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化内镜治疗新技术

消化内镜治疗新技术

消化内镜诊疗管理制度

消化内镜诊疗管理制度 1.内镜室的基本设置 (1)人员配置 ①医师 a.内镜室必须有专职医师负责日常工作,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内镜室的各项工作,并参加常规诊疗工作。专职医师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b.内镜医师必须有坚实的临床基础,应在工作3年以上的住院医师中择优选拔,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从事治疗性内镜工作的医师,培训时间应适当延长。c.内镜医师必须既有操作技能,又有丰富的临床及理论知识。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②护士 a.内镜室应设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其护龄至少在3年以上。每个检查台应设置1名护士(按同一时间内开展的台数计算)。3台以上的内镜室可设立护理组或配备护士长。 b.内镜室护士应经过专门技术培训,培训工作应在三级医院内进行,时间不短于2个月。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③技术员 对工作量较大的内镜室,尤其是有X线设备的内镜室应配备技术员,技术员应有(或相当于)中专以上学历,经培训后上岗。 (2)检查室 ①每一检查室面积不小于20m2,室内主要放置内镜检查设备与清洗消毒设施。 ②检查台数与内镜台数应与实际检查人数相适应,检查台过少必然会导致内镜

消毒不严的后果。 ③不允许将不同类型的内镜(如胃镜与气管镜)安排在同一检查室内进行。 ④胃镜和肠镜检查原则上应分室进行。检查人数不多的单位可分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查,但严格禁止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胃镜与肠镜的清洗与消毒。 ⑤检查室应配有空调、相应的水电设施、稳压电源装置、吸引装置、供氧装置、抢救药品及设备。 (3)基本器械 ①内镜数量内镜室的内镜数量应与本院内镜检查人数相一致。根据国家卫生部有关内镜消毒的规定,每例内镜检查后,内镜清洗及消毒时间不得少于20min。医院应根据检查人数配置相应的内镜与检查台数,以保证内镜消毒质量。 ②内镜的使用与报废制度各内镜室应建立内镜档案卡,记录内镜购置时间、使用频度、检查人数及维修情况。对不能维修使用的内镜实行报废制度,性能不良的内镜不得用于临床检查。 ③器械购置对各类辅助器械与治疗器械,购置时须严格检查“三证”,未经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器械不得使用。 ④其他器械活检钳等器械应每例患者一把,消毒后可重复使用。有条件者可采用一次性活检钳,但一次性器械不得反复使用。 (4)其他辅助设施 各内镜室应配备足量的检查用品。包括: ①内镜检查用品每一内镜检查台必须配有足够数量的弯盘、牙垫、治疗巾、敷料缸、纱布、各类镊子、过滤纸片、标本瓶、消毒手套、消毒用桶等。 ②辅助器械除内镜器械外,尚须有:吸引器、玻片、标本固定瓶、喷洒管、

消化内镜诊疗规范标准

. . .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3年版) 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消化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胶囊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消化科涉及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

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临床科室。 (1)三级医院设有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 (2)其他医疗机构应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或协作转诊机制。 2.消化内镜诊疗室。 (1)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和术后观察室。 (2)有满足消化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三)有经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单独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房间、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

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同时具有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或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近5年累计完成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0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或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2)病例不少于10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3.具备满足实施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需求的临床辅助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4.开展消化系统肿瘤相关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还应当具备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肿瘤科与放射治疗科的诊疗科目。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医师。

消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消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段家丽 【摘要】目的:探究消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护理体会。方法:抽选来自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患者(84例),按照抽签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使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消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症状,避免不良情况出现,在临床上显示出卓越效果。 【关键词】消化内镜;胃肠息肉;护理;并发症发生率 胃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病变组织较小时,往往无明显症状,通常情况患者在进行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可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等,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常见手术方式包括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等,虽然有一定治疗效果,但患者术后时常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穿孔、出血等,若不进行及时处理,将影响患者预后[1-2]。鉴于此,本文将消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优质护理进行总结,详情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来自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患者(84例),按照抽签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范畴34~44岁,年龄均值(37.65±2.15)岁,观察组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范畴35~45岁,年龄均值(38.52±2.62)岁,按照统计学概念分析,两组数据呈正态分布,可行比对,P0.05。 1.2 方法 對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内容为疾病知识介绍、安排相关检测等。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主要内容为:(1)术前宣教:护理人员需依据患者文化程度,

消化内镜诊疗规范标准

消化镜诊疗技术管理规 (2013年版) 为加强消化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消化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本规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消化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所称的消化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镜技术、胶囊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消化科涉及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普通外科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镜诊疗技术管理规》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消化镜诊疗技术

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临床科室。 (1)三级医院设有消化科或者普通外科。 (2)其他医疗机构应具备与从事消化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或协作转诊机制。 2.消化镜诊疗室。 (1)包括术前准备室、镜诊疗室和术后观察室。 (2)有满足消化镜诊疗工作需要的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三)有经过消化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消化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单独的消化镜清洗消毒房间、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

手术管理的消化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同时具有消化科和普通外科或具备与从事消化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近5年累计完成消化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0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或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镜诊疗技术(附件2)病例不少于10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3.具备满足实施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镜诊疗技术需求的临床辅助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4.开展消化系统肿瘤相关消化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还应当具备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肿瘤科与放射治疗科的诊疗科目。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医师。

消化内镜诊疗规范标准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3年版) 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消化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胶囊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消化科涉及腹腔镜与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

关的辅助科室与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临床科室。 (1)三级医院设有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 (2)其她医疗机构应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或协作转诊机制。 2、消化内镜诊疗室。 (1)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与术后观察室。 (2)有满足消化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与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与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与急救药品。 (三)有经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具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与其她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单独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房间、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术管

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同时具有消化内科与普通外科或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近5年累计完成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0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或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2)病例不少于10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3、具备满足实施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需求的临床辅助科室、设备与技术能力。 4、开展消化系统肿瘤相关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还应当具备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肿瘤科与放射治疗科的诊疗科目。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医师。

消化内镜诊疗质控措施

消化内镜诊疗质控措施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消化内镜诊疗质控措施 一、诊断性内镜质控 在严格落实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各技术操作规程、规章的基础上实行全员全程质量控制: 1、临床医生要规范填写内镜检查申请单,申请单必须写明病史、体检、与化验 结果、申请检查的目的与要求,及病人有关的资料如EKG、B超等。 2、内镜室在接受申请时,必须按"医护常规"要求审查该项目检查是否具有禁忌 证,从源头上杜绝发生事故的隐患。 3、内镜检查"告知":签署内镜诊疗知情同意书。 4、检查前的准备:内镜检查作局部或静脉麻醉时,麻醉前应询问有否药物过敏 史,静脉麻醉须由麻醉医师进行,且须在有监护设备情况下进行;术者在检查前 须核对患者的姓名,了解检查目的,阅读有关化验及其它影像资料,必要时可再 次询问病情;每一检查台必须配备一名护士,检查前确保各种设备、器械性能良 好。 5、检查过程中的质控要点:插入内镜后,必须先环扫整个检查区域,对每个解 剖位置应确认无疑,不要遗漏检查部位;对病变区域应进行重点检查,注意粘膜 隆起性和凹陷性的病变,及黏膜色泽的改变,并对可疑病变处做活组织检查;检 查时护士应在旁协助操作,并观察病人情况的变化。 6、操作结束后注意事项:向病人或家属说明检查结果,交代医疗上注意事项, 静脉麻醉者应留观至清醒为止;术者应亲自过问病理检查结果,以便修正最初的 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复查,或作其它检查,直至明确诊断为止,实行首检负责 制。

7、内镜及附件按规范2004版清洗消毒。 二、治疗性内镜质控 1、通过内镜作止血、息肉摘除或安放支架等手术称为治疗性内镜,又称内镜下介入治疗。 2、治疗性内镜要实行术前讨论:除急诊内镜外,内镜下的介入治疗均须按外科手术要求,由科主任(或负责人)组织术前讨论。讨论前要详询病史、体查、诊疗目的及要求、有关化验检查或影像检查资料,以及有关的文献资料。讨论的主要内容为: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介入治疗方式、风险及疗效估计、手术人员的组成等。对重大、疑难手术须制定预手术方案。 3、治疗内镜术前告知制度:签署内镜诊疗知情同意书。要特别告知内镜治疗的必要性、治疗的方案、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以及医务人员为防止发生并发症所采取的措施等。医务人员对病人及家属所提出的问题与疑虑应耐心解释,直至完全同意并在告知书上签字后方可进行内镜介入治疗手术。 4、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一)必要时备血,常规检查出、凝血机制(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二)检查治疗器械、设备是否俱全,性能是否良好。 (三)新开展的项目需按有关规定报批后方可开展。 5、术中质量控制 (一)明确主要手术者与助手(1~2名)的分工与职责,互相配合,各尽其职。

消化内镜诊疗示范标准规定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3年版) 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消化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胶囊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消化科涉及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

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临床科室。 (1)三级医院设有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 (2)其他医疗机构应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或协作转诊机制。 2.消化内镜诊疗室。 (1)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和术后观察室。 (2)有满足消化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三)有经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单独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房间、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

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同时具有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或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近5年累计完成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0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或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2)病例不少于10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3.具备满足实施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需求的临床辅助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4.开展消化系统肿瘤相关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还应当具备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肿瘤科与放射治疗科的诊疗科目。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医师。

消化内镜中心基本管理规定

消化内镜中心基本管理 规定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消化内镜中心基本管理制度(1)内镜室工作制度。 (2)疑难病会诊制度。 (3)内镜中心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制度。 (4)仪器管理制度 1)仪器使用必须按照操作规程,保证检查、治疗顺利进行。 2)各种仪器出人、维修及报废必须做好登记,内容包括日期、型号、维修原因及签名等。 3)仪器使用中出现故障或损坏后,必须及时向技师及上级汇报,不得隐瞒。 4)内镜中心计算机网络为储存内镜资料专用,未经允许不得擅自下载内镜资料。保障网络安全,防止病毒感染。 5)所有仪器登记,使用后认真保养,未使用的仪器定期检查保养。(5)内镜中心急诊值班制度 1)负责夜间及节假日急诊患者内镜检查及护理,白天术中、床边内镜。2)听从协理医生或主诊医生安排,接到通知后及时赶到内镜中心。 3)急诊值班一周一轮,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 4)急诊值班期间如有事不能到位须提前告知并找人替换。 5)每天下班前准备好急诊所需物品、器械。 6)严格做好查对制度,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7)患者资料正确输入电脑,收取费用。 8)使用后内镜及附件及时清洗、消毒。

(6)参观管理制度 1)参观内镜中心经院或部门领导批示后,由中心负责人安排。 2)参观人员听从安排,不得干扰内镜中心正常诊疗工作,不得大声喧哗。按照中心陪同人员安排的顺序进行,不得随意走动。 3)在检查室内有患者检查时,不得拍照。 4)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动用仪器设备。 5)陪同参观者仪表端庄,态度和蔼,详细介绍内镜中心情况。 (7)消毒隔离制度要符合2004 年卫生部内镜清洗与消毒规范 1)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清洗消毒方面的知识,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2)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应当保持通风良好。 3)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因条件限制的确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且其清洗消毒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4)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当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区域要求进行管理。 5)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须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漏围裙、口罩、手套、帽子等。 6)内镜与附件的数目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患者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患者安全。

四级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上传

四级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 一、胃镜诊疗技术 (一)胃镜下食管粘膜剥离术 (二)胃镜下胃粘膜剥离术 二、结肠镜诊疗技术 结肠镜下结肠粘膜剥离术 三、十二指肠镜诊疗技术 (一)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三)内镜下胆管括约肌切开术 (四)内镜下胰管括约肌切开术 (五)内镜下壶腹气囊成型术 (六)内镜下胆管结石取石术 (七)内镜下胰管结石取石术 (八)内镜下胆管结石机械碎石术 (九)内镜下胆管结石激光碎石术 (十)内镜下胆管结石液电碎石术 (十一)内镜下胆管扩张术 (十二)内镜下胰管扩张术 (十三)内镜下胆管支架植入术 (十四)内镜下胰管支架植入术 (十五)内镜下副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十六)内镜下副乳头支架植入术 (十七)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

(十八)内镜下胆管内超声检查术 (十九)内镜下胰管内超声检查术 (二十)内镜下胆管射频消融术 (二^一)内镜下胰管射频消融术 (二十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内镜切除术(二十三)内镜下鼻胰管引流术 (二十四)胆管镜下光动力或氩气治疗术 (二十五)胆管镜下电切治疗术 四、超声内镜诊疗技术 (一)超声内镜细针穿刺术 (二)超声内镜下放射粒子植入术 (三)超声内镜下肿瘤标记术 (四)超声内镜下放射免疫治疗术 (五)超声内镜下肿瘤注射治疗术 (六)超声内镜下射频消融术 (七)超声内镜下血管栓塞术 (八)超声内镜下假性囊肿引流术 (九)超声内镜下胆管穿刺引流术 (十)超声内镜下胰管穿刺引流术 (^一)超声内镜下脓肿穿刺引流术 (十二)超声内镜下光动力治疗术 (十三)超声内镜辅助胰胆管造影术 五、经口经隧道消化内镜诊疗技术 (一)经口经隧道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断术(二)经口经隧道内镜下间质瘤摘除术十、小肠镜诊疗技术 小肠镜下治疗术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3)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3年版)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消化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胶囊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消化科涉及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

1.临床科室。 (1)三级医院设有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 (2)其他医疗机构应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或协作转诊机制。 2.消化内镜诊疗室。 (1)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和术后观察室。 (2)有满足消化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三)有经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单独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房间、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一、反流性食管炎 中国消化内镜学会分级标准 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 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a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无融合 Ⅰb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无融合 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 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洛杉矶分级标准 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 A级一个或一个以上粘膜破损,长径不超过5mm,病灶互相不融合 B级一个或一个以上粘膜破损,长径超过5 mm,病灶互相不融合 C级粘膜破损有融合,但不超过75%的食管周径 D级粘膜破损融合,超过75%的食管周径 必须注明:各病变部位(食管上、中、下段) 和长度;若有狭窄注明狭窄直径和长度;Barrett 食管应注明其长度、有无食管裂孔疝。 二、食管静脉曲张(EV)分级 分级EV形态及直径(D) 轻度直径小于3mm,直行或轻度迂曲,位于食管下段 血管直径3~6 mm,迂曲、隆起或串珠状或结节状,不超过食管中下段中度 重试血管直径大于6 mm,阻塞部分管腔,可达食管上段

三、慢性胃炎 分类内镜下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 炎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 胃炎 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 本表现 特殊类型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注: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 四、内镜下溃疡分期 分期内镜下表现 活动期 A1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 A2水肿减轻,隆起不著,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 愈合期 H1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 H2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苔 瘢痕期 S1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 S2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A1A2H1H2S1S2

内镜护士培训计划

篇一:内镜室护士消化内镜技术培训计划 内镜室护士消化内镜技术培训计划 一、消化内镜的发展及电子镜系统构成及原理(姚国和)已讲 二、临床常用内镜选择(姚国和) 1、胃镜 2、结肠镜 3、变焦放大内镜(放大胃、肠镜) 三、消化内镜室布局和配置(林海) 1、消化内镜室总体环境的设计理念 2、设备系统的配置 3、操作间的布局和设备及物品配置 4、消毒间的布局和设备及物品配置 四、消化内镜预约登记和资料管理(徐华超) 1、预约登记的准备 2、预约与登记 3、资料保管 五、消化内镜相关规章制度(孙小明) 1、消化内镜室相关人员的配置 2、消化内镜护士的培训制度和资质考核 3、消化内镜护士的角色 4、消化内镜各班次护士的工作职责 5、各层次护理人员职责 6、消化内镜室相关的工作制度 7、告知制度 六、消化内镜消毒、维护及故障指南(徐华超) 1、消化内镜室的感染管理 2、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剂的选择 3、胃肠镜消毒的方法 4、内镜附件的清洗消毒和保养 5、常见故障指南 6、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 七、内镜常用附属器械的使用和保养(孙小明) 1、冷光源的使用和保养 2、注水和吸引系统的使用和保养 3、高频电发生器及其器械的使用和保养 4、氩气治疗机的使用和保养八、目前内镜室现有的内镜治疗附件的介绍与使用方法(徐华超)1、内镜下常规检查附件的介绍和操作配合

2、内镜下止血相关治疗附件的介绍和操作配合 3、内镜下肿物摘除、剥离术附件的介绍和操作配合 4、内镜下食管狭窄相关治疗附件的介绍和操作配合 九、消化内镜检查前患者准备(徐华超) 1、胃镜(鼻咽胃镜)检查前患者准备 2、肠镜检查前患者准备 十、几种特殊疾病内镜检查的要求(张兰玲) 1、慢性便秘患者胃肠道内镜检查的特殊要求 2、肝硬化患者胃肠道内镜检查的特殊要求 3、糖尿病患者胃肠道内镜检查的特殊要求 4、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胃肠道内镜检查的特殊要求 5、高血压患者胃肠道内镜检查的特殊要求 6、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胃肠道内镜检查的特殊要求 7、心律失常患者胃肠道内镜检查的特殊要求 8、肺功能不全患者胃肠道内镜检查的特殊要求 9、肾功能不全患者胃肠道内镜检查的特殊要求 十一、清醒镇静在消化内镜中的应用(姚国和) 1、清醒镇静消化内镜检查遵循原则 2、清醒镇静消化内镜检查中常用药物 3、清醒镇静内镜检查中适应证和禁忌证 4、镇静内镜的操作流程及护理 5、镇静内镜常见的并发症和护理干预 十二、胃镜检查及相关治疗的护理配合(杨婉仪) 1、胃镜检查护理配合 2、内镜下食管狭窄扩张术的护理配合 3、内镜下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术的护理配合 4、第七节内镜下食管支架植入术的护理配合 5、经胃镜下取异物术的护理配合 十三、结肠镜检查及治疗护理配合(徐华超) 1、结肠镜检查护理配合 2、结肠镜下止血治疗术的护理配合 3、结肠镜下息肉摘除术的护理配合 十四、特殊消化内镜检查及相关治疗护理配合(孙小明) 1、食管、胃、肠染色内镜检查护理配合 2、食管、胃、肠放大内镜检查护理配合 3、食管、胃、肠黏膜剥离切除术的护理配合 4、食管、胃、肠黏膜整片切除术的护理配合十五、消化内镜常见的并发症护理(孙小明) 1、胸痛护理 2、腹胀、腹痛护理 3、消化道出血护理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2019年版) 为规范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内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涉及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术前准备室、诊疗室、麻醉恢复室、内镜清洗消毒室等相关场所和设备。 1.消化内科。 床位不少于30张,有独立的病区、护理单元和门诊。每年完成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

2.普通外科。 参见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要求。 3.术前准备室(区域)。 术前准备室(区域)的人员配置应能满足患者术前准备需要。 4.诊疗室。 (1)操作间数量设置应当满足服务需求,保障诊疗质量和操作安全。 (2)每个操作间的面积原则上不小于20m2,保证内镜操作者及助手有充分的操作空间。 (3)消化内镜设备安放要采取集成的移动推车或吊塔,能集成内镜主机、显示器、高频电发生器、医疗气体管道、电器信号线及网线、各种引流瓶及气体接口,可灵活地移动到医师操作所需的任意位置。 (4)操作间内的物品与设施均须参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包括通风、水、电、吸引、氧气、电脑接口、急救设备、空气净化灭菌设备、清洗消毒、药品、贮存柜等。操作间应设有独立的通风系统。 (5)诊疗室应配备监护仪、除颤仪及抢救车,保证相关设备组件运转正常,储备充足。 (6)开展无痛内镜诊疗时,必须配备麻醉机等相关设备。

消化内镜管理制度

消化内镜诊疗管理制度 概述 1.内镜室的基本设置 (1)人员配置 ①医师 a.内镜室必须有专职医师负责日常工作,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内镜室的各项工作,并参加常规诊疗工作。专职医师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 b.内镜医师必须有坚实的临床基础,应在工作3年以上的住院医师中择优选拔,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从事治疗性内镜工作的医师,培训时间应适当延长。 c.内镜医师必须既有操作技能,又有丰富的临床及理论知识。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②护士 a.内镜室应设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其护龄至少在3年以上。每个检查台应设置1名护士(按同一时间内开展的台数计算)。3台以上的内镜室可设立护理组或配备护士长。 b.内镜室护士应经过专门技术培训,培训工作应在三级医院内进行,时间不短于2个月。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③技术员 对工作量较大的内镜室,尤其是有X线设备的内镜室应配备技术员,技术员应有(或相当于)中专以上学历,经培训后上岗。 (2)检查室 ①每一检查室面积不小于20m2,室内主要放置内镜检查设备与清洗消毒设施。 ②检查台数与内镜台数应与实际检查人数相适应,检查台过少必然会导致内镜消毒不严的后果。 ③不允许将不同类型的内镜(如胃镜与气管镜)安排在同一检查室内进行。 ④胃镜和肠镜检查原则上应分室进行。检查人数不多的单位可分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查,但严格禁止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胃镜与肠镜的清洗与消毒。 ⑤检查室应配有空调、相应的水电设施、稳压电源装置、吸引装置、供氧装置、抢救药品及设备。 (3)基本器械 ①内镜数量内镜室的内镜数量应与本院内镜检查人数相一致。根据国家卫生部有关内镜消毒的规定,每例内镜检查后,内镜清洗及消毒时间不得少于20min。医院应根据检查人数配置相应的内镜与检查台数,以保证内镜消毒质量。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附件3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2019年版) 为规范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内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涉及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术前准备室、诊疗室、麻醉恢复室、内镜清洗消毒室等相关场所和设备。 1.消化内科。 床位不少于30张,有独立的病区、护理单元和门诊。每年完成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

2.普通外科。 参见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要求。 3.术前准备室(区域)。 术前准备室(区域)的人员配置应能满足患者术前准备需要。 4.诊疗室。 (1)操作间数量设置应当满足服务需求,保障诊疗质量和操作安全。 (2)每个操作间的面积原则上不小于20m2,保证内镜操作者及助手有充分的操作空间。 (3)消化内镜设备安放要采取集成的移动推车或吊塔,能集成内镜主机、显示器、高频电发生器、医疗气体管道、电器信号线及网线、各种引流瓶及气体接口,可灵活地移动到医师操作所需的任意位置。 (4)操作间内的物品与设施均须参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包括通风、水、电、吸引、氧气、电脑接口、急救设备、空气净化灭菌设备、清洗消毒、药品、贮存柜等。操作间应设有独立的通风系统。 (5)诊疗室应配备监护仪、除颤仪及抢救车,保证相关设备组件运转正常,储备充足。 (6)开展无痛内镜诊疗时,必须配备麻醉机等相关设备。

消化内镜治疗息肉的护理要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f11007048.html, 消化内镜治疗息肉的护理要点 作者:杨橹伶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2期 消化道息肉说的就是在消化道黏膜上凸起来的广基或者带蒂隆起引发的病变,疾病发生的源头是黏膜上皮。从组织学的角度可以分成腺瘤性、错构瘤性、炎性以及化生性息肉四种。在这当中,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的一种,转化为癌症的概率高达百分之十到二十之间,最好就趁早摘除掉。在最近几年,患上消化道息肉的患者人数越来越多。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消化道内镜治疗息肉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护理。 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一)酒精注射 这是最早使用,最简单的一种内镜治疗的防止。采用适量的浓度为95%的酒精注入息肉或者息肉蒂的部位,通过人为的防止来引发溃疡,让它自然坏死,最终脱落。但是要注射的次数比较多,息肉的标本无法进行回收,取得的治疗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现在已经很少使用这种方法。 (二)活检钳咬取 这种方法只能够用在直径不超过0.5厘米的息肉,用活检钳直接咬取住息肉,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但非常容易导致出血并且清除得不够彻底。 电热活检钳 这种方法经常用于摘除直径不超过0.5厘米的无蒂息肉,也可以当做是对圈套电切摘除术进行补充的一种治疗的方式,可以防止出血的情况发生,清除得也比较全面,取出来的组织可以进行病理分析。 冷冻 这是内镜治疗息肉当中的不属于手术治疗的一种方法。把液氮、压缩的二氧化碳等当做冷却剂,用特殊的导管通过活检钳通道插入以后,把探头尾部是-63°C的探头和发生了病变的部位相互接触,让该部位的组织冰冻发白,从而脱落。这种方法对设备的要求比较高,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要进行多次的治疗,现在已很少会使用这种方式了。 激光烧灼

消化内镜三级诊疗技术申请资质

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内镜诊疗技术医疗机构和人员要求(2014年版) 为加强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内镜临床诊疗行为,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和普通外科等10个专业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3﹞44号,以下简称《管理规范》)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组织制定了本要求,和《管理规范》作为我省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 一、拟开展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满足《管理规范》的基本条件,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8年,同时具有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或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近5年累计完成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3000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200例或累计完成按照三级以下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病例不少于5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

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3.具备满足实施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手术需求的临床辅助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二、拟独立开展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手术的医师,满足《管理规范》的基本条件,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8年,取得主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年以上。累计独立完成消化内镜诊疗操作不少于400例。 2. 经省卫生计生委指定的三级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管理规范》和本要求实施前,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但须经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而开展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工作。 1.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2名以上从事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的主任医师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2. 在二级及以上医院从事消化内镜诊疗工作不少于5年,取得主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年以上。 3. 近5年累计完成消化内镜诊疗操作不少于1500例,其中每年独立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操作不少于30例。

消化内镜三级诊疗技术资质 3.16(1)

贵州省消化内镜三级诊疗技术培训中心申请资质 (一)三级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三级医院。 2.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具备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同时具有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合计开放床位不少于80张。 3.近5年内累计收治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不少于8000例,每年完成按照三级及以上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操作不少于400例。其中完成国家规范中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中的项目不少于50%。 4.有不少于4名具备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临床应用能力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1名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5.有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6.近5年举办过全国和/或全省性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专业学术会议或承担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国家和/或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二)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医师培训要求。 1.累计完成消化内镜诊疗病例2000例以上,在指导医

师指导下,参与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手术不少于50例,并经考核合格。 2.在指导医师的指导下,接受培训的医师应参与对患者全过程的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消化内镜诊疗操作、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术后随访等。 在境外接受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3个月以上,有境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或在外省卫生计生委指定培训基地接受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6个月以上,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我省卫生计生委指定培训基地考核合格后,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消化内镜下治疗的护理配合

消化内镜下治疗的护理配合 1 消化内镜是一种无创的新的检查方法,对患者来说减少痛苦,能早期发现疾病,并得到微创治疗,其中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消化内镜下治疗术后恢复的程度和患者的安全。 消化内镜临床应用在近2O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消化内镜的主要作用可概括为:(1)消化道大出血的内镜下止血; (2)消化道息肉切除; (3)消化道早期癌的切除; (4)消化道狭窄扩张; (5)肝胆胆疾病的治疗; (6)超声内镜及其微探头作用。 2 胃镜治疗护理配合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患者的心理反应是影响耐受力的主要因素,护士应向患者简单介绍内镜下治疗的目的及可能出现出血、消化道黏膜损伤等并发症,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治疗后所能达到的效果,告知患者如何配合治疗及围术期注意事项,同时详细介绍胃镜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减轻患者的恐惧紧张情绪,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检查,更好地配合操作治疗,还可介绍成功病例,增强患者信心,并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2.1.2 患者准备患者术前禁饮禁食8~l2h,术前肌注山莨菪碱10mg 或阿托品0.5mg,以减少消化道分泌物和胃蠕动,应用全身麻醉或口含、喷雾局麻药行咽喉表面麻醉,良好的咽部麻醉可减少咽部受刺激而引起的恶心、呕吐,便于插镜。常规检查心电图、出凝血四项,护士应在治疗前放置静脉留置针,连接心电监护仪,持续低流量吸氧,有效提高其血氧饱和度,减少心肺意外的发生,并协助做好各项检验检查。治疗前与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取下假牙,解开领扣,对精神过度紧张者,术前30min给予安定镇静。协助患者平卧位于检查床,头稍抬高并偏向左侧,下肢微曲,套上口垫用胶布固定。2.1.3 器械及药物准备术前根据治疗需要准备电子胃镜以及相关治疗器械,如:氩气刀、高频电刀、活检钳、内镜注射针、多环结扎器等用物,并注意氧气、心电监护、气管插管用具、止血药、硬化剂、急救药物是否准备齐全,检查胃镜镜面及电视图像是否清晰,吸痰器性能是否良好,操作系统是否完好无故障。

消化内镜诊疗质控措施

消化内镜诊疗质控措施 一、诊断性内镜质控 在严格落实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各技术操作规程、规章的基础上实行全员全程 质量控制: 1、临床医生要规范填写内镜检查申请单,申请单必须写明病史、体检、与化验结果、申请检查的目的与要求,及病人有关的资料如EKG、B超等。 2、内镜室在接受申请时,必须按"医护常规"要求审查该项目检查是否具有禁忌证,从源头上杜绝发生事故的隐患。 3、内镜检查"告知":签署内镜诊疗知情同意书。 4、检查前的准备:内镜检查作局部或静脉麻醉时,麻醉前应询问有否药物过敏史,静脉麻醉须由麻醉医师进行,且须在有监护设备情况下进行;术者在检查前须核对患者的姓名,了解检查目的,阅读有关化验及其它影像资料,必要时可再次询问病情;每一检查台必须配备一名护士,检查前确保各种设备、器械性能良好。 5、检查过程中的质控要点:插入内镜后,必须先环扫整个检查区域,对每个解剖位置应确认无疑,不要遗漏检查部位;对病变区域应进行重点检查,注意粘膜隆起性和凹陷性的病变,及黏膜色泽的改变,并对可疑病变处做活组织检查;检查时护士应在旁协助操作,并观察病人情况的变化。 6、操作结束后注意事项:向病人或家属说明检查结果,交代医疗上注意事项,静脉麻醉者应留观至清醒为止;术者应亲自过问病理检查结果,以便修正最初的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复查,或作其它检查,直至明确诊断为止,实行首检负责制。 7、内镜及附件按规范2004版清洗消毒。 二、治疗性内镜质控 1、通过内镜作止血、息肉摘除或安放支架等手术称为治疗性内镜,又称内镜下介入治疗。 2、治疗性内镜要实行术前讨论:除急诊内镜外,内镜下的介入治疗均须按外科手术要求,由科主任(或负责人)组织术前讨论。讨论前要详询病史、体查、诊疗目的及要求、有关化验检查或影像检查资料,以及有关的文献资料。讨论的主要内容为: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介入治疗方式、风险及疗效估计、手术人员的组成等。对重大、疑难手术须制定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