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讲解_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2

知识讲解_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2

知识讲解_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2
知识讲解_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2

文言特殊句式之

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

编稿:程彦芳审稿:王娜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

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用来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语序。在古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和相应的形式。

“……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求可使报秦之人)“……之……”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之……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

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之马)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铿然有之声石)

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具体形式为中心词+数量定语。

例,

7、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8、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千斤金、万家邑)谓语前置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规则,主语和谓语的次序,通常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但是,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分开。这种句式我们把它称为主谓倒装句,也叫谓语前置。比较少见。例,

9、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汝之不惠,甚矣!)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10、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状语(介宾结构)后置句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的时候大多数要提到谓语的前面去。在文言文中,状语常常由介宾短语充当,在介词结构后置句中,介词多为“于”、“以”、“乎”等词,常见格式有以下几种。

介词结构“于……”式,由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常放在位于动词后作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应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例,

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12、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兰亭集序》)介宾结构“乎……”式,由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

1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1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侍坐》)

介词结构“以……”式,由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

15、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16、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固定结构

有所……、无所……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例,

17、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18、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有以……、无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例,

19、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2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孰与(若)……、……与……疏……

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例,

2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2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3、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其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乎”是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大概说的就是……吧”。例,

24、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25、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我之谓也。(《秋水》)

……所以……

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可译为“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的原因”等。例,

2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7、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例,

28、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29、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

如何、奈何、若何

此式都表疑问,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

30、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3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何……为(wéi)、何以……为(wéi)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例,

3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3、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何……之有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例,

34、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3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

不亦……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

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不是……吗”。例,

3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六则》)

37、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得无……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例,

38、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39、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无乃……乎

表示测度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与(欤)”、“耶”等语气词替换。可译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同义结构还有“非乃……乎”、“不乃……乎”等。例,

40、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41、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题型解读

例1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①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括:箭的末端。

将文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译文:

(2)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译文:

【答案】(1)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火烤(或“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盔甲)。

(2)(假如把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还把它磨得尖尖的,难道它(或“那样”)射入得不是更深吗?

【解析】(1)注意词语“柔”、“斩”、“达”、“犀革”;(2)注意词语“羽”、“镞”、“砺”及表反问的固定句式“不亦……乎”。

【参考译文】子路去见孔子,孔子说:“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我爱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我只是说,凭你(现在)所具有的才能,假如加上勤学好问,难道(谁)能赶得上你吗?”……子路说:“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火烤(或“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盔甲)。由此看来,要什么学问?”孔子说:“(假如把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还把它磨得尖尖的,难道它(或“那样”)射入得不是更深吗?”子路(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拜了又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教育。”例2 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译文:

(2)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

译文:

(3)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译文:

【答案】(1)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

将近一半的路程。

(2)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

(3)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解析】(1)句中重要词语:去(距离)、或(有的)。(2)句中重要词语:以(来)。“子之幼者”是定语后置。(3)句中重要词语:丰(使……富足)、自私(自私自利)。

例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译文:

(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译文:

(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译文:

【答案】(1)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2)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3)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解析】(1)句注意“购”、“踪迹”等;(2)句注意“方”、“罢”、“异”等词;(3)句注意词语“卒”,以及状语后置句“无补于明之亡”和疑问句“何与”。

例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译文: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

【答案】(1)您因为一人的赞美而召用我,一人的诽谤而赶走我,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事后,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

(2)季布的名声更加显扬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

【解析】第(1)句中“以”解释为“因为”,“毁”解释为“诽谤”,“去”解释为“赶走”。第(2)句中“所以……者”,表原因,“扬”解释为“传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

悉甲,身自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还进位司空,镇寿阳。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八人并诛。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己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南史》卷十五列传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奉兄姊以和谨称.称:赞扬

B.以降者妄,斩以徇.徇:示众

C.全军而反.,雄名大振反:通“返”,撤回

D.义康矫.诏召入祖道矫:假托,诈称

2.下边各句中,全都表现檀道济是朝廷“万里长城”的一项是 ( )

①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

②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

③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

④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

⑤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

⑥若道济在,岂至此

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⑥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檀道济为武帝刘裕北伐作前锋,占领洛阳后拒绝了“杀降”建议,将俘虏全部释放,体现了他仁义的一面。

B.檀道济在收复河南的战事中,军资粮草用尽又遇上有人以此向魏军告密,危急中用计谋迷惑了敌人,除掉了叛徒,体现了他机智的一面。

C.檀道济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军中的左右心腹都是一同身经百战的生死至交,儿子们又多有才气,这些都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D.魏国人听说檀道济已经死去,都说吴国的那些小子们不再值得害怕了——从敌人心态的角度,侧面表现檀道济的军事才干。

4.将文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译文:

(2)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

译文:

(3)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

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

..,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

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

..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红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二十以归.吾归:出嫁

B. 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C. 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著:彰显

D. 庶几

..以慰其魂庶几:希望

6.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 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 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 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8. 把文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参考答案

1. A

【解析】称,被人赞扬。

2. B

【解析】①②③⑥都表现檀道济是朝廷“万里长城”,④⑤两项说的是檀道济被朝廷及权贵疑忌。

3. D

【解析】“吴”不是指吴国,而是借代“南方”或“南朝宋”。

4. (1)檀道济说:“讨伐有罪的人,抚慰受苦的人,正是今天我国做的事情啊!”

(2)当时有投降魏军的人把道济营中粮食已用完的事详细地告诉了敌人,士兵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忧愁恐惧,没有谁存有必胜的意志。

(3)建立高出世人的功勋,这是道家忌讳的事。今天朝廷无事召你,祸患大概要到了。

【解析】(1)句重点词语为“伐罪”、“吊”、“正在今日”。(2)句重点词语有“俱”、“罄”、“莫”、“固志”;另外注意定语后置句“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应为“降魏之时人具说粮食已罄”。(3)句重点词语有“高世之勋”、“相召”、“其”。

【参考译文】

檀道济,是高平金乡人氏,世代居住在京口。道济年少时就死了父亲,他在家守丧尽到了孝子应尽的礼节,侍候兄姐凭和睦恭谨被人称道。宋武帝刘裕起义军讨逆之时,道济与其兄檀韶祗跟从武帝平定京城,一起参与武帝的建武将军职事,多次升职做了太尉参军,被封为唐县男。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被任命为先锋,他所到之处,敌人纷纷望风归降,于是道济大军直接进入了洛阳城。有人对道济进言说他所俘虏的战俘,应全部杀掉,将(屠杀的场面)当成京城的奇观。但檀道济说:“讨伐有罪的人,抚慰受苦的人,正是今天我要做的事情啊!”就把俘虏都释放让他们离开。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原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前来投奔他的人不计其数。长安被平定之后,道济被任命为琅邪内史。

文帝元嘉八年,到彦之在魏地反叛。已经平定的河南,又落入敌手。道济总督征讨大军的各路军事要务向北夺取土地,转战到济上这个地方。魏军势力很大,于是攻克了滑台。道济当时与魏军打了三十多仗多数都战胜。大军到达历城时,因为军需给养用完不得不收兵回来。当时有投降魏军的人把道济营中粮食已用完的事详细地告诉了敌人,士兵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忧愁恐惧,没有谁存有必胜的意志。道济就在夜里大声报着统计米数的竹筹数字量沙子,用所剩下的少量的米覆盖在沙子上面。等到天亮之后,魏军探子将看到的事情回报,于是魏军以为道济军中粮草辎重绰绰有余,所以不敢再追赶。(魏军)认为投降的人欺骗了他们,就把那个投降者斩首示众了。当时道济兵少将寡,军中很多人非常害怕,于是道济命令军士们都穿上甲胄,自身穿上战袍乘着车,缓缓地驰出外面的包围圈。魏军怕有埋伏,不敢追赶,于是道济与军士们安然撤退。檀道济虽然没有能平定河南,(但能)使全部军队安整地撤回,因此威名大振,魏军深深忌惮道济,很想杀了道济来祭祀鬼神。道济归国后被加封为司空,并被派去镇守寿阳城。

檀道济在武帝朝屡立战功,威名很重。左右的心腹之人都是与道济一同身经百战的生死至交,道济的儿子们又很有才学,朝廷就对道济生出疑忌畏惧之心。文帝多年卧病,很多次病危,领军刘湛贪图执掌朝政,疑虑道济持异议;加上彭城王刘义康担心文帝有朝一日忽然驾崩,那样的话檀道济就没有人可控制得了了。元嘉十二年,文帝病重,正好魏军南犯,朝廷召檀道济入朝。他的妻子向氏说:“建立高出世人的功勋,这是道家忌讳的事。今天朝廷无事召你,祸患大概要到了。”等道济到了宫中,文帝的疾病已稍愈。元嘉十三年春,朝廷将道济放回寿阳,下了渚洲船只还未出发,有像鹪鹩的鸟儿聚集在船上悲鸣。适逢文帝疾病发作,刘义康假传圣旨召道济回宫祭路神,抓住他交给廷尉审讯论罪,连同八个儿子一并处

死。道济被抓捕时,异常愤怒,眼里好像要冒出火来。片刻间饮了一斛酒,于是摘下头巾扔到地上,说:“竟然自毁你们的万里长城啊!”魏人听说道济被处死这件事之后,都说:“檀道济已经死了,南方剩下的那群小子,不足为惧了啊!”从此频繁的侵扰南方。颇有饮马长江的心志。元嘉二十七年的时候,魏军兵至瓜步,文帝登上石头城遥望敌军,忧心忡忡,不由感叹道:“倘若道济还在这里,这些魏军怎么敢到这里来啊!”

5.B

【解析】B.容止: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止”有“居住、止息”意,所以此词不单指“形貌”。

6.B

【解析】②表现其妻之贤惠,④表现其妻子之贤、明事理,⑥表现其妻把文章看得很重。

7.C

【解析】“西兵未解”、“盗贼暴起于江淮”指西部边境战争威胁未能解除、江淮地区盗贼作乱,并非指“西兵进攻江淮地区”。

8.(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解析】(1)句重点为“殓”、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句式、“甚”;(2)句重点为“使”、“累其心”、“抑(副词,表示语气,相当于或许、或者)”、判断句;(3)句重点为“所交”、“一时”、“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并悲伤地说:“我的妻子谢氏死了。”请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

过了一年,他写了七八封书信来,书信中没有不提到给谢氏写墓志铭的。并且说:“我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希深的妹妹。希深父子当时都是举世闻名的人,世家荣耀。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总共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可是谢氏却安适自在(不嫌弃)。治理家庭,有她自己的办法,家里的饮食器皿,虽然不是很多,但(饭菜)一定做得精细又有味;我们的衣服不论旧的新的,都一定清洗得干干净净,并缝补得整整齐齐;所居住的房舍虽然简陋卑微,但一定把庭院洒水清扫得干净整洁;她的一言一行和日常起居,都很和悦从容。我一世贫穷由来已久,外出时有幸能与贤士大夫共游而感到快乐,回家则能见到我妻子的淡静怡然从而忘掉烦忧。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我经常与士大夫交谈,谢氏多从屏风后悄悄听我们谈话,过后,她对某人的才能、品德好坏以及时事的得失都能作出评价,都评说得有条有理。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面喝醉了回来,她一定会问:‘今日和谁饮酒这么快乐呢?’听说是与贤能的人饮酒,就高兴;如果不是,就感叹道:‘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这一年,南方大旱,她仰头看见飞蝗而感叹说:‘如今西夏的战争威胁还没有解除,天下苍生赋税很重、生活困难,盗贼又在江淮地区强势出来作乱,而且天又大旱、飞蝗灾害又来。我作为妇人,死了还得能有夫君埋葬我,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她之所以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苦,是因为她见识高明而且懂得道理多才能如此。(此处翻译值得商榷,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是安居贫而不困,一是性识明而知道理,对上文的总结。可翻译为:她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苦的情形,她见识高明而且懂得道理,大多像这样。哎!她一生受我贫困所累,而去世后也没有得到厚葬,只有文字可以彰显她的不朽。而且她的平生尤其懂得文章是最珍贵的;死后能得到这样的墓志铭,希望能以此安慰她的灵

魂,而且弥补我的悲痛。这是我经常向您请求为她写墓志铭的原因啊。”像这种情况,我能忍心不写吗?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及“状语后置”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不同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翻译题 【考题回顾】 (2014重庆卷)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一般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古汉语中,有时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彼且恶乎待哉? 4、彼且奚适也? 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6、微斯人,吾谁与归? 总结规律: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常见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奚”等。 牛刀小试: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B、豫州今欲何至?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 答案:C 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⑷臣未之闻也。

⑸时人莫之许也。 总结规律: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 常见否定词:“不”、“无”、“毋”、“未”、“弗”“莫” 常见代词:“之”、“余”、“吾”、“己”、“尔”、“自” 牛刀小试: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受制于人。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D、城中皆不之觉 答案:B 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何陋之有? 2、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惟命是从。 总结规律: 规律三:以“之”或“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牛刀小试: 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 B、夫晋,何厌之有? C、唯余马首是瞻。 D、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D 探究四: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规律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宾语前置句小结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文言句式宾语前置课程教案

文言文复习专题 ——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第一课时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教案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赵明珍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考纲要求的文言句式。 2、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3、通过课内、外练习对宾语前置的规律加以巩固。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并掌握宾语前置句,并将其运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去。 教学难点: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的语法归位 学法引领 1.思想方法:从典型例句中归纳句式翻译特点、方法,运用到语句翻译中。 2.关键指点:宾语前置句的语言标志

教具使用: 多媒体PPT课件 学程引领 学程一、导入 从初中学习文言文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文言句式,进入高中后,文言句式更是我们的学习重点和重要考查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有针对性的展开这方面的复习,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学程二、回顾文言句式的分类 问题1:常见文言句式有哪几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倒的读音强调:dào,好多同学习惯读第三声,应改正过来) 问题2:什么是倒装句?(指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情况的句子。倒装句是相对于顺装句而言的)) 问题3:句子的结构成分有哪些? 主干成分:主语+ 谓语+ 宾语 修饰成分:定语+ 状语+ 补语 问题4:顺装句中的语法顺序一般是怎样安排的呢?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如果它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叫它们是倒装句。 倒装句的分类:

宾语前置 倒装句:定语后置(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 大家要记住倒装句的这个语法公式,这对以后我们学习倒装句很有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弄清它的分类及前置规律 学程之三 (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特点(学生先自主练习并尝试总结规 ①大王来何操?操何 ②沛公安在?在安 ③客何为而来? 为何 总结分析句子的特点: 1、格式:主十宾(疑问代词)+动? ①是疑问句; 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 总结规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胡、安、奚、曷、焉、盍”等。)练一练(小试身手): 2、必须具备的条件

文言句式公开课教案

文言句式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2、过程与方法:梳理、点拨----知识迁移----反馈落实(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育目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归纳、总结主要文言句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文言文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重点、难点。要理解一篇文言文,就必须掌握、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请大家回顾我们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的特殊的文言句式有哪些?(学生回答) 明确: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 本节课,我们学习前三种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 二.学习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常用判断词是“是”,文言文表判段的常见句式有: (一)用“者”“也”表判断,“者”“也”可以配合共同表判断,也可只用其中一个表判断。 1、用“……者,……也。”表示。(“者”表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也”表判断语气) 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用“……者,……”“……也。”“……者也”也表示。 如:(1)莲,花之君子者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粟者,民之所种。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用“此……”“是……”表示,译为“这(是)……” 如:(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是寡人之过也。 (二)用动词“为”“是”表判断。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 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不知木兰是女郎。 (三)在主谓之间加“乃、则、即、皆、本、素、亦、必、诚”等词来表示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一、课堂导入 在前面两讲中我们已经讲解了文言实词和虚词,本讲当中我们讲解另一个和文言文紧密相连的内容,那就是句式。每一篇文言文都是由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构成的,充分掌握好句式对于我们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具体有哪些特殊的句式。 二、复习预习 孔子云:“何陋之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属于哪种文言现象吗? 三、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判断。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格式:……者,……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格式:……者……。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 格式:……,……者也。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格式:……也。 (5)“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格式:……,……。 2.用“为、乃、即、则、皆、必、诚”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否定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其中“是”表判断,而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考点/易错点2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格式:谓语+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格式:见+谓语。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格式:见+谓语+于。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

高中语文文言文状语后置句整理新选.

状语后置句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佚之狐言于郑伯 荆轲刺秦王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常痛于骨髓 嘉为先言于秦王 燕王拜送于庭 使毕使于前 鸿门宴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关中。 具告以事。 良曰:“长于臣。” 得复见将军于此。 必修二 孔雀东南飞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仕宦于台阁 兰亭集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赤壁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徘徊于斗牛之间 游褒禅山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必修三 琵琶行 “于江湖间转徙”,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 歌以赠之。 寡人之于国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劝学 青,取之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结构后置句,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过秦论 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师说 而耻学于师。介宾后置句,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 拜送书于庭(于庭拜送书) 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壁于柱俱碎矣) 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 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 君幸于赵王。(君于赵王幸) 得罪于大王(于大王得罪) 苏武传 为降虏于蛮夷。(“于蛮夷为降虏”。) 张衡传 游于三辅(于三辅游) 讽议左右((于)左右讽议)

文言句式定语后置教案

文言句式专题——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 一、目标引领 能在句子翻译中区别体现各种文言句式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规范翻译定语后置句 廓清疑点:现代文语法回顾 三、学法引领 思想方法:从典型例句中归纳句式翻译特点、方法,运用到语句翻译中。 关键指点:定语后置句的语言标志 四、学程引领 学程之一:关于定语后置句 (一)理论指导: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二)实践操作:(学生自主演习,翻译下面例句。教师讲解定语后置句规律)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翻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6..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7.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教师总结规律:(学生找出相应例句)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 ②用“……之……者”的后置。 ③用“……者” ④中心词+数量词 学程之三:关于主谓倒装 (一)理论指导: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二)实践操作:高考回放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10年江苏卷) 翻译划线句:(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要点:殓、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句式、甚) 典例练习:学生翻译下面例句,尝试总结翻译特点。

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 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 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用来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语序。在古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和相应的形式。 “……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求可使报秦之人)“……之……”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之……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 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之马)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铿然有之声石) 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具体形式为中心词+数量定语。 例, 7、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8、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千斤金、万家邑)谓语前置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规则,主语和谓语的次序,通常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但是,

高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 2013 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知识梳理】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2017 高三语文复习讲义——文言句式 目标: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特殊及固定句式;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复习内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 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 “也”表示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 “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 秋也。”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代词表示“这” ,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例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四月惟夏,序属三秋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6)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1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4、判断句的活用——有些判断句并不是对名词概念进行解释,而只是表达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良庖岁更刀,割也。 课堂练习:高考例句翻译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2)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3)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也,所堕者大也。 (4)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二、被动句 (一)结构被动句 例(1)智勇多困于所溺(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6)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二)意念被动句 例(1)洎牧以谗诛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 (3)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借助“是”将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 (5)“何……之有”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

高考文言句式教案设计

高考文言句式教案设计 判断句 1、----者,----也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者,------ 例:粟者,民之所种。 3、------,-----也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者也例: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5、为例:如今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6、则例: 7、即例: 8、非例:人非生而知之者。 9、乃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0.是例:偏偏两骑来是谁? 11、皆例:山下皆石穴罅。 12、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 省略句 1、主语省略例: 2、谓语省略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宾语省略例:尉剑起,广起,夺而杀尉。竖子不足与谋 4、介词省略例: 5.介宾省略例:

被动句 1、……于……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为……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见……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见……于……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受……于……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6、……为……所……例:为巡船所物色。 7、没有被动词标志的被动句例:余羁縻不得还。 倒装句 A:宾语前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动词前 疑问代词 尔何知 ------你知道什么 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我实在不中用,又敢怨谁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如果卫国国君等着你去治理国政,你打算先做什么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动词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 自古及今未之尝问

莫我肯顾 古之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肯定句中为了强调宾语,在谓语和宾语之间插入助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在动词前。 何功之有哉 何厌之有 其是之谓乎-----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 先君之好是继------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二.介词宾语前置 4、介词宾语是疑问代词,为了强调宾语,也将宾语前置,而且前面没有什么特殊标志,这时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胡为至今不朝也-----为什么至今还不上朝 微斯人,吾谁与归?-----我还能跟谁同道 国胡以恤-----国家拿什么来救济呢。 5.介词宾语是方位词,放在介词前 并力西向-----并力向西 6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前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把实行任作为自己的任务,这不是很重吗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精品教学教案 2017高三语文复习讲义——文言句式 目标: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特殊及固定句式;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复习内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代词表示“这”,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例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四月惟夏,序属三秋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6)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 4、判断句的活用——有些判断句并不是对名词概念进行解释,而只是表达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良庖岁更刀,割也。 课堂练习:高考例句翻译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2)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3)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也,所堕者大也。 (4)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二、被动句 (一)结构被动句 例(1)智勇多困于所溺(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6)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二)意念被动句 例(1)洎牧以谗诛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 (3)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借助“是”将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 (5)“何……之有”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

2018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2018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 2013 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知识梳理】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今臣亡国贱俘。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9.且相如素贱人。

文言文句式公开课教案【语文高中文言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句式公开课教案【语文高中文言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 高中文言文《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重要的篇章,居内篇之首,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高中文言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文言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能不参照书翻译文章1~4节。 2.能归纳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 3.通过分析“物皆有所待”,理解庄子所说的“逍遥游”的真实含义。 4.感悟人思想的伟大,能从时代背景辩证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万物”到底待“什么”;写“万物皆有所待”有什么作用; 难点: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学程序和内容: 一、导语设计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给宇宙带来了无穷的意义。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灵,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审美的世界……。古代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以经世之才,却屡遭打击,可是他们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变得日益豁达。比如苏轼。那么,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要讲的庄子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检查预习 1.你对庄子及其创作有哪些了解呢? 2.课文论证了庄子什么样的观点呢? 3.你对“逍遥游”的含义怎样理解的呢? 三、追踪 1.疏通课文1~4节。 方法:投影显示课文原文,要求学生不看课本,不看参考资料,尽量直译课文。每个小组推选一人翻译一段,其他小组做好评议准备。 2.同时板书重点字词,学生归纳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 四、展示学生预习当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 1.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言。 在总结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补充:①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有浪漫色彩。②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這也就是說由水的世界,而达到水天合一更宽阔的天地,显現一个无所不在的領域和境界。 2.有同学问:1~4节,写了那么多的事物,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解决步骤: ①朗读课文,并画出写了哪些事物? ②找出与论点有联系的句子。 ③同学发言,教师注意引导。

文言文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后置,实际上就是“置动词后”。之所以是“后置”,其主要的参照物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是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若有放在谓语(动词)后的现象,则谓之。 第一:找出(准)句子当中的关键词(谓语动词) 为什么要找出和找准动词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状语是专门用来修饰谓语(动词)的。所以只要把谓语(动词)找出来了,剩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 ①得双石于潭上?(《石钟山记》)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③赵尝五战于秦?(《六国论》)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上面四个句子的关键动词分别为:①得②贤③战④申 第二:掌握介词结构(状语)后置的规律 上面说了:状语是专门用来修饰谓语(动词),而如果是状语后置的情况,它一定要符合这么一条规律“谓(动)+(宾)+(介)+名(代)” 在这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成后置的“状语”了。实际就应该是: “谓(动)+(宾)+【介+名】” ①得双石于潭上 结合规律判断:“得”应该是“谓语动词”,“双石”作“宾语”,“于”是“介词”,“潭”是“名词”。由此,根据上面两条,可以推断出这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于潭上】得双石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结合规律判断:“贤”应该是“谓语动词”,“于”是“介词”,“弟子”是“名词”。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也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师不必【于弟子】贤 ③赵尝五战于秦 结合规律判断:“战”应该是“谓语动词”,“于”是“介词”,“秦”是“名词”。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也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赵尝【于秦】五战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结合规律判断:“申”应该是“谓语动词”,“之”作“宾语”,“以”是“介词”,“孝悌之义”是“名词性结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以孝悌之义】申之 可见,只要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这些规律,并且有意识地在课文中寻找和总结,那么,轻松学会“介词结构后置”这一语法现象就指日可待了。

高三复习文言文阅读之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学案教师版

文言文阅读之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学案 一、【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式类型及其用法,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二、定语后置 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1. 2.定语后置小结 (1)用“者”的后置 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2)用“之”使定语后置 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3)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 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3.学以致用: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B ) A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 .村中少年好事者。 D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三、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1.2.状语后置小结 (1)用“于” “乎”字构成介词结构 格式:动/形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2)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 格式:动十以十宾 3.学以致用: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C ) A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 .风乎舞雩。 C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D .请其矢,盛以锦囊。 四、巩固链接 阅读下文,找出文中的状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并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师旷琴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日:“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衣襟)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日:“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日:“释之,以为寡人戒。” 1、写出短文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译文: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 (2)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译文: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3)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译文:“刚才有个小人在旁边胡说八道, 2、写出短文的两个宾语前置句。

(完整版)1《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劝学》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学创意 文言文教学须注重积累和诵读。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文化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 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出示课件1]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设计

2017高三语文复习讲义——文言句式 目标: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特殊及固定句式;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复习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之良将也。”(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例如: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代词表示“这”,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例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四月惟夏,序属三秋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6)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 4、判断句的活用——有些判断句并不是对名词概念进行解释,而只是表达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良庖岁更刀,割也。 课堂练习:高考例句翻译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2)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3)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也,所堕者大也。 (4)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二、被动句 (一)结构被动句 例(1)智勇多困于所溺(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6)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二)意念被动句 例(1)洎牧以谗诛

文言句式教案 文档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学目的: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共计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被动句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3.用“为”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5.用“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6.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无标志性判断句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刘备,天下枭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二、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遂见用于小邑(被任命为小官) 4.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5. 无标志的被动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总结: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之教案2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2 ●歼灭难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元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遂克谯城(豫州治所)。数遣军要截石勒,勒镇戍归附者甚多。时赵固、上官已、李矩、敦默等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受逖节度。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河上堡固(小城堡,又称“坞”)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其有微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又收葬枯骨,为之祭,百姓感悦。石勒不敢窥河南,使成皋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晋书?祖逖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遑:闲暇,功夫 B.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遇:碰上 C.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滋:滋长,发展 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报:回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避地:迁地以避祸患 B.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部曲:私家军队 C.遂受逖节度节度:节度使,官名 D.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任子:任官的子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又收葬枯骨,为之祭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C.“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祖逖“收复治理河南”措施的一组是() ①中流击楫而誓②数遣军要截石勒 ③逖遣使和解之④逖爱人下士 ⑤躬自俭约,劝督农桑⑥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5.下列对祖逖事迹的叙评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晋室南渡后,他立志澄清中原,与刘琨同被共寝,互相勉励,闻鸡起舞。 B.祖逖向元帝建议北伐,元帝对他大力支持,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他大批物资、兵器。祖逖率众渡江,中流击楫而誓,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决心。 C.祖逖克复谯城,多次遣军要截石勒,收编赵固等人,对任子在胡者进行严厉打击。终于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