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烟台的海》教案(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

《烟台的海》教案(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

《烟台的海》教案(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
《烟台的海》教案(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

《烟台的海》教案(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恬静、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

2、能根据课文的重点句子组织语言,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3、欣赏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引导学生谈谈对大海的印象。

2、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发现烟台以及其北面临海的特点,板书:独特。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媒体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了解课文写作顺序。

(1)、听录音,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烟台的海?

(2)、交流、板书:冬、春、夏、秋

2、过渡:自读课文,划出句子,写上简单批注。

三、研读课文

1、师生学习第二自然段,自读课文,划出句子,写上简单批注。

2、出示句式,交流:

我最喜欢--------------____________(季节)的海,它是_________(怎样的)。我从这些词语_______________能感受到它的______________(怎样)。请大家听我读一读。

(1)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交流,媒体出示句子:“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句变红。

(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体会烟台海的独特。

(4)过渡:冬日的海如此壮观,人们会怎样呢?

(5)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的有关词句。

(6)学生交流,媒体出示句子:教师归纳:“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变红,体会烟台的人和外地的游客被海所深深吸引的情感。

3、学生按上述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内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

(1)学生交流。

(2)朗读,賽读

(3)媒体出示: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变红,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

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等语句,感受烟台人对海的喜爱。

(4)媒体出示录像,欣赏春季烟台的海,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

媒体出示: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着、呢喃细语”等词语变红,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媒体出示录像,欣赏夏季烟台的海,有感情地朗读第4节。

4、指导学生继续精读课文第5节。

(1)、自读第五自然段,整体感知。

(2)、找出最能表现秋天海的特点的句子,朗读体会。媒体出示:

“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

(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哪些句子能够看出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

“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4)、媒体出示录像,欣赏秋季烟台的海。

(5)从这些语句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

5、总结冬、春、夏、秋四季烟台海的特点,

板书:

冬日的凝重

春日的轻盈

夏日的浪漫

秋日的充实(忙碌)

6、完成填空,回味四季的海景

三、过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色都是如此独特,真是——

1、媒体出示填空:烟台的海是一幅(),是一道(),是一座()。

)。

2、指名说一说。

四、复习巩固

1、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向游客作一番介绍。

2、学生自己练写

附板书:

39烟台的海

冬日的凝重

春日的轻盈

夏日的浪漫

秋日的充实(忙碌)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积累成语的教案

积累成语教案 寨圩中心小学六(7)班授课老师:朱光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读写已学过的成语。 2、能按要求给成语进行归类,并能正确运用。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上一节语文复习课,现在请大家听老师说一段话。 想想看,这段话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在汉语的广阔天地里,有一个成语王国。 那里风和日丽,山清水秀叫人流连忘返; 那里姹紫嫣红,奇花异草叫人目不暇接; 那里生机勃勃,珍禽异兽叫人耳目一新; 那里还有至理名言,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是的,这短短的一段话里就用了11个成语。我们平时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会使我们的语言锦上添花,更加生动。这节课,我们就进行复习——积累成语。(板书:复习——积累成语)(喊口号) 二、检查课前预习的情况。 教师:成语是祖国语言文字的瑰宝,本学期我们就学习了许多,在课文中、每个练习里都罗列出了不少成语。老师上周已布置让你们回去搜集平时做练习时出现的成语的类型并进行整理,谁来介绍一下你搜集的成语有哪些类型? 1、指名回答:你搜集到哪些类型? 2、教师出示几种成语类型,让学生说出相应的成语。(板书:积累)(最后分男单女双读一遍) (1)AABB式:来来往往详详细细潇潇洒洒飘飘悠悠世世代代

(2)ABCC式:烈日炎炎气喘吁吁气势汹汹千里迢迢人才济济(3)AABC式:孜孜不倦滔滔不绝翩翩起舞滚滚而来炯炯有神(4)ABAC式:不偏不倚如火如荼至仁至义有始有终自由自在(5)含有近义词的:崇山峻岭鬼哭狼嚎赤朱丹彤深思熟虑自言自语(6)含有反义词的:前赴后继生死存亡街头巷尾古今中外东张西望(7)含人体器官的:抱头鼠窜脸色苍白苦心孤诣侧耳倾听手舞足蹈(8)含两个数字的:一心一意三番两次五光十色千变万化万紫千红(9)是寓言故事的:画蛇添足亡羊补牢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叶公好龙(10)是神话故事的:夸父追日八仙过海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11)是历史故事的:负荆请罪卧薪尝胆三顾茅庐初出茅庐精忠报国3、小结:成语有很多归类方法,适合自己记忆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你的好方法来不及介绍,可以课后把它介绍给你的好朋友。关键是看谁记得最多,最牢。当然,光积累很多成语还不够,成语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只有学以致用,才能让我们祖国的文化发扬光大,真正有才华的人是会恰当地使用它们。 三、课堂练习。 师:我来检测一下,看看你们是不是有才华呢?我们来完成一个练习,看看大家运用得怎么样?(板书——运用) 1、把成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填空。 除( )务( ) 蔚为()()()( )设想恍( )大( ) 银装( )()雪上()()火()金()窗()几()顾名( )( ) (1)烟台的海冬天的景色(),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2)如果大气污染再不治理,那后果将()。 (3)即使妖怪再狡猾,也逃不过孙悟空的()。 (4)他爷爷瘫痪了三年,最近爸爸又出了车祸,可真是()。 2 、把成语中的错别字画出来,再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 师:我们的成语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它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乱改,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滥用、乱用成语的现象比比皆是,使人们对成语的理解有误,因此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

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14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新苏教版小学6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完整版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四单元比例 第五单元确定位置 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七单元总复习 1.数与代数 2.图形与几何 3.统计与可能性 4.制订旅游计划 5.绘制平面图

教学计划 1、学生基本情况:48 人,其中男生25 人,女生23 人,上学期及格人,占%,优秀/ 人,占/ % ,班平均分,其它情况: 六(5)班共有48名学生,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教育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经常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 (2)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到100 %,优秀率达到/ %,班平均达到/ (小学对优秀率,班平均不提目标要求) (3)基本技能: ?动手操作能力 ?应用分析能力 (4)单元考试7 次 (5)作业批改:详批/ 次,略批/ 次,查/ 次(详、略主要指作文批改、其余学科均为详批) 3、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 1、扇形统计图 2、圆柱和圆锥 3、解决问题的策略 4、比例 5、确定位置 6、正比例和反比例 7、总复习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

钱学森 教材简析 《钱学森》这篇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主要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近二十年的坎坷归国之路,赞扬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详略得当,通过主要人物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科学家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钱学森冲破阻碍,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努力献身及放弃优厚待遇,回国为祖国的腾飞发展作贡献。 第二课时 2016年11月11日 一、导入点中心 1.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钱学森》。 2课文类型:以事喻人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钱学森?钱学森是个怎样的科学家? 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爱国心报国情 你是读了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体会到的? 板书出示钱学森的两句话,集体朗读。 二、出示自学要求: 探究问题一:钱学森两句话都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组合作学要求: (1)交流汲精华: 与小组成员细品钱学森说的话,交流阅读批注。 (2)合作展风采:

(1.感情朗读2.抓关键词谈体会3.人人有点,点点有思,思思有文)指导小组交流。 教师及时点评,指导做好笔记。 句1——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 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热爱祖国,时刻准备着报效祖国(做好笔记) 再读,读出爱国情感。 句2——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为祖国解放而激动,更坚定了早日回国、报效祖国的决心。 齐读板书:说话句,有选择 指导阅读,读出坚定的语气。 3.围绕“说话句”选材 钱学森无论身在何处,都不忘自己的祖国,时刻想到回到祖国,为祖国建设服务。这就是他最令人敬佩的地方。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钱学森的两句心声。(齐读两句话) 4、情景引读: 钱学森去向冯卡门教授辞行,冯卡门教授说:“我们给你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你为什么还要回去呢?” 钱学森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学森的美国同学难以理解,他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学森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些同学劝阻道:“新中国刚成立,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回去搞科研困难太大,还不如留在美国,有先进的实验室,还是留下来吧。” 钱学森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学到这儿,发现没有,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两个重点句来写的。这就是这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烟台的海》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 3.烟台的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并理解描写大海的词语: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壮观,壮丽,惬意,呢喃细语,轻盈。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模仿造句。 3)读写结合——介绍某一地方的海,进行课文仿写。 3、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烟台的海冬季的独特景观”这部分,因为这部分既是烟台的海独特的风景的关键之处。同时从文章写作结构上来说也为后面三个季节的分析起到指导作用。 难点: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初读感知,感受大海 1.看图导入,初识课题。 出示大海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形容大海的词语。 出示中国地图,观察烟台的位置。一起来看烟台的海,引出课题。 2.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语: 石凳、蔚为壮观、嬉戏、崇山峻岭、过滤、恬静、如痴如醉、湛蓝、锲而不舍、前赴后继、呢喃细语 指名检查,注意把握能否读正确。重点突出学生读错的字音,结合字形、组词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2)了解并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蔚为壮观——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呢

喃细语—— 崇山峻岭—— 如痴如醉—— 嬉戏—— 恬静—— 湛蓝—— (3)听配乐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用一个词烟台海的特点。(独特) 3.再读课文,感知课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及时评议、纠正。 (2)引导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概况段意: 第一段(1):烟台有一份独特的还是景观 第二段(2—5):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具体介绍烟台的海、 第三段(6):总结全文 交流:初步感知为什么烟台的海是独特的,表现在什么地方?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精读感悟,走进大海 1、指导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一段,找出总领全文的一句话。 (2)点名回答。(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三)写字练习: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四)复习回顾

六年级语文:《烟台的海》阅读训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烟台的海》阅读训练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六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烟台的海上景观独特。 冬天,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的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 春天,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 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带着潮气的风,冲破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因此,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每一次的海边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傍晚,平静的海面倒映着万家灯火,岸边的石凳

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立秋过后,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夏日,空气中多了几许秋的凉意。告别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阅读训练】 一、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凝重_____蔚为壮观_____ 气势汹汹_____前赴后继_____ 恬静_____锲而不舍_____ 崇山峻岭_____如痴如醉_____ 二、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烟台海上景观的?烟台的海四季各有哪些特点? ______ ______ 三、找出文中的拟人句,抄写下来。

第3课《烟台的海》

第3课《烟台的海》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3 .烟台的海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体会两个“扑”字的细微差别,感受不同的表达效果。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总分总的行文结构及景人交融的写法,运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 3.反复诵读文中优美语句,抓住比喻和拟人语句体会烟台海的四季特点和烟台人的生活场景,从而推进学生对“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这句话的理解。 4.创设情境,通过口述的形式介绍某一季节烟台的海。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感受烟台海的绮丽壮观。体会语言的生动与精妙。 2.难点:在充分读书、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检查预习单,指名读、轮读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写字及正确流利的读书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默读、快速浏览等形式,指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及文章结构。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批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等方式推进学生感悟烟台海的绮丽壮观。 4.借助口述的形式,推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大海的魅力,并在口述训练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按要求认真完成预习单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你们喜欢海吗?(喜欢)为什么?(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是呀,大海总能带给我们无限的乐趣。大海边的城市也是那么让人神往。 2.(出示地图)找出北面临海的城市——烟台。介绍烟台的地理位置及其周边环境,理清胶东半岛、渤海湾、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3.过渡:由于烟台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份独特的海上奇观。今天,我们就走入烟台,一起感受烟台的海带给我们的独特的感受。(板书:烟台的海)(二)预习检测,巩固字词 1.重点词语的认读及理解。 (1)指名读,齐读。“赴”字容易读错,多读几遍。提醒学生:“痴”是翘舌音,“恬”是前鼻音。 (2)指导“滤”的写法。指导字形结构,“滤”字的左旁三点水要写得窄一些,略向上提,居于右长撇上,右部虎字头,撇要长而舒展,留出右下“心“的位置。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3)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可以放到课文学习的环节借助语境理解) 2.指导读好长句。 (1)小山似的涌浪……马路中央。 (2)春天,来自太平洋的风……只剩下凉爽和惬意。 ——指名读句子。 ——着重指导学生读不通顺之处,学生再练读。 ——你能用简练的语言分别表述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吗?

烟台的海教案

.烟台的海教案

作者: 日期:

3.烟台的海 主备人:王敏 审核学校:丹徒实验学校 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材分析: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 富多彩的物 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 美好感情。本文的语言很美,写法上也有着鲜明的特色,文章写“景”也写“人” ,“景”与 “人”交相晖映。语言凝练,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描写大海的词语:凝重,锲而不舍,前赴后继,呢喃细语,恬静,浪漫, 轻盈,惬意,湛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比喻和拟人句的意思,体会其中的精妙,并能模仿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 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烟台海的绮丽壮观,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和精妙。 课前准备:ppt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新词,结合文本重点理解“凝重” 、“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等词语。 2 ?理清课文脉络,领会课文独特的写作顺序。 3. 欣赏烟台的海冬季独特的美,感知烟台人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烟台人和外地游客 不怕寒冷,不 惧危险,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遍。 (二) 、根据拼音,完成填空。 假日里的一天,阳光明媚,天空一片 w 吕I cn ( 只见海水一片zh cn I cn ( ),澄净得仿佛gu o I 口 dcng ( xi ( )地离开了住了四年的宿舍( )数( )的现象已数( )见不鲜。 )下的种( )子很快就生根发芽了。 ),我和伙伴们结伴来到海边。 )过似的。岸边的sh i )的姑娘们正与顽皮的浪花 x i )上坐满了游人,浅水中 ti 岔j ing ( ),这一切令人 r u ch i r u zu 1 查字典解 释加点字及整个词语的意思。 1. 〖舍〗毕业生们依依不舍( 2. 〖数〗现在,幼儿园的孩子会数( 3. 〖种〗种( )老师种( (三卜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扇形统计图 上课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总课时编号:01 教学内容:教科书六年级下册1—2页例题1和“练一练”,练习一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数据特点。能联系百分数意义,对扇形统计图的数据做简单分析,并能根据扇形统计图进行简单计算。 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能根据统计图的数据做出解释和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扇形统计图的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旁注 一、据案自学 1.知识准备 (1)我们以前学过了____________统计图、__________统计图。 (2)能清楚的知道数量的多少是__________ 统计图。 (3)既能清楚的知道数量的多少,还知道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是______统计图。 2.阅读课本例1 3.整个圆表示我国的陆地__________,每个扇形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知道这种图形叫____________统计图。一、回顾复习,揭示课题 1.师:说一说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及统计图的特点。 2.出示例1扇形统计图 检查课前自主学习内容。 提问:你知道这样的统计图叫做什么统计图吗?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并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交流展示,学习新知 3、提问:观察扇形统计图,你了解到什么? 师:相机说明整个圆代表我国陆地总面积。 师:问怎样从图中看这样的信息。生:学生可能提出山地面积最大,丘陵面积最小。 师: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出来的,4、提问:通过对扇形统计图的观察交流,你能说说扇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据吗?它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师(板书: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关系) 5、提问:我国陆地总面积是多少?学生计算,并且完成书上表格。

《风雨之夜》 之二

《风雨之夜》之二 《风雨之夜》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能听出别人说话中内容或语句的错误,并帮助改正。 2、初步培养专心听讲,细心分辩的习惯。 重点:训练专心听别人说话,仔细分辩别人说话中内容和语句的错误。 难点:语句上的错误,学生辨别起来有一定难度,听出了错误要改正,这个难度更大。 教学过程: 1、揭题、解题。 揭题后,告诉学生《风雨之夜》这个课题是这次听说训练一段话的题目。 2、明确训练要求和方法。 (1)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①这次听说训练的要求是什么? ②说话中错误一般表现在哪些斋?③要提高听话的辨析能力,必须养成什么习惯? (2)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小结。 3、分步进行训练。 有音像教材的学校,用听录音的方法进行,没有音像教材的学校,按《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材料进行。 第一步:听句子,指出句子中的错误并改正,把改正后的句子说一说。 (1)我家的小白兔,雪白的眼睛,雪白的毛毛,长长的尾巴,多好看啊! 听后指名辨别错在哪里,怎么改。 (这句话错在小白兔的眼睛不是“雪白的”而是“红红的”尾巴不是“长长的”,而是“短短的”。) (2)面对碧波滚滚的大海放声歌唱。 听后讨论,教师小结,指出这个句子缺少“谁”,句子不完整。 (3)在联欢会上,李小红演唱动听的歌声。 听后讨论,教师小结时指出,这句话错在搭配不当,“演唱”的不该是歌声,而应是“歌曲”。 (4)他穿着一件艰苦朴素的衣服。 听后讨论,教师小结时指出,这句话也错在搭配不当,“衣服”只能用“朴素”来修饰,而不能用“艰苦”来形容,因此,要删去“艰苦”。 (5)昨天傍晚刮了一夜大风。 听后讨论,小结时指出,这话错在自相矛盾,前言不搭不后语。可把“傍晚”改为“晚上”或“一夜”。 (6)在班会上,王小兵首先第一个作了发言。 听后讨论,小结时指出这句话错在用词重复,删去“首先”或“第一个”。 (7)学校把三好学生的名单已经公布出来了。

烟台的海教学设计精编版

烟台的海教学设计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烟台的海》教学设计与评析 丁 德 宽 冠县店子镇中心小学 六年级语文《烟台的海》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烟台一年四季海的特点和人的特点。 5、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妙以及独特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具准备: 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烟台的海》——(板题)。 请请同学们和我一起书写。(板书课题) 【评析】:节省时间,直接入题。 二、揭示目标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是——(出示目标),请大家齐读。目标都清楚了,你有信心达到吗(生:有!)声音真响亮。这节课我们要进行3场比赛,首先比文中字音读的准确。 【评析】:让每位学生都能明白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提出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三、比会读课文(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 师:请同学们认真自由读课文。要求:坐姿端正、读准字音、快速给不认识的字注音。有不认识的字问同桌或举手问老师。时间4分钟。 师:请××同学(后进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听的同学比谁能发现读错的字,并纠正。 (二)1、一人读一点,见错就停。随时板书读错的字(板书)。 2、请其他同学更正。(教读时,一个学生读两句,有错即停,如不错也换人。) Wèi tián zhàn chī 蔚恬湛痴 【评析】:尽量找后进生读课文,发现问题由优秀生帮助解决。。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案 第一单元家政家用电器 第一课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些什么 教学目标: 1、了解电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及电的来源。 2、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家用电器,并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统计分类。 3、通过教学,使学生养成节约用电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1 制作多媒体课件:城市夜景,语音教室,医院手术室,商场电梯,花卉喷灌,电子显示屏。 2电的来源及发电方式的录像片。 3拍摄一些家用电器照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启发学生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了电将会怎样? (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的认知经验提出各种假设) 2、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出: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电,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揭示课题,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二)学习课文,认识电的广泛用途及它的来源。 1、多媒体展示电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 2、请学生说说点的其他用途,认识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3、观看录像资料,让学生了解电的来源和发电方式。 4、了解电的来源后,针对不同的发电方式,可以有目的的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用电的习惯,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样的方式是节约用电(比如:随手关灯,出门关掉电视机等) 5、同时还可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我们国家虽然国土面积很大,在世界排名第三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资源就很少了,节约用电就是减少资源的消耗,这也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行为。 (三)学习课文,评议学生家里的家用电器。 1、出示家用电器照片,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你家里有哪些家用电器?那些你会用?小组内可议一议使用各种家用电器的体会,进一步认识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同时完成书上习题。 2小组内合作完成课文中的统计表。 3小组内合作完成课文中的填空题。 4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采取其他方法给家用电器分类。 (四)因地制宜,加强现场教学。 组织学生议一议自己希望用的的家用电器及理由,先小组内交流,后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家用电器生产企业参观,了解家用电器的生产流程;或到专业的家用电器商场参观,要赢有关人员作介绍,边参观边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给学生分号租后让学生自己去参观,回校后组织交流。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长江之歌 教材分析 [题解]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结构分析]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教学要求: 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依恋荡涤尘埃磅礴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哺育挽起荡涤尘埃灌溉奔去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烟台的海》同步练习(II )卷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烟台的海》同步练习(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11分) 1. (5分)按拼音写汉字 shí dèng zhàn lán zhuīzhúchóng shān jùn lǐng rú chī rú zu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9分)看拼音,写词语。 bá hé________xiānɡ yóu________shuǐ ɡōu________ chǎn liànɡ________zhì zào________ jì jié________ɡōu tōnɡ________ nénɡ ɡòu________jià zi________ 3. (5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凳湛蓝追逐崇山峻岭如痴如醉 4. (6分)写出近义词 爱慕—________ 报酬—________ 猜测—________ 惩罚—________ 啜泣—________ 打扮—________ 5. (5分)写出反义词 凉爽—________ 欢乐—________ 理解—________

强烈—________ 茁壮—________ 6. (8分)形近字组词 慰________ 甜________ 虑________ 凝________ 蔚________ 恬________ 滤________ 疑________ 7. (4分)猜谜识字 不上不下─________兔子差点不见了─________ 二个小人─________热气被土地吸走了─________ 8. (5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不倦鉴往________ ________秋毫震耳________ ________素裹 9. (2分)读句子,说说加线部分好在哪里,然后再仿写一句。 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仿写:________ 10. (4分)选字填空。 A瑕B暇C遐 自顾不________ 闻名________迩目不________接白璧微________ 11. (5分)写出表学习、工作专心的四字词语。

《烟台的海》教案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本文的语言很美,写法上也着鲜明的特色:(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总——分——总”的结构,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二)语言凝练,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二、教学策略的实施 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悟烟台的海四季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点。于是这堂课我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欣赏烟台四季的海的独特景观。 2、了解烟台人多彩的生活。 3、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围绕以上目标,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品词析句教学烟台冬日的海时我主要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从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角度去品重点词,析重点句。并通过朗读来感悟冬日海的壮观。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品析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感。 (二)借图促情学生对于四季海的变化会产生疑问,在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的基础上,出示地图以及四季不同海景的图片,帮助学生对课文语言理解得更为透彻。 (三)朗读感悟美文欣赏,一是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赏,另外要从朗读中去赏,所以教学时我设计了多种朗读,以情感朗读来体现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并理解描写大海的词语: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壮观,壮丽,惬意,呢喃细语,轻盈。 2、能力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模仿造句。 3) 读写结合——介绍某一地方的海,进行课文仿写。 3、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烟台的海冬季的独特景观”这部分,因为这部分既是烟台的海独特的风景的关键之处。同时从文章写作结构上来说也为后面三个季节的分析起到指导作用。 难点: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教案 (2017-2018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树叶中的比 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五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六单元百分数 互联网的普及 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 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 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 义。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2分钟左右) 1.导入:回忆我们已经学习的平面图形。 (出示课题:长方体的正方体的认识)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学过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二、自学例1(15分左右) 1.明确例1中的自学要求提纲。 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仔细观察,自学书本第1~2页例1。 2.自学导学单 (1)长方体有()面。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面。

(2)长方体的各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3)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 (4)长方体有( )个顶点. (5)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量一量你准备的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长?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导学单上) 导学要点: 什么叫棱? 什么叫顶点? 什么叫长方形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棱有几组?上来指一指。每组4条棱长度一样吗?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的点评。 (1)得出结论 (2)结合实物同桌互相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面棱顶点 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3组棱 每组相对的面 4条棱的 8个 完全相同长度相同

2017-2018学年新苏教版6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四单元比例 第五单元确定位置 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七单元总复习 1.数与代数 2.图形与几何 3.统计与可能性 4.制订旅游计划 5.绘制平面图

教学计划 1、学生基本情况:48 人,其中男生25 人,女生23 人,上学期及格人,占%,优秀/ 人,占/ % ,班平均分,其它情况: 本班六(5)班共有48名学生,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教育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经常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 (2)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到100 %,优秀率达到/ %,班平均达到/ (小学对优秀率,班平均不提目标要求)(3)基本技能: ?动手操作能力 ?应用分析能力 (4)单元考试7 次 (5)作业批改:详批/ 次,略批/ 次,查/ 次(详、略主要指作文批改、其余学科均为详批) 3、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 1、扇形统计图 2、圆柱和圆锥 3、解决问题的策略 4、比例 5、确定位置 6、正比例和反比例 7、总复习 4、教研教改自学活动及主要措施: (1)教研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2)参与集体备课7 次,相互听课20 节,上研究课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3)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或接受老师指导,或与老师相互帮助。 (4)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提高40分钟课堂效益 ?面向全体学生,加强个别辅导。

我爱你,大海——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烟台的海》实践活动教案

---------------------------------------------------------------范文最新推荐------------------------------------------------------ 我爱你,大海——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烟台的海》实 践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进一步了解大海的壮美和海产品的丰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培养学生搜集、积累和初步运用,创造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活动准备: 1、《大海啊,故乡》的音乐。 2、学生搜集描写大海的词语、句子、诗、画、歌等和海产品的 1 / 6

资料。 3、抽签用的材料。 4、拍摄学生在大海边活动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通过学习《烟台的海》一文,我们感受到海的凝重、轻盈、浪漫和高远,以及海上的忙碌。那情景是多么壮美,我们爱这样的海,更爱她那宽大的胸怀。 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语文活动课:我爱你,大海! 二、走近大海 1、课前,老师请你们搜集了有关大海的资料,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搜集资料的过程。 2、各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资料,可以是图画;可以说说

---------------------------------------------------------------范文最新推荐------------------------------------------------------ 海产品;可以写诗、念诗;可以读优美句子等等,不拘形式、内容,只要与大海有关即可。 3、小结:从刚才的展示可以看出,同学们搜集资料的途径很多:电脑网络、图书、图片、电视等等。由于你们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资料展示丰富多彩,使我们更加走近了大海。 三、畅游大海 1、播放大海的画面,我们来到宁静的大海边。你们想干什么?(学生任意回答)哦,你们想痛痛快快玩一玩。没问题,但必须过了关再玩,同意吗?下面我们就模拟开展畅游大海的活动。今天由班长带我们过海,好不好? (以下节目最好由学生主持) 2、畅游大海活动现在开始。活动分必答和抢答两轮。 3、必答题共有四题:抽签定题,各组若全部答对得一个五角星。 题有以下四种: 3 / 6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 第1~2页的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1~5. 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