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工艺美术史-考研核心笔记

外国工艺美术史-考研核心笔记

外国工艺美术史-考研核心笔记
外国工艺美术史-考研核心笔记

目录

第一章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第二章古代埃及工艺美术

第三章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

第四章古代波斯工艺美术

第五章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第六章古代地中海工艺美术

第七章古代希腊工艺美术

第八章埃特鲁里亚与古代罗马工艺美术第九章伊斯兰工艺美术

第十章古代日本工艺美术

第十一章古代非洲工艺美术

第十二章古代美洲工艺美术

第十三章古代大洋洲工艺美术

第十四章欧洲中世纪工艺美术

第十五章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

第十六章巴洛克时期工艺美术

第十七章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第十八章新古典主义时期工艺美术

第十九章近代工艺美术

第二十章现代工艺美术

第一章: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知识提要:

工艺美术是伴随着人的诞生而产生的,无论是旧石器时代的石工艺、牙骨工艺,还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工艺,都是原始人类为了生存的需求和逐渐形成的审美意识的产物。在这些工艺美术作品上体现出了原始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时间概念:

1、旧石器时代工艺美术。以石工艺和牙骨工艺为主,文化有了较高的发展。不仅出现了切削石刀和雕刻器,而且也有骨针、渔叉。

2、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在旧石器时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陶工艺,陶器的产生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名词解释

一、威兰多夫的维纳斯:

1、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工艺作品,出土于奥地利威兰多夫。

2、它是成组的小型女性石雕像,通常被称之为“维纳斯”

3、特征:肥大的乳房、突出的骨盆和阴部,把女性的特征夸张到无以复加,这与祈愿人类的繁衍有关。膝盖微微弯曲,表明制作者对于人体的结构有着一定的了解和表现力。

二、化妆土:

用水将陶土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上,形成色浆层,起到美化和装饰作用,且可以避免胚胎大量吸收釉水或烧裂,又能填补胚胎气孔。亦称“陶衣”、“装饰土”、“护胎釉”

三、押绳纹:

在日本最早的陶器底部是呈尖形或圆形,器壁上用蓖尖刻出精美的纹样,或用绳子缠在器壁上后滚动器物,或用贝壳押印成奇特的装饰纹样。这种纹样实际上是修整器物时留下的痕迹。

四、耶莫彩纹陶:

发现于伊拉克东北部的耶莫而得名,这种彩纹陶将成型的土陶浸挂一种粘土溶液,或在表层涂以液状粘土即化妆土。这种陶器是纯手工制作的,泥胚中渗有杂草,通常施挂淡黄色的化妆土并且用红色的化妆土描绘类似于五线谱源音符的斜线纹饰。

五、简述日本“绳纹式”陶器的特点

(1)日本最早的陶工艺出现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绳纹文化”时代早期。纹饰大多为“押型纹”、“捻绳纹”、“贝壳纹”等。日本最早的陶器底部是呈尖形或圆形,器壁上用篦尖刻出精美的纹样,或用绳子缠在器壁上后滚动器

物,或用贝壳押印成奇特的装饰纹样。由此可见,这种纹饰实际上是修整器物时留下的痕迹。但此后的陶器装饰纹样便是由意识行为的结果了。

(2)绳纹文化前期,陶器的口缘部分呈波状等各种富有变化的形态,

中期,这种可以追求装饰意味的倾向达到高潮,可以用粘土做成绳子隆起的纹样,器皿体积亦随之增大,器壁加厚,口缘的波形纹也变得像大型的把手一样,充满着力度和力量感。

后期,陶器转向了平面的发展,其特征为施纹方法以磨削手法为主。从器形来看,此时的陶器开始趋向于小型化、陶瓶、香炉等器形增多,并逐渐发展为明丽而充满韵律感的装饰效果

晚期,这种特征达到了极至。这个时期也已出现了在陶器上涂有红色涂料的装饰手法,且能看出精致品和粗制品的区别。

(3)总之,此时的日本陶工艺已较为发达,能够制作出相当完美的陶工艺作品了。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特征

1、有了人即有了工艺美术。人类最初的工艺美术是为有效的劳动和生存的保障

而产生的,这就决定了当时工艺文化的特性。

2、实用功能先于审美功能。当生理上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有可能

追求心理上的满足。

3、材质决定技术和工艺形式。材质是工艺美术的创作的“灵魂,离开了材料,

也就没有工艺美术可言。

4、人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积极地,不断地创造,而不是维持和固守。

5、工艺美术是人类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结晶。工艺美术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

一面镜子。

6、工艺美术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孤立的,他离不开人类的生存环境、时代进程、

宗教信仰、名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古代埃及工艺美术

知识提要:

古代埃及工艺美术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掀起了人来历史上工艺美术全面发展的第一个浪潮。

时间概念:

美尼斯在公元前3000年统一上下埃及,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统一王朝国家的诞生。

从美尼斯统一埃及起至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帝国征服,先后有26个王朝进行统治埃及。后来又被马其顿亚历山大统治三百年。至公元前30年又被罗马统治。

早起王国时期第1-2王朝(公元前3000-前2686)【原始】

古王国时期第3-6王朝(公元前2686-前2181)【原始】

第一中间期第7-10王朝(公元前2181-前2005)【原始】

中王国时期第11-12王朝(公元前2133-前1786)【夏】

第二中间期第13-17王朝(公元前1786-前1567)【商】

新王国时期第18-20王朝(公元前1567-前1085)【商】

后期王国时期第21-26王朝(公元前1085到前525)【西周】

名词解释

一、化妆石板:

1、古埃及人加工眼影膏所用的石制器具。

2、古代埃及人有把锑(t i?)研碎,经调和作为眼影膏的习惯,这种加工过

程时常是在一种称之为“化妆石板”的器具上进行的。

3、其上往往会有各种精美的动物、植物和人物等装饰纹样。

4、理想的奉献用品或者纪念物。

5、《美尼斯王征服三角洲》

二、正身侧面律:

1、古代埃及艺术品种人物形象的造型法则,多见于壁画、浮雕和器物的

装饰中。

2、表现为人物的身体呈现正面,头部呈现出侧面。

3、不仅盛行于埃及,还影响了西亚的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地中海东岸的

腓(fei二声)尼基等地。

三、沙芯法:

1、玻璃器皿的制作技法

2、-首先用黏土和大量沙子做成容器的内部形态即内芯,并用金属棒将

一端撑起来,浸入玻璃容器溶液中旋转,使之附上一层一定厚度的玻

璃层。

-其次在其未冷却的情况下,再贴上有色的玻璃层,进而用尖状的工

具在容器的表面刻画,形成波状纹样,待得容器冷却之后,再将内部

的沙芯取出。

3、《玻璃鱼形容器》

四、黑顶陶器:

1、古埃及早期细陶的一种形态,产生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

2、在整个土红色的器物上部或者顶部涂有黑色的釉泥,形成黑红对比。

3、造型单纯简洁,线条流畅,具有古朴典雅的风韵。

五、黄金王棺:

1、古埃及黄金工艺最典型的代表,是第十八王朝为了安葬图坦卡蒙王的木乃伊而做的最内层的棺材。

2、局部以翡翠珠宝点缀,具有很强的装饰性。造型按照其相貌与身材制定。

3、额头部分装饰有象征王权的蛇形装饰。下颌出装饰有胡须,双手交叉紧握权杖,显示国王的身份与权利。

六、黄金拖鞋:

1、古埃及王朝后期,宫廷享乐主义色彩。

2、由纯金属板组成,制作精细,鞋底有圆形的花纹。

3、这些装饰纹样为金属工艺注入了一丝温情。

七、公主金冠:

1、中王国时期。

2、造型简洁,以环形的头箍为中心,上下有树叶装饰,上一下三。

3、体现出了典雅和高贵之气。

陶工艺的发展:

1、王朝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黑胎粗陶、薄胎细陶(黑顶陶器)

2、初王国时期:陶工艺更加单纯,装饰开始退化,逐渐消失。

3、古王国时期和第一中间期:种类和装饰形式单一

4、中王国时期和第二中间期:古朴典雅、简洁大方,风格统一。

5、新王国时期:陪葬用品增多(香水瓶、香油瓶、药瓶),祭礼减少

(食物容器)

6、第十八王朝-第十九王朝:因宗教改革导致艺术风格巨变,豪华秀美、

充满世俗情调。

7、第十九王朝后期:陶工艺质量下降,之后被外来的输入品所代替。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石工艺的发展

1、最早出现加工精良且极具装饰意味的石工艺作品,产生于王朝前的金石

并用时期。如化妆石版,代表作品《美尼斯王征服三角洲》-具有纪念性。

(正身侧面律)。

2、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出现了一些立体的石工艺作品,例如《雪花石内脏

壶》-具有实际意义,又具有审美价值

3、石工艺作品主要集中在第十八和第十九王朝,例如雪花石灯、雪花石瓶,

质地优良,做工精致。

4、第十九王朝时期,宗教改革带来的余韵未消,仍具有浓郁的装饰意味。

古代埃及玻璃制品的艺术特征:

1、最古老的玻璃材料发现于埃及,由沙、灰和天然的碳酸苏打的混合物加热制成的,是原始状态的玻璃(不透明)。新王国时期出现了玻璃着色技术,经常使用蓝色(稳定)。

2、《玻璃鱼形容器》,采用沙芯法制作而成。其中尾巴等细节部分的制作都是在加热过程中进行的。

3、在古代埃及的玻璃工艺中还有大量首饰作品造型,装饰精致典雅。新王国时期,在宫廷和民间广泛使用。

4、体现出埃及工匠对色彩的巧妙把握以及工艺技巧,制品上抽象简洁的纹饰,体现出他们特有的审美标准。

古埃及时期金属工艺的发展

1、进入王朝时期,金属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基本保持了古朴浑厚的

风格特征。《鹰头》

2、中王国时期:金工设计的重要发展阶段。注重黄金首饰:题材广泛,材

料多样结合,主要有黄金、珐琅、玉石等等。《公主金冠》

特点:大量的使用黄金材料

作品几乎都是为宫廷服务

工艺制作细腻精致

黄金与宝石等材料相互结合。

3、新王国时期黄金的使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黄金王棺》

4、后期王国时期:风格转变,充满了享乐主义的色彩和宫廷艺术气息。《黄

金拖鞋》

古埃及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

1、古埃及时期的工艺美术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掀起了人类历史上工艺

美术全面发展的额第一个浪潮。

2、古埃及的工艺美术虽然历史悠久,但是许多作品在造型设计、装饰技艺以及

材料运用和整体运用上蕴藏着某些现代审美意识和现代工艺的要素。

3、古埃及的工艺美术涉及到了广泛的素材,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玻璃

工艺。

4、古埃及的工艺美术注重装饰性的表现,强调精神上的作用,作品的实用功能

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使得死者在来世可以继续享用。

5、古埃及的工艺美术具有静穆、庄重、浑厚的韵味,具有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

和宗教气息。

6、永恒和不灭的信念直接影响了古埃及工艺美术的创作观念和作品风格。这是

古埃及工艺美术的特点,同时也是它的缺陷,因为这阻碍了工艺美术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章: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

知识提要:

古代两河流域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各个工艺品种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之需求,另一方面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尤其是这些作品构成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主体,为后人研究古代文明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

时间概念:

1.苏美尔城市国家(约公元前 3000~前 2371),掌握了铜、银等金属的热工冶炼、纺织、轮制陶器、造车、造船等技能。

2.阿卡德王国(约公元前 2371~前 2191),?重点是萨尔贡一世(约公元前 2371~前 2316)时期。

?3.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 1894~前 689)。

?4.亚述帝国(约公元前 3000~前 612),?公元前 10 世纪进入铁器时代,并成为大帝国,公元前 8 世纪~前 7 世纪进入繁盛期。

5.新巴比伦王国/迦勒底王国(公元前 626~前 538),?尼布甲尼撒二世(~前562)在位期间为鼎盛期。

名词解释:

一、耶莫陶器:

1、两河流域出土最早的彩陶位于耶莫,所以将其称之为耶莫陶器。其年

代相当于中国新石器时代。

2、制作方法是将成型的土陶浸入一种黏土溶液,或者在表面涂以液状黏

土,或者在表面涂以液状黏土,即化妆土。

3、化妆土常见的有红色与白色。

4、耶莫陶器常常用手工制成,泥柸中有杂草,施挂以淡黄色的化妆土,

并以红色的化妆土描绘类似五线谱的斜线装饰。

二、哈森纳陶器:

1、西亚新石器时期

2、早期(哈森纳时期):多为土陶,几何装饰,彩陶较少。

中期(标准哈森纳时期):多为彩纹和刻纹土陶。装饰多用三角纹、

文字线、菱形等纹样。

后期(萨马哈时期):彩陶居多,盘形器物内侧具有连续纹样。

三、哈拉夫陶器:

1、新石器时代西亚南部的文化特征。

2、彩陶居多,标志着西亚多色彩纹陶的开端。

3、多用致密的几何纹、图案化得牛头纹。

四、欧贝德文化:

1、公元前4300-前3500年,前苏美尔时期。

2、彩绘陶以黄绿色细泥来作为原料,赭红色的几何纹装饰为主,少量人

物动物植物纹样。有的装饰仅限于装饰带,其余部分几乎是一片空白

或者仅有一根线。

3、器型多为罐和钵。

4、出现了“母神”,黏土陶塑像,造型别致,风格古朴。有的泥丸贴在

肩部,有的抱着小孩,有的双手叉腰,头部为蜥蜴或蛇状。泥丸的女

性陶像代表女族长。

五、尼尼微式陶器:

1、西亚杰母狄特那斯尔期,出土于两河流域北部的尼尼微。

2、装饰纹饰布满整个器壁,制作方式采用陶轮,配有耳、把手等配件。

3、器身持有白色的化妆土,紫红色的几何纹或变形的动物纹。

4、高杯、底碗、高足湖等。

六、汉谟拉比法典碑:

1、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2、造型遒劲大方、装饰古朴典雅

3、上端以浮雕的形式装饰着太阳神沙玛什授权杖给汉谟拉比王的庄严

场面(高大的太阳神坐在宝座上,爱笑的汉谟拉比王站立在神的面前

接受赐予。表明人类必须在神灵之下存在,神的意志是不可抗拒的。)

人物打破了正身侧面律的程式化表现。

4、下端刻着楔形文字的法典条文8000余字。第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

文法典。

七、泥板文书:

1、古代西亚地区的一种文字记录

2、最初为苏美尔人所使用,后扩及到了伊朗高原。

3、以楔形文字刻在黏土板上晒干后者烘干而成,亦称“亚述版”

一、两河流域石工艺品的代表类型:

1、器皿:乌鲁克文化期,出现了作为贡品的石制容器。

2、石碑:苏美尔时期,制品大型化,主要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奉献用品和

石碑。阿卡德时期,良好发展,《纳拉姆辛石板》。古巴比伦王国《汉

谟拉比法典碑》。亚述帝国时期的《黑色方尖碑》。

3、石印章、护身符:在杰母狄特纳斯尔时期和阿卡德时期,以圆筒形的

印章和护身符为主的小型石工艺品盛极一时,浮雕形式,题材有动物

人物风景,富有生活气息。

4、装饰、陈设品:这类作品更加强调审美功能,而他们的“实用”,就

是供起来让人们欣赏。

二、古代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工艺美术的异同

相似点:

1、数千年来工艺美术的风格基本保持着原始的传统

2、各类工艺美术创作的形式法则与技法上表现的较为程式化

3、古埃及的正身侧面律在两河流域的装饰中较为常见。

不同点:

1、古埃及工艺美术涉及材质广泛,例如玻璃的发明

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善于利用多种材质互相搭配

2、古埃及工艺美术装饰性强,强调精神上的作用

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更多地集中于现实生活,具有世俗性。

3、埃及永恒和不灭的信念直接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创作观念和作品风格

两河流域工艺美术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纹样始终离不开动物形象。

三、杰母狄特纳斯尔文化期至苏美尔文化期金属工艺的特点:

1、出现了很多精美的金属制品,技术、设计、风格上都以十分成熟。

2、一个显著特点:作品造型多为翼狮、牧牛、羊、鹿的形象。从中可以

看到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巧妙地设计意识。

3、另一个特点在黄金工艺中,流行黄金、贝壳等材料,以及一种特殊的

材质-原始沥青,它色彩凝重。呈紫黑色或玄青色,有光泽,不怕腐

蚀,与黄金的色彩和质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金属工艺增添了新奇

的艺术效果。

古代两河流域的工艺美术:

1、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在距今六七千年前就已经取得了

辉煌的成就。

2、古代两河流域的手工艺的高度并非单一民族的创造,而是多元文化

的长期融合、碰撞与磨合的结晶。

3、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与古

代埃及相似的风格。

4、更注重人们现世生活的表现。

5、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离不开动物形态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创作方法。

6、古代两河流域手工艺设计的发展具有鲜明额地域特色,共同的自然环境

与相似的生活习惯是形成了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古代波斯工艺美术

知识提要:

古代波斯工艺美术总纵向的时间和横向的地域,全方位地吸收了两河流域、埃及、小亚西亚、希腊罗马艺术以及东方文化的养料,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精华,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同时又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关联的工艺风格和艺术特征。

时间概念:

埃兰(公元前 20 世纪—公元前 7 世纪)是兴起于伊朗西北部,扎格罗斯山区的古国,与两河流域关系密切。?

米提亚(公元前 7 世纪—公元前 5 世纪)是兴起于伊朗西北部的高原的古国,其金属工艺发达,风格接近于古代埃及,呈静穆庄重的风格.

阿克美尼德王朝(公元前 550 年—公元前 330 年)是古代波斯最强盛的时期。?

帕提亚王朝(公元前 247—公元 226 年)是在伊朗东北部形成的奴隶制大国,其工艺美术风格古朴且富有趣味性。

?萨珊王朝(公元 226—公元 651 年)工艺美术发达,尤其是金属与染织工艺。

名词解释

一、绿釉陶器:

1、帕提亚王朝时期。

2、以双耳壶、大口壶、三耳壶等器型居多。上部口缘部分翻卷,把手经

手工捏制后垂直粘贴在壶的腹部,并装饰有钉痕一样的泥点,整个造

型具有金属器皿的特征。

3、装饰多在颈部或肩部,刻线不深,经绿釉流动产生一层浓色而显得富

有变化。

二、翼狮形角杯

1、是古代波斯金属工艺中最典型的品种之一,盛行于阿克美尼德王朝时期。

2、结构:前半部分是带翼的狮头、鹰头或其他动物形象。后半部分是高筒

形的杯子,大都使用金银制成。

3、结构严谨,做工考究,既是喝酒的实用容器,又是权势和富贵的象征物。

三、八曲长杯:

1、古代波斯萨珊王朝时期最具有特色的银器之一,因口缘部分弯曲为八份并呈细长形状而得名。

2、装饰在外壁和底部,纹饰典雅

3、奇特的形制和繁丽的装饰表现出工匠们大胆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

四、波斯织毯:

1、波斯最具有代表性的工艺之一。以优质的材料、精致的做工、高超的编制技巧享誉全球。

2、地处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热点。

3、在萨珊王朝时期发发展最为鼎盛,质量上乘、产量颇丰。装饰内容大多为圣树、鲜花、云朵、花鸟等。

4、色彩绚烂纹饰繁缛的艺术特色,正体现出王公贵族的奢华生活和享乐主义色彩,以及精湛技艺和聪明才智。

五、狮纹金杯:

1、是古波斯埃兰古国和米提亚王朝时期的金属制品。

2、最大的特点-杯壁面上用浮雕手法塑造了三个狮子躯体,首尾相连,头部是采用圆雕形式单独塑造出来的。

3、打破了浮雕装饰的单调性质,装饰有了主次高低之分。

4、圆雕狮头可以充当把手,便于提携。可以满足不同角度的观赏需要,达到功能与美观的统一。

六、联珠纹:

1、以圆珠组成一圈环形饰带,内部配以对称动物。是萨珊王朝时期织锦中最为常见的纹样。

2、装饰内的动物皆有翅膀,使之成为天马、飞牛、飞鹿等,用人的装束将其打扮起来。

3、是萨珊式花纹的典型形式,通过丝绸之路对中国的织锦工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简述古代波斯金属工艺的特色:

1、在前波斯时期的埃兰王国时期,金属工艺已经相当成熟,这时的银器造型单纯,装饰典雅。例如《人物纹银杯》银杯它的造型呈直径上小下大的筒

状。杯壁的两侧分别装饰着一个女性人物形象,一侧为立姿的,另一侧为坐姿,体现出一种古典美的特质。

2、埃兰王朝末期至米提亚王朝初期,青铜工艺的造型和装饰在古朴浑厚之余还有活泼的气韵。例如《青铜马嚼子》《山羊形马嚼子》。此时的金银工艺品虽然不是主流,但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结合。动物纹黄金杯最具有典型意义。

3、阿克美尼德王朝时期,金属工艺大发展,充满了宫廷艺术气息和享乐主义色彩。这时的金属工艺制作的特点是动物形态和器皿完美结合,《翼狮形角杯》

4、萨珊王朝时期,波斯金属工艺复兴,以银质工艺品为代表。带有着古典主义色彩和浓郁的宫廷气息。《八曲长杯》

古波斯工艺美术特征:

1、巨大的包容能力,波斯工艺美术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精华,形成了具有个性由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关联的工艺美术风格。

2、强烈的造型意识,无论什么材质的制品,皆以造型为本,精益求精;无论宏观还是微观的制品造型,都全力以赴。

3、浓郁的装饰情趣,波斯工艺美术洋溢着东方艺术的气息。

造型与装饰上,注重平面化的表现手法和程式化的应用;

对人物动物和植物进行变形处理,以符合装饰形式的需求;

4、鲜明的形式美感,波斯工艺美术注重形式美感,强调和谐统一的造型和

装饰美学观念,作品具有韵律感,蕴藏着一种平衡、安定、恒久的气韵。

5、丰富的材质肌理,波斯工艺美术大发展中各种材质被广泛应用,更具不

同材料进行设计加工,产生新的加工技术和新的工艺品种。

6、浓郁的世俗气息,波斯工艺美术基本摆脱了神秘的“来世观念”,充满了

浓厚的人间情调和世俗气息,具有一定的原始人文主义思想的特征。强

劲而乐观。

第五章、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知识提要:

印度工艺美术首要的特点是宗教性,宗教再起工艺美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宗教的影响,其工艺美术也具有象征性、神秘性、官能性的特征。

时间概念:

1.印度河流域城市国家(约公元前 3000~前 1750)。

2.恒河流域城市国家(约公元前 2000~前 1000)。

3.印度河及恒河流域城市国家(约公元前 1000~前 400)。

4.孔雀王朝(约公元前 324~前 187)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

5.贵霜帝国(1~5 世纪)迦尼色加统治时为鼎盛时期。?

6.笈多王朝(5 世纪)是佛教、耆那教、印度教并行大力发展的时代。

名词解释;

一、哈拉帕文化

1、是印度上古青铜文化的代表。

2、公元前3000年-前1750年,印度处于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3、这一时期的遗址有数百出,其中以哈拉帕和达罗两座城市遗址规模最大。由

于哈拉帕发现在前,所以将古印度河流域的上古文明称为“哈拉帕文化”

二、地母神像

1、是印度哈拉帕出土的陶器

2、作品采用粘土作为原料,以手工制作后在素烧而成。

3、特点:形象抽象、造型夸张。象征着温暖如床的大地,孕育着无数生命,保佑来年的丰收,祈祷上天的恩赐。

4、作品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了工匠的无限创造力。

三、犍陀罗艺术

1、公元前4世纪末,亚历山大入侵古印度西部的犍陀罗,并将希腊艺术传入印度。

2、贵霜王朝时期,国王伽腻色迦提倡佛教,工匠创造出了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艺术相融合的佛教艺术-犍陀罗艺术。

3、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石工艺方面,形象生动、线条简练。

4、对东亚和南亚国家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桑奇佛塔

1、是古代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的早起佛教建筑-大窣堵婆

2、中国僧人将其称为“佛塔”,是佛教徒供奉佛骨的建筑

3、主建筑是一座半圆形的房子。

五、舞蹈的湿婆:

1、是古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金属工艺制品。复杂性和艺术性表现出了金属工艺的高超技艺和成就。

2、湿婆有“舞王”之称,指一切舞蹈形式之王。火焰圆环之内,湿婆在魔鬼阿帕斯马拉的身上表演宇宙之舞。

3、舞蹈的动作代表着五种属性:

以鼓的震动代表创造

以无畏手势代表保护

以火焰燃烧代表毁灭

以指向下方的手势代表降凡

以脚踏魔鬼代表救世。

六、熔蜡铸造法:

1、古印度人在掌握了青铜和铁的冶炼技术之后,开始对各种贵金属的物

理性质逐一了解,掌握了按照一定的比例制造合金。

2、用蜡来作为模型,涂上泥土,加热之后将蜡融化,烧制的硬泥成为铸

造模,向内部浇灌金属溶液,冷却之后就成为了原蜡模型的金属器物。

七、“四位一体”狮子像

1、古印度阿育多时期建造的一种镌刻诏令的纪念性石柱,雕刻有“四位一体”狮子像。

2、石柱为圆形,分为柱头和柱身,高达10米,达到50吨。

3、设计精湛,莹润程度可以与玉石媲美。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意趣。

4、现代印度的国徽纹样,就是采用的四狮雕刻形象,在印度人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八、种姓制度:

1、人口众多,大部分人都是印度教徒,分为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

2、婆罗门-即僧侣,第一种姓,从事于文化教育和祭祀

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

吠舍-即商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与贸易

首陀罗-即农民,第四种姓,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

3、出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

或“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为低下,大部分是贫雇农、城市清洁

工、苦力。

宗教观念对古代印度工艺美术的影响:

古印度工艺美术自始至终充满着宗教色彩,宗教性是工艺美术最突出的特性。工匠们将宗教作为工艺美术创作的动力,并通过工艺美术创作来加强对宗教的信仰。

石工艺

1、随着佛教的诞生,工艺美术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石工艺也处于为佛教服务的地位,用各种石材制作的舍利容器、祭器、石碑得到了大力发展。《滑石舍利容器》

2、阿育王时期,石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红砂石是主要原料,进行大型作品的制作,一般为纪念性石柱、石碑装饰和宗教建筑的装饰。《阿育王石柱头》《桑奇佛塔》

3、贵霜王朝,进一步发展,在古代印度的所有地方都有精美的作品的出现,特别是服务与佛教、婆罗门教等宗教的石工艺作品。

4、笈多王朝,统治者们倡导提倡宗教、崇尚艺术,石制佛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

金属工艺

1、贵霜王朝时期,随着宗教艺术的大力发展,金属工艺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佛教工艺中的舍利容器,在此期间获得了空间的发展。《金制舍利容器》

2、笈多王朝时期、金属工艺在各种宗教艺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主要体现在各种祭器和神像方面。此时工艺美术几乎处于为宗教全面服务的地位。

古印度工艺美术的特点:

1、宗教性-古印度的工匠将宗教作为工艺美术创作的动力,通过工艺美术创作加

强对宗教的信仰。

2、丰富性-有着丰富的形式和内涵,在创作中表现出很多的矛盾。

表现形式上:具有单一性又有多样性

风格上:既有民族性又有国际意义,既有禁欲又有纵欲

表现手法上:有装饰性又有写实性的表现

3、象征性-宗教是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现象,是从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道德规

范。但是宗教又从主观精神出发,创造出符合自己主张的形象来象征教义的永恒和万能。

4、神秘性-来自繁缛精致的纹饰、变化多端的线条、抽象意味的造型、含蓄的色

彩效果以及极端的单纯形式。

5、官能性-表现在对生殖的崇拜及对性的直观表现,反映在建筑装饰纹样的人物

形象和情节上,带有着人文主义的色彩。

6、韵律性-作品反映出印度艺术所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装饰纹样中算表

现出来的节律和韵味。

第六章、古代地中海工艺美术

结语:

1、构成了地中海文明点主体,代表了人类古代文明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2、是东西方文明相融合的结晶,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相交融的最高成就。

3、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这一区域的工艺美术风格和艺术特征呈现出高度

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倾向。

4、表现出浓郁的原始人文主义特征和世俗性。工艺美术制品主要以满足人们的

日常生活的使用,观赏和收藏为目的,作为祭祀活动的制品未成为主流。

5、工艺美术的发展和创造,始终与当时的商品贸易活动紧密关联。

6、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综合性,体现了东西方工艺美术相融合的优势。

第七章、古代希腊工艺美术

知识提要:

古代希腊工艺美术,在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与高度发达的文化、经济、政治不无关系。希腊神话是工艺美术取之不竭的来源,希腊人开放的性格造就了工艺美术风骨的面貌。

时间概念:

荷马时期世纪—世纪)

古风时期世纪—世纪)

古典时期世纪—世纪)

希腊化时期世纪—世纪)

名词解释:

一、红绘式陶器:

1、在赤褐色或者黄褐色的陶壁上用黑色或者深褐色作勾勒和装饰,然后在形象之外的部分涂以黑色色料。人物形体可以自由的用各种变化的黑色线条和块面加强表现效果。

2、与“黑绘式陶器”相比更加灵活自如、丰富多彩。

3、是古希腊陶工艺的发展高峰。

二、黑绘式陶器

1、在赤褐色或者黄褐色的陶壁上,用黑色作剪影式的描绘,物体内部结构以刻线手法表现。

2、制作过程-精选陶土-轮制成型-在器壁上涂刷一层含铁成分的化妆土-干后再刷一层透明的釉。

3、装饰时,,用锐器在器壁上勾画形象轮廓,在描绘部位上用一种黑色色料平涂,形成黑红两色对比。

4、既耐寒又耐热,在任何温度和湿度下,都不会变色、溶解和干裂。

三、白地彩绘式陶器

1、古代希腊彩绘陶器的一种特殊的风格。

2、在陶器器壁上刷一层含铁成分较少的石灰水,在器壁上用黑色勾勒出形象的轮廓线,待器皿烧成之后,用黑、褐、黄、红、绿等加以绘饰。

3、颜色未经高温处理,容易脱落,不能经久保存。颜色消退之后,只留下简略的轮廓线。例如《彩绘人物图案》

简述古希腊陶器的艺术特色:

1、几何风格期:

第一阶段-其装饰题材前期以平行线、交叉线、三角形、S纹和回形纹装饰为主要特色。强调器物装饰构图上的左右对称。常见的构图规律、即“三带一同心圆”式。

第二阶段-以图案化得人物装饰为特色,主要取材于神话传说或者日常生活故事。狩猎、海战、陆战、葬礼图。

2、东方风格期:

公元前8世纪-前7时期,希腊与周围的国家贸易交往频繁,这些国家对希腊的陶器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产生极大地影响。其装饰大量模仿东方国家的动植物纹样和怪兽纹样。如狮身人面像、狮头、羊身、蛇尾等。

3、黑绘纹样期:

黑绘式陶器是在“梭伦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赤褐色或者黄褐色的陶壁上,用黑色作剪影式的描绘,物体内部结构以刻线手法表现。这种黑色色料耐寒、又耐热,不少黑绘风格陶器至今有着新鲜明亮的效果装饰内容以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为主。

两位代表人物:埃马西斯、埃克西亚斯。希腊陶器上常常留下制作者和绘制者的名字,表明当时的创作者已有一定的地位。

4、红绘纹样期:

这一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高峰,希腊进入了黄金时代-伯利克里时代。黑绘式陶器就是在赤褐色或者黄褐色的陶壁上用黑色或者深褐色作勾勒和装饰,然后在形象之外的部分涂以黑色色料。

代表人物有欧菲洛尼奥斯、欧狄米德斯,他们注重对人体结构和肌肉组织的正确观察和描绘,考虑到物体立体感的表现。

5、白地彩绘纹样期:

在陶器器壁上刷一层含铁成分较少的石灰水,在器壁上用黑色勾勒出形象的轮廓线,待器皿烧成之后,用黑、褐、黄、红、绿等加以绘饰。

《彩绘人物图案》

结语:

1、古希腊工艺美术是在其发达的美学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优美、典雅、

和谐是古希腊哲学家所推崇的审美标准。

2、古希腊工艺美术繁荣的社会基础,是它独特的奴隶制民主制度。比起东

方奴隶制的专制制度来,这种制度令古希腊人的创造力较少的收到压制,艺术匠师们的劳动收到了重视。

3、富于想象力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工艺美术繁荣的精神资源。古希腊神话

传说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

第八章:古代罗马工艺美术

名词解释:

一、万花玻璃:

1、是古罗马玻璃制品,是使用热熔马赛克的方式制成。

2、制作方法:将扭卷的各色玻璃合起来经热熔形成棒,再将此棒切断并置

于器壁上,形成四方连续纹样。再将其经过热熔处理,使得各色之间相

互融合。

3、玻璃制品像万花筒一样,因此将其称之为万花玻璃。

二、罗马银器:

1、银器是古罗马工艺美术的代表性品种,质地坚硬,凸显豪华,深受罗马人的青睐。

2、最初由东方传入罗马,此时银器的浮雕装饰的主题多为希腊神话。此外还有以哲学家、诗人的肖像为主的人像装饰,以及动物和植物的装饰。

3、此时的浮雕装饰多先对薄薄的银板采用捶打制作,然后在部分地方以雕金的方法点缀。

三、骷髅之舞银杯

1、是古罗马金属工艺的代表作品。

2、以骷髅骸骨舞蹈的场景来表现对享乐无度、人生苦短的哀叹。杯上有铭文“请看这些哀伤的骸骨吧,在有生之年畅饮取乐”。

3、给人以丑怪诡异的艺术气象,警示后人。

四、罗马赤陶:

1、指的是赤土陶器,也被称之为“贴饰浮雕的陶器”现在是古罗马时代朱红色陶器的总称。。

2、主要的品种是日常生活的饮食器具,是在初具规模的手工作坊中生产的。

3、不仅有独特的红色光泽,还都是浮雕装饰,这些浮雕装饰都是用嵌花贴饰的方法制成的,造型规范。

中国汉代与古罗马的工艺美术;

1、装饰手法上,古罗马多用浮雕,强调立体装饰,金属、玻璃工艺上都是如此,而汉代的工艺美术装饰多采用剪影或阴刻线,用减地处理。

-汉代装饰图案的表现手法特点:

a形的处理采用剪影法。使用剪影法的侧面处理,表现典型的动态。

b构图处理采用分割法。装饰画多用线作分割处理,例如直线、云气纹曲线。

c装饰处理采用减地法。画像石多保留装饰的对象而剔去纹样之外的空间。

-古罗马工艺美术强调立体性的表现,善于在作品上进行附加装饰《骷髅之舞银杯》

2、装饰题材上,罗马多用神话故事,文学主题,风俗人物,体现人文关怀。而汉代多用天仙人物,历史传说,故事题材,充满了想象力和生命力,体现了对仙界长生的向往。

3、艺术风格上,古罗马工艺美术呈现出孵化和享乐的富贵气息,而汉代则质朴灵动,具有装饰味。

-汉代的装饰风格可以用质、动、紧、味概括。

-古代罗马工艺美术风格充满了享乐主义气息,各个方面体现出了贵族的审美意识的最高准则,素华奢丽,刻意追求装饰性表现。

4、工艺制作上,古罗马追求精工,而汉代更注重巧思。

古代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

1、在材质应用,造型设计,装饰纹样及制作技术方面,有极大的发展。对

其后欧洲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洋溢着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作品充满了人间情调,通过人物形象的表

现,反映了人的乐观情绪和生活态度。

3、充满了享乐主义气质。无论是材质选择、造型设计和装饰内容都以体现

宫廷贵族的审美意识为最高准则。

4、具备了显著的世俗特征。反映了当时人们现实观念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

度,相反,宗教对工艺美术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5、强调立体的艺术表现,善于在三次元的立体物品上在进行立体的装饰。

6、既表现出了强烈奔放的风貌,有体现出了和谐典雅的美感,进一步巩固

了古典美的标准,为其后的欧洲工艺美术的审美准则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第九章、伊斯兰工艺美术

知识提要:

伊斯兰工艺美术是伴随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一神教的宗教信仰、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阿拉伯民主的求异心理和文化传统,培育了伊斯兰工艺美术的大力发展。抽象性的表现和繁缛而刻意的装饰,是伊斯兰工艺美术的特点。在艺术形式法则上注重整体与局部、弧线与直线、简洁与繁缛、造型与装饰、文字与形象的统一。

名词解释:

一、米奈型陶器

1、是古代伊斯兰陶工艺发展中期具有代表性的陶器类型,是用“米奈手法”

制成的陶制品。

2、制作过程:首先使用钴蓝在白釉底上画草图,一度烘烧。

其次加绘各色的纹饰,入窑再烧,以加固图案的色彩。

3、这一技术广泛影响到了中国和日本的陶瓷工艺。

二、锡白釉陶器:

1、是在微黄的胎体上施挂铅釉系统的锡白釉,制成纯白的陶器。

2、器型以钵为主,还有壶类。

3、9-10世纪,锡白釉陶器有了新的发展-白釉蓝彩、绿彩装饰的陶器。这类壶的造型具有中国越窑和长沙窑器物造型的特征。

三、大马士革波纹:

1、是15世纪以前伊斯兰金属工艺制品上采用的典型的装饰技法。

2、方法-在铁或铜的底子上刻出交叉影线,将金丝或者银丝置于影线之上锤击,使其牢固的附于底子上以形成图案。

3、这样的方法在盔甲好人武器的装饰上运用的较多。

四、伊斯兰织毯:

1、穆斯林自古性喜迁移,室内家具少,织毯轻便易携。不仅是伊斯兰信徒的必备之物,还是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2、以红、黄等纯色较高的用色为主调,而蓝色是最常见的颜色。纹饰繁多,构图紧密,给人一种密不通风的印象。

3、纹样题材多为花卉植物、阿拉伯文字。

五、白地多彩釉陶器的特点:

1、所谓的白地多彩釉陶,就是将白色泥釉是挂在红褐色胚胎上,再用铅釉系的铜绿釉和铁褐釉描绘纹样,白地衬出绿色和黄褐色的纹样,类似于中国的唐三彩。器型主要以钵和盘为主,还有壶和碗。

2、多出土于埃及的夫斯塔特,两河流域的萨马拉和阿比尔塔。这类釉陶是9世纪伊斯兰陶工艺的主要制品。

六、伊斯兰的丝质工艺:

1、伊斯兰艺术家将装饰艺术发挥到极致,尤其是在伊朗和土耳其。在土耳其的丝质工艺作品中,他们使用了当地的郁金香、石竹、风信子的纹样表现出他们独特的魅力。此外还出现了伊斯兰教的象征纹章-“新月”、“虎纹”以及与帖木儿标志有关的三个水晶球。

2、 17世纪初,土耳其编织设计形成十分鲜明地特点:

粗犷的植物纹样,在比例上的精心布置;

在大花边上饰以小花边;

在图案上造成一种纹样的动感。

3、与此同时,伊朗的宫廷作坊不顾严格的伊斯兰教规限制,一直在生产带有大比例人物形象的天鹅绒,创造了整体上具有典型伊斯兰情趣的团。

结语:

1、神秘的宗教信仰、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阿拉伯民族的求异心理和文化传

统使抽象性的表现和繁缛刻意的装饰成为伊斯兰工艺美术最重要的特色。2、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使得具象而写实的艺术形象难以发展,工

作经历倾注在抽象装饰纹样的创作中。

3、一直笼罩在宗教氛围中的伊斯兰工艺美术,就艺术的基调而言,却呈现

出浓郁的世俗性,没有其他宗教特有的庄重、肃穆与神秘。

4、就艺术形式法则而言,伊斯兰工艺美术特别的注重整体与局部、弧线与

直线、简洁与繁缛、造型与装饰、文字与图形的统一。

5、其中的阿拉伯纹样将美和实用、现实人生和抽象观念交融在一起、丰富

与拓展了人类的额装饰艺术。

第十章、古代日本工艺美术

知识提要:

古代日本工艺美术具有由单一的民族特点转变为具有极强包容性的特点。从以完全借鉴中国唐朝到独立发展自己的风格,日本的政治、经济、宗教都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其中,茶道的发展将日本的陶器、瓷器设计推向一个高峰

时间概念:

1、新石器时代:创造了绳纹文化

2、弥生文化时代:开始广泛使用陶器、铁器,并进行水稻种植。

3、公元3世纪,日本全国统一,称为“大和国”,并产生古坟时代文化。

4、645年,大化革新标志着日本封建社会的开始。

5、奈良时代、平安时代、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江户时代。

名词解释:

2021南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南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分为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与研究、第二语言习得与研究、汉语交际与文化,当时考虑考取这个专业,主要是因为个人所学汉语 言文学专业,对汉语研究专业领域有兴趣,并且有志于从事相关方面的行业,所以想进一步 在理论层面有所提升,经过综合的考虑和比较,最终选择南开的国际汉语教育专业。所以在 专业和学校选择方面,大家也一定要慎重考虑,一是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进行选择和判断, 二是要考虑该专业的行业前景。 南开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考试科目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公共课包括101政治,201 英语一,专业课包括354汉语基础和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其中专业课具体参考书目大致 如下:(2020年可能有调整,具体以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公示为准) 1.汉语基础: (1)《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上、下)增订版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3版 (2)《古代汉语》王力,修订本(1-2册),中华书局 (3)《古代汉语基础》施向东、冉启斌,北京大学出版社 2.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1)《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 (3)《西方文化概论》,赵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第2版 (4)《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做好了前期的调研,确定专业之后,就着手准备复习了。我是从专业课开始复习的。由 于本人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所以在专业课方面,有一部分内容是上课的时候就学过的, 但需要更加细化。于是我给自己制定了比较详细的复习方案,整个专业课的复习过程分为三轮。 一轮复习:(3-7月份),以理解分析为主,通读、理解、吃透书上内容。 二轮复习:(8-10月份),以记忆背诵为主,针对重点圈画、笔记内容进行记忆和背诵,同时着手政治的复习。 三轮复习:(11-12月份),以做题、刷题为主,通过网上各种途径找到南开汉语国际 的历年真题(我是在淘宝买的),通过真题训练,熟悉各科的考试模式。但刷题也不要盲目,一定要记得总结,建立错题本,一定要总结错题,总结错题,总结错题,重要事情说三遍!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专业初试复试备考经验及03

北外英美文学专业初试复试备考经验及 03—06真题 准备考研的时间不长,只有三个月,总结起来两大经验吧,细节和节奏。细节是说考研要做个有心人,要勤看别人的经验,即使不是一个方向的。因为虽然准备的内容不同,但过程都是一样的(讲到底也只有专二不同)。学习别人的经验自己才能避免走别人的弯路,犯别人犯过的错误。节奏是说时间的充分利用,时间不在长短而在效率的高低,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适的复习计划。在这里给大家小小的鼓励一下:永远不要觉得时间不够用,也永远不要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的任务。当然要基于自身实力和现实的考虑,我相信大家都明白我的意思。等到真正做到了,你就是那个“传说”。 政治:六十多分没什么经验。。。。。。总的感觉是过线不拉分就好因为进入复试政治和二外就不算分了,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节省下来精力好好看专业。 法语:学校用的是很老的橘黄色皮的《法语》,先复习一遍,把忘掉的知识捡回来。然后把历年真题研究一遍,考察的知识点就那么多,有的题基本没变隔年又考一次。从图书馆借来新大学法语1-3,从头到尾梳理知识点整理笔记。因为知道考什么,所以看得有重点。借书的好处之一就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借来的总要还,有压力就看得快了,而且借的书都少都有点笔记,看看也是很好的。

基英:分阅读,翻译和写作三个部分。像名字一样就是考察英语的基础,所以投机取巧是不可取的,要稳扎稳打地不间断复习。阅读--每天精读一篇1500字左右的新闻,有用的词句整理出来,有兴趣的段落翻一翻,阅读是最好的输入方式,扩大阅读量不言而喻,也对写作和翻译大有益处。翻译--练了叶子南里面几个靠谱的文章,订在一起没事看看,每翻译一篇都会看到自己逐步的进步,翻译得逐渐成熟。写作—写作看的是内容、结构和语法。虽然在考场上不可能三方面都完美,但是写的时候有这样的意识在脑子里,偏也偏不到哪里去。基础自认为还是不错的,所以每天的复习就是一个routine,保持对英语的娴熟度,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复习专业上了。 专业:文学选段匹配+小说分析,今年取消了逻辑题。虽然文学的复习范围没边没沿,文学著作浩如烟海;但是恶俗的讲一句,只要是考试,它就有它的侧重点和一定的规律。文学选段匹配--本着上一原则,我把历年真题找来统计了一下每年考得上都是谁的作品,集中在哪几部作品上。统计过后发现大概十人左右而且都是大家Mark Twain, Charles Dicke ns, Wordsworth…然后就拜读他们的大作就好了。小说的话要先看看写作风格,像总考的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如果没读过现读是来不及的,但只要了解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就会在看到南方方言的第一时间想到他老人家。诗歌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外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1外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导论 环境要素: 古代四大文明如尼罗河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和黄河文明,都是借助于带有河流的自然环境而发展起来的。地域和环境的不同,直接影响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 1.古埃及的艺术反映了其封闭型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2.尼罗河河谷地带是埃及文明的发祥地,始终保持着那种静穆而冷峻的气质。 3.古希腊为爱琴海,造就了古希腊人勇敢,刚毅的气质和冒险好胜的心理。古希腊的艺术表现出强烈奔放,富于激情的风格特征,又具有优 美典雅,耐人寻味的魅力。 4.埃及金字塔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就是在于这个巨大的人造几何体矗立在浩瀚的大漠之中,现实了人的智慧和力量。 工艺美术作品的材料也是受环境制约的。 民族要素: 工艺美术带有明显的民族性,各民族的工艺美术文化都集中反映了民族对美的追求,他们的艺术作品无不打上民族的烙印。民族色彩,构成艺术审美价值与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成员在生活习惯,思想文化传统和心理,感情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共同点。 东方民族与西方民族,沿海民族与内陆民族,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 宗教要素: 艺术理论家甚至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艺术。 欧洲中世纪的工艺美术,实际上是基督教的工艺美术。因此中世纪的工艺美术如哥特式的教堂装饰和各种工艺制品,都明显反映出基督教影响下冷峻,阴郁和沉闷的气质。 伊斯兰没有偶像崇拜的特点,工艺美术大多以繁缛的植物纹样和绚丽的色彩作为主题。 中国佛教产生像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以及乐山大佛等这样一大批气势宏伟,技艺精湛的艺术创作。 时代要素: 同样一种环境,同样一个民族和同样的宗教信仰,但由于艺术创作的时期不同,导致其艺术风格的不同。特定社会实践内容和社会思想的影响,制约,形成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识。 同一地区,同一宗教,时代不同,其艺术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不同时代的不同风格的变化,不可能超越其民族和地域的本质特征。 科技要素: 任何一种应用于工艺美术的新材料的出现和制作工艺的革新,以及新的制作工具的发明,都必然依赖于相应的科技手段,科技成果。 如:陶瓷材料利用了水土火等自然要素而创造出来的。特别是釉料的发明,给陶瓷工艺锦上添花。青铜的出现,“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发明。中外比较: 工艺呈现出的艺术风貌和审美观念上的根本不同。中国的青铜器体现威严,冷酷,肃穆的审美情趣。青铜器都是奴隶们创造,但作为统治者所享用的。而古希腊陶器轻盈活泼,优美典雅,是古希腊特有的民主气息。 原始社会 填空: *大约300万年前,除了采集和猎获食物外,火的发现与利用已经出现。*大约在5万年至1.5万年之前的“晚期旧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产生了巫术和图腾崇拜。*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意味着农牧业的出现。*自5000年至3000年之前这一阶段称为“金石并用时代”。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成组的小型女性石雕像,通常被称为“维纳斯”。这些雕像的双手,足及面部特征经常被省略,但某些性别特征如臀部,胸部及腹部等女性基本造型被强调出来。基本用质地较软的石灰石和泥灰岩雕成。高度多为5~10cm不等,很少有超过15cm。 ※陶产生的影响: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工艺形式—陶工艺。陶器的产生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发明和使用,意味着人类由野蛮状态进入到文明状态。奠定了人类开始使用有意识加工的新材质进行前所未有的工艺美术创作的坚实基础。陶工艺的出现,不仅是人类按照自己的这项创作器物的重大成果,也标志着农耕时代的到来。 图片分析1:南斯拉夫的温卡遗址的陶工艺。特征是由立体的“面具”脸,配以杏仁形状的双眼和高达的鼻子,有时其动态设计为坐在椅子上或脚凳上,十分生动活泼。充满了装饰意味,同时可以看到手镯,项链,耳环等配饰品的表现。 古大洋洲工艺美术 分为三个大型群岛—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

新版安阳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考研是我一直都有的想法,从上大学第一天开始就更加坚定了我的这个决定。 我是从大三寒假学习开始备考的。当时也在网上看了很多经验贴,可是也许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自己的学习效率一直不高,后来学姐告诉我要给自己制定完善的复习计划,并且按照计划复习。 于是回到学校以后,制定了第一轮复习计划,那个时候已经是5月了。 开始基础复习的时候,是在网上找了一下教程视频,然后跟着教材进行学习,先是对基础知识进行了了解,在5月-7月的时候在基础上加深了理解,对于第二轮的复习,自己还根据课本讲义画了知识构架图,是自己更能一目了然的掌握知识点。8月一直到临近考试的时候,开始认真的刷真题,并且对那些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反复的加深印象,这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 其实很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身边还是有一些朋友没有走到最后,做了自己的逃兵,所以希望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梦想。 本文字数有点长,希望大家耐心看完。 文章结尾有我当时整理的详细资料,可自行下载,大家请看到最后。安阳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54)汉语基础和(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354)汉语基础和(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参考书目为: 《古代汉语》(第一、二册) 中华书局1998 年校订重排本王力 《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黄伯荣、廖序东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叶蜚声、徐通锵

《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年版) 程裕帧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刘珣 有关英语的一些经验 大家都说“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一共占40分,但如果把所有精力都花在阅读练习上,不注意其他题型的应试技巧,也是得不偿失的。建议大家抽出3个小时的时间,完整地做一套题。做完一套卷子之后,正确率是次要的,重点是发现自己的弱点,同时了解试卷结构并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与做题节奏。对于真题,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像无头苍蝇一样一下子就扎进了哪个老师的长难句网课或者哪本阅读书当中。不是说辅助网课和书不好,而是说要有的放矢,先整体,后局部深入。 没有哪个做题顺序是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大家可以自由决定。做真题一定要注意做题顺序,我是先从阅读开始,然后写完作文,最后再做完形填空。完形填空分值比较小,但是若较难的话则可能花费半小时时间,一开始做有可能打乱做题节奏。这是我最顺手的做题顺序,也有同学先写作文,再按顺序做题,这个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 单词怎么背? 背单词是老生常谈了,但也是有技巧的。单词是英语的基础,网传阅读百分之二十的单词看不懂,依然可以做对所有题的广告,这种宣传在举例时精心挑选适合所谓“技巧”的题目,并敢说所有题都通用,对同学反馈的不实用的题置之不顾,以偏概全,同学们不该相信,还是要老老实实背单词。 1、背单词要坚持。从今天开始,一直背到考试之前,每天花费的时间不用太多,单词量少的同学在这个阶段可以多背背单词,但是每天一个半小时在我看

山东师范大学英美文学考研资料外国语学院终审稿)

山东师范大学英美文学考研资料外国语学院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007 外国语学院更新时间:2010-9-8

复式科目英语语言文学 《英美概况(导读)》来安方编写大象出版社

这本书在网上似乎很难找到但是是考试必备的! 很多山师往年的试题都能在书中找到原题的答案! 但是遗憾的是都是中文的,考试的时候需要你自己把这些答案翻译成英文 也许是导师们想考考我们的理解水平和汉译英翻译能力吧 我当时备考的时候在书中把往年考过的题都做了标记而且把每一个自己认为可能考到的条目都翻译成了英语做成笔记,等快考试的时候就看自己的笔记就比较省力了下面是在书中出现的三道往年考题了 Yours is not why but how. 记得是07年的一个问答题考对这句话的理解 15分呢! (那本黄皮的指定参考书里是没有答案的,自己看那本黄皮概况的话,是绝对想象不到这也是考点的!) the tertiary industry ,the service industry 第三产业 ,某年的专有名词翻译题 1分 British Disease 英国病某年的简答题 5分 《英美概况》来安方等编写大象出版社是旧版的小本的厚厚的大象出版社来安方等编写的我记得我的这本是2004年印刷的,有自由女神像黄皮的《外国文学史》朱维之等编写我用的是第三版的当然你用最新版的也行里面的内容区别不大的 特别注意每一章前面的那段类似导读的话很重要大题目往往从里面出大家可以自己对对看历年的题目,这本书没有辅导书要看个人的功力了其实看这本书也没什么窍门一个字“勤”,勤动笔、勤动脑 ,要善于总结 ,思考 《现代汉语》下册就看下册就可以了我用的是最新版的你要用旧版的也可以没什么区别,课后习题多做做这本书考的还是比较简单的 《现代汉语教学说明和自学参考》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9(365)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9) 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特征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现代中国境内使用的语言种类至少有80多种。 语系: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文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汉语使用的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特点:(1)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靠词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3)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多个词(语素)。 汉字的特点:(1)就汉字的表意方式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2)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3)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主要的汉字造字方法:汉字在造字之初,以象形、指事、会意为手段,后来随着汉语词汇的扩大,逐渐发展出形声的造字方法。 汉字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 对汉语共同语的不同叫法: (1)存在方言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共同语,汉语共同语一直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共同语的书面语一直以先秦作品为典范。 (2)春秋时代,共同语被称为“雅言”;汉代把共同语称为“通语”;元代称为“天下通语”;明清称为“官话”;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语”;现在称为“普通话”。 “域外方言”: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这三种语言,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以至有“域外方言”之称。 朝鲜、日本、越南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日本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了日语音节字母;朝鲜创制了谚文;越南创造了字喃。 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汉语文字为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进程中,汉语一直发挥着统一工具的作用。对中华文化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外国工艺美术史总结课件资料

外国工艺美术史 古代埃及工艺美术 陶工艺:王朝前的新石器时期多为黑胎粗陶,造型都为模仿草篮和植物形态。此外,尚有各种薄胎细陶问世,其中以一种被称为黑顶陶器的制品最具代表性。所谓黑顶陶器:就是在整个土红色的器物上部或顶部施以黑色的釉泥,形成黑红两色的对比效果的陶器品。这类陶器造型异常单纯,器形外部线条自然流畅。 之后陶艺多以泥灰为主要原料,并出现利用陶轮制作的陶器。前一阶段的黑顶陶器逐渐衰退,彩绘陶器出现并兴起。这时的陶器受西亚风格的影响。 纹样结构都形成一定格式鳄鱼纹彩陶钵:在土红色的器壁上用白土绘以图案化的动物纹,口缘部分是交叉的白色线条组成的装饰带,在中间的鳄鱼与河马的表现手法亦相当精炼。鳄鱼身上布满交叉线条,大概是表现鳄鱼身上的硬磷。它与口缘部的交叉线装饰带形成统一而和谐的整体,富有形式美感。这种构思与表现也许受到了做为渔猎生活不可或缺的渔网的启示。 玻璃工艺:沙芯法:即首先由混有黏土及多量沙质的粗糙物质做成容器的内部形态,并由金属棒的一端撑起来再浸入装有选作底色用的玻璃容器的“坩埚”中旋转,使之附上一层厚度相同的玻璃层。在这种附着的玻璃外壳尚未冷却之际,便贴上保持半流动状态的、拉长的各种彩色的长条形状的玻璃层。进而使用尖形的工具或梳子般的工具重新在容器的表面上刻画,形成独特的波状纹样。冷却之后,再把颗粒状的内部沙土从容器中掏出来。源于埃及,发展于希腊,色彩对比强烈,不透明,技术容易掌握,但操作过程繁复.-----玻璃鱼形容器为代表 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史 陶工艺两河流域北部的“尼尼微式”陶工艺十分兴盛,这是因为在尼尼微遗址挖掘出一批造型薄巧、做工精细的小型容器而得名。之后其他遗址出土的同类陶器也沿袭了这一称谓,这类彩纹陶器有个显著的特征,即装饰纹样几乎布满整个器壁,其成型方法普遍采用轮制。造型配有耳、把等附件。其形制多为高脚,偶有高足的壶。器身施挂白色化妆土,并以鲜艳的紫红色描绘几何纹、飞鸟以及其他变形的动物纹样,装饰结构极为严格。 石工艺汉谟拉比法典碑:古巴比伦王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石工艺作品很少,但是于1901年发现的一块玄武石碑,不仅是精美的石工艺作品,而且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它就是现藏于巴黎卢浮宫的汉谟拉比法典碑。这块碑造型遒劲大方,装饰古朴典雅,被视为巴比伦王国时期最出色的石工艺作品。石碑上端以浮雕的形式装饰着太阳神沙玛什授权标于汉谟拉比王的庄严情节,下半部分镌刻着楔形文字的法典条文,它是古代第一部完整保留下来的成文法典,相当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阶级关系,是研究、考证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宝贵资料。 金属工艺:翼狮与牡鹿:在长形的铜板上装饰着一头正面的翼狮与两头牡鹿。构图以翼狮为中轴线、为严格的左右对称状,所以十分庄重肃穆。细部的刻画体现了工匠卓越的工艺技能。 古代波斯工艺美术 陶工艺:到公园前4000年,波斯陶工艺获得新的发展,出现许多新的样式和类型,并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精美绝伦的作品,从风格上看制品造型十分洗练,装饰却又

育明考研: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笔记(14)-中国文化要略-参考书、报录比、状元经验、招生简章 、真题

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 第十一章科技成就 二、名词解释 1.七曜: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日起日落为一天;月缺月圆为一月;日、月周而复始为一年;金、木、水、火、土则是人们实际观测到的五颗行星。“金星”古称“明星”,又称“太白”,黎明见于东方,俗称“启明”,黄昏见于西方,称作“长庚”。“木星”古称“岁星”,也简称为“岁”,古人认为木星十二年绕天一周,并据此纪年。“水星”又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又名“镇星”。但是,古书中提到的“水”与“火”,并不是指水星和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和“大火”,《诗经》“七月流火”即指“大火”。 2.二十八宿:指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每个星宿都是若干颗星的组合,而二十八宿又以方位分为四组,以中国古代四方保护神相配,分别为:东方苍龙奇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宿在《诗经》中已有多处记载,到《吕氏春秋》已有完整的名称,而在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盖箱上,已绘有二十八宿的完整图画和名称,可见它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古人认为它们属于恒星,它们的方位永恒不变,因此用来作为其他行星的“坐标”,以便观测日月五星所处的位置。其次是古人将天文与地理相联系,使之相互对应,将星宿对应的地狱称为“分野”。这在《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天官书》等书中都有记载。 3.历法:所谓历法,就是用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中国的历法是随着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历法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所以在中国的历法里有二十四节气的安排。《尚书·尧典》中已经记载了一年分四季,有366天以及闰月。从殷商时起,用六十干支纪日,以月亮的圆缺纪月,此法相传数千年,直至汉武帝时才制定了“太初历”,形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此后历代改历,到元代郭守敬创“授时历”,历法基本定型。明代所用的“大统历”,实际上就是郭守敬制定的元历。 4.圭表:是古人为了测试日、月变化而使用的工具。所谓“表”就是直立于地面的杆子或柱子,“圭”则是地面上南北方面平放的尺子,二者垂直,日光照表,投影于圭。当太阳走到最北且位置最高时,杆影最短,此为日北至,即“夏至”;相反,杆影最长,即为日南至,即“冬至”。两个冬至之间的时间就是一个回归年。春秋时期,中国人已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定为365.25日,公元1199年南宋杨忠辅已将这一数值精确到365.2425。元代郭守敬所制的授时历就采用了这一数值。这个数值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才差26秒,3320年才差一天,与现代世界通行的公历“格里历”完全相同。 5.二十四节气:为了让历法更好的配合天象和自然季节,用以安排农业生产,古人创制了“二十四节气”。从史料来看,中国最早出现的是“二分”与“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吕氏春秋》又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立秋、秋分、立冬等节气。到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则出现了全部的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所谓二十四节气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因其位置不同,其所反映的气温、物候、雨量变化也不同,古人以此为变化来确定它们的名称,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 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三、问答1.中国科技成就的特点。从秦汉到宋元的千余年间,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13世纪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就停留在经验阶段,科学技术的理论没有进一步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与中国社会的伦理型结构、中国科技的实用性特点和科学研究的整体性观念密切相关的。中国的古代社会是一个伦理型的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主要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整个教育所培养的目标也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各级官吏,因而与此相悖的科学技术活动被视为“旁门左道”。一部二十四史,写满帝王将相、文人学士、贞女烈妇的事迹,却偏偏没有科技发明者的专门章节。从中国科学技术本身来说,它具有强烈的实用性特点,一切学科、一切研究,都以“国家”的实用为最终目的。比如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很高的成就,而且比较发达,但其科学研究活动都是为王朝的一统天下寻求“授命于天”的根据;中国古代的农学也很发达,仅农书即达三百余种,但它是历代王朝“以农立国”和“民以食为天”的一种反映;即便是著名的“四大发明”,也与国家的实用目的有关。因此,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企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从研究方法来说,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正是这些原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没有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发展。2.介绍中国农学的发展。考古证明,大约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在浙江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谷。在黄河流域的许多仰韶文化遗址中,都曾发现了粟以及储存粟的窖穴。其后,文献都有夏、商、周重视农业生产的记载,周人的祖先后稷就是一位农业生产的专家。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基本上使用石、骨农具,其中主要是双齿的耒和铲形的耜,至少在春秋时期,人们已部分使用铁器,并逐渐代替石器,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反映到思想领域,就是对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总结,因而产生了农学家和农学著作。战国时代出现的《神农书》、《野老书》已经失传,其内容不得而知。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吕氏春秋》里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等四篇文章和散见于诸子百家著作中的零星资料。其中,《管子·地员篇》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土壤分类学文献;《尚书·禹贡》则记载了根据土壤肥沃划分土地等级的方法。《吕氏春秋》的四篇文章,不但提出了流行数千年的重农思想,阐述了土地利用的原则,而且从农业生产的三要素天、地、人,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不违农时”的生产规律。在魏晋南北朝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主要在黄河流域,这里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生产技术也比较先进,因而对农学的研究也集中在这一地区。西汉时汜胜之所著《汜胜之书》,总结了北方旱地,特别是关中地区的耕作制度,提出了“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的生产原则。北魏时的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阐述了古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学思想,根据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精耕细作、保墒施肥的方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隋唐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农业生产很快发展起来,水稻是主要农作物之一。南宋陈[上甫下方]所著的《农书》,论及以水稻为主的耕作法,谈及麻、粟、养牛,论及农桑,内容切合实际,所论都依据实践。与此同名的另一部《农书》,为元代王桢所著,它总结了《齐民要术》以来黄河流域旱田和江南水田的耕作技术,第一部分为《农桑通诀》,是全书的总论;第二部分为《百谷谱》,叙述了谷、稻、麦等农作物及瓜果、蔬菜的栽培、保护、收获、贮藏等多方面的技术;第三部分为《农器图谱》 ,画出所能搜求的农具图形;此外还涉及农田水利建设和水的利用,具有很高的科学技术价值。 明清时期,西方科技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农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历了千余年的积累,到明清时已有了更多可总结的东西。这时中西科技的交流与渗透,便产生了徐光启这样的大科学家,著有《农政全书》,内容涉及农业耕作、土地开垦、水利建设、食品制造、果树技艺等众多方面,尤以系统而集中的叙述了屯垦、水利工程和备荒为一大特色,是对宋代以来农桑经验和种植建设的全面总结。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连年战火,动荡不安,水利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处于衰退局面。为了富国强兵,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振兴农业的主张,并注意吸收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农业技术,到戊戌变法前后,人们已经开始兴办农业教育。1897年,罗振玉等人编辑出版了《农学丛书》,借以推动中国近代农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的农学研究着重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对关系到收藏的每一个环节,诸如土壤改良、合理施肥、良种选择、抗旱保墒等,都予以高度重视,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为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中医的特点。 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诊断和治疗的整体观念,把人体的生理机能看作一个整体,进而把人体的生理机能与自然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把治病过程看作一个统一性运动,认为人体各部位器官的功能休戚与共,认为自然环境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人的病理过程实际上就是外在环境作用于内部集体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虚到实的过程,因此中医诊治强调“四诊”和“八纲”,即“望闻问切”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医生正是在“四诊”的基础上,依照“八纲”之间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病人进行综合的辩正施治。中医的这一理论和治疗方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4.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 在纸张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是用龟甲、兽骨和青铜器记事,称为“甲骨文”和“金文”;后来又改用竹片和木片,称为“简牍”,几乎与此同时,人们又用丝织的绢,称为“帛书”。但这些书写材料,不是笨重,就是昂贵,都影响了信息储存和交流。 在制造丝织品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种薄薄的丝绵可以书写,这就是所谓的“絮纸”。但絮纸由于原料有限,不能大量造纸,但人们却从中得到启发,去植物中寻找纤维,于是就发生了植物纤维纸。“纸”的偏旁从“纟”,原因就是纸张最早是从丝织品开始的。中国最早的植物纤维纸是麻纸,西汉时已有,足见东汉蔡伦造纸之前中国已发明了纸。只是这种纸质地粗糙,不便书写,仅可作包装之用。到了东汉,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多种植物纤维造纸,并且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史称“蔡伦纸”。蔡伦之后,东汉末年又有一位造纸能手,叫左伯,字子邑,因他所造的纸质量很高,备受世人称赞,所以南北朝时,萧子良在写给王僧虔的信中,称“子邑之纸,妍妙辉光”。这一时期,造纸原料有新的拓展,造纸设备也得到了改进,加工技术也有新的提高,出现了色纸。隋唐以后,造纸业进入全盛时期,造纸原料更加丰富,麻皮、嫩竹、桑皮、稻秆等均可造纸;纸的种类愈易增多,宣纸、蜀纸、苏纸、歙纸竞相媲美;造纸技术更加成熟,纸的应用范围已不独书写。直到近代机器纸出现以前,我国的造纸术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造纸术的传播:公元4世纪时,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入韩国、日本;8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欧洲人才结束了用羊皮书写的历史。但到近代以后,欧洲随着工业革命发明用机器造纸,并不断改进造纸技术,我国的造纸术才落在世界之后。 5.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发现了天然磁石吸铁的性能和指示南北的现象,这在《管子·地数篇》中已有记载。大约就在此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的特性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其形状像一把小勺子,底部圆形,置于平滑的刻有二十四向的地盘上,勺柄就会自动转向南方,但因地盘与司南底部产生的摩擦,所测方向难以准确。 司南发展到宋代,已成形为“指南针”和“指南鱼” 。指南鱼是将薄铁片剪为鱼形,经磁化后带有磁性,使用时让它浮出水面,鱼头就会指南。指南针则是将钢针磁化,其使用方法在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描述了四种。后来,人们又将指南针与二十四向方位盘结合起来,制成“罗盘”。有了罗盘,只要看一看指南针所指的地方,就可以定出精确的方位。但后来人们也发现,指南针并不完全指南,因为地球存在地磁偏角,《梦溪笔谈》最早记录了这个事实。指南针的最大用途就是航海,它给航海事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影响。指南针的传播:由于中国的航海业在宋代已很发达,与阿拉伯诸国的往来十分频繁,因此指南针在宋代已传入阿拉伯地区。公元1180年左右,指南针又从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人中。正因为如此,才能有后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绕地球航行,并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可能。6.火药的发明和传播。火药是硝酸甲、硫磺和木炭三种粉末的混合物。它的发明是古代炼丹术长期实践的结果。至迟在唐代,火药已被发现并利用。孙思邈在其《诸家神品丹法》中所记载的“丹经内伏硫磺法”,其实就是制造火药的具体方法。火药发明后,首先被用到军事上,以火药为动力的杀伤性武器被制造出来。这是武器制造史上的一次革命。公元11世纪的宋代,已制成了火箭、火球、火蒺藜等三种火药武器的火药配方,宋末抗击金兵的宋军已在战争中使用“霹雳炮”,稍后,金人在抗击蒙古人的战争中则使用了“震天雷”。到元代开始出现铜或铁铸成的简式火炮——火铳,因其威力巨大而被称为“铜将军”。在元代甚至还制造出一种火药箭,其发射原理与现代火箭发射差不多。到明代又出现了同时发射十支以上,甚至几十支和上百支箭的“火弩流行箭”、“一窝蜂”、“飞镰箭”、“百矢弧”等,此外还有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等。特别是一种名叫“火龙出水”的火箭,已具有两级火箭的雏形。火药的传播:大约在大唐晚期,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料——硝石,已传到阿拉伯、波斯等地,因其洁白如雪,被称之为“中国雪”或“中国盐”。约在13世纪左右,火药才经由商人传入阿拉伯地区,因那时的阿拉伯人称中国为“契丹”,故而把中国传入的火药武器称为“契丹火枪”或“契丹火箭”。在蒙古人西征的过程中,阿拉伯人得到了中国的火器,而欧洲人又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学会了火药和火器的制造方法。7.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中国的印刷术开启于古代的印章和石刻文字。到隋代初年,民间已开始用雕版印刷佛像和历书等。其方法是将文字或图画以阳文反刻在质地坚硬的枣木或梨木板上,然后刷墨铺纸加以印刷。到唐代已逐渐用雕版印刷流行较广的书籍。公元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了唐咸通九年印刷的《金刚经》,雕刻精美,图文清晰,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比欧洲最早印刷的《圣克里斯托菲尔》画像要早600年。五代以后,雕版印刷进一步发展,到宋代已达盛期,印刷出版了众多经、史、子、集各类书籍。这时除官刻本(政府)和私刻本(文人)外,还有许多以盈利为目的的私营书坊,所以宋代藏书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雕版的使用并不方便,不但刻板费时,而且保存不易,常因气候、虫蛀等腐蚀变形,即使有错字也不能改正。这时出现了活字印刷的平民发明家毕昇,在宋庆历年间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在后来的发展中,元代曾改用锡活字。在西夏后期就已经出现了木活字,到明代出现了铜活字,16世纪又产生了铅活字。直到20世纪电子排版系统出现以前,人类一直使用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印刷术的传播:中国的印刷术大约在公元8世纪传到日本,在12世纪前后传入埃及,更早一些传入波斯。约在13世纪,欧洲才用雕版印刷印制了第一张画像。随后,14到15世纪,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在欧洲同时流行。人类文明因纸与印刷术的发明而大大加快了传播、交流和发展的速度。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

最新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全国 2018 年 10 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 A. 文化产品 B. 文化内涵 C.文化现象 D. 文化事象 2.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 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 ( ) A. 羌 B. 吐蕃 C.鲜卑 D. 回纥 3.“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 A. 中原文化 B. 齐鲁文化 C.巴蜀文化 D. 屈原文学 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 A. 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 B. 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 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D. 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 5.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上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 ) A. 社会生活 B. 精神生活 C.物质生活 D. 家庭生活 6.夏作为我国第一代王朝,历时近() A. 七百年 B. 六百五十年 C.六百年 D. 五百年 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 A. 政治观念 B. 经济观念 C.国家观念 D. 文化观念 8.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 A. 夏朝时期 B. 商周时期 1

C.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9. 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 ) A. 一次同余式组解法 B. 二次同余式组解法 C.三次同余式组解法 D. 高次同余式组解法 10.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 A. 《神农本草经》 B. 《伤寒杂病论》 C.《素问》 D. 《本草纲目》 11. 我国造纸术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是在() A. 公元 2 世纪 B. 公元 6 世纪 C.公元 8 世纪 D. 公元 12 世纪 12. 在宗法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 ) A. 宗族 B. 家庭 C.什伍里甲 D. 个人 13. 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时代是() A. 明代 B. 宋代 C.汉代 D. 隋唐 14.《诗·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主要 表现的一项制度是 ( ) A. 分封制 B. 什伍里甲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15. 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A. 《周易》 B. 《管子》 C.《商君书》 D. 《韩非子》 16. 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A. 荀子 B. 程颐 C.王阳明 D. 王夫之 17.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这说明,他认为教育 应 ( ) A. 止于至善 B. 学思结合 C.教学相长 D. 德育和智育并重 2

2015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复习样卷

2013年工艺美术复习参考样卷 1.填空 ①黄金王棺是(古埃及)(国家)的(金属)工艺杰作,它是(十八)王朝时期按照(图坦卡曼王)本人的相貌创作,长约(180厘米),耗纯金(200余公斤)。 ②古代(波斯)(国家)(阿克美尼德)王朝时期的金属工艺以(翼狮形角杯)为代表,而(萨珊)时期则以(八曲长杯)为代表。 ③法兰苏奥瓮是在古代埃特鲁里亚人墓中出土的(黑纹样)时期(阿提卡)(地名)生产的双耳陶瓮,高(66 )厘米,直径(57 )厘米,壁面装饰分(5)层,共出现(200 )多个神话人物和(50 )多个动物。 ④欧洲(中)世纪的圣遗物箱)主要有三大类: (人物形) (动物形)。 (建筑形) ⑤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国家)的陶器常被称作(马略卡)。其制作工艺首先是(成型素烧),然后(施白色陶衣),(干后绘饰),再(二次烧成)。 ⑥(戈贝兰)织物所是(巴洛克)(装饰风格)时期(巴黎)(国家城市)的染织工艺作坊,是(宫廷)性质的。 ⑦18世纪30年代,(罗可可)(装饰风格)时期的染指纹样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自然主义)植物纹样的表现;二是构成上注意(非对称)的处理;三是更多的表现了(绘画性)。40、50年代出现(方形连续纹)纹、(蛇形)纹、(贝壳纹)纹。 ⑧(新古典主义)时期染织工艺有两个最显著的变化:一是图案明显增加了(蓝)、(绿)、(灰)等较为冷静肃穆的色彩;二是明显增加了“(满天星纹)纹”。2.选择 ①“黑顶陶器”是( B )的制品。 A、古代波斯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②古代波斯称作“大流克”的是( A )。 A、金币 B、银币 C、铜币 ③《乳形陶杯》是(B)时期的。 A、东方纹 B、黑纹 C、红纹 ④“米奈型陶器”是伊斯兰陶器中的( C )。 A、白地多彩釉陶器 B、锡白釉陶器 C、华丽彩陶器 ⑤一般认为,日本的金属文化始于(A),即公元前200年左右。 A、弥生时代 B、平安时代 C、奈良时代 ⑥“哈拉帕文化”是一种典型的青铜文化,其创造者是( A )人。 A、达罗毗萘 B、雅利安 C、孟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