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初的黄老思想

汉初的黄老思想

汉初的黄老思想
汉初的黄老思想

新语——新世纪万有文库·传统文化书系书评2010级历史与社会学院(博物馆学)孔楠20100510242

黄老思想形成于战国中期,汉初作为国家的政治思想主体应用于政治舞台。汉初吸取秦末农民战争的教训,采取在黄老思想指导下的“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所谓“黄老学说”,实际上是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之学”,“老”指老子的学说。黄帝之学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一个学派,是道家中的一派。它与老子学说的根本区别是:黄帝之学不仅讲道,而且讲法。汉初把黄老糅合在一起,成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指导思想。汉初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对经济政策进行改革,对于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起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对恢复、发展汉初经济和巩固汉王朝的统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传统至今,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西汉初期的“黄老之治”,就是“无为而治”。如方尔加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上,将“汉代国策”时,开场就说:“今天我给大家讲汉代初期的无为而治。。。这种无为而治实际上是用的历史上的一种哲学思想,也就是所谓的黄老道家。”这种说法却是值得商榷。不能用“无为而治”取代“黄老之治”。黄老学说的特点是:在政治上肯定新的封建一统王朝的统治秩序,承认君臣关系不可改变的前提下,极力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用少所作为的办法,就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相反,统治阶级愈“有为”,民就愈“难治”;统治者的法令太多,反而使“盗贼多有”。这和原来老子主张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思

想不同,它是一种维护统一的封建制度的政治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汉初统治者采取“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的政策,以适应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秩序的需要。汉初的几任丞相,大都“治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如萧何死后,曹参为相,举事皆循旧例,无所变更。对于“言文刻深,欲务声名”的人,斥而不用;对于“谨厚长着”,给于提拔,以保持政治上的稳定。所以当时老百姓歌颂道:“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一。”

西汉初年黄老思想的代表作是陆贾的《新语》。陆贾总结了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后,提出了无为的政治主张。他认为:“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他理想的政治是:“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着无所听。邮驿无夜行之吏,乡闾无夜名之征。犬不夜吠,乌不夜鸣。老者息于堂,丁男者耕耘于野。”也就是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少干扰,使其安居乐业,这样就可以缓和矛盾。

汉初的黄老之学虽然依托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但这种“清静无为”并不是道家那种消极退守、无所作为的“清静无为”,而是新兴地主阶级用法家思想对道家思想进行某种利用和改造所形成的一种政治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采用“德治”,通过审名察刑,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这与法家强调用严刑苛法进行统治大不相同。汉初统治者采用这种既区别

于道家,又不同于法家的黄老思想,旨在改革秦王朝的那种苛政、猛政,实行黄老学派的宽政、恕政,使政局稳定。

汉初黄老学派思想的基本内容具有不同于初期黄老的明

显特点,特别是在吸收先秦儒家思想方面所表现的若干特点:主张“文武并用”,“德刑相济”先秦黄老以道、法并提,重点在于法而不在于道,不谈儒家的“礼治”或“德治”。到了汉初,经过改造的黄老之学则既强调无为的道,力求“道胜”而“反于无为”,又在重视法的作用的同时,反复强调礼或德的功用,在德刑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主张。例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十六经》中就有“春夏为德,秋冬为刑,先德后刑以齐生”的记载。《淮南子·泰族训》也说:“仁义者,治之本也”;“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而他们知道,只讲礼义也是不行的,所以说:“礼义独行,纲纪不立”,同样会招致“衰废”的结果。因而“法度”又是始终不能忽视的。但是“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令只能“诛恶”而不能“劝善”,所以他们认为,要“正上下之仪,明父子之礼、君臣之义,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弃贪鄙之心,兴清洁之行”,必须设立各级学校,用“五经”、“六艺”来对人们施行教化。总之,德和刑的两手,各具用途,必须并重,使相济为用;而在天下罢于兵革,人们刚从秦王朝尚武恃力、苛政烦刑的统治下解脱出来的当时,尤其应当首先重视德治,把刑罚放在第二位,即所谓“积礼义”而不“积刑罚”。这些观点,基本上都是先秦儒家德刑关

系理论的翻版。然而它却代表了西汉初期为巩固封建统治在政治法律上所采取的基本战略方针,使秦以来被贬抑的儒家思想,表现了新的活力。

黄老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最初流行于齐国稷下学宫。它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尚无为,又崇法治;既以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又强调“道生法”,要求统治者“虚静谨听,以法为符”,不受任何干扰,一切均以法律为准绳。史籍载一些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如申不害、慎到、韩非等大都“学本黄老”,可见黄老学派带有明显的道、法结合的性质,而在法律思想上更多地倾向于先秦法家的主张。黄老学派的进一步发展,是在战国末年到西汉初期的100多年间,特别是汉文帝和景帝统治的时期。汉初的新的封建统治者鉴于秦王朝“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以致被迅速推翻的教训,大都喜好“黄老之术”,“改秦之败”,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无为”政治,以安定社会、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一度造成了黄老之学盛极一时的局面。但这一时期的黄老之学具有新的特点。它强调清静无为,主逸臣劳,宽简刑政,除削烦苛,务德化民,恢弘礼义,顺乎民欲,应乎时变,等等,即根据当时政治社会的需要,对先秦的黄老之学进行改造,使它成为兼“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而以儒、道、法三者相互渗透为主的结合。

众所周知,黄老学派是以奉传说中的黄帝和春秋末叶的老聃为创始者,尊黄帝、老子之言为指导思想而得名的。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想体系的学派,它之所以形成于战国时期,正如其他学派的兴起的一样,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社会大变动的产物,是封建的经济关系迅猛发展所引起的社会阶级结构剧烈变化的结果。在当时的意识形态领域里,随着阶级阵线的日益明朗,各学派之间固然互争雄长,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即在各学派内部,也自标新立异,不断发生着改组和分化。所谓“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黄老学派的出现,大抵是同儒、道两派之间的相互斗争以及这种斗争促进它们内部学术思想的分化与重新组合,有着密切关系的。

黄老学派最初流行于齐国的稷下学宫。它的经典著作,即所谓“黄老之言”,除了老子的《道德经》之外,大约还有为《汉书·艺文志》著录在道家类下的有关黄帝的几种书(《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和《力牧》)。但后者早已失传。直到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老子》乙本卷前的《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并被初步考证为战国中期以后流传的所谓《黄帝四经》之后,才使人们窥见所谓“黄帝之言”的大略。四篇古佚书,特别是其中《经法》一篇,内容主要讲的是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战国

中后期的黄老学派,虽然讲求“执道”,崇尚“无为”,而其主旨却在强调刑名和法治。例如它宣扬“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要求统治者“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首”,即不受任何干扰,一切以法律为准绳。又据多种史籍记载,当时一些

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不少也确实同黄老有着

紧密的联系。例如:申不害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慎到、田骈、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术”;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等等。所以,“黄老”虽然与“道德”并提,但主要的还是同“刑名法术”联系在一起;黄老之言实即刑名法之言。当时的黄老之学,不但和原先的道家学派有着重大的区别,而且带有十分明显的道、法结合而以法为主的性质。至于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则以道论法,取道家的理论形式而灌注以法家法治理论的

内容,显然更是和法家的法律思想息息相通的了。只是当

时这种思想并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因为当时正逐步取得政权的新的封建统治者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所迫切需要

的,是适应尚武恃力、有利于“尊主卑臣,明职分不得相逾越”,以组织领导统一战争和建立统一政治局面的“严而少恩”的纯粹法家的法治理论,而不是揉杂道、法两家思想的黄老之学。

在黄老思想指导下,由于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治世”。可见,汉初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对经济政策进行改革,对于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起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黄老学派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起到了特殊作用,它为两汉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为由秦王朝的法家思想的统治转变为西汉中期及以后儒家思想的统治,起了过渡性的桥梁作用。

浅论汉初黄老思想

浅论汉初黄老思想 【摘要】:黄老思想史汉初统治者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确立的统治思想,黄老学派吸收了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及其其他各派优势,顺应时代发展、儒家并立的显学。黄老思想比其他学派思想更具优势,它正是融会法家和道家思想于一身、协调诸子百家之学,这种游刃有余的指导思想正是汉王朝苦苦追寻的一剂良药。虽然黄老思想有时代局限性,但是黄老思想对稳定汉初社会秩序及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字】:黄老思想无为而治德刑相济政治经济文化 黄老思想史称“黄老之学”,是“皇帝之学”与“老子之学”相结合的一种理论学说,其重心是“道”、“法”、“德”。黄老之学是在继承、改造老子等原始道家思想基础上,兼收并蓄百家之学,尤其是法家与儒家思想。汉初兴盛的黄老之学,与先秦原始道家已有明显区别,它依托传说中的皇帝,本于老子,将老子“道”运用于社会、人生、政教方面。虽然主张“无为而治”,但已把老子的消极遁世思想发展成积极入世的治道。其实质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兼采儒、法、名、阴阳等诸家学派,融会贯通,使其适应新建立的封建帝国的需要。黄老思想比其他学派思想更具优势,它正是融会法家和道家思想于一身、协调诸子百家之学,这种游刃有余的指导思想正是汉王朝苦苦追寻的一剂良药。 西汉初年,统治阶级之所以采用黄老思想作为其统治思想,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一方面是由于多年战争,社会经济处于瘫痪状态,生产陷入难以维持的窘境,与此同时,汉初异姓诸侯王实力不断惊扰汉王朝,在内外交加的社会矛盾下,汉初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恢复几乎崩溃的社会经济,来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又鉴于秦亡的惨痛教训,因而惟有采用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才能使西汉政权得以巩固,避免重蹈亡秦的覆辙。 黄老思想提倡清静无为,黄老所提倡的清静无为并非放任自流、一切不管。经黄老道家改造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完全放弃了尤其是庄子的消极遁世态度,它极力主张政府要清静无为,实行少干预或不干预政策,让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诸方面自由发展。“无为而治”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而占据了统治地位,它是华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瑰宝。汉朝统治者发现,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不仅能否定秦的严刑酷法和横征暴敛,而且有利于恢复生产,能适应“休养生息”的社会需要。汉初推崇黄老的几位皇帝都十分简朴。汉初七十年间,由于统治者的极力推

黄老思想

黄老思想 黄帝和老子的思想, 黄老之学: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史记·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一、反思与转型 社会的前进犹如一列惯性巨大、人们难以完全控御的列车,在它到达终点之前决不肯减速缓行,而一旦发现到达终点之后再去减速,巨大的惯性已然把列车拖出理想的目标很远很远。 汉初的政治家有一句名言:攻守之术不同。短短数语,包含了用鲜血和生命付出的深重代价。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完成,伴随着社会转型期而出现的政治思潮多元化也将划上句号。但是,当时的多数思想家和政治家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对“思想自由”意犹未尽,仍然运用着原来的思维模式,议论政治,品评人物。在思想与权力的交锋中,思想显得那样脆弱,一场规模不大的焚书坑儒,自由的思想就成了专横权力的刀下之鬼。思想的一统是迫切的政治任务,但用什么样的思想去“统”,人们的认识却不相同。秦代的政治家们不假思索地延用了过去的经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从逻辑上说,强权政治似乎能使自己的国家得以维持和久存,然而事实上却恰恰相反。作为中国中古社会开创者的秦朝仅仅存在了16年就亡家亡国,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历史和现实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惑却又无法回避的难题:秦国以排山捣海、摧枯拉朽之势平灭了不可一世的山东六国,为什么统一之后“二世而亡”?痛定思痛,人们渐渐悟出了答案。早在汉高祖刘邦驰骋疆场的时候,秦王朝的遗臣陆贾就向刘邦称道儒家的《诗》、《尚书》。刘邦对儒家的一套不以为然,斥道:老子骑马用刀枪打天下,哪里用得着什么《诗》、《尚书》!在他的话语中仍然带有当年法家学说的余音:山东六国讲礼义结果愈战愈弱,秦行法术愈战愈强。陆贾的回答却使人耳目一新:骑马可以打天下,但骑马能治天下吗?自古以来,攻守之术不同。假如秦统一中国后改弦更张,行仁义道德之术,秦王朝会灭亡吗?还有你刘邦的天下吗?显然,刘邦与陆贾有着不同的心理背景和心理感受:刘邦得意于建汉业之功,陆贾痛思于秦亡之后。陆贾已经比刘邦先行了一步。 然而,从本质上说政治思路是政治问题,而不是思想问题;是政治选择思想,而不是思想选择政治。经秦末战乱之后,整个社会一片疮痍,民无盖藏,人无作业,天

黄老之学

黃老之學 第一節黃老之學的起源 黃老之學中所稱的黃老,乃是黃帝及老子的合稱,基本上,黃老之學中的「黃帝」,只是寓扥的對象。目的在於借其進行政治之改革,就思想之內涵來看,黃老之學實是以老子之學為基礎,乃是老子哲學於政治社會現實面所運用之典型。此一思想內涵,與通行的老莊哲學所代表的道家思想有所不同,據高亨?池曦朝<試談馬王堆漢墓中的帛書老子>一文〈《文物》一九七四年第一期〉,《老子》傳本在戰國期間有兩個系統;一種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的道家系統傳本;另一種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的道家系統傳本,關涉黃老之學的思想內涵,正是老子哲學於法政上運用的明證,合乎黃老之學的特徵。 一九三七年末,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工作中,於第三號墓,發現了《老子》乙本卷前有《經法》,《十大經》、《稱》、《道原》四篇古佚書,此一帛書的發現,對於黃老之學起源探索,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該四篇古佚書的成書年代,根據陳鼓應先生<關於帛書《黃帝四經》成書年代等問題的研究>一文(《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六年七月初版二刷),應為戰國中期的作品。此為現存可見文獻中,關於黃老之學的最早著作,據此;則黃老之學的興起,應不晚於戰國中期才是。 馬王堆漢墓發現的四篇帛書,在內容之中大量引用了《老子》一書的詞彙及思想。足以見其與老子思想的實質關係,又該四篇帛書約十餘處引用了范蠡之言論,范蠡為楚國宛三戶人,其生存之年代約晚老子三、四十年,楚人自稱為黃帝之後,屈原<離騷>自稱「帝高陽之苗裔兮」,高陽是端項的稱號,端項相傳是黃帝之孫,則楚人自認為黃帝之苗裔,以黃帝為尊來顯示其世胄血統,提高族群的價值,是非常自然合理的行為,至於以黃帝置首,配合其所尊崇老子而提出「黃老」之稱號,更是可以想見的,黃老之學的起源由此可窺其端倪。 楚國曾用吳起變法,使國力強盛,吳起曾對老子思想有所研究,《吳子?圖說》說:「夫道者,所以反本復始。」此依嚴靈峰《莊子叢書?第九冊》的說法,即老子「歸根復命」之思想(三六七頁)。范蠡或受其啟發,後至越變法助句踐復國,其變法思想,即是運用老子哲學轉化於法政的運作中,後因不屑句踐之為人,於是離越而去,《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說其「浮海出齊」也就是說其離越之後到了齊國,就現有文獻觀察,戰國中晚期黃老之學的思想發展中心在齊國的

黄老道家的政治思想与汉初的治国实践_宁国良

黄老道家的政治思想与汉初的治国实践 宁国良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69) [摘 要]黄老思想是汉初政治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在治国理念上倡导 仁性当分 ,在治国方略上坚持 无为而治 ,在治国原则上强调重民爱民,在治国手段上重视仁义礼法,是一套以道为主,杂之以儒、法等家的兼收并蓄的治国理论体系。它对汉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黄老道家;政治思想;治国实践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1763(2005)02 0104 04 O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Huang -Lao and the Governance Practice in the Early Period of Han Dynasty N ING Guo -liang (Institute of Chinese M ental and Culture,Xibei U niversity,Xi an 710069,China) Abstract:Huang -Lao s thoug ht w as the principal doctrine of the politic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Han Dy -nasty.He insisted that a government should make its bureaucrats fit the position,should govern the country w ithout doing much,should rely on its people and love its people,and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love,obliga -tion,custom and law.It w as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governance that w as based on Taoism,and w as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and Leg alists.Huang-Lao s political thought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the political,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period of Han Dynasty. Key words:Huang -Lao T aoism ;political thought;governance practice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 史记 太史公自序 )这里所言 道家 ,准确地讲应该指汉代的黄老之学。黄老道家是在继承先秦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基础上,吸收儒、法、名、墨等诸家的思想成分,治国理念上倡导 任性当分 的政治理想,坚持 无为而治 的政治原则,强调重民爱民,重视仁义礼法,而构建出的一套以道为主,杂之以儒、法等家的兼收并蓄的治国理论体系。汉初, 接秦之弊 而又殷鉴于亡秦,西汉统治集团为巩固新生政权,于再三权衡之后最终选择黄老道家作为治政守国的指导思想,而开展其治国实践。黄老道家思想由此实现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统一。 一 任性当分 的政治理想 任性当分 是黄老思想最根本的政治理想[1](P42-43),它直接源于老子的 小国寡民 的社会理想: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民,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 ( 老子本义 第六十六章)。庄子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所谓的 至德之世 : 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右而无传。 ( 庄子 天地 )在庄子看来,理想社会中人人品德高尚,贤能之人各当其位,其不需尚贤使 [收稿日期]2004-12-23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8080) [作者简介]宁国良(1964 ),男,湖南攸县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湘潭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思想史. 第19卷 第2期2005年03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19,N o.2M ar.2005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

第九章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 9.1 复习笔记 一、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概述 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 黄老之学是指以结合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墨、阴阳诸家思想而形成的一个思想流派,兴起于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在汉初达到鼎盛。 (2)特点: 倡导在肯定既有社会秩序及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无为而治”。因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 2.黄老之学的内容 (1)汉初统一后选择“黄老之学”,在法律、行政制度等方面仍袭秦旧,在政治精神和社会原则上则反对秦代对法律的过分依赖,提倡道家之“无为”精神,在百废待兴之中,休养生息,着力恢复经济; (2)放松对思想学术的控制,吸引人才,总结经验教训,寻求长治久安的途径。 3.汉初提倡黄老之学的原因 (1)秦虽以尚法亡国,但其制度甚为完备。汉初儒学衰微,道家在战国末年是显学,但没有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汉廷君臣,大多出身寒微,本身没有创制制度的能力,因此汉初除承袭秦法外,别无选择。

(2)秦统一至汉初的时间里,人民处于暴政及战乱之中,财产、精力等均已消耗殆尽,举国都希望获得喘息的机会,道家的社会政治精神正合乎他们的心意。因此,汉初实行无为政治实有其情势上的必要。 3.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 在黄老之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陆贾和贾谊是两位极为耀眼的思想人物。 (1)二者不同之处 ①陆贾开启了西汉统治集团“无为”之思,使黄老之学成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 ②贾谊反思黄老之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力图革除不思进取、懒汉无为的作风,解决黄老之学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为西汉社会发展带来社会思想方面的转折,向“有为”状态过渡。 (2)二者相同之处 ①赋予黄老之学新的意义,在倡导君主修身、无为的框架下,凸显儒家民本主义的社会思想性格。 ②注意兼采儒、法,是以积极的社会政治态度谋求于世的,完全抛弃了老子道家那种逃避现实,因顺自然的消极情绪。这种“无为”有别于老庄时期原始道家纯粹意义上的“无为”。 二、陆贾的无为论与社会理想 1.个人简介 陆贾(约公元前240~前170年),战国时楚国人,黄老思想在汉初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新语》一书,总结秦朝失败的教训,为汉初治国安民、整合社会提出了一套方案。该书是汉初黄老思想的代表作,是现存的研究陆贾思想的直接材料。 2.无为论 (1)无为论的内容

黄老之学对于汉初经济、政治的影响

黄老之学对于汉初经济、政治的影响 汉文帝时期,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给了汉初统治者提供了历史借鉴。 汉初战后经济萧条,政局初定。有一个例子①:那时候,皇帝出行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丞相是坐牛车出门的。皇帝、丞相如此,遑论百姓。而黄老思想的出现,正是契合这一局面。在高祖,吕后,文帝,景帝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长期政策下,有了文景之治,也为汉武帝时代打下深厚的物质基础。 先讲一下黄老之学自身的渊源,史学界对此有很大的分歧,学术界目前或以新道家名之,或以道家统而称之。也有学者认为,原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学派②。更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将两个学派联称的例子并不罕见,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之③,而这个黄老之学乃是《黄帝四经》、《老子》两种不同思想体系的派别。本文综合这三种观点:受到百家争鸣间思想的渗透性,黄老之学有机地 把儒、道、法融会在一起。 在这前六七十年中,统治者鼓励恢复发展农业④,推出轻徭薄赋的政策,田税15取1,税率相当低。算赋,也就是人头税,每个成年人每年120钱。正是符合“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这样的思想。黄老之学也迎合了统治者日趋保守的思想,政策有点重农抑商。当然这是针对那些唯利是图,囤积居奇以致物价飞涨的黑心商人。商业的发展就被抑制了。吕后时期,商人环境有一些放宽。 黄老思想,为汉初社会生产的恢复起到了指导性的推动作用并在客观上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是政策好——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史记·平淮书》中有一段是这么讲的:“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质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致腐败不可食。”有些夸张,联想一下,若是当时外国人看到了这个片段,必然会对这个富饶的国度充满憧憬吧!显然,西汉由于经济的提高,在国际中的政治地位也将提高。 并非说该政策是尽善尽美的。文景时期,田税有30:1,也有天下大免的情况。不得不说人民的负担又减轻很多了,但是对于那些豪族来讲,能拥有的财产就更多了,势力随之膨胀。由于清静无为的政策对其有妥协的态度,这也会为日后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产生巨大威胁埋下了伏笔。还有⑤,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也是如此,封国势力坐大的原因在于得天独厚的经济环境,靠煮盐能有和中央抗衡的资本了。归根到底,没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延伸,换句话讲,还是由于黄老思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将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 汉武帝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再加上这个时期本身国力强大,已经具备对外扩张,对内镇压的能力。那么黄老之学作为统治思想,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势必被淘汰让位⑥。由于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及其“儒表法里”的秉性,随着黄老之学政策的弃用⑦,汉也逐渐开始走下坡路了。

黄老之术与汉初社会

光明日报/2002年/11月/05日/ 黄老之术与汉初社会 雷依群 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相继消灭了专制集权的秦王朝和企图返回到战国诸侯并立时代的项羽势力之后,究竟采取何种思想进行统治以稳妥地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就成为摆在刘邦及其统治集团面前的重大问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秦王朝推行法家路线,大搞严刑酷法,推行思想专制,最终导致二世而亡。从亡秦的废墟中冲杀出来的刘邦集团对这一深刻教训有着切身的感受,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按照法家的政治思想来治国理政。而刘邦集团大多来自社会下层, 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留子孙哉(!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因而对儒家治国的高深理论也不可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刘邦本人尽管没有完全排斥儒学,但儒生的信而好古、脱离现实、高自标置也令其厌恶。这时,惟有主张清静无为、以柔制刚、以静制动、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刑德相辅的黄老之术比较切合刘邦集团的需要,能够为汉初统治者提供最合理、最有效的统治手段和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 黄老之术最初是作为战国诸子中的一个学派而存在的。到了汉初,由于它切合汉初政治的需要而被统治者当作治国理政之术加以鼓吹和推行。历史使刘邦成为运用黄老之术以治国的第一人。据史载,刘邦入关之初,即宣布约法省禁, 悉除去秦法(!史记?高祖本纪#)。汉政权建立后,刘邦成功地运用黄老之术,在全国推行郡国并行制,又以柔制刚,以守为攻,次第消灭了有严重分裂倾向的异姓王势力,并分封子弟,以扩大和巩固西汉政权的统治基础。他又利用和亲政策,减轻了匈奴对汉朝边防的压力;在经济上则推行 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轻徭薄赋政策,使汉初经济得以复苏与发展。刘邦推行的黄老之术为其继任者所发扬光大,从实际效果看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 首先,由于汉初统治者在政治上推崇黄老之术,因而对秦以来的严刑酷法进行了清理,形成了一个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局面。 汉初几代统治者常常以秦亡为戒,认识到要取得一个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政治局面,就必须努力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于是,来自于黄老思想的君道无为、刑德相辅、节欲崇俭、爱民养民的观念就很快转化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统治政策。刘邦去世后,孝惠、高后相继当政。!汉书#说: 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文景二帝继统之后,也继续将黄老之术作为治国方针。文帝以一藩王继承大统,其时羽翼未丰,所以他特别注意信任和依靠前朝重臣,故刘邦时代的功臣周勃、陈平、灌婴、中屠嘉等人相继被任命为相。这样既融洽了新旧君臣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高层统治集团的团结一致。文帝还多次下昭 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使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扩大了汉政权的统治基础。班固曾高度评价说: 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汉书?刑法志#)景帝长期生活在黄老之术氛围中,其母窦太后好 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

汉初黄老思想及其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

第2卷第12期2004年12月 经济与社会发展 ECONOM IC AND SOCIAL DEV ELOPM EN T VOL.2No.12 DEC.2004 汉初黄老思想及其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 杨翠兰 (零陵学院法律系,湖南永州425006) [摘 要]黄老思想是汉初统治者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确立的统治思想,是其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封建法制指导思想在由法向儒转变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思想。它既继承了先秦黄老学派的“无为”主张,更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德刑关系观,从而奠定了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黄老思想;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德主刑辅 [中图分类号]B23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4)12-0139-04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奉行法家“事皆决于法”和严刑峻法的主张,并将其重刑主义推向极致,导致民心急剧变化。民众由渴望到希望、失望最后到绝望,终于揭竿而起,使貌似强大的秦帝国建国仅十五年即短命而亡。秦朝的覆灭,标志着法家专任法治和重刑理论的破产。西汉政权建立后,一反秦的法治传统,改以黄老思想治国安民,使汉初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那么,汉初为什么要以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汉初的黄老思想与先秦的黄老思想有何区别?汉初的黄老思想对汉武帝时期确立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有何影响?本文仅就以上几个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 西汉初年,统治阶级之所以采用黄老思想作为其治国安民的统治思想,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它所面临的局势是:一方面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人民大量死亡离散,“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谷物缺乏,粮价昂贵,荥阳、关中一带,“斛米竟值万钱”(《史记?平淮书》),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朝廷财政紧张,“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另一方面,新生的政权并不巩固,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区只有15郡,其余的则分封给了楚汉战争中联合进攻项羽的诸侯王。他们大多拥兵自重,时刻威胁着刘汉江山的安全。因此,如何摆脱困境,恢复经济,完善制度,巩固统治,是摆在西汉统治者面前严峻的现实问题。秦朝施行严刑酷法,导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贾谊《新书?过秦论》)的惨痛教训,促使汉初有识之士,在选择治国之道时,不能不深刻反思,力图从思想理论上寻求拨乱反正的治国良策。 陆贾是汉初代表地主阶级对秦亡教训进行反思与寻求新的治国良策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从巩固新王朝统治的政治目的出发,检讨秦亡的原因说:“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赵高、李斯为杖,故有顿仆跌伤之祸。”(陆贾《新语辅政》)他认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强,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陆贾《新语?无为》)。基于此,他提出“无所为而无所不为”的反命题:“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故无为也,乃无不为也。”(陆贾《新语?无为》)正由于陆贾洞悉亡 [收稿日期]2004-10-15 [作者简介]杨翠兰(1966—),女,湖南益阳人,零陵学院法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法制史、法律思想史。 931

汉初为什么崇尚黄老之学

汉初为什么崇尚黄老之学 连云港工贸职业技术学校周清明 摘要:本文论述了黄帝、老子思想在汉初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黄老思想以治病救人、清净无为著称。汉初的战乱刚结束,人心思治,社会需稳定,老百姓希望少受干涉,奴婢希望获得自由。道家的无为而治正迎合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刘邦等都是贫苦百姓出身,对人民的需求和愿望深深了解。统治者借亡秦之鉴,为收拢民心,而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实施无为政治,是顺天时,应民心的。 关键词: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修养生息 (一)汉初黄老思想占主流 刘邦为什么要采用“黄老之治”(黄帝、老子)? 刘邦采用黄老思想治国,原因是多方面的: ( 1)其他学派都不景气。儒家经历秦火,尚未完全复苏;申、韩术家亡秦,前车可鉴;墨家转向了自然科学等。(2)黄学在当时已成显学。先秦诸子包括史书,如《管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国语》等都推崇过黄帝思想,黄学大盛。( 3)黄学本身有许多优势。黄帝信仰有民族亲和力,如传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学的“五色帝”、“五德终始”有利于改朝换代,如有人编造刘邦是“赤帝子”;“高祖十月始至霸上……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等;黄帝战胜炎帝、蚩尤等传说,有利于增强人们武力统一中国的信心;黄帝“立诸侯”、“制律历”等传说,有利于开国时期各项大政方针的建设,如《黄帝四经·十六经·立命》说:“吾受命于天,定立(位)于地,成名于人。唯余一人□乃肥(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数日、磿(历)月、计岁,以当日月之行。”等等。这是刘邦采用“黄老之治”的主要原因。 黄老思想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吸收刑名之学和法家精华而形成“黄老之术”。他与先秦道家的不同之处是把“法”揉进了“道”中,故曰“道生法”。这一学派既强调“无为”又强调“法治”。故黄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在统一的封建王朝初期,这种思想较适合当时的国情,有利于治理国家。汉初的黄老思想主要以《老子》为主导,与先秦的道家思想具有许多相同之处,主要是强调“无为而治”,休养生息,顺应自然规律,顺势利导的治理国家。汉初最早以黄老思想治民的当数曹参,曹参任齐相时,曾集合了数百名儒生讨论治民之道,结果“言人人殊”。曹参没办法,只得又向通晓黄老之学的盖公请教,答曰:“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于是以黄老思想治齐,齐国大治。惠帝二年,曹参为相国,把“清静无为”这一治民方针定为治国之策(《史记·曹相国世家》)。以后,黄老思想对汉初历代统治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势力受到沉重打击,直到汉初还没有恢复元气。高祖建国之初,使叔孙通治礼仪,到鲁地招募儒生,人才稀少,仅仅招募了30余人,鲁地是儒学发源地,可见当时的儒家势力已经十分的薄弱了。由于坑儒、战乱,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凋蔽,儒学没有得以回生。在高帝到景帝时期,汉儒还不能成为主要的政治势力。西汉建国初期,政治经济都十分残破,儒家思想也未必能使一个残破的社会恢复经济。儒家重礼仪轻农耕,重义轻利。汉初必须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这样儒家思想就不适合汉初的治国方针。

黄老之术简介

黄老之术简介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 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 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政治领域, 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以法断之,虚静 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 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由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东汉时, 黄老之术与谶纬之说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 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黄老之术与汉初社会 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 相继消灭了专制集权的秦王朝和企图返回到战国诸侯并 立时代的项羽势力之后,究竟采取何种思想进行统治以 稳妥地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就成为摆在刘邦及其统治 集团面前的重大问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秦王朝推行法家路线,大搞 严刑酷法,推行思想专制,最终导致二世而亡。从亡秦 的废墟中冲杀出来的刘邦集团对这一深刻教训有着切身 的感受,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按照法家的政治思想来 治国理政。而刘邦集团大多来自社会下层,“方其鼓刀屠 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留子孙哉”(《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因而对儒家治国的高深理

论也不可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刘邦本人尽管没有完全排 斥儒学,但儒生的信而好古、脱离现实、高自标置也令 其厌恶。这时,惟有主张清静无为、以柔制刚、以静制动、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刑德相辅的黄老之术比较切 合刘邦集团的需要,能够为汉初统治者提供最合理、最 有效的统治手段和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 黄老之术最初是作为战国诸子中的一个学派而存在的。到了汉初,由于它切合汉初政治的需要而被统治者 当作治国理政之术加以鼓吹和推行。历史使刘邦成为运 用黄老之术以治国的第一人。据史载,刘邦入关之初, 即宣布约法省禁,“悉除去秦法”(《史记·高祖本纪》)。汉政权建立后,刘邦成功地运用黄老之术,在全国推行 郡国并行制,又以柔制刚,以守为攻,次第消灭了有严 重分裂倾向的异姓王势力,并分封子弟,以扩大和巩固 西汉政权的统治基础。他又利用和亲政策,减轻了匈奴 对汉朝边防的压力;在经济上则推行“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轻徭薄赋政策,使汉初经济得 以复苏与发展。刘邦推行的黄老之术为其继任者所发扬 光大,从实际效果看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 首先,由于汉初统治者在政治上推崇黄老之术,因 而对秦以来的严刑酷法进行了清理,形成了一个稳定、 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局面。 汉初几代统治者常常以秦亡为戒,认识到要取得一 个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政治局面,就必须努力缓和阶 级矛盾,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于是,来自于黄老 思想的君道无为、刑德相辅、节欲崇俭、爱民养民的观

汉初的黄老思想

新语——新世纪万有文库·传统文化书系书评2010级历史与社会学院(博物馆学)孔楠20100510242 黄老思想形成于战国中期,汉初作为国家的政治思想主体应用于政治舞台。汉初吸取秦末农民战争的教训,采取在黄老思想指导下的“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所谓“黄老学说”,实际上是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之学”,“老”指老子的学说。黄帝之学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一个学派,是道家中的一派。它与老子学说的根本区别是:黄帝之学不仅讲道,而且讲法。汉初把黄老糅合在一起,成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指导思想。汉初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对经济政策进行改革,对于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起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对恢复、发展汉初经济和巩固汉王朝的统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传统至今,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西汉初期的“黄老之治”,就是“无为而治”。如方尔加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上,将“汉代国策”时,开场就说:“今天我给大家讲汉代初期的无为而治。。。这种无为而治实际上是用的历史上的一种哲学思想,也就是所谓的黄老道家。”这种说法却是值得商榷。不能用“无为而治”取代“黄老之治”。黄老学说的特点是:在政治上肯定新的封建一统王朝的统治秩序,承认君臣关系不可改变的前提下,极力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用少所作为的办法,就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相反,统治阶级愈“有为”,民就愈“难治”;统治者的法令太多,反而使“盗贼多有”。这和原来老子主张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思

想不同,它是一种维护统一的封建制度的政治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汉初统治者采取“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的政策,以适应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秩序的需要。汉初的几任丞相,大都“治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如萧何死后,曹参为相,举事皆循旧例,无所变更。对于“言文刻深,欲务声名”的人,斥而不用;对于“谨厚长着”,给于提拔,以保持政治上的稳定。所以当时老百姓歌颂道:“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一。” 西汉初年黄老思想的代表作是陆贾的《新语》。陆贾总结了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后,提出了无为的政治主张。他认为:“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他理想的政治是:“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着无所听。邮驿无夜行之吏,乡闾无夜名之征。犬不夜吠,乌不夜鸣。老者息于堂,丁男者耕耘于野。”也就是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少干扰,使其安居乐业,这样就可以缓和矛盾。 汉初的黄老之学虽然依托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但这种“清静无为”并不是道家那种消极退守、无所作为的“清静无为”,而是新兴地主阶级用法家思想对道家思想进行某种利用和改造所形成的一种政治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采用“德治”,通过审名察刑,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这与法家强调用严刑苛法进行统治大不相同。汉初统治者采用这种既区别

关于汉初以“黄老学说”为法制指导思想的思考分享

关于汉初以“黄老学说”为法制指导思想的思考分享 作者:vacant. 已被分享3次评论(0) 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 任何国家或者王朝若想稳定自身的统治,强化国家政权,实现长治久安就必须建立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一个国家必须有完备的法律作为后盾才能保证实现统治的目的。而法律制度的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这就是所谓的法制指导思想。 法制指导思想是从一种理论的高度来指导这个国家的法律应该怎么样来制定,怎么来实施以取得相应的效果。一个国家或者说是一个朝代运用什么样的法制指导思想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下面就以汉初统治者以“黄老学说”作为其指导思想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关于“黄老学说”的几个问题 何为黄老学说?“黄者,皇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操,身中恬淡,其治无为。正身共(恭)己而阴阳自和。无心于为而物自化。无意于生而物自成。”[1] 黄老学派是兴起于战国中期的一种假托皇帝老子为创始人,以皇帝老子学说为宗旨的学派,它在政治上主张清净无为,与民休息。即主张人在自然面前不应有私欲的行为。即统治者应该克制自己的饿欲望,尽可能减少向老百姓的索取..在法律上主张约法省刑,轻刑轻罚的原则.黄老学说在历经战国末年至汗初的的发展已经形成儒到法三家相互融会贯通的思想体系.汗初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是以道为本,兼容儒法两家的法律思想.其表现为主张文武并用,德刑相辅,明法修身,约法省刑,刑不厌轻,法不患薄.黄老学派的思想对汗初的法律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黄老学派在政治上的主张是基于它推行的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路线,认为最为明智的统治手法就是实行无为,让老百姓自由发展,这样社会就会和谐.它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正式基于其以道为先的社会理念而提出的。《老子》中还提到这样的观点:“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3]统治者不要刻意有为。否则社会的和谐就会被打破,因此陷入混乱之中,所以实现社会和谐的最佳手段就是无为而治。无为是统治的最高境界,无为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无所不为的效果。 二初缘何以黄老学说为法制制导思想 汗初为什么会以黄老学说为其法制制导思想?这是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呢?其实不然。汉初实行这样的制度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首先从政治上看,秦朝末年以来,连年战乱。汗初刘氏的天下极不稳固。社会大动荡的隐患依然存在。《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且壮士不死,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遂亡强秦。而刘邦就是在农民战争中的历史潮流中不断成长壮大的。最后闯过鸿门宴的危机经过四年艰苦的楚汉战争才取得了江山。深知民间疾苦和自己地位的来之不易。他从秦亡的教训中吸取了经验,认为要稳固统治,必须恢复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外部少数民族的入侵也极大地威胁着刚刚建立的政权。《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右贤主入居河南地,杀略人民。”汉高祖组织兵力围攻匈奴,结果反被匈奴困于白登,最后只有通过贿赂阏氏,劝说冒顿“解围之一角”,刘邦方得逃脱。鉴于当时积品积弱的局面,必须要实行一个有利于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建立一套相对宽松的法律制度是明智的选择。

黄老思想与汉初黄老政治

——摘自安庆教研网 黄老思想与汉初黄老政治 岳西县职教中心王燕舞 前言:西汉是在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暴秦统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推毁旧世界的同时,人们向往一个安定和谐的新世界。为稳固封建统治恢复封建经济,汉初的统治政策发生了变化,实行黄老政治。这是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找到的通向盛世的途径,并以此回应农民大起义。黄老无为政治应运而生,指导着汉初的统治,由思想上升为政治理论,具体为方针政策,通过国家力量来恢复加强经济。 一、黄老思想的渊流 黄老思想中的:黄,指黄帝,老,指老子。稷下之学中把这种以道法为主,兼收各家之学称为“黄老之学”。而司马迁将老子、庄子、韩非等合为列传,因为从他们的思想渊源看,“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本归于黄老”。老子与当时兵家、法家也密切相关,可见所谓黄老之术是假托黄帝而以老子学派为主体的一个学派,它借黄帝之名,引老子之学,兼收百家,辅以时代物证,产生于战国,形成于汉初。 老子尚清静、虚无,做事要顺其自然,一切顺应万物;尚“无为”,认为“无为”方可“无不为”。历来都认为《老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魏晋以前,就认为《老子》是治道之人作,教人南面之术,即帝王之术,是一个十分讲究权势与策略的著作,可见道家一开始也是一个十分关心政治的学派,黄老学派虽是诸家思想融为一体的,但其思想的本质,即“无为而无不为”仍是黄老之学主干。 春秋时期的“无为而治”的一般含义正如孔子所说:“无为而治者舜也与!无何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1。但当时的现实情况仍使孔子主张用礼来仁义治国。老子从“道”的学说出发,对“无为而治”阐发了系统主张。作为一种政治思想,老子讲“无为”是针对“有为”的。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3”。“无为”主要指的是消除独断的意志和专断的行为,含有不亡为的意思,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顺手“自然”便没有办不成功的,那“无为而无不为”。 二、汉初黄老政治

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汉初儒者的治道思想

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汉初儒者的治道思想 韩星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为了对汉初统治集团寻求长治久安之道进行学术考察,通过文献分析和思想史与社会相结合的方法,从思想史视角梳理汉初儒家学者进行思想整合的过程,认为汉初黄老政治为儒学复兴提供了机遇,陆贾、贾谊、韩婴汉初三位儒家代表人物,在思想上都具有以儒为本,兼容道(黄老)、法的特点,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治道思想,反映出汉初思想整合的基本趋势,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长治久安;治道;陆贾;贾谊;韩婴;影响 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苦苦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所谓长治久安就是指国家能够得到很好地治理,政权稳固,长时期地维持社会和谐安定。其本质内涵就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水平与社会稳定的程度,是对社会全面繁荣和稳定的整体概括。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把长治久安作为治国的最高目标,不断地进行探索。这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繁荣昌盛;另一方面,也是统治者为了保证他们一家一姓的天下能够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以长久地维持其统治地位。汉初儒家的治道思想就是在秦王朝二世而亡的短命情形下进行的,对长治久安的追求就显得分外热切。所谓“治道”是指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针对如何治理国家而提出的理论、学说、思想等,形成了以“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学说体系。 一、汉初诸子复兴思潮 秦末汉初被有的学者称为“后战国时代”,与这一社会特点相对应,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就必然有一个先秦诸子重新活跃的阶段。汉王朝继秦而兴,基本上继承了秦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继续推进着建立“大一统”的新兴帝国的千秋大业。汉代初年,鉴于秦政之弊,政治气氛日渐宽松,采取宽松的文化政策,允许学术自由发展,一时间出现诸子百家复兴的局面,先秦以来几家主要学说基本上都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诸子复兴思潮,“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1]司马迁对当时社会状况评论说:“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谊、朝错明申韩,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2]司马迁所说的是各学派在宽松环境下的发展概况,此实为诸子复兴的开端。“至孝惠之世,乃除挟书之律,……至孝文皇帝……,天下众书,往往颇出,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九章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 9.1复习笔记 一、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概述 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 黄老之学是指以结合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墨、阴阳诸家思想而形成的一个思想流派,兴起于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在汉初达到鼎盛。 (2)特点: 倡导在肯定既有社会秩序及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无为而治”。因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 2.黄老之学的内容 (1)汉初统一后选择“黄老之学”,在法律、行政制度等方面仍袭秦旧,在政治精神和社会原则上则反对秦代对法律的过分依赖,提倡道家之“无为”精神,在百废待兴之中,休养生息,着力恢复经济; (2)放松对思想学术的控制,吸引人才,总结经验教训,寻求长治久安的途径。 3.汉初提倡黄老之学的原因 (1)秦虽以尚法亡国,但其制度甚为完备。汉初儒学衰微,道家在战国末年是显学,但没有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汉廷君臣,大多出身寒微,本身没有创制制度的能力,因此汉初除承袭秦法外,别无选择。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秦统一至汉初的时间里,人民处于暴政及战乱之中,财产、精力等均已消耗殆尽,举国都希望获得喘息的机会,道家的社会政治精神正合乎他们的心意。因此,汉初实行无为政治实有其情势上的必要。 3.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 在黄老之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陆贾和贾谊是两位极为耀眼的思想人物。 (1)二者不同之处 ①陆贾开启了西汉统治集团“无为”之思,使黄老之学成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 ②贾谊反思黄老之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力图革除不思进取、懒汉无为的作风,解决黄老之学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为西汉社会发展带来社会思想方面的转折,向“有为”状态过渡。 (2)二者相同之处 ①赋予黄老之学新的意义,在倡导君主修身、无为的框架下,凸显儒家民本主义的社会思想性格。 ②注意兼采儒、法,是以积极的社会政治态度谋求于世的,完全抛弃了老子道家那种逃避现实,因顺自然的消极情绪。这种“无为”有别于老庄时期原始道家纯粹意义上的“无为”。 二、陆贾的无为论与社会理想 1.个人简介 陆贾(约公元前240~前170年),战国时楚国人,黄老思想在汉初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新语》一书,总结秦朝失败的教训,为汉初治国安民、整合社会提出了一套方案。该书是汉初黄老思想的代表作,是现存的研究陆贾思想的直接材料。 2.无为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