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园林植物食叶害虫的防治方法

常见园林植物食叶害虫的防治方法

常见园林植物食叶害虫的防治方法
常见园林植物食叶害虫的防治方法

常见园林植物食叶害虫的防治方法:

黄杨绢野螟的防治

近两年有很多北京的园林养护朋友反映:在黄杨、冬青、卫矛等绿篱植物上有很多虫子,不仅取食植物叶片,而且吐丝结巢将叶缀合一起,严重时,将整株叶片吃光,导致大量植株枯死。喷药防治效果一直不理想,甚至很多人刚开始以为是药的质量有问题,顺义高尔夫球场一负责园林养护的主管告诉我,曾经把氧化乐果和敌敌畏各按照500倍液复配在一起使用,依然没有好的效果。

经过我们现场观察,发现这种危害主要是黄杨绢野螟造成的,这种害虫从幼虫取食叶肉,到吐丝结巢将叶缀合一起,严重影响黄杨生长,甚至使受害的植株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是:用药一定要早,幼龄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发现虫害立即用药。严重时一定要连续用药,杀除彻底。普通农药见效慢,如:毒死蜱、辛硫磷、氧化乐果、敌敌畏等7

天1次,连续3次。专业药剂有虫螨净1号、2号、卷叶敏、青娥帮和虫螨清等,一般情况下一次用药即起到明显的效果。

柳瘿叶蜂的防治

柳瘿叶蜂即柳厚壁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柳树普遍发生,专门潜食叶片,形成虫瘿。北京地区一年发生1代。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羽化,中午10时至14时为羽化高峰,羽化后几小时后即可进行孤雌生殖。产卵于柳叶组织内,一处产卵1粒。卵期7至10天,幼虫孵化后就地啃食叶肉,受害部位逐渐肿起,最后形成“瘤状”虫瘿。

防治方法:结合修剪人工摘除带虫瘿叶片或秋后清除处理落地虫瘿,并烧毁。保护啮小蜂、宽唇姬蜂等天敌。药剂防治: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成虫羽化产卵高峰期,可选择虫螨净1号、2号、卷叶敏、青娥帮、树虫一次净等对树冠均匀喷施,杀死成虫。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虫危害严重时,可选择蚧威、扑杀净、树虫康或蛀虫清等按照100倍液进行稀释,在距树0.5~1.5m的外围开环状沟,或开挖2~3个穴,直接浇灌后封土;也可用树虫康或蛀虫清5~10倍液,按每厘米胸径1~1.5ml药液用量进行注射或者稀释50倍进行输液

(胸径10-15cm挂一公斤的吊袋一个,每递增5cm增加一个吊袋),后用黄泥封口,以免药液挥发掉,防效可达98%以上。

阻隔法防治杨尺蠖类害虫

杨尺蠖是一种食性杂、发育早、繁殖力强的暴发性害虫,每年3月中下旬幼虫孵化上树为害,4月中下旬为害严重。幼虫春季上树危害嫩叶,致使树木枝条光秃,直至枯死,给林、桑、果树生产造成极大损失。应用阻隔法防治杨尺蠖效果明显,防治彻底,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一、刮树皮

在6月上中旬杨尺蠖成虫羽化前,在发生区内将林木树干基部从距地面20—50厘米处刮去老树皮,形成30厘米宽的圆环。刮皮时要注意刮得圆滑、不留沟缝,但不可伤新皮。如果此处干形不规则,可适当提高或降低刮皮位置。

二、扎塑料薄膜

将质量较好、较厚的塑料薄膜剪成10—12厘米宽的长条,在刮出的圆环上部钉1圈塑料薄膜隔离圈,接口处用订书钉钉牢。钉时一定要把塑料薄膜拉紧,使之平滑,不留空隙,否则成虫会越过阻隔带,达不到阻隔防治的目的。

三、涂毒环

在成虫羽化前几天,用废机油或齿轮油、蚧威或树虫康、芝麻油,按照30:1:0.25的比例配制成混合液,在薄膜下部涂15厘米宽的毒环。涂药要均匀,以不往下流淌为准。在成虫羽化盛期,用废机油、树虫康、虫螨净或蚧威、芝麻油按30:1:4:0.25的比例配制成混合液,再涂1次。

美国白蛾的防治

美国白蛾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爆发时一夜之间可吃光成片的绿色植物,消灭白蛾刻不容缓,需要全民参与。防治的措施有:

剪除网幕在美国白蛾幼虫3龄前,每隔2-3天仔细查找一遍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发现网幕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枝一起剪下。剪网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出。剪下的网幕必须立即集中烧毁或深埋,散落在地上的幼虫应立即杀死。

围草诱蛹适用于防治困难的高大树木。在老熟幼虫化蛹前,在树干离地面1-1.5m左右处,用谷草、稻草把或草帘上松下紧围绑起来,诱集幼虫化蛹。化蛹期间每隔7-9天换一次草把,解下的草把要集中烧毁或深埋。

灯光诱杀利用诱虫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诱虫灯应设在上一年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在距设灯中心点50-100 m的范围内进行喷药毒杀灯诱成虫。

化学防治:

常用农药有:辛硫磷、灭幼脲3号、卡死克、乐果、菊杀、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

专业药剂有:虫螨清、虫满净1号、2号、青娥帮、卷叶敏、虫无踪、战虫等。

对以上喷洒使用的药剂,要求必须均匀周到,不能漏喷,不留死角。

作者:湖南天麒园林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期末试题及答案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期末试题 一、解释名词(20分,每题2分) 1. 侵染性病害 2. 症状 3. 子实体 4. 专性寄生 5. 单循环病害 6. 生活史 7. 全寄生种子植物 8. 系统侵染 9. 病程 10. 趋光性 二、填空题(15分,每空0.5分) 1.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____ 、____ 、____ 、和____。 2.翠菊黄化病的病原是____ 。主要通过____ 、____ 、和____传播。 3.郁金香碎色病毒在____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田间的主要传播方式为 ____ 。 4. 桑寄生和菟丝子一般寄生在植物的____部位,它以____伸入寄主茎干内与其 ____ 和____连接,吸取全部养分。 5. 牡丹(芍药)炭疽病发病部位有____ 、____ 、____和____ 。 6. 仙人掌类茎腐病的病原有____ 、____ 、____ 和____ 。 7.唐菖蒲干腐病主要危害球茎,球茎受害后有3种症状类型,即____ 、____ 和 ____ 。 8. 草坪草害虫按照其危害习性与部位的不同分为____ 、____ 、____ 和____ 。 9.扁刺蛾成虫前翅灰褐稍带紫色,有____ 条明显的暗褐色线。 三、判断题(15分,每题1.5分) 1. 园林植物主要叶部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锈病、炭疽病、叶斑病等。() 2. 兰花炭疽病只发生在我国的广东地区。() 3. 柑橘溃疡病的病原是柑橘极毛杆菌。() 4. 柑橘溃疡病的病菌潜伏在土壤中越冬。() 5. 翠菊黄化病引起植株矮小萎缩、花小、边色等症状。() 6. 菟丝子为全寄生种子植物。() 7. 预防根癌病可对病土进行热力或药剂处理。() 8. 杨树溃疡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为病残体。() 9. 草地螟老熟幼虫体长为9~12mm。() 10. 黄刺娥成虫体在翅尖上汇合于一点,呈倒“U”字形。() 四、简答题(20分,每题5分) 1. 何谓无性繁殖?无性孢子有几种? 2. 仙人掌类茎腐病的症状如何? 3. 园林植物主要食叶害虫的危害特点是什么? 4. 桃缩叶病的发病规律是怎样的? 五、问答题(30分,每题15分) 1.蛴螬的识别特征和分布、危害怎样?其防治措施有哪些? 2. 根据郁金香碎色病的发病规律制定病害防治措施。

(完整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一、解释名词 1. 侵染性病害: 由致病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叫做侵染性病害,该类病害具有传染性,又称为传染性病害。 2. 症状: -植物感病后,外部形态上所表现出的不正常的变化。 3. 子实体: 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 4. 非专性寄生: 病原物既能营寄生生活,又能营腐生生活。 5. 单循环病害: 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植物病害。 6. 致死温度: 又称为钝化温度,把病毒汁液放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分钟,在10分钟内使病毒失去侵染力的最低温度。 7. 半寄生种子植物: 寄生性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够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但缺少根,靠吸盘与植物的导管相连,从寄主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8. 系统侵染: 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其扩展范围较大,可沿着维管束蔓延到整个植株,形成系统症状。 9. 病程: 病原物侵入寄主引起发病的过程。 10. 病害流行: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病害在植物群体中大量而严重的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11.初侵染:病原物经过越冬或越夏,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到新生长的植株体上,所引起的第一次侵染称为初侵染 12.再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株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又产生大量的病原繁殖体,经再次传播、侵染、发病,称为再侵染。 13. 孤雌生殖:雌虫所产生的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14.植物检疫:指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法令,设立专门机构,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害、杂草人为地传入或传出,或者传入后为限制其继续扩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15.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及其代谢物质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 16.性二型:昆虫雌雄两性在形态上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性二型或雌雄异性。 17. 趋化性:昆虫通过嗅觉器官对于化学物质的刺激而产生的反应行为称为趋化性。 18世代重叠: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由于成虫发生期长和产卵期先后不一,同一时期内,在一个地区可同时出现同一种昆虫的不同虫态,造成上下世代间重叠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 二、填空题 1.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____ 、____ 、____ 、和____。(真菌、病毒和类病毒、原核生物、线虫、寄生性植物) 2.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有____ 、____ 、____ 、和____。(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3.郁金香碎色病毒在____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田间的主要传播方式为____ 。(病鳞茎,蚜虫和汁液传播) 4. 植物病毒的核酸主要作用是____,蛋白质衣壳的作用是____ (遗传物质,识别和保护) 5. 桑寄生和菟丝子一般寄生在植物的_ 茎___部位。

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报告

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报告 一、调查概况 调查时间:2016年4月至5月份 调查地点:黄山学院南区 调查对象:园林植物病害和虫害种类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及实验室观察 二、调查结果 1、柏树冬孢子角 冬孢子角以菌丝体在桧柏菌瘿中越冬。次年春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担孢子,随风传播至2.5~5公里的范围,落在苹果树的叶片、叶柄、果实及当年新梢上,形成病斑。在病部产生性孢子器和性孢子,锈孢子器和锈孢子。性孢子结合形成双核菌丝,再发育成锈孢子器。锈孢子成熟后,秋季再随风传到桧柏树上,形成菌丝体、菌瘿越冬,完成生活史。 病原:Gymnosporangium yamadai Miyabe称山田胶锈菌,或苹果东方胶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是1种转主寄生菌。在苹果树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桧柏上形成冬孢子,后萌发产生担孢子,共有4种孢子。苹果叶片正面产生性孢子器、性孢子。性孢子无色,单胞,纺锤形。叶背面产生锈孢子器、锈孢子。锈孢子球形或多角形,栗褐色、单胞、膜厚,有瘤状突起。 症状:为害叶片、新梢、果实。叶片先出现橙黄色、油亮的小圆点。后扩展,中央色深,并长出许多小黑点(性孢子器),溢出透明液滴(性孢子液)。此后液滴干燥,性孢子变黑,病部组织增厚、肿胀。叶背面或果实病斑四周,长出黄褐色丛毛状物(锈孢子器),内含大量褐色粉末(锈孢子)。 桧柏是该菌的转主寄主。在桧柏小枝上越冬。于小枝一侧或环绕枝形成球状瘿瘤。瘤径3~5毫米,后中心部隆起、破裂,露出冬孢子角。冬孢子角深褐色,鸡冠状,遇春雨后呈花瓣状,称“胶花”。 2、大叶黄杨煤污病 病原: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危害 症状:煤污病又称煤烟病,黑色烟煤小污点,在花木上发生普遍,影响光合、降低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选择题集锦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选择题集锦 1.园林植物病害大多数是由病原菌引起的,下列完全属于病原菌的是(D)。 A.真菌、蚜虫、气候因子 B.细菌、四足螨、寄生性种子植物 C.真菌、木虱、有毒物质 D.真菌、细菌 2.不属于园林植物病害的是(C)。 A.杨树烂皮病 B.丁香白粉病 C.郁金香碎色病 D.丁香花叶病 3.植物病害的病状可分为病状和病症,属于病症特点的是(A)。 A.丁香白粉病病部出现一层白色粉状物和许多黑色小颗粒状物 B.杨树根癌病,病部要命茎肿大,形状为大小不等的瘤状物 C.丁香花斑病,叶病部为坏死的褐色花斑或轮状圆斑 D.果腐病,表现病部腐烂,果实畸形 4.非侵染性病害是因环境条件不适宜而所致,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A)。 A.植物缺素症、冻拔、毛白杨破腹病 B.杨树腐烂病、螨类病害 C.动物咬伤、机械损伤、菟丝子 D.害虫刺伤,风害, 1.真菌具有真正的(A)。 A.细胞核 B.粒质 C.荚膜 D.胚乳 2.真菌的营养方式是(B)。 A.自养型 B.异养型 C.好氧型 D.咀嚼式 3.真菌菌丝体的变态类型是(A) A.菌核.子座 B.孢囊梗与孢束 C.子囊果 D.分生孢子器 4.真菌的繁殖方式为(D) A.裂殖 B.复制 C.二均分裂 D.无性和有性 5.霜霉菌侵染葡萄叶背时在病部出现一层(C) A.黄色粉状物 B.灰色霉层 C.白色霜状物 D.白色粉状物 6.(C)常引起贮藏期种实、球根、鳞茎等器官腐烂发霉。 A.白锈菌 B.子囊菌 C.毛霉和根霉菌 D.黑粉菌和锈菌 11.丁香白粉病菌特点是附属丝未端分叉,闭囊壳内含多个子囊,该菌为(D)。 A.钩丝壳属 B.叉丝单囊壳属 C.白粉菌属 D.叉丝壳属 12.白粉菌引起阔叶树植物的白粉病,其同一病症为(A)。 A.白色粉状物和小黑颗粒 B.霜霉状物 C.白色丝状物 D.小黑点 14.引起杨树、苹果树枝干烂皮病的病原物是(B)。

第五章 园林植物害虫防治原理

一、园林植物害虫防治原则 园林植物害虫的防治应在“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治虫方针指导下,贯彻以“园林技术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园林生物群落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地协调好生物、物理、化学等各种防治方法,以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害虫不成灾的目的”。 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1.在害虫防治上,不着重害虫的彻底消灭,而是着重将害虫的数量调节到不造成经济损失的地步。 2.在防治技术上,不仅强调各种防治方法的配合,而且强调以自然调控为主,各种防治措施都有它的优点,也有其局限性。 3.在防治效益上,应从生态学观点出发,不能单看防治效果,同时,还应注重生态平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植物检疫:又称法规防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法律或法令形式,禁止某些危险的病虫、杂草人为地传入或传出,或对已发生及传入的危险病虫、杂草,采取有效措施消灭或控制蔓延。 植物检疫的种类(对外检疫、对内检疫) 3、园林植物害虫检疫对象的确定原则 ?我国尚未发生或局部发生的危险性害虫。 ?必须是严重影响园林植物的生长和观赏价值 ,而防除又极为困难的。 ?必须是人为传播的 二、园林技术防治措施 园林技术防治:利用一系列的栽培管理技术,有目的地改变园林生态系统中的某些因子,以达到控制害虫发生,保护园林植物生长的目的。 常见措施 选择适宜圃地,育苗或栽植前应先进行地下害虫调查。 合理轮作。 选用良种壮苗。 施用充分腐熟的肥料。 培育抗虫品种。 适地适树,合理配置各种树木、花卉。 加强对园林植物的抚育管理,及时修剪。 修除枯枝,清扫落叶,及时除草。 物理机械防治 概念: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和器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一种防治方法。 常用的防治方法 捕杀:利用人力或简单器械,捕杀有群集性、假死性习性的害虫。 诱杀:利用害虫的趋性,设置灯光、潜所、毒饵、饵木等诱杀害虫 阻杀:人为设置障碍,防止幼虫或不善飞行的成虫迁移扩散。 高温杀虫: 生物防治 概念:利用生物及其代谢物质来控制害虫。 生物防治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①生物防治法不仅可以改变生物种群组成成分,而且能直接消灭大量害虫;②对人、畜、植物安全,不会杀伤天敌,不会污 染环境;③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形成抗性;④对一些害虫有长期的抑制作用。 局限性:①生物防治效果比较缓慢;②人工繁殖技术较复杂;③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 化学防治 概念:利用化学农药直接杀灭农业害虫的措施称为化学防治法。 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优点:a.高效;b.使用方便;c.速效;d.杀虫谱广。 缺点:a. 易产生抗性;b.引起环境污染和人蓄中毒;c. 造成主要害虫的再猖獗和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合理使用农药,防止药害产生 正确选用农药: 适时用药: 农药交替使用和混用: 防止药害产生: 产生药害的类型:急性、慢性。 产生药害的部位: 产生药害的因素: 植物本身生理生化及形态因素: 药剂因素: 气候因素: 农药的分类 按其作用和效益分类: 触杀剂: 胃毒剂: 内吸剂: 熏蒸剂: 绝育剂: 拒食剂与忌避剂: 引诱剂: 接农药来源与化学组成分类 无机农药: 有机农药: 植物性农药: 微生物农药: 5、农药的加工剂型及其应用方法 粉剂:用原药加入一定量的惰性粉经机械磨碎成为粉状的混合物。 可湿性粉剂:在原药中加入一定量的湿润剂和填充剂,通过机械研磨或气流粉碎而制成。 可溶性粉剂:把具有水溶性的固体农药制成可溶性粉剂。 乳油:用原药加入一定量乳化剂、溶剂制成透明油状剂型。 颗粒剂:原药加载体制成大小约30-60目的颗粒。 烟剂:用原药加燃料、氧化剂、消燃剂制成。 超低容量制剂:是专门供超低容量喷雾使用的剂型。

园林植物主要食叶害虫

园林植物主要食叶害虫 发生特点: ①咀嚼口器 ②营裸露生活 ③繁殖量大,能主动迁移 ④某些能周期发生 ㈠刺蛾类 ⒈主要品种 ①黄刺蛾②桑褐刺蛾③褐边绿刺蛾④扁刺蛾、丽绿刺蛾、两色绿刺蛾 2.识别:幼虫背侧有突起枝刺 防治: ①灭虫源 ②黑灯绣杀 ③除虫叶 ④化防:有机磷类,除虫菊脂类 ⑤生防:a.颗粒体病毒致病 b.苏云金杆菌──青虫菌 天敌──上海青蜂,刺蛾广肩小蜂,赤眼蜂,姬蜂 ㈡蓑(袋)蛾类(避债蛾) ⒈主要品种 ①大蓑蛾(大袋蛾)②小蓑蛾、茶蓑(袋)蛾、白囊蓑(袋)蛾、碧皑蓑蛾、桉蓑(袋)蛾、黛蓑(袋)蛾、蜡彩蓑(袋)蛾、丝脉蓑(袋)蛾 识别:雌雄异型,雄蛾有翅,雌蛾无翅。幼虫吐丝缀叶形成护囊,并负囊而行,雌虫终生不离护囊。 防治:①除虫囊 ②黑灯诱,性信息素(性引诱剂) ③化防:有机磷类,菊脂类,鱼藤肥皂水1:1:200—2龄幼虫盛期 ④生防::a, Bt菌剂(青虫菌、灭蛾灵、HD-1) b. 核型多角体病毒, c, 天敌──鸟类,寄生蜂(姬蜂,茧蜂),寄生蝇(伞裙追寄蝇) ㈢毒蛾类 ⒈主要品种 舞毒蛾②杨雪(柳)毒蛾③雪(柳)毒蛾④刚竹毒蛾⑤沁茸毒蛾、棉古毒蛾、双线盗毒蛾、榕透翅毒蛾 2.识别:幼虫背面长毛瘤,对人有毒,幼虫腹部背面6、7 节或7、8节中央有毒腺 防治: ①除虫源(人工) 黑灯诱, 树干涂毒环(舞毒,杨毒蛾) ④化防,有机磷 生防:Bt菌剂(青虫菌)

㈣夜蛾类(鳞翅目最大一科,2万多种包括地老虎) 主要品种 斜纹夜蛾 黏(粘)虫 甜菜夜蛾 竹笋禾夜蛾 凤凰木夜蛾、银纹夜蛾、梳灰翅夜蛾 识别 成虫前翅狭,三角形,体粗多毛,深厚感情暗有保护色,均夜间活动 防治: ①人工压虫口 ②黑灯诱,糖醋液诱杀(糖,醋,酒,水2:2:1:2+敌百虫,3:3:1:9) ③化防:午后,傍晚,喷有机磷 ④生防:核多角病毒,Bt菌剂,白僵菌制剂。 天敌──黑卵蜂,家蚕追寄蝇,赤眼蜂,绒茧蜂,蜘蛛,广腹螳螂 ㈤舟蛾类 ⒈主要品种 ①杨扇舟蛾②杨小舟蛾③苹掌舟蛾④槐羽舟蛾 ⒉识别:成虫与夜蛾似,只翅室稍不同,但幼虫前后翘起, 呈舟形 ⒊防治:①人工灭虫叶 ②化防:幼虫为害期喷有机磷,杀螟松 ③生防:Bt,青虫菌,白僵菌。颗粒体病毒 天敌──赤眼蜂,追寄蝇,卵寄生蜂 ㈥螟蛾类 ⒈主要品种 ①樟叶瘤丛螟②竹织叶野螟③草地螟④稻纵卷叶螟⑤棉卷叶野螟、绿翅绢野螟、黄杨绢野螟⒉识别: 成虫体细长,腹末端尖削,基部常有听器,前后翅斑纹连接 ⒊防治: ①人工除虫苞,灭幼,蛹 ②灯诱 ③化防:幼虫期喷,杀螟松,有机磷类 ④生防:天敌──捕食性:鸟,蝙蝠,蛙,蜘蛛,蜻蜓,步行虫,隐翅甲, 草蛉,花蝽,螳螂 寄生性:姬蜂,茧蜂 ㈦卷叶蛾类 ⒈主要品种 茶长卷蛾 苹果褐卷蛾(褐带卷蛾) 桉小卷蛾 ⒉识别:幼虫常卷叶,缀叶或钻蛀为害 ⒊防治:①人工除虫苞 ②糖醋液诱杀

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

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 园林绿化 【摘要】: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使更多的人群对当前的生存环境、活动空间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因此,城市园林绿化担负着越发重要的工作职责,同时对于城市园林植物的病虫害侵袭现象越发严重,从事园林绿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唯有就我国现实状况与各个城市植物栽培种植状况,应用对应性病虫害防治处理技术,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园林植物;害虫种类;防治技术 1 、园林植物虫害特点 1.1 虫害类别多 园林植物的类别较多,设计和规划存在较多差异,不但具备乔、灌、草融合的复式种植,还存在一些稀有的种类。丰富的植物类别、数量乃至生态环境,均为病虫提供了丰沛的食物来源以及寄住场所,构成了园林植物特殊的病虫类别以及构造。 1.2 园林植物生长环境逐渐恶劣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造愈发烦琐,环境污染现象尤为严重。街道的树木、花卉通常被下水道、煤气管道、电线电缆等设施所影响,并受到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毒气、废水等所影响,园林植物不具备健康的生长环境,植株生长不够强健,抗病能力降低,使害虫有可乘之机。 1.3 虫害防治阻碍大

园林植物自身环境乃至城镇环境的特殊性,使园林植物虫害防治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园林植物虫害的防治应依照虫害的发展形式,乃至受害植物或寄主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法,保障防治的有效性。 2、园林植物害虫种类 2.1 地下害虫 顾名思义,地下害虫的主要活动空间是在地下,植物根茎就是它们的食物,它们通过吸食植物的根茎来获取养分,对植物的生长产生破坏作用,典型的地下虫害有蝼蚁、地老虎等。 2.2 刺吸式害虫 这种害虫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数量庞大、二是体型很小,三是分布非常密集,通常是分布在植物的花蕾和枝叶之上。它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刺针式口器吸食植物枝叶,最终造成植物花蕾枯萎,严重者还会导致植物死亡。与其他虫害类型相比,刺吸式害虫有较大的防治难度,椿象、蚜虫以及螨虫是常见的几种刺吸式害虫。 2.3 蛀食性害虫 这种害虫在它们还是幼虫的时候就开始吃树木的枝干,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还可能会造成植物的死亡。常见的类型有白蚁和天牛。 2.4 食叶害虫

园林植物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技术常识培训

园林植物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技术常识培训 园林植物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技术常识培训提要:园林植物害虫的种类1.1食叶害虫大多取食树木及草坪叶片,猖獗时能将叶片吃光,削弱树势,并为天牛 园林植物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技术常识培训 园林植物不仅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而且还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而害虫的危害不仅影响园林的生长建设,还会造成经济损失。害虫严重影响了园林绿化美化功能。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园林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制定了安全有效的控制害虫方法,以减少喷药,保护环境。 1园林植物害虫的种类 1.1食叶害虫 大多取食树木及草坪叶片,猖獗时能将叶片吃光,削弱树势,并为天牛、小蠹虫等蛀干害虫侵入提供适宜条件,既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又降低植物的美化功能和观赏价值。此类害虫主要有鳞翅目的袋蛾、刺蛾、大蚕蛾、尺蛾、螟蛾、枯叶蛾、舟蛾、美国白蛾、国槐尺蛾、凤蝶类,鞘翅目的叶甲,膜翅目的叶蜂等。 1.2刺吸式害虫及螨类 刺吸式害虫是园林植物害虫中较大的一个类群。它们个体小,发生初期往往受害状不明 显,易被人们忽视,但数量极多,常群居于嫩枝、叶、芽、花蕾、果上,汲取植物汁液,掠夺其营养,造成枝叶及花卷曲,甚至整株枯萎或死亡。同时诱发煤污病,有时害虫本身是病毒病的传播媒介。此类害虫主要有蚜虫类、介壳虫类、粉虱类、木虱类、叶蝉类、蝽象类、蓟马类、叶螨类等。 1.3蛀食性害虫 蛀食性害虫生活隐蔽,天敌种类少,个体适应性强,是园林植物的一类毁灭性害虫。它们以幼虫蛀食树木枝干,不仅使输导组织受到破坏而引起植物死亡,而且在木质部内形成纵横交错的虫道,降低了木材的经济价值。此类害虫主要有鳞翅目的木蠹蛾科、透翅蛾科、鞘翅月的天牛科、小蠹科、吉丁甲科、象甲科、膜翅目的树蜂科、等翅目的白蚁等。 1.4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主要栖息于土壤中,取食刚发芽的种子、苗木的幼根、嫩茎及叶部幼芽,给苗木带来很大危害,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等。此类害虫种类繁多,主要有直翅目的蝼蛄、蟋蟀,鳞翅目的地老虎,鞘翅目的蛴螬、金针虫,双翅目的种蝇等。 2园林植物害虫防治技术 2.1加强植物检疫 加强园林植物虫害检疫,严防危险性害虫侵入是害虫持续控制的首要工作。各地开始重视园林绿化工作,从外地调入大量的苗木种子,这都为园林害虫的传播和扩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加强植物检疫,是遏制和控制害虫传播的根本措施,是保护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策略。 我们在对园林植物苗木、植株及其他材料引种调运过程中,一定要与农林害虫一样对待, 严格进行检疫,确定植物检疫的对象,划定疫区和保护区,严禁危险性害虫的传人或传出,对已传人的要及时封锁,就地消灭。 2.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方法具有杀伤力强、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对人类安全、控制作用比较持久等优点。

园林植物蛀干害虫及防治

园林植物蛀干害虫及防治 进入六月,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园林植物蛀干害虫进入高峰危害期,这一时期是园林植物蛀干害虫防治的重点时期。六月份发生的园林植物蛀干害虫主要有光肩星天牛、云斑天牛、锈色粒肩天牛、合欢吉丁虫、松梢螟等,现将详细情况介绍如下: 一、园林植物蛀干害虫识别特征 1、光肩星天牛(Anop10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 天牛科,别名,光肩天牛、柳星天牛、花牛等。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主要危害榆树、苹果、梨、山楂、樱桃、李、梅、馒头柳、柳树、栾树、元宝枫、杨等。 危害特点成虫食叶和嫩枝的皮;幼虫于枝干的皮层和木质部内蛀食,向上蛀食,隧道内有粪屑,削弱树势,重者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5~39毫米,宽5.5~12毫米,体黑略带紫铜色具金属光泽。触角丝状11节,第1、2节黑色,其余各节端部2/3黑色,基部l/3具淡蓝色绒毛,故触角呈黑、淡兰相间的花纹。鞘翅基部光滑,表面各具20多个大小不等的白色毛斑,略呈不规则的5横列。头部和体腹面被银灰和蓝灰色细毛。 卵长椭圆形,长5.5—7毫米微弯,初乳白,孵化前淡黄色。 幼虫体长50一60毫米,头大部分缩入前胸内,外露部分深褐色,体乳白至淡黄白色,前胸背板后半部具褐色“凸”字形斑纹,凸顶中间有l纵裂缝;腹板的主腹片两侧无锈色卵形针突区,这一点是与星天牛相区别的重要特征。蛹长20一40毫米,初乳白羽化前黄褐色。 2、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s (Hope))

天牛科。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台湾。主要危害核桃、栗、苹果、山楂、梨、桑、乌桕、泡桐、枫杨、悬铃木、垂柳、无花果、枇杷等。 危害特点:成虫食叶和枝皮;幼虫蛀食枝干皮层和木质部,削弱树势,严重者会导致树木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黑褐色,体表密布灰青色或黄色绒毛。前胸背板中央具肾状白色毛斑一对,横列,小盾片舌状,覆白色绒毛。鞘翅基部1/4处密布黑色颗粒,翅面上具不规则白色云状毛斑,略呈2至3纵行。体腹面两侧从眼后到腹末具白色纵带一条。 卵长7至9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逐渐变成黄白色,长椭圆形,略弯曲。 幼虫体长稍扁,乳白色至黄白色,头稍扁平,深褐色,长方形,1/2缩入前胸,外露部分近黑色,唇基黄褐色。前胸背板近方形,橙黄色,中后部两侧各具一条凹纵槽,前部有细密刻点,中后部具暗褐色颗粒状突起,背板两侧白色,上具橙黄色半月形斑一个。后胸和1-7腹节背、腹面具步泡突。 蛹长40至90毫米,初乳白色,后半黄褐色。 3、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 (Hope) 天牛科。国内分布于河南、山东、福建、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江苏、湖北、浙江等省。国外分布在越南、老挝、印度、缅甸等国家。主要危害槐树、柳树、云实、黄檀、三叉蕨等植物。在河南危害10年生以上国槐的主干或大枝,以郑州、开封、洛阳、商丘、许昌、濮阳等大中城市及部分县行道树受害为重。 危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危害寄主的韧皮部及木质部。初孵幼虫自韧皮部垂直蛀入边材,沿枝干最外年轮的春材部分横向蛀食,又向内蛀食。蛀道呈“Z”字形。成虫取食新梢嫩皮补充营养,被食部位边缘整齐,不善飞翔,受到震动极易落地。在树皮裂缝等处做产卵巢产卵,再用草绿色分泌物覆盖于卵上。 传播途径该种天牛的成虫不善飞翔,主要是以各虫态借助寄主植物的调运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

病虫害防治方案 第一部分常见的病虫害防治 一、常见的病害及防治 1、白粉病:可用50%退茵特800-1000倍、或0.1-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 0%胶体硫50-100倍液,每周一次连续二、三次均有效。 2、黑斑病:药剂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或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代森胺600-8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多次效果较好。 3、裼斑病:发病后可喷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每周一次连续二、三次。 4、锈病:用福美锌,石硫合剂定期交替喷射,可以减轻病情。 5、炭疽病:发病期定期75%百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灵菌丹500-800倍液,有较好的效果。 6、立枯病:用800倍液的50%托布津功多菌灵喷2-3次(10天一次) 7、青枯病:发病期可喷淋0.2%高锰酸钾液或100-200U农用链霉素,土霉素,并适当增施钾肥。 二、常见的虫害及防治

1、蚜虫类:消灭越冬虫源,秋末喷射40%乐果,300倍液以作保护。当蚜虫发生时,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2-3次,可用40%氧化乐果或40%乐果20 00倍液或8%滴滴畏1000倍液喷杀。 2、蚧壳虫类:喷射40%氧化乐果,及25%亚胺硫磷1000-2000倍液。如果是盆栽名贵品种,也可以在其根埋入吠喃丹。庭院中的2-3年生小树,每株可用10%吠喃丹40克左右。 3、螨类:用20%三氯杀螨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50%久效硫乳油200 0倍液,50%滴滴畏乳油1000倍液喷杀。 4、苏马:用40%乐果乳剂300-500倍液,80%滴滴畏乳剂3000倍液,50%马列拉硫磷乳剂4000倍液,50%休养虫螟松乳剂2000倍防治效果良好。 5、5、蓟马:用40%乐果乳剂300-500倍液,80%滴滴畏乳剂3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剂400倍液,50%杀虫螟松乳剂2000倍防治效果良好。 三.执行操作要领 1、及时浇水,根据不同品种生长习性,地段(室内或雨水淋不到的墙边2-3天要浇一次水)。 2、随时注意观察检察有没有害虫发生,并及时做好枯枝落叶病枝叶的清理和药物防治工作,并将防治情况向绿化部汇报。 3、日常管理要正常,枯枝弱枝,病枝要及时剪除,定期松土,见杂草就除,保持绿化区内无杂草。

第三章 园林植物害虫分类

脉翅目 特征概述:草蛉蚁蛉脉翅目,外缘分叉脉特殊;咀嚼口器下口式,捕食蚜蚧红蜘蛛。 主要科:草蛉科 触角丝状、比体长。 复眼有金色的闪光,相隔较远,无单眼。 前后翅形状和脉序相似,前缘区有30条以下的横脉不分叉 鞘翅目 特征概述:装甲护体鞘翅目,触角多变单眼无;前胸发达小盾露,幼虫寡足或无足。 主要科:瓢虫科 身体半球形,头后部被前胸背板所覆盖;触角锤状; 跗节4-4-4,为隐4节; 色彩鲜艳,并常有斑点。 步甲科 体型大小变化大,颜色较暗,有的鞘翅上有点刻、斑点或条纹。 头前口式,比前胸狭,眼小, 下颚内颚叶上无端钩。 叩头虫科 前胸背板后侧角突出成锐刺,头小,紧镶在前胸上。 前胸腹板后缘中央有一楔状物突起纳入中胸腹板槽内,能弹动,发音。吉丁虫科 成虫有美丽的金属光泽,外形似叩头虫。 前胸背板后侧角不突出。 前胸腹板后缘有一扁平的突起嵌在中胸腹板上 叶甲科 触角多为丝状,短于身长的2/3。复眼球形,跗节隐5节。 有的种类后足跳跃式。 天牛科 触角锯齿状或丝状,一般长于自身的2/3。 复眼肾脏形,包住触角基部。 跗节隐5节。 金龟子科 体椭圆形,触角鳃叶状。 鞘翅不盖腹末,腹部有一对气门露在鞘翅外。 前足开掘式,在胫节外缘有数个距,后足着生位置接近中足而远离腹末。 象甲科 成虫头部有一部分延伸成象鼻状,咀嚼式口器生于端部。 触角弯曲成膝状,其尖端膨大成棍棒状。 小蠹科 体短小,圆柱形,色暗。 触角短,端部膨大成锤状。 前胸背板为体长的1/3,盖住头的大部分。 前足胫节外缘具成列小齿。 特征概述:虹吸口器鳞翅目,四翅膜质鳞片覆;蝶舞花间蛾扑火,幼虫多足具趾钩。 鳞翅目成虫的分类:主要根据翅的脉序、斑纹等特征。 鳞翅目 幼虫的分类特征:主要是体表的外被物、腹足及趾钩。 刚毛:原生刚毛、亚原生刚毛和次生刚毛。 腹足及趾钩: 蝶类和蛾类区别:蝶类触角棍棒状,静止时翅直立于体上, 全无翅缰,白天活动;蛾类触角非棍棒状,形状不一,少数种类触角的末端仅略膨大。静止时翅呈屋脊状,多数具翅缰,夜间活动。 粉蝶科中等大小,通常为白色,黄色、桔 红色,其上点缀黑色斑纹。 前翅三角形,后翅卵圆形,前翅臀 脉两条,后翅臀脉一条。 凤蝶科 多为大形蝴蝶,色鲜艳有色斑。 翅三角形,后翅外缘波浪形,后角 常有一尾状突起(燕尾),M3伸入燕 尾内。 前翅后方有两条从基部生出的臀 脉,后翅只有一条。 蛱蝶科 中型或大型,色彩鲜艳并有各种色 斑,有的休息时四翅不停地扇。 前足很小,似只有四足。 触角锤状部特别膨大。 天蛾科 触角丝状,栉齿状等。 体大而粗壮,纺锤形,末端尖削。 喙发达,有的长过身体。 前翅大而狭,顶端尖而外缘倾 斜,后翅小,被有厚鳞。 天蚕蛾科 体大或特别大,体色美丽。 前后翅中央各有一无鳞片的圆形或 月形透明斑或色斑,有些种类后翅 有燕尾,后翅只有一条臀脉。 舟蛾科 体中至大型,口器不发达。 雄蛾触角多为栉齿状,少数为锯齿 状,雌蛾多为丝状。 有些种类前翅后缘中央有 1-2 个 齿形毛簇,静止时两翅后折呈屋顶 状,毛簇竖起如角。 灯蛾科 体色多白色或黑色,有红色或黄色 斑纹,腹部中夹有黑色。 后翅第一条翅脉与第二条有长距离 的愈合。 夜蛾科 体色一般较深,有单眼与毒蛾区别。 前翅中室后缘一般有4条脉(同毒 蛾)。 后翅Sc+R1脉基部与Rs有一小段接 触后即远离。 毒蛾科 口器退化,无单眼。 前足生有密毛,休息伸出在前面, 雌蛾腹末往往有毛丛,翅退化或无 翅。 后翅第一条脉纹(Sc十R1)在中室的 1/3处与中室接触,造成一大基室。 枯叶蛾科 体粗短多毛,触角栉齿状,口器退 化。 后翅无翅缰,前缘有小翅室和短脉。 前翅R5与M1有短柄相连。 尺蛾科 体细长,鳞毛长,翅亮而薄,静止 时四翅平展于体侧。 前翅M3从中室后角分出:后翅臀脉 只有一条,Sc十R1脉在基部弯曲。 刺蛾科 成虫中等大小,体短而粗,多色毛。 翅较阔,有厚鳞或毛,前后翅的中 室内有中脉的主干存在,口器退化。 斑蛾科 体小似天蛾形、蝶形;白天活动, 飞翔力不强,有喙。翅透明,翅脉 显。 中室内有中脉主干。Cu2发达,前翅 中室长;后翅Sc+R1与Rs平行,并 连有横脉。 蓑蛾科 雌雄异形。 雄虫有翅及复眼,翅烟灰色,有的 有透明斑,前翅有3条臀脉在端部 合并为一条。 雌虫无翅或具极退化的遗迹,幼虫 形。 螟蛾科 体细长,下唇须发达,常伸向体前。 前后翅M2脉基部靠近M3脉,后翅第 一条翅脉与第二条在中室前相平行 或在中室外接近。 足细长,翅三角形。 卷蛾科 体中、小形,不呈钟状。 后翅正面脉基部有长栉毛,前翅前 缘无褶叠,R4与R5分离。 透翅蛾科 体狭长,蜂状,触角尖 端膨大成纺锤形,雄虫触角有齿或 梳状。 前翅狭长,前后翅的大部分无鳞片 而透明。 前翅后缘与后翅前缘均有一对钩 列。 木蠹蛾科 体中型,暗灰色带深色斑, 前后翅中脉的主干与分叉在 中室内完全发达,后翅Rs与M接近, 腹部粗而长,超过后翅。 膜翅目 特征概述:后翅钩列膜翅目,蜂蚁 细腰并胸腹;捕食寄生或授粉,害 叶幼虫为多足。 主要包括:蜂和蚂蚁。 分类:广腰亚目和细腰亚目。 主要科:叶蜂科: 身体较短粗,腹部无腰。 前胸背板后缘深深凹入, 前足胫节有两个端距, 产卵器短锯状。 ※茎蜂科 体细长,腹部无腰,两侧扁。 前胸背板后缘平直,前足胫节只有 一个端距,产卵器短且能收缩。 姬蜂科 触角线状、细长,一般16节以上。 前翅有第二回脉,翅端部第二列翅 室的中间一个特别小,四边形或五 边形,称为小室,它下面所连的一 条横脉就是第二回脉。 茧蜂科 体小或微小,特征与姬蜂相似。 翅的脉序筒单,无第二回脉,小室 没有或不明显。 小蜂总科 体微小至小型,一般体长为 0.2-5.Omm 。 触角多呈膝状。 前胸背板不达翅基片。转节2节。 翅脉极少,外观上仅 1-2 条。产卵 器均发自腹端之前。 ※胡蜂科 中至大形,9-17 mm,长形、光滑或 有毛。 黄色或红色,有黑芭或褐色的斑或 带。 头、胸等阔,眼大,上颚强,有齿。 前胸背板向后延伸到达肩板。 前翅有3个亚缘室,第一盘室(中室) 狭长(科征),腹部无柄,第一、二 节间通常无收缩。 ※蚁科 体小(0.5-25 mm),黑色、褐色、黄 色或红色。 为群居性的多型性昆虫,有一定的 集体分工制度。 ♀触角膝状,♂触角简单,4-13节。 头活动自由,复眼小,退缩,单眼3 个,口器发达。 腹部第1节或第1-2两节为小形的 结。 双翅目 特征概述:蚊蠓虻蝇双翅目,后翅 平衡五节跗;口器刺吸或舐吸,幼 虫无足头头有无。 主要科:瘿蚊科: 外形似蚊,体纤小,足细长。 触角念珠状,各节均环生1—3圈放 射状的细毛。 翅阔而有毛或鳞,只有3—5条纵脉, 很少横脉,缺臀脉。 食虫虻科 头大,头顶在两复眼间凹陷,头胸 之间有细颈,两复眼左右决不接触。 触角前伸,通常3节,翅大而长,R 脉通到顶角前,有4~5个闭室,基 室很长。 食蚜蝇科 体中等大小,有的体阔似蜜蜂,有 的细长。 前翅R脉与M脉之间有一条两 端游离的伪脉。 ※实蝇科 眼大,通常有绿色闪光,翅广, 通常有暗色斑纹,很少无斑纹的。 弦室长,中室两个,臀室三角形, 中足跗节有距。 ※寄蝇科 体粗壮,有毛及鬃,触角芒状,有 的有短毛。 从侧面观察,可见后盾片露出在小 盾片之下,成一圆形突起,似舌状。 ※花蝇科 小至中型,体通常黑色、灰色或黄 色。 翅 M1+2不向上弯曲。 成虫常在花草间活动。 幼虫蛆式,大多数属于腐食性,也 有一些种类植食性,如种蝇, 除危 害棉、麻、蔬菜外,还危害苹果、 梨等果树。 螨类 ※叶螨科 体圆形或长圆形,雄虫腹部尖削。 气门为特殊的气门器(或颈气管)。 跗节端部有一对垫状的爪,其上着 生一对粘毛。 没有生殖吸盘。 螨类 ※苔螨科 口器刺吸式。 须肢的跗节刚毛有 7 根,形态很少 变异。 背刚毛有26 、30、32 根,分 7 横 排,分布在边缘或在虫体的中央; 肛门刚毛 3 对。 植食性,常单个在叶表面活动,不 吐丝结网。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

第一节昆虫概述 昆虫学: 变态:昆虫从卵孵化出来以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显著的内部和外部体态上的变化,才能够转变成性成熟的成虫,这种体态上的变化叫做变态。腹足:长翅目、鳞翅目和部分膜翅目昆虫的幼虫腹部具有用于行走的附肢。(一)昆虫的特征: (1) 体躯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3体段。(2) 头部有口器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是感觉和取食中心。(3) 胸部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是运动中心。(4) 腹部含有大部分的内脏和生殖系统,是代谢和生殖中心。(5)外骨骼动物(6) 变态 (二)昆虫的特点:种类多、繁殖快、分布广、数量大 第二节昆虫的外部形态 一、昆虫的头部 (一)昆虫的头部形式 下口式(蝗虫):适合啃食植物叶片、茎干等 前口式(步甲):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捕食性昆虫、钻蛀性昆虫。 后口式(蝉、叶蝉):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为在不取食时保护长喙而形成。(二)触角昆虫头部的一对附肢,大多数有。 1 触角的基本构造:柄节、梗节、鞭节 2 触角的类型 A. 丝状(螽蟖、天牛) B. 念珠状(、褐蛉) C. 锯齿状(部分叩甲、芫菁雄虫) D. 双栉状/羽状() E. 膝状或肘状(、蜜蜂、象甲类) F. 棒状() G. 锤状(郭公甲) H. 鳃叶状(金龟子) I. 环毛状(雄蚊) J. 具芒状(蝇类) K. 刚毛状(蜻蜓、叶蝉) 蝴蝶和蛾的区别: 栉齿状与锯齿状的区别:栉齿状:鞭节各亚节向一侧显著突出,状如梳栉,如豆象雄虫; 锯齿状:鞭节各亚节的端部呈锯齿状向一边突出,如金针虫 3 触角的功能 在觅食、聚集、求偶和寻找适当产卵场所时起嗅觉、触觉和听觉作用。 蝗虫和蚂蚁的触角触觉作用;雄蚊的触角听觉作用 (三)眼 1. 复眼位于昆虫头部的侧上方,常圆形,由许多小眼集合而成,用来辨别物体,特别是运动的物体,是最重要的视觉器官。 2 单眼单眼只能感受光的强弱与方向 (四)昆虫口器 A 咀嚼式口器(蝗虫), B 刺吸式口器(蝉、蚊子), C 锉吸式口器(蓟马), D 虹吸式口器(蝶蛾类), E 嚼吸式口器(蜜蜂)和 F 舐吸式口器(家蝇)。 学习口器类型的意义 1.确定昆虫的类别:鳞翅目成虫-虹吸式;双翅目的蝇类-舐吸式。 2.指导害虫防治:胃毒剂、触杀剂、内吸剂、薰蒸剂;液体毒饵。 1 咀嚼式口器 直翅目、大部分脉翅目、部分鞘翅目和部分膜翅目成虫,很多幼虫 特点:具坚硬发达的上颚以咬碎固体食物。 2 刺吸式口器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园林植物保护》实施性教学大纲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组编写 完成时间2006年5月

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园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高等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园林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植物病虫害诊断、调查与防治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对园林植物主要病虫的可持续控制。在教学中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课程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2、掌握园林昆虫基础知识 3、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和技术措施 4、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与预测预报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园林植物病虫标本采集、制作与保存技能 2、具有园林植物病虫害识别与鉴定能力 3、会拟定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 4、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各种防治技术 具备病虫害调查与预测预报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 2、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总学时为9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8学时,实训教学28学时。 教学课时分配 综合实训课时分配

理论教学部分 绪论(1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内容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意义和任务。 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一、园林植物保护的内容及任务。 二、园林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三、园林植物保护的特点。 四、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发展概况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特点 本章难点:无 【教学建议】 1、着重讲解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2、利用电化教学、报告的手段增加同学们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第一章园林植物昆虫基础知识(13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昆虫外部形态、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分类基本知识,掌握园林植物主要害虫目、科鉴别技能,为害虫治理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完整版)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防治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防治 根据病虫害的性质和种类,将植物病害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病害及生理性病害等。植物虫害包括地下害虫、叶部害虫、枝干害虫和吸汁害虫。 一、真菌性病害 此类病害的病原是真菌,在植物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常见的种类有: (一)炭疽病类 1.症状 炭疽病是植物上最常见的一类病害。主要为害寄主的叶片和新梢,可以在花、果、茎、叶柄上发生。该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的典型症状是初期呈暗绿色,似水烫伤状,后期呈褐色至黑褪色,然后病部腐烂。慢性型的典型症状是病斑呈灰白色,其上生有呈轮纹状排列的黑小颗粒。 2.发病规律病原在寄主病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通过透光性差、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等条件有利其发生。不同的品种,其抗(耐)病性有差异。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能力。不偏施氮肥。注意搞好排灌系统。 (3)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叶和病枝,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 (4)发病初期施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二)叶斑病类 1.症状 叶斑病是植物病害虫最庞杂的类群,凡是叶部产生斑点的病害均可称为叶斑病。其主要症状是在植物的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形状多样、颜色多样的斑点或斑块。有些在病斑上还会出现黑色小点。如鱼尾葵叶斑病,杜鹃叶斑病、美人蕉叶斑病、君子兰叶斑病、苏铁白斑病、月季黑斑病等。 2.发病规律该病的病原在病残体或土中越冬。随风雨传播。多数在高温条件下发病重。雨水多、雾多、露水重、连作、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均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病叶、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进行轮作(温室内可换土),改进浇水方法,有条件者可采用滴灌,尽量避免对植株直接喷灌。保持通风透光。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60065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教学对象:园林本科 学时学分:54个学时(36学时理论,18学时实验)2个学分 编写单位: 编写人: 审定人: 编写时间:2012年5月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属于应用应用科学范畴,直接服务于城市绿化、美化、香化和园林生产。研究内容包括病虫害的形态特征、生活(生理)特性,病虫害的分布、症状、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和防治等。主要任务是保护城市的绿化面貌,保护园林植物免受或是少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和有害生物的危害使园林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其次是使得园林花卉、盆景、苗木等不因病虫害降低产量;三是防止危险性病虫害蔓延及传播。 2、教学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原与非侵染性病原、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原、昆虫的外部形态与内部器官、昆虫的生物学、园林植物昆虫分类、昆虫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教学难点: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园林植物病害的防治、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园林植物茎干部病害、园林植物根部病害、园林植物害虫防治原理、刺吸式害虫及螨类、食叶害虫、钻蛀性害虫、地下害虫。 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突出理论的应用性。课堂教学重点讲授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讲授。

5、考核方式 考试 6、选用教材 武三安主编《园林植物兵差防治》(第二版)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1 7、教学参考书 [1]朱天辉主编《园林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 [2]菜平、祝树德主编《园林植物昆虫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7 [3]彩万志、庞雄飞等编著《普通昆虫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4]许志刚等编著《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5]刘振宇,邵金丽《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9.01 8、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