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调节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调节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调节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调节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调节

摘要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一直是国家和地区追求的外部平衡目标。文章分析了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与中美贸易收支失衡的情况与调整对策。

关键词

国际收支;现状;调整

前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国际收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增强, 国际收支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力和作用也越来越大。从总体上看, 我国国际收支近十几年来发展的情况是良好的, 收支总量基本保持了平衡, 收支结构变化迅速但发展趋势良好, 外汇储备除个别时期外,基本保持了足量储备, 外汇储备的稳定增长对减少外汇市场波动、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经济结构的完善, 国际收支结构也日趋完善, 近年来, 外汇储备增长较快, 反映出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但是回顾个别年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进一步总结经验, 对维护国际收支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中国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 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 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 亿美元,增长128%。2005 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 万亿美元,比2004 年增长27%,占GDP 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6 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2007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 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

2.中美贸易收支失衡与再平衡

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对外贸易发展,中国的国际贸易结构日趋多元化。中美自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高速发展。而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国别贸易体,由于显著的比较优势和出口的政策限制,造成了持续的对我国的贸易逆差。据统计,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的当年美国对华商品贸易逆差达2585亿美元。综合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国际收支失衡。

2.1 美国的对华贸易限制制约了其比较优势的发挥

两国居民的需求结构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在人们的收入水平很低时,人们的绝大多数支出都将集中在食品等必需品上,而由于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对美国生产的高端产品的需求却非常低。这种由于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而导致的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是造成美对华贸易逆差的长期因素。

2.2 世界经济不景气导致美国出口的下滑

据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透露,在过去两年中,美国制造业的出口贸易额减少了850亿美元,主要原因在于海外需求的疲软。

2.3 中美两国彼此对外直接投资比例极不对称

美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代替了前者对后者的出口,中国吸引的美国直接投资又促进了前者对后者的出口。

2.4 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条上的低端,出口商品结构单一简单

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许多产品在消耗了大量资源出口后换回的只是少量的经济利益,甚至还不断地被指责为低价倾销。

3.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策略。

在国际收支长远的宏观规划中, 要注意制定均衡发展规划, 要把逆差与引进、借款还债、储备与支出有机地联系起来, 统筹安排, 均衡发展。

改善对外贸易结构, 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 在增加花色品种的同时, 努

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的需求, 努力扩大机电产品的出口, 适度发展初级产品出口, 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在国际收支管理上, 建议成立国家国际收支管理局之类的专门管理机构和组织体系, 加强管理计划、管理程序的制定。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

参考文献

1.商七一,谈谈我国国际收支的调节,经贸论坛,2000(7)。

2.巴曙松,意大利、希腊国际收支调节经验引发的思考,中国金融,2009

(3)。

3.焦武,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07年9月第一版第

45页。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其对策剖析

中国集体经济 ■王蕊 摘要: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研究和探讨国际收支对于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高竞争力、促进收支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国际收支问题。 关键词:国际收支;现状;对策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论文为您编辑了“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20XX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XX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XX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

第五章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 【学习目标】 1、掌握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2、掌握国际收支失衡经济的原因及失衡影响 3、理解国际收支调节的主要理论与措施 4、了解中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学习引导】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不少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我国经济也遇到严重困难。……理论界紧密联系当前形势,从各个角度深入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积极寻找克服经济困难的思路和对策。”(人民日报2009年07月15日“本周话题”)显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化和一体化趋势加速,国际金融的领域不断拓宽,几乎渗透到国际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每个角落。国际收支全面反映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特别是债权、债务关系和货币兑换关系。国际收支状况对汇率、国际储备资产以及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国际收支调节是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章介绍了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失衡等基本知识,分析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并通过列举近年我国一些主要涉外经济调整政策来方便读者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准确理解和重点把握。 第一节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 一国与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种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引发对外货币收付行为,一国将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对外货币收付加以系统记录即为一国的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一战前,信用不很发达,国际资本流动比较少,国际收支主要反映对外贸易收支。一战后,国际收支的含义有所扩大,主要是指一国对外经济交往所引起的对外收支,即凡是有对外货币收付行为的交易都属于国际收支的范畴,这就是目前所称的狭义的国际收支的概念。显然,狭义的国际收支把外汇收支作为国际收支的全部内容,其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这一概念以货币收支为基础,即只有现金支付的国际经济交易才能计入国际收支,不包括表面上的没有货币收支发生的交易;第二,外汇的收支必须是立即结清的。二战后,国际间的经济交往迅速发展,出现了贸易方式多样化、国际资本流动多样化的特点,如易货贸易、对销贸易和国际租赁等。这些交易方式有的涉及部分货币收付,有的是延期货币支付,有的表面上没有货币支付。但不管哪种交易都涉及货币的定值,仍然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只不过是收付形态或形式发生变化而已,因此这一类交易也应属于国际收支范畴。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即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

084418_影响国际收支状况的因素分析

影响国际收支状况的因素分析 0951466 28 摘要:国际收支发展状况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备受关注的问题。通过学习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我对影响国际收支状况的因素有了更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关键字:国际收支,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通过对近几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数据的简单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多年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来呈现出双顺差,一是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源于进出口顺差,出口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二是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主要源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这两方面在影响国际收支的各个因素中都有体现,主要从内外两因素着重分析。 (一)、内部因素 1、高储蓄和低消费 储蓄相对过剩从内外部经济的联系看,外贸差额实际上等于一国的净储蓄额(储蓄-投资=出口-进口)。因此,经常项目盈余在国际经济学中通常也被为对外净投资,我国经常项目连续盈余十二年来突出反映了我国相对储蓄过剩的问题。对于居民而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居民在医疗、住房、教育费用及养老方面还承担着更多的责任,所以居民对自己的收入不是积极的消费而是放在手中进行预防性储蓄,导致预防性储蓄占了很大比重,而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差额便形成经常项目的余额,出现经常项目顺差。储蓄相对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投融资体制低效,金融市场欠发达,微观经济主体信用度不高。 2、政策性因素 (1)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改革了外汇管理体制和外贸体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实行鼓励出口和奖出限入的政策,其特点是大力鼓励出口,放松进口。对出口制成品减免关税、外销退税和给予出口补贴;对出口部门所需的原材料、零配件和机器设备进口,减免关税或减少进口限制;给出口商提供一定比例的进口限额和许可证等。同时,在外汇和汇率政策上,除给出口企业和出口商优先提供外汇或实行“外汇留成”、“出口奖金”等。通过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和不遗余力的引进外资,外贸出口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功重要手段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了我国经常性项目的贸易顺差。 (2)汇率信号扭曲 汇率是内外经济关系的连接点,汇率变化会引起资源在国内经济部门与涉外经济部门的流动,从而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由于汇率信号扭曲,导致国内资源过多流向贸易品部门(制造业),非贸

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分析解读

作者:韩萍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经济系 联系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城5号路501号58# 邮编:250357 电话:150******** email:vhanping@https://www.doczj.com/doc/cd5087384.html, 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分析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目前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和国内经济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国 际收支政策搭配理论对我国目前的国际收支调节策略进行分析,找出了我国目前国 际收支调节策略中存在的缺陷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丁伯根法则 一、我国国际收支及国内经济现状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多年来一直呈现双顺差的局面. 2007年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民币的升值,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屡创新低,这给我国的国际收支调节提出了挑战。同 时,2007年我国国内经济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带动下呈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趋势。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消费储蓄结构不合理、失业率过高、经济结构不合理、投资结构不合理及由此引发的局部价格失衡。

2008年上半年延续2007年的经济形势,经济快速增长,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均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是,下半年由于美国次债危机,越南金融危机,雪灾、地震等一系列经济自然环境的打击,经济逐步从增长期转入衰退期,并且这一状况仍要持续一段时间。08年国际收支预期顺差将有所下降。 二、现行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概述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主要有三种:需求调节政策(包括支出增减型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出转换型即汇率政策和进出口政策等,供给调节政策(包括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等和资金融通政策(包括国际储备和国际信贷。在这三种政策中,使用频率最大,变化最多,同时对国际收支调节效果最明显的政策就是需求调节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因此,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一下近年来我国所采用的需求调节政策都有哪些。(一、财政政策: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从扩大国内需求入手,连续七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就。随着近年来经济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已经从扩大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逐步转向加强薄弱环节和调整经济结构。2004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从2005年起实行稳健财政政策1的决定。因此,2005年开始,财政政策主要立足于十六个字: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在政府预算方面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在财政支出总量不做过大调整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在做好财政自身的改革的同时大力支持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制度改革;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严格按照预算控制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要求,政府的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涉及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货币政策:1998-2003年底,政府针对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等问题,实施了以扩大内需为目的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从2004年开始,由于局部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及其调节的政策措施word精品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及其调节的政策措施。答:(一)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由多种因素 引起,概括起来主要有: (1)周期性因素。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会给国际收支带来不同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这种由经济周期的阶段更替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周期性不平衡。 (2)收入性因素。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减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收入性不平衡。 (3)结构性因素。经济结构包括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等。由经济结构所引起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又称为结构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主要体现在贸易账户或经常账户上。 (4)货币性因素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汇率、利率等货币性因素的变化也可能造成该国国际收支的失衡。由货币性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不平衡。(5)偶发性因素(二)通常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政策 1.税收与补贴税收与补贴政策主要包括出口退税、出口免税、对出口企业或者进口替代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或者税收减免以及进口加税等。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本国产品的出口条件,刺激出口,减少进口。2.支出政策:财政支出政策是通过影响社会总需求来影响国际收支的。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中心是利率与汇率。 1.改变准备金比率的政策 2 .贴现政策3 .公开市场业务4 .调整汇率 (三)直接管制:在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也可以采用直接管制的办法加以扭转。直接管制的办法主要有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 二、试述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答:纸币制度下,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长期来看,一国的财政经济状况是影响该国货币对外比价的基本因素 2.国际收支状况3.利率水平4.财政与货币政策5.重大的国际政治因素 在现代外汇市场上,汇率变化常常是十分敏感的,一些非经济、非市场因素的变化往往也会波及到外汇市场。另外,诸如黄金市场、股票市场、石油市场等其他投资品市场价格发生变化也会导致外汇市场汇率的波动,因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资金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使得各个市场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价格的相互传递成为可能和必然。 三、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答:汇率这种特殊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宏观变量,它与多种经济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变化频繁,对各国经济产生的冲击日益深刻。因此汇率政策及汇率调整已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2.汇率变动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3.汇率变动对官方储备的影响:第一,汇率变动后,会对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产生影响,从而使该国的官方储备发生变动。第二,储备货币汇率的变动,将使持有该储备货币的国家的储备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或减少。 4.汇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汇率变动往往会对一个国家的国内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5.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汇率不稳,加剧有关国家争夺销售市场的斗争,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汇率不稳,影响某些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形成。汇率不稳,加剧国际投机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又促进了国际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现有政策的利弊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现有政策的利弊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运输是导致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亿美元,支出343.69亿美元,逆差133.54亿美元,与2005年运输逆差63.32亿美元相比,同比扩大70.22亿美元。 从2003年到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几年里,“双顺差”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的“惯例”。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

浅谈国际收支申报的现状及建议

浅谈国际收支申报的现状及建议 平阴支行赵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金融体系的日益融合,一国的涉外经济交易状况对其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收支统计是了解一国对外贸易、服务、资本及金融交易情况,衡量储备资产充足程度的基础性工具,也是掌握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趋势,规避外部风险,把握发展先机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提高国际收支统计质量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国际收支申报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漏申报 未严格执行国际收支申报要求,在进行汇入汇款解付或资金汇出后,未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进行申报,造成涉外经济信息的漏申报。 2.信息迟申报 银行工作人员在进行申报工作时,超出规定申报时限,造成信息迟申报。 3.信息错申报 由于申报人员对信息把握不准确,导致申报信息与真实信息不符,造成错误申报。主要表现为超出三千美元的涉外收入依然只做了基础信息申报,交易主体信息有误,交易附言有误等等。 4.“形式申报”越来越多 “形式申报”是指为规避外管局监管,不按交易的真实用途填写申报信息,而按照能够通过外汇局非现场核查的其他交易编码或交易附言进行申报。常见的如个人跨境购房、借款等资本项目项下的资金汇出,将资金申报为常见的职工报酬、赡家款等经常项目外汇资金,。 (二)产生现有问题的原因 国际收支申报的迟、漏、错报,都会直接影响国际收支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影响到一个地区,甚至国家外汇政策的有效性。综合分析银行国际申报中存在的问题,导致银行基层申报工作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外汇人员变动频繁,业务培训不到位。由于银行人员流动性强,且存在岗位定期轮换的制度,新上岗人员未经当地外汇局岗前培训就仓促上岗,多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模式,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习,这就造成“师父”在将经验传授给新人的同时,也可能将一些错误的理解一并传递给新人,造成政策把握的偏颇,操作程序不规范,审单不严,错报漏报等现象时有发生。 2.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交易编码不够细化。特别是非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种类繁多,许多交易无法界定其具体的性质,另外对私方面出国劳务输出人员进出频繁,出国时间无法确定,故无法确定应作为雇员报酬还是工人汇款申报,且申报人申报时随意性大,银行较难区分。 3.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不足。银行对新政策、新制度的获取,主要依赖于上级行和同级外汇管理局,当信息传递出现障碍时,就造成的基层网点和一线外汇经办人员对政策了解的滞后和不完整。 4.对私涉外收入申报难度较大。由于对私涉外收入笔数较多,日解付业务量大,加之因私涉外收入申报客户分散,银行工作人员不得不花大量人力、物力宣传国际收支申报政策,介绍申报方法和填报要求,申报效果仍不尽人意,加之一些客户对个人收入的顾虑,对申报还存在一些抵触思想。 (三)银行基层申报工作的相关建议 1.培养综合性人才,加大专项培训力度。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既有申报数据收集、汇总、整理的任务,又有申报的检查、核对和分析研究工作,这就要求国际收支统计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分析能力和创造力,才能顺利地开展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工作。银行应该结合国际收支新系统、新政策制定培训计划,定期搜集差错情况和疑难问题反馈,开展针对性指导,提高培训实效。 2.加强后台监督。国际收支申报前后台分离,前台负责进行国际收支信息申报,后台对前台录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原因及对策

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双顺差)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姓名 刘宗芳学号2009102233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一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不包括官方储备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从国际收支账户定义关系看,如果不考虑“误差和遗漏”,双顺差实现的两个账户盈余之和等于外汇储备增加。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持续处于失衡状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际收支失衡问题。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在2007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指出,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是当前金融领域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已成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因此,了解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产生的根源,积极寻求对策,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一中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1 我国的国际收支自1994年以来(1998年除外),连续多年处在双顺差的状态,特别是从2001年至今,双顺差的增长趋势尤为显著,而且经常账户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资本金融账户。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又处在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却出现双顺差持续增长的现象,使得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失去了互相融资的关系,进行相对独立运动,我国的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与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不相适应的。 二、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我国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原因之二: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原因之三: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综述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一国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持续处于失衡状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际收支失衡问题。20__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在20__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指出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是当前金融领域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已成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因此了解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产生的根源积极寻求对策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一、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及其对国内经济影响的评述从现有文献看众多学者对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及其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影响众说纷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评述:一是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除1993年以外我国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逐渐上升趋势。1990~20__年经常项目累计实现顺差6525.29亿美元年均顺差395.6亿美元其中20__年全年实现经常项目贸易顺差为1780亿美元是近17年来平均值的4倍还多。资本和金融帐户除1998年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也一直保持顺

差。1990~20__年累计实现1106.6亿美元顺差创历史新高。而20__年629.64亿美元顺差较20__年虽有大幅下降但也还是达到15年平均值的两倍以上。20__年的l~2月同组数据仍保持增长态势。与过去两年同期相比贸易顺差大大提高。总体来看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影响了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冲击了经济的正常增长。二是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升值步伐持续平缓。卢锋 (20__)认为和其他国家相比最近10年来中国可贸易商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从量化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实际汇率被低估了。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单位成本在下降但名义汇率却趋于平缓这也印证了中国的名义汇率是被低估的。有的学者评论到人民币低估带来的自主性国际收支顺差已经威胁到国内通货膨胀20__年以来央行5次调整了人民币利率但是实际的利率仍然为负值。何帆(20__)认为虽然中国现在实行的是参考 “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这“一篮子”货币还是以美元为主的。美国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交易国与中国的贸易联系最为紧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的升值对应的实际就是美元的贬值。经济发展和合作组织(OECD)以及美国两位著名的国际金融学家Rogoff和Obstfeld曾经研究指出美元至少要再贬值30%~40%才能使得美国的贸易逆差保持在一个可持续的水平。然而急剧的美元贬值会引起美国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急剧提高因此从美国的利益来看自然是美元缓慢贬值更符合自身利益。如此的话中国的缓慢升值其实对美国是非常有利的。国内外舆论高调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负面效应以及对策研究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负面效应以及对策研究摘要: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但不容否认,长时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根据国际收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认为双顺差是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在重点分析双顺差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对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投资;外汇;需;转变 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着双顺差的状况,即经常项目的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随之而来的是外汇储备大量增加。我国的国际收支自1994年以来(1998年除外),连续多年处在双顺差的状态,特别是从2001年至今,双顺差的增长趋势尤为显著,而且经常账户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资本金融账户。虽然2008年10月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短暂的下滑,但最后依然处于1万亿的大关之上,数额接近1.95万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加强了我国的对外金融实力,也可以体现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但持续的双顺差和过多地外汇储备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 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生产力布局变化和国际金融体系变化的反映。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国际国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部原因。 (1)国的高储蓄率和低投资率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2)国金融市场的低效率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3)外贸竞争优势的增强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4)长期实施的出口鼓励政策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5)长期实施的出口引资政策和外资政策的扭曲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2、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外部原因。 (1)人民币升值压力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2)国际产业结构的转移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3)国际投机资本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三、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正面效应 收支双顺差的现状,首先表现出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强大和国际

中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

中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 1994年以来,除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本与金融项目有逆差外,我国一直保持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特别是2003年以来,双顺差规模呈迅速扩大的趋势。迄今,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到一万五千亿美元。 国际收支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加;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增加了资金流出;导致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民族经济发展空间狭窄,出口结构难以调整影响了国内金融业利率市场化进程。 下面通过对2005年到2007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报告的分析,来分析顺差背后的原因。 一、经常项目分析 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1608亿美元,增幅为134%。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收益项目顺差106亿美元,增长200%;经常转移顺差254亿美元,增长11%。 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增幅为55%。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177亿美元,增长62%;收益顺差118亿美元,增长11%;经常转移顺差292亿美元,增长15%。 2007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收益顺差129亿美元,增长253%;经常转移顺差174亿美元,增长28%。 可见,经常项目顺差大幅积累,其中货物贸易顺差是造成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增幅都在60%以上。 造成货物贸易顺差的原因: 1.我国生产力大幅提高。改革开放28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平均达9.6%。改革开放,带动中国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同时,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2.我国低廉的成本吸引着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因此,在国内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中国市场上外国品牌的产品中相当一部分已转为由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我国的低廉劳动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化为了劣势,导致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增大,也加剧了同他国的贸易摩擦。 3.国家为了保护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这使得国外的同类型产业,在国内失去了竞争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的进口需求。 4.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面对全球产业结构和全球市场格局的变化,美国依然奉行自由贸易主义精神,限制能源资源、高端技术和科技产品的出口。其结果是美国出口机会更少,导致美国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对近几年中国国际收支现状的一些看法

对近几年中国国际收支现状的一些看法 摘要:我国国际收支一直呈现双顺差状况。鉴于国际收支对一国经济的重要作用,有必要了解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对2005-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分析,预测其发展,研究了双顺差的成因和影响,并给出了平衡我国国际收支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双顺差,成因,影响,建议。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贸易、非贸易和资本往来而引起国际间资金移动,从而发生的一种国际间资金收支行为。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按照一定的编制原则和格式,将一国一定时期国际收支的不同项目进行排列组合,进行对比,以反映和说明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的表式。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国对外经济发展、偿债能力等关键信息的重要文件,也是各国制定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 一,我国国际收支现状 2005——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单位:亿美元) 年份经常 项目 商品 贸易 服务 贸易 资本和金 融项目 对外直 接投资 外商直 接投资 储备 资产 双顺 差总 额 2005 1341 1342 -94 1010 -113 1172 -2506 2531 2006 2327 2177 -88 526 -212 1241 -2848 2853 2007 3540 3154 -79 951 -170 1601 -4607 4491 2008 4124 3607 -118 463 -535 1751 -4795 4587 2009 2611 2495 -294 1808 -439 1141 -3984 4419 2010 3054 2542 -221 2260 -602 1851 -4717 5314 2011 2017 2435 -552 2211 -497 2201 -3878 4228 2012上 半年 772 1128 -403 149 -281 1181 -629 921 表1,资料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 由表1可以得出我国近几年国际收支的特征如下: (一),从2005年到2011年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均为顺差,延续我国自1994年以来的“双顺差”情况。从2005年到2008年,经常项目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趋势;而2009年到现在,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经常项目出现一些波动。资本和金融项目总体上波动较大,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数值有很大提高。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第二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如上节所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象是经常的、绝对的,而平衡却是偶然的、相对的,因此,国际收支的调节是无时不在进行着。为了顺利而有效地调节国际收支,首先必须研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然后才能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来进行调节。 各国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繁多而复杂,这些原因中既有一般的原因,又有特殊的原因。 (一)、一般原因 西方经济学家按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一般原因的不同,将国际收支不平衡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周期性不平衡(Cyclical disequilibrium) 周期性不平衡是一国经济周期波动引起该国国民收入、价格水平、生产和就业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周期性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常见的原因。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不同程度地处于周期波动之中,周而复始出现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而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国际收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经济衰退阶段,国民收入减少,总需求下降,物价下跌,会促使出口增长,进口减少,从而出现顺差;而在经济繁荣阶段,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上升,物价上涨,则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从而出现逆差。如日本在1974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9.4%,国际收支却出现46.9亿美元的逆差;1976年日本经济萧条,但国际收支却出现顺差36.8亿美元。 2、货币性不平衡(Monetary Disequilibrium) 货币性不平衡是指一国货币增长速度、商品成本和物价水平与其它国家相比,如发生较大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是由于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一般直观地表现为价格水平的不一致,故又称价格性的不平衡(Price Disequilibrium)。例如,一国发生通货膨胀,其出口商品成本必然上升,使用外国货币计价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就会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客观上起着抑制出口的作用。相反,由于国内商品物价普遍上升,相比较而言,进口商品就显得便宜,鼓励了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出现

中国国际收支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国际收支的历史和现状 浏览次数:1010次悬赏分:100 |解决时间:2009-10-11 16:17 |提问者:匿名 从结构特点,变化趋势等方面来说明,还有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回答的好的再追加100分。 最佳答案 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负面效应以及对策研究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负面效应以及 对策研究 1

2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负面效应以及对策研究摘要: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能够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但不容否认,长时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会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根据国际收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认为双顺差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在重点分析双顺差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对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投资;外汇;内需;转变 一、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着双顺差的状况,即经常项目的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随之而来的是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中国的国际收支自1994年以来(1998年除外),连续多年处在双顺差的状态,特别是从至今,双顺差的增长趋势尤为显著,而且经常账户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资本金融账户。虽然10月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短暂的下滑,但最后依然处于1万亿的大关之上,数额接近1.95万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加强了中国的对外金融实力,也能够体现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但持续的双顺差和过多地外汇储备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 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生产力布局变化和国际金融体系变化的 3

反映。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国际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说,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内部原因。 (1)国内的高储蓄率和低投资率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2)国内金融市场的低效率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3)外贸竞争优势的增强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4)长期实施的出口鼓励政策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5)长期实施的出口引资政策和外资政策的扭曲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2、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外部原因。 (1)人民币升值压力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2)国际产业结构的转移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3)国际投机资本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三、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正面效应 收支双顺差的现状,首先表现出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强大和国际竞争力的逐渐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因此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出现,还是有一定的正面效应。 1、贸易顺差的扩大,充分证明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外向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也使中国彻 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