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欣赏《花儿与少年》

欣赏《花儿与少年》

欣赏《花儿与少年》
欣赏《花儿与少年》

《花儿与少年》教案

教学内容:欣赏《花儿与少年》的不同版本,及其它青海民歌。

教学目标:学生在欣赏、伴奏等音乐活动中,接触具有民间特色的代表性音乐作品,扩大音乐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速度和节拍的变化产生不同音乐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师:今天老师首先给大家带来一段歌曲大串联,大家听一听里面有几首歌曲?如果有熟悉的能不能学唱两句或者说说个歌曲给你的感觉。(播放视频、学生回答)师:你听的真仔细,能不能学唱两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歌曲的风格迥异。总结加导入:其实老师刚刚播放的都是我们全国各地风格各异的民歌,那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青海的民歌《花儿与少年》,请同学们听听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歌曲的情绪。

播放视频《花儿与少年》(男女二重唱)[视频为最后一段]

1、请学生先说演唱形式。

2、再说情绪(快乐,活泼)。

二、介绍“花儿” 师:快乐的歌曲在青海的草原和山间被那边纯朴的人们传唱,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也非常的纯朴:就是用自己喜爱的歌曲,很多情歌就是这么来的,其实这首《花儿与少年》就是一首情歌,那么花儿代表什么你们知道吗?(学生可能回答:美丽的姑娘)师:对了,花儿就是指如花似玉的姑娘,其实花儿不光是指姑娘,由于青海地域广阔,所以流传着许多风格的民歌,“花儿”也是民歌的一种,青海的花儿一般是在山里和田间歌唱的。(边出示幻灯“花儿”介绍边说)

三、欣赏器乐版《花儿与少年》(古筝独奏)师:经典传统的民歌也常被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演绎,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器乐版的《花儿与少年》,你听听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情绪是如何来变化的?完整听赏乐曲,学生回答演奏形式(古筝)

1、师:真棒,你听出了是筝的演奏,其他同学听出了吗?(表扬全体)它确实是筝,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型的乐器,它叫新筝,是在古筝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幻灯出示新郑古筝对比照片,及新筝的简单介绍)师接着说:你看,它有两排琴码,所以旋律音更丰富,音色也更饱满,如果说古筝是美丽的黑白照片,那么新筝就是色彩丰富的彩色照片。“那乐曲的情绪是如何来变化的?”

2、学生边回答,师边切出每部分的一小段旋律,学生说:一开始很慢……师“是不是这一段?这是歌曲的开头是引子的部分还没有进入主旋律”“这一段情绪非常的欢快是歌曲的第一段,A段”依次介绍,出示ABA结构。

3、师:“其实情绪的变化和乐曲的速度和节拍是有关系的,让我们跟着乐曲感受一下情绪不同的两段它们的拍子和速度的变化”。学生跟着乐曲感受速度与节拍的变化(多媒体出示表格)学生回答,师表扬。总结:A段是二四拍,它的强弱规律是?(生:强弱)师范唱,接着说:所以节奏感很强很欢快。B段呢

是三四排,它的强弱规律是?(生:强弱弱)恩,它的节奏很平稳,师范唱,而且速度比A段慢,所以我们感觉这段曲调很柔美祥和,(过渡:)非常具有歌唱性,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我们先来唱五线谱,老师唱一句,你们唱一句”。“仔细听”。A 跟老师一句一句唱五线谱,个别难点句可以反复唱下,基本唱连贯B 用la连起来唱一唱,遇到唱得不好的,回过头来单独唱谱,纠错。C完整唱,老师对声音作要求(注意换气位置声音扬出来等等),唱好。

4、过渡:大家唱的真好,让我觉得B段更优美了,那么非常欢快的A段大家换个方式来体验,让我们为歌曲来伴奏吧(大家身上带乐器了吗),没关系,我觉得大家的身体就是最好的乐器,我们可以通过踩地,拍腿拍手来伴奏,请同学们听着A段来创编你的节奏,呆会请同学来展示” 听乐曲A段,生创编,展示。师整合:大家的创作给老师带来了灵感,你们看这样怎样?(和学生一起打节奏)

5、融入乐曲:A段声势表演,B段跟着哼唱。

四、结束

同学们,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经典动听的民歌,它们就像是明珠一样镶嵌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如果大家能留心采集,它将成我们宝贵的财富。

……欣赏管弦乐曲

欣赏管弦乐曲《红旗颂》导学案 学习目标:1、会唱《红旗颂》的主题旋律。 2、了解交响乐及其乐队。 3、了解《红旗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聆听乐曲,感受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听辩主题音乐的重复和变化,体会音乐作品蕴含的情感内涵。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导入新课 1、63年前,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生起,胜利的旗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的上空高高飘扬,中国像一条巨龙,告诉了全世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2、历史回眸:1949年开国大典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生气场面。 提问:(1)、升国旗时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行为习惯? (立正、行注目礼、唱国歌) (2)、谁知道国旗的意义?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是人民精神的集中体现。) 3、教师归纳并点出课题:国旗是团结的象征、力量的象征、胜利的象征。有一首管弦乐曲,它由衷地表达了对国旗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这部气壮山河的不朽之作,曾经被收录到“20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之中,它向人们展现了史诗般的历史画卷,它就是—《红旗颂》。 4、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一)、知识卡 1、什么是交响乐? (交响乐又称交响曲,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式。交响音乐主要是

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等。) 2、音乐家相册—吕其明简介。 3、简介《红旗颂》。 4、请学生阅读油画《开国大典》和交响诗《红旗颂》的作品介绍。 问题:(1)、油画《开国大典》和交响诗《红旗颂》都以什么历史事件作为创作题材?(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2)、地点在哪?(北京天安门) 5、播放管弦乐曲《红旗颂》,请学生边聆听音乐边欣赏油画《开国大典》。 6、请学生谈谈听后感受,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是怎样的? (《红旗颂》以红旗为主题,描绘了1949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情景,同样,它以宏伟庄严的歌唱性的旋律,表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的指引下,英勇顽强,奋发向上的革命气概,热烈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7、说一说乐曲的引子采用了哪首歌曲的音调?(《国歌》) 8、唱一唱《红旗颂》的主题旋律。 1、播放《红旗颂》引子及主题旋律片段,请学生聆听。 三、达标测评 1、引子部分用哪些乐器演奏? 2、主题音乐共出现几次? 四、拓展延伸 1、欣赏合唱曲《在灿烂阳光下》。 2、哼唱歌曲的前半部分。 3、课堂总结。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中传戏剧真题

中传2000到2009真题 2000戏剧评论写作试题 一、名词解释(各5分,共20分): 1、戏剧四要素 2、体验派 3、表现派 4、关汉卿 二、作品分析评论(各40分,共80分): 1、洪昇《长生殿》的主题内容。 2、试选一部当代话剧进行分析评论。 2001戏剧评论写作试题 一、名词解释(各5分,共20分): 1、幕表制 2、悲喜剧 3、契诃夫 4、舞台时空 二、简答题(各10分,共20分): 1、剧本是“一剧之本”吗?谈谈你的理解。 2、就王国维的“戏曲”定义,谈谈你对戏曲基本特征的理解。 三、论述题(各30分,共60分): 1、联系实例,比较舞台剧与影视剧在观演关系上的差异。 2、评论一部悲喜剧作品(中外皆可)。 2003戏剧戏曲史论 一、名词解释(各5分,共30分): 1、梅兰芳 2、文明戏 3、戏剧GC 4、易卜生 5、《俄狄浦斯王》 6、样板戏 二、简答题(各20分,共40分): 1、明清传奇有何特征?请与元杂剧相比较来谈。 2、结合具体作品,简述戏剧情境的重要性。 三、论述题(各40分,共80分;第1、2题选做一题,第3题必答。): 1、谈谈新的传播媒介(如唱片、广播、电视等)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变革的积 极意义。 2、结合自己的观剧体会,谈谈舞台剧的美感魅力。 3、联系实际,选取你认为典型的事例,分析近年来戏剧艺术演进中的一个或 若干突出之点。 04戏剧戏曲史论 一、名词解释(各5分,共30分):

1、四大徽班 2、南洪北孔 3、发现与突转 4、南国社 5、《安提戈涅》 6、梅特林克 二、简答题(各20分,共40分): 1、戏剧艺术有哪些基本要素?试分述之。 2、关于戏剧的规律,有“冲突”说、“激变”说、“观众”说等多种,还有人认为 演员表演技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你倾向于哪一种(或几种)意见?试述理由。 三、论述题(各40分,共80分;第1、2题选做一题,第3题必答。): 1、就你所熟悉的一个戏曲剧种,描述其形态特征、评述其代表性剧目和演员 (举例一二即可)。 2、任选西方戏剧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人物,试述其创作和艺术实践成就及 对后世的影响。 3、悲剧和喜剧各有那些基本特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论述。 05戏剧戏曲基础 一、名词解释(各6分,共30分): 1、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3、荒诞派戏剧 4、李渔 5、四功五法 二、简答题(各20分,共40分): 1、怎样理解戏剧是“综合艺术”? 2、简述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主要成就。 三、论述题(各40分,共80分): 1、略论戏剧的本质特性。 2、《牡丹亭》评析(原作与改编作品均可) 06戏剧戏曲基础 一、名词解释(各6分,共30分): 1、百戏 2、“四大传奇” 3、《雷雨》 4、《茶花女》 5、存在主义戏剧 二、简答题(各20分,共40分): 1、布莱希特演剧理论 2、谈谈你对元杂剧《西厢记》的了解和评价。 三、论述题(各40分,共80分): 1、你认为21世纪的戏曲会怎样处理程式?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论述。 2、结合具体作家作品谈谈你对中国戏剧流派的看法 07戏剧戏曲基础 一、名词解释(各6分,共30分):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3单元欣赏《花儿与少年》教案(共4套人音版)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3单元欣赏《花儿与少年》教案 (共4套人音版)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3单元欣赏《花儿与少年》教案(共4套人音版) 《花儿与少年》教案 教学内容: 欣赏《花儿与少年》的不同版本,及其它青海民歌。 教学目标: 学生在欣赏、伴奏等音乐活动中,接触具有民间特色的代表性音乐作品,扩大音乐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 速度和节拍的变化产生不同音乐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 师:今天老师首先给大家带来一段歌曲大串联,大家听一听里面有几首歌曲?如果有熟悉的能不能学唱两句或者说说个歌曲给你的感觉。 (播放视频、学生回答) 师:你听的真仔细,能不能学唱两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歌曲的风格迥异。 总结加导入:其实老师刚刚播放的都是我们全国各地风格各异的民歌,那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青海的民歌《花儿与少年》,请同学们听听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歌曲的情绪。 播放视频《花儿与少年》(男女二重唱)[视频为最后一段]

1、请学生先说演唱形式。 2、再说情绪(快乐,活泼)。 二、介绍花儿 师:快乐的歌曲在青海的草原和山间被那边纯朴的人们传唱,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也非常的纯朴:就是用自己喜爱的歌曲,很多情歌就是这么来的,其实这首《花儿与少年》就是一首情歌,那么花儿代表什么你们知道吗?(学生可能回答:美丽的姑娘) 师:对了,花儿就是指如花似玉的姑娘,其实花儿不光是指姑娘,由于青海地域广阔,所以流传着许多风格的民歌,花儿也是民歌的一种,青海的花儿一般是在山里和田间歌唱的。(边出示幻灯花儿介绍边说) 三、欣赏器乐版《花儿与少年》(古筝独奏) 师:经典传统的民歌也常被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演绎,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器乐版的《花儿与少年》,你听听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情绪是如何来变化的? 完整听赏乐曲,学生回答演奏形式(古筝) 1、师:真棒,你听出了是筝的演奏,其他同学听出了吗?(表扬全体) 它确实是筝,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型的乐器,它叫新筝,是在古筝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 (幻灯出示新郑古筝对比照片,及新筝的简单介绍) 师接着说:你看,它有两排琴码,所以旋律音更丰富,音色也更饱满,如果说古筝是美丽的黑白照片,那么新筝就是色彩丰富的彩色照片。 那乐曲的情绪是如何来变化的? 2、学生边回答,师边切出每部分的一小段旋律,学生说:一开始很慢师是不是这一段?这是歌曲的开头是引子的部分还没有进入主旋律这一段情绪非常的欢快是歌曲的第一段,A段依次介绍,出示ABA结构。

花儿与少年

这一季该写结束语了。想来,真正的结束其实是无声的。那些骤然的消失,断裂,破碎,摧毁,死亡,从来无法好好准备,从容酝酿,再面目优雅。真正的结束,粗暴锋利,猝不及防。是某种极其残忍地失去。结束不可言及,只能遗忘。所以,还可以温柔地写下的结束语,不过是因为并未结束,还会再见吧。 by@吴梦知- (女神说她不熬鸡汤,这里只有鸡杂汤。)———————————————————— 【花儿与少年第一季文案】 第一期 夜色的罗马裹着糖, 目眩的人们一路的遭遇, 就像甜美和考验, 总是一同不期而至。 幻想都是用来破灭的, 童话总会在现实面前变成普通话。 而成熟的人们, 却永不甘心绝望。 第二期 陌生的罗马街头, 两个冰淇淋带来的甜蜜, 这就是分享的…幸福。

并不一定要像角斗士般生死决斗, 有时候能打倒困难的, 是微笑,而不是石头。 第三期 人类先发明了旅行, 然后又不停追问,旅行的意义, 其实世间所有的相遇, 不是久别重逢,就是后悔莫及, 人生如旅,简单点, 你打得赢怪物,就收得到礼物。 第四期 从陌生人到一家人的距离, 也许只是一瓦一檐,一蔬一汤 愿,砺砺尘路,相亲相爱。 第五期 就像所有恶作剧里的主角, 结尾都会有一个幸福的亮点。 人生里,学会和麻烦过招, 它们也许就成了点赞之交。 第六期 既然,所有的迷途都有一条回家的路,那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比如,明天就发明一颗星星。 或者,我们永远不再害怕。

第七期 我们不想长大,却一定会长大。 而我们不想变老,就可以永远年轻。 用一生来探寻和世界的关系,不急 它不是拳击手,我们也不是橡皮泥。 第八期 就这样, “我们”像一场倾盆暴雨, 落在一起,又各自离去。 但不论走多远, 都会记得为什么出发。 亲爱的大家,再见&感谢 从今天起 面朝大海,没心没肺。 有情有义,欢天喜地。————————————————————【花儿与少年第二季文案】 第一期 无

四年级音乐上册 第一单元《花儿与少年》教案 苏少版

《花儿与少年》 【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多版本的乐曲《花儿与少年》,感受乐曲优美旋律和富有律动、明快的节奏。 2、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初步了解民歌形式“花儿”的特点,能听辨出乐曲中两种不同的情绪,节拍;能哼唱并用打击乐器配奏主题音乐,想象出音乐所表现的画面。 3、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听听、唱唱、想想、比比等多种形式感受乐曲两个主题在节拍、情绪、旋律、内容等方面的不同表现,体验《花儿与少年》独特的民歌韵味。 【教学重点】 欣赏乐曲《花儿与少年》,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乐曲从而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和富有律动、明快的节奏。 一、导入: 1、在音乐声中进入音乐空间。 师:同学们,在一段快乐的时光中,让我们乘着欢乐的翅膀,欣赏一首快乐的音乐。(学生随着一起应和) 2、师: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阿宝演唱的《花儿与少年》的视频。(播放阿宝版的视频)(1)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2)师:《花儿与少年》是一首最具代表性的青海民歌。 3、介绍乐曲: (1)你猜猜“花儿”是什么意思? (2)师:(出示课件)花儿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当地人们对小姑娘的称呼,就是把小姑娘称作花儿,另一种是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区的一种民歌体裁,曲调优美,具有很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这里花儿指姑娘。 师:在青海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就是这首《花儿与少年》, 4、师:除了用歌声来表现这首《花儿与少年》外,同学们,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舞、器乐等) 今天老师还带来一首管弦乐版本的《花儿与少年》给大家欣赏。 (一)感受全曲 1、初听全曲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乐曲,听听这首乐曲前后有哪些变化?当你听到乐曲有明显变化时,请举手示意一下。 师:根据同学们刚才举手示意的情况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花儿与少年》教学设计

《花儿与少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花儿与少年》,了解回族的习俗和音乐文化,体验不同版本作品的特色。 2、感受歌曲中二拍子三拍子的变化,体会其变化带来的韵律感,能为音乐分段。 3、能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验速度和节拍的变化所产生的不同的音乐情绪。 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花儿与少年》的第一部分。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打击乐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好,我是来自回民小学的音乐老师,我们回民小学是一所少数民族学校,学校里有很多回族的小朋友,相信大家也听说过回族,那么你对回族有哪些了解呢? 生:答略 师:我也是回族,我非常热爱我的民族,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民族,今天我带来了一些图片,让我们跟随这些画面走近回族。(播放幻灯片,背景音乐《花儿与少年》)

生:观看幻灯片,聆听教师讲解。(3分钟) 师: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民族,从天山南北到黑龙江畔,都有他们的身影和足迹。在回族人居住的地方都建有清真寺,它是回族人民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回族人民热情好客,礼貌待人,回族人相见,要先互致“色俩目”,这是一种见面语,也是一种祝安词。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不同年龄的人佩戴不同的颜色。开斋节是回族同胞最重要的节日,节日当天,穆斯林同胞们要制作他们特殊的食品—炸油香,撒子,还要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的舞蹈很有特点,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是回族舞蹈的创作源泉,像汤瓶舞、盖碗茶等,这些舞蹈的创作与回族风俗习惯和宗教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回族的音乐同样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连,说到回族音乐,流传最广泛的当属回族的“花儿”了。你知道“花儿”指的是什么吗?回族的“花儿”是山歌的一种,最早产生于山野田间,人们在空旷幽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不用乐器伴奏,想唱什么就唱什么,内容非常广泛。人们唱劳动,唱生活,唱家乡,唱爱情,唱未来……,表达了回族人民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生活的追求。如今“花儿”是回族男女老少生活、劳动、娱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欣赏手风琴独奏《花儿与少年》 师:在回族的“花儿”中,有一首流传最广泛的、最具回族特色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歌曲《花儿与少年》,因为它的经典,如今它

何良俊的戏曲思想简述及其评价

何良俊的戏曲思想简述及其评价 西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邱先杰 【论文摘要】自称与庄周、王维、白居易为友的题书房名为“四友斋”的何俊良是明代重要的戏曲思想家,其主要戏曲思想载于《四友斋丛说》第37卷。他的戏曲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戏曲语言的本色美;戏曲语言的声律美,他的戏曲主张引起了戏曲界广泛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戏曲在明朝文化中的影响以及推动了戏曲的发展。最后,对他的戏曲思想做一个简要评价。 【关键字】何良俊本色美声律美争论发展评价 (一)何良俊对戏曲研究 何良俊,字元朗,嘉靖年间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的南方文人。他本人也爱好戏曲,家蓄戏班,曲皆手自校定,曾聘著名曲师顿仁,研讨音律。其主张的戏曲思想主要载于《四友斋丛说》第37卷,共三十条,提出了“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1】1的著名本色理论和“夫既谓之辞,宁声叶而辞不工,无宁辞工而声不叶”【2】的声律思想。他是一个积极研究戏曲并进行戏曲创作的戏曲思想家。(二)他的主要戏曲思想主张 (1)戏曲语言的本色美 他的“本色美”主张见于“盖《西厢》全带脂粉,《琵琶》专弄学问,其本色语少。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即是在戏曲创作的过程中,语言要具有本色之美、要通俗化、浅近、质朴、情真语切、蕴藉有趣。因此,何良俊从本色论的视角出发,对《西厢》、《琵琶》以及《拜月》三部作品的优劣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他认为:《拜月》的艺术成就高于《西厢》和《琵琶》,原因在于《西厢》充满了“脂粉之气”,而《琵琶》买弄学问;相反,《拜月》的语言具有本色之美,质朴浅近。云:“余谓其高出于《琵琶记》远甚。盖其才藻虽不及高,然终是当行。其拜新月二折,乃隐括关汉卿杂剧语。他如《走雨》、《错认》、《上路》、驿馆中相遇数折,彼此问答,皆不许宾白,而叙说情事,婉转详尽,全不费词,可谓妙绝”。【3】何良俊把“本色”作为戏曲的重要审美标准,而《拜月》具有的本色美是另外两者所不具备的,所以才会做出上述的评价。然而,他的这种评价引起了其他戏曲研究者的广泛争议。有反对这一评价的人,如王世贞、王骥德、吕天成等。王世贞在其《曲藻》中指出:“《琵琶记》之下,《拜月亭》是元人施君美撰,亦佳。元朗谓胜《琵琶》,则大谬也。”他认为:《琵琶记》善于“体贴人情,描写物态”,又有“琢句之工,使师之美”,故而冠绝诸剧”。二则《拜月亭》中间虽有一二佳句,然无词家之大学问,一短也;既无风情,又无补风教,二短也。王世贞从传统诗教和重案头鉴赏的戏曲审美角度出发,全面批驳何俊良的观点。王骥德则说:“古戏必以《西厢》、《琵琶》称首,何元朗并訾之,以为《西厢》全带脂粉,《琵琶》专弄学问,殊寡本色。夫本色尚有胜二者乎哉?过矣。”【4】同时,他认为《拜月》语似草草,然时露机趣。以望琵琶,尚隔两尘。 【1】1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6页 【2】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2页【3】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2页【4】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49页

苏少版四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

苏少版四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的音乐学习,学生对学习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自己的见解。这时对今后学习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个阶段的学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两个班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的音乐素养方面还是很不错的,我要抓住这个有利条件,让他们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要巩固学生上学期学习的知识,并做好本学期的学习,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感情。 二、教学分析 四年级的音乐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阶段,要求学习的乐理知识比较多,学生开始视唱曲谱,这是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在对他们的教学上,我要注意采取趣味性、知识性并重的原则。教学中,我会一些小的音乐游戏,加大对乐理知识的学习。在讲解知识时,要注意用充满趣味的语言来讲解枯燥的知识,用丰富多彩的小游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另外,注重课堂内容的延伸,与时俱进,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2014年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全新出版的,它从教育理念上,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并提出音乐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也应当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教材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四年级上册共编成八个主题单元:《五彩民歌风》、《丰收之歌》、《雨中交响》、《飞翔的翅膀》、《浪花里的歌》、《山谷回响》、《难忘的歌》、《铃儿响叮当》。基本内容包括:听、唱、动、奏、认,新教材的曲目选择,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降低过难的识语要求和过高的技能技巧,在创造与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多彩。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五、教学进度计划

苏少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五彩民歌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乐句连接的练习,让学生体验音乐的流动与终 2、能准确演唱《我的祖 家是歌乡》的乐谱和歌词; 3、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这首歌曲;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发声练习 1=C 2/4 5 3 4 2 1 2 3 4 5 3 4 2 1 — ni no ni no ni no ni 二、乐句连接 1、认唱旋律短句 1)请学生打好拍子,注意附点音符的节奏。 2)自己练唱,想一想如何连接比较好听。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唱。 3)把排列好的乐句来唱一唱。三、欣赏《花儿与少年》 《花儿与少年》(民乐合奏)由作曲家吕冰(1930—)创作于 1956 年,系根据青海传统歌舞《四季调》改编而成。《四季调》又名《四季歌》,流传于青海地区。写的是姑娘与阿哥去踏青及谈情的故事。语言生动,旋律优美而欢快, 给人以美的享受。全曲为 ABA 三段式结构。A 段的旋律欢快活泼,二四拍,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交织而成; B 段与 A 段形成对比,旋律优美抒情,三四拍;第三段再现第一段的旋律。 欣赏多种表现形式的《花儿与少年》,学生感受歌曲中二拍子三拍子的变化, 体会其变化带来的韵律感,为给去分段,并随着歌曲中的旋律片段唱一唱,尝试用歌声和动作表现出来。 四、新授课(一)情境创设 1、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喜欢听什么样的歌呢?今天老师见到你们特别高兴, 所以我们来听两首欢快活泼的歌,好吗? 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播放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 学生通过对比聆听歌曲片断,听后交流感受。(歌曲的情绪、流传地域等) 2、导入:中国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繁衍生息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我们去 过美丽的新疆,也到过古老而神秘的“世界屋脊”——西藏,今天,老师就要 和同学们一起到祖国的东南沿海去看看,去领略那里特有的椰风海韵,我们的 第一站便是--台湾。 (二)感受体验 1、欣赏:在背景《我的祖家是歌乡》音乐声中,欣赏台湾风光。 2、2、师:我们刚才听的两首歌曲都是高山族的民歌,高山族主要都集中在台湾。你们知道高山族有什么特点吗? 3、欣赏:高山族舞蹈《杵舞》 (三)唱歌表现 1、教师范唱 3、师:高山族人民是能歌善舞的,他们有首歌名字就叫《我的祖家是歌乡》,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来把这首歌曲唱下。欣赏歌曲回答问题: 4、 (1)、该歌曲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2)、音乐的情绪如何? 5、再次欣赏歌曲,思考:怎样才能把歌曲唱的更好听? 2、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3、视唱曲谱。 6、师:曲谱作为音乐的一种技能,我们还是要学习的,虽然我们现在是会唱歌 了再唱曲谱,但是,你学会唱曲谱后,没有老师你也能学会新歌。 (四)高山族的民歌主要有四类。其一为劳动歌。它产生于(其中也有一部分用于)农耕、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其二为生活歌。它包括了情歌、舞歌、酒歌和儿歌等。其三为仪式歌。它多用于婚礼、葬礼及各种祭祀活动。其四为叙 7、事歌。它多以传说、故事为歌唱的内容。在上述四类民歌中,除了单声部歌

欣赏管弦乐曲《红旗颂》

欣赏管弦乐曲《红旗颂》 教学目的: 感受乐曲《红旗颂》的宏伟气势,体验调性转换和速度、力度、乐器音色等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的气势,理解作品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导言: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管弦乐曲《红旗颂》(出示标题以及作者) 二、作者简介: 吕其明,1930年出身于安徽,11岁参加新四军文工团,曾得到老一辈音乐家的精心指点。解放后任上海电影乐团团长,从事音乐创造,先后为《铁道游击队》、《南昌起义》等三十多部电影作曲,其中有不少插曲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一直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流传至今,久唱不衰。此外,还创作了十多首大中型器乐曲,《红旗颂》就是其中的一首,作于1965年。 三、复习管弦乐队知识: 师:管弦乐队就是以管弦乐器为主的乐队。你还记得有哪几类乐器组成的? 生:弓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 四、欣赏乐曲 1、交谈导入: 师:从标题看怎么理解《红旗颂》? 生:歌颂“红旗”。 师:歌颂的形式有诗歌、散文、歌曲,而单纯用音乐歌颂红旗的大家听的不多,今天我们欣赏的就是用音乐的手段歌颂红旗,用乐器的不同色彩烘托气氛。当我们仰望五星红旗时,自然就会想起一首庄严的歌,你能说出是什么歌吗?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哼出《国歌》的前奏) 2、初听全曲,听辩曲中熟悉的《国歌》音调: (要求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用举手的动作表示所听到的熟悉的音调。) 3、随琴声哼唱主题音乐,加深对这一颂歌音调的感受与理解。 (投影主旋律谱) 4、介绍乐曲结构,了解作品规格: 师:作品采用了带再现的三部结构:A+B+A(板书) 5、分段赏析:(插入解说,感受气势,理解内涵) ⑴.A段:(第一段)

花儿与少年文案集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花儿与少年文案集锦 篇一:花儿与少年活动方案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活 动 方 案 团队名称:花儿与少年 20XX,5,17 一、活动背景 为了迎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商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第一届营销大赛的到来,作为21世纪青春代言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花儿与少年团队积极响应学院的号召,积极参加本次活动,凭着我们对营销策划的热爱,对营销管理的执着,我们花儿与少年团队毅然参加本次营销大赛活动,挑战青春自我,创造无限可能! 二、活动目的、意义和目标

我们花儿与少年团队是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我们团结一致参加此次活动,目的在于挑战青春无极限!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提高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营销管理技能,在提升自身价值的同时也结交更多的朋友。 三、活动时间 四、活动地点 二食堂前和各个女生宿舍 五、活动构成 一、比赛前期宣传 二、正式营销 六、活动流程 一、比赛前期宣传:我们小组做了宣传片和海报,并将海报贴在二食堂前以及四栋教学楼前,而且先在班级播放了宣传片,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同时在各个宿舍楼下的黑班上写上了我们的宣传语,从而加大了我们产品的知名度。 二、正式营销:我们团队采取摆摊和上寝室推销相结合的营销方案,我们的主打产品是七度空间少女系列卫生巾,所以营销的难点就是如何让消费者打破心理防线,跳出传统思维从而愿意接受我们的产品,在价格方面我们也力争做到双赢,比市面上的便宜并且承诺送货上门,从而可以避免很多女生在外面买卫生巾的尴尬。除了七度空间以外,我们还经营假发片,冰眼罩以及冰垫子,从而避免产品单一给我们

带来的经营风险。 七、产品简介 一、七度空间少女系列卫生巾----谁懂女人心,我的舒服我来定(日用10片装9元,超长夜用8片装10元,日夜结合18元) 二、假发片:再也不用担心染发给我们的健康带来的危害以及经济负担,每天头发的颜色随心情而定,我就是我,无可替代,只需3元,轻松搞定完美发型 还在担心每天早上起来黑眼圈大大的,眼睛肿肿的,怎么都消不掉,影响一天的心情吗?没关系,我们帮您解决! 夏天来了,天气越来越热,有没有听见我们的屁股在呐喊在咆哮“我快要窒息了,我快要热死了呢”,我们为您送贴心,让您清凉一夏!(详情请关注武软贴吧) 篇二:湖南卫视吴梦知的文案 吴梦知的文案(来自网络)我和一位同事简直是吴梦知的狂热粉, 看到她的文字,血液都是沸腾的!whAT?你不造吴梦知是谁?她是《花儿与少年》的总撰稿人,承包了《我是歌手3》总决赛牛逼宣传片的文案,参与过自20XX年起芒果台几乎所有的选秀节目,也给李宇春写歌词。还有,你一定会唱她写的《爸爸去哪儿》主题曲… 喝下吴梦知熬下的鸡杂汤,再来看芒果的节目!

八年级音乐下册 第3单元 欣赏《花儿与少年》教案4 人音版

《花儿与少年》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 2、学生在欣赏、伴奏等音乐活动中,接触具有民间特色的代表性音乐作品,扩大音乐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花儿与少年》的特色。 2、了解青海民歌特点。 教学准备: 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不光有他们各自的风俗特色与秀美风光,也有着地方代表的民间歌曲,我们称之为“民歌”,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大家听听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情绪。 播放《花儿与少年》 (二)介绍“花儿” 师:快乐的歌曲在青海的草原和山间被那边纯朴的人们传唱,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也非常的纯朴:用自己喜爱的歌曲,很多情歌就是这么来的,其实这首《花儿与少年》就是一首情歌,那么花儿代表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美丽的姑娘) 师:由于青海地域广阔,所以流传着许多风格的民歌,“花儿”也是民歌的一种,青海的花儿一般是在山里和田间歌唱的。(幻灯出示“花儿”介绍) (三)欣赏器乐版《花儿与少年》(新筝独奏) 师:经典传统的民歌也常被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演绎,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器乐版的《花儿与少年》,你听听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情绪是怎样变化的? 听赏乐曲,学生回答演奏形式(古筝) 1、师:差不多,其实它叫新筝,是在古筝的基础上研制的新型乐器。 (幻灯出示新郑古筝对比照片,及新筝的简单介绍) 2、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师总结:情绪有欢快转而优美,最后又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3、师:其实情绪的变化和乐曲的速度和节拍是有关系的,让我们跟着乐曲感受一下情绪不同的两段它们的拍子和速度的变化。学生跟着乐曲感受速度与节拍的变化。 4、师: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感受这首活泼而又优美的乐曲,B段的旋律让我们跟着用“la”哼唱,非常欢快的A段请大家自己创编节奏为乐曲伴奏,呆会请同学来展示,听乐曲A段,生创编,展示。

花儿与少年文案

【首发】《花儿与少年Ⅱ》吴梦知文案大赏(全 集节目文案曝光) 2015年7月4日23:17 阅读26605 花儿与少年Ⅱ文案大赏 【第一期】 无 【第二期】 每一块乌云都镶着金边, 所以,遭遇才会特别明显。 当世界对你关上一扇门, 不要生气,那是让你练习面壁。 也许,每个人都是孤单的史努比。 也许,一上场队友就变成了对手。 可是,胜利有时候不是因为战斗, 只是因为学会了, 勇敢地举起白旗,和自己握手。

【第三期】 每个人都崇拜英雄, 因为他们从来不输。 但我们还是执意成为自己, 因为我承认我笨,英雄敢么? 输了,我也不怕。 生活就是这么烧脑, 真相永远纠缠不清, 自尊心也总太淘气。 可是,能够任性,才是幸运。 我在哪儿,哪儿就出事,多么霸气。 【第四期】 还记得人生第一次拥抱吗? 那时, 你看见世界的光,大哭着降临; 但是拥抱, 让你接受这个, 不能反悔的邀请。 从此后, 有人拼命的奔跑与寻找, 也有人努力想证明, 最大的信任是等待; 有人真心纠正着曾犯过的错; 也有人没心没肺, 从不纠结对错…… 就这样,

我们都把自己交给了时间, 因为它承诺,永远不倒流; 也保证,不将任何人退回。 路途曲折漫长,步步落子无悔,但每一个昨天都是被淘汰的,幸亏。 新的一天,你决定成为谁…… 【第五期】 人生偶尔很无理, 还没拿到100分, 考试已经结束了。 不用遗憾, 接力的意义,不是放弃,只是放手。 你并不孤单,炸弹还是彩蛋, 交给同伴们分担。 空荡荡的雪山, 没有等来约定的伙伴。 嗯,“抵达”是一种勇敢, 但“在一起”才是温暖。 我们说好不分开, 一起好,一起坏。 【第六期】 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 现实中的麻烦是免费还包邮的。 不急,

管弦乐曲赏析

管弦乐曲赏析 篇一:欣赏管弦乐曲 欣赏管弦乐曲《红旗颂》导学案 学习目标:1、会唱《红旗颂》的主题旋律。 2、了解交响乐及其乐队。 3、了解《红旗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聆听乐曲,感受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教学难点:听辩主题音乐的重复和变化,体会音乐作品蕴含的情感内涵。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导入新课 1、63年前,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生起,胜利的旗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的上空高高飘扬,中国像一条巨龙,告诉了全世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2、历史回眸:1949年开国大典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生气场面。 提问:(1)、升国旗时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行为习惯? (立正、行注目礼、唱国歌) (2)、谁知道国旗的意义?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是人民精神的集中体现。) 3、教师归纳并点出课题:国旗是团结的象征、力量的象征、胜

利的象征。有一首管弦乐曲,它由衷地表达了对国旗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这部气壮山河的不朽之作,曾经被收录到“20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之中,它向人们展现了史诗般的历史画卷,它就是—《红旗颂》。 4、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一)、知识卡 1、什么是交响乐? (交响乐又称交响曲,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式。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等。) 2、音乐家相册—吕其明简介。 3、简介《红旗颂》。 4、请学生阅读油画《开国大典》和交响诗《红旗颂》的作品介绍。 问题:(1)、油画《开国大典》和交响诗《红旗颂》都以什么历史事件作为创作题材?(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2)、地点在哪?(北京天安门) 5、播放管弦乐曲《红旗颂》,请学生边聆听音乐边欣赏油画《开国大典》。 6、请学生谈谈听后感受,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是怎样的? (《红旗颂》以红旗为主题,描绘了1949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

欣赏花儿与少年

欣赏《花儿与少年》 王育 教学内容: 1、听赏《花儿与少年》 2、简单了解王洛宾生平及其音乐创作 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欣赏乐曲《花儿与少年》,进一步感受变拍子的表现效果,理解变拍子能使乐曲的音乐形象显得丰满多姿的作用。 2)通过了解著名音乐家王洛宾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感受不同地区的丰富多彩的民歌风格,让学生喜爱祖国的民族音乐。 2、知识与技能目标: 1)感受节拍的变化在音乐中的表现效果。 2)初步了解民歌形式“花儿”的特点。 3、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视听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多种不同形式欣赏乐曲。 2)通过对比感受乐曲两个主题在节拍、情绪、旋律、内容等方面的不同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感受变拍子在音乐中的表现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导入新课 集体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小牧笛》。 唱前提问:《小牧笛》这首歌有什么特点?(民歌风味、变拍子) 二、欣赏乐曲《花儿与少年》 1、视听结合,导入教学 1)欣赏由小提琴演奏的青海民歌《四季调》,感受乐曲的情绪,并为乐曲分段。 2)听后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划分段落的。引导学生以情绪、节拍的变化等来判断。 2、揭示曲名《花儿与少年》,了解民歌形式“花儿”。 1)先请学生根据曲名猜猜这首乐曲表现什么内容。 2)向学生介绍民歌形式“花儿”的特点。让学生知道在当地“花儿”代表姑娘,“少年”

代表小伙子。 3、欣赏全曲,边听边随着音乐节拍轻轻拍击,拍出重拍。让学生进一步从节拍的变化感 受乐曲段落及表现内容。 4、分段欣赏,体会两种拍子表现的不同效果。 1)教师弹奏,学生哼唱主题旋律。 2)带着几个问题与旁边的同学一起边听边议。 a.这段的节拍是怎样的? b.这段的情绪如何? c.这段的住旋律重复几次? d.这段代 表“花儿”还是“少年”? 5、欣赏歌曲《花儿与少年》,听听它主要根据乐曲的哪个主题来演唱? 三、拓展教学 1)介绍作曲者王洛宾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特色。 2)欣赏几首王洛宾创作的歌曲,并为歌曲与曲名连线。 3)视听结合,欣赏由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花儿与少年》。学生可边听边说说乐器名称,并模仿其演奏姿势。 四、结束课业 师生共同小结,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告别,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主要通过欣赏根据青海民歌《四季调》改编的乐曲《花儿与少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变拍子的表现效果,理解变拍子能使乐曲的音乐形象显得丰满多姿的作用。 课的一开始,我先请学生演唱歌曲《小牧笛》。这是一首变拍子的民歌。通过演唱让学生复习有关变拍子、中国民歌的特点,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整个欣赏过程中,我运用视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音画交融的形式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乐曲表达的内容。同时我采用多种欣赏手段,如观看录象欣赏、全曲欣赏、分段欣赏、边听边议、欣赏由乐曲改编的歌曲等,让学生在反复多次的不同聆听中加深对主题音乐的印象,并且通过对比感受乐曲两个主题在节拍、情绪、旋律、内容等方面的不同表现,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变拍子在这首乐曲中的表现效果。 课的最后,我安排了拓展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简单介绍了这首乐曲的作者——我国著名音乐家王洛宾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让学生欣赏几首他创作的民族歌曲片段,使学生感受我国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民歌风格,让学生喜爱祖国的民族音乐。 2007.4

欣赏《花儿与少年》

第十课《花儿与少年》 主备人:郑虹课型:新授课时间:年月日 一、新课导入: 1、游戏引入——倾听花开的声音 师:眼下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让我们走进花的世界,倾听花开的声音。 师弹:63 23︱63 23︱61 21︱61 21︱62 32︱62 32︱ 师:a、请你根据这声音你用这动作表现出花开的样子。 b、我看到满园的花儿在悄悄开放,现在请同学们把我的表演用歌声表现出来,还是刚才的音乐(出示:三个1组63 23 61 62 62 32) 2、先唱一唱。 3、听口令:一个组合用一组动作表示,从第一句开始换第二个动作就唱第二组合。 4、游戏开始: 听见大家的歌声,仿佛看见花开的(越来越热闹),迎来爱花一群群的人们,我的心情像春天的阳光那么灿烂…… 二、新课新授: 1、欣赏: (1)初听,感受乐曲情绪。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听一首乐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回答 (2)介绍花儿: 这是根据青海民歌《四季歌》改变编的,歌词以春、夏、秋、冬四季开什么花为开头演唱而取名《四季歌》,由于音乐的旋律非常优美,又叫“花儿与少年”,青海是花儿的家乡,每年都要举行“花儿赛唱会”,那时人山人海,赛歌场面非常激烈,有时一场花儿会连续唱上几天几夜,我们听的是改编管弦乐演奏的版本。 (3)复听:现在让我们静静的欣赏,体验这个“花儿”的优美旋律和明快的节奏。 (4)熟悉主题: 师:(哼两句),这旋律很美吗(我们来看一看)请看大屏幕,这是四季歌的旋律,整首曲子只有9个小节,三个乐句,属于一段体。

a、我们先来看第1句,第一个音是3(我们从3开始画画他的旋律线)最后结束音是6,整个旋律有一种3↗6上扬的感觉,再划一遍。 b、第2句起是6,从这儿而开始划(唱),接着第一句的结尾,先往上然后一直往下飘啊滑低音6,和第一句相反,你上我下遥遥相对。最后都停在6这个音上,一高一低。第三句(唱)和(第2句)差不多。 c、现在请大家来唱一唱这首曲子花儿的感觉,体会上扬下滑。 (5)听全曲 师:那么这个主题,在刚才的乐曲中一共出现几次? 每次出现有什么变化呢?(对照旋律,听、数) ▲引导学生对照旋律,听、数。 ▲听后交流 (6)分段欣赏 引:这首管乐曲有些特殊,从头到尾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相同的旋律,那么每一次都由哪个乐器为主奏乐器呢? 1、(出示)乐团指挥提示我们这四遍中有时由1把小提琴演奏主题,有时四把小提琴,有时1支小号担任主奏。 2、我们分段束听一听,不同的乐器演奏处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第一遍:听一听,第一次主旋律由谁演奏。 听后:小提琴音色细亮,飘逸——让人心旷神怡。 再听:除了小提琴的主旋律,你还听到哪个熟悉的音乐? 63 23︱62 32 61 21 3、学生唱一唱→为老师的弹奏伴唱 听,这样的音乐让你感受到什么?分别用在这些地方(出示组合),一直伴随着主题(……) ▲第二遍: 当主旋律第2次响起时与第一段比较一下, 什么没变,什么变了?静听 听后:音色没变,还是——小提琴,只是声音响了一些,增加了小提琴的数量,这时的情绪也强烈了些。 ▲第三遍: 当主题第三次出现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静听 听后:小号 还有很多乐器加入了演奏,力度越来越强。

最新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美版)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备课 单元第一单元五彩民歌风计划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唱:《我的祖家是歌乡》《跳柴歌》 听:《花儿与少年》《月光下的凤尾竹》动:歌表演:我的祖家是歌乡,律动:跳柴歌奏:竖笛练习《阿西里西》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够用轻快,愉悦的声乐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和《跳柴歌》,表达歌曲的情绪。掌握歌曲当中的附点节奏,一字多音等。通过接口唱,在句末长音处 添加身势活动等方式,感受歌曲句逗特点。 2.认识连线的两种不同的含义,并能过在歌曲演唱中较好的表现出来。学会竖笛“mi” 的吹奏方法,随着乐曲中力度起伏的变化,准确,连贯,流畅地表现音乐。 3.通过欣赏乐曲《花儿与少年》,感受,体验乐曲中各段落与拍号的变化,并能运用肢体语言,打击乐器等方式表现出来。通过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葫芦 丝的音色特点,学习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并能跟着音乐律动。 4.在了解民俗民风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开展创造性的“跳柴”游戏和歌表演活动,要求动作合拍,情绪饱满,在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5.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色彩,增强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单元第一单元五彩民歌风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1.听《花儿与少年》 2.游戏:配合音乐做声势动作3. 舞蹈:花儿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听辨乐曲片段节拍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伴奏等音乐活动中,接触具有民间特色的代表性音乐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青海民歌的特色,扩大音乐文化的视野。 重难点重点:感受《花儿与少年》不同版本的特色。难点:了解青海民歌的特色。 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等等。 教学过程 主备复备一、组织教学 1.学生在歌曲《花儿与少年》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欣赏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不光有他们各自 的风度特色和秀美风光,也有着地方代表的民间歌曲,我们称之 为“民歌”,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大家 听听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情绪。(播放视频《花儿与少年》男女对唱) 2.介绍“花儿” (1)师:青海的花儿是民歌中的一种,青海的花儿一般在山里和 田间歌唱的。(PPT出示“花儿”)。 3.欣赏器乐版《花儿与少年》(笛子独奏) 师:经典传统的民歌也常常被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演绎,下 面我们共同欣赏器乐版的《花儿与少年》,你听听是什么乐器演奏 的乐曲的情绪是什么样变化的呢?

《花儿与少年》教案定稿

《花儿与少年》 ——一起听“花儿”开的声音 教学设计 课题:《花儿与少年一起听“花儿”开的声音》 授课年级:八年级 课时:一课时 课型;音乐欣赏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学习青海花儿,能够了解、分辨不同的“花儿令”并总结花儿令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实践体验、模仿感受,使学生能够了解青海花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花儿与少年》和了解“花儿的令”,使学生了解并喜爱青海民歌,培养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探究的兴趣与意识。逐步形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聆听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及不同花儿令,用不同的方式找到不同的“花儿令”在歌词、曲调、图形谱中的不同特征。 【教学难点】 在参与多种音乐对比性体验活动中,找到花儿令的特征和规律能够快捷的分辨出不同的花儿令。 【教学方法】

1、通过图谱教学法、对比欣赏法、模唱法。让学生充分了解地方音乐的旋律特征。 2、用实践体验,任务驱动,讨论感受、表现总结的方法,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能够感受地方音乐的总体特征并能过区别划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要带着大家去一个美丽而又熟悉的地方,请看: 播放视频(没错,这就是我们美丽、可爱的家乡——青海 过渡语:(俗话说地灵人杰,这么美的地方自然会有好听地方歌曲),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演唱一首我们当地的青海民歌 提问:他演唱的民歌我们称为——花儿 再请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青海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歌叫——《花儿与少年》(引出课题) 二、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 1、歌曲《花儿与少年》 歌曲简介:世纪50年代,青海出了一个舞蹈--《花儿与少年》。这个舞蹈,尤其是其舞曲,曾经风靡全国,《花儿与少年》脍炙人口,外界盛传主创者是“西部歌王”王洛宾老先生。其实,这首歌曲是本地音乐家“西北花儿王”朱仲禄为素材,创作出了抒情歌舞《花儿与少年》。后来由王洛宾老先生先生改编而成。 提问: 1你认为歌曲中的“花儿”和“少年”分别指的是什么? 2歌曲描绘的是怎样情感? 三、一起听“花儿”开的声音 过渡语,聆听了歌曲《花儿与少年》接下来,老师将带着你们走入青海“花儿”,一起去听听青海“花儿”盛开的声音。其实,《花儿与少年》中的“花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