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庐山的地质演变历史

庐山的地质演变历史

庐山的地质演变历史
庐山的地质演变历史

庐山的地质演变历史

到过庐山的游客都会发现,庐山的岩石大多是由细颗粒石子组成的,这些细颗粒石子主要是晶莹剔透的石英石,好象是海里的沙子胶结成的石块。没错,这就是砂岩,形成于8亿年前的海洋环境,那时候的庐山地区还是浅海。海沙经历沉积、胶结作用,再经过数亿年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巨厚的坚硬的砂岩。

距今2亿年的时候,地球变得活跃起来,地壳深处灼热的岩浆寻找着地壳的裂隙,不断地沿着裂隙蜂拥而上,想挤到地壳上面来透透气,也似乎想尝尝海水的味道、想看看天空的太阳、蓝天白云.....那时候,庐山地区还非常平坦,海水还没有完全退去,是浅水海湾。但就在平静的海湾下面,从地壳深处涌来了一股强大的热流--岩浆,这股热岩浆一心想涌出地面,想把庐山地区这片美丽的海湾变成恐怖的火山。然而,厚实而又坚硬的砂岩把热岩浆压住了,不让它钻出地面,保护了美丽的地表环境。热岩浆虽然没能钻到地表,却把厚厚的砂岩地层顶得高高的,形成了魏峨的庐山。直到2千万年前,这股热岩浆才停止了它疯狂的举动,不再往上涌了,静静的停下来、冷却,变成了花岗岩。

庐山的周边地区,如五老峰、龙首岩、仙人洞等地方,我们可以看到陡峭悬崖,那就是庐山被顶托起来的结果。庐山与周边的地层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庐山被顶起来的时候,与四周的地层发生了断裂,没顶起来的地方,砂岩还深埋在地底下,因此,庐山叫断块山,也叫断层山、断裂山。

跟今3百万年的时候,地球变得寒冷起来,进入了第四纪冰期时代。在高高隆起的庐山上,积满了厚厚的冰雪。在重力作用下,山顶上的冰雪开始向山脚下滑动起来,形成了冰川。冰川象河流一样,慢慢流向庐山四周,巨大的冰流在运动过程中,对庐山产生了剥蚀作用,冰川流经的路径形成了冰谷--U型谷,冰川的源头形成了许多冰斗、悬谷、角峰等特殊地貌。美丽的如琴湖、芦林湖,原先是两个洼地,堆积了大量的冰雪,在冰川推动下,堆积如山的冰层向一侧溢出,结果刨出了两个大坑,人们把它叫做“冰窖”,冰雪融化后形成湖泊。

细心观察,在庐山可以发现许许多多有趣的现象,几乎无一例外地与庐山的地质演变历史有关。比如:庐山土豆味美、庐山云雾茶甘淳,是由庐山的地球化学特征决定的。还有,庐山山泉水、庐山中草药等等,都与庐山的地质特征有关。

美丽的庐山,经历沧海桑田,曲拆的地质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风光,也给我们展现了丰富的地球知识。

庐山旅游资源开发

庐山旅游经济开发摘要:深度开发庐山文化资源旅游、修学资源旅游、建筑博览旅游和地理水文资源旅游,彰显文化品味,盘活传统工艺;做大山水文章,奏响司机之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 一.庐山基本概况 (一)位置与范围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紧临鄱阳湖和长江,“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海拔1474米,山体面积280平方米,山体面积280平方公里,以雄、奇、险、秀闻名。1982年国务院批准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冬联合国批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自然条件 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就在浅海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锉磨,后下沉淹没汪洋海水继得洗礼,直至白垩纪时发生“燕山运动”,掀起“褶皱”波涛重新露出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经长期积雪覆盖,到四世纪末地球变暖,再经更强烈的冰川剥蚀,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刻切剧烈。 庐山地形走向,东西伸张,南北收缩,像片枇杷树叶。东临高垄,西接赛阳,南濒黄龙山麓,北靠莲花。由于庐山所处在亚热带地方,土质潮湿肥沃,气候湿润,有利各种植物发

育。因此,在这广袤的300平方公里土地中,生长植物3000多种。概括说来,山上山下植物分布有亚热带竹林,有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温带落叶阔叶林,有寒带针叶林,以及一般灌木林、混交林,同时夹杂野花野草。形成竹木茂盛,花草芬芳,郁郁葱葱,好个植物荟萃之所以成为胜地,也与植被的功绩分不开。如此茂林修竹,不愧为幽雅翠境。 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也不太冷,这是庐山又一优越条件。节令特色: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庐山气温适度。一至于四季,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所以,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庐山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在雨量丰沛条件下,有多达90多座峰岭的庐山,因地壳运动和冰川剥蚀的巧琢,有的峰岭夹峙峡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渊涧,构成众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断,形成数量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此为庐山一奇。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历史沿革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在他的《史记·河渠书》中首载“庐山”,并记录秦始皇、汉武帝南巡时“浮江而下”、“过彭蠡,祀其名山川”以来,庐山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唐玄宗建太平宫于庐山,并御书“九天使者之殿”匾。南唐中主李璟在庐山隐居读书,登基后舍宅为寺取名开先。南唐后李煜又建圆通寺。宋太祖赐白鹿洞书院国子监印本《九经》,敕书院为“白鹿国学”。又赐额开先寺“开先华藏”。明太祖朱元璋封庐山为“庐岳”,“爵以尊号,禄以秩祀”。明太祖、成祖、宣宗又三次分别为天池寺敕额。清太祖赐开先寺御书《般若心经》等。 庐山历代发生的重大的的文化演变、政治事件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古代至近代,庐山曾经有三个时期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著名学者胡适1928年指出:庐山有三处古迹代表三大趋势: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3年夏,周恩来两度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提出了著名的《中共中央国共合作宣言》,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主战场之一的中国战场。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有关抗日战争的重要讲话。1959、1961、1970年,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影响的三次会议。 庐山和中国历史,特别是现代历史紧密相连。它与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信仰、事件和人物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为世界瞩目。 二.庐山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旅游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总体运行良好 1.国内国际人气向旺 2.商品市场销售旺盛 3.固定资产投资略有回落 4.预算内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支出增加 5.金融形势继续保持平稳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材料

实习报告 实习容:□认识实习(社会调查) □教学实习(□生产□临床□劳动) □毕业实习 实习形式:□集中□分散 学生:钱鹏飞 学号: 6002114144 专业班级:土木(道桥)144班 实习单位:庐山 实习时间:2016.4.13-2016.4.15

目录 一、实习目的 (2) 二、实习地区概况 (2) 三、实习容 (3) 漱玉亭、龙潭 (3) 卧龙桥 (4) 漱玉洞 (5) 庐山瀑布 (6) 海会水库 (7) 罗盘仪的使用 (8) 三叠泉 (9) 公路路堑 (11) 县狮子洞 (11) 四、实习总结 (13)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实习现场的实际,加以验证和拓宽,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识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了解工程地质与土木工程专业有何联系。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实习了解了地质的目的(即一般的地质研究和为某种经济或工程服务);学会记录、描述观测点,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训练编写实习报告等通过本次实习地质实习学会有关地质观测的一些基本技能: 1、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 2、用流水地质作用分析秀峰深谷和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质体的产状 3、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 4、基本地层构造现象的识别、描述与初步分析 5、地质观测点的观测与记录。 二、实习地区概况 地理位置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位于省市庐山区境,县一东,星子县以西。,相对高度1200~1400米。 地貌特征 庐山的地貌景观较为特殊,是一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依次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叠加而成。 气候状况

庐山地质

精心整理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二、内容 1.庐山的地层 表1庐山地层及其分布概要 地层单位及代号岩性分布 第四系Q 全新统Q4 黄色砂砾、黄褐色粉砂亚黏 土、灰黑色淤泥 庐山山下江湖、现代 河谷 晚更新统Q3 上部:棕黄色亚黏土 下部:棕黄色土巨砾层 庐山山上 中更新统Q2网纹红土——砂砾层 山上:大较场、王家 坡、西谷、山下 早更新统Q1 浅棕黄色、棕红、灰白色砂 砾层、砂层、灰白色砂质黏 土层 山下 白垩系K 南雄组砂岩、砂砾岩、砾岩山下侏罗系J 辉长岩、花岗岩 二叠系P 栖霞组、茅口组石灰岩山下石炭系C 黄龙组、船山组石灰岩山下泥盆系D 上统五通组砂岩、砂砾岩山下 志留系S 上统西坑组 中统殿背组、桥 头组、夏家桥组 下统梨树窝组 砂质页岩、页岩、长石石英 砂岩 山下 奥陶系O 中统汤山组 下统仑山组 白云质灰岩 石灰岩 山下 寒武系? 上统乐观组 中上统杨柳岗 组 下统王音铺组 泥质灰岩、白云岩 炭质页岩 震旦系Z 上统西峰寺组石灰岩、硅质岩、矽质岩东谷(中谷)、莲谷、 牯峡、女儿城、玉屏 峰、西谷、大较场、 小天池、五老峰、大 月山、虎背岭、大林冰碛岩组 冰碛砾岩、凝灰质砂岩、页 岩 下统南沱组 上部:长石石英砂岩、凝灰 岩

中部:石英砂岩、砂砾岩、 长石石英砂岩,本层又分两层:大校场层、女儿城层 下部:石英粗砂岩 峰 前震旦系A 双桥山群 片岩、片麻岩、板岩、混合 岩 九奇峰—仰天坪线 南 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带为界,将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由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该组分为上、中、下三部,各部岩性及其分布如以上表格所示。 2、地层分布 1)山体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地层。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 2)山体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地层。 3)庐山山体东南侧和西北侧,在温泉和莲花洞大断裂线以外,地层呈条带状分布,有愈向外时代愈新的趋势。 4)第四纪地层在山上山下均有分布,早更新统出露于山下临长江、十里铺等地。中更新统山上山下均有出露,山上主要分布在谷地、山下广泛出露多组成岗丘。晚更新统山上全新统分布于江湖地带及现代河流谷地,构成河漫滩、湖滩及心滩、边滩等,主要为黄色砂砾 5)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本区南部和东南部地区,以喷出岩为主,少数为侵入岩。 3、庐山的地质构造 (1)地质构造类型: 一)褶皱构造: 表现为两种构造方向,褶皱构造主要分布在庐山山体北部,褶皱轴线呈华夏系(NE)特征。 ①是北东向,如大月山背斜、三叠泉(青莲寺)向斜等; ②是北北东向,例如,通远向斜等属于短轴褶曲。 二)、断裂构造: ①正断层: 在庐山,属压扭性的断层沿横向断裂发育而成。山体之东南麓有温泉正断层,穿过五老峰东南侧,在五老峰表现为阶梯是式断层。山体之西北麓,有莲花洞正断层、仙人洞正断层。山体有大月 山正断层。 ②逆断层 在庐山,属压扭性的断层沿横向断裂发育而 成。东自含鄱岭、梭子岗起,经仰天坪、西至九 奇峰附近为一东西向逆掩断层,凡此一带的岩 体,皆经历了猛烈的挤压。因此,据东西这一山 体中部的逆掩断层,庐山即被分为南北两大块, 南北两部地层不同,构造亦异,自庐山山体构造 上看,庐山中轴线在仰天坪一带。 ③纵向断裂:在山体内的表现直观显着,如五老 峰阶梯状断层。 ④横向断层:山体内横断裂使得褶皱岭谷中断, 如天桥、石门涧 三)、单斜构造:

庐山文化

庐山文化

文化价值 庐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内涵深厚,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或陈运和等诗文名家1500余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陈运和的诗作《庐山》称“三叠泉直泻青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茫人世,白鹿体壮养于书院,东林绿荫尽染佛寺”、“可见蒋介石残留足迹,敬仰毛泽东居住旧址,匡庐奇秀甲天下,世纪巨著出自此”。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唐寅《庐山图》中的观音桥,周敦颐写出《爱莲说》的爱莲池。歌咏庐山的诗词

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自然景观 《登庐山》[原](古体) 攀千仞削壁,临万丈深渊。 过崎岖盘道,登巍峨峰巅。 天高地险,流水潺潺瀑飞悬; 穿云破雾,清风拂拂衣衫翩! 惊心动魄,喷雪鸣雷双耳愦; 恸地憾天,波翻浪涌乾坤旋! 断桥飞度,风声鹤唳肝胆裂; 逶迤而上,缥缈一身似神仙!

南昌大学庐山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南昌大学庐山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作者:————————————————————————————————日期:

庐山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经过六周的《供水水文地质》的理论学习和两次认识、辨别岩石的实验课后,迎来了我们期待已久的庐山工程地质实习。这次实习时间从2012年10月17日到2012年10月19日,共3天时间,两位实习指导老师。 一、实习目的 1.1.通过在九江庐山实地实习,认识庐山的地质概况和庐山地区地貌的 基本类型及其成因。 1.2.学习使用罗盘仪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1.3.了解溶洞的形成原因。 1.4.用流水地质作用分析秀峰深谷和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 1.5.学习野外辨别褶皱成因与三大类岩石的能力。 1.6.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辨别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产生时 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等。 1.7.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二、实习内容 根据实习安排,我们要在庐山进行为期3天的庐山地质实习,这次实习时间为共计3天,第一天上午到达温泉宾馆安排好住宿,当天中午12:50出发前往秀峰观察其地质概况。第二天上午到海会镇水库观察其 地质概况和河床沉积物,学习罗盘仪的使用,下午前往 三叠泉观察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以及认识庐山的节 理、褶皱和地质界面的认识。最后一天到隘口采石厂 了解沉积岩的特征,认识褶皱和断层构造,沿路返回 时观察狮子洞的溶岩现象。

第一天:秀峰 观测点一、秀峰大门门口河床 在这里我们主要的观看对象为残积物、坡积物以及洪积物。刘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下残积物、坡积物以及洪积物的概念,还讲了地下水的分类与寻找。残积物即经过淋浴作用残留在原地的松散破碎物质,具有较大的孔隙率,较高的含水量,破碎性强,易压缩,若要在其上建建 筑物可采取压实、灌浆的办法。坡积 物是指经过冲刷作用在坡脚形成的新 的沉积物。其颗粒细小,级配良好, 压缩性好,相对于残积物更适合作为 建筑物地基。坡积物是残积物经水流 搬运,顺坡移动堆积而成的土。洪积 物即是雨雪水流的地质作用将高处岩 石风化产物缓慢地洗刷剥蚀,顺着斜 坡向下逐渐移动、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而形成的沉积物。其成份与坡上的残积土基本一致,由于地形的不同,其厚度变化大,新近堆积的坡积土,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它一般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脚下,其上部与残积物相接。坡积物底部的倾斜度决定于基岩的倾斜程度,而表面倾斜度则与生成的时间有关,时间越长,搬运、沉积在山坡下部的物质就越厚,表面倾斜度就越小。 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水流作用和地壳作用。水流的侵蚀作用分向下侵蚀和侧向侵蚀。由于地壳上升,水的势能较大,所以一般在河流上游以下蚀为主,在河流下游以侧蚀为主。断层的水侧向侵蚀,可看见中游较宽。水流本身有速度,对河床有冲击作用;水流中有细小颗粒在搬运过程中磨损河床;溶解侵蚀等都使沟的形成的重要原因,河流在搬运过程中,随着流速逐渐减小,被携带物质按其大小和质量陆续沉积在河床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上游河床中沉积物较粗大,愈向下游沉积物颗粒愈细小。可看见节理面为张节理,由张拉应力引起的裂缝,裂缝面宽,延伸不长,不光滑。它是流水冲刷形成的沉积岩,主要是由于流水的冲刷,搬运和沉积而形成。在河底,粒径在20—200之间的为卵石,小于20的为漂石,它代表岩石受水流冲刷的程度的大小。此区河床比较粗大,河幔表面覆有细砂。其中流水的侵蚀作用最为显著,地面流水对岩层冲刷侵蚀,首先沿垂向张节理发育形成冲沟,流水继续冲刷侵蚀,冲沟加宽加深便形成沟谷。 观测点二、卧龙桥 在卧龙桥观测点。由于有流水的作用冲击,使秀峰的内部岩石地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片状发光的云母,黑色的石英以及灰色的斜长石。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科1102班占俊毅 111080058 实习目的: 为了加强地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教学计划,安排11级1、2班进行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通过实习,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初步掌握区域考察与研究的技能和技巧,通过学习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热情。 实习路线: 6月6日——梅州出发 6月7日——匡夏宾馆——如琴湖、花径——锦绣谷(仙人洞、天桥) 6月8日——含潘口——五老峰——植物园 6月9日——汉口峡——大月山水库——大月山 6月10日——三宝树(黄龙寺、黄龙潭、五龙潭) 6月11日——九江——浔阳楼——九江城市规划展馆 6月12日——到达学校 实习内容 1.认识庐山地区基本地形、岩石及构造特征。 2.认识庐山地区的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3.掌握地质地貌的野外调查基本方法 4.山区河流水文特点考察

5.河流袭夺现象考察 6月6日,我们背着行李和工具,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上北上的火车,开往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风景区,进行为期一周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出发前,我对庐山做了详细的了解:庐山,位于九江市庐山区内,九江县以南,星子县以西。它是世界级名山,相对高1,200~1,400公米。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芦林湖、石涧瀑、五老峰、险峰均为庐山著名的风景点,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东西两侧为大断裂,山势雄伟。胜迹有白鹿洞、仙人洞、观音桥、周瑜点将台、爱莲池、三叠泉、含鄱口等。山中牯岭,又名牯牛岭,以有大块岩石状如牯牛得名,海拔1,056米。清光绪年间先後为英、法、美等国强行租占。1935年始收回。现兴建疗养院、休养所等多处。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纪期间庐山有冰川发育,引起国际学术界瞩目,因而庐山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她是一座千古名山,得全国人民厚爱及世界的肯定,获一系列殊荣:乃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中国首批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区、全国卫生山、全国安全山、中华十大名山、世界遗产——我国第一处世界文化景观、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我们下了火车,坐上开往牯岭镇的盘山公路,这段路曲折连环,

历史地理

一、中国历史地理学概念: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 系的科学。 二、中国历史地理发展时期的著作 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 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吴越春秋》、《华阳国志》、《水经注》 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舆地胜记》等 边疆地理著述:《大唐西域记》、《蛮书》、《岭表录异》等 地方志:《徐霞客游记》、《五岳游草》、《海国图志》等 三、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文献逻辑推证法。 2、统计计量法。 3、数理模型法。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在社会发展与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现代历史地貌、水文地理学研究可为现实江河湖泊治理、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地震预测和滑坡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历史时期黄河、长江、湖泊、地震、海岸变迁、沙漠、滑坡提供借鉴。 (二)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1.历史气候地理和历史生物地理研究为经济建设中气候中长期预报、现代生物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历史经济区域类型和区域重心演变、交通路线的择定、城市分布的变迁、历史地名研究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借鉴十分具体和直接。 (三)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现代历史地理学中的文化地理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文化现象在历史上的环境起始因素研究,一个是复原过去的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规律。这对现代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五、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核心是人地互动和尽全时空,这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方法上的两大特点。 六、四个温暖期:1、考古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2、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3、从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至北宋初期4、从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 七、四个寒冷期:1、从公元前1100年到前850年的西周时期2、从公元初到600年的东汉、三国至六朝时代3、从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4、方志时期:从1400年到1900年 八、方志时期:从1400年到1900年的寒冷时期 1、第一冷期:这次冷期从明成化六年(1470)起,到正德十五年(1520)止,大约持续了50年左右的时间。 2、第二冷期:从明泰昌元年(1620),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止,约100年之久。 3、第三冷期: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十六年(1840——1890)止的50年间,为第三冷期。 九、亚洲象的分布状况: 一)黄河流域的亚洲象。 亚洲象历史时期在中国境内分布十分广泛,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渭水上游、山东南部、河北地区都有亚洲象的分布,秦汉以后黄河流域的亚洲象分布开始大量减少。魏晋以后文献记载缺少关于黄河流域亚洲象的生存状况。 (二)长江流域的亚洲象生存分布远比黄河流域广泛。春秋时期以秦岭黄河为界,秦巴山地、贵州和四川盆地是大象的集中分布区,从秦汉一直到北宋时期,亚洲象分布的范围一直在长江中游流域的南北波动,北界曾到南阳一带。长江的下游从石器时代、汉晋、南北朝时候江浙一带都有大象的足迹。据研究表明到11世纪中叶的时候,长江流域的亚洲象已经绝迹。 (三)岭南地区亚洲象的分布 岭南地区因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适于亚洲象的生存,历史时期从石器时代一直到明代都有亚洲象的踪迹和文献记载。但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变趋于灭绝。 目前云南地区是我国唯一的野生大象残存地区。

庐山地质

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二、内容 1.庐山的地层 表1 庐山地层及其分布概要 地层单位及代号岩性分布 第四系Q 全新统Q4 黄色砂砾、黄褐色粉砂亚黏土、 灰黑色淤泥 庐山山下江湖、现代河 谷 晚更新统Q3 上部:棕黄色亚黏土 下部:棕黄色土巨砾层 庐山山上 中更新统Q2网纹红土——砂砾层 山上:大较场、王家坡、 西谷、山下 早更新统Q1 浅棕黄色、棕红、灰白色砂砾层、 砂层、灰白色砂质黏土层 山下 白垩系K 南雄组砂岩、砂砾岩、砾岩山下侏罗系J 辉长岩、花岗岩 二叠系P 栖霞组、茅口组石灰岩山下石炭系C 黄龙组、船山组石灰岩山下泥盆系D 上统五通组砂岩、砂砾岩山下 志留系S 上统西坑组 中统殿背组、桥 头组、夏家桥组 下统梨树窝组 砂质页岩、页岩、长石石英砂岩山下 奥陶系O 中统汤山组 下统仑山组 白云质灰岩 石灰岩 山下

寒武系?上统乐观组 中上统杨柳岗组 下统王音铺组 泥质灰岩、白云岩 炭质页岩 震旦系Z 上统西峰寺组石灰岩、硅质岩、矽质岩 东谷(中谷)、莲谷、 牯峡、女儿城、玉屏峰、 西谷、大较场、小天池、 五老峰、大月山、虎背 岭、大林峰 冰碛岩组冰碛砾岩、凝灰质砂岩、页岩 下统南沱组 上部:长石石英砂岩、凝灰岩 中部:石英砂岩、砂砾岩、长石 石英砂岩,本层又分两层:大校 场层、女儿城层 下部:石英粗砂岩 前震旦系A 双桥山群片岩、片麻岩、板岩、混合岩九奇峰—仰天坪线南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山体中部出露最 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带为界,将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由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该组分为上、中、下三部,各部岩性及其 分布如以上表格所示。 2、地层分布 1)山体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地层。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 2)山体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地层。 3)庐山山体东南侧和西北侧,在温泉和莲花洞大断裂线以外,地层呈条带状分布,有愈向外时代愈新的趋势。 4)第四纪地层在山上山下均有分布,早更新统出露于山下临长江、十里铺等地。中更新统山上山下均有出露,山上主要分布在谷地、山下广泛出露多组成岗丘。晚更新统山上全新统分布于江湖地带及现代河流谷地,构成河漫滩、湖滩及心滩、边滩等,主要为黄色砂砾 5)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本区南部和东南部地区,以喷出岩为主,少数为侵入岩。 3、庐山的地质构造 (1)地质构造类型: 一)褶皱构造: 表现为两种构造方向,褶皱构造主要分布在庐山山体北部,褶皱轴线呈华夏系(NE)特征。 ①是北东向,如大月山背斜、三叠泉(青莲寺)向斜等; ②是北北东向,例如,通远向斜等属于短轴褶曲。 二)、断裂构造: ①正断层: 在庐山,属压扭性的断层沿横向断裂发育而成。山体之东南麓有温泉正断层,穿过五老 峰东南侧,在五老峰表现为阶梯是式断层。山体之西北麓,有莲花洞正断层、仙人洞正断层。 山体有大月山正断层。 ②逆断层 在庐山,属压扭性的断层沿横向断裂发育而成。东自含鄱岭、梭子岗起,经仰天坪、西至九奇峰附近为一东西向逆掩断层,凡此一带的岩体,皆经历了猛烈的挤压。因此,据东西

庐山的地质 一

庐山的地质一 地层遗迹 庐山最重要的地层遗迹是古元古代星子群地层剖面遗迹 主要出露有两处:一是栖贤寺至阮家棚剖面,位于河谷内。沿途可见星子群各种片岩、变粒岩、石英岩、大理岩。二是归宗至金轮峰剖面,沿途可见星子群的各种变粒岩、片岩及斜长角闪岩(基性火山熔岩)。其遗迹不但完整,而且保存自然。 庐山还有第四纪更新世冰碛泥砾地层遗迹。第四纪更新世冰碛泥砾地层剖面遗迹在庐山出露最全。早更新世早期的大排岭冰碛泥砾剖面遗迹就在大排岭南。早更新世晚期的鄱阳期冰碛泥砾剖面在金定山上,另一处在鄱阳湖边的白龙寺旁。中更新世大姑期冰碛泥砾剖面遗迹有多处,其中以下青山最为典型。另外还有冰碛与冰水混杂堆积剖面遗迹两处。这些遗迹保存自然完整。 岩石遗迹 庐山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遗迹均有分布,且保存完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庐山东南部观音桥、秀峰、归宗等地见有花岗岩体侵入于古元古代星子群中,其同位素年龄为8.47亿年,属晚元古代。东牯山、玉京山、海会、石牛山等地的花岗岩体侵入于古元古代星子群中,

同位素年龄为1.37亿~1.04亿年,属中生代。庐山南部谢家山、隘口、塘家湾等地的古、中元古代变质岩中,见有基性岩墙群的出现,同位素年龄为1.36亿年,属中生代。基性岩墙群是地壳伸展背景下,来自下地壳或上地幔的基性岩浆侵入体。庐山基性岩墙群的出现,是地壳处于拉张伸展应力状态下的标志。 古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岩遗迹分布较广,老虎潭瀑布、红山洼瀑布两处的绿帘变粒岩最完整而新鲜。下双剑峰、玉帘泉瀑布、卧龙岗瀑布、醉石几处的变粒岩遗迹保存最完整且有美学观赏价值。另外还有矽线石片岩、兰晶石片岩等。 有一定美学观赏价值的沉积岩遗迹主要有震旦纪早期的砾岩中的大量紫红色玉燧砾石和奥陶纪晚期紫红色网纹状石灰岩等。 水文地质遗迹 庐山山南黄龙山下的星子温泉、鸟儿崖的报春泉、海会的金竹泉,流量大于1 200t/d,均为断层带内的上升泉。庐山的瀑布称为“天下三奇之一”,以水量大、高差大、瀑布多闻名于世。 地质地貌遗迹 一是构造地貌遗迹,包括断层崖、由垂直剪切节理发育和构造剥蚀作用形成的许多悬崖、奇峰巉岩等地貌遗迹;二是冰川地貌遗迹,这在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内是最重要的地质遗迹之一,包括角峰、冰川U形谷、悬谷、刃脊、冰坡及冰溜面、冰笕、冰坎、冰溢口、冰阶、冰川条痕石、冰桌、表皮构造、冲断构造、冰川压入构造、鼻山尾、羊背石、冰川漂砾等地质遗迹;三是峡谷地貌

庐山文化旅游策划书

项目名称:庐山旅游——文化开发项目

目录 第一部分项目分析1.项目概况 2.现状分析 3.市场分析 4.中国旅游行业状况分析 5.SWOT分析 第二部分项目策划 1.项目名称 2.项目理念 3.项目主办方 4.项目定位 5.主题口号 6.项目目标 7.项目规划设计 第三部分项目实施 1.实施进度 2.广告宣传方案

第一部分项目分析 一、项目概况 九江是历史文化文化名城,庐山是千古文化名山。千百年来,秀美的自然山川,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并催生了灿烂的庐山文化。1996年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入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周瑜在宫亭湖驻军,慧远在东林建寺,陶渊明在柴桑归隐,庐山文化迎来了她第一个文化创造的高峰。而从三国到近现代,有无数的文化巨匠、政治贤达、民族精英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踪迹。现代学者胡适1928年游历庐山,曾对庐山文化的内涵以及对中国文化进程产生的影响作了高度概括:“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当然,这三大趋势远远不是庐山文化的全部。以宗教而论,庐山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教同山;以教育论,与白鹿洞书院同样影响深远的,还有理学宗师周敦颐创办的濂溪书院;以山水田园诗而论,有以谢灵运为开端、陶渊明为宗师,积累一千多年的山水田园文学宝库;以政治文化而论,中国近现代诸多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与领袖人物,都与庐山有着深切的关联;以军事文化而论,一代名将周瑜、岳飞都曾经在这里督师鏖战,朱元璋鄱湖大战的传奇至今都广为流传。此外还有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中国近现代文化守成主义的代表“陈门四杰”等等,这一个个彪炳青史的人物,这一桩桩影响深远的政治历史事件,在中国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现实版图中,毫无疑问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而在中国众多的名山大川和文化名胜中,庐山文化始终以其特有的,那份清新隽永和恢弘旷达的神韵与气象,令历代文人学士所向往。 二、现状分析 (1)自然环境分析 庐山,是江西首屈一指的名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

历史地理学名校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现状与名师 学校实力: 复旦大学:是毫无争议的NO.1,如果你认为自己有实力的话建议报考之; 北京大学:有人认为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很牛,但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只有一位导师,还是史念海的学生,而难度却是最大的,复试按1:2的比例划线。所以我认为如果你有考北大实力的话建议你报考复旦,因为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实力和复旦不在一个级别。 武汉大学:有徐少华,值得一读。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地理学有3位导师,以华林甫为代表(人大历史地理学唯一的博导)。华林甫是大陆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量级人物,建议报考之。 陕西师范大学:很多人说这所学校已经今非昔比,但其历史地理学实力仍排第二,原因如下:有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以上2 个荣耀只有复旦大学能与其分享)、中国古都学会挂靠在陕西师范大学,有7 位博导、全国唯一的历史地理学定期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所以尽管史念海、朱士光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的底子还在。放眼全国历史地理学导师很多是陕西师范大学的校友:北大历史地理学的导师毕业于陕师大、川大历史地理学导师毕业于陕师大、暨大5位博导中的3位是陕师大的校友…… 西南大学:继承了西南师范大学的衣钵,有蓝勇,值得一读。但今年起实行奖学金制,具体待遇未定。 暨南大学:它的历史地理学作为后起之秀,实力处于上升期,有5位博导。如果你认为自己实力中上的话建议在陕西师范大学和暨南大学之间选择暨大,原因如下:二者同为中央下属院校,尽管暨大历史地理学实力不如陕师大,但暨大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有丰厚的奖学金待遇,而且其发展处于上升期;陕师大由于区位条件,不可避免地处于下滑期,而且受制于资金问题,其没有公费,平时评选奖学金很重要的是依据你发表的论文质量和数量,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功底欠火候的话在陕师大拿奖学金比较难。 总结: 历史地理学实力排名:第一梯队: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第二梯队: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第三梯队:暨南大学、武汉大学;第四梯队:西南大学。综合学校发展及奖学金待遇:第一梯队: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第二梯队:暨南大学;第三梯队:陕西师范大学;第四梯队:西南大学。由于历史地理学这一学科发展还不完善,继谭其骧、邹逸麟、侯仁之、史念海的时代之后,代表性的学者并不算多(大佬级的人物都在复旦),所以不推荐报考其它学校。 报考难度排行:1、北京大学;2、复旦大学;3、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5、陕西师范大学;6、暨南大学;7、西南大学

庐山土壤地理实习报告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年级专业:2003级地理科学(师范) 姓名:陈漫遥 学号:032614239 指导老师:范小平、徐颂军 实习时间:2005-6-29——2005-7-8撰写时间:2005-7-9——2005-9-4

7月1日 7月2日 庐山土壤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05-6-29——2005-7-8 实习地点:江西省九江市庐山 实习队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3级地理科学专业(师范)全体学生 及带队指导老师范小平、徐颂军、潘颖君等。 实习目的:认识庐山主要山地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掌握土壤地理野外调查的 基本方法;培养野外独立工作能力;初步掌握土壤的分层、颜色、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 值等的感知、辨认、校对、验证方法和实地实验方法;进一步验证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 实习内容:分析庐山土壤的分布规律;观察庐山山地的主要土壤剖面(9个); 掌握野外土壤颜色、pH 值等简易实验方法。 实习用品:专业野外土壤地理实习用具。如,铁锹、小刀、皮尺、门塞尔色卡、 蒸馏水、滴管、pH 试纸、色盘(6格)、牙签、纸等。 实习路线: ① 2005年7月1日8:30——14:00 锦绣宾馆——大月山水库——大月山公 路旁——大较场:观察土壤剖面(山地棕壤、 覆盖黄棕壤+草甸土) ② 2005年7月2日8:00——11:00 锦绣宾馆——大月山公路旁:观察土壤剖面(黄 棕壤+埋藏古红土) ③ 2005年7月4日6:30——16:30 锦绣宾馆——五老峰——三叠泉:观察土壤剖面(石缝土)

④2005年7月5日7:30——13:00 锦绣宾馆——回龙路——黄龙寺——电站 大坝:观察土壤剖面(山地黄棕壤——主要剖面 一个;山地黄棕壤——对照剖面两个) 7月5日1.庐山概况 1.1 地理位置: 庐山地区的范围界定为北至长江,南至星子县,东到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岸湖口县,西至瑞昌县,包括庐山山体及以外的广大平原地区。 庐山地处:115°30′E——116°20′E, 29°20′N——29°50′N。气候上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地势上属我国第三阶梯;地貌上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地势平缓,江河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植物葱郁,土壤肥沃,为富饶的鱼米之乡。 1.2地质概况: 庐山位于江南台背斜与下 扬子凹陷的交接地带(图1),地 壳运动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岩 浆活动性较强,混合岩化作用 明显,地层较齐全,岩性复杂, 断裂发育,地貌形体典型多样。 图1:庐山及其临近地区大地构造单元简图 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背斜的北端及淮阳弧形构造的顶端(图2),受地壳上升运动和南北水平运动的影响,东西收缩而南北伸长,造成东北——西南向伸展的断块山,与外围地区断裂下陷的江河平原——九江平原、湖泊——鄱阳湖在地貌上形成鲜明对照。

庐山地貌实习报告 研究庐山

一、地貌概况: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高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认定庐山第四纪时发生多次冰川,并命名为:鄱阳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庐山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构造地貌类型: 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五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四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一)、褶皱构造地貌分述如下: 1、8月6日:大月山——五老峰,进行地貌实习。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 2、青莲寺——七里冲向斜谷:位于大月山与五老峰之间,发育在三叠泉向斜构造之上。 3、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 4、8月4日:牯岭——汉口峡——大校场——芦林盆地,进行地貌实习。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次成谷:前者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后者位于虎背岭与牯岭之间,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 5、女儿城(山名)及牯岭次成山:位于莲谷——东谷的两侧,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 6、东谷:(又称中谷)——莲谷向斜谷: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北侧。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故使莲谷向东北倾斜。 7、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北翼断陷后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二)、断层构造主要地貌如下: 1、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该断层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2、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垄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三、谷地地貌类型: (一)、成因: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与上述流向垂直。 (二)、形态: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1、宽谷: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 2、峡谷:表示第四纪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切而成。峡谷谷坡陡峭或阶梯状,纵比降大,多裂点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 (三)、宽谷和峡谷的比较 1、宽谷是早期发育的老河谷,发育时间较长,它是在地壳稳定、地势低矮的条件下形成,说明宽谷形成之时的当日庐山,高度比现在低矮得多。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2、峡谷是年轻河谷。是在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复活下切而成的,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3、从宽谷的高度和峡谷的下切深度表明,庐山上升量由中部向东北部递减。 4、庐山之北的平原地带,由于地壳下沉,河流下切成为沉溺河谷,有的河段被长江的河漫滩或自然堤隔开

庐山景观鉴赏

班级:20092712 姓名:郑明霞学号:2009276105 庐山景观鉴赏 在中国众多的名山中,庐山的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她耸峙在九江市区南面。气吞壮阔的扬子江,影落浩渺的鄱阳湖,控大江与大湖交汇之处,东下直达宁、沪,西上可通汉、渝。庐山的自然风光以绚丽多姿著称,危峰秀峦,奇云诡雾,悬崖飞瀑,幽谷流泉,山光水色交相辉映,盛夏如春凉爽宜人。庐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 庐山雄奇秀拔,云雾缭绕,山中多飞泉瀑布和奇洞怪石,名胜古迹遍布,夏天气候凉爽宜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避暑疗养胜地,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古人云“匡庐奇秀甲天下”,苏轼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形象描绘了庐山的景色,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庐山风光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现主要有12个景区、37个景点、230个景物景观。庐山早有“神仙之庐”的传说,水气缭绕的万顷江湖,使庐山夏日清凉,雨水充沛,云雾弥漫。庐山的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弥漫的云气为庐山平添了许多迷人秀色和神秘色彩。 庐山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这里是中国山水诗的摇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登临庐山,为其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晋代高僧慧远(公元334~416年)在山中建立东林寺,开创了佛教中的“净土宗”,使庐山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宗教胜地。遗存至今的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理学的中心学府。庐山上还荟萃了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杰作,包括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教堂、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式建筑,以及日本式建筑和伊斯兰教清真寺等,堪称庐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部分。庐山不但拥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厚灿烂的文化内涵。 一、庐山风景名胜区的概况 (一)庐山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庐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的沙河县中心花园附近。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 2.地形构造 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

历史地理复习

1-5 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法论、专题研究】(历史地理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什么是历史地理?伯克利学派课件上著名的地理学家 6-13考试重点熟练掌握全面掌握系统掌握【中国历史地理基础知识】 重点的有中国古代地理文献、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水路交通、清代以来的地理变化 简述元大都的规划布局特点。 明清北京城市的规划特点 秦汉到明清中国王朝都城在北方地区的空间转移过程和特点 2010年1月 名词解释(5*8) 1、横剖面法 2、读史方舆纪要 3、元和郡县志 4、太平寰宇记 5、郡县制 6、济水 7、陈仓 8、秦楚大道 论述:20*3 1、简述北宋时期开封到杭州的运河包括那几个主要河段?并在地图上标出具体走向(提供地图一张,在上面画) 2、论述秦代、汉代以及隋代、唐代再以及明代、清代的都城和基本经济区变化 3、论述禹贡的基本内容与结构,并阐述其在中国历史地理思想史上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地理思想的影响 前面有人说发考题不好,不过本来邓辉老师每年试题都是有变化的,还是发上来给后人做个参照吧,可以把握一下大方向。 2009年1月 一、名词解释 1、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分异特点,以及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的一门学科体系。 2、五服制度 3、禹贡九州 4、吴会(隆中对) 5、昆明(族,汉代) 6、元和郡县志 7、太平寰宇记 8、黔中郡 二、综合题

1、简述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国王朝都城在中国北方地区的空间转移过程和主要特点 2、简述北宋时期开封到杭州的运河包括那几个主要河段?其中利用了哪些天然河道和古 运河? 3、翻译下段文字,并比较它和唐朝基本经济区分布的区别。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和去年的题其实有很大不同,不过还是可以看出重点依旧是文献和交通部分。 总结一点经验吧: 1、古文献那一章要好好背,哪怕是课件上只出现过名字的,也得背,考前去找找资料看 一下。 2、交通是重点,不过不要太纠缠于细节了,我们复习时都背了很多道路的具体路线,都 没考。 可能过于注重细枝末节了。老师更注重是宏观方面的把握吧。 3、背古代交通部分时可以结合地图,尤其是运河那部分。 4、其实平时就应该去翻翻历史地理类的书,考前翻了下侯仁之先生的文集,很有意思呀 ,关于北京城水系变迁、规划设计和沙漠地理都写的很详细,虽然今年没考,不过这些基础还是有必要了解的。(可能很多人平时就有去翻文献,我期末才后知后觉,面壁去……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所著的区域地理著作,全书集自然与人文地理于一身,但以军事地理为主。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注重经世致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尤其重视。不但对于军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读史方舆纪要》有十分重要的记述,而且在经济地理方面亦有相当可观的内容。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区域地理著作。明末清初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括地志:《括地志》是中国唐朝时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编。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为后来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开了先河。全面反映盛唐时代行政区划和地理情况的专书。 元和郡县图志:《元和郡县图志》为李吉甫所撰,是一部中国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书中以贞观十道为基础,又分为47个节镇,将所属各府州县的户口、沿革、山川、古迹以至贡赋等依次作了叙述。每镇篇首有图,所以称为《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宋太宗时地理总志。乐史撰。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分为十三道,分述各州府之沿革、户口、风俗、土产及所属各县之概况、山川湖泽、古迹要塞等,还分列“四夷”二十九卷,记述周边各族 元丰九域志:北宋中叶地理总志,王存主编,书中除记载当时疆域政区外,又备载各地户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