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级实验诊断学重点应用

0级实验诊断学重点应用

0级实验诊断学重点应用
0级实验诊断学重点应用

血红蛋白测定:男:120~160g/l; 女:110~150 g/l; 新生儿:180~190 g/l

红细胞计数: 男:(4.0~5.5)x10^12/L(400万~500万/mm^3) 女(3.5~5.0) x10^12/L; 新生儿:(6.0~7.0) x10^12/L(两者临床意义基本相同,降低见于贫血,白血病等)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相对增多症:水份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如大面积烧伤、呕吐、腹泻、多汗、多尿

绝对增多症

一、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1、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a、生理性:高原居民新生儿

b、病理性:心肺功能不全

2、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

二、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生理性减少:婴幼儿:造血原料相对不足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妊娠:血液稀释

病理性减少: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等

白细胞总数: 成人:(4~10)x10^9/L (4000~10000)/mm^3; 儿童:(5~12) x10^9/L

生儿:(15~20) x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N中性粒细胞0.51~0.75(中性杆状核0.01~0.05,中性分叶核0.50~0.70); E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 B嗜碱性粒细胞0~0.01; L淋巴细胞0.20~0.40; M单核细胞 0.03~0.08

5. 中性粒细胞增减意义

A.中性粒细胞增多:

㈠.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剧烈活动、饱餐、高温、严寒、)

㈡.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性(常见原因,而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原因)

广泛得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大出血.溶血(白细胞增多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

急性中毒,如有机磷农药中毒

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等

其他,如器官移植排拆

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感染,如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或见于伤寒;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纤维化等

药物或理化因素等,如服用抗甲状腺药物;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脾功能亢进等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核右移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为主,若5叶者超过0.03,或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以至15叶),则称为核右移.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预后不良.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的恢复期,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血小板计数 PC/Plt : (100~300)x10^9/L (生成障碍见于急性白血病); 血小板平均容积MPV :7~11fl(减低见于白血病);

血小板分布宽度:15%~17%; 血小板粘附率PadT:62.5%+8.61%(降低见于急性白血病);

血小板增多:1原发性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等

血小板减少:1生成障碍:再障、白血病等2破坏或消耗增多:ITP、DIC等

3分布异常:肝硬化致脾肿大等 4假性减少: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

网织红细胞计数

晚幼红细胞脱核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有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残存,经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色后,可见蓝或蓝绿色枝点状或网织状结构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24~84)×109/L

临床意义:1判断骨髓造血情况2观察贫血疗效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网织红细胞增多:急性溶血,急性失血巨幼贫予VB12、叶酸缺铁贫予铁剂治疗后

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低,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病性贫血.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生理性:一周的婴儿,持续到6~7岁

病理性:相对增多: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绝对增多:病毒感染如风疹、水痘

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恢复期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淋巴细胞减少:长期接触放射线和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导致其相对减少

出血时间测定:6.9±2.1min,>9min异常

受血小板数量和血管壁影响。

出血时间延长:

血小板数量、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缺乏凝血因子

血管壁异常: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药物影响

综合因素:VWD、DIC

出血时间缩短:

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脑血栓、心肌梗死、糖尿病、高血脂、下肢静脉栓塞、DIC高凝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束臂试验(CRT,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毛细血管的完整性与其本身结构、功能,血小板的质、量,以及一些体液因素有关。

用加压部分阻止静脉血液回流,可以根据一定范围内新出血点的数目及大小来估计毛细血管的脆性。

【参考值】阴性: 5cm圆圈中出血点数

男性<5个;女性及儿童<10个阳性:新出血点>10

1、血管壁的结构和(或)功能缺陷: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血友病

2、血小板的量、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症(如ITP、AA) 、血小板功能缺陷症

3、血管性血友病

4、其他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败血症 VC缺乏症

维生素K依赖因子:合成依赖VitK,包括Ⅱ、Ⅶ、Ⅸ、Ⅹ(氨基末端有γ-羧基谷氨酸残基,合成必须依赖维生素K)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测定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Ca2+,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监测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

APTT:延长见于见于血浆VIII,IX,XI因子严重减少,凝血酶原严重减少,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DIC 后期继发纤溶亢进.是检测肝素和诊断狼疮性抗凝物质的首选指标; APTT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脑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

2、凝血时间(CT)

【原理】血液离体后凝固所需时间。反映凝血过程有无障碍

凝血时间延长见于:

1.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各型血友病;

2.获得性(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重症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

3.纤溶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

4.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有抗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早期肝素治疗时等。

凝血时间缩短见于:

1.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组织因子(TF或组织凝血活酶),观察血浆的凝固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外源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原理】受检血浆中加入定量凝血酶,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通过比浊原理计算Fg的含量。

增高:感染: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及长期局部炎症无菌炎症:肾病综合征、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等。其他:外科手术、月经期及妊娠期轻度增高。

减少:DIC中晚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等

凝血酶时间测定(thrombin time,TT):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后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要的时间16~18S,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为异常。

时间延长

抗凝物质存在:肝素或类肝素物质

纤维蛋白原显著减少或结构异常:先天性或严重肝病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DIC

抗凝系统检测

——病理性抗凝物质的筛检试验

凝血酶时间测定(thrombin time,TT)

病理性抗凝物质的诊断实验

血浆抗凝血酶活性测定

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

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

凝血酶原(Ⅱ)----------→凝血酶(Ⅱa)

纤维蛋白酶原(Ⅰ)----------→纤维蛋白(Ⅰa)

筛选试验:

1、D-二聚体定性试验(D-D)

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定性试验(FDP)

诊断试验:

1、D-二聚体定量试验(D-D)

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定量试验(FDP)

3 、3P试验

DIC诊断的筛选试验

PLT、PT、Fg定量

1. PLT:需作动态观察,进行性下降支持DIC诊断。

2. PT:缩短→延长

3. Fg:进行性减低,<1.5g/L(纤维蛋白原)

DIC诊断的确诊试验

1. TT:延长(可由Fg减少,或FDP增高引起)

2. FDP:增高

3. D-二聚体:阳性

正常止血过程有哪些因素参与?

可选择哪些试验作为一、二期止血缺陷的筛检试验?

DIC的实验室诊断包括哪些项目?

肉眼血尿:每升尿液含血量达到或超过1ml

镜下血尿:含血量少,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镜检发现红细胞数>3个/HP

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白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 IgG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

非选择性蛋白尿:反映肾小球毛细管壁有严重破裂损伤。尿蛋白成分,以大/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同时存在为主,尿蛋白中,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比值>0.5,半定量为+~++++,定量在0.5~3.0g/24h之间,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膜性或膜增生性肾炎等,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等。出现非选择性蛋白尿提示预后较差。

鉴别肾前性和肾实质性少尿

器质性肾衰竭Cr>200μmol/L

肾前性少尿(心衰、肝肾综合征、肾病综合征)Cr上升不超过200μmol/L

尿素氮与肌酐比值(BUN/Cr)的意义

器质性肾衰竭BUN/Cr<10:1(二者同时升高)

肾前性少尿、肾外因素致氮质血症BUN/Cr>10:1(BUN较快上升Cr不上升)

只有肾小球滤过率降至正常的30%以下时血肌酐浓度才有明显变化。虽然测定方便,但特异性及敏感性不高,不利于疾病早期诊断和防治,应该和其他肾功能检查指标联合使用。

内生肌肝清除率Ccr 测定,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较早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其正常值为80~120ml/min,当其下降到70-51时,为早期肾功能不全.Ccr降低见于较早期的肾小球损害,可根据其降低水平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情况Ccr常用于对肾功能进行分期以指导治疗

血清肌肝Cr测定,

血清尿素氮BUN测定,BUN升高,见于各种肾病晚期,有效肾单位损害达60%~70% 血清尿酸测定,,血清尿酸增高是诊断痛风的主要依据.

血清尿酸【参考范围】成人酶法血浆UA 男性150~416μmol/L,女性89~357 μmol/L。最好同时测尿UA

血UA升高,尿UA降低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

血UA降低,尿UA升高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损伤或竞争抑制

血UA和尿UA均升高遗传性嘌呤代谢障碍,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化疗后、组织缺氧、长期用吡嗪酰胺

血UA和尿UA均降低UA合成减少(急性肝坏死、相关酶缺陷、使用抑制嘌呤合成的抗癌药、大量糖皮质激素)

受嘌呤摄入的影响,测定前必须严禁富含嘌呤类食物(如动物肝脏、海产品等)3天以上多采用酶法测定,血、尿中的还原性物质(如维生素C)可使测定结果偏高

血清总蛋白TP 血清清蛋白ALB

原理(90%TP、100%ALB)

参考值范围:正常成人TP 60~80g/L, albumin 40~55g/L, Globulin(球蛋白) 20~30g/L,A/G=1.5-2.5/1

临床意义:

a. TP 和Alb均升高(急性失水、饮水不足、休克、肾上腺皮质功能↓)

b. TP和Alb均下降(肝损、营养不良、消耗↑、蛋白丢失↑、血清水分增加)

c. TP和Globulin均升高(慢性肝脏疾病、M蛋白血症、自身免疫疾病、,慢性炎症和疾病)

d. Globulin降低(生理性减少、免疫抑制、先天性低γ-球蛋白血症)

e. A/G倒置(严重肝损、M蛋白血症)

血氨测定18~72 mol/L

临床意义

1)病理性增高见于严重肝损害尿毒症上消化道大出血肝外门脉系统分流2)减低见于低蛋白饮食严重贫血

血红素→胆绿素→非结合胆红素(UCB)→结合胆红素(CB)

肠道中的转化与胆色素的肠肝循环

结合胆红素(CB)→尿胆素原→尿胆素→随粪便排出体外

10%-20%重吸收→入肝→随胆汁入肠道

(肠肝循环)

正常人血清胆红素总量为总胆红素(STB),不超过17.1μmol/L。当血清中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可出现巩膜、黏膜及皮肤的黄染,称为黄疸。

STB 新生儿0~1天34~103μmol/L;1 ~2天103~171μmol/L;3~5天68~137μmol/L ;成人3.4 ~17.1μmol/L

CB 0~6.8μmol/L UCB 1.7 ~10.2μmol/L CB/STB 0.2 ~0.4

17.1μmol/L <STB ≤ 34.2μmol/L隐性或亚临床黄疸

>34.2μmol/L 显性黄疸34.2~171μmol/L 轻度黄疸

171~342μmol/L 中度黄疸>342μmol/L 重度黄疸

?2)推断原因

通常:STB<85.5μmol/L 溶血性黄疸17.1~171μmol/L 肝细胞性黄疸

171~342μmol/L 不完全梗阻性黄疸>342μmol/L 完全梗阻性黄疸?3)判断类型

CB/STB <0.2 溶血性黄疸

>0.5 梗阻性黄疸

>0.2 但<0.5 肝细胞性黄疸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T同工酶(ASTm、ASTs)参考值范围:ALT 10~40U/L, AST 10~40U/L

临床意义: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AST均显著升高,可达正常20-30倍,但ALT更高,ALT/AST>1。

(2)慢性病毒性肝炎,轻度上升或正常,ALT/AST>1。若ALT/AST<1,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可能。

(3)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可轻度升高或正常。ALT/AST<1。酒精性肝病AST显著升高;

(4)肝硬化、肝内外胆汁淤积,转氨酶活性可正常或轻度升高,肝硬化终末期可降低。

(5)急性心肌梗塞后6-8小时AST增高。

胆碱酯酶的检测

胆碱酯酶(CHE)分为乙酰胆碱酯酶及假性胆碱酯酶两类,二者均可水解酰基胆碱。

【参考值】乙酰胆碱酯酶比色法:30000-80000μ/L 假性胆碱酯酶80000-12000μ/L

【临床意义】CHE增高精神分裂症、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肾脏疾病肥胖甲亢CHE 降低有机磷中毒、肝实质损伤可出现降低肿瘤避孕药营养不良恶性贫血

OGTT的主要适应证

①无糖尿病症状,随机或空腹血糖异常者;②无糖尿病症状,但有明显糖尿病家族史;

③有糖尿病症状,但随机或空腹血糖不够诊断标准;④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病、感染,出现糖尿者;⑤分娩巨大胎儿的妇女或有巨大胎儿史的个体;⑥不明原因的肾病或视网膜病。

4.OGTT结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正常糖耐量: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口服葡萄糖30min~60min达高峰,峰值<11.1mmol/L(200mg/dl);2小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即<7.8mmol/L(140mg /dl),尿糖均为(一)。3小时恢复至空腹水平此种糖耐量曲线说明机体糖负荷的能力好。

(2)糖尿病性糖耐量: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峰时后延,常在1小时后出现,峰值≥11.1mmol/L(200mg/dl);120min不能回复到正常水平,即>11.1mmol/L (140mg/dl)其中服糖后2h的血糖水平是最重要的判断指标。许多早期糖尿病病人,可只表现为2小时血糖水平的升高,且尿糖常为阳性。

(3)糖耐量受损(IGT):此为轻度的耐糖能力下降。在非妊娠的成年人,空腹血糖小于7.Ommol/L,120min血糖水平在7.8~11.1mmol/L(140~200mg/dl)之间。IGT病人长期随诊,最终约有1/3的人能恢复正常,1/3的人仍为糖耐量受损,1/3的人最终转为糖尿病。2型糖尿病、指端肥大症、甲亢腺功能亢进、肥胖、皮质醇增多症(4)其他糖耐量异常

1)平坦型耐糖曲线:其曲线特征是:①空腹血糖水平正常;②糖负荷后不见血糖以正常形式升高。不出现血糖高峰,曲线低平;③较短时间内(一般1小时内)血糖即可恢复原值。可由于胃排空延迟,小肠吸收不良引起。或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胰岛素分泌过多等引起。此时由于糖异生作用降低,组织对糖的氧化利用加强而表现为糖耐量增加。

2)储存延迟型耐糖曲线:特点是服糖后血糖水平急剧升高,峰值出现早,且超过11.1mmol/L,而2h值又低于空腹水平。这是由于胃切除病人于肠道迅速吸收葡萄糖或严重肝损害的病人肝脏不能迅速摄取和处理葡萄糖而使血糖升高,引起反应性胰岛素分泌增多,进一步致肝外组织利用葡萄糖加快,使2h血糖明显降低。

鉴别低血糖:1、功能性低血糖FPG 正常口服葡糖糖后出现最高峰时间峰值均正常,但是2-3h后出现低血糖,特发性低血糖,2、肝源性低血糖FPG 低于正常。口服葡萄糖后

血糖高峰提前并高于正常。但2hPG仍低于高水平,且尿糖阳性。常见于广泛性肝损伤、病毒性肝炎。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

因其不受血糖暂时波动的影响,故对高血糖特别是血糖和尿糖波动较大的患者有独特的诊断意义。可反映患者抽血前1-2个月内血糖的平均综合值,并对区别糖尿病性高血糖和应激性高血糖有价值。

1.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GHb 增高提示近2~3 个月的糖尿病控制不良,GHb 愈高,血糖水平愈高,病情愈重。故GHb 可作为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观察指标。糖尿病控制良好者,2~3 个月检测1 次,控制欠佳者1~2 个月检测1 次。妊娠期糖尿病、1 型糖尿病应每月检测1 次,以便调整用药剂量。

2.筛检糖尿病:HbA 1<8%,可排除糖尿病;HbA 1>9%,预测糖尿病的准确性为78%,灵敏度为68%,特异性为94%;HbA1>10%,预测糖尿病的准确性为89%,灵敏度为48%,特异性为99%。

3.预测血管并发症:由于GHb 与氧的亲和力强,可导致组织缺氧,故长期GHb 增高,可引起组织缺氧而发生血管并发症。HbA1>10 %,提示并发症严重,预后较差。

4.鉴别高血糖:糖尿病高血糖的GHb 水平增高,而应激性高血糖的GHb 则正常。

CK

临床意义

1.心肌梗塞时血清CK浓度显著升高。CK是心肌梗塞病人血清中出现最早的酶之一,心肌梗塞发生后3-4小时内CK开始上升.12—24小时达到高峰,且不受肝脏疾病影响,3-5天即可恢复正常,所以CK测定有利于心肌梗塞病人的早期诊断.其增高的程度与心肌损坏的程度基本相一致.且心电图不易诊断的心内膜下心肌便塞和复发性心肌梗塞时CK亦增高。2.心肌炎和肌肉疾病:心肌炎、严重肌肉创伤等CK亦显著增高。

3.溶栓治疗:AMI 后再灌注。CK活性增高,峰值提前,发病四小时就达到高峰,提示冠状动脉再通能力达40%—60%。

4、手术心脏和非心脏手术均使CK增高。

长期卧床、甲亢、激素治疗CK减低

三、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CK是由B和M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休,两个亚单位可组合成三种CK同工酶,即CK—BB(CKl)、CK—MB(CK2)、CKMM(CK3)。CK—BB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肺、膀胱、子宫、胎、子宫、胎盘及甲状腺中,骨骼肌以CK—MM占优势;而CK—MB则主要分布于心肌中。正常人血清中大部分为CK MM,也含有少量CK—MB,CK—BB含量极微,用一般方法不易检出,只有在脑组织受损的惜况下,血脑屏障发生变化时才会增高。

临床意义

1CK—MB升高常被当作心肌损害的特异性指标,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很有价值,CK—MB 大幅度增加往往提示心肌梗塞面积大,顶后较差。

2其他心肌损伤:心肌炎心绞痛心房颤动安装起搏器。

3肌肉疾病及手术CK同工酶CK—MB增高,故血清CK—MM是骨骼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CK_MM

1、 AMI

2、骨骼肌疾病重症肌无力肌萎缩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

CK-BB

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脑梗死与损伤程度预后范围成正比

肿瘤恶性肿瘤

肿瘤标记物(Tumor marker)是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临床主要应用于肿瘤普查、诊断、疗效观察。主要包括蛋白质类、糖类、酶类、激素类、基因类等,不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用免疫学的方法进行检测。存在于病人的血液、体液、细胞或组织

标记物特性

1.灵敏度高早发现早诊断

2.特异性强肿瘤阳性非肿瘤阴性(理想化状态)

3.定位好具有器官特异性

4.与病情、肿瘤大小及分期相关

5.监测肿瘤疗效和肿瘤复发

7.预测肿瘤预后

蛋白类:甲胎蛋白(AFP)是胎肝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出生后AFP的合成很快受到抑制。当肝细胞或生殖腺组织发生恶性病变时,癌细胞出现返祖现象,以致血液中AFP含量明显升高,对原发性肝癌的而言,是特异性最强的标记物。

原发性肝癌:若>500μg/L持续4周,排除妊娠、生殖腺胚胎肿瘤即可确诊。

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例有30%的低浓度阳性,多不超过200μg/L。

生殖腺胚胎瘤(睾丸癌、精原细胞瘤等)及妊娠

糖类:CA50来自抗直肠腺癌细胞系(COLO 205)抗体

是一种广谱的肿瘤标记物

广泛存在于胰腺、胆囊、肝、胃、结直肠、膀胱、子宫,当细胞恶变时,由于糖基转化酶的失活或胚胎时才活跃的某些转化酶被激活,造成细胞表面糖链结构的性质改变而形成CA50。

酶类、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糖酵解途径中,烯醇化酶催化甘油分解。由三个亚基(α、β、γ)组成,并形成5种同工酶(α α 、β β 、γ γ 、α γ、βγ ),γ亚基同工酶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组织,与神经内分泌起源的肿瘤有关。

小细胞肺癌NSE水平明显升高神经母细胞瘤NSE水平也明显升高

.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包括甲种胎儿球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癌抗原15-3(CA15-3)、组织多肽抗原(TPA)、前列腺特异抗原(PSA)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等。甲种胎儿球蛋白主要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此外生殖腺胚胎癌、胃癌和胰腺癌血中AFP也可增高。CEA明显增高见于胰腺癌、结肠癌、肺癌和乳腺癌。妇科肿瘤特别是卵巢癌CA125水平明显升高。CA15-3主要用于乳腺癌的辅助诊断和疗效观察。PSA可用于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以及转移和复发判断。SCC在上皮细胞源性恶性肿瘤中升高。

2.糖脂类肿瘤标志物:包括癌抗原-50(CA-50)、癌抗原72-4(CA72-4)、癌抗原242(CA242)、糖链抗原19-9(CA19-9)等。CA-50增高见于大部分恶性肿瘤,动态观察其水平变化对癌肿疗效、预后判断、复发检测颇有价值。CA72-4是卵巢肿瘤和胃肠道肿瘤的标志物。CA242是胰腺癌和结肠癌的标志物。CA19-9在胰腺癌、胆道肿瘤和胃肠道癌中水平明显升高。

3.酶类肿瘤标志物:包括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异常凝血酶原(APT)、α-L-岩藻糖苷酶(AFU)等。PAP对前列腺癌的疗效观察、有无复发、转移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NSE 是神经母细胞瘤和小细胞肺癌的标志物。APT和AFU在肝细胞肝癌中水平明显升高。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抗原

的自身抗体的总称.ANA的性质主要是IgG,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可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主要存在与血清中。ANA在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可呈阳性,但ANA阳性并不一定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总ANA检测在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筛选试验,ANA阳性再进一步检测各亚类ANA抗体。

按细胞内分子理化特性与抗原分布部位将ANA分为四大类,即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非组蛋白抗体和抗核仁抗体。

可提取核抗原(ENA)是细胞核蛋白的提取物,根据相对分子量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组分。如Sm、核糖体、Scl-70、Jo-1、SS-A、SS-B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机体对它们产生不同的抗体

不同的自身免疫病可产生不同的抗ENA抗体。通过检测抗ENA抗体的类型及其组合,可综合诊断自身免疫病的类型。

好标本——好的实验诊断结果

根据病原体所致感染的病程确定标本采集的时间、部位和种类

病原学实验诊断标本必须无菌采集和运送

采集标本时,不能接触消毒剂和抗感染药物

标本必须注明必要的临床资料

采集的标本要及时送检

注意生物安全

细菌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改变抗生素的结构,使之灭活

抗生素作用的靶位改变,使细菌对抗生素不再敏感

细菌膜的通透性降低及主动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使抗生素在菌体内的浓度减少

细菌的代谢途径的改变

细菌水平和垂直传播耐药基因的整合子系统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药敏试验

纸片扩散法(disk diffusion method,K-B法)

稀释法,检测最小抑菌浓度(MIC)

E试验法(E test)

折点敏感试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耐药筛选试验

根据所测得的抑菌环直径,参照CLSI标准报告药敏试验结果

敏感——该菌株能被测定药物常规剂量给药后在体内达到的血药浓度所抑制或杀灭

耐药——常规剂量用药时,在体内感染部位所能达到的药物浓度不能抑制测试菌的生长

中介——药物的MIC接近体液或组织中通常可达到的血药水平,在药物生理浓集的部位或提高药物剂量预期有效;此外,中介可作为一个缓冲区

感染性疾病: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机体后引起的疾病。

通过对标本直接显微镜检,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病原菌的抗原检测,核酸检测和细菌感染后机体免疫应答产物的测定及药物的测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对细菌感染性疾病可作出及时、准确的病原学诊断。

监测报告的8种性病:艾滋病、淋病、梅毒、软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

经典性病(4种):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肿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hospital infection )

是指在医院内获得并发生的一切感染,即病人在人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的潜伏期而是在人院后所引起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对苯唑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所有青霉素、头孢菌素类、亚胺培南及其他β-内酰胺类,例如阿莫西林/棒酸、氨苄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他唑巴坦及亚胺培南可表现体外抗菌活性,但临床无疗效。

分子诊断: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称为分子诊断。临床应用:1、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诊断2、感染性疾病基因诊断3、肿瘤的基因诊断

产前诊断疾病风险预测疾病诊断治疗药物选择疾病复发监控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ise Chain Reaction):它是一个在体外特异地复制一段已知/未知序列的DNA片段的过程,这项技术使人们很快从试管中获得大量拷贝的特异核酸片段。该技术由K.Mullis发明。

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病原微生物(病毒、病原菌、衣原体、螺旋体等)

遗传疾病的分子诊断——分子遗传疾病(血友病、血红蛋白病、产前婴儿检查

复杂疾病分子诊断——肿瘤、原发性高血压等

采血输血和器官移植的分子诊断——DNA分型

药物遗传的分子诊断

斑点杂交:是指将待测的DNA变性后点加在硝酸纤维素膜上,用已标记的探针进行杂交,洗膜(除去未接合的探针),放射自显影,判断是否有杂交及其杂交强度,主要用于基因缺失或拷贝数改变的检测。

原位杂交是指将特定标记的已知顺序核酸为探针与细胞或组织切片中核酸进行杂交,从而对特定核酸顺序进行精确定量定位的过程。原位杂交可以在细胞标本或组织标本上进行。另有荧光原位杂交。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

第一章 1.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 理,称之为危急值。 2.灵敏度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3.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 4.参考值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5.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检测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国内划分贫血严重程度的血红蛋白标准 Hb<30g/L:极重度 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90g/L:轻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 缺铁性贫血 巨细胞高色素性RBC 巨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嗜多色性RBC 溶血性贫血 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RBC 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RBC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靶形RB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RBC 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RBC 骨髓纤维化 棘形RBC 棘细胞增多症 裂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 缗钱形RBC 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的蓝色颗粒。对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卡波特环红细胞内的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的遗迹。常含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Hct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检测Hct作为治疗参考。 另外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Hct常可达60%以上。Hct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客观题)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 选择题: 1下列临床常用标本中,不正确的是: A. 血常规实验中,最常用的抗凝剂为EDTA K2O B. 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的测定。 C. 对于尿液一般常规检查,可用随机尿标本。 D. 采集脑脊液标本时,常采用第一管作细胞计数。 2 ?下列关于临床检验标本描述中,错误的是: A. 血常规检查的标本一般用EDTA-Na抗凝的标本。 B. 尿液常规检查一般可留取随机尿标本。 C. PT、APTT试验需采用枸橼酸盐抗凝。 D. 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X的测定。 3 ?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以下检验结果哪一项是错误的: A. WBC总数升高 B. 外周血中出现晚幼粒细胞 C. 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 D. 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 4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 在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外周血中常易出现晚幼粒细胞。 B. 在病毒性感染中,常可见淋巴细胞分类增多。 C. 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D. 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后,在红细胞分布直方图上可出现“双峰”改变。5?关于非选择性蛋白尿,下述描述中错误的是: A. 非选择性蛋白尿常出现于较严重肾小球病变中。 B. 中分子量白蛋白与小分子量B 2 —微球蛋白同时增多。 C. 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IgA甚至IgM也大量滤出。 D. 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有效,因此预示预后良好。 6 ?关于正常骨髓象的描述,下列中错误的是: A. 骨髓增生活跃 B. 粒红比值约为5—7: 1 C. 粒系中杆状核粒细胞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在粒细胞系中所占的比例为最高 D. 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7.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依K因子)包括有: A. F n、W、/、X B. F n、%、/、X

实验诊断学试试题库学校答案学习资料

实验诊断学试试题库 学校答案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 选择题: 1.下列临床常用标本中,不正确的是:D A.血常规实验中,最常用的抗凝剂为EDTA·K2。 B.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K+的测定。 C.对于尿液一般常规检查,可用随机尿标本。 D.采集脑脊液标本时,常采用第一管作细胞计数。 2.下列关于临床检验标本描述中,错误的是:A A.血常规检查的标本一般用EDTA-Na2抗凝的标本。 B.尿液常规检查一般可留取随机尿标本。 C.PT、APTT试验需采用枸橼酸盐抗凝。 D.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K+的测定。 3.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以下检验结果哪一项是错误的:D A.WBC总数升高 B.外周血中出现晚幼粒细胞 C.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 D.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 4.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C A.在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外周血中常易出现晚幼粒细胞。 B.在病毒性感染中,常可见淋巴细胞分类增多。 C.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D.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后,在红细胞分布直方图上可出现“双峰”改变。5.关于非选择性蛋白尿,下述描述中错误的是:D A.非选择性蛋白尿常出现于较严重肾小球病变中。 B.中分子量白蛋白与小分子量β2-微球蛋白同时增多。 C.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IgA甚至IgM也大量滤出。 D.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有效,因此预示预后良好。 6.关于正常骨髓象的描述,下列中错误的是:C A.骨髓增生活跃 B.粒红比值约为5-7:1 C.粒系中杆状核粒细胞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在粒细胞系中所占的比例为最高 D.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7.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依K因子)包括有:B A.FⅡ、Ⅳ、Ⅸ、Ⅹ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成人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为多少g/L A.100 ?140 B.140 ?170 C.120 ?160 D.110~150 E.170~200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增高的心脏病是 A. 高血压性心脏病 B.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 冠心病 D. 贫血性心脏病 E. 风湿性心脏病 3.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A. 上消化道出血 B. 缺铁性贫血 C. 溶血性贫 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E. 白血病 4.下列正常值中错误的是 A. 网织红细胞0.005 ?0.015 B. 白细胞计数 (4.0~10.0)X109 C. 嗜酸性粒细胞0.5%~5% D. 嗜中性粒细胞 20%~40% E.血小板数(100?300) X 109 5.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量为: A. > 90g/L B. 90g/L ?60g/L C.60g/L ?30g/L D. v 60g / L E. v 30g/L 6. 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 缺铁性贫血 B. 溶血性贫血 C. 急性失血性贫血 D. 巨幼细胞性贫血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7. 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A. 急性溶血 B. 急性中毒 C. 急性感染 D. 大面积烧伤 E. 恶性肿瘤 8. 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 A.尿毒症 B.急性中毒 C.化脓性感染 D.伤寒 E.急性 心肌梗死 9.有关白细胞计数,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10X 109/L 为白细胞增多 B.v 4X 109/L 为白细胞减少 C. 化脓性感染,白细胞增多 D. 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白细胞可减少 E. 白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增多常一致10.急性失血时血象最早的变化是: A.血小板减少 B.血红蛋白减少 C.白细胞升高 D.白细胞减少 E. 血小板减少增高 1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A. 急性出血 B. 急性感染 C. 过敏性疾病 D. 肺结核 E. 伤寒1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A.化脓性感染 B.寄生虫病 C.病毒性感染 D.皮肤病 E.过敏性疾病 13.下列除哪种情况外,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急性大失血 C. 放射病 D. 脾功能亢进 E.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4.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A. 上消化道出血 B. 肺出血 C. 脑出血 D. 血小板减少 E.红细胞减少 15.凝血埋单缩短见于: A.血友病 B.严重肝病 C.无纤维蛋白血症 D.DIC E.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 16. 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最常见于: A. 巨幼细胞性贫血 B. 未治疗的缺铁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 淋巴瘤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17. 通常作为判断贫血治疗效果和治疗性试验的指标是: A.RBC B.Hb C.Ret D.Hct E.ESR 18. MCH 是指: A.平均红细胞体积 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C.红细 胞压积 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E.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19. 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指标为: A.MCV B.MPV C.RDW D.HCT E.ESR 20. 下列哪种成分增高可导致血沉增快: A.白细胞 B.白蛋白 C.球蛋白 D.网织红细胞 E.血小板 21. 某患者血液检查结果为:MCV76fl ,MCH24pg,MCHC290g儿应属于: A. 大细胞性贫血 B. 正常细胞性贫血 C.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E. 正常人 22. 镜下血尿是指尿中红细胞数: A. > 2 个/HP B. > 3 个/HP C. > 4 个/HP D. > 5 个/HP E. > 7 个/HP 23. 正常尿液中偶见: A.透明管型 B.脂肪管型 C.颗粒管型 D.白细胞管 型 E. 腊样管型 24. 正常人尿比重为 A.1.010 B.1.015 ? 1.025 C.1.020 D.1.015 E.1.025 ?1.035 25. 少尿是指24 小时尿量小于 A.100ml B.400ml C.600ml D.800ml E.1000ml 26.下列哪项是肾性少尿的原因: A.肾动脉血栓形成 B.休克 C.急性肾炎 D.重度失 水 E. 前列腺肥大 27. 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多于: A.1000ml B.1500ml C.2000ml D.2500ml E.3000ml 28. 酱油色尿易见于 A.血友病 B.膀胱炎 C.肾盂肾炎 D.蚕豆病 E.缺铁性贫血 29. 病人尿中出现哪种管型,首先考虑急性肾盂肾炎 A.白细胞管型 B.蜡样管型 C.脂肪管型 D.上皮细胞 管型 E. 红细胞管型 30.. 振荡尿液后,尿液泡沫呈黄色见于 A.药物影响 B.食用胡萝卜影响 C.尿中有血红 蛋白

实验诊断学 总结笔记

一、实验诊断学概论及质控 (一)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 1.分析前质量控制 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到实验室收到标本这一阶段,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及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分析前过程大部分由医生、护士、护理人员在实验室以外完成。 (1)实验的准确性受下列因素干扰/影响: ①标本因素:全血、血浆、血清、体液等。 ②生理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运动、服用药物、应激状态等。 i.昼夜周期变化举例: 清晨:皮质醇↑、ACTH↑、血清铁↑、胆红素↑ 入睡时:生长激素高峰,皮质醇最低 午夜:蛋白质最低 垂体激素:多在入睡1~2小时开始升高,在睡眠的中段达高峰 ii.月周期变化 性激素:女性按月经周期而变化 胆固醇:月经前高,排卵时最低 纤维蛋白原:月经前增高 iii.长周期影响 维生素 D夏天高,冬天低 副甲状腺激素、钙有轻度的相同变化 ③运动因素 长期运动可导致: CK↑,AST↑,LDH ↑,尿酸↑(男性, 可能因排泄减少),内分泌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性激素) (停止运动后数日可恢复正常) ④饮食因素 ⑤药物因素 药物对血、尿等成分及试验结果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2.分析中质量控制 3. 分析后质量控制 (二)检验结果的临床评价(流病学过) 1.确立金标准 2.诊断方法的对比 3.列出四格表 4.诊断性实验的评价 真实性、精确性、实用性(诊断效果、成本-效益) (三)循证实验医学的概述 二、循证实验医学(evidence 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 EBLM):是根据临床应用的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 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检验结果,使病人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临床一般检验与疾病 (一)血液 1.血液常规检验 (1)红细胞参数 ①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

实验诊断学

第四篇实验诊断 实验诊断引言 [目的要求] 1.了解本课程在临床医学中的位置和特点。 2.了解本课程的发展概况和当代特点。 3.建立运用医学检验的正确观点。 4.了解教学重点和要求。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地位和特点。 2.简述实验诊断学发展史及当代特征。 3.如何正确地运用医学检验。 4.指出学习重点和学习要求。 (二)实验操作部分 一、血液一般检查(一)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一般检查的内容和临床应用。 2.掌握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血液一般检查的生理基础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血液一般检查的生理基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病理性红细胞的形态、本质和临床意义。 3.简要介绍电子血红细胞计数仪的类型、原理和性能。 (二)实验教学部分 1.血红蛋白测定(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2.红细胞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3.示教:病理性红细胞的镜下形态。 二、血液一般检查(二) [目的要求] 1.掌握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熟悉中性粒细胞核象移动的类型和临床意义。(六年制、七年制掌握) 3.熟悉病理性白细胞的形态、产生原因和临床意义。 4.了解中性粒细胞动力学改变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中性粒细胞动力学简介。 3.中性粒细胞核象移动的类型和临床意义。 4.病理性白细胞的形态、产生原因和临床意义。 (二)实验教学部分 1.白细胞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2.白细胞分类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3.示教:病理性白细胞的镜下形态。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必考题

实验诊断学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答:1.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线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抗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增多按发病元婴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和红细胞生成素非偿性增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症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2.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 ①,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②.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③.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正常人外周血中占.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慢性贫血. 3.简述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答: ①.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聚集而成. ②.染色质小体:是核的残余物,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③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 膜的残余物. ④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科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何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4.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1.急性感染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5.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 6.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寄生虫病3.皮肤病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瘤6 某些传染病 7.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血液病3.恶性肿瘤4.其他如糖尿病, 8.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9.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 10MPV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增加多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时造血功能恢复的主要表现.减低多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标志之一.

南方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知识重点总结

简答题: 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3、渗出液、漏出液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5、正常骨髓结构特点 6、骨髓细胞发育的特点 7、尿糖、尿蛋白什么情况下出现?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 8、肾小球肾炎尿液的特点,观察到那些管型 第一章 1、分析影响前的因素 2、诊断灵敏度,特异性(联合检测意义) 第二章 1、几个参考值的范围(血常规的基本参考范围如红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血钾,血钠,GFR,血糖),以及临床意义 2、血沉加快和减慢影响因素 3、异常的红细胞形态有哪些 4、白细胞(考的多),各种情况下,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增加和减少,贫血,辐射电离,伤寒副伤寒何种细胞增加或减少 5、网织红细胞的定义,增多减少;红细胞沉降速率实验, 6、溶血性贫血几个实验的意义,渗透脆性不需要记住参考值,高铁血红蛋白症(G6PD,蚕豆病),血红蛋白电泳临床意义,combs实验用途, 7、骨髓检查的步骤,内容,方法以及正常骨髓象的形态特点。 8、粒红比值 9、POX染色临床意义,SB染色临床意义,NAP染色临床意义,类白血病的概念,ACP.AS-D NCE,α-NAE,PAS,染色的临床意义 10、最易发生DIC——M3型 11、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次侧 12、溶血贫的特点1,2(尿胆原增加)

13、白血病的各个特点/几种类型/什么样的医学方法 14、MDS熟悉 第三章血栓和止血检测 1、临床上的四项检测指标 2、内源性:APTT,延长S异常 3、外源性:PT,延长S异常 4、单纯血友病哪一项指标异常 5、凝血试验一定要做对照 6、假如APTT、PT都延长说明什么 7、凝血酶时间 8、血小板活化会伸出伪足 9、原发性纤溶、继发性纤溶区分标志,异二聚体、3P实验 10、阳性排除、阴性排除 11、肌红蛋白:心梗 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1、怎样收集尿液,应注意什么 2、病理性尿液外观;如何区别血尿、血红蛋白尿 3、管型的定义,管型包括那些,透明管型在什么条件下出现 4、正常尿液中可以见到什么? 5、蜡样管型——慢性肾炎 6、最常见的寄生虫,如黏液遍:菌痢 7、潜血、隐血 8、三管化学检查 9、渗出液与漏出液 10、脑脊液蛋白升高最明显的是什么病理状况,糖保持正常是什么病理情况? 11、脑脊液中可见的蛋白质 12、脑脊液中乳酸脱氢酶变化表明什么

实验诊断习题及答案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 第一章概论 名词解释: 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血液学检验: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3个体化诊断: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4床边检测(POCT):床边检测是指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医学检验。 5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6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问答题: 1 实验诊断包括哪几方面? 答: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 1.实验室前包括医生对患者的分析、化验项目的选择和组合、与上级医生的商讨、医嘱的制定、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传输。 2.临床实验室以诊、防、治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取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学、生理学、细胞学、病理学或其他检验学的分析。并提出检查范围内的咨询性服务,包括结果解释和为进一步的检查提供咨询性服务。

3.实验室后包括系统性的审核、规范格式和解释、授权发布、结果的报告与传递和检验样品的储存。通过上述过程得到的实验室数据和信息与临床资料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实验诊断是诊断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2试述实验诊断学的内容 答:实验诊断学的内容包括如下: 1.血液学检验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造血细胞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变化的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验;止血功能、血栓栓塞、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验;溶血的检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2.体液与排泄物检验对尿、粪和各种体液以及胃液、脑脊液、胆汁等排泄物、分泌液的常规检验。 3.生化学检验对组成机体的生理成分、代谢功能、重要脏器的生化功能、毒物分析及药物浓度监测等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包括糖、脂肪、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和衍生物的检验;血液和体液中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检验;血气和酸碱平衡的检验;临床酶学检验;激素和内分泌功能的检验;药物和毒物浓度检测等。 4.免疫学检验免疫功能检查、临床血清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等的临床免疫学检测检验。 5.病原学检验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体检查、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检查、性传播性疾病的病原体检查,细菌耐药性检查等。 有关临床遗传学检查、临床脱落细胞学检查等未包括在本篇范围内。 3 血液学检验有哪些方面? 答: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

实验诊断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考试前复习用

1、网织红细胞参考值 成人:0.005~0.015(0.5~1.5%) 新生儿:0.03 ~0.06(3~6%) 绝对值:24~84×109 / L 2、溶血性贫血 是RBC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3、血细胞的发展规律 原始→成熟 [ 胞体]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 胞浆]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蓝→浅红 颗粒:无→有,非特异性→特异性 [ 胞核]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核型: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密集→紧缩成块 核仁:有→无 核膜:不明显→明显 [ 核浆比]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4、粒红比值的定义: 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系统(成熟红细胞除外) 总和之比。 正常值:2~4 : 1 5、造血干细胞 既可产生和自己功能相同的细胞,又能产生造血祖细胞及各种不同系列的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能力 6、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

(1-10%) (0.5-1%) (<0.5%) 临床意义: 增生极度活跃:亢进 增生明显活跃:旺盛 增生活跃:基本正常 增生减低: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衰竭 7、骨髓各细胞比例: 名称比例(%) 粒细胞系统40-60 红细胞系统20 淋巴细胞系统20 单核细胞系统<4 浆细胞系统<2 巨核细胞系统7-35个/L 8、尿液比重 参考值: 成人在1.015 - 1.025间,晨尿一般大于1.020 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失水等肾血流灌注不足。 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尿崩症。若持续固定在1.010左右,提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9、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

实验诊断学考试名解简答论述汇总_给力版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 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 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 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 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高 球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 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实验诊断学综合测试卷

实验诊断学综合测试卷一及答案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08-2-28 浏览次数:1588 [大] [中] [小] 一、名词解释 1.红细胞比积:抗凝血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由此而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积。 2.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以mm/h表示。 3.红细胞渗渡脆性试验:将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低渗氯化钠溶液里借以观察,判断红细胞脆性强弱的试验。主要用于诊断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4.红细胞直径曲线:用目镜测微计,分别测出染色薄血片上100个或200个红细胞直径后,把各红细胞的直径数据绘成红细胞大小分布的曲线,称为红细胞直径曲线曲线。 5.碱性点彩红细胞: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胞浆中存在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嗜碱性黑蓝色颗粒,其胞浆每具有嗜多色性色调称为碱性点彩红细胞。 6.卡博环:位于嗜多色性碱性点彩红细胞胞浆中的一种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圆形或8字形,见于铅中毒,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恶?血。 二、填空题 1.血小板具有粘附于胶原纤维及带负电荷物质表面的特性,称为() 此种功能对初期止血有重要意义。 【答案】血小板粘附功能 2.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称为() 【答案】聚集 3.血小板在各种诱聚剂作用下,将其颗粒内含物放出的反应,称为()或分泌反应。 【答案】释放反应

4.检查血小板分泌功能最常用的化验指标是()和()测定。 【答案】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 5.血小板具有使血块收缩的功能,主要由()来完成。 【答案】血栓收缩蛋白 6.凝血过程主要分为(),()和()形成三个阶段。 【答案】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纤维蛋白 7.凝血第一阶段因起动方式及激活X因子的途径不同分为()和()。 【答案】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 8.内源性凝血途径起动于(),这一过程有四个凝血因子参加,即()(),()和()后二者在血浆中以复合物形式存在。 【答案】接触活化,Ⅻ,Ⅺ,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激肽原 9.外源性凝血途径起动于组织损伤后所释放的()。 【答案】组织因子 10.()由于参与的凝血因子多,反应步骤复杂,故需3—8 min。()由于参与的因子少,步骤简单,故反应迅速,所需时间不到10s。 【答案】内原性凝系血途径,外原性凝系血途径 11.当凝血第一阶段的各凝血因子特别是(),(),()含量严重减低(各种血友病时),每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答案】Ⅷ,Ⅸ,Ⅺ因子 12.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一旦各自激活()后,就沿着一条()而进入其后的阶段。 【答案】X因子,共同作用 13.()是血浆中最重要的一种生理性抗凝物质,占血浆中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以上。 【答案】抗凝血酶-Ⅲ 14.血液凝固后,血块再被溶解的现象称为()。这一过程是由存在血浆中的()转变为()后面完成的。

实验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20200530115923)

.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 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 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 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 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 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 血恢复。

诊断学实验检查习题

血液学一般检查(一) 一、选择题 1、APTT正常和PT延长多见于() A XIII 缺陷症 B.血友病缺乏 D. X缺乏 F.纤溶亢进 2、APTT延长和PT正常多见于() A VIII缺陷症 B,血友病缺乏缺乏 F.纤溶亢进 3、APTT和PT均延长多见于() A VIII缺陷症 B,血友病缺乏缺乏 F.纤溶亢进 4、血友病甲是由于下列哪种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 C. VIII E. XI 最常见的病因是() A.严重创伤 B.严重感染 C.恶性肿瘤 D.产科意外 E.大面积烧伤 6.使用普通肝素首选的监测指标是() C.血浆肝素浓度 D.抗因子VIII活性计数 7、使用口服抗凝剂(如华法令)首选的监测指标是() C.血浆肝素浓度 D.抗因子VIII活性计数 8.内源性凝血途径始动因子是() D. XIII E.血小板 9.使用链激酶、尿激酶作溶栓治疗时常用什么作监测指标以控制在正常值的3~5倍 二、填空题 1.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血液凝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答案:选择: 填空:1.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吸附)收缩 2..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纤溶蛋白 血液一般检查(二) 一选则题 1、正常成人红细胞中90%以上的血红蛋白是() A. HbA B. HbA2 C. HbF D. SHb E. HbH 2、血涂片中成熟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的疾病是() A.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B. 多发性骨髓瘤 C. 遗传性球性红细胞增多症 D.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3、外周血出现多色性红细胞增多,表明骨髓造血功能() A. 正常 B. 活跃 C. 低下 D. 重度低下 E. 以下均不是 4、双形性贫血最常见于() A. 流血性贫血 B. 急性失血 C. 巨细胞性贫血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一、单项选择题 1.成人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为多少g/L D ~140?~170?~160?~150?~200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增高的心脏病是 B A.高血压性心脏病 B.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冠心病 D.贫血性心脏病 E.风湿性心脏病 3.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D A.上消化道出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白血病 4.下列正常值中错误的是 D A.网织红细胞~ B.白细胞计数~X109 C.嗜酸性粒细胞%~5% D.嗜中性粒细胞20%~40% E.血小板数(100~300)×109 5.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量为:C A.>90g/L B.90g/L~60g/LL~30g/LD.<60g/LE.<30g/L 6.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 A.缺铁性贫血B.溶血性贫血C.急性失血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7.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C A.急性溶血 B.急性中毒 C.急性感染 D.大面积烧伤 E.恶性肿瘤 8.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 D A.尿毒症 B.急性中毒 C.化脓性感染 D.伤寒 E.急性心肌梗死 9.有关白细胞计数,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E A.>10×109/L为白细胞增多 B.<4×109/L为白细胞减少 C.化脓性感染,白细胞增多 D.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白细胞可减少 E.白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增多常一致 10.急性失血时血象最早的变化是: B A.血小板减少 B.血红蛋白减少 C.白细胞升高 D.白细胞减少 E.血小板减少增高 1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C A.急性出血 B.急性感染 C.过敏性疾病 D.肺结核 E.伤寒 1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C A.化脓性感染 B.寄生虫病 C.病毒性感染 D.皮肤病 E.过敏性疾病 13.下列除哪种情况外,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B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急性大失血 C.放射病

实验诊断学总结检验

一 血液检查 第一节 血液的一般检查 【各参数参考值】 1.红细胞 (1)红细胞计数 [ RBC ](×1012 /L ):成年男性 4.0~5.5 成年女性 3.5~5.0 新生儿 6.0~ 7.0 (2)血红蛋白 [ HGB ](g/L ): 成年男性 120~160 成年女性 110~150 新生儿 170~200 (3)红细胞比容 [ HCT ]: 男性 42%~49% 女性 37%~48% (4)平均红细胞容积 [ MCV ](fL ): 80~100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 MCH ](pg ): 26~32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 MCHC ](g/L ): 310~350 (7)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 [ RDW ]: <14.9% 2.网织红细胞 (1)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 ](pg ): 成人 0.5%~1.5% 新生儿 2%~6% 3.白细胞 (1)白细胞计数 [WBC ](×109 /L ): 成人 4~10(4000~10000/μl ) 新生儿 15~20(15000~20000/μl ) 6个月~2岁 11~12(11000~12000/μl ) (2)白细胞分类计数(DC ) 白细胞种类 百分比% 绝对数(×109/L )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Nst ] 0~5 0.04~0.05 中性粒细胞(分叶核)[ Nsg ]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 [ Eo ] 0.5~5 0.05~0.5 嗜碱性粒细胞 [Baso ] 0~1 0~0.1 淋巴细胞 [ Lym ] 20~40 0.8~4 单核细胞 [ Mo ] 3~8 0.12~0.8 4.血小板 (1)血小板计数 [ PLT ](×109 /L ): 100~300 4 3 5 6 7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儿 ×1012 /L 190 170 150 130 110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儿 g/L 8 4 12 16 20 成年人 新生儿 6个月~2岁 ×109/L 说明:黑体字为掌握内容,斜体字为了解内容,附有★为重点内容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 Company number : [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单项选择题 1 ?成人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为多少g/LD -140-170-160-150-200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增高的心脏病是B A.高血压性心脏病 B.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冠心病 D.贫血性心脏病 E.风湿性心脏病 3.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D A.上消化道出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白血病 4.下列正常值中错误的是D A.网织红细胞、 B.白细胞计数-XI09 C.喑酸性粒细胞%-5% D.嗜中性粒细胞20%~40% E.血小板数(100 ~ 300)x109 5.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呈为:C A. > 90g/L B.90g/L、60g/LL - 30g/LD. < 60g / LE. < 30g/L 6?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A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急性失血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E?再生障碍性贫血 7?中性粒细胞增多嵌常见的原因是:C A.急性溶血 B.急性中毒 C.急性感染 D.大面积烧伤 E.恶性肿瘤&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白细胞总数;咸少:D A.尿毒症 B.急性中希 C.化脓性感染D伤寒E.急性心肌梗死9?有关白细胞计数,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E C.化脓性感染,白细胞塔多 D.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白细胞可减少 E.白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塔多常一致 10?急性失血时血象最早的变化是:B 扎血小板减少B.血红蛋白减少C.白细胞升高D.白细胞减少E.血小板减少壇高 II.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C A?急性岀血B.急性感染C.过敏性疾病D.肺结核E?伤寒 1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C A?化脓性感染B.寄生虫病C.病毒性感染D.皮肤病E.过敏性疾病 13?下列除哪种情况外,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B A?再生障碍性贫血B.急性大失血C.放射病 D.脾功能亢进 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4.岀血时间延长见于:D A.上消化道出血 B.肺出血 C.脑出血 D.血小板减少 E.红细胞减少 15.凝血埋单缩短见于:D A?血友病B.严重肝病C.无纤维蛋白血症 E.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 16?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最常见于:C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未治疗的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淋巴瘤 E.再生障碍性贫血 17?通常作为判断贫血治疗效果和治疗性试验的指标是:C 是指:B A.平均红细胞体积 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呈C?红细胞压积 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E.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A.> 10X109/L为白细胞增多 B.<4xl09/L为白细胞减少 19?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指标为:C

实验诊断学综合测试卷一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红细胞比积:抗凝血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由此而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积。 2.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以mm/h表示。 3.红细胞渗渡脆性试验:将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低渗氯化钠溶液里借以观察,判断红细胞脆性强弱的试验。主要用于诊断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4.红细胞直径曲线:用目镜测微计,分别测出染色薄血片上100个或200个红细胞直径后,把各红细胞的直径数据绘成红细胞大小分布的曲线,称为红细胞直径曲线曲线。 5.碱性点彩红细胞: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胞浆中存在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嗜碱性黑蓝色颗粒,其胞浆每具有嗜多色性色调称为碱性点彩红细胞。 6.卡博环:位于嗜多色性碱性点彩红细胞胞浆中的一种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圆形或8字形,见于铅中毒,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恶?血。 二、填空题 1.血小板具有粘附于胶原纤维及带负电荷物质表面的特性,称为()此种功能对初期止血有重要意义。 【答案】血小板粘附功能 2.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称为() 【答案】聚集 3.血小板在各种诱聚剂作用下,将其颗粒内含物放出的反应,称为()或分泌反应。 【答案】释放反应 4.检查血小板分泌功能最常用的化验指标是()和()测定。 【答案】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 5.血小板具有使血块收缩的功能,主要由()来完成。 【答案】血栓收缩蛋白 6.凝血过程主要分为(),()和()形成三个阶段。 【答案】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纤维蛋白 7.凝血第一阶段因起动方式及激活X因子的途径不同分为()和()。 【答案】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 8.内源性凝血途径起动于(),这一过程有四个凝血因子参加,即()(),()和()后二者在血浆中以复合物形式存在。 【答案】接触活化,Ⅻ,Ⅺ,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激肽原 9.外源性凝血途径起动于组织损伤后所释放的()。 【答案】组织因子 10.()由于参与的凝血因子多,反应步骤复杂,故需3-8min.()由于参与的因子少,步骤简单,故反应迅速,所需时间不到10s. 【答案】内原性凝系血途径,外原性凝系血途径 11.当凝血第一阶段的各凝血因子特别是(),(),()含量严重减低(各种血友病时),每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