15课 钢铁长城

第15课钢铁长城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的建立;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我国自己 制造的核潜艇;现代化海军的诸兵种;人民空军的诞生;飞机的国产化;空军的现代化2.知道导弹部队的组建、装备、战斗力和主要任务,新时代的强军之路 【学习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火箭军的建立和发展 【学习难点】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陆军:发展成包括步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 2.海军:(1)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支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和舰队。 (2)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对外出访任务。接着海军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入列。(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已由、、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3.空军:(1)20世纪50年代初,就面临着的考验,在朝鲜战场,取得了辉煌战绩。(2)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3)改革开放以来,空军的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1

4.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 5.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 6.五大战区: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 二、合作探究 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保卫祖国的钢铁卫士,那么你知道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吗? 三、练习巩固 1.与新中国同龄的人民军队是() A.陆军 B.海军 C.导弹部队 D.特种部队 2.人民空军诞生就面临的考验是() A.进行抗日战争 B.进行解放战争 C.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D.进行对越自卫反击战 3.1956年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指着飞过去的飞机,高兴地对外宾说:“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飞过去了。”这种飞机是() A.运-5型运输机 B.强-5型强击机 C.歼-5型歼击机 D.轰-5型轰炸机 4.我国导弹部队担负的主要任务是() A.遂行核反击 B.海上巡逻 C.空中侦察 D.两栖作战 1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本课概述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本 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一是“交通工具的发展” ,以鸦片战争为历史坐标,阐释了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开始逐 步取代了中国“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的时代。二是“通讯工具的变迁” ,主要介 绍了电报、电话、传真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 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教学难点 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启发一发现”式教学法为主,通过谈话式教 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预先查找有 关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资料。 课前将学生分为交通组、通讯组等两大组,其中交通组又分为铁路组、公路组、水运组和航空组,通讯组又分为电报组、电话组等。教师提供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及相关网址等。要求展示时间 7 分钟左右,方式不限。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 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 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不同 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 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 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 变化。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用图片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讯,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引出近代交通与通讯,从而引入主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5 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板书)一、交通工具的进步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问题情境 1:思考交通工具主要包括哪几大方面? 自主学习: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问题情境 2:简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 自主学习:(1)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马车等,即“南方舟楫,北方 马车“。 (2)近代落后的交通工具。近代以来,人力、畜力牵引的新式的、简易的 交通工具——人力车、自行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仅北平、天津、上海 三市便各有数万辆之多。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 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0 世纪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学科历史完成日期课型新授课题9/15课主备人使用日期授课人[来源:学§科§网]教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来源:Z.xx.k.Co m]学[来源:学|科|网Z|X|X|K]目[来源:学科网 ZXXK]标 知识与技能 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能说出新航路开辟的代表人物、主要 成就。通过合作学习能分析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 目标 通过收集资料能理解开辟新航路对欧洲资本主义 社会及世界所起的推动作用。 情感态度价 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学习勇于追求真理、勇于 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收集资料和观赏影片学生能理解新航路开辟 的背景。 课标要求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分组讨论法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复习旧知、做好铺垫(课件出示复习问题,学生记忆互查,5分钟)(一)导入: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即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这些新航路是如何开辟的,有什么影响呢? (联系旧知导入,不仅能帮助学生温故知新,而且能引导学生梳理成线索,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方式:学生温故旧知并且回答所涉及问题 教法学法:教师阐述,学生结合教材第四单元概述阅读理解 ①第二步:引课示标、明确方向(1分钟): 齐读标题,齐读学习目标: 1.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2.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3.学习勇于追求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第三步:自学指导 结合教材内容将本课划分为三部分:诱惑中向往世界/探索中发现世界/碰撞中会合世界。 (七字韵律式总结朗朗上口,高度概括又能凸显重点)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学案)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学案 一、学习目标 识记:①知道丝绸之路; ②遣唐使; 理解:理解丝绸之路在唐朝全盛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 三、学习过程: (一)、阅读教材59-63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 一、丝绸之路的全盛★: 探究1:想一想,丝绸之路的开通最早应始于何时?是谁又是因何原因而开通的? 客观上起到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探究2:参考并阅读相应地图册,想一想,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与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相比,进入全盛阶段,那么你认为此时的全盛阶段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思考1:请结合教材60—61页的插图及材料,说说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盛况。

思考2:参考教材第59页的【读图学史】,观察相应的丝绸之路走向示意图,描述这条道路的大郅走向,并分析唐朝丝绸之路臻于全盛的原因、作用以及意义。 探究3:拓展思维,你认为丝绸之路仅仅是一种地域之间的联系和物品上的交流吗? 如果不是,那么你认为它从本质上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历史实质现象?而这种历 史现象又是基于什么原因而出现的?这种现象对于丰富中华文化将会起到怎样 的历史影响? 二、东亚文化圈 1、东亚:指的是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和日本。 2、东亚文化圈:形成于唐朝、延续至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由于大唐盛世,国力强 大,中国文化辐射与整个东亚地区,使东亚各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 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或是儒家文化圈。思考3:请阅读教材第62—63页,分析思考大唐中国文化的辐射途径、辐射内容、以及如何看待这种辐射? 辐射途径: 主要是通过日本和朝鲜的使者预计留学生积极传播和仿效。朝鲜到中国学习者先 后多达2000多人;日本先后派出十多次遣唐使,随行的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 多时一次达五六百人。 辐射内容: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案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一、教案背景 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情况。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本课教材内容有限,在掌握书本史实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把历史和现代生活融于一体,从一定的高度认识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的主要趋势及原因。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本内容,搜集相关的网络资料。 教师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课件及相关课后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概况。 (2)思考交通、通讯工具发展对社会和人们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并且分析其推动因素。 【过程与方法】 (1)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结合我们身边的生活实际,形成交通与通讯工具发展的直观认识。 (2)通过启发、讨论等方法产生互动,加深对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讨论法、联系现实分析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相传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岭南的荔枝,由于岭南离当时唐都长安路途遥远,唐玄宗为了防止荔枝在长途运输中变味,于是命令每年飞骑传送,“日夜兼程,紧鞭急蹄,保证在七天七夜时间中,把鲜荔枝送到长安”。其速度之快,相当于当今的“特快专递”了。,据史书记载唐代荔枝道每隔20里没1个驿站,最盛时全国各地驿道总共有1639个驿站,驿道工作人员2万余人。最繁华就是这条荔枝道了,荔枝道记在今天的汉中境内。那么现在,如果我们老百姓要吃荔枝会用什么样的运输方式? 学生答:铁路、飞机、轮船等等 1、交通工具的更新(板书) 教师问:请同学们看教材并结合所学列举古代人们出行的方式有哪些? (1)古代:轿子、马车、木船…… 教师指出这些主要依靠人力,相对落后,发展缓慢。进入近代后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归纳如下。 (2)近代(板书): 1)陆地: A:人力、畜力牵引:人力车(黄包车),三轮车,自行车(脚踏车)、 展示:黄包车是何时传入中国?(黄包车百度百科https://www.doczj.com/doc/c915735402.html,/view/290399.htm) 结合现实运用:随着私家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你认为自行车会不会被历史所淘汰?简述理由。 学生答:自行车比较方便、可以节约能源、有利于环保、健身…… B:机械牵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