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育原理章节习题及答案

现代教育原理章节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教育概说

一、多项选择题

1.对普通教育学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专门研究时又分为(ADE)p9

A、教学论

B、学校管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德育论

E、教育原理

2.在中国古代,为后来中国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的著作有(BC)P7

A、《史记》

B、《论语》

C、《学记》

D、《墨子》

E、《战国策》

3.从根本上看,贯彻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AD)P15

A、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B、教育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教育与课程之间的矛盾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矛盾

E、教育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填空题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问世,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开始。P8

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P19

3.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培养。P27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狭义):P5

广义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2.教育学:P7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教育特别是研究教师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学是一种理论形态。

3.教育科学:P8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4.教育现象:P10

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5.教育问题:P12

当某种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地议论、评说,甚至因其违反教育规律或社会发展规律,阻碍了教育或人的身心发展而急需改变时,这种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就成了教育问题。6.教育经验:P14

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

7.教育思想:P15

教育思想泛指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是指人们通

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

8.教育理论:P16

教育理论是指人们在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一系列理论范畴所构成的较为系统和严密的教育思想,如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这个属概念中的一个种概念,而不是教育思想的全部。

9.教育流派:P17

教育流派是指具有系统的教育思想主张,以富有说服力的独到研究成果占据第一研究领域和研究优势,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理论派别。

10.教育思潮:P17

教育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集中反映社会群体的教育意愿、教育要求和教育思想,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思想倾向或思想潮流。

11.教育方针:P18

教育方针是由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要求提出的,带有法律效力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方向、目的、道路的总体规定。

12.教育政策:P19

教育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或政党制订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行政措施,是人们为了规范教育行为而以国家或政党、政府的名义颁布的教育行为指南。四、概念分析

1.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P14

教育规律是教育显现与其他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或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摆脱了教育实践的具体形式、地点、时间、类别的种种限制,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永恒性。

教育经验是发现教育规律的基础,教育经验的普遍性和局限性取决于其暗含教育规律的程度和影响效果性的程度。

2.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P15

教育思想泛指人们对教育教育现象的认识,是指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它具体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三个方面,这三者即相互渗透又各有区别,同时它们又具有相容并列的关系。教育理论是指人们在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一系列理论范畴所构成的较为系统和严密的教育思想。

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这个概念的一个种概念,而不是教育思想的全部。

3.教育流派与教育思潮P17

教育流派是指具有系统的教育思想主张,以富有说服力的独到研究成果占据第一研究领域和研究优势,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教育理论派别。

教育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集中反映社会群体的教育意愿、教育要求和教育思想,流传较广、影响

1

较大的一种思想倾向或思想潮流。

教育流派和教育思潮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教育流派多限于教育理论研究领域。而教育思潮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与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

4.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P18

教育方针是由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提出的,带有法律效力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方向、目的、道路的总体规定。

教育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或政党制订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行政措施,是人们为了规范教育行为而以国家或政党、政府的名义颁布的教育行为指南。五、简答题:

1.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21

答:受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 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和学生互为存在的条件。

(二)受教育者及其活动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学生的发展及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展开的教育活动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学校的一切活动、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中心。

(三) 受教育者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对教育质量和教学质量的评价,最有说服力的来之学生。学生的评价是衡量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四) 受教育者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判断教师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唯一的标准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理解和熟练应用程度。

(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这也是其主体性的表现。

(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表现在,每一个教育对象都有他们各自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和创造性,有他们的个人兴趣、爱好和主观能动性。

2.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什么?P27

答:人的培养,就是教育的本质。它的特征是:(一)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这会现象。

1、所谓动物的“教育”和“教育”完全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不是后天的习得行为。

2、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经验积累起来向同类传递得能力。

3、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并独立生存,而人类的教育的结果远远不止于此。

(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四)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六、论述题:

1.教育者的主体性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

答: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教育者是直接对求教者的素质发展起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的老师、管理人员、兼职教师、家庭教师、家长等等。我们这里主要指学校教师。他们的主体性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的:

一、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

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他们承担着社会所赋予的教书育人的任务,那么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必然会带给学生这个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陶冶, 对学生的社会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引导者。

教育者不仅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应教会学生学习。

三、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来设计、组织和实施的。为了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和较高的学生发展水平,教师就应该根据自己以往和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来精心设计和安排整个教学过程,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育者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

如何达到最高的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就需要学生确立积极的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这一切都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教师应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尽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五、教育者也是一个具有自我能力提高的学习者。

社会在发展、进步,人类知识也在剧增,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教学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才能带给学生最新、最前沿的信息。

第二章.教育的历史演进(上)

一、多项选择题

1.综合各家之言,一般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A.C.D)p41

A.管理文化

B.精神文化

C.教育文化

D.微观组织文化

E.亚文化

2. (A.C.E)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p61(还有社会)

A、国家 B.团体 C.学校 D.协会 E.家庭

二、填空题

1、1986年4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P61

2、1995年3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P57

3、1996年,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P62 三、名词解释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有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P48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P60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后在世界范围传播开来。它主张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和民主性,主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成为当代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P91

双轨制——双轨制是欧洲18世纪、19世纪形成的一种

2

学制。在双轨制中有两个平行的系列,两者既不相通,又不相接。一般来说,一种供贵族、地主等有闲阶级享用的学校,另一种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学校。P51

四、简答题

1、学校教育活动运行机制。P38

学校教育的运行机制包括动力系统、工作系统和监控系统。

动力系统—全面激发学生的动机是教育活动得以维系的前提,也是施教者的重要任务。

工作系统---是施教者、求教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展开的过程。

监控系统---为保证教育活动朝着教育目标发展,必须对教育活动的进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控制。

2、学校教育活动的意义。P39

答:(1)学校教育活动是教育现象得以存在的基本形式。

(2)学校教育活动是教育功能真正实现的根本环节。(3)学校教育活动是个体全面素质形成发展的动力源泉。

3、学校文化的功能P43

答:学校文化的功能有:

(1)导向功能,一定形态的校园文化必然对学生产生一定方向的引导。

(2)约束功能,校园文化使信念、价值观在学生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成为行为规范来制约人们的行为,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

(3)凝聚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使师生员工对学校产生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

(4)激励作用,好的校园文化会产生激励机制,对每个成员的进步进行奖赏。

4、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P52

答:(1)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2)重视早期教育。

(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4)寻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5)高等教育出现多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5、终身教育体系下学校教育面临的挑战P63

答:(1)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理念。

(2)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目的和功能。

(3)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4)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阶段和教育的组织。五、论述题

结合本地教育实际,分析义务教育的两个基本特性。P60

答:义务教育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两个特性:普遍性和强制性。普遍性指义务教育的对象是全社会范围内的适龄儿童,不分民族、种族、社会地位和贫贱贵富,不分男女性别,所有适龄儿童都无条件的享受和履行义务教育。强制性是指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

育,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体现的国家的意志,保证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和要求。

(结合实际略)

六、实例分析

1、“哼”与“请”

在与一些校长的个别接触中,我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校长们喜气洋洋,挺胸抬头,他们说:“实行教师聘任制后,教师好管极了,只要我板着脸,‘哼’一声,教师就知道我不满意他的工作。”平坝乡中心完小的校长,任职一学期就“哼”走了两位教导主任。“哼!怎能同我不一致呢?”贫困山区的校长又感到难当,他们说:“对老师我不敢‘哼’,只能‘请’,而且请都请不来!好不容易把人请来了,但心却难请来。”

如何正确理解教师聘任制?实行教师聘任制后,出现案例中的“哼”与“请”的现象正常吗?问题出在哪里?如何解决?

答:P46教师聘任制是学校对教师进行管理的组织形式,它涉及学校作为独立的教育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校享有“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学校根据国家有关教师和其他教职工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主管部门的规定,有权根据学校实际,自主决定聘任、解聘教师和其他职工,有权制定本机构教师和其他人员的聘任办法,签订和依法解除合同。此外,教育法还规定学校必须履行“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和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的义务。因此,学校的教师聘任工作涉及到学校的权利和义务的两方面内容。

本案例主要表现为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学校对教师聘任管理权限的认识差异。发达地区的学校管理者强调了学校的权利而忽视了自身的义务;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则对学校的权利缺乏认识。(结合实际略)

2、小李失学谁之罪

小李,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曾留级,原在城北小学读书。暑假,小李家因城市规划拆迁至实验小学附近,全家户口随即由公安局统一迁到实验小学学区范围内。放假时,城北小学教导处将转学证开给小李。开学时,小李在父母陪同下满心欢喜来到实验小学教导处办理插班手续。实验小学在县城内声誉极高,学额爆满,教导主任以无法接纳为由将小李拒之门外。小李回到城北小学,城北也不予以接收,理由是户口不在城北小学学区,转学证已开出,学籍已不在保留。开学已三天,两所学校推来推去。小李父母到当地教育局反映,教育局找实验小学领导,该校领导两手一摊说,上级规定每班不得超过45人,先已经60人,再收无法安排课桌,也不符合教学卫生要求。教育局找城北小学,城北小学振振有词:《义务教育法》规定“就近入学”,实验小学没理由不收。一个星期过去了,小李还没有学上,这是谁的过错?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类问题?采取什么措施?

答:本案例涉及对义务教育以及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承担的义务的认识。

义务教育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两个特性:普遍性和强制性。普遍性指

3

义务教育的对象是全社会范围内的适龄儿童,不分民族、种族、社会地位和贫贱贵富,不分男女性别,所有适龄儿童都无条件的享受和履行义务教育。强制性是指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体现的国家的意志,保证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和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而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履行的义务中包括“不得拒绝符合入学条件的受教育者入学”。

本案例中实验小学和城北小学均有责任,实验小学承担主要责任。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进行协调,确保小李的受教育权不受侵犯。(具体分析略)

第三章教育历史的演进(下)

一、多项选择题

1. 夸美纽斯提出影响至今的三个教学原则是(BCE )。P70

A、前景教育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平行影响原则

E、循序渐进原则

2. 赫尔巴特把教学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ACDE )。P81

A、清楚(明了

B、识记

C、联合

D、系统

E、方法

3. 在对教育性质的制定上,杜威提出三个核心的命题,即(ABD )。P86

A、教育即生活

B、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C、教育即训练

D、教育即生长

E、教育即模仿

4. 赞可夫提出一般发展的教学原则是(ABE )。P91

A、以高难度进行教学

B、以高速度进行教学 C 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D、用发现法进行学习

E、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5. 黄炎培提出的中国职业教育的方针是(BD )。P97

A、职业化

B、科学化

C、劳动化

D、社会化

E、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化

6. 晏阳初在实施乡村教育中概括出的“三大方式”是(BCE )。P100

A、文艺教育式

B、社会式

C、学校式

D、生计教育式

E、家庭式

(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7.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CDE )。

A、教育即生活

B、社会即教育

C、生活即教育

D、学校即社会

E、教学做合一

二、填空题

1. 洛克在论述教育时,第一次把教育的三大部分_德育、智育、体育做了明确的区分。P72

2. 卢梭在《爱弥尔》的开篇就提出了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明确把培养“自然人”作为教育的目的。P75

3. 赫尔巴特对教育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这条原则揭示了一个普通的教育规律。P81

4. 斯宾塞猛烈抨击古典主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制定了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P82

5. 布鲁纳认为对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P88

6. 赞可夫以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关系。P90

7. 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们为变化做好准备。P92

8. 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P94

三、名词解释p105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学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核心是学生的创新精神或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简答题

1.泛智教育思想含义。P69

答:泛智教育思想的含义,一是所有的人在一定的年龄阶段都应该接受教育。二是教育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宗教的、社会的、世俗的,所有的科目都应教给儿童。

2.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理论。P75

答: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使儿童愉快地学习和生活,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心特征进行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反对体罚。

3、要素教育的基本含义。P78

答: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为复杂的“要素”,促进儿童天赋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意义在于:它可以使儿童易于接受。

4、集体主义教育的任务。P85

答:集体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集体主义者。具体地说,集体主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义务感和荣誉的观念,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使之关心集体,爱护集体,把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教育学生善于做一个有克制能力,过有纪律的生活。5、实用主义思想的“做中学”理论。P87

答:“做中学”是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相配套的教学方面的理论。实用主义的教学过程就应该是做的过程。从做中学实际上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给儿童创设各种活动的情境,指导儿童利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6、为什么使用发现法教学。P89

答:发现学习是掌握科学基本结构的良好方法,知识学习的过程是人主动地对进入感官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利用所提供的原料亲自去发现应得的结论和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业的成功。

五、论述题

1. 为什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p103

4

答:教育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主体核心,是出发点和归宿。教育面向现代化是指教育要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承担着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基本保证。

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空间上的延伸,是教育面对全球一体化做出的反应,即在空间上立足本国,走向世界,确定人才培养的全球战略观念和价值观念。教育只有面向世界,才能使中国教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才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总量激增,更新的周期大大缩减,使整个社会的变化节奏越来越快,因此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面向未来。

2.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的认识。P105

答:素质教育,也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学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核心是学生的创新精神或创造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特征表现在1、全体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2、全面发展,使每一个人自身所蕴涵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或潜能的全面发展;3、主动发展,排除外在强迫,主动设计与实现的发展;4、和谐发展,在全面发展中致力于各种素质的优化组合与平衡协调;5、充分发展,个体在社会结予的空间中达到自身潜能的最大发展;6、可持续发展,个人的现实发展对其发展未来和潜能不会造成损害。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导向思想,强调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素质教育的途径落实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如教学、教育实践、课外活动等,但主渠道是课堂教学。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要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比如在语文课上讲到《海燕》时,通过对课文里对象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到海燕那种不畏艰难的精神,由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德行。

3. 联系实际,谈谈你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好素质与知识、能力的关系。P107

答:知识是形成人的整体素质方面的无以替代的基础,素质对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决定性的依赖关系,而离开能力,素质就无从表现。

知识和能力是构成一个人素质的主要成分,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时就不能想到的仅仅是增加一些课外活动,增强一些动手能力,同样也不能忽略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果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搞更多的文体活动,搞各种特长培养与一般生活技能的训练,那么课堂教学丧失了主渠道的地位,教学质量必然会下降。

学习好知识,掌握好相应的技能,素质才可得到培养。六、实例分析

1. 某地四名出三女学生,相约服鼠药自杀,其中两名因抢救无效死亡,一名重度昏迷成植物人,另一名经抢救脱险后休学在家。学生为什么想自杀?原来是在初三其中考试后,学校进行全年级大排队,张榜公布成绩,并又重新调整座位。结果四个孩子被调整到最后一派。这样,孩子们就给父母写了一份遗书,说我们这次考试没考好,我们没脸见你们。他们还给班主任老师也写了一封信,说某某老师,我们自杀不怪你,怪我们自己没有好好学,如果领导、校长追究你的话,你就把这封信给他们看。

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从素质教育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答:素质教育概念:见论述题2

素质教育内容与途径:见论述题2

结合案例:对于这件事,首先作为学校在期中考试后,排出名次是可以,考试是一种工具,除选拔功能外,还有评价、巩固、激励功能。升学率、分数依然是学校教学任务重点之一,但是是否有必要将成绩名次公布于众?学校这样做是为了激励后进生,但其欠考虑。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是不同的,也许一部分学生得到了激励,但也许仍有一大片的学生受到了“打击”,自尊心受到伤害,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分数不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作为孩子的家长,可以看出过于重视分数,居然可以令孩子一次考试没有考好,就没脸见家长,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全面发展,而并不是只看分数这一支独秀。此外,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多多交流,不应该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在孩子有了一些心理障碍时给予及时的疏导。

我们在为这四位学生感到惋惜,将责任归结于学校家长的同时,是否想过学生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心理素质太低,遭遇挫折后承受力太差。初三的学生应该学习过《海燕》,海燕那种不畏暴风雨的精神正是她们学习的榜样,而他们并没有将文字教材中的思想实质转化为自己的意识,而素质教育讲究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注重理解与融会贯通。

在这件惨剧中,学校、家长以及这四位学生都有责任,素质教育任重道远。(供参考)

2. 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调查同时显示,中国的中学生在学校用来做数学题的时间是每周307分钟,而其他国家孩子学数学的时间仅217分钟。令人痛心的是,中国学生为这个“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而且还牺牲了孩子的创造力。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读了这一案例,你有什么感触?请从素质教育的重点来分析。

答:素质教育概念:同上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项调查中,中国的学生计算能力世界最强,不知道这是讽刺还是夸奖,中国的学生只会在众多的公式

5

里,用固有的思维方式,演算出某题的正确结果。试问这样一成不变的做数学题,有什么实际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许他们所感受到的创新精神就是此题又有另一种解法,而实践能力则是在高考中做数学题,可以处变不惊。这也仅仅是学习时间能力,那么其它的一些实践能力,如活动实践能力、生活实践能力、品德实践能力又如何培养呢?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不是在数学题的演算中培养出来的,这需要让学生接触自然,拓展视野,扩大知识面,因此需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特长,老师与家长在一旁给予正确的指引。

调查中显示中国的中学生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多么可悲的数据,大量的试题已经把学生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愿望都给磨灭掉了。素质教育不是纸上谈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也不是空口号,它需要每个参与对象做出不懈的努力。

3. 据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2001年7-9月的调查:80.9%的家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特长,且有41.8%的家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搞课外活动,有2/3的教师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合格加特长”。你怎样看待这种认识?素质教育的含义是什么?

答:素质教育概念:见论述题2

素质教育内容与途径:见论述题2

由此项调查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正确的理解"素质教育"这一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的,那么势必会造成对素质教育的配合,促进和提高方面的问题,因此,当国家,社会和学校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作为家长对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认识也是必要的。

“合格加特长”其实是跨世纪接班人对教育的要求,也是完成素质教育这一任务的具体体现。它的内涵深刻,范围较广。合格不单是学业成绩的合格,更大意义上是指健康、正确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对于素质教育我是这么认为的:鼓励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自由地发展自己。学校也应当开设一些文学、艺术、科技等多领域的选修课或业余活动。我国社会的公民,必须具有汉语的书面和口头语言能力,以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社会及他人的想法;必须学会计算,以从事基本的经济与技术活动;必须掌握基础的外语,以便进行国际交流;必须具备基本的公民道德品质,以便在社会生活中与人和谐共处。因此,除道德教育是融于全部教学活动的教育内容之外,语文、数学和外语将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永恒的学科。

(点评:“合格加特长”与全面发展的概念不能等同。前者是按照一定标准来确定,后者则更多强调个体的内在体验。没特长并不代表不是全面发展,全部合格也不代表所有成员都得到充分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多项选择题

1、人口质量是指人口的(C E )。P114

A、职业素质

B、劳动能力

C、身体素质

D、生存能力

E、科学文化素质

2、教育目的的制定受(A C )的制约和影响。P115 A、生产力B、自然环境C、政治经济制度D、科学文化E、人口质量

3、(A C E )构成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支柱理论。P126

A、基础性

B、教育性

C、先导性

D、服务性

E、全局性

4、社会是由(A C E )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P113

A、人口

B、文化

C、自然环境

D、政治制度

E、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二、填空题

1、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是(生产力)。P119

2、要想在21世纪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就应在教育上确立(学会关心)的主题。P149

3、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有什么样形态的(政治经济制度),便有什么样的教育。P117

4、教育并不是被动受制于社会发展的消极的存在物,而是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P119

5、教育现代化首先要根据社会现代化的要求来确定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人)的目标。P134

三、简答题

1、教育的政治功能。P122

答:(1)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社会服务。

(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

(4)凭借教育制度,形成特定的社会政治关系。

2、教育的经济功能。P120

答:(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经济效益的提高,一方面来自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来自劳动者的精神投入。

(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知识和信息在生产中的作用已超过了资本和劳动力数量增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3)教育是实现生产力产生的重要手段。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4)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

3、教育的文化功能。P122

答:(1)传递——保存文化功能。自教育从人类的其他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以来,就承担了文化传递的任务。

(2)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必须通过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过滤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首先根据客观教育规律进行文化选择,其次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文化选择,最后在动态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

(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是文化结构中的一个能动要素,能够创造并更新文化。首先教育培养了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为文化的创造提供可能,其

6

次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形式的知识创新正成为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策略。P130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落实优先发展的启动点。教育能否实现优先发展,首先是个人认识问题。

(2)投入优厚,预算优先——落实优先发展的物质保证。保证投入是实现优先发展的物质前提。

(3)实现“两基”,保证“两全”——落实优先发展的核心内容。“两基”和“两全”是量与质的双重要求、普及与提高的同步目标。

(4)依法治教,依法施教——落实优先发展的制约机制。法律都有强制性,实行教育立法的基本作用有二:外治社会,内治自己。

5、教育现代化的自身内容包括哪些。P140

答:(1)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现实的一种价值取向的理性认识,是指导教育行为的另一种思想意识,它对教育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2)教育内容现代化。在传授学科内容时,教师要注意按时代的需要和特点,把知识讲解和智力发展、学会学习与学会生存、获得知识与实际运用、思想品德与智力形成尽可能的统一起来。

(3)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校教育条件设备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4)教育管理现代化。a在教育管理体制上,既考虑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需要相适应,又要使其符合教育自身的特点。b在管理的思想原则上,提倡实行开放的管理、民主的管理与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员工的参与程度。c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上,善于用现代管理技术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

(5)教师素质现代化。首先是其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其次是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

6、现代人的主要特征。

答: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由传统的人格转化为现代的人格的过程,具有现代人格的人就是现代人。对现代人的素质的界定主要从观念、情感、心理素质等非行为模式来考虑。现代人应符合世界文化潮流,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人类个性、才能潜质的充分发挥。

7、教育发展的良性社会环境。P153

答:(1)稳定、民主的政治环境。

(2)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改革的深化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4)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和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5)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6)文化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论述题

1、如何认识教育优先发展已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规律?p125

答:教育优先发展的含义:一是,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现有生产力和经济水平而超前投入;二是,教育发展要先于社会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教育优先发展在当今时代已经成为各国明智政府的一个战略选择。从教育与人、与经济、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关系看,只有从教育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即教育的三性——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出发才能使教育先行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1)从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和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一系列要素和机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和系统的生成性,但发展从根本上是由一代代人主体地位的上升、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

(2)人的主体地位对教育优先发展具有客观的规定性。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决定作用。人力资源的这种决定性和教育本体功能向社会功能的转变,为教育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确认提供了理论基础。

(3)一切先进的科技与文化、现实的生产力与非现实的生产力都是由人所创造的,教育产业是其他非育人产业共同需要的上位产业、前提产业,即基础性、全局性产业。这种基础性不仅表现在教育对生产力这种社会底部要素有基础作用,对文化艺术、军事国防等顶部要素也具有基础作用。

(4)全局性指教育的重大作用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决定性,教育就应该摆脱工业社会复制标准件似的教育模式,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未来人才,这表现了教育对各行各业的先导作用。

(5)另外,由于教育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重大作用,出现了教育时段向两端的延伸,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未来人的超前性。有远见的国家与政府不惜重金,加大力度发展教育,改革教育、积蓄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

2、面对未来社会,教育应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p147 答:(一)追求教育民主化,发展全民教育。全民教育的具体内容在于:1普及入学机会并促进平等。2强调学习。3扩大基础教育得手段和范围。4改善学习环境。5加强伙伴关系。总之使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身心发展程度的受教育者,在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各方面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二)实行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必须保证每一个人都发挥学习的主体性,1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为重点,调整教育目标。2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体现综合性和开放性。3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教学,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4增加选修课的比例。

(三)倡导学会关心,加强人文教育。“学会关心”是教育对种种问题的应答,实质是要求人们能够反思过去,承担起对未来的责任,合理运用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促进人类社会的话可持续发展为在全民教育中适应“学会关心”的时代要求。

(四)追求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化社会。对国家而言,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化社会必须重视以下两点:1改变单一的以学校教育、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打破同步化、集中化,逐步构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教育系统。2大力发展远程教育。

7

对个体而言要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自我寻找学习的动力源,掌握学习策略。

(五)谋求教育的国际化,注意教育的本土化。实现教育国际化,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解决国际上通用人才的标准界定和具体化问题。2加强教育上的国际交流和合作。3在教育内容上,选取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素材,4加强外国语教育,外语是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工具。

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多项选择题:

1.(ADE)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为教育学研究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P158

A、哲学

B、生物学

C、遗传学

D、心理学

E、社会学

2. 皮亚杰认为个体主动地改变自己认识结构的过程包括(BC)两个互补的心理过程。P163

A、顿悟

B、同化

C、顺应

D、知觉

E、情感

3. 人的身心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它具有顺序性、(ABE)。P174

A、不均衡性

B、个别差异性

C、可塑性

D、创造性

E、阶段性

4. 人的特性就是人所共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殊属性,它主要包括(BCE)。P158

A、教育属性

B、精神属性

C、自然属性

D、道德属性

E、社会属性

二、填空题:

1. 在教育领域,人的发展便自然归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P171

2. 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比较典型的有(内发论)和(外铄说)两种相互对立的学说。P172

3.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潜在的可能。P176

4. (教育因素)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比,在的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P181

三、简答题:

1.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及其规律。P172

答:动因:比较典型的看法有“内发论”和“外铄论”两种相互对立学说。“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来自人本身,“外铄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二者片面强调了人的发展过成中单方面因素的作用。

根据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因学说,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自身的矛盾所决定,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人的本质是一系列矛盾的存在,做为类本质的人自身的矛盾,在个体身上具体表现为“本我”与“自我”的矛盾、“自我”与“超我”的矛盾。因此,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是“本我”与“自我”的矛盾,即个体的需要与已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外部矛盾是“自我”与“超我”的矛盾,即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人的身心发展。

规律: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③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a.在生理发展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生长不均衡。

b.在心理发展方面,儿童的发展存在最佳期和关键期,发展有不平衡的方面。

④人的身心发展还具有个别差异性。-受遗传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2.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P176

答: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

②人的遗传素质优于动物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潜藏着发展的巨大可能性。

③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④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⑤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影响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⑥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不同。

3.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P179

答:①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

②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③社会的精神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

④社会环境的不同还可能造成个体发展上的巨大差异。

⑤环境因素对人影响的特点是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

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P165 答:①确认了儿童心智成长的内发性与主动性。

②确认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与普遍性。

③确认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速度的个别差异性等。

五、论述题:

1. 联系实际,谈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P181 答: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社会环境中的特殊部分,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的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代表社会对人的要求,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在我国,每一个孩子必须要进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毕业以后,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条件,报考更高一级的学校,有高中、中专、中技、职高、大学……,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学校的教育也是根据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设立了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学层次,最终的目的和方向,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②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是在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制约下进行的,保证了教学的良好秩序,同时学校教育有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无论任何学校,针对学生以及教师都有相

8

应的管理制度,学生和教师都要遵守各自相应的规章制度,而且学校对每一门课,都制定了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期计划写教案,保证了教学得以顺利、有节奏地进行,教学内容不仅考虑了社会的需要,而且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高效率。)

③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在现代社会,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有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把受教育者按一定要求组织教育和训练。(如职业学校的教育就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大量专业人才,而学校里的专业老师大多出自相关专业的第一线,教师以及学校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

④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教育或学校内部的环境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组织起来的,经过精心创设的校园环境和严密的学校管理制度可以限制和排除一切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排斥一切与教育相背道而驰的不良社会因素,如果学生甚至教师做了有违学生或师者身份的事情或触犯了法律,必将得到学校的处分和组织上的处罚,杜绝一切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让学生在一个纯净、团结的校园里学习成长。)

⑤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上的优势,弥补遗传上的缺陷。

心理学以不争的事实表明,人的先天遗传素质是不一样的,教育可以根据儿童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他的长处,弥补他的短处,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方向发展。(无论是智力超常的学生还是先天不足的残疾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学校学有所长,根据各自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来学习,使各自都融入主流社会,成为有用之人。)

2. 结合你校自身状况,谈谈如何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P182

答: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从宏观上看,教育的发展规模、层次和水平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社会经济的需要,要考虑生产力发展和政治经济对教育的要求,同样,进入教育的微观领域,教育也必须考虑受教育者自身的状况、教育自身的条件、家庭和家长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等与之有关的若干因素和条件。如何作到呢?

①积极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创新探索的能力。人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A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精神状态、需要、兴趣、目的等倾向性来选择环境和教育对他的影响;B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能够活化并创造新的教育资源;C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建构能力相匹配。总之,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的大小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外部环境和教育符合人的需求、兴趣和目的时,人会积极接

受这些外来影响,从而达到教育影响所预期的效果,这个时候教育对个体发展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不能照本宣科,教“死书”,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由浅入深,教学中不时插入游戏、课堂讨论等一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②不断提高教育现有的自身条件。包括:教育的物质条件、教师的素质、管理水平以及相关的精神条件等。教育的物质条件是教育赖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教师的素质是决定教育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教育管理水平同样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发挥。(一方面,现在的大多数学校已基本具备了教育的物质条件,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其作用,作到优化组合,以经济、实用、便利为原则。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各自教学专业的特点,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教育当中去,如网络教学,电化教学等等;教师的素质是决定教育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教师要提高思想水平,认识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感,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进修,充实自己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把最先进、最实用的知识交给学生。我国长期以来对教育的管理过于集中,束缚了学校作为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加之招生制度造成的应试教育倾向、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造成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工资拖欠等等,这都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③注重家庭环境的因素,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合作。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是天然的合作者,不仅表现在时间的起继性,还表现为空间的互补性。因为影响教育的家庭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文化水平、家庭的人际氛围等。(只有在学校和家长的齐抓共管下,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从真正了解学生,从而关心和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④加强全社会对教育的认识。教育是社会现象,是社会的有机组合部分,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育人功能;政治制度的开明程度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取向;良好的社会风尚能强化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而消极败落的社会风尚会抵消甚至消解教育的作用;积极进取的民族心态是国民教育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优良的文化传统是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

六、实例分析:

题:今年秋季开学不久,类似学校通知新生家长带孩子做“智力测验”的事件屡有发生。某家长反映:她的女儿从小娇生惯养,由外祖母抚养,因孩子未进过托儿所和幼儿园,开学以来,对学校生活即新鲜又陌生,加之女儿生性文静,不喜欢和同学说话和玩,班主任见她整天闷声不响,就说“我看你女儿脑子不灵活,有些傻,最好带她去做个测试”。请用人的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答:老师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些孩子并不傻。(P176)一个人的发展是一复杂多变的过程,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一般说来有三个方面。

①先天的遗传素质: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

9

经系统的特点等。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的智力水平,才能,特长等各个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有的人容易成为善于思辩的科学家,有的成为优秀的运动员......,那么,这个孩子父母在心理上可能存在内向,生活习性比较文静的现象,这一遗传因素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因此孩子不爱说话,文静。)

②环境因素:环境一般直接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的精神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社会环境的不同还可能造成个体发展上的巨大差异,而且,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这个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没有进过幼儿园和托儿所,并有外祖父母领管,加之孩子父母心理内向的可能,由此可见,孩子从小缺乏与别人沟通,没有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经历。)

③教育因素:教育从广义上来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社会环境的特殊部分,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弥补遗传上的缺陷。(这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而且从未进过幼儿圆和托儿所之类的教育机构,刚进学校,当然对学校生活感到新鲜又陌生,有难以言表的好奇感,她对新环境并没有熟悉。)

综上所述,孩子的这种表现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并不是傻,做为教师来说,应广泛了解情况,善于引导,用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来逐步改变孩子。

七、辨析题:

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P176

判断:这句话是错误的,它不适当的夸大可遗传因素的作用,为“血统论”、“宿命论”提供了理论根据。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有以下作用:

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

②人的遗传素质优于动物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潜藏着发展的巨大可能性。

③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④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⑤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影响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⑥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不同。

遗传因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和教育规定了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遗传因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人就谈不上发展。但是,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从遗传素质到智慧才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印度“狼孩”一例证明,人虽然有优于禽兽的遗传素质,有发展的极大可能性,但如果离开了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人依然会同禽兽一样,没有语言、思维,只能消极的适应环境。由此可见,必要的遗传系统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发展,遗传素质上的差异也不能决定一个人后天成就的大小,一个遗传因素较差的儿童未必终生无所作为。在现实条件下,不同的教育条件、教育程度或教育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实际的驱动机制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现实的人,并直接导致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性质、领域等方面的种种差别。

第六章教育目的

一、多项选择题

1.基础教育阶段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有(ABDE)P195

A、社会本位论

B、生活本位论

C、经济本位论

D、文化本位论

E、个人本位论

2.现代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新特征(BDE)P198

A、时代性

B、融合性

C、发展性

D、适度超越性

E、类主体性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的(ABCDE)P213 A、学会生存B、培养完人C、学会认知D、学会做事E、学会学习

4.《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BCDE)P216

A、学会学习

B、学会认知

C、学会做事

D、学会共同生活

E、学会生存

二、填空题

1.规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的质量规格的是培养目标。P194

2.我国的教育方针通过立法第一次完成的规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P209

3.1997年,日本文部省《教育改革计划书》指出要“努力实现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在国际社会中能够积极生存的、能够为人类共同的知识技术财富做出贡献的新一代”P220。

4.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公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确立了美国2000年国家八大教育目标。P224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广义、狭义):P193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定义,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2.个人本位论:P195

“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一般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教育家卢梭、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进步教育运动中的美国教育家帕克以及人本主义者如罗杰斯。

10

3.社会本位论:P196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在教育目的中主张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法国的教育社会学家涂干尔等。

4.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P209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我国的教育方针重新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概念分析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P194

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标准。而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的质量规格,因学校类型、层次、专业的不同而不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2.教育目标与教学目标P194

教育目标是指培养目标,是指人才培养所必须达到的规格要求。教学目标则为更具体的概念,微观到每个知识内容、每堂课的任务和规定的教程等。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

3.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p195

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从个人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一般人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衡量。因此在教育目的中主张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五、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p204

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本质和核心是:每个社会成员在智力和体力上都能得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全面发展的人的量的方面的规定性,即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第二,全面发展的人的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即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第三,全面发展的人的度的方面的规定性,即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

2.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p208

答:我国的教育方针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基本内容是: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智力、体质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也就是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有创造能力、体魄健全的劳动者。

3.学会认知p216 答:“学会认知”是“学会学习”思想组成部分之一,其中“知”不仅值“知识”,还包括人类自身及其主观世界和自然、社会的外部世界。“认知”不仅是学习书本上的、课堂上的知识,还包括学会认知,学习各种社会规范,掌握学习的工具、求知的手段。

学会认知,要有强烈的动机,探索求知的热情,实事求是的态度,举一反三的方法。学会认知,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不断“完成”而又重新开始的过程。

4.学会做事p217

答:从广义上说,学会做事就是要学会以首创精神能动地参与广泛而生动的发展过程,培养一个人多次变动工作、在这种世界性的职业变动潮流中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它旨在改造世界。

学会做事,将传统意义上的掌握某种劳动技能,转向注重培养劳动者的综合能力。

学会做事,不仅指获得智力技能,而是指培养社会行为技能,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人际关系矛盾、管理人的群体等能力。

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以在“求知”过程中养成的科学素质为基础,培养适应未来职业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在工作中的革新能力。

5.学会共同生活p217

答: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是时代对教育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有着深刻的内涵。学会共同生活,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做到“设身处地”、“由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共处,就是要学会平等对话,相互交流。

学会共同生活,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同时也意味着学习人和自然的所谓相处。

学会共同生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

6.学会生存p218

答:学会生存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之上的一种基本进程,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

学会生存,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以便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

六、论述题

1.试论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198页

(一)教育目的的融合性特征

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将传统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二者相结合。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从个人角度出发,主张把教育还给人,并由此认为教育只有内在目的而无外在目的,是从存在的角度来考察人的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存在有明显的不足。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的要求来规定,个人只是实现社会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它把社会的要求作为决定教育目的的唯一能动要素,无视人的主观性,从而把人

11

塑造成社会所需的工具。这两种教育目的观需要融合。教育是一个人的现有主体性和可能主体性相互转化和循环前进的过程,把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和谐统一起来,应是现代教育的目的和追求。

(二)教育目的的适度超越性特征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存在着三种类型的观点:教育超前发展--教育先行论、教育与社会并行发展、教育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教育适应论。无论是适应型的教育目的,还是适度超越型的教育目的,其要点是教育培养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是培养“工具人”,还是培养“主体人”。教育先行论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受。我国也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教育不应是仅仅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指令,而应该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教育应通过培养主体的人来变革社会,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先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目的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类主体性特征

人们对教育所处时代的反思,使人们认识到教育要从培养个人主体转变为培养类主体。类主体教育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它不仅以个人发展为目的,而且以整个人类的共同发展为目的。第二,类主体教育作为面向个人主体的教育,它发展的不仅仅是认知方面的教育,而是人的完整人格、真善美的统一。

2.你是如何理解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2001年7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实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性指导方针是“三个面向”。

二、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以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为指导。“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从素质教育总的目标出发来具体制定的,体现国家的基础教育的总的教育目的。

三、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新时代的价值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基础教育必须走出目标单一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丰富多彩的人格。第七章教育内容

一、选择题

1.以下那些是课程计划的基本部分(A. B. E. )。P254

A. 教学科目

B.学科开设的顺序

C.规划学科的内容

D.提出学科实施要求

E.学年编制和学周计划

2. 以下哪些是学校教育内容的特征(A.C.D)。P230

A. 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和预定性

B. 学校教育内容是培养人才,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保证

C.学校教育内容具有高度的信息含量和科学的富于逻辑的排列组合

D.学校教育内容的构成具有连续性

E.学校教育内容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3. 我国学生要学会(A.B.D)的学习方式,才能适应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P265

A.合作学习

B.自主学习

C.创造性学习

D.研究性学习

E.接受性学习

二、填空题:

1、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的总和。P229

2、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P255

3、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P255

4、课程改革对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带来了强烈的冲击。P260

5、自主学习的过程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P263

名词解释:

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P229

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总体安排,是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规定,是学校必须遵照执行的文件。P253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级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的、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P255

四、简答题

1、教育内容的特征P229。

答:(1)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和预定性;

(2)学校教育内容具有高度的信息含量和科学的富于逻辑的排列组合;

(3)学校教育内容不仅具有认识价值,还具有形成价值;

(4)学校教育内容被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而又密切联系的主体共同利用;

(5)学校教育内容的构成具有连续性。

2、新课程与现行课程在课程结构上的根本区别。P232 答:新课程改革针对现行课程结构作了重大调整,强调课程的综合性。既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也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辑。在初中阶段设计了理科

12

综合课程“科学”和文科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设计了“艺术”等。此外,这次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课程设置为必修课。还强调课程的均衡性和选择性,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3、新课程与现行课程在课程内容上的根本区别。P232 答:《纲要》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首先,删除了原有课程内容中艰深、陈旧的部分;其次增加了与学生和社会生活相关的成分。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富有生活气息;再次,放弃以往对课程内容进行统一尺度的界定,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

五、论述题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对策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P260

答:(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学科本位,科目太多缺乏整合的现象;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倡导建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分注重接受学习的现象;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注重甄别和选拔的功能;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2、联系实际,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应如何指导、组织学生学习?P260

答: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教师必须在观念和教学方式上有革命性的变化:

(1)教学观念。强调教学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师生互动和参与的比重加大。

(2)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强调教师成为学校课程的参与者。作为主体参与课程开发和实验中,改变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学科的观念,加强学科研究,促进专业发展。

(3)教师常规教学方式。通过与学生的互动的共同探究知识。

(4)重新审视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

(5)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

3、请谈谈你对新课程教科书的编写给教师留有一个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的认识。P258

答:教科书的编写要给教师留有一个充分发挥自己的余地。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应当给教师一个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自己的知识经验投入到教学中去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师生双方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客观世界,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也促使教师去探索和研究自己的教学,有利于塑造研究型的教师。

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P263 答: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主要是由传统的“被动学习”、“个体学习”、“接受性学习”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1)由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那些致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做出的奖赏和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的过程。自主学习有以下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归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2)由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相对“个体学习”提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几个要素:积极达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解决组内冲突,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3) 接受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接受性学习”而言的。研究性学习比接受性学习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观点的认识。P257

答: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一个教师教学的基本材料,是教师课前备课、学生课后复习的基本工具。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

但课程改革之后的教学再不是教师像牧师一样在教室里教科书为文本“布道”,学生像虔诚的基督徒一样全盘接受并信奉书本和老师,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只是把教科书作为一种基本知识的依据。仅仅就教科书上所讲所练的问题来教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仅以教科书所指的为标准答案,信奉其唯一性,就会框住孩子的思维。

教师应就教科书上所指的问题多让学生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主动学习加上教师的客观引导,把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先放旁边,让学生在自由、自主地思考

13

和讨论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所在。

6、联系实际,谈谈课程改革后你对教学观念及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认识

答:(答案同论述题2)

六、实例分析

1、一位老师对学生插话的处理

上午第二节课,我正在讲《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有关柔石“颇有点迂”这一句时,刚提到那个“迂”字,课代表就站起来问:“老师,这个‘迂’是什么意思?是说柔石‘先进’?还是‘落后’?”这一问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课堂上立刻热闹起来,我觉得正好可以利用一下这个机会,让学生们争论一下。A说:“字典上说的‘迂’就是‘迂腐’,是指人的言谈、行事拘泥于陈旧的准则,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显然,柔石的思想有点落后。”B说:“我不同意,柔石是共产党员,对革命忠诚,不怕牺牲,怎么能说他落后呢?”C说:“我觉得‘迂’只是他的性格,不是他的思想,更不是他的生活态度,作者写他的‘迂’不是贬低的意思,而是……”D插话道:“而是赞扬他,这才符合作者的本意。”E说:“我想,我们要扩大点眼界来看待柔石的‘迂’,联系方孝儒的被杀,不难想到柔石的硬气和忠诚。后来写他和作者一起走路时,吃力地‘简直是扶住我’,怕作者被汽车或电车撞死,这不是有点‘迂’吗?他实在太善良,对朋友也实在忠诚,反而让人觉得他‘迂’得可爱。”(笑声)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如同掀起一阵旋风,每个人都被卷入了。我看到同学们充满热望的眼光和专注的神情,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做了小结……在兴奋、愉悦的气氛中,下课铃响了。

一位教师对学生好奇的处理

一位语文老师给学生上《师说》一课,当介绍到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时,学生问:“老师,‘唐宋八大家’都是哪些人呀?”教师脸一板,冷若冰霜地说:“就你多事,那不是你要学的范围,你只要记得韩愈是‘八大家’之一就行了。”一句话,把大家说得目瞪口呆。以后,再有什么问题也不敢问了。

阅读了上述两个案例,请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要点: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见论述题4;2、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见论述题2;

3、课堂教学经验的反思。结合个人实践经验。)

2、据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2001年7—9月的调查:75.6%的教师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停留在灌输—接受的水平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也还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

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学习体验是衡量教学方式优劣的“试金石”。35.8%的小学生、28.2%的中学生反映课堂上经常是教师讲、学生听;38.8%的小学生、7.9%的中学生反映教师上课经常是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如果再加上“有时”“偶尔”,则比例分别高达88.1%、89.9%、94.4%、70.5%。

从以上凋查来看,你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需要改革?如何改革?(答题要点:

1、课程改革对教学观念的影响,见论述题1;2、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见论述题2;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见论述题4;结合个人实践经验加以论述。)

第八章教育途径

一、多项选择题

1、教育途径主要有(ABD)。P269

A、教学

B、咨询与指导

C、训练与实践

D、综合实践活动

E、文化活动

2、加纳德教授的多元智力学说所提出的多元智力是(ABC)。P273

A、存在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我观察智力

B、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

C、人际关系智力

D、合作交往智力

E、情感行为智力

3、咨询与指导是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全方位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主要内容

包括(ABDE)。P280

A、心理咨询与指导

B、职业生涯指导

C、文艺活动指导

D、学习指导

E、休闲指导

二、填空题

1、综合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培养学生综合探究能力为目的。P275

2、综合实践活动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丰富生活体验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P275

3、通过职业指导,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提高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P282

4、与社会要求和学校教育目标一致的休闲活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P287

三、简答题

1、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P270

答:(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首先,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其次,以教学为主是由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特点决定的。再次,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教学是传承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手段

人类文明的传承主要通过教学来进行,其他方式还包括口耳相传、媒介传播(书籍、计算机)等等。

(3)教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在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教学是主渠道。

2、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P276

答:(1). 整体性: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2). 实践性:“考察”、“实验”、“探究”中培养实践能力。

(3).开放性:面向学生地整个生活世界;立足学校面向社会。

(4).生成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成长与学习任务完成同步进行;学习任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生成。

14

(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3、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P277

答:一.指定领域内容

(1)研究性学习:强调尊重个性,自主探究,过程性评价,学生、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地方学校特色突出,教师要求高。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需要社区组织与物质保证。(3)信息技术教育:掌握信息技术与促进积极的信息伦理并进,重在信息伦理。

(4)劳动与技术教育: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使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目标。二.非指定领域内容

(1)团队活动:注重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阶段性,遵循公民道德、理想信念、政治追求的渐进发展过程,强调内容广泛,形式活泼,讲求实效,避免空洞,以学生的思维视角开展活动。

(2)社团活动:以学生的兴趣和自治管理为基础,主要组织特长志趣活动。

4、心理咨询与指导的目标。P285

答:一,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并将其转化为道德行为。

三,使学生通过心理咨询与指导,能对社会和生活环境中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逐渐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

四,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成功体验,使被指导者内在的生命力和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五,顺利实现社会化,使学生能正视现实,明鉴自我,适应社会的要求,胜任社会期望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我。

5、开展健康正当休闲活动的意义。P288

答:意义:1、开展健康的休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2、开展健康的休闲活动,可以消除学生生活中的心理压力;3、拓展人际,增进交流。四.论述题

1.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现代的教学任务的理解。P272 答:现代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

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整个教学任务的基础。这样才能确保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建构学生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力组合的个体,教学对人的智力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因此教学任务不仅在于开发人的数理逻辑和语言能力,还要使每个学生的智力结构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完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的探索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是形成学生正确思想道德的基础。

2. 你在教育工作中所遇到的典型心理问题是什么?是如何指导的?P286

答:心理咨询与指导的内容包括:

1、学习方面:如学习困难、成绩不理想、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突然下降、观察事物不准确、思维混乱等;

2、生活方面:如过分懒惰、依赖、偏食、对新环境无法适应;

3、人际关系:如社交恐怖、过分害羞、不合群、师生关系紧张、经常性说谎等

4、发展方向:如怎样开发和提高学生的智力、选择自己的人生定位等。

心理指导措施:

1、直接咨询:面对面的直接咨询服务。

2、间接指导:通过教师、家长间接解决问题。

3、协调沟通:协调有关部门或校外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服务,如建立热线等。

4、营造情境:心理咨询指导人员努力营造情境,使学生消除心理阴影,重新建立信心。

个人案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加以指导:

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五.实例分析

心理指导的意义:

广大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状况、生理状况、人际关系、社会环境迅速变化时期,面临学习、求职的等人生重大课题的考验,心理上承担较大的压力。加之当前学校、家庭的不恰当的做法,容易出现意志力薄弱、缺乏正常交往、不能承受挫折、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心理困难,甚至厌学、惧学。而学生的求知和成才,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过程。教育内容也是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内化,才渗透到学生的人格特质中。通过心理咨询和指导,对青少年人格发展进行认识、评价和调控,并不断地使他们改变自我对人格发展的态度和要求,可以使其认识到人格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1. 年轻的初中女教师海伦发现自己所教的班里有不少学生学习很吃力,有一些人因此而有些灰心。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增强信心,她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海伦分别抄下大家写给每个人的优点,在把这份“优点单”发给学生自己。同学们看到“优点单”上写的优点,一个个惊喜万分,那些信心不足的同学很快恢复了信心,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若干年后,海沦与这个班的声声一起参加本班一个在战争死去的学生马克的藏历,死者的父亲从其遗物中拿出一张曾经打开、折合

15

过许多次的两张笔记本纸,海伦一眼就认出了这是马克的“优点单”!这时,其他同学也都从自己的贴身口袋里拿出了自己的“优点单”。大家说:我们都保留着这份“优点单”,随时随地带着它。它在我们遇困难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想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阅读了上述案例,谈谈你的体会,请着重于心理指导方面。

答:心理指导的意义(略)

在这个案例中,海伦老师其实运用了赏识教育,以赏识为先导,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有些老师和家长,他们有的不了解、不研究儿童心理,不懂得尊重和赏识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有的易产生急躁情绪,甚至显得粗暴和鲁莽,公开地斥责孩子是“笨蛋”、“低能儿”等等,至使这些孩子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学会赏识教育,不仅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而且通过赞扬和肯定,让孩子在愉悦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增强信心,进一步挖掘自身的潜力。

2. “差生”的成绩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比。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工夫不负有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地表一名。当时我心里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师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那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理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阅读了上述案例,谈谈你的体会,请着重于心理指导方面。

答:心理指导的意义(略)

难道朽木永远都不可雕吗?回答肯定是:不一定。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到该学生的愤愤不平,作为老师不应该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要一视同仁。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人类也在向前发展,差生也是如此,差生在思想上也有进取精神,在学习上也有渴望新知识的意念,差生并非永远是差生,差生也有可塑性,也有成才的可能。

接着,要全面了解差生的内心世界、善待差生。教师热爱好学生,更应该厚爱差生,分析差生的心理,找出差生差的真正症结。

最后,要捕捉差生身上的"闪光点"。作为差生也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有时也有一些进步,因此,教师一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就要及时表扬,以此使它成为后进生向好的方面转化的转折点。

3. 麦克阿瑟将军关于爱子亚瑟的一段祈祷词

主啊,教导我儿子在软弱时能够坚强不屈,在惧怕时能够勇敢自持,在城市的失败总毫不气馁,在光明的胜利中仍能保持谦逊温和。

教导我儿子笃实力行而不从事空想:使他认识你,同时也认识他自己,这才是一切知识的开端。

我祈求你,不要将他引上逸乐之途,而将他置于困难及挑战的磨练与刺激之下。使他学着在风暴中战立起来,而又由此学着同情那些爹到的人求你让他有一颗纯洁的心,有一个高尚的目标,在学习指挥别人之前,先学会自制,在迈向未来之时,而不遗忘过去。

主啊,在他有了这些美德之后,我还要祈求付给他充分的幽默感,以免他过分严肃,赐给他谦虚,才能使他永远的记着真正的伟大是单纯,真正的智慧是坦率,真正的力量是温和。

然后,作为父亲的我,才敢轻声地说:我总算这辈子没白活。

阿门!

请你从这段祈祷词中总结心理健康的一些要点。

答:1.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情绪适中

情绪适中是指情绪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

3.意志健全

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意志标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行动的自觉性是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行动的果断性是善于明辨是非,适当而又当机立断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行动的顽强性是在作出决定、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4.人格统一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各种特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

5.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际关系和谐具体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相互排斥、贬低;对人情感真诚、善良,而不是冷漠无情、施虐、害人;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奉献,而不是私字当头,损人利己,等等。

第九章教育形态

一、多项选择题

1、属于教庭教育的特点有(BCE )。(299页)(还有先导性、终身性)

A全面性B、感染性C、权威性D、融合性E、针对性2、哪些属于社会教育的特点(ACE)。(296页)(还有群众性、融合性)

A、多样性

B、系统性

C、补偿性

D、先导性E开放性

16

二、简答题

1、三种教育力量整合的重要性。(305页)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目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同时他们也各自有着难于克服的局限性,这就需要三者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实现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1)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

一般来说,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在时空上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基本方面,三方面中任何一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教育在时空上出现断裂,导致教育整体遭到破坏、不良影响乘虚而入。

(2)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如果家庭、学校、社会在基本方向上不能保持高度一致,那么,他们各自的作用不仅会相互抵消,还会给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混乱。所以,应增强社会各方面的社会责任感,统一组织好社会教育的工作,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切实做好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在方向上的协调一致。

(3)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

这三种教育不仅在时空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也有各自的特点。对一个特定的教育目标,可能通过不同的教育途径会受到不同的效果,三种力量的整合,有利于互补。

总之,家庭、社会、学校这三种教育力量是各具特色的,彼此之间难以相互替代,只要把这三方面协调起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就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益。

2、社区教育的功能(308页)

社区教育有利于整合社会、家庭、学校三种教育力量,因为它有以下功能。

(1)协调育人

社区教育通过整体作用,综合统筹包括学前教育、学校教育、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了大教育体系。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并优化组合,使各级各类教育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实施同步教育,使社区每位成员的思想、科学文化素质都得到发展。

(2)环境优化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通过社区教育可以协调社会各界力量,消除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种场所和设施的影响,减少社区诱发违法犯罪的因素,净化社区环境。(3)组织协调

社区各结构单位都有教育职能,社区教育的组织协调作用在于,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组织协调,形成整体教育效能。

(4)管理监督

社区教育的监督管理,是指社区教育委员会组织协调社区各方面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对政府管理教育和学校办学起监督、管理、咨询和评估作用,以确保学校办学方向端正,促进学校教育健康发展。

三、论述题

结合本地社会、家庭和学校在教育问题上配合的现状,谈对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的思考和建议。

(1)社会教育的基本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和家庭以外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294页)

(2)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其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298页)

(3)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又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它具有: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302页)

以上三种教育力量应整合。(305页)

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目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同时他们也各自有着难于克服的局限性。这就需要三者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实现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见简答题1)

(1)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

(2)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3)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

总之,家庭、社会、学校这三种教育力量是各具特色的,彼此之间难以相互替代,只要把这三方面协调起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就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益。

三种教育力量整合的新体制探索——社区教育

(1)社区是以一定区域相联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社区教育有协调育人、环境优化、组织协调、管理监督这四个功能。(308页,见简答题2)

结合实际(略)

四、案例分析

1、王小奇

社会、家庭、学校三种教育力量如何整合,谈谈你的认识。

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它具有: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是教育发展的高级形态,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一致居于主导地位。但,它也有局限性:(1)学校教育并没有占据学生活动的所有时间和空间。从静态看,学校教

17

育不是学生一日活动的全部时空;从时间动态来看,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活动中心发生位移。(2)学校教育的制度化也滋生了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利影响。(302页)

学校教育力量不够时,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应及时补充。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意识的教育。其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篇章,使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摇篮,孩子都是在双亲的直接影响下长大的,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具有奠基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由于家长的权威性,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积极或消极的的作用;家庭教育更能适应个体发展,家庭教育具有个别性特点,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298页)

家长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防患于未然、引导孩子走上正路、及早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而不要亡羊补牢。

社会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和家庭以外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294页)

社会教育具有其它教育形态不可比拟的特殊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属各各方面:

(1)社会教育直接面向全社会,又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它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

(2) 社会教育不仅面对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劳动者。

(3) 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制度化学校教育的严格约束性。

(4)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教育更有利于人的社会化。(294页)

如对于社会上违法乱纪、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分子,应充分利用政府职能、利用法律手段予以打击,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的实施,为教育作坚实后盾,为青少年创造一片纯净的天空。(联系实例略)

2、对上述调查的结果,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角度,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它具有: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是教育发展的高级形态,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一致居于主导地位。

学校有责任将学生在校表现及时、客观、全面、准确地传达给家长,不该有所偏重,应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表现,教师有责任爱每一个孩子,多一些耐心,多一份宽容。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意识的教育。其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篇章,使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摇篮,孩子都是在双亲的直接影响下长大的,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具有奠基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由于家长的权威性,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积极或消极的的作用;家庭教育更能适应个体发展,家庭教育具有个别性特点,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家长也不能将一切责任推给学校,应主动地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向老师提出自己的要求,介绍孩子的优点。

总之,沟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教师与家长都应努力实现它。(联系实例略)

第十章教师

一、多项选择题

1、英国“新学校”模式推行的教育方式是(B. D. E.)p319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书本中心

D.社会中心

E.活动中心

2、道尔顿学校模式要求教师的工作坚持三项原则,即(B. C. D)p319

A.平等

B.自由 C .合作D. 时间预算 E. 集体讲授

3、文纳特卡学校模式要求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A.C.D.)p321

A.制定学习目标 B. 安排学术活动 C. 制定学习计划

D.编写适合儿童自学的教材

E. 讲授书本知识

4、教师的专业结构构成要素(A.B.D.)p348

A.教师专业能力

B.教师专业知识

C.教师职业道德

D.教师专业精神

E.教师专业态度

二、填空题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用了这样一个形象说法:“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基础教育”。P323

2、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这一权威文献中提出“教师是专业性职业”。P324

3、教师角色的职能是指教师在社会分工中所承担的专门职责。P334

三、名词解释

教师教育:就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进行的连续性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P359

四、简答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师职业变化的方向与特点。P322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师职业的变化是深刻的:(1)教师职业职能的变化:以学会生存为根本职能。(2)教会学习是教师职业的新的工作方式: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从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3)教师职业被认定为专业性职业:经过严格训练、持续研究以获得和维持专业知识和技能。

(4)教师的终身教育得以实施:教师职业者必须是终身学习者。

(5)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

2、教师作为职业人的特点p330

18

答:首先,作为职业人,社会对他们的行为有着很高的标准和严格而又多方面的规范。

其次,教师作为职业人,其一言一行都应遵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应时刻具备爱心、责任心。

3、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对策(可能性)p346

答:要使教师职业专业化,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1)提高教师职业对教育理论的依赖性

(2)延长教师培训年限,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

(3)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标准,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性

(4)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伦理规范

4、利思伍德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三维模式P353

答:利思伍德突破了对教师发展的单一的关注思维模式,提出了专业知能、心理发展和职业周期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把三个维度作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教师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一维,教师专业知能发展。第二维,教师的职业发展周期。第三维,教师的心理发展。

5、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P363 答:“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在都表述和指称教师培养教育活动,而且,在内涵上也有一致之处。

区别是:“师范教育”是指按照教师的规范、标准培养训练教师的教育,主要是指教师的职前教育。“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进行的连续性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

“教师教育”和“师范教育”是两种不同的体系。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去比较两种体系的不同并认识二者之间的联系。从时间维度上看,教师教育是终身性的,师范教育是阶段性的;从空间的维度上看,教师教育的空间可以分为三大块:职前教育场所、入职教育场所、职后继续教育场所。“师范教育”仅限于职前教育场所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师的“学者”、“研究者”职能的认识P336

答:做“学者”、“研究者”,是信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进入信息社会,人类面临的新问题是:要建立学习社会,实现终身学习。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这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权利,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这些都意味着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事实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

因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师的新职能:“教师在培养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学习态度上也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应激发好奇心,培养自主能力,鼓励思考的严谨性,并为正规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成功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就是教师必须成为“学者”、“研究者”的原因。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师的“伴奏者”、“促进者”、“领导者”职能的认识P337

答:教师作为“伴奏者”,是指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促进者”是从教育的目的的角度提出的。以往的教育是以经济的增长为目的的教育,21世纪的教育是“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

“领导者”是从教师角色的社会地位角度提出的新职能,是创造学习社会的需要。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的看,积极的听,真实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3、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如何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的(如果你是教师,说说你是如何在业内获得发展的)P343

答:教师在业内的发展,决定于其个人对社会圈子的认识和反映:

①适应学校圈子的方式

②独立于学校圈子的方式

③适应或独立于同事外社会圈子(学生和家长)的方式

具体受到这样一些因素的影响:(1)校长在教师个体角色地位的获得与确立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2)教师的角色地位是靠专业能力和业绩获得并确立的。因此,学校圈子的专业发展条件、机会对教师个体是最重要的。(3)教师个体在执行角色时,对角色地位的追求目标是可以改变的。(4)教师的角色地位最终是以教学效果来确立的。(5)学生和家长构成的社会圈子,对教师个体获得角色地位影响很大。(6)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对角色地位的追求不一样,校领导必须能知人善任。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在业内获得发展,我想首先必须有“知识”。这里的知识既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19

也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知识是教师的从业资本。除了具备知识,还必须有“智慧”,有较高的业务能力,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工作业绩突出。同时也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唯其这样,才能得到学生、家长及领导、同事的认可。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在业内获得发展,提升在业内的地位。

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看法及建议P328

答:我国从2001年4月1日起,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并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教师资格条例》中规定教师资格条件,即可授予教师资格证书,教师必须持此证书上岗。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为实行教师职业专业化提供了可能性。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目前教师职后教育的政策和实施的看法P370

答:我国目前教师职后教育处在“工程型”或“素质型”阶段。“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是对中小学教师实施全员培训的工程。该“工程”是以提高全体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的,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为培训重点;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为首要内容;把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全培训的突破口;高度重视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培训;认真做好提高学历层次培训;把骨干教师培训摆在突出位置。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目前我国教师职后教育的政策是认同的,希望对教师的职后教育要踏踏实实认真进行,让广大一线教师通过职后教育有所得,对教育教学确有帮助,不要搞形式主义,教师花了金钱、精力却一无所获。

第十一章学生

一、多项选择题

1、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

一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ACDE )。P397

A、无歧视原则

B、保护儿童原则

C、儿童权益最佳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2、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ACE )P397

A、受教育的权利

B、结社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

D、婚姻的权利

E、安全的权利

二、填空题

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是处于少年儿童时期的人,是受教育的对象。P376

2、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P378

3、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实践自然就是以学生为本。P391

4、所谓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特征。P401

5、性别差异而产生的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有生理因

素、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教育的不足。P412

三、简答题

1、学生的时代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P377

答:(1)主体意识增强

从古到今,“人的主体性”就是人们关注的主题。它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

(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

学生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接触各种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光碟等,特别是网络信息传输,比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任何媒体都要快捷和方便。

(3)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

面对学生多元文化冲击较大的情况,学校和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文化和价值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与个体和人类的利益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同辈群体的相处模式代表孩子们未来与人交往的模式,合作与竞争更多地发生在他们中间。

2、当代学生观有哪些?P389

答:(1)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以人为基点,从人出发又向人回归的教育思想,这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

(2)尊重的教育理念

“尊重的教育理念”内容丰富,单从学生观的视角来看,主要有: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自尊。

(3)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既表明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又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个体。

(4)依法施教的理念

包括、儿童权益的基本原则,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青少年保护合法权益申诉范围。

(5)自我教育的理念

自我教育是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

3、教育如何满足学生的期待与要求?P386

答:(1)使学生达到基础性、发展性与创造性学习的统一。

学生要掌握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必要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能促进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必要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即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力要统一起来。

(2)对学生进行的必要的价值观的引导。必须倡导有价值导向的教育。

4、少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P406

答:(1)少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是:身心开始发生急剧变化,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心理上的“成人感”日益显露出来。首先表现在生理特点上。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性成熟。

(2)少年期学生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的“青春期教育”。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粮。加强少年学生的情感、品德和理想教育是教育者的重要任务。对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教育者的又一重

20

教育学原理配套练习题__第一章第二章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育学原理配套练习题整编人:秦善鹏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第1页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 1.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___________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A.《论语》 B.《孟子·尽心下》 C.《孟子·尽心上》 D.《大学》 2. 教育史上,“产婆术”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夸美纽斯 3.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______。() A.教师职业的出现 B.文字的出现 C.班级授课制的出现 D.教学方法的系统化 4.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这体现了教育 的_____。()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继承性 D.生产性 5.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定了_________。()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6. “终身化”的教育特征出现在________。() A.古代社会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社会 D.现代社会 7. _________的出版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A.《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 8. 否定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教育特征是_______。()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9. 关于教育的起源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我国古代朱熹所持的观点是________。()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10. ___________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11. _________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其特点是学术自由。() A.稷下学宫 B.鸿都门学 C.太学 D.郡国学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是__________。() A.科举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禅让制 13.瞽宗是________大学特有的名称。() 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春秋战国时期 14.“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对“教育”作此解释的是________。() A.许慎 B.孔子 C.朱熹 D.韩愈 15.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其中处于最底层的是_________。() A.婆罗门 B.刹帝利 C.首陀罗 D.吠舍 16.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 _______。()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杜威 17.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_________。()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18. 在教育的基本要素里,作为中介的是________。()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影响 D.教育内容 19.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这句话说明教育具有 有_________。() A.历史性 B.永恒性 C.普遍性 D.相对独立性 20. 下列不是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 A.维多利诺 B.凯洛夫 C.蒙田 D.伊拉斯谟 21. 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是_______。() A.庠 B.序 C.校 D.学 22.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_________一书中。() A.《论语》 B.《礼记》 C.《师说》 D.《学记》 23. 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________。() A.文化知识教育 B.艺术教育 C.军事体育教育 D.读、写、算的教育 24.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__________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25.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_。() A.《民主主义与教育》 B.《政治学》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 26. 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注重“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_____。() A.赫尔巴特 B.约翰·杜威 C.凯洛夫 D.洛克 27. 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________。()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28. 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_______。()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措施 D.教育内容 29. 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 是______。()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普通教育法》 C.《大教学论》 D.《理想国》 30.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是______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现代社会 31. 在我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_______。() A.《对教育方针的意见》 B.《新教育大纲》 C.《教学与发展》 D.《民主主义与教育》 32.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______。()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33.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朱熹对“悱”的解释是_______。 () A.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B.达其辞 C.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D.开其意 34. __________要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炼精神,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庄子

现代教育学各章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现代教育学》各章检测试题二及参考答案 导论 一、单选题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B.卢梭C.杜威D.赫尔巴特 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A.培根B.格斯纳C.洛克D.克伯屈 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A.卢梭的《爱弥儿》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大学》B.《论语》C.《学记》D.《礼记》 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 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三、概念解释 1.《学记》——我国先秦时期的《学记》,是我国儒家学派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概括,它阐明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任务、制度、内容、原则、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等,体系比较严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 在这本著作中,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建立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贯穿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探讨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3.教育学研究范式----范式这个概念代表了从事某一特殊领域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 同信念、传统、理论和方法。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了教育学研究的价

教育学原理题库及答案

《教育学》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活动,都是教育。 2.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______ 。 3.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功能。 4.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 考,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原则。 5.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______ 。 6.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 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 _______ 。 7.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_ 。 8.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 限,这种课程就是______ 。 9.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_______ 教育。 10.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___ 原则。 11.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____ 。 12.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_____ 。 13.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___ 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______ 。 15.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_______ 教育。 16.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______ 教学。 17.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 18.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____ 。 二、单项选择题 1.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 A. 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3.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就是()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4.教育学中所讲的人的发展,是指人的个体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发生的有规律地变化和逐渐( )

教育学原理_习题集(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一个标志。A.个性化教育B.制度化教育C.学校教育D.终身教育 2.教育学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 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 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B.上帝造人C.天降生民D.《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4.下列关于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主要观点概括错误的是() A.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B.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C.教育是永恒不变的范畴 D.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5.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 A.埃及B.中国C.印度D.希腊 6.()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A.文字B.有闲者C.学校D.教师 7.我国学校最早产生于() A.夏代B.商代C.周代D.春秋战国时期 8.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特点,这是() A.奴隶社会的教育B.封建社会的教育C.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D.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9.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A.四书五经B.七艺C.六艺D.骑士七技 10.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A.普及教育B.义务教育C.教育机会平等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现象B.教育事实C.教育规律D.教育问题 12.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 A.夸美纽斯B.康德C.赫尔巴特D.洛克 13.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 A.《大教学论》B.《学记》C.《康德论教育》D.《普通教育学》 14.最早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人是() A.洛克B.卢梭C.康德D.赫尔巴特 15.“自然教育”的提出者是() A.康德B.赫尔巴特C.洛克D.卢梭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现代教育原理大作业网考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现代教育原理》大作业形考任务网考试题及答案考核说明:终结性考核为开放性考核,采取课程论文的形式,课程论文字数不低于2000字。 如何应当当下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些规定明确说明,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意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主动地、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世纪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本文就教师进行初步探讨。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是改革的最大阻力。在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存在很多疑虑和担心。这些观念上的问题不解决,学习方式是很难转变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于是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的教师,必须从自己面临的现实情境和客观条件出发,充分理解国家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对课程改革表现出更多专业关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适,使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过去的旧传统、旧观念转移到新理念指导下,适应新课程标准。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这轮课程改革先要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学校教学的实体和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现时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其次教学重结论,又重过程。要把过程和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必备的基础。 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过去的教学观念陈旧,而且落后,认为我的学生考试非常优秀,优秀率高就是教的好,(实际上家长、社会甚至学校也确实是这样评价的)于是,我的教学观念就是我讲的清楚,明白,学生只要认真听,认真记,就一定能学好,考试成绩一定不会差,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在应试考试的考场上,我的学生也真是考的很好,于是我也就成了好教师。今天我反思之后感觉到,过去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只凭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抹杀和个性的摧残。 (二)教师要更新教学方式。 教师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的课程理念中,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主动过程,强调师生交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个人认为,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

教育学原理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延边大学

教育学原理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延边大学 第一章测试 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参考答案: 《学记》 2.提出“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 参考答案: 苏格拉底 3.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 )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参考答案: 夸美纽斯 4.()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参考答案: 《普通教育学》 5.在西方教育史上,主张学生中学、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现代教育派代表人 物是( )。

参考答案: 杜威 6.教育的规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二是教育 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 )。 参考答案: 对 7.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是《演说家的培养》( )。 参考答案: 对 8.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 )。 参考答案: 对 9.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专门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著有《教育诗》《论共 产主义教育》的教育家是克鲁普斯卡娅( )。 参考答案: 错 10.赫尔巴特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即强调教育教学中德育的首要地位 ()。

参考答案: 对 第二章测试 1.关于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错误是否定了() 参考答案: 教育的社会性 2.学校教育产生于( )。 参考答案: 奴隶社会初期 3.信息社会教育的特点的是()。 参考答案: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国际化 ;教育的人性化 ;教育的全民化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只要有人类社会 存在,就离不开教育.以上观点体现出了() 参考答案:

教育的永恒性 5.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参考答案: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6.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 参考答案: 对 7.狭义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 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 参考答案: 对 8.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参考答案: 错 9.教育现代化主要在于教育设施现代化。() 参考答案: 错

现代教育原理章节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教育概说 一、多项选择题 1.对普通教育学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专门研究时又分为(ADE)p9 A、教学论 B、学校管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德育论 E、教育原理 2.在中国古代,为后来中国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的著作有(BC)P7 A、《史记》 B、《论语》 C、《学记》 D、《墨子》 E、《战国策》 3.从根本上看,贯彻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AD)P15 A、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B、教育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教育与课程之间的矛盾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矛盾 E、教育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填空题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问世,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开始。P8 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P19 3.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培养。P27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狭义):P5 广义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2.教育学:P7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教育特别是研究教师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学是一种理论形态。 3.教育科学:P8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4.教育现象:P10 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5.教育问题:P12 当某种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地议论、评说,甚至因其违反教育规律或社会发展规律,阻碍了教育或人的身心发展而急需改变时,这种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就成了教育问题。6.教育经验:P14 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 7.教育思想:P15 教育思想泛指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是指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 8.教育理论:P16 教育理论是指人们在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一系列理论范畴所构成的较为系统和严密的教育思想,如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这个属概念中的一个种概念,而不是教育思想的全部。 9.教育流派:P17 教育流派是指具有系统的教育思想主张,以富有说服力的独到研究成果占据第一研究领域和研究优势,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理论派别。 10.教育思潮:P17 教育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集中反映社会群体的教育意愿、教育要求和教育思想,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思想倾向或思想潮流。 11.教育方针:P18 教育方针是由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要求提出的,带有法律效力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方向、目的、道路的总体规定。 12.教育政策:P19 教育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或政党制订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行政措施,是人们为了规范教育行为而以国家或政党、政府的名义颁布的教育行为指南。 四、概念分析 1.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P14 教育规律是教育显现与其他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或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摆脱了教育实践的具体形式、地点、时间、类别的种种限制,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永恒性。 教育经验是发现教育规律的基础,教育经验的普遍性和局限性取决于其暗含教育规律的程度和影响效果性的程度。 2.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P15 教育思想泛指人们对教育教育现象的认识,是指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它具体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三个方面,这三者即相互渗透又各有区别,同时它们又具有相容并列的关系。教育理论是指人们在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一系列理论范畴所构成的较为系统和严密的教育思想。 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这个概念的一个种概念,而不是教育思想的全部。 3.教育流派与教育思潮P17 教育流派是指具有系统的教育思想主张,以富有说服力的独到研究成果占据第一研究领域和研究优势,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教育理论派别。 教育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集中反映社会群体的教育意愿、教育要求和教育思想,流传较广、影响

教育学原理第六到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一、名词解释题 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育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2、办学体制:学校办学制度也可称为办学体制,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学校的兴办进行管理和规范的一套制度体系。 3、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权限、管理机构设置和各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管理方式等做出的制度规定。 4、义务教育制度: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对所有的学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国家予以保证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简答题 1、学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学校产生有哪些重要意义? 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社会生活中间接经验的积累; ③记载和传承文化工具的出现。 意义:学校的产生不仅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学校的产生,是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质的飞跃。这种飞跃是指,学校的产生,使学校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和主导形态,开辟了人类教育的新纪元。 其次,学校的产生,标志着形式化和制度化教育的开始,人类社会的教育从此成为一种专门化的事业。学校产生以前,教育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是非形式化地存在的。学校产生之后,教育便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分化出来,从而成为一种专门化、形式化的教育。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教育开始走向制度化。 最后,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校产生之后,有了专门传道、授业的教师,使得人类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和文明成果有了不断传承的可能。学校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与结品,负有传承文明和促进文明发展的使命。所以,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现代学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1、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2、培养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3、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开展科学研究 5、提供社会服务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 1、适应时代的要求。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就是要求改革者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设计和构建与各方面改革相适应的规则体系。因此,现代学校制度通常是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关注点。 2、学生发展为核心。在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下,所有的规则体系都是围绕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来构建的,从而更加凸显了教育的独立性和学校的自主性。 3、协调校内和校外关系。现代学校制度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来构建校内制度和校外制度,强调学校利益相关者在制度构建和发展中的作用。 三、论述题 1、试评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经验。

现代教育原理-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现代教育原理 一、单选题 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 A. 主导作用 B. 决定作用 C. 不起作用 D. 生理前提作用 正确答案: D 2.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 社会生产力 B. 政治经济制度 C. 上层建筑 D. 科学技术 E. 人口质量 正确答案: B 3.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A. 稳定性 B. 顺序性 C. 阶段性 D. 不平衡性 E. 个别差异性 正确答案: D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 环境 B. 遗传 C. 教育 正确答案: A 5.心理学理论为我们认识人的发展及其规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20世纪发展心理 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是()。 A.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B.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C.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D.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E. 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 正确答案: C 6.受教育权利是受()制约的。 A. 社会生产力 B.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 时代 D. 社会历史形态 E. 社会文化 正确答案: B 7.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A. 稳定性 B. 顺序性 C. 阶段性 D. 不平衡性 E. 个别差异性 正确答案: E 8.人类历史上的“狼孩”事例,说明了()。 A. 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B. 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C. 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作用 D. 自然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正确答案: B 9.规定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性质、总方向、总目标的是()。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育目标 E. 教学目标 正确答案: A 10.1993年,美国政府在()中,确定了美国国家的八大教育目标。 A. 《国家处在危险之中》 B. 《普及科学2061计划》 C.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 D.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正确答案: D 11.规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标准的是()。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育目标 E. 教学目标 正确答案: B 12.“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该话出自()。 A. 《中庸》 B. 《论语》 C. 《学记》 D. 《说文解字》 正确答案: C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对教育产生的制约和影响,具体表现在()等各方面。 A. 教育目的 B. 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教育学原理配套练习题--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及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 1.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___________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A.《论语》 B.《孟子·尽心下》 C.《孟子·尽心上》 D.《大学》 2. 教育史上,“产婆术”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夸美纽斯 3.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______。() A.教师职业的出现 B.文字的出现 C.班级授课制的出现 D.教学方法的系统化 4.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这体现了教育的_____。 ()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继承性 D.生产性 5.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定了_________。()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6. “终身化”的教育特征出现在________。() A.古代社会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社会 D.现代社会 7. _________的出版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A.《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及教育》 8. 否定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教育特征是_______。()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9. 关于教育的起源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我国古代朱熹所持的观点是________。()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10. ___________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11. _________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其特点是学术自由。() A.稷下学宫 B.鸿都门学 C.太学 D.郡国学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是__________。() A.科举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禅让制 13. 瞽宗是________大学特有的名称。() 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春秋战国时期 14.“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对“教育”作此解释的是________。() A.许慎 B.孔子 C.朱熹 D.韩愈 15.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其中处于最底层的是_________。() A.婆罗门 B.刹帝利 C.首陀罗 D.吠舍 16.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_______。 ()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杜威 17.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_________。()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18. 在教育的基本要素里,作为中介的是________。()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影响 D.教育内容 19.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这句话说明教育具有 有_________。() A.历史性 B.永恒性 C.普遍性 D.相对独立性 20. 下列不是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 A.维多利诺 B.凯洛夫 C.蒙田 D.伊拉斯谟 21. 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是_______。() A.庠 B.序 C.校 D.学 22.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_________一书中。() A.《论语》 B.《礼记》 C.《师说》 D.《学记》 23. 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________。() A.文化知识教育 B.艺术教育 C.军事体育教育 D.读、写、算的教育 24.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__________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25.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_。() A.《民主主义及教育》 B.《政治学》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 26. 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及教材的统一,注重“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_____。() A.赫尔巴特 B.约翰·杜威 C.凯洛夫 D.洛克 27. 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________。()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28. 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_______。()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措施 D.教育内容 29. 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是______。 ()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普通教育法》 C.《大教学论》 D.《理想国》 30. 学校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是______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现代社会 31. 在我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_______。() A.《对教育方针的意见》 B.《新教育大纲》 C.《教学及发展》 D.《民主主义及教育》 32.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______。()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33.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朱熹对“悱”的解释是_______。() A.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B.达其辞 C.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D.开其意 34. __________要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炼精神,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庄子 35.“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于生产劳动的需要,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观点是______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现代教育原理》形考任务4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现代教育原理》形考任务4试题及答案 形考任务四 一、多项选择题(共8道试题,共16分。) 题目1 当代社会存在的基本教育形态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终身教育 B.家庭教育 C. 高等教育 D.社会教育 E.学校教育 题目2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B. 保护儿童原则 C.无歧视原则 D.儿童权益最佳原则 E. 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题目3 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 选择一项或多项: A.受教育的权利 B.受尊重的权利 C. 结社的权利 D.安全的权利 E. 婚姻的权利 题目4 下列答案中哪些属于家庭教育的特点()。 选择一项或多项:

A.终身性 B.权威性 C. 全面性 D.感染性 E.针对性 题目5 英国“新学校”模式推行的教育方式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书本中心 B. 教师中心 C. 活动中心 D. 社会中心 E. 儿童中心 题目6 教师专业结构的构成要素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教师专业能力 B.教师专业精神 C. 教师职业道德 D.教师专业知识 E. 教师专业态度 题目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教师职业职能的转变 B. 教师的终身教育得以实施 C.教会学习是教师职业的新的工作方式 D.教师职业被认定为专业性职业 E.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 题目8 道尔顿学校模式要求教师的工作坚持三项原则,即()。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平等 B.自由 C. 合作 D. 集体讲授 E. 时间预算 二、名词解释(共3道试题,共15分。) 题目9 社会教育(狭义):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题目10 教师教育与师范教育: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师范教育是指按照教师的规范、标准培养训练教师的教育,主要是指教师的职前教育;教师教育则是统合了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概念的新概念。 题目11 教师职业专业化: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是说: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要按照专业标准,使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教师职业成为专业,需要一个过程。 三、简答题(共3道试题,共30分。) 题目12 三种教育力量整合的重要性有哪些? 答:(1)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 (2)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整个教育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3)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 题目13 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策略(或可能性)是什么? 答:(1)提高教师职业对教育理论的依赖性; (2)延长教师培养年限,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 (3)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标准,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性; (4)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规范。 题目14 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

2023年现代教育学各章检测试题库二附参考答案

《现代教育学》各章检测试题二及参照答案 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 D 旳出版。 A.培根旳《论科学旳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旳《大教学论》C.洛克旳《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旳《一般教育学》 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 A 首先提出旳。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杜威D.赫尔巴特 提出完整旳绅士教育理论体系旳是 C A.培根B.格斯纳 C.洛克 D.克伯屈 “把某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旳所有艺术”指旳是 B A.卢梭旳《爱弥儿》 B.夸美纽斯旳《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一般教育学》 D.裴斯泰洛齐旳《林哈德与葛笃德》 C A.《大学》B.《论语》 C.《学记》 D.《礼记》 二、判断题(对旳旳用“√”,错误旳用“×”)

1.《论语》是孔子所写旳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旳著作。(X) 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旳途径、措施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旳。(√)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 三、材料分析题 “所谓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旳教育学。” 要点:现代教育学这一说法有两种不一样旳理解,一是时间概念即是现代时期旳教育学,所重视旳是教育与现代社会旳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旳关系。 二是价值概念,将教育学理解为“现代教育”之学,也就是指教育学自身所体现出来旳现代性,如理论基础旳多元化,理论系统化和多元化,元教育理论旳产生等等。 四、论述题 1.教育学经历了哪些不一样旳发展阶段,不一样阶段旳特点是什么? 答:前教育学阶段,特点: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对教育旳论述散见在其他著作当中。 独立教育学形成阶段,特点:教育学成为一种独立旳领域;成立了教育

现代教育原理第一章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

《现代教育原理》 第一章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题: 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句话出自古代教育家孟子。 2.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主张。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思想最早出自《论语》。 4.在教育学发展史上,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5.“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这就是教育学”,这句话出自日本的田蒲武雄。 6.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科学是普通教育学。 7.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8.“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艺术,因为......教育学的本质中更多的是理论分析,而不是活动过程本身”,这句话出自法国教育家贝斯特。 二、单项选择 1.“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_______。 C. 《说文解字》

2.“教育史为人的未来的完满生活做预备”,这句话出自______。 B. 斯宾塞。 3.教育的本质是 _______。 D. 培养人的活动。 4.在教育学发展史中,通常被看成是系统教育学专著的是 _______。 B 《普通教育学》。 5“教育学通常被理解为教的科学和艺术”这句话出自教育家 _______。 D. 亨德森 6.“我直接把教育学定义为教育的科学”,出自_______。 B.贝斯特 7.在教育学发展史上,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科学基础来论述教育问题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 _______。 C.《普通教育学》 三、名词解释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教育特别是研究教师如何更加科学、有小弟培养人的科学。 3、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 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4、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教育学原理题11(含答案)

《教育学原理》试卷 (第十一套)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育国际化即教育要面向世界.也就是说现代教育从______ ,教育制度,______到教育管理都要面向世界. 答案:教育目标教育内容 2,社会生活条件(环境)包括社会______和社会自然条件.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影响作用. 答案:物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条件决定性 3,结构主义课程的特征是课程框架不是具体的知识,也不是儿童活动中的______,而是处于学科核心地位的______. 答案:经验知识结构 4,"实质教育"派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______,而______是可以自然得到发展的. 答案:知识能力 5,在教学过程中______是最重要的人的因素,______是顺利进行教学的客观依据和物质保证. 答案: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6,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根据______的基本观点提出的,"合作教育"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答案:卡罗尔"学校学习模式" 阿莫纳什维利 7,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______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括 ______,讲渎,讲演等教学方式. 答案:知识信息讲述,讲解 8,学生的年龄特征制约着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______和______. 答案:深度广度 9,各学科教学都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的______与教学过程的______之中. 答案:教学内容各个环节 10,近十余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征表现为广泛性,______ ,主体性和______ . 答案:全面性不平衡性 二,单选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杜威 C,康德 D,马卡连柯答案:B 2,提倡终身教育的是法国的( ). A,郎格郎 B,斯金纳 C,布鲁姆 D,赞可夫答案:A 3,教育理论来源于( ). A,社会实践 B,生产劳动 C,教育实践 D,科学实验答案:C 4,教育在发展中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不同步,这是教育的( ). A,能动性 B,可控性 C,超前性 D,相对独立性答案:D 5,儿童身心的发展总是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的,这是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可变性 C,顺序性 D,稳定性答案:C 6,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