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中国古代彩陶艺术

8中国古代彩陶艺术

8中国古代彩陶艺术
8中国古代彩陶艺术

杜集中心学校小组自主六环节学案设计人王思庆 2014年月日七年级年级下册班组姓名

中国古代陶器

人类最早先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再进化为智人,最后才成为现代人。这个过程用去了差不多几十万年。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原始人类之所以能在身体条件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正是因为它们懂得了运用不断进化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来制造工具,懂得了过群落生活共同御敌,懂得了举一反三总结生存经验,于是,原始人类依靠采集果实和狩猎野兽来养活部落中的成员。

此时的人类也开始懂得了使用火来御寒和烧烤食物,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人类的旧石器时代。

随着我们祖先生存技能的日益发展,人类终于开始走出与狼共舞的山林,找到有山有水有平原的地方定居下来。他们首先要建房子抵御寒冷和野兽。为了让房屋更坚实耐用,早期的定居人类建造的是一种半地穴式的房屋,在室内挖一个火坑。

居住在这种房屋中的原始人类,主要的家庭生活都是围绕中央的火坑进行的。而陶器作为蒸煮食物,盛水储粮的重要工具恐怕就会是这个小小房间中最主要的家当了。那么,我们的祖先到底是怎么发明了陶器的呢?

但是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按照学者们的猜测在篮子上涂满泥后放到火上烧,结果外面的编织物被烧掉了,而里面的泥巴却都开裂了,只是变成了一些硬块,根本无法成型。

那么,生活在混沌初开,还没有开始具备任何物理化学思维的原始先民,到底是因为什么受到启发而发明了陶器的呢?这依然令许多人感到好奇。

当考古学家对人类8000年前的房屋遗迹进行研究时,发现房子中央的火坑侧壁上被掏出了一个小洞,里面还有一根未烧尽的炭棍,这给陶器的产生又提供了另外一种猜测。

在偶然的启发下,我们的祖先学会了运用火来制陶,他们在定居的家园中专门建起烧陶所用的窑,使制陶技术得到更稳定的发展。

有了日臻成熟的窑和烧陶的技术,远古先民按照他们习惯的生活方式烧制出各种陶器。这件形状奇特的器皿底部尖翘,并不能像我们通常所见的容器那样摆放,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几乎难以找到对应的物品,那么,它在7000年前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最早的陶制品都是作为实用器被烧制出来的,不论是用于取水的尖底瓶还是用于烹煮饮食的盆或钵,他们都与原始先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如果说陶是人类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彩陶则是陶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彩陶是将各种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到陶器上,形成五彩缤纷的各类图案。大多数彩陶都是先在陶坯上绘制,然后入窑烧制,颜料发生化学变化后与陶胎融为一体。这也是为什么历经数千年,彩陶的色彩依然不曾脱落,将无数耐人寻味的远古印迹保留至今。

如果说在人类的发明史上,陶器是为了生活的现实需要,那么制作彩陶又是为了什么呢?这种不易脱落的纹饰色彩是否寄予着原始先祖们的某种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呢?

事实上,仰韶出土的彩陶并不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的原始彩陶。早在安特生到达中国之前,人们已经在西亚一带发现了类似的原始艺术。依照当时一些西方学者的考

古报告,西亚是国际学术界公认最早迈向新石器时代的区域之一,大约在公元前一万年至六千年之间就出现了与石器共存的彩陶。

这些彩陶上的纹饰带有明显的异域特点。作为考古学家的安特生显然对西亚的彩陶早有了解,他将仰韶彩陶与西亚出土的彩陶资料进行比较,发现有一些相似之处,他立刻产生了一种疑问,中国河南仰韶文化的这些彩陶会不会是从西亚传过来的呢?

假如彩陶是从西方传入的,那么就必然会在通向中原的西北地区留下传播的遗迹,于是,安特生决定沿黄河上游西行,去寻找远古的秘密。

经研究发现,人类的许多古代文明都是由大河的滋养而繁衍的,从世界范围来看,陶器是几大人类文明发源地共有的创造。其中包括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那么,中国的黄河流域与彩陶有什么关系吗?新石器时代一种彩绘的陶器。中国彩陶发现较晚,至今仅有85年,而彩陶的诞生到今天却已有8000年的历史。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与彩陶有关的一些术语

黏土:是由地壳表层的岩石风化分解而成的属于含硅和铅的氧化物。

羼和料:先民们为了改善黏土原料的工艺性能,在黏土中加入沙子、稻壳、贝壳屑等,通常把这类加入物称为羼和料。

窑炉气氛:在陶窑内点火燃烧后,在窑炉内部形成一个与外界不同的空气部分,一般称为窑炉气氛。

磨光:在陶坯还没有完全干时,用坚硬光滑的工具对陶坯表面进行同一方向的打磨,以增加陶器的密度和亮度。

陶衣:用碾磨得极细的某色黏土悬浮液,涂于陶器坯胎的表面便于绘制纹饰的素地。拍印纹:在陶坯制成后,用木制或陶制的花纹拍拍打陶器表面形成纹饰。

滚印纹:在比较坚硬的木棍上卷缠绳索等,在陶器表面滚印成花纹。

剔刻纹:用锥、指甲、篦子等在陶坯上剔刻出各种花纹组成层次或环带。

缕雕纹:用锋利较簿的工具在陶器上镂刻成三角、圆孔、四边形等饰纹。

堆纹:将泥条或泥饼用泥浆粘贴于陶坯外壁组成平行或各种角度交叉的花纹。

陶锉:因器形接近于现代的铁锉而得名,是用作整饬陶器坯胎,或用于洁手或洗涤。此类工具多见于仰韶文化类型中。

陶纺轮:直径一般为3~4厘米,厚1~1.5厘米,中间有圆孔的圆珠形陶器。圆孔中纳柄可用手指操作,用来纺毛线。

陶抵手:就是在制作陶器时,为了防止器表拍印纹饰或拍打器形时器壁凹陷,用来在器内支持的陶垫子。

陶弹丸:形状为球状,表面光滑,大小不等,一般最大直径约为4厘米,小者2厘米,是用来狩猎用弹丸。有空心和实心两种。

陶网坠:一种扁球状或扁圆柱体的陶器,陶器中部或两端各有一个凹槽,用做网坠。陶埙(xun):远古时代的吹奏乐器,用陶土烧制而成,形状像鸡蛋,有一至六个音孔。陶鬲(li):古代炊器,圆口,三空心足,足中空而不实称鬲。

陶甑(zeng):古代蒸食物的高耳锅。

陶釜(fu):古代炊器,敛口,圜底或有双耳,其用如鬲,相当于现代的锅。置于灶口,以置甑以蒸煮。

陶鬶(gui):古代陶制饮器,有流鋬和三空心足,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代表器形之一。

陶鼎(ding):古代炊器,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四足的。

陶斝(jia):古代饮器,圆口有鋬和三足。

陶盉(he):古代饮器,圆口,深腹,三足,有长流、盖和鋬。

陶角(jue):古代饮器,形似爵而无柱,两尾对称,有盖。

陶罅(xia):一般称陶器的裂缝。

陶觚(gu):古代饮器,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

陶豆(dou):古代食器,形似高足盘,或有盖,用以盛食物。

陶簋(gui):古代食器,圆口,圈足,无耳或两耳,也有四耳。

陶缸(gang):古代盛贮器,底小口大,较深于盆。

陶杯:古代饮器,圆柱状或下部略细的较小的容器,有单耳或双耳。

裁盖器:带盖的敛口彩陶罐,这种罐在制坯时器盖和罐体连成一体,经旋切而分成盖和罐体两件,因此盖和罐口严密合缝,故叫裁盖器。

陶盨(xu):古代盛贮器,一般为大口,腹略鼓,有盖和两个耳子。

陶盂(yu):古代盛贮器,盛液体的敞口器具,分水盂、漱口盂等。

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升值空间等诸多因素看,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彩陶和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彩陶最宜收藏。

安特生:人名,瑞典地质学家,曾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1914年受中国北洋政府的邀请,协助寻找矿藏。但由于当时内战接连不断,找矿工作非常艰难,于是主要从事采集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后来发现了马家窑等文化遗址。

大地湾文化:在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最早的彩陶文化遗址。1958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距今约8000~7000年,与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两河流域及中亚地区在时间几乎是同步的,争论多年的中国彩陶起源问题,首次得到肯定,有力证明中国彩陶起源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渭河流域。

磁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因1975年首先发现于河北武安县磁山而得名。

裴李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因1977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新郑县裴李岗而得名。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6700~4500年。

半坡文化:半坡文化类型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仰韶文化系列,因首先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距今约6700~6100年。

庙底沟文化:庙底沟文化类型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仰韶文化系列,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距今约5600~4500年。

大汶口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因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宁阳大汶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以泰山为中心的鲁中南地区。距今6000~5000年,器型以陶背壶、杯和镂孔豆为主。彩绘的颜色有赭红、朱红、土黄、白、黑等,八角星纹是最富标志的花纹。石岭下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武山县县城以西2.5公里处的石岭下而得名,距今6000年左右。石岭下的文化属性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其实就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过渡类型。但从石岭下彩陶的器型和纹饰及地层关系分析,属于马家窑文化早期更为确切,以石岭下命名的鲵鱼纹彩陶瓶名扬海内外。

马家窑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由庙底沟和石岭下类型彩陶发展而来。因1924

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文化遗址而得名,距今5800年左右。

半山文化:1924年因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4500年左右。

龙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距今4000~3100年。彩陶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蛋壳陶为其代表,多采用圆圈、折线、方格等刻划纹饰。

齐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因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和政县齐家坪而得名,距今4600~3600年。

马厂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350~4050年。

四坝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山丹地区四坝滩遗址而得名。距今3900~3400年。

辛店文化:1924年因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县洮河东岸的辛甸镇而得名,距今3400~2800年。

寺洼文化:因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县牙下镇寺洼山而得名,1949年夏鼐发表《临洮县寺洼山发掘记》一文正式命名寺洼文化,距今3400~2700年。

沙井文化:1948年裴文中在1923年安特生对民勤柳湖村、沙井子、黄蒿井考古的基础上再次提出了沙井文化。距今约3000~2500年,是我国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

大溪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因1954年首先发现于四川巫山大溪镇而得名,距今5800~4400年,器型有圈足盘、曲腹杯、斜壁碗、细口碗等。

马家浜文化:因1959年首先发现于浙江嘉兴县马家浜而得名,分布在江苏、浙江一带,距今约5700~4700年。马家浜文化彩陶继承了河姆渡文化并有进一步发展。

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浙江杭州市良渚而得名,距今约4700~3900年,良渚文化彩陶普遍采用轮制,制作技巧很高,均以素陶刻划纹为主。

屈家岭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因1954年首先发现于湖北应变山屈家岭而得名,距今约4500~4200年,以黑陶蛋壳陶、陶轮为代表,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盘、圈足碗、折盘豆、长颈圈足壶等。

河姆渡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因1973年首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而得名。分布在杭州湾以南宁绍一带,距今约6400~5400年。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器型以釜、罐最多,装饰有刻划、捏塑和堆贴几种,图案有几何图纹、动物纹、植物纹等。

中国古代彩陶艺术鉴赏

中国古代陶器概论 人类最早先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再进化为智人,最后才成为现代人。这个过程用去了差不多几十万年。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原始人类之所以能在身体条件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正是因为它们懂得了运用不断进化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来制造工具,懂得了过群落生活共同御敌,懂得了举一反三总结生存经验,于是,原始人类依靠采集果实和狩猎野兽来养活部落中的成员。 此时的人类也开始懂得了使用火来御寒和烧烤食物,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人类的旧石器时代。 随着我们祖先生存技能的日益发展,人类终于开始走出与狼共舞的山林,找到有山有水有平原的地方定居下来。他们首先要建房子抵御寒冷和野兽。为了让房屋更坚实耐用,早期的定居人类建造的是一种半地穴式的房屋,在室内挖一个火坑。 居住在这种房屋中的原始人类,主要的家庭生活都是围绕中央的火坑进行的。而陶器作为蒸煮食物,盛水储粮的重要工具恐怕就会是这个小小房间中最主要的家当了。那么,我们的祖先到底是怎么发明了陶器的呢? 但是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按照学者们的猜测在篮子上涂满泥后放到火上烧,结果外面的编织物被烧掉了,而里面的泥巴却都开裂了,只是变成了一些硬块,根本无法成型。 那么,生活在混沌初开,还没有开始具备任何物理化学思维的原始先民,到底是因为什么受到启发而发明了陶器的呢?这依然令许多人感到好奇。 当考古学家对人类8000年前的房屋遗迹进行研究时,发现房子中央的火坑侧壁上被掏出了一个小洞,里面还有一根未烧尽的炭棍,这给陶器的产生又提供了另外一种猜测。 在偶然的启发下,我们的祖先学会了运用火来制陶,他们在定居的家园中专门建起烧陶所用的窑,使制陶技术得到更稳定的发展。 有了日臻成熟的窑和烧陶的技术,远古先民按照他们习惯的生活方式烧制出各种陶器。这件形状奇特的器皿底部尖翘,并不能像我们通常所见的容器那样摆放,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几乎难以找到对应的物品,那么,它在7000年前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最早的陶制品都是作为实用器被烧制出来的,不论是用于取水的尖底瓶还是用于烹煮饮食的盆或钵,他们都与原始先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如果说陶是人类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彩陶则是陶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彩陶是将各种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到陶器上,形成五彩缤纷的各类图案。大多数彩陶都是先在陶坯上绘制,然后入窑烧制,颜料发生化学变化后与陶胎融为一体。这也是为什么历经数千年,彩陶的色彩依然不曾脱落,将无数耐人寻味的远古印迹保留至今。 如果说在人类的发明史上,陶器是为了生活的现实需要,那么制作彩陶又是为了什么呢?这种不易脱落的纹饰色彩是否寄予着原始先祖们的某种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呢? 事实上,仰韶出土的彩陶并不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的原始彩陶。早在安特生到达中国之前,人们已经在西亚一带发现了类似的原始艺术。依照当时一些西方学者的考古报告,西亚是国际学术界公认最早迈向新石器时代的区域之一,大约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要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简述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左传》、、《史记》、等为代表的史学著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一时期占其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冲开封建统治者的重重束缚和限制,通向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不断扩大;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著,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涌入,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面临比较劣势,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民族、国家危机的同时,中国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危机。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视现实,主动向西方国家学习工艺、制度和观念文化,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机器制造技术,民主共和制度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现代科学被引入中国。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心态文化成果也纷纷出现,在西方文明的

人教2011课标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20课 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_11

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特点; 二、学习从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欣赏陶瓷艺术的方法; 三、在欣赏陶瓷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陶瓷的制作过程; 2、认识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3、感受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 4、会从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三方面欣赏陶瓷作品。 教学难点: 1、陶瓷艺术的发展; 2、从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三方面欣赏陶瓷作品。 教学顺序: 一、引导学生简单分辨陶器与瓷器。 二、简单介绍陶瓷的制作,并以游戏方式明确陶瓷作品的欣赏角度。 三、引导学生从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三方面欣赏古代陶瓷艺术。 四、小结。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简单分辨陶器与瓷器:(5分钟) 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件陶瓷作品,哪位同学能参考课本32页的内容,分辨出哪件是陶器,哪件是瓷器? 电脑显示(陶器与瓷器的分别)请两位学生上台分辨。

你们认同吗?很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简单地从敲击声音和器物表面的质感分辨出陶器和瓷器。二、简单介绍陶瓷的制作,并以游戏方式明确陶瓷作品的欣赏角度。(15分钟) 电脑显示(陶瓷制作图片) 陶器和瓷器统称为陶瓷,它们都由粘土,或以粘土为主的混合物,经成型、装饰、干燥、窑烧而成。优秀的陶瓷作品对其外形、纹饰、釉色和烧制工艺都非常讲究。我们有不少同学把自己喜欢的的陶瓷藏品带回来跟我们一起欣赏。有请这些同学从外形、纹饰和釉色三方面为我们介绍这些藏品。分别请六名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藏品。 请六名学生上台鉴赏。 很高兴同学们都懂得从外形、纹饰、釉色等三方面欣赏陶瓷作品。老师还带来了十件古老的陶瓷作品跟大家一起欣赏。它们风格各异,而且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是我们珍贵的国宝。 三、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陶瓷艺术(15分钟) 电脑显示(古代陶瓷作品图片) 请打开课本30页,仔细阅读上面的图片和文字,并选一件你喜欢的,从外形、纹饰、釉色等三方面谈谈它的艺术价值。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陶瓷作品欣赏。 1、彩陶船形壶 彩陶船形壶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作品,属于细泥红陶。船形壶造型奇特,工艺讲究,制作精美,彩陶图案清晰艳丽,是原始艺术中的珍品。 2、舞蹈纹彩陶盆 舞蹈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作品,属于细泥红陶。此盆敛口、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不平底。唇口及内外壁均有彩绘,纹饰之间有舞蹈画面,以五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摆向亦一致。整个画面人物突出、神态逼真,笔法流畅,重在写实,表现了先民们在劳动之暇,欢乐地手拉手集体跳舞和唱歌的情景。 3、白陶鬶 白陶鬶属于夹砂白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哪位同学知道鬶在当时的社会有什么用? 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炊煮器。它的造型结构由口、腹、底三部分组成,昂首扬尾,体态生动自然。器皿底部三足等距离支撑,便于放柴煮烧。白陶鬶是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中的精品,充分反映了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山东地区先民在制陶技艺的高度成就。 4、黑陶蛋壳高柄杯 黑陶蛋壳高柄杯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属于细泥黑陶。陶杯分为三段:上面是一个敞口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为底径,由一根细管将三段连接起来,烧成后丝毫不变形。整件器物造型别致,轮廓变化丰富,轻巧雅致、庄重大方。表明当时的制陶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5、青瓷莲花尊 青瓷莲花尊是南朝的精品,用划花、贴花、刻花等技法作出莲瓣等装饰,整个器形像仰、覆两朵莲花。从莲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 这篇《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并没有一般哲学著作中严肃的逻辑论证、枯燥的概念与难懂的专业术语,宗白华先生的文笔细腻而优美,引用和列举了大量的古诗和哲言,把“意境”向读者娓娓道来。这篇文章并非仅如题目所言,只叙述了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过程,还提到了很多与意境相关的方面。下面我就个人特别有感悟的一些文中片段来展开我的读后感想。 宗白华先生引用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来开始阐述他对意境理解。他认为,意境是造化和心源的合一,是客观自然景象和主观情思的交融。“意境为艺术家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述,像一台照相机的摄影。”文中一句充分说明了艺术意境与客观呈现两者的区别。画家是具有审美感兴能力的人,能在审美感兴的基础上把情景两者统一起来从而形成审美意象,即使画家尽力地去客观如实的描绘眼前之景,也不能完全避免作品中带有其主观感情色彩,如胸中之竹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非胸中之竹。而照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是几乎丝毫不差地记录着我们看到的真实世界的,是我们眼前世界的定格,在最大限度上真实的呈现出现实场景的原初面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具有无与伦比的精确性。我们不可以说照片中没有蕴含摄影者的感情,但与如中国山水画等艺术作品相比较而言,不可否认的是照片表现出来的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会更为淡一些。中国山水画等艺术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创作者的心绪、情感,其中的一笔一画,一点一线都带有着创作者主观情思色彩的艺术意境,这给予了欣赏者以无尽想象和意会的空间,使得其与完全客观机械反映现实的摄影区别了来开。 宗白华先生还认为,中国的美学,无论是绘画,还是诗词书法,都是十分注重意境的,强调意境的深远空灵和天人合一,这多多少少都带了些禅意。此外,他还认为,“道”与艺术意境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这让我想到“道”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以及“道”思想给中国艺术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老子首先提出的“道”——世界的本源,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形而不可感的。受老子思想影响,庄子发展了“道”的学说,并把“道”引入了艺术的领域。庄子认为在艺术创作中,如果创作者的主观精神能达到了一种与“道”合一的状态,那么他所创作的作品就能达到犹如天然生成般巧夺天工的境界。《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梓庆削木为鐻等典故都很好的阐述他的这一思想。宗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也引用了庖丁解牛这一典故。仔细想想,意境与“道”的确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如意境也是无形无状之物,不可为感官所直接把握,就如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样:意境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实体、事件、场景的,是追求着时空的无限,是不为时间空间所束缚的,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的意蕴就是带有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因而,意境就犹如“道”一般,是不可言语、不可明察的。另外,“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生于“道”是由虚化实的过程,“道”通过阴阳的结合作用而衍生万物并蕴含于万物本性之中,而艺术作品经过创作者“因心造境,以手运心”的虚境而诞生,意境通过客观实体与人心灵情思的凝结而蕴含于美妙的艺

中国彩陶的艺术特点教学文稿

中国彩陶的艺术特点

中国彩陶的艺术特点 距今(一)以意写形中国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表现经过深思熟虑的构想和设计意图。彩陶艺术的立意,是应社会生活和生产功能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成员共同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的观念。中国彩陶兴盛于氏族社会晚期,这也是图腾艺术繁盛的时期,图腾艺术同样要反映于彩陶中,图腾形象是一种人格化的启然形象,体现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即认为人和自然万物通过神灵是可以相互转换和相互渗透的,因此图腾艺术中的自然形象只不过是人与自然物的联系和媒介,不必照实地摹绘自然形象。艺术上着重表现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的关系,注意事物内在的构成的基本形态和运动方向,而不是外在的再现对象的自然形体。图案所取的形象能够表达出意就可以了,只需取富有特征的一部分形象作示意性的表现,也就是运用意象表现的方法。我们在上文例举过许多彩陶图案中的自然纹样演变的例子,当最后这些自然形的写实纹样发展变化为写意纹样时,虽然看不出原先具体的自然形象,但仍能意会到由纹样原型基本形态构成图案所产生特有的节奏、韵律和运动感。以意想中的自然气氛的描写,替代了对自然物固有形体的摹拟,即由对自然物的描写由实写转为虚写,只求"画以立意"。由于中国彩陶艺术注重立意,即以意取形,以意设形,以意写形,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图案的构成不受自然形体的束缚而灵动多变。由于意的转借和复合,造成形的转借和复合,就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显示出卓越的构成能力,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

距今(二)彩陶图案主要采取动的形态和格式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上古时期的彩陶图案,除去写实纹样以外,图案中的几何形纹样大多作左右对称或分层排列,也有作等距的定点排列,图案是以静态为主的。而中国的彩陶图案,尤其是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彩陶图案是以动态为主的,常把花纹组织在动的格式中,而有跃动奔放的气势,花纹也多以弧线、弧形和圆点构成,在动的格式中充分舒展,使图案具有流畅柔美的抒情风格。 距今中国彩陶的许多图案采取动的格式,与其特有的图案定位方法有关。中国彩陶多采用以点(圆)定位的方法。这些用来作为图案定位的点和圆多为奇数,常以三点成正三角形排列,这种等距三点所连接的线是呈六十度角的斜线,而这种角度的斜线是运动感最强的。但另一方面这种等距三点所构成的正三角形呈金字塔形,有着稳定的外形。而正三角形颠倒时,即成倒三角形,又给人最不稳定的感觉,因此这种等距三点定位的图案,包含着两种相反对立的因素,是相生相克地反复运动着的,因此显得很耐看。此外这种以点来作为图案定位的方法,从图案定位点的各方都能延伸出纹样,交错回旆地占据空间,在最小的制约下获得最充分展开图案的自由,从而使图案的节奏在静中见动,动而不乱,乃至变化无穷。江苏邳县大墩子出土的一件未画完的彩陶上,仅画着成正倒三角形连续排列的等距定位点,而大墩子的其它彩陶则用这种等距定位点构成了动的不对称的图案。庙底沟类型彩陶还以不等距的定位点构成流动散点式的不对称图案,而这种图案是以统一的造型和动势的花纹构成,仍然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这种流动散点式构成的图案是构成形式中的自由体,而这种构成形式不仅是中国传统图案构成的一种主要形式,而且对中国绘画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教案03

《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教案教学目标 以雕塑、工艺、建筑为契机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并通过中国古代艺术向学生展开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的辉煌画卷。让学生欣赏艺术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及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中国不同朝代及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及影响 教学难点 对不同历史时期作品的背景、审美及艺术表达方式的理解。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同学们出去旅游过吗?见到过一些文物古迹和艺术品吗?它们来自于哪个朝代?都有哪些特色?你知道隐藏在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学生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的旅游经历和想法进行发言和讨论。 如果自己的经历与同学介绍的相似可进行补充或纠正。 先入为主的导入方式,抛出多个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思考,并结合自己旅游的经历可以迅速使学生进入课程情境中,并有助于课程的进一步开展。 二、展开新课 中国古代的艺术发展过程 1、中国艺术的起源——新石器时期(距今6500年前) (1)雕塑代表:半山人首器盖、陶人头 (2)工艺代表:玉鹰、舞蹈纹彩陶盆 教师通过课件图片的播放向学生展示了远古文化的魅力。学生通过欣赏来思考,在这些精美的作品有哪些艺术特点?作品的背后又反映了当时社会有怎样的文化?你能从这些作品背后能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吗? 除了老师展示的作品之外,你还知道其他新石器时期的艺术品吗?他们的有哪些艺术特色?一个时期的艺术表现是这段时期历史背景发展的缩影,它浓缩了那个时代的经济、文

化、信仰和审美。 但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在讲解作品时要从历史背景入手对作品进行剖析,然后再对艺术形式与特点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为了学生尽快的理解作品的含义。并为学生对下一阶段作品的欣赏打下基础。 2、中国艺术的发展时期——夏商、先秦、两汉时期 (1)雕塑代表: 夏商时期作品:三星堆青铜面具、四羊方尊 秦汉时期作品:秦始皇兵马俑、汉代仕女俑 (2)工艺代表:错金银云纹青铜犀牛尊(西汉)、击鼓说唱俑(东汉) (3)建筑代表:秦长城、阿房宫夏商时期是中国的青铜时代。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石器渐渐被历史淘汰,青铜器的广泛使用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青铜器不光提高了人们的劳动效率,它的可溶性和塑造性也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夏商的青铜时代打开了历史新的一页,诠释着人类文明的辉煌。 秦汉时期是中国艺术大发展时期,艺术表现手法日益成熟、多样、细腻。大量优秀作品涌现,为后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对历史的了解使几段时期的作品相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找出不同,并通过作品的区别来诠释文明的进步,并通过文明的进步引出艺术在历史中的价值。 3、中国艺术鼎盛时期:唐宋时期 (1)雕塑代表 龙门石窟(唐石窟)、昭陵六骏、侍女彩雕 (2)工艺代表 唐三彩、玫瑰紫釉花盆 (3)建筑代表 唐式建筑:包括魏晋和宋代早期。建筑本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地下建筑,也就是陵墓。其代表有唐代的乾陵。二类是地面建筑分为砖石建筑,比如塔寺等,如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建)和大雁塔等。宋代建筑代表有晋祠、保国寺、开元寺塔等。设问:大家知道唐宋的审美观吗?两个朝代的审美观有所不同吗?是什么造成了两个朝代审美的差别?唐宋时期的艺术品又有哪些相似之处? 唐宋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

中外陶瓷艺术鉴赏 院系:滨江学院外语系 专业:英语 班级:13级英语(2)班 姓名:刘粉芳 学号:20132310058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 在国际社会中,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就是中国的象征。的确,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而西方人了解中国,正是从了解陶瓷、茶叶和丝绸开始的。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有点瓷器的制作。到宋代社会安定的时候陶瓷工艺达到顶峰,中间有唐朝著名的唐三彩,后有元明清的青花,中国的陶瓷就成了一个独有的陶瓷文化。 一、陶瓷的发展 夏、商、周朝时期,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 秦汉时期,汉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地发现的秦汉时期的陶俑,如西安的兵马俑,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我国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久远和雕塑艺术的高度发展。 隋唐时期,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 唐朝时期,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和刑窑。 宋朝时期,中国的陶瓷制作工艺在宋朝的繁荣下达到鼎盛时期。宋代的稳定和文墨气息是各项技艺发展的基础。宋代制陶手艺卓越,比较突出的瓷窑有定窑、汝窑、官窑、哥窑以及钧窑,这五大瓷窑代表了宋代乃至于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后世便有仿制也达不到宋时的高度。 元朝时期,元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元代景德镇窑取得的成就,为明、清两代该地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奠定了基础,景德镇因此在日后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 明朝时期,”明代开始,窑址都趋于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于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清朝时期,至清代中国陶瓷已经有了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对它的研究可谓早已形成一门“显学”。学界从各个角度进行探析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我们常常会随口说某样东西有“意境”,但是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什么是“意境”;就往往无疾而终。什么是意境?关于这个问题,自王国维以来对它的定义就没有断绝过。 叶朗的《说意境》一文通过对意境这一重要范畴的分析,区别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说明了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些特点。在《说意境》中作者首先区分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认为情景交融指的是“意象”;而“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殊规定性。作者认为意象说和意境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认为作为艺术本体的意象具有宽泛性,某种不确定性,其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老子“道”的思想促使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不重视一个具体事物的刻画,而是突破具体的“象”去追求“道”的无限。因为“意境”是要进入无限超越具体的有限,因此就会有一种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这就是它的特殊规定性。作者从中国绘画﹑诗歌﹑园林等三方面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此外,有“意境”的艺术作品会超越具体的事物而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意境”还会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表现为一种惆怅。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孟二冬的《意境与禅玄——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主要是从中唐时期的一些诗歌理论入手分析,认为其产生中唐时期作家和理论家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正式诞生。。。主要探讨了中唐的意境论。。。。首先探讨了其产生的前提条件。前人以及同时代人的创作实践;魏晋以来,文艺理论家对于文学创作中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融合的重视;儒释道中有关学术与哲学的思想,尤其是玄学中“言﹑象﹑意”关系的辨析和佛教中关于“象外”说的理论与意境理论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作者着重分析了《诗格》和《诗式》中对于意境问题的论述。《诗格》中所言及的境象超越了眼前的确定之景,与佛教中“观心”,“象外”之说完全相同;其注重“心法”的理论和见解 意境不可能凭空出世,关于它的诞生一定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可能起

高中美术鉴赏《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优秀教案设计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艺术》。陶瓷文 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精髓部分,本课通过对陶器的产生、发展及古代瓷器的介绍,使学生对陶瓷的 艺术价值和文化积淀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陶瓷的赏鉴和陶瓷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b5E2RGbCAP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艺术成;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2.体会从造型与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3.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传统的陶瓷艺术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环节,进行学习探究,了解陶瓷的发展史,以及不同时期陶瓷的制造 工艺和主要艺术特点。p1EanqFDPw 教学难点:了解陶瓷装饰纹样、图案的含义。动手制作一个有特色的陶器作品。 四、设计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等原则的指导下,这节课通过模拟“陶瓷艺术博览会”实物展 示,激发学生对陶瓷品鉴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让学生对古代陶瓷艺术品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通 过视频学习,了解陶瓷的制作流程,看教材自学、分组讨论,探究实践等多元学习方式的运用,发展和提 升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DXDiTa9E3d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一些有关陶瓷的知识,(如果有条件)准备一两件陶瓷工艺品。 准备一些陶土、塑料刮刀或竹片、塑料袋、水粉颜料等。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艺术品四件。 六、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流程安排:创设情景,活动导入。——欣赏分析,尝试探索。——表演体验,主动探究。— —巩固知识,拓展探究——制作练习,实践探究——展示作品,汇报交流。——课后拓展 RTCrpUDGiT (一)创设情景,活动导入。 设置环境: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陶瓷艺术博览会”,并在教室一角布置一个小展区,在展区中布置好师 生带来的陶瓷艺术品。5PCzVD7HxA 1.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搞一个“陶瓷艺术博览会”活动,首先请大家来鉴赏这些生活中常见 的陶瓷艺术品。谈一谈,你最喜欢或者最为关注的一件陶瓷艺术品,同时说出你喜欢、关注的理由。如果 在鉴赏时有什么疑惑不解的地方,可以在小组交流时一并提出来。jLBHrnAILg

王莹《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王莹《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王莹《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王莹《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书写推向极致。花风即唐宋风,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大气与雍容。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诞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将牡丹作为“国花”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人咏花,花映人,彼此间彰显着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和大气磅礴,共构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时代风神。 然而,由唐入宋,时运推移,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格。两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新气象,使梅花的审美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与推崇,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和凸显,价值持续提高。在宋代士大夫优裕、悠闲、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最终被推为“群芳之首”,并打破了牡丹宠冠天下的局面,成为新一代“国花”。 由“尚牡丹”到“尚梅”,乃是社会习尚和文人心态的变化而引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 林逋在咏梅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当他一旦把自己清旷、高洁、淡远的情怀投入梅花意象的时候,梅花意象就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格意

《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最全版

《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一、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文字、画面及有关声像资料,使学生得到有关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应当比较全面地体验古代艺术的各种形式,认识其丰富内涵。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 教师应注重直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情绪。 可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发挥学生艺术方面的潜力,利用讨论、分组表演、自由创作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发挥和展示才华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内容,培养内心的艺术情操。 通过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目重点、难点】 重点:汉字、绘画起源和演变过程,戏曲的发展历程 难点:书画的关系 三、教学流程 自主学习 1、概述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汉字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汉字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行书和草书是辅助字体。 2、概述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教案

中国美术史教案 第1周 教学内容:史前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史前美术。 教学重点: 彩陶 授课过程: 第一章史前美术 概述 史书中被称为“帝王”的人,都同文化创造和劳动工具创造有关:燧人氏发明火;伏羲氏作八卦;神农氏造耒耜,作陶器。苍颉造文字;史皇作图画,曾画过蚩尤的像,并把“神荼”、“郁垒”画在桃木板上以御百鬼;禹铸九鼎,上面雕饰着鬼神百物之形,使民分辨“神奸”。 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在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时代陶器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 第一节、石器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是把砾石的边沿加以敲打,现出厚刃,可为敲砸之用,没有进行第二步加工。 继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之后的磨光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以磨和钻孔技术和极整齐对称形式成为石器工具发展的高级阶段。 先民已有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装饰品,是约三万年前的一件石墨装饰品, 中央有穿孔,可系绳佩挂。钻孔是人找到深度和厚度的劳动,钻孔突破平面,发展了第三空间,是雕塑造型的基本因素。山顶洞人已采用赤铁矿粉末与红色泥岩作染色材料。 第二节、玉器 我国古代有极发达的玉石工艺,玉石器具有多种形式:圭、笏、璧、环等,在古代社会的宗教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及审美价值。儒家哲学中关于玉的学说,成为古代美善合一的美学思想的一部分。 良渚玉器造型宏大雄浑,风格严谨深刻,纹饰以神秘莫测的神人兽面引人入胜,阴线雕刻和浮雕完美组合。 “神似”是红山文化古玉最大的特色,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典型玉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人教新课标

《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中国陶瓷文化的基本常识,包括历史、工艺、原料等,能区分陶器与瓷器的特 征,了解它们的联系; 2.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陶瓷的艺术特征,包括釉色、外形和纹饰,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掌握 一套对古代艺术品的鉴赏方法; 3.学生通过课前预学,课中分享讨论,教师引导,共同总结的学习方式,达到一种学生主 动参与,全面学习的生态课堂模式,让欣赏评述课变得格外有生机; 4.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感受陶瓷给人的外在美感和陶瓷文化的精神底蕴,在 学习中国陶瓷文化的同时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化积累,更加热爱祖国,培养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古代陶瓷的纹饰的欣赏 教学难点: 纹饰的排列构成和寓意 教学准备: 教师:PPT,多媒体,小组讨论表格,拍卖工具,板书,陶瓷实物等 学生:预学资料,教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3 (教师讲台上出示陶和瓷的艺术品) T:孩子们,我们生活中常常都会说到“陶瓷”(出示板书一半——陶瓷),那它是指一种东西呢,还是有区别的? S:两种,陶瓷是包括陶器和瓷器两部分。 T: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陶器和一个瓷器,那谁是陶器谁是瓷器呢?请你上来摸一摸。(揭示现场展示的陶器与瓷器) S:黄色的是陶器,白色的是瓷器。 T:你是怎么知道的? S:因为陶器粗糙,瓷器光滑…… T:哦,原来你是这样来区别的。其实,陶器和瓷器还有一些区别,请看教材41页。原来,它们的原料不同,温度不同,器物表面的触摸感觉不同,以及吸水性和声音也不同。当然,陶器和瓷器的区别还有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了解陶和瓷的特点。 二、检查预习,初步填表 1.填表要求 T:孩子们课前已经对陶瓷做了预习,那你们到底了解多少呢,现在我们就来分小组进行交流分享,并把交流的结果填写在我们的报告中。我们研讨的步骤是:(PPT出示)。好了,音

彩陶艺术

彩陶艺术 女娲捏黄土造人是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天神女娲用黄土捏成了一个一个灵巧的活人,甚至用藤子搅拌泥浆,甩向地上,溅落的泥点也变成了人。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个神话至少对应于两个史实:一是母系氏族社会成员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生育被神化了。二是其时人类已经能熟练地制造陶器。 原始陶器是使用粘土作原料,用手盘筑捏制或用捏制或用轮制而成陶坯,然后用火烧成的器皿。彩陶则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矿物质原料彩绘,然后入窑烧制,烧制成型的彩陶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图案,这样的陶器就叫彩陶。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 技术。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一条宽彩带,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右图),表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 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难看出来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遗

址中,曾发现用两瓮对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凿一小孔,表达了原始人对再生的向往。 艺术史的历程告诉我们,任何时期的优秀艺术都是人类"远 观诸物,近取诸身",取舍创造并加以发展的产物,从山顶洞人留下的贝壳项链,我们就可以知道,人类装饰自己,美化和赞颂人本身,是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每一个原始民族都有文身的历史,而彩陶艺术是人类文身艺术在器形上的表现方式。它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对生命的赞颂。

艺术鉴赏论文

摘要:古人言:“书为心画”,一件书法作品的诞生,无疑是作者情感、志趣、意愿的表露,或多或少、或显或隐。而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借助线条的挥舞,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精神气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说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就书法而言,黑白相映的作品是静止的,显示的却是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形象,然而这一切看来都是静止的,需要欣赏者去感悟、去体味。 关键字:书法美艺术视觉造型艺术想象力时代背景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人们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欣赏书法艺术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如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相比显得更为抽象,更难捉摸。一幅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结果大相径庭的现象是常有的,即使是对一代书法大师作品的评价,也不一定千口一音。那么,书法艺术的审美是否存在统一标准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审美者所占的角度、所持的依据,特别是自身修养的高低。 艺术上的许多范畴,朴拙与呆笨、凝重与滞涩、豪放与粗野、宽博与松散、飘逸与轻浮、差别都很微妙,在欣赏和评价时把握不住就会产生移位,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有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观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古往今来,有关书法艺术的审美著作、浩如烟海、今择其要点、归纳如下: 一、线条姿态美 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而体现线条美的基本要素,则是要求线条富于变化。而书法使用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以笔锋来说,柔软而富有弹性。书写的轻重、疾快、强弱、顿挫、提按、正偏在纸上留下浓谈、干湿、刚柔、动静、方圆等各种千变万化的线条、它是具有生命力的线条、能够充分体现线条的和谐美和动态美。 1、和谐美。这种美的要素,欧美艺术家讲究得极为精细,作张椅子,也要看长短、疏密、粗细、曲直,作得好就美,作得不好就不美。线的美,在美术中,最为高等,不靠旁物的陪衬,专靠本身的排列。而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而“点”是线的浓缩,“线”亦是点的延长,“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教案.doc

《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导入: 提问: 1. 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 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 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 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

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中国古代彩陶艺术教案

《中国古代陶艺》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陶艺的历史,懂得陶与瓷之间的区别。 2.创设鉴赏陶瓷的教学情景,运用问题引领学生讨论,培养学生鉴赏陶艺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欣赏陶瓷艺术的过程中,感悟中国陶瓷为人类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从敲击第一块石片开始,人类文明正是通过不断劳作得以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呈现出今天这样多姿多彩的景象。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瓷器为世界手工艺制品中的翘楚,在制作技艺和工艺美学诸多方面获得过极高的成就,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意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历史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艺术发展概论的了解去理解艺术与社会、文化宗教、经济、政治的关系。 2.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感受古代陶艺的魅力。 难点:如何欣赏古代陶艺。 第一课时 材料准备 (学生)对唐三彩图片资料的收集。

(教师)收集唐三彩的图片资料和有关《三彩马》的课件。 教学过程 1.提供图片,初步欣赏。 (1)出示图片《三彩马》,提问:“同学们知道唐三彩吗” 出示《三彩女俑》、《三彩载人俑》、《三彩罐》、《单彩壶》等,讨论唐三彩的定义。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 教师:想听听专家是怎样定义唐三彩的吗 唐三彩我国唐代的陶瓷雕塑制品。其釉色丰富,分别呈翠、浅绿、蓝、黄、褐、白等多种色彩,故而被称作“唐三彩”。“三”是色彩多的意思。早期出土的彩釉雕塑多呈红、绿、白三色而有“三彩”之名,现在的“三彩”成了统称。 2.个例分析,引导细赏。 课件出示《三彩马》,教师先讲解釉色,然后将马的色彩隐去,用线条勾勒整体造型或者出现局部特写,再来看看其他时代的马匹造型,进行比较。 与学生一起讨论归纳:唐三彩马的造型比较肥硕,因为马的品种据说是西域进贡来的,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造型特点以静为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耳朵是贴着的,神态好像在听什么动静。 三彩马制作技巧高超,比例准确,线型流畅,以蕴涵的动势表现了马的神骏和强健,通过细部刻画显示其神韵,是古代动物雕塑中的精品。 鉴赏建议: 欣赏唐三彩,一看其造型美不美,形态是否自然,装饰性是不是很强;二看釉色是否协调。唐三彩一般只有三种釉色,最多达到五种,有的甚至只有一种。几种颜色相互交汇,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种自然的流畅感具有高度的自然美,而不是人工雕琢所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