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一生中收了多少个徒弟

孔子一生中收了多少个徒弟

孔子一生中收了多少个徒弟
孔子一生中收了多少个徒弟

孔子一生中收了多少个徒弟

孔子传说有三千弟子,孔子认为“受业身頚者七十有七人”。又一说:贤人七十?。

-颜回,字子渊

-闵损,字子骞

-冉耕,字伯牛

-冉雍,字仲弓

-冉求,字子有

-仲由,字子路

-宰予,字子我

-端木賜,字子贡

-言偃,字子游

-颛孙师,字子张-曾参,字子舆

-澹台灭明,字子羽-宓不齐,字子贱-原宪,字子思

-公冶长,字子长-南宫括,字子容-公皙哀,字季次-曾蒧,字皙

-颜无繇,字路

-高柴,字子羔-漆雕开,字子开-公伯缭,字子周-司马耕,字子牛-樊须,字子迟-有若字子有

-公西赤,字子华-巫马施,字子旗-梁鳣,字叔鱼-颜幸,字子柳

-曹恤,字子循

-伯虔,字子析

-公孙龙,字子石-冉季,字子产

-公祖句兹,字子之-秦祖,字子南

-漆雕哆,字子敛-颜高,字子骄

-漆雕徒父

-壤驷赤,字子徒

-石作蜀,字子明-任不齐,字选-公良孺,字子正-后处,字子里-秦冉,字开

-公夏首,字乘-奚容箴,字子皙-公肩定,字子中-颜祖,字襄

-鄡单,字子家

-罕父黑,字子索-秦商,字子丕-申党,字周

-颜之仆,字叔-荣旂,字子祈-左人郢,字行-燕伋,字思

-郑国,字子徒-秦非,字子之-施之常,字子恒

-步叔乘,字子车-原亢籍

-乐欬,字子声

-廉絜,字庸

-叔仲会,字子期-颜何,字冉

-狄黑,字皙

-邦巽,字子敛

-孔忠

-公西舆如,字子上

参考资料:《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en:Disciples of Confucius

-县成,字子祺

客观地说,孔子最初的目的并不是要做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老师,他只是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有意无意中组成了类似现在的社团那样的组织。大家在一起讨论如何治理国家,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等等。只不过是孔子比较年长,学问也在其他人之上,所以久而久之,他就成为这个社团的领袖人物,上升为老师。孔子最早的一些弟子跟他的年龄差距只有七八岁,完全可以说在开始的时候,只是这样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后来慢慢发展成了一种事业,形成了他的政治影响力。

孔子在近40岁的时候,因鲁国的政治比较混乱,并没有选择做官,而是选择了与社团的一些朋友聚会。这样就慢慢地聚集了一些年轻人。他们向孔子学习,向往他的政治追求,经常跟他在一起。后来孟子说,孔子弟子追随孔子到了“心悦而诚服”的地步,就是说他们从内到外并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而就是看中了孔子品德高尚,看中了孔子的学问大,能给大家解惑。

不过,孔子在四十多岁的时候,也开始从政了。首先是鲁昭公死后,鲁国的三个大家族虽然选定了鲁昭公的弟弟鲁定公继位,但鲁国政治局面依旧混乱。面对这种更加混乱的局面,三家就想了一个主意,让孔子来出面收拾鲁国政治的混乱局面。就这样,孔子终于得到了真正的从政机会。据记载他当时先当了中都宰,即鲁国都城曲阜的行政首长,不久担任了鲁国的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孔子到任后,就把他的弟子们根据能力都安排了相关的官职,以得于尽快开始在鲁国搞改革。但到了改革的后期,三家回过味儿来,意识到孔子改革的目的最后要削弱他们的权利,这时候他们就开始反对孔子了。所以,孔子只做了四五年的官以后,在53时就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

孔子说他“五十知天命”,所谓的天命就是指一种不可改变的力量。到五十多岁,当孔子开始在鲁国做官,达到他一生最高的政治成就时,他感觉到自己肩负起一种不可改变的使命或天命,这个天命的内容就是他在鲁国政治改革当中所推行的政治举措。孔子说过“天下无道”的话,就是说天下的政治不能再这么混乱了,一定要有秩序了,这就是他追寻的使命。但是,不幸的是,在鲁国遭到打击之后,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遇到的这些小国的君主,不是特别的昏聩,就是特别的无道,根本不可能接受孔子的主张,更不用说任用孔子本人了。就这样,一直到了他六十多岁的时候,孔子的政治前途越来越暗淡了,

他的政治理想根本无法实现。

因此,对于孔子的一生,大家一致认为,孔子的成就主要是在教育和哲学领域以及政治思想上。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中,为什么到了后来只有儒家成了思想主流?这与孔子和其他的儒学大师思想的内在的合理性是分不开的,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孔子弟子的作用。孔子培养了那么多弟子,传说他的弟子有3000人,其中比较有名气的有72人。

孔子弟子的贡献,对于扩大孔子的影响,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孟子出生的时候,孔子已经去世100多年了,一般总认为孟子是直接继承孔子的思想,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什么道理呢?因为在那个时代,限于传媒的条件,思想学说主要靠人传播。而在诸子百家中,只有孔子的弟子不仅规模大、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这样才能把孔子的思想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才能传到像孟子这样的大有成就的后继者手中。

孔子弟子的贡献除了思想传承之外,就是他们编纂了《论语》这本书。这本书起初并没有名字,给书起名字是西汉以后才有的事,“论语”作为书名肯定也是在西汉以后。至于《论语》这本书的产生,说起来就更复杂了。据说,孔子去世后,弟子不管是做官的还是为学的,都中止了自己的活动,在墓地为孔子守丧三年。有一位叫子贡的弟子做

生意做得非常大,堪称当时天下首富,甚至放弃了赚钱,为孔子守丧六年。虽然中止了各自的事业,但这三年当中大家也没闲着,其活动多半是在年纪最长的子贡的主持下,大家纷纷把对老师的记忆讲了出来,并记载下来了。但是有一个规矩,只有大家都认可,认为在某某时候,老师确实说过这样的话,做过这样的事,才可以记下。如果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记为“某某闻诸夫子”,让这位回忆的人自己负责。这一次的记录,大概是因为时间较长,又有称职的主持人,其成果基本上相当于现在所见《论语》的前十篇。特别是它的第十篇,明显是总结孔子的行事,不以言论为主,一看就是一本书的结尾。到了孔子再传弟子,就是孔子弟子的弟子那里,他们重新编辑《论语》的内容,又把他们各自老师关于孔子的说法添加了进去,这基本上就是从第十一篇到十五篇的内容。再往后,到了十五篇以后,内容就比较乱,还出现了一些神秘的东西以及与前十五篇不一致的东西。所以,这最后五篇可能是孔子三传四传以后的弟子们的所为。受时代和本人水平的影响,他们编辑的这些内容相对要差一些。

近些年来考古发现一些最原始的材料,证明到了战国中后期以后,孔子名声已经不限于北方诸国,也传到了南方的楚国,而这些地方是当时公认的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总之,由于弟子们的作用,孔子的名声应该说是一天比一天大。到了秦朝的时候,虽然说是秦始皇也曾焚书坑儒,但是他并不针对孔子,也不针对儒家这一家,他只是说民间普通人不能议论国家政治。秦始皇在他的朝廷里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官

职叫博士,这些博士一般都是儒生。他到齐鲁一带去考察,也要会见当地的儒士,听听他们对自己治理国家的意见。到刘邦建国之初,那些功臣们都不太守规矩,在宴会上喝醉了,当着刘邦的面就拔出刀来相互斗殴。后来有儒生替他想了一个办法,制定了儒家的礼仪,要求群臣在朝堂上怎么向他叩拜,刘邦看见以后感觉挺好,马上采纳。据记载,他是第一个祭祀孔子的帝王,所以,西汉以来,孔子的地位在不断提高。虽然西汉早期,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道家的无为思想很有市场,但在实际政治的操作过程中,儒家思想也在慢慢抬头。直到汉武帝的时候,听从了董仲舒的意见,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VIP专享]孔子的弟子介绍

孔子的弟子 孔子传说有三千弟子,孔子认为“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又一说:贤人七十二。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我、端木赐。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原宪、公冶长、樊须、有若、公西赤。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孔子讲学图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而且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其中最主要的有: 颜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渊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孔子的母亲的姓氏也是颜,是巧合还是感情因素使颜回成为孔子最得意弟子呢?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

最新孔子系列故事大全小故事

孔子系列故事大全 一、智慧圆融一故事取材于《列子:仲尼篇》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 样?” 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 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他曲躬

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 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所以说,他虽能仁,去卩不能忍。(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众,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做为我国的伟大圣人,不仅仅只是教育的代表,也更是影响力最大最广的思想家。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孔子的人物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拜师的典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

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老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仲尼,听说你要来,我特地在这里迎你,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可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这以后,孔子每天都跟在老师身旁,有不懂的就随时问,而老子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知道的传教给他。 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不久,迎娶了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 【文题】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赞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在外国沦为奴隶的人被赎回来。因为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所以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 【简析】 这段文字叙述了两件类似的事情,“救人受牛”和“赎人不报账”,涉及了孔子、学生一、小孩、小孩的父亲、大家、学生二、鲁国奴隶、鲁国政府等可谓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对这类材料的解读,可以从“人物角色”出发,连线现实逆向思考出新意。 【想之“初”】 将材料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分类,通过对人物的解读开启思维。 1.关于子路与子贡(做事者): 根据《吕氏春秋·察微》记载:“救人”的学生为子路,“赎人”的学生为子贡。原文如下: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相关资料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小孔子9岁。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初仕鲁,后事卫。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这段记载说出了子路的三个特征:性格粗鄙,直率,喜欢勇力。 孔子的学生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字。卫国人,小孔子31岁。善于经商,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子贡利口巧辞,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孔子在《论语·先进》中评价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是说子贡他不听我的话,跑去做生意,结果他总能赚钱。 ●探究思考: 思考一:子路救人的动机。网络上一篇题为《素食培训收费乎?免费乎?》的文章里写道:有人掉进河里,亲人在岸上喊,如果能救上他,就送一头牛作为报酬,子路听了马上跳下水救起那个人,高兴地接受了报酬。这段文字似乎让我们感觉子路是为了那头牛才去救人的。 思考二:子路的性格对他救人以及接受奖赏的影响。根据资料,可知子路是勇敢的,直率的。他救人可能不是为了得到那头牛,他接受那头牛时可能也没想到别人的评价,只是率性而为。这才是真实的子路。

孔子弟子简介

孔子弟子简介 孔门弟子 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汉高祖东巡祀孔子时以颜回配享,后历代因之。唐贞观二年(628年)诏称“先师”。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兖国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复圣”。在曲阜城内建有复圣庙,俗称颜庙。 2、闵损(前536~?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骞。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而其孝悌之德尤以为人所称颂。《先进》赞扬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他物资欲望寡少,仕途观念淡薄。《雍也》载,当季氏请他当“费宰”时,他断然谢绝,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说他“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费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琅琊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为封为“费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闵子”。 3、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4、冉雍:(前522~?)春秋末鲁国人。字仲弓。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封国之君(《雍也》)。后来荀子更敬重他。《荀子?十二子》称:“下则法仲尼、自弓(即仲弓)之义”,将他和孔子并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5、冉求:(前522~?)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亦称冉有。性格活泼爽快多才多艺,以擅长“政事”著称。长期为鲁国季氏改革田赋。孔子称赞他是“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公治长》)。因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斥之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功之,可也。”(《先进》)但仍是重要弟子之一。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徐候”。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彭城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为“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冉子”。 6、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字子路,又字季

孔子弟子介绍

孔子弟子介绍 孔子弟子介绍 颜子 颜子,讳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一年(孔元三十一年,西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卒于鲁哀公十四年(孔元七十一年,西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享年四十一岁。父名颜繇,字路,是孔子最早的弟子之一。 在孔门弟子中,颜子最称高足,其品德与学业均翘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孔子曾经把他作为推行王道的理想人选,在孔子四科之中列入“德行”科,是孔门七十贤之首。在《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子的句子。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他一人了。颜子去世时,孔子是悲恸欲绝。宋朝以前,人们往往“孔颜”并称。 颜子勤奋好学,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实践仁道,能做到“三月不违仁”;贫能安心守道,可以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为人志向高远,又谦虚谨慎;善于体悟孔子之志,遵从孔子教诲;对孔子极其敬重,曾说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尽管颜渊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其习行与品德,为后世儒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一般认为,后来的儒学八派之中的“颜氏之儒”就是指颜子一派。历代对他也不时追加封号,如唐玄宗封他为“亚圣”、“衮国公”,元朝封他为“复圣公”,后世称之为“复圣”。山东曲阜有“复圣庙”。 子路 子路,姓仲,讳由,字子路(又作季路),春秋末鲁国之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生于孔元十年(西元前542年),卒于孔元七十二年(西元前480年)。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对他非常器重,同时又多有批评指教。在学问上,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在孔子所列的四科之中,他被列入“政事”科。 子路曾经担任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曾经协助孔子“堕三都”以便削弱当时操纵鲁国大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的势力,曾经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据说他还曾经治理蒲地三年,因为治理得颇有政绩,孔子“三称其善”。在担任卫国大夫孔悝(kui1)的邑宰时,遇到卫国宫廷政变,他认为“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在争斗之中,冠缨被击断,他遵守礼仪重新结冠缨的时候被惨杀。 子路出身贫贱,“常食藜藿之实”(《说苑·建本》)。少孔子九岁,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的一个。为人豪爽,能与朋友荣辱与共;性情耿介、直率,敬重孔子,又能够在孔子面前直言;好勇、果敢,但有时有些鲁莽;重视信用,遵守诺言;注重躬行实践,最忌学习到却不落实在行动上。 子路有较强的行政能力,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子路自述政治志向的时候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也就是说,他可以在三年里把一个内有灾荒、外有敌人侵犯、夹在大国中间的中等国家治理好,能使国人个个有勇气、懂道理。虽然孔子为此而微笑,但不是因为他志大才疏,而是因为他“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孟子对子路评价很高。唐玄宗时封子路为“卫侯”,北宋真宗时先封为“河内公”,后改称“卫公”。 子夏 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家語云衛人。鄭玄曰溫國人。在孔門中,子夏稱爲文學。先師去世后,子夏居河西,為魏文侯師,帶有一批學生,而李悝、吳起,是猶以政事成

孔子的弟子曾参生平简介

孔子的弟子曾参生平简介 曾子是孔子的真传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政治家,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的弟子曾参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曾点之子,与父二人同拜孔子门下。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钵传给了曾子。他一生都在践行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观点,被后世称为宗圣先师。他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外兼修。 曾子的孝道主张对华夏子孙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具有社会意义和实用意义。是现如今建立和谐社会思想的源头,他参与编纂了《论语》,并且自己主编了《孝经》,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为他建了宗圣庙堂,地位几乎与孔庙齐平,读书人经常前去祭拜。 曾子喜欢读书,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还是艰苦学习,跟随父亲读了很多圣贤书。他十六岁的时候拜在孔子门下,曾子23岁的时候,颜回病故,曾子成了孔子最主要的学生,陪他出门游学。没过几年,孔子也病故,死前将孙子子思托付给了曾子。 三十岁的时候,守孝期满,孔子门下人认为曾子具有孔子的品质,纷纷来请他接替师傅的位置。但是曾子没有同意,他认为孔子的光环就像太阳,他就是一个萤火虫,怎么能因为样貌相似就妄加揣测。

曾子特别孝顺,在母亲和父亲死后坚持为他们服丧,经常哭的昏过去,水米不打牙,内心充满悲痛。他认为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就要恭恭敬敬的服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曾子的主要思想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虽然曾子天分并不高,但是曾子很有毅力,一直苦心钻研着孔子的学说,尤其是后来孔子去世之后,曾子一人经历着艰难的生活,体会着孔子的学术,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以仁为基础,以政治为核心,以礼为外在规范,曾子也深受影响,但是因为人生经历的不同,曾子的思想主张还是有着不同之处。首先是曾子不屈服于权贵势力的品德,虽然曾子曾经做过官,但是曾子一生他还是一个恪守本心,不苟且屈从于权贵势力的君子,孟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单从这种以天下大势为己任,临危不改其志的豪放的思想,就可以得知孟子绝不是那种为了权势利益苟合于权贵的人。对于曾子而言,没有什么会比“道义”、“大志”更加重要,在者面前,就连生命利益都可以不顾,那么区区的官位财富算的了什么呢? 曾子的政治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正心诚意,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孟子通过人生的诸多阶段的追求,从个人的修养到政治上的需求,完成了一个严谨的政治体系,是后来的儒家学子一生的政治生活的体现。其中孟子思想中和前人不同的就是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孟子认为一个 在治理国家中最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必须时刻注意到人民的需

有关孔子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弟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乃我国千年难得的教育家,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放在了教育上,弟子足足有数 千人,子贡就是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子贡是特别尊重老师的,这件事一直被后人称道, 现在就来说一下他尊重老师的几个事例。 有一天,鲁国有个人说孔子的坏话,对子贡的评价却很高,恰好被子贡听到了。他特 别生气,没有因为自己受到夸赞而留面子,就对那个人说,如果说一个人的能力是一个房 子的话,那么我老师的房子光围墙就得有十丈高,而且屋子豪华无比,普通人是没有办法 穿过围墙看到里面的,而我的房子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他还把自己孔子比作是太阳, 比作月亮,太阳以及月亮光芒万丈,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超越的。说孔子坏话的那个人听了 这些话之后,感觉十分尴尬,羞愧万分。 子贡在外面非常维护孔子的名声,在孔子去世之后,子贡特别伤心,在他的墓地旁守 了六年。 还有子贡的一个好朋友说:“你对你的老师那么恭敬,但是他真的比你贤良吗?”他说:“我的老师是高不可及的,就像高空一样,不能顺着梯子爬上去,他老人家就像是日 月一样光耀,我哪能比得上呢?”可以看得出来,他的才能还是很厉害的,可以说一定程 度上是超过了孔子的,他才能那么高,却还是如此尊重老师,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值得 大家学习。 子路是一个勇敢豪爽的人,但是子路也是一个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的人,在子路很小 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上面的这些品质,孔子对于子路也是有很多的夸奖之语被记载在史册中的,孔子对于子路的了解甚至是超过了子路对于自己的了解,可以说孔子对于子路还是比 较喜爱的,其中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子路的孝。 汉代刘向的《说苑-建本》就记载了《子路负米》的故事,子路小的时候家里比较贫困,自己经常吃一些粗陋的食物,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双亲早一点吃到米饭,不远百里去外 地背米,在路途上不愿意休息,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的双亲可以早一点吃到自己背回去的米,后来双亲去世了,子路离开家远游到楚国,子路也做了很大的官,生活条件非常的好,但是还是想回到吃粗陋的饭菜,去远方为自己的父母背米的日子,但是不可以了。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孝顺,也可以看到子路的勇敢与担当,后来为官为宰,但是父母已经不在,所以也提醒我们今天的人行孝一定要早,不要想着以后我要如何 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许当你发达的时候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了,到那时再后悔就已经太 晚了。在古代有种说法,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一准则已经非常的不合 时宜了,我们大多数人都远离父母在外面打拼,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等到父母去世 了才后悔不已。

关于孔子的经典故事阅读【六篇】

关于孔子的经典故事阅读【六篇】 【篇一】关于孔子的经典故事阅读 孔子让孩子做自己的老师 在春秋的时候,孔子经常会带着自己器重的几名弟子周游别国,来传扬他的思想还有政治主张。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打算去晋国,在路上行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孩子在路上玩碎石子,挡住了这一行人的去路。 孔子说:“小朋友你是不应该在路中间玩石子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对孔子说:“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子转过头去看了一眼,发现小孩子搭建的是一座城堡。 孩子接着就说:“现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么了,那到底是应该车让路给城,还是城让路给车呢?”孔子一下子被问的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他发现在这交流中,孩子一直保持着礼貌的问答,就问了小孩子名字,小孩子也如实告诉了孔子。 在交流中,孔子知道了孩子才七岁,孔子转头就跟自己弟子讲:“这孩子如此小就能够懂得礼数,也是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啊。” 【篇二】关于孔子的经典故事阅读

善与人交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篇三】关于孔子的经典故事阅读 客观推动好事的发展 在很久之前,孔子路过一个地方,正巧前面有一条河,没成想他们还没走过去呢,就有人掉进了河里面。孔子的徒弟会水,下去就把人给救了上来,而这件事也是轰动了整个村庄。 落水的人家人闻讯赶来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救命之恩的感谢,就把自己家的一只牛给了孔子的徒弟。后来这片村

孔子系列故事大全小故事

孔子系列故事大全 一、智慧圆融—故事取材于《列子:仲尼篇》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 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 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众,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二、神武不杀 谈到儒家的君子,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文弱书生形象。对作为儒家祖师的孔子,我们也容易印象成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先生。然而,查看古籍对孔子天资与外貌的描述,却令人,大跌眼镜。 据《孔子家语》和《淮南子》的有关记载说,孔子长得宽额、狮鼻、阔口,大颅顶部微陷。身长(周制)九尺六寸。周制一尺,约现代二十到二十三厘米。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可谓一标准的山东大汉。记载还说,孔子的智慧,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导读: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

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材料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写作导引及例文[2020年最新]

高二第一次大作文原题回放及立意分析、范文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引出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 于800字的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 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 在的一辆豪华摩托车。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 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 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 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 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 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 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 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 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立意。(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 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 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 个人虽收受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袁隆平教授接受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金牌运动员获得重奖,难道我们会认为他们丧失了道德吗?国家设此 重奖,是激励更多的科学家、运动员们为国作出更大贡献。据此,思考方向如下:审题指导1 分析原因:为什么别人批评学生而孔子表扬?为什么别人表扬学生品德高尚而孔子却很生气?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联系? 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善举应该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 2.道德和利益统一。 3.符合义理,追求财富。 4.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 5.利益和道德要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审题指导2: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 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立意。(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 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孔子著名弟子介绍之宰予

孔子著名弟子介绍之----- 宰予 宰予,字子我,也称宰我,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等。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了中唯一一个敢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或者说是孔子诸弟子中很有个性、很另类的一个。对大多数国人而言,宰我的出名与孔子那句很有名的骂人的话有关。自古而今,“朽木不可雕也”这句话用在谁的身上,就说明这个人缺点太多毛病不少,或智商太低脑子不够转儿,根本就不可造就难以成才了。而被孔子下了如此断语的这个人物就是宰我。 宰我到底犯了何等的错误,让一向以慈祥、和蔼著称的老师发此雷霆之怒呢? 《论语·公冶长》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宰我白天睡觉,因而被老师目为“朽木”、“粪土之墙”,这样的学生算是没救了,还有什么必要谴责他呢?如果说这是孔子愤怒之下的气话,那么“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就绝不是简单的批评了。因为宰我的表现竟然令夫子“调整”了一贯的“识人”准则。以前我这个人很天真善良,听到别人怎么说便会相信他会这样去做;但现在啊,我不再这么天真了!我现在是听到别人说了之后还会认真观察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去做了。为什么我会这样呢?是因为宰予启发了我。可以看出,孔子老人家已经把宰我贬得很低了,这不明摆着说宰我是个虚伪的言行不一致的小人嘛! 对孔子怒斥宰我,钱穆的解释是“因宰我负大志,居常好大言,而志大行疏,孔子故作严辞以戒”,就像后世的很多老师对很有希望成大器的学生严格要求一样。李泽厚则认为,儒学一贯强调勤奋,坚决反对懒惰,而宰我是个聪明而不够勤奋、有才华而不重修养的学生,所以才多次受到孔子的责备。珍惜时间、发奋自强历来被尊崇为美德,而懒惰懈怠、不思进取则历来被视为人修养上的缺陷;或者说,在孔子看来,这已经涉及到一个人的品质德行的问题了。而孔子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凡与品行有关则严之厉之,孔子对宰我的怒斥,概因于此。 孔子还曾批评过宰我的“不仁”。据《论语·阳货》载:“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子女

孔子学生救人议论文

孔子学生救人的作文 抚卷于案,对孔子的话颇感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竟受责备,而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 看问题与做事情都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收下谢礼的学生虽然收了贵重的报酬,但最大的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已不言而喻。其实,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并不完全对立,只是我们有时在心中高高竖起了道德的旗帜,才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就是永恒的话题。无德者不立,道德始终是做人的基础。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时往往过于偏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于是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要把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理智的,甚至于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这能说明他没有道德情操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也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比之于袁隆平的贡献,这500万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奖励。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是想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我国工作。孰大孰小,早已不言而喻。 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取得了很多历史性突破,奥运会后国家重奖了获得金牌的运动员。这件事引发很多议论,责难之声不时充盈于耳。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我们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是丧失了道德。女排姑娘们不是就集体把奖金捐给了慈善机构了吗? 当然,我们也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用道德概念看待利益问题,更不应惟利是图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用理智去维护道德吧!篇二:【语文】2013年高考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考前押题22) 【语文】2013年高考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考前押题22) 材料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写作导引及例文 【文题回放】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就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会意作文。 【写作导引一】审题指导1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 材料的叙述对象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孔子弟子的故事_孔子弟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弟子的故事_孔子弟子的故事介绍 孔门弟子三千,能在历史上留名的都是出类拔萃的人,闵子骞就是这样一个人。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弟子的故事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闵子骞,单名损,字子骞,是孔子的七十二高徒之一,与颜回齐名。在历史上,闵子骞不仅以孔子高徒而著称,更以其孝心而闻名,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在二十四孝图上排名第三。 闵子骞的先祖是鲁国宗室,不过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却很清贫了,生母早逝,父亲续娶。因不是亲生,所以后母对待闵子骞不如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好。冬天做衣服的时候,后母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做的是锦絮填充的棉衣,而给闵子骞做的棉衣却用芦花填充,闵子骞的父亲并不知道这事。 有一天,闵子骞和父亲一起出门,父亲让闵子骞驾车,闵子骞冻得瑟瑟发抖,双手握不住缰绳。闵父见状,以为闵子骞故意调皮,拿起鞭子就抽,衣服里面的芦花掉了出来,闵父这才发现儿子穿的衣服很单薄,手冻得冰冷。父子二人回到家,闵父发现两个小儿子的手都很暖和,于是明白了一切,对妻子说:“我娶你回家,是为了我的儿子,你现在这样欺骗我,这个家不留你了,你走吧!”意思是要休妻。闵子骞见状,连忙劝父亲,他对闵父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据说,闵父听了这句话以后沉默良久,而其

后母也颇为后悔。经过这件事以后,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就流传开来,闵子骞业成了古代孝子的典范。 闵子骞挽留后母的原因中国古代讲究孝道,历朝历代都号称以孝治天下,甚至从汉代开始,帝后的谥号前面都要加个“孝”字,如汉武帝又叫“孝武皇帝”。到了元代,郭居敬将古代孝子的故事加以总结、筛选,编成“二十四孝图”,从此“二十四孝”成了孝子的典范。 到了明代,又有人在元代二十四孝的基础上增减了一些人物,并对孝子的排名做了一些变动,编成了新的“二十四孝图”。这两份“二十四孝图”中有不少相同的人物出现,比如春秋时期的孝子闵子骞,他在元、明两代的“二十四孝图里面”都是排名第三位。 闵子骞之所以名列“二十四孝”之一,乃因其“单衣顺母”的故事。据说,闵子骞的的生母早逝,后母对他不好,冬天不做好的衣服给他穿,以至于他在外面挨冷受冻。闵父知道后,立马赶回家准备休了后母。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会添油加醋,趁机说后母的坏话,但闵子骞却劝父亲不要那样做。那么,闵子骞挽留后母的原因是什么呢?想必不单单是闵父想知道,后母也很想知道。 原来,闵子骞虽然自己受冻,却并未因此嫉妒后母所生的两个弟弟,他不希望弟弟们也成为没妈照顾的孩子,就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翻译成白话就是说:“若是母亲留在家里的话,只有我一个人受冻,要是母亲走了,我们兄弟三人都要受冻。”听了这话,闵父深受震动,决定不再休妻,而后母也知道错了,从此一家人其乐融融。

孔子的故事

有个故事:说的是某日,有个人到来到孔子教学的地方。只见一个年轻人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他便上前问道:“你是孔子的学生吗?”年轻人骄傲地答道:“是的。有何见教?”“听说孔子是名师,那么你一定也是高徒吧?”“惭愧。”“那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不知可否?”“然。”“不过,我有个条件。如果你说得对,我向你磕三个响头;如果你说得不对,你应向我磕三个响头。”年轻人暗想,踢馆的来了。为了老师的名誉,他很爽快地答道:“好。”“其实,我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你说说一年有几季?”“四季!”年轻人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四季!!”“三季!!”“四季!!!”年轻人理直气壮。“三季!!!”来人毫不示弱。正在争论间,孔子从院内出来,年轻人好像遇到救星一般,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评。心想,看你这人怎么下台?不料,孔子对他的学生说道:“一年的确只有三季,你输了。给人家磕响头去吧。”来人拍掌大笑道:“快磕三个响头来!”年轻人蒙了。但老师都这么说了,就是输了。不得已,只好上前向来人磕了三个响头。来人见此,大笑而去。待来人走后,年轻人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老师!”“平时说你愚钝你不服气。我现在教导你:这个人一身绿衣。和你争论时又一口咬定一年只有三季。他分明是个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说完,留下一脸茫然的小弟子挥袖而去。 孔子的故事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虽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别说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起笔写了一个“真”字。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认识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颜回说:“是认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一些事是认不得‘真’的啊。”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程姓起源有五: 1、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一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