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浮法玻璃的发展历程

中国浮法玻璃的发展历程

中国浮法玻璃的发展历程
中国浮法玻璃的发展历程

中国浮法玻璃的发展

(一)“洛阳浮法”技术的诞生

“洛阳浮法”技术的研制,始于60年代初。当时,英国皮尔金顿兄弟玻璃公司刚刚发表了经过约十年研制,发明并取得成功的国际上最新最先进的平板玻璃生产方法——浮法的问世。同时,国际上一些学术刊物、杂志、论文和专利,都相继对有关浮法玻璃技术进行报道和简介。但是这些报道都侧重于商品的性能和功能,而对浮法技术,不仅没有什么具体内容,相当多的都是不真实的,甚至进行误导。而且当时的中国是处在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封锁的情况下,不要说参观工厂和购买技术是不可能的,就是想买一点浮法玻璃的样品,都难以实现。因此,我国是在一无资料,二无情报,三无样品的情况下,根据物理化学的公共原理,“白手起家”着手进行研制的。1960年开始时,曾由北京管庄建材科学研究院与上海耀华玻璃厂协作,进行过浮法工艺的初步探索。后来在建材部主管领导的倡议和支持下,在建材研究院建筑玻璃研究室进行了实验阶段的研究。通过静态单元试验、半连续工艺试验和连续性工艺试验,特别是对浮抛介质的选择,保护气体的成分和净化,玻璃成分的组成,以及加热元件和锡槽结构及耐火材料的选取等,都历经多次的试验,探索和筛选,直到1967年终于获得了一系列试验室阶段性成果。接着在此基础上进入中间试验阶段,同时有些试验室阶段的工作,还继续同步进行。1968年由建材研究院、玻璃设计院、湖南株洲玻璃厂三家合作,利用株洲玻璃厂尚未建成的玻璃球车间,改建为浮法玻璃中间试验线。经过二年的努力,最后在1970年7月完成了中国浮法玻璃的中间试验。经过长达6个月连续试验,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最主要的成果是解决了浮法玻璃的成形方法——玻璃液的直接流入法,并生产出了中国的第一批6毫米浮法玻璃样品。同时,在技术上对流槽的安装,槽体的构造,雾点的消除以及操作方法和工艺制度等多方面都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成果。紧接着在中间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与河南洛阳玻璃厂合作,将洛阳玻璃厂建成投产不久的压延玻璃生产线改造为浮法玻璃工业性试验生产线,即进入工业性试验生产阶段,在秦皇岛玻璃研究院(建材研究院玻璃室的一部分)、株洲玻璃设计所(原北京玻璃设计院的一部分)、株洲玻璃厂、管庄建材研究院和洛阳玻璃厂等五个单位的协同合作下,扩大进行浮法玻璃的工业性试验,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共同奋战,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后,终于在1971年9月胜利投产,并成功地拉出了原板宽近2米、厚6毫米的质量较好的浮法玻璃,并向市场提供了商品,取得了商业性的成果。随后在洛阳玻璃厂的试验生产过程中,经过1974年和1978年的两次冷修改造,玻璃熔窑由日产90吨提高到250吨,保护气体由净化煤气发展为空气制氮,电解制氢,玻璃原板最宽达到2.4米,玻璃厚度又增加到3~6毫米。在1971年到1980年的十年期间,为了全面的改进和完善浮法工艺技术,经过六个单位(在70年代中期又加入了秦皇岛玻璃所)的长期合作和共同努力,基本上实现了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在洛阳浮法的工业性生产试验中,曾出现过许多闻所未闻的棘手问题,有时废品成山,有时数月不出一片玻璃。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前进道路上,遇到过不少困难和曲折,也走过不少弯路,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之后,才取得了更完善的成果。洛阳浮法工业性试验生产线的主要成果,就是扩大了规模,实现了产品的商业化,在技术上完善了锡槽的成形方法,取得玻璃展宽、拉薄和稳定产品质量的技术成果。在退火、冷端切裁、全线的机械化和自动控制方面发展了为浮法生产专用的一些机电装备和材料,并且在保护气体的制备方面,达到了国际的同等水平。与此同时,上海玻璃机械厂为浮法专用设备的配套,武汉建材学院为浮法激光检测仪的研制也都做出了贡献。因此,才有前言中所述的国家科委在1981年召开全国性的技术鉴定会。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的正式诞生,从此也就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世界玻璃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二)“洛阳浮法”的技术成就

“洛阳浮法”技术,自1981年经国家科委鉴定命名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各地就像雨后春笋般地推广开了,从洛阳玻璃厂第一条工业性试验生产线开始到1999年底,采用“洛阳浮法”技术装备投产的生产线累计达55条,还有几条正在建设中,将在今后几年内相继投产,加入到“洛阳浮法”的行列。通过80年代和90年代20年的继续深入发展和完善,“洛阳浮法”技术在拉薄、增厚、加宽、着色和在线镀膜、喷涂以及机械化、自动化的配套装备等多方面,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辉煌的成就。除诞生“洛阳浮法”

本身是一项重大发明创造外,其继续发展和完善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1.生产能力按已建成的55条生产线计算,其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玻璃8000多万重量箱,比洛阳第一条试验生产线年产玻璃120万重量箱最大生产能力增加了近66倍。

2.产品质量由于浮法玻璃的发展,在80年代,国家专门制定了高于普通平板玻璃的浮法玻璃质量标准,国标GB一11614。其优等品都能满足国内一般汽车和制镜等加工玻璃的使用需求,并部分地提供出口。目前国家已制定了要求更高的浮法玻璃质量标准,将在2000年1月1日起实施。届时将有部分生产线达到发达国家的质量标准或中外合资产品质量的同等水平。

3.生产规模浮法玻璃熔窑的熔化能力,已由最初的日产90吨发展到日产600吨,目前大多数都是400--500吨。最大日熔化能力,比最初的提高了5倍多。

4.产品品种主要指玻璃的厚度、宽度、色彩和功能

玻璃厚度:由3--6毫米发展到2--19毫米

玻璃宽度:由原板宽约2米发展到约4.5米

玻璃色彩:由无色发展到蓝、绿、灰、褐等不同深浅色调的颜色品种。

玻璃功能:由透光、透明发展到吸热、反射、单向透视和低辐射等多种改性品种。

5.燃料构成熔化玻璃的燃烧技术,由单一的发生炉煤气,发展到可根据能源条件选择,除发生炉煤气外的重油、天然气、焦炉煤气或全电力等多种途径,在技术上都已完全掌握。

6.技术指标是以国内先进的可比的技术指标而言,主要包括熔化率、能耗、窑龄和渗锡量,而其他由于条件各异,就不叙述了。

熔化率:一般由1.4~1.5吨/平方米·天,发展到一般都能保持在2.O吨/平方米·天以上,最好的可达到2.4~2.5吨/平方米·天。这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相当。

能耗:一般由2400千卡/千克玻璃液左右(即10032千焦/千克玻璃液左右),发展到国内先进的熔窑可达到1650千卡/玻璃液左右(即6897千焦/千克玻璃液左右),这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接近。

窑龄:一般由2~3年发展到国产耐火材料可达到5~6年以上,而发达国家用国际优选耐火材料配套,可达到8~10年,个别的达到10年以上。

渗锡量:主要指浮法玻璃下表面的渗锡量(以锡计数及表面微克量计)与中外合资的产品比较,由过去成倍的差距,发展到优质的只差10%左右,一般的相差50%左右。

7.技术出口在80年代未和90年代中,我国先后向印尼、印度和伊朗出口了四条“洛阳浮法”技术和装备的生产线,其生产能力是日产300吨至500吨的玻璃熔让量。还为印尼一家由西方发达国家转让技术和装备的生产线进行了安装调试和试生产的服务,并取得了成功。这都标志着中国洛阳浮法技术已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三)国外浮法技术的引进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的后期,我国先后通过合资、合作和购买国外浮法玻璃的许可证技术,在国内兴建了8条现代化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其中除1条全部是用内资建设的以外,其余7条都是以中外合资的形式建设起来的,另外,还有2条中外合资线在建设中。用国外浮法技术装备建设的这8~10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其技术基本涵盖了国际上领先的、有代表性的跨国玻璃公司,它们是英国皮尔金顿公司、美国匹兹堡公司、日本旭硝子公司、板硝子公司和法国圣哥班公司,以上这些公司都是国际上著名的玻璃生产商和销售商,同时也是玻璃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商。可以说这些玻璃公司在国际玻璃技术开发和市场销售上,都具有强大势力和瓜分市场的地位,同时也都涉足了中国市场。另外,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些专门从事有关浮法玻璃技术、装备和材料的服务商和供货商,它们都是国际驰名的专业公司,也都在中国云集了它们各自专有技术和装备、材料。因此、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国外浮法技术及有关设备、材料和仪器、仪表的引进,对“洛阳浮法”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也起到了借鉴、竞争和促进的作用。中国广阔的土地,集世界浮法玻璃技术和装备的大成,也成为世界浮法玻璃技术和装备的大展馆。

(四)“洛阳浮法”的技术差距

这里所说的差距,不是中国浮法玻璃的差距,因为不包括购买国外许可证技术装备起来的中外合资和内资企业,而这些中外合资企业的外资方,多数都是拥有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中一流水平玻璃技术的跨国公司,都是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而它们又都在中国生产浮法玻璃。因此,换句话说,是“洛阳浮法”与它们的差距,另外,对一些有的已经做到,而能够做到,但又有多数原因还没有做到的事,如原料的选矿等,就不在此述及了。

1.品种主要是超薄和特厚玻璃的品种,其中超薄玻璃是指小于2毫米厚度的玻璃,包括1.5、1.0、0.8、0.5毫米等,既不能兼产,也没有专产的生产线,不掌握这方面的技术,也不能提供商品。特厚玻璃是指19毫米以上厚度的玻璃,包括22、25毫米等,也没有做到能兼产或专产的生产线,自然也没有掌握这方面的技术,也不能提供商品。同时,也包括有关成形、退火和冷端处理的技术,都是尚待研制和开发。2.规格由于不能生产超薄和特厚的品种,自然就没有形成在线自动处理切裁、分片、堆垛等小规格(如600毫米X900毫米)、大规格(如4000毫米X6000毫米)的成套定型的配套装备和地面水平输送专用设备。

3.规模主要指玻璃熔窑的最大日熔化能力。国际上有日产700吨、800吨甚至更多的大型玻璃熔窑,而我国“洛阳浮法”最大的玻璃熔窑也只有日产600吨,所以,这方面的技术差距尚待填补。

4.质量除个别企业的个别生产线,在现有的产品品种中,能达到或接近中外合资的水平外,大多数生产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玻璃板的渗锡量多,不能做为加工玻璃使用,其他如点状缺陷、线状缺陷、含铁量、平整度、公差等,不能普遍的经常保持良好状态,稳定性差。

5.改性主要指本体着色,在线镀膜、镀银和在线喷涂等的本体改性和表面改性。其中包括吸热、反射、阳光控制、光线过滤、低辐射、光变色、单向透视和耐急冷急热等。这些通过在线改性而生产的产品,不仅增加了品种和使用功能,同时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发达国家的玻璃公司都在大量投入研帘、开发和创新,而我国虽然有部分地起步,但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包括行业的导向和企业的支持等,所以这方面的差距是在扩大。

6.素质我国大多数玻璃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直接从事生产一线的职工,数量多、平均素质差,如车间主任、工段长、班组长以及车间技术管理和维修、维护、检测等岗位)多数都缺少工科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如果多数操作工人,都具有中专或同等学历,再经过相当的培训和实践,则素质的平均水平,比现在上升一到二个学历等级,预计生产人数将可减少,事故将会降低,事故的处理将会及时,生产的稳定性将会提高,效益将会更好。

其他象管理、窑龄、材料、元器件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差距,其本身基本不属于单纯的技术问题,有的是可以采用国际通行的办法,只要有钱,适当选购,就可以解决,有的就需要在人事劳动制度方面进行调整,这里就不述及了。

三、中国浮法玻璃的展望

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在信息高速公路急速来临的时代,展望我国跨世纪的浮法玻璃工业的发展,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看法,值得关注。

(一)需要形成几个大型的跨国玻璃集团公司

我国现在的玻璃企业,大多数都是地域性的,生产线不多,各自孤立经营,品种不多,效益不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差,缺少统一的销售网,管理费用高,原料、燃料、材料等物资都是分散采购,没有统一的配送等。为了改变这种高成本低收益的状况,应当组建具有四跨性质的大型玻璃集团公司,每个集团公司拥有生产线应在10条以上。目前国内还没有具有如此规模的玻璃集团公司。可以以“洛阳浮法,技术为纽带。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破产拍卖、合资合作等方式,达到组合成大型集团的股份制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进行独立自主的经营和决策,克服政企不分的弊端,体现自负盈亏的

机制。若能在全国早日实现几个大型集团公司,则企业的积极性和活力,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挥和发展。

(二)实施鼓励、淘汰、限制和约束的积极政策

当前和今后对玻璃工业的发展,不是采取一刀切,而是应当区别对待,对一些先进的要支持,对一些落后的要禁止,对一些一般的要制约。

1.鼓励不同时期可以赋予不同内容。就目前来讲,像建设大规模的生产线,日产500~600吨以上的规模、像超薄、特厚的专业生产线,像发展在线新品种或新功能产品的创新生产线以及建设大型的原料采选与配送基地和耐火材料品种发展与提高的基地等,都应视为先进的行列,不仅应当鼓励,而且在资金的贷款、税收和融资的发行债券与股票上市等政策方面,都应予以优待、减免和关照,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发展。

2.淘汰对那些工艺落后、质量低劣、能耗高、污染重的生产线,要坚决勒令予以淘汰,像小平拉、小压延、四机以下的垂直引上等,都应停产、转产,至于质量、能耗、环保等都要严格执行国家法规,没有法规的要立法。凡不能达标的,都要勒令停产,甚至在资金、税收、罚没以及水、电等方面予以制约,促其淘汰。

3.限制凡是资源、能源,即大宗原燃材料都不能就近取材,而要通过长途运输才能获得的,必然成本高,不能任其再改造和壮大;有些企业、在大中城市的商业和居民住宅的中心,就不能任其再发展,只能维持现状,如果有条件,迁移到资源、能源、电源、水源等更加富集地区去扩大生产,再就是一些中型厂,工艺并不先进,应有计划分期分批地促其消亡或转产,诸如此类,都是属于应当予以限制的。

4.约束就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对玻璃企业的建设、发展与消亡,应当成为投资者的自我约束行为,而不是政府或行业导向的决策。因为一切市场行为,都取决于投入产出比,如果回报率不高,投资者就不会轻易地把资金投向元底的深渊,如果前景暗淡,投资者就会悬崖勒马,而转向有投资效益的产业。要实现投资者的自我约束行为,就应把政企不分的投资主体予以改制,在竞争和优胜劣汰中,自我调节这种长期失衡的供求关系。

(三)应建立自主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开发和培训中心

这对具有四跨性质的大型玻璃集团公司尤为重要。一个大公司,如果没有自主的创新能力,就永远不能位于行业的前沿,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走,就没有占领制高点的优势和活力,就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在知识产权保护逐渐完善的当今世界,是丝毫不能松懈的。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企业重生产轻创新,致使多数企业没有独立自主的研究开发中心,而一些科研、设计等单位,都集中在行业的主管部门。又往往不能完全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而产生科研与生产脱节的现象。即使有的企业已初步形成了一些自主的研究开发力量,但由于基础薄弱,短期内还形不成拳头,更谈不上产生突破前沿的作用。为了有效地推动这方面的进程,最好把一些具有技术优势的单位,与四跨大型集团公司联合起来进行前沿性的开发研究和现实生产的监管。同时加大投人力度,如用每年企业销售总额的5%左右,作为研究开发资金。若能组建这样的研究开发中心,在短期内必将会有加倍的回报。同时相应地还要组建自主的培训中心,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在线生产的各级员工需要培训,就是从事研究开发的各类科技人员也要培训,以及企业对外转让技术或进行技术服务时,亦需要对接受方的各类员工进行培训,因此,培训中心需要强化,也是长期的使命。

(四)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结合我国资源和能源的国情,开展战略性研究

1.硅砂由于我国幅源广大,硅砂资源分散,多数的硅砂质量和品位都不高。因此,如何通过选矿、配料成分、助熔、分解、脱色等多种途径的研究,使之能就近就地使用,可充分利用硅质资源,具有重大意义。2.能源玻璃熔化最好是高热值燃料。目前的能量来源,主要是重油和天然气,而我国能源的构成,煤又是其中蕴藏量最丰富的,所以,研究如何利用煤气或将煤转化为高热值燃料,如焦炉煤气等,将有不可估量的前景。又如水电、在我国西部地区,水电资源丰富,又是洁净能源,价格便宜,国家正着力加紧开发。为此,如何加强全电熔和辅助电熔等在玻璃工业上应用范围的研究,其前景将是十分可观的。

3.材料主要指耐火材料,由于耐火材料品种繁多,资源分布极其分散,根据已探明的储量,有的资源又

十分紧缺,如锆英砂等,因此,如何根据资源状况充分利用国产资源,研究开发符合需求的各类耐火材料新品种,是非常迫切的,若能取代一些当前必须进口的品种,其贡献就相当可观。

4.碎玻璃碎玻璃也是一种资源,如何着力研究,使之有效地回收和合理利用,将是一大福音。过去由于没有很好地研究,留给小玻璃厂再生和利用,造成了对大玻璃厂市场的冲击,如果对碎玻璃的回收和利用取得成效,就可使小玻璃厂断粮,并促其淘汰,岂不美哉。因此,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势在必行。可行的方法有回收分类,把可替代原砂和纯碱符合一般使用要求的分离出来,供普通平板玻璃厂使用,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如利用经破碎处理的碎玻璃微粒修建公路,既可增加耐磨性,又可在夜间反光,提高路面的亮度,又如用碎玻璃制造泡沫玻璃等产品,还可提高附加值等。总之,只要加大研究的力度,就可变废为宝,避免不应有的泛滥。

以上这些对资源和能源的研究,是具有战略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理应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若能实现,则功德无量。

(五)积极加强浮法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究,从而带动浮法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展

1.改性浮法玻璃工艺,在当今世界虽然只有40年的历史,但已发展到相当广泛和成熟的地步,往后应向何处去?我认为除继续缩小和消除差距外,应利用浮法生产线向玻璃改性的方向发展。近20多年来,发达国家的大玻璃公司,都在紧锣密鼓地大量投入研制、开发和创新,而我国仅有部分起步是不够的。其研制的内容,除已知的吸热、反射、低辐射、光控制等多种新工艺产品外,是否还可另辟溪径,向热感、电感、强化、软化等方面进行前沿的探索。

2.招展利用浮法玻璃生产线的特点,拓展玻璃新品种。如夹丝、夹网玻璃,又称为安全玻璃的一种,但由于用压延法生产,表面不可能平滑光洁,同时也不透明,国际上常用磨光的办法来实现透明和光滑,为此,能否研究用浮法来生产夹丝、夹网,同时又实现抛光的效果,这就是一种新的开拓。

3.加工是否可以将一些利用浮法玻璃,离线二次加工的产品,转移到浮法生产线上,变成在线的产品,这样可以减少储运、中转、变质、污染等环节,同时也可降低成本,如镀银制镜、彩绘印刷等产品。4.惜鉴众所周知,浮法是利用高温熔融的金属液成形无机非金属板材玻璃的一种工艺方法,为此是否可以借鉴浮法成形原理,研究一些其他的经过高温熔化成型的无机非金属板材,借用生产浮法玻璃的方法,来成形和生产的可能性及可行性。如耐磨用的铸石板材和建筑用的微晶玻璃板材等。

(六)大力开展浮法玻璃在各部门广泛研究应用

玻璃具有许多良好的性能,是不可替代或缺少的产品,自有可考历史以来,几千年来都在不断的发展,而没有被淘汰和取代之患。因此,扩大应用领域的研究,是玻璃行业的光荣,有人说,现代建筑的标志就是金属加玻璃。可以说,当今世界凡是有人活动的地方,就有玻璃的应用。如在建筑方面,如何进一步用玻璃做墙体)屋面、楼面、踏步、温室、仓库、隔断以及用玻璃做成复合材料等。其他在文化、娱乐、体育、卫生等方面,也都厂一泛应用,是大有前途的。同时平板玻璃相对一些金属和化工板材,又是廉价的,而且具有特殊的良好性能和功能,是不可比拟的,因此,强化这方面的研究,是大有可为的,希望能得到积极的引导和支持,这将会推动我国玻璃工业的长足发展,并拓展一个崭新的未来。

中国国防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国防教育发展历程 国防教育的实践与理论,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它是随着国家和国防的产生而产生的。实行有效的国防,必须调动和增强广大民众尤其是战争参与者积极支持战争的自觉性,借以保障战争的胜利,于是国防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中国早期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早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国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便有了初步认识。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成矣”。他认为对民众进行军事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军事技能。孟子说“善教得民心”,强调教育能够激发人民的爱国精神,有助于统一人们的思想。 在我国历史上,虽然一些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对国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较早,但由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防及国防意识,是与当时统治阶级对国防的主张相适应的。中国古代把“国防”解释为“礼义之防”,历代封建“朝廷”大都实行“重内轻外”的国防政策,军事手段主要用来镇压人民的反抗,维护皇权的统治,国防意识只是局限在小的圈子里。“重文轻武”的文化和心理传统,不利于国防意识的形成;长期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表现为爱恋土地而缺乏拓荒探险精神,国防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捍卫与守护上;我国东、南有大海环抱,西、北有高山大漠阻隔.半封闭的大陆环境.客观上缺乏树立国防意识的条件。因此,我国古代——自缺乏对国防教育内容、特点和规律的系统研究,也一直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更没有把国防教育上升为“国策”的层面来对待。所谓的国防意识,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故土的爱恋和对丰衣足食的生活的追求与捍卫。很多人就无视外界的威胁,甚至置外界威胁于不顾,有意无意地去粉饰太平,缺乏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 当然,在近代中国的统治者中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前清时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那是清朝的“盛世”时期,社会安定,很少有战争发生。针对这种和平环境,统治者在大力加强武备建设的同时,还注重对臣民进行国防观念的教育,一再强调兵可百年不用,但不可一日无备,即便是在天下太平之时,国家的武备也不可一日松懈。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步步进逼,康熙等人在思想上有一定的警惕,他在晚年曾指出:“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乾隆也说:“我国家承平日久,海疆宁谧,中外习为固然。然从而防患于未形,未雨绸缨,古人所云。”晚年乾隆,以其一生的经验,教育臣民不管国家如何强大,也决不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进入近代,孙中山先生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孙中山先生开始,国防教育的功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开发,国防教育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广泛和重大。 在筹划国家建设时,孙中山1921年在他所著的《建国方略》的续篇《国家建设》中首次提出了“国防教育”这一概念。《建国方略》由四部著作组成,即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实业计划、民权初步和十年国防计划等。在“国防计划”中,作者共拟定了62项计划纲目,第15项为“发展国防教育计划”。孙中山不仅从总体上强调国防教育,而且还具体地关注国防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将国防人才区分为国防基本人才和国防物质工程技术入才。孙中山还提出在全国的中学、大学中普及军事教育,以适应战时扩大兵源的需要。 虽然孙中山先生的“国防计划”和“发展国防教育”的宏愿虽未实现,但就其在中国第一次提出“国防教育”的科学命题并将其纳入国防计划而言,是孙中山先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个重要贡献,在国防教育发展史上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思想资料。 二、革命战争时期国防教育的成功实践 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国防教育的理论,创立和实行了国防教育的法制,推动和促进了国防教育的发展,在中国国防教育史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伴随这场抗战而进行的国防教育,则是—场伟大的国民基本教育。抗日战争的胜利,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胜利的取得,是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促进国共合作,积极倡

中国共青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往后建设

中国共青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往后建设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并领导的一个具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自诞生以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不断发展壮大,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青年,始终站在革命和建设的前列,在建立新中国,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90多年来,中国共青团走过了光辉的历程。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首先在上海创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此之后,其他地方的共产主义小组在筹备建党的同时也在当地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立即着手正式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在广州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5月15日,在广州正式成立,成立时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6年11月,为团结一切抗日青年,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党决定将共青团组织改造成为民族解放性质的抗日救国的青年团体。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适应人民解放战争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党中央在1946年9月提议建立民主青年团,并且在解放区开展试建青年团工作。1949年元旦,党中央作出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49年4月,在党中央的关怀领导下,召开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最后完成了青年团组织的重建工作。此后,青年团跟随中国共产党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7年5月召开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共青团不但具有光荣历史,而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先进青年群众组织特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1)始终站在社会变革的前列,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突击队。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从“五四”运动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无论是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还是在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

浮法玻璃成形缺陷及解决办法

浮法玻璃成形缺陷及解决办法 熔融的玻璃经流道、流槽进入锡槽,在锡槽中成形后由过渡辊台进入退火窑,在这一过程中玻璃液(板)要与闸板、唇砖、锡液、拉边机、保护气体过渡辊台等直接接触,同时与锡槽水包、顶盖砖、底砖等密切相关,很容易形成与成形相关的各种缺陷,包括锡石、锡点(顶锡)、光畸变点(脱落物)、粘锡、虹彩、雾点、气泡等,除气泡之外的可统称为锡缺陷,这些成形缺陷严重制约着玻璃的质量等级与加工性能。本文对其成因及防止措施作些探讨,以期有助于改善浮法玻璃质量。 1锡缺陷的成因分析 1.1锡与锡槽中锡化合物的性质 纯净的锡的熔点是232℃,沸点为2271℃,在600~1050℃的温度范围内锡具有较低的熔点和较高的沸点,较低的饱和蒸汽压,同时还具有较大的密度和容易还原的性质,以及锡液与玻璃液之间具有较大的浸润角(175°)几乎完全不浸润等性质,锡用来作为玻璃成形的良好载体。 氧化锡SnO2,密度6.7~7.0g/cm3,熔点2000℃,高温时的蒸汽压非常小,不溶于锡液,正常生产时在锡槽的温度条件下为固体,往往以浮渣形式出现在低温区的液面上,通常浮渣都聚集在靠近出口端。如果氧化严重,浮渣会延伸很长,容易形成玻璃板下表面划伤。 氧化亚锡SnO,熔点为1040℃,沸点为1425℃,固体为蓝黑色粉末,能溶解于锡液中,SnO的分子一般为其聚合物(SnO)x形式。在中性气氛中SnO只有在1040℃以上才是稳定的,1040℃以下会发生分解反应。在锡槽的还原性气氛中SnO可以存在,它往往溶解于锡液中和以蒸汽形式存在于气氛中。 硫化亚锡SnS,密度5.27g/cm3,固体为蓝色晶体,熔点为865℃,沸点为1280℃,具有较大的蒸汽压,800℃时为81.3Pa,正常生产时,在高温区易挥发进入气氛,低温区易凝聚滴落。 1.2锡槽中的硫、氧污染循环 氧的污染主要来源于气氛中的微量氧和水蒸汽以及从锡槽缝隙漏入和扩散的氧。在锡槽工况下,它们使锡氧化成SnO和SnO2浮渣,SnO溶解于锡液和挥发进入气氛,并在顶盖、水包处冷凝、聚集而落到玻璃表面。另外,玻璃本身也是一个污染源,玻璃中的氧部分进入锡液,同样会使锡氧化,玻璃的上表面会有水蒸汽进入气氛,增加了气氛中的氧化气氛。 硫的污染在使用氮、氢保护气体时主要由玻璃带入,一是来源于玻璃组分及熔窑气氛,再者来源于锡槽出口处的二氧化硫处理玻璃下表面技术。在锡槽工况下,玻璃的上表面以H2S形式释放进入气氛,在玻璃下表面硫进入锡液被氧化成SnS,气氛中的H2S与锡反应生成SnS,这些SnS溶于锡液并部分挥发进入气氛中,SnS蒸汽同样使玻璃产生锡缺陷。这是硫的污染循环,如图2所示。其中主要化学反应为:(略) 与氧、硫污染相关的化学反应在锡槽的不同温度区域保持着动态平衡,平衡状态与保护气体的组成和锡槽工况密切相关。氧化组分高,则还原组分就低,氧化反应激烈;还原组分高,则氧化组分就低,可避免或降低锡的氧化。 2锡缺陷的判别与治理

中国共青团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共青团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自1922年5月诞生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光辉历程。80年多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以及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前,各地共产主义者在创建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的过程中,为了广泛团结进步青年,培育党的后备力量,就酝酿建立中国的青年团组织。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等地共产主义小组先后成立后,这些党的早期组织也在当地领导创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立即着手领导正式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中国青年团组织的正式成立。从此,青年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青年,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时,正值党领导酝酿和发动大革命高潮时期,青年团积极团结带领青年投身工人运动和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中,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发挥了先锋作用。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为了明确表示中国青年团是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革命青年组织,大会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4月12日,在中国大革命运动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翼集团叛变了革命。在白色恐怖中,中国共青团跟共产党走的决心毫不动摇。1927年5月中国共青团四大通过的决议庄严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五大所作出的各项决议,继续领导一切革命青年为中国革命努力奋斗。随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革命青年投身于武装起义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走上了党领导的十年土地革命的艰苦曲折历程。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使中国社会中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率先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根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各界青年加入抗日救亡斗争的行列,于1936年11月作出决定改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坚决响应党的召唤,立即行动,把共青团改造成为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中国青年救国会为代表的青年抗日救国团体,带领各族、各界青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捍卫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南京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人民解放战争。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中共中央根据人民解放战争的新形势和满足广大青年积极分子的进步要求,于1946年9月提出试建青年团组织。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发展,试建青年团工作取得很大成功。于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 1949年1月,中共中央正式发布了《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决议》,并在全国领导普遍重建青年团的工作。1949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关怀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刚刚解放的北平隆重召开,最后完成了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工作。这样,经过改造的中国共青团重新又以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的崭新风貌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并且走上新中国执政党助手和后备军的新历程。

中国共青团的发展史

中国共青团的发展史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 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自1922年5月诞生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80年的光辉历程。80年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以及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前,各地共产主义者在创建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的过程中,为了广泛团结进步青年,培育党的后备力量,就酝酿建立中国的青年团组织。上海、北京、武汉、长 沙、广州等地共产主义小组先后成立后,这些党的早期组织也在当地领导创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称S·Y)的早期组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立即着手领导正式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 直接领导和关怀下,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中国 青年团组织的正式成立。从此,青年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 青年,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时,正值党领导酝酿和发动大革命高潮时期,青年团积极团结带领青年投身 工人运动和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中,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发挥了先锋作用。在1925年1月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为了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了明确昭示青年团与党有共同的 政治主张——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为了明确表示中国青年团是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革命青年组织, 大会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4月12 日,在中国大革命运动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翼集团叛变 了革命。在白色恐怖中,中国共青团跟共产党走的决心毫不动摇。1927年5月中国共青团四大通过的决 议庄严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五大所作出的各项决议,继续领导一切革命青年为中国革命努力奋斗。随即在 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革命青年投身于武装起义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走上了党领导的十 年土地革命的艰苦曲折历程。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使中国社会中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率先倡导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根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各界青年加入抗日救 亡斗争的行列,于1936年11月作出决定改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坚决响应党的召唤,立即行动,把共青团改造成为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中国青年救国会为代表的青年抗日救国团体,带领各族、各界 青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捍卫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南京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中国共产党又 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人民解放战争。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中共中央根据人民解放战争的新形势和满足广大 青年积极分子的进步要求,于1946年9月提出试建青年团组织。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发展,试建 青年团工作取得很大成功。于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1月,中共中央正式发布了《关于建立中 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决议》,并在全国领导普遍重建青年团的工作。1949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 关怀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刚刚解放的北平隆重召开,最后完成了建立中国新 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工作。这样,经过改造的中国共青团重新又以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的崭新风貌出现在中 国大地上,并且走上新中国执政党助手和后备军的新历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协助 党胜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各项任务,并且以围绕党的中心工 作,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独立活动赢得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成为新中国青年运动的坚强核心。1957年5月,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中共中央批准,大会决定将中国新民 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中国共青团走上了跟随党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 路的曲折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青团紧跟中国共产党,坚决贯彻党确定的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配合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紧密围绕改革开放和

浮法玻璃市场分析(171010)

浮法玻璃行业分析 1 行业政策环境 我国平板玻璃行业在经历飞速发展阶段后,进入了产能相对过剩时期。自200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平板玻璃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以后,平板玻璃行业年年受到国家政策的关注。在国家颁布的政策中,主要目的是促进化解产能过剩、推进转型升级和实现绿色发展。而去产能、稳增长、节能减排以及强自律是政策的着力点。图表1是2013年以来国家发布的主要玻璃行业政策。 图表1 2013年以来国家发布的主要玻璃行业政策

2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重要阶段。玻璃工业发展既有投资和消费结构变化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有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紧迫要求,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速优化产业体系,拓展发展空间,注重提质增效,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平稳发展。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建筑能效提升、农房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以及高端装备等重大项目实施,为玻璃工业提供持续中高速增长空间。需求结构变化和有效供给不足,迫使玻璃工业优化调整产业体系。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消费需求日趋多元,要求玻璃工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增加有效供给。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要求建筑材料向绿色化和部品化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要求玻璃工业尽快增强光伏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新能源、新兴产业保障能力。加快发展新兴制造业,要求玻璃工业适应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深化信息技术和玻璃工业的融合,优化产业结构。 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倒逼玻璃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推进绿色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实现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倒逼玻璃工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提高行业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低碳发展水平,更加注

试论中国军事思想

试论中国军事思想 首先,什么是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不同的队级、国家和政治集团有不同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虽属于理论,但其对军事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它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为从事各项军事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由此可见,军事思想在军事领域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如果将军事比作人,那军事思想必将是灵魂。因此,我们研究军事思想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这里,我想重点谈谈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 一、《孙子兵法》——第一次军事思想的飞跃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无疑是一支绚烂的奇葩。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章之多,堪称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关于战争和指导战争的理性原则。当然,在诸多古代军事著作中最富盛名的还属《孙子兵法》,其为我国军事思想的第一次飞跃。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系统,全面的阐述了战争规律。其主要思想是慎战、重战、善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将帅要谨慎用兵,高度重视用兵。而孙子重点阐述善战者的特征,品质,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从客观和主观层面来怎样创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怎样做到善攻者和善守者。《孙子兵法》用一个字来简单概括就是“变”。虚实是变,诡诈是变,奇正是变,形势是变,计谋是变,因势制权是变,因利用兵是变,九变是变,总而言之,变在先,以变应变,因敌变化而变化取胜谓之神。就这一点对现代军事而言也同样的重要,当面对战事时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实事求是,逐渐创新求变,以应变于无穷。 细究古代军事思想就会发现,其不仅仅是单纯的排兵布阵,而大量涉及到政治、经济与战争的关系,进而从政治和经济层面论述军事和战略问题。因此,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经过悠久的历史考验以及从战争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具有宝贵的价值。只要人类还有战争,其中许多政治军事原则就将是永远适用的。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军事思想的再次跨越 近代以来,我们的军队经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后来多次边境作战,可以说也算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在战争中也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那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其以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为基础,为真正科学地考察、解决战争和军事问题首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南。 首先,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了高超的以弱胜强的战争指导艺术。毛泽东一生不仅创造了大量以弱胜强的战役范例,而且指挥赢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此外,以弱胜强还表现在武器装备上,不仅做到了数量上的以少胜多而且还做到了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之敌,其中包括先后打败两支拥有当时世界一流武器装备的外国侵略军。 其次,其所揭示的军事规律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从国内革命战争的指导原则到国际反侵略战争的指导原则,从建军路线到作战方略,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等等,这里面既包括了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发展的特殊规律问题,又包含军事领域的大量一般规律问题;既广泛涉及到军事科学的应用理论,又深刻地触及到军事科学的基础理论,其对军事规律的理论揭示,就

中国共青团团史心得

中国共青团团史心得 通过此次团课学习使我第一次真正了解到团的发展历史及辉煌成就使自己明白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道德要从成为一名合格共青团员做起。在学习了团章团史之后,我深切得感受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经历了一段不寻常的发展历程,从成立之初到遭遇挫折再到走入正轨,到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强大生命力! 那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我想应该具备几个方面。 1、要具有先进政治思想,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加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要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和勤奋工作的态度,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勤学习,勤思考,勇于创新,认真工作,关心同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切实为同学,为班级服务。 3、要具有“以纪律己,以纪律人”的作风,要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虚心向他人学习,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热心帮助他人进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改正缺点和

错误,自觉维护团结,顾全大局,诚实谦虚,在青年中起到表率作用。 4、在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共青团是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中国共青团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团在增强先进性的同时,必须不断扩大团的群众基础。 通过这次团校学习还增强了我的团队精神,培养了我们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是一个基本单位,我们要以它为中心,共同建设好我们可爱的班集体;时代精神,我们要把当代中华青年最广泛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凝聚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为实现祖国富强、民族振兴做贡献。当前,我国正处于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共青团要充分发挥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增强凝聚能力,努力实现中华青年的大团结、大凝聚。同时,要在工作中逐渐增强学习能力。当今时代,是学习和创新的时代,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共青团员更应该大力提高学习能力,既加强自身的文化技能学习,努力形成学习型组织,又要积极推动整个社会的学习氛围,不仅保持共青团组织的

共青团走的历程

共青团走的历程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青年,始终站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前列,在建立新中国,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八十多年来,中国共青团走过了光辉的历程。 一、为建立新中国英勇斗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青年作为社会进步群体,在马列主义影响下,投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并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先锋作用。 继上海青年团早期组织成立之后,1920年秋至1921年春,北京、武汉、广州、长沙等地的革命青年分别在李大钊、董必武、谭平山、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也在当地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早期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市东园隆重开幕。至此,中国的青年团组织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完全统一,中国青年运动从此有了自己的核心,开始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投入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斗争。1925年1月26日至30日在上海召开第三次

全国代表大会。会上,青年团正式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组织以新的姿态投入到革命战争中。1926年5月,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先行出征,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埋葬北洋军阀统治的大决战以摧枯拉朽之势,全面展开。各地共青团组织带领青年参加北伐军、支持北伐军,用无数光荣的战绩,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谱写了瑰丽的篇章。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悍然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革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地共青团组织带领团员和青年勇敢地加入到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战斗行列中,青春的战旗在各个革命根据地也高高地扬起。 共青团五大以后,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青年运动日趋活跃,共青团组织也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在革命根据地,随着地域的扩大,共青团组织也迅速壮大,到1930年10月,根据地团员数量达到10万人,共青团直接领导的青年半武装组织——少年先锋队也得到迅速发展,少先队员的数量最多时曾达到80万人。1933年8月成立的“少共国际师”用光荣的战绩,让共青团彪炳青史。“共产青年团礼拜六”,用拥军优属、发展生产的实在成绩,给共青团留下了光荣传统。 1935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我国,为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更加广泛团结全国各界青年参加抗日,党中央决定把共青团改造成广泛的群众性的青年抗日救国组织。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虽然共青团组织被改造,但是党领导的青年工作和青年组织的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大家好,今天我汇报的课题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也就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椐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仍然多达2308部,18567卷。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为了使大家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想介绍讲两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前21世纪—前8世纪)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但此时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非常之少。 军事思想的特点: (一)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是对内统治的工具;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探求如何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的反抗的问题。 (二)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在今天,为了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政治教育和强调军法军纪等等。而在那时则很简单,主要是进行处罚,对奴隶士兵的处罚是相当详细而又严酷的,如周朝的五刑之律竞达3千多条:墨(黥面,在脸上刺字)1000条、劓(割鼻)1000条、非(断足)500条、宫(去势)300条、大辟(杀头)300条;如若士兵集合迟到,就要被砍去脑袋,可见当时刑法之严酷。如果是士兵立功受赏,也只是将他们变为平民,使其获得人身自由而已,想升官是不可能的。另外“礼”主要是针对奴隶主的,以赏为主。如果对其处罚,也只是剥夺其奴隶、土地数量。可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遮人。 (三)迷信色彩重。这时候的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因为我们的祖先相信战争的起源和胜负都是由神决定的。一些军事行动的决策如出兵的时间,攻击方向等也必须事先占卜,而后才能确

中国共青团史(光辉历程90年)

光辉历程九十年 创建 20世纪初叶,八国联军肆虐京城的屈辱以及随之而来的亡国危机沉重地压在中国人的心头。1919年5月4日,天安门前的一声呐喊响彻了神州大地,赵家楼前的熊熊火光照亮了东方天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批杰出的青年运动领袖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奏响了中国历史上的青春旋律的序章。 1920年7、8月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 1920年8月22日建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前,各地共产主义者在建立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的过程中,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6月,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在法国巴黎创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2月,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成长 1922年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开幕。大会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章程和其他一些决议案。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组织,是为解放无产阶级而奋斗的组织。从此,团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团结教育青年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 1925年1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

召开,为了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了明确表明我们党的政治主张——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表示我们团组织是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革命青年组织,大会决定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汉口召开,出席代表60人。大会明确规定了团的性质和使命,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1936年月11月,为了适应新的革命形势,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各界青年投入抗日救亡的斗争,中共中央建立各种抗日救国的青年团体。 光辉历程 随着解放战争胜利的发展,试建青年团的成功,在全国解放的前夕,1949年1月中共中央正式颁布了《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决议》,在全国开始了普遍重建青年团的工作。 1949年5月,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总会(后改称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青年运动又有了自己的领导核心,中国青年运动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53年6月,为了适应新的工作任务要求,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时全国团员数量已经达到900万人。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把解放前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共产主义青年团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历次代表大会衔接起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使人们长期从事 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中华名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名族。在其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军事思想一直是一朵绚烂的奇葩。在此做一概述。 中国军事思想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 事思想。而近代军事思想又可以分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次国内革命之前为一个 阶段,从第一次国内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为第二阶段。从新中国建立至今为第三阶段。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 史时期。 ⒈萌生时期。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这一时期军事 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②治军上强调齐 众以律,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由于这一 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⒉形成时期。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 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 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 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 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 发展。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 谋略。 ⒊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统一中国后历两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 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军事技术有新的进步,铁兵器种类增多,杀伤性能 有所提高;军事交通、筑城、造船也有较大发展。各朝军制多有所变革,武装力量体制基本 成型,大致由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大部分组成,集权于皇帝。战争规模增大,时间延 长,区域范围广,大规模的骑兵集团作战、横渡江河作战、水上交战以及水陆配合作战较多。 汉代注重兵书的搜集整理,并将兵家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这一时期 军事思想在继承先秦传统的基础上,侧重于实际运用,内容更加丰富,水平进一步提高。 高度重视战略谋划在几次统一中国的战争中,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表现出高超的 战略思想和决策能力。 国防指导思想呈现新的特点根据当时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及周边形势,秦朝修筑万里长城, 体现了因地形,"用险制塞"、"限胡马之足"、以墙制骑、安边设防的思想。 ⒋系统完善时期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历经辽、宋、西夏、金诸政权并立时期和元、 明、清(前期)几个朝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进一步系统完善。这期间,中央政权与北方民族 所建立的地方政权较长时期处于并立状态,既争斗,又融合,中国政治、经济和科技、军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较大的发展,统兵用兵之权高度集中。 以兵权高度集中为统兵建军宗旨宋朝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拥兵割据,大权旁落的历 史教训,力主兵权高度集中,战略思想更加丰富,在战略进攻上,北方各民族将帅普遍注意 发挥骑兵机动能力强、善于野战的特长,主张进攻速决,在战略防御上,南宋提出了依靠江 河,藩篱三层,扼守要点的点、线、面结合的设防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 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 “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 “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 “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 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二、崇尚道义,追求和平 日本历史学家浅野先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军事历史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军事思想的“第一个特点是以非战主义为原则,尽量通过外交和谋略活动,求得政治解决。第二个特点是在军事上力争把战争控制在局部并在短时间内结束”。“中国的兵学的价值是以政略性和道义性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兵家的得意之处在于外交和谋略,其着眼点是极力避免诉诸武力”,“他们主要是以用兵的方略和讲究道义而闻名于世的”。也许是旁观者清,浅野先生对中国军事思想特点的概括,确有翔实的历史根据。以中国古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伟大的三位军事思想家孙武、孙明和毛泽东为例,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中国军事思想中的崇尚道义、追求和平的可贵之处。孙子把“道”也就是道义作为战争取胜的头一条因素,并告诫人们一定要慎重对待战争,战争关系到国家的“死生”、“存亡”,“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战国初期的《司马法·仁本》也提出“好战必亡”的着名论断。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孔明,在他运筹帷幄的戎马生涯中,始终以“据道讨淫”为宗旨,并指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他的“七擒七纵”的杰作,充分表现出他那不图杀戮,只求安邦的思想。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段军事家、军事思想家毛泽东,始终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种,坚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始终把战争作为消灭战争、实现和平的一种手段。 三、注重谋略,力求智取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而谋略思想在中国出现之早,受到重视的程度之高,施计用谋的着名战例之多,变谋论略的不朽着作之丰,足智多谋的古今将帅之众,却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中国军事谋略思想的产生与运用,可以溯源到远古的战争。黄帝、炎帝联盟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已经孕育着军事谋略思想的萌芽。商朝着名的鸣条之战,就已运用了离间计。周朝着名的牧野之战,是“兵家之祖”、“军事谋略的奠基人”吕望奇计良谋的杰作。此后,从孙膑首创的“围魏救赵”,到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中国军事历史上运用奇妙方略的经典战例举不胜举。最早的战略名着《孙子兵法》首篇就言计,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主张先计而后战。还在书中提出了旨在“全胜”、速胜、巧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系列至今还被反复引用的不朽的谋略思想。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在军事谋略思想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强调思危,未雨绸缪 进入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人们会发现,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这一宝库中古今皆具的“通宝”。古代中国的战争相当频繁,因此,做好战争准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有极强的思危意识,都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浮法玻璃成型工艺详解

第一部分浮法玻璃成型工艺 浮法玻璃成型工艺流程:经熔化、澄清并冷却至1100℃左右的玻璃液,经流道(包括安全闸板和流量调节闸板)和流槽流进锡槽内的熔融锡液面上,在自身重力及表面张力的作用下,玻璃液开始进行摊开、抛光、均匀降温,在拉边机的作用下,进行拉薄或积厚形成一定厚度的玻璃带,在水包的强制冷却和槽体自热的降温的双重作用下,成型后的玻璃带降温到600℃左右,通过过渡辊台,出锡槽进入退火窑。 一、锡槽的工艺分区 1.抛光区 锡槽抛光区的功能是使从流槽流入锡槽的玻璃液在这里摊平抛光。所谓抛光就是玻璃液在其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达到平衡,使玻璃表面光滑平整。此区必须要有足够高的温度,而且横向温度必须均匀,以使玻璃的粘度小而均匀,才能使玻璃得以充分摊平。 ●玻璃液在此区的粘度102.7---103.2Pa·s。 ●玻璃液在此区的温度1000--1065℃。 ●玻璃液在此区的冷却速度不得大于60℃/min。 ●玻璃液在此区的停留时间不得小于72秒。 玻璃带的流动和边部液流 玻璃液经唇砖流落在锡液面上,分为两部分流动,大部分玻璃液向下游流去,形成玻璃带的主体部分,很少一部分玻璃液反向流动,与背衬砖接触,然后缓慢的分成左右两股玻璃液流沿背衬砖和八字砖形成玻璃的左边部和右边部,这样与耐火材料接触的玻璃液形成的玻璃带边部质量较差,都将在冷端掰边作业中除去。 2.预冷区 ●玻璃液在此区的粘度103- 104Pa·s。 ●玻璃液在此区的温度1000-900℃。 3.成型区 ●玻璃液在此区的粘度104.25- 105.75 Pa·s。 ●玻璃液在此区的温度900-780℃。 4.冷却区 冷却区长度包括收缩段在内的后面窄段的全部长度。玻璃液在此区由于快速冷却,粘度急剧增大而不再收缩。 ●玻璃液在此区的粘度范围105.75-107 Pa·s。 ●玻璃液在此区的温度780-590℃。 二、锡槽的成型机理 1.玻璃的粘度 粘度是液体的一种内摩擦系数.当某层液体以速度ü运动时,邻近液层也将一起运动,不过速度要小些,并且距离愈远,速度愈小.这种流动称为粘滞流动。粘滞流动是用粘度来衡量,从玻璃液到固态玻璃的转变,粘度是连续变化的,其间没有数值上的突变。 粘度是玻璃的重要性质之一,它贯穿着玻璃生产的各个阶段,从熔制、澄清、均化、成型、退火都与粘度密切相关。影响玻璃粘度的主要因素是玻璃的化学成分和温度,玻璃的粘度随温度的下降而增大。在成型过程中,玻璃粘度产生的粘滞力与重力、摩擦力与表面张力形成平衡力系。

中国浮法玻璃的发展历程

中国浮法玻璃的发展(一)“洛阳浮法”技术的诞生“洛阳浮法”技术的研制,始于60年代初。当时,英国皮尔金顿兄弟玻璃公司刚刚发表了经过约十年研制,发明并取得成功的国际上最新最先进的平板玻璃生产方法——浮法的问世。同时,国际上一些学术刊物、杂志、论文和专利,都相继对有关浮法玻璃技术进行报道和简介。但是这些报道都侧重于商品的性能和功能,而对浮法技术,不仅没有什么具体内容,相当多的都是不真实的,甚至进行误导。而且当时的中国是处在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封锁的情况下,不要说参观工厂和购买技术是不可能的,就是想买一点浮法玻璃的样品,都难以实现。因此,我国是在一无资料,二无情报,三无样品的情况下,根据物理化学的公共原理,“白手起家”着手进行研制的。1960年开始时,曾由北京管庄建材科学研究院与上海耀华玻璃厂协作,进行过浮法工艺的初步探索。后来在建材部主管领导的倡议和支持下,在建材研究院建筑玻璃研究室进行了实验阶段的研究。通过静态单元试验、半连续工艺试验和连续性工艺试验,特别是对浮抛介质的选择,保护气体的成分和净化,玻璃成分的组成,以及加热元件和锡槽结构及耐火材料的选取等,都历经多次的试验,探索和筛选,直到1967年终于获得了一系列试验室阶段性成果。接着在此基础上进入中间试验阶段,同时有些试验室阶段的工作,还继续同步进行。1968年由建材研究院、玻璃设计院、湖南株洲玻璃厂三家合作,利用株洲玻璃厂尚未建成的玻璃球车间,改建为浮法玻璃中间试验线。经过二年的努力,最后在1970年7月完成了中国浮法玻璃的中间试验。经过长达6个月连续试验,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最主要的成果是解决了浮法玻璃的成形方法——玻璃液的直接流入法,并生产出了中国的第一批6毫米浮法玻璃样品。同时,在技术上对流槽的安装,槽体的构造,雾点的消除以及操作方法和工艺制度等多方面都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成果。紧接着在中间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与河南洛阳玻璃厂合作,将洛阳玻璃厂建成投产不久的压延玻璃生产线改造为浮法玻璃工业性试验生产线,即进入工业性试验生产阶段,在秦皇岛玻璃研究院(建材研究院玻璃室的一部分)、株洲玻璃设计所(原北京玻璃设计院的一部分)、株洲玻璃厂、管庄建材研究院和洛阳玻璃厂等五个单位的协同合作下,扩大进行浮法玻璃的工业性试验,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共同奋战,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后,终于在1971年9月胜利投产,并成功地拉出了原板宽近2米、厚6毫米的质量较好的浮法玻璃,并向市场提供了商品,取得了商业性的成果。随后在洛阳玻璃厂的试验生产过程中,经过1974年和1978年的两次冷修改造,玻璃熔窑由日产90吨提高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