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朝的统一教案

秦朝的统一教案

三第1课秦朝的统一教案2

七年级上册教案加入时间:2006年12月17日9:29

第1课秦朝的统一(A案)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掌握历史图表的制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通过阅读课文插图,简述秦统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评价历史人物应当辩证地看,注意“一分为二”。

2、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影响,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课型:新课

●教学方法

1、教法:讲解法、讲述法、互动法

2、学法:“自主探究式”法、讨论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

多途径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课外阅读、观看影视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出示《战国形势》图指导学生识图并设问:“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是哪一国?为什么?”

生:“秦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奴隶制被废除,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了,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过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长平之战,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为其灭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秦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领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那段历史画卷吧。

学习新课

(课件显示本课标题:第1课秦朝的统一)

一、“秦王扫六合”(课件显示)

师提问:“统一是谁来完成的?怎样统一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下面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并根据课文,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果找到就在课本上标出来。

学生看书,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战国七雄》地理位置示意图.并标注:嬴(yíng)政。

解决问题:师: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找到问题的答案了,谁能先告诉老师和大家呢?

一生答: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的重任。

另一生答:“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用10年的时间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师指导学生识读黑板《战国七雄》地理位置示意图,并提问:哪位同学来演示一下秦灭六国的过程?其余的同学注意看他演示过程是否正确?

请学生到黑板前,按灭六国的顺序依次擦掉六国的名称:韩、赵、魏、楚、燕、齐。

师总结:秦国利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统一完成。同学们可利用顺口溜来识记过程:“秦灭六国计谋精,远交近攻二步行;灭韩赵魏楚燕齐,前221年统一完成。”同时老师在学生完成的示意图上,把“秦”字放大,并标注:公元前221年。(指在加深学生对这个时间的印象)。

过渡:秦国完成了统一六国重任,定都咸阳,那么秦的统一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呢?

生答: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师:强调其历史意义,并要求学生掌握。

过渡:秦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六国的历史使命呢?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师可点拨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原因来分析。(旨在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完成课后习题)。

师:课件显示如下内容。

1.由于商鞅变法,经济、军事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2.有一些雄心勃勃的国王(如嬴政)和贤人辅佐(如李斯、吕不韦等)。

4.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六国不团结,容易被各个击破。

5.秦统一六国,顺应了民心,人民渴望统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过渡:历史上总是缺少不了英雄人物,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位“统一六国,虎视何雄哉”的历史人物。

投影:秦始皇画像,并在像下配以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请学生讲述对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及感受,以及对李白诗的理解。(文史综合)

结合学生理解回答情况,再投影点击:秦王嬴政的相关资料。

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22岁(公元前238年)亲政后,平定了宦官发动的叛乱,免除了相国吕不韦的职务。任用李斯、王翦等进行统一战争。于公元前221

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城定在了咸阳。李白的诗句描述了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雄资和气概。

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举?请大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为秦王嬴政设计一个统治方案。(提醒学生注意:秦应该或者完成哪些方面的统一,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巩固这种统一局面?)下面我们秦王嬴政是怎么做的。

二、皇帝制度的建立(课件显示)

投影歌谣:“秦代统一政策新,始称皇帝后代承,集权中央置‘三公’,废分封制郡县行;文字统一为小篆,统一货币度量衡。”师提问:你从歌谣中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旨在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生1:秦代实行新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生2:中央设置承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官。

生3:废分封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生4:统一文字为小篆。

生5:统一货币、度量衡。

……

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可进一步设问:“秦王嬴政为什么自称始皇帝?中央设置三官的职责各是什么?地方设置了多少郡县?这种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生答略)师总结:

秦王嬴政认为他的功绩“功高三皇,德过五帝”,便把前人最尊贵称号“皇”和“帝”合起来,号称“皇帝”。他自称“始皇帝”。后人称其为秦始皇。并且指出秦国与秦王朝,秦王嬴政与秦始皇的区别:秦国是指春秋战国时间的诸侯国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王朝。灭六国,称皇帝前称为秦王嬴政,称皇帝之后称为秦始皇。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他们都由皇帝任命,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

在地方,秦朝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取代,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秦始皇通过这一套专制集权制度,把全国一切大权控制到了皇帝手中,它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总之,这种君主专制,皇帝独裁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以及中央对地方政区管辖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自秦开创后,历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袭下这种政治体制。

过渡:我们已知道秦始皇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的建立,那么请两位同学上来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其余同学自己在下面动手设计,看哪位同学设计的准确美观。(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制作后,投

影两种设计方式,供学生参考。

竖式:

……

横式: 过渡: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课件显示)

投影:秦统一以前各国不同的货币、文字、度量衡图片。

提问:假设如果不统一度量衡、货币,给偌大的秦朝会带来哪些不便?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本目的第一段,分析归纳回答。(生答略)

师总结:货币、度量衡、文字的不统一,给秦的赋税征收、贸易、政令的推行带来不便,统一势在必行。

过渡:统一的情况如何?

投影:统一后的文字为小篆、货币为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并投影度量衡相关的材料: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有什么作用或影响呢?”(生答略)

师总结:文字的统一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后世各种文体都溯源于秦。圆形方孔钱与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有一定关系,我国历史依照秦钱的样式铸行,它通用了两千多年。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便利经济的发展。

过渡:统一的秦王朝地盘有多大呢?

投影:《秦朝疆域图》或要求学生识读课本52页的《秦朝疆域图》。

师提出要求:在图上标出秦朝的都城,找出秦朝的统一范围。

学生回答后,投影秦朝疆域示意图:(要求学生了解)

课堂小结:

本课围绕一个中心人物:秦始皇,一条主线(统一)展开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完成统一:公元前221前,秦灭六国,统一全国;(2)巩固统一:政治上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

问题探究:

情景分析:古咸阳城原来各国的人都有,一天上午,张明兴冲冲地提着一串刀币上街买肉,途经一酒店看见一壮士,身高约八尺,向店主买了8斤卤牛肉,8升好酒津津有味地吃着,后来他一个人吃完了这些东西,张明也买了8斤卤牛肉,店主找给他2个铲币,壮士付给店主一串半两钱却找给他8个铲币。

请结合当时情况分析:

(1)你认为这种现象最迟发生于何时?

(2)上面这段描述是否符合当时情况?为什么?

(3)这种状况会给市场管理带来哪些不利因素?

(4)你认为应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学习讨论后回答,学生的答案可以多种多样,老师要给予恰当的评价)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总结:

(1)秦统一前

(2)符合,货币、度量衡不统一,但当时八尺约合现在185厘米左右。8斤约合现在3斤,8升约合现在1升多。(3)货币、度量衡不统一,物价不稳,市场管理混乱。

(4)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物价等。

●教学后记:

本课秉承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设计中,真正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一、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本课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积极地调动学生参与其中,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有问题的思考,有小组的合作讨论,有动手、动脑能力的检验,有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历史情景的再现。教师在其中穿针引线,点拨简结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从中汲取历史的积淀。

二、学生活动的多样性。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针对本课的一些具体内容,教学设计时采取不同活动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历史课的现实感、创新性。如在设计学生动手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时,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系统的历史知识学习,他们对设计“示意图”还不是多了解,在讲明要求的情况下,对他们的成果要多给予肯定,特别是上黑板板演的同学,他们的表演欲往往较强,更注意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因此要特别注意,但这个活动既能看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又能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能看出学生对美感的理解能力。

三、问题设计形式多样化。本课在设计问题时,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教师在设计回答问题时,既有简单的问题,又有需要合作探究讨论才能做出回答的难点问题。形式也有简答、识图、动手制作、情景再现等。情景再现题的设计是本课问题设计的一大亮点,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使古代的事情好象真的呈现于学生面前一样,再加上生动形象的题干表述,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就走进问题中去,走近历史情景之中。四个小问题,由浅入深,既有利于学生回顾掌握本课要点,又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已见。培养从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照顾到了全体学生,也可以说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一切。

四、利用歌谣,喜闻乐见。歌谣是七年级学生所喜爱的一种学习形式,歌谣能贴进学生这个年龄段掌握知识的实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本课出示的两段歌谣,既有学习内容的归纳,又有新知识的点拨,既要求学生掌握,又要求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如能把两首歌谣联接在一起要求学生再度体会本课内容,效果也许会更好些。如秦灭六国计谋精,远交近攻二步行;灭韩赵魏楚燕齐,前221年统一完成。秦代统一政策新,始称皇帝后代承;中央集权置“三公”,废分封制郡县行;文字统一为小篆,统一货币度量衡。知识要点要记全,学习才能得成功。

本课在设计时也有不足,通过课堂教学后,我能感到在突出“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上还有些欠缺,如能找一、二

个学生表演一下秦始皇当上始皇帝以后,把他那种“虎视何雄哉!”的气势及他扫“六国”一统天下的那种自满心情表现出来,用赵本山的老话“走两步,让大家瞧瞧。”更容易激活课堂,突出人物的历史地位。

总之,课堂教学成效是检验教学设计的良好舞台,只要你用心去做,我们就一定会有收获。

铜山县魏集中学孙忠华

专家点评

教无定法,只要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我们就应当给予肯定。

本教学设计既有传统的讲授法,又有最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和探究学习法,但不论哪种教法和学法的设计,都是使学生的掌握双基为出发点的,这也是本教学设计能够成功的原因。通过讲授法与讨论、探究、问答启发式的结合,恰当地、深入浅出地实施了重难点的突破,有效地达成了新课标所要求的能力目标。

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既注重疑难问题的解析,又注意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的主动探究。教师真正实现了既是问题的解惑者,又是学习的引导者的转变。

出处:中国教学资源网

作者:会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